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地理研究

时间:2022-12-14 10:33:35

摘要:本文选取“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导数及其应用”教学内容,基于教学能力大赛,分别从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反思与改进措施三个方面阐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初中地理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1

新时期下,广大教育学者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对深度学习模式进行深刻分析。而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师要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并积极吸收先进教育理念,带领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知识结构的迁移中,鼓励学生探究未知世界,从而有效深化我国课程改革。[1]

一、深度学习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学生在遇到复杂的知识时可以从中提取到关键信息,这时学生的分析过程会变得十分顺利,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会将知识进行整合,这样学生会将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而这个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同时,学生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思考,从而形成深层次的分析。于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会越来越清晰明了,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学习顺利的乐趣,从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度学习模式中要求学生灵活思考问题并且借助多样化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促进自身对所学知识的吸收。那么想要学生深度吸收知识,就需要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教师以此建立与学生互动的模式,通过互动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专注程度,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力,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另外,当地理教师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模式时,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种问题思考环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分析,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深化,以此能够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2]

二、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研究

(一)紧抓预习环节,鼓励自主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多种授课模式。其中,深度学习模式成为了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预习作为课前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预习方式,通过高质量的预习环节提升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互助式探究的动力。微课作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产物,帮助学生学习提供了多种途径,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时长短、重难点突出、易于观看等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微视频,应用于学生的预习环节,完善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学生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气候》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开来,教师可以利用预习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气候”是描述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这一专业术语会让学生混淆概念。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在气候分布图中建立空间概念,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发展观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录制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使得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本节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在视频制作中教师可以提出系列的思考问题,防止学生在观看视频中注意力不集中。比如视频阶段性问题有:全球一共有几种气候类型?热带有几种?寒带有几种?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是否与其所处的地理有关?教师将这些问题分别对应放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作答,作答完毕之后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视频观看。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课前从网络中搜集相关学习资源与同学自主讨论,以此加深对本节知识的吸收理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有效进行深度学习,同时还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互助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3]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动力课堂的趣味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趣味化元素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形成深度学习的前提。如果课堂一直是教师在讲学生在讲台下做笔记的形式,那么会形成沉闷的气氛,学生很容易出现走神现象,于是无法形成深度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化教学点燃课堂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乐趣,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奥妙所在,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动力。例如,在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河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歌曲导入会让学生提起精神,学生会瞬间对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于是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提问:“歌曲中的“你”代表了什么?”通过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将轻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学生会积极分析思考,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我国河流的基本状况,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河流空间分布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查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并且进行探究分析,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系统性,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自信,构建良好的深度学习模式。

(三)扩展课堂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初中地理知识丰富且复杂,知识点分布十分广泛,这样十分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深刻,所以无法形成良好的深度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在渗透深度学习方法时可以将每个浅层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课堂内容,从而完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从根本上加大了学生的知识容量,但是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将知识整合迁移,促进自身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将知识点整合。教师向学生讲述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概况和主要城市等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然后将这些琐碎的知识放在地图延伸的支干中进行填空。在这样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趣味小知识加深学生每个国家地理学习的理解,以此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整合单元知识,从而加强深度学习的效果。[4]

(四)深化知识体系,促进有效迁移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复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深化复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此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对此,在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化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明确学习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模式就会系统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繁杂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梳理,教师采用思维导图向学生渗透繁杂的知识内容,促使其高效掌握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复习活动。在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土地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内容。本节重点知识中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这些都是一些琐碎的知识点,所以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直接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已经对此有了初步的理解掌握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带有补充性思维导图的习题,学生在对应的支干部分填写自己的思考结果,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教材将思维导图填写完整,从而使其深度学习的效率得以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五)整合教材知识,构建系统概念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教师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教学设计者,提升对学生深度学习模式的重视程度。当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发展时,学生的学习质量自然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整合教材知识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以此帮助学生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材中将相关性较强的章节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纵向记忆,从而构建系统的知识概念。例如,在学生学到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之前,教师需要将本单元的主题进行了解。本章分为四大部分: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日本》中的重点是关于地理位置的阐述,其属于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东南亚》中关于处于十字路口重要位置的阐述等。《印度》这一课主要阐述了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等。《俄罗斯》主要关于重要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的讲述。因此,教师可以将本章所关联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教师可以将这四节知识的共同点整合在表格中,帮助学生纵向理解,使得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概念和整体认知,从而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准确把握,以便之后的练习中知识迁移。[5]

(六)组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会将学生放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中,大多教师会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于是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深度学习模式从根本上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自主互助探究的模式将学生推动到主体地位上,最终完成地理课堂的深度学习。例如,在学生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形和地势》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掌握我国地势特征以及三级阶梯如何划分;能够理解我国的地势特征与河流、气候和交通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读懂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分组。教师在分组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科学性,使得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包含“能力好-中-差学生”,这样能够为学生构建互助式学习模式。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为学生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我国西部东部地势的高低差异是什么?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该如何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向成绩一般的学生提供思路,成绩一般的学生将问题答案进行总结。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会积极投入到思考中,以此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设计翻转课堂,展现自学魅力翻转课堂又名颠倒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颠覆的课堂形式,这样学生就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当中,主动地构建地理知识,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也能够将问题记录下来,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进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线上学习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教师给到的教学资源来进行内容的探析。在上课之前学生将自己的作业内容上交给教师。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来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从而促进教师的针对性教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引导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加强新型教学模式的渗透,充分利用深度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效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拓蕴华 单位:甘肃省庆阳第四中学

数字化教育研究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式,加强学生地理学习的个性化。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学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实施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移动通信设备,将网络在线学习与面授学习优势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1]。国外学者JoshBersin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四个环节分别为“分析学习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开发学习内容和执行学习计划”[2]。黄勤雁探索了后疫情时期混合式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方式[3]。冯晓英等人通过对国内外混合式教学典型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四个有效策略[4]。谭会慧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混合式教学的地理分层教学模式[5]。本文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开展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的范式研究。

1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方式

1.1结合目标设计混合式教学采用布卢姆教学目标对混合式教学的目标进行分类。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级。对于记忆和理解层次的知识,教师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利用微课以课前自测的方式进行。而对于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层面的知识,教师在课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深度教学。

1.2有效混合的设计框架混合式教学采用黛安娜•罗瑞兰德的“学习的对话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它包括四个循环,即教师沟通循环、教师实践/示范循环、同伴沟通循环、同伴实践/示范循环。四个循环还包括一些线条(如图1所示①—⑧),这些线条指具体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设计,这些教学设计用于指导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如表1所示)。

1.3结合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工具混合式教学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工具。目前混合式教学的常用工具有雨课堂、学习通等,这些工具的功能能够支持完成“学习的对话框架”中的四个循环。在教师沟通循环中,课前,教师使用学习通、雨课堂等工具,上传带有任务清单的多个短视频并进行在线测试,这些视频内容属于布卢姆认知目标中记忆和理解层次的内容。教师也可以使用这些工具的问卷调查功能,准确了解学生对先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据此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并进行异质化分组。课上,教师使用课件同步功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复习。在教师实践/示范循环中,教师使用随堂测验功能,实时精准地掌握每位学生对最近发展区知识的理解情况。在同伴沟通循环中,教师使用小组活动、弹幕和头脑风暴功能,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在同伴实践/示范循环中,教师使用投屏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中学地理课程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首先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将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层次和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层次。对于前一层次的目标,教师通过课前在雨课堂、学习通等短视频实现;对于第二层次的目标,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小组活动达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利用“学习的对话框架”的四个循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四个循环的每条线条对应着具体的学习步骤。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行政区划”为例,说明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如表2、表3所示)。

3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新方向。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优势相结合的一种智慧教学模式。中学地理课程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时,应基于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和罗瑞兰德的“学习的对话框架”理论。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优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前、课上的参与度大大提高。课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进度和学习地点;课上,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学会思考,从知识的吸收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

作者:马玉改 纪晓倩 单位:石家庄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

数字化教育研究3

1整体教学设计

1.1教学内容“高等数学”是电子商务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使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数学》,依据内容特点,将课程分为“常用经济学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其应用、一元函数积分”四个模块,共计64课时,“导数及其应用”占12课时,是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基础。

1.2学情分析学生高中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上一章中的极限概念理解较好。学生感性认知事物能力较强,逻辑推理能力不足;模仿能力较强,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记忆性学习能力较强,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较弱。大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缺乏学习兴趣,认为高等数学枯燥、抽象,有畏难心理,认为数学学而无用。

1.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拟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导数的计算,熟悉导数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具体教学目标如下:素质目标:学生能够增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发展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实践理性至上的价值取向,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凝聚劳动精神和服务意识,加深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及团队协作意识。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掌握一元函数的导数与微分的运算法则,应用导数与微分解决问题。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提炼出导数、微分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能够求解函数的导数(增强计算能力),能够将导数应用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当中(发展数学应用能力)。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为导数、微分的概念,计算及应用;教学难点为导数微分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导数、微分解决实际问题。

1.4教学策略

1.4.1教学模式坚持“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秉承“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设计理念,构建符合本门课程特点与实际情况的“产生—形成—应用”三阶段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产生疑惑,逐步引导形成内化,结合专业拓展应用。辅以线上精品课,运用学习通移动学习端,实现三阶段的衔接融合,切实解决数学学习中学无趣、学难懂、学无用的痛点问题,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1.4.2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手段运用为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高效执行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课件组织引导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可视化,解决课堂枯燥无味的问题。借助超星学习通APP实现课前自学、课堂活动管理,实现教、学、管、评、考等功能。采纳实事视频,引入课题,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除了课件、学习平台、视频这些常用手段外,使用Matlab、Geogebra几何画板、动态图等信息化手段,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数学概念。引入交互式动画、微信连线等,可丰富课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1.4.3与专业结合创新活动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创设求解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分拣包裹、电商货源储备等与专业或职业内容相关的创新活动,发挥课程在专业培养中提供知识基础、能力服务及素质培养等功能。学生体会高等数学服务专业的作用,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实施过程

2.1教学组织安排导数及其应用主要分成导数的概念、求导法则、由方011创新教学科技风2022年10月程所确定函数的导数、单调性与凹凸性、极值与最值、微分6部分内容,每部分安排学时为2学时,共计12学时。2.2教学具体实施以导数的概念为例来具体介绍教学实施安排。本节课整体教学分为“课前自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学”三部分,采用“产生—形成—应用”三阶段教学模式,结合“问题导入、概念导析、学以致用、扩展提高、总结梳理”五环节具体推进课堂实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知识优化、能力强化、素养内化。

2.2.1课前自学课前提供线上视频资源供学生学习,学生在课前掌握简单的知识可为课上腾出时间攻克难点。同时,教师两项课前学习任务:任务①,你理解的导数是什么?任务②,已知成本函数C(x)=100+14x2,求x=10时的边际成本并解释其经济意义。课前任务的可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问题,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2.2.2课中导学(1)问题导入。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迈出了我国火星探测的第一步。以“天问一号”发射视频片段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大国之崛起,民族之伟大。天问一号离开地球后要成功到达火星,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轨道航行,我们要时刻监测它的航行速度和方向。借助“天问一号”的航行速度和方向问题,引出接下来的实验任务。(2)概念导析。两项实验:实验1(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问题),探索运动会时运动员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实验2(切线问题),探究利用割线斜率推导切线斜率的过程,并写出最后切线斜率的表达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将数据填入试验数据单中(如图2),并将试验单上传学习平台,实验结束后请小组来展示实验成果。借助这种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突破本节课重、难点的同时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实验环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实验结果的共性。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实验却拥有类似的结果,结果都是在求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比值的极限,由此可抽象提炼出数学中函数在一点处导数的定义。利用这种对比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同时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其本质的理性思维。通过前面的实验及总结,学生已经对新知识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下面播放函数在一点处导数概念的完整解说视频,借助视频的介绍,可将概念完整描述,同时结合视频中数形结合的演示,学生可加深对函数在一点处导数概念的准确理解。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与导函数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易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可通过展示函数曲线在任一点处的切线变化动态图介绍导函数的概念,学生在观察切线变化动态图时,可发现并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3)学以致用。为进一步巩固对导数概念的理解,并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首先,让学生尝试求解例题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求导的步骤(求增量、算比值、求极限),学生通过摸索训练获得的求解步骤,会掌握得更加扎实。其次,组织学生小组重新讨论课前任务中的边际成本问题,通过联系专业,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最后,在平台讨论中例题2,检测学习情况,并对例题2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也可对比其他同学的结果进行自评、互评。例题2:求函数f(x)=xn(n∈N*)的导数f'(x)与f'(2)。(4)拓展提高。例题2的求解相对例题1更为复杂,许多现代化工具也可以求解导数,向学生展示利用导数计算器求解练习题例题2,并布置小组任务2,分小组完成更多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求解问题(如图3)。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工具,可为学生持续性学习做更多储备。(5)总结梳理。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学习内容,理清知识脉络。

2.2.3课后拓学在平台中课后检测,检测学习效果。多种梯度的课后作业,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推送不同程度的课后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巩固和提高。布置思考边际收益、边际利润问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3教学评价设计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章节测验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课程成绩(100%)=过程性评价(60%)+章节测验(40%)。对比上一章节课程成绩而言,本章节成绩进步超过20分的同学,增加5分的增值评价分。

3反思与改进措施

3.1特色与创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产生—形成—应用”三阶段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产生疑惑,逐步引导形成内化,结合专业拓展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相得益彰,实现三阶段的衔接融合,切实解决学习痛点,提高学习效果。知识技能巧妙渗透,专业特点有效融合。将数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将知识原理与专业应用相渗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润物无声,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程,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应用”的三阶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在问题产生中,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知识形成中,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知识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服务意识。

3.2反思与诊改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需进一步完善。要建立更加智能的评价系统,追踪每位学生每堂课的学习情况,达到精准评价。与专业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挖掘更多的专业与数学融合的相关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课程内容抽象难懂,丰富的视频、动画、实验等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好的交互式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和玉丹,王开明,杨彧.教学能力大赛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获奖作品《配合饲料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为例[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Z1):53-55.

[2]董旭婷,李正姐,施雪晖,等.基于教学能力大赛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排泄的护理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7):172-173.

[3]申会明.基于教学能力大赛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践———以《“惠”等你来———汽车营销创意策划》教学设计为例[J].广西教育,2021(47):58-60.

[4]张书玲.高职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刘艳丽,胡海涛,曹燕,等.关于工科各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9(05):118-120.

作者:许素贞 单位: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