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健康知识小课堂模板(10篇)

时间:2023-08-06 10:30:04

健康知识小课堂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1

[中图分类号] R1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310-01

随着人民群众对妇幼保健知识需求的不断增长,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策略,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成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的任务一方面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知识传播;另一方面是针对减少危险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开展教育[1]。创新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方法,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面临的一项新课题。2010年,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开设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课堂,针对不同受众对妇幼保健知识的需求,采用课堂式教学方法,分别对孕妇及其丈夫、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定期课堂系统保健知识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本资料来源于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科2010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课堂登记和测试问卷。

1.2 健康教育方法

1.2.1 成立健康教育机构医院成立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任组长,健康教育科科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业务科室负责人,负责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计划制定、聘任讲师、组织学员和教育效果评价。领导小组下设讲师团,由医院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43名专业技术骨干担任讲师,承担具体教学任务。

1.2. 2 健全健康教育制度 院健康教育科牵头制定并印发了《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相关规定》,明确了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以及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制订了《宜昌市妇幼保健院各级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职责。

1.2.3 完善健康教育设施医院为健康教育课堂配备有液晶电视(42寸)、DVD影碟机、投影机2台(东芝、惠普各一台)、笔记本电脑、调音台和无线话筒等设备,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1.2.4 改进健康教育方式健康教育课堂上课采用幻灯、录像、模型和实物示教。健康教育科的工作人员根据课程内容,提前三天对适合的会员进行短信通知,开课前一天电话确认参加人员。授课按照大班授课、小组活动、个别咨询、健康处方、大型活动等多种形式,采用引导式训练、案例分析、小讲课、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大家一致反映教育形式灵活,方法多样,收效显著。

1.2.5 丰富健康教育内容我院健康教育课堂的授课内容在年初即做好安排,在内容的安排上原则遵循了有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知识传播;针对减少危险行为、促进健康行为开展教育(表1)。

表12010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课堂授课内容

2 结果

2.1 受众对讲师的满意度评价健康教育科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讲师的进行评价,内容有:讲师风格、讲座内容、语言表达、课件制作、咨询解答、总体效果(表2)。

表22010年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课堂评价结果

2.2 受众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评价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受众对课堂式健康教育满意度评价为100%。

2.3 受众接受妇幼保健知识效果评价受众对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大大提高,更好地培育了公众妇幼健康意识和妇幼保健知识(表3)

3讨论

3.1 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的改善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课堂,受众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明显改善,经过培训后的人群对于孕期营养与保健、住院分娩安全、母乳喂养知识、儿童早教、预防出生缺陷等妇幼保健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针对孕期有计划的饮食和运动、孕期自我检测的知识、小孩补充维生素A、钙、铁、锌营养素的知晓率偏低[2]的问题进行重点授课,效果明显。

3.2 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健康教育课堂上应用人际交流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相关知识,将健康教育的过程和服务有机结合,实现了“基于行为改变”的健康教育先进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先进理念有机结合。课堂外延伸服务,如通过电话、网络的追踪随访,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也使服务对象感觉到医院对她们的关心,增强其对医院的信任,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3.3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健康教育讲师团的成员作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理论知识,也要求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此,大家加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业务水平整体提高。

3.4 健康教育课堂的努力方向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均属于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2009―2011年)》中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妇幼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将加大对健康教育课堂的管理力度,使其教学方法更科学、实用;加大对讲师团成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质量,使健康教育课堂更好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2

二、基本理念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坚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做到“以生为本、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入推进“品质课堂”建设,促进全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科学、持续发展。

三、目标追求

引导和督促广大体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天地、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舞台。让体育与健康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锻炼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研究策略

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全面推动与示范引领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训学习―调研分析―研究提炼―实践探索―展示交流―评价激励”螺旋上升的六步推进方式(注:六步既可循环往复,也可灵活选用),建设“品质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

五、结果与分析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与活动中,不断自主更新学习行为方式,提升体育与健康课堂学习质量。健康第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生理、心理特征,重视每个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与活动,善于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模仿,踊跃展示,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重视自我全面锻炼和发展。做到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在快乐无比中掌握技能,在好学、善学、乐学中彰显个性。注重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做到少讲多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练习,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培养,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和长远的育人效益。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3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随着人们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提高其心理素质逐步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形式变化多样。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误区

1.1学科化倾向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级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可由于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偏差,很多学校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纯知识学科,向学生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介绍各种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甚至因为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仅考理论知识,更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1.2德育化倾向

我国德育工作一直是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彰显着它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很多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拓展和延伸。[1]故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更关注解决问题、矫正问题行为。[2]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其潜能发挥的目标有所偏差。

1.3活动化倾向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穿插心理活动被广泛采用,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调查发现各级中小学的心理活动开展过于随意化。心理活动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心理活动的设计要以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活动设计应有所不同,小学可以以心理游戏为主,初高中可以以团辅活动和心理体验为主。[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新发展

2.1学科渗透式教学模式

学科渗透是指各教师在自己所从教学科的领域,有意识地把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与所授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科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知、情、意。这一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心理辅导教师任课,而应该是全校教师全员参与[4]。它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工作、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彼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5]

2.2诱导式教学模式

诱导式教学又称体验式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结合学生的表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悟自感,发展心理品质,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一模式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亲身发生的,也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虚构的。该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地感知-感受-感悟来完成,更是学生知行合一的过程。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又称脑力风暴,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实际需求选定一个主题,将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员为小组建言献策,形成小组意见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各小组意见、归纳小组智慧。[6]这一模式中教师仅为引导员、组织员,更多是通过学生们的激烈讨论突出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智慧。但该模式更适合年龄较大的初高中生,他们通过与同辈的对话更好地去审视自己。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新趋势

3.1课堂主角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完全胜任教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逐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缘由有二: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得以内化;二是,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心理需求表现得更个性化,想要提高课程实效教师就得以学生的需求为对象。

3.2课堂范围更广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4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飞跃式发展,与之伴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职业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的趋势。当前高职类课堂缺课率较高,学生听课效率下降,很多学生都是在玩电脑和手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类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相对于课堂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丰富性的优势,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和灵活[1]。此外,大学课堂一般上课时间都很长,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于课程讲授中。上述不利现状同样限制了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存在三方面的可能误区:

(1)将其当作专业课程,忽略了该课程注重体验和领悟的本质特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通过教师教,学生听这种知识的单向灌输来实现课堂教学,课堂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缺少自主参与的机会[2]。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于现实情境中的社会性智力。

(2)将其作为一门游戏性质的课程,过于强调了该课程的趣味性,忽略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教学工作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也积极,但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传授。

(3)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讨论式教学(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被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是对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讨论式教学模式至少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要达到课堂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良好氛围,授课对象必须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例如,在讨论前学生需要大量的预习才能达到讨论课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状,因此这类教学模式在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其次,为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深入讨论互动,此模式适合在小班中进行。但是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学校都是大课,老师其实是无法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导致讨论课往往流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发言的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不参与的学生在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参与。此外,考虑到中国文化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特点,讨论课程的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未必适合我国高职类学生的现实情况。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过程

现代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以提高教学成效[3]。基于这一理念,复旦大学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成为两份,一份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份时间交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张教授采取讲授和讨论间隔一周的策略来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教师讲授之后整理知识,从而在下次课堂中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从教学过程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离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不仅结合了传统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讲授(Presentation)过程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知识的精髓,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讨论(Discussion)过程又类似于启发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讲授和讨论两个过程之间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阅读教材、课程作业、文献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来参与下一次的课堂讨论,避免了已有讨论式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泛泛而谈的不足。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更具条理和结构化。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已有56所高校近百门课程参与到该项高校课程改革实验中,涉及心理学、外语、哲学、政治学、光学等学科门类。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和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英语――口语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验表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些具体实践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多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则尚处发端。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课程本身的特性,本次教改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3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考查课,周课时2节,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教学周共14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过程,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该课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优化以适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

3.1改革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评制度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由“教师中心”模式变革为“教师―学生”共同中心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中心模式,即教师负责讲授所有内容,包括内容引入、组织、课件制作、解释、总结,上课时老师一讲到底。本次教改将选题讲授包括新课内容导入和知识拓展联结这个授课环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负责某一个主题的讲授,包括讲课内容的整理和组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工作,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由此我们运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心理游戏作为新的教学方式。

心理情景剧是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新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境,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5]。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某一主题的心理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摄像、视频剪辑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题教学中呈现,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演练,提高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此外,我们开展团队心理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悟,学生通过在团队游戏中体会到自己如何与他人、群体开展高质量的人际互动。

第三,优化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如何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予以量化评分,历来是该课程的难点[6]。以一张考卷作为依据固然不尽合理,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平时成绩给分模式又难以消除教师的主观性。“对分课堂”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体系。我们的考评制度为:学生总评=6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强调心理健康课程重视参与和体验的特点,而60%平时成绩=10%考勤+20%选题讲授+20%心理情景剧+10%团体游戏参与度。平时成绩以章节为轮次给分,选题讲授和心理情景剧则以团队为单位给分,主要考虑学生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游戏中的参与度、主动性、投入度等方面,采用3级计分(例如,0=不参与,1=参与度较低,2=参与度较高),团队成员得分相同,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我们相信与传统考评体系相比,“对分课堂”模式的考评体系更为全面和合理。

3.2实施过程

我们于2014学年两个学期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课程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6组学生讲授选题,分别为心理健康导论、大学新生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见下表)。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学生接受讲授任务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或书籍,以方便学生组织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求将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并进行介绍,时间为10分钟左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师授课前后安排展示。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培训课程助理。由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教师根据授课人数规定组团人数,并且每组以认真负责的学生带队。在选题讲授、心理情景剧拍摄和团体游戏环节中皆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担任课程助理。

最后,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团队心理游戏,并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团体游戏例如“心有千千结”、“小松鼠搬家”、“车轮滚滚”等。

第二阶段为课堂实践阶段。在该阶段,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第1周,教师讲授《心理健康导论》课程内容以及完成分组。依据上述6个选题,将每个班级分为6组,抽签决定讲授选题,布置选题任务(10分钟)、心理情景剧拍摄任务(10~15分钟),学生有1周的准备时间。因此,对学生而言需要完成2个任务,为给每个任务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此采取错开的方式,选题讲授从第1小组开始,情景剧作品从第6小组开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以每次课90分钟计,第2周每班第1小组选题讲授(预计10~15分钟),接下来教师以学生授课内容为导入进行授课(预计75~80分钟);第3周以学生活动为主,两个班的第6小组呈现心理情景剧作品与感想分享,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预计60分钟),接下来开展团体游戏(预计30分钟);第4周第2小组学生讲授后教师授课,第4周第5小组心理情景剧作品呈现讨论和团体游戏,以此类推。

4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4.1教改成效分析

我们开展的两个学期的两轮教改项目的目的在于,充分引进、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验证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了调研。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首先,对学习效果是否满意。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的学生为80.1%,较为满意的学生为10.2%,而认为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为6.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3.2%。其次,对所学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充分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82.5%,认为自己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11.3%,而4.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1.4%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差或者很差。最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他们对“对分课堂”的满意度如何。调查发现,对此非常满意的学生为85.2%,较为满意的学生为8.0%,而满意程度一般的学生为4.1%,评价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2.7%。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在课堂气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都非常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顺畅。在选题讲授过程中,因为事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乐于且有自信到讲台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根据期末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表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自我调控、自我认知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团队活动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5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形式不统一

各个高校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必修课、选修课、心理讲座、网络视频课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课程。在开设心理必修课的学校一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为8个学时,仅仅普及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选修课一般是随机组班,每位学生四年内只能学习一学期,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各个专业,其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各不相同。任课教师选择适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学生需求的课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影响课堂效果。心理专题讲座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开设的场次可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缺乏连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网络课程缺少现实课堂的互动和心理体验。

1.2 教学教材滞后

心理健康课程是知识传授与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的综合课堂,目前教材内容多是理论概念学习,忽视互动实践环节。同时课程教材内容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不足,某些教材内容固定化,不能及时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虽然目前众多学者依据实际应用编制新教材,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1.3 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任课教师较为缺乏,某些由具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的辅导员或教师担任,由于未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在运用心理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在运用心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沟通方面,在觉察学生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心理案例分析、心理体验等课堂互动融入到知识教学中等方面不是很熟练,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1.4 课堂设计缺乏实践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侧重在心理知识普及,忽略了心理体验、行为训练等心理技能培训。同时在教学方法多的选择方面,多媒体教学,单向知识传输,缺乏互动。

1.5 课程效果评价单一

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考试时发现,难以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心理健康课程的独特性,将其改为考查课,但是由于考查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大学生心理是变化性,发展性的,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亟需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建议

2.1 设置合理的课程标准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要求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或者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2.2 选编优质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在听取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依据实践教学经验编著合理的具有实性的教材,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 提高师资素质

组成授课团队,课前进行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学习,定期进行培训,学期结束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培训和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作为课堂实践活动的拓展。

2.4 设计合理的课堂内容

近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议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心理随着年龄增长、经验阅历的增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也会不断变化。课程的内容依据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侧重。例如新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侧重学习和掌握在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方法,学习思路的转变等技巧。大二和大三学生关注情感问题、生活琐事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大四个人发展的思考和就业压力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

2.5 改进教学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教授内容设置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将教师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执行助人自助的理念。适合心理学专业授课特色的讲课方式有课程讲授、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活动、情景表演、团体训练角色扮演等。例如在讲授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主体,在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通过课堂讲授,运用案例导入法,通过现实案例,使学生直观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第二步通过科学测评法,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将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拟情境,学生积极参与模仿,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学会预防心理危机,珍爱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也可以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各类心理活动作为补充教学形式。

2.6 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普及知识、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依据课程目标制定适合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可选择考虑平时表现加最终考核的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可以将学生课堂出勤、参与的程度、课堂提问情况纳入平时考核。最终考核内容更倾向于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身边同学中普遍存在心理适应问题给出自己的有效建议等。与此同时,对于积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加分。

3 总结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编优质教材,设计丰富的课堂,设置有效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展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6

一、小学健康课堂构建的背景介绍

教育的根本内涵在于以人为本,通过有限时间的教师讲授知识的形式,为学生打下一定知识基础,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既要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又要注重自我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强调全面的进步,即知识积累,思想进步,人格完善等等。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第一个构成阶段,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为学生此后的深入学习知识作好了重要的铺垫,如果在此阶段学生拥有良好的健康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从国内目前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来看,课堂仍然是教育教学的最为主要的阵地,师生之间在知识的教与学,以及相互关系的培养上仍然是以课堂为主。所以说上述目标的达成最终依靠的还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一个良好的健康有序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强化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健康课堂构建中教师的作用分析

由于年龄智力等方面发展因素的限制,小学生在初步学习的阶段仍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辅导,所以教师在小学健康课堂的构建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教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健康课堂的构建提供条件和基础,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到学生自我的想法和意见,结合二者的力量,共同促进健康课堂的完善。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在健康课堂的构建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更新课堂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难以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一方面是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问题所致,两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固有的观念的约束。长期以来我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尽可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威严的形象。显然这样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不利于良好氛围的打造,同样也不利于健康课堂的构建,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想法,要真正做到认识和理解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成长环境,并且将自我的积极主动情绪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注重主编课堂教师的角色。健康课堂讲究活力,讲究人文关怀,讲究学生的主动性和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独特性的基础上转变其课堂角色。要做到角色的转变应该做好以下的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然后再强调自我的主导作用。即教师要主动的自我改善中学生心目中威严的形象,从课堂的主宰者到课堂的建议者和协商者,与学生一同学习知识,不断的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人性化环境。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纪律的要求上不再是一定要求教室环境鸦雀无声,相反,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问题,教师则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产生被尊重的感受,继而老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索,发掘学生的潜能。

最后教师要时刻注重自我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知识储备的丰富,并且不断地探索教学的形式,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师完善知识是前提,尽管教师的知识水平已经可以应对小学生的基本问题,但是我们认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一定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绝度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的同时也注重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更是如此,需要不断的探索更好的方式,既能有效的传授知识,同时又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如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形式,同时又强调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并且提倡探究性的学习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着摸索和试验的。总而言之,教师要首先进行主动的探索,进而才能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道促进和谐健康有序课堂的构建和完善。

三、结语

健康课堂的构建是一项较为综合的系统工程,它的构建和完善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也要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此基础上来实时地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并结合其他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进步。而教师则要注重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时刻注重发掘学生的个人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又可以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教学手段和方式,够将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为健康课堂构建起到主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维兰.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 康颖卿.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堂秩序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7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32-02

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对于小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既遵循普通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也充分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可以确保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

1. 讲授式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以讲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它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所演变而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初期会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来向学生灌输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种模式的具体应用步骤为:问题导入――知识讲授――实际运用。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心理学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问题的合理导入来为学生讲解情绪和情绪调节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另外,针对该模式的学习而言,教师都能较好地把握,他们只需按照学科教学的方式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即可,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从教学内容来讲,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讲授,这无法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并且心理学方面知识的记忆又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所以教师不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教育,也不可将其按照思品课来进行教学,更不可采用考试的方式来评判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应该将心理健康课作为优化小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运用该种模式,并要确保教学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出现偏差。

2. 活动式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实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经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种教学模式要优于讲授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理论指导。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设计活动――参与活动――体验感受”。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心理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来使学生亲身体验情绪调节,同时要在活动中重视情绪调节方法和重要性的讲解。

该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体验,这也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学中主要以活动和游戏方式为主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合群、乐学的良好氛围,但是该种教学模式应用的难度比较大,学生把握和控制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否则无法达到活动开展的预期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该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对话式教学模式

在对话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教学要求来为学生合理确定教学主体,需要将学生分成适当的几个小组,并要鼓励各个小组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并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让小组与小组互相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各组的意见进行总结和评价。通常而言,小组的人数最好为奇数,以确保意见形成的有效性,通常每组人数以6~8名为宜,并要尽量将具有同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分到一组,同时要明确各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激励者和总结人等,而教师则需要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关系来进行对话。而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确定主题――分组对话――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烦心事以及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探讨,从而使每个学生均可在学习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该模式重点在于营造一个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合理点评,借助小组讨论或者辩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样有利于避免价值冲突问题。但是课堂毕竟是课堂,一味地讨论势必导致形式单一,并且该模式受学生年龄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不太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 诱导式教学模式

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行为反应和情绪体验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良好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用能力。就该模式具体的应用步骤而言,其主要为:“创设情境――操作体验――问题感知――交流感悟”。例如,在讲解“情绪调节”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一个有关情绪的小故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使学生从活动中来找出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另外,还可以借助讲故事、录像等教学手段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事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进程结构及其实施策略

1. 形成合理的教学进程结构,促进教学效率优化

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均有其独特的教学进程结构,如赫尔巴赫所提出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和夸美纽斯提出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课堂教学模式,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模式所具有的教学进程结构并非任意组合在一起,而是在特定教学理论和目标作用下长期实践的结果。同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在借鉴其他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学科特点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就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进程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现该学科的特性、类型以及对象等特性因素,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常见的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体育活动、行为训练、心理剧和游戏等类型,通过以上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疏解心理烦恼,帮助他们通过体力的释放加游戏放松,逐步摆脱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心理的健康发展。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8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9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健康知识小课堂例10

一、糅合心理知识和生活,彰显课堂“生命力”的源泉

心理知识的意义体现是对知识的应用。例如,现阶段备受追捧的“微表情分析”中,很多的知识我们普通人都知道,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没有仪器可以分析,没有专家指导,无法将其应用。这样的知识学习了也没有任何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学习到的心理知识和方法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心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既能拉近学生实际思维与理论知识的距离,也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情感和态度。

例如,第15课《师爱,温暖一生》,对于活动的重点:“掌握与老师交往的方法”“正确处理与老师的矛盾与冲突”,仅仅让学生记住这些方法和技巧是没有意义的。我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与我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反思之前生活中师生交往的成功与不妥之处,并将新学习的方法、技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表达真实情感,体验课堂的“生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的学生很可能会说自己被“感染”了。“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待这门课堂也就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定势。

在心理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感受,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真实的。例如,第18课《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感受父母的爱,探索与父母的相处之道”是活动的一个重点。为了很好地突出重点,我在活动前先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如何通过相处的小细节感受到来自父亲、母亲的爱?在回顾自己与父母相处点滴的环节时,我先给学生分享了我与父母相处的最让我感动的小故事,说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学生在我情绪的感染下,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小故事。这就为接下来的“努力减少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这一活动重点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也许教师在心理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向他们传授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释放真我,体验课堂的自由“生命力”

活动是心理健康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形式,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不同于学科,学生在活动中有很大的主动性,很可能偏离教师的课前预设,出现所谓的“意外”情况,而正是这些意外才映射出学生真实的自我,才展现了学生应有的活力和激情,体现出课堂应有的生命力。

教师适当放手,把个体生命、精神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产生交集、思想与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地方,成为感化学生灵魂的“催化炉”,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展现出应有的生命力。

四、敢于表达教师的思想,展现课堂的特色“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