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就业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9 10:33:28

经济就业方向

经济就业方向例1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经济就业方向例2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经济就业方向例3

本专业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质为本,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深厚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管理技能与方法,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与思辨精神,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专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研究、策划和教育工作的中高级会展管理和实际操作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消费行为学》、《市场调研与预测》、《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与实务》、《会展营销》、《会展旅游》、《会展政策与法规》、《会展英语》、《会展项目管理》、《会展文案》、《会展场馆与目的地管理》、《会展服务与接待》、《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营销与客户关系》、《会展营销与客户关系》、《博览会组织与管理》、《大型活动组织与管理》、《会议需求与策划》、《会展传播学》。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经济就业方向例4

2、律师,目前我国对律师的从业资格采取的是严格准入制度,必须通过全国司法考试。

经济就业方向例5

适用性专业技术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理念是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是要围绕地方(区域经济)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进行,培养当地社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二是要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发展的前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后续学习、自我择业的基础与潜能。所以,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并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把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靠经济来支撑,发展经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的不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也都有着较大的差别。既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那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要相适应,且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静态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动态上。

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才进人工业化的初期。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教育,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同一水平,而是要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高等专业教育通过关注本省范围内务市、县经济发展的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就基本能确定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从而也就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二、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设置方向

高等院校能否建立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高等院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例如,吉林今后10年将重点发展两大产业带:一是标志性产业带,包括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二是成长性产业带,包括交通运输、制造、新型金属材料、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吉林的纺织、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产业无论在内向和外向竞争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构成了我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新专业,开拓新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型变动;并密切关注两大重点产业带对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人才需求的职业层次与专业知识要求,职业岗位群与职业技能等,从而为吉林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地方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相一致,设置一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应用型、实用性专业,为地方的工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市场开发、贸易扩张培养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

三、以地方经济特色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

经济的地方特色决定了该地区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吉林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中之一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数量多。个体私营经济实力强。之二是民营经济在构成吉林经济强有力的发展生力军的同时,形成了带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块状经济。为适应吉林经济的地方特色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上,一是面向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二是培养宽口径多面手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等院校对学生实行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吉林经济的地方特色,吉林各地块状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营销专业人才,故近年来在吉林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榜上,营销人才的需求排位一直在前列,好的营销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受到广泛欢迎。但营销专业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来开设相关的营销专业课程,而是要结合吉林块状经济的发展来开设相关的行业营销,并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增加跨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在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营销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后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适应性。

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一是提高学生适应吉林的经济发展环境,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创业意识。区域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比一般的规模经济更具有灵活性和波动性,毕业生就业后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较快地适应不同的行业环境和职业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对现有个体私有经济有一个规范和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许多中小企业进行重新洗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J].职业教育研究,2004,(?).

[2]刘玉玲: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动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税务与经济,2006(1)

[3]王岳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4(3)

经济就业方向例6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1902

1 湖北省就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深入,湖北省就业总量在不断扩大,但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2009年第一季度末,湖北省失业率为4.2%。其中,对失业人员的定义,国家统计局指的是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所以,大量的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统计在内,湖北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一是城镇失业率在高位徘徊。2004年底湖北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9.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而这其中还没有包括那些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员以及大量下岗职工中尚未重新就业的人员。2005年和200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数量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连续下滑,200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520.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8.5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则下降至68%。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466.5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为55.6%。根据登记失业率和预测分析,未来几年湖北省失业率还将在高位徘徊。

二是劳动力供给压力加大。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净增176万人。每年全省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120万人,年度供大于求仍将有较大缺口。农村尚有400多万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同时,困难行业、困难企业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2008年进入企业改制、关闭破产的最后一年,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任务繁重,对就业安置产生堆积效应。其中,依法破产和政策外破产需要安置的职工约200万人,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导致100万人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而在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就业稳定性差,随时将会重新失业。另外,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69万人,超过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的半数,如果考虑到自考、成人高考毕业生,还将增加100万左右毕业生。此外,还有280多万高职和中专毕业生的加入。

三是就业压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巨大的就业压力将造成社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实际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出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生产总值就低于潜在生产总值3个百分点。失业率过高,会进一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严峻的就业形势亟待我们探寻新的途径实现湖北就业增长,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能够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还能对就业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因而当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增加就业岗位是实现湖北就业增长一个有效的途径。

2 循环经济的就业效应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对人类的废弃物经过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再经过技术过程,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这是一种新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是简单地对旧物的利用和节省资源,而是改变了技术和产业运作的序列,因而体现了社会增长方式的变革。循环经济不仅对节省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1 横向拉长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

(1)城市企业产业链拓展。城市企业产业链拓展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工业废气物综合利用及其产业化。在企业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工业企业高效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经营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伴随着产业链的拉长,新增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的舒解部分就业压力。不同行业的最终废气物和中间环节产生的废气物可以相互充分循环利用,提高产业关联度,进行互利共生的横向拉长。

(2)农业生产领域产业化链条的拉伸。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有效的利用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立足本地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链条向生产领域和国内外市场双向延伸,发展民营经济,引导农民就业,可以较好的解决部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尤其把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素质较高、有就业意向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作为发展的主要对象,大力展开技能培训,进行理论上指导,更好去推动农村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扩大就业。

2.2 纵向拉伸产业各环节,可以吸纳大量劳动者

(1)城市企业纵向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经济系统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得到转变,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在确定经营方针和从事经济活动时,兼顾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最后实现“零排放”或“微排放”。城市企业实现纵向一体化是不错的选择,在循环经济实施过程中,通过向企业的上游产品和下游产品扩张,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使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具有共享信息、节约成本、开拓技术、增加歧异化能力优势,而部门的增设和新业务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这类企业可以吸呐大量的相关专业的大中毕业生进行管理策划等,具有熟练的技术和相关经验的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2)农村乡镇企业纵向一体化之路。相对于城市企业来说,农村主要以比较小型、单一、简单加工的乡镇企业为主,乡镇企业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加工,是纵向化发展的有效道路。

3 湖北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的障碍。再生资源的基础工作是废旧物资回收和处理,但长期以来备受冷落,在研究上也是个空白。造成回收处理工作的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经济方式是由资源到产品这样单向性的、直线式发展过程,而把由产品变成废旧物的过程看成淘汰过程,由废旧物到再生资源的过程被排除在传统经济方式之外,根本没有什么职业地位。因此,导致人们长期以来把由资源到产品过程中的各个生产环节看成是正规职业,而把废旧物到再生利用的环节看成非正规职业。这种观念上的障碍极大地阻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也限制了这一行业对劳动力的吸纳。

(2)自然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缺乏产权约束,成为便利资源。受传统经济影响,特别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自然资源一直缺乏产权意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为公共物品,在许多人看来是人人有开发的权利,而开发程度的深浅和使用范围的大小,完全在于个人的“能力”,这种方便的资源消费,既节省成本,又能减少生产环节,从而加速了利润的形成,使他们没必要再顾及旧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虽然我们现在对土地、矿产、水利、森林等资源进行了立法保护,但在实施上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惩罚力度不足以威慑破坏资源者。因此,疯狂的“圈地运动”,对资源的滥采滥挖,向环境肆无忌惮地排放,一直得不到有效制止。由于企业对循环经济的反应不大,废旧物的回收和利用也无法有效推行,进而也无法拉动社会就业。

(3)在目前收费条件下,资源再生技术在成本和效益上没有比较优势。现代生产是在技术比较条件下的生产,哪种技术成本低效益高就选用哪种技术。由于再生技术相对落后,使企业直接购买资源进行生产的价格低于回收废旧物再生资源的价格,因此,也增加了推广循环经济的难度。但是,这种情况是在不合理的收费条件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在资源利用中,实际上存在着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成本支付和收益获取的机制不对称的问题。

4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湖北就业增长的主要对策建议

(1)确立战略,制定规划。对湖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摸清湖北省现有的资源基础与生态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湖北省短期和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各地区、城市编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领导,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保障。循环经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形式。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党中央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同时,循环经济发展又是涉及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建议湖北省成立专门的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和专门管理机构,建立由省领导亲自挂帅、以省发改委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并明确分工,建立部门责任制。

(3)注重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湖北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远未深入人心形成规模,无论从单个的企业,企业群落还是国民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都还刚刚起步,因此,将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深入发展变得十分必要,加强对公众意识的培养,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等循环经济的实践,加强其社会影响,同时加强舆论宣传,新闻媒体对循环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的广告予以优惠,加强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打破旧的落后的观念,积极去开拓、参与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各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实现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4)采取多种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实施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就业机会。发展循环经济遇到技术上、经济上的障碍方面,技术上的突破给予政策的倾斜,经济上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和补偿。出台促进循环经济的投资政策、税收政策。比如对设置资源回收系统、建有废弃物处理设施、进行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实行减税、退税,增加设备折旧。对那些与循环经济相悖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要增收资源税、环境税,加大惩罚力度,迫使其走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利用资源的道路。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总量。

(5)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扩大就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兼顾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突出则更有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保持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就业形式的灵活多样、就业观念的积极变化,这样不断去开创和适应市场的变化,促进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实现就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总之,就业压力大是湖北经济发展中一个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不懈地将发展循环经济与扩大就业相结合,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经济就业方向例7

一、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把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靠经济来支撑,发展经济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等的不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目标也都有着较大的差别。既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那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要相适应,且这种适应不仅体现在静态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动态上。

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其经济的发展才进人工业化的初期。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职教育,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同一水平,而是要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的发展程度,不同行业岗位职业群的具体要求来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高等专业教育通过关注本省范围内务市、县经济发展的主打方向与重点产业,就基本能确定该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专业性技术人才的产业定位和行业方向,从而也就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二、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设置方向

高等院校能否建立主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高等院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例如,吉林今后10年将重点发展两大产业带:一是标志性产业带,包括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集群;二是成长性产业带,包括交通运输、制造、新型金属材料、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加工等制造业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吉林的纺织、服装、化纤、皮革等传统产业无论在内向和外向竞争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构成了我省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来设置新专业,开拓新专业,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型变动;并密切关注两大重点产业带对应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与结构,人才需求的职业层次与专业知识要求,职业岗位群与职业技能等,从而为吉林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高等专业技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需要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地方的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相一致,设置一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应用型、实用性专业,为地方的工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市场开发、贸易扩张培养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

三、以地方经济特色为导向,把握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特色和职业特色

经济就业方向例8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的民生之本,占有很高的位置。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时间内,关于农业经济的政策就不明显。现阶段针对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逐步落实、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对农业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计划,在新的计划开展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会随着农业经济格局的改变而变化。本文将对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一、农业转型期经济的特点

(一)工农产业性质的改变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中国工业的发展中都在学习苏联用农业换取工业的理念。虽然这种理念对中国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劳,但是长期的应用这种理念,使中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遏制,变成了工业、服务业的附庸。在变成附庸的这段时间内,农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如果想要农业快速的发展,就要摆脱这种困境。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工农的性质产生了变化,所以农业经济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农业经济转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使城乡差距过大,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就是增加国家农业调控能力。目前经济改革的时期已经到来,农业转型已经做好准备,所以农业转型毋庸置疑。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

中国城乡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如果还想取得更大的进展,就要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下手,只有在这些方面发展好了之后,我国城乡结构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是和农村人均收入、城市人民人均收入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城乡发展趋势,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把城乡二元发展上升到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地位。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

(一)工农性质的变化因素

在思考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中心,另外对国家的工农业政策也要十分的关注,分析国家工农业之间联系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正在提倡工业帮助农业的发展,这就直接的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政策,国家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生产的研究。其中的研究重点就是产品的深加工和整个农产品的销售链。提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在新科技的加入下,相信农业经济会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因素

在农业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对这项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的不断变化中,农业经济正在稳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就是将城乡的经济生产流程深入了解。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因素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实施为农业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涵盖了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最后的销售。它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走向问题深入了解,逐步引导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因为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是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离不开新技术的融入,相信与新技术密切合作会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更迅速;第二,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会充分的解决目前农业发展缓慢、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发展方向模糊的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农业经济的科学性,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充分显现,从而使农业产业向着国际化水平发展。

三、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

我国自农业发展全方面的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就已经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该顺应发展的潮流,将培养农业化人才当成重点工作来进行,将这个工作做好之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容忽视,利用农业学科的独立性来发展农业发展的独立性、高效性、可持续发展性,这才能显现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地位。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各行各业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是和人才密不可分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果要将转型发展做到最好,那就要将科研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只有科研人才的素质提升,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转型工作是枯燥无味,工作量巨大的,所以参与转型期的科研人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具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转型期的影响下,学科的教学内容、科研方向都会随之变化,只有对国家的新政策的实施,能灵活的做出改变,才能与建设祖国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对科研人员素质的培养。

(三)学科间互补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全方位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受欢迎。全方位的人才懂得国家经济部门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正确的管理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学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学科间互补性学习的重要性。结语综上所述,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重大,只有对农业经济转型深刻的认知,才能明白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学科带来的种种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精通农业学科的全方位人才,全方位的人才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国家的新政策而立即做出改变,这才是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核心。科研人才们的集思广益,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点所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真正为三农服务的理想。

作者:陈向阳 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就业方向例9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被界定为文科类专业,偏重于理论。但是,大多数院校高招录取时文理兼收,尤其随着近年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对理科生的招录比例也有所上升,而且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在经济学专业硕博深造中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目前,经济学专业大多以宽口径为主,兼顾窄口径方向的发展。宽口径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以及就业的方向。在宽口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科研侧重点,一方面开设理论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等,相对抽象,往往偏冷门;同时也适当开设应用经济学课程,像国际贸易、金融、财政、投资等,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

不同高校其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把握宽和窄的度的差异。报考宽口径经济学专业,入学后先打基础,培养通才。宽口径经济学专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继续读硕攻博,如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尤其是理论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并不很强调处理社会关系之类的能力,希望以后做研究工作的考生可以考虑选择这些学校。至于窄口径经济学专业,培养目的明确,专才更有优势。有些高校直接将某些经济学方向直接从经济学专业中细分出来,将经济学专业和金融、财税等专业都分设于众多学院,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设置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如果报考窄口径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什么知识、将来进入什么行业的目的性会相对明确,毕业后能迅速地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就业前景:就业率高,质量喜多忧少

经济学是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每年的高考分数线相对其他文科类专业都偏高,尤其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且这个专业也是通往高薪职位的一道“龙门”。

经济学的就业都是相通的,一般只有侧重,并没有严格的限定。经济学就业面还是很广的,如金融业(银行、证券为核心)、咨询行业、媒体、公司企业、政府、高校。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最新三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本专科专业就业报告,全国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经济学所有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0%。

高校选择:天时、地利、人和

1.学校性质:选择综合性高校还是专业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专业种类较多,资源结构比较完善,有利于同学们多元化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如考不上财经类专业,专业服从可能分到不想学的非经济学类专业。而对于专业性财经大学,由于专业底蕴厚实,如果遭遇调剂也仍然属于自己喜欢的经济学类专业,不足之处在于学校氛围相对综性型院校较为单一。

综合性大学以中国人民大学为龙头,其他比较有名的院校诸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大都视经济学专业为他们的重点专业。同时,各省市也均有综合类院校,虽然这些学校的经济学专业在招生录取时并没有细化,但专业方向侧重点仍然存在细微差异,如:辽宁大学以政治经济学方向为优势,山东大学的制度经济学方向发展较好,暨南大学的金融学方向更为突出,以及兰州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方向更有特点。

专业性财经院校中,中央财经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是所有财经类院校中的领跑者,占据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地理优势,实力不容小觑。同样,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虽“地利”不足,地处中西部,但在“天时”上仍占一定优势,享受国家政策方面的倾斜也较多。至于省属的财经院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以及江西财经大学等,由合并各种财经干部培训机构发展而来,历史渊源相对无从夸耀,但地域性较强。这些省属财经院校学科实力难于和前面这些高校抗衡,影响力只在本省和邻近省份。

2.地缘因素:选择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的高校

地理位置对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出路较为重要。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经济类人才,而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对基础人才和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多。

长三角经济区域,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珠三角经济区域,如广州、厦门等地的高校,均比中西部高校拥有更加优越的地缘优势,更容易把握到经济发展的脉搏和最前沿的发展。而对于中西部的高校,虽然其教学理念紧随东部高校的步伐,但相对滞后。中西部高校的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其毕业生对工资、福利、晋升等诉求相对较低,当地的银行、企业以及政府单位对本地生源也较为青睐。因此,中西部高校可以成为同学们今后有意向就近家乡就业的不错选择。

3.个人兴趣:专业,学校,还是兴趣

虽然国内经济学专业划为文科大类,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在国外对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工具――数学却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一些领先高校,尤其是东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对经济数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如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往往双修数学和经济学。因而,逻辑思维强的理科生报考重点高校尤其还是名校的经济学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的综合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其经济学专业虽然也都开设了经济数学相关课程,但课程完成的要求却较低,因而适合一些数学功底比较差的文科类学生。

报考一个专业,不仅仅在于该专业的诱惑性,同时应考虑到自身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特色来进行选择:

经济就业方向例10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47-03

一、创业型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创业型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创业型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现代管理学之父美国彼得·德鲁克提出。中外学者普遍认为,创业型经济是一种通过创业活动,以创业型中小企业为依托,以知识创新、创意和创造力为核心要素,以知识外溢和扩大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管理型经济相比,创业型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更加注重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和灵魂,它与创业的互动融合构成了创业型经济的基础力量。企业家的创新、创意和创业活动是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2)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物本”经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特征,具有极高的物质依赖性,经济增长建立在物质的大量投入和规模的持续扩大的基础之上。而创业型经济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作用,重点发展以技术产品、知识产品、创意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解决传统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品低质化的瓶颈问题,促进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3)更加依赖中小企业作用的发挥。创业型经济需要通过创业活动来实现,而中小企业的灵活性,对创业、创新和就业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了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中小企业是创业型经济的微观基础和重要途径。(4)高风险性。中小企业是初始创业的主要方式,而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配套政策不完善和市场竞争环境差等问题又恰恰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使其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转向创业型经济

国外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国内市场需求巨大但消费不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更加突出,绿色贸易壁垒增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具有创新性、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创业型经济就成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创新型经济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要解决国外市场需求缩减和国内消费不足的问题,关键是要弱化或者纠正原有的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国内市场的培育、开发和扩大,实现向扩大内需的转变。实际上,扩大内需的实现必须创造更多新产品、培育新需求和促进尽可能多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创新型经济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方式。(2)发展创业型经济是抢占世界经济发展主动权和推动国家创新的重要依托。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下,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经济发展重心转向了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以巩固和扩大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中国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掌握更多主动权,也必须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实现新突破。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在这种背景下,只有依托创业型经济进行全面创新,才能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保障。(3)发展创业型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就业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就业渠道和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有限的中国而言,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也证明,创业型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具有巨大作用。据统计,仅5%的成长型创业型企业可以创造77%的新就业机会。

二、创业型经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创业型经济要求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创业型经济的核心特征,又是其推动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力量。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核心技术的争夺,自主创新能力在经济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作为创新型经济微观经济形态主要载体的中小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中取得较大进展,但相对于成熟的大型企业而言,其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掌握上明显处于劣势。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传统产业或者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新产品开发有限,主要依靠模仿大品牌产品或集中于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通过“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主要是其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的结果。在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形成新的需求领域,是创业型经济赋予中小企业新的历史使命。

(二)中小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型经济是对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以牺牲资源、环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纠偏,它通过开发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技术产品、信息产品、创意产品,形成低碳化、高技术化生产销售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增长。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短期效益增长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小型企业应实现产业选择的新转向

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一般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以及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往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利润微薄、竞争力不强。而具有先导作用、高竞争力的知识型和高科技型企业则相对不足,金融保险业、咨询业等新型服务业发展缓慢。创业型经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应实现新的产业转向,由传统行业转向知识性、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

三、创业型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战略转型方向及路径选择

中小企业与创业型经济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需要中小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环境,而且缺乏中小企业的支撑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难以实现。实现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其必须选准转型基点、把握转型核心、优化好转型路径。

(一)转型基点: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需同时兼顾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所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利用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关税、强制性绿色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反倾销、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市场准人等方式限制、阻止国外产品进口的趋势必定更为严厉。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履行更大的保护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才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掌握更多的竞争主动权。中小企业所处在的传统行业和产业链低端,是最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环节。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水平落后,过于追求效益的高速增长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往往对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重视不足,这就出现了企业效益短期增长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管理资源不足等问题往往是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增长的高速度、跨越性造成的,甚至还可能会带来倒闭的风险。0而现实中,中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其不仅体现在资源环境的保护上,还体现在产品质量低下、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上。当前社会出现的毒奶粉、毒胶囊、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既损害了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又给企业带来了罚款、停业整顿甚至倒闭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既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更要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其转型的根本立足点。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消费者权益、商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意识,正确处理好企业高位增长与长远发展、企业短期利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关系。改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原材料和废弃物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由“高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二)转型核心: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基石。技术水平低、核心竞争力产品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在竞争处于劣势的关键所在,其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实现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企业内部而言,首先是要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创业型经济以企业家的创新和创意为基础决定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彻底改变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并将创新思想和意识传送给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贯穿到各项管理工作当中,不断培育和发展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政策制定上,要加大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创新方向上,既要改进和完善传统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又要加大对绿色、低碳、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力度,力争在新技术领域掌握更多主动权,以适应未来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创新方式上,坚持企业内部创新人才培养与外部引进、企业独立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企业与技术优势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技术研发联盟,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力能力,开发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企业外部来看,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在直接资助、财政担保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创新扶持激励机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瓶颈难题。持续推进产学研联盟、合作基地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合作水平。完善知识产品保护制度,在发挥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作用的同时,要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咨询机构和无偿救援组织等,为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咨询、纠纷调节和维权创造良好环境。

(三)转型路径: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多元化转向专业化

(1)由低成本化转向高质量化。依托低成本优势和资源的高度消耗是众多中小企业获取市场空间和利润的主要方式,但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低成本策略并不是创业型经济所倡导的,其或许可以为企业创造短期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建立持久的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无法与成熟的大型企业竞争,实现长远发展。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下,依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中小企业必须向“专、精、特、新”的产品的高质量化和服务水平的高水准化发展。加强技术研发,依托和强化自身优势,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移,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塑造产品品牌,通过提高产品和企业品牌形象及知名度增强企业发展竞争力。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突出服务特色,以高效、优质、特色服务优势构建企业新的竞争点。(2)由单独分散竞争转向联盟竞合。技术水平有限、资金不足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决定了中小企业难以与同行业成熟企业进行抗衡。而社会经济发展也逐步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竞争”转为“合作”。未来时期,中小企业如果继续沿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将难以奏效,实现联盟竞合才是明智之举。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分析企业资源、优势、能力和发展定位,通过企业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合作。一方面,接受大型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依托大企业的资源、资金、技术优势解决技术、品牌和营销渠道等瓶颈问题,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组建战略同盟。利用自身的技术、生产或者服务优势与其他企业参与合作,通过风险、成本分担,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成本和风险,提高产品和企业综合竞争力。(3)由多元化转向专业化。实践证明,受制于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中小企业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并不足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必须专注于优势领域或价值链环节。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根据市场细分和经济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和调整市场定位,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机制创新等方式培育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对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或者环节,应予以外包、出售、切割或关停,集中技术、资金和人力发展核心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