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渔业的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0-29 09:34:58

渔业的现状

渔业的现状例1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76-1

咸阳位居八百里秦川腹地,境内土壤肥沃,灌溉历史悠久,面积10196平方公里,人口504万,耕地39.64万公顷。咸阳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内有渭河、泾河两大河流。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渔业生产后劲不足,实现渔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咸阳渔业发展的根本选择。

1 渔业生产发展现状

咸阳渔业生产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了较快发展。2009年养殖面积达到3.2万亩,其中渔业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8600亩。水产品产量9545吨,年产值6024万元,渔业已成为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1.1 商品渔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现有养殖水面3.2万亩。在对羊毛湾、羊家河、黑松林等38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整修、维护的基础上,又对三原西郊水库、旬邑马栏水库、彬县马家河水库、长武亭口水库等新库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累计投资2.6亿元,建成高产高效专业的渔业养殖基地18个;形成标准化高、连片集中、设施齐全、管理科学的养殖基地2.34万亩;渭河滩商品渔基地8600亩。其中礼泉泔河水库,乾县羊毛湾水库、长武亭口水库以及兴平的渭河滩渔场均已成为咸阳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1.2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

全市先后建成水产站12个,苗种场8个,建成市、县两级水产供销站4处,鱼饲料加工厂1座,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

1.3 渔业生产科技含量较高

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各养殖单位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近几年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合作,做到科学饲养、集约生产,使渔业生产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1.4 形成名优品种多元化

咸阳市依据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目前有十六种名特优品种,其中甲鱼、河蟹、罗氏沼虾、罗非鱼等养殖稳步发展。

2 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咸阳渔业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存在问题如下:

2.1 资源利用率低

全市适宜渔业养殖的水面达27万余亩,目前只开发利用3.2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1.9%。

2.2 科技水平不高

渔民缺乏渔业养殖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目前仍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大部分渔民仍缺乏科技养鱼意识。

2.3 经营效益低下

多数养殖户仍以家庭承包方式分散经营,养殖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缺乏产品开发意识,市场竞争力薄弱。

2.4 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许多养殖场池塘标准退化,排灌、增氧、机械加工等配套设施陈旧。

3 渔业产业化的出路

从咸阳渔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资源、综合开发,实施名特优战略。走“贸工农,产供销、经科技”为一体的产业化路子,促进渔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1 抓住机遇,多方筹资

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部级 “关(关中)天(天水)”经济圈的批准实施,为咸阳渔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充分发挥咸阳河系多、库容量大,山川秀美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外引内联,争取投资。全面落实世行贷款,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商品渔基地建设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争取各级财政支出等,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促进咸阳养渔业产业化发展。

3.2 实行连片,扩大规模

建设商品渔基地是渔业产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生态工程和水利建设等投资加大,应借此机会,加快商品渔基地建设。对尚存的20多万亩水域进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确立优势较强的主导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渔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走出具有咸阳特色的渔业产业化之路。

3.3 加强技术培训,提倡科学养殖

渔业主管部门要抓好渔业技术培训、病害防治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重点组织推广生态养殖、网箱养殖,采用先进的科学理念优化品种体系,大力发展生态、节能、环保的现代化新型渔业。实现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4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名优品种

近几年,常规养殖品种效益空间越来越小,有的已到亏本经营的地步,因此按照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在稳定发展常规养殖品种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无公害渔业、品牌渔业势在必行。在抓好四大家鱼 、鲤鱼、鲫鱼等传统优质品种养殖的同时,积极引进我省近几年开发的优质品种如淡水白鲳、罗非鱼、沼虾、河蟹、欧鳗等。

3.5 发展二、三产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在各县区积极开发水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渔业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有知识、会经营的经纪人;引进1-2个技术先进的渔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外联市场内联生产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我市渔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和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

3.6 加强行政管理,优化养殖环境

为适应现代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转换观念、转变职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渔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渔业生产安全和渔业水环境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以确保渔业资源增殖为重点,强化监督检查,为渔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渔业的现状例2

睢宁县观光休闲渔业是近几年从传统渔业刚刚衍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萌芽产业,集养殖、游钓、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渔业特色餐饮于一体,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彼此相互协调的目标,是传统渔业功能和生态链延伸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不仅受到了广大渔业生产经营者和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也极大地引发了各界人士特别是各级领导和渔业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1发展现状

睢宁县的观光休闲渔业的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运动型。是一种养鱼为主、兼营垂钓的常规型、普遍存在的形式,全县约有上百家养殖经营单位。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传统商品鱼养殖基地,在不新增加基础设施或只进行简单改造的情况下,调整渔业养殖结构,兼营垂钓,并以垂钓来增加养殖效益。姚集镇、古邳镇、魏集镇等故黄河岸沿线水产养殖基地几乎个个采用了该种类型。姚集镇第二水产养殖场约30hm2鱼塘,无论是草鱼塘,还是淡水白鲳、罗非鱼塘,垂钓业收入均接近渔业收入的50%。另一类是农村大型养鱼承包户。据统计,全县有80多户渔塘利用节假日对外开放,同时还为垂钓者提供一顿午餐,垂钓者一般早出晚归,既满载而归,又强身健体。

(2)娱乐型。以生态开发、垂钓为主。如高作镇腊元村,距离县城仅10km,于2003年建成的5个鱼塘,刚投产就开放垂钓。除集约经营渔业外,还建有11间猪圈,年出栏3批商品猪,同时饲养火鸡、山鸡、草鸡。堤面定植樱桃、银杏、柿子、日本梨1 700余株,目前都已产果。他们在渔塘边每隔10m修一处简单水泥阶梯,供垂钓者操作使用,并备有食堂、休息室、室和停车场,垂钓娱乐,修心养性。

(3)休闲型。以养殖为主,兼营垂钓、旅游、休闲,以增加养殖综合效益。同时以水产品为主食,开发餐饮业和度假村。地处姚集境内的清水畔水库,交通方便,水质清新,亭台楼阁,景色怡人。北与连绵起伏的蛟龙山接壤,东与省重点文物保护区双谷堆和刘楼汉墓群毗邻,相连的石屋寺附近挖掘温泉一处,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上海踏求贸易有限公司已于2005年投资兴建休闲渔业渡假村,项目落成后,可望成为苏北地区休闲渔业的新亮点。

(4)观赏型。全县有十多个单位开展了观赏鱼养殖。李集镇轴山村赵良元于1999年开始饲养金鱼,现有水泥养殖池5 000m2,15个品种;邱集镇王硕村张永、庆安镇三闸村袁桂章观赏鱼面积都在4 000m2以上。县城区大型天元广场水面、九月广场小桥流水、县城境内围城河都开发了红鲤鱼养殖,既供人们观赏,又对外开放垂钓。文化广场一些经营个体,还购置各类塑质金鱼供儿童模拟垂钓,较好地丰富了儿童文化娱乐和生活。

2发展思路

观光休闲渔业是当前渔业发展新的领域,全方位地开发观光休闲渔业经济,既是我县渔业生产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也是广大群众增加渔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对全县观光休闲渔业的调查与思考,笔者认为全县观光休闲渔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围绕“沿河、沿库、围路、围场”的二沿二围四张明片和渔业经济总体规划展开。总体思路是:“突破两大水库重点,渔场布局黄河沿岸,完美城郊服务内涵,装缀天园风景亮点”。为保护垂钓萌芽,弘扬长寿文化,塑就睢宁形象,加快外延开发,振兴地方经济,争当后起之秀,发挥应有作用。

(1)加快水库休闲渔业资源的利用,构建休闲渔业度假框架,将我县逐步构成水上旅游世界。一是以清水畔、庆安水库“两库”为中心,风景区及休闲、餐饮、娱乐设施为内容,采取人工增殖,旅游与自然保护相结合,打造水库“绿色食品”,并结合水库周边地区的治库堤林建设和环库公路规划建设,建造库区生态滨林公园,实现库滨旅游景点的绿化、香化、亮化、彩化,从而绘制一幅“水清林秀、鸟语花香、蟹肥鱼壮、水陆相映”的库上景观和田园风光。以此开发库滨游轮、库钓、浴场和其他游玩娱乐项目,建立睢宁两库“游乐城”和两库“渡假村”。二是以“两汉文化”为开发对象,积极修复古邳八景,开发睢宁一日游旅游线路,开放库心采风、冲浪库岸、采捕体验、野游、野炊等自然风光旅游项目。三是以水鲜为基础,以庆安水库远鸿牌羊方藏鱼为保障,整合资源,强化配套,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沿库水鲜餐饮业。

(2)加快故黄河沿线养殖基地渔业设施的改造,发展集水养殖、水生观赏植物种植、鱼池周边绿化美化及运动型游钓于一体的生态渔业,建设一条睢宁沿河农业观赏带。利用我县基本横向建设的高速路为水产品物流交通纽带,重点强化姚集、魏集、古邳三大商品鱼基地,加大设施改造和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生态养殖技术,并结合路景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从而形成“桃红柳绿鸟儿唱,清水清波鱼儿欢”的沿河或沿路渔业观光带。

(3)加快县城河、天元、九月广场及城郊周围水面观光价值的开发,结合睢宁规划占地133.3hm2的“文化公园”和城区规模建设,以天元广场为中心,辐射庆安、高作、梁集、岚山4个镇发展观赏鱼养殖,早日建立一批集游钓、赏鱼于一体的水族旅游观光场馆。一是继续保护县城及城郊观赏鱼养殖大户的萌芽势头,扶持发展,扩大规模,增加设施,拓展功能,建立观赏水族馆。二是开辟县城河及广场水面资源,以放养瓯江彩鲤、锦鲤、异育银鲫等赏食用的品种为主,实行增值养殖。同时结合精品城市建设和文化景点开发,开发游船、垂钓等观光旅游娱乐服务项目,在城区开辟一条环城水上旅游观光线。

(4)加快游钓场所要素的整合,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休闲渔业的附加值。一是要把餐饮业做强做大。规划中的观光休闲渔业场所,都要本着先急后缓、量力而行的原则,为垂钓者提供食宿方便,尤其在饮食方面,要巩固水食文化、研究水食文化、发展水食文化,立足睢宁,面向全国,走出世界。要使睢宁成为“水食文化之乡”。二是要把渔具渔法做强做大。渔业捕捉工具、方法、技巧等也要作为渔业工作者的一个课题作专门探讨。

3发展途径

(1)科学规划。县林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淡水鱼和休闲两大特色,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认真规划,逐步推进,加快我县观光休闲渔业的发展。利用资本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大好机遇,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故黄河观光线、沿路水库观光点,围绕广场及城郊发展旅游观光面。在规划布局上应把握好三个结合:一要与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二要与现代化生态渔业相结合

;三要与三产服务业相结合。

渔业的现状例3

2.江苏省高宝邵伯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扬州225000)

作者简介:杨显祥(198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示范推广与渔业管理。E-mail:274910909@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7.021

摘要:概述了扬州湖区渔业的现状,重点阐述了湖区渔业在养殖规模、养殖品种与模式、放流与捕捞、渔业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特点,分析了湖区渔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加强湖区渔业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湖区;渔业;现状;问题;措施

环境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给江苏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重视湖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成为各地党委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扬州市地处江淮交汇、调水源头,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东部,域内河网密布,湖荡众多,水域资源丰富,水域滩涂面积达15.3万hm2,拥有全省第三大湖泊——高邮湖,还有宝应湖、邵伯湖、白马湖、射阳湖、广洋湖等,湖荡滩涂面积超过5.3万hm2,其中可开发湖荡超过2万hm2,湖区渔业生产是扬州市渔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湖区共有渔业生产户3099户,8558人,其中养殖户1914户,6138人,捕捞户1185户,2420人。拥有捕捞渔船1294艘,实现渔业产量42667t,其中捕捞产量9680t,养殖产量32987t。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扬州市湖区的渔业生产以捕捞为主;80年代以后,渔业生产方式从单一捕捞逐渐转变为养殖生产与捕捞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大肆圈湖运动的开展,盲目扩大养殖生产,湖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湖区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调和渔业生产与保护湖区生态环境、养护野生渔业资源的矛盾是湖区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1全市湖区渔业特点

1.1湖区养殖规模逐步缩减

)湖区大规模网围养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渔民不顾自然条件状况,一哄而上,盲目投入,“圈湖”运动大肆开展,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到2009年湖区养殖面积达17844hm2,养殖产量达3.99万t。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湖区的科学发展,大力推进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实施,科学评估湖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规划湖区的渔业生产,逐步减少湖区的养殖规模,退渔还湖,“十二五”期间全市湖区养殖面积逐步减少,到2014年全市湖区养殖面积为15069hm2,比2010年减少15.8%;实现养殖产量3.30万t,比2010年减少8.48%,湖区的养殖生产从无序逐步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1.2养殖品种模式更富多样

从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发展围网养蟹业,养殖模式单一,尤其在高邮湖、邵伯湖等过水性湖泊,投入少,效益低,基本是望天收,靠运气吃饭,渔民不敢尝试,加之前几年外源性污染的影响,导致渔民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滑坡,养殖户亏损严重。近年来,根据湖区自身特点,政府与渔业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渔民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围网养殖结构调整,在不同区域进行种草投螺、轮养轮休、稀放养蟹、网箱养鱼、围网养鳖以及套养青虾、鳜鱼、花鲢、罗氏沼虾等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湖区养殖效益有了很大的提升,效益可达7500~15000元/hm2。另外,高邮湖区大量推广抗风浪浮式网围养殖设施,目前推广面积达0.57万hm2,该设施可以降低湖区水位变化带来的养殖风险,而且成本低,便于管理,免去了渔民不敢投入的后顾之忧。

1.3强化放流与捕捞相结合

湖区渔业由于长期过度捕捞,野生渔业资源大量减少,并且难以恢复。为了维持湖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市湖区通过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控制捕捞强度来养护湖区的渔业资源。根据湖区的资源现状与生产特点,一年多次在不同地点进行渔业资源的放流,放流品种包括中华绒螯蟹、鲢鱼、鳙鱼、鳜鱼、细鳞斜颌鲴、翘嘴红鮊、中华鳖等品种,且放流多在禁渔期内进行。“十二五”期间湖区共放流中华绒螯蟹幼蟹4.7亿只,鱼类4306万尾,湖区渔业资源有所恢复,截止到2014年底捕捞产量达9680t,比2010年增长44.3%。通过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改善湖区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探索出了一条湖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途经。

1.4强化渔业资源保护

一是严格执行湖区禁渔期制度。从每年的1月1日至5月31日为扬州市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湖区的禁渔期,非经许可禁止入湖从事水生动植物捕捞。另外,6月1日0时至8月9日24时为梅鲚禁渔期,禁止兜网、摊网捕捞;6月11日0时至8月9日24时为银鱼禁渔期,禁止捕捞。白马湖自3月1日至6月1日实施封湖禁渔,禁止一切捕捞活动。通过开展湖区鱼类繁殖期与生长期禁渔行动,增殖湖区的野生渔业资源。二是设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保护湖泊鱼类种质资源,全市湖区共设立了5个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别是高邮湖大银鱼湖鲚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邵伯湖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宝应湖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射阳湖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高邮湖河蚬秀丽白虾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11900hm2,保护品种涵盖大银鱼、湖鲚、环棱螺、三角帆蚌、黄蚬、秀丽白虾、日本沼虾、鲤、鲫、长春鳊、红鳍鲌、翘嘴鲌、鳜、黄颡鱼、三角帆蚌、河蚬、褶纹冠蚌、无齿蚌、丽蚌、沙塘鳢、乌鳢、青虾、黄鳝、泥鳅等20多品种,通过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养护天然的水产种质资源,奠定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扬州市湖区渔业逐渐从以前盲目扩大的生产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思想认识上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2.1湖区渔业负载量依然偏大

首先,虽然湖区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对符合养殖功能规划的养殖区发放了养殖证,湖区养殖规模有所控制,但超出养殖规划区仍在进行养殖区域的还有不少,甚至影响泄洪通道;其次,由于淮河入江水道的变化,上游水体不再流经宝应湖,宝应湖变成了一个“死湖”,水体交换少,水位变化不大,但养殖利用过大,养殖占有率超过60%以上;再次,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广洋湖、射阳湖开发利用过大,整个广洋湖基本都开发成了池塘,射阳湖未开发水体也所剩不多,原有的湖泊湿地功能大大丧失。

2.2湖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一是扬州市高邮湖、邵伯湖是淮河入江水道的组成部分,为过水性湖泊,由于淮河上游存在污染,使得位于下游的高邮湖、邵伯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近几年沿湖地方的工业发展和湖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也是造成湖区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其次是湖区过度的开发利用,尤其大规模地进行网围养殖,未被利用的残饵、粪便和投入使用的渔药进入湖区水体,对水体也有一定的影响。三是扬州市湖泊多为综合性湖泊,具有农田排涝、灌溉之功能。近年来随着农田、荷藕田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加大,通过地表径流或用过的水被排放到湖区,形成局部污染,造成死鱼、死蟹事故屡有发生。四是受经济效益的刺激,部分渔民在湖区偷播芡实,造成芡实在湖区大范围地扩张,采摘后茎叶腐烂严重影响湖区水质。

2.3自然灾害影响渔民投入的积极性

扬州市高邮湖、邵伯湖均为过水性湖泊,洪涝、干旱、污染、台风等灾害都会严重影响到水产养殖。湖区养殖渔民担心生产投入血本无归,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平均效益大部分停留在3000元/hm2以下。

2.4违法捕鱼现象依然存在

近年来随着湖区放流力度加大,湖区渔业有所恢复。但部分不法渔民在禁渔期、禁渔区偷捕,甚至在湖区进行电捕鱼等不法行为,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恢复。

3加强湖区渔业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3.1严格落实水域滩涂功能规划,积极推进“退渔还湖”

实施湖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扬州市水域滩涂养殖功能规划》和《白马湖(扬州)水域养殖功能规划(2011-2020年)》要求,调整湖区生产和管理思路及政策,科学合理地落实湖区养殖布局与规模,因势而渔,保障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继续压缩湖区网围规模。根据《规划》的要求,要适当压缩湖区围网养殖面积,减少对湖区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不宜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坚决放弃,改为自然捕捞水域,使湖区自然资源得以逐步恢复。尤其在有污染的区域,划定弃养区域,恢复自然状态,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减轻污染。二是逐步引导“围湖造塘”湖区的恢复。湖区作为湿地的一种,对生态环境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白马湖(扬州)、宝应湖和广洋湖、射阳湖池塘等要进行部分湖区恢复,休养生息,促进湖区自净等生态功能的恢复。

3.2加强政策与财政扶持,完善湖区生产退出机制

一是省级渔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规划外区域网围等养殖设施拆除的财政扶持,对“退渔还湖”渔民的社会保障的扶持,维持退渔渔民的生计,推进“退渔还湖”的力度;二是要动员养殖面积小、技术差、年年亏的渔民尽快退出养殖,根据《江苏省国有渔业水域养殖权流转办法》,将水面向大户能人流转,逐步推进规模经营;三是积极动员渔民转产。积极组织和引导渔民外出务工搞创收,或者转产从事水上运输,也可动员渔民发挥得天独厚的湖区自然优势开展服务、餐饮等第三产业。

3.3大力推广生态养殖,逐步恢复湖区的生态环境

一是推广多品种套养模式,实行鱼蟹、鱼虾蟹、鱼鳖等多品种混套养模式,网围套养鳜鱼以及围网区里按5%的比例套养小网箱;二是重点大力推广轮养轮休养殖方式,动员养殖户每年拿出1/3~1/2的围网养殖面积进行休养,用人工方法恢复水草、螺蚬等资源,第二年再轮换养殖;三是鼓励网围发展鲢鳙鱼养殖,以生物的方法净化湖区水质,充分发挥水生动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做到“以渔养水”。

3.4加强渔政执法,养护湖区渔业资源

一是加强渔政执法与巡逻检查,积极打击“电毒炸”等违法捕鱼行为,保护湖区的渔业资源;二是继续推行湖区禁渔期的制度,严厉打击休渔期内的偷捕行为,保障湖区水生动物的繁育与生长,促进湖区渔业资源的恢复;三是严厉打击湖区人工播撒芡实行为,清剿湖区过度生长的芡实,同时对湖区野生芡实采取依法申请采摘的方式,打断播收芡实的经济效益链,维持湖区的生态平衡。

3.5推进放捕结合生产方式,保障湖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湖区放流力度,及时对湖区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掌握湖区水生动物产量的动态变化,合理确定放流品种与搭配,做到放流与增殖的科学化;二是适当控制捕捞规模,要严格控制湖区捕捞渔船的数量,对“三无”渔船或有过违法行为的渔船坚决予以取缔,保证放流与捕捞的动态平衡。

渔业的现状例4

中图分类号:S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40-01

鲇鱼,中国也叫香鱼。在古代日本的贵族和武家社会中是珍贵的食材,在日本传统的鱼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仍然是一种很高级的食品。

鲇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只能在清澈的河水中生存。由于河水污染等问题的原因,日本全国内鲇鱼的生存地在减少。岛根县内的高津川是日本的一级河流,作为鲇鱼的重要的生存地而有名。此次调查以高津川为例对日本的鲇鱼渔业的现状进行调查。

为了保护高津川的鲇鱼,高津川渔业协同组合于昭和11年(1936年)在岛根县益田市成立。渔业协同组合的主要作用是制定鲇鱼的保护对策,渔场环境的保护对策。具体的工作有禁渔,解禁,鲇鱼的放流,捕鱼许可证的发行,以及鲇鱼的贩卖。禁渔有产卵场的禁渔和河流的全面禁渔两类。产卵场的禁渔一般在每年的10月16日至11月30日,全面禁渔一般在10月11日至11月30日。渔业组合一般产卵场的禁渔期,用机械对河道进行耕犁,把渔场改造成浮石状态,以利于产卵。鲇鱼的放流是在1941年开始的,最初放流的鲇鱼是琵琶湖产的鲇鱼。1984年设立了鲇鱼中间育成设施养鱼场,每年可以培育4克重的幼鱼120尾。现在高津川渔业组合,在高津川设立了200至300个地方,每年放流120至150万尾幼鱼。

高津川渔业组合根据会员资格的不同,发行不同的捕鱼资格证。大体上分为用网具和鱼竿两类会员。对于网类的会员有严格的控制,最简单的是投网,会员费是15,000日元。只要交纳会费后,会员可以在开禁期自由使用投网捕鱼。其次是使用比投网较大的围网会员。这类会员要求必须使用投网3年以上,还必须是当地的人,去渔业协会交纳税金后取得许可证。渔业组合通过限制网具的大小的办法,有效的控制了乱捕鱼的现象,又保护了当地渔民的利益。对于使用鱼竿钓鱼的人,规定一天须交纳3000日元的费用,一年要12000日元的费用。

平成3年(1992年)高津川渔业组合设立了,活鱼水槽和保管直卖设施。渔民可以直接把捕来的鱼直接卖给渔业组合。渔业组合再集中贩卖鲇鱼和加工制造鲇鱼制品进行贩卖。

渔业组合对于捕鱼文化的继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享保3年(1530年)就有使用鸬鹚捕鱼的记载。从这时期开始,专业的鱼师已经开始出现了。只可惜随着鲇鱼数量的减少,使用鸬鹚的方法在10年前已经消失了。现在保留的捕鱼方法只有竿钓和渔网两种了。最有意思的是在高津川使用鱼竿钓鱼是不使用鱼饵的。所有的钓鱼方法都是利用鲇鱼的群居的特性来钓鱼的。最出名和最受欢迎的钓鱼方法叫友钓。具体来说,一般鱼线要拴5至6个鱼钩,其中一个鱼钩上要钩一条活的鲇鱼。把鱼放入河中,鲇鱼会自动寻找自己的同类,或者其它的鲇鱼会主动来找挂在鱼钩上的鲇鱼。鲇鱼在戏水的时候,会勾住其它的鲇鱼。在笔者调查期间,访问的在河边钓鱼者有山口县,广岛县,甚至东京,大阪的钓鱼爱好者前来垂钓。他们都是使用友的方法来钓鲇鱼。从2011年开始的暑假期间,高津川渔业组合都会组织友钓方法的培训班,让周边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喜爱这种钓鱼方法。另外的钓鱼方法是要求对高津川比较熟悉的当地人的钓鱼方法了。首先垂钓者一定要熟悉鲇鱼一般会群聚在哪里,换句话说就是鱼窝和鱼群的所在地要非常的熟悉。钓鱼者在看到鱼群的桥上或者岸边把挂有8至9个鱼钩的鱼线投入河中,左右上下晃动,就有机会勾住鲇鱼。对于外地人来说,这种发法是非常困难的。

使用渔网捕鱼的大都是当地的渔民。以前靠河的渔民很多,但随着鲇鱼数量的减少,渔民的数量也在减少。在笔者调查的岛根县津和野地区30年以前还有100人以上的渔民,现在只剩先30人左右了,而且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渔民使用的网主要是投网,截网和围网三种。投网一般在白天进行,渔民站在河的中间,把网撒向河中来捕鱼的方法。这种捕鱼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还有一种就是截网,就是在河的一边用竹子固定网的一边,渔民拉着渔网到河的另一面固定好,鲇鱼在河流中游动过程中进入网中。在高津川最有名的捕鱼方法是使用围网来捕鱼,也是当地渔民最擅长使用的方法。通过对当地渔民宫岛先生的采访,大体了解了这种捕鱼方法。一般来说,围网长20米左右,宽1.3米左右,大约有4000左右的网眼。捕鱼的最佳季节是在日本的盂兰盆节左右,渔民会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带着火把乘两条船静静的进入河的中央,把围网下入河中。下好网后,渔民会有船桨拍打水面,还有用存在船上的石头投入河中的方式,使鱼群乱窜进入网中。据宫岛先生说,昭和32年开始4他们夫妇两人每年都用这种方法来捕鱼。每天能捕到40公斤的鲇鱼,大部分都卖给了高津川渔业组合了,自己留一部分做鱼干用。现在的鲇鱼数量在减少,每次也就能捕到3至5公斤左右。

通过调查能够让我们深刻了解日本在保护鱼类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当地居民对从古至今的钓鱼方法的继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渔业的现状例5

 

渔业资源增殖具有增加种群数量、恢复已衰败种群和重建渔业的作用(刘海映等,2000)。我国内陆水域的增殖渔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即从“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大量苗种成功获得而发展起来的(邓景耀,1995)。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江河、湖泊的不合理利用或过度开发,普遍带来了水域污染、环境恶化、物种濒危、渔业资源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杨秋玲和刘其哲,1992;陈文祥等,2002),亟待对水生生物资源采取增殖和保护措施。本文概述了增殖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并拟对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1增殖渔业资源的主要方法 

 

1.1增殖放流 

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的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育种苗或捕捞天然苗种后,将其释放到自然水体中进行增殖,同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再进行合理捕捞的渔业方式。人工放流是世界各国增殖渔业资源的普遍方法,也是恢复和重建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张缉,2006),还可以为养殖提供优质的天然种苗(姜浪波,2005)。70年代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采取人工放流、有计划的增加和补充鱼类种群数量,可以有效地增殖我国大水面的鱼类资源。进入80年代,许多大中型湖泊、水库采取人工培育的苗种放流到水体,以充分利用天然饵料生产大型经济鱼类,放流苗种获得的产量已经成为大水面渔业产量的主体。 

1.2移植驯化 

移植驯化是将其它水域中优良的,又适于在这一水域繁殖生长的种类移植进来,经过驯化后使其在新的水域中繁衍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自然种群。将物种从一个国家引进到另一个国家则称为引种。我国已引进了百余种经济品种,最具代表性的有淡水的罗非鱼和海水的扇贝、牡蛎,极大丰富了我国的水产资源(胡晓龙,2006)。国内地区之间移植较为成功的例子有团头鲂、银鱼、池沼公鱼、鲴、鲤、鲫等优良品种。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自开展鱼类的移植驯化以来,由于理论基础研究滞后、缺乏科学引导和有效管理,频繁地进行鱼类的人工繁殖、近亲交配,导致多种鱼类的经济性状退化、遗传多样性丧失、爆发性疾病频发;或由于引种不当导致外来种入侵,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威胁土著种类。典型的例子是:云南一些水域的原有土著鱼类中,有30%难觅踪迹,有34.7%由常见种变为偶见种,余下的1/3也面临着衰退的趋势(郑王亚明和曹文宣,2006)。

1.3繁殖保护 

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是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陈大庆2003),其后果是:为了延续后代,鱼类进行自我调节,性成熟提前以增加补充量,导致种群结构趋于个体小型化和低龄化,渔产品的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李明德,2001)。我国自70年代便开始重视水产资源的保护问题,1986年《渔业法》的实施使得我国的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繁殖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和渔业管理都纳入了法制的轨道。制定各种鱼类的最小起捕规格、杜绝有害渔具渔法、划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捕捞限额制度等一系列控制捕捞的措施,对鱼类资源起到了直接的保护作用。对鱼类实施繁殖保护还可以通过人为地保护和改良水体中经济鱼类的栖息条件和环境来实现。如:闸坝修建过鱼设施,保证江河洄游性鱼类的繁衍;调整水库调度方式,在鱼类繁殖季节通过人造洪峰刺激鱼类集群繁殖;鱼类产卵场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通过模拟天然繁殖的某些条件,建立半人工或全人工的鱼类产卵场;实行关键栖息地保护,如已设立的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就是对天然繁殖场的保护。针对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面临资源衰竭的状况,有专家呼吁在赤水河或特有鱼类大多栖息、繁殖的支流上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并对一些濒危鱼类实施迁地保护(曹文宣,2000)。 

 

2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的发展现状 

 

2.1江河增殖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切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阻碍了溯河产卵的洄游和半洄游性鱼类的繁殖产卵。欧美国家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在大坝建造鱼道、鱼梯、升鱼机等过鱼设施。然而,我国拥有独特的鱼类区系组成,且洄游性鱼类不多,曹文宣院士强调:修建鱼道不是我国长江流域鱼类保护的有效手段。在沿江或坝下建立孵化场繁殖鱼苗,在主要江河设立经济鱼类放流站,进行人工放流是恢复江河渔业资源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目前,我国江河流域的放流品种有四大家鱼等鲤科经济鱼类和鳜、中华绒毛蟹、中华鲟、胭脂鱼、罗非鱼、大麻哈鱼等名贵珍稀种类。一些特有鱼类如黑尾近红鲌、厚颌鲂、岩原鲤、华鲮等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相继攻破,对珍稀鱼类的保护和养殖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我国长江流域渔业资源令人堪忧的状况,刘建康和曹文宣(1992)提出,应针对长江不同江段制定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如:上游江段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有种为主,有必要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中游应保证主要经济鱼类的自然繁殖条件,加强珍稀鱼类的人工繁殖放流工作;下游应注意保持江水质量,控制水体污染;河口江段应规定幼鲟保护期,保护幼鲟资源。基于河口区主要渔业资源(凤鲚、、刀鲚、蟹苗、鳗苗、幼鲟)锐减的趋势,陈渊泉等(1999)指出应大幅度削减渔船数量,实施新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陈大庆(2003)提出应加强长江流域的渔政管理、保护渔业环境、建立更多长江鱼类人工繁殖放流站。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科研部门开展了持续的增殖放流活动和长期的渔业资源监测和增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湖泊增殖 

通江湖泊对维持长江中下游鱼类的种群丰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常剑波和曹文宣,1999),江湖之间建闸阻隔了江河中的鱼类进入湖泊肥育,直接影响了湖泊的鱼类资源。湖泊围垦使得湖泊面积日益缩小,环境容纳量减少势必会影响鱼类的资源量。70年代中期,针对江湖阻隔导致湖泊鱼类组成简单的问题,灌江纳苗作为补救措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胡德高和潘隐和,1979;李恒德和王勇,1987)。常剑波等(1995)总结了灌江纳苗的生态效益,并提出应将灌江纳苗作为恢复长江江湖洄游性鱼类资源的措施之一。湖泊采取人工放流可促进定居性鱼类的资源增殖。60年代中期在长江下游湖泊人工放流河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得几乎绝迹的河蟹资源得以恢复。70年展了以四大家鱼放养为主的渔业模式,获得了很高的产量。进入80年代,太湖新银鱼的成功移植是湖泊资源增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典范,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移植银鱼的热潮。 

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护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戴解林和李亚白,2003)。湖泊可采取建立繁殖保护制度,坚持湖区增殖与科学捕捞相结合;湖区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水草群落结构;运用生物操纵、生态调控防治富营养化;采取退田还湖、污水截流、生态清淤等措施来改良水体环境。 

2.3水库增殖 

我国现有各类水库8600余座,总体上呈现分布不均、发展不衡,库区鱼类组成简单、自然资源量偏少的情况(范明生,2002)。一些水库的渔业利用不合理,渔产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使得我国的水库渔业尚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马波和熊邦喜,2002)。为了提高鱼产量、改善品种结构,水库鱼类的增殖显得尤为重要。

水库一般以放养滤食性的鲢、鳙为主,通过移植碎屑食性的鲴类和杂食性的鲤、鲫等经济鱼类,可使饵料资源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又能改善水库鱼类的品种结构。对于凶猛鱼类,以往都作为敌害和清除的对象。而现研究表明,利用凶猛鱼类控制非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一方面有利于经济鱼类的增殖,实现从低值鱼向高值鱼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营养级的联动效应来调控水库生态系统。如:鳡鱼种群强烈的生态作用与种群数量的快速操控性能,在具适宜自然环境的大型水库可用作维护良性水库生态系统的有效操控手段;大型水库适度增殖鳜鱼,抑制底层及沿岸杂食性鱼类种群数量,对延缓水库富营养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梁旭方,2006)。90年代以来,依据水库类型和生态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增殖途径:小型水库通过施肥以提高初级生产力,投饵精养为主;大中型水库以资源保护与人工放流相结合,同时采用水面分室利用的生产对策,发展围栏、流水、网箱养殖;开发新品种的驯养,移植驯化优质的短食物链种类,如公鱼、银鱼、匙吻鲟等(乐佩琦,1994)。胡传林等(2005)指出,水库渔业今后应朝着与生态系统多功能协调的方向发展:即依据水库的功能定位,选择合适的水库渔业发展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水体生物资源,又保护水质,同时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近年来,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和后果应当引起重视。其一,不合理的增殖或盲目移植驯化导致天然水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逐渐衰退;其二,一些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必须借助于人工增殖放流的手段来恢复和重建,但有关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手段滞后,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现状与资源恢复的需要还有所差距;其三,管理机构分散、体制不健全等因素使得一些开放或半开放的水域得不到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其四,过度养殖和水环境的恶化普遍导致了水体渔业功能和产量的退化,保护环境与发展增养殖之间的矛盾日趋显著。 

3.2建议 

3.2.1加强科学研究 合理增殖渔业资源 

渔业资源的增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前期调查、对象选择、增殖技术、效果评价、配套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涉及到科学技术问题。科研单位应继续深入增殖放流的科学性研究,在苗种优选、放流跟踪评估、种群遗传资源保护、种质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建议生产单位和科研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有利于进行科学地引导和示范;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渔民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指导实践;加强天然水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动态变化的监测,以便管理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资源利用和增殖保护对策,更科学有效地增殖渔业资源。 

3.2.2完善科学管理 促进增殖渔业发展 

渔业的现状例6

*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县财源建设的发展重点。面对这种时代大趋势,为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县政协将渔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的调查列入今年的工作计划,组成调研组,在尹德喜主席的带领下,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先后深入到新城、起凤、田庄等镇和周边有关区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座谈,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并就如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业开发进行了探讨。

一、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开发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是文物大县。特别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新城,是一代诗宗、清初诗坛领袖、"神韵说"的倡导人王渔洋的故里,该城虽经历了700多年历史的风雨洗涤,至今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世宫保坊、忠勤祠外,极具保护开发价值,亟需开发的主要是王渔洋故居。该故居位于新城西南角,总占地24亩,其中包括王渔洋祠、牡丹祠等清代建筑64间,是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按民族传统设计建造的明清北方古建筑群,也是我县不可多得的以人文景观为主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珍贵遗产。新城王氏家族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的300多年,从一个无立锥之地的贫寒之家,发展为横跨明清两朝,名扬大江南北的世家大族,科甲蝉连,名臣满门,诗家辈出,成为"江北青箱"。蜚声清代文坛的一代诗宗王渔洋,更为这个家族留下了永远的光辉。新城王氏家族独特的家族精神,以及这个家族所留存下来的四世宫保坊、忠勤祠、渔洋故居、渔洋祠、清音堂等优秀建筑群与王渔洋博大精深的诗文著述、文学思想、洁己爱民的卓著政绩,共同构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渔洋文化。此外,新城的戏马台遗址、北极阁遗址、徐夜故居、米脂祠、耿家大院,高楼华严寺,马踏湖会城遗址、冰山遗址、五贤祠及索镇的云涛古迹、炉姑苑也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以渔洋文化为主的新城古城游和马踏湖风景区自然观光游已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两大重点品牌。

二、我县渔洋文化旅游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资对忠勤祠进行了修复,对渔洋故居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以《王渔洋》电视剧的拍摄为契机,加大了对渔洋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县文化和旅游部门围绕文化旅游开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由于受观念、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县文化旅游业开发规模小、数量少,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文物景点处在"锁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县在利用文化遗产,加快旅游开发工作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对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业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思考不够、工作落实不够的问题,没有把对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二)政策、规划不到位,没有具体的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相关政策和具体的规划实施意见。(三)资金不足,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且开发速度慢,造成资源浪费。王渔洋故居自1992年市、县协调移交,到1999年7月正式移交到文化部门,移交已近5年时间,至今仍处于闲置状态。而淄川的蒲家庄因蒲松龄故居为市属文化事业单位,其最早的旅游依托只有蒲松龄故乡这一声名,文物景点几乎为零。而蒲家庄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认准了发展蒲文化的路子,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建成了有50多处景点的聊斋城,成为全国有名的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园林融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年收入达到1200多万元,而我们却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四)已开发的项目,如忠勤祠规模小、景点文化含量低、旅游文化产品少,造成游人游程短,缺少休息娱乐场所和所要购买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文化产品,经济效益不显著。蒲松龄故居*年门票纯收入达到70多万元,忠勤祠不及其十分之一。

三、加快我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开发,建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认识。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是无价之宝,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一旦经过科学的开发利用,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还可带动交通、餐饮、小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几年来,经过全县上下合力扶工,我县已由农业大县迈向工业强县,由吃饭财政转向建设财政,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舆论环境和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加快转移农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建设文化大县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提高*知名度的需要,也是建设绿色、开放、现代化新*的重要内容,更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大文化、大旅游意识,把对文化旅游的开发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像抓工业强县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那样来抓,把其建设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三产发展的龙头。

(二)搞好规划论证,为文化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保障。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人文旅游景观,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规划的目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文物的永续利用。规划是开发的前提,只有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开发有章可循,才能更快地吸引投资者,才能使文化旅游业的开发成为现实。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尽快聘请文物部门高层次的专家制定出新城文化古城及渔洋故居的总体开发规划。规划应做到起点高,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应充分体现新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凸现文物之邦的优势。规划经费可由县、镇两级财政负担。新城的规划应突出两条主线。一条是渔洋文化景区,包括忠勤祠、渔洋故居、渔洋祠等。一条是牌坊古城区,即建设明清文化旅游一条街,包括四世宫保坊、关帝庙、北极阁、文庙、古县衙、部分牌坊等。明清文化一条街两侧的建筑应与景点建筑相协调,并做到景点建设到哪里,商贸服务设施就延伸到哪里。马踏湖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应借鉴外地经验对原有规划进行修订和提高。

(三)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和扶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文化旅游业的开发与工业强县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一样,也需要政府的优惠政策,否则就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县委、县政府应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业开发的实施意见》,运用政策,驱动文化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以特色定位,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证明,旅游与文化二者紧密相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产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业,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我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渔洋文化这一特色品牌,依托王渔洋故居的开发,以浓厚的历史积淀,增加景点特色和文化附加值,增强景点的竞争力。新城应紧紧围绕渔洋文化这一品牌,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如制作关于王渔洋、王氏家族文化的光盘、连环画、仿古书画及其它文物制品;马踏湖应充分利用湖区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和文化内涵。

(五)突出开发重点,分步实施。规划论证完成以后,要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突出开发重点,当前新城的开发重点是渔洋故居的开发。渔洋故居中作为独立院落的王渔洋祠、牡丹祠保存完好,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今年可先行开发好渔洋祠,增加祠内的文史资料存量,恢复其院落,争取国庆节前对外开放,使其尽快与忠勤祠、四世宫保坊形成互补优势,扩大旅游规模,增加经济效益。渔洋故居的其它古建筑也要强化保护措施,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渔洋故居全部修复开放。新城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开发的规划要求,规划区域内主要街道两侧的新建建筑要停止施工,今后新建建筑物要按照规划的要求恢复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色彩。

渔业的现状例7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44-01

近年来,姜堰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围绕推进渔业“一村一品”、增强渔业经济实力这一目标,不断创新思路,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渔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发展渔业“一村一品”过程中出现不少亮点,但也有不平衡之处。现对姜堰市渔业“一村一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调查,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姜堰市渔业“一村一品”发展现状

目前姜堰市水产养殖面积达33.3hm2以上的渔业专业村有33个,村级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30%以上的村35个,渔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 000元以上,从事渔业生产的农民获得的纯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村级水产场圃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达到84%以上。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区域特色明显

各镇村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有淤溪、华港、溱潼等镇商品鱼的生产基地,俞垛、溱潼、沈高、桥头等镇河蟹青虾养殖基地,娄庄镇河沟网养殖基地。

1.2科技作用突出

各镇村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步伐,大力推广池塘养殖的降本增效技术、河蟹多品种生态养殖技术、河蟹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技术、防治与渔药安全病害综合使用技术等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水产实用技术。

1.3市场辐射拓宽

各镇村紧紧围绕产品建市场、围绕市场搞生产,逐步建立起了一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和经纪人组成的市场开拓体系。马庄、桥头镇的2个水产品批发市场年销量达6 000多吨。通过水产批发市场和5个水产协会组织的带动,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渔业经济的发展和渔民收入的增加。

2存在的问题

2.1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

就姜堰市综合分析,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除水产场圃外,按照严格标准意义上的专业村,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2标准化程度低,质量意识不强

“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水产品品牌培育,提高水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2.3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品链条短、水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水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3发展对策

按照“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水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产增效”的指导思想,大力调整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和扶持以村镇为单元的区域特色明显的水产业发展新模式。经过3~5年努力,使规划村达到主导产业明确,区域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劲;规模效益显著,强村富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表率。

3.1抓“块状经济”的示范带动

先以部分渔业重点乡镇的有一定基础、条件较好的村为重点,用示范和服务的方法,抓好“一村一品”工程的启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坚持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完善规划,合理布局,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以专业大户为示范,选准示范区,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创出效益,努力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2抓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

发展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水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水产品资源,带动渔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带动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龙头加工企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努力提高渔业专业村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3抓科技推广的创新举动

把“科技兴渔”作为搞好渔业工作的关键来抓,联合各渔业协会,建立渔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围绕渔民关心的渔业技术、管理知识等热点难点问题,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养殖人员的技术培训。重点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如河蟹、虾类、珍珠等,推广河蟹大规格养殖技术、虾类高产高效养殖技术、鱼虾蚌混养技术、病害测报与防治技术,种草养鱼降本增效技术、全价配合饲料及微生物试剂的应用技术等。此外,继续加大政府对渔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和促进渔业科技发展。

3.4抓能人的扩张牵动

实施渔业“种子”工程,即把一批渔业经济发展带头人作为“种子”,通过组织研修、培训。造就一批“种子”选手、“领军”人物,使基产生扩张效应,把能人效应做大,示范、带动和辐射周边养殖户。

3.5抓借助外力的上下联动

渔业的现状例8

0 前言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南北跨度很大,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良好的国际贸易的形象,渔业经济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物质追求的不断提高,渔业行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渔业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相应程度的破坏,渔业产业经济结构等都受到了重要的影响,制约了我国渔业经济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1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渔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渔业产值持续增长。2015年有关渔业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183.76万吨,进出口总额66.2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93%和增长0.34%。其中进口量90.41万吨,达到19.91亿美元,出口量93.34万吨,达到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1.07%和19.77%。贸易顺差26.43亿元,增长5.18亿美元。可见,进出口贸易有较快增长,且总额稳定。

由于我国渔业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廉价人力资源发展起来的,并且这些资源的支撑都是有限的,目前渔业发展和渔民生活都面临巨大挑战,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渔船经济效益下降、水污染日趋严重和水产品的价格持续低迷,使渔业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此外,我国渔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依托资源基础与市场优势,东部地区集聚了全国70%的渔业经济总产值和水产品总产量,渔业经济较发达,而西部地区受区域、技术、经济条件影响,渔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1.1 生态资源环境方面

首先,渔业资源衰退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由于对渔业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捕捞强度依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渔业资源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其次,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虽然近年来针对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渔业资源等方面采取了措施,但非法捕捞现象时有发生,缺乏资源和渔船管理方面有效的管理手段,部分水域渔业资源出现“荒漠化”现象。第三,局部水域污染的加剧,给养殖业和育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体现在:(1)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滩涂和近海域以及城郊区池塘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占,养殖区域缩小,发展潜力受限;(2)沿海水域环境污染严重,内陆水域不同程度的富氧化。导致水生物病害发生频率增高和死亡严重。

1.2 水产品加工及市场贸易方面,

我国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从数量方面看,我国水产品加工量不足总量的35%,原产品的直接贸易是主要的流通方式;从技术层面看,加工技术粗糙,处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高质量的加工产品少;从水产品养殖结构看,缺少养殖品种多样化、养殖方式落后和结构缺乏创新,名特优产品养殖较少,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时常导致主要产区不同程度的结构性产品过剩,致使渔业产品的价格下降,渔民增产不增收。

1.3 渔业产业结构方面

随着渔业经济发展“量”的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显出来。首先,从渔业经济总产值中各产业的比重来看,大部分是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创造的,而水产品深加工业的比例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其次,渔业品种层次开发不合理,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第三,从生产组织来看,我国渔业集团作业较少,使渔业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水产品进出口数量稳定,但是组织化程度较低,不适应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等复杂的对外贸易形势。因此,我国渔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愈加艰难。

2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对策

2.1 改善渔业环境和生态环境

为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渔业法》;(2)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对养殖水域、重要鱼类产卵场进行常规性监测,做到第一时间掌握并定期公布海洋渔业环境状况;(3)对渔业水域环境有影响的污染源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污染事故;(4)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污染补偿制度。(5)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加快恢复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2.2 优化渔业经济产业结构

在保证传统渔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大渔业工业及建筑业和渔业服务业及渔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以实现渔业第一产业与渔业第二、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提高渔业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此外,还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加快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和合理利用。

2.3 因地制宜的制定渔业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我国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渔业资源特点、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经济社会基础以及渔业经济发展现状,确定适合不同区域的渔业经济发展战略。东部地区应降低近海捕捞强度,构筑水产品养殖、出口加工基地、海洋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扩大海水增养殖,特别要积极拓展远洋渔业;东北地区以辽宁省海洋渔业经济为先导,提高黑龙江和吉林淡水养殖水平;中部地区渔业生产以内陆水产养殖为主,协调好渔业经济发展、水产品数量、品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的关系;西部地区,加大扶持优势渔业经济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技术以及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发展建设渔业基地。

2.4 改革渔业执法制度,加强渔业科学管理

渔业管理体制改革要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要自上而下有组织地开展。首先,实现渔业管理的领导,变“条块结合”为“条条”管理。牢固树立“大渔政”思想,实现渔业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消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其次,科学合理地确定职能权限,做到权责一致。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手段。第四,要目标明循序渐进。渔业执法体制改革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改革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渔业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2-85.

渔业的现状例9

中图分类号: 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4-2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条,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 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 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 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 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 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渔业的现状例10

中图分类号 X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90-03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高原占全省总面积94%左右,海拔悬殊较大,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水系众多、江河纵横、湖泊棋布的水资源状况;“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气候类型,造就了云南丰富多样的淡水水域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云南境内河流众多,大小河流有600余条,江河水面约有10.67万hm2,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珠江、红河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为国际河流;云南省共有40余个天然湖泊,湖泊水面面积约10.84万hm2,总蓄水量约300亿m3;池塘坝塘水面3.24万hm2 [1]。广阔的渔业水域资源不仅孕育了多样、珍稀的渔业种质资源,也为云南高原特色淡水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加快云南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云南经济的发展,云南渔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人类活动对江河、湖泊水库、养殖池塘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宜渔水体水质每况愈下,众多涉渔工程的建设对鱼类生存的天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远不及珍稀鱼类的灭亡速度,云南渔业环境现状令人堪忧。又由于云南地处中国和东亚陆地国家主要河流的上游,流域水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亚陆地国家的水域安全和经济发展。

本文对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进行概述,通过列举近年来一些重大的渔业污染事故,说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渔业水域的污染,使鱼病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珍稀鱼类生存状况堪忧;江河等电站大坝涉渔工程的建设、外来鱼种的入侵等因素使土著鱼和特有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对渔业环境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1 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

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渔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努力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使云南省渔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统计[2],2012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12.2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63.8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126.7亿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渔业水域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特别是一些突发性污染事件,由于其具有不可预见性和巨大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着鱼类生存和繁衍;众多涉渔工程的建设破坏了鱼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加之土著鱼和特有鱼类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部分种类濒临灭绝的边缘[3],因此加强淡水渔业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现将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现状概述如下。

1.1 江河渔业环境现状

据《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4]报道,在94条主要河流(河段)的179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占70.4%;而水质符合Ⅳ~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占29.6%,其中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占10.6%;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总磷、化学需氧量。六大水系主要河流受污染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红河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和怒江水系。25个出境、跨界河流监测断面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断面96%;劣Ⅴ类标准水质断面占5.0%。

从2000年至今,由于部分江河渔业水域水质的恶化,鱼病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很多事故使大面积的水源被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一些珍稀的土著鱼类资源受到重创。如2002年10月,南盘江柴石滩以上河段发生严重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逾100 t鱼类死亡,下游柴石滩水库逾3亿m3水体受到污染[5];2004年6月初,沿河硫酸厂、海源新业公司、滇东冶炼厂的入河污水使楚雄市龙川江发生严重镉污染事件,楚雄水文站等断面的总镉超标36.4倍[5];2009年7月,露天堆放石灰渣经暴雨冲刷入江,使短时内水体酸碱度严重失衡,导致盐津县庙坝乡乌撒溪至莲花洞4 km河段内,出现黄腊丁(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南方大口鲢(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中华倒刺(Pinibarbus sinensis)、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甲鱼(Trionyx sinensis)等40余种鱼类和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同时造成省市试点网箱养鱼损失3 t,损失超过100万元[6];2010年1月,永胜纸品加工厂沉淀池的污水直接排入南满河,造成近2 km河段污染,造成鲤鱼(Cyp-rinus carpio)、白甲鱼(Onychostoma)、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等土著鱼类死亡0.5 t[7];怒江兰坪县的江(属澜沧江水系),由于铅锌矿的大量开采,对弃土和低品位矿石的管理不善,使江流域受到重金属铅和镉的严重污染,据王李鸿等[8]研究表明,江流域重金属铅、镉浓度均已超过国家类水质Ⅴ类水质标准,刘明典等[9]对2009―2011年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区域未发现任何鱼类,重金属污染为该流域鱼类最大的生存威胁。

除了水质污染对淡水渔业环境造成破坏外,江河梯级水电开发是影响鱼类多样性和数量的重要因素。基于云南丰富的水资源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水电资源已逐步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而“三江流域”集中了92%的开发水电资源[10],对“三江流域”干流水资源的开发是云南水电资源的主体。目前澜沧江规划在上游建7级、中下游建8级水电站;金沙江中游规划“一库八级”开发、下游规划4级开发;怒江中下游规划“两库十三级”开发[11]。而梯级开发的模式在增加渔业养殖水面的同时,也给鱼类生存的天然河流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首先,天然江河的连续性改变。梯状水库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文情况如水温、水质、流速、泥沙等,阻碍了鱼类的觅食、生殖回游通道,破坏了鱼类的产卵场所[12]。其次,对鱼类饵料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带来巨大影响。如金沙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一种产漂流性卵的鱼类,鱼卵的发育和孵化需在特定流速的水流中才能得以完成,库区的形成必然对鱼卵的漂流孵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也会逐渐减少[13]。怒江特有珍稀濒危鱼类云纹鳗鲡(Anguilla nebulosa)是一种降河产卵洄游鱼类,电站大坝阻断了其生殖洄游路线,严重影响其产卵和种群的繁衍,使其濒临灭绝[14]。由于水质污染和涉渔工程的建设,云南各大江河水系的鱼类资源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澜沧江(云南段)鱼类种类数量由原来的139种减少至80种,部分鱼类分布范围大幅缩小,甚至濒危灭绝。属于珠江水系的南盘江,近年来水质不断恶化,据王伟营等[15]研究表明,已有24种鱼类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调查采到的土著鱼类仅占土著鱼类总数34.6%,大多种类数量较少,分布区域片段化,趋向于支流分布。

1.2 湖泊与水库渔业环境现状

云南省湖泊分为滇东湖群、滇南湖群、滇中湖群、滇西湖群,多为富营养型浅水湖,为云南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域条件。但随着云南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旅游业的兴起,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残留随地表径流流入湖泊水库,改变了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生态平衡,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又由于近年来,云南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形成了广阔的宜渔水面,“三网”养鱼的面积有增加的趋势,过大的放养密度、过剩的饵料滞留,使湖泊水库污染状况逐年加剧。据《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报道,在监测的134个湖泊(水库)中,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占85.07%,符合Ⅳ~劣Ⅴ类的占14.93%。九大高原湖泊中,滇池草海、滇池外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重度污染;洱海为Ⅲ类水质;阳宗海为Ⅳ类水质;抚仙湖、泸沽湖为Ⅰ类水质。

湖泊、水库由于换水周期较长,相对于河流而言,自净能力较差,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必然导致渔业病害、事故的发生。据杨君兴[16]记载,云南高原湖泊土著鱼类共有94种。但近年来由于湖泊水质的恶化,加之过度捕捞和外来鱼种入侵等诸多因素,湖泊土著鱼种类和资源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些种类甚至已经灭绝,外来鱼类资源量不断上升,打破了原有的高原湖泊鱼类种群结构,严重威胁着土著鱼类和特有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如2008年,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阳宗海出现了砷浓度超标,砷浓度均值一度达到0.128 mg/L,水质为劣Ⅴ类,对饮用水安全、鱼类生存、水产品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17];2009年10月,雷打滩电站库区发生突发性疑似污染死鱼事件,导致野生鱼、虾和网箱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网箱养殖鱼类死亡约518.2 t,直接经济损失逾400万元,野生鱼类的损失无法估计[18];2013年5月,墨江县泗南江电站库区网箱养殖鱼类因缺氧死亡1 177 t,鱼苗死亡360万尾,经济损失达1 300余万元[19]。由于渔业水质污染对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很多研究人员先后对部分湖泊鱼类区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以便明确湖泊现有鱼类状况,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陈自明等[20]2000年调查发现,滇池土著鱼类已减少至11种,滇池金线(Sinocyclocheilus graham)、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云南鲴(Xenocypris yunnanensis)等7种鱼类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熊 飞等[21]2004―2005年调查发现,抚仙湖土著鱼减少11种,特有鱼类减少8种,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抚仙金线(Sinocyclocheilus tingi)、云南倒刺(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等经济鱼类资源量严重衰竭,外来鱼类增加5种;阳宗海原有土著鱼20种,但全 伟等[22]2011年至2012年调查分析,原有20种土著鱼仅捕获5种,5种特有鱼中仅捕获1条阳宗白鱼(Anabarilius yangzonensis),外来鱼类增加9种;严 晖等[23]2009年至2011年调查发现,由于外来鱼种的引进,洱海土著鱼由18种减少至14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Racoma〕taliensis)、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等4种濒临灭绝,而引进种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资源量逐年增加。湖泊、水库渔业环境的污染和外来鱼种的入侵,不仅破坏了水域生态平衡,打破了原有的鱼类区系,还使鱼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受到冲击,限制水产数量和产量,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众多的案例和调查研究表明,云南湖泊水库淡水渔业环境的形势已非常紧迫,保护渔业水域环境迫在眉睫。

1.3 池塘渔业环境现状

池塘养鱼是云南渔业的支柱,其产量占渔业总产值的88%以上,是云南名特优新品种养殖的基础,截至目前为止,云南省池塘坝塘约有3.24万hm2。近年来,由于养殖户过快、过高追求经济效益,在增加鱼种放养密度、加大饲料投喂量和鱼药施用量的同时,没有做好池塘水源条件改善、定期清淤、池塘养殖环境科学修复等工作,致使池塘水质状况日益下降,鱼病爆发,突发性死鱼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02年8月,云南武定县西村河被钛矿洗矿点排除的污水污染,致使下游苗种场鱼苗产量急剧下降,繁殖成活率低、畸形率升高;2008年5月,建水县临安镇太子湾鱼塘出现锌超标现象,导致鱼类死亡,经济损失逾25万元;2010年2月,云南省宾川县渔政部门调解处理了一起养猪场排污导致鱼塘死鱼案,造成死鱼4.5 t、经济损失4.5万元[24];2011年4月,晋宁县上蒜镇草海鱼塘由于非离子氨浓度超标,造成近60 t鱼死亡,经济损失逾67万元[25]。

2 云南省淡水渔业环境保护对策

2.1 转变观念,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渔业

在传统农业的背景下,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出现了渔业经济增长慢,渔业环境恶化快,水产品质量下降快的局面,使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遏制。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以发展生态渔业为指导,以云南得天独厚的宜渔淡水资源、气候条件,多样的鱼类品种为基础,加快云南淡水渔业发展,在重点扶持鲟鱼、罗非鱼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大云南土著鱼类和特有鱼类生存环境的保护,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养殖户渔业养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以鱼治水,以水养鱼”,以渔业环境的保护促进渔业发展,才能在提高渔业总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云南省淡水渔业实现永续健康发展。

2.2 加强淡水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建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网

淡水渔业环境污染防治是加强渔业环境监测的重要措施,对渔业水域污染程度、污染成因的分析及污染源的确定是制定保护政策的必要基础。成立云南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并以此为核心,纳入各区、地州县环境监测单位,增加渔业环境监测、资源保护、渔业病害渔业污染事故鉴定工作人员,增加先进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适时监测渔业水域环境水质状况,形成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做到科学预警,及时、客观地反映处理每一起渔业病害和突发性渔业污染事故,打破目前云南渔业环境监测资金匮乏、监测面小、监测不力、污染事故成因分析困难的尴尬局面,建立覆盖全省的渔业环境监测网络,对渔业环境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云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3 切实贯彻落实渔业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坚决把《渔业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而不是将其束之高阁。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制定地方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加快《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配置及沿湖、沿江河建筑,严格排放标准,完善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加强监督,明确责任,加大对渔业环境破坏的处罚力度。二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大部级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力度,在适宜的河流江段建立土著鱼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甚至拆除部分电站大坝,取消相关涉渔建设项目,还原鱼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加强完善外来鱼类引进的法规和管理条例,加深引进风险评价制度的研究和外来鱼种的预测预警研究,严格控制非经济性外来鱼类的数量,保持原有鱼类区系的平衡。

2.4 加大污染源普查力度,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修复及其评价研究

依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的普查力度,严格普查逐级审核程序,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和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明确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针对目前云南部分淡水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在做好污染源普查和治理的同时,对不同的污染类型和水体功能,选择适宜的污染修复技术,对相应渔业水域环境进行修复,做好修复评价工作,加大对水环境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的研究。虽然我国水环境修复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渔业水域环境的修复还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可借鉴,但渔业水域环境的恶化速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周密制定修复计划,修复污染水域,恢复生态环境将是云南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 参考文献

[1] 邱家荣,杜建标.云南渔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9-22.

[2] 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处.云南渔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EB/OL].[2012-12-19].http:///zhxxyzj/201212/t20121219_3110606.htm.

[3] 田树魁,石永伦.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水产,2013(2):29-32.

[4] 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云南省2013年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3-06-10].http:///html/2013-06/10/content_715943.htm?div= -1.

[5] 丁莞歆.中国水污染事件纪实[J].环境保护,2007(14):83-85.

[6] 申时勋.盐津白水江野生死鱼绵延4公里[N].春城晚报,2009-07-14.

[7] 梁剑鸿.勐腊县渔政部门查处一起渔业污染事件[EB/OL].[2010-02-03].http:///news33/20100203/279264.shtml.

[8] 王李鸿,角媛梅,明庆忠,等.云南省江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5):595-600.

[9] 刘明典,陈大庆,段辛斌,等.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组成与分布[J].中国水产科学,2011,18(1):156-170.

[10] 何玉芹,欧晓.云南省水电站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2):1-7,19.

[11] 余波,黄成敏,黄正文,等.水电开发对云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1):191-197.

[12] 李陈.长江上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初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6-34.

[13] 蒋艳,冯顺新,马巍,等.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影响的分析[C]// 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2009.西安: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中国分会,2009.

[14] 徐伟毅,缪祥军,邱家荣,等.论怒江鱼类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J].云南农业,2008(3):24-27.

[15] 王伟营,杨君兴,陈小勇.云南境内南盘江水系鱼类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水生态学杂志,2011,332(5):19-29.

[16] 云南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及相关问题研究[M]//汪松,谢彼德,解焱.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129-138.

[17] 云南省环保局.关于阳宗海污染事件及治理情况的通报[EB/OL].[2008-09-19].http:///color/DisplayPages/ContentDis play_362.aspx?contentid=24399.

[18] 云南省渔政总队.云南省渔政执法总队关于雷打滩电站库区疑似渔业污染事件的情况报告[EB/OL].[2009-10-30].http:///news5830/20091030/204797.shtml.

[19] 黄兴鸿.墨江1177 t鱼缺氧死亡[N].春城晚报,2013-05-26.

[20] 陈自明,杨君兴,苏瑞凤,等.滇池土著鱼类现状[J].生物多样性,2001,9(4):407-413.

[21] 熊飞,李文朝,潘继征,等.云南抚仙湖鱼类资源现状与变化[J].湖泊科学,2006,18(3):305-311.

[22] 全伟,彭军,安莉,等.阳宗海鱼类资源现状调查[J].云南水产,2013(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