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08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1

庄子云:“任其性命之常情而已矣”。能够看到庄子对自然性的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在道家的角度来看,自然便是一种最崇高的美学和哲学。此处的自然并不仅仅是所谓的大自然,而是一种俗称的自然而然的态度和方式。这种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通常是物质文明欲望越来越旺盛,那么便会形成一种与自己精神文明相互约束的部分,人们就会追求一种本性的回归。现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家都引用这种思想文化,他们都自觉地传承这一个命题,对现代文明发展抱着一种本能上的反感,带着一种感伤的愤懑去看待这个社会人性的退化和分裂,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然性和生命的质朴。此时沈从文便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代表的作家。他尊重自然本身的自然性,在其小说中不断使用自然去渲染风味,烘托突出本性,另外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自然,表达出一种自然即人的境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写景的高手,就在于他善于去体验,他能够把握住自然的生命本性,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他的文章中,即便是把人物抽离,都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些景物本身具备的生命力和内在力量。还有就是沈从文文中的人物和景色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正是为了融汇到自然中所存在的,那么这个人在这个自然当中形成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自由高度。如同《边城》中的这么一句:“祖父是一个在自然中生活了七十年的人。”在其笔下的世界中,儒家伦理已经失去了约束力,一切都顺其自然,一切都跟随者本性所去做,不需要刻意去营造什么。林语堂同样是自然的崇尚者,他的大荒中孤游中同样与沈从文一样,他用道家文化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让自己得到一种文艺思想的转变,实现一种政治上的逃避。为超越政治,他把在幽默的文字风格基础上,传达出了一种超越的境界氛围。

二、清高淡远

道家对追求自由的执着,让它带着一种清高淡远的态度,这种态度确立了道家在一种悲剧意识上的形态。道家的悲观主义从四处扩散开,带着一种忧郁和愁伤感,告诫出人生到处都是痛苦之事,所以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外化,也就是社会性的东西,只有追求当下的自由就已经足够了。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人到了尽头就是一种死亡,所以本身有了一种无可救药的悲情感,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这种自然的规律,既然如此,人生只能够做到清高淡远的境界,也就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在这种绝对的内心自由状态里面,人们可以感觉到这种人生悲剧命运的认识。清高淡远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他同样是一种自救,把人从复杂的现实当中过度到灵魂的层面,形成一种自娱自乐的满足感。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有着一种反抗。梁实秋在其作品《雅舍》中说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幽默之处。文中最后他还写道:“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字里行间体现出一种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情趣。总而言之,道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在当现代的文化史中找到痕迹,同样它的发展依赖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从无以发声到对文以载道,文人不断对宏大叙事的反思和疏离。他们淡化了文学的社会性色彩和功利色彩,欢呼文学的个性和自由。

三、儒家文化

上面主要说的是道家文化在现当代中的体现,但是传统文化在文化中的体现并非单面的。他同样有着各种方面,下面笔者就简述另外传统文化的几方面传承。在传统文化当中最为之影响深远的当然就是儒家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此文化影响着朝朝代代,一开始只是孔子提出的一种仁的哲学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思想已经成为了一个思想文化和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水分,它被统治阶级上升成为观念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如果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那么便是仁。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在现代文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现代语言的体现,更加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民主思想的表达。作者使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仁者无敌的哲学思想,用多个角度诠释这个传统的哲学思想,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创造性的形式,让此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具备了现代化的特点。在现代文学中,作家不断去把文学拔高到一定层面,把文学变成人学,此举的确是没有错,因为他们运用了儒家文化中的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贯穿在整个现代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一种让人敬佩、佩服的文化修养和人为素质。儒家文化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想灵魂的归宿,它同样带给了现代文学创作一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资源。可以说没有儒家文化的传承,就没有现代文学中对于永恒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人学思想的探究和不断探索,它进入传统文化骨髓里面的东西,现代文学就给了它更好的皮肉让它展现下去。

四、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2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中国人一向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远古时代,人们对无法预测的自然环境感到恐惧敬畏,归结到“天”上。为了得到“天”的庇佑,竭力寻求“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观念。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哲理应运而生。远古的祭坛、明堂、神庙等建筑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二是阴阳有序的世界观。由于受天人合一的观念影响,就产生了阴阳五行说。中国建筑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从建筑方位来说也是有主有次,上古对太阳的崇拜形成了日出日落之方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了天体,又产生了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之说。建筑位置也随方位区分形成左先右后,东尊西卑的观念。建筑以南为上,以东为上。三是严肃的伦理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中轴对称的。无论是宫殿、坛庙、陵寝及民居建筑布局,都是井井有条,这些建筑形制把儒家宗法制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四是以物托意,祈求美好。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上,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表达人的思想,例如天圆地方、阴阳尺数等来表示人与自然的联系,寄托古人的理想。

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有着哲学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代表过去,但从发展的观点看,传统文化又是过去的现代,现代的古代,现代是由古展而来,又是未来的古代。所以,现代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建筑总会不同程度受到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材料,新技术对建筑的影响极大。现代建筑正逐步走向国际化。目前国内某些地区盲目追求现代,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至于城市建筑失去可识别性,形成“千城一貌”的尴尬局面。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建筑文化重新活跃起来,传统的建筑文化正逐步转化成适合现代建筑的建筑文化。纵观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再现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装饰中,一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人们为了复现这些建筑风格,按照建筑的原样建成复古新建筑,传统商业建筑空间及建筑装饰被重新建造。在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平面布局、空间、外观以及细部,严格遵循古建筑法式,简单再现历史。这样传统商业空间建筑装饰被全部搬迁运用到复古新建筑上。例如北京王府大街的小吃街就是传统商业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复古再现。几乎所有原来建筑的装饰都用了,挂落、栏杆、柱头,招牌、幌子,应有尽有;色彩质感基本上和原来一模一样,完整地再现了原有建筑的风貌。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3

1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它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历代劳动人民和能工巧匠的创造实践和艺术大师的锤炼概括,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不仅参与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也凭其独具特色的东方美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装饰艺术形式,从史前的陶彩、商周的青铜器、战国及秦汉的漆器、汉代的画像砖、魏晋隋唐的石窟、唐宋的陶瓷、元朝的寺观、明代的家具等,歌舞、器乐、漆画、泥塑,蜡染,皮影、绘画、剪纸、木雕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族特征。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每个时代所呈现出的风格也是大不相同的。作为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部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是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很好的体现。品类繁多的传统装饰艺术形式主要都是为了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空间。

2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0世纪以来,人类对空间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和理解,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随着变化在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逐渐形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改变并重构着人类的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模式。一般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生活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感受,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一个促进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有效形式。随着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空间设计曾一味地追求和模仿现代主义时尚的风格的设计形式已发生的翻大覆地的变化,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极简的设计风格既失去了设计师及环境的个性,也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可见到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如很多现代建筑的立柱都会采用建筑材料的原色或者漆绘上丹青彩画来进行装饰,在题材的选择上,则是大多数采自具有吉祥涵义的中国神话,历史故事及动植物纹样、人物或文字等。在自然中寻求秩序美,从规矩中取得自由化,通过实践摸索出许多的空间装饰方法,使装饰艺术形式从二维的形式转化为三维立体空间的表现形式,充分运用环境自身的每一个条件,对原始空间进行调整,以强化整体的装饰效果,使装饰艺术走向空间化、立体化、流动化,使人产生审美联想。传统装饰艺术在造型的运用上也很注重点、线、面等基本造型要素的关系处理,讲究形式美法则。在具体的表现上,传统的装饰艺术还会通过借物抒情来表达某种观念和寓意,色彩的使用与搭配也隐含着象征性和寓意性,它经历了从繁杂到单纯、由绚烂到淡雅的发展过程。

3 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展望

环境艺术使用一种设计的艺术语言。中国人历来主张语贵含蓄,如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环境艺术要以设计的语言之“境”感人,给人以整体的感觉,既忌标语口号化和过于直观的表达,亦忌艺术语言的泛滥与过分堆砌。这便是传统文化中的“贵不言”所给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启示。

环境艺术所使用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又是一种非确定性的感性语言,此种语言的非确定性特质决定了环境艺术表现的含蓄性与多义性。含蓄的艺术是宽容的艺术,它不那么武断,不那么盛气凌人,仿佛是和观者一同讨论和探讨生活的真谛。引发观者联想和对生活的回味,同时也默默地允许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也导致了环境艺术欣赏的多义性。这正如听众对音乐之感受与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再创造过程。环境艺术的感受也是如此,对环境艺术的感受依欣赏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种族、经历、信仰、身体状况、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异。作为信号接受者的人各有其敏感的“频段”,或者说,有各自的“频谱响应特征”。多波段广谱型的人只是少数。环境提供的感官信息则如同电台所发射的某些节目,随不同的针对性而有不同的频段,人们取舍有不同,选取节目的志趣各异,或者感受而引人共鸣的频段各异况且环境艺术所使用的是比电台节目更具模糊性的感觉语言,观者有各自的感受和派生联想。环境艺术以其含蓄性使人产生遐思联想,给人再创造的余地,给每人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含蓄性使对环境艺术的体会达到意味无穷的境地,这是传统的力量所致,诗经有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者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语言含蓄性大义盖与此通。

4 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4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92-02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全国特少民族,但在文化传承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约在元、明两代,德昂族进入山区,成为人口分散、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因社会由盛而衰而呈现孤军困守的窘境。

一、德昂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于怒江两岸,是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之一。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南诏、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潞西、镇康等县市,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目前境内外共有20多个支系,如汝昂、列别、汝买、汝波等,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的称谓。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沿用这个名称。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很深厚,语言、服饰、建筑、音乐、舞蹈、宗教、口碑文化、认知智慧、民风民俗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历史史诗《达古达愣格来标》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腰箍和水鼓是德昂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特少民族中,德昂族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代表性:(1)以村寨为单位集中聚居。中国境内1.8万多德昂族人其中有1.6万多人聚集在72个自然村,本民族占95%以上。在自然村寨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得相对完整。这种面上分散、点上集中的特点对德昂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与傣族、汉族等民族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2)与境外同一民族跨境而居。中国境外的德昂族大约有88万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属于典型的跨境民族。(3)社会发展程度低,相对落后。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德昂族的社会发展程度低,相对落后于当地其他民族,制约了德昂族文化的发展。

二、现代文化冲击下德昂族文化的困惑

德昂族居住在偏远的边疆山区,传统文化保留相对较好,但在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德昂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困惑最大的当属德昂族的文学艺术。口头文学不再传诵,传统歌舞、民族器乐也被流行音乐和现代传媒所取代,对于传统的“喷”、“赛科”、“别赶朵”等音乐歌曲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水鼓舞”不会跳也不会制作水鼓。

在德昂族村寨,人们可以看到把头发染黄的德昂族少年,腰间别着的各式各样的手机的村民,村寨里摆着的台球桌,流行音乐响彻田间,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往于城乡玩耍的德昂族青年。在追求时尚方面,这里与其他地区没有太大的差别。随着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特少民族因人口数量的弱势势必成为受冲击最大、受同化最大的民族。

三、影响德昂族文化发展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覆盖面的增大,德昂族文化发展和传播受到严重的挑战。影响德昂族文化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规模的限制。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文化的传承必定要以受该文化影响的人口为前提。德昂族在傣族土司管辖时代,傣族文化对德昂族的影响最突出,尤其从南传佛教的流传、傣文的使用、傣族历法的流行等方面体现出来。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汉族文化的强势地位日趋明显,汉族人口众多,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居于领先地位,其影响无时无处不在。就德昂族而言,该民族的文化只能在民族乡内成为自己的主体文化,但影响他们的强势文化不仅有汉文化,还有周围人数较多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如傣族文化、景颇族文化和傈僳族文化等。德昂族以其一万余人的微薄之力,在多种强势文化的包围影响下,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并发展是不容易做到的。

2.受自身文化特点的影响。德昂族文化具有与其他民族文化等同的价值,其表现形式尚不完备,如文学作品除了整理的民间口传文学外,文学作品特别是精英文化作品比较少。传统规矩较多制约了发展和创新,因此在舞台上人们很少能看得到德昂族歌舞的艺术形象。德昂族的文化艺术是在群众自娱自乐中表现出来的,较少提升到舞台艺术,还没有达到商业表演的程度。从市场作用看,任何文化流传于世,都依赖于一定规模的喜爱该民族文化产品的人群。德昂族的文化产品,首先要赢得本民族的喜爱,表现出文化的先进性,在逐步成熟后才能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然而本民族受众有限,缺乏人口的数量支持,许多文化项目往往因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不能启动,市场狭小限制了德昂族文化发展和开发。德昂族自身特点和文化特点制约着文化创造能力。

3.受全球化背景的影响。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好处,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民族传统文化必然受到剧烈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空前加大。这种冲击产生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增加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接触、交流和互相影响的机会,使民族文化在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借助全球化的浪潮走向世界。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利益驱使下把已经失传的民间民俗活动恢复起来,并进行再创造,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种手段。这种活动虽然商业气息较浓,但是起到了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作用下,民族文化也会由此面临变异、衰退和改变,甚至丧失。如今青年人痴迷于流行歌曲,电视、网络文化对过去民间故事、礼俗、谣谚的家庭传承的冲击,传统民居、服饰、节庆等正在被“现代趋同”。对于精神文化来说,物质文化的丧失速度更快,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生产工艺,在现代技术和廉价工业品的冲击下很快失去了竞争和生存的能力。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人口较少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异文化的撞击更为激烈,社会变革也更为剧烈。因而,人口较少民族比起人口较多民族,散杂居住的民族比起聚居的民族,文化丧失的可能性更大。

四、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

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两难选择。我们不能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阻止少数民族进入现代文化。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对待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问题上,其核心问题就是在现代文化进程中不能注重社会发展而牺牲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应该与其他民族一样共存共荣,并能尽量保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分享现代文化带来的高质量生活。

在三台山德昂族乡调查时,当询问德昂族在音乐、舞蹈、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他们回答说:群众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唱歌、跳舞。当人们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吃饭问题。解决生计问题主要靠发展经济。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考虑经济发展问题,而忽视其他问题。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必须注意德昂族等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利用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总是存在矛盾,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互相促进。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一些失传后不可复得的东西:民族传统技艺,民间歌舞,口传文学、民族人文景观村镇、老民宅、民俗村等,要加强保护和发掘并传承下去。正在建设中的德昂族博物馆将对德昂文化的保护、整理、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保护与开发并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民族文化保护如果仅仅停留在图书馆保存几本民族古籍或在博物馆保存几件民族文物,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活的文化现象在德昂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现实生活中消失,这种保护充其量只是起到凭吊失去的文明的作用。对德昂族的文化保护,最关键的是使活着的民间文化活跃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民族文化属于草根文化,扎根于乡村的泥土,其生命力就在于群众性。民族民间艺术如果失去了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参与,只变成少数艺术家的事情,它的生命也就不会长久。

3.抓好村寨文化建设。抓好民间文化建设,为老百姓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他们的文化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保护和发展德昂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最关键的是抓住村寨的文化建设。村寨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一个德昂族村寨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社区。由于德昂族是按民族分寨聚居,地理环境相对独立,对外信息交流不畅,因此一个个德昂族村寨就是一个个星罗棋布的独立文化单元。做好民族村寨的文化建设工作,就抓住了德昂族民族文化生存的根本。在民族村寨的文化建设中,搞好广播、电视、网络和文化馆站建设的同时,以家庭为单位,恢复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恢复传承环境和条件,为继承民族文化,保留民族特点,是十分重要的。

云南省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确立了“先保护、后开发,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积累了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经验。解决德昂族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问题,不仅可以促进西部大开发,更能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5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10-2

在时展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已是必然的趋势。这既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做出的历史抉择,又是民族自我意识强化的表现。面对汹涌澎湃的现代化浪潮,目睹一系列民族传统文化因子变异、衰退、淡化的不争事实,一些敏感的学者惊呼: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的警觉。一些族内人士甚至认为,现代化将会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灭顶之灾,并为此对现代化采取排异态度和惧怕心理。实际上,惊呼、排异、惧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反映了社会剧变时期人们对变化本身的关注与担忧。但是,过分的忧虑又是不必要的,这种忧虑等于是低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功能,是把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不正确心态。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传统文化又不能不要。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如何处理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就可以取得“共生双赢”的效果。反之,不仅会延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也会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损伤和不应有的损失。

一、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能否得兼

一个民族要现代化,意味着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接受现代化的洗礼,民族成员自身也自然是现代化的一部分。

而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群众中世代沿袭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方面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语言、文字、艺术、服饰、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教育、风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民族自我意识等等。另外,民族文物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传统文化的外化形式,也是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文物不仅包括有形文物,如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品、墓葬、字迹、典籍、人工器物、天然物等,还包括无形文物,如表演、音乐、技术、工艺等。

民族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在各民族社会中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民族特性的标志,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团结、和睦、认同的稳定剂、凝固剂;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惰性、落伍的东西,对于本民族的成员来讲,是习以为常的、自我感觉良好的、难以变更的,这就容易对现代化事业构成阻碍。

对于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它不能不要现代化。现代化是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人为阻遏是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的。对于一个民族,它又不能没有传统文化。如果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了,这个民族就不称其为民族了。任何的现代化,都只能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空间中实现,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人、脱离人赖以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奢谈现代化。

现代化可能会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因子衰退、消失,但却同时会使另一些因子受到激发进而越发张扬。这就是当代已经现代化了的国家,亦即发达国家中民族主义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因所在,也是世界上任何现代大都市中的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原因所在。比如说在中国都市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语言、文字、观念、习俗、服饰等方面发生了变异,但并没有泯灭他(她)们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出生的知识分子按理说接受现代文化知识最多,在观念心态等方面离“现代化”最近,但他们的民族意识往往最强,其原因大致相同。

显然,对一个民族来说,要现代化,也要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理应是,而且也能够做到“双生共赢”,协调发展。其原因,简单地讲,有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并非是水火不容,而是相得益彰的。在世界上现代化进行的最成功的国家日本的经验已经表明:在现代化与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之间是能够找得到结合点的;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来为之张目、导航。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到处都呈现出双重(二元)结构的现象,即工业上是小型家庭企业与现代大工业并举,思想上是东洋精神与西洋技术并存,“学问技术采于彼,仁义道德存于我”。时至今日,日本某些传统因素不是削弱,而是在继续发挥其功能,社会上虽然也沾染上了工业社会的种种“恶习”,却比较成功地避免了西方工业社会中常见的某些现代病,如都市化程度高而犯罪率较低、劳资关系较协调,等等。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视。日本工业社会不同于西方工业社会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具有“比重视物质生活更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官民一体的思想”、“勤劳哲学”。显而易见,这些特征正是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孕育的,表明战后日本的重新崛起并不是单纯模仿西方现代化,而包含有东方式的创新。

我们平时所说的国情,里边就包含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因素。所谓现代化建设要符合国情,实际上就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样一层意思。在我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同样的道理,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不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的区情,不能不考虑西部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因素。只要处置得体,西部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不是抑制,而是会加速西部的现代化进程的,即传统文化能为西部民族地区 的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二,现代化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任何的传统文化都包括有两方面成分: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必然有优秀的、切合时展需要的成分,它们代表着传统文化前进的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还有逐渐落伍的、与时展相背的成分,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被淘汰,并被人们遗忘,失去传统文化的“资格”。传统文化的这种吐故纳新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进行,人们只要通过“妇女缠三寸金莲”由“国粹”而变为历史陈迹这一简单例子就可感悟到。西部民族地区在历史上类似的陋风恶习同样很多,现在同样有许多已销声匿迹了。评判一种文化现象的优劣,并非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客观的时代。不合时宜的文化或迟或早要被淘汰。这种吐故纳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的否定,而恰恰是一种调适,因为只有变迁才是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再生或阻止衰败的最佳方式。这种吐故纳新,实际上就是个文化现代化过程。也就是说,是现代化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活力和生机。

大家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所属民族的生计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说,所有文化传统只要离开了滋生的土壤就无从发展。事实证明,许多民族的文化传统经过不断的改良,往往成为超民族、跨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的甚至成为国粹或人间奇迹。小民族也一样,他们的许多文化传统也有可能成为族际共享的资源。关键的是跨出族界这一步的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仰仗文化现代化来搭桥铺路。

近年来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兴起的一大“亮点”是文化的产业化。这也是现代化赋于传统文化的又一生机。打这样的文化牌,魅力独具,能够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问题。这对西部民族地区尤其适宜。我们应鼓励和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这种产业,并促使其早日形成行之有效的机制。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出路:与时俱进

置身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环境下,民族传统文化确定无疑地要进行变迁。这种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的躲避、阻隔、逃逸都无济于事,只有调整心态,主动适应,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协调,与时俱进,走传统文化的更新之路,才是正途。

民族传统文化能否以常态改变其内涵、方式,并得以正常发展、传播,这也是一块试金石,是对该民族及其文化的活力、生命力的充分考验。一个墨守成规、拒绝改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种因循守旧、作茧自缚的文化是没有希望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博采众纳,才能使自己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也只有以虚怀若谷的气度从事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才能使自己真正强大。

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轨迹大致有三:继承、发展、变革。即继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相适应的因素,对它们进行必要的保护、宣传、倡导,使其发扬光大;变革过时的、落后的、妨碍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因素,对它们加以引导、限制甚至摈弃,使其脱胎换骨,重新焕发生机。

民族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并非一蹴而就。作为族内的一些同志一时可能很难转过思想弯子,认为传统文化发生变异后,就会削弱民族特征,削弱民族意识,进而导致民族的消亡。实际上,这种担忧恰恰反映了该民族传统文化不成熟的一面。有些人臆想着要为民族传统文化构筑一个保护伞,这无疑是多余的,也是徒劳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其消极等待被变革,还不如主动变革,赢得先机。关键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恰如其分地理解它们。比如民族语言的转用现象就特别典型。语言,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应当说是深深根植于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中的,其生命力之强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族际交往的加深,不同语言之间频繁的接触和激烈的竞争,使一些原本就处于弱势、使用人数少并且无文字的民族的语言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其中一些民族必然地要发生语言转用,这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将民族语言同民族特性完全划等号,认为民族成员发生了语言转用现象,就会危及民族的存在或生存,就会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发生动摇,这又是过于担忧了。事实上,民族的语言只是民族特征之一,在世界各国,没有自己独立语言的民族并不少见,操同一语言的人们也并不就是同一个民族。同时,民族语言的转用及消亡也并不那么可怕,操单一民族语言也并不那么美妙。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民族之间的交往空前密切,“民―汉双语”、“汉―民双语”、“民―民双语”现象已普遍存在,正说明了该民族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民族成员由不流动变为流动这样一个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方向是正确的,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的选择。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特征的一大表征,当关乎到民族的属性判定时,最主要的是考虑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感。民族心理、认同感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一分子,并不会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削减,反而可能会因其他要素的削弱而增强。这种增强了的民族心理又可将变化了的文化因子内化为民族传统文化因子,形成新的传统文化内核。传统文化就是要靠这种顽强的自我调适能力,沿袭、发展,没有穷尽,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6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60-02

土家族是聚居于我国湘、鄂、川、渝、黔五省市边区的一个人口较多的山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朴实的土家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产物,是土家人民审美情趣、生活习俗、色彩爱好、文化心态以及宗教观念的集中体现。因此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蔽体保暖等功能之上,它还承载着土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审美等诸多因素,是土家族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土家族传统服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部分或全部失去了它实用的存在环境,逐渐向展演式服饰发展,成为吸引游客、舞台表演的道具,服饰材料与制作方式大为改变,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也正日愈减少。土家族传服饰已呈现衰落的趋势,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土家族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境遇分析,试图探索出传承和发展土家族传统服饰的新途径。

一、土家族传统服饰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境遇

绵绵的大巴山,潺潺的清江水,清清的酉水河,孕育了土家人朴实、大方、豪放的性格。他们的衣着淳朴,以蓝色、黑色为美,为贵。但在喜庆的节日里,也十分讲究服饰的穿戴,特别是土家姑娘的嫁衣――“露水衣”和土家姑娘必备的嫁妆“西兰卡普”,则显得富丽堂皇,优美别致,图案配色和衣装形式无不蕴涵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土家女装服饰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2-3层花边,镶边筒裤和八幅罗裙;男装为对襟短衫,宽缘边,单数纽扣,头上包有头巾。然而,如今以汉族文化模式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却改变了土家族地区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原有的服饰材料及加工方式都逐渐退出土家人的生活,掌握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正日愈减少。

(一)传统服饰功能展演化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和经济文化的开放,在土家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很少穿或根本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商店购买的成衣,他们开始选择大众化的“流行”服饰,尤其是年青人更是十分突出。直到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土家地区的民族旅游业也逐渐被挖掘出来,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标识之传统服饰开始引起某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加之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土家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回归土家人的“舞台”。在一些旅游景点或大型节日及重大活动中又可以一睹土家族传统服饰的风采。但是,这个“舞台”是多么有限,而且作为曾经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今却成了“舞台”表演的一件道具,成为旅游开发商为吸引游客、拉动旅游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政府官员为彰显本民族特色、标明本民族身份而打造的一种文化标志。由此可见,现代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回归主要是基于效益功能和标志功能,原始的实用功能已退居次要。

(二)传统服饰材料与制作方式大为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家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与频繁,从外地开始涌入各类大小服装店、各种档次布匹,土家人开始喜欢上了“的确良”、尼龙或绸缎面料,厌倦了朝夕相伴的自纺自织自染的棉布,这些单调的青蓝绿白色传统服饰被丰富多彩的成品毛线、丝线、棉纱、各种化学染料布等代替,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原材料开始突破本土,日趋多元。同时,高科技也很快融入到土家族服饰的制作当中,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开始走向衰落。由于其他新式机器的引进,加工方式逐渐现代化,土家族地区也涌现出许多新工艺、新图案,缝纫机、提花机开始走进土家人的服饰制作。人们不再自纺自织自染,纺车、织机、染缸等工具多已被废弃,传统的服饰制作方式几乎成为历史。

(三)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日愈减少

与此同时,由于土家族传统服饰的展演化、服饰材料与制作方式的改变,使传统的棉麻种植、染料种植与制剂、染布的活动几乎绝迹,传统的纺车、织机、染缸等工具已被搁之楼阁或劈成柴薪,传统的纺纱织布、染色、制衣等服饰工艺也随之衰微,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今只有上了年纪的妇女还在织布、染布、刺绣、织锦,年轻女子已不做这些活儿了,她们热衷于外出打工挣钱,喜欢穿时尚的现代服装。随着老一辈的相继老去,新一代人对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完全陌生,掌握服饰制作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二、土家族传统服饰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如此境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以汉族文化模式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土家族地区原有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因此有了巨大的改变,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衣食住行之首的服装――土家族地区人们的服装款式、着装状态、着装观念、穿衣心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式机器进入土家人的生活,从而迫使传统服饰工艺逐渐从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消失。

(二)旅游文化的影响。土家风情成为当地带动旅游和经济的一大卖点,为了宣传土家族文化,当地政府发展了很多以土家风俗为卖点的旅游项目,如土家族婚嫁表演,土家女儿会摆手节等。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宣传了民族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从服饰保护的角度来看,失去自下而上土壤的民族服饰仅靠表演舞台是无法改变其消亡的命运的。舞台上的表演服饰是来源于民间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化、戏剧化的设计加工而成的,失去原态民族服饰的支撑,表演服饰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经济因素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土家族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壁垒逐渐被打破,土家山寨门户被打开,外界各类服饰商品迅速涌入土家人的市场,款式各异、花色丰富的大众服饰深受土家人的青睐,他们很快脱掉了青、黑色为主的土棉布衣,换上了“洋装”。同时,外面世界的精彩也诱惑着这些尚未见过世面的土家人,大批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土家村寨、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导致传统服饰工艺的传承后继乏人。

三、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土家族传统服饰正遭遇着衰落与蜕变,但衰落并不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正如人类学家何星亮所说:“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现代化成功的保障,而现代化又是未来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会消亡,现代化也不会终止。”关键是我们如何让这种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并不断发展?如何让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实现应有的价值?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各级政府要重视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土家族传统服饰属于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级政府有责任去保护它。各级政府要将保护和传承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任务,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建立有效的土家族服饰文化保护机制,成立土家族服饰研究机构,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同时还可以鼓励土家族地区的男女老少穿本民族服装。当然,首先是要让民众认识到穿本民族服装的重要意义,做到自觉自爱,再配合行政上的鼓励、引导和监督才能让穿民族服饰蔚然成风,让土家族传统服饰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通过政府这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手段去推动、加强土家族传统服饰工保护、传承工作,一定会收效明显。

(二)做好土家族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土家族民间艺人是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人与保持者。当前,在现代化进程浪潮的冲击下。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人数急剧减少,后继无人,这将极大地危及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所以,必须做好土家族传统服饰民间艺人的培养、保护和传承工作。各级政府应在调查、筛选的基础上。评定一批优秀的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民间艺人,参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由政府每年拨出相应的经费给这批民间艺人改善生活、从事传统服饰工艺的活动及培养传承人。凡享受国家资助的民间艺人,必须肩负保护、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服饰工艺的责任,认真做好保护、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服饰工艺的工作,整理并公开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绝技”、“绝活”,培养传承人。不断改进、提高土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水平。

(三)进行创新性设计,研制和开发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土家族服饰。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土家族服饰工艺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正如人类学家所说:“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促发新的反应。因为个体要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创新能产生适应”。???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能长期传承发展下去,就必然要求有所创新,土家族服饰也一样。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土家服饰从样式、品种、色彩等都与现实人们所追求的所欣赏的不相适应,特别是服装的色彩显得老气、沉闷,品种样式也显得单调和落后。这些都有待于服装设计人员潜下心来加以认真研究、开发和制作,从土家族传统服饰的色彩、配饰、材料、搭配、细节、造型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创新设计,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这样既能体现民族服饰的基本文化功能,又能与时俱进。从目前一些生产土家族服饰的厂家来年,如果过分拘泥于土家族传统服饰,传承有余,创新不足或者过分追求土家族服饰的标新立异,创新有余,传承不足,都无法满足广大消费都的审美要求和民族文化情结,从而削弱了其审美和标志功能。

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效地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使土家族服饰既保护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吴志明指出“在继承民族服饰文化时,要密切注意因社会进步而引起的民族文化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剔除不能正确反应民族时代精神的部分,继承、发扬与时代精神合拍的精华。”

四、结语

长期以来,对于土家族服饰形制和流变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冲击仍将继续,致使土家族地区出现严重的汉化现象,民族服饰日益丧失原始的淳朴以及原生态的生存环境,逐渐演变为“舞台”展演的道具,甚至呈现民族服饰元素杂糅的现象。如不加以重视和保护,纯真原始的土家族服饰将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在世界文化日渐趋同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及时树立正确的保护和传承观念,让土家族传统服饰在新的时代潮流中依然发挥服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7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71-01

一、传统文化元素影响现代广告体系的整体构架

传统艺术设计发展至今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形式,而实际上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元素种类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形式体系对表现内容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无论是平衡、对称、和谐,还是韵律、章法,都在现代设计的发展中维系着一种相互传承的微妙关系。当今很多设计师所创作设计作品都是在学习、参考、借鉴、创新的继续传承,从而可以产生各种新的艺术形式。传统的审美样式和趣味必然随着血脉的传承,在后辈中的得到借鉴和继承,它必将影响现代广告设计的形式体系的整体构架。

(一)传统文化元素影响现代广告设计理念

在不同的传统艺术风格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所形成的广告设计理念当然也会趋于不同,虽然普遍意义上的设计都是以实用和美为目的,但广告设计过程中,每位设计师们都相对不太程度的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本土文化元素的影响,整个广告设计对象的造型、色彩、肌理等因素的考虑上都会或多或少的趋向于传统个性的表达。

(二)传统文化元素影响现代广告设计师及受众群的思维

当今广告设计无时无处不受着传统文化元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从现代广告设计的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都均能体现着传统文化元素到对现代广告设计师们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从而影响着每一个广告设计师。

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传统文化元素的思想和思维形式也同样的有着继承性,这也许是一种内在骨子里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设计思维必然的趋向历史、传统,一种血脉的归属感必然的趋向传统!

二、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同时,确立自身的设计风格

保持继承传统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色。

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具有客观性。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思想成果,包括传统文化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些客观因素的发展历程,它们都是在前人所提供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民族性也就是表现具有民族本质的艺术上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的环境、经济、文化、风俗都会在设计作品体现不同的民族个性,民族性的内涵就在于用民族个性去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表达特有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元素、乃至整个艺术范畴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中成长起来的,必须通过吸收他族文化的优良成分来丰富本土的艺术形式,强化传统文化元素的民族风格和精神!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更是文化融合的必然!

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广告设计的相互依附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审美追求都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现代广告设计思想,而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然而随着整个经济社会、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现代设计的西化风头越演越烈,在这般凶猛的西化设计思想的冲击下,如何在现代设计迅速发展创新的进程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如何在传统文化元素领域里占据重要位置,并不在于一味的附庸风雅,跟风逐潮;而是要创立自己的风格,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工业社会,在这样的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社会里,关乎传统文化元素的一切竞争都是个性的竞争!

四、结语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8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其中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一直在各个领域默默的陪伴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发展,现代设计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其民族精神含义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挖掘传统资源和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是传统元素运用的发展的趋势,它可以使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未来发展空间。因此,如何借鉴,怎样"融合"是我们现代设计师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现在我们面对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在"国际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设计一度出现追崇西方设计、而漠视中国的设计风格的现象,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运用上,用简单的复制或生硬的拼凑的方法来完成图形组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内涵的诠释,这样的融合是对现代艺术的误解,会阻碍现代设计的发展。

在如何对待传统、应用传统等问题上,日本的做法是实践着把现代和传统同步并行的方法,互补互存,并以复活传统的手段推陈出新。也就是将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艺术用现代设计的感觉和手法去粗取精,在保留本民族特征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使传统重获新生。

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主办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形象,由此"中国风"刮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个在视觉设计上,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成功案例,使人们从新认识传统,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想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设计来源。中国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民族个性的图形语言开始在今天的国际设计潮流中逐渐显现出它的魅力。实际上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中国的艺术设计必然要走与国际接轨的路线,在交流中融合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形特征

纵观历史,从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利用图形进行语言交流,并在彩陶上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生活,到明清时期“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图形的发展,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图形表现形式的更加多彩和丰富。

1、传统图形的形态要素

“图形”在每个时期的形态各异,让我们感受到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中所表现出的特有精神气质,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衍变,那勃勃的生机仍然令我们为之赞叹。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彩陶上精美的鱼纹、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以及汉代漆器上隽秀的凤纹,无不传递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例如传统图形中最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就是在设计历史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从世界的神话史或者设计史去寻找,都没有哪种图腾、神兽的形态像中国的龙那样,具有如此之多的属性,从形态上看“龙有九似”,蛇身、鹿角、狮鼻、虎须、鱼鳞、鹰爪……聚九种动物特征于一身,这足以看出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高等级的神兽,其强大的图形整合能力和精神特质,中国龙作为图腾或臆造的神,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其它图形都无法超越的。

2、传统图形的形式要素

纵观中国设计的历史和世界平面设计史我们会发现,远古时期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类的平面设计、图形艺术,不变的主题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形象寓意,而它们的图形特征,却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而转变,而且还跟当时的本土文化、工艺与技巧紧密相连,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在图形形式的衍变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图形形式"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图形元素”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元素”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使之符合时代的需要。从2008中国奥运会的开幕式的视觉表现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张艺谋对传统元素独具匠心的现代化的演绎,其艺术表现形式的视觉效果震撼世界。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的运用,只有利用现代科技,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对传统元素进行新的创意,才是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图形的语言魅力

1、具有寓意的传统图形语言

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它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图形美感,而是图形深层蕴藏着的吉祥寓意,这些寓意最初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的崇拜,而衍生出的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企盼的表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吉祥图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牡丹象征着富贵、桃子象征长寿,石榴预示多子,鸳鸯象征成双等寓意,这些图形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万事如意等美好愿望。其中最有特色的图形寓意是“吉祥”所谓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再也没有那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吉祥如意的了。“吉祥”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深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处。中国人借用传统文化把人们美好的祝愿画成优美的形象、吉祥的图案,并用这些元素去装饰生活、馈赠亲友、慰藉精神和满足心里需求。

2、传统图形语言的符号特征

在人类之初,人们就开始用图形符号来进行语言沟通了,因为图形比文字更形象、更便于理解。现代的视觉设计也是以自己独特的图形语意来传达设计主题的,因为,视觉设计本身就是力求以符号化的形式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精练的图形语言符号传递一种设计的意境。所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图形的寓意特性,更准确的运用图形语言来进行设计创意,可深化设计的文化内涵,使设计和受众之间建立起思想上的沟通和视觉上的默契。

在传统图形形式上的转化也就是保留图形符号原来的意义内涵,同时通过形象结构的简化获得现代精神的表现。由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的形象标志设计中,就用中国的“中”字与传统造型“古钱币”进行了形式简单的符号组合设计,“中字代表以中国资本的联营集团;古钱象征银行的服务特点;圆角的方孔是现代化电脑的联想,上下连串的直线则象征联营服务。”----靳埭强 。标识在保留了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创造出强烈的现代感,其视觉识别理念和识别效果早已被现代人认同。

三、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在现代艺术领域风格多样的艺术门类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表现得是多种多样。如在环境设计中具有中式风格的现代设计体现;在众多的具有"现代感"的服装、手饰设计中也出现了大量传统纹饰;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与现代演出风格的融合,备受人们关注和喜欢,事实上这些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已经有了很浓的“中国味”。这是走向世界所具备的中国特质,是中国设计的身份标志,代表着中国文化的视觉形象。

1、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

设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这也正是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一味地照搬和模仿,就势必为时代所淘汰。

2012年2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以“中国龙”设计作品为主题的"龙行天下"艺术设计展上,以“中国龙”概念为主题的参展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用全新的视觉效果对中国龙文化进行了阐释及传承。用现代的理念,把中国的龙文化与世界文化融为一体,和现代设计前沿相对接,这是一个把传统设计观念向现代设计理念迈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传统设计基础上的创新过程。

以往对龙文化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龙形、龙纹、龙字的概念上,其表现形式也大多以传统表现手法为主,这些看似保留传统文化特征的表现方式,不但约束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图腾"龙"的深入解读,也束缚了我们龙文化设计思维与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合。

“龙行天下”艺术设计展的设计理念向我们展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全新思路,而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该具备的是创新精神,改变旧的传统概念,使中国设计走向未来与国际接轨。

2、“融入与再造”与时代接轨

将传统图形运用于现代视觉设计,不应该是表面的视觉装饰,或者简单的加工拼凑,要将传统图形所深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在现代设计中,必须将传统图形作为一种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视觉符号。

对传统图形的现代设计,还要对传统图形的形式和形态上进行重新分解再造,提取特征元素并且用贴近现代人的图形语言重新转换组合,这样才能做到“兼容并蓄、古为今用”。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认知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将传统图形完全置于现代视觉设计语境中,同时,它需要我们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现代设计表现能力。

3、添加新元素与世界相融

中国传统图形其图形表现.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它同时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的变化很大,不可能再完全重复以往的传统,所以传统图形的发展要不断添加新的时代元素,把以前过于繁复的设计简化并且将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与现代的人文生活相融,人们更容易接受。

“新元素”的添加,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尝试,有的简单、有的深奥、都力图向先进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上的拓展。由此,图形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符号,它带给人们的是精神上的丰富和视觉上的精彩纷呈。

那么如何添加呢?纵观图形设计的发展历史,从早期图形的形成、到发展成熟,其在设计思想、表现手法和图形语言上不断的变化、添加和完善,它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但它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是很清晰的。现代设计对“新元素”的添加要有更新的创新观念,不断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思维转换,用新的技术新的观念和新的表现手法代替传统意识和表达方式,使中国现代设计与世界相融。

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面对着信息化快速的发展和人们对新视觉艺术元素的需求,视觉设计领域将面临着新的考验。但是可以看到,这种需求也给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观念思维方式的导入,也为我们对审视传统文化观念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在国家十二五计划,发展文化产业精神的指导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下转第76页)

(上接第49页)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也将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的局面,信息化的普及和人们因生存条件、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激励人们的想象和创新欲望。只要我们把握图形艺术的时展脉搏,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用创新的理念去发掘祖国传统艺术宝库,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中,推动传统图形艺术的前进,不断推陈出新,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容着传统和现代多重元素的中国图形艺术就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中国艺术设计史》 作者:夏燕靖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年8月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9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传统文化的功能价值

1.1历史功能价值

传统元素是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它印证着一定时期内生活变迁、城市发展。我们能够通过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去窥探我们的历史,抓住城市的根本。

1.2艺术功能价值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发展传承下来的。在它们当中不乏大量极具艺术感的古代器具、建筑、戏剧、舞蹈等等,在它们的身上都包含大量的美学特质,也是一定时期内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现,记载了艺术演进的过程。

1.3社会功能价值

人们在某个区域居住生活了很长时间以后,便会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复杂的紧密联系,这种无形的联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在社会当中充当的便是这种紧密的联系,这便是它的社会价值。不管哪个地域的人都会认同自己当地的历史文化,而正是这种历史文化才能给人们创作出亲切的归属感。

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积累、发展传承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以一定区域内的传统文化的发展、积累传承下来的,因此传统文化通常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传统文化能被大家所认同,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用,因此传统文化应该也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

2、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几种形式

2、 1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中,则体现为建筑对内严格封闭、对外自由天地。如建筑大师赖特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便是吸纳了这一思想内涵,建设于岩崖之间,室内外却浑然一体,真正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深,如我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便源于这一思想。大剧院建设初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建成后却得到了一片称赞,原因便在于实现了协调的设计,融汇了“无为而治”的精华,看似无为实则更加遵从自然,给予建筑功能与形式自身自由发挥的空间。佛家则追求自由随意、返璞归真的人生之道,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建筑影响颇。

禅宗思想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影响就颇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以说是这种设计的真实写照。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就是传承了传统佛家人文思想的精华,讲求远离世俗,追求归隐山林。这种亲近自然、远离世俗的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占有极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当今生活繁杂、忙碌的时代,人们喜爱住在偏远闹市、花草丛生而又自然的建筑中,导致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大肆融汇了这一思想。

在礼制思想控制之外还有一块净土,那是由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取胜的世外桃源―园林。和传统礼制控制下住宅的中规中矩相比,园林则是体现主人的人文情怀,在这片净土人们远离仕途的纷扰、求学的烦恼,专注于放浪不羁的文人情怀。在这种情怀之下,呈现的布局是感性和自由的,反映到建筑空间形制上便是感性的园林。

2、 2在建筑形式中的运用

现代建筑设计形式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外在形式、建筑细部和传统符号三个方面呈现的。

中国传统的外在形式是由屋顶、墙身和基础组成的一种理性的对称式构图。中国传统建筑中,对于屋顶的设计是整个设计的重点,这一点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立面的构图。屋顶形式是中国古建造型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挑出的屋檐、优美的檐口曲线、反曲的屋面、起翘的屋角以及多样化的屋顶形式,使得中国的古建具有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中国古建筑中以形式著称的宫殿、土楼、民居、古塔等,通过对其造型的简化提炼、抽象变异,成为了现代建筑外在形式的创作源泉。

2、 3在建筑材料中的运用

传统材料是对历史记忆的延续,是对文人情怀最直接的表达。在现代建筑中,常用的传统建筑材料有:青砖、青瓦、竹木材和石材。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材料二次肌理的挖掘和传统材料的组合,结合现代技术,将传统材料用于现代的建筑中。在现代建筑运用传统建筑材料,是对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达,是对他们历史价值的直接体现。特别是旧砖旧瓦,它们身上到处是人们生活的影子,弥漫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而这种气息和生命正是现代建筑所缺乏的。

2、 4在建筑色彩中的运用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色彩文化,受“礼制观念”控制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中,“红”、“黄”是它们的主色调,鲜艳的颜色是为了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以老庄和儒家思想取胜的江南私宅、苏州园林以及徽派建筑等中,这类建筑的色彩往往比较素雅、纯净,以低调的“黑”、“白”、“灰”为主,偶尔也会出现高纯度的原木色、土色。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审美观,反映到各个民族的建筑色彩中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云南白族建筑大多以白蓝相间为主,在,藏族同胞则以红白为建筑的主色调。

建筑色彩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建筑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建筑中,我们应该重视以色彩为手段来进行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为现代建筑打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3、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

3.1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概念。在一系列的建筑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高层及其高层住宅,日益朝着洋化的方向开展。有很多城市受到了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比如一些沿海的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很多的建筑项目都实现了木土文化及其外来文化的结合,保证了建筑项目木身内涵的突出,实现了木土建筑文化的优化

在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及其现代建筑文化的冲突需要得到解决,从而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结合。这就需要进行中国传统建设文化的科学化研究,避免其传统式、零散性。真正实现建筑设计的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把我国的民族形式及其民族风格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这需要进行其运作前景的分析。根据当代住宅楼市的设计需求,可以得知各种洋气建筑登陆我国。比如各种欧洲风范的建筑,各种美式的建筑等,对当下的楼市造成极大的冲击

3. 2.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要坚持创新,也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前辈建筑大师经验进行合理的取舍,同时在设计的形式、技巧、语言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创造出新的内容,以适应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建筑设计不仅停留在对前辈建筑大师的继承和借鉴上面,而且不断地要超越他们,不断地开拓创新,从而不断地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建筑特色。

3. 3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学技术特征明显,科学直接参与到艺术当中,建筑的技术进步,升了建筑的艺术性。无论从哪个层面出发,建筑师在设计时技术性都是比艺术性要优先考虑的。艺术为了创造美,技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艺术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力和情感投入,技术需要经验、知识与技巧。技术是创造的基础,如果没有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如果没有艺术,那造出来的就是只是一件物品c所以只有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贝幸铭认为:“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因此,在设计中要努力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结束语

科技是时展的动力,新材料、新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传承和发展本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股推动现代建筑设计水平提升,促进将现代建筑事业进一步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与潜力。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10

中国的传统色彩与我国传统的五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的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者之间相生相克。而在中国室内界,这五者还分别对应着五种颜色。金对应了白色,木对应了青色,水对应了黑色,火对应了赤色,土对应了黄色。在传统中国这五种颜色就像西方绘画中的三原色一样,是我国传统绘画设计中的色彩本源。所有的色彩都将由这五种颜色调合而成。除此之外,阴阳五行还对应着代表方向的五方。五方也就是北、南、东、西、中。同时还代表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 由于五行的关系,我国传统色彩与精神文化以及方位有着重要的联系,正因如此在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十分注重对于色彩的运用。除此之外,由于五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室内设计中传统颜色的运用也遵循着颜色互补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在室内设计中大量的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基本色调,也就是“白、青、黑、赤、黄”。

现代中式室内设计的兴起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于房屋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居住,而且更加注重室内设计的审美享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前些年大量的国外式的室内设计涌入中国,充斥着室内设计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近年来,不甘示弱的现代中式室内设计行业也随之兴起了。由于我国国民在实质上更偏向于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也就会更加青睐于现代中式室内设计。在现代中式室内设计中,新型的设计师们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例如几何图形,层次划分等,又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融为一体的自然效果。现代中式室设计融入了时尚感、现代感、传统因素等等,使室内设计增色不少。

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与现代中式室内设计的现实运用

我国传统的色彩就是上文中提到了白、青、黑、赤、黄这五个基本元素。这五者在我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来讲黑色,黑色也就是我国古代中所称的玄色。在我国古代黑色也被信奉道家学说的人称为天道之色。.换句话说,在我国古代认为“天”的颜色就是黑色,又因为道家认为“道”生一切,所以,此处的黑就可以认为是一切颜色的源头,这个颜色是其他颜色之首。从现代视觉的角度来看,黑色具有深邃的意义,同时又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压抑感。然而在一些后现代的室内设计中,设计师会运用大量的黑白灰来表现时代感,以及时尚感。

其次是与黑色相对应的白色,白色与黑色十一组对立色。白色在古代中国可以称之为素色,白色在中国有着纯洁的象征,同时还代表着朴素无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注重人朴素的传统。同时在道家思想中,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常常用“白”来形容人的心理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无为,忘我,无欲无求的境界。同时又因为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在国外婚礼上常常运用大量的白色,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忠诚。但从另一方面讲,又因为我国在丧葬过程中常常运用白色,所以在中国传统的心理中对于白色又有一定的忌讳心理。但是这样的忌讳在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却不会影响室内设计的美感。

接下来是赤色,毫无疑问红色是我国传统中最受欢迎的颜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这一点可以在春节或者传统婚礼上看出来。春节时期,大家都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喜欢在家长装饰红色的灯笼和对联。以此来庆祝新年的到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所以,在中国红色是吉祥的颜色,同时有象征着充沛的精力与生命力。作为传统的中国颜色,在新兴的中式室内设计中当然也少不了对于红色的运用,通过红色来表现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

然后是黄色,黄色在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是尊贵的象征,只有皇帝或者未来的皇位继承者才能够穿着黄色的衣服。同时,由于我国传统的黄种人,所以黄色同时又是很基础的亲近自然的颜色,类似于大地的颜色,容易和其他颜色相搭配。从现代颜色划分的角度讲,黄色属于暖色调范围。鹅黄色等较柔和的颜色在现代中式室内设计中会一定程度的运用于卧室的设计。

最后是青色,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绿色。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青色是与红色相辅相成的。在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常常以红色的建筑与绿色的植被相互照应的形式来表现美。同时青色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本色,因为植物的颜色大多以绿色为主,在春季万物复苏之时,绿色的植物带给人的是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感觉。由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会考虑一些实用因素,由于现代社会对于电脑等电子设备运用的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视觉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室内适量的运用绿色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