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7 17:26:11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1

前言

大学生活做为高校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是掌握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塑造个人品格的重要时期[1]。此时的高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能在此阶段掌握科学体育运动锻炼和保持健康的正确方法,获得良好的体质体能基础,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并形成良好的运动锻炼行为习惯,则不仅能对其大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强的身体支柱,而且也有利于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继续进行体育运动获得较高的保健水平[2]。

1.健康促进策略的定义

健康促进策略被定义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该教育活动以教育规律和原理为依据,将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中内含的若干要素进行合理而科学的组织和转化,使其具体化为类型各异的体育教育活动,其目的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提高身心发展水平。

2.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促进策略的应用价值

2.1将健康促进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以促使高校体育执教者树立起科学、正确、全面的教育目标,将帮助高校生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做为体育教育目标之根本所在,并促使教师主动自觉地将上述目标落实贯彻于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致力于对教育对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其健康习惯的塑造。2.2将健康促进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有利于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执教者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促使教师将高校生明确定位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帮助高校学生获得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意识,激发其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高校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积淀知识、信念以及行为基础。

3.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以有效应用的保障措施

3.1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并重在落实,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提高实施力度。为了保障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应用,国家应制定完善一系列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对高校管理层、高校体育执教者、高校学生的体育行为予以监督和规范,以便保证体育教育的落实和人才培育的质量。在法规与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有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的介入,当发现执行力度不足时,甚至可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进行干预。举例来说,国家体育教育的标准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获得1小时的锻炼时间”,如果这条规定未能获得切实的落实,就有必要由法律手段来强制执行,否则这一规定的贯彻落实难以获得根本保证。此外,高校体育教育执教者在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满足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学习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高校生自觉地接受各种纪律和制度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将自已塑造成一个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3.2将体质体能的健康要求纳入我国国家就业准入标准。当前,我国制定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是我国择业就业的评价指导性标准,其中对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岗位所需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岗位相关知识水平等均做了较为具体的要求,但对劳动者体质体能方面的要求则多未涉及。

3.3各级相关部门应着力加强相关的行政干预,以政府行为做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保障。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和体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行政干预,以加强执行力度。有必要成立高校体育卫生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由教育、体育以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为了理顺高校体育卫生管理工作的关系,甚至可以考虑配备专职的管理干部组织相关工作的落实。

3.4对常规项目的体育活动进行易化,引导更多的人投入体育健康运动。

将常规体育活动向简单易行的方向易化,引进时尚化、新颖化的健身运动路径,拓展体育运动的各类设施、器械和内容,采取多种措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为高校生们营造出一个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良好环境,引导更多的人投入体育健康运动。选择适合进行易化处理的运动项目,如排球运动、篮球运动等项目,通过对其实施的易化处置,降低了上述运动项目对参赛人数、场地、难度等的标准,使其与高校生的生活更为贴近进而提高其接受度和实施力度。

3.5引入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及效果评价机制。

要实现对高校生健康促进活动的有效管理,达到高校生体育教育既定目标,有必要研究探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及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对高校生体育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以便实现对高校学生体育健身运动的科学化管理,促进健康促进策略的实施进程。

结语

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因而高校管理层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类媒体和宣传途径的宣传优势,广泛传播健康促进知识,加强健康环境的构建工作,丰富高校生的保健知识,强化教育对象的健康意识,深入地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实践活动,帮助高校生主动自觉地采取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2

1.指明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具体行动,更加详细规划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这六幅宏伟蓝图,拓展了建设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主航道,点亮了引导高等教育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航标灯,拉响了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启航笛。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谋划理论研究问题、应对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才能使高职院校发挥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作用。

2.提出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

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国家由大向强加快发展的指导原则,确立了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对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找出问题、完善整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研究并如期完成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高职教育活力为目标,以资源配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扎实有效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适合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提供了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思想

方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研究高职教育理论问题、解决高职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它彰显出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相统一的辩证逻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它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想出应对问题的清晰思路和具体举措,攻坚克难、解决问题。它呈现出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重点突破的思维方式,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做到牵住“牛鼻子”、勒住“马缰绳”,以重点领域和关键内容的有效突破,推动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均衡提升。

二、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是时代的重任

1.研究破解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的矛盾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些老问题尚未解决,新矛盾频频涌现。如招生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方式创新、办学机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老问题;职业教育理念的推陈出新、系统培养人才的机制构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高职教育与新兴产业的吻合对接、职教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等新问题。2015年6月17日,考察了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他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指示,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把研究面临的诸多矛盾、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置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作为首要任务去完成。

2.研究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演变的特点规律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强化主观思维的时空观念,回眸过去、看清现在、望眼未来。分析研究当今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判断把握世界各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应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准确定位、精心谋划、稳健实施;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改革举措,有些改革措施必须同时展开、齐头并进,有些改革措施只能先后进行、分步实施。唯此,高职教育工作者才能做到头脑清醒、思路清晰、理念清新、条理清楚,确保高职院校优质高效地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涉及的各项任务。

3.研究改善高职教育所处环境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尚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对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动脑筋想办法、勤思考提建议。经济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资金资产来源对策措施,主要涉及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拨付、民间个人及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资捐赠、中外合作办学资金分担,等等。政治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法制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职业教育法》的实施细则、《职业教育法》的相关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等等。文化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反映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影视作品,等等。社会环境方面,研究改善高职学院的办学载体对策措施,主要涉及学校搬迁、校园选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校园绿化,等等。

三、以“四个全面”促进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

1.增强科学思维能力

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个战略举措组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方法,其中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体现着科学方法论。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增强科学思维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待,并将其付诸实施、自觉践行、养成习惯,以此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力求做到善于观察世界、细心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未知、理性处理问题,勤于分析事物、正确解决问题。在高职教育领域内,妥善协调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工艺创新、产业助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八项职能作用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既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也要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对高职教育领域外,同等看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层次及教育类型,做到既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彼此尊重、互相支持,也要增强自身实力、办出专业特色。

2.担负时代使命任务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把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国强教目标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当今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当今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实现强国强教目标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思想观念,以《中国制造2025》促进高职学院的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围绕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为制造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3

教师流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法律、财政上予以保障,还需要各级政府、学校和教师科学、合理地执行。同时,社会舆论的支持和良好氛围的营造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有明晰教师校际流动的操作程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明确方向、找对路子、提高效率。

教师校际流动,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教师的合理流动有赖于体制机制的完善及有效的落实路径。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实践程序应该是由中央(宏观)、地方(中观)和学校(微观)构成的三级政策体系。其中,中央层级的政策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主导性。其体系可分为:物质保障体系、人事流动体系、经工同酬政策等。监督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对下级政府及学校的各类督导评价政策,这是教师流动政策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地方政府(中观)的政策则具有地方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其基本职责是在上级政策体系的推动下,结合本地师资和教师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出教师流动的具体措施并予以组织实施。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师流动的形式与比例、条件与对象、保障教师流动的政策与措施及评价考核体系,学校(微观)在当地政府政策的指导下,一方面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调研教师流动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流出人员及需要流入教师的数量、任教科目、职称要求等,报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流入教师的岗位并负责流入教师的业务管理和考核。与此同时,制定流出教师岗位空缺补充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学校政策的执行性更为突出,也更加细致具体,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4

高等学校制订发展战略规划就是要在科学分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时展潮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关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的长远的策划。其中,应集中体现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举措等重要内容。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它反映出学校在一个时期所追求的事业发展宏观目标;战略思想是战略规划的灵魂,它系统概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战略举措是实现规划的重要保障,它是在战略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必须采取的根本性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好了,也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将发展战略规划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实施下去,就能够保证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校园建设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各地政府都将高等学校的发展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把高等学校校园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发展尤其校园建设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校园空间得到拓展,校舍建设步伐加快。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须认真地制定校园建设规划,从全局上研究思考学校发展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单体设计、建设标准,努力建设极具品位、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适于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成长的现代化、智能化、生态化、环保化校园。

二、制定“两个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制定“两个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年一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省高教会议精神,遵循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坚持当前与长远、规模与质量、硬件与软件、重点与一般、需要与可能、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科学地谋划发展、规划未来。

制定“两个规划”的主要原则是:

1、前瞻性原则。规划是面向未来的,必须高瞻远瞩,超前一些,预见性强一些。要描绘展现校园建设蓝图,展望学校事业发展前景。规划要从实际出发,但不是现实的拷贝,不能迁就现状,也不能摈弃现状,而是要在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谋划发展思路,制定发展举措。

2、全局性原则。要把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发展的全局中来审视和编排,要把校园建设规划放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尤其当地城市建设的全局中来审视和编排。学校的发展建设必须与国家和省的方针、政策、要求等相吻合,但不是国家和省的方针、政策、要求诸方面的校本化。要把学校的发展寓于全局发展之中,同时,要使学校的发展对全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协调性原则。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促使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协调、健康、快速进行。也就是在制定规划时要考虑周全、统筹兼顾,不能盲目片面、顾此失彼。要立足眼前,放眼长远;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要依据预测的条件,确定预期目标;要注重内部平衡,注意外部适应等。如规划学校事业发展要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相统一;规划校园建设要使建筑标准、建设质量、投资规模、生态环境等相协调等。

4、宏观性原则。“两个规划”均系长远规划,尤其校园建设规划更是百年大计。涉及问题多、影响因素多,必须把握宏观、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舍本求末。譬如,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要把学校功能定位、事业发展规模、学校整体建设等重大问题筹划好,校园建设规划要把新老校区整合、校园功能分区、重要单体建筑布局等重大问题筹划好。

5、特色性原则。学校规划要继承历史,立足现状,开创未来,彰显特色。不能千校一面,也不能贪大求全。譬如,关于学校定位问题,是办成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学校,是办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学校,是办成国内一流、全省一流、区域一流学校等要科学定位,给人以名副其实的“名片”;关于校园风格问题,是建成古典式、现代式校园,是建成欧式、中式校园,是建成园林式、组团式校园等,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给人以深刻鲜活的“面孔”。

6、可持续性原则。坚持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观,是学校发展应遵循的永恒理念。学校在发展中,既要用足、用好当前的资源,又要为未来发展留有后备资源与拓展空间。抓不住机遇、发展不到位不可取,过度发展导致后劲不足的短期行为更不可取。近期,要坚持加快发展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方针,扩张办学资源,挖掘办学潜力,改善办学环境,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为远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7、可操作性原则。“两个规划”方案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在可达到的条件下能够付诸实施,规划方案要成为行动方案,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要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既要有定性的指标,也要有定量的指标,要有最终的指标,也要有阶段性的指标。要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三、制定“两个规划”的主要内容

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现状分析。就是要摸清家底,找准位置。要把学校现实的优势和劣势研究透,把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好,把握住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现状分析要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2、战略思想。就是要阐明学校在某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可以包括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的主要原则、发展道路的选择、办学理念等。战略思想要深思熟虑、高屋建瓴。

3、战略目标。就是要确定学校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要有总揽全局的总体目标,也要有某些方面的子目标。要有终极目标,也要有阶段性目标。目标要贴近实际、切实可行。表述要提纲挈领、催人奋进。

4、战略重点。就是要突出重点发展的若干项目及领域。发展重点确定要从各自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可以是强化优势的发展,可以是加强薄弱的发展,可以是填补空白的发展等。一般而言,应涉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研开发、信息化建设、课程建设、重大校舍建设项目等。发展重点表述要简明扼要、凝聚人心。

5、战略举措。就是要明确为完成发展的目标任务所要采取的对策与措施。主要指人、财、物等必要资源及其相关制度的保障。其中,以人为本,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创新,筹措充足发展资金;市场调节,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面向就业,改革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等方面要探索新思路、出台新措施。

制定校园建设规划,可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l、校园建设总体规划说明。要阐明校园建设规划的背景、依据、思路、主要指标、校园风格与特色等。描述反映校园建设未来的宏观总体景像。

2、校园建设规划总平面图和模型。形象直观地展现校园规划的总体格局和规划效果。

3、校园功能分区规划。合理划分教学科研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发展区等功能区域。

4、交通组织规划。合理安排人车流线、出入口和道路系统,妥善考虑自行车、汽车停车场地和人群集散广场等。

5、环境与景观规划。精心设计安排校园绿化、美化、硬化、照明及景观,营造校园“美”的环境。

6、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科学布置校园内各种管线,包括水、电、暖、气以及各种智能化管线的铺设,既要满足现时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7、新老校区办学资源处置规划。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安排新老校区功能,合理处置新老校区办学资源,通过盘活资源,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四、制定“两个规划”的基本程序步骤

l、成立工作机构。省教育厅拟成立高校规划领导小组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专家咨询小组。各高校要成立“两个规划”的领导小组和分别承担“两个规划”的工作小组。

2、开展学习调研。各高校有关领导尤其“两个规划”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员,要集中精力和时间,认真学习“两个规划”的有关文件和资料,深入校内校外、省内省外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熟悉、掌握有关政策和要求。

3、起草规划方案。各校在“两个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小组分别承担起草规划方案。其中,高校校园建设规划要在学校提出规划设计任务书的前提下,采取招标方式编制校园建设规划方案。原来已经省批复校园建设规划的高校,如果要对原规划进行重新修订需报原审批部门同意。

4、讨论修改规划方案。各校要把思考、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作为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尤其在讨论修改规划阶段,要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把大家的智慧和能量引导到谋划发展和规划未来上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反复讨论,不断完善,形成可供决策的方案。

5、确定规划方案。为了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修改后的规划方案要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并形成正式决议。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校园建设规划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5

2008年10月7日,美国健康与公共事业部颁布了首个全民身体活动指南――《2008美国身体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颁布之后并]有让国人的身体活动水平有所变化,所以美国又于2012年颁布了《美国身体活动指南中期报告:青少年身体活动提高战略》(以下简称《战略》)。《战略》主要关注青少年人群的身体活动,在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娱乐环境等方面,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干预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具体措施。青少年是实现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主体,针对青少年体育发展,我国在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提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发展青少年体育的政策及配套文件,然而在政策的落实执行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美国《战略》出台的背景、特点、内容和结论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研制及执行落实提供参考。

1《战略》出台的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召开了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大会通过了《饮食、身体活动与健康全球战略》,并号召各会员国积极制定实施该战略的政策方针,以期通过增加身体活动促进国民健康。此后各会员国如苏格兰、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率先出台了相关政策,美国于2008年首次颁布了《指南》,根据年龄将指导人群划分为儿童青少年(6~17岁)、成人(18~64岁)、老年人(>65岁),同时针对孕期和产后妇女、残疾人、慢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了健身指导。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和需要,《指南》认为有规律地进行身体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青少年儿童每天应该进行至少60min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活动内容应包括适合年龄的有氧运动、强肌运动和健骨运动。

虽然有规律地进行身体活动对促进青少年终身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但研究表明美国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低下,而且在急剧下降。在许多学校,青少年能够有规律地进行身体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只有4%的小学、8%的初中和2%的高中能每天开设体育课。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11年的《美国国家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并未达到指南所建议的每天至少进行60min身体活动的标准。一项运用加速器对美国青少年身体活动进行客观测量的研究表明,只有42%的儿童和8%的少年能够在1周内有5天参与至少60min中高强度的体育活动。由于美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低下且呈急剧下降的状况,同时为了响应美国政府和非政府相关机构对《指南》更新的要求。2012年美国将“增加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战略”作为议题进行讨论,最后制定出《战略》。

2《战略》的主要内容

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的环境有很多,但委员会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主要专注于研究和评估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的5个环境:学校环境、学前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和初级保健环境。

2.1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日常身体活动机会,同时也给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机会去增强他们的运动技能,发展运动能力、健康水平、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困难冲突的能力。《战略》委员会在研究与学校环境和青少年身体活动相关文献后,提出了一系列干预策略来增加青少年的身体活动。

1)基于学校的多组分干预。

多组分干预是指同时实施的两个或多个干预措施。《战略》提出教育、课程、环境等多组分干预措施要比孤立的教育或课程干预更有效。在课间休息时进行身体活动,在放学后提供身体活动的场地和设备,在上学前后用绿色出行方式,增加体育课的时间并在课上进行具有实效性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等措施比较有效。《策略》的有效性因年龄的差异而不同,对于儿童而言将体育课与课间活动相结合,或与家庭策略(例如让父母向儿童传递更多的身体活动信息)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对青少年而言,学校、家庭或社区环境的多组分干预更有效。

2)体育课。

传统体育课课程与教学的特点是以运动技能和成绩为导向,而《战略》中提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加强版体育课,是以增加总的身体活动,特别是以增加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为特征。加强版体育课的内容包括:增加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的总时间;延长体育课的时间;在学校的课程规划中增加更多体育课;满足所有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需求,包括有身体缺陷的学生。通过实施单独策略或者是多种混合策略都能改善传统体育课,进而提高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参与度。《战略》认为有效的策略包括:开发并实施设计精良的体育课程设置,强化教学指导的可操作性保证学生能够动起来,对教师进行培训等。

3)绿色出行方式。

用绿色出行方式(Aetive transportation)上学是指,“用积极活跃的方式到学校或离开学校,例如步行和骑自行车”。美国青少年用绿色出行方式到学校的比例,已经从1963年的41%减少到2001年的13%,这也促使一些政策的出台,例如“上学安全路线”《战略》委员会认为,使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家长一起参与干预,引导青少年使用绿色出行方式是比较有效的干预措施。另外,绿色出行同时也受建成环境的影响,并不只是学校环境的干预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是应该和其他环境相结合并共同发挥作用。

4)休息活动。

学校环境不仅提供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室外身体活动的体育课,也提供了在室内休息时引导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机会。《战略》提出把身体活动融入到平常的室内活动中,利用教师引导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进行身体活动,在课间休息和午餐休息时提供可以进行身体活动的游戏设施,在上学前和放学后的时间段组织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同时与其他环境策略相结合以增加身体活动机会的实用性,这些干预措施能够增加学生的身体活动总量。

5)学校物质环境。

学校物质环境被定义为任何学校所附属的物理环境,包括学校的土地、建筑设计、设施装备和周边的学区。《战略》委员会认为,学校物质环境的某些方面和学校的建成环境有相关性,但两者在青少年体育干预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学校物质环境主要侧重于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设备和资源,通过提供便携的设备和可利用的资源来干预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但通过改变学校物质环境来干预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因其造价成本高且可行性不大,所以学校物质环境的干预未被《战略》委员会所认可。

6)放学后的干预。

放学后的干预是指,在放学后的时间段增加户外身体活动的一种干预措施。这类干预措施也被称为“校外时间段”干预。《战略》提出,放学后的干预可以在学校环境或社区环境内实施,学校和社区组织可以相互协作为青少年提供放学后的身体活动干预。放学后的干预措施可以由学校的员工、教师、社区志愿者、社区课后项目负责人发起。

2.2学前环境

美国为学前儿童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的项目和机构有很多,例如幼儿园和保育中心、开端计划(Head Start)、儿童保育方案、家庭儿童保育院等。美国有超过420万的儿童(60%是年龄在3~5岁没有上幼儿园的儿童)就读于学前中心,许多3~5岁儿童的身体活跃程度远低于专家建议的活跃程度。因此,《战略》委员会认为学前环境对促进儿童的身体活动相当重要,很有必要通过学前环境的干预来促进儿童的身体活动。《战略》也提到,托儿所的环境特征与儿童身体活动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托儿所供儿童游戏玩耍的场地大小与儿童进行身体活动的积极性呈正相关,场地的开阔程度也与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相关,游戏设备对儿童进行身体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可便携的游乐设备比固定的设备更能提高儿童的活跃度。同时,学前教师对身体活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儿童进行身体活动的态度和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最后,《战略》提出在学前环境干预儿童的身体活动应该在操场或游乐场地为儿童提供便携式的游戏设备;增加对学前教师的培训,重点强调教师如何引导儿童进行身体活动;增加儿童在户外的活动时间;将身体活动的教与学融入儿童的早期认知教学常规中。

2.3社区环境

在社区环境中进行干预能影响整个社区人群的活动水平,也就潜在地为所有青少年提供了进行身体活动的机会,并激励更多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战略》中将干预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社区环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成环境。

《战略》认为,与青少年身体活动最相关的建成环境包括公园和娱乐设施、交通系统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学校环境中的绿色出行方式也受建成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包括学区附近徒步的可行性、人行横道的设置以及步行或骑行去学校的合理距离等。《战略》提出,在建成环境下对青少年体育进行干预主要体现在:提高土地最大使用率,以此增加社区中步行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的设施供给;增加居住密度,完善生活服务设施,使居民的出行除了开车还有其他出行方式;在社区实施交通减速措施,以保证青少年在进行身体活动或游戏时的安全。

2)露营和青少年组织。

《战略》提出,要鼓励青少年组织开展露营或童子军等活动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童子军活动(scouting activities)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帮助青少年培养个性、公民责任感和个人技能的多种活动;露营是指在户外或农村开展娱乐和教育活动。美国大约有500万青少年参加童子军活动和露营活动,广泛的参与度使得这些活动能够更为有效地增加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提供保障。

3)其他社区项目。

《战略》提出,以学校环境为主或在学校与社区联动环境下实施的干预策略,作为综合的社会生态学方法能够增加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在放学后或周末时间段,通过社会团体组织在不同环境下实施社区干预项目,能够增加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在非上课时间进入学校操场,提供有监督的操场使用权;通过青少年基督教会等组织,在社区、公园、教堂或学校开展社区干预活动等都属于社区干预项目。

2.4家庭环境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期即从出生到青少年r期,父母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同时也能够支配孩子的时间,进而能够影响或控制孩子的身体活动。最重要的是,身体活动行为在家庭内部具有聚合效应,也就是说积极活跃的父母倾向于拥有积极活跃的孩子。据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报道,父母比较积极活跃的儿童身体活跃度,要比那些父母不活跃的儿童高5.8倍。所以《战略》认为,基于家庭和家人环境的干预能够改变青少年的体育活动行为,干预措施包括指导性的和教育性的干预(对家长和儿童而言)、行为性的和社会性的干预(锻炼和健身项目)以及政策和资源干预(家庭户外活动政策,装备的可获得性)。此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其他环境(例如学校)的干预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支持角色。

2.5初级健康护理环境

美国的初级健康护理系统主要关注疾病预防。《战略》提出,美国的初级健康护理系统应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一种方式。美国人在咨询儿科医生和家庭医生时,有2/3的病人会被问到进行身体活动的时间、强度和活动类型。几乎所有年龄低于18岁的美国青少年,每年至少会看一次初级护理演示。美国的其他政策也提倡将初级护理作为一个合适的干预环境以促进体育活动,美国《健康国民2020》计划就曾提出增加儿童青少年咨询关于运动健康的服务比例。《战略》认为,应该将青少年的体育活动评估和咨询服务作为决定青少年儿童健康护理质量的一部分,同时也将体育活动视为一种干预手段,用来预防疾病并促进健康。

3《战略》的结论

1)学校环境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增进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机会,应该成为增进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关键部分。

《战略》认为,学校是一个能为青少年提供身体活动的绝佳环境。美国超过95%的青少年都在学校读书并且一般待在学校的时长大概是6~7h,所以学校是一个提供体育活动的理想环境。同时《战略》通过研究也表明,广泛实施基于学校的多组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这些干预包括实施加强版体育课、利用室内休息期进行活动、在上学前或放学后的活动期进行干预、实施绿色出行计划等。这样可以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地干预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进而增加其体育活动。

2)学前和托儿所环境,是另一个能增强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要环境。

培养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和意识,对其青少年时期甚至是成年后的体育观念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该重视学前儿童的体育活动。美国有超过420万的儿童(其中有60%是3~5岁的儿童)就读于学前中心。《战略》认为,在学前环境中实施设计精良的干预措施能够增加儿童的身体活动,有效的干预包括:增加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在游乐场和其他运动场所提供便携玩具,招录能够教授儿童结构化身体活动的工作人员,增加儿童身体活动期的时间分配,将身体活动融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3)与建成环境相关的多部门共同干预前景很好。

建成环境是社区环境的一部分,其涉及面很广,包括城市设计、土地使用模式以及交通系统。《战略》认为,建成环境与青少年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这个环境能够潜在地增加所有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而且通过改变建成环境来促进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是可行的。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当地相关部门等,在建成环境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些部门的首要职责并不是促进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例如交通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和公共安全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在建成环境方面都有涉及,因此建成环境的干预措施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

4)为了推动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工作,研究空白应该填补。

《战略》指出,目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缺乏长期或纵向跟踪研究。在短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拓展研究,能够保持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多学科理论来研究青少年体育,这样有利于针对特定人群确定最有效的干预方法。然而,基于行为学理论的干预是否对青少年体育产生重要影响还有待检验。

4《战略》对《指南》的完善

4.1专门针对青少年和儿童提出身体活动干预措施

《指南》针对不同人群均提出了身体活动指导,青少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战略》则是专门针对青少年提出增加身体活动的干预措施。2008年的《指南》没有对6岁以下儿童提出身体活动的具体建议。由于身体活动对儿童的生理l育和心理成长有重要影响,而儿童每天所处的环境与儿童后期或青年时期所处的正规学校环境相比,又缺乏系统性的身体活动指导,所以为儿童提供能自由发挥的、非结构化的身体活动机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战略》基于2011年美国药学会的报告《早期儿童肥胖的预防策略》中提出的建议,并参考了其他国家(澳大利亚、英国等)发展婴幼儿身体活动的指南,最后决定扩大年龄范围,增加了对3~5岁儿童年龄段身体活动的指导建议。

4.2基于实证研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2008年的《指南》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阐述了进行身体活动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并指出有规律地进行身体活动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和骨骼、减少慢性疾病(胆固醇、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发生的概率。2012年颁布的《战略》则是以实证为基础(evidence-based)针对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战略》委员会通过检索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干预的相关实证研究,对研究方法、研究类型、研究对象、自变量、因变量、干预方法、干预环境等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干预措施的效用值,最后选取对青少年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作为结论。

4.3强调增加青少年总体活动时间的干预措施

2008年《指南》提出了各类人群进行身体活动的量、强度和类型,而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的类型主要是有氧运动、强肌运动和健骨运动3种,要求每天至少进行60min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并且每周至少进行3d的高强度有氧运动;进行强肌运动或健骨运动应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每周至少进行3d强肌或健骨运动。《战略》认为,通过增加身体活动的总量要比增加活动的强度、频率或身体活动的不同类型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战略》从不同环境提出能增加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措施,使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能够达到《指南》的要求,是对《指南》的补充与完善。

5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

5.1细化政策,强化实施

《指南》作为美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政策,并不是孤立的一个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相继出台对应的政策和方案来实现《指南》中提出的目标要求。《战略》并不仅仅是简单更新《美国身体活动指南》,而是对《指南》的补充、完善、深化,是青少年体育政策的细化战略,为增加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干预措施。《指南》中对青少年的建议,也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项目“让我们动起来”(Let’s Move)奠定了基础,也促使了白宫儿童肥胖特别小组报告(White House Childhood ObesityTask Force Report)的形成。我国于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青少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这些政策和规划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行动指南。然而,这些政策和规划都是从宏观层面提出的指导建议,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的干预措施。因此,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应该细化政策,同时强化对政策的实施。

5.2搭建多部门协作干预平台

《战略》与《指南》虽然都是由美国健康和公共事业部颁布,但参与政策实施的主体却不仅仅是健康和公共事业部一个部门。青少年儿童的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需要教育部门协同工作,共同研制适合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体育课程计划,为青少年儿童身体活动配备相应的场地设施,为青少年在休息时间进行身体活动提供条件,协同青少年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促进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网络的形成。交通与城市规划部门在社区环境以及学校与社区环境联动干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绿色出行的前提就是交通部门能够提供安全的道路。青少年身体活动场所需要规划部门在城市建设前规划好,学校的选址要便于学生能够采用绿色出行的方式去学校。卫生保健部门在促进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干预主要是由教育部门和体育局相关部门参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卫生保健部门等其他部门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为有效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水平,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应该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协调的干预平台。

5.3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干预机制

美国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战略中涉及多个主体参与,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层面的各相关职能部门,有公益性质的自愿团体和社区组织等社会组织,有公民的积极参与,还有在青少年体育干预中对资源配置发挥起来决定性作用的各市场主体。由于单一主体有其局限性,所以在提高青少年身体活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多主体共同参与才能使战略发挥最大效用。有部分媒体将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归咎于政府,认为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不作为所导致的,这种指责有失偏颇。青少年体质问题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不能仅靠政府的调控手段解决体质下降问题,政府、社会、市场等主体都有责任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当多主体共同参与后,各主体应厘清责任与义务,做到“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市场的归市场”,同时政府、社会、市场等主体又要相互合作,共同参与产生合力,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

5.4以学校体育为依托,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的联动网络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6

在战略层次,三国重视前瞻研究和战略制定,培育地区研发中心和卓越集群;在计划层次,三国积极促进公私合作,加大私营部门研发投资力度,着力培养和吸引高技能人才,重视资助中小企业,设立激励创新的奖项,发展服务创新,实施创新成果公共采购;在项目和科研成果利用层面,三国积极帮助创业,推动技术走向市场。

三国和欧盟的创新政策几乎都以同样的原则和工具为基础,并采用了类似的策略:卓越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知识平台、知识交流新形式等。但三国创新体系的重点和结构有所不同:芬兰重视社会创新,德国主要由产业驱动,英国介于两者之间;芬兰的创新政策融合度高,不同的行动和工具之间相互联系。

二、德国的创新图景

欧盟委员会为建立创新联盟制订并提出了各种欧洲层面的创新组合措施。其中许多措施已经在德国执行。德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创新资助工具和措施,涉及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一些协调机制、利益团体和专家委员会。面对新挑战,德国还对这些计划和措施不断作出调整。

德国联邦政府的《高技术战略2020》可看作是德国创新政策的充分反映,它使研发资助得以增加,使国家研究与创新政策更为有效。在区域创新政策方面,德国实施了“顶尖集群计划”和专为促进东德经济发展而设计的创新计划。

德国的创新政策和计划十分重视产业界与科研界的联系。创新联盟是公共支持产业创新的新工具,为关键技术领域的产学研战略合作提供资助。德国在制定促进创新的分主题研发计划时尤其重视中小企业。此外,德国还实施了一些旨在提高基础研究卓越水平的计划,如促进大学开展尖端研究的“卓越计划”和针对主要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与创新联合计划”。

三、芬兰的创新图景

芬兰的创新体系总是走在欧盟国家前列,有时其政策对欧盟创新政策具有重大影响。在经合组织中,芬兰第一个采用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制订和实施了教育、技术和创新相互协调促进的政策。各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均将此视为共同目标,公共管理和私营部门的决策者对创新的驱动因素以及政治对创新的促进潜力达成了共识。教育被视为终生学习的过程,研究和创新被视为是整个创新循环中的统一体,高增长公司则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量。同时,芬兰也十分重视非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

芬兰的创新体系正由技术政策向更广泛的创新范式转变,重在提高能力与技能,扩大经济与社会的开放度,加强教育(知识创造)与创新体系内的协作。其最新的发展趋势包括:增加对创新的公共支出,支持私营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创新,通过公共采购提升创新水平。

芬兰大力资助初创企业和服务创新。政府设定的201 1年前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增加到4%的目标在2009年就已实现,不过私营部门研发投入达2/3的目标还未实现。因此芬兰需要增加示范项目投资,促进新产品、新工艺市场化,提升创新水平。

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对大型企业的资助主要针对研究,而不是产品和服务研发。资助标准之一是大型企业要与研究机构和中小企业合作。其资助重点将是有紧密国际合作的大型项目,包括可为企业创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应用研究和对企业未来需求进行预见的战略_研究。为确保欧洲的创新资助和合作机会符合芬兰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需求,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发挥着关键作用。四、英国的创新图景

英国国家创新体系与欧盟的政策措施有许多相似之处。英国的创新政策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利用,其技术战略委员会在新出台的《从概念到商业化》战略文件中制定了创新支持措施,包括通过公共采购促进创新、支持中小型初创企业、税收激励措施、知识交流等,这些措施符合欧盟旨在缩短商业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在工作计划层面,英国也实施了许多缩短商业化进程的计划,涉及研究威果的示范推广以及促进非技术活动(设计与商业计划)的政策工具。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7

如何解决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育理论以及认知理论这两方面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提出相关性的解决措施。通过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物理学习的困难

1.初高中衔接难

物理的学习是需要在探究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所谓的“物理学习困难”其实就是指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状态不能很好适应。高中和初中的物理之间存在很大差别,高中物理具有概念抽象、解题方法繁多、思维要求高等特点,这样就使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觉得“物理好难”,而致使对物理的学习兴趣降低。

2.物理规律的难掌握

物理规律就是对在特定条件下物理现象以及物理过程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规律的一种反映。它主要是通过发生物理变化时各个因素之间本质上的联系,来揭示特定条件下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3.日常生活的影响

物理来源于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与物理学科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日常生活给学生学习物理带来了一定的瑕疵和障碍。在生活中人们的感觉以及习惯性的说法,是用科学验证不了的,但由于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意识里已经接受了这种不正确的说法。这样对于物理学中完全相反的解释学生就难以理解,这给学生的物理学习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解决困难的相关策略

1.解决初高中衔接难的措施

(1)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经历了紧张的中考后,很多学生都处于一个极度放松的状态中。而他们缺乏一定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的监控能力,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不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面对困难时的充分准备,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努力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对物理学习逐渐提高兴趣、重拾

信心。

(2)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效果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意见。

①课前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的预习习惯。在进行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将自己疑惑、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将自己一看就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然后在课堂上重点听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此外,本堂课涉及的一些旧知识点,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进行加强、巩固。

②课堂听讲。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保持精神集中,重点听预习时疑惑的问题,重点听解题思路,要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的问题,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询问。

③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对课堂知识的深入和巩固,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复习的好习惯,在复习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创设合理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2.消除思维障碍的措施

(1)明确学生的认知定向。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思维方向。在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认知定向,以便于学生对物理规律有更深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

(2)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物理规律的学习,学生都习惯性地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规律的过程,又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加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学生的思维在对规律进行认知的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规律的表述以及适用的条件,来加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缜密性。

3.消除生活常识障碍的措施

(1)完成“同化”和“顺应”。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很多的物理现象,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分析理解,做到“同化”和“顺应”。

(2)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在认识生活中出现的物理现象时,应该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的角度上升到科学的角度。

(3)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一个比课堂更广阔的实践场所,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新的认知。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学习的困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8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交通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实践证明,单纯增加交通设施供给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标之举,而交通需求管理是缓解交通堵塞的明智之举。

1 TDM的基本概念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简称TDM)作为一种调控城市出行需求、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对策,在很多国家得到了运用。

1.1 TDM的定义

DM是指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客货运输时空布局方式和改变人们的交通出行观念、行为达到减轻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的总称[3]。它一方面是对道路设施运行的有效管理,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效能;另一方面是对道路交通需求源头的管理,目的在于尽可能削减非必要的需求(反映在道路上的无效负荷),并对必要的需求(道路负荷)给予合理的组织与引导,使之在时间与空间上尽可能均衡地分布于道路系统上。

图 1 实现供需平衡的传统方法与交通需求管理方法对比图

TDM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资源(土地、能源)和环境容量限制条件下,使交通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以前这种平衡主要是通过扩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来满足,而TDM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被动的不稳定平衡关系。它是在适度的交通建设规模下,通过减少或分散需求,使供需平衡,从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传统方法与交通需求管理方法的不同之处可以参见图1。

1.2 TDM的作用机理

TDM通过引导人们的出行方式选择,实现改变交通需求结构的目标。按照TDM对出行不同阶段的影响,将其作用机理分为五种:对出行产生的影响、对出行分布的影响、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对空间路线选择的影响、对时间段选择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改变行程、路线、目的地、方式和出行次数等。

在出行产生阶段,应尽量减少出行的产生。如在城市规划中,采用既能保证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又能产生较少交通出行的土地利用模式;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通过弹性工作日或有关政策减少出行次数;以电信代替出行(电讯会亲访友、网上购物、电视电话会议、居家工作)等。

在出行分布阶段,通过优化出行起讫点分布,减少出行距离。具体措施有: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布局、混合用地规划、实行拥挤区域的停车高收费等。

在出行方式选择阶段,将单体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如对一些单体交通方式采取抑制措施(如提高停车费、通行费),而对公交出行方式采取鼓励的措施(车费的调整,公交优先),以促进人们利用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保持各种运输方式宏观上的供需平衡。

在空间路线选择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的路线向非拥挤的路线转移。如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出行者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或通过强制收费或价格优惠调整交通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等,使出行者避开拥挤地段;通过城市规划、交通政策等对交通发生源进行调整。

在时间段的选择阶段,将出行由交通拥挤时段向非拥挤时段转移。如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出行者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或通过强制政策或价格策略,使出行者避开拥挤时段。

1.3 TDM的实现方式

要将交通需求管理理论转化为实践,还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交通状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但总体说来,交通需求管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战略内容:

1、土地利用与分区战略: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并控制土地的开发强度。具体包括:土地利用与分区政策、区域结构规划、土地混合利用与场所设计等措施。

2、监管行政战略:利用行政强制手段或交通管理、企业管理手段改变出行时间或实行道路禁行。具体措施包括:停车控制与管理、出行量减少制度、出行距离控制、机动车限制区域制度、灵活的上下班时间制度、制定减少排放与空气质量目标、成立交通出行管理组织与机构等。

3、经济与财政战略:一方面,采用收费手段减少小汽车出行;另一方面,利用财政补贴手段鼓励公交出行。具体措施包括:出行拥挤收费、停车收费、财政鼓励与限制措施、税收政策、过境通行收费等。

4、出行替代战略:主要指用电子办公、电信会议、电子购物等方式来替代工作、开会以及到商业中心的实体出行。

5、交通管理战略:主要指最大化交通系统的工作效率,并最优化交通流流向。典型的措施有:高速公路匝道控制、出行信息与诱导计划、机动车管理与事故管理计划等。

6、优先处理战略:优先处理战略是在特定情况下给一些特定用户提供道路交通优先使用权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合乘优先战略、公共交通战略、货车战略、步行和自行车战略等。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仅仅一项措施是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的,当综合使用相关的措施时,TDM会显得更为有效。

1.4 TDM的目标矩阵

根据TDM的不同内容,将TDM的实现目标进行分类。表1是TDM对交通需求影响(部分)的战略目标,表2是TDM对交通供给影响(部分)的战略目标,表3是TDM对其他因素影响(部分)的战略目标。同时,这三个表还说明了相应措施对理想目标的作用,并给出了这些措施对相应目标的支持程度。其中:“++”号表示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号表示具有较积极的作用,“--”号表示具有非常消极的作用,“-”号表示具有较消极的作用,“+-”号表示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表 1基于对交通需求影响的TDM战略目标

表 2基于交通供给的TDM战略目标

表 3基于其他因素的TDM战略目标

2 TDM研究现状及经验

2.1国外TDM研究现状与经验

美国高速公路管理局于2000年构建了出行者信息系统,旨在为政府机构、商业部门、出行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随着这一系统的发展,截至2005年其服务范围已覆盖了美国25个区域的511个地方城镇。纽约市充分采用TDM的相关政策,并积极付诸于行动。特色措施主要有:高速公路与隧道设置公交专用道;中心区严格限制小汽车;中心区道路实施公交优先等。

在加拿大的温尼伯湖市,2007年开始实行工作场所TDM战略(Workplace TDM),其主要目标是减少员工下班之后或者在工作过程中独自驾车出行的数量。具体的措施有:停车控制;鼓励步行、自行车出行;鼓励公交出行;鼓励合乘出行;变更出行时间;电话出行、电子购物等。

在欧洲,部分国家已成功实施了交通需求管理。英国伦敦于2003年2月17日开始正式实行“交通拥挤收费”政策(Congestion Charging)。挪威在几个城市实行收费,通过收费减少交通拥挤并尽可能地降低私人汽车对社会的影响。荷兰在通勤中引入交通需求管理,采取政策限制、财政措施(补贴和税收)和停车交费措施,减少个人驾乘,鼓励采用合乘或其他交通方式,配合其他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人员上升8%至40%。

新加坡引入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通过在道路繁忙时段对驾驶人员进行收费以缓解交通拥堵。在居民教育与鼓励方面,新加坡实行了“吸引民众”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2008年开放的名为“交通画廊”计划,其目标是鼓励吸引不同的人群对城市交通问题更加重视,同时展示新加坡交通系统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另一个是2005年实行的“青年超越计划”,并在2007年设立“青年工程奖”,旨在加强中小学生在交通方面的意识与教育。

在澳大利亚的珀斯市,为改变小汽车出行比例过高的现象,推出了灵活出行的工作场所计划(Travel Smart Workplace Program)。截止到2007年5月,这项计划已经帮助、支持了22个企事业主发展了适合他们的出行计划。计划的内容主要有:为出行选择提供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改善工作集中地点的基础设施,采取各种鼓励方式引导员工选择合乘出行方式。

在日本,2001年由交通与安全科学国际协会(IATSS)的一些专家和研究人员成立了第一个通行性管理小组。自2007年开始,日本交通省及地方政府开始为实施通行性管理的相关措施提供预算,如公交补贴,加大为减少交通尾气做出贡献的奖励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交通需求管理在国外的应用是卓有成效的。目前,交通发达的国家已经大量采用交通需求管理的一些措施,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系统或体系,而部分尚未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或实施较慢的发达国家也开始将修路的政策调整到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上来。

2.1我国TDM研究现状

国内城市在进行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过程中也适当的引入了交通需求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并积极开展一些项目试点,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南京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主要体现在对机动车的拥有和控制方面。在机动车拥有方面:对于购置车辆,按车辆价格的10%收取车辆购置费用;车辆税则是按照车辆价格的10%~15%收取;而对于出租车,则是利用营运许可证拍卖的方式来限制数量;对于轻骑、摩托实行限额竞标,并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效能低下的助力车。在机动车控制方面:在高峰时段,对进入中心区的出租车数量进行控制,对某些路段实行单向禁行;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禁止乱停乱放等措施来进行停车限制。

温州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主要是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并取得了重大成效。2002年3月4日,温州市鹿城、甄海、龙湾3个区以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关、事业单位的上班时间均从原来上午8:00推迟到8:30,学校上学时间提前到8:00以前,商场上班时间则推迟到上午9:00。温州的错时上下班制度取得了很理想的效果,为我国其他城市开展灵活上下班时间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上海市政府在大力加强市政建设的同时,考虑了较多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主要有:限制助动车、限制大货车白天在城内行驶、小货车单双号进城、错峰上班和可变车道、设立公交专用道等。

广州采取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主要集中在合理限制小汽车的使用上,具体措施有:提高车辆拥有税,车辆定额配给,提高车辆的保养、维护、燃料税及相应的车辆使用税,提高干道过路费及通道过路费;采取禁行、限制左右转、划设禁驶禁停区、实行单向交通等手段,引导车辆使用。可以看出,广州主要是通过提高私人交通的出行成本来达到限制车辆拥有及使用的目的。

综上,国内城市采取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主要是通过行政、监管手段来实现的。但也应该看到,为了扭转城市交通过度拥挤的局面,提供客、货运交通必要的基本空间,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适当的增加交通建设资金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吸取西方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而进行大规模道路建设,却带来小汽车泛滥的教训,立足国情,更新思路,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3 TDM的规划方法

3.1 TDM优化

TDM涉及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使用效率、车辆拥有及使用情况、出行方式替代与优化、交通拥挤价格政策与交通供需平衡等方面,应综合考虑,制定最有效、最经济的TDM规划策略。

TDM的优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划方面的优化,通过优化用地规划、城市规划,优化用地布局,控制出行需求;二是交通结构优化,通过鼓励引导高效的交通方式,控制低效交通方式的使用,提高道路交通资源的使用;三是交通系统优化,通过优化道路交通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提升系统运转效率。

3.2规划实施策略

当前,城市交通问题的本质是没有从源头上引导客流选择更集约化的交通方式,没有从源头上对可能产生高峰交通需求,私家车交通方式的过高比例,超出了现有交通资源的承载能力,带来拥堵。

策略一:提高公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民众提供可以接受和乐于接受的公共交通方式。可以增加公交运力,开辟专用线路,延长公交线路,增加公交投入;扩大公交的覆盖范围,加强公交线路与换乘枢纽的联系,提高公交运行速度,强化公交路权,开辟更多的公交专用道路。

策略二:合理控制交通需求,采取差别管理,保证交通需求按序进行,防止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过度集中。

策略三:划分交通需求管理层次。建议分为三个层次,从里到外分别为核心区、缓冲区、引导区。的引导区加大引导力度,从源头上引导客流采用高效的交通出行方式;缓冲区作为进入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应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以缓和高峰时期对内部核心区的交通冲击。核心区交通压力最大,一旦发生拥堵,短时间内较难疏散,建议实施较严格的交通措施。

4结语

城市交通产生的诸多负面效应已严重制约城市的发展,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交通需求管理(TDM)是有效的解决措施,应积极推广,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为细致、高效的具体方法,以减少城市交通成本,提高交通系统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Travel dem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M].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and-guidelines-transit-nz.

[2]. 李都厚.西安市城市交通需求管理(TDM)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9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39-01

1 前言

体育类研究生作为研究生队伍里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它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所以它的存在给研究生队伍带去了异样的色彩。随着此次扩招浪潮,体育类研究生的队伍也迅速壮大,但由于体育的涉及面比较狭窄而且就业有着很强的专业局限性,又使体育研究生就业矛盾突显出来。这个问题如不能及时妥善地解决,势必会影响今后体育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 社会的保障策略

2.1 发展区域经济,实施区域人才战略

首先,政府要继续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同时继续向研究生宣传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各项优惠政策,增加并落实更多的优惠政策;另外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宣传教育,使更多的毕业生从内心深处愿意到这里就业,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挤在大城市。其次,各地市也要积极的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尊重毕业生的人格和其他利益,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以及地区行业的垄断。

2.2 政府加强建设健康的就业环境

首先,政府在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政策之外,还要加强各项就业政策、措施在高校学生中的宣传与学习力度,增加就业制度、措施的学生关注度,使政策、措施最大限度的被利用。其次,政府要加强监督机制,时时监督各项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做到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透明、公平、公正地落实毕业生就业的各环节。另外,对于在就业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等幕后操作的行为进行从严从重的惩处,重新塑造政府就业政策、措施在广大学生心中的形象。

2.3 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用人单位应根据本单位事业发展规划的需要,在对本单位合理定位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定位,有步骤、有计划地选拔各类人才。另外,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面前,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从长远利益出发,摆脱盲目求高求好、急功近利的人才引进策略,克服用人上的短视行为,消除经验、学历、性别、年龄、相貌等屏蔽,开发人力资源,储备基本素质好、事业心强的各类人才。

3 学校的教育策略

3.1 加快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的建设

课程的设置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主动适应时代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学科专业方面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面向今后研究生的就业走向。其次,由于目前社会需求的是实用型人才,而且体育专业自身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践环节,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占有较大的比重,突出应用性的特点。再者,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科学研究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课程的设置也要满足科研能力的需求,开设有助于科研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培养的一些课程。

3.2 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应多组织体育研究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训练、比赛提高其专业素质能力,组织各种比赛、社会实践发展体育研究生其他各方面素质能力,并且在开展各种活动时,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走来与相关人士进行接触、交流,培养、锻炼学生沟通协调能力,为日后与用人单位很好地进行沟通打下基础。

3.3 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

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研究生就业,高校应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体育研究生的就业心态的指导。首先,通过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研究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其次,提高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就业环境,合理定位自我并确立职业目标。

第二,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完善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体系。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就结合新生的特点,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前景、就业去向及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等进行初步的思想教育。其次,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引进有职业指导经验或专业的人员主讲就业指导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再者,注重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 自身的择业策略

4.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应很好地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就业情况及时调整期望值,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就业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流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特征,故,一次就业并不等于终身就业,初次就业只是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的开始,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断学习与努力,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岗位。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研究生也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了,所以,体育研究生要放弃“精英心态”,虚心地接受就业高压的洗礼,降低就业期望值,走向基层岗位从事一线工作,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4.2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体育研究生在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3 加强专业技术与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及措施例10

中俄作为国际上两个重要的大国,都面临着21世纪的战略抉择,国家如何立足、社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围绕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才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两国的共识,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规划》和《纲要》两个文件分别于2012年6月和2011年2月出台,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强国必先强教,这是社会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俄罗斯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高度,将教育纳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基本需要,力求俄联邦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世界领先强国之列,国内生产总值跻身世界五强。同时,在《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理念》中明确提出国家教育政策的战略目标就是保障教育要符合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使俄罗斯民众不分地位、身份、财产及健康状况都能享受到创新型社会发展要求的优质教育和现代教育。事实上,这个《纲要》的实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的延续,即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实施同样建立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同样面临选择,那就是重视教育,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同样也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创新型国家目标建设的需要,可以说教育的影响力正潜移默化向各面渗透,它是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跨越式突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2.教育现代化的选择

事实上,两国在教育发展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对接受优质教育拥有迫切愿望这两个问题上,而原有的教育政策在指导性、规范性方面已不能满足现有社会发展需求,已严重影响了国家方针政策效力和作用的发挥。当前,俄罗斯教育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生源和师资流失。根据数据显示,近10年来俄罗斯中小学生数量减少了40%以上,2009年高校大学生总量是740万人,而2013年预测总量仅为420万人,下降了40%;与此同时,只有30%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愿意进入学校工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总量预计将减少20%-30%,而已达到退休年龄的高校教师数量还很庞大。二是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不均,学前教育阶段尤为显著。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叶烈娜•尼基因科(ЕленаНизиенко)认为,俄罗斯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形式还是非传统形式,都将成为俄罗斯国家2011-2015年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三是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俄罗斯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劳动力市场对教育质量要求之间存在脱节,不仅普通教育有所体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中也都有所表现。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专业人才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与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薪酬低廉之间的矛盾,都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育的创新发展。而中国在教育中同样遇到了挑战。一是生源大幅下降。据教育部资料显示,虽然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达到915万人,但这已是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另一方面,“弃考”自2009年第一次强烈吸引世人的眼球以来,到2012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300万,接近4年报考总人数的一成。而且大学生就业信心率持续下滑和就业市场信任缺失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9年就业率为68%,2011年初次就业率就达到77.8%,但其可信度却并没有得到公认。二是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大短板,它俨然已成为我国“最昂贵的教育”,“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议题。根据2008年教育部统计数据,当年全国农村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数的74.81%,城市为25.19%。但城乡学前教育以及地区学前教育的距离却越来越大,2008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为56%,农村为36%,相差20%。这些都表明了当前存在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较为滞后,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外部氛围,在政策制定中就必须有所考虑、有所涉及,如何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如何化解当前的危机成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政策内容分析

1.目标任务与措施

所谓政策目标就是政策制定者借助各种行动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它源自于政策问题,对政策问题、政策背景的准确把脉是找到解决办法、选择有效政策工具的唯一方式。政策目标的设定实际上也是清晰理顺教育发展脉络,发现教育规律的必经途径。俄罗斯《纲要》正文分为6个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加大公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使教育符合俄罗斯面向创新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根据现代教育标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公平化;一个是教育要符合现代化标准的程度。对此,《纲要》提出了三项任务,分别是:推进普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保障国家教育倡议的“我们的新学校”的顺利推行;完善和更新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内容,使之符合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构建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需求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每项任务又具体采用了不同措施,针对推进普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主要采取将“我们的新学校”国家教育倡议确定为国家各主体优先发展方向,推广两个模式,即儿童成功社会化的现代模式、普通教育和补充教育的整合模式。针对完善职业教育内容和结构,主要通过制定、实施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综合发展规划,在竞争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开展关于教育机构能源保障的项目设计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针对发展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需求评价体系,主要采取建立和引进独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专业人才和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技能资格认证;以学生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系统;实施外部鉴定评价,形成对教育大纲进行社会———职业鉴定的机制。中国《规划》正文主要分为12个部分,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它又分为四个具体目标,分别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与此同时,《规划》又从10个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即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创新国家教育制度、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育条件保障、组织实施。从这一点来看,两个国家在目标设定上具有高度统一性,阐述非常清晰,都涉及到教育的现代化,都考虑了本国的国情和社情,有纲有目,而且措施也比较得当,但单从这两个文件包含的部分来看,似乎中国《规划》更为完善,其实则不然,俄罗斯《纲要》除了正文以外,还包含10个附件,而且这10个附件是对前6个部分的具体阐述。附件1主要是关于年度实施进程的具体评价指标,附件2和附件3则主要涵盖3项任务、采用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的经费投入,而附件4到附件9则涉及各主体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拨款机制、年度任务措施及经费保障,这就使得俄罗斯《纲要》的教育政策体系更完善,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又有具体指导性操作,因而更显丰满、更加规范。

2.经费保障

教育经费作为政策实施的有力保障,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它具有加速器的效应。在《纲要》中,俄罗斯计划投资总额为1379.088亿卢布,其中联邦预算资金542.288亿卢布(含补贴104.6968亿卢布)、各联邦主体预算资金670.7亿卢布、预算外资金166.1亿卢布,形成了以各联邦主体预算为主,联邦预算为次之的多元经费投入体制,而且将年度经费投入与年度目标紧密结合,相互对照,体现了教育财政的指导性和计划性。事实上,这一投资总额大大高于《2006-2010年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俄联邦政府投资总额的619.5235亿卢布,从这一简单数字就可看出俄联邦政府教育改革的决心之大、重视程度之高。与此同时,为提高教育经济效益,还采取了以下措施:实施、支持公私合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利用;实施、支持教育机构经济独立核算的机制和模式;加大预算外资金吸引,增加高校发展规划投入经费总量。表1为俄罗斯2011-2015年度经费投入表。一项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预期效果,虽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多少,但是资金投入不足却是影响教育政策执行力的重要障碍。虽然在《规划》中有33处涉及“投入”问题,而且在《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但纵观这些表述主要还是文字性描述,比较笼统和模糊。虽是5年的规划,但《规划》仅对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有所涉及,即“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并保持稳定增长”,经测算,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18862.56亿元,而对于“十二五”教育财政投入的总量却并没有公开,年度计划也并没有显示,采用何种的经费投入机制等关键性问题也都未涉及,这使我国《规划》政策在投入方面的实际操作性、指导性被弱化。事实上,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力度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程度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也仅为3.93%,即18586.70亿元。教育投入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对社会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也必将加倍回报于经济社会发展。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近二十年来,多数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般稳定在5%左右,而且这种态势也比较平稳。就金砖国家2011—2013年公共教育占GDP比例来看,仅中国和印度处于4%以下(含4%),而巴西、俄罗斯和南非均处于4%以上。从这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教育投入有待加强,它已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也将是我们的政策今后要完善和细化的重要方面。

3.效果预期评价

《纲要》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设有“实施效益预期评价”这一部分,这是《纲要》的一个亮点。俄罗斯对2016年前《纲要》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预测评价,探讨了俄罗斯教育系统发展的主要任务对国家战略发展的影响。从经济效益视角而言,《纲要》的实施将促使国内经济保持长期增长趋势,即每年在实际生产总量的基础上再提高1%-2%;高新技术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高8%;教育服务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至少提高7%。从社会效应视角而言,通过《纲要》的实施将使接受过高、中和初等教育水平的公民的失业率与2010年相比降低16%,使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所实施的社会适应机制的经费投入减少8%-12%。从预期教育效应视角而言,向俄罗斯公民提供终生的、普及的和优质的教育服务,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纲要》实施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就《规划》而言,落脚点更多的在于教育自身和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具体如表2所示),而没有将这种影响延伸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面。虽然谈不上孰优孰劣,但是《纲要》的三个视角还是具有一定优势,教育对人的发展是一个方面,对社会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进行衡量,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