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4 10:27:33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1

1专业人员缺乏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资格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我国高校的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德育教师等,其中多数人员又为兼职人员,他们一方面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该项工作,另一方面部分人员也缺少必要的理论底蕴和有效的咨询技术。

2物质条件有限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提供日常服务,但总的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物质条件是相当简陋的。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场地狭小和设备短缺。简陋的物质条件不利于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咨询的效果和质量。

3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扎实,对来访的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就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咨询的针对性也就不强。同时在高校一般把谈话法作为咨询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很少借助仪器、催眠和行为疗法等手段与方法,这样就很难保证咨询的效果。

4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多是面向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即较多地偏重障碍性咨询方面,偏重防治,而发展性咨询的工作做得很少。同时,在咨询方式上也存在着被动的局面。

5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十几年,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和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接纳和重视还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在部分高校,多年来形成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心理教育的思维定势使心理咨询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6重视普及,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著、不少,相关学术会议也经常召开,但就总体来看,对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尚显不足。一些文章、调查报告描述成分多,深入研究成分少,且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7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对象较多地局限于校园内大学生,没有与社会、家庭紧密配合,使得该工作本身与社会严重脱节。咨询工作有较大的局限性,即无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导致了教育力度不够的局面。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有模式的构建

1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党政领导要更加重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相应体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要把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使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规范化地进行[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科研经费、事业经费应当作为常项预算列支,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落实心理咨询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符合专业化的要求。

2加强组织均衡的专业人员队伍,加强督导和职后培训

要组织建立一支均衡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这支队伍可以以心理学教师和保健科医生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主体,并把学生骨干吸收进来,形成专兼职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人员结构。同时,应定期对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四级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学生会、校医院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该领导小组的负责下专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承担起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科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编印、辅导员、广大教师及主要学生骨干培训、心理咨询信件处理、心理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普查、成才谈心、朋辈辅导等活动。同时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四级网络”,并成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4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实行分类服务管理

通过采用多种心理测验量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考试焦虑量表等对大学生施测,了解大学生在相应因子及维度上的得分,从而对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部分学生予以干预(访谈、咨询、心理训练等)。并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类型,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调节。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类服务和治疗。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最好贯穿大学四年或五年的生活,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追踪服务等。

5点面结合,加大宣传

心理咨询工作有无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其咨询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效果也不同。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有两类,即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适应性咨询主要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而发展性咨询则致力于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高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来看,重视适应性咨询是必要的,因为确有一些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导致适应不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咨询,因为学校心理咨询不只是专门为有这样那样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提供服务的,也同样甚至更多的是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服务,以使包括心理异常在内的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6丰富心理咨询服务形式

摆脱个体咨询一统到底的局面,拓展团体咨询、朋辈辅导、网上咨询、电话、书信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齐头并进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的网站、网络沟通群等,更好地减少来访学生的顾虑,面对面的尴尬,达到满意的咨询效果。

7强化地域特色,加强学术交流

在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运用上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多地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还应加强全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

参考文献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价值选择出现功利性倾向,价值评价出现多样化倾向。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的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来源,而且,校外的影响大于校内的教育。

困境之二: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用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灌输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困境之三: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压抑、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给学生的紧张、恐惧、悲观等种种心理冲击都不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决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革现行教育中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自然载体,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主导地位,是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志,心理素质是二者的中介。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实到学生的生物体上。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接纳学校的一切教育。

3.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与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同样责无旁贷,两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对德、智、体、美、劳都能发挥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同步而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干预学生心理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他们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迷惘与心理困惑及时洞察并给予疏导,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最为敏感、重视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对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强竞争。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和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施加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有无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这也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效果达成目标,它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

1.总体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学校教育目标

(1)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干预,使其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唤起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着眼于心理疾病的预防。

(3)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

3.效果达成目标

(1)从教育思想的视角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即学生人格的优化。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迁移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要明确其心理训练目标,使心理训练的层次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

三、实验假设

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完整的理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操作和评价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以24所中小学58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以原有自然班为单位。

2.具体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通过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考察被试的变化,与对照班进行比较。通过因果分析,验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3.实验的变量

(1)自变量

A.课程体系:以《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为自变量。

B.辅导体系:通过活动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调适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个性品质辅导及心理卫生辅导。

(2)因变量

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身体、品德及心理卫生情况。对实验班学生施加刺激变量,经过三年的三轮实验后再进行后测。

(3)控制变量

为了使实验成果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实验校包括城市、郊区、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校,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实验以中等水平的学校薄弱班级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实验班一切自然条件与对照班等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实验的实施范围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的。它能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化解心理问题。

2.过程性教育

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训练、辅导讲座、个别谈话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补救性教育

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绪偏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问给予解答或疏导,对心理卫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1.协同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基础地位,将心理教育目标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类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2.活动训练原则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心理训练”目标。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3.人本主义原则

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创新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考虑突破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增或删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实验过程

2001~2002年,参与总课题组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3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相对于其他本科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面临更多学习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体验到较多的挫败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直以来得到的关注、家人的理解、外界的赞许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自我体验。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行为问题及相应的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当然,可能正因为如此,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对爱和尊重的体验是比较敏感的。这就容易造成两个极端的表现:一方面,有的学生很容易自我开放,与咨询师敞开心扉的交流;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较喜欢自我封闭,对外界警惕性过高,容易产生阻抗反应。除了以上这些特点,其实无论什么类型的院校,心理咨询都有一些更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心理咨询的。比如问题相对一般和单一,更多的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较少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和障碍;来访者的理解能力和自我体悟能力较强,可塑性较高;群体中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较大等等。

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理论简介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无意识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荣格认为,这种力量是一种最基本的力量,“是一种能使你取得你所希望的成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你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使你明确自己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引导你自己的个人王国。”虽然精神分析过分强调无意识作用以及其泛主义的特点,而饱受批评质疑,但不可否认,精神分析在二十世纪的心理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即使是今天,精神分析依然是人类心理学史乃至整个人类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因为精神分析强调研究人的无意识,所以对应的,也就产生了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在临床上经常用到的释梦、绘画、沙盘、催眠、自由联想等等。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受阻,潜能在发挥的过程中受限,是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成因。在如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中,人本主义以来访者为中心,积极关注个体自身需要的满足,引导个体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促成人性的和谐完整发展观念深得人心,也有利于建立安全良好的咨访关系,给来访者较大的独立空间。其倾听、共情、角色扮演、转移等技术手段也为各心理咨询工作者经常使用或必不可少的普及性常识。

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趋同点和异同点

直观上看,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是存在本质差别的,是两个对立的心理学派,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如咨询师能以宽容和融合的心态加以运用,将二者有机结合,至少在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中,是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学生来访者的问题和困扰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二者确实存在一些结合点。

1.异同点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二者的人性观,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精神分析坚信人的驱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欲望冲动。而人本主义则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

其次,与人性观一脉相承,精神分析认为人同时具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人类的这两种本能支配着人的行为,产生了各种欲望,正是本能和欲望的存在,人性中才产生了邪恶的那一面。但在人本主义看来,即不绝对反对本能论,也不赞同本能论,而提出“似本能”的概念。承认人受内在动力的驱动,但反对本能的负面性。本能和“似本能”的差别在于“首先,似本能不像动物本能那样强烈;其次,似本能不像本能论者认为的本能那样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说是好的;再次,似本能的需要与理性之间并不存在像弗洛伊德本能论中所阐明的那种本能与理性的对立;最后,似本能的需要不像我们理解的生物本能那样,在物种发展的阶梯上相互排斥,而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次序列里能动地相互联系的。”

基于以上主张的不同,在实际运用中,技术方法也不一样,总体来看,精神分析重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的欲望、情结,关注早期生活经历对后天的不良影响,主要研究人的异常或消极心理活动和状态;人本主义重视激发来访者内心自我实现的潜能,引导来访者积极地采取适合的策略和途径,完成自我协调完整发展,主要关注人的积极心理能量。

2.趋同点

虽然提法不同,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研究和关注人的内在驱动力,都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都受到内驱力的深刻影响。二者在研究结论上差异明显,但研究对象上,是趋同的,如人性、本能、需要(欲求)等。相同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能和需要都是人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使二者具有本质的联系。

第二,本能和需要的满足都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体验,反之,带来挫败感或引发心理问题。

第三,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似本能”依赖于人类本能而存在。

第四,生存本能和似本能(需要)对于个体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是同向的。

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在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咨询中的融合与运用

精神分析的部分理念以及其独特的治疗技术,有利于深入快速地了解来访者,挖掘心理事件背后的意义,找出问题存续的潜在能量和驱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精神分析也容易走入模式化的偏激,特别是初用者尤其应当注意。通过对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咨询的不断尝试、摸索,笔者认为沙盘游戏治疗、释梦治疗、绘画治疗等均是很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但如果对原型物或象征物的工具化、固定化,只是沿用国内、外的一些分析方法和象征意义来解释发展着的、不同个体的诉求和欲望,就难免有失偏颇。而且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总体上是积极的、常态的,哪怕来访者,其社会功能一般也是相对完整的,对问题也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和水平,内心充满自觉、和谐成长的欲求。

从这一点看,与人本主义观点是较为一致的,来访者充满善与积极的力量,只是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上心理失去平衡而已。人本主义对人性的尊重、关怀、激励以及基于此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都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但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面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学生和教师间还是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是从业者一直在试图超越或消解的,然而事实上,它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体现在咨询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存感、信任感(或不信任感,体现在阻抗、回避)和期待感。所以,如果单纯用人本主义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并可能遭遇失败。

综合以上论述,一方面坚守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构建良好的咨访关系,注重人的自我成长能量的引导,也即现实需要的策略性满足和调整;另一方面,以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技术,深入探寻人性中的原始成长点和固着点。换句话说,就是以精神分析探查问题根源,以人本主义解决问题。当然,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必须与来访者感同身受,也即人本主义说的“共情”,更深入者,如我国学者许金声提出的“通心”,必须寻求一种途径,带着来访者在他(她)困境的世界里游走,最终只有自己先找到问题答案和出路,才有可能引导对方走出困境。

以曾经的一个个案为例,来访者由于性格问题而困扰,但是找不出问题的原因,通过沙盘游戏,可以明显看到沙盘左半部为不协调的开阔空白地带,右下角有一凸起沙堆(意为小岛),隐藏于房子前面的一个角落,也不协调。

此时如果全然按照象征意义或纯精神分析,就至少会遗漏一些东西。比如空白地带,来访者称为那是开阔的大海。我们要怎么理解呢?但是运用深度共情去理解对方的人性特点,就能很快发现,那块空白地带恰恰就是来访者问题所在,显然事实上,来访者尽力掩饰,不愿回忆,并为此而痛苦挣扎,将这一切物化于沙盘上,就成了那片不和谐的空白。而那个角落里的岛,就是来访者内心安定的居所,远离喧嚣、痛苦,只隐秘于某一角落,那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总之,不论沙盘、绘画、释梦,还是情境角色扮演,都从具体生命物化而来,在解读时,当尽心力去赋予它鲜活的生命,而非物对物的释义。当然,这就需要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之间寻找一条融通之道。简单来说,就是同时运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念去理解、解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所指的原型和意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2]【瑞士】荣格原著,刘烨编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4

许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由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组成,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为那些由于遭受各种各样心理困惑及生活变故而处于心理困惑状态的学生尽快摆脱困境提供心理健康援助。例如,突发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的疫情、家庭变故、身体遭受意外伤害、人际关系不和谐、遭受欺凌、学习困难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心理健康援助很像是问题发生后为了弥补问题导致的个体心灵困惑而实施的“安慰式”行为。当学生的心理困惑产生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是化解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但并非心理健康援助的全部。

一、“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存在的缺陷

问题发生后,对遭遇心理困境的学生实施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咨询服务,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对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很有必要,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心理咨询服务现场过于形式化。走进各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内部建设设施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大同小异,例如:在咨询室门口悬挂“×××心理工作室”的牌子,并附有心理咨询师简介、联系电话及咨询室值班表;室内光线柔和,色调以中性为主,在桌子上摆放纸巾和鲜花(或盆花),两张椅子摆成90度直角,茶几及墙壁上布置一些温馨的装饰,书柜里有一些心理辅导类书籍,有些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了音乐放松椅、沙盘等设备。心理咨询师在与接受心理援助人员交流的同时,一边说一边在咨询记录表里记录着来访人员的案例。部分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如同去医院看病一样,拘谨、彷徨、紧张,甚至怕被别人看见,这样的心理状态很难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去坦然接受心理健康辅导。2.心理咨询服务大多是坐等求助者上门。“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问题发生后,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师根据需求者存在的困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即:坐等需求者上门。以校园欺凌为例,欺凌行为在每所学校都发生过,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校园欺凌中,容易被发现的是身体欺凌。身体欺凌一旦发生,学校心理咨询室会立即启动对遭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显性问题发生后的心理咨询服务,大多属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主动行为。而一些隐性欺凌,例如言语欺凌及网络欺凌却不太容易被发现。有的学生长期遭受软暴力欺凌,但由于种种原因,受害者没有把自己遭受欺凌一事告知他人,他们长时间独自忍受各种软暴力,心理上的创伤远大于身体欺凌中的被欺凌者,但由于这种欺凌行为没被发现,当他们不主动寻求援助时,基本得不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健康援助。3.心理咨询服务局限于就事论事。以中等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例,其接待的学生很多与男女生交往有关。比如,当处于暗恋痛苦的学生向心理咨询室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之后,心理咨询师大多就事论事: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调整自己等。这种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有点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部分性格内向、较少接受过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身心健康水平本就不高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认知的知识基础,很难从遭遇困惑后心理上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因而,“安慰式”的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对部分受助者所起的作用很有限。4.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服务时,如果对需要帮助的人缺乏一定的了解,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如同教师备课及上课时不了解学情一样,只是按照教材把知识讲了,即使课讲得无可挑剔,但却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教育需求。在对受助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前,如果对受助者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指标、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心理困惑的系统诱因、心理发展期待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自然很难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因而,“安慰式”心理健康援助由于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甚至心理咨询师与需要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根本就不认识,片段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其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5.心理咨询服务受助面较小。以本次肺炎疫情为例,当疫情还处于较为严重时期,很多心理辅导机构就做好了如何对失去亲人及感染了肺炎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的计划。当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发展,特别是在武汉解封后,部分心理辅导团队将心理健康援助的重点放在被疫情夺去父母生命的青少年身上。这部分青少年毕竟是少数,还有一大批青少年在长达三个月左右封城、封路、不出门、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由于适应不了被疫情打乱的生活节奏而使得生活与学习长期处于无序状态,由于父母亲子陪伴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由于熟悉的人在疫情中倒下而导致严重的心理恐慌。因为疫情,他们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与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却不太被关注,较少接触到心理健康援助。6.心理咨询服务缺少与家长的互动。问题发生后,心理咨询团队对遭受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大多局限在与受助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与受助学生的家长及班主任取得联系。教育离不开各教育主体之间的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援助必须要靠受助学生父母、亲人、老师、玩伴等多方人际关系的合作,仅靠“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提升心理咨询室前瞻性身心健康指导能力

“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当把心理咨询服务仅仅局限在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层面,对相当多的接受心理援助的人而言,其效果并不显著。因而,在做好“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十分必要。1.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咨询服务的研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心理咨询服务从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式”状态中走出来,首先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不确定性灾害的种类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2)不确定性灾害容易引发青少年哪些心理困惑?(3)各种心理困惑的特点及对受害人可能的影响程度;(4)各种心理困惑的干预措施;(5)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对心理咨询师业务能力的要求;(6)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接与融合的研究;(7)不确定性灾害发生后,如何在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8)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9)系统性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的构建。2.提升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能力。许多学校都有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承担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工作。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都采用学生求助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的类似于“补救式”心理健康辅导,例如:在心理咨询室门口挂一个信箱,张贴一张心理咨询师的简介,并在简介中公布每个心理咨询师的联系方式,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需求,采用面谈或书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健康辅导。能主动确定心理辅导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导的心理咨询师非常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育人的阵地之一,要从教育的角度、育人的高度,将心理健康指导及心理健康援助的范围扩大、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构建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逆境的能力。3.将应对突发灾难的心理调节纳入教育环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很多学校将训练学生地震逃生能力纳入学校教育,特别是在每年的5月12日,很多学校都对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本次肺炎疫情的爆发,也让很多学校将疫情防控纳入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多措并举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能力。灾难发生后,用类似于“补救式”的方式落实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但是,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应对各种突发灾难的技能,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心理上应对人生灾难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及学校社团组织,在教育教学及各项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4.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相关教师及心理咨询师是无法完成的,该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每个教师要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认真学习与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认真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干预,而且还要能够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中走出来。认真探讨如何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心理世界更加强大;探讨如何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的知识及各种隐性能力得到综合提升。5.加强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的合作。以本次肺炎疫情为例,不出门、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等应对疫情的举措出台后,学校教育大多侧重于如何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通过一天数小时的网课规范及充实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超长假期,但对学生应对灾难的心理辅导却做得不够。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仅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对需要接受心理援助的学生进行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各成一体、相互分割的现象较为明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化解。无论对学生进行哪个层面的教育,仅靠学校及某个社会组织是无法有效实施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援助时,需要学校主动与专业的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及家长进行合作,让各教育主体在相互协调、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辅导。6.让心理健康援助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真正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援助也是如此。过于形式化、特别强调、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援助方式,虽然强化了教育的仪式感,但也让辅导教师及受助人多了一份拘谨与防备。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援助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将各种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学生面对突发灾难时不恐慌,当学生遇到困境、陷入心理危机时,相关教师及社团组织能够润物无声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类似于“补救式”的心理健康援助,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化解心理困惑,让心理世界走向丰富及强大。7.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质量如何?教育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学校的重视及全体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也取决于对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及相关学术机构,应将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纳入到课题选题计划,成立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方案,对心理咨询室定位、课程实施、发展目标、心理健康援助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等提供科研引领。每个人都会无法预测地遭遇各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及突发灾难,都会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出现心理困惑。当心理困惑出现时,需要用类似于补救及安慰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援助。但是,补救再好,安慰再到位,即使能把心灵的创伤弥合,却很难与受助个体的心理纹路完全畅通对接。将心理健康援助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提高心理健康援助效果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韦雪艳,周琰,钱芸施.班级心理环境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03):24-27.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5

近年来,网络已成为许多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咨询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发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网络心理咨询的含义

学者们对于网络心理咨询的含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美国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协会把网络心理咨询定义为:“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使用电子邮件、聊天室或网络视频设备,进行远距离的同步/实时或异步/非实时的互动。”李伟健、孙炳海等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崔丽霞、雷雳等人认为,广义的网络心理咨询包括求助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主持网络的咨询者通过网站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援助的一种活动。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是指公开真实身份的心理咨询教师借助网络媒介,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电子邮件、在线文本、在线语音、在线视频、在线测试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远距离即时或非即时的平等、自由的信息互动,给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想求助的学生提供心理层面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二、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其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网络心理咨询的特点。第一,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相比,网络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密性强。目前,有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带有偏见,认为做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是有“精神病”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还有的学生怕自己的问题被学校、教师、同学知道而不敢走进心理咨询室咨询。而在网络心理咨询中,学生不必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声音和形象,能比较轻松地表达真实的想法,这就避免了传统心理咨询给学生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从而使学生在有心理困惑的时候能主动寻求帮助。

第二,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与心理咨询教师交流,或留言、发邮件给咨询教师寻求心理援助,享受学校提供的免费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当然,对于心理咨询教师来说,网络心理咨询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咨询案例进行存储和查询,尤其是通过QQ、MSN等聊天软件进行的咨询,其咨询过程能够完整无误地保存下来,便于咨询教师在下次咨询时随时调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咨询教师咨询和研究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便于督导教师对其咨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督导。

第三,网络心理咨询有“动静结合”“共性与个性并举”的优势。网络心理咨询不仅可随时提供个体咨询,而且可以同时接受多人求询。如利用QQ群的多人聊天功能,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多个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网络上的留言本功能,学生可以把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写在留言本上,而心理咨询教师按时以回复的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解惑。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分享个人的心得,通过这样一种展示自我、感知同伴、建立关系的特殊方法来寻求心理支持。

在线心理测试也是深受学生青睐的一种网络心理咨询方式,学生往往乐于在网络的情境下来了解自己的性格、职业倾向、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传统咨询所无法做到的。

2.网络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第一,有利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可大大提高心理咨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一些心理测试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或是在BBS上引导学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讨论,就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网上咨询指导,及时准确地了解并回复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远距离地同来访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对拥有相同或类似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出集体解答。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心理咨询中受时间、地点、人数影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心理咨询教师数量偏少、来访学生数量较多而带来的矛盾,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空间,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创造了条件。

第二,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中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根据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室近三年来对网络心理咨询内容的调查统计,人际交往、爱情和性以及就业压力是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如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三角恋、性道德、性行为、就业问题等是目前学生咨询度比较高的问题。针对网络心理咨询中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和个别心理行为,在平常的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和解决突发性心理疾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有利于对来访学生开展有效的个别咨询和治疗活动。网络心理咨询可以看做是传统一对一心理咨询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借助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快捷性,一方面,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求助愿望的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在线聊天、BBS、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心理咨询教师对同一或不同问题进行推心置腹地交流、探讨;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借助一些校外心理网站,如中国心理在线、525心理网、心理120网等,通过网站所提供的在线咨询、专家信箱、专家咨询等联系方式,同心理专家或咨询员针对自己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咨询,而心理专家或咨询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回答,从而达到发现和治疗个别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目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1.心理咨询网站及网页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单一。笔者经常浏览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网站,发现网站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形式也比较单一;网站与访问者、访问者与访问者之间的互动比较少;网上心理信息资源多为拼凑,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心理知识多是理论性介绍,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

2.电子邮件咨询没能快速回复,影响学生对心理咨询教师的信任和咨询效果。电子邮件咨询是学生最喜欢的网络心理咨询方式之一。但是,由于电子邮件的回复周期较长,且有些心理咨询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及时打开邮件,长时间的等待会增加来询学生的焦虑感,减少学生对咨询教师的信任感,也使电子邮件咨询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3.在线聊天咨询的实效性有时难以保证。借助聊天工具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由于受时间、空间和网络聊天环境的限制,咨询者和来访者在沟通和交流的效果上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如聊天咨询多数通过文字交流完成,但有些咨询教师受打字速度和文字表达的限制,就比较难与求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有时网络会中断,网络咨询时间不能保证,网络咨询环境容易受干扰等,也使得来访学生和咨询教师的关系极为不稳定。同时,有些来访学生把上网咨询当做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他们随时可能终止咨询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从而使咨询的实效性受到限制。

4.网络心理咨询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在网络心理咨询中,主要通过“人—机”模式进行互动交流,这容易使学生对网络产生过分依赖,长期将网络作为唯一的宣泄与求得心理帮助的途径,个别学生网络咨询时间长达二、三年,毕业后还常以在校生的身份上网,视网络咨询为人生的拐杖而难于离开。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其提供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这也会延误进行学生心理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个别教师会违背心理咨询保密性的原则,泄漏学生的秘密,从而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四、提高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的对策

1.重视和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建设。功能强大的心理咨询网站,是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进行网络咨询,首先要有硬件的支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批高质量、实用的网络平台。由专业心理学教师和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家来负责网站的建设,使心理咨询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吸引人,界面美观且容易操纵。网络心理咨询的平台设计要充分考虑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通过设计在线聊天、心理咨询问答、网上讨论区等版块来发挥其优势,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咨询的效果。

2.加大对网络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拥有了完善的网络平台,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教会他们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进行自我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心理帮助,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能力。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33-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大力指导下,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文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创新工作做更深层次的分析。

1 目前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只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比较好的环境,学生可以聚精会神地学习,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能够始终保持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其次,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可促使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目标,不大喜大悲,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然后,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快融入大学大团体中,能够更加地适应社会。其二是目前大学生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有关调查分析,现在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变化快,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关系复杂及自身控制能力较差等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脾气比较暴躁、焦虑紧张、心理状态不太稳定、特别容易大喜大悲、压力大并且难以疏导等等,严重时会出现很大的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人格分裂。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正确得到解决的话,就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障碍,更为严重的话,甚至会对家庭及学校的发展产生阻碍。目前我们国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咨询处等,虽然国家和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运行机制以及一些解决方式等。这都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心理的特点,强烈推荐咨询创新工作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团体的和谐发展。

2 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创新工作的新理念

树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高等院校要主动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理念。大学生自身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大学阶段。在入学之前,鉴于高考的压力,家长和学校缺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之自身也缺乏认识。普遍情况下大一新生误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相当于承认自己精神有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主动分析研究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原因,要积极主要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体系,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学生求救与咨询。其次是高等院校要树立面对于全体学生的理念。教育发展性的原则明确指出:应该树立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全面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面向于全部的学生,而不仅仅是那些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有面向于全部的学生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才能真正意义上普遍提高所有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样才能使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是高等院校要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树立全新的理念。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只须确保学生不发生大的问题即可,根本不需要做更深层次的工作,这种低层次的要求已经不能发展社会的要求,并且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艰巨性、发展性以及长期性缺乏认识的表现。这项工作要严要求、高起点。简单地说就是必须全面重视起来,而健康的人格作为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促进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后期转变为成年早期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目的也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发展。

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创新工作的新模式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创新工作的新模式包含如下:第一,充分地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最基础的途径,课堂的重点要主要放在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发展上。第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首先是老师通过课堂让学生意识到情绪的变化是正常的现象,要正确地对待情绪的变化,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其次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场合尽最大可能表达真情实感,努力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最后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第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品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就意味着仅仅采取的单一的课堂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增加多种活动,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根据有关调查团体活动和团体咨询很容易事半功倍,并且富有针对性,特别有益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4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创新工作的措施

第一,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只要场所,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开阔,因此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变化,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的文化氛围。比如,加强校园的绿化,从视野上让学生觉得舒服,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成立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中心。职责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统一集中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能够实施到位,专项的心理测试调查规划创新工作的发展。第三,建立并完善心理教育咨询工作的督导制度。相关的咨询工作者缺乏专业的培训以及足够的经验,需要学校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富有特色的咨询模式,学校可以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一类的医院合作,鼓励咨询人员进行培训,使得工作进展地更加有力,效果更加显著。第四,工作中要真情实意,尽最大能力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第五,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样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要做好相关的工作,积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模式,全方面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创建出一套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为培养四有人才提供动力,勇于打开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新局面。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26-02

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培训工作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1年3月,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政府工作中,并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分析中心统计,到2007年,全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已有2 106人,但与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相比,依然是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专兼结合的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人员少,兼职的有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任课教师等,专兼职人员培训制度还未形成,兼职人员培训机会更少[3]。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出建立和培训一支包括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信息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在内的复合型队伍对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和更加系统、深入、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一、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发展、教育和咨询为导向的学校级专业化、全方位队伍

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专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专职心理咨询师必须全面、系统地规划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结合学校性质和学生特点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设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等。具体工作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实施日常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等。

以美国为例,1999-2000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1681.5。美国设置了完备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另外还注重专业训练和实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是经过硕士学位以后的学习,但得不到博士学位的一种称呼)水平,最少需要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在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中也都要求包括有督导的实习期,在规定的实习期内,学生们由实习单位的职业学校心理学家给予指导,每周要求工作20-40小时,实习期为10-12个月[4]。

据调查,我国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则为1∶30000。屈正良等人2006年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以兼职为主,女性教师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尚未形成制度。

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全面发展和全方位教育的队伍,最好能按照师生比1:5000-1:3000来配备,最好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最好能达到“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即专职心理咨询师在获得其硕士学位后2年内,在有效注册的督导师督导下与寻求专业帮助者直接接触的实践小时数不少于150-250小时,接受有效注册的督导师正式的、面对面的案例督导或集体案例督导小时数不少于100-200小时。

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应该包括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两部分。主要培训形式是参加培训班和自我学习。专业培训由以下部分组成: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高级培训;不同视角的心理培训,咨询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培训,如心理剧培训、叙事治疗、焦点治疗、家庭治疗、格式塔心理培训、催眠技能培训等。个人成长也是专业咨询师培训的重要部分,个人成长主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接受督导来完成,所谓督导是指在培训实习阶段由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操作状况加以监督、指导和评估的过程。

二、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咨询和干预为导向的学校级治疗性、实战型队伍

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是以咨询和干预为导向的,是学校心理咨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校内外咨询师组成,主要负责日常心理咨询值班和危机干预工作,也可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兼职心理咨询师必须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硕士毕业,要求获得劳动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认证,同时具有3年以上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接受过专业督导师的督导。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8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辅导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辅导,普及心理辅导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

3、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和跟踪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辅导宗旨:

倾听你的心声,诉说你的烦恼。

四、具体工作

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心理咨询采取值班与预约相结合的方式。辅导教师固定值班,主要安排与个别学生见面辅导活动,每周一、周三、周五咨询室有咨询老师值班,每天咨询室开放1小时。开放时间为:中午13:00到14:00。其他时间的辅导,主要通过提前预约。落实“悄悄话信箱”的交流通畅功能,让学生信任“悄悄话信箱”,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2、加强心理班会活动课

本学期安排每月一次心理班会活动课,心理班会活动课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学期要让心理班会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阵地。指导班主任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系列性、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并落实实效上做好功课。

3、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是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特殊的空间和环境能起到积极的放大式的教育效果,互动与沟通多种思想的融合是讲座的优势,所以应该加强校园心理讲座。

4、积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或班主任迅速找出一些特殊适应困难的学生问题,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育与辅导的效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体现发展性指导的原则,且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其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困扰。

5、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以及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促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学生教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多种途径认真开展新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促进学生青春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为今后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工作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

2、认真开展宣传,不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3、寻找解决问题学生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掌握学生心理,捕捉学生的即时心态,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原认知,达到问题行为的改变,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4、密切与政教处、教导处、团委、班主任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地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5、认真细致地做好个别咨询与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突破。

6、不断强化咨询室建设,争创优秀咨询室。

三、主要工作

1、认真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是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启动运行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第一学期,因此首要的工作任务是通过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学校开设心理辅导中心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认识悦纳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掌握更多的心理自助方法和技巧,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2、加强心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倡导心理辅导教师通过网络、书籍和报刊等渠道,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丰富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重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助人自助”的职能。

(1)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消除不良情绪,解除心理障碍。

咨询方式: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咨询性质:公益免费

咨询时间:每周星期一至五下午4:30—5:30集中对学生开放。

咨询地点:学校实验楼四楼“心灵驿站”

(2)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和普查工作。运用心理咨询室的专业测评软件,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和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或班主任迅速找出一些学习生活适应困难和成长中存在严重困惑的学生,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育与辅导的效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体现发展性指导的原则,而且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其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困扰。

(3)加强辅导中心工作室及其制度建设。本学期工作重点是布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添置有关设施设备,充分运用多功能音乐减压放松椅、沙盘游戏和发泄室设备等做好学生的个体和团体辅导;建立并整理好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度,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和书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档案资料。

(4)设立“心灵之声”信箱(QQ、电话),对个别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和个体辅导。

4、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团体辅导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课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阵地。因此,要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每月每班最少开展一次系列性、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团体辅导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形成教育合力。

5、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团体辅导

心理讲座是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特殊的空间和环境能起到积极的放大式的教育效果,互动与沟通多种思想的融合是讲座的优势,某些心理问题在特定的年级或班级具有普遍性,为了避免单纯个别咨询的重复低效率,所以应该加强校园心理讲座。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根据年级部的学生特点出发,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健康教育;

(4)学习困难及厌学的心理教育;

(5)网络成瘾等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6、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不断解决师源性问题

鉴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年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丰富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学涵养和科研意识。本学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一,充分运用咨询室的资源和设备(多功能音乐减压放松椅和发泄设备)帮助教师进行心理减压、调控和放松;第二,适时请进心理专家来校传授经验,针对难点热点的心理现象、问题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不断完善、提升自我,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为为学生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范文三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讲座,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讲座是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特殊的空间和环境能起到积极的放大式的教育效果,互动与沟通多种思想的融合是讲座的优势,所以应该加强校园心理讲座。

(1)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心理教育。

(2)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诉求等进行介绍和讲解,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促进和谐班级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服务的。

本学期的具体工作安排:

1、综合运用多种辅导形式,以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为主,以点带面。

2、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保健常识。让广大学生懂得日常心理自我保健,并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3、接待登记制度。值班教师做好值班接待记录,便于总结工作和定期检查。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更好地、更全面地记录学生情况,并做好保密与保管工作。

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周一——周五中午11:00—2:00

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有: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9

一、条件保障机制:提供经费支持,完善硬件设施

大学生(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问题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需要必要的人、财、物、工作场所等方面的保障。

(一)完善场地建设,健全机构设置

机构和场地的设置、办公用品的购置以及业务经费的配备是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长效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高职院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并为全校学生及其家长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应设在校园中心地段,要做到就近、方便咨询。同时,要保证有专门的办公用房作为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的办公场所,并规划建设预约接待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常设机构[4]。

(二)及时划拨专项经费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实体单位,应有固定的经费。除场地和机构设置外,高职院校应拨出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和购置部分心理测量软件。部分经费用于中心装修和室内办公设施建设,如购置电脑、办公桌椅、文件柜、开通咨询电话、添置部分心理测量软件等。其余部分经费可用作中心阅览室购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书籍等。

(三)保障工作人员待遇

高职院校应保证对工作人员待遇兑现的连续性,由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奉献型无偿劳动、临时性支付形式转化为制度化的固定性待遇支付形式。高职院校还应提供工作人员的编制,解除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管理机制:完善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应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

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工作部(处)。所有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保障有关的工作,直接受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督察,学校学生工作部(处)负责日常工作管理,其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应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5]。此外,学校应该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完善各项心理咨询中心的岗位职责,加强咨询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高职院校逐渐应形成“学校心理咨询———年级心理教育———班级心理辅导(以发展辅导委员为核心)”的三级功能单位,形成这样的网络机制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6]。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职责分明、锐意进取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工作团队。根据国外数据显示,学生与心理工作者之比为400∶1,但针对中国国情和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2000∶1的资源配置可以使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紧缺的状况得到逐步缓解。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兼职老师和专家进行专业教学和心理咨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年龄与职称结构应相对合理,对专、兼职教师应实行按能设岗,他们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任务以外,同时还应承担相应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任务。培训可分为校外专业师资培训、短期专业培训和校内自主培训,应能确保专职教师和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持证上岗。同时要积极提供条件让其参加由教育部门和相关心理学会组织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不定期地在校内开展短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尤其是要广泛参与各兄弟院校特别是知名院校的先进经验的交流和业务学习[7]。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是“打铁先要本身硬”,所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使他们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互渗透。

三、实践机制:注重教学、科研、咨询与辅导的结合,力求实效

(一)规范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高职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应主要以定点咨询为主,以网络、电话、信函为辅。定点咨询与辅导实行学生预约制度,并设置固定的时间免费接待校内学生和家长的咨询与访问。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可将“人际关系”“、压力处理”“、婚姻恋爱”、“新生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女生特殊问题”等专题与咨询教师擅长的领域相结合,实行专题咨询,以实现“专职、专业、专心”的服务理念[同4]。#p#分页标题#e#

(二)实行重点案例,重点分析对于咨询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案例,笔者认为可实行咨询教师集体讨论的制度。每周安排固定时间组织咨询教师讨论分析。这样既可以提高咨询教师的技术水平,又能更准确地找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辅导方法。

(三)其它辅助渠道

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还可采取一些其他有效的辅助渠道来辅助构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机制:

1.通过开设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指导学生心理协会,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高职学生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通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与心理健康咨询信箱。但是,这二者并未被各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心理咨询的方式,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可以全天候地随时进行,尤其是在紧急性的心理危机的干预方面,它就具有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优越性。

3.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开展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编演心理话剧、心理影片展播、心理沙龙、校园对话、专题报告会、大型心理咨询、心理测量、情感交流会、心理科普知识竞赛、征集心理格言、主题班会、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训练、创办网页和校报专栏等均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渗透其中,可有效地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使得课程教育、咨询辅导有了来自基层的力量[8]。如“成长你我他”、“心灵之约”、“心灵港湾”、“靠近我,温暖你”等主题都可作为校园文化的形式进行发展。同时,可在校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尤其是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很有必要,不仅能增进新生班级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还能加快新生的适应能力。在素质拓战训练、征集心理格言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职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做的很有特色,值得借鉴。通过这些辅助渠道,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理念和方式方法,还能满足其精神需要。

四、过程督导机制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实现其目标和要求并取得成效,必须进行监控和督导,以保证每个环节工作任务符合要求。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专门机构和有关专家,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工作标准,及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的各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调控,实现工作目标,为分学期(或学年)全面工作评估打下基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岗位履职、工作绩效及时予以评价,并纠正过失,加强和改进其工作。每学期至少应组织三次以上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主动邀请他们到咨询中心指导工作、现场办公或召开座谈会等[同4]。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例10

一般情况下,学校党委会以行政名义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施基本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委员会和专项任务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活动的落实情况。

1.2结构设置。

学校可根据具体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将其挂靠在设有医药类、社会工作、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二级院系,或者直接挂靠于学生工作部。学校要严格执行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规划,做到“校级设专门的教育咨询中心,二级院校设心理辅导员、班级内部委任心理委员”。

1.3活动内容。

活动涵盖面广,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为其办理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大学生团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等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服务,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日轮流坐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的实践困境

2.1主动性较为缺乏。

专家指出,我国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参与性不强。但是,就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言,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闭锁性和独立性等心理特征,他们深受闭锁性心理的影响,且未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工作,所以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或者困境,而有了心理困惑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倾诉,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部分学生会为家庭矛盾、良性等较为私密的问题而困扰,但是他们很少向心理咨询教育机构征求意见或者寻求帮助。部分高校为了尽可能保护学生隐私,鼓励学生大胆咨询,开辟了专门的网络咨询渠道,但是学生不愿意主动倾吐心声,因此网络咨询也是收效甚微。假若心理教育咨询模式发展为等待式,那么其应有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2.2重咨询,轻介入。

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时,主要以团体心理咨询或者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咨询人员提供引导或者启发,会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入手,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其克服或者摆脱焦虑情绪。对于一般情况而言,这为咨询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但是高校的轮流排班模式大大削减了工作效力。当天的咨询教师只负责当天的工作,轻度心理不适的学生当即即可收到显著效果,但对于严重心理不适的学生缺乏针对性,而且效果不明显。

2.3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

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制的正常运转,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服务,就要构建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共同承担,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负责监控和观察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会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从而有效化解其心理危机。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不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难以有效预测学生心理动向,因而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3、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合力作用模式

要预测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前景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社会影响力不大,决策者和学术界尚未普遍接纳和认可学校社会工作的巨大价值。因此,部分学者大胆假设,提出可将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穿大学生工作体系中,逐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能力。笔者认为,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就应该在坚持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结合的有效模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初级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逐步渗入学校社会工作。

首先,在制定和设计高校学生工作制度时,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和独特理念原则,有效弥补传统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要坚持“人在环境”的理论基础,在选择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手段和分析问题根源时要以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教育的缺陷,实现双向协调发展。其次,要大力充实学校社会工作内容,加强对干部、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培训,建成一批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将学校社会工作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帮助其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熟练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手段、理论和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完善学生工作模式,还能重塑学生工作者角色,实现学生工作功能的延伸,从而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健全人才。

3.2融合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运行。

沈黎曾指出,当前的学生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学校现有的心理辅导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心理辅导老师要加强与学校社工的合作,建构起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要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在制定学校管理体系时明确规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高校要理顺心理咨询机构、学生教育以及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关系。倘若高校设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那么就应将其引入社会工作模块中,组建专门针对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促使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投身到社工服务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协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