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5 16:30:18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1

她们于平凡中践行人生价值,靠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生动一课,教给学生如何在普通岗位上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

学校社会课堂构建

在这两件事情中,令人称道的是学校对待普通劳动者的态度。两所学校用自己的方式肯定了吴阿姨和三嫂的独特贡献,充分体现出大学“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办学宗旨,这一点在大学排名、招生成绩、论文数量等数据满天飞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

大学是培养“仰望星空”的社会精英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脚踏实地”的普通劳动者的场所。学校应为培养出每一名合格劳动者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不能唯地位论成败、唯财富论英雄。杰出校友不仅仅是那些达官显贵,更应该是那些在各自岗位上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的进步不能单纯依靠精英群体,更需要无数平凡人的共同推动。

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多数毕业生都将奔赴祖国各地从事基层工作,在怀揣梦想的同时,应当踏实工作,全身心融于社会,一味地追求名利只能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与环境格格不入,在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面前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

因此,学校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上好“正确社会价值观培养”这一课。校园就是一个社会大课堂,学生整日身处其中,条件便利。学校全体人员都是这一课堂的组成部分,而劳动合同制职工因承担着学校主要服务类工作,成为这一校园课堂的关键成员。这其中,吴阿姨式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动合同制职工的作用

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不同,在香港没有事业编制职工与劳动合同制职工的区别,但在大陆,高校在劳动、人事关系调整方面二元化现象明显。在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编制职工群体以外,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以北京大学为例,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已超过2,400人,接近事业编制职工总数的1/3,岗位遍布70余个二级单位。

劳动合同制职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以从事后勤、教学科研助理等服务保障类工作为主,他们在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服务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健康思想和良好性格的养成,这些在与吴阿姨接触过的学生的言论中得到了较好体现。

有学生评价吴阿姨说:“谁麻烦最多,她跟谁的关系就最好,她就怕别人不来麻烦她。所以我们也习惯了,遇到什么难题都来找她,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只有自己的妈妈才能做到这样。”还有学生说:“看到阿姨走上去时,我很惊喜。听着阿姨充满感情讲话时,我有感动也有欢笑。当同学们打出横幅时,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宿舍生活了4年感到无比的幸运。”

正是在这一次次感动中,学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平凡人生同样精彩的道理,这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现实生活中、在“拒绝平庸”的校园氛围中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比课堂上反复颂扬人生哲理要鲜活生动许多。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作用的发挥

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首先是通过提供服务保障来实现的。这就需要高校在提高对劳动合同制职工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工作,提高职工改善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同时,劳动合同制职工在配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多从细节和小处着眼,坚持服务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例如,宿舍管理员作为一楼之长,负责学生宿舍日常管理,称得上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学校职工。其作用的发挥不应局限于门卫和收发信件,应兼具心理辅导、生活服务、思想指导等多方面职责。要求其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同时,从服务学生角度出发,积极融入学生群体,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生活需求,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解决,若问题性质严重,应快速准确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并依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建议。

又如餐饮服务人员,由于学校就餐时间集中,人流量大,要求职工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准确分发饭菜,工作强度高,职工易出现烦躁焦虑情绪,进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学校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基础上,强化职工微笑服务意识,并鼓励职工多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从而进一步改善就餐环境。对于后厨人员,在保证饭菜卫生可口的同时,应在相关部门配合下,通过组织参观、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食堂运转过程和职工生活工作环境,体会餐饮工作的不易。

再如教室管理员,应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根据大学教室使用特点,多从为学生创造安全、整洁、安静的良好学习环境入手进行工作安排,采用灵活、柔和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维护教室秩序,尽量避免对学生连续性学习的干扰。

承担校园环境清扫主要任务的卫生保洁员,其工作多集中于清晨和傍晚。在工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干扰,降低噪音、粉尘的制造,多用委婉艺术化语言进行卫生环境保持的提醒。其他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如图书管理员、医务人员、实验室秘书、教学科研助理等,从小处着眼,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完成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努力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双向性,学生受教育的同时也在教育别人。为使更多的“吴阿姨”“三嫂”涌现,不能一味强调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也应重视学生在帮助提高劳动合同制职工思想文化修养中的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劳动合同制职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教育有限,多数人无法站在较高的思想层面开展自己的日常工作,工作目标往往比较单一,单纯谋取劳动报酬,功利思想意识浓厚。但由于这一劳动者群体多来自农村或不富裕的城镇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了他们踏实淳朴、工作卖力、待人真诚、重情重义等特点,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引导和感化,从吴阿姨和三嫂身上都能明显看到这一点。

应该说,吴阿姨和三嫂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她们的感情付出是分不开的。她们全身心为学生服务,学生也积极和她们交朋友。在相互交心过程中,使吴阿姨和三嫂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把每一名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她们更好地投入到不计辛苦、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的忘我工作之中。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2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ol-019-03

当前,中原经济区正积极探索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亟待农村劳动力转移并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职业教育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优势,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积极打造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力支撑平台。

一、劳动力转移和职业教育的内涵

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含义如下:第一,劳动者人力资本由体力型向技能化和专业化的转移;第二,劳动者劳动目标的转移,劳动者摆脱传统的劳动观念,不再将赚钱作为劳动的唯一目标,开始将自我实现、安全感、社会保障等作为考察和选择工作类型的因素;第三,劳动者地域流动。据2010年中国社科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显示,自2003年以来,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总量持续增加,劳动力外出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劳动力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者宣言》中提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体之义务。”职业教育的目的则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定义:职业教育是为引导学生掌握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而设计的教育。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而言,具有社会性、应用性、实践性、灵活性的鲜明特征。

二、职业教育对当前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1 提高农民素质,缓解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当前,河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将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河南省人社厅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河南省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4700多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3200多万人,数量庞大,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如果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由于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低,技能欠缺,就业能力差,无法与城市群体处于同一就业竞争地位,将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必将造成进城务工农民生活贫困,致使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阻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步伐。因此,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作用,挖掘农村劳动者的潜力,增加其人力资本,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2 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舒尔茨通过对贫困国家经济发展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他还指出,美国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来自物力资本即财产,而五分之四来自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高于物质资本的根本原因是教育,通过教育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形成和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劳动者劳动收益率与其受教育的性质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其中受过专业教育,尤其是受过职业教育(含培训)的劳动者收益率更高,职业教育能够促进进城务工农民人力资本化,使其增加技能,参与到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来,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将缩小城乡差距,有效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

三、河南职业教育的现状

1 职业教育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河南各类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办学效益、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截至2011年年底,职业教育在校生突破200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一。同时,河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推动职业学校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中职学校由1163所减至874所,校均在校生规模由1613人提高到2166人。同时,河南省新建了建筑、化工、机电、护理等一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增至71所,在校生规模由44.73万人增加到74.13万人。

2 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逐步形成。河南省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整体布局,对部分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重点建设,改善其办学条件,培育具有特色的示范性职业教育。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郑州市不断整合已有资源,建立起以“旅游文化”、“制造业”、“经济金融”、“现代农业深加工”为特色的四类职业教育中心。

3 职业教育水平逐渐提升。近年来,河南职业院校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职业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上升。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内容。2011年,河南省首次建立了125名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组成的师资团队,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四、当前河南职业教育在推进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1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有待提升。河南是农业大省,教育资源较少,整体教育水平较低,职业教育发展也较缓慢。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基层一线工作,人数众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社会普遍轻视职业教育,同时也质疑职业教育的实力和水平。地方政府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没有把职业教育当成所有受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不重视对于职业教育的宣传、规划和引导,致使职业教育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

2 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缺乏保障。融资问题是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运用不合理,阻碍了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充分发挥作用。随着学校招生数量的增加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的校舍、硬件设施和办学设备已跟不上教育教学的需求,严重阻碍了学校持续发展壮大。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但目前财政拨款普遍不足,职业教育的学费水平也普遍偏低,许多农村贫困学生缴纳学费也很困难,某些学校的学费还要上缴部分到财政进行统筹,使得学校的资金来源远远低于教育成本。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专项培训经费,由于管理渠道不畅通,有些经费在下拨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截留,使得这些经费往往不能真正用于职业学校,挫伤了学校的积极性。

3 职业教育定位缺乏特色,职业教育内容不适应当前农民需求。目前,河南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开设的专业往往依托学校现有何种专业教师或是市场目前何种专业人才紧缺,而不是根据未来的市场需求。虽然职业学校在名称上各有特色,但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宽泛,专业口径越来越扩大。往往是公共课、基础课、通识教育比重过大,而专业的、能力性的、技术性的科目比重过小。一些职业院校受某些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专业设置上无论自身条件具备与否,对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由于学校没有准确的方向定位,最后培养的学生找不准就业方向,学生似乎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精。针对河南大规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现状,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未能充分契合。一方面,农民迫切需要提高驾驭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外出务工农民迫切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多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农林类的职业学校更是如此。职业学校教育内容脱离农民实际需求,难以为农村学员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

4 “双师型”教师缺乏。在目前河南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实践、学习与技术分离的现象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职业院校在教师队伍方面具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比例失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较为紧缺。职业教育既然是为劳动力的职业发展进行职前教育或在岗培训,那么,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就应当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能及时把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等引进课堂。但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由于时间、精力与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进入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实地考察了解的机会相对较少,往往形成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制约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性与职业性。而且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内部,有时借助一些综合性大学,很少有企业人士参与,难以体现职业教育重实践、重职业性的特点,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与实效。

五、河南职业教育支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公共教育经费对于职业教育的更多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目前,河南中等职业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比普通高中的预算内财政拨款低,高职教育的财政预算内投入也大大低于普通本科,而通常国际上的一贯标准是职业教育的成本比普通教育高3倍。从2012年起,河南省财政设立了奖励引导专项资金,在全省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示范职业院校和200所左右特色职业院校的建设。同时,对于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贡献较大的一些办学质量高、信誉好、有发展特色的职业院校,政府应给予更多资助或其他政策支持,可以运用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银行、企业资金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加强职业学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对于职业教育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专项资金,政府应加强监管,保证资金落实到位。

2 职业院校应更新观念,增强为农村劳动力服务的意识。首先,职业院校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在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为农民工服务的意识,在思想上不仅要给农村劳动力以公平对待的态度,更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教育精力的投入。其次,职业院校要以深化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创新办学指导思想,从行政推动转向市场拉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找准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结合点,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创新。再次,职业院校应强化为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优势,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加强实践环节,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作用。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3

一、劳动教育的历史传统与意义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手脑相长歌》里写道: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伟大领袖曾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断;同志也曾强调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生产劳动。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也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人类从森林走向陆地,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是因为劳动解放了人类双手,创造了人类语言,拓展了人类思维,改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劳动传统和劳动精神,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面对的重大任务。

(一)劳动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辞海》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清朝思想家颜元主张“形性不二”,即品性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各种活动,“践形”才能“尽性”。也就是说只有身体经过艰苦的实践磨炼,才能实现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说教,更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而应更多地让学生行动起来,“劳其筋骨”。此外,参加劳动能使人生活充实,克服懈怠情绪,去除各种邪念。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既检验了自己的书本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品德意志,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

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优秀的高技术劳动者,这是当前高职教育首要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其中就包含着对劳动技能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劳动教育的地位不可或缺。当前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14年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00多所,仅江苏省就有80多所。随着近年来高考生源数量逐年减少,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况愈下,要想求发展,必须创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人才。通过企业走访调查,笔者发现企业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实践证明,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在实践中获取更高的劳动技能。

(三)劳动教育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对劳动教育的解释中讲到:“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这就说明劳动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纯理论说教,而是在现实环境中结合实际开展的。因此,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两者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列宁曾经说过,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即劳动教育问题。我们国家虽然一直遵循同志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也没能得到充分实现。

(一)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观念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从90后向95后过渡,应该说他们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时代赋予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鲜明特征。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方面他们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考虑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劳动意识缺乏,普遍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生源质量逐年下降,高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道德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劳动观念比较淡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就业和生活。

(二)重视专业培养,劳动教育缺失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实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它更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素质教育的推行确立了德育的核心地位,但是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却始终没能引起重视。劳动教育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像一个摆设,还没有真正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之中,致使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陷入误区:一是忽略劳动教育,认为劳动教育只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没有必要,且会浪费专业知识教育的时间;二是以单纯的体力劳动代替劳动教育的系统教学活动。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让学生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和发挥劳动教育的教化价值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思想上没有劳动观念,怕脏怕苦怕累;攀比成风,花钱如流水,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做事急于求成,浮躁;就业时拈轻怕重,不愿进工厂,不愿下农村,不愿到基层或艰苦的地方工作。

(三)缺少劳动投入,劳动形式单一

鉴于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大都开展了一些劳动教育,校领导也已经开始注重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如新建实训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和岗前培训的机会、加大对学生劳动实践场所等的投资,但其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高校扩招带来的人均实践场地严重不足,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劳动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一贯传统,虽然劳动周是在正常教学安排之中的,但是形式显得过于单一,仅仅是安排学生打扫学校的主干道或打扫办公室,干完活就可以自由活动了。劳动周相比教学周,学生觉得轻松,有的甚至直接就视劳动周为放假周。

三、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轻视劳

动教育的观念从古至今,劳动就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受“劳力者治于人”观点的影响,需要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作一直处于被蔑视的地位。很多家长关心的是他们的孩子能否顺利拿到大学文凭,对于是否能得到必要的劳动技能与锻炼坚强的劳动意志,则认为无关紧要。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现在大部分孩子眼高手低,拈轻怕重,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一方面,大学生要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看到“劳动创造财富”的本质;另一方面,以高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要转变轻视劳动教育的思想,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化劳动意识,专业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不断灌输“劳动创造财富”的理念,坚持“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两方面协调并抓。

(二)建立个人德育档案,健全对劳动教育的考核

当前,专业课成绩的优秀与否往往是考核学生的首要标准,这就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重视,而把不能量化考核的德育课视为“鸡肋”。劳动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被专业课占用,就是由学生自由支配。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把劳动教育真正纳入到学生的考评机制。以无锡高职院校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作为劳动教育的一个基础形式,但是劳动课成绩的好坏并不影响学生的综合评定,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不大。笔者认为,劳动教育的成绩要记录到学生的德育档案,作为学生操行等第评定、团内评优、入党考察、班级评优评先以及各类奖助学金发放的重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与个人德育档案挂钩,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考核体系,提高劳动教育在学生品德优劣考核中的比重。这样一是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素养;二是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反馈,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教学行为,积累丰富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三是企业能更好地筛选具有优秀劳动品质的毕业生,有利于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三)以工学结合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学校或者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受教育者通过参加生产(手脑并用)劳动,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以受教育者获得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教育。劳动教育旨在传承劳动的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劳动形式。时代在发展,劳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农耕时代崇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息社会讲求速度与效率。单纯的体力劳动造成了学生的“磨洋工”现象。因此教学部门要突破“劳动就是干活”的固有观念,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两种模式,是对劳动教育的一种创新,把劳动教育的课堂搬到企业,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劳动的不易,同时还收获了劳动技能,可谓是“一举两得”。但目前这两种模式的应用还局限于某些重点专业,尚未全面铺开,笔者建议可以逐步扩大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专业应用范围,缩短周期,更好地协调在校理论学习和在外劳动实践的时间分配。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实践等都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既可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劳动实践,又可以在劳动实践中总结更多的经验,以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小苹.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1-13.

[2]孙剑.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19-23.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4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后,应该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关于学校的一段中,至少应当把技术学校理论的和实践的和国民学校联系起来提出。”“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将使理论和实践的工艺教育在工人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位置。”马克思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手稿》中论述教育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时,进一步提出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尽管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尤其是其教育经济价值思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快推进新疆高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教育经济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生产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①马克思认为,教育对生产力再生产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一是教育可以使人由一般劳动力发展成为专门的、发达劳动力;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性质和形式,使人更适合生产变革的需要;三是教育能够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结合,生产力的扩大再生产得以实现。教育虽然不是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但教育会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所产生的劳动能力,在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中会创造物质产品,所以,教育劳动是具有生产性的劳动。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教育具有生产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纠正了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不具有生产性的错误观点,为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各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投入是劳动力成长和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人获得一定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专门的、发达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用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马克思的论断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活动需要一定的花费,这种花费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支付或消耗的商品等价物,这种消耗或支付,使得一般的劳动力成为专门的劳动力,教育费用在教育服务中不可缺少,教育的费用“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或再生产”的费用之中。

(三)教育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时指出:“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一种能产生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价值的源泉。”①马克思从生产劳动资本增殖本质的视角分析了教育劳动的生产性。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人的劳动能力的特殊性发挥作用实现的。教育会产生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会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新价值,因此,教育具有了经济效益。实现教育经济效益的条件,是受教育者必须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在生产劳动中创造新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高于其自身原有的价值。马克思关于教育产生经济效益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的,给人们揭示了教育经济价值的真蒂。

二、马克思职业教育理论对新疆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思考

截止2015年,新疆共有高职(高专)院校26所,在校生11万余人,占据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发展,对于加快新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以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马克思职业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经济价值学说审视新疆高职教育,显然,高职教育是具有高社会发展价值和高素质生产性劳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年均培养、培训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超过十万人次;高职教育发展经费保障,主要来源是学费和生均拨款;投入高职教育具有生产性,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一般高于培养他为其支付的商品等价物,即教育成本。因此,加快推进新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加大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大受教育者的本身价值,扩大他们所创造价值与投入的差额,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一)新疆高职教育竞争力有待提高

新疆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区位因素等客观原因,其中教育较为落后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党和国家对新疆教育事业实施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如中央国家部委及19个省市支援新疆的重要方面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10个援疆省市50所职业院校对口帮扶新疆南疆四地州的50所职业院校,使新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高职教育仍是新疆高等教育领域比较薄弱的环节,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估,新疆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在规模、质量、经费及效益上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增强新疆高职教育竞争力,需要在扩大高职教育的规模、增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产教融合的新疆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着力。

(二)新疆高职教育需要完善投资体制机制

高职教育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运行既要有计划,又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市场规律。目前新疆高职教育仍以政府投入为主,高职教育学费标准偏低,高职院校纳入生均拨款时间晚(多数院校在2012年),尚未形成多元的投入格局,投入远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加快新疆高职教育发展,一方面要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适度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提高生均拨款标准,保持高职教育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高职教育,加快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机制。可以尝试通过公办高职院校引入社会资本,民办高职院校引入国有资本,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委托管理,PPP共建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等方式。

(三)新疆高职教育需要加快推进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完整体系包括中职、高职、高职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相较内地发达省份,新疆虽然有“五年制”中高职融通职业教育以及“优秀专科生直升本科选拔”的实践,2016年又探索启动高职院校与区内本科高校专业试点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程,但总的来说,新疆的职教体系依然保存着传统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马克思系统论观点为指导,新疆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置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框架的系统之中,一是要适应自治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二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三是中高职有效衔接;四是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个系统的相互贯通;五是体现终身职业教育理念。

(四)新疆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引导教学改革“用户思维”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全新挑战。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高职教育不仅要关注教学条件的投入,更要关注教育产出的成效,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目标的达成,这与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目的是一脉相承。新疆高职院校要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制定面向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与管理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提高高职教育及职业培训的质量(用户获得有用性)和效率(资源配置合理性),实现传统的以输入和过程为中心的“资源模式”或“生产模式”,向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能力模式”或“绩效模式”的转型,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产出效能。

(五)新疆高职教育要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

马克思在描述家庭手工业和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技术时说:“各种特殊的手艺直到18世纪还被称为秘诀,只有经验丰富的内行才能洞察其中的奥秘。”。①现代学徒制目前正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趋势。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新疆职业大学等3所新疆高职院校成为国家现代学徒制首批(165家)试点单位。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存在着尚无成熟完善的鼓励扶持政策与法律规定、企业积极性不足、学生或学徒身份定位不明等问题,且制约因素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的可能性不大。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新疆地方政府可以以项目委托、购买服务的形式对企业、行业协会的行为进行利益补偿和扶持,激发和维持企业、行业协会的参与动力;新疆高职院校则应确立“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选择供给引导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模式,制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推进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内容、主体以及方式转变。

(六)新疆高职教育要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国家层面看,高职教育的法律体制尚不完备,《职业教育法》正在修订当中,《高等职业教育法》尚未颁布;从新疆地方政府层面看,与高职教育发展配套的政策规定还不完善;从新疆高职院校来说,内部管理制度时效性和实效性不足,学校章程制定时间普遍较晚(2015年开始),尚存在章程内容空泛趋同、制定程序不合法以及流于形式等问题。新疆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从外部来讲,国家、地方政府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推进“管办评”分离和管理重心下移,改变直接管理高职院校的机制和对资源的分配方式;从内部来讲,各高职院校要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学校章程为“基本法”,配套制度为支撑,实施细则为辅助的校内制度体系,促进院校逐步走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川.论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07,(32).

[2]牛征.学习马克思教育经济价值理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职教论坛,2011,(22).

[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张成涛.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5

作者简介:孙长坪(196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法学教授,高级经济师,湖南社科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法。

基金项目: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课题编号:DJA100322)的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孙长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12-04

教育部相关文件①多次强调职业院校学生要到企业等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工学结合模式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问题也凸显出来。为此,《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指出,企业和学校要“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然而,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涉及多个责任主体,仅靠教育部的一些原则性意见进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需要以法律进行专门规范。

一、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进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一)顶岗实习及其劳动风险的特征要求法律对其劳动风险防范进行专门规范

顶岗实习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应职应岗能力为目的,通过短期真实岗位工作形式来完成的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校和实习单位通过让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对学生进行所获知识、技能和技术的综合性应用训练。顶岗实习兼具教育性与职业性特征。顶岗实习的教育性表现在它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职业性表现在它与职业岗位劳动密切相关,是学生通过实习单位在职业岗位上的职业操作。[1]顶岗实习的特征表明,它既是一种实践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劳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劳动风险,但劳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为有效防范劳动风险,世界各国都出台了很多的劳动保护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免遭劳动风险伤害。顶岗实习也是一种职业劳动过程,也存在劳动风险,同样,顶岗实习也需要以法律防范劳动风险。

但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所面临的劳动风险。第一,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主体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就是说,顶岗实习的学生不同于劳动者,他们对职业岗位与操作规程不熟悉,他们需要指导和帮助,他们比一般劳动者更容易发生劳动风险事故,他们需要特别保护;第二,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发生的过程并非一般的职业劳动过程,而是发生于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也就是说,顶岗实习劳动风险是发生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学校和实习单位都有责任。[2]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特殊性表明,适用于规范用人单位一般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不足以有效地保护学生顶岗实习劳动安全,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需要专门法律进行特别规范。

(二)顶岗实习的实践要求法律对其劳动风险防范进行专门规范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3]“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4]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已成为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然而,在顶岗实习中,由于学生已实际参与到了职业劳动之中,而职业劳动总是伴随着劳动风险。随着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劳动风险事故也与日俱增。一幕幕学生顶岗实习劳动伤害事故相继出现。据报道,目前,我国将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5]学生顶岗实习存在劳动风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顶岗实习的实践表明,为切实保护顶岗实习学生免遭劳动风险事故伤害,我国急需出台专门的法律制度规范学校和实习单位等相关主体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增强其防范这种特殊风险的法律责任。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6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与实践”(主持人:董刚;项目编号DJA100316);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机制研究”(主持人:陈保荣;项目编号GZYJH2011008)。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19-04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数2409所的一半还多,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约700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三分之一。30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成千上万名毕业生,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他们遍布在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不仅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也得到社会认同,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市场是高职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我国的高职教育由于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最初的办学定位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短期学制”,这种定位与当时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比较接近,一开始就得到市场的认同和欢迎。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教育不仅得到市场经济的认同,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2004年6月17-1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七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讲话,陈至立在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在会上发表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旨讲话。会议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当完成三个转变:一是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二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三是从以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可见我国的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劳动力市场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一)高职教育针对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进行人才培养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7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教     育     部

                                             二三年六月三日

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为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号)要求,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决定实施“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精神,按照国务院做好今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含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按照“瞄准市场需求、提升职业能力、转换择业观念、加强就业服务”的要求,集中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资源,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就业创造条件。

二、目标任务今年6月至9月,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和学生就业意向,集中组织高职院校中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为培训合格者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为培训合格者组织专门的求职招聘活动,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三、实施范围重点是高职院校布局比较集中且就业任务重的大中城市,当前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毕业生人数较多的高职院校。服务对象重点是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本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应届高职院校毕业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会同劳动保障部门研究确定具体城市和院校名单,同时报教育部和劳动保障部备案。

四、主要内容(一)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对应关系(可参照《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试行)》),组织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相近职业(工种)的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这项培训应尽可能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对培训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培训合格证书》。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由劳动保障部制定式样,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印制并核发。

(二)组织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根据学生就业意向、职业兴趣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其参加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的各级各类职业资格培训,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有关技术支持单位组织电子商务师、心理咨询师、制图员职业资格培训和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工艺员)、电路仿真软件应用设计师等远程培训项目,培训合格者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CETTIC职业培训合格证书》。高职院校可申报建立上述远程培训项目辅导站,鼓励学生参加远程职业资格培训。

上述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可作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劳动力市场求职就业的凭证。取得证书的学生,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或参照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确定对应的职业范围,采取自愿原则,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申报条件的要求,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各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优先安排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鉴定。

(三)组织开展创业培训。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自己开发或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创业培训项目。7-8月份,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实施远程创业培训,并提供创业项目库和创业培训教材,学校可以组织收看。培训合格者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四)高职院校应发挥专业和师资优势,结合学生就业意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性培训。

(五)普遍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高职院校和承担职业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要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宣传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介绍求职方法和技巧;要积极收集就业信息,集中提供就业服务,提高培训就业率;要主动加强与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求职招聘活动。

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定期向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五、措施办法(一)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教育部门选定部分实习训练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资格培训基地,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劳动保障部门要动员组织技师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专门的高职院校实习训练课程,提供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培训教材,并配备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操作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现有场地、教师、设备等资源优势,统一调配和配置资源,科学组织培训工作。

(二)北京、天津等10个国家创业示范城市和30个创业培训试点城市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创业培训基地,对准备创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后续扶持“一条龙”服务。各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创业培训教师,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及创业计划辅导工作。

(三)按照《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要求,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在申请参加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同鉴定理论考核合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对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并取得高职院校学历证书者,可视同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发给相应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劳动保障部门组织校外考评员和质量督导员对学校组织的技能操作考核情况进行指导和督导,可按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对部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抽查。

以上工作,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制定试点办法,报劳动保障部和教育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四)少数高职院校中以高级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其教学计划中明确操作技能水平要求达到高级技能水平的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参加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提出方案,报劳动保障部、教育部批准后组织实施。

(五)8月24日,劳动保障部专门为全国高职院校组织电子商务师、物业管理员、营销师、秘书、公关员全国职业资格统一鉴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制定考前辅导和统一鉴定的工作方案。统一鉴定的收费标准应低于面向社会其他人员的收费标准。

(六)学生参加毕业前强化培训所需费用根据当地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确定,主要由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共同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用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鉴定机构所需成本费用可向当地财政申请补贴,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

(七)9—10月份,由高职院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专门收集一批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需求信息,组织专场求职招聘活动,为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免费参加招聘洽谈活动的机会。

(八)毕业后半年内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可持高职院校出具的证明,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纳入失业人员统筹管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继续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为参加工程后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提供进一步培训机会和技能鉴定服务。

六、组织推动(一)劳动保障部、教育部负责工程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由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联合组成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工程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高职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沟通联系工作。6月15日前,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地区和院校以及承担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启动组织实施工作并报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备案。实施方案应包括重点地区和院校名称、地址、拟参加培训的毕业生人数、培训种类和目标内容以及相关组织管理实施工作步骤及流程等内容。

各地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宣传指导和监督检查,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成立由培训、鉴定、就业等部门共同组成的专门的工作小组,确定专门的工作人员,集中力量做好工程的管理指导、质量保证和技术支持、就业服务等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要组织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员培训和考核,对合格者颁发职业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确定专门人员,做好工程的宣传动员、生源组织和管理、培训项目确定和培训经费补贴、指导高职院校组织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做好学生培训、鉴定期间的各项保障服务工作。

(三)高职院校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要明确具体部门专门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根据当地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6月2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并开始组织实施。

(四)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6月15日前),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方案。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8

二、越南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现状

(一)越南职业教育系统

越南职业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主要包括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由越南教育和培训部管理。职业培训系统主要由中等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构成,由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负责管理。各类学校都承担着特定的职业教育任务和培训内容。

1.中等职业学校。同时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培训时间是3年或3年半。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当于高中文凭和中等职业水平的职业资格文凭。高中毕业生的培训时间是2~3年,毕业后可以取得中等职业毕业证书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

2.中等技术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达到熟练工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级中学毕业证书。

3.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包括职业培训专科学校、大学和其他有专科层次教育机构设置的学校。培养年限一般为2~3年,高中毕业生培训时间是3年,同专业的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培养期限是1~2年。

4.技术学校。技术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熟练的工人,主要培训对象是初、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接受简单职业培训的时间是2年,接受复杂职业培训的时间是3年。高中毕业生,接受简单职业培训的时间是1年,接受复杂职业培训的时间是2年,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技术资格证书或是业务资格证书。5.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培训中心由地方政府管理,以招收小学或初中文化层次的人员为主。短期技术训练的时间为1年以下;长期技术训练的时间约为1~3年。

(二)越南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的若干成果

1.改善了以市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出版职业和就业指导,并对重点实施该项目的学校(以下简称重点学校)员工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制定了雇主的技能需求与现代课程指导相关的方法。开发了97个课程指南,48个课程发展委员会,建立了与重点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外面生产管理人员的联系,基于新课程指南和100个计算机课程产品,还开发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

2.通过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材,改善设备和设施,升级了重点学校。(1)重点学校的教师很好地将课程与最新的技术和现代机械的使用结合在一起。新课程还组织模块,每个模块对应所需的职业不同的技能。这有助于企业根据他们完成的模块更好地评估学生的技能。这种做法也更灵活,使学生能够结合不同培训课程或从一个模块转到到另一个模块。(2)第二部分设施发展和设备的提供,升级了15所重点学校的设施及设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熟悉企业使用的现代技术。在15所重点学校中,12所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及3所学校升格为大学。(3)越南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指定的15个重点学校,包括六所亚行资助的重点学校,四所AFD资助的重点学校,三所NDF资助的重点学校与两所JI-CA资助的重点学校。

三、越南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1.劳动人口概况。在2006年,越南有4560万的劳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5%。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劳动人口增加了13%,及伴随着持续增长的人口增长率1.4%。在当前,越南的劳动力市场每年都吸纳130万左右的新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与其他邻近的东盟国家显著不同的是它的劳动力性别差距很小。在2006年的总劳动力中,有51.4%是男性,48.6%为女性。在总劳动人口中,有大约45%的劳动力是在18至34岁之间,四分之三生活在农村地区。

2.青年失业率严峻。在越南,失业率很高,但往往不易被发现。据官方统计,在2005年,失业率为2.1%,在城市的失业率高于农村,女性略高于男性。值得关注的是高比例的青年失业者。在2005年所有的失业率中,67%是29岁以下的青年,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特别明显。然而,官方统计是不可能真实地捕捉到越南的失业率问题。在2004年,全部劳动力的16.5%参与了非农业自雇谋生。

3.劳动力缺乏技能。对于经济增长特别关注的越南,却是一个拥有低水平的技术/专业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国家,这是明显地落后于亚洲平均水平的。只有5%的工人持有大专学历,20%参加某种技术学校和75%的非熟练工人。情况更糟的是15至34岁的一群年轻人,其中专业/技术熟练的份额比整个劳动力的平均水平还要低。教育和技能发展水平低,严重影响了越南的劳动力之间的经济竞争力。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越南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很低的,只有亚洲一半的平均水平,尽管在过去10年增长强劲。技术和专业教育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在越南的劳动力市场产生越来越多地问题,另外,技能与就业不匹配。据调查,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技能与就业的方向不匹配,所占的份额介于10%至45%。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利用不足和限制经济增长。当劳动力供给不匹配劳动力的需求,它可以导致的空缺,失业,就业不足,技能短缺和不匹配,仍然是越南的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二)政府职能重叠,行政效率低

现在,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劳动、荣军和社会事务部,工业与贸易部三个部门同时管理着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管理层需要广泛协调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各类职业学校在建校前也欠缺统一规划,各类职业教育可分别由大学、职业学校,甚至是职业训练中心办理,故常出现大学办理职业教育,而排挤职业学校招生的现象。越南技职教育多元与多层化的办学机制,不但未能带给越南技职教育更有效的发展,反而使职业教育更受人民排斥,难以达到其原初的理想。

(三)社会观念导致职业教育不受重视

越南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除了受到传统升学主义的影响之外,越南职业教育本身的缺失以及素质低也是主要的因素。在过去10年中,越南大学生数量增长10倍,而职业生仅增长3倍,事实上,即使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有10%的学生入学后随即放弃,造成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许多职业学校招生不满,越南国内学历教育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职业教育与培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严重制约了人们成才、择业等观念的转变。2007年,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系统学习的比例大约为8%,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为11%。同期,越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5%。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20年,每万人中大学生将预计占到450人。相比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滞后很多。

(四)师资素质不足

据统计至2011年底,越南职业教师总数为35,794人,18.3%有文凭证书的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5.4%有中级资格的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1%有初级资格之教师拥有硕士或更高的学位程度;有80.8%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71.2%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具备教学教法的水平;有15.9%的教师可教授理论课程,有25.7%的教师可教授实践指导课程,有57.8%的教师两项课程皆可教导;有82%的技职学院教师和65%的中级专业学校教师具备A级英语能力,有23%和11%具备C级英语能力;有80%教师具备A级计算机知识,有13%具备C级计算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越南职教教师超过一半的教师只具有初级水平资格,同时可以教授理论与实践的教师也只有57.8%,可单独教授理论的教师比例也相当低,实践指导教师也是如此。此外,拥有硕士学历及以上的教师只有5.3%。在教师培训进修部分,职业教师之培训和进修机构分布不平均,大部分皆集中在红河三角洲地区,湄公河和北部地区则较少,而且在职业教师培训大学中并没有提供很多职业训练。职业教师培训和持续进修模式所显现缺失为:(1)大学毕业之教师虽已通过专业和教学要求,但职业技能仍然不足,他们只能承担理论教学。(2)学院毕业经过持续进修之教师,虽具有一些职业能力,但未达到资格要求。

(五)忽视了弱势群体的职业技术教育

据了解,越南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第四个政策改革是提高弱势学生(女性、少数民族和穷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减少贫困和解决社会问题。然而,少数民族和贫困学生的比例并没有因为这个政策改革而增加。北江农林学院是另一所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比较高的学校,并且一直在增加。同样,中央高原少数民族青年职业学院和岘职业学院两所学校贫困学生的比例最高。因此,改革政策选定三所学校培养弱势学生,并没有提高弱势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而事实上,这样的学校拥有弱势学生的比例本来就很高,实则有名无实。如何使得弱势群体也同样享有政府的政策,是越南政府的一个挑战,而不是制造假象。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9

一、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内涵界定

1.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定义。关于外聘教师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是指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求,由各院校从社会行业、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职业技能,较好的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和讲授能力,从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签订劳动合同、劳务合同或劳务派遣合同的编制外教师。

2.高职院校外聘教师的特征。根据以上定义,高职院校外聘教师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具备双重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外聘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较好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说外聘教师一是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既能干又能讲。第二,接受编外管理。本文所提到的外聘教师接受编外管理,即他们来源于企事业单位,不占外聘高职院校教师的编制。第三,存在法律关系。外聘教师与高职院校签订劳动合同、劳务合同或劳务派遣合同,形成法律关系,外聘教师与高职院校各自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

二、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律问题

1.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外聘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从我国现有法律上来看,《教师法》第七条列举了所有教师的权利,第八条列举了所有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对全体教师权利义务做了原则性规定。《职业教育法》共四十条,只有第三十六条提到了职业院校可以聘请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第四十七条提到了,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鼓励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从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提供方便。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聘用教师,应当依法签订聘任合同或者劳动合同。从以上法律规定可以看出,现有教育法、教师法仍然属于纲领性立法,仅有对所有教师权利义务的笼统规定或对建设外聘教师队伍的指导性规定,对外聘教师的任职资格、聘用条件、管理制度、权利义务、法律地位等法律规定仍然不够健全,存在缺失,对外聘教师的权利义务规定得并不明确。

从政策上来看,教育部以及有关部门未对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给予足够重视,没有专门政策针对外聘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从经费投入上看,目前国家给教师的工资拨款仅限于编制内教师,外聘教师经费完全由院校解决,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优秀外聘教师的引进。

2.学校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外聘教师合同管理有待完善。高职院校对专职教师采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与企业相比,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劳务派遣合同的管理经验有待积累,常见的问题有:一是不签订书面聘用合同,仅达成口头协议;二是没有区分好劳动、劳务、劳务派遣三类聘用合同,在实践中,有些高职院校对所有聘用合同实行“一刀切”管理,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类合同的优势,没有针对不同情况、能力的外聘教师签订不同合同,有可能出现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甚至劳务派遣合同的情况,全部签订劳动合同导致用人成本过高,而且容易出现双重劳动关系,导致劳动合同纠纷的几率增大,全部签订劳务合同或劳务派遣合同容易导致外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第二,外聘教师享有的社会保险权有待保障。这里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少数高职院校或劳务派遣单位为降低成本拒绝或回避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办理社会保险;二是按照国家现有法律与政策,社会保险关系具有唯一性,对于很多兼职外聘教师来说,他们不可能在两个单位同时参保。

对于第二种情况,值得讨论的是工伤保险。工伤保险的存在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分散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工伤风险。工伤事故认定要看三点:工作原因、工作期间、工作场所,但是许多兼职外聘教师并未得到双重工伤保险的保障,如果在兼职单位出现事故,很可能无法得到工伤保险认定,容易产生纠纷。

除社会保险权外,签订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应享有的工会权、公积金等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给予实现,在职称评定、工资调整机制、晋升发展等方面也无法满足外聘教师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聘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稳定。

第三,外聘教师实现职业培训的权利义务有待完善。外聘教师的来源主要包括其他院校教师、在校研究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后两种外聘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虽然他们可能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有些外聘教师还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较好的专业技能,但因为没有教育学基础,缺乏教学经验,不了解学生心理,不了解高职教育,有时很难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严重时会影响教学效果,也就是常说的能干不能讲。

根据教育法、教师法的相关规定,提高业务能力、接受教育教学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同时也是教师的义务,外聘教师也不例外。实践中,有时是学校忽略了外聘教师的培训,有时是外聘教师不愿意花时间接受学校安排的培训,教师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义务有待完善。

第四,外聘教师履行完成工作任务的义务有待加强。外聘教师的待遇除了按合同约定发给相应的课时津贴或工资外,一些福利待遇如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等都不完善,同时其受聘期间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也缺乏多样化的考核。这种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弱化,使得外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压力和动力,难以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多数外聘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时,从心理上、情感上都没有归属感,难以形成较强的责任感。尤其很多外聘教师都有自己的主业,授课时间很难按照常规教学进行安排,而只能按他们的空余时间进行调整,教学管理起来就比较困难。稍有小事就停课,调课频率过高,打乱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一定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甚至危害到高职院校声誉。

三、关于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律建议

1.完善教育法律制度,明确外聘教师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颁布,十八年来,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法》在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外聘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显得相对陈旧与滞后,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亟须进一步完善。

外聘教师是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资源。我国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法律规定,明确外聘教师的资格认证、培训教育、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在《职业教育法》的修订中增加有关外聘教师的相关法律条文与规范,建立一套包括聘任、考核、福利、职务评定等制度在内的可操作的、有实效的外聘教师管理法律规定,把学校真正需要的能工巧匠招聘进来,从源头上保证外聘教师队伍的高质量。

2.完善税收法律制度,鼓励企业提供优秀师资。校企结合,是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解决设备紧缺、实训基地匮乏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一元”,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担任实训教师,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从而彻底摆脱职业教育“纸上谈兵”的状态,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从现有的法律来看,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存在问题,一方面,没有在法律中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没有赋予企业在投入到职业教育后可以享有到的权利。对企业既没有利益的激励也没有责任的约束,是职业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一头热”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单纯改革职业教育法,而是要对相关法律作整体修订。比如,必须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共同兴办职业教育的机制,鼓励企业提供优秀的员工担任职业教育的实训师资,提供一定实训岗位等,运用法律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推动企业乐于参与职业教育。

3.完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保障外聘教师社保权益。我国现有社会保险制度只允许一个人有一个社会保险账户,不允许一人多户存在,这当然有降低社会保险负担、方便社会保险管理的优势。但就工伤问题而言,兼职、外聘劳动中发生的工伤事故容易产生纠纷,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笔者认为:允许兼职外聘人员建立社会保险统一账户,通过技术处理,用人单位和个人分头缴纳社保费用,给予兼职行为合理的社会保险权。这样既可以给予外聘人员经济激励,又可以提高外聘用人的规范化,进一步吸引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士投身职业教育,加快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4.完善聘用合同依法管理,建设激励约束双重机制。第一,依法签订书面合同。约定清楚双方权利义务与责任,避免纠纷的出现与诉讼的发生。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管理外聘教师,保护外聘教师社会保险、工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第二,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外聘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实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侧重于诊断外聘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评价侧重于外聘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和教学工作胜任度的考核,以作为对外聘教师奖惩和继聘的重要依据。第三,建立健全培训培养机制。培训培养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方法技巧、教育心理学知识、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等。培训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讲座、教研室活动、专兼职教师结对等形式。以此不断提高外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第四,建立健全解聘退出机制。签订外聘教师聘用合同时,可以根据外聘教师的意愿和不同表现合理约定聘用期限。高职院校解聘教师的条件,应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合同法、民法通则规定的情形来行使。当然,两者协商一致也可以解除聘任合同。

[参考文献]

[1](德)克里斯托弗·福尔.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概览与问题[M].戴继强,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法制思考[J].云梦学刊,2011(7).

[3]黎建飞.社会变革中的中国劳动合同立法[J].法学家,2009(6).

高职学校劳动教育例10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今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611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2万,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有调查结果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不足70%,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在大中城市接受1000-1500元工资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使投入了大量教育资金的大学生及其家庭面临一个投入产出失衡的窘境。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都在95%左右,数千元月薪招聘技能型人才、学生入校就已被企业“预订”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又重返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以求一技之长。中等职业教育悄然成为社会的热点。经历了前几年的“乱并萧条着”,

职业教育终于又焕发了生机。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代职业教育于18世纪末产生于欧洲,它是在进行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了解生产过程、工艺原理和不断地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在这样情况下,用传统的手工业学徒制方式培训劳动力,已不适应生产的需求。于是,生产部门培训劳动力的任务就逐渐为专门的职业学校所代替,各国纷纷设立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教育广泛发展,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些工业发达国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着重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开办了短期职业大学等,而且发展很快。现在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中国职业教育体制确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钦定学堂章程》。当时把实施职业教育的学堂叫实业学堂,分实业学堂为三级: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及高等实业学堂。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根据地的职业教育一直很重视。强调"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与劳动结合"。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教育遭到很大破坏,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及教育水平低下,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需要极不适应,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恶果。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政府特别强调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1982年统计,全国普通中学高中阶段在校学生640.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03.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68万人,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在校学生70.4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 242.3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7.4%。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四类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是建国后在接管并改造旧中国的高级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调整,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技工学校也是在建国后学习苏联和技工教育的模式等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经过改革和调整后发展起来的。职业高中主要是在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有些是在普通高中中附设的职业高中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999年以后被纳入到“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范畴,包括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函授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类似,主要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企事业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50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到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总计有14000多所。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有着强劲的需求。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约占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依靠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是不行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及进城农民工文化技术素质普遍较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仅占18.3%,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正面临着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存的局面,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还不能继续升学,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以上。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劳动者转岗、再就业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就业,推进劳动力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审时度势,高度重视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和支持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的三大战略重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并建立健全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增长明显加快,职业教育走出低谷,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加快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每年将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坚持“四个服务”,实施“四大工程”,即坚持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国家将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学生能获得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技能训练。为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将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农村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促进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规模、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为加强示范性院校建设,将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扩大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引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一支能够支撑高质量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80万名家庭经济贫困学生顺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教育公平,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三、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挑战,任重道远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菲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还不够灵活,尤其是学校与市场的结合、与企业的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结合等,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另投入增长远跟不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随着中职近三年每年扩招100万的任务下,很多学校的资源并不能适应扩招的需要,相当一批学校校舍紧缺,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尤其是实验实训设备缺乏、陈旧,实训基地面积不足,工位不够,师资力量跟不上,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及外聘优秀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都已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转。

我是浙江交通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已工作了26年,我认为要培养优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后备力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必须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既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经有:A.培训,培训是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B.科研,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锻炼教师队伍,既增强了院校科研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改革,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C.“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到相关优秀企业及学校进修学习以及多与社会进行交流。“请进来”是指请进国内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从面提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聘请优秀的有实际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来执教。

2.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

2006年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进一步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需求。我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办学,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合作办学,从企业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材,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实施培育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

3.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投入高,实验器材,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学院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及其它职业院校参与,共同组建教育集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如校与校、校与企联合办学。

4.打造品牌,发展内涵

专业设置应贴近企业的需求;教学内容教材教法应反映岗位需求;毕业生应是品行优秀、技能突出,适应企业需求;学校应主动服务、请进来、走出去,吸引市场目光,挖掘潜能,且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运行机制,合适的育人模式,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形象吸引企业。对于教学模式应进行结构性调整,应以行为导向教学为主导,理论与实操一体化进行教学,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理论和实际的统一。结合生产实际注重抓细节教学,充分抓实操训练,让企业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来等。

展望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务院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有职教战线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有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种种困难、矛盾会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到克服与解决。“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舞台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钦定学堂章程.1902-08-15.

[2]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4]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2006.

[5]信息时报,2007-12-02.

[6]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2007-06-21.

[7]有才网,200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