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26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1

中图分类号:S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082-02

我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其产业经济方面,包括医规模和总容量都在不断扩大[1]。近年来,潍坊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扩大,内部结构优化,健康产品质量提高,健康服务功能完善提升,辐射健康种养业、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在内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1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69处、农村幸福院480处、互助养老服务点1200个、医养结合服务机构9家。全市现有养老床位4.1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28张。培育或引进品牌养老服务组织41家,建成县级养老信息化平台7处。社会化养老发展迅速,全市登记注册社会办养老机构达83家,其中在建51家,设计床位3.1万张。大力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形成了潍城区华都颐年园、高新区鹤祥安养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

(2)健康商贸流通体系规模扩大。形成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山东康惠医药有限公司、山东远东医药有限公司等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医药流通龙头企业12家,其中,过10亿元的3家,过60亿元的1家。奎文医药物流园、寒亭临港物流园、潍城鲁东物流园等与健康产品相关的物流园已经建成运营。具备完善的医药产品零售市场,山东海王星辰民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潍坊百姓福医药连锁公司等连锁经营门店均在50家以上,药品质量优、品种全、覆盖面广、服务规范,满足了人民群众安全和便利的购药需求。

(3)形成了较强的医药研发能力。已初步形成“科研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开展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海洋药物、医疗器械、现代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园先后被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是山东省最早的“部级生物医药专业化孵化器”,建有生物医药公共技术平台、智能孵化器和企业研发中心,配置近2亿元的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已聚集150多家企业,涵盖中药、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海洋药物等新医药的研发生产销售。

(4)健康农产品生产水平较高。全市建成部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26处,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处,市级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150处。“三品”认证总数量达到1 370个,基地总面积发展到540万亩。峡山区创建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在安丘市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产业集群建设,在寿光、诸城、高密实施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基地建设。

2 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层次不高。潍坊市健康产业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重要的行业细分领域布局分散,发展水平较低。在以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为主的健康制造领域尚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在全国2 100多家同类企业主营业务排名中,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列第533位,山东潍坊精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排名第744位,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排名第934位。

(2)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潍坊市健康产业尚无系统全面的产业发展政策,健康产业细分领域方面,如保健品、中医养生健身等,尚未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机构养老方面,缺乏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价标准。

(3)高素质人才缺乏。高端健康产业人才如研究开发、医疗服务、企业孵化人才严重缺乏。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多为外地引进人才,本地成长人才缺乏,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高端管理人才更为匮乏。高素质职业人才普遍不足,健康管理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健身健体、健康体检服务等健康服务机构专业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弱、数量少[2]。

(4)产业投资规模小。虽然潍坊市健康产业投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其他行业比较,健康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有待加强。特别是药材种养、医药制造、保健食品、科技研发等领域投资较少,与行业整体发展目标差距较大,制约我市健康产业发展。

3 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华都养老集团、潍坊鹤祥安养中心、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鲁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兴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等健康产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引领潍坊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2)扩大中成药生产。立足潍坊市现有药材种养基础和药材品种特点,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利用现代医药理论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中成药剂型和成方,推进中药现代化,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产品,打造中成药现代化生产基地。重点以山东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加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心可舒、脑血疏等心脑血管用药、速效剂型的开发。以诸城浩天药业为基础,加快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喷雾干燥、大孔树脂吸附等中药提取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

(3)“互联网+”融合发展。把握“互联网+”时代来临机遇,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智慧健康管理、智慧养老服务、溯源产品生产等为主体的智慧健康产业的发展。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大数据管理为支撑,建立“潍坊健康云”,提高全市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

(4)搭建市场平台。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风筝会、菜博会等市内外重要展会,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城市的对接与合作,充分利用展会平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协调推动区域内电子商务发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构建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信用体系,支持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跨区域建设、运营,不断地丰富商品和服务种类,逐步形成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体系。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水平的提高,健康产业越来越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3]。因此,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2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63-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健康产业定义

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继IT产业之后的“财富第五波”。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将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健康产业是全社会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而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经济领域。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二)发展健康产业的意义

1.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随着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每年因老年性痴呆、中风、帕金森氏病、充血性心脏衰竭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困扰的病人不断增加,大量的老年人不得不长期待在疗养院或医院中,这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健康产业的发展就是从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角度出发,避免或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从而更好地解决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所要面对的巨大经济支出。

2.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形势依然严峻,健康产业的发展可以弥补我国医疗体制不足,对医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产业所做的不仅仅局限于治疗,而更多地在于对慢性病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干预。并且随着健康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更多企业的加入,这样的发展状况不仅仅能加速推动医改的步伐,同时将人民的健康状况与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一种经济良性循环增长的方式。

3.发展健康产业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现有医疗资源不仅过于集中在大医院,且过于集中在公立医院。2010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18.7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1.7%),民营医院1.7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8.3%)。2010年公立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达90%,而民营医院仅59%。由于公立医院包揽了基本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且缺乏竞争,导致高标准、个性化的医疗资源缺乏,制约了我国以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医疗产业的发展。而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针对特需医疗方面,发展非基本健康产业服务,用市场机制配置优质医疗资源,从而满足高层次服务需求。

二、我国当前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1.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将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宗旨。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有所增加,预示着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2.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得到转变,逐渐加强对健康状态的追求,导致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增加,医疗保健市场需求巨大。除了经济发展带来的主动健康消费外,庞大的慢性病人群构成了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需求。近30年来,随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的首要原因,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3.学科发展。一个产业实现规模化的主要条件除了存在强烈的市场需求外,还应包括产业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近年来,与健康相关的学术团体的成立及科研平台的建立、健康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产业的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与内在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行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是原料出口大国,制剂出口小国。(2)仿制生产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弱。我国目前生产的药品中97%以上是仿制药,几乎所有先进的制药技术都来自国外,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很高。(3)国内药品研发投入低。国内制药企业每年新药研究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远低于国外药品生产企业15%~20%的研发投入水平。(4)产业安全形势严峻。全球化背景下,辉瑞、默克、罗氏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和开设研发机构,主导了国际标准,并不断兼并国内有潜力的企业,致使国内市场的外资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这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冲击相当严重,尤其是在研发、环保、兼并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挑战。长期来看,必然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自和国家健康安全构成威胁。

2.医疗器械行业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企业总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市场占有率偏低。目前国内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跨国公司占领,除少数品种外,国内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档医疗仪器设备中进口产品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2)分布相对集中,但产业集聚效应尚不充分。医疗器械行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域,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国家设立了医疗器械国家研究基地,地方有医药科技园,但是产业集聚效应尚待发挥。(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后发优势。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薄弱,产品仍以仿制、改进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少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仍被国外大公司所控制。

3.医疗保险业的主要问题。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筹资水平和补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居高不下,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家庭护理业的主要问题。(1)我国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的人口规模相当庞大。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超过8.81%,据此推算,2020年全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000万人。(2)老年护理机构数量有限。我国城乡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入住需求。(3)老年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三、我国健康产业的提升策略

(一)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产业体系

我国的健康服务企业应该结合医药发展方向和人们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不同群体需要的健康项目,从而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化健康服务体系。

1.针对高收入人群的健康产业发展策略。据国内权威杂志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收入人群健康状况比一般人群更为严重,其中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疾病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健康产业的发展首要关注的应该就是高收入人群,他们需要的正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性化的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针对这一人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人的生活习惯制定不同的健康指南,从而让他们在日常习惯的改善中拥有健康。

2.针对老年人的健康产业策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体不断增多。对于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老人健康的护理服务已成为健康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病健康产业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会拥有专门的诊疗、监测、服务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周期性的健康改善,从而大大降低突发性疾病的伤害。

(二)调整和振兴医疗器械产业

1.抓住医改机遇,重点开发和配置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适宜技术和器械。选择有资质的行业领头企业作为主要供应商,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水平要保证8~10年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根据医院具体条件适当提倡智能化、数字化装备,以满足网络化远程医疗的基本要求,降低医疗设备的采购成本和使用成本,给双向转诊、结果互认、资源共享提供物质条件。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发挥集群化效应,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在保证性能的情况下核定设备最低价格。对进入市场的医疗设备加强质量监管,实行强制淘汰机制。

2.面向基本医疗需求,重点研发综合性医院常用的大型医用设备和高值耗材。政府应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科技攻关联盟,并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支持国内骨干企业生产技术成熟、稳定可靠的产品。支持国内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扶持行业领军企业的形成。防止国外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支持过的项目的恶性收购。

(三)加快医疗保险业发展,迅速释放群众消费需求

1.打破户籍和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异地就医、异地结算机制,制定并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在不同制度、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接续办法。尽快建立健全真正覆盖包括农民工和各类流动人口在内的各类应保未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2.合理扩大报销范围,适度提高实际补偿比例。将药事服务费、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等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的补偿与救助范围;开展医中补偿和救助的模式。同时,进一步降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补偿的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和补偿比例,并逐步取消城乡医疗救助的起付线。

3.大力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提倡地方政府以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鼓励国内有资质和信誉优良的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重点针对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群众负担依然较重的医疗费用,开发多类型的、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面对中高收入人群的商业健康险种。

参考文献:

[1] 时涛,刘迎迎.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3(14)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3

1 个体的体育需求:起源与发展

身体运动,在原始狩猎活动中,与个体生存息息相关。为了从大自然中获得食物或者避开凶猛野兽的袭击,个体会尽可能地使身体各部分相互协调,并使身体与智能相协调,因此,人类的早期生存环境,赋予了人类身体协调发展的本能。在这种与大自然的互动中,人们还相互配合和交流,于是,身体运动也具有了社会交往的功能。狩获猎物多的,或者在狩猎中发挥作用大的人,能够获得荣誉,受到敬仰,因此,身体运动还具有实现个体价值的功能。人们还设计出一些竞技游戏,作为平时生活的调剂,这衍生出身体运动的娱乐和观赏功能。追根溯源,今天人们的体育需求,根植于身体运动的以上四种原始功能之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脱离了最初的狩猎环境,不过,身体协调发展的本能需求,却随着社会分工和脑体分工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强烈。进入农业社会后,田间劳作需要对身体的局部进行集中使用,劳累感促使人们在闲下来时,进行一些和身体有关的游戏,如赛跑、跳高、游泳、摔跤等,以调节身心,使身体回复到平衡状态。古代战争也促使人们在农闲时进行一定的身体训练和竞技比赛,作为未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体能和技能储备。手工业的出现要求人们长时间运用特定的身体器官并在精神上十分专注,一旦停顿下来,有目的地进行身体锻炼,使身体恢复平衡就变得更加重要。进入近代社会,劳动分工和机器大工业迫使工人在长时间内反复从事身体的同一运动,这不但使身体的局部被过度使用,而且人的精神过度紧张,资本家由于长期忽视对工人身体恢复的必要安排,被视作对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也要求脑力劳动者进行适当的锻炼,使身体恢复平衡。“生命在于运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用这句名言高度概括了身体运动对于个体存在的意义。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也往往觉得锻炼过后,不仅身体结实,而且精神愉快。总之,锻炼身体在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需要,相关知识的发展和普及,使体育科学得以发展。人们对各种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首先是源于对身体协调发展的本能需求。

伴随着体育的社会交往功能的发展,人们对相应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得到了发展。体育场馆既是锻炼身体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地方。从古罗马的圆形竞技场到现代的各种大型体育场馆,人们在这里观赏比赛,进行交流。大型的体育盛会更是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沟通交流的盛会。体育的社会交往功能带动了各种场馆的投资热情,也扩大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

体育在现代分化为一种职业后,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运动,吸引了不少人积极投身其中。各种顶级的体育赛事、职业化的篮球、足球、网球等比赛给予优胜者以丰厚的回报,激励一些人终身以体育为业,也带动了体育需求向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

另外,电视、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观赏活动可以不用亲临现场,这大大降低了观赏成本。现代微博、微信等不断创新的传播技术,使得有关体育的各种消息很方便地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能够及时被关注者获得并通过各种媒介加以讨论,体育的观赏和娱乐功能大大拓展了体育需求的含义和内容。

总之,人类可以溯源至远古社会的各种本能需求构成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对各种体育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微观基础。各种体育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涌现出新的形式,构成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

2 经济发展视角下的体育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经典需求理论,社会总需求可以分为投资需求(I)、消费需求(C),在开放经济中,还包括出口需求(Ex)。这三种需求,被俗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就体育而论,体育需求也可以分为体育投资需求、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产品出口需求这三个方面。

体育消费需求不仅受个体本能需求的影响,而且受个体及家庭收入多少、闲暇时间多少的影响。一般来说,体育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比较稳定,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长,并受其他因素影响。当有重大体育赛事时,居民参与热情高涨,体育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目前在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比较小。刘卫(2005)等人考察了1996-2002年我国7个城市的家庭体育消费数据,推算出我国城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3%以下,比例最高的上海也仅为3.29%。 按照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的《2010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消费规模及需求特点定量研究报告》的相关信息,2009年我国城镇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887元,占同年城镇人均消费支出的百分比为5.9%。根据有限的数据进行粗略的推算,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百分比,每年大致以11%的速度递增。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体育需求在消费中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不过5.9%这个比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偏低。据美国2008年美国户外运动联合会年度报告统计,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中,仅户外运动,就占有8%的比例。而美国人的消费观一般认为体育消费应占消费支出的20%以上。因此,我国居民的体育消费,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不过要唤醒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也需要做出长期的努力。就体育消费总量而言,在2008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910亿美元,2009年为1110亿元,2012年则达到1936亿元。体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强。

体育产品出口,如表1所示,从1992年到2008年,基本处于增长状态,增长的幅度呈周期变化。在2002-2006年一个比较长的周期里,每年的出口增幅都超过了19%,2002年和2005年增幅甚至超过30%。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297.36亿美元。不过,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从2009年开始,出现了下滑。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出口额为282.52美元,比2012年增长了5.57%,目前尚未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可见,我国体育产品的出口需求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承办了一系列重大国际赛事,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等。根据需要,政府对体育场馆和体育基础设施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投资,同时由于群众参与体育热情的高涨,使得体育产业从众多产业中脱颖而出,政府投资带动了民间投资的增长,使投资需求出现跳跃性的增加,引起各方关注,不少分析人士甚至将体育产业看做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随着体育赛事的结束,我国体育场馆,尤其是赛事举办城市的体育场馆,呈现出饱和状态。以北京为例,如表2所示,近年来场馆方面,除了规模很小的训练房,已经不再有大的投资。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趋势。

总之,在体育消费需求、体育投资需求和体育出口需求这三者中,后两者受到外生性因素影响较大,要使我国体育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将关注点回归到培育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上来。

3 以人为本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体育发展主要依靠计划体制,缺乏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创新机制。以消费需求为中心来发展体育事业,就是要以人为本,围绕消费者的体育需求,来加快体育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同时发挥政府职能,兼顾体育公平,提供必要的体育公共品,来调动和满足消费者的体育需求,使我国的体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因为缺乏必要的创新,群众的体育参与热情不高。近期不少学者把群众体育参与不足归因于社会分层导致的“体育分层”。认为“有钱”和“有闲”是体育参与的两个关键因素。这种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并提示我们全方位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性,但并未从体育事业自身来思考问题。事实上,市场化程度不够,体育创新不足,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才是我国目前体育需求不高的主要原因。以篮球和足球为例,这两项运动都是典型的群众体育运动,并非如高尔夫、保龄球、滑雪、网球等运动,对参与的经济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装备、场地等方面进行较多的持续投入,并且消耗比较多的闲暇时间。但是,美国的职业篮球联赛和欧洲的足球赛事,都深受群众喜爱,从贫民区到高档社区,都有这两项运动的爱好者,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创造的价值,并不低于高尔夫、网球等运动。所以,把群众体育消费不足,归因于收入不高和闲暇时间不够,是片面的。我国目前虽然对篮球和足球等项目实行了职业化改革,向市场化迈开了步伐,但是做得还不够。比如,在人才选拔上,我们仍然主要是通过体校层层挑选的体制,我们没有类似NBA的选秀大会,而这两者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能够挑选到优秀的人才,而在于后者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是市场化导向的一部分,前者则无法吸引公众关注。这也直接导致在观看球赛时,NBA的观众具有参与感,而我国观众则只有那些“有闲”和“有钱”的观众才会去跟踪关注和他不相干的体育比赛。在现有体育场馆的经营上,也有学者认为,由于大多数体育场馆属于国有资产,事业单位的保障性高,商业化运营和管理仍然有许多的缺陷和弊病(刘佳 2012)。

另外,目前我国的体育资源,集中在学校、单位和其他机构,公共体育设施少。很少在学校以外的地方发现篮球场和足球场,要锻炼只能跑步,甚至连跑步的地方都没有。体育公共品的提供,作为市场化的补充,在大型体育场馆投资逐渐停顿的背景下,应该成为以后增加体育投资需求的一个方向。它对于调动群众体育参与热情,提高体育消费,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鲍军超,陈万红.论“有钱”与“有闲”――休闲体育消费的两个前提要素[J].博硕论坛,2013,2.

[2]刘玉.论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与转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

[3]刘卫,王秀霞,曲艳丽.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与扩大体育消费需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4]彭大松.体育锻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机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12(5).

[5]谢庆伟.当下中国社会分层对体育公平的影响――兼谈实现体育公平的途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

[6]刘佳.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与对策研究――以8座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2012,5.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1802

1 引言

自1998年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剂之一。房地产市场作为房地产业发展的载体,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财富、生活成本、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维持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然而,我国房地产市场还是典型的原子结构,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的程度。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业界人士的激励争论以及政府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2 房地产市场健康的界定

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目前国内缺乏比较权威的界定,缺乏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对于房地产市场健康的含义:倪鹏飞认为,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在规模、结构、速度、价格方面,房地产市场运行与城市总体经济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状态。李东晔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应是房地产与社会、自然三者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应是在结构、规模、价格方面房地产市场与城市总体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发展。其内涵特征表现为高效率、低泡沫、可持续三方面。

国内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都大同小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宏观的、动态的、系统的视角去探询我国房地产市场,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房地产市场健康进行界定:所谓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是指在某一个时点或时期内,在规模、结构、速度、价格等方面,房地产系统能与宏观经济及其他系统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并能实现可持续均衡发展的一种状态。首先,房地产市场健康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即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应当既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其次,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非均衡性、动态性,所以动态分析对于研究房地产市场健康是非常重要,无论是健康的内容还是健康的标准,都应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完善;最后,局部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健康的趋势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建立的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评价体系也很难具有普适性,所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与之相适宜的评价标准。

3 房地产市场健康标准评价体系的构建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系统,在这个总系统下,有很多子系统影响着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本文建立一个全面反映房地产市场健康标准体系,即房地产市场健康综合评价层次分析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子目标层,其中:

一级目标:为总目标层,反映房地产市场整体健康情况。

二级目标:为分目标层,从规模、速度、结构、价格四个方面检测房地产市场健康度。即规模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相协调,包括整体投入和要素投入两个角度。速度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主要从规模增长速度这一角度检测:结构发展状况和水平与居民收入结构相一致,包括大类品种的比例关系和产品档次的比例关系两个层次;价格发展状况和水平与购买者负担能力相协调,从价格与收入两个角度检测健康度。

三级目标:为子目标层,用定量的指标分别评价各分目标层的健康状况。本文采用对于任何发展阶段都比较稳定的协调指标,即复合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进行指标筛选,使选出的指标不仅能反映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而且在数量上达到最小化,即指标之间越独立越好。对指标选择时采用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的方法,剔除信息重复、数据不完整的指标,通过此方法本文最终筛选出10个市场敏感度高、关联性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如下表1所示。

摘 要: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对国民经济、产业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房地产市场健康的涵义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用评价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并就一些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供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借鉴。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1802

1 引言

自1998年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剂之一。房地产市场作为房地产业发展的载体,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财富、生活成本、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维持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然而,我国房地产市场还是典型的原子结构,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的程度。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完善,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有效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业界人士的激励争论以及政府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2 房地产市场健康的界定

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目前国内缺乏比较权威的界定,缺乏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对于房地产市场健康的含义:倪鹏飞认为,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在规模、结构、速度、价格方面,房地产市场运行与城市总体经济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状态。李东晔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应是房地产与社会、自然三者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应是在结构、规模、价格方面房地产市场与城市总体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发展。其内涵特征表现为高效率、低泡沫、可持续三方面。

国内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都大同小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宏观的、动态的、系统的视角去探询我国房地产市场,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房地产市场健康进行界定:所谓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是指在某一个时点或时期内,在规模、结构、速度、价格等方面,房地产系统能与宏观经济及其他系统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并能实现可持续均衡发展的一种状态。首先,房地产市场健康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即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应当既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其次,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非均衡性、动态性,所以动态分析对于研究房地产市场健康是非常重要,无论是健康的内容还是健康的标准,都应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完善;最后,局部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健康的趋势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建立的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评价体系也很难具有普适性,所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与之相适宜的评价标准。

3 房地产市场健康标准评价体系的构建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系统,在这个总系统下,有很多子系统影响着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本文建立一个全面反映房地产市场健康标准体系,即房地产市场健康综合评价层次分析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子目标层,其中:

一级目标:为总目标层,反映房地产市场整体健康情况。

二级目标:为分目标层,从规模、速度、结构、价格四个方面检测房地产市场健康度。即规模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相协调,包括整体投入和要素投入两个角度。速度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主要从规模增长速度这一角度检测:结构发展状况和水平与居民收入结构相一致,包括大类品种的比例关系和产品档次的比例关系两个层次;价格发展状况和水平与购买者负担能力相协调,从价格与收入两个角度检测健康度。

三级目标:为子目标层,用定量的指标分别评价各分目标层的健康状况。本文采用对于任何发展阶段都比较稳定的协调指标,即复合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进行指标筛选,使选出的指标不仅能反映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而且在数量上达到最小化,即指标之间越独立越好。对指标选择时采用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的方法,剔除信息重复、数据不完整的指标,通过此方法本文最终筛选出10个市场敏感度高、关联性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如下表1所示。

.1 评价指标分析

(1)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GDP比例。

当房地产投资与GDP协调发展时,房地产投资通过直接、间接拉动作用于关联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GDP增长,一般来说,其比值越接近某一理想值越好。

(2)房地产用地比例。

指当年房地产用地出让面积占当年土地出让总面积的比例。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在城市发展中房地产用地面积与土地出让总面积应当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范围,以保证土地在城市建设中的合理配置。

(3)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数/房地产开发企业个数。

该指标反映了行业或产业部门的要素投入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减即能反映房地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反映出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趋势。企业个数增减与房地产市场好坏相关,对从业人员数量也有直接影响。

(4)房地产投资额增长率/GDP增长率。

该指标用来衡量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快慢,一般认为不应该超过2倍(国外经济学家测算最合理值是1.4倍)。过高意味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5)房屋销售面积/房屋竣工面积。

通过对比房屋销售面积与房屋竣工面积,可以用来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当房屋销售面积大于房屋竣工面积,可以有效地吸收一定数量的空置房。

(6)社会保障性住房比例。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房地产市场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反映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的解困状况,通过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值可以判断整个住宅市场的供应结构。国内比较认可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占市场所有住宅的比例是20%,当然,该比例不是绝对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比例应当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发展。

(7)普通商品住宅开发投资占比。

通过该指标能够反映出当前市场发展结构健康状况。从房地产开发投资角度,观察市场供给结构与协调程度。

(8)房屋租售比。

表示历年商品住宅租金价格与二级市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的比值。反映每年商品市场与租赁市场价格的均衡性。一般有一个“合理租售比”。

(9)房价收入比。

用来衡量房价与居民对住宅购买的承受能力,是某区域居民户均年收入与其在居住地购买一套住宅所需要的费用之比。一般来说,其比值也有一个理想值。

(10)销售利润率。

房地产销售利润是房价的一部分,从国际上多数国家情况来看,房地产销售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高的也只有6%-8%。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调查:房地产小树利润率,大多数城市普遍在10%以上,中高档房地产平均利润率一般达到30%―40%,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所以健康的房地产市场,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销售利润率区间。

3.2 单项指标健康标准的确定

对于各项指标,客观上应该存在一个理想的值,根据指标的不同用途,有的越接近某一固定值越理想。有的指标则只需在理想参考值上下浮动即可,有些只要确定在某一区间内变化即可。

对于指标的理想值和浮动空间的确定,一般参考以下原则。

(1)借鉴国际通行的类似指标的理想值及正常浮动空间,比较分析后确定适当的标准。

(2)专家经验法: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通过专家评定确定理想值和范围。

(3)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所以选择的区域不同,判断的标准值和浮动空间也应有差异。

3.3 健康区间划分

可将健康程度分为:健康、轻度不健康、中度不健康、严重不健康四个等级。目前对各指标健康状况区间的划分主要方法有经验数据法、正态归一法、μ―δ法、系统化方法等。经验数据法使用方便简单,但缺陷就是主观性太强。正态归一法和μ―δ法都是需要大样本容量的统计学方法,而且它们在确定指标健康状况区间时,不能够根据不同指标的具体情况而在区间划分中分别处理。系统化方法能够全面考虑系统的自身变动规律及国际变化趋势,相应采取一些客观原则进行研究,遵循多数、半数、均数等原则,然后将各种结果加以合理综合,能够得到较科学的评价结论。

3.4 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经验确定指标权重,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单纯运用数学模型来确定权重也无法体现指标之间不同程度的重要性。为提高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性,可结合使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具体操作方法为:利用层次分配法确定分目标层的指标的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具体子目标层指标的初步权重,以此来确定具体指标在分项指标中的权重,进而得到具体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最终权重。

3.5 健康度判断

健康度判断是房地产市场健康评价的最后阶段,包括分目标检测与综合目标检测两方面,前者可以找出不健康的具体因素,后者可以判断出市场的总体健康程度。其中需要检测的分项健康度包括房地产市场规模健康度、速度健康度、结构健康度、价格健康度。根据计算出的权重,得出分项健康度指数,最后计算出各年的综合健康度指数,最后对照理想值和浮动空间,确定其是否健康。

4 结束语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度研究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国内外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还都处于探索阶段。房地产市场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应用以及最终的验证,并且不断修正,从而使评价体系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健康标准及实证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08,(2).

[2]葛倩倩.房地产市场健康标准问题研究―以杭州市住宅房地产市场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5

健康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WHO:“健康服务涉及疾病诊断和治疗、预防、健康促进、健康维护与康复的所有服务,包括针对个体和非个体的健康服务。”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2013国务院40号文)

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的相互关系

健康产业――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域。

健康服务业具有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服务业态。

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背景与需求

国家层面:健康服务业具有扩大内需、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围绕健康的产业布局与调整,是现阶段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

社会层面:依据国务院40号文件布局要求,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深化医改、走出“怪圈”的必由之路。

国民层面:国外实践证明,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服务,是提高国民自身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一支独大,多元化办医格局正在形成;

健康管理:起步晚,发展快,服务单一,急需融合与提升;

健康保险:规模小,发展慢,前景看好,政策支持是关键;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机遇

国民健康需求持续增长的牵引;

国家目标和配套政策的保障;

科研与技术进步的支撑;

医学目的与医学模式转变的导向。

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卫生总费用GDP占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

健康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不平衡;

对发展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

健康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不配套;

健康管理服务是健康服务业中惠及民生面最广、吸纳就业量最大、稳增长效益最持久的支柱体系,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主体。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为健康管理学科及其服务业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与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统一了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健康管理的概念:“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过程。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学的概念:健康管理学是研究人的健康与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健康管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医学学科;是对健康管理医学服务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健康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创新;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健康管理学科范畴:健康管理学是在健康医学理论指导下,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重点研究健康的概念与内涵,健康测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健康风险因素检测与评估、监测与控制,健康干预方法与手段;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与实施路径;信息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等。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的概念及要素: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是在健康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健康服务。服务的主体是经过系统医学教育培训并取得资质者;服务的客体是健康、亚健康、慢病早期或康复期人群;服务的重点是通过“零级预防”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手段对健康人群及慢性病高风险因素人群实施检测、评估和有效干预,对慢性病实施规范管理和控制。健康管理服务的两大支撑点是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相关适宜技术及产品的集成运用。

摘自:《健康管理概念和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09》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

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包括健康管理学科基础、健康管理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健康管理方法学、健康管理技术体系和健康管理职业技能等。

健康管理服务范围与服务提供

健康管理服务的范围

健康管理服务:是指从业人员运用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资源,为健康人群和慢病早期以及疾病康复期人群提供旨在维护和增进其健康的一系列活动。

按服务属性:可分为医学服务和非医学服务,其中医学服务,又可分为基本医学服务和非基本医学服务。

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提供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咨询、健康体检与评估、慢性病风险筛查与干预、慢性病康复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心理咨询、健康监测与医学物联网等服务。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提供:主要包括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美容与按摩、营养指导、健康旅游、养老与健康照护等服务。

健康管理(体检)医学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以健康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据2013年估计,全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已由2005年的约两千家增加至一万家以上,从业人员近50万人,年体检人次超过4亿。

健康管理非医学服务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非医学机构逾6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

当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位;

健康管理服务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提供单一、质量参差不齐;

健康管理服务信息标准化和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

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产品开发及集成应用明显不足;

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和路径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付费机制不健全。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促进我国健康管理创新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真正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必须始终秉承“学术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推动学术进步”方针;必须致力于形成“产、学、研、用”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朝着2020年健康管理“学科大发展,服务业大繁荣”的宏伟目标迈进。

进一步完善促进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加强健康管理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6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在医学上讲,“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在心理上的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焦虑、抑郁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出汗、腰酸腿疼等。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群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患病的不足20%,其余75%以上的人群都处在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21世纪人类健康头号大敌。

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人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抑及内分泌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由于各项检查无异常,一般不能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往往辗转各科室之间,得不到治疗。但是功能的紊乱若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病变,那时就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了。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专家警告说,如果继续不重视健康教育、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副会长杨晓铎介绍,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人们不良工作生活习惯盛行,疾病防治意识淡薄;政府的重视仍然不够,在亚健康的诊断上还没有正式标准,在经费安排上严重不足;缺乏保障健康教育持续、规范开展的方法。所以,探讨应对措施已刻不容缓。

中医治“未病”

让你远离亚健康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不耐疲劳、腰酸背痛、失眠多梦、健忘、头晕、耳鸣、脱发、黄褐斑,也就是很多人提过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面对这些异常的状况,一般西医的建议都是以改善生活或工作环境为主,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达到缓解症状目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依赖个人的自律。中医的特色在于可以不依赖西方医学的检测,只根据症状来治疗。它的理念是“整体观念,辨症施治”,随着被治疗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更强调把人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许多传统中医的技术比如:针灸、按摩、足疗、拔罐、刮痧都可以应用进来。

中医按摩阻击亚健康不可低估

来自总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的专家认为,传统的中医保健对阻击亚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功效可能会超过保健食品,且只要方法得当,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这其中又以足底保健按摩为佳,其不仅可以舒经活血、消除疲劳,还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提高人体新陈代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教授黄建军介绍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保健理念中,足底保健按摩占有重要地位。足底保健按摩符合中医理论。”

卫生部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常务秘书长周华兵介绍说,足部按摩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促进血液循环作用。实验证明,对足部按摩15分钟,血液流速会从12cm/s增加到24~25cm/s,脚尖的温度会由20~22度上升到26~28度,脚掌由28度上升到34度,同时足部的沉积物会随着血液循环排出体外;二是神经反射作用。在足部皮下,分布着许多由神经末梢构成的触觉、压觉、痛觉感应器及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在足部的按压达到一个临界点后,传出神经会传递出相关脏器的反应;三是心理治疗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身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得到放松、调整,从而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于智敏说,足部按摩的机理包括血液循环原理、反射原理、经络原理、生物全息原理,其效果是疏通经络、解除疲劳、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系统。在阻止亚健康方面,足部按摩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亚健康产业的投资前景广阔

前苏联布赫曼教授研究后提出:人体存在着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而处在一种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的概念已广泛被各国医学界接受并纷纷展开相应研究。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亚健康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且极具潜力。

亚健康产业存在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是防治亚健康状态。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N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这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了消费群体,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陕西亚健康诊治中心总经理助理陈东认为,首先,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退行性疾病,就是长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长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会应运而生,而且会快速发展。

其次,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脱颖而出的现实基础。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7

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国家开始逐步重视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中逐渐脱颖而出,它不仅仅是对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也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经济向前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险业务,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进程中必不可少。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

1.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可喜变化

近几年来,我国的各类保险业务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保险业绩屡创佳绩,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目前有很多家寿险、财险、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都从事健康保险业务,丰富了健康保险业务的市场,同时也为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多种选择。近年来,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收入,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超600亿元,健康保险覆盖区域遍布多个省市自治区,可供选择的健康保险品种多样,产品数目超过1000种。就保费收入、覆盖区域、业务品种来说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前景还是相对乐观的。

2.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存在垄断现象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市场处于垄断状态,分析数据不难发现,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排在前五位的公司集中了健康险市场百分之七十的份额,虽然其他保险公司也有参与,但市场份额少,难以形成影响力,健康保险市场的控制权还是在几家垄断公司手中。这种垄断现象对于少数几家公司来说十分有利,但是对于健康保险品种的创新、健康保险市场的竞争以及全社会的保险福利都有损害。

3.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不完善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医疗保障的内容,尤其是发达国家拥有十分成熟完善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其运作相当成熟。但是健康保险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在我国,健康保险的保费只占到了所有保费收入的一小部分,在所有保费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到所有保费收入的百分之三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健康险市场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商业健康保险地区发展不均衡

分析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数据会发现,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省市占到了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而在中西部地区,健康保险的保险收入却非常低,东西部有大约几十倍的差距。如此大的差距,可以看出商业健康保险在地区之间的发展相当不均衡,东部地区过于集中,而西部地区健康保险业务的发展却很落后。

5.商业健康保险品种发展不均衡

虽然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品种超过了千种,但是在这些健康保险品种中,却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表现在品种的类别上,其中医疗、疾病类的保险产品占到了健康保险品种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其他类像护理等等品种的占比极低,这也说明了健康保险在发展上的不均衡,我国健康保险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有待深入。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和发展战略

研究发现,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有喜有忧,从整体来说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虽然我国的健康保险市场有发展壮大的潜力,但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采取正确的策略方法,为今后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铺平道路。

1.加快产品创新,不断完善健康保险品种

目前,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覆盖重点过于集中,市场需要极大的丰富。作为保险市场竞争中一项重要的武器,产品往往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要结合市场的需求状况、产品的风险程度以及产品的定价等等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盈利的保险品种。保险公司在创新新品种的同时,还要及时注意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尽量规避一些风险的出现。

2.加快产品推广

光有好的产品还不够,还要把产品推向市场,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行,这就需要对保险新品种进行推广。保险品种的推广一方面要求保险公司做好营销工作,采取恰当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要求对健康保险产品创新、产品营销进行分析等等。产品的推广需要同时注意到这两方面的问题,任何一方面都不容忽视。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或是只重视后者而忽视前者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最终不利于产品的推广。在保险产品的推广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健康保险品种推广的各项管理工作,具体要做到推广前有全套的计划方案以及应急策略,推广中要加强控制,出现问题及时察觉、纠正,推广工作完成后还要对整个推广计划、推广过程做出分析;第二,保险销售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成本,一方面是销售成本;另一方面是保险公司的承保成本,这两方面的成本是健康保险的主要成本,作为保险公司要严格控制这两项成本支出。保险公司还要注意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维护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能为保险公司带来稳定的投保收入。

三、总结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是健康保险的发展也给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时期,保险公司要紧紧抓住我国医疗保障改革的机会,积极探索创新保险品种,弥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为健康保险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促进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肖,陈滔.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模式发展方向[J].卫生经济研究,2010(7):67-68.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8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健康产业的内涵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对健康产业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但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健康产业定义,都包含了两项产业活动,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健康服务活动。其中,对于广义的健康产业而言: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等;在健康服务方面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等。[1]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且可以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健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2]

2.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2.1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2012年党的十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其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被列为重要建设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国家战略来说,发展健康产业也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的要求。现在各国均在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与优先发展方向。

健康产业面临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点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国民将达到10万亿元。[3]

健康状况的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健康改善同其他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防病于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健康理念。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为具有改善机体亚健康功能的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空间。目前,人们的健康消费由单纯的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复合型模式转变,与健康有关的产品、设备、服务、等将全面进入健康消费领域。[4]

健康产业横跨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给健康产业宏观管理和规范发展带来挑战。为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信息,为国家制定政策、计划、指导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为企业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市场预测,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亟需建立一套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

2.2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原则

用一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指标体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价值与优点,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指标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测量的社会概念翻译成可以考察、分析的操作性术语。对健康产业统计指标的建立,是要将统计目标中模糊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进行量化、细化,把抽象的、原则性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要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动态性为原则对指标进行构建。

3.讨论与展望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通过现有统计系统和统计数据,辅助少量典型调查,可提炼出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提出可为目前健康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3.1 加强数据指标前瞻性研究

统计数据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宏观决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依据,健康产业指标体系建设应紧密围绕健康产业建设、运营、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开展前瞻性研究,全面发挥经济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的作用,根据统计指标反映的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3.2强化统计分析功能

挖掘统计数据的价值,使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服务,首要条件是提高统计分析能力。运用统计数据开展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分析,加深对健康产业发展的认识,为决策中的难点和热点,为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强统计分析能力的建设,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统计分析专家队伍,积极开展超前的研究工作来支持统计分析工作,使统计工作摆脱“事后调查” 的被动局面,提高服务的时效性,适时建立健康产业统计年度报告制度。

3.3保证指标体系相对稳定性

在指标建立初期,应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不断摸索和创新,调整和淘汰统计指标体系中不合适的指标,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期是必要的。在指标体系基本确立后,为增加数据指标的纵向可比性,保证健康产业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指标体系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制定健康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加强科学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要手段,是政府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是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有效工具,其统计指标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确定统计指标体系是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今后,还要根据时展,技术创新情况不断的选择和重置指标,使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覆盖面更广、内容更详实、信息更准确、敏感性更强、代表性和独立性更好,更加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朱芳华,翟俊霞等.京津地区健康产业状况及其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分析[J].河北医药,2011.12,3806-3808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饮食结构改变、环境污染等,这些变化无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人群已占总人口的70%左右,是许多疾病的高发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加重都与平时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它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身体上、心理上没有疾病,但主观上却有许多不适的症状表现和心理体验。

2002年7月,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称,从全国16个省、直辖市内过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就亚健康率而言,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这3个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北京更是高居首位。

2002年5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指出:中国人口中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

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人类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分之一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如果人们能够重视“第三状态”并在疾病前期进行有效预防,那么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将大大降低。亚健康状态的人,既有坠入疾病深渊的可能,又有成为健康人的希望。科学研究证明,对这种亚健康状态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势必会减少疾病的风险,保持健康状态,提高健康水平,而这种控制和管理就是健康管理。

一、健康管理的发展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及行业是最近20-30年才兴起的。健康管理行业的兴起也是由于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由于人的寿命延长和慢性疾病发生的增加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医疗费用大幅度持续上升,寻求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个人健康利益的需求推动了健康管理的发展。实际上,首先广泛推广健康管理服务的是美国的保险公司。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健康保险的发展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要求医生能更好的指导病人进行疾病预防。因而,一种以评价健康风险为目的的手段应运而生;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医生提高其与病人开展疾病预防方面的交流能力。随着健康管理组织(HMO)等管理型的保健服务组织的发展及降低医疗费用的要求,风险评估的技术得到不断改善,并被应用到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去。这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健康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如今,有7700万的美国人在大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HMO)中享受医疗服务,这意味着每10个美国人中就有7个享有健康管理服务。美国健康管理研究人员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

几十年来,健康管理在规范性及普及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多种类型的服务方式。

2.广泛的应用:健康管理已被应用到大多数医疗保险项目及医疗机构的社区服务。

3.系统的研究与评价机制:美国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对健康管理的设计,技术手段及运营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这个行业按一个规范的系统运作模式来管理。

4.以公司面貌出现的、独立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是行业的支柱。

5.目前,健康管理的服务主要由众多的健康管理企业来提供。

健康管理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在中国,“健康管理”在医疗系统中并不是真正的新鲜事。“健康管理”其实与我国建国之初建立起来的“高级领导保健”十分相似。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首长们的各种生物医学指标进行定期采集汇总,根据数据展开会诊,比较科学地预测出疾病的危险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饮食起居等健康保健计划。而在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眼中,却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对人身体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还是个几乎不被人们了解的角落。

随着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意识,一种被称为“健康体检”的服务应运而生,健康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健康体检,可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早期疾病,以便及时干预、终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时俱进,国内健康体检产业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曲线几乎与GDP的增长相吻合。进入21世纪,尤其是经历了今年春天的SARS之后,国人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健康消费迅速增长,健康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到来。总理最近指出,要在“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统筹、重在农村”的原则指导下,加速发展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促进等新兴健康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慢性疾病已经由老年性疾病转变为年轻化的流行疾病。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流行蔓延的危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帮助人们及时地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何帮助个人正确地了解和预测未来患慢性疾病的概率是多少?如何帮助个人获得降低疾病危险性的健康管理目标?这将是目前我国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表明,仅靠医药和医院不能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人们的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健康意识的强弱密切相关。如果说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把守着社会健康屏障的下限,那么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产业就决定着社会健康屏障的上限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包含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由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及健康体检等组成健康产业的三个部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在此,切不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话题,因为这二者完全可以包容在健康体检的内涵之中。健康体检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管理,一但出了体检结果,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便在其中了。目前我们正面临“非典”过后的第一次健康大提速,这列迎着一轮朝阳飞奔的健康快车,正搭载着拥有蓬勃生命力和无比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健康体检,驶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40亿元大蛋糕香喷喷浮出水面

健康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因为一个国家男女公民的健康状况和平均寿命的长短,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长,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中的新亮点也不断出现。以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代表的新兴健康产业正逐渐进入百姓生活并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是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今人们应该从40岁开始有固定的健康检查,至少每年一次,因为人体的激素水平在35岁达到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年下降。常言讲“40岁以前是人找病,40岁以后是病找人”。

据测算,仅健康体检一项,每年就有40亿元的市场。在北京,有人粗略的算了一下,北京人口1000多万,60%的人群需要体检,每个人最少花380多元,这个市场容量最低也是22亿多元。仅就专项体检的市场,北京市体检中心副主任讲,从去年本市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首先,招生体检包括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研究生在内一共有三十多万人;其次,参加机动车驾驶员体检的人数大约也有二百多万;最后,加上从药人员、征兵、外来人口、食品卫生等,每年仅专项体检大约就有三四百万人。

北京市卫生局下辖的各类专职体检机构就有几十家,仅婚检一项年收入达上千万元。最近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医院,建成了一座豪华的多功能体检中心,而广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要推出了高、中、低档婚检“套餐”,而婚检只是健康体检产业中小小的一个项目。

由此可以看出,健康体检犹如刚刚冲破黎明前黑暗的一轮红日,正生机勃发,前途无限。

2.追根溯源,健康体检在我国早有实践。

大约在五年前,一些健康产品企业借鉴国际巨头安利公司的以健康体检来促进产品销售的经验,会议营销开始出现在业界。安利公司以免费的健康体检作为手段,并依据体检的结果来针对性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而体检的项目则因产品的不同而设定。

与此同时,健康体检作为会议营销最重要的一环便开始出现。它的做法如同安利一样,依据企业自己产品的特点来设置免费的体检项目,再以体检结果来推销产品。会议只是召集人员收集客户资源的手段;然而,当时健康体检只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非独立的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医院医疗模式的一种简化版。所不同的是,医院是病人自己找上门看病,而会议营销则需免费来收集客户资源。

这种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健康产品企业用来作为主要的营销工具之后,一些业界的精英们凭借一双光辣的慧眼,看穿了体检可作为一项产业发展的巨大商机。

1997年10月,北京第一家专业体检中心成立,标志着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列的以健康人群为主要体检对象的中国健康体检产业的正式诞生。特别是近几年来,健康体检业不显山露水,在不知不觉中已渐成气侯。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产业规模迅速膨胀,功能日益专业和完善。在许多行业缩小、效益下降的背景下,健康体检业一路高歌猛进、财源滚滚。据业界人士透露,北京市健康体检中心2002年3月开设第一家分店到今年8月开设第二家分店,短短一年半之中就有5万客户参加健康体检,按平均每个客户收费300元计,就有1500万元现金入帐,据说该中心2003年的体检日程已全部排满。

3.体检机构争相开放

(1)新型健康体检中心

新兴健康体检中心围绕健康体检拓展赢利亮点,根据体检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检查项目:如发现有亚健康状态的体检者,会提供保健、调理的方案;除了常规检查外,还有专科查体;有的地方还是集查体与休闲、娱乐、渡假为一体的体检中心。形成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

包装新潮时髦的慈济门诊健康体检中心,环境整洁、舒适,体检大厅分设男、女体检流程线,划分为接待区、餐前检查区、餐后检查区、色区等。每一个检查项目分设在不同的隔间,保证了私密性。一进入体检中心有导检员带引你完成体检过程,地上也标有清楚的指示箭头。检查项目根据受检人群职业、性别、年龄段等最多分为8种类别。

九华新体检中心更是称得上超豪华,它的面积达到16000平方米,所以九华体检中心号称自己的特色是10个“第一”,其中一个“第一”是专家力量最强(副教授以上)、面积最大、项目最多(140项)、设备最先进(全套西门子和日立设备),因此“九华”把自己称为全国最大的专业健康体检中心。在常规项目、团队项目、豪华项目之外推出了自助式体检项目,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要求结合专家指导来确定体检项目。

(2)高档诊所

高档诊所也把眼光瞄向体检,例如设在幸福大厦A座的伊美尔诊所内就专门开立了商务人员体检中心,除进行周密的常规体检外,还进行男性专科和女性专科体检,该中心的特色是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特设一套针对减少威胁健康因素的个人生活及工作的保健计划。

(3)北京市体检中心

它主要承担国家规定招生、征兵、机动车驾驶员、从药人员、教师等体检,此外还接待一些社会的健康体检。

(4)医院

北京许多大医院以丰富的专业人才和齐全的查体设备为优势,再依托医院本身的资源优势进入健康体检市场,北京医院、协和医院、空军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医院都有了专门的健康体检中心。

三、健康体检的发展模式

WHO渥太华(1986年)里阐述了健康是对于社会、经济、个人的发展而不可缺少的资产,是生活素质重要的因素。里特别提到个人的健康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产。

1.日本模式

健康体检在日本已有百年历史。日本的健康体检产业是从企业的体检开始的。英国在18世纪掀起了工业革命后,随着大机器工业化生产,大量工人患上了职业病,于是健康体检被列入健康管理之中。明治维新后,日本掀起了产业构造的变化,日本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职业病大量发生。1916年日本制定了工厂法,接着又在1929年制定了预防工厂危害以及实施卫生规则,政府从法律上确立了工厂有对工人进行健康体检的义务。二战后,日本对健康体检进行了全面立法。1988年开始推广综合健康促进计划(THP)。

当今,日本的健康诊断从工作方式发展到了生活习惯的诊断。由被动的疾病诊断发展到积极的健康促进,目标是让所有的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运动。

日本健康体检的模式是社会体系完善、覆盖率高、立法明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进行各种各样的健康体检,几乎每个公民每年要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日本的健康体检种类分为:

A.孕产妇、婴幼儿健康体检

地方自治体(市区町村)实施,可以用全额补助金进行检查。

B.学校健康体检

教育委员会将依据学校保健法实施,在小学、中学、高中、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等所有学校进行。

C.职业范围健康体检

依据劳动安全卫生法、公务员法、尘肺法、结核预防法,企业出资进行健康体检,所有劳动者都有接受健康体检的权利和义务。

D.居民健康体检

基于老年人保健法、结核预防法,地方自治体(市区町村)将无偿对40岁以上的没有接受过职业范围健康体检的志愿者进行检查。

F.自发进行的健康体检

根据健康保险组合等的补助金进行的健康体检,依据本人意见,由自己出资进行健康体检。

今天的日本健康体检作用已不是为了发现疾病,而是为了了解产业疾病的条件,从而去改善这些条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A.健康测定

B.运动指导

C.心理健康咨询

D.营养指导

E.保健指导

2.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与日本不同,每个企业都有安全规定,不定期进行体检。国家有完善的体检法规,健康管理由自己负责,健康管理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双方投入。

英美模式要点:

A.收集以现代医疗技术为基础的高程度数据

B.准确诊断

C.对个人健康进行综合判断

D.体检结果向个人公开

E.提供健康建议

3.目前国内模式―KYN健康管理

KYN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 (health risk factors) 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作为一种服务,其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使他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KYN”是英文Know Your Number 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了解您的数字”。这里的数字指与个人健康相关的各种生物指标。目前主要的应用范畴是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

KYN健康管理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个人疾病危险性评价系统以及个人健康改善及指导系统。

KYN健康管理的特点

A.数据库式的管理个人健康信息

B.定量评价个人患慢性病的危险性

C.以控制个人危险因素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处方

D.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

E.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F.为集体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手段

KYN健康管理流程

四、健康体检作为新兴产业成为政府“盘中餐”

健康体检产业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背景,也引起了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在我国整体医疗体系尚不完善、政府对健康产业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健康体检业,在某种程度上做了政府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成为饥饿中的政府的“盘中餐”也在情理之中。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国际健康管理高级论坛”上,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明确表示:“在卫生体系转轨之际,健康产业发展恰逢良机。健康体检产业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拿出成果来。在健康问题上,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实现全民健康,真正提高全民素质的有利保证。为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中央文明办、卫生部组织的“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展开,近百位健康教育专家走近百姓身边,“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已经在基层深入开展起来。

河南安阳也进行了一些试点工作来评价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健康管理运作模式,河南安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大面积进行群体预防科普宣传的同时,科学有效地指导百姓结合自身健康情况进行适当的健康管理,今年这项工作已经在安阳全市推广应用。健康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将有利于遏止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据悉,健康教育有望写入国家第11个五年发展规划中。这说明健康健康体检这一新兴产业的出现顺时应势,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健康产业大发展的软硬件因素已经成熟,剩下的就看业界同僚眼力和功力了,跑马圈地,先到为君。

五、健康体检,掀起你的盖头来

体检分为四种类型:

1.疾病体检,

2.特种体检,如保险体检、参军体检等,

3.入职体检(求职等),

4.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与传统的医疗体检不同,传统体检的作用在于发现疾病,是以医疗为目的;而健康体检的目的在于保健或提供某种特定的体检服务。健康体检是一种健康管理,它是以健康人的体检为目标,以便早期发现疾病或可能致病的潜在因素,更重要的是发现产生疾病的条件,从而对人们的健康提出管理咨询服务。在此,我们不妨对其作一简单回顾:

1997年10月,九华山庄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独立于医疗机构的体检中心,当时的体检项目是普通体检,分内科、外科、眼科等16个科目,女士检测128项、男士检测121项,每年检测一次,单价380元,会员优惠。

现在的体检中心,体检项目越来越多,并开始向系列化、标准化、一站式服务方向发展。

健康体检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于:

1.一站式服务免去了医院体检跑上跑下、排队等侯等麻烦;医院体检者往往要跑上多次,体检中要求的空腹、留便、静卧等因为难以执行,直接影响了体检的准确性和体检者的主动性。健康体检提供的是预约服务,一些实力强的健康体检中心还有免费专车接送。

2.深受享受公费体检服务的单位的欢迎。而这些单位人数较多,在医院体检十分烦琐。

3.在健康体检中心,受检者都是健康人,不存在交叉感染问题。

交叉感染亦称为医院内感染,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着社会人群的健康。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地方,细菌、病毒易于传播,不仅在病人之间,而且在医务人员和伤病员之间,都可以发生交叉感染。在医院内由于病人或家属之间相互接触被污染的衣服、被褥、食具和便器等生活用品,很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另外,通过诊疗器械也易造成感染,如穿刺、导尿、注射等将病原体带入患者体内,导致化脓性感染和乙型肝炎、性病等发生。不久前,我国著名导演谢飞就是在医院进行检查身体时偶然感染上“非典”病毒。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医院内部的细菌交叉感染容易导致病人发生并发症,在美国所有住院患者中,有高达8%~10%的病人会受到交叉感染,每年约有2.8万人因此丧命。健康体检中心针对前来体检人员采取防止交叉感染的系列措施。如:备有一次性喝水杯,检查室有一次性床单等。

4.收费比医院低,会员可享受更优惠服务。

5.通过体检,引出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项服务,市场进一步拓展。

6.对顾客可早期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寻找产业疾病的条件,防患于未然。在健康体检中心,受惠的是顾客,赚钱的是业主,倡导者政府,三者统一使健康管理成为现实。

7.与保险公司联系,不断研究新的成长空间。总理曾做出重要批示:“逐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并把社会保险结合起来……”。北京的慈济体检中心已与三家保险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加上其它客户资源,一年半的时间已经为50,000人提供了健康体检服务,收入甚丰。而九华体检中心开业至今已为不少于10万顾客提供了健康体检服务。

8.健康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属于市场空白点,中国13亿人口的健康问题,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可容纳成千上万亿规模的巨大市场。目前的健康体检企业,只是几个屈指可数的星星之火。欲成燎原之势,还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六、健康体检信息商机无限

一家体检中心如果积累了几十万、上百万或者更多的个人健康体检信息,那么它的商业价值毫无疑问将是十分巨大的。北京的慈济健康体检中心已开始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这些信息资源。而事实上,这些信息的价值远不止如此。例如它的统计学价值、人口资源价值、健康支出消费分析价值、各类疾病在不同人群的分布和发病周期价值、人的生活方式价值、食品营养结构价值等等,为国家制定医疗保健政策、保险业险种的推出、新药物的研发、生活方式改进、医疗设备的研发和改善国人的食物营养结构都能提供科学依据。潜在的价值诸如健康食品的开发;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其前途不可限量。故业内有人说,现在是健康体检“跑马圈地”的大好时机,明眼人都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而且一些业内的先行者已开始把触角伸到了社区与政府的医疗体系建设和健康工程,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进社区、进农村,与千千万万的消费者相融合,其中的商机,谁又能说得清楚;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健康产业由点到链,已开始快速发展,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核裂变。

七、健康体检将引发健康产品渠道变革

健康产品行业作为一个极为“年轻”的新兴行业,经历了几起几落的发展阶段,“非典”之后又恢复了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质量,对养生和保健的理解与接受也日益加深。加之医学界近200年来的由治疗医学到预防医学又到保健医学理念的重大进步,健康产业的兴旺有其客观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健康产品市场销售额每年都以15%~3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有健康产品企业1013个,年销售额500亿元,仅2000年就上缴税款100亿元,中国5亿城镇居民中有近70%的健康食品消费者,健康食品市场的潜在消费人口约3.85亿人。

在这1000多家健康食品企业中有售后服务体系的740个,占总数的73.1%,采取直销方式的企业703个,占总数的69.4%;设专营店的企业197个,占19.4%;在商场设柜台的291个,占总数的28.7%;其它方式占47.1%。健康产业比其它成熟产业更依赖自己建立营销队伍和营销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渠道决定命运。因此,各健康产品企业对渠道的建设和竞争已经到了非常残忍的程度。因为渠道的因素,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休克或死亡。

在健康体检产业出现之前,虽然也有如安利模式的体检营销和国内企业的会议体检营销,但健康体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健康体检产业出现之后,不仅标志着一个新兴健康产业的出现,而且标志着健康产品市场大洗牌的开始。这是因为对健康产品企业来说,营销渠道和营销平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但健康产品企业从来未有这一个可以搭载众多产业的公共营销渠道和平台。但健康体检产业一出现,就引发了局面的彻底改观。稍有营销常识的人都能设想:在成千上万大量的健康体检数据诱惑下,健康产品乘势搭建营销平台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谁先入为主,谁就会占尽先机。这种渠道和平台的力量势必引发健康产品市场的强烈震动,拥有营销渠道和平台的企业将迅速崛起,而失去营销渠道和平台的企业将从市场退出。在这个临界点上,健康产品企业与健康体检的融合共生将不可避免,整合资源、整合渠道、搭建平台、淘汰和孕育品牌都将“山雨欲来”。

八、健康体检行业面临许多挑战

1.医院的挑战

健康体检投入不多却盈利丰厚,建一个健康体检中心,从设备到人力资源的配备几百万元足矣。低门槛进入的特点势必导致众多企业的参与,这样又将导致与医院激烈地争夺资源,从而引起医疗企业的强烈反击。

一是医院主动适应市场趋势改变经营策略,迅速跟进建立自己的体检中心,像同仁医院、友谊医院都建立了这种体检中心。医院凭借其信誉和实力又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如信誉度、体检设备和人才优势:医院首先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被检查者不必为漏检而担忧;其次,医院还有先进的检查设备,保证检查科学、准确;最后,如果被检查者检查出异常后,医院可以立即联系相关科室,准备住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这一点是任何体检单位不能比的。

二是一些经营不善的中小医院可被改造成为体检中心,与专业健康体检中心分享市场蛋糕。

健康体检的特点就在于专业化和一站式的服务,以后的发展趋势如何,一要看政府的政策导向,二要看企业各自的经营素质。

2.先天不足,健康体检犹如反弹琵琶半遮面

主要表现:

一是政府立法滞后,健康体检机构和检测结果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但立法尚需时日。政府应尽早开展一些试点工作以评价建立在科学原则基础上的具有前瞻性的健康管理模式。

二是健康体检仍需以医疗机构名义登记造册,工商管理存在盲点。

三是健康体检行业尚无行业组织引领,缺乏行规、行业标准和有效的统一管理,存在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的隐患。

因此要建立健全行业规范,树立权威的健康管理机构,加强行业管理,要建立健康管理专业机构或组织,如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HMO),由它来建立有效的、规范化、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技术;制定健康体检行业管理标准和依据;为国内健康医疗责任保险及其它相关健康保险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从而推动和规范健康管理工作。

四是新兴产业尚无品牌经营,一些企业提出的全国连锁经营、创建健康体检品牌的设想缺乏软硬件支撑。

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例10

健康管理,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自2000年健康管理在我国兴起以来,我们不断被健康管理学、健康管理师、健康管理产业等等衍生名词冲击着,但是健康管理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健康管理到底离普通百姓有多远?健康管理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又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健康管理的意义何在。

一、健康管理的起源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随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之所以美国是健康管理的发源地,是因为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特殊性。美国的医疗保险类型多样、种类繁多,包括学生医疗保险、私营保险、儿童医疗保险等等,总的来说,大致分为公共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美国的医疗保险是以商业保险为主,保险公司基于经济利益,希望投保人都能保持身体健康,尽量减少生病次数和生大病的机率,于是积极推出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同时,在投保时,公司需要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根据健康状况决定保险费用的多少。此外,慢性病负担和人口老龄化也不断加剧医疗费用的持续攀升,导致医疗费用对国家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了威胁。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促进了美国健康管理的发展。

受发达国家影响,健康管理在21世纪初在我国逐渐兴起,特别是2003年全国经历了“非典”大劫难之后,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有了显著提高,健康管理的概念、技术和产品逐渐引入国内,健康产业迅速发展。

二、健康管理的概念

说到健康管理,就不得不先谈谈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1]

健康管理是对人类身体从生理到心理状况需要长期保持符合科学的标准指数并为此努力的一种现代、精品化、多元化服务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运用现代技术关注生命质量并不断提升的研究过程。[2]健康管理的实质是将管理学概念应用在健康领域,包括健康维护、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及康复领域,主要分为三大职能:健康监测、健康维护、健康促进。[3]从管理的层面说,健康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找出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尽量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健康管理是基于管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提炼后形成的交叉学科。

三、健康管理的应用

提到健康管理,普通民众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健康管理是一门学科或是产业,是专业人士涉及的领域,离日常生活很远,暂时没有应用在生活中。事实上,健康管理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在生活中应用的方式和手段复杂而多变。

1、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不等于健康管理,但它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健康体检,顾名思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身体检查,是指在身体尚未出现明显疾病时用医学技术、设备、手段进行全面检查,目的是筛查疾病,找出潜在威胁健康的因素,及时控制和治疗疾病。

健康体检与传统体检有所不同。与传统的以治疗为主的体检不同,健康体检是以预防为主的利用医学技术和手段对身体进行全面检查的现代医学模式。体检结果也从传统的一张看不懂的化验单演变为具有良好操作性及指导性的健康评估报告,同时为“客户”提供配套的健康促进方案,从而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健康管理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体现在将项目检查、“售后服务”、跟踪服务集成一体,进行系统管理,同时依托医院技术和设备,有效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为客户提供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分析,既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质量,又能降低医疗费用。健康体检是个性化的医疗管理,是以“未雨绸缪”为主导思想的预防管理,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有机结合,赋予体检更丰富的内涵。

2、移动健康管理

近两年,最热的词非“互联网+”莫属,自2015年它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健康领域也毫不例外的被融入到现代科技的大环境中。手环、手表、眼睛等等可穿戴设备进入公众的生活,通过佩戴收集人体健康数据,上传至设备云端,自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云端数据库中匹配相应的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这就是移动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互联网+“可穿戴”就诞生了智能移动健康管理,标志着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的集合和创新,也将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推向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时代。

3、健康保险

由于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增高和移动健康管理的发达,民众的健康管理需求逐渐增多,在健康方面的投资日渐上升,健康保险就是健康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保险业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与资金管理能力,特别是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险的补充,有利于整合和协调各种健康诊疗服务。[4]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防患于未然”,也就是由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或事中管理。此外,健康保险业还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以及所掌握的客户资源,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费用支付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健康管理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21世纪的医患关系不再是单一的医生和患者,而是医学和社会的关系,以慢病防控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健康管理正是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让健康的人更好的拥有保持健康,让患病者更早的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恢复健康。同时,基于现代技术的智慧健康和基于保险业的健康保险发展已日趋成熟,未来健康管理产业会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体育产品产业、颐养与抗衰老产业、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健康传媒与健康文化产业等等都将应运而生。因此,将健康管理与医患关系、生活保健结合起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培玉.健康管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2.

[2] 喻陆.现代健康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10)19.

[3] 杨迎春,巢健茜,王小雨,董文慧.健康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

[4] 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