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0:40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1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

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 赵鸿鹞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2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263-01

一、概述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可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呢?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四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环节很少,有的甚至就是纯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是教材文字和课堂教案的简单再现,而且讲解形式单调,不生动,枯燥无味。学生在学完以后,仍然对网络缺乏感性了解。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出现。而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总是跟不上知识的更新节奏,介绍的技术内容总是滞后状态。

2. 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师生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对学好这门课也很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常依据教材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环节很少,部分辅以少量的简单组 配置实验,有的甚至就是纯理论教学。几乎涉及工程和应用技术,学生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许多知识 点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往往难以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常用软件设置、网络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 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网络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三、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法

1. 教学内容改革。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坚持了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面向IT职业,突出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同时结合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以及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增加了TCP/IP模型的内容;二是是增加了网络设备简单配置的教学内容;三是增加了综合布线的内容;四是增加了无线网络相关内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

2.教学方法改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岗位要求,总结多年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深化,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下。

1)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为中心,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中心,项目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2)案例实践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的规划,每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应用为背景的。提出需求,设立以案例形式的项目;引导学生预查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同时,以类似的案例作为学生的作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分为三个案例,分别为:单台计算机上网、两台计算机上网、多台计算机上网。以三个典型案例为基础,加入相应的网络基础知识以及综合布线、无线网络知识。

3)“学做合一”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全程实训室教学,将课堂搬到了实训室,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划分,将“教”、“学”、“做”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讲练结合,学做合一。

3. 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期末考试大都采取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对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不仅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改革后的考试,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期末的实践考核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目是平时操作的组合,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题目要求完成操作,由教师当场检查操作结果并组织学生讨论得失。

四、总结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3

一、引言

网络出版技术的诞生,迅速渗透到出版业的每个环节,对成熟的传统出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了机遇。有研究表明[1],网络出版技术促进了出版主体和出版环境的变革,加速了出版产业链的重组,在实质上是提高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扩大了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实现了出版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从而改变了出版的竞争方式,提高了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有研究表明[2],网络出版技术拓宽了出版的范围和边界,在根本上改变了出版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方式,实现了出版发展史上的一次彻底的革命,是出版业先进生产力的标志。鉴于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设置有印刷工程专业的学校纷纷开设《网络出版技术》的课程教学,以培养符合现代印刷行业需求的技术人才。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英国的法学教育,后来被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采用后,其理论、内容、经验和方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法律界、医学界和商业界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自此,案例教学法开始闻名于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作用是实现知识层面的跨度,即从“原理性知识认知”跨度到“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的知识认知”。一般地,案例教学法可定义为: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学生已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运用基本概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问题评审型、分析决策型和发展理论型。问题评审型就是同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需要学生去判断可行方案;分析决策型就是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发展理论型就是通过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理论,进而提出新方案。

案例教学法在国内越来越普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针对专业技术课程(如《网络出版技术》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和实施方法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研究表明[3],由于专业技术课程的特点和需求,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对案例选取、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均有特殊的要求,而且不同的专业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的案例选取、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均有所区别。在出版技术类课程教学研究领域,有研究人员认为《出版案例》课程教学是培养优秀出版人才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育中应建立“设疑启思、促进转化”的课程教育方法[4]。有研究人员认为在当前的数字环境下进行出版技术类课程教学时应更新观念,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数字化变革有效结合起来,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引导教学[5]。此外,根据笔者对国内大型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尚未发现真正研究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文献,因此,本文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初步开展《网络出版技术》的课堂教学研究,课程教学选用张志刚主编的《网络出版技术概论》[6],主要研究了课程知识体系特点,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网络出版技术》教学的若干个解决思路,最后给出结论。

二、课程知识体系特点及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知识体系特点

《网络出版技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先给出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由此衍生的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进而结合数据库知识构建电子商务站点,核心内容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HTML、JavaScript、DHTML、CSS和ASP的基础知识,并能较为熟练地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站点的基本开发。课程的特点是先阐述最终的应用方案,然后才给出基础知识。从认知逻辑上看,这是合理的,但是缺乏必要的反馈。学生在学习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知识时,并不能深刻体会后续基础知识的潜在能力;而在学习完后续的基础知识时,也没有反馈到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的章节中。因此,如果学生只通过学习书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引导的话,学生则难以真正掌握从基础语言到网络请求响应到构建站点的整个宏观知识体系,进而严重地影响到学生掌握HTML、JavaScript、DHTML、CSS和ASP基础知识中的难点,如窗体、事件响应和对象结构等,最终影响到总的教学效果。

此外,由于课程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HTML、JavaScript、DHTML、CSS和ASP的基础知识,这是较为枯燥的程序学习内容,如果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法,即通过讲师讲授为主,不断将程序语法灌输给学生,则将事倍功半。课程基本罗列了HTML、JavaScript、DHTML、CSS和ASP的基础语法,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语法体系均是浅尝则止。因此,对于这样的课程知识体系,不能完全采用传统教学法。

(二)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法自古以来就被教育界采用,因此,有其合理性,从而形成特殊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文化传承,束缚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到了信息流的必要反馈。在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低,教学质量差。由于先前的课堂教学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为主,只需按部就班讲授章节内容,布置作业即可。然而,在进行教学时发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参与性,作业和考核指标情况均不如人意。

(2)难以引导学生将课程的前后知识体系形成反馈,互相连通。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按部就班讲授章节内容,由于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即使教师在讲授完后续的编程基础知识后有意识地设计环节反馈到前面的网络出版和电子商务的内容,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3)难以实时掌握学生的知识点进程。由于大学教育不可能安排单元测试,部分学校只安排一次的期末考核,部分学校安排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两次考核。因此,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时,并不能实时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点进程。一旦在期中考核发现问题时,以难以纠正了。

三、解决思路

(一)修订教学大纲,适应案例教学法

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修订教学大纲,以适应案例教学法,这是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采用传统教学法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不需要过多的学生参与,因此在制订教学大纲时并不需要体现考核的激励机制。而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交互增多,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考核制度上体现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中。

(二)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融合,形成闭环反馈

在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时,在4届学生中分别进行全部传统教学法、全部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一共3种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时,缺点明显,已在前文进行了阐述;当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并不适用于《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原因在其核心归属于程序知识,属于典型的灌输型知识;同时,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时,时间过于冗长,难以满足高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实践表明,在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时,应将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融合。

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融合的核心是有机互通,实时调整,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并不是只在不同章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融合的特点表现在其反馈性和实时调整性。一般地,采用如下的闭环反馈模式是较为合理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在授课之前即可要求每个学生需要建立自己的个人综合电子商务站点,但是是需要每学一个知识块,就要求到自己的站点去应用相应的知识点完善站点。因此,这个授课过程是闭环控制的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有机融合。此外,教师也没必要布置作业本,只需要定期检查每个学生的个人站点即可,从而实时掌握学生的知识点进程。

(四)案例设计的多指向型

在进行《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时,选择和设计案例是困难的,需要考虑到案例设计的多指向性。具体而言,对于基本语法类的知识块,可采用问题评审型案例,同时要结合发展理论型的特点设计案例,也就是说案例的设计,既要满足当前知识点的问题评审,也有具备举一反三的发展理论特性。对于复杂知识块,如对象事件响应时,可采用分析决策型,同时也要结合发展理论特性。一个案例实例如下,在讲授DHTML特殊控制时,在设计滑动功能案例时,结合经典游戏“贪吃蛇”,可综合运用循环函数、变量函数值传递、对象事件响应等知识点给出一个可控速度和方向的颜色块的程序。这样的案例,既有问题评审,也有分析决策和发展理论三个指向性。

四、结语

专业技术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远不能与应用成熟的法学、医学和商学的案例教学相比。本文的分析和实践表明,在《网络出版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融合,形成闭环反馈系统,同时注重案例设计的多指向性。

资助项目:浙江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2010 IB-A19)

[参考文献]

[1]邬四娟,黄孝章.数字出版技术对传统出版的影响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116-118.

[2]王秀丽,王德胜.网络出版技术的生产力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10):65-70.

[3]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 91-93.

[4]周舟.引导与转化:《出版案例》的课堂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4):122-124.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项目来源: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仿真式企业课堂与虚拟公司模式研究》(2013039)

1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是高职电子信息大类各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网络应用技术和应用方法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一般来说,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开发软件的教学忽视计算机网络方面知识的教授,而软件技术涵盖游戏软件技术、网络软件技术、网站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和前端开发技术等方面,这些技术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均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而非传统的单机系统,因此让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及其相关课程对软件技术专业是十分重要的。

2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2.1 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就业岗位分析为导向,充分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与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关系,那么计算机网络课程就应该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的这一基本要求之上,针对软件技术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网络操作系统知识设置相应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砍去软件技术专业不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其他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第二,是局域网技术;第三,是网络操作系统。由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专业课都需要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计算机网络》作为专业课是与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的基础专业课开设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2.2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除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还应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综合实训和工学结合,内容更具体、更细致。据此,把课程体系中的三部分内容作了细化,第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应涵盖以下内容:计算机网路基础、、广域网组网技术基础、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基础和网络安全技术等;第二,局域网技术应涵盖以下内容:TCP-IP协议、子网规划、局域网实用组网技术、网络互连设备及应用技术;第三,是主流网络操作系统。既包括适度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比较详细的网络技术指导,特别是软件技术中需要用到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2.3 优化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三明治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法使课堂互动,实践教学采用合作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在第一个部分的教学中,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各种案例传达给学生,使原本枯燥呆板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很快地理解,实践教学主要向学生提供相似案例情境,让他们模仿之前的案例自己去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技能。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这部分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授这一部分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知识点过于分散,而应注意组织一个实际应用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一起教授,协议、技术部分和组网部分相交融,告诉学生协议这样设置时与之匹配的组网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认清协议的重要性和作用,再通过案例告诉学生什么情况下应该组什么样的网、采用什么协议和网络设备,最后在实验室给出相似的案例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动手组网设置协议等。在第三部分的教学中,要注意讲授网络操作系统与一般的操作系统的区别,在实践的时候也应侧重操作网络设置和网络管理的部分的实践。

2.4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充分发挥考核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引导功能、检测鉴定和评价功能,考核要能够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考核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检验也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检验,既要注重形成性考核也要重视终结性考核,考核方式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出勤、作业、实训表现和实训报告占10%,平时实操测试占2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 结束语

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必将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软件技术也正日新月异,软件技术专业的开办与设置要与时俱进,那么该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也应随之改变并与之相适应。一旦软件技术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那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都应用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专业的要求,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变也会带来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变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软件技术的动向和需求,也要有能力优化课程教学。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中的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适合的的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料库、调整教学和考核方法,并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10

[2] 王鑫.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2)

[3] 许桢.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S1)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5

前言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作为一种交叉性学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具有覆盖内容广、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密切等特点,同时在学科中还不断出现新的方法、技术、概念等等。因此,为了提升学生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符合未来发展需求,还需要教师及时完善该课程教学方式。

1 教学内容设计的规范

1.1 内容组织原则

内容组织原则,也就是有机结合扩展性、创造性、以及基础性。当今时期,我国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改革,推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堂教学中,需要及时进行转变,教师不能仅仅传授课本知识,更为关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因此,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充分按照扩展性、创造性、以及基础性等原则,教学活动以教科书作为基础性内容,合理结合和运用网络资源,同时注重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以此来拓展受教育者的知识视野,弥补课堂知识过于狭窄的不足,从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内容组织方法

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满足所有受教育者的需求,因此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制定成不同的模块,让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均能够获得知识,同时还可以将课程有机结合、知识点有机结合,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块。详细来讲就是指,实际教学活动基于教学单元、或者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展开,将教学内容合理分成不同的、具有独立性质的模块。通过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一方面可以更加体现出教学重点,使教学结构更加具有逻辑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3 内容表现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运用媒体表现形式,可以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较传统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声音、动画、文本等等多方面手段,展示出教学内容,以不同的角度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有利于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受教育者学习注意力。

2 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2.1 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材

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必须充分结合不同的受教育者,明确教学目标,挑选最合适的、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能力的教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的教材,可以选择部级的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程”,其教材目标在于培养满足新世纪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计算机专用应用人才。该教材主要分为下面几项内容:第一、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以及网络体系机构进行了详细讲解,属于学习的基础性内容;第二、数据通信基本原理,同时基于OSI体系机构,通过类比法的形式,对应分析广域网、局域网、以及互联网的主要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第三、对计算机网络协议进行了介绍,同时重点讲解了TCP/IP协议核心内容,并且对Ipv6的基本内容着重坛洛;第四、对计算机局域网、广域网及接入技术、以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同时还介绍了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方案设计、网络连接设备与技术等内容。前三点内容属于基础性内容,叙述比较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为学生的后面知识掌握奠定基础;第四点内容属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等内容着重讲解,同时融入了一些实际案例,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2 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

在以往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底下听,或者是学生拷贝教师的PPT课件来应付考试。此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升,可以说会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计算机挽留过与通信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发展较快,在课本以及课堂的教师讲解中,都没有覆盖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但是此项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又比较重要。比如说现如今发展较快的高速无线网络,具体有4G和5G网络技术;还有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个人网络服务、网络安全技术、以及三网融合技术等等内容。上述种种内容,考虑到如今的教材课程很少涉及到,又是学生为适应时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现如今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可以合理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或者是传统和网络课堂的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多传授一些新的技术知识、以及未来发展动态等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网络,去了解其他学习内容来补充自己,同时在学习之后,可以通过研讨或者报告的方式,同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共享。可以说,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计算机技能。

2.3 案例教学法

相比较而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课程,属于应用型较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就是指,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过程中,通过结合案例的方式,可以更加充分的释义、说理以及解疑,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和论证,从而深刻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法能够将教材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和简单化,同时可以有效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帮助。比如说在讲解局域网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首先给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场景,要求学生独立设计校园局域网,在学生思考和分析,设计出具体的方案之后,教师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结合案例展开知识具体用法的讲解。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容易的理解知识。

3 总结

总而言之,考虑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课程教学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必须挑选正确的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随着知识的更新而出现问题,因此,对于学生如何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理解知识,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再接再励。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6

【分类号】TP3-4

一、 前言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工具是可选的,文化却是必备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必须通晓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等。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开设最为普遍、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学好这门课对非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二、存在问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诸如选课人数过多,学校要派大量的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投入很大,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并未在大中小学中成为一个系列课程,师资力量、经费支持以及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以计算机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课程在全国各中学开展和实施的情况出入很大,这导致学生的层次高低不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进度就得考虑这一情况,只能讲授一些常规性知识,提高型或创新型知识就会让很多学生吃力,就可能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更高要求,没有了个性化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更是如此,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对一个专业教师而言,可能要从事几个教学班级的这样的公共课程教学工作,他们的精力也大都用在了公共课教学上,再加上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教师也很难再有精力从事教研科研工作。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这门课的开设,开发了诸如多媒体教案或者教学CAI系统等,并尝试将因特网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引入课程内容体系,开发了课程网站和网络资源建设,进而申报为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等等。但是目前开发的教案、课件或课程网站等很多存在一个通用的问题,即仅仅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机械地结合,很多只是课堂内容的罗列和展示,没有很好地达到在线交流、沟通协作、传道授业解惑、使用友好、易于接受等机制,没有有效地组织成一个以“教”和“学”为主的教学氛围,缺乏网络情景学习与课堂交互启发模式。如何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呢?在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又将教师从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目前我校情况尤为如此,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严重不等,选修人多而教师少,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按照中等层次的情况来选择授课内容,基本型和拔高型的知识都是略微顾及,对基础特差和特好的同学来说就不是很实用了,学生在课堂之外不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在网络浩瀚中找到有用信息。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全校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减轻教师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能力[1],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2],引а生课后学习,创新当前教学模式迫在眉睫[3][4]。

三、课程组开放式网络教学的探索

我们学校计算机课程组探索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即基于课程网站、实验案例系统、作业管理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学习沙龙等五大动能的远程网络“教”与“学”模式,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本模式将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图1 平台功能模块图

1、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开放式网络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发课程教学网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教学网站要超越传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机械结合的层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创建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通过基于网络资源的情境探究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和差异,明确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2、为解决实验课上资源共享、上传作业等问题,开发基于MYSQL的作业管理模块。作业管理模块要实现新闻、资源共享、上传作业等传统功能,而且还要实现教师后台在线批改、成绩登记、实时考勤等新的需求,建设成开放式的网络环境,满足师生网络交互。

3、为适应实验课程教学,开发基于FLASH的实验案例模块,把实验过程做成一个个生动FLASH,做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案例模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实验案例要能够把主要的操作、实验案例等生动、准确地反映出来,要吸引人,要有交互性,系统要准确、生动,还可以选登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实验案例模块。

4、为解决全校学生课程考试人数多,批卷任务重等问题,开发基于WEB的无纸化考试模块,学生能够远程网络考试、自我测试,系统能够自动批改等,解决了传统考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无纸化考试模块要能够实现后台题库的添加、删除、修改等,具有随机自动组卷功能、自动批卷功能、远程在线考试功能等,解决了多人考试快速批卷的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即基于课程网站、实验案例模块、作业管理模块、无纸化考试模块、学习沙龙等五大动能的远程网络“教”与“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资源和优秀学生资源,实现一个“教”、“学”与“测”,“问”、“答”与“协作”,“案例”、“作品”与“沙龙”并存的学习平台,充分吸引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实现差异性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和协作式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姗.协作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实践.中国电力教育, 2009,(12) .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7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信息化时代国家和高校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课程。无论哪个行业,都离不开相应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从事依赖计算机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为了切实推广IT知识的普及、迎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势在必行[1-2]。

2.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普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设,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理念起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夯实作用。针对此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校基础课程,如何进行教改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起点的学生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热议的教学问题[3]。

(1)大学生学习基础差异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朝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生的信息化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某些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还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他们习惯了教师上课满堂灌的学习方法,让这些学生刚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快节奏的高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当他们进入大学接受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学习时,往往很难接受纯粹的网络教学,这就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结合网络教育的教学方法成为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的新的教学模式。

(2)教师授课方式问题急需改革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理论模拟的方法教授学生时往往只能带动一部分学生思路,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所有的知识点只传授一次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当计算C基础课程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时,教师面对大班学生的工作量就会顾不过来所有学生的提问,即使有条件的高校会聘用助教帮忙,也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教师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率大为降低。

(3)热点教改方式的冲击

在当前高校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许多实用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出来。其中翻转课堂、MOOC教学、移动学习及混合教学等等已经成为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方法,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但是回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此类必须大班教学的学科教学形势下,新颖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必须找出适合的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有待更新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知识掌握颇多,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如果仍然使用客观题+操作题方式,这势必会使学生沉浸于应试教育不可自拔,选择更加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扩展知识面和公平的考核方式是当前许多课程都在面临的选择。

3.教学改革方案建设

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新形式的变革特点,将网络加课堂混合教学融入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建设适当的改革方案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1)融合网络和课堂混合教学的课程设计

融合网络和课堂混合教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是基于目前较为流行的混合教学理论,结合具体的学科和学生背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真正用于学生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整体课程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整体课程方案设计

(2)构建单元化知识点的学习内容模式

融合网络和课堂混合教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时,学习内容需要简明清晰,知识点分解清楚。将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点单元化有利于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形成知识点单元化学习模式。重构课程知识点,凝练核心知识点,将知识点单元上传网络,让所有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将碎片化的学习资源整通过丰富的学习行为合成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内容模式构建如图2所示。

(3)考核评价过程建设

融合网络和课堂教学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过程,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最终的一考定成绩,多元化考核方式就显得更加公平。利用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工作流管理功能,可以对教学效果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考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的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4.教学改革方案实施

有了完整的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有效的执行过程是保证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积累有效的改革数据也是为拓展教学改革成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团队

勤奋工作。只有教师的兢兢业业才能配合完成学生的努力学习,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改革过程中,将所有同名课程合并教研,所有教师都甘心当做其他教师的助教,团队建设课程,团队辅助教学,不计较工作量,让教师集体和学生群体均获益。教学团队成员集体投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学生的在线提问和讨论做到无一漏网,全部答疑,保证在线教学的100%完成。

(2) 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是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永远离不开的主阵地,但这并不代表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本文在改革过程中努力将灌输教育向自助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采用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两者的互补、互动和互助,超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开展多元化、多层次教学。网络教学模块如图4所示。

5.结束语

在MOOCs、SPOC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模式的影响下,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4]。本文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学科性质的优势,做了长时间的教学改革,坚持记录教学规律,分析跟踪教学改革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实施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美. 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 中国远程教育. 2003(1):22-24.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1 前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1]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围绕五层网络体系结构,按照层次结构展开,思路清晰。但该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琐碎,传统教学方法极容易造成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大学生重实践、轻理论,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配套的实验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是案例驱动[1]、任务驱动[2]、中间辐射法[3]、虚与实相结合[4]、思维导图法[5]等。本文提出“整体认知法”,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四大主线,设计出微型教学案例,辅以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对课程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课程内容。

2 整体认知法

“整体认知法”的提出源于系统论的认识观,认识事物时,先从整体上把握,即整体观;再分析局部,把局部置于整体中,联系、全面的观点。应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是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化零为整”;再从不同角度出发学习各章节内容,“化整为零”,加深理解。在学习各版块内容时,将其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从整体出发回归于整体,避免过于注重细枝末节而偏离主要内容。

整体认知法突出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系统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大到整门课程,小到章节知识点。整体认知是基础,版块学习是重点,实验教学是补充,三者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 四大主线[5]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多、琐碎,虽然课程知识体系能清晰地展示概要内容,但是对于初学者,在章节内容学习中,容易将各章节内容混淆,且单一角度看问题,理解得不深入。本文在原课程知识体系基础上,从实践到理论、组成到原理、宏观到微观、具体到抽象等多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划分,结合具体实例展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3.1 主线一:计算机网络构成

从实际联网方法入手,引入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及分类,重点讲解网络的宏观组成。通过主线一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基本的形象认知。

3.2 主线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

这一主线是对计算机网络抽象逻辑功能和具体网络服务的学习。从网络逻辑功能入手,认识网络的抽象组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得出网络主要功能是通信和资源共享。结合网络服务,从抽象理论功能到具体的网络服务,实现抽象与具体的对应,形象易理解。

3.3 主线三:信息传递和数据处理

结合具体的Web服务,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描述信息传递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包括具体的Web服务获取过程和抽象的协议层数据处理。

3.4 主线四:路由交换

信息由发送方传递到接收方,往往要跨越多个异构网络,需要一种机制来解决跨网络信息传输问题,包括异构网络信息处理和路径选择问题,这是主线四的重点。

总之,通过从四个角度对整体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对抽象的计算机网络定义、组成、功能、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层数据处理、异构网络互联和路由交换技术有一个形象的认知。

4 微型教学案例设计[1,2]

本文给出的微型教学案例,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心,以四条主线为参照,从四个角度深入讲解网络相关知识。本微型教学案例作为入门级的教学案例,属于教学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短期内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利用“知其然”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其所以然”的积极性,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整体观对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帮助也很大。

4.1 引例1

任务1:说出家中如何联网?需准备的设备有哪些?

参考答案:电话线联网(Modem,网线),局域网接入互联网(网线)。

知识引入:计算机网络概念、组成和功能等。

教学目的:熟悉网络概念、网络的软硬件组成、联网方法和常见网络设备等。

4.2 引例2

任务2:通过互联网购买车票

操作步骤:①打开浏览器;②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③单击跳转按钮,登录12306网站;④购买车票。

知识引入:网络提供的服务,网络的主要功能等。

教学目的:通过引例,掌握网络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功能。

4.3 引例3

知识引入:网络体系结构,异构网络(协议层)数据处理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通过对引例的分析,掌握宏观网络设备间数据的传递与处理,微观协议层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及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功能。

4.4 引例4

任务4:互联网是覆盖全球范围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上的信息传递往往要跨越多个异构网络,如何保证信息准确送达?如何保证不同设备信息的互通?

知识引入:路由器、网络协议、网络体系结构、路由交换技术。

教学目的: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掌握异构网络互联和路由选择技术。

5 方案完善

5.1 实验环节

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重点是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教学效果的保证需增加实验环节,内容跟传统教学方法相同。实验使用ciscopackettracer软件和wireshark软件。前者用于虚拟网络,后者用于实际网络。

5.2 微型教学案例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微型教学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第一,微型教学案例主要用在正式讲解课程内容之前,应明确其作用是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要内容;第二,反复强调微型教学案例蕴含的整体观,将整体观贯穿于课程知识体系和章节详细内容的学习中;第三,微型教学案例整体观和各主线的重复引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不同章节内容强调的重点不同,在教学时应注意整体观和四条主线的引用要详略得当。

6 结语

本文提出的整体认知法和设计的微型教学案例,已应用于河池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课程和非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互联网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使用微型教学案例的班级学生对课程重点的理解、接受和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前者。不足的是,整体认知法主要运用于课程整体知识体系的学习,在整门课程中的推广使用需进一步提高。

(河池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546300)

参考文献 :

[1]杨晓燕.“案例”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9):89-93.

[2]亢宗,等.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81-82.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9

1 层次分析法对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影响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是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学生在认知方式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同一个目标,这是不现实的。实施层次分析法能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不同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指导。通过实施分层教学,能更加明确地把握处于每一层次上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能更方便地对每一层次的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也会更加灵活。由于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对学生分层设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这样就不会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因为目标太容易达到而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无所事事,也不会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无法完成学习目标而对学习丧失信心。

 

2 层次分析法的设计及应用

 

学生分层设计 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表现在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同、兴趣爱好各异,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着高低的区别,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获取。为此,高校可在开学之初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档案,档案中记录学生的学籍信息、学习技能、学业成绩等,开学一个月之内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记录下来,根据档案中的信息及学生的平时表现,将他们分为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代表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

 

A层表示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一定了解,且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兴趣浓厚、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平时检测成绩多为八九十分。

 

B层表示知道计算机网络这个名词,但是对里面蕴含的内容不甚了解,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只是目前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不是特别突出,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一般的学生,平时检测成绩大多为五六十分。这部分学生有着上升的空间,如果能够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成绩会得到飞速提升,接近或者达到A层学生的水平也是有可能的。

 

C层学生为后进生,这部分学生之前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一点儿都不了解,基础较薄弱,选择计算机网络专业也只是因为计算机专业就业前景好,认为计算机网络知识枯燥乏味,对这门课没有任何兴趣。对于这部分学生,夯实他们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这种层次分析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调整。例如:B层次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成绩得到大幅提高,就可以将其划分到A层次中;A层次中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下降,跟不上该层次的学习,就可将其调整到B层次中。这种调整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平时的课堂表现,将学习态度、情感因素纳入体系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进步。

 

学习目标分层设计 在将学生进行分层之后,对于教学目标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将课程分为网络基础知识模块及能力拓展模块。C层学生的教学目标侧重于了解基础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路由的工作原理和路由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的工作原理、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基础知识;对于A层的学生要重视对其计算机网络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分层设计 计算机网络中的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单纯的黑板+粉笔的文字讲授的方式很难使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多媒体教室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一整套多媒体教学PPT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运用Flash动画讲解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协议等;将线缆制作、交换机的级联、局域网的组建等网络视频知识移植到教学中,采用演示的方法介绍ARP、Ping、tracert等命令使用,域名系统DNS的配置、Web配置、FTP服务器架设等知识。教师深入钻研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层次,设计难度系数不同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如设计在教材中就可以找到的较简单的问题让C层的学生优先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之后,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C层的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激情,进而持续进行学习;对于那些难度系数较高或者综合性强的问题,就可安排A层的学生来回答,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学业上的成就感。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概念不断出现,为此要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沿,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习题、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都上传到教学平台中,将教学平台免费向学生开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进行学习,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向教师提问、提交作业、同学之间在线交流、单元测验等学习任务。

 

学生实习阶段的分层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DNS的解析过程、交换机MAC地址交换表的形成等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要求学生具备相应规模网络的设计、实施与维护能力。为此,高校要建立网络实训室和校园网络实训中心实训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进行网络实验的基本资源并通过网络进行实验和结果验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分组,采用模块化方式设置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实施教学,创设工作情境,融“教学做”为一体。

 

针对A层的学生,主要锻炼他们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设计工程案例让学生进行设计,同时由实践导师对所涉及的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讲解,促进A层学生应用能力的再提升;对于B层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安排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任务作为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对于C层的学生,组织他们参观企业的企业网、学校的校园网,激发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对各组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3 结语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例10

作者简介:李阿丽(1979-),女,山东即墨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寇光杰(1977-),男,山东临朐人,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烟台 264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教改项目、2011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111)、2012年鲁东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共建课程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38-02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实施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鲁东大学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作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各个学院都在积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本文总结了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提出了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学校党委和学院领导的组织领导下,本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是:明确以应用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完善专业方向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通过凝练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调整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教学、强化实践环节等形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网络工程专业改革调研

网络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2002年新设立的目录外专业,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任何现成的专业建设经验可供参考。2004年,鲁东大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本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2011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做好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针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毕业学生、专业教师以及省内外高校展开了广泛调研。调研采用面访、电话和网络问卷的形式展开,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调研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多数单位认为毕业生的本专业知识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于某些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高的公司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待加深、加强。另一方面,社交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也很重要,而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方面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教师认为应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认为应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同时对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这些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强势学科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各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还查看了各大招聘网站,了解到近几年网络工程类人才比较紧缺。根据调研结果,明确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改革的方向,拓宽了办学理念,同时也增强了改革的决心。

三、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了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1]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开发、应用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的实用技术,接受网络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从事网络系统设计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网络性能评估等相关知识;掌握网络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信息与网络安全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对网络通信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安装、调测和应用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与别人协同合作、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了解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四、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鲁东大学2006年开始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按大类电气信息类统一招生,不分专业。一年半后学生按照专业兴趣选取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按学科招生、分阶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按照知识结构和课程的层次关系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下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平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通识教育平台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具体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课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修养、身体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且在思想修养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学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奠定了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2]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为了强化语言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了“普通话应用”必修环节,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乙等以上的记为合格。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科基础课程中增设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包括学科选修、人文素质类选修和公共选修三个课组。学生选修课程主要有“数值分析”、“数据建模”等课程,可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科选修学分中学生需获得2个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参与课题等方式获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需从人文素质类课程选修中获得6学分。该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详细设置如表1所示。[2]

2.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

专业教育平台下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课程模块。专业必修课程为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任选一个方向模块,完成该方向的所有课程。网络安全及应用方向旨在培养网络环境下安全方向的软件开发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络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强网络安全软件的开发能力。网络工程技术方向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网络工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主要学习网线、构建局域网、利用路由器构建各种网络互联、路由器各种命令的熟练配置、交换机各种命令的各种配置、网络故障分析、异构型网络的互联、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广域网技术等。对于专业任选课程,学生需选6学分,可从软件工程专业、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课程中选取,或在本方向的任选课程中选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的课程。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需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专业方向,增强了实践环节。专业平台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均设有实践课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五、结语

目前,鲁东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校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已申请多项省校级教改课题,实时地对课程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适合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