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残疾人健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4 16:23:05

残疾人健康教育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1

中图分类号:G81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46-1

我国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开始于清朝末年和明末初期的北京。1874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所盲人特殊学校;该校全名为“启瞽明目书院”;1887年在山东蓬莱县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在旧中国、残疾人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何谈什么特殊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残疾人特殊教育才算是得到了真正地发展;残疾人的生活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党和社会的关怀以及家的温暖,使残疾人的身心有了寄托和安宁。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残疾人特殊教育越发得到重视。从资金的投入到师资水平还有生活环境都有了质的飞跃。

作为一名90年代初国家培养出的残疾人大学生,我是幸运的。毕业后,又从事了近二十年的特殊教育工作,我非常自豪。与此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为国家和吉林省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也获得了许多荣誉。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残疾人的才能得以施展,残疾人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残疾人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残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理解、关心、帮助和支持下,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真真正正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说,现在的残疾朋友们是幸福的。

1 残疾人特殊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根本所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砸锅卖铁振兴教育。短短的二十年后,日本又重新崛起。中国却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重视教育。而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是在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兴办。1987年全国第一所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在长春建立。这以后,残疾人特殊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地孕育而生并蓬勃发展。残疾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由过去的几十万分之一到现在百分比,各种适合残疾人的专业也不断扩展并完善。

2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

命运对先天就患有残疾的人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而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从小就把残疾孩子封闭起来,绝大部分就会有自卑心理,有的会得自闭症;更有甚者,会导致心理畸形,从而会产生嫉妒、报复、仇恨的不正常心理。因此,从小就应当让他们有机会和健康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一起受教育,使他们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意识到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如就业、婚姻等。在这个时期,就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更好的心理咨询师,而这些心理咨询师,最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残疾朋友。原因有二,一可以分析其心理变化,二可以以朋友身份交流情感,推心置腹,因为在有些方面,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所以说,有了健康的心理,也就等于有了健康的人生。

3 残疾人的身体健康

健康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强身健体,对先天就有残疾的人来说,更要做到这一点。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就够可伶了,别再让孩子受罪了,而这样恰恰是害了他们。这些残疾孩子不但任性软弱,养成残就残到底的惰性,而且经不起挫折、意志薄弱。而换种方式,既强壮了身体,又坚强了意志,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从另一方面来看,又能发现许多具有运动天赋的好苗子,通过一段时间科学、系统的训练,能为国家在世界大赛中争金夺银,同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享受快乐的生活。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2

 

残疾人由于生理缺陷,对场地器材有着特殊要求,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场地设施器材缺乏,残疾人可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有限,严重挫伤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时候,都将残疾人设为免测人群,无法对他们进行正常的体质健康评价。

 

特殊教育学校是传播正确残疾人体育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的重要基地。残疾人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遵循“体育健身、增强体质、回归主流社会”的体育理念,是残疾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特教学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学资源配备、特殊体育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特殊体育教育经费缺乏,导致部分学校教学设施无法保证,教学手段无法实施。教育未能学校体育承担起为残疾学生传播正确体育理念,增强残疾学生体质,推动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教育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时候提出的,当时提出来叫“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让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学生不能少于9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不能少于1小时。对残疾人实行“阳光体育”,其实就是残疾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补偿功能。肢体患病的残疾人,他们的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受到损伤后,如果基本上或完全停止体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就大大减少,这将使得他们的运动器官及其紧密相连的人体其他器官各个系统的功能相应下降,这不仅仅反映在内脏机能上。由于机能和功能下降,又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残疾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较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情绪低落,更不利于正常的生活和交往。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通过锻炼,有效地改进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能力,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为顺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 号)有关要求,着重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残疾人体质健康发展、激励残疾人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发展残疾人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残疾人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方案为:

 

第一,对残疾人开展“阳光体育”,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在残疾人中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阳光体育的 “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残疾人人心。以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残疾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残疾人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但是在对残疾人的教学模式上,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正常人从事的项目,开发适合残疾人可以从事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第三,对残疾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塑造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体育教师将发挥“主导性”,使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满人性的光辉,洋溢着自由、和谐、关爱、平等、有感情、有魅力的人文氛围。残疾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特长和身体素质,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运动氛围。例如:可以要求残疾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瑜伽、跆拳道、体育舞蹈、盲人乒乓球、轮椅篮球、羽毛球等项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活动半小时至一小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每天再加上早操及课间操,正好符合“阳光体育”的活动宗旨。

 

第四,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处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队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升健康水平的,有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参加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工作重点和重心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中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3

 

残疾人由于生理缺陷,对场地器材有着特殊要求,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场地设施器材缺乏,残疾人可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有限,严重挫伤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的时候,都将残疾人设为免测人群,无法对他们进行正常的体质健康评价。

 

特殊教育学校是传播正确残疾人体育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的重要基地。残疾人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遵循“体育健身、增强体质、回归主流社会”的体育理念,是残疾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特教学校在体育课程安排、体育教育目标及内容、教学资源配备、特殊体育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特殊体育教育经费缺乏,导致部分学校教学设施无法保证,教学手段无法实施。教育未能学校体育承担起为残疾学生传播正确体育理念,增强残疾学生体质,推动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教育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的时候提出的,当时提出来叫“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让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学生不能少于9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不能少于1小时。对残疾人实行“阳光体育”,其实就是残疾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补偿功能。肢体患病的残疾人,他们的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受到损伤后,如果基本上或完全停止体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就大大减少,这将使得他们的运动器官及其紧密相连的人体其他器官各个系统的功能相应下降,这不仅仅反映在内脏机能上。由于机能和功能下降,又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残疾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较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别,他们的情绪低落,更不利于正常的生活和交往。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能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通过锻炼,有效地改进各器官、各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能力,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为顺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 号)有关要求,着重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应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着重强化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激励、反馈调整和引导锻炼的功能,着重提高其教育监测和绩效评价的支撑能力。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残疾人体质健康发展、激励残疾人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发展残疾人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对残疾人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方案为:

 

第一,对残疾人开展“阳光体育”,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在残疾人中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阳光体育的 “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残疾人人心。以唤起全社会对残疾人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残疾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第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残疾人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但是在对残疾人的教学模式上,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拘泥于正常人从事的项目,开发适合残疾人可以从事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第三,对残疾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塑造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体育教师将发挥“主导性”,使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满人性的光辉,洋溢着自由、和谐、关爱、平等、有感情、有魅力的人文氛围。残疾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特长和身体素质,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运动氛围。例如:可以要求残疾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瑜伽、跆拳道、体育舞蹈、盲人乒乓球、轮椅篮球、羽毛球等项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活动半小时至一小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每天再加上早操及课间操,正好符合“阳光体育”的活动宗旨。

 

第四,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处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队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升健康水平的,有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参加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工作重点和重心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中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4

由于我国听力残疾人数众多,造成听力残疾的因素复杂,

听力残疾预防工作体系、防控网络尚不完善,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服务亟待增强,实现“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的目标,任务仍很艰巨。为此,特将第18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确定为:“防聋治聋,精准服务”。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二、时间安排

2017年3月3日,有条件的地区可酌情安排活动时间。

三、宣传重点

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大力宣传防控出生缺陷、发育障碍、疾病及伤害致听力残疾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全面推进新生儿听力筛查;大力宣传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的重大意义,推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成年听力残疾人助听器适配等工作,落实基本康复服务全覆盖的要求;大力宣传耳科及听力保健科学知识,增强人民爱耳护耳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全面营造关爱、帮助听力残疾人康复的社会氛围。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要求。残联、教育、民政、卫生计生、新闻出版广电等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制定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协调行动,认真做好组织实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二)积极创新宣传形式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新宣传形式,采用多种方式增强“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听力健康,重视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的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的作用,多渠道“爱耳日”活动消息和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要广泛组织发动专业机构、学术团体等,通过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开展咨询、义诊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要深入学校、社区,组织好听力健康宣传工作;要继续在北京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举办“爱耳日”公益音乐会,打造品牌宣传活动。

(三)整合推进相关工作

各地要以“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多部门联动,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防聋治聋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好听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活动。

要推动健全听力残疾防控体系,重点做好遗传性耳聋和先天性耳聋预防工作,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检查, 做好产前筛查、诊断,有效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

要推动建立听力残疾“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一体化服务及管理模式,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对听力残疾儿童实施早期干预、提供全面康复教育,创建良好的随班就读环境,推进融合教育。

要拓展业务范围,向成年听力残疾人普及康复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听力健康服务,全面推广专业化、个性化适配服务,使其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幸福人生;

要整合资源,形成zf扶持、全社会参与,zf与社会相结合的听力残疾人康复救助体系和公益救助体系,推动听力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确保听力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小康社会。

(四)及时做好活动总结

各地残联要认真做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总结。及时收集整理本地宣传教育活动情况,将活动总结及活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于2017年3月10日前送第18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惠新里甲8号,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办公室)。

五、宣传口号

—— 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 建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

—— 全面实施融合教育,帮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

—— 实施听力残疾人精准康复,共建共享小康社会

—— 全社会共同关注听力残疾人

—— 普及爱耳意识,延缓听力减退

——精准的听力康复,聋人的天籁福音

—— 防聋重在科普,治聋重在科学

—— 防聋先行,治聋精准

—— 防聋治聋,贵在精准

—— 关注听障儿童全面康复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5

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特殊人群,随着人权意识提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在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形势下,跨入大学校门。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等社会理念。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模式”,尤其是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愈发重要。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这种观念提出后,并没有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产生很大影响,主要由于这种模式的使用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的要求,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协作组。所以有效改革和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适合特教学校的体育课教学管理机制等都没有具体体现和落实。

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基于这种现状,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课教学上,突破以往研究成果的束缚,以2012届电子商务专业三年高职学生(均为肢体障碍大学生)为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实行“多重障碍・多重干预”,成立“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全面身心康复训练,达到重返社会、融入社会的目的。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1.1利用“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评价等方面综合建立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正确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为肢体障碍学生体育教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2与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研的《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课题相依托,利用在研课题取得的相关基础测试体质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研究依据。

1.3根据“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提供的健康档案,对肢体障碍学生进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分类,开具运动处方。

1.4医学康复、心理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可以有效建立改进残疾人体育教学模式、内容和评价方式及标准,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改革和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的实践价值

残疾人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特殊意义。超越缺陷,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生命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同时促进康复、陶冶情操,增强生活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

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须把握好特殊体育教育这一环节,有效利用以专业团队为理论指导的“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考察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肢体障碍人群由于肢体残疾造成运动功能受损,造成社会支持水平低于健全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肢体残疾者具有内倾、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

为改善这种状况,成立“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师”三位一体为主导的专业团队,共同进行专业交叉点融汇,进而形成学思路,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教学模式。

3.2心理健康教师对样本进行焦虑、抑郁、不适应心态行为等初步测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等心理评价。

3.3康复治疗教师提供样本身体残疾数据,利用教育部推荐的体质健康检测设备进行体质检测,康复治疗教师从医学角度对样本最大耐受力及残疾躯体指标进行评价,针对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准确分类,并对教学准备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3.4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

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具体教学方法

4.1数据采集法:利用体质健康检测设备对监测样本进行体质健康数据收集,数据测试包括肺活量测试、台阶测试实验、握力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仰卧起坐测试、立定跳远测试、800/1000米跑步测试。

4.2问卷调查法: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周步成等人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和行为意向等评价。

4.3观察法:了解残疾学生的体育课堂行为表现,加强疏导和教育,并及时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

4.4个案研究法:针对分类的残疾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6

1.农村残疾学生体育工作的有关政策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也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2002年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指导纲要第十条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应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目前,在体育课程的开设方面,大部分农村学校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少数学校对残疾学生免修体育课。造成残疾学生体育课开课率低,随班就读的比率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残疾学生的数量较少,没有办法组成相应的教学班,同时学校领导也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对农村残疾学生的人文关怀。

2.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情况

(1)体育教学目标。身体康复是农村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最根本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师认为农村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然后体育教师因地制宜、针对性地传授学生知识、体育技能,并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技能测试自身健康状况。农村残疾学生本身生活与学习在农村,农村艰苦的环境实质上就是对农村残疾学生的一种考验与挑战,他们通过超越常人想象的艰辛努力,顺利完成学业,这个过程就是残疾学生意志锤炼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可依据这一特征,实行个性化教学,使这一体质与意志的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克服身体方面的困难和阻力,进而磨练和培养农村残疾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农村残疾学生还能够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2)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调查显示,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材使用情况中,都缺少针对性、专门性的残疾学生体育教材,他们使用的体育教材和普通学生一样,连同教辅类图书也很少见,这将直接影响到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学校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其整体结构间的迁移关系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变化规律等体现着体育教与学的交互关联。可以说,根据体育教材实施以恰当的教法,能够多角度地启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3)体育教学内容。通过调查,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训练、田径运动、简易太极拳保健活动等,其中,简化太极拳尤为广泛推行。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出于对残疾学生的安全考虑,而不愿意引进新的相关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一些残疾学生专用教材与器材设备接受与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调查显示,农村残疾学生比较喜欢的5个项目分别是气功、游泳、游戏、简易太极拳、球类运动和舞蹈项目。他们追求的都是一些较为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并不是因为他们身体存在某种缺陷而缺乏激情。(4)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由于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运动水平高低不一,仅依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统一授课,很难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调查发现,多数学校仍采用分组教学与集体教学法,而个案教学法相对较少,这与缺少残疾体育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不无关系。(5)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美国西密执安大学特殊体育学教授张加贝在《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中认为:常规体育与特殊体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同,常规体育教学多是集体教学法,但特殊体育教学必须采用个案教学法。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多与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同。例如:鼓励法、讲授法、演示法、矫正法、练习法等方法,仅存在着个别体育教师采用针对性较强的个案教学法。(6)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体育课程考核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学校检验体育教学是否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要求的一种手段。农村残疾学生体育考核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以及个体健康状况。但是,目前针对农村残疾学生体育课程的成绩评定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不同的学校对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不同。例如,河南省一些学校体育课程成绩评价过多地注重成绩结果的评价,而忽视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而使残疾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存在着不公平的待遇。(7)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体育教学过程就是积累经验、研究探索的过程。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教学过程的特性和规律,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尤其针对农村残疾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熟悉新技术、特殊器材的运用,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农村残疾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与学习环境。(8)随班就读形式。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使得体育教师无法顾及残疾学生,往往是放任自流,造成体育成绩考核随意性很大。而采取免修的形式更不可取,无意识中助长了农村残疾学生的消极性。随班就读在于学校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资金紧张与办学规模较小、缺失残疾专业学科的体育教师、农村残疾学生生源较少,以及相关的残疾体育教学教材和教辅图书匮乏等。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协作,积极支持农村残疾学生参与各项体育运动,以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3.农村残疾学生拥有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的情况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实施体育教学的物质保障。农村残疾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使用正常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时,需要体育教师提供一些保健康复运动的辅助设备等,并鼓励农村残疾学生使用这些辅助器材。农村残疾学生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也拥有相应权利接受各项教育,找到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体育锻炼场地、器材设备等。调查发现,目前河南省还不存在一所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的专门场地与器材。究其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对这项工作缺乏重视,学校资金没有到位。为此,学校领导层应及时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重视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专项资金,引入残疾学生所需的特殊器材设备,建设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施,满足每个农村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二、加强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对策

第一,加强农村残疾学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体育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农村残疾学生康复的理论知识、健身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学校应重视残疾专业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断走出去,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残疾学生教育教学的需要,包括举行座谈会、专家讲座、课程培训以及学术交流等,促进体育教师在残疾体育方面的业务工作与学术理论水平不断提升与创新。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学校在校园规划、场地建设中,应考虑残疾学生的体育需求,而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应该为残疾学生提供专门的“体育器材使用证”,使残疾学生优先使用或者免费使用场地器材。

第三,根据残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农村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可以采取残疾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展开,不分年级和学龄,在俱乐部内进行分类教学和个别教学,当然也可以采取运动处方教学。

第四,建立残疾学生体育志愿者服务组织,负责帮助和指导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对参加志愿服务的相关学生应有相关的激励机制。残疾学生体育志愿服务不仅为残疾学生提供了与健全人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是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交融心灵的机会,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关于农村残疾学生教学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步骤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评价的主体包括同行专家、学校领导、农村残疾学生等,通过评价使各个主体能够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成绩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进而促进农村学校残疾学生的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体育科学,2006(2).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7

残疾人同普通公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但受社会经济发展和传统思维的影响,残疾人在教育中仍然处于弱势群体,侵害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残疾人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等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的残疾人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享受到了和普通大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但由于受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体系、物质条件、教育途径等现实问题的制约,残疾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被边缘化,这严重侵害了参加人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不利于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丰富高校体育研究体系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以健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文化、体育管理等内容,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基本体育技术和基本体育技能的教育,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伴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残疾大学生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研究体系,促进高校体育的协调全面发展。

1.3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残疾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被高校体育教育边缘化,失去了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健康的机会,进而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不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在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加强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根据伤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显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在高校的学习质量,进而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2.1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不均衡

对凯里学院、遵义医学院、凯里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SportsTechnology)87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人员分布呈现不均衡的分布态势。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院校分布不均衡,普通本科院校残疾人所占比例较低,仅为0.08%左右,高职院校比例较高,可以达到0.5%左右;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类别分布不均衡,我国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将残疾人分为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八种类型,贵州高校肢体残疾所占比例达到97.3%,视力残疾占1.5%,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展1.2%;贵州高校残疾人大学生残疾等级分布不均衡,肢体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语言残疾的残疾等级99.1%为四级,三级以上仅为0.9%,残疾大学生具备独立日常生活能力,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

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贵州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贵州高等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残疾人专项教育经费投入的院校仅占2%;体育场馆设置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的院校比例为23.7%;设置有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的院校比例仅为3.4%。

2.3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师资力量是开展教育的基础,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体育教师是实施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主力军。从问卷调查来看,贵州现有体育院系均未开设康复医学、特殊教育等相关专业,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养力量极为薄弱;在现任体育教师中,参加过专业特殊体育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仅为11.3%,参训教师中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短期培训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93.2%,88.7%的体育教师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特殊体育教育培训;在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指导调查中,94.3%的院校采用学生申请免修、不参加任何形式体育教育的方式,仅有4.7%的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健康等相关知识的传授,所有高校均未开展较为系统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看待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态度上,43.6%的体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27.3%的体育教师认为可有可无,12.4%的体育教师认为非常重要,16.7%的体育教师认为无所谓。

2.4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缺失

培养体系是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内容涵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学生培养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在问卷调查中,91.7%的高校没有明确的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8.3%的高校有部分培养要求。在对部分高校残疾大学生的调查中,85.3%的残疾大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12.5%的残疾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2.2%的残疾大学生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89.1%的残疾大学生未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10.5%的残疾大学生有零星的体育锻炼,0.4%的大学生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缺乏的原因,35.6%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残疾人体育教育缺失是首要原因,28.7%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是体育设施不健全,20.6%的残疾大学生归因为自身体育锻炼知识的匮乏,15.1%的残疾大学生认为指导力量欠缺。

3贵州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对策

3.1夯实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前提,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制定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系列管理文件,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实施;保证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支持、公益捐助、兴办产业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参加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经费来源,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经费纳入高校整体预算,确保经费的筹措和专项使用;完善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硬件设施,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对原有体育场馆设施进行改造,增加残疾人专用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残疾人专用体育锻炼及康复设施。

3.2加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

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贵州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断充实残疾大学生专业体育教师队伍;大力开展特殊教育培训,采用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专业院校、残疾人组织的专家学者,对现有体育教师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的履职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鼓励教师以开设选修课、体育锻炼辅导、体育康复康复指导等多种方式参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教育实践经验,促进教师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的成长。

3.3构建贵州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体系

培养体系是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蓝图,培养体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质量。高校应重视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召集专业体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残疾人大学生共同参与培养体系的构建工作,充分考虑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和实施的特殊性,使培养体系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促进残疾人体育在高校的开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体育教育,使残疾大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锻炼意识,全面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实现残疾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以伤残情况为基本依据,严格遵循教育性、科学性、实用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和设计适合残疾大学生实际的项目,使残疾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显著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组织应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将残疾大学生按伤残特点进行分组,不同组别执行不同的教学标准,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实践为主进行学习;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弹性考察为主,重点考核其对基本的锻炼保健知识的了解、基本锻炼动作的规范等内容,避免以测验成绩为依据进行硬性考核。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8

(一)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及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全校必修课,共16个学时。由于目前没有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选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德育统编教材,由马建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第二版)。在内容上,选取了“导论”、“自我意识”、“情绪”、人格”、“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与生命教育”8个章节。教学形式采取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具体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团体心理活动、体验式活动、心理测试、个案分析等。具体见表1。(二)授课对象。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体大一学生。笔者授课共11个班级,其中听障生班级8个,视障生班2个,肢残生班1个。班级人数14~22人,小班上课,根据教学活动场景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体验式课程。其中听障生班级采取手语双语教学。(三)课程考核。为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3个部分:课堂情况(20%);3次实践作业(30%);期末小论文(50%)。课堂情况包括考勤率(10%)和课堂分享发言(10%)。3次实践作业包括:完成“人际关系中我的样子”、“我的人际关系圈”、“我的爱情宣言”。期末小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写出对课程的心得体会,体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收获的心理体验,以及是否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二、课程有效性分析和评估

(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中存在混淆一般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科学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认识,卸下了心理包袱。(二)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残疾学生对生理健康特别关注,而心理健康却容易被学生和家长忽视。通过课程,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及课程结束后,有8位同学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有一位肢残学生叙述说“生病导致身体残疾,家里父母压力大,自己乱发脾气。以前却从没想过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学生开始有意识保健心理健康。(三)运用心理调适技能。是否掌握并运用各项心理调节技能是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之一。一位听障生描述“在高中我得过抑郁症,在这门课,我学到了很多情绪调节方法,如运动、看书、多找人聊天,听听歌释放自己的压力。”一位视障生描述“我曾固执认为学习心理学没有用,经过8次课程,让我更进一步审视了解自己,很多时候会分析一下失落或烦躁时情绪变化过程和原因了。”(四)增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我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有视障学生说“以前觉得对自己无所不知,通过课程中20个我的游戏,才发现对自己的了解其实只有一点点。”有一位视障同学描述“通过询问身边人他们心目中我的样子,才知道在他们眼中我各不相同,要不是做作业,我不会去问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点。”另一位视障生描述“通过课程知道了自己的气质是抑郁质,让我知道自己平时一些小纠结更多是因为这种气质造成,而不是心理问题,这让我不再为不时出现的小纠结太过担心。”

三、健听残疾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

(一)健听残疾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正向作用。在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氛围和班级同学之间尊重彼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对彼此生命中苦难的深深理解,深刻的情感支持,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很多同学减少了曾经被欺凌、看不起的怨恨心理和自卑心理。有一位肢残学生描述“我从小受到冷嘲热讽,其他人都看不起我,在讽刺中我甚至萌发了自杀心理……直到来到这所学校,同学们没有笑话我,我感到了希望和快乐。”班级团体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学生自尊,减少对自身残疾的自卑感和羞耻感。2.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一位视障学生说到“对于身有残疾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心理、性格上的问题”。16课时的课程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学习方面,视障生有强烈的需求。一位青少年期因病致盲的学生描述“自我14岁那年,突发性视网膜脱落导致视力下降,从此性情大变,从此多愁善感、郁郁寡欢,常认为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觉得自己患有心理疾病。”一位视障学生说到“人际关系是我的一块心病,从小到大就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是性格的影响,还是后天学习影响的?很想去改变,但不知从何做起。”对残疾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3.增进了健听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化。一位视障学生描述“学着换位思考,理解事情的矛盾,不同人理解的不一样,我的心里不像以前那么抱怨和发怒,觉得不公平了,心态平静了。”健听残疾大学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课程学习,增进了社会化,理解问题的角度更加立体多维。一位视障学生谈到对恋爱的体会“为什么有的恋爱会失败,有的能够走进婚姻殿堂,可能不仅仅和时间长短、彼此是否了解有关,还和两人相互经营、是否有技巧的表达有关。”(二)听障大学生的课程效果分析。1.班级团体支持的双向作用。一方面,班级团体情感支持对听障生减少自卑和社会孤独感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听障生因为语言沟通困难,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少而单纯,同样的活动,听障生因为语言交流困难,对课堂内容理解和体验非常浅显,和健听人交往困难,加之在聋人文化群体中彼此支持和信任,更加减少与健听人的交往。在课程互动中,有些听障生使用主流社会语言被动,对不会手语的健听人不愿意主动交流,不利于听障生融入健听人社会。2.课程中表现出生活技能能力不足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技能的定义是,个体采取适应的积极行为,能有效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与挑战的能力。[1]听障生因为听不见,人格特征表现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我控制、易冲动性、易受他人暗示。[2]有时理解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两极简单化,与健听人社会交往中会出现生活技能不足的问题。3.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心理健康意识欠缺。前人研究显示,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健全人差,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询问听障生听懂了吗?他们会点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或理解偏差。

四、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重要意义。本课程有效性分析呈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特别是对视障生和肢残生等健听残疾大学生效果明显。而国内外研究发现,聋人经由同伴相处能够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自在感[4]。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重大。(二)突显特殊教育理念,开发专用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残疾大学生的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残疾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要。教学内容、评价方法、教学方式都应该在理解聋人文化的基础上改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养。健听残疾人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创伤心理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运用艺术性表达,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尊感,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自信。(三)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注重发展的取向。在课程实践中发现,残疾大学生自卑、低自尊、敏感多疑、孤独等心理问题与他们身有残疾的经历有关,在课程中的活动体验以及特殊学校关爱、尊重的氛围,都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以发展为取向,帮助残疾大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江楚娟 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Lifeskillseducationinschools[Z].Geneva:WHO,1997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9

残疾人群众体育是残疾人体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普及以康复、平等参与为目的的残疾人群众体育是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残疾人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残疾人加强体育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残疾人素质的重要举措。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残联、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关于切实加强新时期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加快建设文化大县、体育强县的要求,以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残疾人体质、提高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提高我县残疾人体育发展水平,加强政府推动、明确部门分工、强化组织保障、扩大残疾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体育生活,促进我县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残疾人群众体育为提高残疾人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方针。

(二)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努力提升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为残疾人竞技体育夯实基础。

(三)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以农村为重点,努力加快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

(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科学发展和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我县残疾人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残疾人数量显著增加,残疾人精神文化体育生活较为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

(一)参加体育锻炼的残疾人数量进一步增加。残疾人对体育运动康复健身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逐年增加,有活动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比例不低于65%。

(二)各类公共体育健身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类公共体育场馆按有关规定向残疾人开放,无障碍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根据需要配置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设施,不断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三)残疾人健身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盲人门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开展象棋、飞镖、轮椅舞蹈、太极柔力球等残疾人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四)残疾人健身指导队伍加快发展。残疾人健身指导员队伍加快发展,积极培育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指导员,并经常性对残疾人开展健身指导。

(五)残疾人群众体育组织和机构不断完善。建立1个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继续完善县残疾人体育协会并加强指导、组织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

(六)特奥运动蓬勃发展。经常性组织开展特奥运动,每年开展“特奥日”活动。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宣传教育。积极普及和宣传残疾人体育和运动康复科普知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多种媒体,采取专栏、宣传板报、体质测定、健康咨询、科普讲座等形式,推广和普及适合残疾人广泛参与的科学健身项目和方法。利用全民关注体育、参与健身的契机,不断增强残疾人的科学健身意识,吸引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动员和组织学生关心、支持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学生中培养助残为荣的良好风尚。

(二)广泛开展残疾人全民健身活动。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益。根据残疾人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广大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比例。

(三)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残疾人体育。将残疾人体育作为城镇社区体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镇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无障碍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残疾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的功能,提高为残疾人参与体育锻炼服务的能力。在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时,鼓励残疾居民积极参与。

(四)积极推动农村残疾人体育工作。因地制宜,开发适合农村残疾人特点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器材,引导农村残疾人参加自强健身活动。重视提高农村残疾人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确保每个乡镇每年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竞赛)不少于一次,使更多的农村残疾人能参加体育活动。将组织开展农村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纳入各地年度全民健身活动表彰内容。

(五)切实加强残疾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身和康复为第一指导思想,把增强残疾学生体质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特教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参照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积极参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残疾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

(六)大力开展残疾职工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残疾人体育协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作用,广泛建立福利企业、单位残疾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鼓励福利企业、单位制订针对残疾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残疾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并组织残疾职工参加。

(七)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研究。在县内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有关残疾人体育的课程,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培养更多的残疾人体育专业人才,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促进残疾人体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在研发全民健身器材时,充分考虑各类残疾人的身心特点,有关研发和生产机构要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活动的健身设备和器材,便于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健身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

(八)打造我县残疾人体育特色。广泛挖掘和大力推广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并鼓励残疾人积极参与,打造特色团队和项目,逐步形成我县残疾人群众体育“一地一品”的特色。

(九)发挥残疾人体育赛事对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推动作用。改革完善残疾人体育竞赛制度,拓展适合大众化、易普及的残疾人体育项目,定期举办各级、各类残疾人体育比赛,推动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县残联每四年举办一届综合性残疾人运动会。在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运动会、行业职工运动会、社区运动会、家庭运动会时,设置残疾人组和适合残疾人参加的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残疾人体育机构建设。各镇(街)要逐步建立健全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指导机构和残疾人群众体育组织,并积极发挥作用。

(二)加强对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指导。各镇(街)要将残疾人群众体育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积极支持、指导社区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障残疾人群众体育经费。各镇(街)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每年安排必要的财政经费,保障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为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健身和康复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不断完善残疾人群众体育设施。各镇(街)要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加强残疾人体育设施和器材规划、配备力度;完善残疾人体育健身器材和设施管理办法;在城乡公共健身场所、全民健身苑点、社区体育健身站(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小康·阳光庇护中心等配置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器材。公共体育设施要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加强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在人员培训、场地设施运转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保证残疾人体育活动需要。要充分利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中小学校和企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等现有体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要督促托养中心和有条件的福利企业等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单位和场所,开辟一定面积的场地并配置足够数量的体育健身康复设施,确保残疾人能正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六、组织实施

(一)各镇(街)要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建设体育强县等重大决策,加强对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要依托各级政府,以全民健身发展规划为总体目标,将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纳入本地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全民健身总体规划。

(三)各镇(街)残联要利用“全国助残日”、“全民健身日”、“国际盲人节”、“国际聋人节”、“国际残疾人日”、“残疾人文化活动周”等重大节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号召、组织广大残疾人积极参与。

(四)体育行政部门要鼓励、组织、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体育权益”。要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积极探索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基层残疾人体育的组织方式和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残疾人体育活动。发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残疾人体育工作。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这一载体,举办各种形式的适合残疾人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并为其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残疾人健康教育例10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国外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减少污名在残疾大学生中的使用增强其自信心

污名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Gofman在1963年《污名:受损身份管理诠释》一书中引入的,他认为“污名是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简单地说,这种特征使得他们从有用的个体变成了无法最大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研究表明,污名对残疾学生有两种影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直接的影响就是污名使其心理受到伤害,从而使其本身的残障程度更加明显;间接的是影响残疾学生的社会交往。为了消除公众污名对残障学生的不良影响,国外机构从社会环境、公众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的策略,实践证明这些活动限制污名对残障学生的侵害,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全纳安置有助于残疾大学生人格的健全

美国在1975年以前对残疾学生都是进行隔离教育的,但是这样不仅花了很大的精力还给残疾学生带去了心灵的创伤,于是美国政府在1975年颁布了《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规定要保证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中接受适当的免费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让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这样在大学阶段就更好的适应大学环境,30多年的实践证明,全纳安置政策对残疾大学生人格健全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用法律手段为残疾学生顺利实现其权利保驾护航

法律手段是残疾学生顺利实现其权利的重要保障,这点在国外做的很好。我们知道在1975年之前,美国的残疾儿基本上被童安置在隔离的环境中,但是当人们发现这已经影响残疾儿童教育后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利。如1975年颁布的《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及其后来的多次修正案都规定要保证残疾儿童的权利。1983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修订案》、1990年的修订案、1997的《残疾人教育法案》修订案、2004重新审定通过的《残疾人教育法案》等一系列法案,都强调了这一点。

二、我国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点

(一)残疾学生一般易产生孤独、自卑、敏感等不良心理

目前我国高校给残疾学生的资源和服务有限,残疾学生在学习、生活、经理上存在的困难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障碍。残疾学生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往往自卑,缺乏社会安全感,社会对残疾人尊重理解程度不够,加上校园设施的不完善,使得残疾学生理想和发展目标不稳定,从面导致其自我价值观迷失。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且容易情绪激动,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

(二)学校社会给残疾学生的空间太少,无障碍设施器材缺乏

北京残奥会有20个大项,在世界和国家的体育赛事中,我们都能看到残疾同胞的身影,可是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却怎么也看不到残疾同学的身影。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由于学校没有考虑残疾学生的需要,无论设备还是道路都阻碍了残疾学生的参加和观看比赛。

(三)学校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够

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对其的仅仅停留在经济方面,而对他们的思想,心理善关注甚少,而且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招聘残疾大学生,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残疾大学生所面临的职位或待遇也令他们心灰意冷。因此,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变成大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现实中因各种客观因素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三、国外残疾大学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们应该为残疾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注意和重视污名对残疾学生和学生家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对他们的伤害。同时要关心和引导残疾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避免孤独和自卑心理的产生。

(二)政府不仅要在小学、初中阶段加大全纳安置教育的投入,并且高校要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无障碍设施器材建设。高校校园不仅要景色宜人,更要给予残疾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尽量让每一个残疾学生融入集体,让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从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三)政府和社会在加强为残疾立法保障其权利的同时,高校也应该为残疾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加强残疾大学生心理引导,建立残疾大学生心理档案,帮助残疾大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残疾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同时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学籍管理要灵活有别,奖学金评比体现关爱。在残疾学生就业上也要切实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毕业后的出路负责。

参考文献

[1]甘开鹏,刘 洪.残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M].云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

[2]张韦韦.关爱特殊人群: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7):83~84.

[3]崔凤鸣.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与残疾人高等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