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10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1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馆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当前知识管理研究大部分是介绍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互动的研究涉及不多。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以促进图书馆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全面发展[1]。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将从基本理念、管理内容、管理职能、管理原则4个方面创新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理论。

1基本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其最佳效率,达到预定目标和完成图书馆任务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和发展了图书馆管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有如下不同:①理论基础不同。从上述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管理是以传统的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②管理对象不同。图书馆管理对象是由人员、文献信息、建筑、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要素构成的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知识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它是由信息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技术与图书馆文化等要素组成;③侧重点不同。尽管图书馆管理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但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图书馆贯彻了这一基本管理思想,而只是忙于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本管理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html/jianli/

2管理内容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突出如下主要内容:

2.1 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的创新研究,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过渡到知识采集、从文献组织过渡到知识组织、从文献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

2.2 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

2.3 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

2.4 知识服务管理。图书馆应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运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在更高层次、更直接方式、更关键性活动和更全面过程中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2.5 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2.6 知识产权管理。图书馆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和新办法。

3管理职能的创新

一般说来,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

3.1 外化,它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知识。

3.2 内化,它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3 中介,它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软件、内部网、工作流程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3.4 共享,即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有用的知识甚至从中获得启迪和智慧。

3.5 学习,即帮助图书馆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html/jianli/

3.6 认知,它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

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管理原则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往往强调系统原则、集中统一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动力原则、效益原则[2]。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4.1 开放性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4.2 共享性原则。当图书馆成员间的知识得到共享时,图书馆的知识存量将成倍地增长,而转让知识并不损失成员任何东西。而且由于知识的共享是一个过程,需要转让者和接受者共同的参与,因此成员在转让知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识得以深化,或者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4.3 激励性原则。图书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激励系统,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就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3]。//html/jianli/

4.4 发掘性原则。图书馆应该认识到知识在图书馆产品及其服务的价值创造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图书馆需要明确知识的价值,并将其挖掘出来。

4.5 合作性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图书馆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能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4.6 增值性原则。由于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图书馆员工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团队的学习时间,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与功能放大。

4.7 层次性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用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

4.8 创新性原则。图书馆应本着创新性原则来实施知识管理策略,也就是说要用知识创新的观点来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并加强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html/jianli/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2(3):5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2

现阶段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知识资源生产、分配 、配置、占有、使用或消费为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知识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本, 而图书馆作为一种搜集、保管、整理、利用与消费知识资源的社会服务机构,在知识快速增长、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其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知识需求日益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给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与条件。

一、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拉动力。从内部来说,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比如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缺乏良好的图书馆员的再教育和培训等等,这样会导致馆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的后果,甚至会引起人才的严重流失,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也会随之流失,影响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而从外部来说,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不能实现读者用户之间知识的良好转化,更不能适应读者用户一体化、个别化、实时化的信息需求,此外,随着社会对知识的日益关注以及其知识需求的逐渐增加,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成为促进图书馆发展的良好机遇,所以,为了图书馆的自身生存与发展进步,图书馆应该加强知识资本的管理,对其自身的定位与任务进行不断明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外部环境,实行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促进知识转化机制的开放。

二、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指在图书馆对知识资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实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内部馆员与外部读者用户两个主体对象。

1、提高馆员的积极性。为了有效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要通过激励或培训的手段不断开发馆员的潜能,提高其知识技能,增加图书馆的知识资本,为其知识资本的管理提供持续性的资源基础,馆员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信息意识以及服务理念是影响图书馆产生、发展、积累、转化以及创新其知识资本的直接因素,所以图书馆要重点培养馆员的知识技能,提高其业务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

2、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在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自律、自爱、自勉、自尊以及互相尊重的环境氛围,用一种比较公平、宽容以及和谐的环境氛围进行民主管理,使馆员成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主体与客体,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不断增强其凝聚力与战斗力,促进图书馆各项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

为了顺利地进行知识资本的管理,图书馆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使其成为知识资本进行运作的强大后盾,促进知识资本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知识资本的运作和管理还要通过对知识资源进行析取、重组、分类以及创新等流程使其形成真正的知识资本,所以图书馆要促进其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一种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条理化、流动化、有序化以及关联化,为图书馆的读者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积累与转化,而作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系统中一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库也是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它主要将知识点作为基础,包括出源数据库、知识元库以及专业知识仓库等相关知识库的建设,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其建设思路体现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所以图书馆要在知识管理模式的支配下,将知识作为图书馆的生存资本,进行决策与知识创新,以适应社会外部环境的挑战。

(三)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管理模式

图书馆是知识的聚集地,而信息技术是图书馆进行知识资本管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图书馆在进行知识资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先进的信息科技作为基础与前提,实现知识增值的管理目的。图书馆进行知识资本管理的主要的四个阶段为知识的搜集、转化、创新以及积累,这也是促进其知识资本增值的四个主要历程。各种先进的信息科技在知识资本管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知识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以及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本和显性知识资本的转化,将图书馆知识资本的价值链创造出来,提高了知识资本的创新性。所以,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能够促进其知识信息资源的丰富,也为图书馆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图书馆管理的高效性以及读者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便捷性,为广大的读者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结语: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知识资本也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所以要实现这些优势的有效利用,加强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及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管理模式,促进知识资本价值的转移,提高馆员的服务质量,实现知识资本增值的目标,促进图书馆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露.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1(06)

[2]刘晓鸥.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知识管理[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1(03)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3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刘洪波、彭修义、王知津、王子舟等专家学者对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扩散等问题所作的探讨已经相当深人。2004年,由吴蔚慈教授主编的《图书馆学基础》已经将知识管理写人图书馆学教科书,但现有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研究多是分散的、某一方面的个别研究。柯平教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对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研究进行了整体的、系统的整合研究。它明确围绕图书馆学的全面创新这一目标,从当代知识管理角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读了此书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问题提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阐述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文献进行了分析,全面系统地概述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主要理论,展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前沿,分析了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叙述了本领域重要文献与观点,然后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提出了“图书馆基础理论特别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甚少”,这一关键问题,从而引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就是为了弥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这一空白点。

第二,理论部分。深人浅出地介绍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一书将知识学、知识管理学、图书馆学、知识资源论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对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馆进行了分析,从知识视角研究了图书馆进化过程,全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深刻影响,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信息管理进行了比较,阐明了知识管理影响下图书馆员的知识角色,最终引出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这一主题,揭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征、基础和对图书馆管理理论的创新以及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第三,实践部分。探讨如何对图书馆进行具体的知识管理操作,并提供了国内外案例。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设计,讨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了什么是图书馆知识资本,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模式,以及图书馆知识资本评估的原理与方法,从战略知识管理的理论出发,阐述图书馆战略知识管理和学习型图书馆的原理。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典型案例分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4

1.1管理理论基础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理论,依靠科学合理的计划与组织,经过统一的指挥协调与控制,实现了图书馆的宏观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理论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管理方式,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与图书馆管理模式,逐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与知识需求。

1.2管理对象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对象主要集中在人员、文献、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方面;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对象主要集中在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图书馆文化与管理技术方面。

1.3管理重心不同。理论上来说,传统图书馆管理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都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重心进行管理的。但实际上,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很难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重心集中在一般性的事务管理工作上;而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优化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重心,将知识服务与创新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内容创新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内容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创新,突出了6项管理内容的创新。

2.1知识创新管理。将知识作为主要的创新对象,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与理论基础进行革新,也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优化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针对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中不规范的环节进行改良,拆分、重组了部分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将文献的采访过渡为知识的采集工作,将文献的组织工作过渡为知识的组织工作,将文献的服务过渡为知识的服务。

2.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构建了虚拟的网络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便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等单位进行查阅,同时拓展了业务服务面,能够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深层次的全面服务,逐步完善复合型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全面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检索需求。

2.3知识传播管理。知识传播与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输,便于知识的查阅者及时地获取相应的知识。

2.4知识服务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用户服务,帮助用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更为全面地实现用户对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质量。

2.5人力资源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重心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将培养具备全面知识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作为工作目标,加大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素质。

2.6知识产权管理。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需要对网络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中,不断创新知识管理理论,加强图书馆的制度和文化建设。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5

[中图分类号]6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8—0016—04

1 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

图书馆学是探索与研究图书馆本质属性与社会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使命与职责是对图书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作出合乎历史与现实逻辑的说明,进而揭示出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圆满地阐释图书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指导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正确开展。

中国图书馆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百年沧桑,三次高潮,四代学人”,多种理论观点、思潮层出不穷,例如:文献说、管理说、机构说、交流说、系统说,并由此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图书馆学理论始终处于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理论的多元化客观形成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多元定位。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是否具有比较稳定的研究对象。在任何学科中,对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观念的回答都应该成为该学科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它既规定了该门学科所产生的逻辑起点,同时,又限定了它的走向与学科性质。纵观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分别经历了文献标引、机构管理、知识交流、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这几个发展阶段。图书馆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定位已经严重影响与制约了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正常发展。乍一看来,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丰富了图书馆学体系,拓宽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视野,使得图书馆学界可以从多角度来考察图书馆现象。但是,就象任何一个学科理论体系只能建构在对其本质属性回答的坚实基础上。多元研究对象的存在,必然使人们对图书馆的本体、认识论、方法论存在多重的理解与认识。换句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以自己主观选择的研究对象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并以之来展开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等基本问题认识的模糊不清,使得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永远具有先天性的缺陷而无法克服其内在的局限:种种观点虽然在当时一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理论思潮,但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固有局限性,使得它们永远不能发展成为一门完善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们对前一种理论范式的否定,永远停留在对社会现象表面的理解与把握上,而没有抓住图书馆这一客观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本质。或者是不能透过现象抓出本质,或者是对与图书馆的实际未能紧密的融合,或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其它学科的观点模式,使得其给人以实践上生搬硬套,理论与其它学科抢占研究领域之感。

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理论体系构建

2.1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由信息热向知识热的转型,以知识为核心正在成为各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与此相适应的,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内也骤然兴起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论热潮,以知识服务、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转移为代表的知识研究急剧升温,就是其最集中的表现。这也预示着中国图书馆学理论范式正发生以知识为基础重大的转移。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范式的形成,体现着其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回归。对此众多学者给出了积极的回应。彭修义指出:“考察图书馆事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始终贯穿着一条知识的红线,这个事业的本质是知识的,这个事业最终也必将汇人人类社会的知识洪流之中。”著名学者蒋永福指出,图书馆具有三重属性,客观知识的存在以及人们利用客观知识的序化要求是图书馆现象产生的本源属性,图书馆不但是一种管理知识的客观机构,而且还是保障人类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保障制度。对图书馆这种三重属性的界定,符合图书馆的历史事实与现实呈现。因此,他认为:“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界定上,知识学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它能够很有说服力的解答图书馆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以上论述充分表明,将知识作为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是中国图书馆界基于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知识的社会化要求而对图书馆学理论范式所作出的历史性调整。因此,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趋势、结局。

2.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理论体系构建

2.2.1 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众多的图书馆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集中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模式、实践与制度保障上。但限于历史原因,我们认为研究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不足:

(1)探讨具体工作的研究很多,但理论探讨深度不够,这使得图书馆界很难厘清图书馆、知识、用户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2)对图书馆在保障人类认识发展、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所具有的意义与作用研究不够。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为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对于保障用户知识需要的立法工作、财政体制、行政措施方面的研究,国内还比较缺乏。对现实操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当前保障用户知识需要、知识自由、求知权利中极为需要的,也是图书馆界今后研究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4)总结具体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缺乏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统括与梳理,难以为知识需要保障提供一个紧凑、完整的体系框架与研究范式。

鉴于以上情况,为应对时代的变化与严峻挑战,从理论与实践上寻求提高图书馆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探索图书馆发展方向,进而构建系统、完善的图书馆理论体系,本文试图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1)明晰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内涵。对该理论作整体性的研究,为其提供一个更为准确、详尽的定义,以界定其范围与内容。

(2)与其它学科密切结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保障体系。

(3)拟定图书馆知识保障体系的紧凑框架,为用户求知权利的实现确立一个合理的、宏观与微观并重的奋斗目标与运行模式。

2.2.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体系框架结构

知识引领着图书馆学的与时俱进,中国图书馆学应始终保持对图书馆实践,尤其是知识活动实践的动态指导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知识与用户为轴心,设计图书馆学的创新理论体系。其框架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它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展开的。微观视角是将知识与用户的理论深入到图书馆学所研究的特定实体——研究特定图书馆中客观知识、用户利用客观知识的需要、知识管理活动及所涉及的要素。所谓宏观视角是将知识与用户的理论辐射到整个知识社会的知识系统与知识活动规律。宏观模型由4个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知识系统:包括社会知识体系、知识产业、知识管理活动与图书馆事业。微观模型以知识为中心,将三大要素(用户、知识、图书馆)和三大活动(组织、服务、创新)结合起来。

(2)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于通过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满足用户对知识的社会化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创新,使得图书馆在个体、组织、管理3个层面都实现相应的目标。在个人层面上,将知识管理与馆员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将馆员打造成为知识工作者与知识专家;在组织层面上,将图书馆构建成为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的图书馆文化;在管理层面上,运用科学管理、质量管理,对传统服务与管理进行创新、变革,通过开发、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实现图书馆的4个创新,即制度、组织、技术知识创新,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核心竞争能力。

(3)管理知识资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资源理论是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之处。它不仅突破了过去以机构、信息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提出了图书馆学是以知识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资源的性质、特点、来源及其收集、整理、加工、共享、创新、利用等知识序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4)强调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本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资源,即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还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无形资本。图书馆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识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是图书馆的应然职责。

2.3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体系的意义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体系对知识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其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学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模式,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意义,扩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视野;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上构建了系统的管理模型,在方法论与实践应用上具有具体的应用价值。

2.3.1 有利于揭示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属性

同其它学说相比,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说能够较好地说明图书馆现象的实际与本质属性。“因为它能够很有说服力解答图书馆的”我是谁“、”我从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我如何运作的”等基本问题。

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说认为,图书馆是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源的社会机构,知识的存在以及人类对知识永恒的社会需求是图书馆产生的根源。客观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其是脱离人脑而存在的客观性存在,其不受主体的直接控制。由于客观知识的生产数量剧增,导致文献的数量呈现出几何速度的增长,使得整个社会的知识系统处于混乱与零散的状态。这种无序的状态对人类有序利用知识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困难。而这种无序的状态,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克服的,必须依靠社会、公共的力量才能够实现。即需要专门从事客观知识管理即文献管理的专门职业与社会机构,由此图书馆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除承担存储、整序等传统职责以外,更承担着开发、利用知识资源,使得自己在知识经济社会又具有知识生产机构的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图书馆是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源的社会化、公共化知识生产机构。这个定义,既表明图书馆的机构属性是区别于其它权利机构与赢利机构的社会性、公益性机构,同时又清楚地将其与一般的博物馆、档案馆等传统的文献整序机构区别开来,彰显其功能特征。

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理论揭示了图书馆实际工作的实质是知识管理活动的机理,是为保证人类对知识资源的可获得性、可存取性而开展的序化知识管理活动,从而给图书馆内部管理活动与外部服务活动以知识管理为目标的合理解释。

(1)图书馆的知识搜集工作是以载体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作为采集标准,为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准备原材料。

(2)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分类法是将知识载体所蕴含的内容与分类标识体系作相应的对照。这种开发工作依据知识内容所对应的分类体系,把知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载体集中在一起,而将内容不同的载体区别开来,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然后给每一个载体应相应的检索线索即分类标识。它的具体方法是用相应的类目表示知识因子,而用类目之间的等级体系表示知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知识分类所形成的产品就是我们熟知的分类目录。

(3)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主题法是将知识载体所蕴含的内容与参照系统作相应的对照。它是更深入揭示知识载体内容的开发性方法。这种开发方法以经过浓缩与提练的主题词作为知识因子,以参照系统来表示知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开发性工作所形成的产物就是主题索引。

(4)知识著录是根据著录标准,将知识载体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予以详尽记录,从而为用户的后续利用提供检索线索的过程。

(5)知识载体的排列普遍以某种知识开发组织方法为基础,以某种标识线索为依据,使知识按照相应的体系结构得到序化的排列。

2.3.2 有利于构建具有人文形态、立体结构的图书馆知识理论体系

知识经济社会中,图书馆是公共知识空间的重要形式,其资源的本质是知识。图书馆不但作为管理与开发知识的社会性知识机构,而且成为保障人类知识权利、求知机会、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制度。而知识、人、社会、图书馆之间的相关作用、相互影响相应地构成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问题空间。这一认识,厘清了知识、人、图书馆、社会等知识系统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得图书馆学自然将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及人类的认识过程作为理论的关注重点与基础,并在理论研究中,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中,用户主体地位与能动性的确立,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目的与认识特点设计与组织图书馆知识管理活动的相关技术与方法。

通过基于知识、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学研究,其一,可以构建富有人文形态的立体化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真正把知识与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图书馆、知识与社会、知识创新相互贯通起来,使得图书馆既富有现代的物质形态,同时又充满了人文价值观念。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始终以用户即人为中心来展来图书馆学研究,即始终以实现人的社会化知识需要作为其核心价值来作为测度其知识管理活动的终极标准。学说强烈的人文价值观念,真正体现出“智慧与智力”的宗旨;其次,通过对知识服务、知识组织、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等方式、方法的阐释与探究,找寻到比较理想的图书馆方法论理论基础。

2.3.3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综合竞争能力

(1)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理论认为,图书馆是开发、管理知识的知识生产机构。因此,图书馆事业是社会知识产业、知识服务业即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知识经济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全新的认识使得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储存与整序的阴影中跳跃出来,使得图书馆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与立足点。另外,由于图书馆之于人类认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必然使得社会重新审视与认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与定位,从而有利于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高,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2)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理论对于图书馆的宏观与微观皆有创新的价值。基于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包括3个层面:个体层面、组织层面与管理层面。在个体层面,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说将馆员队伍建设作为知识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馆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知识资源工程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馆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传统的图书馆员发展为知识资源工作者,最终成为知识资源专家。从而为图书馆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作好人力资源准备;从组织的层面,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将图书馆构建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图书馆在个体、团体、组织层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文化,最终塑造知识自由共享、交流的图书馆文化;从管理层面,通过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科学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按照知识的特征对图书馆传统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重组,充分开发图书馆无形的知识资源,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组织机构创新,提高图书馆综合知识管理活动的水平与层次,最终使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2.3.4 有利于正确地定位图书馆的使命与宗旨,从而正确地指导图书馆的实践活动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6

知识管理理论诞生于企业管理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发展,其逐步延伸到包括图书情报界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它的理论模式、方法方式、工作实践与文化内涵,都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管理。而“知识管理”理论与以往的“管理知识”活动的密切联系,及其价值定位和实现方式等重要问题,密切关系着图书馆管理变革发展的方向。对此,需要保持清醒的思考。

知识管理同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密切联系

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来合理配置、使用图书馆中的各种人、财、物、知识信息等资源,充分地满足用户对知识信息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此提升图书馆各项职能、服务和作用。它同以往的图书馆管理活动有着一定的区别:①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像以往的图书馆管理那样以传统的管理学为基础,而是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之上。②图书馆管理多是一般的事务性管理,着重对已编码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与维护;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围绕着人力资本管理这一核心,坚持以知识的服务、创新为直接目标,不断推动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③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以人员、文献材料、设备、经费、馆舍、技术方法等图书馆资产为管理对象,偏重于物质领域;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是对馆藏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物资资源和图书馆文化等资源要素的管理和维护,更偏重于知识信息层面。

一定程度而言,知识管理需要图书馆建立一定的机制、方式和途径来共享其所具有的各种知识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信息。这需要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创新能力,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来预测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能够对用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准确、适合的反应,从而服务用户和市场。当然这需要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员工的聪明才智,以及社会新知识、市场新信息;也需要强化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与传递;更需要把握好各种知识信息间的关联、交互与转换。

当然,这不是要否定、抛弃此前的管理理论或方式,因为知识管理理论与当代信息处理技术并不排斥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是努力于把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整合、转化为图书馆的重要生产力,通过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大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社会效能,进而实现知识成果的人人共享。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图书馆的改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图书馆管理主体相对独立,图书馆网点布局下延,信息资源共享日益扩大、服务规范逐渐统一、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基层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持续受到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呈现出飞越式发展,人们对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和知识信息传播体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然而,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仍存在诸多困境。

首先,旧的政策和体制依然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从而导致图书馆发展中地区间、单位间、级别上、服务上的不平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不到及时建立健全;由于小团体利益的膨胀,一些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偏离了公益目标,加之官僚作风的存在,无论是管理还是服务都缺乏创新和活力;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虽有法人之名,却无法人之实;而运行成本过高、责任机制欠缺、产权关系不清晰、制度供给不均衡,则导致了发展资源不足、图书馆运营艰难。

其次,数字资源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购置费已经超过纸本资源的购置费,网络信息服务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亮点,以其高效、便捷、新颖等特征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和好评。但是,数字资源和纸本资源之间、传统文献和网络服务之间又相互隔离、缺乏关联。由于集成型数据库中全文期刊的收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而数据库商又捆绑销售电子期刊与纸本期刊,使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服务一体化进程受阻,数字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前景堪忧。

第三,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出现,虽然各种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日益增多,但是却越来越无法集成全部的业务功能,各类信息和管理功能之间缺乏良好的融合、对接,系统操作相对复杂,一些信息服务获取相对困难,使得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系统开放性和接口设计中的问题偏差,不仅存在重复登录、使用不便的问题,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困惑,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难度,大大影响到后续的资源和服务整合。

第四,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中给图书馆使用和选择信息服务的内容、工具和平台提供最大方便的同时,也面临诸如优先访问权风险、管理权限风险、数据处所风险、数据隔离风险、数据恢复风险、调查支持风险、长期发展风险等7大风险,“审计、账单、备份、数据、接口、法律、位置、安全、服务、标准”10项权利义务成为云计算用户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什么样的图书馆价值观念,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图书馆管理行为模式和任务目标,这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对于图书馆管理价值的认识,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基于图书馆与图书馆管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就在于它储存、传播情报知识,满足了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各种需求,以及发挥出的社会教育作用。只有实现了图书馆价值,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才能最终得到体现,即:图书馆管理者在遵循图书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利用其已有的资源设备,有效地改造、发展图书馆,从而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作为客观的图书馆管理活动,以其功能和效用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才是图书馆管理的价值所在。图书馆管理活动既要在外部协调与整个社会的各种联系,不断摆正图书馆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拓展其活动的最佳空间;又要在内部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确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从而优化整体的功能。

一定程度上说,这两种观点都强调: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也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更是图书馆的永恒主题。当前,知识信息服务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不断变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以提供文字信息为主的信息内容、信息源浏览和查询、基于标准和单一知识的信息产品、基于刚性标准化劳务或事物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过时,信息服务已经向知识服务转变。而服务方向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定位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书馆管理的价值体系。

第一,在初步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基础上,图书馆应当努力实现其与用户、社会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这需要图书馆拥有一个广泛的知识网络和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这就构成了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基本价值要求所在。

第二,图书馆要实现知识管理,关键还在于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工作者。图书馆虽然可以依靠个别员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但是不可能仅仅依靠这几个人就能开展全面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它客观上要求图书馆要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全体员工(包括馆长和职员)的素质与能力。而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往往与图书馆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图书馆文化紧密相关,需要建立知识型团队组织和学习型图书馆,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这样,培育知识工作者就必然成为知识管理理论下图书馆管理的中级价值要求。

第三,近现代以来,图书馆一直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1852年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依法建立、公费支持、免费使用、一视同仁的曼彻斯特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就一直以自由、平等、公共、公开、公益、共享的价值理念,服务于社会公众。而在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可以说,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价值追求就是要努力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价值更高、针对性更强的知识服务。

可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培育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管理的支柱,“服务用户需求”则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支撑、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系。

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途径的探讨

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价值体系的分析,对于图书馆管理实践而言,“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活动中的应用,也应当紧紧围绕“服务用户需求”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着力培育知识工作者,切实提升知识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第一,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保证者,其在图书馆事业中,应当着力做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政策制定和长远规划工作,要建立健全提供图书馆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同时强化监管,确保图书馆在公益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要强化责任意识、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健全监管机制,认真做搞好配套制度的改革工作,切实将图书馆建设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强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真正强化图书馆的中心协调能力,从而以图书馆业务工作为纽带,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不断加强各级、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努力形成一个高效、便民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第二,以知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着力建设一个以信息检索、知识出版与供给、知识获取与共享、知识通信与合作、学习与自学、知识服务与维护为主要功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系统。通过充分发挥知识杠杆作用,依托信息库开发、知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一步增强信息检索、信息和信息过滤,不断拓展通信、电信会议、web内容管理等基本功能,实现个人、团体、组织与内部诸层次的知识传递与创造,强化信息合作与交流,从而为用户提供结构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参考咨询等服务。

第三,加强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的图书馆管理团队。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工作是旨在增加人、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存量和提高这些知识应用的创造性系统化行为。图书馆要保证领先和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知识工作者的培育,维持、组织、开发和利用其才能。一方面,以人本管理为基础,正确树立能本理念,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将员工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因才施用”,将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员工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从而充分发挥其潜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促使其跟上职业发展步伐,掌握图书馆管理新知识、新技能,着力打造一支以知识创造、传播、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融信息资源建设、知识共享与服务、技术支持与开发、高层管理为一体的知识型图书馆管理团队,继而实现在内部网和互联网协作平台下的知识共享。

第四,图书馆要培育知识工作者、实施知识管理,就需要从组织文化着手,建立一种知识创新、共享、学习、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文化。一要确立一个图书馆管理的共同目标,依此可以评估、判定图书馆所创造、提供的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二要建立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制度规章,培养员工知识创新的自主性。三要建立知识共享的基础和措施,特别是内联网和图书馆管理系统。四是大力开展图书馆间的合作、图书馆与社会的合作,如项目研究合作、服务推广合作、用户教育合作、信息交流合作等。五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服务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通过用户真正为社会作贡献。

第五,以知识服务为主要任务,着力提升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供给保障水平。坚持把信息用户、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连续收集诸如用户人群、阅读倾向、各群体数量比例、知识信息使用频率和方式、对服务的需求层次和满足程度等参数,以科学、深入、系统、细致的评测分析,客观准确地确定用户知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同时,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立足用户需求,围绕资源、服务、管理三大要素,合理设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自动化流通系统、图书管理系统PDA外采、笔记本外采、学术资源门户管理系统,以及数字资源、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和一站式的知识发现与服务系统等管理平台,不断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源管理、资源整合的需求。

第六,加大知识服务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在线采购、联机编目、付费阅览、在线销售等方式,不断推进知识产品的开发与营销、ISP/ICP/ASP服务、在线参考咨询服务、网络信息整合、商业情报服务、远程教育等形式的知识信息增值服务。同时,努力拓展为政府和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创新决策支持服务,实现“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促发展。”

结束语

当前,知识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管理面临这一系列新的挑战。这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束缚,在知识管理观念下,明确图书馆管理价值体系,运用一些新的管理途径和手段,发展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以便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指导图书馆工作,真正使图书馆事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闫小斌.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改革的目标及路径选择[J].图书馆建设,2008,12.

[2]魏群义,彭晓东.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

[3]王宗义.图书馆管理变革的研究导向――“新世纪图书馆管理变革的散思”之一[J].图书馆建设,2003(1).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7

1图书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绩效评价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管理学领域,是针对企业解决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管理。知识管理是以知识的发展、传播和利用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和管理为核心,通过对人创造的知识和拥有创造知识能力的人的管理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为其基本内涵。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来改善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升图书馆管理职能,实现图书馆管理目标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

绩效评估方法最初用于企业管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美国图书馆界首次把它引入图书馆。关于图书馆绩效,国内外图书馆界有多种定义。在比较多种定义的基础上,笔者倾向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即“图书馆绩效”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效能以及拨款和资源利用在提供服务中的效率”。也就是效能和效率的有机契合。“效能”(Effectiveness)是指对所设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测评,即一项活动最大限度地达到设定的结果,便是有效能的。“效率”(Efficiency)是指在既定目标实现中对资源使用情况的测评,即在一项活动中最小限度地使用资源或在使用相同资源的情况下能做出更多成绩,被视为有效率。“评价”是指对服务或设备的效能、效率、利用及适应的测评程序。可以看出,图书馆绩效评估就是对照统一的指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图书馆投入的资金和资源,对图书馆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在~定时间内经营图书馆所取得的业绩和图书馆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各项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益进行评价和测评。简言之,图书馆绩效评估就是对图书馆各项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比较。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目标是否实现,管理的效率与效益如何?这就需要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活动进行评价,最终需要一个体系进行检测。绩效评价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改进管理实践,可以使图书馆管理者了解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影响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从而能有效地改进图书馆管理的现状,为图书馆管理的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

2.1知识资源结构

知识资源结构是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有机组成之一。知识资源结构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依据,以图书馆类型、目标和任务为依据,经过系统化、长期化采集、加工而形成的具有不同学科内容、不同类型资源、不同级别收藏、不同媒介的资源的综合体系,包括纸本、多媒体、缩微、电子以及数字资源等多种形式。另~方面指图书馆员工、用户、供应者、伙伴等所拥有的知识以及长期管理实践中所积累的工作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等,包括个人隐性知识(如专门知识、创造力和无法解释的诀窍等)和个人显性知识(如可以解释的个人技能和知识),以供员工、用户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共享与利用。

2.2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骨架及粘和剂,是组织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以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为目标,致力于将组织内员工的智力资本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与新价值。为了挖掘人力资源,组织必须更多地运用员工的知识。组织结构功能之一就是建立一系列类似数据库一样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鼓励员工相互沟通和学习。除了加强人员联系外,组织结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许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一旦人员离开,这些价值也就随之而去。管理者一直在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即寻找即使发生人员流失图书馆仍然可以留下和利用这些知识(隐性知识)的方法。组织结构利用设立标准和程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即创造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与平台,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知识管理系统

为了推动知识管理的实施,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设计且易于操作的知识管理系统,最新的信息技术必须尽可能地被运用上去。知识管理系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知识仓库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知识管理的系统,是一个有助于知识的收集、组织和在图书馆内部员工之间传播的知识管理技术集合,在这个系统里包含了对人的管理和对知识的管理。它的核心是网络技术和知识仓库。知识管理系统的本质是一个软件框架或工具箱,能够帮助用户更容易、更精确地创造、组织、理解和交流思想;知识管理系统又是一个集成的多功能系统,它能够支持所有主要的知识管理与处理活动,包括知识获取、组织、分类与理解、调试与编辑、搜索与检索、传递与共享等。

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是通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动态管理,增进员工对知识的捕获、开发、利用、创新的意识和水平,通过知识生产率的提高带动图书馆管理效率的提高。知识管理系统有四项基本功能:发现知识、显性知识交流、隐性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馆内互联网必须能够用于支持知识管理的功能,使之能够共享文献、作品、学习课程的出版物以及最佳实践等,广域互联网也必须用于用户、知识分子(大学教授、研究员和项目专家)、出版者、政府机构、商业和工业组织提供知识交换的机会。

2.4用户满意度

用户满意度是指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形象、服务质量以及其它方面认识的信息,往往可以通过用户访谈、用户调查和用户意见簿(包括网上意见簿)等方式得到。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图书馆管理者及时和准确地了解本馆知识管理的用户效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2.5图书馆形象

图书馆形象主要是指图书馆的用户、学校其它部门、其它图书情报机构、社会公众以及与图书馆有业务往来关系的客户等对图书馆、图书馆行为、图书馆各项活动的综合评价。这些关系与图书馆的发展水平、领导能力、国内外影响:力以及与外界交流程度密切相关,直接反映的是图书馆的影响因子和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大小,图书馆影响力的提高有助于其所在学校知名度的提高。

2.6员工竞争力

图书馆员工的知识以及所积累的经验构成了各类图书馆的智慧资产,应该受到重视和共享。员工竞争力是指图书馆内部所有成员的知识、能力、技术、经验等的集合。它可以从员工素质和员工满意度等两方面来进行衡量。员工竞争力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产,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力最强的资本。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就是要尽可能有效地挖掘员工的潜能和专长,这对组织创新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员工价值取向是构成图书馆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员工的工作态度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向用户传递这种信息,提高图书馆形象。

3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指标的选取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从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的要素很多,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适宜将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3.1.1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一项评价活动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到评价研究的任务,也要符合客观现象本身的特点、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评价指标的定量描述以定性认识为前提。

3.1.2系统性原则

人类知识活动系统是物质再生产、知识再生产、智力再生产的统一体。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职能作为人类知识活动系统的缩影,同样是智力再生产、知识再生产、物质再生产的统一体。因此,作为以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为出发点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因此在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指标体系时需要把图书馆作为一个综合系统进行分析,使该指标体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概括性。

3.1.3客观性原则

系统、准确地反映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客观实际情况,克服因人而异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指标设计要本着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分类界限清楚的原则,逐步完善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这是评价的基本要求。

3.1.4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在设计中要注意使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按照这一原则,要求这~套指标体系是对多个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图书馆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是各图书馆知识管理共有的指标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保证指标的可比性,以增强评价指标的分析功能。

3.1.5代表性原则

所谓代表性是指我们在选取指标时应抓住问题的实质,即抓住主要矛盾。影响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的要素范围很广,指标体系不可能把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有关的一切要素都包含在内,这就决定了应该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和那些代表性强、综合性强的指标,从而较为准确地刻画出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在建立指标体系时,指标并非越多越好,相似的指标过多,容易造成信息的重复,影响评价效果。而且指标数目过多,将会加大计算量,且不能够突出重点。因此,指标的代表性是关系到评价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问题。

3.2指标的设置

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指标设置得是否合理和准确,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综合评价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评价目标以及评价决策要求等,按照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建立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评价问题全貌的综合评价要素指标体系。

如前文所述,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主要由图书馆的知识资源结构、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系统、用户满意度、图书馆形象和员工竞争力六个方面来反映,这些组成了绩效评价的一级指标。所以,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的考察及评价,必须立足于这六个基本方面。而这六个方面又是由不同的要素来体现的,每一种要素都有表征其属性特征的指标。这些要素指标的组合就构成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绩效评价的二级指标(见表1)。

3.3指标的权重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8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55-02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已步入十来年,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这一时期提供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和著作,使得高校图书馆在为学科服务方面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科研信息资源,此外高校图书馆的场所、技术设备、文献资源建设、管理软件也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从古代的藏书阁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在数千年发展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目标管理及信息管理等长期的发展轨迹[1]。在此期间,无论是图书馆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还是管理思想和理念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整个图书馆事业一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它的功能和管理体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所谓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是指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在图书管理实践工作基础上形成的图书馆管理基本观点和思想观念。本文在针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提出以人为本、知识管理、生态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

1 以人为本理念

1.1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管理中往往能产生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随着企业管理应运而生的。和与企业类似,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图书馆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最重要的资源,不同的是高校图书馆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为高校师生直接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最大的特点。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运用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2]。一是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以人为本管理,从这点来看和企业对人力资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本相同,但是两者的直接目标是不同的,前者的直接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更高可能的服务,后者的直接目标则是有利可图;二是针对读者的以人为本,值得指出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可以看作是图书馆的“客户”,作为高校教育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与以在校师生为主体的读者是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所以高校图书馆中的读者和企业意义上的客户有着本质的区别;三是要营造人性化的图书馆环境和文化管理,使读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去阅读并感受图书馆的人文氛围。

1.2 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在图书馆管理改革中必须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参与,所以应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证工作人员的权利,相信尊重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以人为本管理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图书管工作人员培训机制,提高素质,提倡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理念,要在基层组织中开展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各类培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图书馆本身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内容。管理者要树立服务意识,充分信任基层工作人员,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对工作的责任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尊重他们的劳动,给与他们公平的待遇。三是民主管理,让工作人员参与目标、计划的制定,管理者要广泛听取基层工作人员对决策的意见,并认可他们,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1.3 以读者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以读者为核心的以人为本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体现图书馆存在价值的关键,也是图书馆首先应确立的展开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首先,必须尊重读者,树立人人平等的服务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不能因为读者的身份、职位、地位设置不同级别的服务。对读者人格的尊重体现在提供平等的服务,平等的服务还能使读者更轻松地利用图书馆资源,从而使图书馆资源的效益充分发挥。其次,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以馆藏资源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移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3]。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展开的,所以应关心读者、理解读者、尊重读者和爱护读者,为读者提供热情、周到、开放和友好的网络数据检索信息服务,通过积极、主动推荐的方式指导读者的检索资料,并虚心地接受读者的各种建议、意见。

1.4 图书馆环境和文化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图书馆管理除了需要对人管理或服务,还包括对图书馆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的管理。环境和文化管理能更直接地反映图书馆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明快、清新、雅致、干净的阅读环境可以陶冶人、净化人、感染人,使工作人员和读者会感到很舒服,产生美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一方面可以增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更加友好地对待读者。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还影响大学师生的阅读效果,图书馆环境中营造的人文精神,对于高校师生而言尤为重要。除了为读者提供各种应有的图书馆服务外,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抓住机会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鼓励学生锐意进取,体现了对大学师生的人文关怀。例如,名言警句上墙、伟人肖像上墙,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和知识讲座等让师生参与图书馆管理。

2 知识管理理念

2.1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理念的内涵

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也是一种思维,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产生,依赖于人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这就决定了人对知识的运用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人也成为其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它发挥对知识创新源泉和工具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的不断增长,并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才促进知识经济的到来[4]。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充分满足了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和知识需求,并健全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2.2 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创造、传播和使用知识的主体必须是人,图书馆知识管理应重视人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育能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图书馆工作人员,全面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和帮助实现其工作价值已经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2.3 知识创新管理

图书馆中的知识创造、获取与知识流动共同构成了组织中的知识转化模式,做到图书馆知识共享是知识转化模式的目的,然而实现图书馆知识创新才是最终目的。图书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可以以知识流动为主线,由文献采访、组织、服务过渡到知识采集、组织、服务,同时图书馆也要促进图书馆内部各部门之间、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加快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

2.4 信息技术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信息交流的实时传输的限制,能以更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实现读者和知识之间、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及时、精确的匹配和传输,得到信息反馈,激励知识创新。

2.5 图书馆知识管理重视效益模式的转变

虽然目前图书馆常用的是以规模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不适应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及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图书馆应该帮助用户开发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图书馆能够在更高层次,以更直接的方式,更关键的活动更全面的过程鼓励馆员和读者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

3 生态管理理念

3.1 高校图书馆生态管理理念的内涵

强调有机性的观点、生命的观点、内在关联的观点是生态理念的特点。生态理念的实质是不仅要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更深刻的是对世界的合理秩序、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的反省和人文关怀的理解。现代高校图书馆重在追求素质教育和信息管理的本质。高校图书馆像人的生命一般,其素质教育和信息管理本质所体现的也是一个有机体生命[5]。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运用生态理念,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和培育生态理念,使这种理念扎根于工作人员心中,体现在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中,并用生态思维去处理诸如读者管理、借阅服务、检索咨询等各种具体的服务工作,产生和谐互动、整体关联的效果。

3.2 实现藏和用的平衡

图书文献的保管及库存是“藏”,书的利用率是“用”。藏是用的前提和基础,而用是藏的根本目的。但是,从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反思图书馆管理工作,传统的图书管理侧重于图书文献的“藏”,当前的图书管理却越来越侧重于信图书文献的“用”。二者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因此和谐互动中藏与用的生态平衡在高校图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3 实现书本位和人本位的平衡

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目的来看,“书本位”是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立场,着重管理图书文献资料,往往忽视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读者的服务。现代图书馆管理相反,过分侧重于站在“人本位”的立场,可以说是矫枉过正,把人看作是主宰力量、以人为中心。因此在高校图书管理中应连接起书和人的生态链断裂地带。

3.4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平衡

从高校图书馆管理对象看,注重读者管理是传统管理,读者管理实质上是管理读者。读者长时间处于被管理的客体地位,而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成为了管理中的主体。这种主客体关系的长期存在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影响着对读者的定位,长期如此制约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6]。实际上,读者也应参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并经常为图书馆管理提建议、意见。高校图书馆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图书文献的利用率。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一种生态相互关系。

教育是图书馆承载的根本使命,在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发挥过程中,教育是一个重要任务,在大学这个读书的环境中,图书馆管理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管理者和读者的关注,了解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特殊性,从而形成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理念。研究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是建立科学人性化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基础,而研究和创新适应现代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管理理念,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永军.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1):29-33.

[2] 赵研科,莫雪梅.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本化思考[J].图书馆,2005,10(5):96-98.

[3] 龚军慧.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有效模式――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最佳结合[J].图书馆论坛,2006,26(4):55-57,213.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9

二、“三级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实施战略

1、初级战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斯图尔特•D•盖洛普(StuartD.Galup)和罗纳德•梅尔(RonaldMaier)等人认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因而这种结构层次应该具有知识检索、知识表示、知识出版与组织、知识获取、知识通信与合作、学习与自学习、知识服务和知识管理等功能,需要管理参与者通过各种网络客户端接口实现图书馆管理层的授权访问,而在此过程中知识服务层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需要和相关咨询、电子商务紧密合作,构建以知识库为基础的单元体系结构;参与者和工作者应该严格按照图书馆管理协议执行操作,提供一些Web内容管理等基本功能,通过LKMS访问电子数据实现传输层的一体化服务。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网络系统可以帮助其更快构建广泛性的知识网络,实现个人、团体、组织与内部等层次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促进各层次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扩展网络知识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实现集成式管理服务体系;创建有效网络运营机制,构建能够容纳多种环境机制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体现知识的多重价值。

2、中级战略———培育知识工作者

西印度大学总馆(MainLibraryatheUniversityoftheWestIndies)的管理理念就是致力于维持、开发和组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将图书馆服务人员培育成“知识工作者”,不断增强工作者的人文社会知识水平,开发知识应用的创造性价值行为体系。图书馆结构体系中的工作者包括图书馆管理员、竞争情报分析员、计算机系统管理者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者等,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知识工作者,为此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人力资本管理来培育知识工作者,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知识服务水平。当代图书馆管理资源的关键性因素就是要拥有一批优秀的图书馆管理员,通过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人力资本管理理念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图书馆实施以人为本思想战略的核心是坚持以服务主体客户和用户为出发点,不仅要全面提升用户的服务档次,还要体现对于图书馆管理员的人本管理意识。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从最大限度上开发图书馆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作用。另外,还要确定图书馆知识工作者的素质要求,从多种层次上拓展图书馆馆长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提高其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知识储备能力、认知技能、人际关系和个人显著特征等能力,还要建立诚实、约束性强、灵活、自信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理念,对其专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还要进行培养。图书馆管理员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对知识管理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对具体服务项目进行综合评估;提升自我知识组织能力,对图书馆内部资源数据库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与过滤,以建立合适的馆藏建设评价体系;提升知识检索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开展各项有效的培训活动来熟悉各项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工具,便于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而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占有较大比重,需要图书馆不断强化和完善各类职业培训体系、合理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对图书馆各个领域的学科类型进行科学管理,使图书馆馆员朝着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为此,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提升馆员自身技能。

3、高级战略———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知识经济的不断转型以及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水平升级带来了较大挑战,图书馆必须在基于标准和单一知识信息产品、基于信息源浏览和查询、基于创新信息服务模式的前提下实现知识服务的转型。为此图书馆可以通过相关策略来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服务能力:不断从用户的基本服务需求出发以确定具体的知识检索需求和知识共享需求,进而满足用户的学习与教育需求;不断扩展知识服务方式和类型,努力建构多层次的参考服务模式和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模式,通过专业化的咨询来提升网络信息服务水平;积极开拓知识服务市场,创新经营理念,发展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开发用户的增值商业信息来提高市场知识服务的水平,对在线采购和联机编目进行管理;建立知识服务管理机制,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完善各项利益机制。

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例10

1.1图书馆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领域。何为知识管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者盛小平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组织内知识及其相关无形资产的审计、获取、生产、吸收、应用和保护等过程的系统管理来达到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笔者综合他人观点后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中,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拓宽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对象,对用户知识等非编码化的知识进行挖掘,管理图书馆内外的知识流,进行组织知识重构,激发图书馆用户知识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竞争力,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1.2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是技术与工具观,二是系统观。前者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支持各种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的工具与技术;后者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经设计和开发的为组织的决策者或用户提供决策和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知识的一种系统,即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中于创造、聚集、组织和传播一个组织知识的信息系统。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将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及内涵与图书馆相关理论结合,认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简称LKMS)是一种基于收集、存储、组织、传播、共享、创新知识,为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图书馆内部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

1.3图书馆用户知识

从用户知识的来源来说,图书馆用户知识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一是用户从图书馆获取到的知识(显性知识,即所有可编码化存储和系统化收藏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电子数据资源以及用户反馈给图书馆的已编码化的知识等。二是有关用户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包括图书馆用户基本信息,用户个性化需求,用户对图书馆的评价及满意度,图书馆业务流通统计等。三是用户潜在的知识(隐性知识,即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产生和创造出的、个人化的、不能够明确编码储存的知识,主要包含存储于用户大脑中的经验、技能、智慧、思想等)。这部分知识是用户在长期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不断与图书馆交流互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力和技术等高度个人化的无法表达和记录出来的知识。四是图书馆和用户共同创造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图书馆和用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用户从图书馆获取知识又反馈知识给图书馆,在图书馆和用户互相传递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达到螺旋上升的状态而产生出的新知识。

2高校图书馆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1)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完善的信息管理技术。首先,高校图书馆是高等院校的文献中心,不仅信息存储量大、系统、完整,而且信息资源类型多元化、专业性强。其次,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引入了相当先进的网络设备、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这些技术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高校高层次的用户和馆员提供了内容支撑。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受教育层次高,具有丰富、全面的专业背景,在长期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的有关各专业、各领域的显性知识以及他们潜在的隐性知识都是高校图书馆巨大的资源资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员作为整个学校的知识信息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为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十几年来,尤其是继2000年图书情报学会“知识管理年”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服务创新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在图书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仓库、建立图书馆知识导航、个性化用户门户、馆员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等。这些管理方法、理念和技术的应用,为构建一个完整的、面向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构建模式

3.1面向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仅仅发展了20多年,任何一种模式和技术后面总是蕴含着一种管理思想,目前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型:基于层次模型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系统框架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知识实践框架的知识管理系统;基于生命周期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基于B/S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知识管理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可以得到不同的模式,本文探究的知识管理系统旨在挖掘高校图书馆用户的知识,激发用户从图书馆获取资源,交流创新知识,最终反馈给图书馆。通过分析上述各个模式,笔者认为层次模型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用户知识的获取、加工、传递、分享、创新到应用的过程。众所周知,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和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迫切需要从以文献资源为主的信息管理到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进军,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协助用户获取信息和隐性知识,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开发隐性知识资产。笔者结合日本知识管理学者NONAKA的SECI知识转换模型,参照夏敬华的知识管理3层模型,提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模型。

3.1.1知识资源层知识资源层表示了知识的来源,在基于用户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资源层既包括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同时最重要的是本系统将用户反馈给系统的知识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将这种资源进行收集、呈现、储存提炼,并在知识生产层上运用NONAKA的知识转换模型对其进行管理和应用。

3.1.2知识生产层知识生产层主要是用于描述知识生产的过程。在此基于NONAKA的知识转换理论,通过隐性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来达到知识螺旋上升的状态。第一种转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用户之间相互分享经历而获取隐性知识。第二种模式:外部化(externalization),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第三种模式:组合化(combination),指的是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第四种模式:内化(internalization),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也是人获取隐性知识后将知识升华的过程。

3.1.3知识应用层在知识应用层次,用户通过个性化的知识门户,从图书馆用户知识库中获取知识,并反馈知识给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对用户反馈的知识进行再一次层次上的处理,进一步丰富用户知识库。

3.2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模型

上文已描述了基于用户知识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一些知识管理技术,构建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模式。

3.2.1用户知识门户登录用户经过统一登录口,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知识管理系统(KMS)。个人知识门户平台首页主要有“E-learn”“Mylibrary”“我的订阅”“在线学习”“知识推荐”“知识地图”等应用模块,用户通过点击Mylibrary可查询自己借阅图书的情况、新书推荐、网上完成续借、预约馆际互借、发表书评等;“我的订阅”通过RSS技术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聚合,用户不用点开其他网页就能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状况;“E-learn”提供在线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此模块与教师交流、上传作业、分享观摩同学作业,并可以链接到与课程相关的文献并下载;“知识推荐”是基于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多次的浏览借阅信息的记录,分析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知识地图”的主要功能是将知识资源组织起来,系统地管理知识资源,为知识管理提供导向服务,将用户知识仓库的知识源(即高校图书馆用户)连接起来,更加促进用户之间的知识沟通和分享,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3.2.2SECI管理及应用过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SECI管理及应用过程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用户知识社会化。基于SECI知识转化理论,加之近年来Web2.0的良好发展势头,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引入用户社交网络功能,构建供用户交流的网络社区。具体技术如:E-Learn学习平台、BLOG、SNS(社交网络)等,使同一领域或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结合成为群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通过即时聊天、日志、论坛、网络会议等方式传递不易明示的隐性知识。

(2)用户知识外部化。用户知识外部化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开发用户潜在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知识挖掘等技术将潜在的、有价值的用户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即通过一些表达的技术,将用户的想法或心意利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图片、影片等视觉器材表达,最后将这些显性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储存于图书馆用户知识库中。

(3)用户知识组合化。用户知识组合化是一种将图书馆长期存储的信息资源整合、明示、智能化传递的过程。在知识库知识推送给用户的过程中,关键技术有智能搜索、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等。在智能搜索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访问搜索历史来确定其爱好兴趣,将知识库中的知识过滤,主动推送给图书馆用户,帮助用户高效率地发掘有价值的知识。

(4)用户知识内部化。用户知识内部化是用户从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获取知识后将知识升华反馈给图书馆的过程。基于人工智能,在解决新问题,使用以前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来推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把解决新问题获得的知识也归入知识库中。高校图书馆用户登录知识管理系统,系统自动将问题反馈给知识库,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则通过虚拟参考咨询解决问题后发送给知识仓库,这时知识仓库的知识会获得更新。在用户与知识管理系统交互的过程中,用户获得知识,图书馆知识库也得到进一步更新,图书馆与用户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成长。

3.2.3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仓库在本模型中,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仓库主要包括数字馆藏文献、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以及用户个人知识库。知识仓库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动态的过程中,在提供馆藏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有:知识导入、导出,分类知识,维护知识,存储知识,推送知识。其中用户个人知识库是知识仓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挖掘出的用户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用户在与图书馆互动中反馈给图书馆的显性知识,以及本馆用户尚未出版的学术资源等。高校图书馆用户知识库设置知识产权保护功能,对于上传到高校图书馆知识仓库的用户申明保密个人信息保护,对用户愿意分享的知识资源确定来源和责任者,在保证用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维护通畅的知识分享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