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4 16:42:29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1

管理中的控制自古有之,以往的控制大多只凭经验进行,伴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中的控制逐步上升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综观国内图书馆界的现状,管理的重点大多注重管理结果,而不是注重管理过程。仅有少量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论述的,如向立文在“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及信息反馈不断反复的过程;又如,罗贤春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设计了以危机管理全过程为任务核心的管理维度等。但上述文献研究内容只建立起框架,并且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上升到定量化的科学管理研究。

本文拟基于SCI三论,即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原理,通过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危机比较判别系统、危机预警和报警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模块对高校图书馆教学与服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力图达到减少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目的。

1 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1.1 控制的涵义

所谓控制(Control)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控制是指:设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标准,对实际存在的危机进行测量和评价,若偏离安全区域则纠正其偏差,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发生概率。

1.2 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过程实行控制的必要性

1.2.1 图书馆知识管理隶属于管理活动,自然不能缺少控制和监督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组织管理的5大职能,其中控制职能为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他指出,控制必须施之于一切的事、人和工作。因为,即使计划足够完善、组织和领导及时有效,也不能保证目标能够自然完成,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这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图书馆处于不断发展中,必须实行动态控制 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发展人力资源、调整经费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该过程为动态过程,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影响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界定

狭义上,图书馆危机以突发事件为主;但从广义上看,凡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因素都可以判定为图书馆的危机。

2.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2.1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系统论学科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中指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只有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成因,才能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爆发的概率或降低其危害程度。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

2.2.2 基于控制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系统模块组成:①危机定量指标系统;②危机比较判别系统;③危机预警、报警系统;④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述4个系统模块的动态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4个系统简要介绍如下:

·危机定量指标系统。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原理,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的总目标,弄清各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②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次子准则层等多层次递阶结构;③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危机的调研情况,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④以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技术(Delphi Technique)相结合,科学设定定量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项目、权重、满分标准等(见表1)。

以危机评价标准为准则,对高校图书馆危机进行实际测定,评价结果通过Excel表格处理系统,计算得出各级指标中危机单项分值和综合分值(采用百分制),作为对下一步危机进行比较判别的基础数据。

·危机比较判别系统。此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精确解决具有不精确信息的一种数学评判方法,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评判的方法。具体判别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集;②建立权重集,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分别确定高校图书馆三级指标的权重;③确定评价集,按危机程度大小,将高校图书馆危机警度分为巨警(红色)、重警(橙色)、中警(黄色)、轻警(蓝色)、无警(绿色)5个等级,其危机评价值K分别为:81—100;61—80;41—60;21—40;0—20;④构建评价矩阵;⑤计算单项评价值和综合评价值。

·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施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判断、信息的传 递、制定应对措施和信息的反馈5个阶段。实施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馆长,即由其负责决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危机爆发前的预测防范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处理。根据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等级,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方案》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将图书馆日常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输出危机处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全过程动态监控管理。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信息系统(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MIS)是指对危机管理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的总和,是把上述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程序系统。运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他三个系统实行信息的动态监控。

以上4个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可能构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因素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危机的全过程控制。

2.2.3基于信息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因此,危机管理的决策过程即是危机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过程。

基于信息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是以危机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将各类危机的具体运动抽象为信息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危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2.3 高校图书馆危机控制流程

危机控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设立危机的定量标准;②测量实际值;③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④采取行动纠正偏差;⑤做好记录。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高校图书馆各项危机值以百分制计算,按危机程度分为5个等级,危机值K在0—20之间为绿色安全标准。若在监控中发现危机值偏离安全区域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将危机值调整至安全范围。诚然,危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标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要对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做到防微杜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起,对图书馆的危机进行监控。图5为该校图书馆2007-2008年危机同比评价结果(以服务危机项为例):

3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设立动态监控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系统管理目标针对图书馆的危机,使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或存在危机的关键点都能得到控制;②预防性,它是一种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强调图书馆自身在管理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仅仅作用于管理的最终目标;③科学性,该管理系统将控制指标量化,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④实用性,控制论原理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其具有可操作性;⑤动态性,该管理体系中的危机标准值会随着危机的影响因素而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及时对危机管理计划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危机全过程动态控制;⑥制度性,基于SCI基本原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过程控制,应形成制度。该套管理体系应与高校图书馆评估和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6;109—112.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55—58.

[3]罗贤春.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64

[4]汪药友.三论.[2009-07—01]http://blog.sina.corn cn/s/blog_4f5ec9d201000b96.html.

[5]马小闳,龚国伟.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7):163—166.

[6]郭宏伟,孙汝杰,玄雪梅.定量评价方法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6—89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2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3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4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商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盈利机会,也使企业置身于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转变观念,采用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

一、图书成本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图书成本的定义

图书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图书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是从会计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耗费和支出归集、计算出生产成本,即图书的制造成本。广义的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耗费,即图书成本的对象包括图书出版过程中的所有成本。

(二)图书成本管理的内容

根据图书成本的定义,图书成本管理也可分为狭义的图书成本管理和广义的图书成本管理。

狭义的图书成本管理也就是传统的图书成本管理,管理的对象只针对图书的制造成本,判断图书是否盈亏的标准是看“图书营业收入”是否大于“图书制造成本”,这是一种典型且短视的产品决策观。

广义的图书成本管理也就是战略成本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从“产品总成本”角度来判断新产品是否盈利、新生产线是否决策上马。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图书的制造成本,而且对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如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材料采购、制印装、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作业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管理,从总体上判断产品的盈利性和价值创造性,可见,现代成本管理的本质是“基于价值链”的总成本管理。

(三)图书成本管理的特征

1. 图书成本管理的规划性

传统成本管理往往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制造环节,并通过加强对制造环节的各要素成本的控制实现成本管理目标,战略成本管理认为,要做好图书成本管理,必须在图书的选题策划阶段,对图书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材料采购、制印装、销售、售后服务等进行全盘规划,从源头上控制图书的成本。

2. 图书成本管理的合理性

图书成本归集的是否合理,决定着图书价值反映的是否真实,决定着领导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因此,在进行成本归集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分摊依据,对与图书相关的编录经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进行合理的归集,使图书的成本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

3. 图书成本管理的全面性

在实际管理层面,如果仅仅依据图书的制造成本来计算图书的经济效益,必然扭曲事实 ,并做出错误的决策,只有用图书的总成本来计算图书的经济效益,才能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

二、图书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版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找到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领先战略是最常见的一种竞争战略,也是企业通过有效的途径降低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1. 加强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优化图书成本核算。通过选择合理的费用分摊方式,可以使图书成本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而出版企业选择的重点扶持的项目也能够赢利,甚至最终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但是,如果图书成本核算不准确,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有可能给出版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 加强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出版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优化选题、材料节约、生产创新和自动化等来控制图书的成本,使图书的成本达到最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价格优势。

3. 加图书成本管理有助于明确企业价值链的优劣。通过完善的成本管理,辅之以全面的企业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的分析,能够帮助出版企业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明确自己的成本软肋,实现成本节约战略的目标,最大程度的实现成本管理目标。

三、目前出版单位图书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

目前,有些出版单位不重视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在图书项目的选题策划阶段,不制定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在选题论证阶段,也不对图书的成本、利润进行分析;在后续的编辑、制造和销售阶段,各项成本费用经常随机产生,无据可循,等到图书出版之后再计算实际出版成本,如果前期成本过高,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补救的余地,成本管理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二)缺乏图书成本的跟踪控制

在图书项目策划阶段制定了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后,后续阶段的跟踪控制也非常重要,有些出版单位库存图书特别多,其中就包含一些残损图书和印装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出现这种情况,跟图书的制造过程没有严格的跟踪控制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图书稿件经过三审三校,达到齐、清、定之后才能开始印刷,但如果这个过程缺乏跟踪控制,在达到即定标准之前就开始印刷了,由于现在的印刷设备都比较先进,自动化水平也比较高,印刷一种几千册的图书也就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如在开机后发现图书内容有问题或印刷质量有问题,基本上是没法控制的,这样,即使规划制定的再好也无法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三)图书成本费用分摊方法不合理

目前有些出版单位在成本核算中,为了满足按部门绩效考核的需要,把编辑的各项费用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归集,然后把这部分费用依据“图书印张”或“图书码洋”分摊到图书中,由于一个部门有的编辑做书多,有的编辑做书少,有的图书印张多,有的图书印张少,这样有些印张多的图书就分摊了大量的费用,分摊的结果导致某些图书的成本特别高,甚至有些品种比定价还高,这样计算出的图书成本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图书的价值,导致一些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高的图书反而被淘汰。

(四)成本核算系统比较落后

有些出版单位的成本核算系统比较落后,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会计软件还只具备简单的核算功能,除了基本的资产负责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外,其他表格如成本表,投入产出表等都无法自动生成;另外,由于各部门的系统都是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务,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完整数据,这样降低了所需数据的可靠性,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决策失误。由于现代管理需要各部门的数据相互共享,对整个产业链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显然这样的核算系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

(五)图书成本管理的观念没有转变

许多出版单位的图书成本管理还局限在图书成本的核算阶段,仅仅把制造环节的成本作为计算图书成本的主要环节,但是,由于出版物的特殊性,在实践中,其实制造环节的成本节约余地并不是很高,比如纸张的价格、装帧设计的费用、制印装的成本等等这些价格调控空间有限,仅仅从这些方面来节约成本,图书成本管理的效果不会特别明显,如果无原则的降低成本,甚至可能会影响图书的质量。

四、加强图书成本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度

图书出版首先从选题策划开始,在选题论证报告中就应该包括图书成本全盘规划书,此规划书的内容应该包括后续的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采购、制印装、库房管理、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可能发生的成本,以及为达到规划的成本应该采取的措施,这样就很容易发现后续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事先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发生,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建立了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可以使各部门目标明确,行动一致,比如当一种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定后,财务部要准备足够的资金,采购部门要准备必要的材料,印制部门要选择合适的印厂,市场营销和销售部门要为此种图书做相应的宣传工作和销售准备工作等,这样就为图书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就无法估算图书的利润,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无从谈起,可见建立图书成本全盘规划制度是强化出版单位图书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二)制定图书成本跟踪制度

图书成本的全盘规划制定后,在后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图书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如何,还应该派专人进行跟踪,否则,不光无法完成事先规划的成本,甚至可能给出版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一方面,要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跟踪,比如图书制印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管理不到位,肯定会成为成本浪费最严重的阶段。而发货过程也是成本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发货的数量要根据客户的销售能力、信用状况等,以免产生大量的退货,从而增加图书的销售成本;另一方面对实际产生的成本进行跟踪,每进行一个经营环节,都要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规划成本进行比较,比如审稿环节结束了,要对稿酬、编辑加工费等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汇总,并与事前的成本规划进行对比,如果偏高,就要对偏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找到原因,争取在后续阶段把这部分成本补回,这样就为图书成本的管理提供了后续保障。

(三)选择合理的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为了解决成本费用分摊不合理、不全面的问题,应优化使用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正确计算具有两个前提,一是作业消耗资源;二是产品耗用作业。根据出版行业的特点,图书的稿酬、材料、制印装成本一般可以直接分摊到图书中,有一些费用如编辑人员的工资,编辑加工费用,办公费用以及编辑部门发生管理费用,图书的销售费用,这些费用与图书成本相关,但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分摊到不同的图书中,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于每种图书的难易程度不同,编辑加工的复杂程度不同,每个印张所耗用的人工工时不同,不能简单地按张印或码洋把这些费用分摊到不同的图书中。在分摊时,财务部门应认真分析上述费用的成本动因,根据相关的成本动因分摊到相应的图书中,编辑人员的工资,编辑加工费用,办公费用以及编辑部门发生管理费用等,一般情况下,这些费用与人工工时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选择人工工时作为其作业动因对这些费用进行分摊。销售费用主要是为销售图书发生的,图书的销售收入是以销售码洋为基础计算得来的,特别是现代销售模式的多样化,书店开展活动的促销费用大多是依据销售码洋来计算,因此销售码洋作为销售费用的作业动因比较合理。

(四)健全图书成本核算系统与方法

传统的图书成本核算系统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出版企业需要一个强大、灵活、高效的数字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将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完整地集合于同一体系中,为企业各项业务的顺畅运行提供管理平台,带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国外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问世的ERP已经把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了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并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并准确及时地反映各方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和财务效率,在市场获得了竞争优势。ERP系统的先进性、自主性和高效性已成为图书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可见,出版企业引进ERP系统已迫在眉捷。

(五)从战略的高度做好图书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以识别企业关键成功因素为基础和出发点。迈克尔・波特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框架,为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分别对图书出版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企业间价值链进行分析,从而识别出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

出版企业的基本活动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制印装、质量检测、图书的库存管理、订单处理、发货、促销、N售队伍建设,销售渠道选择以及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是保证和支行基本活动而发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财务、人力资源管理、选题策划、装帧设计等。识别了企业的价值活动后,对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识别出具有成本优势的作业或活动,分析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并对价值活动进行优化与协调,为建立持久竞争优势采取改进行动。比如在图书的销售过程中,如果某种图书的销售量比较大,可以与印制部门协商,把图书直接从印刷厂发到图书批发商,这样就降低了仓储部门的人工成本、运输费用和库房管理费用;许多出版企业将图书的制印装环节和图书库房管理环节实行外包等等,这都是企业去除非增值作业,保留增值作业的体现 。

出版企业间的价值链包括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出版企业的上游价值链主要包括作者和拥有版权的单位等,下游企业主要有印刷厂、图书批发企业等。可以采用长期合同、合营甚至控股等多种递进形式形成企业间的纽带,这样有助于节约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横向价值链上的企业主要是各种出版单位。通过分析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从而明确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并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企业的图书成本,大大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总之,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商业环境的需要,出版企业应该从图书成本管理制度、图书成本费用的分摊方式、图书成本的核算系统、图书成本的管理理念等方面加强管理,发挥自己的成本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梅玲,朱学义.国外企业财务软件的发展历程[J].企业管理信息化,2005(04).

[2]孟怡平.从传统成本管理提升到精益成本管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1(02).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6

当前高校图书馆普遍都实现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建立了自己的书目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历史数据库。如何在现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采购决策的多种因素,建立采购决策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数学模型,开发出一套图书采访决策支持系统,从而使图书馆各学科、各层次的图书收藏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又能按比例、合理地发展,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

关于图书采访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3]、数学规划法[3]、模糊数学方法[4]、线性加权法[5-8]、边际分析法[9]、灰色系统方法[10]和“席位分配”法[11]等;定量研究路线主要有三类:①书刊本身价值的评价建模;②按学科专业分配采购经费建模;③综合考虑图书价值和学科专业的采购经费分配建模。朱世平[3]较早地对图书采访辅助决策系统进行过总结,给出了系统框架结构,但未给出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实现。游丽华[4]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给出高校图书馆藏书特征模糊集和图书隶属函数,建立了中文图书采访模型,但未注意学科之间的经费分配比例。靖培栋等[5,7,11]对外文期刊的采购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按学科分配经费的定量数学模型,并从尽量保证学科经费分配公平的角度采用了席位分配模型,但未给出书刊本身价值评价的数学模型。郑全太[6]提出一种图书价值的评委评分计算方法,详细讨论了其合理性,但未考虑各种层次读者对图书价值的不同评价。莫宵[8]给出了按专业分配图书采购资金的数学模型,但未讨论图书本身价值的评价。向桂林[12]等详细讨论了影响图书价值评价的多个因素,建立了计算图书价值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已有馆藏书刊每个大类的评分总值来分配购书经费,但未考虑如何从待选书刊中进行采购决策。李武[2]等在给出计算书刊本身价值的定量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按学科专业分配采购经费的概念性步骤。笔者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图书价值、读者需求和学科专业,给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采购决策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已有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采访决策支持系统。

2图书评价模型

在进行图书采购决策前,首先要对图书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价,这需要考虑影响图书价值的多个因素以及多层次读者的需求。具体可按如下思路进行:不同层次读者对影响图书价值的多个因素进行分别评价,将各因素评价值加权求和,先求出单个读者对某图书的评价值,再求出各层次读者对图书的评价值均值,最后再将各层次读者对图书的评价均值加权求和,得出图书的最终评价值。由此可建立图书评价的数学模型:

为便于理解,列举算例及其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影响书刊价值的因素为学术水平、针对性和价格,权重依次为0.4、0.4、0.2。评分采用5分制,如“5、5、5”表示“学术水平最高、针对性最强、价格最便宜”。如某书上述三个因素被某读者评分为“4、5、4”,则该读者给该书的评分值为4×0.4+5×0.4+4×0.2=4.4。

把读者分为副教授(博士)以上、讲师(硕士)、助教和本科生4个层次,分别求每个层次对书刊的评分均值。如有5个副教授以上读者同时选中某期刊,且对其评分值分别为4.5、4.0、3.8、4.0和4.8,则认为副教授以上层次读者对该书的评分均值为(4.5+4.0+3.8+4.0+4.8)/ 5=4.22。

对书刊评分均值按副教授(博士)以上、讲师(硕士)、助教和本科生4个读者层次加权求和,权重依次为0.4、0.3、0.2、0.1。如4个层次读者对某书评分均值依次为4.5、4.0、3.8、4.0,则认为该书评分总值为4.5×0.4+4.0×0.3+3.8×0.2+4.0×0.1=4.16。

求每种书刊的需求强度,即每种书刊的选中次数与该书刊所属学科范围内的参与选书的读者人数的商。如某书被其所属学科的200个参与选书的读者中的150个选中,则其需求强度为150/200=0.75。

3经费分配模型

高校一般具有多个院系和多个学科专业,在分配图书购置经费时首先应该考虑学校的院系和学科专业的设置情况以及读者的分布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先确定影响各学科经费分配的因素及其下层因素,并设定各因素权重;从最下层因素开始计算各学科的相应因素值,若同一层各因素值意义及量纲不统一,则将各学科该层的各因素值除以所有学科该层相应因素值的总和,得到各学科该层各因素值的计算值;从最下层因素开始,将各学科各因素值的计算值按照相应层的权重加权求和,最终便得到各学科的经费分配比率。其数学模型描述如下:

为便于理解,列举算例及其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经费比率的因素为重要学科数、读者层次及人数、核心期刊数[7](意义及量纲不统一),权重依次为0.5、0.3、0.2。而其中因素“重要学科数”的下层影响因素又分为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硕士点数(意义及量纲统一),权重依次为0.4、0.4、0.2;“读者层次及人数”的下层影响因素分为副教授(博士)以上人数、讲师(硕士)人数、助教人数、本科生人数(意义及量纲统一),权重依次为0.4、0.3、0.2、0.1;“核心期刊数”取权威机构数据。如某一级学科上述4个层次的人数依次为80、150、15、500,则因

素“读者层次及人数”的计算值为80×0.4+150×0.3+15×0.2+500×0.1=130。

计算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的每个因素值在所有学科该因素值之和的比,这是由于不同的因素值代表的实际意义不同,为了应用各因素的权系数,必须统一量纲。如共有3个一级学科参与购书,其“读者层次及人数”计算值依次为130、200、323,则第1学科的“读者层次及人数”计算值占3个学科该因素计算值的总和的比率为130/(130+200+323)=0.1991。

将影响各学科书刊采购的各因素值加权求和,求得各学科书刊采购经费占所有考虑的学科书刊采购总经费的比率。如某一级学科的重要学科数、读者层次及人数、核心期刊数比率值依次为0.085 0、0.121 5、0.199 1,则该一级学科书刊采购经费占书刊采购总经费的比率为0.085 0×0.5+0.121 5×0.3+0.199 1×0.2=0.118 8,即占总经费的11.88%。

4采购决策模型

在得出图书评价结果及各学科经费分配比率后,需要在各学科内对待选图书进行选购决策。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将待选图书按学科分类,各学科待选图书按需求强度从大到小排序,需求强度相同时,再按图书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②根据经费情况,设置选购图书的需求强度及评价值下限值;③根据需求强度,设置复本量配置规则:如需求强度在0.7以上则复本量为8,需求强度为0.5-0.7之间复本量为5,需求强度为0.3-0.5之间复本量为3,等等;④各学科待选图书中需求强度或评价值不小于相应下限值的图书为应采购图书,先将全部应采购图书的复本量配置为1;⑤ 先按需求强度从大到小,再按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配置到步骤③中设置的相应目标复本量。

5采访决策支持系统

以上模型为图书采访提供了定量支持,但是,若对每本书刊做手工计算则太繁琐。当前高校图书馆大都采用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将上述模型与已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资源结合起来,设计开发文献采访决策支持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可能。

采访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根据最新的可供采购的图书信息、现有馆藏及其利用情况、学校学科和读者分布情况、图书购置经费数额和馆藏特色要求等信息,对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工作进行决策支持,即辅助采访人员决定哪些图书必须采购、哪些图书在经费允许时也应该采购、哪些图书不必应采购,并决定若需采购时要采购多少复本。

根据相对独立的图书采购功能划分及图书采购决策的一般流程,设计图书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块结构及功能。首先,采访人员收集最新的可供采购的图书信息并进行;其次,从文献价值和读者需求两方面对可供采购图书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如上述图书评价模型);最后,根据一定的决策模型(如上述经费分配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进行采购决策,决定采购哪些图书、多少复本。据此,图书采购决策支持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书信息采集子系统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功能是采集可供选择的图书的基本数据。从采集书目上看,主要包括新书征订目录、读者推荐书目、教学参考书目、科研参考书目及馆藏特色与补充书目等[13] ;从采集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待购图书的题名、内容简介、学科分类、作者和出版信息等。这些数据被录入数据库中,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供采访人员和读者评价、使用。

各个不同层次的读者通过图书评价子系统对收集在数据库里的待购图书进行综合评价,系统从而自动计算出各种图书的评分值(按照上述图书评价模型),并存储在数据库中,为制定采购决策提供依据。

图书馆的采访人员根据数据库中的图书评价结果,通过采购决策子系统进行采购决策(按照上述经费分配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将图书选择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

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供系统管理员对数据库及模型库进行管理,如进行图书评价模型和采购决策模型相应参数的增加、删除、修改等。

数据库方面,在已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着读者数据、馆藏数据、流通数据等)基础上增加了学校的学科数据、待购图书原始数据(包括最新征订书目、教学参考书目、科研参考书目及馆藏特色与补充书目等)、待购图书的评价数据、待购图书的选择结果。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7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04102

0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把来自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通过数字技术存贮起来,可以实现跨越区域且方便快捷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加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程度。数字图书馆是学生的知识殿堂,传播知识、交流知识,并且产生知识,进行知识的传承和创新,不仅能够扩大人的视野,更能够丰富人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数字图书馆的价值所在,有利于将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才能对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利用和图书馆的管理使用进行有效的指导,也能够实现通过图书馆进行知识的传播、传承以及创新。当前,数字图书馆价值方面的研究视角比较单一,本文将从综合性研究视角来研究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同时,针对数字图书馆的价值利用情况进行实际分析与指导,以便充分有效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作用,使得人们受益,同时也加强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价值利用。

1数字图书馆综合价值指标体系建立

1.1图书馆价值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目前,影响图书馆价值的因素很多,且影响因子结构复杂,因此需要进行综合的、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对数字图书馆综合价值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才能够准确地了解并把握数字图书馆的价值所在。因此,建立图书馆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①价值客观性存在原则;②技术科学性原则;③指标系统全面性原则;④图书馆建立目的性原则;⑤核心价值可行性原则等\[1,2\]。

1.2建立数字图书馆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图书馆价值评价基本原则,结合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方法、文献资料和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特征,建立数字图书馆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一定的价值能力指标因子进行具体分析。数字图书馆综合价值包含4部分,主要有:图书馆人文价值、图书馆技术价值、图书馆职业价值以及核心价值\[3\]。图书馆综合价值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级指标有B1数字图书馆的完整度、B2数字图书馆技术知识储备、B3数字图书馆竞争力、B4数字图书馆使用用户满意度、B5数字图书馆价值管理系统、B6图书馆人文价值形象,共有12个相关二级指标\[4\]。

1.3数字图书馆综合价值评价方法应用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相关原理,即针对事物的一些复杂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并将影响因素最初变量从多个因子减小为少数的综合影响分析指标进行因素统计并研究的方法\[5\]。将影响因子原变量假设为变量指标:a1,a2,…,ap,经过因子降维后所得数字图书馆价值的综合指标为:b1,b2,b3,… ,bm(m≤p),则系数xij的确定条件为:b1=x11a1+x12a2+…+x1pap

b2=x21a1+x22a2+…+x2pxp

............

bm=xm1a1+xm2a2+…+xmpap其中,①bi和bj(i≠j;i,j=1、2、…、m)不相关;②b1在a1,a2,…,aP所有因子线性组合中方程值的方差最大;b2与a1不相关,且在a2,a3,…,xP的所有因子线性组合中方程值的方差最大;bm是与a1,a2,…,am-1都不相关的所有因子线性组合中方程值的方差最大。

同时,针对价值指标评价体系中的新变量指标b1,b2,…,bm分别为图书馆价值评价体系原指标变量a1,a2,…,aP的第1个,第2个,…,第m个主成分因子。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8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21-04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载体由传统纸质转变为先数字后纸质的载体产生形式,因此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应用。档案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具有附加价值的新档案,产生“二次归档”问题,如何保证数字档案的原始性,如何对档案“二次归档”,如何解决档案保密与档案利用的矛盾,是档案管理领域需要探索的方向。数字档案研究有别于传统纸质档案等偏向保存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确保档案原始性和如何管理利用档案。数字档案无须过多考虑存放问题,而需考虑分级保密和存档价值问题。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针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本文提出高校图书馆数字档案共享模式,试图在高校图书馆特定领域挖掘数字档案管理的新需求,使数字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能够保障和推动高校图书馆发展。

1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研究现状

1.1 档案知识管理研究薄弱

档案学研究已由档案记录的保存演进至档案记录的管理[1],这与计算机、网络、数字存储等高科技技术普及有关。但档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上仍存在着差距。在定量方面主要表现为文献整体数量不足,期刊的集中程度不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得到资助的基金比较少;在定性方面,档案学知识管理研究的关键词和主题不如图书馆学丰富,没有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展[2]。这种差距与档案工作“重藏轻用”的特点和档案学整体发展落后于图书馆学有关,档案学应加强对知识管理研究的重视。作为图书馆学与档案学的交叉领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回溯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融合一体化阶段。档案管理要适应信息化时展需求,应吸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理论和方法,通过知识管理应用技术,实现“信息”向“知识”演变。

1.2 档案管理手段单一

现有的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手段以档案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融合一体化为主,缺少档案演变为“知识”的形式及手段。对档案“信息”的评价、鉴定等行为仅限于档案管理人员个人对制度化管理的理解,而由此造成对档案留存价值评估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经验行为、制度行为。而制度和个人经验有时未能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变化。当单个档案的部分缺失,档案管理人员时常以档案不全或该部分未达到留存价值等理由推诿,查阅档案用户很少就档案缺失部分提出严谨的异议。

1.3 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理念缺失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的普及阶段已基本结束,目前正朝着质量提升的阶段前进[3],然而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局限于被动式查阅。高校图书馆侧重于党务、人事、设备、基建、财务等方面行文格式公事化的档案归档保存,其目的是有需求时提供查阅。此类服务方式属于档案学最原始的基本的查阅功能。现有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在读者档案、新馆建设档案、人事档案、图书馆历史档案等方面都有涉及,但都没有提出“知识”化的服务概念。在一体化中进程中,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数字网站必须能够快速地接收、分析、处理新的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需要它的读者[4]。这类着重网络化的服务形式,忽视了服务的理念――“知识管理”主动式服务,此管理状态形成的原因是档案管理服务理念与信息化环境脱节造成服务理念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化蓬勃发展,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开创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局面,强调为图书馆界提供主动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档案服务理念应着重在主动服务、合作共赢、引领业务、开放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化。建立档案管理主动服务理念,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能够加强馆内各部门粘连性、加强校内职能部门之间的粘连性、强化馆际之间交流学习的粘连性。通过从档案管理演变成档案的知识管理,使得图书馆档案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储备及共享平台。

2 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化共享模式策略

档案学应扩大原有的研究领域,借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信息组织研究方式,来满足新技术环境下人们对档案利用方式变革的需求[5]。高校可以利用档案信息化共享模式建立档案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档案价值评估,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构建档案管理平台以馆内共享为主,可推广到校内学科研究服务领域和馆际之间交流服务领域(见图1)。

2.1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内共享模式

图书馆档案馆内共享基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是结合图书馆绩效管理,推动业务技术共享为核心的共享模式。馆内档案的共享内容包括:馆内各业务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年度总结报告等量化数据,馆内不同业务侧重点的服务质量评价,馆员素质培训实践效果,设备采购选择参数等。通过共享模式加强全馆馆员的参与度,利用共享档案价值评估,进行有效的量化工作服务质量评定,形成完善的服务档案群。通过年度档案的比较分析,使业务侧重调整有据可依,馆员业务培训流程有章可循,创新服务的效果有表可查,馆员轮岗交接材料也能以档案形式保留。

2.2 高校图书馆档案校内共享模式

高校图书馆档案校内共享模式策略是以科学数据服务[6]、学科服务、读者特殊服务为指向的引导型共享模式。利用共享平台让校内师生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内容及服务效果,以达到宣传、凝聚关联读者群体的目的。对高校新开专业,院系拆分或合并等行为进行档案存档,根据相关教学需求通过档案共享模式跟进图书资源配置,使得行政角度自上而下的执行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配合。

2.3 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际共享模式

图书馆档案馆际共享模式策略是以打破高校图书馆间“贫富差距”,构建海量分布式档案资源库群、统一的档案知识型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馆际间合作共赢的泛合作型共享模式。档案馆际共享模式能有效地进行业务部门档案交流、创新服务档案的价值评估和图书馆学术交流。共享策略的目的是节约馆际合作交流成本,提供馆际合作成功案例,使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具体方面得以量化表现,采取“跟随战略”使落后的高校图书馆发展有所借鉴。特别是针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要求可以有依据地适度调整,针对高效益低成本创新特色服务能迅速推广,针对高效价值的服务体系由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投入从而缩小地域性差距。

3 高校图书馆档案实现信息化共享的措施要求

3.1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硬件设施要求

档案共享硬件设施要求数据库分布式管理存储、有集中安全的异地备份。档案虽然提供查阅功能,但并不是所有范畴的档案都可以完成公开。分布管理存储使数字档案具有地域性的存放地点,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安全性,有效防范系统维护人员登录档案存储设备服务器,有效地保护档案共享范围。利用异地加密的备份手段,可以规避突况下档案存储数据库遭受灾难性打击,加快重建修复进度,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可靠运行。

3.2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技术平台要求

本着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出发,利用开源系统如Dspace等为基础平台,对档案管理平台进行配置和二次开发。技术平台重点是优化检索方式,简化档案录入提交的步骤,达到易录优检的效果。通过爬虫技术提取有效的关键词,组合档案录入时设置的主题词进行爬虫检索。以明晰的(档案前期的)需求分析进行相关检索,使检索结果以完整的连续存档显示。当存档部分内容有等级限制时,可通过用户级别进行隐性显示,以方便用户知晓并提出查考申请,经核准后,单独进行档案传递推送。

3.3 档案信息化共享的标准化要求

文档、音频、图片的档案存储相对于目前存储设备容量不构成负担,如何完整记录保存才是关键之所在,因此,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执行标准化规范。真实地实时记录档案,并对档案进行跟踪记录,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以方便档案的查考。引入“标准化”可以通过平台设计来量化档案录入的元数据量。“标准化”过程是通过实践让“标准”不停修正的过程,并通过平台管理应用强制执行的过程。在档案分类、分级和鉴定等量化过程需要平台以“标准化”的规范,在界面上设定简单可视符合思维逻辑判定的布局。

3.4 档案信息化共享对建档馆员的素质要求

馆员参与档案信息化建档的过程主要是把档案信息知识化的过程。规范培训内容及流程,加强归档工作的日常化、分类的规范化,适度放宽分布式参与程度,使馆员在归档交流中以常态化进行建档管理。特别在档案保密分级制度和对档案完整性的概念理解上,对完整的档案进行合理拆分提交,并对拆分各部分进行分级保护,达到档案内容分级保护的效果。馆员参与档案的建档、管理及评价有利于馆员自身业务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档案价值的传递推广。建档共享过程也是馆员相互学习促进的过程,达到相互共赢的目的。

3.5 数字档案原始性的存储技术要求

确保数字档案的原始性是档案管理最为核心的保护技术之一。解决的办法是依赖开放性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权限功能,在数字档案在归档后,让系统定时对数字档案进行写权限的提升,禁止用户对数字档案进行修改增删操作。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使存储与系统平台物理存放分离,并限定存储服务器的Root用户只能在存储服务器上登录,杜绝Root权限人员通过网络远程操作对档案进行修改增删。当需要对档案进行修改增删操作时,应视为档案进行“二次归档”的相关活动,应保留记录体现数字档案原始性。

4 通过信息化共享构建高校图书馆档案价值体系

明确档案管理的价值体系是执行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共享理念前提。便利的获取方式,档案真实有效,数据原始且具有连续性,突显档案利用价值,并通过价值观来确定服务观。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阶段,倾向追求读者服务为主的服务价值而忽视自身发展服务价值,目前应考虑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使馆员素质及图书馆自身能够稳定均衡发展,再进行下轮创新服务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档案价值可从权威、考核及监督三个方面构建价值体系。

4.1 通过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构建权威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档案分布式数据元收集的完整性体现档案考查核心价值。从归档的严谨角度,收集元数据不可修改只能追加,体现档案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档案文件的记录性,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理念。通过丰富原始性数据积累为档案研究利用提供数据挖掘的条件。来源正统的权威性价值档案,让研究分析起点上建立在成功因子之上,使分布式数据档案管理得以进入良性发展。

4.2 通过网络信息化环境构建考核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业务档案有效记录图书馆服务质量和馆员工作成绩并进行量化管理,并作为绩效考核、高校教学评估图书馆考核的统计数据来源、新服务立项和院系专业改革等跟踪考核。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构建全面的参与评价考核机制,全面参与有利于考核价值的合理性和客观性,让考核价值体系在依托档案管理下公正地产生合理激励效果,考核价值体系也有利于指导档案归案细节。在档案管理和考核相互作用下,使档案管理制度及规范章程“标准化”,为“标准化”的可复制性创造条件。

4.3 通过网络信息化公开构建监督价值体系

高校图书馆档案共享平台有效监管高校图书馆投资、设备选购、新馆建设等发展项目。利用档案管理建立资金投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图书馆集思广益、少犯错误和节能减排规避浪费。以自下而上的修正执行监督,能有效制约权力垄断格局,推进民主参与的进程。在图书馆改革修正的道路上,起到保驾护航的监管。明晰的档案管理的监督价值体系,让图书馆在有序合理、与时俱进的惯性下高速高效地发展。

5 结 语

利用分布式管理存储方式,隐性扩大档案管理队伍;利用评价鉴定功能,引入考核机制;利用共享服务特性,加强监督,优化硬件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创建泛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在信息化潮流中良性发展。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学的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如果孤立研究很难在应用方面有所发展。高校信息化环境优越,高校档案馆与图书馆为同级并列单位,使高校图书馆的档案应用可以在小范围试验出更多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推进档案学在信息化管理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宋艳辉,杨思洛.国际视野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6):1―13.

[2]冷 雪.近十年我国档案学与图书馆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计量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3(6):9―14.

[3]吴汉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建设现状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81―86,71.

[4]楼白宇.公共图书馆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数字网站的实践效应[J].兰台世界,2013(11):99―100.

[5]刘家真.论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的交叉融合[J].图书情报知识,2001(2):13―16.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9

无论是从图书馆的内在要素构成,还是图书馆的基础理论发展,以及图书馆的历史演化来看,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逻辑,蕴含着自发的知识管理形态,驱动着自觉化的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在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图书馆的内在构成要素充满了知识属性。图书馆由从业人员(管理者、馆员)、馆藏资源(文献、信息)、管理工具(制度、技术)和服务对象(用户)四大部分组成。以上四个方面无一不与知识相联,无一不与知识活动相关,无一不是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承载主体。图书馆从业人员包括管理者与馆员,承担着运用管理工具对馆藏资源进行整理、组合并提供给用户的职责,与知识资源打交道,向知识需求者提供服务,本身就是知识主体,又是主体化的知识,即隐性知识。馆藏资源包括文献、信息,是知识的载体和形式,是知识分类中的显性知识,通过图书馆馆员、管理者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发现、挖掘和创新,产生新的知识。管理工具包括制度、技术,科学的制度如组织构架、工作流程和先进的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能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增值,本质上就是知识工具。服务对象即用户,是图书馆的需求方,是知识资源的利用者,知识管理的服务者,更是知识价值的实现者。图书馆内在构成要素的知识属性蕴含着、驱动着、发展着知识管理。图书馆的理论基石来源于对知识的研究。德国图书馆学家阿道夫•艾伯特在1820年出版的《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图书馆员执行任务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应当构成图书馆学的主体内容,建立了图书馆的“知识论”理论思想。1976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肯普在《知识的本质———图书馆学入门》一书中讨论了知识与图书馆的关系,指出图书馆不只是作为知识的收集站而存在,应努力传递知识,阐释了图书馆的“知识基础论”的理论思想。1954年,德国图书馆学家彼得•卡尔施泰特在《图书馆社会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图书是客观精神(知识)的容器,图书馆是主观精神(知识)与客观精神(知识)发生联系的场所,提出图书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思想。1977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奥尔(J.M.Orr)在《作为交流系统的图书馆》一书中指出,图书馆的目的是收集和利用人类文字的交流,是知识的传递系统,是人类交流系统的补充,反映了人类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图书馆的“知识交流论”的理论思想。图书馆研究专家布利斯(H.E.Bliss)和谢拉(J.H.Shera)率先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观点,最终在夏尔马(Pandy.S.K.Sharma)的《图书馆员知识的知识》一书中发展为涵盖图书馆职业的“知识组织论”的理论思想。〔3〕对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沿着知识的研究路径展开,没有对知识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图书馆基础理论的深化,没有知识的存在,图书馆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图书馆的历史演化贯穿了知识的主线。第一代图书馆以收集和保存图书为目的,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是人与图书相结合的传统图书馆时代。第二代图书馆是以文献为主要收集存储对象,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服务,是文献信息与人、计算机相结合的图书馆自动化时代。第三代图书馆是以信息资源为对象,以计算机和数字网络为手段,是信息资源与人、计算机、信息网络相结合的图书馆网络时代。〔4〕图书馆的历史演化实际上是知识的形态演化,随着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图书馆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外部需求: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与知识管理

图书馆的外部需求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决定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开展知识管理、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外部需求在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在不断演变。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上,国际图联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外在环境对图书馆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的繁荣文化、实施教育、专业服务的职能,从不同层面把图书馆知识管理嵌入到社会大系统中。

1.文化繁荣职能:嵌入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而存在,是从图书馆学诞生开始就具备的第一项职能,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并使之得以流传和发扬。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文化繁荣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职责。一是从纵向上讲,图书馆担负着保存、流传文化知识记忆的职责,将知识汇聚成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使人类文化生生不息,不断累积繁荣。二是从横向上讲,图书馆承担着普及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能,促进知识交流共享,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履行文化繁荣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已嵌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为目的,承担着记忆传承和传播普及文化知识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面向大众的,全面开放的,具有社会历史特征。

2.社会教育职能:嵌入公共服务系统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教育机构而存在,是进入工业社会的图书馆发展出的第一项自觉性的社会职能,面向特定群体,扩展至社会,开展社会教育。教育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途径,已成为政府开展公共服务、履行社会职责的基本内容。图书馆作为知识仓库,是开展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阵地。一是引领社会阅读,采取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向受教育群众开放,倡导传播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开展基础教育,融入学校专业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教育,推动人的素质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嵌入政府公共服务系统,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目的,承担着知识发现、组织、创新的社会发展责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工作,具有公共服务特征。

3.专业服务职能:嵌入市场价值系统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专业服务机构而存在,是社会自主多元、知识海量细分的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服务职能。以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面向特定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服务。履行专业服务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知识服务的方式,把用户和市场联结起来,参与知识市场竟争,实现知识资源的增值,具有市场发展特征。

知识资本:构建以需求

为导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知识供求的关系中把握图书馆知识价值规律,在知识化劳动中创造价值,在知识服务中体现价值,在知识应用中实现价值,本质上是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运行过程。以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图书馆僵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形成知识化的有机组织体,并融入社会系统中,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循环,更加有效的履行社会职能,把图书馆的知识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满足以自我实现人为逻辑前提的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复合化价值需求。

1.建立柔性化的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知识共享是加强图书馆内部知识管理、满足图书馆内在需求的基本途径。根据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属性,以馆员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倡导学习理念,实行组织再造,开展业务重整,建立平等、自主、合作、柔性的内部运行机制,深度推动知识的交流学习,全面激发知识的吸收创造,最终赢得图书馆知识价值的竞争优势。〔5〕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比谁学得更快更好作为图书馆赢得竞争优势的第一能力、第一资源,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使个人活出生命的意义,组织成为身心健康的机体,不断增进其创造未来的能力。〔6〕开展扁平化组织设计。打破图书馆传统的垂直化、直线型组织结构,超越部门和专业的界限,以馆员为主体,以知识流动为核心,采取正式组织和权变组织相结合,结构化部门与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委员会为最高决策中心,下设事业部作为独立的二级决策工作单元,改变以权力主导的刚性化单一决策结构,形成柔性的分布式多元决策中心。组建知识团队。围绕图书馆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组建复合型知识团队,设立知识主管,制定团队工作目标和计划,协同凝聚各有特长和个性的团队成员活动,为达成目标精诚合作,共同奋斗。设立虚拟组织。以建设图书馆不具备、不完全的专长和能力为核心,集合组织内外的个人和团队,建立松散的工作合作关系和项目化的激励机制,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合作,共同完成组织管理目标。建立知识联盟。加强图书馆之间以及与其他知识组织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采取馆际互借、信息互通、咨询互动等形式,促进跨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形成新的知识价值,满足用户需求。重整业务流程。按照显性知识的序化、隐性知识的转化两个方向重整图书馆流程,一方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梳理馆藏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整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使无序的信息变为有序,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形成动态的显性知识流。另一方面,深入开发蕴含在馆员、团队、组织等不同层级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推动馆员之间、团队之间、组织之间和馆员、团队、组织之间的交流,推动隐形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实现知识的价值。

图书管理系统的价值例10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新方向

(一)改善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

改善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是实现管理新方向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上传统的思想一直是注重收藏,特别是一些性质比较高、藏书权威的机构在面对图书的收藏方面就特别的注重,在管理理念上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读者方面,但是读者是图书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面对这一点上我们要实现新的突破,要善于打破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图书对于读者的作用意义,以及实现读者阅读不同图书的可能性,这样就真正的实现了图书的使用价值,要实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就首先要放开对于图书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放宽政策制度的时候,读者的自我行为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两方面的突破就真正的将图书的价值发挥到实际中来。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新方向

实现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新方向首先就要打破公共图书馆对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上的依赖,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要创新化的按照系统行业归口,各个级别的公共图书馆要从管理上突破所在系统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制度限制。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机制要实现对图书馆的战略性指导,加强统筹规划能力,从而保证图书馆事业大的发展规划方向。管理体制上要能放开手,实现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上有独自的支配权,有能够实现价值的发展空间,管理体制上实现图书馆不再受系统管理的束缚,创建科学体系规划地,加强公共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一些文献资源建设上要实现存在的价值,不能从管理制度上造成图书的重复与浪费现象,要形成高效发展机制,从而保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图书经费保障机制

新方向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制约性的公益组织机构,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公共图书馆收入发展的主要方向。2005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公共图书馆获得的财政支持占其收入发展的79%至89.3%之间,图书馆管理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44.7%至49.6%。根据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主要的方向是人力费用支出上,因此我们要改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渠道丰富化、金额数量增加、使用规范化。在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上建立专门的经费法律制度,明确说明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与使用方向,同时加强对于图书经费的保障,每一个层次的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经费要达到公共图书馆费用支出的35%以上。

(四)公共图书馆管理机构新方向

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机构上的管理制度程序一直延续的传统的金字塔形式,因此在组织机构的上主要是实现职能分工,但是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的今天实现图书馆分工细化、部门设置细化,在每一个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的沟通,为整个的图书管理机构创造新的方向性,同时要关注在新的管理机构中部门内部的团结合作,尽可能的保证内部的分工上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与规范化,例如在图书馆信息管理部分中间要将内部的信息系统规范化,对于整体的信息系统有一个主要负责人实现操控,其余的下线人员要完善与其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保证整个信息管理上的完整与规范,为读者查阅阅览图书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性。

(五)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新方向

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机制上首先要打破的就是传统的图书馆人事制度与计划经济之间的联系,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对于员工管理上的创新,因此在面对这一个问题上新的方向性就是要不断的实现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要实现透明化与科学化,保证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实现不断的更新,加强对于新型的技术手段的掌握,特别是一些高端的科技人员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机制中的使用价值的体现。这样在人们进入图书馆后能够面对新的科技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