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诗歌的基础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1 16:57:04

诗歌的基础知识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1

中国传统诗歌追求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目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存在一些普化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古典诗词不感兴趣,效率低下;想象角度和方向无法与古典诗词的意境对接,不能感受古诗的魅力,这样的话,原本是隽永秀美的诗词在同学们眼中变得生冷抽象起来,久而久之,大家对诗词学习都产生了厌恶和畏惧心理。为了更好地开展诗歌教学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关键教学内容的总结,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供宝贵的建议。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关键点

1.审美鉴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内容都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关键,从感觉到审美的心理转换,诗歌内容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连接起来,克服视觉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拓展。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先,通过朗读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这时诗歌的“韵律美”。其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内容的情境美。同时,在进行背景分析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念美感。最后,对整首诗的表现形式的分析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代表的心情,更好地体会到诗歌形式的独特美感。通过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其实,阅读与审美、知识与鉴赏在同一时空状态下是可以互通的,知识支撑着阅读与审美,阅读与审美也提升了知识的含量与丰厚。因此,诗歌鉴赏教学的关键点必须要考虑到审美教学。

2.自主鉴赏

高中语文的诗歌内容包括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无论何种内容都有着不同的鉴赏要求。培养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有效培养古诗词的自主鉴赏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自主鉴赏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诗词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人云亦云。“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避免学,实现自主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由于诗歌本身就有朦胧感,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直接进行答案解释、统一诗词意思。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拥有基本分析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自主鉴赏学案中杜甫的《绝句二首》,然后引导学生摸索分析规律,最后教师总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总之,诗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自主体验,进而进入自主鉴赏空间,能够在有限的教学阶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提高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和不可忽视的环节。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包括:

(1)意象基础知识讲解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2)诗歌分析内容讲解

高中生必须要有较为明确的诗歌分析能力,应该明确诗歌内容自学的基本程序。例如:教师要求高中生预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学生就应该明白首先要进行诗歌朗读,正音正字,然后查阅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造这首诗的背景。接下来,要结合教材注释进行文本理解,最后查网络资料了解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这种基本学习程序学生必须明确。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音乐课以优美的乐曲、和谐的旋律,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美术课以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使学生赏心悦目;文学作品之中的诗歌则是以独特的韵律美和情境美来打动人心。

(1)要重视思想审美教学

古人做诗很讲究词句的锤炼,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之说。因此,对于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体味语言的魅力,更要品味诗人的人格美,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介绍苏轼的经历,让学生明确苏轼的一生是几多波折、经历牢狱、满腹才华不得重用的。在其他人看来如此落魄的人生,苏轼却从来没有在文学作品之中表现出颓废之感,反而豪情万丈地创立了“豪放派”的词风,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教学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人格魅力,形成美育教育。

(2)要重视情境审美教学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例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总之,语文课中的美育是以曲折的情节、动人的形象、悦目的环境以及富有韵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加强自主理解教学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加强自主理解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例如:教学《锦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小组自己收集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歌,同时总结出自己这样理解的原因。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然后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讨论文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总之,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流活动的组织,打破传统的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有效的点评和指导。

总之,古典诗歌是传统的高雅艺术,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凝练的语言来完善和丰满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必须要重视对自主理解教学的组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2

关于诗歌的知识很多,首先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古代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鉴赏和理解的角度、内容,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写景的诗一般要对诗中的景色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咏物诗一般要鉴赏诗人的思想等。词一般要鉴赏词的意境等。因而,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要简单了解一些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等知识。虽然我们并不需要对古代诗歌进行过深的专业研究,但简单的古代诗歌常识,如押韵、平仄等,还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一般来说,对于古诗押韵的基本规律要掌握一些,对于平仄知识,了解一些即可,不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区别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事物。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要明确诗人是怎样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一首诗,诗人可以描写一个意象也可以描写几个意象。例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这个意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就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十几个意象的连缀,表达羁旅人的愁苦孤独情感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真切、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即这首诗的意境。

三、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写景诗在古代诗歌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因此,在鉴赏这类诗歌时,一定要清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一般来说,古人写景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借景抒情,即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即包含诗人的感情。如:韩愈的《春草》,写得全是景色,而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都蕴含在诗句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了。

四、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主要是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的,因而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景近景结合、对比映衬、铺叙比兴、联想想象等。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抒情、描写等。

(三)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

五、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及其特点

由于诗人在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相同风格的作家又形成同一流派。例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宋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等等。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作,鉴赏的角度和要求也不同。

六、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的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富有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品味诗歌的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点有:

(一)清新:诗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贺知章的《咏柳》,语言就具有这个特点。

(二)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诉,或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白居易诗作的语言就是典型代表。

(三)绚丽:表现在华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四)明快:语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五)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描写,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此而意它,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会。

(六)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言志”古代诗歌都注重情感的抒发,因而鉴赏时首先要把握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作的思想内容。例如:有的诗悲婉凄凉,有的诗悲壮豪迈,有的充满喜悦欢乐,有的诗则蕴含孤寂落寞等等。

八、明确鉴赏的基本内容

一首诗,鉴赏时从哪里入手,鉴赏哪些内容,应做到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就是鉴赏起来也会思维混乱,一塌糊涂。鉴赏的基本内容有:

(一)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主要是分析诗歌字面上的意义,以便于理解全诗。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69-01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很多教师在执教古诗时,关注更多的是诗歌的语言和形成的意境。殊不知,除了简练的语言,诗歌的节奏也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对于诗歌而言,不仅是外形,也是生命。”尤其是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着力于研究学生感受节奏之美,从而使其受到语言的熏陶与感染。

一、自主感悟,在深入理解中感知诗歌的规律

很多教师对诗歌节奏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他们总认为节奏是罗列在诗歌外层,只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停顿就可以了。于是,很多老师通常都是借助小斜线的方式僵化、粗暴地替学生进行生硬地划分。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学生的认知天性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诗歌大意的整体理解,引领学生在聆听范读、自主诵读的基础上,自行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

例如,我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而是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图片,学生看到草地上青草盎然,绿意浓郁,黄莺在天空中飞翔。随后,教师出示古诗的前两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看到的美景,并自主进行诗句节奏的划分。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了七言古诗“四三”的节奏。针对节奏尚不够清晰的特点,教师为学生示范朗读了第一句,成功地将诗句节奏的表达效果感知出来,形成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对于诗句中的第二行,学生模糊地意识到作者沉醉于浓浓情感之中,在读出鲜明的“四三”节奏之后,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对诗歌节奏的划分,在自我认知意识的基础上,深化了认知体验,感受到七言诗句的基本结构方式。

二、尊重差异,在充分联想中感知节奏的灵动

五言诗是小学低年级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虽然存在着“二三”划分的整体模式,但后面的“三”个字存在巨大的变数。但不管节奏如何变化,都能构建一个整体,形成相对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以《江南》这首诗歌为例,诗歌通过“鱼戏莲叶”时各个方位的不同展现了鱼儿在水中游玩、嬉戏的场景。学生在诵读这首古诗时,已经直接将诗句读成了“二三”节奏,鱼儿彼此取乐的场景也就自然地呈现出来,脑海中也就自然浮现出急速穿梭和潜浮升降的画面。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节奏的划分绝对不是僵硬、刻板的,而要紧密结合诗歌的大意,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的过程中,将自身的体悟所得展现出来,并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诗句最后的三个字上,于是孩子们就形成了这样两种不同的读法:1.学生直接读出“二三”节奏,少部分学生也有变式,他们的解释是我想到的鱼儿就像是排成队伍的小鱼,它们都很乖巧,排列成一支整齐的队伍,一个接着一个,所以应该这样读;2.学生将最后的三个字读成了“二一”节奏,使得整个诗句变成了“二二一”节奏模式,形成了“鱼戏/莲叶/东”,以此类推,他们认为这些小鱼都很调皮,不停地变换方向,忽而在东边捉迷藏,忽而在西边偷吃好东西……

古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内在的意境是无止境的。所以,教师无需将学生的思维定位在一个刻板和固定的模式上,而是要在尊重认知差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划分的节奏要给予认可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灌入到古诗的体悟中来。

三、拓展形式,在扎实诵读中感知节奏的趣味

富有节奏的语言是需要大量的实践与诵读的。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控制能力还不够强,维持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组织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在唤醒学生认知活力的基础上,深切感受诗歌的基本节奏与意蕴。

例如,在教学骆宾王的经典名诗《鹅》时,教师先是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提炼、整合出诗歌中表示动作的语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圈画出“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等语言。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并模仿白鹅的动作进行表演,进行诗歌的诵读,将诗歌内在的语言与学生的动作匹配,形成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由此,学生在自己动作的支撑下,形成的已经不再是对文字的感受与思考,能够在动作的促动下真正走进诗歌的内在节奏中,感受诗歌独有的魅力。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4

一、学生的诗歌阅读层次

(一)理解性诗歌阅读

诗歌阅读首先要从字、词、句入手,准确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诗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

(二)创造性诗歌阅读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解决方法。因此,欣赏诗歌时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和发挥,充分体现其在课堂阅读中的独创性。

(三)评价性诗歌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将客观的文字变成自己主观的东西,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欣赏诗歌。

二、教师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主要有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把握词性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诗人为了炼字的需要,常改变诗中某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常是一首诗的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化静为动,把江南春色写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春到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根据诗境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场景,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应为“笑于春风”,在春风中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应为“千家山郭静于朝晖,日日于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语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侧重点

为了适应格律和表情达意的要求,诗人往往颠倒诗句中的词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语序应为:“山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了押韵,作者将词序进行了调整。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如果按照正常语序,就变为呆板的平铺直叙,采用颠倒的语序则增强了画面动作的持续性和鲜明性。

(二)引导学生做好“三看”

1.看标题

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往往涉及如下内容: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绅的《悯农》;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韦应物的《闻雁》;诗歌题材,如杜甫《蜀相》,王昌龄《闺怨》。

2.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涉及的内容往往有:交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解释主要词语,帮助理解诗句;对典故进行解释说明。

3.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通过阅读正文,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弄清楚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三)充分备课及有效的课堂评价

1.充分备课,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有效的处理课本内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熟烂于心,对诗歌要有自己的解读;其次使用灵活的方法处理课本内容,切忌一成不变。例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之前,提前将这一诗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列出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情、景与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等。除此之外,还要把教学的重难点都着重标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的课堂评价

诗歌的教学过程是创造性的过程,是艺术的再现,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从而进行适当的课堂评价。恰到好处的教学评价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对诗歌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我曾让学生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进行探究,体会所抒之情是豪情还是悲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发挥其想象力来领悟体会诗歌的意义、意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秋红.对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5

一、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一)、语文课程中的诗歌分类

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开始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倪文锦主编的《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在诗歌选择和编排上都有许多变化,特别是在诗歌分类上由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组成。不仅为中职生提供语言节奏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古典诗歌,还提供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二)、现代诗歌特点

现代诗歌成形于20世纪40年代,具有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等特点。形成原因与当时的国情、政治、经济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讲授课程时首先要简要概论作者对于现代诗歌创作的背景,使学生融于创作时代是拉近现代诗歌与学生认知关系的有效方法。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语文课程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目标的解析

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现代诗歌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现代诗歌的基础知识掌握可以分为音、字、词、韵、义,由于是白话语言为呈现方式,所以,基础知识掌握较古典诗词的文言文更为通俗易懂。核心知识是诗歌的起源、表现手法的使用、情趣与意象契合、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技能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二)、现代诗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的得当有效是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保障。

首先,课堂导入应该从诗歌的主旨立意做为起始,因为诗是以语文表现情感思想的艺术。它的出发点在见与感,有睹于目,有会于心。感知诗人所表现与传达的最有效方法是增加知觉渠道有助于加深中职生对于诗歌感染力的传达。如增加视知觉带来的直观感受,利用图形和图像传递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表现与传达的主体;增加听知觉,利用节奏与韵律将教学对象带入诗歌的艺术境界并可以渲染诗歌的艺术氛围使教学对象感同身受。

其次,激发兴趣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是要从诗歌的起源谈起,"诗言志、歌咏言。"人类唱歌做诗是表现情感的,因此,反复诵读就成为师生间共同体验诗歌审美的精神传递过程,诵读的过程可以先由教师示范朗诵传递争取发音、音调和情绪渲染;再由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诵,学生感知之后跟随教师示范强化知识掌握;最后由学生自主集体朗诵,在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知、情、意的理解。根据教育心理学中知识保持的基本规律合理控制诵读的时间长度和次数,在整个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整个直观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展开的,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的运用,也是学生自发内心求知驱动力的外在表现,因此,教师可以提出对于诗歌中作者情感意境的营造和思想情感的抒发相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思考、指导,再组织集中反馈问题答案总结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丰富情感的过程。

最后,在强化知识点之后,唤起学生认知,传递诗歌情怀,以诗歌表达主题为题目布置学生的训练作业,不但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给予学生自我创作的空间。

(三)、现代诗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诗歌产生的境界就应该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而且,诗歌的妙处都是从景、物、人与诗人的见和感发生移情作用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因此,教师通过教学方法传递现代诗歌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并塑造出现代诗歌的表现主题是爱国、友情、亲情等真善美价值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精神向往,做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总之,新课表提出的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

三、丰富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

诗歌从起源开始就与音乐、舞蹈同源,而且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因此,丰富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可尝试的。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增进现代诗歌的传播和推广。

(一)、尝试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团体相结合的培养新模式

现代诗歌的文本分析是文学创作带来的力量,艺术表现的形式具有传播和感染力,两者结合的让学生参与是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学生组织建立诗社团体,定期举行诗歌欣赏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定期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市级的各类演出或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在诗歌表现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尝试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与艺术课程相结合

在诗歌的表现方面可以借用艺术的表现形式,使之诗歌的课堂教学更为多样、活泼。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应该提前有集体备课的经验交流,利用多媒体呈现给教学对象。

总之,提高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增强挖掘学生集体感知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发挥艺术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都是现代诗歌教学促学生感受诗性力量、领略诗歌魅力、促进诗歌走入学生的课余视野作为现代诗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该抓住诗歌本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改变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实施融入艺术的情感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P46。

[2] 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32)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6

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文学作品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还要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阅读、思考、品鉴、比较、积累等,以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等。下面。我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谈谈拓展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立足文本,拓展语文基础知识

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在立足于《泊船瓜洲》文本的基础上拓展语文基础知识。因为,《泊船瓜洲》虽然篇幅不长、生字生词不多、诗歌内容与主题等浅显易懂。但是,基于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还比较薄弱之缘故,还基于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不高之缘故等,对于这首诗歌中诸如“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重”“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等多音多义字的读音与含义,对于这首诗歌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最富有色彩美、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的品鉴等,如果没有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细心指导,学生很可能无法知晓,如此,则对于《泊船瓜洲》文本的意境、意蕴等的理解、品鉴等就无法准确与深入,甚至还有可能因为读错“间”“重”“还”等多音多义字而闹出笑话来。故此,教学这首诗歌,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

1.请学生说说诗歌中的“间”“重”“还”各有几个读音,几种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大意推测“间”在此的读音为“jiàn”,是动词,意思是“阻隔”;“重”在此的读音为“chóng”,是量词,意思为“座”;“还”在此的读音为“huán”,是“回”之意。

2.请学生议一议“绿”的词性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推测“绿”在此中是动词,意思是“吹绿”。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在这首古典诗词中,作者选用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绿”字活用为动词,而不采用常用的“到”“过”“满”“入”等动词,是为了给诗歌增添美丽的色彩与动态感。

二、以点带面,拓展古诗品鉴技巧

以点带面的拓展品鉴方法,是以作者王安石或者古典诗词

《泊船瓜洲》为延伸点,将与上述信息相关的古典诗词巧妙联系起来后,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比较鉴赏,以此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的水平。比如,可以以作者王安石为延伸点,引导学生谈谈此前学过王安石的哪些诗歌,诗歌的题目和内容分别是什么,能否再背诵出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施将学生没有学过的王安石的其他诗歌比如《元日》《登飞来峰》等展示出来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还可以以《泊船瓜洲》为延伸点,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这首思恋家园、怀念故乡主题相类似的其他作家的诗歌比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固北山下》等,引导学生说说二者的主题、诵读节奏、情感基调等有什么异同。还可以以《泊船瓜洲》为延伸点,运用多媒体设施将写“船”意象的古典诗词比如唐代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二者在内容、格律、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并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帆”字,本指挂在船舷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但是在这首诗歌中的意思是“船”,这里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格。

三、读写结合,积累古诗名言佳句

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时,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理解、背诵、默写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经典名句,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收集、交流、整理、积累与此同样精彩、同样脍炙人口、同样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名言佳句。如此,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泊船瓜洲》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知识,迅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品位。比如,教师可以以作者王安石为生发点,引导学生收集、交流、整理、积累王安石其他诗歌中比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等名言佳句,引导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议一议等。也可以以古典诗词《泊船瓜洲》为生发点,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品鉴、交流其他诗人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古典诗词中的名言佳句,比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鼓励学生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等。当然,无论从哪个基点拓展延伸,我们都应该引导学生知道上述名句的出处、大意以及成为经典名句的缘故等。

如上所述,对于王安石《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的拓展阅读教学,应该在立足文本,拓展语文基础知识;以点带面,拓展古诗品鉴技巧;读写结合,积累古诗名言佳句等诸多方面入手。因为唯有如此,才会事半功倍。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7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解读,结合历年高考的出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高考不外乎四个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始终要围绕这四个方面来鉴赏诗歌。

二、丢分原因

1.常识少。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薄弱和教师强调不够,以致其未能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如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所指诗句;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诗歌的描法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2.读不懂。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的薄弱和文化背景的缺失,以致其以今意理解古代诗歌,或是理解错误。

3.审不清。部分考生对于某些易混淆的题目没有审清,以致答题思路错误。如,“描写了怎样的景象”与“怎样描写的景象”,前一问是“形象类试题”,后一问是“技巧类试题”,自然思考的方向、答题内容也就不一样。

4.答不全。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

5.书写表达差。卷面涂改随意;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不注意规范,表达方式错误,句子不通;说空话,贴套话,答案空泛,不会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说;有少数考生以诗论诗等。

三、备考方案

1.坚决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在多次考试的试卷分析时不断强化巩固。基础知识是鉴赏诗歌的根本,如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的名称;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律诗的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等。

2.关键让学生读懂诗歌。如何读懂,教师要讲清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离别诗,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羁旅行役诗,怀古诗,咏史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因此可通过分类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从诗歌的题目突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诗歌的眼睛,很多诗歌从题目便可对其内容略知一二。

(3)从诗歌描写景物(意象)的“冷”“暖”色调突破。诗歌是通过意象组合而成的,情感也是通过意象来体现的,因此,可以通过意象的“冷”“暖”色调来把握诗人的情感主旨。

(4)从诗歌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句或诗眼突破。诗歌的关键词句、诗眼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考生可以从此要点来把握。那么哪些是关键词句呢?关键词句绝大部分在诗歌的最后两句(绝句)或最后两联(律诗),词一般是词的下片。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8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音韵历来脍炙人口;然而能真正走入诗歌,领悟这千古诗情的又有几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诗歌教学时,颇有感慨。现将教后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反思教材教法。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必修一安排的是现代诗,从必修二至必修五是根据从古至今的顺序编排的古代诗歌。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是带有总结性的,侧重鉴赏古诗的方法总结。基于这样一种安排方法,我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必修一到必修五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渗透了诗歌鉴赏方法,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教学中,我将这首诗的教学总体分为两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诗意,在我的适当引导下,初步领会诗情,但在这一阶段,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理解是粗线条的,朦胧的,不确定的,部分同学的理解是不准确的。然后进行下一阶段——知人论世,在这一阶段中有学生交流讨论,有文字资料的介绍,还有影音等视频的播放,这样,学生会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杜甫,印象深刻,恒久不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重新理解《登高》,他们很自然的理解诗人“悲秋”的八种情感。

通过这样诗歌教学,我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读诗,看课下注释,理解诗意,讨论交流介绍杜甫,感受诗人的情感等环节都是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教者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教少学多”“以学为主”。

同时,教学时对必修一到必修五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融会贯通,前后照应,我在教学时就会有理有据,有方法规律的总结,有理论的提升,有深度,有高度。

其次,反思文言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准确理解诗意这一环节很吃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文言基础弱,不具备最基本的文言翻译能力是理解不了诗歌的。这是学生阅读诗歌的知识,为此教学中我加大了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诗歌语言跳跃性的特点,再加上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弱,结果影响对诗意的理解。为此课堂上增加了“共同走进诗境,一起感受诗人情感”的环节,师生共同展开想象联想,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同时,增加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进而体会诗人情感。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9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古典诗歌,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历史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歌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后的优势,关健在于历史教师要适时发掘出来,并能引导好。例如,七年级上册,教师在讲夏商西周奴隶社会的历史时可组织学生阅读、欣赏《诗经》中的《硕鼠》一节:“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该诗歌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怎能不激起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又如,七年级下册第9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教材讲到元朝的统一过程中,遭到以文天祥为首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时,教材引用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欣赏该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住该诗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象这样的例子课本上还有很多,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绝好素材。

诗歌的基础知识例10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感。诗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加强,代表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特征加强的趋势。

本阅读评价与教学评价细则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重点为“评价建议”中“必修课程的评价”部分和“选修课程(诗歌)的评价”部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部分以及“实施建议”中“必修课程的教学”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部分的内容,同时参照有关课程评价的一些做法而制订。

一、高中语文诗歌阅读的总体目标、分项目标及等次标准

(一)总体目标

学习鉴赏中外诗歌,重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分项目标

1、认识和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水平A: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了解常见体裁诗歌的基本特征,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吟读诗歌。能够熟练地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B: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把握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诗歌。

水平C:基本上了解诗歌发展的过程,对诗歌的体裁知识有所了解,了解近体诗的结构特点,基本上能有节奏地朗读诗歌。能够背诵、默写所学教材要求背诵的大部分诗歌。

2、结合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整体体会诗歌

水平A: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B: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能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水平C: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基本上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基本上认识到诗歌的主旨。

3、把握诗歌中的形象,通过品味意象体味诗歌内蕴

水平A: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理解诗歌意象的情感或哲理内涵,鉴赏诗歌意象之美。

水平B: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形象,概括其表达的意义,基本理解诗歌的意象内涵。

水平C:基本上能够理解诗歌的形象及其表达的意义,对诗歌的意象有所理解。

4、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水平A: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B: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能较恰当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

水平C: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能够大体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自己的阅历,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5、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

水平A:抓住关键词句,准确说明其表达作用,概括其意义内涵,并能通过它赏析诗歌,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水平B: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概括其表达作用,能借助关键词句,感受诗歌意蕴。

水平C:能够比较准确地找出诗歌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能简单地说出其表达作用。

6、掌握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并用以赏析诗歌

水平A: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或简单的创作中。

水平B: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作用,并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水平C:了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了解其表达作用,并能初步地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的评价指标

(一)诗歌教学的三维目标评价指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的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朗诵、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诗歌教学的重难点评价指标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歌,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

(2)指导学生准确辨别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诗歌的主旨并能够准确地概括诗歌的主旨。

(3)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说明其表达的意义,理解和感受其基本内涵。

(4)启发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含蓄、抒情强烈、韵律和谐等基本特征。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5)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技巧等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做出自己的鉴赏与评价。

(2)启发和引导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3)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文本和作者思想的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能够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掌握诗歌创作的一般技法,并指导学生能运用到简单的创作中。

三、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语言特点,尤其是句法、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体会朗读或背诵的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初步领会到不同节奏产生的不同情味。

2、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泛读、情读、赏读、美读等诵读方法,掌握诵读要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捕捉词语的弦外之音,形成朗诵的个性化,提高诵读能力。

3、可以通过设计揣摩精彩语句(或诗句)、总结句式特点、体味精妙用词等题目,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语言的内部,去探寻诗歌语言运用的奥妙(如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及语感。

4、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和总结所学习的诗歌的题材和主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的分析方法,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题目、结构、结句等角度来掌握辨别诗歌题材和主旨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5、注重及时归纳与总结诗歌意象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从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种类,意象的选择、意象的组合等方面理解和把握诗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诗人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意象的过程。

6、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精妙的语句,细致品味个别的词语,体会语言的口语化、韵律的变化,语言的跳跃性等来指导学生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

7、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分析与理解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象征等艺术技巧,教师要培养学生及时归纳与总结的习惯,并要结合一定数量的诗歌指导学生掌握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知识。

8、指导学生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来鉴赏诗歌的内容或形式,指导学生归纳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作者、诗题,辨清诗歌类别,抓住意象、咀嚼语言、品味意境,结合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合理利用诗中的隐含信息等对诗歌进行鉴赏。

9、通过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学生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组织有效地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一些必要的基础练习,指导和强化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10、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联想写作背景,品味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关注诗歌细节,并进行充分细致的理解;通过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把诗中的意象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

11、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背景出发,立足文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及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发掘诗文里积极的、优秀的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

12、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音乐烘托、绘画展示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13、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注意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能富有创意地鉴赏和评价诗歌。

14、利用古今视野的差异,进行必要的点拨,启发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诗歌作品,评价诗歌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5、根据学情,整合各方面资料,去粗存精,或者适当提供和补充其它诗歌材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或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完善和拓展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养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