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诗歌朗诵视频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1:21

诗歌朗诵视频

诗歌朗诵视频例1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将从事小学教师、培训学校教师等工作。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作品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约68篇,童话寓言约66篇,儿童散文约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约92篇,儿童科普文艺约19篇。上述作品约占小学语文课文总数的80%以上。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儿童文学教学和讲授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为学生走上未来的教学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学习,广泛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相关理论知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图画书儿童影视文学等。该课程理论知识涵盖较广,且有一定深度,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可观看儿童文学相关视频,观看儿歌表演视频,直观了解儿歌内容和形式;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欣赏优秀儿童诗作;观看儿童戏剧视频,形象具体地感受儿童戏剧的魅力等等。采用表演等形式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提高学生鉴赏、分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唯一办法就是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必须在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的同时,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为激励学生阅读并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可采用读书交流分享会的形式。结合儿童文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作品,选取张天冀《大林和小林》、叶圣陶《稻草人》、洪汛涛《神笔马良》、郑渊洁《皮皮鲁传》、严文井《严文井童话选》、柯洛迪(意)《木偶奇遇记》、伊索(希腊)《伊索寓言》、黑柳彻子(日)《窗边的小豆豆》、刘易斯(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法布尔(法)《昆虫记》等中外有代表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写一部书的读书心得,也可写多部书的读书心得。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从教工作极有好处。

二.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在完成理论知识讲授和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必须加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做中学、做中教”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结合具体理论知识讲授,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儿歌创编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四章儿歌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歌创编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儿歌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下达儿歌创编表演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五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歌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創编五首儿歌,五首儿歌其中两首为拼音、识字教学服务,另外三首必须表现卫生、环保、文明礼貌这三个主题。儿歌创编内容与小学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儿歌形式自主决定,可以从摇篮曲、数数歌、游戏歌、问答歌、谜语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等形式中根据内容自主选择。表演的要求包括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歌表演,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歌表演。可以通过钢琴伴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儿歌。五首儿歌中必须有一首儿歌表演同时,要配合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表演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将弹琴、唱歌、跳舞、课件制作、绘画等职业技能融入儿歌创编表演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儿歌创编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既培养学生的儿歌创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电脑应用能力、舞台设计能力等,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自己创编表演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儿童诗朗诵

根据教材内容,第五章儿童诗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童诗朗诵的教学模式。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儿童诗具有真率高洁的情感,丰富奇妙的想象,精粹流畅的语言,童稚优美的意境。而儿童诗的这些特征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学习儿童诗朗诵技巧。然后教师下达儿童诗朗诵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5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童诗朗诵。选材要求,可自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儿童诗歌也可以自己创编儿童诗(200字以上)。要求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儿童诗,就是要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让学生通过选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相关内容。朗诵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语句流畅自然,能展现诗歌的音乐美,抒发真挚情感。对朗诵的要求也是符合对小学教师语言表现力的要求。做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必须具备有感情地朗读、朗诵文学作品的能力。形式要求,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童诗朗诵,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童诗朗诵。具体朗诵形式不限,也可以辅以唱歌、舞蹈、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儿童诗朗诵。

儿童诗朗诵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十分贴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儿童诗朗诵不仅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创新表演形式的要求也加强了学生PPT制作、唱歌、跳舞、表演等职业技能训练。而除了做为表演者学生能力得到舞台展示的锻炼,作为观众也能力在观看儿童诗朗诵的同时,增加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欣赏和了解。

(三)讲故事训练

根据教材内容,第八章儿童故事的学习,我们让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为6一12岁。只有生动有趣地讲解,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观看儿童故事视频,学习掌握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讲故事。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选材,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儿童故事(600字左右)。人员要求,3人一组,分工合作。表演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流畅,声情并貌、表现力强。形式要求,必须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PPT等)辅助讲故事,必须制作头饰、服装、道具等辅助表演。

讲故事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准备故事,制作头饰、道具,制作PPT等,训练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儿童剧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六章童话和第十一章儿童戏剧,我们采用儿童剧表演的教学模式。儿童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是一种融合了文学、语言、美术、舞蹈、音乐、服装、灯光等其他各种艺术类型的综合艺术。儿童戏剧的学习除了欣赏儿童戏剧剧本外,就是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掌握儿童戏剧的特征及对儿童的意义。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上网观看优秀儿童戏剧《马兰花》。课上教师根据童话剧《马兰花》讲解儿童戏剧的特征及表演的具体要求。一部完整的儿童剧表演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我们给学生五周的准备排练时间,并制定排练计划,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一周自由组队,选举队长,確定组名。第二周选定剧目,创编改编剧本。第三周确定人员分工。第四、五周儿童剧排练。第六、七周汇报表演。教师按排练计划检查学生的排练进度。第一周学生将分组情况上报课代表同学,教师授权课代表为云班课助教,课代表同学通过蓝墨云班将儿童剧表演小组分好,并标注组名,备注队长。第二周,学生选定并修改完剧本,将剧本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三周,学生将人员分工名单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四、五周学生上传排练照片,以监督学生排练进程。

儿童剧表演具体要求,人员要求13人一组,选定组长,确定组名。剧本要求选材范围童话剧、课本剧(小学到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字数3500-4000字。表演要求脱稿表演,声情并茂;运用多媒体(PPT、视频、音频)辅助儿童剧表演;服装、道具、配乐等可根据剧情、人物自行准备;排练时需练习上场、下场,台上走位,避免背台;表演要熟练、连贯性强;充分发挥想象力,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演(唱歌、跳舞、互动等)。

儿童剧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是学生需要看重准备的内容。剧本的搜集、整理、修改、创编,锻炼了学生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儿童剧的排练、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道具、服装、灯光、音响等准备,让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每组十几个人的统筹安排,协同配合,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国外研究学者早已提出:“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考查方式是理论加实践。即卷面理论知识考试60%+平时实践能力训练40%=期末总成绩。我们把实践训练教学中开展的儿歌创编表演、儿童诗朗诵、讲故事、儿童剧表演全部量化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具体项目成绩所占比重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儿歌创编表演25%+儿童诗朗诵25%+讲故事20%+儿童剧30%。教学评价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课程实践训练的全部内容,不仅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更激励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诗歌朗诵视频例2

22.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

年 级

四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教师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填空的方法默写课文。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准备

图片、PPT课件、视频、默写单。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听歌曲《送别》

一、导入

1.思考:猜猜取这个笔名的原因?

2.朗读人文主题。

3.齐读题目两遍。

4.看课件,知道课时目标。

5.说说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二、知作者

了解作者。

三、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人展示。

2. 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自由读,读出诗歌节奏。

(2)汇报。

(3)听教师范读。

(4)跟读。

(5)齐读。

(6)多形式展示读。

(7)吟唱古诗。

四、明诗意

合作学习

1. 默读古诗,运用小贴士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交流、汇报。

2.带着感受朗读古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

3.汇报。

五、悟诗情

1.观看视频。

(1)谈谈感受。

(2)交流汇报。

2.进一步认识作者

(1)谈谈新的体会。

(2)把体会读出来。

3. 全班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配乐朗读

(2)背诵古诗

4.填空式默写古诗

六、拓展延伸

1.延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播放歌曲《送别》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一片冰心在玉壶。

2.介绍单元主题。

3.引导读课题。

4.介绍课时目标。

5.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作者

介绍作者。

四、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正音、评价。

2.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评价。

(3)范读。

(4)带读。

(5)师生齐读。

(6)组织学生多形式朗读。

(7)组织吟唱。

四、明诗意

布置合作任务

1. 提示:借助小贴士内容理解诗意。

2. 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评价。

4.梳理方法。

五、悟诗情

1.组织观看背景介绍视频。

(1)师引导。

(2)组织交流汇报。

2.介绍文字材料,补充背景知识。

(1)组织汇报。

(2)指导朗读。

3.播放音乐

(1)组织朗读。

(2)组织背诵。

4.发放默写单。

六、拓展延伸

1. 布置学习任务。

七、总结

创设离别情境

回顾旧知识

紧扣单元主题

明确课时目标

揭题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初步感受韵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学会理解诗意方法

走近诗人内心,拉近文本距离。

当堂熟读成诵

诗歌朗诵视频例3

22.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

年 级

四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教师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填空的方法默写课文。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准备

图片、PPT课件、视频、默写单。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听歌曲《送别》

一、导入

1.思考:猜猜取这个笔名的原因?

2.朗读人文主题。

3.齐读题目两遍。

4.看课件,知道课时目标。

5.说说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二、知作者

了解作者。

三、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人展示。

2. 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自由读,读出诗歌节奏。

(2)汇报。

(3)听教师范读。

(4)跟读。

(5)齐读。

(6)多形式展示读。

(7)吟唱古诗。

四、明诗意

合作学习

1. 默读古诗,运用小贴士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交流、汇报。

2.带着感受朗读古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

3.汇报。

五、悟诗情

1.观看视频。

(1)谈谈感受。

(2)交流汇报。

2.进一步认识作者

(1)谈谈新的体会。

(2)把体会读出来。

3. 全班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配乐朗读

(2)背诵古诗

4.填空式默写古诗

六、拓展延伸

1.延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播放歌曲《送别》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一片冰心在玉壶。

2.介绍单元主题。

3.引导读课题。

4.介绍课时目标。

5.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作者

介绍作者。

四、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正音、评价。

2.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评价。

(3)范读。

(4)带读。

(5)师生齐读。

(6)组织学生多形式朗读。

(7)组织吟唱。

四、明诗意

布置合作任务

1. 提示:借助小贴士内容理解诗意。

2. 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评价。

4.梳理方法。

五、悟诗情

1.组织观看背景介绍视频。

(1)师引导。

(2)组织交流汇报。

2.介绍文字材料,补充背景知识。

(1)组织汇报。

(2)指导朗读。

3.播放音乐

(1)组织朗读。

(2)组织背诵。

4.发放默写单。

六、拓展延伸

1. 布置学习任务。

七、总结

创设离别情境

回顾旧知识

紧扣单元主题

明确课时目标

揭题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初步感受韵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学会理解诗意方法

走近诗人内心,拉近文本距离。

当堂熟读成诵

诗歌朗诵视频例4

一、技工院校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困境分析

但是技工院校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常常存在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热情不高、意境审美把握不当,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等问题。(一)存在畏难心态,学习热情不高。技工院校学生因文言文理论知识普遍薄弱,鉴赏古典诗歌水平低,读不懂古典诗歌内容,品味不出古典诗歌的魅力。加上古典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语言直白易懂,感到古典诗歌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热情。理解古典诗歌难度大,导致在古典诗歌鉴赏课上,部分学生总是心猿意马,注意力不集中,更不用提在课外还会花时间去欣赏古典诗歌了,他们学习古典诗歌就变成了是应付考试被动接受的,古典诗歌学习氛围不浓。(二)诵读效果不佳,意境审美不到。虽然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古典诗歌艺术境界对古典诗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古典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这一审美概念比较抽象,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限制,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时只能浅显地理解字面意思,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无法理解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技工院校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在文学教育中,古典诗歌审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局限在教科书内容的教学中,觉得只要教授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词意思,掌握艺术表现手法,能够归纳总结诗人写作的思想感情,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往往无法理解古诗蕴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用说能够准确地掌握古诗的赏析技巧,无法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了对语言和知识的掌握,而疏忽了对思维和情感的培养,让古典诗歌教学变得死板,缺少情感培养目标。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一)走近诗人生平,了解创作背景。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情感氛围中内心的抒发,古典诗歌本身就带有作者的性格特点,阅历经验,甚至是政治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古典诗歌前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领悟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等。以苏轼的《赤壁怀古》为例,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去了解词人的生平历史,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闲职,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故此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赤壁怀古》。通过了解苏轼的生平历史和创作背景,学生在学习《赤壁怀古》一词时,对词人的人物形象、词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就能够深入理解感悟了。古典诗歌《将进酒》“走近诗人”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走近诗人。教师活动:一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近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二是指导学生品读名家评李白,思考李白与酒的关系。学生活动:自主搜集李白与《将进酒》诗的有关资源。品读杜甫《饮中八仙歌》、明人徐增评《将进酒》、余光中《寻李白》,了解李白的人物形象,思考李白的酒与《将进酒》是如何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意图:通过名家评李白与《将进酒》,让学生对诗人的人物形象有初步的了解,学生主动想走近诗人,走近古诗去了解古诗与酒的融合。(二)把握朗读节奏,感受诗韵意境。朗读是学习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古典诗歌都是讲究押韵的,富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非常容易诵读。古典诗歌语言虽简洁,却意义深刻,反反复复有感情的朗读,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所以,教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多去大声朗读,认真咀嚼、品味古典诗歌。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读出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雄豪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名家的朗诵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平仄、断句、韵律等,通过音律、节奏的高低变化来感受诗歌的气象不凡以及作者那种极致的情感,之后再模仿朗读。古典诗歌《将进酒》“诵读品味”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诵读品味。教师活动:一是教师范读,学生正音。二是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徐涛朗诵,乐队现场伴奏),初步感知全诗的韵律和气势。三是知韵律:指导学生分组诵读,画出韵脚,把握节奏,感受韵律;指导学生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学生活动:对古诗进行停顿与重读(加粗字)的划分,找出韵脚,感受韵律。认真聆听教师范读指导与徐涛朗读视频,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和名家朗诵视频的范读,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划分停顿与重度,找出韵脚,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对诗歌感彩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三)抓住诗歌意象,领悟审美意蕴。古典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在于它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精悍。诗人不是直接抒发感情,也不是直接灌输思想,而是常常借助某些事物表达思想(即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某些景色抒发感情(即借景抒情),这些比较含蓄的方式抒发感情。这里借助的事物和描绘的景色,就是诗人建构的“意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意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读古典诗词,在形象分析、准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入诗人所构建的艺术领域,真正与诗人产生“共鸣”,领略诗歌所蕴涵的审美意蕴。(四)描绘画面意境,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在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古典诗歌教学中,可以展示给学生一组画面,并提问学生:画面中有哪些景物、哪些人物,景色有什么特点等。学生在仔细观察和思考图片后,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并用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们将他们的描述与诗歌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教会学生从意象中理解古典诗歌,注重人物、景色,再到意象,从而提升到情感。(五)引入音乐元素,开展吟唱活动。在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诗经》大都有乐。相比较古典诗歌,学生更容易接受流行歌曲。故此,教师可以将音乐元素引入古典诗歌教学的课堂,开展古典诗歌吟诵演唱活动,通过比较现代流行音乐和古典诗歌的差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音乐引入课堂,可以使学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激发学生吟诵古典诗歌的兴趣。如在讲授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中,引入周杰伦的《台》歌曲,让歌曲与诗词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词人对逝去的爱情充满哀伤的情感。若某些古典诗歌比较晦涩难懂,可以在吟诵古典诗歌时穿插背景音乐。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配乐演唱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为了演唱好《水调歌头》,便会在课前自主学习该诗歌,了解古典诗歌的大意和思想感情,达到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在吟诵时也会对作品与词风有更深入的感受和理解。古典诗歌《将进酒》“赏阅知诗”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赏阅知诗。教师活动:播放凤凰传奇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歌曲《将进酒》,并放映歌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知全诗。学生活动:观看歌曲视频,根据歌词内容(歌词与古诗内容一致),初步感知古诗。设计意图:古诗以流行音乐唱法的方式呈现在“00后”学生的面前,突破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的困境。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在继承中创新。(六)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情感共鸣。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华诗词大会》中设置的“飞花令”让观众赞不绝口,“飞花令”用于选手间的对抗赛,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含有约定关键字的诗句,且诗句不可重复,挑战选手说不出或答错即淘汰,直至站在最后的一方获胜。笔者在《将进酒》古诗鉴赏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也引入了“飞花令”竞赛游戏,让学生积累与“酒”有关的古诗词,展开一场“诗”与“酒”的较量,品味诗酒文化,实现情感共鸣,感受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魅力。古典诗歌《将进酒》“飞花令比拼”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飞花令比拼。教师活动:教师介绍“飞花令”比赛游戏规则,并进行活动过程指导。游戏规则:1.参赛队伍分为五支队伍,每支队伍选派一名选手参赛,按队伍顺序轮流作答。2.每支队伍作答要求必须在1分钟内完整说出一联含有“酒”字的诗词。3.每支队伍说出含“酒”字的诗词不能重复,重复则需在规定的1分钟剩下的时间内另外说出一联,说不出或说错即为失败,淘汰出局,由剩下的团队继续PK。直到最后两支队伍,有一方说不出或说错,则另一方获胜。学生活动:一是参与“飞花令”竞赛游戏,积累与“酒”有关的古诗词,感受诗酒文化,进而加深对《将进酒》诗词的理解。二是学生组建比赛队伍并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分配:主持人:全班推选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选手:学生进行比赛队伍组建,总共分为五支队伍,支队伍选派两名选手参赛;评委:每支队伍选派一名学生担任评委,评委需对选手说出的诗词进行评判是否过关,是否重复。记录员:全班推选选派两名学生担任记录员,记录每组共说出了多少句诗词,并将诗词记录下来,供后续同学们巩固学习的资料。设计意图:运用竞赛式游戏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与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取思政元素:汲取古诗词精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诗词中诗酒文化的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七)“三步曲”阅读法,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初读感知—诵读品味—研读探究”的三步曲阅读法,让学生进行学习。采用三步曲阅读法,让学生在初读的时候解决字音、生词,对本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感知。通过教师和名家朗诵视频的范读,让学生在诵读环节把握诗歌节奏,划分停顿与重度,找出韵脚,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对诗歌感彩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研读探究环节是本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深入把握全诗情感发展的脉络。古典诗歌《将进酒》“三步曲”阅读法教学设计。初读感知:利用蓝墨云平成字词测试,快速浏览任务书上的诗歌译文,完成“内容连线”。诵读品味: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学生画出停顿与重读,找出韵脚,感受韵律,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研读探究: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层次,从每一层次中分别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完成任务卡,分别赏析“悲、乐、愤、狂、愁”情感。设计意图:采用三步曲阅读法,在初读环节,让学生解决字音、生词,对本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在诵读环节,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得法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感彩;在研读环节,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教学法,深入把握全诗情感发展的脉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思维、想象和审美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典诗词教学本身的特点,联系作者的情感,注重阐释和情感理解,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才能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欣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超.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才智,2016(7).

诗歌朗诵视频例5

诵读,不仅是“读”,不仅仅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来。诵读是一种传情艺术,是诵读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诵读就是诵读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等,把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借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

而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什么样的动作和体态来表现情感的变化,就需要诵读者对诗歌情感进行深度解读,通过认真阅读,领会诗人的感情。诗人是用意象来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表达内心情感的,诵读者在心中见其形、悟其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破译一个个意象。要用心灵感受形象,对诗人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理解,领悟艺术之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形成诵读的感觉之后,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采取相应的表达方式,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引起听者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沟通作者、朗诵者、听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朗诵的目的。

这样一个从解读到表达的过程,是诵读者再现创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经典诗歌作品。事实上,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于文本的阐释及对于情感的解读,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通常也是这样进行的。因为应试的需要,教师需要使学生理解诗歌文本的含义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在于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师没有把分析的成果与诵读联系起来,致使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能很好地培植学生的内心视像,形成诵读感觉。也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诵读与文本的分析并没有紧密的关系。

此外,中小学诗歌教学过于依赖朗诵带。朗诵带虽说都是名家的声音、名家的处理,还有各种配乐,但是也存在问题,在选择与使用时要慎重,要反复地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过于依靠朗诵带,依靠名家示范,会误导学生以为诵读只可以是一种语调、一种声音、一种模式,而忘记了诵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品质――再表达、再创作。诵读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作出不同的演绎。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诗歌讲析时,应做到分析与诵读并重,并去创造性地工作,自己做诵读的典范,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这对应试也是有益的。

问题二:学生诵读的字音不准。一是方音的影响,二是误读。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较为普遍,我们认为,原因是许多学生忽视了诵读的最基础的问题――读音标准。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础,必须给以高度重视。方音问题,主要是受社会语音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普通话水平是逐渐提高的,但是,这仍旧是在诵读课上要强调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在课上给学生放了几位主持人用方音诵读的诗歌,虽然问题被放大了,不过意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问题:诵读诗歌,要注意使用普通话。误读问题,一方面是由主观上不认真造成的,就如同学生写字,错字经常出现,很少有学生会在弄不清楚宇音的时候查一下字典。另一方面,也与外在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目前制作的诗歌朗诵的音像制品对于字音问题越来越不严肃,只在乎感情的抒发、气氛的渲染、音乐的配合,而不注重朗诵的必备要求。李默然、田华等老一辈朗诵艺术家,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因此他们的朗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我曾经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专挑他们的毛病,可是很难找到。但是现在我们在网上听诵读作品,很容易就会发现读音问题。所以教师在运用音频作品的时候要慎重,讲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有利的东西,排除不利的因素。

问题三:在诵读课上,我请学生诵读前一次课分析过的作品,并且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名篇,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踊跃诵读的学生中只有一位是脱稿诵读的,而且是为参加学院举办的诵读比赛而背下来的。我在教学中也发现,能背诵几句诗歌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反映了目前人们对于诗歌作品的漠视。

诗歌诵读是对诗歌作品的再创作,这个过程的前提是必须喜欢它、热爱它。但是,目前的诗歌爱好者是极小的一部分,诗歌的生存空间相对狭小o 1986年,《星星》诗刊评出中国十佳诗人,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齐聚成都,人们寻求一切机会与诗人接触,情况比2005年的超女还火。而现在,《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这样说:“你不能去问一个诗歌期刊的主编,他的杂志发行有多少册,这就像问一个女人她的年龄一样,那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纵观诗歌发展的历史,辉煌的成绩都是在创作与传诵的交相辉映中造就的。《诗经》既产生于贵族,也产生于民间。唐诗的辉煌,也与其广为传诵水融。曾有这样的传说,白居易写诗,喜欢先给不识字的老妇人读,老妇人听懂了,这首诗歌才算通过。从此可以看出,在那样的时代,不识字的人都喜欢听诗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诗歌也曾席卷全国。电影《相思树》中主人公的几段《致橡树》朗诵反映了人们对于诗歌的热情。而如今诗歌却备受冷落,正如《相思树》中主人公在最后一次朗诵前说过的话:“现在不是诗歌的年代了。”

诗歌朗诵视频例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2-01

情景教学法非常适应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中诗歌与其他类课文的共同性和不同点,展开有效地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一、利用多媒体和多种艺术手段创设情景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综合运用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诗歌学习的情景,强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的实境感受和文本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1.美术情景

教师根据所学诗歌的描述情景和表达意境,利用实物(绘画作品)、电子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再现诗歌描绘的美妙画面,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比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宋词时,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有关赤壁的山水画作图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意境等方面的解释,配合词作本身的讲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体会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对三国赤壁之战的感情,以及通过词作所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音乐情景

古体诗以其规范的字数、严谨的格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和节奏感,现代诗歌也在意境、形式、旋律上体现一定的音乐美。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歌的这些特点,利用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有很多古代和现代诗歌都被改编成了流行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李清照的《如梦令》(蔡琴演唱),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邓丽君演唱),白居易的《忆江南》(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演唱)等都被改编成流行音乐且被广为传唱。教师要搜索和积累这些音乐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应用,辅助诗歌的教学。比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播放歌手李健改编的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在淡淡的钢琴声和歌手美妙的歌声里去体味诗人当初对康桥的离别愁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影视情景

有些诗歌作品的背景故事、诗人传记等都被改编成了影视、戏曲、戏剧作品,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各种时尚与古典相结合的新艺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到孔子的《论语》及相关诗歌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多媒体播放电影《孔子》,通过电影的情景再现和主题曲《幽兰操》的优美旋律,让学生在视听享受的同时感同身受,体会孔子的高尚美德和仁者思想。又如,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电视剧《坡》,让学生通过电视剧的情景呈现来感悟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情怀,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作品,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设置问题,激发想象

创设问题情景是情景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比如在讲到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春花秋月”本来是人间美景,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早结束?“又东风”的“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提到的月亮含义代表了什么样的意象特征?最后,作者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以往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愁绪的经典古诗词名句?设计这些具有情景化特征的问题,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亲身体验各种诗歌意境,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三、感情朗诵,深入体验

诗歌具有朗朗上口、易于成诵的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诗歌的这些独特的感情特征来给学生做朗诵的示范,并让学生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达到感悟情景、掌握知识的学习目的。

首先教师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预先熟悉课文的感情表达和情绪特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关朗诵的音频、视频、背景音乐等,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或婉约含蓄,或豪放豁达,来确定自己的朗诵风格,巧妙运用节奏的快慢、音调声调的起伏强弱、手势体态语言的表达、背景音乐的播放等等,来带领学生进入设个所描绘的情景,获得独特的体验和心灵的升华。比如,在朗诵《将进酒》时,教师要用高亢豪迈的语调来表现李白大气磅礴、乐观旷达的诗仙气质;在朗诵《醉翁亭记》时,要用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调和语速,充分展示“也”字在行文中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朗诵出一种怡然自得、似醉非醉的悠闲情趣等等。

以上所说的情景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教师要根据教授内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美术、音乐、多媒体影视技术、朗诵、讨论等多种方式来促进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情景再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诗歌朗诵视频例7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的详细介绍,以及对诗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介绍我们都可以称为“知人论世”。任何一首诗歌,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都包含了作者主观的审美感受,都是诗人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地了解,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和具体,从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拿捏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更好的基础。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如果单凭教师自己的口头解说,就会单调而笼统,并且会占用课堂上的很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在预习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己查找资料,既能培养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诗人的一首诗到多首诗,由这首诗中的诗人到诗人的一生。这样既优化了诗歌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扩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树立了学生的大语文观。如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仔细探究的话这是一首让人读后温情四溢的诗作,给人一种欢欣明快的感觉,海子用春暖花开的诗句为我们的心灵送来阳光和温暖。但实际上在这首诗里,海子的内心是极度痛苦的,在现实中遭遇着种种不如意,于是便将善良、期盼、憧憬寄托于明天。欢快明亮的背后隐藏着海子潜在的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对抗。在教学中如果不对海子短暂的一生和他的理想以及他当时的生活处境做一个全面地了解,我们就无从捕捉海子那种“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境,就不能够将这首诗解读得彻底。所以笔者建议学生搜索海子的有关资料或者有关的文章如周玉冰的《海子诗情人生》等,去解读海子的一生。而这些只需要学生将鼠标一点,完整的海子形象便可尽收心底。

二、创设情境中的多媒体应用

所有的诗歌都是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有诗歌的语言又都是精炼含蓄的、跳跃的,它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内在的涵义;既有比喻义,又有象征义。因此,学习诗歌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而这种想象和联想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物化为画面、声音,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如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运用优美恬静又略带伤感的凯丽金的萨克斯《回家》,画面是西欧秋天里的风景:落叶飘零的幽静的林荫大道,清幽高远的天空,夕阳西下绮丽的霞光,静静的草地,柔婉舒缓的河流,河畔上随风舞动的金柳,水底柔柔的青荇,河中漂荡的一叶扁舟……教师伴着这些优美的意境,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伴着画面、音乐,任思想驰骋。师生共同融入到诗人浪漫的康河梦境,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因为应用了多媒体,物我交融之美才可完美呈现。

三、学生听读训练中的多媒体应用

诗歌朗诵视频例8

【中图分类号】G633.3

近年来,朗读教学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的沉闷课堂。但是,如何读书,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教师们的朗读教学往往是无目的、随意安排的,形式上多表现为齐读、个体读、各组轮流读、男生女生轮流读。你方读罢我登场,读前无要求,读后赞声好,学生往往只是为应付教师的要求而读,不用心,不动情。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听说过这句话,并且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多背诵,其实,这句话,并不只是要求背诵那么简单。这里的“吟”,是指吟诵,古人学习诗歌的方法,首先是要求要多背诵,其次是要求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吟诵,学会吟诵了,接下来也就会作诗了。

中国古典诗歌是以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感之主要特质的,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吟诵的传统现在已经不大为人所知,很多人都以为朗诵就是吟诵。其实朗诵和吟诵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朗诵是现在大众广泛接受的一种读书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表演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像表演话剧一样,用铿锵有力的读书语调配合上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的手势来大声朗读,这种朗诵并不是中国诗歌传统中所说的吟诵。

古人在教小孩子学习诗歌的时候,主要有六种训练,包括了“兴、道、讽、诵、言、语”。在《周礼・春官》的《宗伯》篇里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1]贵族子弟,到了入学年龄,就要跟着“大司乐”,配合着音乐来歌唱诗歌,学习诗歌。解释《周礼》的郑玄对于诵,有一个解释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2] “倍”是一个通假字,本义应是背书的“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诗歌,只是单纯地靠背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背的基础上,进行有声调,有节拍的“诵”,这个“诵”,就是吟诵。通过吟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声调和节奏。

古人学习诗歌,配合着音乐来歌唱,所以说“诗三首皆弦歌”。诗歌的最初起源就是原始歌谣,音乐性是诗歌的天生的属性。但是我们现在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堂已经不能够再完全重现古代的吟诵教学情景了,因为当时的“大司乐”带着“国子”们吟诵时,旁边还得有乐师用乐器进行伴奏,学生们配合着他们的音乐来唱诗。但虽然没有乐师,没有乐器,我们也要表现诗歌的音乐美,那么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以声节之”,也就是说,要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吟诵指导:

一、标出平仄,划出韵律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标出诗歌句子的平仄。短的诗词,要求独立完成,长的诗词,则可以分组合作完成。下面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学生标注之后,还要引导他们在吟咏时要注意表现出声调的长、短、高、低、轻、重的变化。其中平声声调长,仄声声调为短;阴平阳平声调高而平,上声声调先低后高,去声声调先高后降。根据诗歌的平仄来进行诵读,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利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划出停顿,读准节奏

在教学杜甫的《蜀相》时,在划分了平仄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划出诗歌的节奏: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吟诵时,要按音步的平仄来分节拍停顿的长短,平音步停得长些,而仄音步就应该停得短些,停顿的长短是按音步的节拍来定的。要注意的是,文法上停顿与声音上的停顿有的时候是不相同的。例如在这首诗中,“柏森森”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应是“柏~森森~~”,但是,按音步来划分,它应该是“柏森~~森~~”;这样的划分,在两个平音结尾,余音绵绵,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三、找出韵脚,读出情感

所谓“韵脚”,主要是指词中句尾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一般情况下,格律诗要求偶句押韵。朱光潜先生说:“就一般诗来说,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在中国诗中。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3]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对韵脚,有意识地吟咏,有助于完整地感受与把握全词的情感。

杜甫的《蜀相》押的是“真”韵,发音时开口度较小,气流从鼻腔徐徐流出,声音不响,给人一种平稳、沉静的感觉,适合表达深沉伤感的感情,恰好表达作者吊古伤今,借歌颂诸葛亮的伟业和事业未竟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感伤和愤懑。

吟诵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情感被自己的声音激活之后,思维活跃起来了,理解力和想象力都活跃起来了,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觉彼此沟通、转移、渗透,就能够更好地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象,体会作品的意境。

参考文献

诗歌朗诵视频例9

1.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案例背景:

本课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教师指导朗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指导绘画诗歌的内容,把握意象;欣赏诗歌的绘画美,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中职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既不喜欢也不重视,缺乏相应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据此,本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通过配乐朗诵的艺术形式和将诗歌的内容绘制成图画,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

【案例实录】

教学片段一: 品读诗歌

导入新课后,集体朗诵,课件提示朗读节奏和韵脚;学生标出诗歌的节奏和韵脚并试读诗歌,感受朗读节奏和感情,感受其语言之美。

师: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v1w:@首诗讲究押韵 ,韵脚是:来、 彩、 娘、 漾、 摇、 草、 虹、 梦、 溯、 歌、 桥、 来、 彩。

生v2w: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生v3w: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结构形式。

生v4w: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有音乐之美。

播放画面: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象美,进而感悟诗歌形式的建筑美。师:这首诗的诗节和诗行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生v1w:这首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

生v2w: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师:这首诗在形式上体现建筑美

播放视频: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下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同学们听得时候注意用笔划出它的停顿、重音、喜欢的地方可以轻轻跟读,并感受下自己读的和配乐哪里有差距。

配乐《春江花月夜》视频朗读;学生看视频并美读诗歌,读的时候体会诗人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读课文,老师巡回指导)

师:课文读好了,同学们心中有怎样的情感油然而生呢?

生(1):流露了诗人要离开康桥时一股淡淡的哀愁。

生(2):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师:同学们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的很准确。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诗作者的情绪表达过程: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诗人的感情是变化的,给我们的是一种起伏跳跃的旋律美和音乐美。

教学片断二:分析意象

诵读中同学们感悟到: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每一节诗都能绘出一副优美的图画,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师:诗中那些词语充满色彩感,表达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生:诗人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的词语有:云彩、 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 、青荇、 彩虹、青草、 斑斓。

师: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小组讨论,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画面内容。

生(1):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挥手作别。

生(2):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生(3):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生(4):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

生(5):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在星辉斑斓里高歌。

生(6):寂静的夜晚注视宁静的康桥。

生(7):挥一挥衣袖悄悄别离康桥。

师:绘图。小组合作将每节诗的内容绘成图画,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七人在黑板上通力合作,描绘出诗歌中所体现的景色,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师:通过图画同学们了解了诗歌的意象,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之美,这首诗的意境美在哪里?

生:康桥的景色太美了,诗人对母校恋恋不舍。

这节课结束了,学生们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 。

【案例后记】

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本课是如何运用教学策略?

这首诗语言优美,诗的语言及感情的赏析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师生视频范读、 配乐朗读、齐读 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学读、 练读 、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了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对于诗歌的意象的赏析,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由小组讨论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后由学生画出作者的感情变化图,通过分析意象了解诗歌的绘画美、意境美,进而把握作者的感情。

引导小组讨论交流,学会了赏析诗歌的方法,师生互动好。

【案例分析】

本案例将教学分三块:朗读、 绘图、 赏析。体现"重在诵读,重在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诗歌朗诵视频例10

诗歌像是一位来自远古洪荒的美女,从历史轨迹中款款而来,经过岁月沉淀,出落得知性成熟,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她独特的风韵。而古语又有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以在我国漫长的传统教育中,诗歌受到了教育者的关注并累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往往经验累积多了就形成一种条框。导致老师们逐字解剖诗歌,解析中心句,最后概括中心,完结了事,使得充满魅力与想象的诗词歌赋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文字。要是抛却考试,如何让学生既学习诗歌又能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悟呢?莫过于诵读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以悟情”无疑是一种最佳的诗歌教学方式,那么,如何通过诵读让学生领悟诗歌内涵,情感韵味呢?

一、读正字音。读顺诗句

首先诗歌所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往往一字传万情,故经常出现一些学生不常见的字,比如《蒹葭》中的“跻”“坻”“’址”甚至“蒹葭”,许多人读都不会,何谈学诗。这时就该发挥教师范读正音的作用,读对了,是学诗的开始。其次,把握节奏是关键,甚至有时候诗歌还有押韵,更要点明,因为节奏的划分,韵脚的把握,不仅让学生读出气势,朗朗上口,而且能让学生从划断的字词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要知道古人读书晃头晃脑的那种姿态并非惺惺作态,而是真能通过那样无我状态有节奏押韵地诵读,逐步在脑中初步构建诗歌意境,浅尝诗歌所要传达的感情。

二、初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提到情感,许多学生在初读时,根本不知道作者的喜怒哀乐,这时需要教师把该读重音的地方标注好,让学生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体味读重音的字词,然后借此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比如《望岳》,当把“夫如何”“青未了”加重读时,作者对泰山的仰慕之情学生就可以懵懵懂懂,再把“钟”“割”加重读,泰山的雄浑壮阔也就不言而喻,最后再重读“顶”“小”作者那种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也就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了。

三、教师创设情境,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反复自由诵读感悟诗歌

当学生激起了朗读兴趣后,再加上打开了作者心扉,这时往往传统的逐句分析,以及重点词句讲解会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如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有关诗歌的画或者视频,再配上音乐,那时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想象的星火大有燎原之势在学生心中燃遍,再经过反复运用朗读技巧诵读,何愁学生不会在心中产生千言万语,走进不了作者的心灵。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播放一段鹅毛大雪中饮酒送行的动画,再配有胡琴琵琶奏罚当读“北风卷地百草折”一股呼啸的风声迅疾而至,“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情景就景印脑海了,再加上音乐催情,画面应景,作者的感情不言而明。大底诗情画意,就是如此:诗中有画,画里赋诗,诗中有情,画里有意。而且南方人感受不了冰天雪地的恶劣,所以任凭如何讲解也无法让学生真正进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境界,这时候一幅幅雪景图,一段飞雪中战士戍边的视频,一阵阵呼呼风声的配乐,再配上琵琶胡琴的映衬,不需要讲解,学生心中油然而生的就是边塞的荒凉以及凄清,还有战士戍边守国的悲壮。此时,已不需要教师的范读,学生自然而然从前面略带羞涩一字一顿的朗读,变成有感情的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或哀转悠扬的诵读,而在这诵读当中,学生肯定思绪万千,心中柔情百转或豪情万丈,尽付这字字句句的倾诉,这时本课教学目的也在学生反复地诵读中事半功倍。

四、配乐齐读,畅所欲言,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情绪高涨

有句话叫音乐无国界,他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感化每一个人的心灵,所以相信在音乐的感染力下,学生没有多媒体画面的牵绊,就能在音乐的牵引中,通过文字,在诗歌的意蕴情感下肆意驰骋。比如在教《乡愁》的时候,前面已经通过书信邮票图片,看到诗人年纪小小与母亲两地相隔,再有船票,轮船图片,看到夫妻间相爱不能相守,再由坟墓图片,看到亲人天人永隔,此时学生肯定已经通过多媒体所展示出来的画面以及淡淡哀愁的音乐,感受到诗中透着一种惆怅悲哀相思的情感,因为这些都是显而易感的,再通过反复自由诵读让感情不断升温。此刻,教师关掉画面,播放刚才的那首配乐,音乐中透出悠扬的笛声,让学生在这样的音乐下齐读,那么海峡所隔断的诗人与大陆之间距离所带来的乡愁,肯定也会在学生心中发酵,最后齐读完,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发泄心中所感,教师再补充,那么乡愁这一情感已经不需要教师再多费任何言语去讲解了。因此,配乐齐读,再让学生畅所欲言读后的感想是诗歌教学最关键的一个步奏,因为往往这时候是学生感情达到最高潮的时刻,也是最有欲望学习倾吐的时刻,当学生的情感与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在音乐的感召下找到了契合点,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

五、美读课文,读出情愫,读出心意

当本课教学目的达到后,如何让诗词所透出的情意如余音绕梁般在学生心中萦怀?美读可起到最好作用。所谓美读,即是在理解诗词基本内容基础上通过读者的想象创造意境后的反复再读,这时候要求学生把前面所学到的朗读技巧以及体会到情感双管齐下运用,在无音乐情况下,做到有音调,有感情起伏,忘我的读出诗情画意,读出作者的爱恨离愁,悲欢离合,全身心的感受诗的音乐美、情感美、形式美、图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