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篇1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试用),一个是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后一个大纲初中、高中的内 容合在一起。

    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个新大纲。新大纲规定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 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以上述教学目的为基础,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课文、48项能力训练、20项基础知识 的教学内容为框架,来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这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分列读、写、听、说的教学要求, 分解读、写、听、说的训练点(能力和技能),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然而,新大纲还是一个“试用”大纲,有待修改、完善。例如,加强语文素质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知识分类分点,能力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同能力训练、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相协调;课程结构同教学目的相 配合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990年的初中、高中合册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1986年本又 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修订本。而1978年本又是以1963年的《全日 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为蓝本的。这四个大纲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多于创造,共性强于个性。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 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教学大纲拨乱反正,规定的教育 目的同1963年的基本相同,也是提高使用语言文字和三种能力(读、写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86 年教学大纲,增加了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高中增加“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90年教 学大纲修订的原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降低写作教学要求 ,改为:初中“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高中“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 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初中文言文教学只提“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此外,1986年和 1990年大纲都列出“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与“基本课文篇目”。可见,以上四个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从1963年到1990年)都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相关的部分基础知识为框架,来构建中学语文教学 体系。看来,共同存在的问题是:1.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突出,2.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分类分层不清楚, 3.语文素质的内容不完整,4.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初中、高中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中的“提高” 要求不具体,5.课程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 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 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 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 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二 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是: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 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 ;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

    (一)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 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 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

    (四)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五)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作如下规定: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 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 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篇2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政治学文化现象、经济学文化现象、历史学文化现象、哲学文化现象、文学文化现象、法学文化现象等;素养,主要是指由人的“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共同组成的基本素质。宋代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曾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由此可知,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科学现象、文化现象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能力,即人的内在精神和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两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本质内容是对人类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和理解,主要包括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内在价值,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各种文化科学现象,同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初中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即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学习热情、爱的能力和基本审美情趣等;其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素养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得到所有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显著提升人类生存的幸福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健康向上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向上的学习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知足的生活态度、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等。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人文素养教育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生理、心理上并不完全成熟,此时极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养成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初中时期往往被教育学家看作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过渡期”,此时是学生形成各种人生态度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过渡期”,为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素养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人文素养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相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环境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生活中各种诱惑,促进健康社会氛围的形成,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三,道德水平的缺失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五、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应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过较大的革新,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意识相对较弱。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相对较弱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首要培养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应该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教师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把握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情感素养,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积极掌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文学习氛围,将教学内容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给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人文素养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部和广大教育学专家都深刻认识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多,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创新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历史文学作品往往融入了作者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感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历史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最后,在写作练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的过程,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深度的写作话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聆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3

语文课堂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所以如何强调和带动发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成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生动意义入手,综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实现的对策。

一、生动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理论知识,还要求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技能、个人情感、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培养。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僵化,脱离了文学情感培养的基本要求,单一地将语文作为文字和书面语文积累的学科,不利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和重视文学精神情感的传递,应该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未来理想追求的鼓舞。

二、生动的语文教学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生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和感悟来获得个人体会,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生动的语文教学属于学生个人文学情感的内化过程,所以要求学生重视课堂活动设计的生动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交流和学习过程,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与乐趣。

三、生动的语文教学是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读写的结合,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实现生动教学课堂建立的重要基础,通过朗读来感受文字的情感表达,通过写来巩固自己对细节的理解,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总结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总结写作特征,转变过去被动接受的语文学习状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和写作来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培养文学理解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四、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实现的对策

1.加强师生交流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习强调以课堂和教师为重点,以教材内容为指导核心。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在逐步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课堂上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动,避免教师课堂讲解,学生单一听讲、记笔记的无交流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的安排和设置上多花心思,多设计生动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语文问题,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课堂教学应该使文学理论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文学素养,不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要调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通过幽默的语言和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语文课堂氛围,生动有趣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一个幽默、睿智、文学素养较高,善于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语文教师可以感染课堂上的每位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堂是自由发挥想象、自由交流个人感悟、表达个人情感的舞台。

3.采取多类型的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影视作品片段、图像资料以及标本等来组织课堂语文学习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带学生进入文学的情感世界中,陶冶情操,感受文学的巨大魅力。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个人学习语文的感受,在欣赏经典散文、词曲、诗歌画作中提升文学素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不同主人公的心理情感变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生动的语文课堂环境和课堂氛围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理论知识,还要求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技能、个人情感、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培养。通过研究和分析初中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带动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关注和重视生动的课堂氛围的构建,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

据此,应确立如下基本原则:

(一)确立适应21世纪社会生活的语文教育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加强语文应用的实践,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在读写听说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加强语文素质教学,适应多样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化课程结构,必修课保证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选修课和活动课适应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

(四)构建现代化、民族化的语文学科高中阶段的教学体系。要吸收现代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五)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相衔接,力求比较明确体现高中阶段的提高要求。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作如下规定: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语文的能力,养成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对高中生提出基本要求和分流要求。

基本要求,即各类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共同要求:

养成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具有写作一般现代实用文的能力,具有适应一般交际的听说能力;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质。

分流要求,即不同流向的高中毕业生的导向要求:

A.准备升入文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语言、文学的较高修养,掌握写作实用文的规律和较高的写作能力,具有基本的民族文化素质。

B.准备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阅读一般科技著作的能力和写作科技小论文的能力。

C.准备就业的毕业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一般职业应用文的能力。

二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一个是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后一个大纲初中、高中的内容合在一起。

1992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是个新大纲。新大纲规定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以上述教学目的为基础,以读写听说、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课文、48项能力训练、20项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为框架,来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这个初中语文教学的新体系分列读、写、听、说的教学要求,分解读、写、听、说的训练点(能力和技能),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然而,新大纲还是一个“试用”大纲,有待修改、完善。例如,加强语文素质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知识分类分点,能力分类分层;教学要求同能力训练、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相协调;课程结构同教学目的相配合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990年的初中、高中合册的语文教学大纲,是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1986年本又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修订本。而1978年本又是以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为蓝本的。这四个大纲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多于创造,共性强于个性。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教学大纲拨乱反正,规定的教育目的同1963年的基本相同,也是提高使用语言文字和三种能力(读、写能力和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增加了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高中增加“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的原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降低写作教学要求,改为:初中“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高中“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初中文言文教学只提“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此外,1986年和1990年大纲都列出“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与“基本课文篇目”。可见,以上四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63年到1990年)都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相关的部分基础知识为框架,来构建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看来,共同存在的问题是:1.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不突出,2.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分类分层不清楚,3.语文素质的内容不完整,4.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初中、高中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中的“提高”要求不具体,5.课程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看到,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开放态势要求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语文的实用能力。现代社会文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质,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而现代语言学、文学等的发展,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制订新教学大纲,就要面向21世纪现代化社会,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人才服务。

三建立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族文化。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学科要构建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要以“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为框架,构成既综合而又分析、既自足而又开放的教学体系。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三要素具体内容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能力——核心任务自1963年以来的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任务,但是地位不突出,知识和能力的系列不完整。

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是核心任务,是语文的“牛鼻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一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包括语音、汉字、语汇、语法、修辞以及相关的语言文化,要精要、好懂、有用。二是在文章、文学等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可以专门开设“语言应用”或“语言表达”课,来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培养语言能力和科学地认识母语。

(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任务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实用价值之所在。当然,语言教学也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是一条途径;另一条更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文章和文学作品教学,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可以专门开设“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听说训练”课,来完成语文的主要任务。

(三)语文素质——基础任务语文素质,除了理所当然包括语言、现代文读写、文学欣赏等知识和能力外,这里主要指同语文相关的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当代文化的素质,民族文化传统的素质,民族审美情趣的素质,民族精神的素质。语文是民族性最强的学科,不加强民族文化素质教学,语文就失去了文化基础,失去了“民族的根之根”的特性。可以开设“中国文学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名著选读”“中国文化史话”课,来完成语文的基础任务。

中学语文教学体系框架“语言知识和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质”三要素,决定了语文的“一语四文”的教学内容。

语言: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强烈感情,对母语有初步的科学认识。

文章:要具有较强的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知识和能力。听话、阅读要准确、快速,说话、写作要通畅、得体。

文言文: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的段或篇,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要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学欣赏: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知识能力,能够分析、理解艺术形象和语言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文化修养: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要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一般情况。

四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分流和发展个性

要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适应不同流向、不同程度、不同办学模式的学生和学校。

语文学科课程结构如下:

必修课──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学科课程┤必选课—文科选先修

│││

语文学科┤选修课──┤理工科生选修

│││

│任选课──┤

││

│就业生选修

│校内课外活动课——专题讲座、课外阅读、课外口语

││交际等

活动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课—社会语文实践调查和服务等

必修课,确保各类高中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确保高中生的基本文化素质。

选修课和活动课确保分流学生的分流要求,发展个性。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都分成若干科目,供学生分年级分层次必修和选修。选修课分必选课和任选课。

必修课科目可以开设(各类学生必须学习):

高一:“语言运用”“文章读写”(写作行为、章法训练)

高二:“文学鉴赏”“文章读写”(实用文体训练);

高三:“中外文学名著鉴赏”“文章读写”(综合训练)

必选课科目可以开设(文科学生必选二三种):

“语言表达”“实用语法修辞”“文学评论”“文言文选读”

“中国文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选读”

任选课可以开设(各类学生任意选学):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43-01

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如何,这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要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很难的。在总体课程进程上,逐步了解课程对学生外在人格的影响度如何,逐步解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同时配合各教育界的优秀资源,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能力,破解学习难题是初中语文学习和教学中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1 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

目前,对于初中语文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在打基础方面多下功夫。在听说读写全方面进行有效的学习。初中语文的难以程度因各种教材的不同的略有不同,总体来看,是本着降低学生负担,加强学生技能的掌握。语文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处于对高考制度的考虑,学生在初中学业完成后进入高中,一般来讲是需要进行高考,来完成其人生的主要学业过程,也是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不过,基于对未来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的总体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在探讨学生掌握基本语文技能基础上,拓展学生未来的择业和交际以及社会应对能力的培养方向。基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语言组织能力上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的交际能力的拓展,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有着基础性教育的作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逐步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对于学生的基础性思维的把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性格分类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试点性的教学试验。完全自主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培养的目标,不过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还比较遥远。脱离基本教学实际的空洞的教学方法更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同时不利于教师的总体把握,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过高,会导致基本教学质量的难以把握。

在专门提倡素质教育的更多的学校,要求学生和教师同时进步,这对于教师的能力的考验是极其大的,单纯的为了提高教学中的多种元素,而忽视教育本身的责任,是背离教育的做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

2 课堂教学的实际掌控

课堂秩序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指硬件上的教学秩序,尤其指的是课堂上的学生的总体面貌,涵盖了纪律因素、活跃程度、笔记记录等。而软件上的教学主要指教师在应用硬件的基础上,对于本次课程的具体把握尺度,对于学生的总体引导如何,对于课堂的随时变化的应变的处理能力等。涵盖了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学生提问的有效解答,对于课堂讨论的有效控制等。

针对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特点,需要在语言结构和语文思维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加强对生字的继续学习,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加强对文言文的掌握,加强对名篇的学习,加强对基本语法结构、文字特点、常用成语、俗语、谚语以及寓言的基本学习。这些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学习,包括不断复习来掌握。教师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上,要切合实际,根据课堂的实际掌握程度进行分步骤、分批次的讲解。完善课堂教学秩序,加强对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学习进度难以跟进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引导,如引导的效果不理想,则需要向教学研究小组申请提供教学指导。

根据学校教学制度和教学秩序的总体安排,教师在具体课程上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度,排除了对于重点课程的基本讲解的思路以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模块的教学试验,试探性的引进多种教学元素,包括对多媒体的熟练使用。参照目前学生对科技的极大兴趣,很多学生在科技产品的使用上超过了教师的使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多媒体的教学进行提前的熟悉,对于不熟悉的媒体操作,不能在课堂上轻易使用。需要在教研组的统一指导或者讨论组开展情况下,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实践,包括计算机的使用,在课堂上播放幻灯,对课堂组件的使用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加强对课堂的多元素的教学控制。

3 课堂教学的讨论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阶段,是学生思维形成的主要时期。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学生在思维上的跳跃和组合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完善教学任务,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能从中感受语文带来的学习成就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课题。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语言的形成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于可塑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不断丰富对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开放的经济建设中的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全面型的人才,语文教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对语言的控制上,一方面、语文学习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母语的基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基本思维;另一方面、将母语的学习从生活中的口语化逐渐上升到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程度上来说,这是初中语文所具备的一大功能。即完善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对于学生处理社交语言起到较大的启蒙作用。加强对讨论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是语文教学一大特色,讨论话题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极大的活跃。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当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十分必要。从情感教育在初中课堂实践与应用的状况来看,凭借良好的教学实效受到广泛关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多数以情感表现为主,情感教育则是旨在引起学生的共鸣,发挥出教学实效。

1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重要性

初中语文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在教育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也是关乎于学生升学的重要学科。想要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强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一种互动结果,在完成情感交流之后达到教学效果。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兴趣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去接受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实效。可见,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辅助语文教师完成教学整体目标与教学任务。情感教育的融入,教师与学生彼此亲近,在鼓励中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1]。

其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分界明显,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通常处于一种传授与被传授的单向知识输出环境。长此以往,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对语文学科丧失兴趣,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出现负面心理与反感情绪,最终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情感教育,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基础平台,通过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进而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自然而然的被带入到和谐的氛围环境当中。

其三,双向互动完成课堂拓展。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开展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与个性发展,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作为重点学科,语文的知识点需要通过语言上的交流互动具体完成,实现语文知识点的深化与拓展。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当中,良好的情感交流互动,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得到尊重、信任与理解,从而与语文教师形成一种双向互动,将教学效果与教学状况更好地完成反馈,形成良性的语文教学机制。

2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策略

情感教育真正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还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笔者在长期实践中认为情感教育的应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2.1 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情感契合点

情感教育的核心是以情感为主要目标,在情感教育的应用过程中通常是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融入情感教育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契合点,努力完成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例如,在学习《童趣》这一课时,对课文进行详细拆分,找准其中重点刻画童趣的语句,即“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种词汇一方面是描写课文当中孩子的乐趣,另一方面也与初中生的状态保持一致,同龄孩子之间的乐趣具有较高一致性,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教师在讲解时应该以情感为主线带动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徐徐渐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文当中感受到相同的经历,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学生产生浓烈的兴趣,从而为课文进一步讲解做好铺垫工作。找准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教师需要在课前对课文全面掌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感受,通过整理文章、安排课程进度计划、情感导入等多种方法,找准情感契合点[2]。

2.2 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交流环境

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能够为教学实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良好的课堂环境所能够发挥出的作用显著。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的方法通常会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课文《桃花源记》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展开自主学习,以层层设疑的方式设置悬念。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教师设下疑问:“迷路了,会遇到怎样的场景与事情”。而后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深度感受文章的内容,并开展分组讨论。而在得出“忽逢桃花林”的结果之后,教师设置下一个悬念,“桃花林是怎样的,在桃花林的深处又会是什么呢?”学生继续深入阅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最终去加深对于整个课文的理解。这种情境引导,能够保证问题的由浅入深,调动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完成碰撞,以此来达到情感心理层面的满足与愉悦[3]。

2.3 课堂教学情境的刻画与创设

情感教育的应用必将需要与课堂教学保持较高的一致性,课堂教学情境的刻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发挥情感教育的内在价值。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文学情境。初中语文课文多数是以传递情感为前提,这些情感的产生大多数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文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并学会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春》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春的特征,通过动态的方式将春的特色表现出来,配合文章优美的句子,让学生深刻感受春的美丽,在字里行间感受愉悦;第二,文章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依据自身对于课文的理解,结合面部表情、动作、语言等来完成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加深学生理解。如《海燕》教学,对于其中铿锵有力的内容教师应该用激昂的情绪阅读,控制节奏、大小、重点词,让学生可以立刻进入到情境之中,完成情感互动与传递;第三,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如《我的母亲》教学则可以从课文内容联系到生活实际,触发学生的真情实感[4]。

结论: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研究,既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样也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情感教育所能够展现出的教学重要性,需要从多角度探索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推动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渐形成体系,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范国文.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6,01:90-91.

篇7

一、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不管在小学、初中或者高中,语文学科都是我国进行义务教育的主要学科。语文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上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文化知识学科主要的内容。然而从最近年来的教学情况分析看来,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欠佳。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适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通常扮演的都是课堂上的主要人物,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对教学表现的十分被动。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顺着老师的想法去学习,这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很难讲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虽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很有道理,然而学生的精力却没有在课堂上,这样就造成了教学工作的消极现状。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不但降低了,反而还随之降低了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得以改善的方法

1、改善观念,升级模式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将自己的理念进行调整,将现在语文教学工作的现状加以改良,从而确保语文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为活动的策划者、领导者以及参与者,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面务必要迎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应及时进行改善调整,不断引进科学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教学课件比较常用,其重要特点在于可复制性。这将有助于教师间对教学经验进行交流。遇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则安排学生对文中的动作描述进行模仿表演,学生们兴致勃勃参加,且读懂文中的描述状况,并且采用一些形象的肢体姿势来逼真地展示出文中的描写情况。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气氛要充满活力,教师在进行备课、授课等方面的环节中,一定要精心安排课堂的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针对课文内容对有关表演的设计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其它方式。此外,教师要进行更新补充目前的教学资源,查找比较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首先应关注时事,带领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其次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再次对新课程的理念进行学习,引荐别人科学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最后对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进行学习,全面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学习气氛。

2、媒体教学,效益显著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新的突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自身特点为主要出发点,适当的从教材中以适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比如: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首先,我将小时候自己生活的美好回忆描述给学生,从学生的心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画面,并用多媒体将一些相关图片播放出来,最后顺应将有关于百草园的内容连接到学习上。在生动的描述有关事物之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清新甜美,并十分各种有趣的事物。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意的事项不仅要以新鲜刺激的事物为铺垫,而且要将其以教学手段形式的地摆正,教师应科学的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3、吸引学生兴趣,贯穿情感

篇8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①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②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①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②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③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篇9

1.1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1.2 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1.3 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 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

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2.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2.1 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2.1.1 认真学习教学刊物

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1.2 经常浏览教学网站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2.1.3 积极参加教学研讨

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1.4 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3)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2 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

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2.2.1 开发读写活动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要目标的读写专题活动,通过设置读写课、制订读写计划、开展读写竞赛、举办读写展览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爱读爱写的浓厚氛围,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2.2.2 开发兴趣小组资源

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抽出时间给予技巧指点,帮助学生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3 开发网络载体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借助网络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将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与同学之间方便快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网络的资源作用。

篇10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按照课程改革要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自身教学工作,全面有效促进教学成效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及建议进行简要论述。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既要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交流,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方面也要给予必要的指点,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