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5 16:33:05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1

    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意义、原则

    农村金融生态优化是指在质量与数量上对农村金融系统、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农村金融生态平衡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动态调整与渐次优化的过程,四者构成了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生态链、生态层和生物圈;它可细分为农村金融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优化。金融物种在农村主要指民间借贷、地下金融,如高利贷、农村合作基金会、标会、钱庄、票号等的萌芽;金融种群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工农中建的分支网点等;金融群落除上述之外,还包括农发行农村网点、国家开发银行分支机构、地方政府财政贴息、减免税收等;金融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物种、种群、群落在内的所有融资组织。优化的目的是旨在培育具有诚信的农民、守信的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理性的农村经济组织、科学行政的地方政府、良好的农村法制和诚信文化环境。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是培育和谐有序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本质需求,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前提条件,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生存的现实需求,是农村金融生态结构对称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农村金融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农村金融生态必须符合“和谐、平衡、协调、有序、高效”原则,坚持四个“统一”: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总量增长与结构最优配置相统一;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相统一;现实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1.金融能量守恒原则。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依然内生地遵循“能量守衡定律”的法则约束。农村金融种群不断为群落供给金融能量,造就出一个庞大、富于合作力的金融群落,农村金融生态就具有强竞争优势,易于形成金融合力。种群间存在着金融引力,群落空间位置的差异性具有强大的张力与阻力,这主要是由于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所致。物种间的排他性、竞争性,导致种群的金融动能不足、金融势能过小;而弱小种群又无法有机的形成强大的金融群落,从而最终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的脆弱性。农村金融供给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农村的资金回报率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一块差距应由消除外部性影响的非市场金融主体来消化,即采用外部问题内在化(界定产权、降低交易费用)、产权并购、财政补贴与转移支付,否则会导致能量失衡,金融生态系统走向崩溃。(1)金融能量平衡。金融能量是一个描述金融生态能量流动的词,金融总能量E=金融动能mv2/2 区位势能mgh。m代表农村金融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内部质量水平高低,v代表四者的反应速度与金融敏感性,包括决策速度、体制调整速度、机制灵活度、管理有效度、经营适应度、竞争敏感度等。Efmgh表明农村金融生态具有空间层级与梯度势差以及显着的洼地效应,内外在区位上存在明显的能级差异。区位势能因能级差的高度不等而不同,发达地区势能大,欠发达地区势能小,不发达地区势能最弱。当出现非理性的强制性制度安排时,农村金融势能就会发生大比重的逆向跃迁,引发农村金融生态链的断裂。(2)金融信息对称。一个充满生机的农村金融生态必须做到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上的信息对称,才能应对金融共生矛盾。此处提出“质序”与“量序”,来描述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信息质量的效度与数量多寡的用度以及质量和数量两个渠道通路的宽度与深度。用“序参量”来测度有序化程度。“质序”代表着当农村金融信息充分与对称时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各物种、种群、群落与系统的质量好坏;“量序”代表着当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时农村金融生态中的各物种、种群、群落与系统的数量增减空间。“质序”好表明四者内在素质增强,是农村金融共生的做强机制,“量序”好说明四者的单元规模得到实质性增长,是农村金融共生的做大机理。当“量序”达到合理的上限临界点时,就会产生金融生命周期新的“质序”起点,出现高能量的金融共生体。因而,在农村金融生态发展中,培育多数量的金融物种就成为必然,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发达农区的金融物种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就可能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中种质资源的多样化、种群结构的多元化、群落体系的优质化。

    2.融生态总量平衡原则。农村金融存量不足,需相应份额的金融流量来补给,否则会出现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经济出现“贫血”。在存量与流量的金融变动循环中,符合帕累托改进和最优原理,即是三个边际等值: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边际技术替代率,即MRSLK=MRTSLK=MRSKL=PL/PK。农村金融资源总量与外在规模(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规模等)在总量上要保持动态平衡。这是由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在具体的价格约束下达到的动态均衡所致。农村金融生态中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存在着长期的结构性错位,金融有效需求不足,金融供给结构扭曲,金融物种单一,难以形成金融合力。

    3.金融生态结构对称原则。农村金融共生结构的有序化分为外延扩展型与内涵深化型金融生态。结构有序才能保证功能有序。农村金融生态与城市金融生态构成了极度畸形的二元结构,城市金融生态的物种多样、种群强大、金融群落竞争力超强,而农村金融生态状况则呈现失血状态。各种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商流)要在同一时空中整合成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方程,才能获得显着的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键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制度依赖路径,符合MUX/PX=MUY/PY=λ(货币的边际效用等值要求),达到远离平衡态下动态稳定的有序结构。

    4.金融生态质量与数量匹配原则。质量互变规律依然在农村金融生态质量与数量的分析中保持着固有的法则惯性,体现着农村金融生态中各种群间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与适者生存的市场道理。这可用边际替代率来描述。农村金融劳动力L与金融资本投入K互相转化,符合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K1-&。假定金融技术系数A保持不变,如果数量与质量不对等,则会出现农村金融垄断,导致金融效率和净福利损失,使得金融产能规模Q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

    农村金融垄断存在经济上的不合理性,金融供给效率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社会福利受损。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农村金融种群产量,纵轴表示价格(金融种群的利率:存贷款利率),曲线D和MR分别表示农村金融企业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再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由直线AC=MC表示。为了使利润极大,金融种群产量定在Q2价格为P2,它高于边际成本,说明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为这时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所支付的数量(价格)超过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边际成本)。

    要达到帕累托最优,产量应增加到Q1,价格应降到P1,这时P=MC。然而,垄断决定的产量和价格只能是Q2和P2。如果产量和价格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Q1和价格P1,消费者剩余是FP1J的面积,而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只有FP2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即P1P2CI面积)转化为垄断者的利润,另一部分(GIJ面积)就是由垄断所引起的福利净损失,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

    二、农村金融生态的特点及现状

    (一)农村金融生态特点

    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具有高度的人为性、金融脆弱性的系统。农村金融具有以下16种生态特征,如表1示:各特性间相互作用,互为手段,因特性强弱而呈现出合力、引力、张力与吸力。其本质特征是生命性、共生性、平衡性;基础特征是竞争性、稳定性、动态性、系统性、自适性;其余特征成为前者的特性。自然演进、信用基石和均衡协调的发展是构建生态金融,进而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运行,金融体系自身竞争性均衡的根本。

    (二)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1.生态主体失位。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数量稀少(数量少、规模小),金融种群薄弱,主体种群发育不良、功能不全,不能有序互助、联动策应,缺乏金融机构破产法的刚性规定,农村金融生态日益恶化,主体种群呈急剧下降之势。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的网点战略收缩、农信社的网点不断减少使农村金融服务出现“荒漠化”:邮储让近万亿元的资金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金融生态的失衡局面,而民间借贷近两万亿元资金无序活跃,年利率高达20%。由于商业性金融的收缩、政策性金融的缺位、民间金融的不成熟和不规范、以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绝对主体,这种“垄断”格局必然导致竞争的不充分,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制约了金融产品的创新,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

    2.生态调节失灵。因生态调节失灵,资不抵债的农村金融种群无法及时退出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得农村金融生态结构扭曲、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越位、错位,如表2所示)。

    3.生态环境失衡。农村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阻碍了农村金融生态的平衡。农村金融生态链因农村的弱位、农业的弱质、农民的弱势具有显着的金融脆弱性,生态链极易因外力的冲击而断裂。农村金融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无法高效联动;农村金融物种个体质量不高,竞争力弱。农村市场的微观主体是农民和农村企业,因其经营条件、管理水平、资金实力、法规意识和信用观念等的制约,难以实现高效有序,导致农村金融生态混沌无序,暗含生态危机。政策环境偏紧,政策时滞与行政刚性导致明显的政策约束,不利于激发生态活力。法制环境松驰,对违法犯罪与企业破产改制逃废债务的打击力度不够;信用环境较差,农村信用环境的恶化是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信用制度供给不足,产生了恶劣的示范效应。

    4.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困境。(1)金融体制不顺造成农村金融长久处于次优状态。农村金融竞争力的强弱,发展后劲充足与否,与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等环境有直接关系。表3是笔者建立的一个良性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表,旨在表明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工作的难度大、距离远。由于金融生产力与金融生产关系不一致,导致金融体制扭曲,使农村金融生态处于次优发展水平。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在农村金融生态层间会产生内部人控制、寻租行为,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滋生管理权侵夺经营权、经营权侵夺社员权、行政权与管理权侵蚀股权(社员权)。(2)金融物种供给与金融种群需求错位。金融物种:金融总体规模小,运行质量不高。金融机构种类、数量不多,资产规模小。信贷资金不足,贷款增长缓慢,投向过于集中,地区差异大,农村信贷投放严重不足。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大、比例高,亏损比较严重,而金融种群因此而发育不良,物种供给导致种群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供需缺口引发农村金融无序竞争,交易费用高昂。(3)农村金融种群与农村金融群落脱节。由于国家城市化倾向和重工业化取向的政策偏好导致长期的制度惯性,这种非市场化手段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目前非农环境和非农项目的高利润率,资本的逐利性成为农村资金逆向外溢的自然本性。只有运用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联合多部门来立体安排,打造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农村具有了高利润的市场与项目需求,农村金融的洼地效应和回流效应才能产生。社会中介机构发展慢,服务不规范,信誉度不高。银行对客户信用优劣奖惩机制不到位,激励作用不强。因而金融种群质量和实力参差不齐,诱发金融群落呈现点片式非均衡发展。

    三、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包括金融理念、金融意识、金融管理、体制、机制、制度、法律等有形与无形的综合协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金融生态以经济生态为基础,金融生态的发展依托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片面强调地方利益或财政困难等都会导致行政扭曲,不利于营造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中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还没有构成一个种类、数量丰富的链条或网络。已有的机构、市场或产品,要么功能定位不清,要么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农村各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建设农村金融生态要从金融体制、内控机制、金融管理与运营、金融法制环境、信用文化等方面切入,在时空上保持同步协调、分阶段理性执行,才能获得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优化建议

    (一)做大做强农村金融生态主体

    1.提升农村金融物种质量。改进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技术、金融配置体制,以决策有效、反应灵敏、成本最低、收益显着、风险更低作为测度物种质量好坏的标准。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生态链的主

    体,要在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素质,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业务,畅通结算渠道,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以“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为原则进行市场定位,主动寻找新的生态空间,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利率浮动政策,优化客户结构,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2.培育金融种群数量。大力培育农村金融种群数量,形成国有和非国有、全国性与地方性、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等多元化与多层次金融群落,以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力。以农信社完善治理结构为契机,改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办法,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服务品种。农业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应研究将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三农”的具体办法,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商业性保险机构功能,搭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为“三农”发展提供保险服务,提高农业抗险能力。引导民间借贷,积极探索邮政储蓄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回哺农村的方式。

    3.提高群落适应能力。(1)稳定生态秩序。整合征信管理体系,完善信息采集制度、沟通协调制度和查询制度;健全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和农村担保机制,加大对担保机构政策扶持力度;按商业化原则来运营,建立风险准备金和补偿机制;推动以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机制。(2)监测生态危机。重点监测小额农贷、房地产信贷市场、金融机构利率水平、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行为、重点行业企业运营、金融机构改革。对辖区商业银行、农信社,从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资本充足率、经营风险暴露及重大案件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3)优化生态种群。要激活农村金融种群内力,明晰产权关系,真正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要求,打造由公司股东(社员)大会、董(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构建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明晰责权利边界。

    4.优化生态系统的协同能力。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协同能力比城市金融生态系统能力要弱,因而必须打造内部与外部相对接的渠道和协同化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建立对“三农”贷款的财政补偿机制与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对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提供贴息和弥补呆账损失。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

    (二)构建农村金融生态新机制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2

完善农村金融体 系,不仅要实现农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而且要促进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改善。当前,农村金融企业存在重大的结构性缺陷,从而弱化了农村金融的整体功能,制 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包括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等,而优化行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 构亟待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也是强化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力的两个重大关键。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金融需求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然而,当前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农村金融需求总量的扩大和需求结构的日趋多样化很不适应。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已成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当务之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是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企业的比例关系、空间布局、相互作用和相互分配的状态。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包括两个层次的涵 义:一是金融总量的扩张,主要表现为金融企业数量、融资总量等金融总量的增长,这些指标主要用以反映金融发展的广度;二是金融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金融企 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需求结构、金融产品结构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金融发展的深度。金融总量指标和金融结构指标,都是衡量金融成熟程度和金融发达程度的 尺度。然而,两者相比,总量指标对金融发展一般只具有直观的表征意义,而结构指标则能反映金融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水平,能反映出金融运行中深层次的问 题,其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按照金融发展理论,我们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农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而必须深入思考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优化, 因为单一的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只能实现农村金融在同一发展水平或层面上量的扩张,而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演进,才能促使农村金融发展在新的层面上实现质的 提升。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农村金融企业存在重大的结构性缺陷。1.农村金融企业的行业结构单一。相对而言,人们较 为重视农村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发展,而农村担保企业、农业保险公司、农村投资银行、租赁企业、依托企业等非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在许多农村地 区,非银行业金融企业甚至处于空白状态。2.政府投资并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社会资本参股公有金融机构的甚少,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尚有待零 的突破。3.农村金融企业的空间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金融体系具有大中城市和工商业导向性的特征,城乡金融企业结构失衡。在此大背景下,农村金融企 业的空间结构也存在失衡现象,不少农村地区甚至成为金融盲点。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 响:第一,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事实上的垄断,使农村金融市场失去了竞争性,从而严重削弱农村金融业的生机与活力。第二,农 村现实金融需求难以满足,潜在金融需求难以激活,这反过来又抑制了农村金融供给的发展。第三,金融企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直接导致了农村融资结构的不合理, 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农村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时间以外源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又以间接融资为主,上市融资和发债融资的比例 极低,不利于分散和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第四,弱化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影响了农村进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 利于农村金融发展基础的夯实和强化。第五,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使城乡金融的失衡现象有增无减,加大了城乡经济的差距。因此,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是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升农村金融支持力的必然选择;是改善农村融资结构,激活农村潜在金融需求,促进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相互适 应的战略途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推进。从更高层面来看,它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 展、建设和谐社会。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主要取决于农村经济社会和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安排因素、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与货币化程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农村信用关系的发展水平、农村经济主体和金融主体的理性程度、农村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农村文化、传统、习俗和偏 好,等等。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看其能否适应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提供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效率;能否以 竞争促进合作,以合作推动竞争,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和自我控制力;能否在持续扩大农村融资总额的同时,改善农村融资结构,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风险防范和 控制能力。

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目标,并不是一味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信贷投入,而是适应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激活农村金融的潜在需 求,提高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以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达此目标,调整和优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坚持以下原则:1.多元化原则。农村 金融不仅要有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投入,而且要支持非公资本的投入,使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企业,同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相互适应。2.多样性原则。各地农村 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应建立不同的金融企业结构,不搞一刀切。不仅重视发展农村银行业金融企业,而且要重视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3.适应性原 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必须与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相互适应,不仅要与现实金融需求相适应,而且要与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金融需求发展趋势相适应。4.市场性原 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要应依靠市场力量、采取市场路径来进行,以提高农村金融企业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形成适度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 5.功能性原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调整,应明确各类金融企业的市场定位,搞清市场对其功能要求,有效提升金融企业的服务功能。6.开放性原则。农村金融企 业结构的设计,不仅应体现自身的特点,而且要关注国际金融结构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优化的经验,使农村金融业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之中,有 效提升农村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优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农村金融行业结构。

多年来,中国实行以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增加直接融资渠道和比重的方针。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在主要发展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

在农村金融中,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骨干作用。但是,在国 有商业银行实行市场化经营,纷纷撤出县以下分支机构之时,农业银行也身在其中。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客观上要求农业银行定位于农村金融市场,同时,也为其拓 展农村县域业务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农业银行长期在农村开展经营业务,更能把握农村金融的具体规律和特点,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需求更为了解,对农 村金融环境和资金运作更为熟悉,能提供从乡村到城镇、从国内到国外、从人民币业务到外汇业务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具有农村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农业 银行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足农村金融市场、面向农村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银行的骨干作用。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仍 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作金融具有4个重要特征:自愿性、互动合作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系列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并非真正符合合 作制原则。对于农村信用社,必须首先抓住合作金融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按照合作金融性质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其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推进其制度改革和创 新。在经济欠发达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应按合作金融性质的规定性改革农村信用社,恢复其合作金融的性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经营基础较好的农 村作用社,可以将其改革为社区性的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银行。对于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的农村信用社,则应根据情况逐步关闭,并支持农民在自愿前提下组建新的 合作金融组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银行,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应不断强化和完善。在农村资源配置中,如果仅保存单一的商业银行, 则市场失灵、金融失效、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失调等现象便会产生。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低效性的特点,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性金融企业往往不愿介入。实现城乡 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付出成本。因此,主张关闭农业发展银行的意见决不可取。农业发展银行既要坚持其政策性,发挥其 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又要坚持其银行性,严格经营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业务范围,加强成本核算,讲究经济效益,做到保本微利。

在农村金融企业的行业结构中,非银行业金融企业各有独特的功能,具有银行业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信用担保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银行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往往要求后者具备抵押资产。由于农户和中小企业资本规 模和经营规模甚小,负债能力较弱,信用资源短缺,抵押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难以达到银行的要求,因而长期受着融资难的困挠。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则是解决农 村资金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农村信用担保企业作为介于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第三方,通过信用担保形式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风险提供担保,能降低 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增强银行企业的信贷激励,促进金融交易的发生和完成。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具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节约信贷成本、分散金融风险、提高信贷 效率等重要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和再担保企业,不仅完全必要,而且甚为紧迫。

农业保险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的又一组成部分。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的国家,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在越 来越多的种养殖业地区,农牧民都有着自然灾害保险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将发展农业保险企业纳入其中。当前,农业保险的发 展严重滞后,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亟待走出困境。在广大农村,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公司,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农业保险 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农业保险公司要积极融入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银行密切配合,互动发展,可以考虑将农业保险与借款保险结合 使用,以达到分散自然灾害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双重功效。

在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农村投资银行决不能被忽视。农村投资银行通过为农村金融需 求者的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和设计,开辟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来源,创造和实现更多的资金供给等,能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 说,农村投资银行不仅能发挥增量调整的功能,而且具有存量调整的作用,而这是间接融资所难以做到的。长期以来,农村融资基本上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所占比 重微乎其微,融资结构很不合理。中国农业要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大农村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农村投资银行作为农村资本市场中资金供求 双方的中介,为资本供给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为资本需求者开辟直接融资的途径,在多样性的直接融资中发挥有力的催生作用。改善农村融资结构,扩大农村 直接融资比重,一方面要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培育农村资本市场主体,推进农村经济企业化、农村企业股份化、农村股份制企业资产证券化;另一方面则要积 极发展农村投资银行,并使之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村金融企业的多样化。在积极发展农 村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同时,重视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才能逐步优化农村金融的行业结构,提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整体的稳定性、供给的有效性、运行的安全性、 市场的适应性,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

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合理的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积极而稳妥地发展农村非公有制金融企业。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便是金融主体单一,公有金融企业垄断着金融市场。农业银行属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投资设立的 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虽有合作金融之名,却无合作金融之实,其产权结构含糊,官办色彩浓厚。缺乏非公金融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长期存在并延续 至今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金融虽然还广泛存在着民间借贷,但是,这种非正式金融处于不合法地位,大部分是以非组织的形式进行。农村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单 一性,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相适应,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弱化了农村金融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致使农村金融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难以解 决。

支持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发展非公有金融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农村公有金融力量不 足,所以才需要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业。随着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又有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允许外资进入中国金融业,因而也应允许国内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 领域。笔者认为这些观点从某个角度、某种层面看似有道理,但都存在较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未揭示出内在的深层原因。不论何种形式的市场经济,都要求多元 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同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资本相适应,金融企业的结构性失调,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中国农村经济已驶入稳定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 又呈现出很不平衡的特点。农村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资本的多层次性和多元化。金融多元化,不仅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多元 化,而且表现为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即使未来农村经济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水平,非 公金融企业仍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和发展。缺乏非公金融企业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至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本应以对内开放为基础,是对内开 放的必然趋势,而不是相反。

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是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但是,非公资本是进入城市金融业,还是进入农村金融 业,是他们必定要反复权衡和选择的问题。希望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是一回事,然而非公经济愿不愿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则是另一回事。中国存在在城乡 经济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经济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城市金融效率较好,而农村的弱位性、农业的弱质性、农民弱势性,使农村金融的效益较差而风险较大,非公经 济在进行产业的选择时,可能更愿意投资于城市金融业,而对投资于农村金融领域往往存在较多的忧虑和担心。从前几年大型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甚至 许多农村信用社也出现弃农支工、离乡进城的现象,即可看出这种忧虑和担心不无道理。但是,非公经济在进入金融领域的具体选择上,应更多考虑城乡经济和金融 的现实情况,以及非公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和长远利益。由于城市银行业几近饱和,公有金融机构绝大部分集中于城市,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业,能避开高强度的 城市金融竞争。新组建的非公金融企业,存在资本规模不大、运行经验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不利因素。如果一开始便挤进城市金融业,同各方面都 优于自己的强大对手展开竞争,极有可能难以招架而败下阵来。农村金融市场在一段时期内竞争强度并不大,非公金融企业进入农村,则为他们做好竞争准备、积累 竞争经验、壮大竞争实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能为其日后展开高层面的金融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

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和农村金融的特点,决定了非公经 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更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更有利于其获取经济效益。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低效性。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是农户、专业户和 农村中小企业,他们的金融需求,具有单笔数额小、项目分布散、贷款时间短、申请频率高、要求提供快、抵押资产缺、信息不对称、信贷成本高等特点。显然,大 型商业银行从事此类信贷,并不具有优势,因而往往不愿介入这种业务。长期以来,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金融需求总量大为增 加,金融需求结构进一步丰富,潜在金融需求被激活,并加快向现实金融需求的转化。但是,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不能适应金融需求的发展变化。因此,非公经济重 点进入农村金融业,既顺应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又能使自己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非公金融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融资策略的多 样性。大型银行融资采取单一的交易型策略,坚持严格的抵押条件和信贷程序。非公金融企业有时也采用交易型策略,但大量采用的却是关系型融资策略,从而为农 村金融需求主体融资提供了极大便利。2.目标市场的集中性。非公金融企业经营范围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农户、专业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将有限 的资源集中于特定的目标市场,坚持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活求利、以质取性。3.业务经营的灵活性。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经营机制灵活,不受传统的经营模式所 限制,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不拘一格地采取多种信贷方式,以适应农村当地金融需求的变化。4.信贷的安全性。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多为当地的“草根金 融”,与当地中小企业、农户、专业户有着天然的合作关系和密切沟通,具有人缘、地缘优势及信息优势。农村非公金融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资金需求者的种 种信息,通过各种形式掌握他们的经营情况,使信贷决策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从而十分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资金安全性。5.信贷的低成本性。农村非公 金融企业由于服务目标集中,信息成本、信贷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很低,链条较短,成本具有明显优势,因而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6.内生性。农村非公 金融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社区并用之于农村社区,因而其发展同当地中小企业、农户、专业户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这 种内生性,使其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容易得到当地农户、企业和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见,非公资本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组建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是一种明智的 选择。这有利于他们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聚小利为大利,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吸引社会资本重点进入农村金融业,政府应 制定和实施配套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降低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的资本准入门槛,不仅要降低农村银行业的准入门槛,而且要降低农村非银行业企业的资本准入门 槛;在利率未完全放开前,继续扩大农村利率浮动范围,允许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在此范围内自行确定存贷利率水平;根据非公金融企业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 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优惠等。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的各项有关政策,应相互配套,在作用方向上保持一致,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率,避免来自各个部门的具体 政策互不协调、在运用上相互抵消等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3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147-04

[作者简介] 詹继生,江西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金融理论。(江西 南昌 330077)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要实现农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而且要促进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改善。当前,农村金融企业存在重大的结构性缺陷,从而弱化了农村金融的整体功能,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包括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等,而优化行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是当前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亟待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也是强化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力的两个重大关键。

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金融需求出现了新情况和新特点。然而,当前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农村金融需求总量的扩大和需求结构的日趋多样化很不适应。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已成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当务之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是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企业的比例关系、空间布局、相互作用和相互分配的状态。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金融总量的扩张,主要表现为金融企业数量、融资总量等金融总量的增长,这些指标主要用以反映金融发展的广度;二是金融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金融企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需求结构、金融产品结构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金融发展的深度。金融总量指标和金融结构指标,都是衡量金融成熟程度和金融发达程度的尺度。然而,两者相比,总量指标对金融发展一般只具有直观的表征意义,而结构指标则能反映金融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水平,能反映出金融运行中深层次的问题,其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按照金融发展理论,我们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农村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而必须深入思考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优化,因为单一的金融企业数量的增长,只能实现农村金融在同一发展水平或层面上量的扩张,而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演进,才能促使农村金融发展在新的层面上实现质的提升。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农村金融企业存在重大的结构性缺陷。1.农村金融企业的行业结构单一。相对而言,人们较为重视农村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发展,而农村担保企业、农业保险公司、农村投资银行、租赁企业、依托企业等非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在许多农村地区,非银行业金融企业甚至处于空白状态。2.政府投资并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社会资本参股公有金融机构的甚少,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尚有待零的突破。3.农村金融企业的空间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金融体系具有大中城市和工商业导向性的特征,城乡金融企业结构失衡。在此大背景下,农村金融企业的空间结构也存在失衡现象,不少农村地区甚至成为金融盲点。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第一,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事实上的垄断,使农村金融市场失去了竞争性,从而严重削弱农村金融业的生机与活力。第二,农村现实金融需求难以满足,潜在金融需求难以激活,这反过来又抑制了农村金融供给的发展。第三,金融企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直接导致了农村融资结构的不合理,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农村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时间以外源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又以间接融资为主,上市融资和发债融资的比例极低,不利于分散和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第四,弱化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影响了农村进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利于农村金融发展基础的夯实和强化。第五,金融企业结构的单一性,使城乡金融的失衡现象有增无减,加大了城乡经济的差距。因此,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升农村金融支持力的必然选择;是改善农村融资结构,激活农村潜在金融需求,促进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相互适应的战略途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推进。从更高层面来看,它直接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主要取决于农村经济社会和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安排因素、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与货币化程度、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农村信用关系的发展水平、农村经济主体和金融主体的理性程度、农村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农村文化、传统、习俗和偏好,等等。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看其能否适应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提供多样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服务功能,提高金融效率;能否以竞争促进合作,以合作推动竞争,增强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和自我控制力;能否在持续扩大农村融资总额的同时,改善农村融资结构,分散金融风险,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目标,并不是一味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信贷投入,而是适应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激活农村金融的潜在需求,提高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以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达此目标,调整和优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坚持以下原则:1.多元化原则。农村金融不仅要有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投入,而且要支持非公资本的投入,使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企业,同多元化的农村经济结构相互适应。2.多样性原则。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应建立不同的金融企业结构,不搞一刀切。不仅重视发展农村银行业金融企业,而且要重视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3.适应性原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必须与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相互适应,不仅要与现实金融需求相适应,而且要与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金融需求发展趋势相适应。4.市场性原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主要应依靠市场力量、采取市场路径来进行,以提高农村金融企业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形成适度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5.功能性原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调整,应明确各类金融企业的市场定位,搞清市场对其功能要求,有效提升金融企业的服务功能。6.开放性原则。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设计,不仅应体现自身的特点,而且要关注国际金融结构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优化的经验,使农村金融业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之中,有效提升农村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优化农村金融企业结构,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农村金融行业结构。

多年来,中国实行以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增加直接融资渠道和比重的方针。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在主要发展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

在农村金融中,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骨干作用。但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市场化经营,纷纷撤出县以下分支机构之时,农业银行也身在其中。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客观上要求农业银行定位于农村金融市场,同时,也为其拓展农村县域业务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农业银行长期在农村开展经营业务,更能把握农村金融的具体规律和特点,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金融需求更为了解,对农村金融环境和资金运作更为熟悉,能提供从乡村到城镇、从国内到国外、从人民币业务到外汇业务等一系列金融服务,具有农村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农业银行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足农村金融市场、面向农村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银行的骨干作用。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合作金融具有4个重要特征:自愿性、互动合作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系列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并非真正符合合作制原则。对于农村信用社,必须首先抓住合作金融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按照合作金融性质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其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推进其制度改革和创新。在经济欠发达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应按合作金融性质的规定性改革农村信用社,恢复其合作金融的性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经营基础较好的农村作用社,可以将其改革为社区性的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银行。对于资不抵债、难以为继的农村信用社,则应根据情况逐步关闭,并支持农民在自愿前提下组建新的合作金融组织。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银行,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应不断强化和完善。在农村资源配置中,如果仅保存单一的商业银行,则市场失灵、金融失效、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失调等现象便会产生。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低效性的特点,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性金融企业往往不愿介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付出成本。因此,主张关闭农业发展银行的意见决不可取。农业发展银行既要坚持其政策性,发挥其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的功能,又要坚持其银行性,严格经营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业务范围,加强成本核算,讲究经济效益,做到保本微利。

在农村金融企业的行业结构中,非银行业金融企业各有独特的功能,具有银行业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信用担保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银行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往往要求后者具备抵押资产。由于农户和中小企业资本规模和经营规模甚小,负债能力较弱,信用资源短缺,抵押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难以达到银行的要求,因而长期受着融资难的困挠。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则是解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农村信用担保企业作为介于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第三方,通过信用担保形式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风险提供担保,能降低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增强银行企业的信贷激励,促进金融交易的发生和完成。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具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节约信贷成本、分散金融风险、提高信贷效率等重要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企业和再担保企业,不仅完全必要,而且甚为紧迫。

农业保险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的又一组成部分。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的国家,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自然风险。在越来越多的种养殖业地区,农牧民都有着自然灾害保险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应将发展农业保险企业纳入其中。当前,农业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亟待走出困境。在广大农村,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公司,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农业保险公司要积极融入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银行密切配合,互动发展,可以考虑将农业保险与借款保险结合使用,以达到分散自然灾害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双重功效。

在农村金融企业结构中,农村投资银行决不能被忽视。农村投资银行通过为农村金融需求者的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和设计,开辟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来源,创造和实现更多的资金供给等,能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说,农村投资银行不仅能发挥增量调整的功能,而且具有存量调整的作用,而这是间接融资所难以做到的。长期以来,农村融资基本上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融资结构很不合理。中国农业要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大农村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农村投资银行作为农村资本市场中资金供求双方的中介,为资本供给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为资本需求者开辟直接融资的途径,在多样性的直接融资中发挥有力的催生作用。改善农村融资结构,扩大农村直接融资比重,一方面要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水平,培育农村资本市场主体,推进农村经济企业化、农村企业股份化、农村股份制企业资产证券化;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发展农村投资银行,并使之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村金融企业的多样化。在积极发展农村银行业金融企业的同时,重视发展非银行业金融企业,才能逐步优化农村金融的行业结构,提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整体的稳定性、供给的有效性、运行的安全性、市场的适应性,切实强化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力。

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合理的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积极而稳妥地发展农村非公有制金融企业。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便是金融主体单一,公有金融企业垄断着金融市场。农业银行属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投资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虽有合作金融之名,却无合作金融之实,其产权结构含糊,官办色彩浓厚。缺乏非公金融企业,是农村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长期存在并延续至今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金融虽然还广泛存在着民间借贷,但是,这种非正式金融处于不合法地位,大部分是以非组织的形式进行。农村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相适应,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弱化了农村金融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致使农村金融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难以解决。

支持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发展非公有金融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农村公有金融力量不足,所以才需要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业。随着金融业加快对外开放,又有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允许外资进入中国金融业,因而也应允许国内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笔者认为这些观点从某个角度、某种层面看似有道理,但都存在较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未揭示出内在的深层原因。不论何种形式的市场经济,都要求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同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资本相适应,金融企业的结构性失调,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中国农村经济已驶入稳定持续发展的轨道,同时又呈现出很不平衡的特点。农村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资本的多层次性和多元化。金融多元化,不仅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多元化,而且表现为金融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即使未来农村经济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水平,非公金融企业仍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和发展。缺乏非公金融企业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至于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本应以对内开放为基础,是对内开放的必然趋势,而不是相反。

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是改善农村金融企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但是,非公资本是进入城市金融业,还是进入农村金融业,是他们必定要反复权衡和选择的问题。希望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是一回事,然而非公经济愿不愿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则是另一回事。中国存在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经济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城市金融效率较好,而农村的弱位性、农业的弱质性、农民弱势性,使农村金融的效益较差而风险较大,非公经济在进行产业的选择时,可能更愿意投资于城市金融业,而对投资于农村金融领域往往存在较多的忧虑和担心。从前几年大型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甚至许多农村信用社也出现弃农支工、离乡进城的现象,即可看出这种忧虑和担心不无道理。但是,非公经济在进入金融领域的具体选择上,应更多考虑城乡经济和金融的现实情况,以及非公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和长远利益。由于城市银行业几近饱和,公有金融机构绝大部分集中于城市,非公经济进入农村金融业,能避开高强度的城市金融竞争。新组建的非公金融企业,存在资本规模不大、运行经验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不利因素。如果一开始便挤进城市金融业,同各方面都优于自己的强大对手展开竞争,极有可能难以招架而败下阵来。农村金融市场在一段时期内竞争强度并不大,非公金融企业进入农村,则为他们做好竞争准备、积累竞争经验、壮大竞争实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能为其日后展开高层面的金融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

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和农村金融的特点,决定了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更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更有利于其获取经济效益。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低效性。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是农户、专业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他们的金融需求,具有单笔数额小、项目分布散、贷款时间短、申请频率高、要求提供快、抵押资产缺、信息不对称、信贷成本高等特点。显然,大型商业银行从事此类信贷,并不具有优势,因而往往不愿介入这种业务。长期以来,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农村金融需求总量大为增加,金融需求结构进一步丰富,潜在金融需求被激活,并加快向现实金融需求的转化。但是,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不能适应金融需求的发展变化。因此,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业,既顺应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又能使自己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村非公金融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融资策略的多样性。大型银行融资采取单一的交易型策略,坚持严格的抵押条件和信贷程序。非公金融企业有时也采用交易型策略,但大量采用的却是关系型融资策略,从而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融资提供了极大便利。2.目标市场的集中性。非公金融企业经营范围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农户、专业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特定的目标市场,坚持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活求利、以质取性。3.业务经营的灵活性。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经营机制灵活,不受传统的经营模式所限制,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不拘一格地采取多种信贷方式,以适应农村当地金融需求的变化。4.信贷的安全性。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多为当地的“草根金融”,与当地中小企业、农户、专业户有着天然的合作关系和密切沟通,具有人缘、地缘优势及信息优势。农村非公金融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资金需求者的种种信息,通过各种形式掌握他们的经营情况,使信贷决策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从而十分有利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资金安全性。5.信贷的低成本性。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由于服务目标集中,信息成本、信贷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很低,链条较短,成本具有明显优势,因而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6.内生性。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社区并用之于农村社区,因而其发展同当地中小企业、农户、专业户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这种内生性,使其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容易得到当地农户、企业和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见,非公资本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组建农村非公金融企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有利于他们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聚小利为大利,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吸引社会资本重点进入农村金融业,政府应制定和实施配套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降低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的资本准入门槛,不仅要降低农村银行业的准入门槛,而且要降低农村非银行业企业的资本准入门槛;在利率未完全放开前,继续扩大农村利率浮动范围,允许农村非公金融企业在此范围内自行确定存贷利率水平;根据非公金融企业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优惠等。发展农村非公金融企业的各项有关政策,应相互配套,在作用方向上保持一致,以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率,避免来自各个部门的具体政策互不协调、在运用上相互抵消等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4

近年来,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金融行业发展很快,对帮助各地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农民传统的生活状况,起到的作用极大。可以不断消除农村家庭就业问题和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后备资金等问题,优化农村地区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由于国家惠农政策作为坚强的后推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业务面、结构功能、服务水平正不断进步,更有必要研究并探索农村金融发展之后能够对农民收入带来的各种变化。本文侧重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真实情况,用辩证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并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为促进二者之间关系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内容与实践经验。

一、发展农村金融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能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总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增速缓慢,城乡差别依然很大。重视的研究和拓展金融发展和农村,建设关系意义可谓深远。其一,能够使得农村金融在机制上得以健全,进一步推行金融行业改革。其二、能够扩充研究二者关系的理论的内容,为促进二者均衡和谐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其三,能够促使农村金融对各地区经济的支持,并起到正向作用。金融机构入驻乡村,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家庭增收,帮助产业实现效率提升,对于我国地区并行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金融发展概况

我国的农村贷款数量与往年同期相比进步也比较明显。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民贷款额度,也比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高出近50%。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使我国农村的贸易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促使农村产业得到迅速成长,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得到较大幅度增长。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其一,农村金融的服务产品类别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主要停留在农民存款和贷款的主要业务上,对保险以及理财和投资,方面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其二,现有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单一、功能不全。特别是机构的规范性相当欠缺,作为核心力量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还缺乏实质上的融资意义。其三,还未引入先进的服务技术。小额农贷为主要形式,金融服务手段比较落后。其四、农村金融缺乏较好的金融互动机制,信贷资金供应不足,资金外流量较大。

(二)我国农民收入概况

我国农民总体收入如下:一是劳动种植、林业、副业等收入;二是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三是家庭自有财产收入;四是其它转移类收入。其中家庭经济经营性所得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最大部分,达75%左右,务工工资收入也占较大比重。分析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资料,分析得出:到2014年底,我国农民平均收入每人为9800元以上,相比2013年同期而言,进步很大,但与城市居民人均28000元以上相比,农民的总体收入还应当继续关注。综上所述,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显然都是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发展农村金融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探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之一。从人口的比例来观察,农村人口份额较重,必须发展农村金融,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政府对农村的相关规划。

(一)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一种双向关系,对农民实现增收目标和信贷部门规模扩大都有重大价值,要不断鼓励金融信贷向农村地区合理延伸。农民将自己的经济收入存入银行,银行则可以通过提供多种的存款方式、理财服务等使农民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方式的贷款,资助农民朋友购买生活生产用具、农机器械、房屋修建以及农民子女上学等多元化多角度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但一定程度上农民储蓄比例和农民的收入也存在着反向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农民储蓄比例越高,农民的收入反而越低。主要是由于不少金融机构为保证本机构的收益额度,而将不少原本应当用于农村的储蓄基金划归城市,结果导致了农村经济建设上缺少资金的支持。相反,农村金融的信贷比例,则与农民收入存在着正向的关系,信贷比例越高,农民的收入则越高,信贷比例的提高往往对农民的收入增长起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民的收入的不断增长,也直接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例的扩大,而信贷比例的扩大和提高对于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发展农村金融有助于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村金融的水平和结构非常重要,对农业实现经济的产业化有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规模和动力改革方面。必须开始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发展优质产业和高效农业。同时,要求能够重视多项实用技术的引进;倡导发展改良后的农作物精品;统筹规划实施农田对应项目建设;要开办农产品加工厂就需要添置大量的机械化设备,要有配套的技术支持和相关技术人才;农产品销售与批发中心的建立,必须拥有大量的资金来源。如果一味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来拉动市场需求,那么数额相当有限。鉴于此,依靠农村金融力量对农业建设部门提供各种贷款,满足资金需求,就可以带来农业产业的新局面。而反过来,农业实现产业化并不断发展,也能够帮助农村实现民众收入增长、地方经济提速的目标。可见如果农村金融不能良性发展,资金欠缺和技术会缺失,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只有当农业产业化得到不断发展,才能够真正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不但应当从农民的生活状况方面考虑,还要考虑到农业建设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生活质量,将中央关心的“三农问题”,力争完全化解。

(三)发展农村金融有助于农村乡镇企业成长

发展地方金融,对于乡镇企业得到大量的资金来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有助于农民的生活状况改善,更可以说是农村产业化的源头活水。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洪流中,乡镇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其市场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大,其融资条件也随着国家金融体制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地方金融的支持。同时,金融部门也能够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实现乡镇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引入高科技的项目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就能够吸引农民回返乡村,既有利于农民家庭的收入,保障农村社会的和谐;又能够实现农村的产业结构转换,实现城市、乡村的“双向发展”构想,可以有重大的价值。

(四)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农村区域经济是依据特定的自然环境、地理区域、农村经济情况、农村发展需要而融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定性的农村经济整体。构建高标准的金融格局,有利于农村的区域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整合社会资金,引动资金的良性循环。没有农村金融市场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就会缺少资金,融资困难,其优势产业就难以发展起来,对农民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产业生产无疑起到阻碍作用。反过来,农村区域经济得不到发展,农村的金融市场也就难以完善,二者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如果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就能够推动金融机制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健全;反之,如果金融机构能够对农村产业予以大力支持,就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和改善生活质量,也对地方发展起到联动作用。

(五)发展农村金融能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

由于地理特点和区域位置不同,我国农村在传统上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生活水平落差也很大。同时农村产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规模存在着差异,其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也多样化。而传统的金融力量单薄,无法满足其需求。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只有农村金融不断完善,才能够将所需资金及时到位,并不断动态调整,也能够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本地经济融合起到,切切实实地起到推动作用。因而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可以帮助农村巩固资金储备,满足产业的要求,优化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工作能力,促进家庭和地方经济的增长。

三、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一)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各种金融机构很多,但主力军仍然是大小信用社、各类银行和地方邮政储蓄部门。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其发挥作用也主要表现在个体机构上,形式还比较单一。政府应该多方鼓励各种金融机构相互结合形成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建立比较合理规范的金融机构资金批发市场,可以让资金回到农村,为本地的经济服务。各种金融机构要发挥金融主体作用,大胆进行深化改革,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努力提高资金供给的效率,加强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不仅要改革关于信贷管理的机构组织,把信贷管理的制衡和分工结合起来,落实信贷管理岗位职责。要不断提高内部自我管理的标准,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让服务水平更高,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鼓励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

我国政府应该结合农村发展特点,鼓励开办和发展有助于农村地方经济的各种金融机构。例如:小型村镇银行、农村合作资金机构、合法的贷款组织等,形成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务求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发展农村经济所面临的金融资金短缺,技术人才缺失,农村市场的风险,自然灾害的破坏和部分农民违反合约等等问题。同时要,多多鼓励发展不同种类的农村保险业务,信用担保业务,加大对农村保险业务和农村担保机构的优惠政策支持,务必要使政府的各种补贴政策和新农村办法实实在在,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

(三)开辟全新的农村金融模式

据调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小额贷款来自于借款,这些借款大多来自于亲戚和朋友,不用支付利息。可见小额贷款的方式经由农村金融机构施行,对农村而言,在经济发展上作用甚微。所以政府应该开辟和发展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引导农民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农村金融需求,例如,采取订单农业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价值链融资,带动农村地区形成公司与农民,农户加合作组织与公司等新型的合作模式,引导我国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使广大农民向了现代化农业农民转型,为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四)政府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力度

国家要根据农村的实际特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性法规、法律,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金融改革措施,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出入管理做好详细的规定,把那些不具备专业资质、服务职能较差的农村金融机构杜绝在源头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抽查办法、定时和不定时的检查方式对农村金融行业进行监理。发现问题要立即停止整顿,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创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竞争环境,保证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按照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落实农村信贷管理工作,并定时进行账目清查对坏账烂账不良账目要及时进行处理,加强落实金融机构岗位责任制,使得职责进一步明确化、细节化,并对内部的管理工作形成制约和监督办法。

(五)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专业素养

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特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专业的从业资质。因此对内部员工,应该加强其业务培训,多渠道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强化金融办理业务,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实行操作管理,就能够使农村金融更好地为农村产业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内部从业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培育,明确自身的职责,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开展经常性的考核与评价,调动金融机构职工的热情和工作意愿,敦促农村金融在新形势下不断前进。总而言之,农村金融、农民收入、地区经济的进展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的,各个方面也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联系。总体而言,不仅农村地区金融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产业发展急需的资金等问题,能够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且,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必然影响和推动着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惟其如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我们就不仅要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而且,也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落实金融管理政策,合理进行金融配套改革,开展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来推动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

作者:刘玉红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系

参考文献:

[1]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财贸经济,2007,(2):56-63.

[2]林宝清.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

[3]李永,樊立.定西,劳动力转移,农民金融需求再增加[J].金融博览,2011,(12):52

[4]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当今社会,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的合作性金融机构,它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知名度比较低,不过它具有数量最多的机构网点、员工数量以及最大的存贷款规模,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如何发展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问题。另外,中央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也对当前信用社的改革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再次强调和明确。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1 核心竞争力下农村信用社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机遇来看,近年来,国家新近出台了针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再加上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市场更加广阔,而与此同时,其竞争对手的数量也会大大增加,竞争对手的能力也会更加强大,因此竞争更激烈,农村信用社处于竞争中也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要想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就必须要对金融体系做出调整,一方面,要将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还有其他金融组织充分结合起来,并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逐步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与此同时,还要本次会议还对小额信贷组织的试点和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要求金融业在发展中要不断鼓励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并对其给予充分的支持[1]。从这些调整和改革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市场将更加激烈,竞争压力将变得更加强大。其次,从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挑战来看,现阶段信用社发展相对与其他金融银行来说比较落后,竞争力不强。就其本身来说,农村信用社由于一直以来都在农村发展,其发展环境的经济金融不发达,缺乏或者说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发展和创新的激励因素,大大降低了其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众多发展比较先进的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像选择向农村开拓市场,那么必将彻底打破以往由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核心竞争力下农村信用社创新发展的具体实施途径分析

2.1 对经营思路和经营理念进行拓展和创新

每个金融机构都具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义务,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要端正经营方向,坚持立足于“三农”的经营理念,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并不断对其发展空间进行拓展和创新,一方面要支持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农村经济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的需求开始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并存的趋势,因此,在发展中,农村信用社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资源配置上应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在贷款的分配上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并以农业经济变化的新需求为依据,不断对金融业务品种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卓越、增值的金融服务,强化其服务功能。例如,在信息化逐渐普及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方式上可以突破传统的柜面服务的局限,积极地转变服务方式,使其向着多样化、信息化以及全方位化发展。

2.2 完善电子银行服务文化

这几年,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大大降低,而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开始凸显出来,再加上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种情况下,电子银行服务文化概念在各行各业的管理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内涵,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完善能够有效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提升,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企业中,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并且企业文化的良好还能够有效缓解企业重要人才的流失,保证企业正常有序发展。除此之外,客户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代表着客户对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认同,可以提高客户对信用社的满意度,为信用社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并促进农村信用社管理质量的提高。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服务质量对客户流量以及客户信任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要想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服务质量。

3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全面建立和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务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必须要面对挑战,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丰富金融业务内容、创新经营管理制度、完善各项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作用,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科学、规范、有序和高效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农村信用社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出路,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道路上赢得竞争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探索――基于对四川省达州市农信社的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2011,(8).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6

普惠金融最早于2005年由联合国提出,其作为金融服务种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金融服务质量提升、小额信贷金融发展的重要表现。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将那些零散的微型金融以及小额信贷服务机构结合到一起,以此来建立用户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进而将其服务于国家整体金融发展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我国于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中正式提出了有关“大力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相关主张。而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长期存在金融服务不足的情况,使得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贫困问题。为此,我们应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普惠金融,借助其优势作用的发挥,来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给予提升,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新发展。

一、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后,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在逐渐加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建设工作。但是,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金融服务较差

为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在我国农村建立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高,所以基础金融服务较差,主要体F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网点的密度较小,对于很多农村地区,十几公里的范围才有一个或者两个金融相关的网点,为人们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但是,由于网点密度较少,从而使得人们等待业务处理的流程比较长,影响了普惠金融的服务质量;第二,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讲,很多相关的金融业务网点并不是统一的,例如:新农合、农业医保、农业补贴等等都不是在同一家金融结构办理业务,所以办理起来并不是特别方便。

(二)扶贫金融发展较为缓慢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需要将部分资金用来进行扶贫金融,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扶贫金融的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扶贫的资金量比较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用来进行扶贫工作,但是扶贫的资金数量依然比较小,主要是因为扶贫工作的流程比较长,对于金融机构的收益比较小,因此很多普惠金融机构不愿意开展相关的扶贫工作;第二,对于扶贫金融来讲,仅仅依靠金融结构是无法开展的,所以还需要社会相关力量的支持,从而能够在各个方面支持扶贫金融的发展,更好地控制相关的风险。

二、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策略

目前,虽然普惠金融在我国开展以来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政策上的扶持

普惠金融对于我国农村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才能够整体带动农村经济,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所以,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体系,从而能够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性,制定适用于农村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更好地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扶持农村经济做出贡献;第二,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普惠金融中来,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于参与普惠金融的相关金融机构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通过政策的激励,更好地扩大普惠金融的影响范围,促进金融结构的改革和完善。

(二)完善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

基础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直接与农村和农民相关金融业务直接进行对接的部分。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相关的基础金融服务网点,从而能够及时覆盖相关的服务人群,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相关的金融服务;第二,促进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互通性,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一家基础金融服务网点,可以同时办理多家金融结构的业务,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节约服务时间,进一步提高基础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三)促进普惠金融多个方面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更好地从多个方面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金融服务与其他农村服务之间的结合,目前虽然普惠金融是一项重要的基础金融服务,但是与农村其他服务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可以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与其他农村机构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第二,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相关的金融结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各个网点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提高服务的便捷;第三,要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员工的素质,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的业务素质,使得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不断提高普惠金融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普惠金融服务中。另外,还需要对工作有一定的热情,能够在业务上不断地突破,在技术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杨俊仙,张娟.山西省农村普惠金融水平测度与评价[J].经济师.2015(01).

[2]张珩,罗剑朝,王佳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陕北25个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04).

[3]王婧,胡国晖.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2013(06).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7

1.1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不健全

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来产品结构单一,运营成本较高,总体存在着收益低的问题,很多金融机构从盈利方面考虑,逐步撤销了设置在农村的经营网点,转而在县城以及经济发达的乡镇设点,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减少,导致金融覆盖面逐步缩小,农村金融市场也一度低迷,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也在减弱,农业经济不能很好的依托金融服务而发展。

1.2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不理想

一方面受限于地区、技术及思想意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落后,相关金融机构没有农户和农村信用的信息数据可用,对于有些存档的信用信息数据受限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及时更新,政府方面也没有组织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工作。这就导致金融机构不掌握农户和农村企业的信用情况,不能放心大胆地为其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影响到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放贷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农村金融风险的监管相对滞后,缺乏一整套应急预测方案,这也逐步导致农村企业不能及时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1.3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

随着时展和农村经济面貌的变化,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如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减少,从数量上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产品有限,还以传统的存、贷为主,其他理财投资产品供给较少。此外,因政策原因,涉农贷款成本高,收益少,风险大,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企业和农户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1.4农村金融风险没有保障

政府对于农村金融风险没有相关政策保障,也没有风险专项补偿资金,此外农业保险覆盖面较低,农村群众保险意识不强等都难以保障金融风险。在农村地区,融资担保体系还未建立,融资担保公司也很少在农村地区开展担保业务,农户贷款抵押物较少,抵押手续较难办理,贷款手续复杂,贷款难度较大。为此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来分担金融机构风险,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迅速开展,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适应新形势,积极创新发展路径,深化金融改革,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为此金融机构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效益,通过自我强化,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2.1转变服务理念,打造贴地气的“农民银行”

金融机构要实际了解当前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考察优势农业生产,结合当地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相关产业,同时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实际的新产品,调整运营方针,合理把控风险,提高服务水平,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1.1转变经营目标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结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以及普惠金融等相关战略部署,转变自身经营发展目标。下一步要在“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背景下,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投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优势产业持续发展。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化、农村合作社、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主动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不断拓展业务范围。

2.1.2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

政府牵头建立适合当地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公司。扩大抵押范围,可将农业机械、运输工具、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标的纳入抵押范围,同时也考虑将生产订单等质押融资,通过一系列担保服务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基层政府也要将辖区内具有前景的农业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推荐,争取发展资金,政府鼓励组建服务“三农”的融资租赁公司,积极开展对农业设施、农机装备的融资租赁服务。

2.1.3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针对农村情况,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采用简单、实用的方法,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扩大信用等级评定范围,实现农户全覆盖。设计一套信用调查、审查、审批的制度规范,在农村地区开展信用户、信用村创建活动,全面推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

2.2完善金融网点布局,提升服务质量

农村金融机构因为效益的原因,大部分撤销了设在基层农村的服务网点,这样一来使本来就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更加满足不了农村经济的需要。为此,金融机构应认真贯彻国家振兴乡村经济的号召,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能,扩大自己的服务范围,深入基层农村,送政策送资金给农户,真正做到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2.2.1深入基层,布局网点

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各大金融机构应在农村地区布局营业网点,按照人口比例合理增设经营网点,同时注意提升网点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选用懂政策、懂农村、懂农民的工作人员,打造一支高素质有实力的服务队伍。此外,网点的建设要与时俱进,推行智能化营业网点建设,建设智能化的营业大厅,实现客户识别、业务咨询、业务办理、服务监测等多元功能,让农民在农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最主要的是要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2.2.2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农村经济因地区和特色产业不同,对于所需的金融服务也有所不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网点周围农业发展特点和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开通线上服务,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线上服务业应开通一些简单的业务办理、网上预约功能,线下则重点处理复杂业务、理财服务,侧重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要。

2.3加快金融产品研发,满足多元需求

银行网点布局不应只是数量上的布局,更要做到质量布局,建设智能化网点。网点服务要转变思路和服务方式,侧重于用户体验,让农村金融网点成为集客户业务关系管理、客户服务为一体的金融服务中心,既要发挥传统银行网点的作用,又要挖掘新的服务优势和价值。

2.3.1简化服务流程

金融网点要对自身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进行自我梳理,去掉一些没必要的手续和环节,简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模块的专业化运营。重点加强后台业务体系集约化处理,尽量减少前、中、后台的办事环节,缩短业务的办理时间,给客户营造优质、便捷的服务感受。

2.3.2进行产品和服务双升级

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市场调研,尤其是网点周边地区,充分考察地区特色产业,为客户制定专业化的产品,提高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能力。依据不同的客户设计担保方式、还款方式,同时针对区域特色产业提供符合当地需要的特色产品;传统市场方面,深挖传统产品,适时进行改良,形成产品丰富,全方位销售。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一系列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

2.3.3依托互联网,加快技术创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加强与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合作,依托互联网优势,开发线上金融服务平台和金融超市,以此将金融业务与社会保险、消费、电商等不同生活领域链接起来,利用大数据分析热门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和资金投入,布局新兴产业。

2.4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此,农村商业银行要从“夯实基础、管好存量、把好增量”等方面下工夫,多措并举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2.4.1化解存量不良贷款

各大金融机构要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在尊重市场原则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债务重组,对不良资产进行统计,想法进行盘活。同时,对于重点领域、重点客户和大额贷款要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以便随时掌握其担保能力以及抵押品的价值变化,对于存在的风险及时发现进行防范,以免造成较大损失,保障好金融资产稳定。

2.4.2积极避免不良增量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8

农村金融发展较慢,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既有农业产业自身固有的特殊原因,也有金融资源配置不当的因素;既存在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存在产品和服务单一的问题,最终导致存量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一、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制约金融资本流入动力,农村信贷流量缺乏有效补充。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本的趋利性这一客观矛盾。决定金融资本流入农村的动力严重不足。金融资本追求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而农业产业本身固有的高投入、低产出和季节性,决定农业收益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风险较高,农村成为金融资本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区域。大量资本积聚在城市,农村信贷流量缺乏有效补充。

二、以城市为中心的金融布局,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加剧农村信贷资金不足的困境。1998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强调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开始实施全额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金融布局出现较大调整。江苏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县域金融体系萎缩甚至出现“空洞化”现象,很多地方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导致其吸收的农村存款大量流向城市:同时,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存不贷,加大农村资金外流。总体来看,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金融布局,导致有限的农村资金不能在农村流动,农村资金“非农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三、农村金融产品结构单一,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多层次金融需求。目前农村金融功能弱化,金融产品较少,服务单一、雷同,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的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信贷需求也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生产领域内有农林牧副渔等行业的小规模生产性信贷、农产品加工转化的产业化信贷、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业化信贷、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电、路等城镇化建设信贷;在消费领域内有围绕住宅、医疗、教育的基本生活消费信贷和旅游、娱乐等小康型信贷。农村信贷需求的新内涵,急需金融机构的服务和产品创新。

强化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的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资金必须回流农村,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优先用于“三农”,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化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的力度。“多予”就是要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放量,解决金融资源对农村配置不足、不公的问题:“少取”就是要针对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实际情况,努力从政策上形成减少外流、促进资金回流的机制:“放活”就是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满足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层次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强化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当前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积极增加农村信贷市场的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不能光依赖农村信用合作礼和农业开发银行,各个金融机构应勇于承担“工业反哺农业”的礼会责任,发挥金融体系的综合支持作用。

完善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要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支农范围,除为国家粮棉油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应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强化其政策支农职责、同时应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的作用,加大对农村道路、饮水、电力、燃气以及农田水利等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和国家政策性金融投入的持续增加,带动城市商业资金对农村的投入。

鼓励商业银行支持农村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商业银行在县域农村吸纳的资金,要按比例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确保县域贷款逐年增加。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此外,商业银行要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在防范风险的同时,适当放宽县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降低信贷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环节,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贷款审批、产品定价、风险防范等内控制度建设,按照“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管理要求,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和经营能力,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满足农户基本生产资金需要的基础之上,探索和推行大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加大对产业化、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有重点地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

实现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良性循环,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增加储蓄存款在农村的运用范围,将县域一定比例的储蓄存款用来发放小额信用支农贷款,同时,积极引导一定比例的储蓄资金,以在当地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转借当地信用社或购买农发行金融债券等形式反哺“三农”,增加农村资金来源。

二、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努力构建农村金融风险的分散补偿机制

农村市场的高投入、低产出和季节性,使农村投资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完善农村投资的补贴、保险、担保机制有助于减少金融投资风险,促进农村金融投资市场的活跃。

首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强农村金融的“造血”功能。加大农村金融的税收优惠。对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免收营业税、所得税和地方基金:对农村信用社免征营业税和部分地方基金;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农业贷款、农业开发贷款免征营业税;对农村政策性担保公司实行税收优惠。加大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财政对涉农信贷业务实行双向补贴,推动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对接,对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利息补贴,对农业贷款实行利差补贴,推动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将财政补贴资金,从直接补贴逐步转化为间接补贴,为农户的农业保险费、农村担保基金、农业风险基金等支出

贴补资金,鼓励农村金融活动,不断放大财政补贴支农资金的倍数效应。

其次,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三农”保险补偿机制。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南国家和地方财政出资,建立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负责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保险,并由政府对投保农户和保险公司给予补贴。防止农业风险造成的损失全部集中在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组建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投资。

第三,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农村金融供给。一方面,农村地方政府要致力于农村金融生态建设,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在农村形成信誉至上、诚实守信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状况。既要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和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拓农村担保业务,又要鼓励农户、小生产者、乡镇企业创设中小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三、创新农村金融工作。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层次金融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农户朝着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传统的种养加工户向种养大户、订单农业、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和小型加工户转变,农村信贷需求有了很大提高。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的金融服务,惟有创新,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农村的角度,推动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

金融产品创新。推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稳步增长。把服务对象由传统耕作养殖户拓展到其它种养、加工、运输等农户,适当提高授信额度,对小额农贷利率实行优惠利率,把银行卡功能与小额农贷授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化管理。同时,稳步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水利设施改造、低洼地改造中长期贷款,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贷款方式创新。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制度,以适应农村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强化专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农村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热情。针对农村企业的特点,在贷款调查时注意收集非财务信息和软信息,从用电量、纳税等方面,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尽量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建立违约信息通报机制,以防范风险。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9

一般看来,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关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谈儒勇,叶海景等人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1]而韩廷春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为有限,[2-3]赵俊、汪淼军等,都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许多学者研究结果都是一致的,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由于衡量指标和选取数据的不同,其结论也不尽相同。 [4-5]姚耀军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有着均衡关系,农村经济能影响农村金融发展,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却没有影响;在韩正清的研究中则发现农村经济货币与农村经济呈正相关。董晓林、王娟等采用不同的模型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根据前人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绝大多数研究是基于较高层次的,如国家层面或者产业层次,而对某地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少。但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总之,各省经济差异较大,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研究是一个亟需丰富的领域。

当前农村金融的状况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农村金融供求关系不协调;金融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都有较大的缺口;农业信贷供给和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对等;农业信贷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不相符;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匹配;农村金融服务业存在较大问题;农村不良贷款持续增长等方面。在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一直处于农村金融基层,且网点众多,从某种角度看,这是国家的制度安排,这些的都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信用社在农业贷款中的份额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并且同期在农村贷款中的份额也从65.8%上升到了75.3%,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因为市场竞争更多的是各个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撤出的结果。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

(一)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农村这块阵地上,农业及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应保持平衡。得益于金融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生产要素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农业产值庞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寻找发展,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不过,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却得不到满足,这就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因此,目前农村金融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起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分布状况,不平衡状态严重,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农村金融作为支撑,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的融量却在持续减少,农村金融的融量始终跟不上农村经济增长的脚步。分析其原因,只要是因为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而导致其失衡则是由于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与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金融结构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结构能体现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金融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金融的发展,并且金融结构也能有效地提高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通过降低费用来保证投资者得到更多的资金以提高投资的生产率。优化金融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的作用以促进经济增长。

农村的金融发展相比起城市金融是相当落后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金融资产供给的多元化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能够为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容易满足他们对资金的需求,而且还能更好的激励农户的积极性。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可以运用与投资高成本的生产以提高农户的收入。

(三)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效率的衡量在此借鉴周国富的研究成果,储蓄动员能力、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这三个方面评价宏观的金融效率。在农村,资金不平衡时常发生,因此,农村金融系统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重大作用。要学会利用金融的手段把闲置的资金调配到资金短缺的地方。在完全充分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中,资金供求状况直接决定了利率多少,投资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会通过比较后选择一些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对资金的调配不仅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一条跟好的道路。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金融制度的革新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还有金融工具种类的多样化,这些都为农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储存的途径。金融的作用在于降低成本,金融在农村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储蓄和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透明化储蓄者资金的流向,以此提高农村储蓄向农业投资的转化率。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以来,国家为了尽可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对农村金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规的金融机构逐渐成了农村金融的主体,其他一些非正规机构则充当了补充的作用。虽然这些改革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但这些发展却是很表面化的,仅仅是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其本质去并没有发生改变。各个银行都在追求利益以至于都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仅剩下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这三家金融机构,但是这三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的服务也是非常短缺的。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农村金融出现了金融工具单一、银行业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比较陈旧的特点。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再加上农村金融服务的不完善、农村正规金融的功能缺失、非正规金融机构又发展不起来,这些都使得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中小型的项目,要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是相当困难的。与此同时,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手续繁复,额度低等问题,这也导致了很多贷款不能及时到账,并且有些贷款的投向的非常单一的,受到的限制比较多,也导致了不能满足农户和一些乡镇企业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不协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从现在看来,农村资金的需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等中小企业,这类需求占农村需求量的大部分,而且一般是生产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居民对资金的需求,这类需求主要用于生产、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等消费性信贷需求,这一部分需求相对较少。

在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农业生产性需求、农村的信贷需求、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以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这些不同需求的信贷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对这些信贷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我国农村信贷分配是非常不合理的。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就把贷款主要投向了乡镇企业,而忽略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性的资金投入,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低下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农村市场上,农户不像城市居民那样比较密集,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和落后地区,信贷的需求主体居住的非常分散,从而使得金融机构的服务区域不断的扩大,这些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监管比较困难,农村金融机构是植根于农村金融市场,所以其从业人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农村吸纳进来的,其整体素质水平是不高的,从而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特别是这些人员的观念保守,仅有的一些知识也是比较老化的,这不符合现代金融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金融业务的创新。

(四)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存在着缺陷

农村金融的发展也是落后与城市金融的发展水平的,在当代我国的城市金融市场上,一些资本产品例如股票、债券等已经是渗透到城市的各个主体的生活之中,甚至包括一些衍生性的金融产品,例如期货、期权等等也已经是非常常见的金融工具了,但是在农村市场上,由于资本市场刚刚起步,其发展是很不完善的,一些农民甚至无缘见到这些金融工具,在目前的农村市场上,可以作为农村金融工具的除了信贷以外,还有农村的保险,但是我国的农村保险市场刚刚起步,农村保险服务网还不健全。

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电子化产品比较缺乏,从而使得农户和农村企业根本不能享受到现代金融的便利,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与农产品市场发展是不对称的,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要求农村融资渠道多元化,然而一直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同时融资方式主要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不断减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使得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使得规范的、统一的农村金融市场更加难以形成,使其发展更加缓慢。

三、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继续深化改革

农村金融的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首先要合理地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坚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前提下,还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作用。其次还有利用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优势来缓解农村资金短缺的情况。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都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作用是其他农村机构所不能及的,但农村信用社在运营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产权不明确,既不是合作制也不是股份制;很多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质量差;管理受地方影响大等。因此,在以后的经营中,农村信用社需要明确产权,农村信用社要走上金融的道路;还有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来制约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垄断形势;农村信用社还要积极开展贷款业务,完善贷款制度以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还有积极地拓展服务领域,发展中间业务来提高其服务质量。

(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有决绝的促进作用,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有效地调整能协调我国实体经济,也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必然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金融需要多元化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对农村金融机构市场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有效地提高金融的供给,政府应该鼓励农村信用社提高多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并且需要建立起完善融资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的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和外源融资为主,其中外源融资则是以银行贷款为主,间接融资用得比较少。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优化融资结构势在必行,要减少银行贷款,积极拓展其他融资途径。与此同时,还要尽量降低融资的成本,通过对农村融资结构的优化来调整农村金融结构。

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大多利用存款、贷款这样的基础性产品来进行融资,但这并不能满足农户和乡镇企业的需求。因此,更灵活、更便捷的金融方式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最需要的。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可以将农民的土地、林权等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由于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要提高更全面的服务,为农户提供更新的信息。

(三)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虽然相对于农村金融规模和结构,农村金融效率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对微弱,但却是农村金融功能的体现。因此,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也是觉得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供给不足有可能是农村金融效率降低的原因。在内部结构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起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

在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多余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带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是依靠融量的支持,金融结构有待完善,金融效率更是有待提高。要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提高金融效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谈儒勇,叶海景等.我国各地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1

[2] 韩廷春,龙源.投融资机制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4)

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例10

(一)资源较缺乏、资本量不足、北方农业落后于南方农业

由于我国土地分布面积广阔的实际国情影响,农村发展类型有很多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倾向有所不同,城镇分布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尚未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农民的生产生活的负担较重。有些地区的农产品虽然质量优良且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量,但却因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等原因导致大量农产品滞留腐烂,给农民造成损失。例如:东北农业发展初期,虽然有优质的农产品质量,但是却不如南方一些高产低质农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由于南方交通发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快于北方交通发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所以造成南北农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南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农村的公众金融风险意识的薄弱,部分农村企业与个人存在逃避金融债务的问题,导致农村经济的资金投入状况混乱,缺乏良性、持久的资金保证,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服务弊端较多

在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尚还具备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贷款的功能,用以支持农村进行农业的开发与相关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一定程度地改善了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丰富了我国农村的资金来源,并且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随着后期的政策改革,农业发展银行逐渐变成一个只局限于在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发挥政策性作用的金融组织机构。服务范围的缩小与服务功能的单调性导致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已经没有办法有效地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证。

(三)当前国内有关农业经济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够健全

法律政策在农村生态环境创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国家、地方性法律政策的完善度、健全度直接影响着当前我国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发展化。但是当前农村金融建设发展过程中,仍存着地方执法部门职权无力,执法不严,不按法律规章落实办事的现象。我国农村金融环境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规范,缺乏约束力,涉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缺乏法律保障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设的具体措施

(一)提供必要的资金导向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物质环境创设

创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讲仍然需要以依靠农村自身的经济发展为主体,要努力创建相对完整、独立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农村金融经济自身的竞争力与创造力。提供必要的资金导向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设提供物质保障。另外,国家要注意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比如就制度层面而言,村政府可直接规定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资金吸收与运行模式,并着手完善与此相照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能够激励并约束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为创设农村经济生态环境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二)着重开发、扩大新农村中农村发展银行的服务范围

首先,我国的中央人民银行要根据国情与市场需求灵活使用货币政策工具,为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其次,由于农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而农产品的产出却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性较大,农产品的产出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农村农业金融组织机构的贷款风险较大,这就导致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提供给的农业贷款期限很短,无法满足农业贷款的需要。可以根据“先贷款后存款,先浮动后开放”的原则促进农村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地运用市场管理机制,提高农村金融组织机构的积极性,为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例如;农村发展银行可以将投资的服务范围扩大化,将相关的投资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经过整合发放给村民,为村居储蓄、理财、土地经营提供更多的帮助,既可以节省资本流转时间,又可以为本地区农民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帮助,为创设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群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