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诗歌阅读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10 16:51:12

诗歌阅读方法

诗歌阅读方法例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的基础,是领悟欣赏的前提。因此,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应把“读”作为突破口。不过,读的时候要带着任务去读,要边读边思考,反复推敲,融会贯通。其方法步骤归纳起来有:

(一)读懂。就是读懂诗意。其过程是:

1.读标题。从体裁或题材、题眼或关键词等方面推知全诗内容。如《秋思》《越中览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读注释。或题意解说,或背景介绍,或作者简介,或诗文生词、典故解释,等等,都可成为我们对诗歌全面、深入解读的“钥匙”。如2006年辽宁卷考苏轼《东坡》就有两条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仔细阅读,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题意和诗意,进而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读诗文。一是抓关键词(情词/诗眼),二是抓关键句(情句/诗骨)。据此认真推敲,“以意逆志”,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读透。就是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诗句字里行间深沉的意蕴,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作者。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以及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等方面,“知人论世”,推知本诗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点等。

2.知晓典故。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此为直接寄托。如果作者正面直接引用故事。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些典故的内涵以及诗人运用的意图。

3.体味意境。古诗的意境是诗人用极为凝炼的文字创造的,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在指导古诗阅读鉴赏中,既要引导学生入“境”,又要启发学生会“意”。而“意”往往蕴含在“境”之中,因此,我们就要随流溯源,引发想象,进而悟出其中的意境美。

(三)读化。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诗歌中的境界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置身诗境”,融会贯通,并突出表现为完成鉴赏文字的表述或鉴赏题的解答。具体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入“境”。就是进入诗境,“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诗中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更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而且,要学会总结、归纳,举一反三。

2.比较。包括:古今比较,了解古人和今人在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作者比较,比较不同诗人在背景、经历、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其作品内容、情感和风格的变化;作品比较,比较不同作品在题材、主题、技巧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方法二:古诗篇章结构“四看法”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诗歌(尤其是律诗和绝句)的“起承转合”。我们在引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的领悟。在方法运用上重点要注意“四看”:

一看内容――抓“起”与题目。看诗歌的开头是如何联题起事的,进而推知要写的内容。例如:《悯农》起句“锄禾日当午”,其“农”可“悯”――既扣题,又可推知诗的主题;承句“汗滴禾下土”,其情可哀――承接起句,并有扩展,从而引出后面的主旨。

二看主旨――抓“转”/“合”。“起”“承”往往是铺垫、引起下文的,而“转”“合”则往往是作者情感所向、诗歌主旨所在,此所谓“卒章显志”法。例如:“谁知盘中餐”,诗人便从田野转到家中餐桌,转到人心中去写;而“锄禾”到成熟的“粒粒”,辛苦是贯穿全过程的――合题。因此,我们通过细读并认真分析“转”“合”两部分内容就能推知诗歌的主旨。

三看意境――抓“起”/“承”。诗歌当中不同的意象往往表示着不同的情感,尤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意象。因此鉴赏诗歌必须看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即意境,这个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对中心p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四看技巧――“起承转合”都有。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而诗人总会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技巧。譬如,开头的“起”“承”部分多为写景或叙事,运用的表达方式多为描写和叙述,表现手法多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虚实结合、融情于景以及比兴、烘托、渲染、衬托,等等;而“转”“合”部分多为总结或点题,运用的表达方式多为议论或抒情,表现手法则多为托物言志、借史咏怀、卒章显志等。

方法三:古诗鉴赏意象“五析法”

阅读鉴赏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领悟诗歌的意境,而要领悟意境就必须从分析意象入手。客观的物象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意念、情感倾向,并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形成一种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成了意象;意象的精心建构便形成了意境。因此,运用意象分析法指导诗歌阅读鉴赏更能让学生“置身诗境”,更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更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入手:

1.析“象”。诗歌中“象”繁富众多,但主要的是客观实在的物象,在诗歌中表现为景物或景象;其次包括一些“虚在”的或心理上的“象”。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是把这些物象找出来,然后思考分析这些物象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选它们。如阅读马致远的《秋思》,我们就应首先找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物象,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即可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色调灰暗阴冷,意韵苍凉孤寂,而这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心境恰好吻合。由此,我们就可理解诗人为什么会精选这些物象,同时也能理解这些物象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富有特定意味的意象。

2.析“意”。“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诗歌中的物象附着有诗人的主观意愿和情感,也就是已经成为了意象。譬如,《秋思》,制约全诗的“意”为“断肠人在天涯”,这便决定了诗人所选之象必然带有因“秋思”而“断肠”之人的感伤痛楚的色彩;同时,单个的意象中,我们仍能“看”得出诗人“刻意”追求的“意”之所在。

诗歌阅读方法例2

今天的中学生正处在激情澎湃、意气风发的“诗一般的年华”,最需要的是富于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诗歌的滋养,然而目前的诗歌现状一团糟糕,诗歌越写越迷惑,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而实质上有多少能够经受得起时间考验呢?很多人不停地写、不停地堆积文字,很多伪情感的、不痛不痒的诗歌充斥杂志报纸,而这对于诗歌文本来说毫无意义。这也导致许多热爱诗歌的读者越读越迷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读者,在阅读中迷失了方向,最终不得不发出了呐喊。究竟如何来阅读当代诗歌?

针对这一情况,我社邀请了著名诗人潞潞,就如何阅读这个时代的诗歌,召开了系列讲座。他指出,阅读诗歌首先是建立在个人的文化和感情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诗歌的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你不可能让一个文盲去读懂一首诗。个人对诗歌的感情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不喜欢诗歌,你何必要去阅读呢?如果你在阅读中不投入你的感情,你对诗歌又能阅读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另外,他还指出,诗歌与读者是相互的关系,诗歌在寻找自己的读者群,读者也在寻找自己喜欢的诗歌或诗人。而现在,诗与读者产生了很深的隔阂,读者渐渐地疏远了诗歌冷落了诗歌,而事实上却是有些诗远离了读者。它们用似是而非的深掩饰浅薄和贫乏,导致许多读者找不到阅读的方向,或者干脆不去阅读,这也使得诗歌阅读群越来越少。

创作诗歌是一项专业,从这个角度上说,阅读诗歌也是一项专业。既然是专业,那么就有初级与高度,选择与摈弃之分。我们中的大部分读者都是诗歌的初学者,不管是创作还是阅读都停留在很低的阶段。如果你要阅读诗歌,那么你就选择你喜欢的诗歌或者诗人,当然要选择一些好的诗歌,随意任性地、潜意识地去阅读,从易到难,我相信你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会逐渐提高,当然这也有利于你的诗歌创作能力的提高。我们虽是诗歌的国度,但并不是让每一个人去阅读诗,去写诗,你可以从你的爱好出发,不喜欢诗歌就不要强迫自己,也可以摈弃诗歌选择小说或者其它之类的文学形式。从这一方面讲,阅读诗歌是一种有准备的活动,需要你各个方面的投入。

诗歌阅读方法例3

1.高考中考查诗歌鉴赏的目的

我国的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涌现出不少著名作家,为世人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作品。这些品质出众的优秀诗歌作品,历经时间的洗涤,更是经久不衰,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诗歌魅力。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了诗歌鉴赏阅读题目,以提高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考察学生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诗歌文化。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设置诗歌阅读鉴赏题目,能使学生开始重视对诗歌鉴赏阅读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语文学科中的魅力。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形成,能有效地完成情感培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诗歌鉴赏题目的设置,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和正确的鉴赏态度,以激发学生多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讲解。未能深入探讨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观念,不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仅仅只是采用惯常的教学模式,关注于讲解题目,讲解诗歌中的词句,说明诗歌的结构,进行课堂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实现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目的。除此之外,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透彻理解诗歌的含义。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目时难以下笔,不利于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2.2教学形式过于应试化。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应付高考而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对诗歌鉴赏产生兴趣,难以感受到语文诗歌的魅力,也不利于学生的诗歌鉴赏阅读学习,最终在高考语文中也很难获得满意的分数。教师的教学形式太过于应试化,使得教学课堂枯燥乏味,诗歌鉴赏阅读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阻碍了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发展。

2.3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转变。在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以至于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善。教师在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时过于细化,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鉴赏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授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时,未能科学的对其进行延伸,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导致学生在开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目训练时,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无法独立进行鉴赏。

3.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3.1创新教学理论依据,把握诗歌内涵。为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充分把握诗歌内涵,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创设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里所描绘的画面中,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学生自我鉴赏的目的。要在讲解过程中,对高考中的典型诗歌鉴赏例题进行分析,以传授学生做题技巧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注重课堂实践。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突出学生在诗歌鉴赏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得学生能自我分析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其感悟叙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

3.3既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又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高考语文中的诗歌鉴赏题目是来源于高中语文教材的,也是语文教材的延伸,因而,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时,既不能偏离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以加深知识点,使学生在练习诗歌鉴赏题目的时候能得心应手。

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学的重要途径。诗歌鉴赏阅读颇具难度是因为诗歌是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对诗歌的感悟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每个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有所不同。正是如此,教师在开展诗歌鉴赏阅读时,要以诗歌的特点为基础,尊重诗歌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促进情感感悟能力的提升。参考文献:

[1]任迎春.关于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诗歌阅读方法例4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4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歌独有的节奏与儿童生命的节律一脉相承。因此,所有的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将诗歌作为儿童母语教育的样本。我们唯有依循着诗歌的个性和味道,才能真正读懂诗歌,让诗歌慰藉自己的心灵。

一、突破理解障碍,“穿越”式阅读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且富于联想,常将写作对象与想象中的事物进行隔空链接。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要以“穿越”的视角关注文本,从而消除诗歌表达的理解障碍。

诗歌注重对人和物的形象塑造,诗人常常将两个原本互不相连的事物借助“穿越”的方式,构建出有机交融的结晶体。而在现代诗的创作中,作者也会借助多种拟人的修辞手法,以静带动,化抽象为具体。阅读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学会关注。

如在《老师,您好!》一诗中,诗人将教师写成是“金桥”“丝线”“新苗”。这些看似与教师毫不相干的事物,正是在诗人内在意识的串联和整合下,实现了与教师形象的高度契合,从而让“隔”的感觉消失殆尽。

因此,只有从“穿越”的视角阅读诗歌,才能缩短诗歌与现实生活,尤其是与学生内在意识的距离,从而让学生真正感知诗歌中的意象,走进诗歌。

二、契合诗歌节奏,跳跃式阅读

诗歌的语言表达高度浓缩。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经常会出现语言省略、词语颠倒等现象,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就意味着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引领学生按照传统的方式,按图索骥地进行解读,而是要让学生依循诗歌表达的特质,去触摸诗歌表达的内在规律和节奏,从而促进诗歌阅读效益的提升。

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暂且不谈其语言表达顺序的倒置,就其中涉及的五处地名来说,不同地域的空间距离也相去甚远,诗人运用各种不同的动词加以链接,呈现出鲜明的跳跃性。这种语言表达的跳跃,将诗人内心中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凸显出来,更展现了诗人的急切心情。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根据诗歌跳跃性的语言,来体悟诗中的路程之遥、心情之切,真正走进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中。

如此跳跃式的阅读,正契合了诗歌内在的言语规律与节奏,使学生真正触碰到了诗歌内在的生命律动,将诗歌教学推向了新的层面。

三、顺应表达方式,切换式阅读

诗歌语言讲究的是一种美的韵律。诗歌语言之所以被称为是“美的语言”,主要在于诗歌表达的变脸艺术。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有别于其他普通文体,常常运用浓烈的修辞装饰,如反复手法等,使诗歌如同吟唱一般,一唱三叹。因此,在长期的阅读历练中,学生的内在积淀会不断丰厚,其语言也会在诗歌的浸润下变得精练而流畅。

仍旧以《峨眉山月歌》为例,一首诗寥寥28个字,却包含了5个地名。我们在阅读之时,却毫无臃肿重复之感。诗人李白通过五个地名的艺术化罗列,绘制了一幅千里蜀地的旅行图。我们在诗人精准妥帖的用词艺术中快速切换,感受着诗人一路走来的思君情深。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提炼出5处地名;然后,要求学生感受诗人地点切换时动词的准确运用。正是借助“入”“发”“向”“下”等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学生才真正实现了变脸式阅读。

因此,阅读教学只有运用切换式阅读,才能引领学生体悟诗歌语言的内在魅力。

四、寻求意蕴关联,捕捉式阅读

诗歌与一般性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一般性文本侧重于直接抒感和意趣,而诗歌一般不将诗人内在的情韵直接点出,而是寄寓在诗歌的语言之中。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就着表层文字引导学生简单感知与处理,而要善于依据诗歌创作的规律,依据诗歌语言的表象进行拓展联系,捕捉其实际指向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触摸诗歌的内核。

如《老师,您好!》一诗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助“大道”和“金桥”凸显教师职业的“崇高”,而“春蚕”和“甘露”则指向于“美好”。诗人正是将自己对教师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蕴藏在这些相应的事物中,给予了读者鲜明的情感之源。而诗人在表达顺序上,则将“美好”铺陈于“崇高”之后,更突显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拓展与升华。

诗歌阅读方法例5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从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问卷及统计数据

高中生诗歌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

(一)课内诗歌学习状况:

1.你认为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的诗歌篇目的数量( )

A.太少 B.合适 C.太多

2.你是否喜欢中学课本中的诗歌作品( )

A.喜欢 B.不喜欢

C.有一些有兴趣 D.无所谓

3.你更愿意学习哪一种诗歌( )

A.中国古代诗歌 B.中国现代诗歌

C.外国诗歌 D.都不想

4.你觉得旧体诗和新诗你更愿意朗诵哪一种( )

A.旧体诗 B.新诗 C.两者都适宜

5.你学习诗歌主要是为了什么( )

A.提升人文素养 B.增加日常谈资

C.提高考试分数 D.个人爱好

6.诗歌的哪个特征最让你喜爱( )

A.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

B.意境深远

C.内蕴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操

D.蕴含哲理

7.你读一首诗最先关注的是什么( )

A.语言 B.哲理 C.内容 D.手法

8.你记忆背诵的诗歌大概有多少首( )

A.60 B.100 C.150 D.200

9.你认为什么是诗歌品鉴( )

A.对诗歌情感内容等有一定的认识

B.得到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

C.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

10.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教授的阅读方法对你阅读诗歌是否有帮助( )

A.帮助很大,触类旁通,读懂其他类似作品

B.效果一般,一些诗歌还需要个人体验

C.只对诗歌鉴赏的考试有帮助

D.没有什么帮助

11.诗歌教学对你的情感体验有怎么样的影响( )

A.能够在特定场景下激发我的情感体验

B.使我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C.使我有更多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

D.没有什么影响

12.诗歌教学对情感价值的张扬是否让你对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

A.让我对发现生活、生命的意义有了很大的帮助

B.我能够更多地关注生命

C.对待生命的态度看法有一些改变

D.没有体验感悟

13.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关注,你体验诗歌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

A.很有帮助,体验诗歌情感更加准确

B.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诗歌情感体验较好

C.有一些提升

D.没有变化

14.你认为现阶段的诗歌题考查对你解读诗歌有什么作用( )

A.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B.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

C.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D.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

15.课内诗歌学习后,你对诗歌的兴趣( )

A.增加了 B.没有变化 C.兴趣降低

(二)课外诗歌阅读状况

16.你课外读诗歌吗(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不读

17.你购买过诗人的诗集吗( )

A.购买过 B.没有

18.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主动阅读诗歌作品(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从不主动阅读

19.你主动阅读诗歌时,一般选取什么类型( )

A.古典诗词 B.特定作者

C.现代诗歌 D.外国诗歌

20.你对诗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 )

A.课本 B.课外读物 C.网络 D.其他

21.在日常写作中,你是否引用诗句以增强表达效果( )

A.经常 B.从没

C.不自觉引用 D.特意追求引用效果

22.当你有情感需要抒发时,能否用诗句表达你的情感意图

( )

A.能 B.不能 C.没有想过

23.你平常写诗歌吗( )

A.不写 B.偶尔 C.老师要求写才写

(三)课内外诗歌活动(以下写在问卷上)

24.你参加过哪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 )

A.诵读比赛 B.写作比赛 C.诗歌品读会

D.选修课 E.其他

25.参加这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比如:读诗时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触景生情,更愿意也更容易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个人情感体验等)

26.请写出一首或一句对你影响最深的诗歌。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三、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在分析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1.目前约九成的学生对课本中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表示肯定,认为目前中小学课文中的诗歌数量适中,有较高的学习兴趣。67.6%的学生更愿意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学习目的方面,选择“提升人文素养”的占57.8%,选择“个人爱好”的占19.4%,均高于选择“提高考试分数”的16.4%。这说明学生在诗歌学习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在学生记忆背诵课内诗歌数量方面,能记忆背诵的篇目达60首的占24.4%,达100首的占40.0%,达150首的占19.7%,达200首的占15.9%。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收录诗歌85首,初中阶段收录诗歌89首,高中阶段必修课本收录诗歌27首,共计201首。可见,学生对已学习过的诗歌的识记有限,考试要求的必背篇目记忆清晰准确,除此之外的篇目主动记忆率不高。

2.在“诗歌最令人喜爱的特征”方面,“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与“意境深远”二者平分秋色,总占比达到84.7%。可见,在诗歌阅读体验中,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是决定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读一首诗时,42.2%的学生最先关注语言,36.2%的学生最先关注内容。这一数据说明,高中生在诗歌阅读体验中,诗歌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容对学生喜爱诗歌的程度有很大影响。有六成的学生认为诗歌品鉴是指“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这同样说明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对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意义。

3.有33.5%的学生认为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老师传授的阅读方法对其阅读诗歌帮助很大,48.8%的学生认为作用有限。这个调查结果显示诗歌教学对学生诗歌阅读有一定帮助,但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而言,在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方面,诗歌教学有积极意义。此外,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对诗歌情感的关注能提高体验诗歌的能力。

4.针对现阶段诗歌文本的考查形式,负面评价的比率较高。选择“对自己解读诗歌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和“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的比率为49.7%,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和“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的比率为50.3%。

5.在课内诗歌学习对学生诗歌读写兴趣的影响方面,3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诗歌的兴趣,54.3%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还有8.7%的学生认为兴趣降低了。可见,现阶段诗歌教学有一定价值,但问题严重。

6.学生课外诗歌阅读情况好于预期,有58.9%的学生能在课外阅读诗歌,56.5%的学生曾购买过诗人的诗集,这项数据从高一到高三呈现上升趋势。32.9%的学生在小学主动阅读诗歌,38.7%的学生则从初中开始。这说明课外诗歌阅读是具有一定基础的,是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时,超过四成的学生倾向选择古典诗词,可见古典诗词对学生的影响力大。

7.学生主要通过课本与课外读物了解诗歌,这两种情况各占四成。学生对课外诗歌阅读有较强的意愿,有约八成的学生愿意引用诗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强化个人情感的抒发。有近七成的学生能够偶尔写诗歌,或在老师要求下创作诗歌。

8.通过对课内外诗歌实践活动的调查发现,大约有五成的学生曾参与与诗歌有关的活动,主要形式为参加诵读比赛和听讲座。诗歌创作、诗歌品读会活动的普及率则较低。90%以上参与过诗歌相关活动的学生都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对个人诗歌的情感体验有帮助,使他们能通过诗意的语言强化情感体验。在对“影响学生最深的诗歌或诗句”的调查中,有约五成的学生写出了课本之外的诗歌或诗句,其中,中外诗歌比例约为9:1,古今诗歌比例约为7:3。

四、高中生学习诗歌的意义

通过这次的数据采集,我们对高中生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阅读方法例6

(一)解读程式化现象的存在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思维的观念禁锢着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给学生灌输一些固定的、程式化的答题模式,而并未真正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对诗歌的主动体验。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中,部分教师钟情于向学生介绍作者生平、诗歌流派等表面知识,对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也从应试答题的角度指导学生,大大降低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二)解读随意化现象的存在

虽然对现代诗歌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独立体验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可有效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所谓个性化阅读并不是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随意解读,而应该立足于文本和诗人的自身经历进行科学的解读,最大程度的尊重诗歌文本的客观性,继而在此基础上根据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进行重新构造。然而,脱离文本进行随意解读的诗歌阅读活动仍然广泛存在,严重束缚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文本细读法和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联系

(一)文本细读的概念

何为文本细读?顾名思义,文本细读就是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充分的阅读,但是并不意味着将每个字词放在显微镜下进行仔细的检查,而是要以语言为基本点,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方法,通过创建特定的语境,从而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将文本细读法应用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来,应该更强调其包容性,始终以文本的语言为出发点,在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

(二)文本细读和现代诗歌问题的内在联系

之所以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文本细读法,是因为苏教版教材中所选取的现代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对于这些经典的作品,就应该对其文本进行细致充分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从中获取文学审美价值,提高文学修养。首先,现代诗歌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如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中,诗人就透过精炼优美的文字传达出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其次,现代诗歌所具有的高度凝练性也需要对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如在艾青的《北方》一文中,作者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凝练为优美的语言,但与此同时,必然会造成情节的跳跃,而这正是现代诗歌的特征。

三、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现代诗歌结构的细读

在进行现代诗歌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诗歌的结构进行基本的了解,如果缺乏对诗歌整体的把握,将会很难深入到诗歌文本中去。要对诗歌的文本结构进行细读,实际上就是要把握好诗歌阅读的节奏和旋律的关系,这两者之间既是约束和奔放的协调,又是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因此在对现代诗歌进行细读的过程中,应该把读放在重要的地位,尽可能的把握好节奏和旋律。首先就是要找准诗歌的感情基调,其次要感受诗歌内在的韵律起伏。如在食指的《相信未来》一文中,整篇文章都是高昂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应该在朗读的过程中,以一种激昂明快的旋律进行阅读。但与此同时,由于该篇诗歌的整体情感比较积极,所以要处理好情感和节奏的关系,在文章最后可进行情感总爆发,使整个阅读过程有一气呵成之感,给自身和别人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现代诗歌语言的细读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中,都是以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人文价值选入其中的,诗歌语言自然是极其精炼优美的,同时具有就较强的张力,不仅对所写的事物进行描述,还能创造出新的形象,最终达到人与物的有机融合。因此,我们教师在对现代诗歌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要对其中的语言进行仔细的阅读,反复品味,有时一个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含义。如冯至的《别离》一文,其中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人世间美好友情的歌颂,通过“挥手”、“辽阔”等词语表达出了友情的价值,传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转第24页)

(上接第23页)

(三)现代诗歌意境的细读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优秀现代诗歌作品,而优秀的诗歌,总是能够传达出一定的艺术意境,可以说是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将一系列的诗歌意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的过程。因此,在运用文本细读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对个别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推敲,还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对诗歌所营造的意象进行探析,从而真正领略到诗歌的魅力。

四、以苏教版中的《北方》为例对文本细读法进行探析

诗歌阅读方法例7

这本书基本上在高二年级使用,集中的将唐宋元三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展示给学生。从目录中可以看出,(见文后附录一)三个单元的基本教学,都分为基本阅读和拓展阅读两个部分,基本阅读以诗人为线索,拓展阅读则以诗歌题材为分类标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觉这样的排版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就阅读能力提高方面显然不能做到专攻一类。以往我们的教学是基本阅读全讲,以介绍作家风格为主结合诗歌意象、抒情等细节进行教学,拓展阅读不全讲。这样的教学安排,在教一方,显然是比较全面,但是在学的一方,就不是很有效。所谓的有效,是指是否真正的体现出本年度的高考《考纲》要求。2011年语文考试大纲说明中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也就是说,考纲明确的指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能力。2011年的广东卷出乎意料的“含糊”,显然,对学生“技巧和积累”的考查最终将会指向综合分析能力的检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独立的“赏析”古典诗歌的能力,这样才会在高考的大旗下游刃有余。

二、教学思路雏形

根据以上的思考,我想在古典诗歌阅读能力的教学和训练上分成三个梯度,第一梯度:基本知识;第二梯度:技法训练;第三梯度:整合分析能力提高.首先按照诗歌题材分类重新编排《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诗部分。

三、教学过程设想(以高二年级诗歌教学为例)

1、第一梯度教学尝试:

首先,培养“诗性”,记忆基本常识。

比如:关于传统诗歌意象的含义的教学,力争在生活中找机会让学生多一些生活和情感体验,“晴朗的夜晚,让学生举头望明月;狂风暴雨的时候,让学生凭栏远眺;繁华盛开的时候,踏足校园闭目品析;微风渐起的时候,扶风静思……”;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尝试新鲜的教学方式,我曾经讲过一堂复习课,主要针对“意象”做总结复习。以仿写句开始教学:“一看到……就想到……”先举例:“一看到月亮就想到亲人;一看到月亮就想到诗人客居他乡”然后给出一系列的意象“风雨、浮云、流水、杨柳、大雁、燕子……”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和生活体验来接龙。这样的一节复习课,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但是已经达到了意象意义梳理的目的,而且形式简单,完全可以随时放到教学当中,既活跃气氛又加强记忆。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总结各种题材的思想感情。

其次,“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进行诗歌教学,强化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这一梯度知识的特点是“琐碎”、容量庞大,但是,这样做学生也只能浅尝辄止,而且基本上不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原本就毫无规律可循的基础知识无法有效记忆。统一每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比如,“即景抒怀诗”这一单元的诗歌教学,学生应掌握通过意象推断诗歌题材并了解该类型诗歌所抒发的五种基本情感。以意象――意境――思想感情为主线,穿插一些表现手法进行讲解,基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贪多求快的教学心态是完全不可取的。

2、第二梯度教学尝试:“循环反复”强化技法

如果说上一梯度解决的“米”的问题,那么,这一梯度将试图解决的是“为炊”的问题了。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典诗文的阅读,重点都在于“阅读”二字,说白了其实强调的是一种阅读的思维方式。经常有学生反应,明明知道诗歌中某意象的意义,但是还是看不懂,也不会做题目。这样的情况很常见,问题出在那些能够背诵记忆的知识是“死的”,缺少了“方法论”就如一潭死水。放眼望去,关于古典诗歌鉴赏方法多如牛毛,各有特色,有的甚至可以被总结成公式,而我推崇的方法是“先情感思想后表现手法”。

任何诗歌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无论他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修辞,什么手法,都是为了表达这个内容而服务的,也就是说形式服务于内容。先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再结合这种情感来分析手法。个人认为,学生阅读诗歌主要的困难是把握诗人在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旦明确了诗歌的思想感情,又明确的知道所有的语言、写景、抒情、修辞、形象都是为表达这一诗歌主题而服务的那么就解决了“读懂诗歌”的问题,那么,老师通过两个问题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诗歌内容这样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第三梯度教学设想:“高屋建瓴”化有形于无形

之所以是设想,是因为还未在学生中有效的开展,但是对这种提高阅读鉴赏能力的方法却很有信心。就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将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去独立赏析古典诗歌,具体做法很简单,只给出诗歌及注解,要求学生用200字左右的文字赏析此诗。先不做内容要求,答案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不断引导,不断完善,最后达到横一条线:从题目――作者――诗歌内容――注解背景;纵一条线:从字到词到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到整首诗歌情感和思想的挖掘,一横一纵,深入分析诗歌,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相信学生能够在古典诗歌阅读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诗歌阅读方法例8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它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能源”,是激发学习语文的先决条件。以下是几点策略尝试:

1.课前经典阅读

在一个经典被冷落的特殊时期,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有必要给学生补充一点“经典文化之钙”。为了使学生“学有兴趣”“背有情趣”,笔者选择古诗词作为突破口。学生自由选择一首诗或词,每天课前十分钟演讲。要求学生按学号依次轮流,提前一周到笔者面前先试讲后修改再演讲。

2.轻松愉快阅读

笔者认为阅读课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见识,长才干。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

3.欣赏品评阅读

在已经完成了文本阅读的基础之上,笔者利用课外阅读课,借助于学校现有的电教设备,给学生放映电影如《边城》等有助于学生品评作品的有利资源。通过读、赏、品、评的过程,学生不仅加深对作品描绘的景色和人物的印象,而且将作品向纵深处挖掘。

二、开展活动

为了保持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丰富实践体会,笔者主张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后的活动”,实现文本阅读与实践的和谐链接。

三、挑选读物

第一,选好书。书有优劣好坏之分,不加选择地阅读,难免被坏书引入歧途。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进入一种境界。沸沸扬扬的网络文学,其实大多数并没有给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带来多少严肃的、深邃的、全方位的思考,而只是一些私人话语的无序展示和群体语境的重复交流。我以教育部推荐阅读的高中20 部名著作为材料。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推荐适合他们的一些篇目。浅显易懂的放在前面读,高深难懂的放在后面读。

第二,选有用的书。书海浩瀚,书册无穷,名著如山,新作迭出,而人生有涯,高中生更是精力有限。这就要在确定学习方向以后,拿出主要的精力阅读与自己学习的目标有关的书籍。

四、制定计划

青少年时期正是富于幻想和形成理想的重要时期,也是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如果每个学生找到了一本他最喜爱的一本好书,并如醉如痴地去读,那么这本书将在他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以至影响他的人生态度。

五、创造条件

为了高中生能有条件地进行课外阅读,希望学校办好图书馆和阅览室。除此之外,笔者督促班级成立阅报栏,并由专门小组成员负责张贴宣传。在课时允许的范围内,每周开设一堂形式多样化的“课外阅读课”。课上同学们可以互相借阅自带的文学作品书籍,也可以进行趣味性的阅读和欣赏活动。当然,每周四十五分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是希望我们的“用心”,能够唤起学生的一点点“动心”,积极主动地自己去读。

解答高考古典诗歌之我见贵州平塘民族中学袁永秀

在高考的答题中,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技巧,做到有的放矢、快速答题,我想是可以寻找到一些捷径的。它可以让学生对答题的恐惧得到消除。在此,以高考中的古典诗歌鉴赏为例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根据《高中语文的考试说明》规定,古诗鉴赏通常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情感。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考前有目的去积累,全面的把握知识点、考点、以及必备的答案术语,就能在答题时具备模化式的快速的答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有意识的收集。诗人们都脱离不了自然界、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来进行抒情言志,通过对诗歌的大量阅读有目的的进行积累。比如:梅兰竹菊,它们是高洁的象征,月亮代表思念,梧桐代表凄凉,边关、楼兰代表边疆。鸿鹄代表志向,鸿雁代表情书,杨柳代表依依不舍……这样便于对诗歌形象的把握。然后对这些形象用一些术语进行概括。

第二,积累诗歌的语言。不同诗人就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因而各自在思想的倾向性有所不同。了解大量的诗人,区分他们的思想类别,就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便于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评价;同时要有意识的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比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李白的诗风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则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

第三,梳理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在表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复结各种表达技巧的答题术语,例如: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自描,工笔,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夸张,比喻,拟人,借代,反复,对偶,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这些术语是考题答案的关键词和得分点。有了这些积累。面对诗歌鉴赏这道题就会感觉轻松多了。

但是,掌握答题的技巧要想得心应手进行答题,还需要读懂作品的思想内容。为此,面对如何在考场中快速读懂古典诗歌谈几点简单的看法:

第一,看题目就可以了解作者创作此诗的缘由和创作的目的,这样就容易读懂作者的心意,他所写作的对象、场景,直接表现出来的情感。

第二,看作者,在高考中诗歌的选取上有一定的规律,即“名家非名篇”“名篇非名家”,有意识的把握诗歌的考查难度降低,这样的考查是适合高中生对诗歌的接触程度和学识水平的,看到作者是名家,学生应该学习的过程中听过,学过的,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了解作者创作题材的方向,所要表现的主题,还有诗歌的风格特点,语言特点。

诗歌阅读方法例9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含义和作用

(一)文本解读的含义

文本解读是一个文学审美和文学接受的过程,阅读者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对文本进行诠释和丰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阅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对既定的期待视野进行突破,使文本的生命意义苏醒,如果没有阅读者的心理活动,文本只能以一个外在的事物形态存在。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阅读者需要进入到文本中,和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阅读者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还需要在解读中加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这种解读方法可以使文本解读的水平得到提高。

(二)文本解读的作用

1.生成性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已成事实的解读体系和解读思想,使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已成事实的思想和当今的时代无法完全融合,需要对文本进行新的意义探究和诠释。文本解读的过程和情绪、心境、时代、阅读者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重阅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从作者的本意中找到坐标,使文本的解读意义不产生隔阂的同时又具有新的意义。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将那些遮蔽的外衣去除,将文本的意义清晰地显现出来,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理解。文本解读只有在生生不息的建构和拓展的过程中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2.体验性

广泛的体验包括了人类的一切情感体验和自身的经验。文本具有体验性是指阅读者在进行文学解读中需要“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行文本解读不仅需要以个人的直接感受对文本的语言符号和文本的意义进行诠释,还需要唤醒内心深处的灵魂,激发人类的情感,对文本中所隐藏的生命价值或者是情感体验进行诠释。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中的问题

1.诗歌文本解读思维过度的自由

诗歌文本的解读思维由传统单一性向多向性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思维没有科学的递进性,对文本进行想当然地胡乱解读。过度自由的解读会使诗歌教学没有侧重点,忽略文本的特点,形成流水线式的随意诠释。

2.诗歌文本解读思维缺乏层次

文本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首先应从这个层次进行解读,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一层。第二层则是审美意象层,诗歌具有审美性,使阅读者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第三层是意蕴文化层,在进行解读时,万万不可忽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问题的成因

1.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语文工具观的一种表现,语文具有语言交际的作用,可是如果将这一作用夸大,便会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造成困扰。应试教育要求在文本的解读中突出“修辞”、“表现语法”等内容,而对文本中的直觉、灵感、经验、情感等产生了忽略,使诗歌的解读只停留在写法、内容、结构的层次,使诗歌文本成为了技术化训练的文本,忽略了诗歌中所包含的感情萌动和生命气息。在应试教育下的诗歌文本解读是技能化的机械解读,无法将自己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出来。

2.教师自身原因

教师自身的解读能力欠缺造成了解读高中诗歌文本的缺陷,很多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没有自己的见解,多是以语文参考书作为依据,但有的参考书中的内容是错误的,所以在无形之中教师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了学生。部分教师没有将语文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而只是单纯作为谋生的手段,使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缺少动力,只是肤浅地完成诗歌文本的解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措施

(一)文本措施

1.深化诗歌文本的意义

超越诗歌文本是对诗歌文本的意义进行敞开和构建,进行重新创造的过程。当诗歌的内容出现在阅读者的眼前,阅读者应抓住诗歌文本中所包含的意义,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解读,将诗歌文本作为媒介,通过诗歌文本观察和了解意识形态和文化,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体会诗歌在不同背景下、不同角度中的多种意义。深化诗歌文本的学术意义。

2.挖掘诗歌文本的内涵

诗歌文本是一种先在的存在物,是师生进行交流沟通的依据和平台。首先要清楚诗歌文体的结构,诗歌由内外两种形式组成。首先诗歌是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精神的流动和感情的宣泄,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诗歌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对世界进行高度凝练的反映,但是在反映时会运用一些手法,使诗歌在有限的语言中反映无限的世界,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内容。诗歌将一些内在的情感隐藏在了语言内,只有立足于诗歌文本,对诗歌文本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语言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更贴近诗歌文本的本质。

(二)教学措施

1.教师措施

(1)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①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交流和对话,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文本进行对话;②教师如果要对诗歌文本进行自如的解读,需要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并且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要深入思考,为诗歌文本的解读做准备。

(2)教师指导。①教师进行诗歌文本的涵咏示范;②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应提倡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③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应对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义进行深度的探究。

2.学生措施

(1)情感涌动。学生必须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使自己的内心情感涌动,在所营造的气氛中和作者进行交流和对话,进一步地了解诗歌的真正涵义。

(2)开阔视野。学生需要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进行大量课外书的阅读,只有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后才可以在进行诗歌解读时有所得。语

参考文献

[1]何智慧.文本细读与高中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诗歌阅读方法例10

事实上,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试题,它不能只有“懂”和“赏”,还应当有体现逻辑思维的“鉴”和“析”。因此,抛开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能否用“选择题”的争议不说,我认为,要真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应当理性解读考纲中的“鉴赏”要求,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就应当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恰当引入逻辑思维,以切实提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理性解读考纲,抓住考查核心

1.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解读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要求,耳熟能详的是这么一段:

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事实上,仅仅拿《考试大纲》中的这一段文字来作为古代诗歌阅读的教学指导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能带来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要求的误读。因为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的只是考查的内容要求,而关于“鉴赏评价”这一考查能力层级的解读,还应当往前翻到《考试大纲》的第一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表述: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三条重要结论:一是“鉴赏评价”是一种阅读能力,其研究的对象是试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二是“鉴赏评价”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要求,而是依存于“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之上,是以上三种能力要求的综合提高和水到渠成的结果;三是“鉴赏评价”是一种统称,它包括理性客观的“鉴别”“析”和“评”,也包括有感性色彩的“赏”和“说”。

因此,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将“诗歌鉴赏”等同于“读懂诗意”,拉低了“诗歌鉴赏”的能力要求,仅完成了“理解(B)”的阅读任务;而将“诗歌鉴赏”误作“个性化欣赏”则忽略了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校选拔性考试试题所应有的“基础性、综合性”要求,是把“诗歌鉴赏”当作自娱自乐的诗歌欣赏,最终可能导致阅读测试中鉴别、分析、评价无法完成任务。

2.对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核心的理解

根据以上对《考试大纲》有关要求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古代诗歌阅读考查核心的理解与判断,其实应立足于两个层面:一是诗歌的层面,二是阅读考查的层面。

从诗歌的层面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即要求我们要根据古代诗歌的文体特征,如言志抒怀、寓情于象、含蓄隽永等,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应当“考什么”。在这一层面上,“读懂诗意”是考查的核心,考生的任务是调动平时的学习积累,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观点等。

从阅读考查的层面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即要求我们根据语文阅读考核目标与要求,对试卷提供的古代诗歌阅读材料进行分解剖析,并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指出这一首诗的具体特点。在这一层面上,理性的“分析”和“鉴别”是古代诗歌读的考查核心。

综合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只是试题材料,“鉴赏”才是关系考生得分的能力要求,孰主孰次一目了然。更何况,“读懂诗意”对应的是“理解(B)”这一能力层级,是“分析”“鉴别”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想抓住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核心,关键还是对古代诗歌的理性的“分析”和“鉴别”。

二、运用理性思维,提升古诗教学效率

作为文学类文本的古代诗歌,是否适用“理性思维”?运用“理性思维”阅读古代诗歌会不会肢解诗歌、破坏美感?这是许多教师的担忧和拒绝理性思维的理由。事实上,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理性思维从来不是“美感”的敌人。

1.正确认识古代诗歌与理性思维的关联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文学作品的古代诗歌固然具有感情充沛、想象丰富、富有形象性的鲜明特点,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而又感性的认识,但这不等于古代诗歌创作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思维。事实上,感性认识相对于理性思维而言,往往是断续的、跳跃的、模糊的,具备一定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诗歌创作的过程如果少了理性思维的参与,诗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可能是混乱无序的,不要说给读者带来“美感”,连读懂都会有困难。概而言之,诗歌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是一个多维的开放的心理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其实是相互交错、相互征服、相互表现的。

其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读者对于一首古代诗歌的欣赏,不可能仅仅依靠以感觉和表象为主要特征的感性认识。因为读者在感受诗歌形象之初,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具体的表象,依靠这些表象,读者并不足以理解一首诗的全意,也不可能有“喜爱”的判断。只有当读者透过形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方法全面理解诗歌时,诗歌所要展现的思想内容、诗人所要传达的复杂情愫,才有可能进入读者的脑海,进而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产生审美体验。

因此,无论从诗歌创作还是从诗歌欣赏的角度看,古代诗歌都应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鉴赏古代诗歌时,理性思维的参与不但不会破坏美感,而且有益于审美的实现。

2.理性思维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1)结合推理论证,辅助读懂诗意

由于考生对古代诗歌形象的知识储备往往不是那么丰富,也由于古代诗歌形象往往具有内容的多义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因此,如果仅仅抓住诗歌的形象来解读诗意,就容易出现诗歌形象的误读,进而使诗意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南辕北辙。这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讲一点逻辑知识,引导学生从推理论证的角度来认识古代诗歌的内容结构,对于考生正确解读诗意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古代诗歌中符合逻辑学意义上的论证结构的篇章并不在少数。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提出的诗歌创作讲求“起承转合”的说法恰恰可以成为古代诗歌在内容上富有逻辑性的一个明证。运用推理论证的有关知识来辅助解读诗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诗歌形象多义性、多样性的困扰,可以帮助考生理清一首诗的内容思路,从而更准确地读懂诗意。

(2)借助概念比较,突破审题关口

为了适当降低阅读难度,古代诗歌阅读的命题设问往往比较具体,切入口较小,因此题目中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概念往往比较多。考生审读题目时,常常会忽略这些关键性概念而审错题意。那么,如何纠正考生的审题偏差呢?一味强调“认真”显然于事无补,而让考生习惯于圈画出题目中的重要概念,并借助类似概念的比较来确定答题重点,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好办法。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例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第8题)

在这一题目中,对于答题起到限制、提示作用的重要概念有“前四句”“景象”“用意”“什么样”“什么”等。孤立地看,有时候我们很难认识到它们的限制、提示作用,但如果在审题时引入一些类似概念来比较,问题可能一下子就清晰多了:“前四句”不是“全诗”,它限制了答题的对象范围,概括内容时要注意不能超出前四句的范围;“景象”不是“意象”,它要求答案应是一个综合叙述的意境特点,而不是罗列意象;“用意”不是“意思”,它要求不但要答出前四句的内容,而且要分析前四句内容对于全诗主旨、诗人情感的作用;“什么样”“什么”不是“哪些”,这说明答案要点相对唯一,答题的重点不是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答题点的内容逻辑。

(3)学会分析综合,提升答案逻辑性

“分析综合”指的是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在古代诗歌阅读题的答案组织中,强调“分析”可以使答案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避免套话、空话答题,也可以使答案本身更有逻辑性,更照应题目设问;强调“综合”,则可以使答案更有概括性,表达更加简洁有力。为了让考生的答案组织显现出应有的逻辑性,我们一方面要拿高考真题的权威答案给学生作示例,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考生每次组织答案时,都参照因果推理的思维模式去检查,看看答案组织是否能自圆其说,形成一个闭合的逻辑链条。下面我们剖析一道高考真题的参考答案。

【例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第8题)

参考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在这一参考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答案组织呈现鲜明的总分结构:“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属于扣题的总说,而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从标题……”“开头……”则是对总说的具体分析说明,它们紧紧扣住了“非作者亲眼所见”“出于想象”,体现出极强的因果呼应性,与总说形成了闭合的逻辑链条,而且它们的语言既紧密结合了诗歌的具体内容,也有较强的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