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诗歌作品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8 10:36:30

诗歌作品集

诗歌作品集例1

二、诗歌[天使长]联谊星从天上聚,强国人气蠢占多。[沈默之] 野地西风大河西去下岗工人泪两行却直与谁人诉贫妾本是京城女澳洲龙虾无缘睹强国茶馆非吾久留处归去归去黄色的面孔黄色的泥污打油一首 [不废江河万古流] 无聊强国和稀泥左斗右争未有期度过关山多少箭泛舟歇息到联谊会馆小憩 [天使长] 玉林生寒虹,星空静无语。 仓卒十年身,得闲一盏茶。 [红莲火] 夜沉人无语,陋居自观心。我心如明水,无扰波自平。常思般若意,偶读道德经。人生几多叹,摇曳掩秋风。诗 [管乐之乡]网友出策强国,斑主删贴忙活;家长育儿若此,断他下代懦弱。 七绝·庆国诞 [搭档] 萦回醉笔写金秋,似驾涟漪一叶舟。安得网速快如马,佳节庆祝更优游。[管乐之乡]强国多志士,联谊产骚客;共言安国计,国岂不昌和? [不废江河万古流]阿扁阿辉最恼人,文攻武吓若无闻,一边一国起风云僵论宏篇堪济世,何时明月共一轮,日月潭边戏红尘和毛泽东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呷茶不待秋叶黄[小婉] 吃水莫把掘井忘呷茶不待秋叶黄游子何时念故国?华夏漫卷作文章泪眼望春怕肠断移步窗前费思量月影正朦愁意浅日高可过建三江。[菩萨保佑中国]婵娟无语观论坛,诗文声达九霄传。放歌须尽酒千杯,秋吟始觉桂香来。[叶子合丹图]桂香始来随心愿,酒香飘动情不乱,诗文情真待声远,婵娟无语恋论坛[海瑞两千] 世间公道岂堪评,得过且过息激忿。威权累世行天下,道貌何曾总道心。[两袖清风]欢腾联谊馆,杳杳钟声晚,佳节逢佳人,打油又对联。[两袖清风]神州五十三载,改革二十余年,杞人忧天未眠,强国泪应少弹。[叶子合丹图]春风吹过大地春,何必那么来讲真,几句不够算真理,远过千古纯过今! [菩萨保佑中国]天涯何处无知音?万里长空处处青。北雁南飞知时节,婉约放歌伴君行。 [搭档] 一年又到十月一,强国网友聚涟漪;玉树带头开大会,得出这首打油诗。[菩萨保佑中国]放歌须尽酒千杯,何妨秋虫声声悲。天高晴日乌云开,繁华事散春自回。

诗歌作品集例2

闪亮烟云下。

送凉赤道近,

横断飞雪家。

大理蝴蝶泉

泉水清得好像无,

见了游鱼方觉有。

碧水柔得动似静,

龙口水哗知泉涌。

不见蝴蝶绕树飞,

想必翩翩恋花去。

金花何止是五朵,

朵朵花开白里红。

黄果树瀑布景区

高原藏绿谷,

万瀑来群居。

飞帘腰掩洞,

人出幕不去。

贵阳花溪公园

千花万花溪边花,

左溪右溪花中溪。

山树舞风清波唱,

游人半梦半是醒。

长江新三峡

千里洪涛盆中摇,

万丈光华羞日照。

巨龙亦轻不绝过,

群客纷来惊带笑。

湘西凤凰城

金凤大山栖,

吊脚沱河洗。

翘檐飞文彩,

边墙系同心。

再写张家界

奇山异峰雨,

霞面青发雾。

巅飞谷落惊,

低走高攀呼。

再写武陵峰

相聚比短长,

齐争蓝天广。

远看根根俏,

近望处处惶。

西藏尼洋河谷

千里轻下洋河谷,

山水吐翠高原绿。

更有深秋送缤纷,

世界屋脊缠彩虹。

拉萨纳木措

雪云的奇丽

点缀着你居室的环境

天蓝的结晶

闪烁着你神秘的眼神

酒窝的汇集

洋溢着你笑容的真诚

清风的柔情

飘荡着你呼吸的气息

拍岸的碧波

轻响着你香吻的清脆

阳光的圣水

跳动着你祝福的心灵

香港斜拉桥

像座座金字塔

只不过在波涛上高架

像把把巨型伞

半开在阳光或雨露下

山山握手言欢

车灯流彩海水笑开花

岳阳楼上观洞庭

容大江飞涛,

纳四水咆哮。

装日月之天,

载辽阔之岛。

拥四面渔舟,

抱八方客笑。

无私而怀广,

忘我而境高。

洛阳龙门石窟

白马一别到龙门,

两边青山伊河水。

西壁群窟东岸寺,

再来洛阳牡丹时。

登泰山

天径天未尽,

诗歌作品集例3

东边街市西面湖。

山包城来城包山,

一心多团展新容。

北京西山叶初红

像少女

躲闪着

不想让人见笑容

待秋霜

轻抚摩

满脸红晕非害羞

长城龙

吞吐千波碧,

聚放万巅势。

东西春风吹,

南北化雨飞。

游八角寨景区

横看擎天螺,

涌来千顷波。

仰望人字石,

落下万里河。

步量八角窄,

臂丈蓝天阔。

莫道半途喜,

更有巅峰乐。

世界桂林

桂花天下馨,

林森地上云。

缠绵罗带绿,

婷立玉簪青。

街市山水中,

江峰梦幻里。

居也游也罢,

不枉我一生。

华山

雪瀑下黄河,

碧海上蓝天。

险枝横空悬,

万仞垂地来。

天下漓江

峰如林玉立,

江似绸飘逸。

青山上下长,

水天遍倩影。

宁静当酒酌,

梦幻作茶品。

最是漓江恋,

醉而不思归。

登黑山观五大连池

山如大毡包,

同母不相靠。

湖似大明镜,

似断却相交。

豆麦波平铺,

石海浪不摇。

顽岩缝长绿,

树众不弯腰。

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晨

绿色草原像大海

鲜红太阳升起来

赶早去吃露水草

牛儿羊儿走得欢

蔚蓝天空像大海

如帆白云挂起来

趁着晨光去破浪

向着目标驶遥远

草原留影

羊群追着河水淌,

雄鹰恋着蓝天翔;

辽阔起伏敞开怀,

风吹草动见红妆。

镜泊湖

水浮青山山抱湖,

万绿丛中几处红。

长白山之北余脉,

河长波平火山功。

雾天池

千呼万唤雾不散,

仙女沐浴还未完。

偶尔朦胧半点露,

羞羞答答把魂牵。

晴天池

梦上雪峰顶,

神游瑶池水。

九天碧霄落,

千尺深中云。

在丹东游鸭绿江

长白白头

不老中

长流有头

不息中

长桥少头

不倒中

长空在头

不尽中

大连滨海

龙腾借浪势,

攀崖不松劲。

巨松古却轻,

棒槌假似真。

鸟语话无字,

虎啸人未惊。

早到晚去燕,

南来北往人。

白云漫莲花,

海星耀征程。

在海在谷岭,

在山在海滨。

人工自然中,

自然人工里。

六十里山海,

举世乃惟一。

旅顺口

白玉不可染,

虎尾甩神鞭。

睡狮早已醒,

龙柏炬永燃。

九寨沟的水

是水吗

是玉浆琼液

是酒吗

是雪的化身

是纯透的冰吗

是森林高兴的眼泪

是静的流动吗

是不变的白云的镜

是熔后的碧玉吗

是永远的蓝天的倩影

是多彩的梦幻吗

是深藏在心中的柔情

游雁门关

山重冰道远,

草荒砖石断。

寒风跨雁门,

中原塞外连。

雁飞两山口,

诗歌作品集例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000-00

云南古代诗歌总集的纂辑从明代开始,清代渐趋发展繁荣,至民国为止,共产生诗歌总集二百余种,在全国范围来看,也算较为突出的现象。云南诗歌总集具有多方面的探究价值,本文对云南诗歌总集的范畴予以初步界定,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这部分文献资料的重视。

总集与别集相对而言,合收多个作家的作品,其形式可以是选集、全集、丛刻等。我国文学文献中“总集”起源很早,后成为文献分类中的一个重要部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集类”序云:“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1](下册,P1685)这段话阐明了总集的起源及价值,因《诗经》被列入经部,《楚辞》又别为一门归入集部,故一般认为总集始于西晋挚虞《文章流别集》;随着时展,总集的体例不断完善,类型日益繁多,或网罗放佚、旨在求全,或删汰繁芜、旨在求精,多侧面地展示文学创作的实绩。

明清时期,地域诗歌总集的纂辑渐趋兴盛,这些文学资料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地域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云南诗歌总集即属地域诗歌总集的范畴,对其予以界定时,诗作者的籍贯以及选诗的范围,都应该作为考察区分的要素。

对云南诗歌总集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所谓狭义,即通常意义上的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浙江大学教授朱则杰先生在《关于清诗总集的分类》一文中,对地方类诗歌总集这样界定:“与全国类相对,一般明确限收单个省份以下地区之作家,传统目录学通常称之为‘郡邑’之属。其中一部分可能附录有关外地作家,但明确以‘寓贤’处之,而立足点则仍在本地。”[2](P101)上述观点客观地概括了地方类诗歌总集的实际情况。关于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的范畴,可从地域、体裁、时段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是地域。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至少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其一,总集所收录的诗作者籍贯属于云南省①。至于云南诗歌总集兼收“寓贤”,此为地方类总集的一个通例。

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将“流寓”独立出来,与“方外”、“闺秀”之属集中置于卷末。如袁文典、袁文揆同辑《滇南诗略》卷四十三至四十五,收录“流寓”刘范、倪蜕、吴铭道等七家诗作;又如袁嘉谷《滇诗丛录》卷九十九,收录“流寓”支渭兴、方光琛等十八家诗作。

另外,地方类总集也收录与本地区相关的外地作家作品。部分总集有内编、外编之分,将本邑人之诗文与外属人之有关者分开编排。如方树梅辑《晋宁诗文征》,《诗征》分为《内编》七卷、《外编》三卷,《文征》分为《内编》六卷、《外编》四卷。内编采录晋宁本邑人作品,外编则采录外属人有关晋宁之作品。又如王灿、李鸿祥同辑《玉溪文征》卷首《内篇》序云,“属于邑人者为内篇,与县人及县事有关者为外篇”[3](第1a页),等等。此类总集多收录省外诗作。

又有将土著、流寓及其他相关诗人诗作混为一编,未作区分者,如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该集“于郡人著述外,凡前人诗歌、撰著与斯土有关之作,亦最录焉”[4](第1册,P8),“凡筹边驻节、经略南徼,涉及永人、永事、永地之撰著足资稽探者,录焉”;“凡四方来官吾永,或游踪曾至吾永,或移家寓居吾永,其所载笔足备掌故者,录焉”;“凡足迹虽未至吾永,而记述、序论、投赠、遥怀有关永人、永事、永地者,录焉”[4](第1册,P15),等等。编者并未将其纳入土著、流寓或内编、外编等门类,而是以时代先后为序,置之于“自汉、唐、宋、元、明、清以迄于民国”的框架之下[4](第1册,P12),如《凡例》云,“凡排列先后、分类次序,一依撰人时代为断,游宦、流寓以莅永岁月为衡”[4](第1册,P15)。该集收录极为庞杂繁富,可视为地方类总集中收录与该地区相关作品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例。

其二,总集的选诗范围立足于云南,在层级上可分为省、府、厅、州、县级,甚至乡一级等,着眼于该地域诗歌文献的辑存。例如袁文揆、袁文典同辑《滇南诗略》为云南省级诗歌总集,萧声辑《江川诗征》为江川县级诗歌总集,李启慈辑《阳温暾诗钞》为和顺乡级诗歌总集等。

但是,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还可能包括少数其他情况。一种情况是完全收录外地人所作与云南相关的作品。如福建林绍年辑《滇闱唱和集》,收录监临滇闱同寅唱和之作;山东蔡振中辑《昆海联吟》,收录因委办滇铜事,先后宦滇同人酬赠之作等。尤为典型的当属方树梅辑《历代滇游诗钞》,搜采省外人仕宦、幕客、谪戍、经商以及游历滇南所作之古近体诗。该集对于考察游客与滇省文化之关系,以及编写云南文学史、云南古迹名胜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另一种情况是所收作家已经超出了一省范围,甚至遍及全国。如张维翰辑《丙子螺峰登高诗集》,参与集会的诗人不限于云南本省,其中胡道文系四川蓬溪人,周晋熙系安徽怀宁人,何孝简系四川郸县人,童振藻系江苏淮安人等。上述两类总集所收虽溢出云南一省,但以云南为明确着眼点,所以仍视之为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

二是体裁。总集收录的文体主要是诗,但有的同时兼收词、文等。例如王灿、李鸿祥同辑《玉溪文征》与方树梅辑《晋宁诗文征》,收诗、文两类;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收诗录、文录、纪载、列传四类等。对于这类诗、词或诗、词、文、赋等兼收的总集,本文仅考察其中的诗歌部分,其他则不论。

三是时段。本文考察的云南诗歌总集,系自明代以迄于新中国成立(1949年)之前所编定者。也有极少数总集如方树梅辑《历代滇游诗钞》与《历代滇诗选》、袁嘉谷《滇诗丛录》等,卷帙浩大,最终定稿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再说广义。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代表了云南诗歌总集的主体部分,但笔者以为尚不能囊括云南诗歌总集的全部。要全面地描述云南的诗歌总集编纂活动,更进一步考察云南诗坛与省外的交流互动,则云南诗人所辑全国类以及其他省之地方类诗歌总集,包括少数收录云南人外地为官时与当地士民唱和诗作之总集,理当都在考虑范围之内。

如李因培辑《唐诗观澜集》与释元位辑《净檀诗粹》、《音吼庵选诗》(又题《历朝名诗》)等,前者收录有唐一代应制及试帖诗作,后者收录历代方外释子及有关诗家诗作,这类总集着眼于全国,系全国类诗歌总集。将其排除在外,则云南诗歌总集纂辑的全貌得不到展现,真实水平得不到反映,相关认识也只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如果意在通盘考察云南诗歌总集纂辑的全貌,那么对其范畴当取广义的理解,即包含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以及云南人所辑其他类型诗歌总集。

据此,丁应銮辑《落花诗刻》,收录云南、江南(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诗家同题唱和之作,系清代全国唱和类总集;师范辑《雷音集》,收录望江先哲之诗文,系通代安徽地方类总集。凡此种种,云南人所编纂其他类型之诗歌总集,不论着眼于全国或云南省外其他地域,其总体数量虽不多,但从展现云南总集编纂实绩的角度出发,均当纳入云南诗歌总集的范畴。

至于部分收录云南诗作的其他全国类诗歌总集,规模较大者如钱谦益辑《列朝诗集》、姚辑《诗源初集》、王昶辑《湖海诗传》、陶煊与张灿同辑《国朝诗的》等,规模较小者如周长森与俞敦培同辑《恬园唱和诗钞》等,虽收录云南诗人诗作若干,因所占比重很小,且并不着眼于云南,故不纳入考察范围。

关于云南诗歌总集的范畴,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首先,诗歌总集与别集之间可能存在交叉的情况。

一是总集中包含别集。

凡是丛刻形式的总集,以及总集内部各家单独成卷并有专名者,其各家作品都可以视为别集。如王灿辑《滇八家诗选》,该集所收八家,人各一卷,卷次相属,顺序为钱沣、黄琮、戴孙、朱、赵藩、张星柳、陈荣昌、李坤。各卷分别题“×××诗选”,均可视为别集,《中国丛书综录》即据此予以收录[5](第1册,P882)。如赵藩辑《呈贡文氏三遗集合钞》,依次收录文祖尧《明阳山房遗诗》一卷、《遗文》一卷,文俊德《余生随咏》一卷、《醉禅草》一卷,文化远《晚春堂诗》八卷;李根源辑《天叫集脉望集残诗合刻》一卷,收录陈佐才《天叫集》、刘联声《脉望集》等,均属此类。

其他总集中附带收录别集的情况也不少见,如李根源辑《永昌府文征》仿丛书之例,收录张含、徐崇岳、赵文哲、袁文典、袁文揆等三十余家别集;尹家令辑《明朗墨集》,收录其父尹乃灏《修竹山房稿》及自著《橘庵诗文录》;王灿、李鸿祥同辑《玉溪文征》,卷一收录陈表《草池遗诗》,卷二收录严天骏《仲叟诗存》,卷三收录李鸿祥《杯湖吟草》等。

二是别集中包含总集。

某些作家别集特别是内部划分小集者,其中也可能包含诗歌总集,大抵以唱和类居多。如杨绍霆《味苍雪斋诗选》十二卷,内分《南来草》、《仁湖草》、《须江草》、《菰地草》等,末卷《浔水联吟》收录孙夔、张、姜宫绶、项兆松等二十三家诗人与之唱和的诗作若干首。

又有以附录形式收录总集者,如董正官《续漱石斋诗文稿》三卷后附录所辑《兰溪唱和集》一卷,此卷所收系“宰安溪时,因案下乡,致慨所作,邑士民感而和之也”[6](第2b页),可知乃士民唱和之作。又如谷际歧《西阿先生诗草》三卷,附录其所辑《九峰园会诗》一卷。

其次,总集内部又套有其他诗歌总集。

一是总集分为若干卷,每卷各为一种总集,类似于小型总集汇编,所收多系唱和题咏类诗歌总集。如姚文栋辑《天南同人集》四卷,卷一为《初勘缅界记弁言题词》,卷二为《亚细亚会同人图题咏》,卷三为《中秋夜滇池望月诗》,卷四为《秋夜游金沙江图题咏》;冯誉骢辑《阳关三叠》三卷,卷一为《螳川骊唱》,卷二为《后螳川骊唱》,卷三为《阳关三叠》。

二是总集内部包含其他总集。如方树梅辑《张溟洲先生祠祀录》二卷,收录各家诗作若干首之外,又于卷上收录一部山东省唱和类诗歌总集《甘棠遗爱集》,卷下收录一部全国唱和类诗歌总集《都门九友歌》及一部全国题画类诗歌总集《大海观澜图题词》。

诗歌总集附录其他总集的情况也有,如丁应銮辑《仙馆唱酬》一卷,其民国重刻本附录其曾孙丁鹤年所辑《娱庶舫拾遗》,系全国唱和诗歌总集附录家族文章总集。

要补充的是,有的家谱、族谱中也收录小型诗歌总集。如杨如轩辑《盘谷汇编》(又题《杨氏家谱》),卷一为《宾川赤石崖杨氏家谱》,卷二为《杨太夫人眉寿集》,卷三为《杨太夫人百岁歌诗文集》,卷四为《杨太夫人荣哀录》,后三种均系题咏类总集;方树梅辑《晋宁方氏族谱》,卷八附录《诵芬集》一卷,系家族类诗歌总集一卷,卷九至卷十一附录《光宠集》三卷,系方氏历世交游唱和总集;庾恩荣辑《墨江庾氏家乘》,卷一《庾园求幸福斋述德颂芬录》系题咏类总集。

再次,部分总集与诗话、诗评也有近似之处。

部分诗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保存文献,类似于总集。如檀萃辑《滇南诗话》,卷首钱《〈滇南草堂诗话〉序》阐明编纂之缘起:“默斋先生[檀萃,号默斋]道行于滇二十余年,滇人士从之游,门墙极盛。开草堂行诗教,与诸弟子言诗。先生话之,弟子录而编次之,曰《滇南草堂诗话》。”[7](卷首,第1a页)

全书凡十四卷,分九类:卷一为“滇会”,“滇会者,诸先流寓滇南,为文酒之会而昌诗也”,“凡十六贤”[7](卷一,第1a―b页),录流寓滇南者之诗会;卷二至卷五为“滇宦”,“纪宦游也”[7](卷二,第1a页),录滇宦与之交游者;卷六为“滇客”,“滇虽万里,来游者多,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不是过矣”[7](卷六,第1a页),录滇游与之酬唱者;卷七为“滇友”,“滇友者,友滇之贤士大夫而相与倡诗也”[7](卷七,第1a页),录师范、袁文典、袁文揆、李合、李凤彩、陈、余淳、大可山人、水衍、刘大绅、杨元裕等相与为友者十一家;卷八至卷十为“滇徒”,“草堂谪居,无所得食,聚徒讲学,利其修脯以自给,其徒渐盛,乃遂称诗”[7](卷八,第1a页),分上、中、下卷,录门弟子若干家;卷十一为“滇庭”,录其长子檀沐清《迎云集》,次子檀一清《侍云集》;卷十二为“滇淑”,“所纪皆寅好宾友间杂以问,而知其贤淑者,故录而著之,以扬彤管之休”[7](卷十二,第1a页),录宾友女眷之诗;卷十三为“滇外”,录方外仙释之流;卷十四为“滇记”,“滇记者,居滇之杂记也”[7](卷十四,第1a页),录《居蛮十三则》,《侨池十三则》。以檀萃为主线贯穿全集,录九类诗作若干首,不相涉及者不录,类似于故旧集。从上述具体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将其归之于诗歌总集的范畴。

总集与诗评诗论著作之间,也有相似者。如段永源辑《杂诗辨体》二卷,该集以辨析诗体为宗旨,取汉魏以来杂诗之各体以及杂韵诗,一一分辨体制。以诗体为纲,收录名家诗作若干首,可视为按体裁编排之诗歌总集。

最后,某些总集与方志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

在方志的撰写中,“艺文”部分不可或缺;反之,某些总集的材料,或部分或全部来源于方志。如朱光鼎辑《宣威州志诗钞》及缪果章辑《宣威县志艺文钞本》,选诗材料分别来源于《宣威州志》、《宣威县志稿》二书,上述两部总集均由方树梅署题,可视为两种半成品形态的地方类诗歌总集。

另外,部分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也是方志纂辑过程中的衍生品。如《蒙化诗文征》钞本,书封题“通志采访”;《缅宁诗文征》钞本,书封题《缅宁县征集通志稿》;《腾冲诗文征》钞本,其中《腾冲古今文钞》书眉题“通志材料”;《呈贡、禄劝、大姚、龙陵等县诗文》钞本,其中大姚县钞本书眉题“备通志之采”等。可知,上述总集资料即来源于纂辑通志时的采访所得,系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的附带产品。

综上所述,在对云南诗歌总集予以界定时,应从考察云南诗歌总集纂辑活动全貌的角度出发,其范畴应当包括云南地方类诗歌总集,以及云南人所辑其他类型之诗歌总集。在形态体制上,云南诗歌总集与别集、诗话、诗评等都有交叉近似之处。

[参考文献][1]永等.四库全书总目[Z].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朱则杰.关于清诗总集的分类[J].甘肃社会科学,2008,(1).

[3]王灿、李鸿祥.玉溪文征[Z].民国三十七年(1948)刻本.

[4]杨文虎、陆卫先主编.永昌府文征校注[Z].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诗歌作品集例5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3―0111―06

自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后,中国人写字行文就开始使用这种方便易得的新材料,形成的文本称为抄本或写本。新媒介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抄本时代的文本传播遂大不同于此前的简牍时代,也不同于之后的雕版印刷时代(刻本时代)。在这方面,传世文献有诸多记载,更可庆幸的是,我们还有丰富的抄本实物可供参照――敦煌文献。5万余件敦煌写本,主要集中于9、10世纪,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抄本(写本)的鼎盛期。如果要探讨抄本时代文本的编辑、复制、流传等传播问题,敦煌写本无疑是一座宝库。本文即集中探讨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

现存的敦煌诗歌写本为四百多个,在敦煌文献中所占比例很小。敦煌学研究中,敦煌诗歌也不算热门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王国维、潘重规等对《秦妇吟》的考订与研究;王重民、潘重规、孙望、童养年、陈尚君等对《全唐诗》的补编、校订工作;黄永武、徐俊等对敦煌诗歌的整理校辑;胡适、[法]戴密微、张锡厚、潘重规、朱凤玉、项楚等对王梵志诗歌的研究;王重民、潘重规、柴剑虹、陈国灿等对陷蕃诗的研究。总体来看,文字校订和内容解读方面的成果较突出。

要考察敦煌写本的传播特征,最好能见到实物。但除少数人外,现有条件很难达到。其次是基于二手资料,即已发表的敦煌写本照片、写本外在形态的研究等。目前,以《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为代表的写本照片资料已接近完善,嘉惠学林良多。但写本外在形态的研究,却相对匮乏。日本、法国、台湾学者的研究有一定帮助,但很零散。大陆学者则基本延续了王重民开始的以校勘、辑佚为主的文献学思路,侧重于为写本确定年代、作者、校勘文句,进一步延伸至内容解读。这些工作当然十分重要,但文献学思路基本来自藏书家的观点,即确定善本。因此,对于写本传播方面的信息,如卷子的大小、装帧、编辑特征、为何而制等,大都是忽略的。

最早注意到敦煌诗歌写本传播特点的是徐俊和朱凤玉。徐俊在2000年谈到:“敦煌诗歌写本是典型的写本时代的遗物,……与刻本时代相比,写本时代的文学传播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辗转传抄甚至口耳相传,是写本时代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播方式,一般读者也总是以部分作品甚至单篇作品为单位来接触作家的创作,而不可能像刻本时代的读者那样,可以通过‘别集’‘全集’的形式去了解作家作品。”朱凤玉在2008年对百年敦煌诗歌的研究进行回顾时,也明确提出“敦煌诗歌的流传是以写本传播,此与一般雕版印刷的传世诗集不同。传世的唐人诗集大抵经过文士编辑、校阅,然后付诸刊印,其形式固定,文本统一。后世翻刻,虽有版本不一的情形,然文字歧异不大。敦煌诗歌以写本形式流传,形态多样,且为读者信手传抄,大抵未经编辑整饬,抄者鲜有编辑意识,因此不存在定本概念”。

两位学者均意识到了敦煌诗歌写本具有不同于刻本时代的传播特征,如“信手传抄”、“鲜有编辑意识”、“不存在定本概念”、“以部分作品甚至单篇作品为单位”等,但所述均较笼统,对其原因更未进行过深入分析。本文拟在徐、朱二位学者的基础上,结合王重民、藤枝晃、池田温、潘重规、荣新江等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照敦煌文献的图版照片,系统论述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并重点阐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本文所依据的敦煌诗歌写本材料,主要基于徐俊的《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一、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

探讨敦煌诗歌写本的传播特征,至少要包含下述问题:唐代敦煌,人们如何获取和复制诗歌文本?这些文本是如何编集的?文字抄写、版式安排有何特征?

传播意味着要有复制。敦煌诗歌写本的复制方式为手抄。这种抄写复制行为,称为“传写”或“传抄”,汉唐史料中常见“传写”一词,此类事例更是俯拾皆是,读者传写是汉唐时期文本传播的主要方式。敦煌诗歌写本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存在方式看,敦煌诗歌写本可分两类:诗集和单篇。其主体是诗集。单篇指一件写本只抄一首诗作,如《秦妇吟》,此类写本很少。诗集又包括别集(个人诗集)和集抄(集合数种诗作或数个诗人的选集)两种类型,以集抄为多。

从传播的角度看诗集,至少要知道它的名称、作者、编者、编选思想等信息。以此来看敦煌诗歌写本,立刻会发现,此类信息几近缺失。“既无书名又无编者,也无编例可寻的诗歌选本所占比例最大。……敦煌诗歌写本与传统意义上的‘诗集’概念存在着相当大差异”。这种现象的产生,部分可能与敦煌诗集写本均为残卷有关,但总体来看,即使将残卷因素考虑在内,依然会一头雾水。

1 诗集名称、作者、编者信息缺失严重

先看诗集名称。现存敦煌写本,极少数残卷上保留有集名如“故陈子昂集”、“珠英集”、“王梵志诗集”等。绝大部分今人熟悉的《唐人选唐诗》、《高适诗集》、《李峤杂咏注》、《白香山诗集》等敦煌写本集名,其实并非残卷上原有的题署,而是罗振玉、王重民等早期整理研究敦煌文献的学者们根据集子内容推测或拟定的名称,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集名已证明并不准确②。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多以“唐诗丛抄”“诗钞”等为名,一方面更符合敦煌写本原貌,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诗集的名称实在无从查考。

再看作者。在徐俊统计的63种诗集中,只有《伦人王克茂诗抄》、《杨满川咏孝经十八章》、《李矫杂咏注》、《李翔涉道诗》、《释玄本五台山圣境赞》、《高适诗集》、《张祜诗集》、《岑参诗集》、《赵嘏读史编年诗卷上》、《吴均诗集》等十数件,能确定作者身份(部分经后人考订而定名)。存写本30余件的《王梵志诗集》,虽然有的标明为王梵志,但潘重规、项楚早已指出,王梵志诗的作者并非王梵志,而是众多白话诗人作品的集合体。那些集抄类的诗集写本,其中的作者信息更是十分随意,有的诗作下面标明作者,有的则不标,所标也未必就是真正的作者姓名,很可能是托名之作。五百多首零散诗作中,作者留有姓名且大致能考证出生平的,不到30位。

第三,编者情况。王梵志诗集的编者无从查考。其他敦煌诗集写本中,《玉台新咏》、《珠英集》的残卷上找不到编者信息,是后人据传世文献记载,断定其编者为徐陵和崔融。另有《瑶池新咏》(原残卷上无此题名,为后人考定),其残页上存有编者信息:“著作郎蔡省风纂。”除此而外,绝大部分敦煌诗集,均无法找到编者信息。

2 无明确的编集思想

但凡诗文集,一般都会在一定的编集思想下聚合作品。会有比较明确的编选标准;诗作编选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题材等。在诗集的外在形式上,要有序言、目录、作者姓名、诗题等基本要素;每页的版面也有具体要求,让集子看上去整齐统一。

但遍观敦煌诗歌写本,完全找不到此类编集思想。

首先,找不到诗集的编选思路。多数诗集都是随意挑选作者与作品,随意排序。不同体裁的作品合抄不在少数:“就诗歌作品而言,与曲子词、宗教赞颂、辞赋以及变文等讲唱作品合钞的写本并不在少数”,“在收录诗人诗作的多寡上,也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通常没有明确的起止”。偶有几部能够看出一些编选思路,如部分王梵志诗集写本,另外存诗155首的《心海集》:“从五、七言至道篇的分开排列,使我们隐约可见《心海集》各篇排列规则的存在。”但总体来看,大多数敦煌诗集,后人无从判断其编集思路。

其次,诗集的抄写形制随意。以被视作精品的两个写本为例。一是存诗三十余首的“唐诗词丛钞”残卷,此卷首尾俱残,抄于《古文尚书》残卷卷背。徐俊称此卷“行款严整,书法甚佳,为敦煌诗卷中的精品”。对照原卷图版,我们会发现,虽然此卷整体上还算齐整,但其抄写格式显然十分随意:首先,所有诗作均不署作者;其次,诗题有的单独占一行,有的则与首句同处一行;第三,如果诗题与首句同在一行,诗题与首句之间,有的仅空不足一字,有的则空出好几字;第四,“古贤集一卷秦王无道”一句连着抄了两遍。再如,徐俊视为敦煌诗卷精品之最的“唐诗丛抄”。此卷字体端正,格式齐整,长篇抄写而无涂改痕迹,说明抄写者十分认真,但大部分诗作不标作者;有的署作者名,有的则署作者官职;有的诗题单占一行;有的上首诗的末句与下首诗的诗题同行,很难找出其抄写规范。精品尚且如此,其他诗集抄写形制上的随意可想而知。

3 异文现象突出

读者传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字、漏字、改字等异文现象。在敦煌诗歌写本中,此类现象十分突出。

同一首诗,如果出现在数个敦煌诗歌写本中,那么,诗题和诗作文字必然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异文。如《沙州墩煌二十泳并序》有六个写本,或题《敦煌古迹廿泳序》,或题《墩煌贰拾泳并序》,或题《敦煌廿》。与之相比,诗作文字的异文更为突出。李白的《惜蹲空》(即《将进酒》),在敦煌写本中,有三个集子收录,对照这三首诗,尽管整体框架不变,但几乎每一句都有异文(如以其中一首为底本,校以其他两本,异文表现为脱字、衍字和某字不同,偶有一句会完全不同)。再如《龙门赋》一首,在敦煌文献中共见有四个抄本。对照这四个抄本,几乎每句都有某个字不同,有的明显是笔误,如“侠客骄矜仙结伴”中将“侠”写为“使”。有些则难以判断,如“城中歌舞纷相乱”,或写为“纷然乱”。很显然,越是反复抄写的作品,异文现象就越多。《秦妇吟》、《古贤集》等,无不如此。

如果再与传世文献比较,那么,敦煌诗歌写本中的文字错讹现象更是不胜枚举,诗题异名、作者误属现象也十分普遍。

二、敦煌诗歌写本传播特征的形成原因

诗集名称、作者、编者信息明显缺失;无明确的编集思路;抄写形制随意;异文丛生。是什么原因导致敦煌诗歌写本形成这样的传播特征呢?笔者以为,有三方面因素最为重要:1.自抄自用的读者传写模式;2.抄本传播中“定本”观念的差异;3.敦煌的地域特征及敦煌文献的性质。

1 以自抄自用为目的的读者传写

敦煌诗歌是在读者传写过程中形成的。读者传写的基本方式是:读者从市场上购买纸笔等书写材料,自己或雇人抄写,供读者自己使用。“传写”的最终目的是供读者自己使用。敦煌诗歌写本编集随意、抄写随意、异文丛生,形成此类特征的原因首先就在于读者的“自抄自用”。徐俊发现,在敦煌诗歌写本中存在着“若隐若现的改写现象”,有改动而又“若隐若现”,表明传写者基本能够维持原本的面貌,但毕竟是用于自己阅读,改动也很自然。

2 抄本传播中“定本”观念的差异

自抄自用带来了敦煌诗歌写本编集、抄写随意、异文丛生等特征。朱凤玉因此认为:敦煌诗歌写本不存在“定本”概念。但为何无定本概念?

就文本传播来讲,人们总希望得到一个作品完整而确定的文本――定本。这一观念早在西汉,已很明显,以刘向、刘歆为代表的大规模官方校书,是为起始。此后,自汉末至唐代的刻立石经、朝廷颁布典籍等行为,同样基于定本传播的观念。从历史实际情况看,这种定本观念主要集中于官方主流识形态领域,最主要的是经学,除此而外,佛、道教经典,史部类书等,也归属其中。在此类领域中,由于有定本观念,校勘、注释行为十分频繁,且抄写规范,质量精准。但在其他文字领域,如诗歌,定本观念就十分薄弱。这种定本观念的差异,在敦煌文献中体现得很明显。

敦煌文献包括佛教文献、儒家文献、道教文献、官私文书等,真正在敦煌当地大量传写的是佛经和儒家经籍(佛教文献约占90%)。此类典籍,一方面数量最多,另一方面,均有着严谨的校勘规范和抄写流程,其写本也大都有标准版式,如目录、序言、卷次、纸张大小等。

相比之下,那些非官方统一生产、非士人晋身必试文本、非官方推崇的书籍,在敦煌,其写本的传写格式就很随意,如诗歌、曲子词、变文等。这也是学界共识:“敦煌卷子中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很多是由名写生工楷书写,还经过一校再校的勘正,阅读起来困难较少。但是,俗文学如变文、曲子词等,多半是经俗手写俗字而流传下来的。”

理解唐代,或者说抄本时代“定本”观念的差异,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敦煌诗歌写本的编辑会处于无序状态。诗歌写本在整个敦煌文献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种文献构成情况已经表明,9、10世纪(中唐至宋初)的敦煌地区,诗歌文本在当地的传写是很边缘化的。客观上,读者传写这种模式必然带来异文现象;主观上,唐人对诗歌定本的忽视,以及自抄自用的意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编选和抄写上的极大随意性。

3 敦煌地理位置与敦煌文献的特殊性

尽管抄本传播中存在定本观念的差异,但如与同时代的传世文献相比,敦煌诗歌写本所体现出的定本观念又显得过于薄弱。从传世文献看,唐代诗集的编辑并不像敦煌写本那样。以唐人选唐诗为例,现存唐人选唐诗集子如元结《箧中集》、殷瑶《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令狐楚《御览诗》、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姚合《极玄集》、韦庄《又玄集》等,均有明确的编集理念,选诗标准明晰,多用序言说明编选意图,编排均有一定之规。如《箧中集》所选多为抒发作者仕途无望、生活贫苦的诗歌;《河岳英灵集》选录开元、天宝时诗,选取的标准是“声律”、“风骨”兼备;《国秀集》选开元前后诗作,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编排;《中兴间气集》选录肃宗、代宗时期的诗,以“体状风雅,理致清新”为标准。上述诗集,我们今天看到的虽然均为宋以后的刊印本,其具体的编辑体例很可能经过了宋以后人的改动。但至少在编选主旨上,上述选本均十分明确。与之相比,同样是唐人选唐诗,敦煌诗集的表现就完全不如人意。那么,该如何看待此种现象?笔者以为,需要充分考虑到敦煌地理位置以及敦煌文献的特殊性质。

敦煌在唐帝国统治下,有过约一百余年的繁荣稳定期(692―786),中间经历了开元、天宝盛世。在全国统一、国力蒸蒸日上的大环境下,敦煌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作为帝制王国的一部分,敦煌的所有建制完全贯彻唐帝国的规定,文化同样如此,终唐一世,敦煌一直与帝国文化制度、与中原文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敦煌文献即清晰地体现出此特点,儒、佛、道等经典的内容与抄写规制,官学寺学中传授的知识文本,均与帝国保持一致,抄本传播中定本观念的差异,也正是唐代整体文化传播观念的体现。因此,在文本传播上,敦煌大致可以看作是唐代抄本传播的一个缩影。

但是,敦煌依然有其特殊性。它毕竟远离唐帝国中心,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吐蕃的占领,它几乎处于文化上的孤岛状态。归义军统治的近二百年中,社会稳定,重拾汉文化①,但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再如以前那样紧密,更多地处于自治状态,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也远不如前。另外,唐、五代、宋初的敦煌,教育及文化水平均远远落后于中原。佛教在敦煌很盛,敦煌文献中,佛典是最大宗,但其所藏还是远远比不上中原,“如果按《开元录》组织的唐五代寺院中完整规范的藏经来要求藏经洞藏品,当然就会认为它们是废弃物,但当年的三界寺藏经本来就是如此地残缺不全和真伪混乱”。唐代是诗的王国,无论古体还是近体诗,均已达到了巅峰状态。然而今存敦煌写本中的诗歌,传抄自中原的大多不是精品,而是通俗易懂的作品;本地创作的诗歌,艺术水平普遍较低。这些均说明,当地的文化水平不高。儒佛道经典等有官方写本,规范清楚,照样抄写即可。但对诗歌,编集上本就无明确规范可资参照,偏远再加战乱,中原传来的诗歌抄本也不可能多,要选择好诗,考验的又是编选者的文学修养,考虑到敦煌当地文化水平的实际情况,其诗文编选及抄写上的粗陋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还要考虑到敦煌文献的特殊性。目前学界基本认同,藏经洞中的主体文献属于敦煌的一个小寺――三界寺。敦煌文献里的写本,在当时,都是一些常见文本,三界寺又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寺,也不可能存留什么重要精致的文献。读者传写中,本就不受重视的诗歌,其写本面貌的简陋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诗歌作品集例6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赏诗诵诗写诗等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童年充满诗意。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图。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

诗歌作品集例7

在我认为,诗歌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诗歌与我们的情感有关,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它无处不在,“写”或“不写”只是呈现与否的问题罢了。无论中外什么民族,诗歌是人们最初对这个世界发出的声音。翻开距今三千多年的中国最早文学作品集《诗经》,那些诗行像鸟一样飞入我们的眼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们迄今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老的诗歌了,也是我们听到的最为古老的“声音”了。那是多么美丽的诗啊:关关叫着的水鸟,互相追逐着;美丽的姑娘,是小伙子最心爱的对象。这样的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至今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诗经》所倡导的诗的类别风、雅、颂和诗的技巧赋、比、兴,至今闪烁着诗歌恒久的魅力。

为什么这些诗歌历经漫长的岁月,依然能打动我们的心,让我们久久回味?

我想,主要原因在于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所承载的独特“声音”所致。它具有至抵心灵的力量。

普米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丽江、怒江、迪庆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文化多样,是诞生诗人的神奇之地,也是最能触发诗人灵感的绝妙所在。所以,当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米族诗人们把自己出类拔萃的作品汇集成一部《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展示给中国诗坛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奇怪。

诗歌在普米人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据有关学者考证,东汉时期的白狼歌诗三章,就出自普米族先民白狼磐木王。作为崇尚英雄的民族,普米族有英雄史诗《支萨甲博》(有的译作《冲格萨甲博》)等多部,还有婚俗歌、礼仪歌、劳动歌等等。即便有人离开人世了,还有韩规为死者吟诵指路,用诗歌让逝者的灵魂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小时候,在火塘边聆听老人们吟唱那些古老的歌谣,那些歌谣仿佛是从遥远的星空飘落人间,给童年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憧憬和遐想。说普米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一点也不过分。

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普米族的书面文学作品起步较晚,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才出现。可是,这些作品一经出现,就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广为称道,成为中国多民族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到普米族诗人们的诗歌,第一个自然说到何顺明,他是普米族书面文学的拓荒者。他的诗歌《啊,泸沽湖》以饱满的笔触赞美了故乡,荣获了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登上了中国文学四大最高奖之一,翻开了普米族书面文学崭新的一页。从此,普米族的文学新人不断登上文坛。继何顺明之后,又有殷海涛、尹善龙、尹秀龙、鲁若迪基、蔡金华、曹翔等登上了“骏马奖”领奖台;曹匹初、马秀英、汤格・萨甲博、和文平、和建全、戈戎n措、曹媛、杨万生、杨子兴、杨德贤、杨武、曹文山、杨芳等新老作者不断奉上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已举办的10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里,普米族诗人、作家有7届榜上有名,甚至在鲁迅文学奖里,普米族作家已入围该项大奖,在其他诸如徐志摩诗歌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诗刊》等众多重要文学奖项里,我们都能看到普米族诗人、作家的影子,创造了小民族的“大文学”现象。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对于提高本民族的自豪感,提高人们对普米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常常认为,一个没有商人的民族,大不了经济落后而已;但是一个没有诗人的民族,那是没有未来可言的。诗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代表。一个民族没有了精神,还谈什么未来?!

我非常自豪的是普米族虽然是个人口较少民族,然而我们这个民族是有诗人的民族,而且它的诗人还不止一个,是一群!我非常关注普米族诗人群的成果,他们有了什么新作时,鲁若迪基诗人会经常拿来让我欣赏。所以,当我在《中国文学通史》这样的著作里翻看到普米族诗人的名录和诗歌时,当我在《中蒙文学作品选》这样代表中国和蒙古国两国优秀作家作品选里看到普米族诗人的作品时,当我在《人民文学》外文版《路灯》在译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专号里看到普米族诗人的作品时,当我在中国作家协会对外翻译工程里也看到普米族诗人的诗集时,当我在在澳大利亚出版的《in your face: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看到普米族诗人的诗歌时,在英国的刊物《Mordern poetry in translation(MPT)》看到普米族诗人的诗歌时,甚至在只选了两位少数民族诗人作品的《中学生朗诵诗100首》里也看到普米族诗人的作品时,我确实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诚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人才大力培养的结果。但无疑这也聚集着这个诗性民族诗人们的天分和努力。

翻开这些诗人的作品,我仿佛面对一个个诗人。无论是已离开我们的文学拓荒者何顺明先生,还是用他的诗歌让世界知道普米族的鲁若迪基,还是其他各具特色的诗人们的诗歌,仿佛都不是写出来,而是从他们的血管里流出来,最终凝结成了一个个文字。那样浓烈、那样炽热!读着这样的诗,眼前有一颗颗心在跳跃!他们在诗歌里流露出来的对故乡、民族、祖国的爱,对自然万物的深情歌咏,都深深地让我感动。我曾在诗人李黑的诗集序里谈过,我早年是有很深的诗歌情结的,我曾为中外很多诗人的诗歌着迷过。所以,在看到普米族诗人们的诗歌时,我心中的那根琴弦又一次被拨动了,它唤醒了沉睡在我脑海里的诗歌记忆,久久挥之不去。这也让我明白了:在人类永无止境的想象世界里,在人们至高无上的精神世界里,诗歌是多么重要啊。这也让我感悟到:面包可以让人活着,而诗歌会让人生活得更有情趣。

诗歌作品集例8

正因此,南枫受到当代文坛褒奖。

2005年11月5日,第世界诗人大会暨第一届中国诗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分会。在会上颁发了一项特殊荣誉:向青年诗人南枫授予了“桂冠文学家”称号,轰动了中国诗坛。这是世界诗人桂冠联盟首次向中国大陆诗人颁发的此项奖励。也是该组织对有文学贡献的作家、诗人的最高奖励,该组织很少颁发这样的奖励。

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个诗人大会组织和40余位著名诗人、引领中国诗坛潮流的30余位国内著名诗人,以及中央和地方各有关媒体记者、诗歌爱好者2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南枫继2002年出版中国首部爱情摄影诗集《爱・COM》。2003年出版歌颂抗击非典英雄的爱情摄影诗集《爱・Angel》之后,2005出版的《爱・NET》是他的第三部爱情摄影诗集。至此,南枫仅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歌3部曲。以诗歌形式歌颂永恒爱情,用诗歌呼唤着人们对爱情的良知,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南枫的爱情摄影诗集,因为撕心裂肺般地表达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被喻为中国诗坛的“廊桥遗梦”,引起了诗坛的极大关注。

《爱・NET》是一部描写和抒发爱情感悟的作品,这部诗集没有出版时。就已经被拍摄制作成诗歌电视艺术片,进行了探索性的电视与诗歌艺术结合尝试,2004年10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岁月如歌”栏目播出。国内著名朗诵艺术家乔榛、丁建华的真情朗诵,使得这部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时在诗歌爱好者中产生极大影响。

2004年1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和《诗刊》社,为南枫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对南枫作品和南枫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南枫诗歌运用的影像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时尚化特点,具有全新的视觉,南枫为中国当代时尚化诗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在南枫诗歌研讨会上赞誉到:“诗人将自己的体验和人类爱情和普遍感受都融进了自己的诗篇,有些诗更能够抒情与写景结合起来,让读者从衷心的爱情诉说中也感受到画意,从画意中领略到更深、更丰富的爱的情韵。”

最近,南枫又创作完成了第4部爱情诗集。不久前,笔者见到南枫时,他说从三亚回来,专门为诗歌摄取南国风光配诗。

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评论和赞扬说:“南枫写的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爱情观。我觉得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在相信爱情,并在情感上表达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从南枫的诗里能够看出,他始终相信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东西,这很重要。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爱情观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样,受到西方浪潮的影响,不太严肃。比较随便。这样的东西不应该歌颂。我们还是要歌颂美好的东西,比如对爱情的忠贞。”

中国煤矿文联主席李士翘评论:“作者以曲折百转的爱情波澜,激昂悲壮的炽热情怀,执著地宣传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社会观。作者道出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爱的真谛、爱的忌讳、爱的企盼、爱的誓言、爱的基础、爱的责任……作者以激情和感悟,揭示了爱的规律,说出了爱的本质和爱的归宿。我坚信,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一个把爱奉献给人民的作者,必然会受到读者的喜欢,社会的尊重。而南枫先生正是这样的人。”

南枫的《爱・COM》、《爱・Angel》作品相继出版后,《北京晚报》、《战友报》、《燕赵晚报》、《环球纪事》、《中国发展周刊》、《赤子》、《今日中华》等上百家媒体对南枫和其作品进行了报道。

付出了就会有收获。迄今。南枫作品已先后获中华“八喜杯”诗歌大赛奖、首届中国长城文学奖一等奖、第世界诗人大会(首届中国诗人大会)铜奖、桂冠文学家称号。2007年12月24日,《时代人物》为南枫颁发了“2007年度时代人物奖”。

极为可贵的是。南枫并不是职业诗人,他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他在大型企业作宣传管理工作。工作量很大。诗歌爱情三部曲的诞生完全靠牺牲了大量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完成的。南枫已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周末时间,也数不清用了多少星夜良辰。南枫不仅用诗歌内涵感染读者,还用新的形式改变诗歌市场。给每一首诗配上一幅图片。3本诗集,近300首诗,每一幅图片都要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段故事。请了100多位模特,选择了100多个场景,拍摄一本书就要用一年时间。摄影师实在请不起,南枫就亲自拿起照相机,自己完成了第3本诗集《爱・NET》的拍摄。南枫还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把诗歌拍摄成MTV,拍摄成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在读者中产生强烈震撼和共鸣。这一切投入与实践,不是靠说。要靠做;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连续几年的奋斗拼搏。对于南枫个人来说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投入、精神压力。但南枫始终没有被困难压倒,没有被坎坷挡住,没有被周围异样的目光和冷嘲热讽所左右。南枫用无限的激情与满腔热血。用永不言败的勇气与志气,成就了诗歌理想,收获了诗歌业绩,叙写了一段中国诗坛的神奇故事。

链接・南枫诗歌欣赏

爱情链

不知你到没到过山海关

那里有长城的起点

也有一个闻名的爱情链

很久以来让高山与海水相连

不知有多少朋友在此加了爱锁

把钥匙扔得好远好远

不知有多少朋友许下心愿

祝福自己的爱情海枯石烂不变

如果你相信这些灵验

就一定去一趟长城的起点

带上一把最好的爱锁

咔嚓一声把爱锁上百年

我怕我会喜欢你

其实你不必生气

不是我置之不理

只是不敢有更多的关怀

因为怕喜欢你

不是你没有魅力

更不是缺少甜美

也不是我心如死灰

只是想保持距离

要知道一旦友情逾越界限

就会改变交往的主题

承诺眼神和举止

都会赋予特别的含义

如果你真的渴望

内心为我留出天地

那就耐心地等候

因为我并没有说要放弃

绝版的今天

当翻开发黄的相片

才知道过去一年又一年

过去的时光已经无法回转

无法回转的每个日子都成了绝版

当再看自己的容颜

才知道岁月无情的摧残

逝去的永远无法找回

无法找回自己的青春浪漫

当数着年龄的改变

才发现一天天走向中年老年

想起无法挽留的是时光

年轻的时光越来越远

当明白今天已经绝版

诗歌作品集例9

河南省信阳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1年这20年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诗人,并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诗歌创作群体,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在全省和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前不久.士生土长于信阳的12位诗人精心奉献的12部诗集,襄陀欠集体亮相。一个地级市一次出版12部诗歌集。这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大批诗人如繁星一样在大别山区熠熠生辉。据不完全统计:经常在省以上诗刊发表作品的信阳诗人有 200多位,发表诗歌数万首。近些年,平均每年就有六七部诗集问世。其诗歌作品除在全国屡屡获奖外,在河南省较有影响的所有诗歌竞赛活动中.都有信阳的诗人获奖。与此同时,除了从信阳这片土地上写出去、闯出去和现在仍在外工作的诗人外。信阳市还有无数喜爱诗歌,关心诗歌的人们。

在近20年纷纷攘攘的中国诗坛上,在起起落落的经济大潮中,信阳诗人高扬主旋律、同谱奋进曲,走出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和执著的写作之路。终于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地位。

为揭开信阳诗人集体亮相表象下蕴藏的内涵,我们采访、咨询了信阳市文联、作协以及省内外很多知名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在他们中间正在达成一种共识,那就是信阳正在形成一个“诗人方阵”,信阳诗歌已经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文学现象,。然而,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形成和产生的背后,必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让我们还是从四个方面试解“信阳诗人方阵”现象的成因。

一、神奇的大地.信阳诗歌的沃土

信阳位于河南南部的大别山麓。地处淮河中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扼控江淮,屏蔽中原,素有豫鄂皖“金三角”之称。大自然像一个精妙绝伦的美容师,把这片方圆平方公里的土地打扮得妖烧多姿。大别山秀峰万座,叠嶂千层;淮河水清波奔流,舟船穿梭;避暑胜地鸡公山吞云吐雾,青分楚豫,气压禽衡;水上乐园南湾湖碧水激湘,波平浪细,沉天浮云;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就出产在这里。山韵、水韵、绿韵、茶韵、诗韵相映生辉。

此情此境,你不能不歌、不能不诗。信阳,还是我国东西南北的经络、兵家必争之地、经济流通的释站、文化的交汇区域,因而形成了既具有北国粗犷豪放、又具有江南婉约细腻的特殊的淮上文化。在信阳,我们察视仰韶期、屈家岭期和龙山期文化遗址,会为人们“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效饶食,无饥懂之患史记·货殖列传”的生活而欣慰。那个时期,似乎就孕育了信阳人的能歌善舞。历经楚并淮上诸侯,楚并人秦,秦灭于汉,北方文明渐渐撒播在南蛮,而信阳处于淮河流域,对于楚辞汉赋的吸纳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经三国争战、唐末农民起义、大宋抗金等代代的硝烟,淮河作为军事要地,不论是北方之军还是南方之旅,必会在信阳屯居抗敌,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客观的条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有感于战争的苦难?还是有感于生活的艰辛或幸福?攀山的喊出山歌,浮水者唱出淮河民谣。

太阳哎西沉(来)红(哎)形彤哎,麻雀(那个)单钻 (来)(咳)刺蓬笼哎!画眉叫唤天不早,田鸡子打鼓哎 要收工哎,掌柜的假装耳朵聋哎(《薄秧歌》)就是这些千百年传唱的民间小调,孕育了信阳的五句山歌,孕育了信阳的一代代诗人。

在信阳,先后产生了无数文学艺术巨匠,可以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汉有邓艾,晋有王珊,唐有王建,宋有司马光,元有马祖常,明有何景明,清有蒋湘南等,特别是到了近当代,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像尚俄.翟永坤、蒋光慈、白桦、叶楠、杨纤如、赵清阁、王昌定等。也正是因了这些无比丰厚的文化积淀,加上大别山的草木山水,信阳诗歌才有了取之不尽的诗源。

二、陈有才,信阳诗歌方阵的先锋

打开一部中国文学史,一个地区形成一个文学团体,一个作家队伍,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如“竹林七贤”“杨州八怪’“桐城派”等等。现当代文学史上,“未名社’“南阳作家群”“河北三驾马车”“宁夏三棵树”等都闻名遐迩,在全国引起过轰动。而信阳诗人方阵的形成,也必将引起全国诗歌界的关注。熟悉和了解信阳诗歌的人都知道,信阳有一个诗歌舵手,那就是陈有才先生。在暗哑的年代他歌唱苦难,在甜蜜的岁月他歌唱光明,淮河水奔腾的时候他写《水妖》,映山红烂漫的时候他歌唱《将军石》,稻香弥漫的时候他歌唱《乡情》。几十年来,他的歌声从来没有暗哑过。

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的陈有才,是我国乡土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前,曾与管用和、刘不朽、习久兰并称为我国五句山歌的“四大歌王”。他以一首《我唱山歌党定音》一举成名,从此坚待诗歌创作40多年而不辍。《中国民歌》把陈有才列人由著名歌手转人纯文学创作并加人中国作协的典型人物之一。由此可见,陈有才是唱着五句山歌步人诗坛的。他1965年出席了全国“青创会,,.受到,委员长的接见。1979年又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经受过文艺春天的激荡,陈有才创作文艺作品14部,其中诗集8部,但他从未停歇,时因有佳作出现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被传为佳话。统观全国诗人,无论名字响亮与否,如此笔耕不辍、坚持终生写作的有几人呢。尤其在当前,诗歌走人低谷,而他仍无怨无悔执着创作。特别是他在1998年因车祸导致大腿骨折之后,躺在病床上创作了3本诗集.并搏得评论家和诗友们的好评。陆键说他躺在病床上的100天,等于别人走了20年。有评论家谓之文学界的“陈有才现象”,中国诗歌学会即将为他举办作品研讨会。

可以说从信阳走出来的诗人。大都受过陈有才的影响。有的受他诗歌的影响,有的受他人格的影响。一些已经离开信阳的诗人,像杨晓明、刘高贵等,提起陈有才,那种师生加诗歌的亲情溢于言表。现在仍在信阳工作的诗人,像田君、刘火、扶桑、林平、李庆华等,更是经常聆听他的教诲。陈有才就像一条穿透岁月的骆驼,把信阳各个年代的诗人驮到了一起.大家共同跋涉在新诗创作的征程上。这是一支有凝聚力的队伍,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

三、老中青,信阳诗歌的三重奏

如果你罗列一下信阳的诗人及其作品,你就会发现,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诗歌创作队伍正在形成,在创作的风格及艺术的追求上既旗帜鲜明.又相映成趣。这或许是时代使然,许是诗人个性使然。为了深人地了解这个方阵的内涵,我们还是先把他们排列组合一下吧;

老一代诗人:叶楠《傲蓄·一兰》、白桦《李白与杜甫》、鲁行《愉庐语屑》等争芳吐艳。

信阳老年诗词研究会有350名会员,每月10日和25日为集体创作研讨日。现已编辑出版《枫叶诗选》、《信阳老年诗词选》29集,不少作品不仅人选(中华诗词》、《河南老年诗词》、《老人春秋》、《中国当代诗词选》、《世纪之声》、《当代诗词六百家代表作品精选》,而且还在许多部级报刊上刊登。现年82岁高龄的老诗人丁量,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作不减当年,近几年创作的歌颂伟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以及评述建国以来巨变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他的《心声吟》诗集,其节奏美、韵律美兼而备之。

中年诗人陈有才《乡土·乡音·乡情》,《惠超妇去的云》,袁维龙《小绿集》,还有陈峻峰、程光炜等。

中年诗人袁维龙,是信阳电视台副台长,写了700余首诗。这次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小绿集》是信阳12位诗人专著中唯一的一本古典诗词。他借新闻采访之便,走到哪里,诗就写到哪里。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就唱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写的《塞边采风》、《湖北走笔》、《飞车掠影》、《西行速记》、《警南记事》、《南行追记》、《东行散记》等是游记诗词的上乘之作,因而被同仁们称为“行吟诗人”。他的诗词热情奔放,文采激扬,豪爽中多几分浪漫,直白而不失佣雅。如“轻车飞过黑龙口,回首惊肴山欺云”,“游姐细说匡夫子.送给.南半个春”.“海胭奔涌争拍案.千里中原闻涛声”“文友三更侃下海,始信打工不恋家”,莫愁女侧愁已抹.康天大楼手摸天”,“伸手摸得一有月,抬足挽住万丈崖等,气度不凡,令人过目不忘。他创作的诗《情满茶乡》被谱以曲广为传唱,并获1999年度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袁维龙说,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丢掉了古典诗词就丢掉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他呼吁诗人们要继承它、发展它。

青年诗人:《君嗒纸飞中国》,扶桑《爱情诗篇》,李胜志《笑容》,王少杰(哪首诗属于你》,李庆华《爱无歧路》,林平《月亮河》,简静《童话雨》,刘火《落日无声》,何政权《荷》,还有刘高贵、朱根亮、胡晓靖、赵家利、赵玉丽、乐祥涛、赵博等,

从这立体式的扫描可以看到,信阳诗人还是青年占大多数,或许正应了的一句话,“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非常“朝气蓬勃”。

这个诗人方阵,是用卓著的成绩组成的。陈有才著作14部,近三年一年出一本诗集.可谓是诗的青春焕发。他曾获得河南省首届优秀文艺成果奖,两次获中央,入民广播电台新歌大赛金奖;陈峻峰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意、从事文艺领导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曾荣获《百花园》文学奖;青年诗人田君、上承古典诗词歌赋的余韵,下接现代意象的枝蔓,创作出了独别于当今诗坛的诗歌,1997年至今他公开发表诗歌200多首,获得了河南和湖北两省1997年至1999年的文艺创作奖,4年中5次在《诗刊》、《星星》、《诗歌报》、《诗神》家刊物组织的诗歌大赛中获奖,有组诗被选入中国诗歌学会编辑的丈1995年中国诗歌精选;y .1997年出版诗集《静止的火焰》.2000年出版诗集《纸飞中国》。青年女诗人扶桑,有相当强的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力和特异的想象力。她往往以对生命深层的考问,纯真而大胆地把爱情融入诗中。在她的诗中,爱情已经深入了骨髓和血液,读后令人心颤。她的爱情诗,不像翟永明的那样表现女权主义,更多地表现了女性意识和母性情感。她曾荣获《诗刊》、《诗歌报月刊》的诗歌大赛奖,1998年,河南省作家协会为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还有多诗人如林平、王少杰、李庆华、赵家利、刘火等人,近年也都发表了大量的诗作。

总而言之、信阳诗歌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着中国诗坛,不管是河南的文艺奖还是全国的诗歌比赛奖,在领奖的人中肯定有信阳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信阳诗人每年公开发表和公开出版的诗歌总数,均在千首以上:

四、丰富的内涵。信阳诗歌的交响曲

首先,信阳诗歌的乡情意识。不论是杜鹃怒放的五月,还是桂花飘香的八月,我们走进大别山,随时都能听到乡民的歌声,对山歌也好,独唱也好.歌里充满了醉人的乡情。特别是淮河船歌.唱起来荡荡悠悠,让人分不清是阿哥阿妹在倾诉衷肠还是淮河水清清悠悠地在自然地流淌。旧头看看要落山,俺俩情由没讲完。妹拿钥匙哥拿锁,爬上大蓬抓住天。锁住日头在桅杆"“月亮看看下桅杆,俺俩情由没讲完。妹问天来哥问地,世上三载闰一年.为何不闰五更天?(《淮河船家情歌》)信阳的诗歌就像这些民歌一样充满了乡情味。最突出的就是陈有才的《乡土,乡音,乡情》,《林海,山海。星海)。他不但沉醉于乡土的浑厚、纯朴和乡情的真挚、无私,像信阳民歌一样,更大胆、拨辣、巧妙地表现了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悲悲喜喜和优优怨怨。对于乡情既现实又历史性的总结,是陈有才出车祸后写的一首诗;“惊奇的父老乡亲们/拽头的拽头拽手的拽手/我第二次生命诞生了/是老百姓为我接生/我头先出来是顺产。”(《感觉再生》)之所以说是历史性的总结,可以这样说,“只有老百性接生,我们才能顺产”。这是乡情,也是警语。

对于乡情的表现,刘火的《落日无声》又是另一种方式。他极力把土里土气的乡情搬上哲学的殿堂。搬上富丽堂皇的宫殿:“老农的腰弯下去/禾苗的腰直起来/整个田野就长高了。”(《锄草》)长高的不只是田野,更是中国的土地和中国的历史,所以,“只有种子才能顶住岁月的滑坡/只有农民才能把种子扬向高空”。

信阳诗人中,用诗歌表现乡情的有很多。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所以才深深爱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因为他们被这里的民风民俗陶醉,所以才禁不住唱出心中的赞歌:

王维论李爆词时说李是性情中人,只因他是性情中人,他才唱出那纯真的歌来。王维所说的“性情中人’其实指的是诗歌对人性的认可和深入,这是诗歌的本质之一。同样是诗的本质的还有对物性的透析,因此,乡情最易引发诗的兴起。这就是信阳诗歌越来越红火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信阳诗歌的现实意识。信阳诗人中,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识,能够及时地抓住热点,用诗歌艺术地表现出来。表现现实题材、如果把握不好,会令人反胃。而信阳的诗人们.基本上遵循了歌德的意见:“(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需用.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旨意(目的)、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嵘歌德谈话录》)所以、信阳诗歌中的现实意识就有了历史性的现实和广泛性的现实。“呕心的纸z肠血的纸/呕痰了山/晰干了水一幅幅人生的大写意/贯穿了整个华夏的文明”(田君《纸飞中国》)。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是诗歌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在整个诗坛处于低谷,为什么信阳诗歌在蓬勃发展?拿大家一致的意见说,信阳诗歌从不追“风,按自己的艺术思维一如既往创作不辍。信阳这片山水基本从客观上给予了诗人们.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暇的、梦游症式的创作活动”(歌德语)。

第三,信阳诗歌的人性意识。“事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明·洪应明)。由此观之,情、性不可分。作为诗歌中的爱情意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性意识。而诗歌对于人性的深入要比其他文学体裁更透彻更明智。当今诗坛,比较恳切地反映人性的作品,有舒婷的(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沉睡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信阳诗歌,在反映人性方面,处于既觉醒又猛烈之间,就像洪应明所说:“恨事平情’而已。这和淮上文化兼具南北之风格是一致的。

一阵出其不意的亲响/象赚来的/雨水/急速地落在/我的手上急迷,缓慢,而悠久……但它永不可能袱你所拥有/永不可能成为你的一部分/血肉。(扶桑《吻手》)

诗歌作品集例10

贾希里亚时期的阿拉伯诗歌,无论是格律,还是题材都己经很成熟,似乎有一种突如其来性,但是任何文学样式在以成熟面貌出现之前必然经历很长的孕育期和发展期,不可能一蹴而就,艾哈迈德・爱敏说过:“我们相信阿拉伯的诗歌达到现在成熟的阶段,是服从发展规律的,是渐进的。”因此贾希里亚时期的阿拉伯诗歌必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尽管这还未得到文字材的印证。诗歌批评的产生在诗歌产生之后,但是诗歌若要达到成熟的境地,诗歌批评对其发展促进作用不能忽视,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在阿拉伯诗歌的雏形诞生之后(诞生的最初应是无意识的行为,尔后向在特定目的驱使下进行诗歌创作发展),阿拉伯人并不满意其结构形式和格律表现,于是对这种新事物感兴趣的人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修改,不满意,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这样的探索绝非依靠个人之力,而是一大群人在一起切磋琢磨,基于这样的设想,同时基于贾希里亚时期大多数阿拉伯部落一般处于游牧状态之中这样的事实,可以推断只有举办集市这样部落间的集会,来自不同地域的诗人才能集聚在一起,吟诵各自的诗歌,交流创作的体会,在互相比较中形成一些关于诗歌的朴素观点。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集市是贾希里亚时期诗歌鉴赏活动的主要场所。

一、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文学批评的方式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文学批评并没有公认的原则,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是鉴赏性的观点和一己之见。它阿拉伯人从他们的文学禀赋、本能、感性品味、对自身语言的精确语感、对语言的奥秘的认识、对词语的本义和联想意义的了解所得到的启迪为基础,也以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知识和传统为基础。这一时期的阿拉伯批评家所作出的批评已采取了多种方式,其中包括:“词语批评、意义批评、形象批评、对过分夸张的批评、对诗人的宽泛评判、对部分诗歌质量的评价和对诗歌韵律的批评。

二、贾希里亚时期的诗歌鉴赏活动

(一)文学集市

贾希里亚时期,半岛阿拉伯人定期举办集市,不同的部落从四面八方赶来,一方面从事商品交易,互通有无,另一方面,部落中善于赋诗的人云集于此,当众吟诵他们的作品,除了展现本部落的功勋,还倾力表现各自的创作才能,并有人评点,这样的场面也被称为赛诗会,负责评点的人被称为“仲裁”。在所有集市中,欧卡兹集市最负声望,欧卡兹集市离麦加较近,通常在伊历十一月举办。”

(二)品第诗人

贾希里亚时期的部落逐水草而居,经常为抢夺水源或草场而大动干戈,这种好强不甘示弱的性格特征彰显在各个方面,就诗歌鉴赏活动而言,它体现为盛行品第诗人的地位和创作能力,这样的品第过程被称为“穆法杜勒”。在品第诗人这样的过程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谁最富有诗才”,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因人而异,且主观性、绝对性很强。据传,泰米姆部落四位诗人佐布鲁干・本・白德尔、阿姆鲁・本・艾赫图姆、阿布达・本・塔比卜与穆赫柏鲁・赛阿迪曾要求吟诗人拉比阿・本・哈扎尔・艾塞迪评论他们中谁最富有诗才,拉比阿说:“佐布鲁干,你的诗如烤肉,半生不熟;阿姆鲁,你的诗如同缀满饰物的外衣,乍看光彩耀人,再视则令人目眩;阿布达,你的诗如同水囊,缝制严密,滴水不漏;穆赫柏鲁,你的诗与他们相比有所逊色,却优于他人。”言下之意,佐布鲁干的诗优劣并存,瑕瑜互现,阿姆鲁的诗优美雅致,熠熠生辉,阿布达的诗结构严谨,疏密有致,穆赫柏鲁的诗则在此三人之下,其他人之上。

三、贾希里亚时期诗歌鉴赏的特点

从整体来看,贾希里亚时期的诗歌批评停留于即兴的点评,取决于评诗人的现场感受,过分依靠个人鉴赏能力,缺乏固定的成熟的评判标准,这种批评可称为印象式的批评,即批主体重个人直觉感悟,往往把自己的审美判断用极度概括浓缩的语言点出来,并点到即止,而后诉诸读者的领悟,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理性判断,但更多的是只有结论而缺少通向结论的知性分析。

・阿里夫・马哈马哈茂德・侯赛因在他的贾希利叶时期文学批评的表象与标准一文中将该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总结为四点:

(一)宽泛性就是说批评家做出评判或发表个人观点时不提及原因和理由。

(二)简洁性就是说批评家常常用简短的句子提出批评性的判断,其所指可从中悟出,却不作解释或细化。

(三)局部性

就是说批评家仅涉及诗歌艺术中的某些局部,如词汇方面、语义方面、格律方面,而不像现代文学批评全面涉及诗歌的整体。比如说,贾希利叶时期的批评家涉及某一语义或某些语义时,仅说明正确性或错误、清晰或模糊。

(四)感受性和主观性

就是说评论性的判断通常是以批评家对诗歌在他的内心所产生影响的感受为基础,是以话语对他的触动力为基础。评论是与这一感受的强弱密切相关的。阿拉伯人对诗歌影响的感受是本能性的,对它的鉴赏也是很自然的,与生俱来的。因此,他评判常常是以他的鉴赏和本能为基础,并引导得出话语艺术中的精品和诗人中的良才。这意味着他在评判话语中的精品和诗人中的良才时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公认的原则,惟有他的本能和品味。“

参考文献:

[1]王有勇.阿拉伯古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