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村金融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5 16:32:59

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1

二、农村金融对资金的流入流出现状

(一)农村金融资金流入

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的“绝对总量”依旧是比较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依然比不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所以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也难获得具有规模的存款;在农村地区广大的农民群众基本把相关收入用于养老、储蓄等活动中去,用作投资的很少,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吸纳到的相关资金能够用于投资的比例比较小。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资金却可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创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农村金融资金流出

一直以来,深受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镇的经济效益都要远远高于农村的经济效益的,在资金的流转方面,都是自低向高的走势,农村的资金很多都是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流向了城镇。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入资金本来比重就不大,加上大量资金的流出,就进一步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会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释放活力。

三、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资金没有更多的投向农村发展

金融市场资金供需相矛盾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以服务三农作为基本要求,以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由于受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信贷审批权限的制约,使支农资金大量外流,削弱了支农资金的供给,弱化了对农村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在发展中,作为我国农村市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由于资金受到限制,没有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足够资金,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许多乡镇仍旧没有服务机构,造成许多金融服务真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二)农村金融体系定位不清

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方向有偏离,没有为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我国金融机构由于历史问题和机制的原因,责任分工不明?_,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多样化难以满足,更多的县域资金流向城市,农村信贷资金严重缺失,支农方向发生偏离,造成了县域经济的资金得不到合理需求。由于农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国有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撤离,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面积收缩,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经营和定位相脱离,农村和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三)金融发展环境受到制约

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势区域,以其为服务对象的农村金融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以有利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金融的稳健发展。农村金融主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了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瓶颈,无法有效地为农村经济贡献更多力量。

四、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充分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

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发展重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金融机构体系还有监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国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下,积极的开动脑筋,降低有关的资金成本,想办法扩大资金的输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强化自身网点的使用,优化分支机构的功能,提高对农村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要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突出在农村市场的竞争优势。对于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规范和完善其内部治理机制,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誉,打造相关的品牌,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强化外部约束机制,更好的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合理、有序、科学的开展相关工作。一方面可以积极巩固传统的老业务,另外一个方面也可先试点新业务,在逐步扩展,简化相关的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注重顾客感受和体验,减少顾客的流失率。

(二)加强监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2

农村金融是一种集合信用、钱币与金融的融合体组建的货币流通的农村经济通道。要振兴农村经济必须要认真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加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

一、农村金融概念

准确的掌握农村金融的概念才能进步一研究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深入研究加强农村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的措施。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正式的启用“农村金融”这个概念并广泛应用,而只是狭义在冠以农村与金融的泛泛定义中。实际上农村金融应该不仅囊括金融活动的外表,也包涵了它被隐藏的金融活动本质。它是信用、货币、市场流通的统一体,不仅是财产的借贷,还包括一切其它投资、保险、储蓄、信托等金融活动。

在交易视角下,农村金融是交换与分工的产物,资源的需求和所有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承对称分布,属于一种金融交易。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效应比较明显,交易的信息对称程度和交易次数决定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誉机制的建立。具备交易的信任度和心理安全感是金融交易的本质特征。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式发展才刚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体制不够完善等,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1.农村金融资金供应与资金需求不匹配

随着农村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农村的产业化结构已经日趋完善。许多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进入20世纪后更是发展迅速。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农产品培育、生产、加工企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企业加大了对资金的需求量,这也同时导致了在农村环境中的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主要资金供给的大幅锐减,在2000年以后,农业、工商、建设和中国银行相继撤出了县级甚至县级以下地区,这就产生了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严重不匹配,大幅失衡的局面。这是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新问题。

2.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

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的脚步还属于不断探索与尝试阶段,缺乏系统的发展理念与理论根基,缺少具体发展农村金融经济的系统规范与体制。例如比较明确的信贷法律规范、具体的宏观政策的扶植等等。又由于农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资金投入的思想比较薄弱,也就促使农村金融经济缺少这些方向的金融交易活动。因此,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大环境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又一难题。

3.农村金融发展制约因素多,抑制作用大

农村金融较城市金融体系比,具有管理经营难度大、地域广泛、服务对象特殊等特点,再加上农村经济普遍收入波动较大、人口较为密集、抵押品匮乏、金融交易风险大,这些制约因素就让一些金融机构没有利益可收。此外,信用工具不完善、国有银行垄断、信誉危机等等也给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抑制作用。目前我国的2.4亿农户中只有15%曾经获得到金融单位的贷款,而农业贷款仅仅占据我国总贷款量的5%左右,可见金融抑制作用的强大,这是发展农村金融的普遍问题。

4.非金融行业威胁着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

由于在农村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比较困难,很多农户在教育、医疗和生活中缺乏资金时,虽然私人借贷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约,但接近三分之二的农户还是选择了方便快捷的私人借贷的方式。这样非金融行业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向前发展。

三、如何加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

1.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不断发展的理论、发展的思路,不断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更快、更好的繁荣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是分配和生产的关系,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血液,农村经济又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着金融需求和供给,二者相辅相成,要用科学、不断发展的手段加强互动。

2.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一定要继续完善农村金融交易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出适合农村经济与农业结构发展的保护与保障政策。此外,还要加强对医疗、教育、生活等公共产品的充足供给,加强农村各项保险制度的完善,扩充金融产品范围,促进金融市场效益稳固提升。

3.完善农村金融结构,加快多元化发展,促进资金回流

要加强农村金融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必须要调整农村金融结构,促进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杜绝资金不合理运用和分配的问题。对于非正规金融行业的竞争要正确对待,可以加强金融机构的管理,调整营销策略,从为农户利益服务的宗旨出发,让更多的农户接纳正规金融市场产品,促进资金的回流,提高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例如现在很多农村开始实行小额信贷组织的创新,这种改革是以平衡成本收益、以最终利润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市场实践改革,在试行地区已经看到了成效,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陈本。除此以为,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利率等多种方式刺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已经迈入了崭新的跨时展时期,国家也正在大力扶持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制定出许多利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有利政策。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认真认识农村金融的概念,认真辨认农村金融经济的本质特征,努力找到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江能,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高晓燕,基于供给视角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3

农村经济具有自己的特点:首次的投入高,回报和产出较慢,农业存在着自然的风险;大多数农村经济的基础薄弱,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严重短缺;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资金自给能力明显不足。这些方面都说明农村经济的增长是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的。

农村金融从产生到现在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如今国家在政策方面扶植农村经济,注重三农的发展,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好坏决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缺陷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涵义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1]。我们把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称为金融机构。目前,我国正式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正式金融有钱背、私人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在许多地区非正式金融机构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随着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现已形成了包括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

长期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三农,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我国农村,每年还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适度的集约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都需要资金,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无法满足当前的资金需求,因此,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我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当务之急。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课题。2007年1月召开的第十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框架。本文从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出发,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对构建农村新型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性进深入研究。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现行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农村商业银行。从2012年各省市农村金融营业点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分布不均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农村金融机构多,而经济欠发达和西北地区的农村金融营业点少。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地域和经济方面的因素。通过对各省份农村金融机构营业人员投入情况的比较,发现各省市数量差异较大,这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分布有着直接联系。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变化很大,截至2013年3月末,五大行年报已悉数出齐,尽管7 813亿元的高额利润及总体下降的不良贷款率让市场松了一口气,但从部分观点看来,表面光鲜的数据并不能隐蔽不良贷款规模同比趋多的承压趋势。以五大行为代表,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与关注类贷款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工行、建行、中行去年不良贷款余额分别增加了15.64亿元、37.03亿元、18.3亿元。“银行的信贷余额逐年增加,不良贷款自然也会相应增多,以当前的不良率,银行资产质量还是不错的。”尽管如此,前述工行人士也坦承,未来不良贷款余额上涨的压力也不能忽视。作为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逾期贷款的数据正在全线上涨。2012年,仅工建中农交五大行的逾期贷款就已高达4 000亿元以上。这还剔除了银行为一些地方平台、企业所办理的贷款展期。逾期贷款的高额数据表示金融市场一方面有钱,另一方面也表示留在手里的钱总是舍不得贷给农村。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新农村和三农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新农村和三农的建设过程中,储蓄率的高低和贷款的难易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我国农村建设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2]。经济和金融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金融通,而金融可以通过利息率使消费和实物储蓄发生变化,从而使储蓄增值转化为投资,这就是金融吸收储蓄的功能,储蓄又是生产者直接的资金来源。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程度。农村金融存在的意义就是把农村分散的资金有效的聚集起来用于生产者投资。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是经济有效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涉农信贷投放方面,村镇银行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涉农信贷量来满足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二)农村金融服务在农村建设中有着资金效率高的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是检验生产成败的唯一指标。农村金融植根本土,在农村建设的资金调动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它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把资金配置到效益最好的区域和项目中来提高效率。随着我国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建设和信息更新节奏加快,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会不断下降。农村金融服务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中介地位和专业技能来替资金所有者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降低资金所有者的风险和监督成本。另一方面,资金寻求高回报的性质使得农村建设中资金从效益差的项目投向效益好的项目,有力地回避了风险和提高了效率。

(三)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村建设发挥着催化剂、助推剂和粘合剂的作用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各种资源都要靠资金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货币资金,通过货币资金运动促进商品交易,引导劳动力、土地、人才等要素的合理流动,按照市场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迅速粘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力。“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作为“三农”的桥梁和纽带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功能,起到“催化剂”、“助推剂”和“粘合剂”的作用,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村金融应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催化剂的作用,积极促成农业产业化的局面。说到底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在目前,如何解决龙头企业的融资“瓶颈”就成了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新方向。农村金融机构应适时开办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业务来满足企业结构调整的不同需要。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要保持信息沟通,以更好的保持农村企业的良性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充分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援助都要用到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以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为导向,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档次与附加值。

在农民致富的进程中,农村金融应发挥粘合剂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要将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实际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目前,海南省农信社推出的小额贷款产品已多达12种,主要包括农村诚信青年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惠民“一卡通”贷款、党员双带致富贷款等,而且政府还对农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人们已将海南的小额贷款模式称为的海南模式,海南也因此成为“三农”小额贷款中发展最迅速的地区[3]。

(四)农村金融是调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杠杆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通过金融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社会总需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商品、劳务总供给保持基本平衡,就能使物价稳定。金融可以通过对农村经济“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来尽量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金融方面“多予”就是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降低对“三农”贷款的利率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少取”就是尽量降低农村生产者的融资成本,采取行政和市场的手段使农村建设融到更多的低成本资金。通过长期的“多放少取”政策,农村才能够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供需平衡和降低城乡金融服务差距[4]。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垄断、缺少竞争

在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网点数量占全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例51.5%,而且总体上呈现平稳的状态。农村信用社改制以来,其存贷款业务发展基本平稳。但是,在2012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余额占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比例的81.04% ,而201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92.63%。这说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垄断了农业贷款的市场。从农户贷款角度看,我国存在着农村正式金融(不包括保险、证券、期货、担保产品)总体垄断化的问题[5]。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最大的正规金融组织,可是由于其实力薄弱,地域性的限制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其他的多种金融组织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

(二)农村正式金融资金从农村地区外流问题比较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正式金融资金从农村外流问题比较严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分析,主要资金流出渠道为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拆借和上存资金等方式[6]。

当前农村资金严重流失,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引起的资金流失。改革开放以来的各时期,中国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均小于农村存款余额,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商业银行从农村吸储余额后每年会有数百亿资金通过信用社净流出农村。二是邮政储蓄渠道引起的资金流失。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与国有商业银行基层业务网点快速收缩之势形成对比,邮政储蓄存款则呈快速增长之势[7]。据《中国金融年鉴2012》统计,2011年邮政储蓄存款净增5 566亿元,2012年的存款余额为407 422 570.4万元,上升了19.7个百分点。按照目前情况发展的话,根据国家开发银行预测到2015年农村金融缺口可能会达到8万亿元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大概2.4亿左右农民,而需要贷款的占了50%,“三农”贷款缺口逐年增大,目前大概在1万亿元左右[7]。

四、对未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发展农业保险金融

农业保险是一种能有效的分散和降低自然风险,进而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系统风险的有效手段。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要有自愿与强制保险的原则。因为农业保险的效率是与参保率有直接关系的,如果完全实行自愿保险,则保险的参与率难以提高,农民的保费会很高,这时候抗风险的能力没有得到保障。而农民参保率高,则农户需要支付的保费就降低,政府的出资也可保持在合理水平。根据经验,强制保险应选择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实行保费补贴(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从财政资金中各划出一定比例份额用于补贴农户的保费)。除此之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对其他涉农保险营业税按 5%先征,按 3%返还,印花税按 0.1%先征,按 0.05%返还,将返还的税金充实风险基金。”[8]

(二)发展非正式金融、促进竞争

竞争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良好的竞争能加快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变。非正式金融服务能及时利用分散广泛的局部知识(各地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文、地理等)来拓展各种市场,这种竞争机制可以促使金融机构提高对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服务领域不足,金融机构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我国非正式金融类型植根于本土,分布众多、广泛,且贴近农户和中小企业,有的甚至与农户和中小企业发生直接联系,因此与农户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性高,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大。非正式金融属于内生金融,直接面向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这种由需求跟进的运作特点决定它的需求程度高于正式金融(当前的正式金融采取供给先行的运作方式,这种方式不能根据农民、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提供及时的金融服务)[9]。在这里笔者列举几种民间存在的非正式金融机构,民间直接接待、放贷人贷款、民间借贷中介、各种合会、未注册登记的典当行、民间私人钱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集资借贷、小额信贷、民间担保企业、互助会和互助基金等。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4

2.“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主要集中于大企业和大项目,“三农”领域的信贷投放占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1999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中小客户的服务越来越弱,信贷投放权纷纷上收,从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农村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大量农村资金“农转非”,使本来不足的农村信贷资金越发捉襟见肘,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3.乡(镇)级农村信用社的撤消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金融机构,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始终高比例地保持着向农户放贷的领先地位。然而,小微借贷市场的乡(镇)级法人社的全部撤消,所导致的后果是,被保留的县级统一法人社其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地(市)级、省会城市级和省(区)级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的数量在逐步增多,但是,其支持“三农”小微贷款的意愿却在逐步减弱。按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其发展重点将超越农村市场,这必将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不强目前,为农村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有农村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正规金融,以及还包括大量的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然而,正规的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不强。农村发展银行,只是将业务重点放在了粮棉油收购方面,真正供给“三农”的信贷资金数量很少,并且,在县域以下并没有网点。农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并且撤销合并了县以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信贷业务转向了城市。部分农村信用社采用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也将从农村市场吸收的资金,部分流向收益较高的非农部门,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微型企业则难以得到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对“三农”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注重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业务,并从税收、保费补贴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鼓励民间借贷进入金融市场。投资能力不断提高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仍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只能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游离于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既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将经批准从事专业放贷业务的机构或组织从一般意义的民间借贷主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专业放贷人对待,引导民间资本规范从事资金借贷活动,鼓励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运作。

2.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机构多样化,也就是既要有大型商业银行,又要有区域中型银行,还要有小型金融机构。而多层次的金融需求需要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予以支持。应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建立分支机构,或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担保方式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通过改革建立与农村多种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金融等多种性质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立以农村信用社为支农主体的地位,利用信用社网点多和覆盖广的优势,推行其向村镇银行的试点转变。因地制宜地推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试点的建立,构建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多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

3.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为农村信贷提供风险化解服务。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即可以采取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模式,也可以采取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运作模式,都是通过政府的力量组建担保。实践中,应努力构建由县、镇或村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资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有贷款需要的农户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企业等的评选,鼓励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参与信用评比,对信用高的农户、村、镇和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在对其发放信用贷款时适当增加额度,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等奖励,鼓励并提倡这种信用行为,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把信用的形成和维护打造成一种民众共识,一种可以测量的道德标准。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5

在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还存在着路径上的依赖。使得财政支农和农村贷款所占的比例较低,这一现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仍旧存在着城乡差异,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财政的支持,因为财政支农是政府的专属行为,所以政府应该对资金的流动做出合理安排。目前我国已经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政府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一些发展战略做出调整,越来越提高对市场的重视程度。

1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1.1明确财政支农的重点

在我国农村紧急发展过程中,想要提高农业现代化,就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从基础出发,在坚持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农民的生活成本。在农民过上相对富裕生活的同时,也要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将农民的基础设施建成之后也要保持好农村的农业资源,只有在保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收入和思想境界提高了,才会不为了眼前利益去破坏生态发展,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1.2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就是财政对农村的投入。针对于目前的农村现状,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和财政支农分不开的。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样农村才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而达到农业现代化的新农村。

1.3在财政支农方面因地制宜

由于地理差异的不同,各个地方的经济也不尽相同,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财政支农的方面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对各个农业地区起到关键性帮助的作用。每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影响。在发展匮乏的地区想要赶上发达地区就要加快发展的脚步,从而也需要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这样才能平衡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实现地区农业之间协调发展。

1.4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的监控

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民负担问题紧密相连,现阶段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农民的生产力的水平提不上来,生活条件也随之下降。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有剩余的情况出现,这些都是农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后果。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财政支农的力度加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这已然成为了对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与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还要发挥广大村民的积极性,来对财政支农资金起到监督作用[2]。

2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2.1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一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都受到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农村的发展影响的不仅仅的农村经济,更多影响的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发展和转型升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农村金融和农业发展来说,制度对其是非常重要的。制度的基本变迁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因素。中国农村财政在近些年来已经经历了一些变迁,这些制度变迁更多的是由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导致的,和农村经济发展本身是没有多大关联的。国家在每个时期都会做出战略性的调整,做出未来的发展目标。这就决定了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的成果。我国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农村金融制度做出了相应调整,将银行组成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并使银行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农业银行在不断的设立分支机构,使得农村信贷规模在不断扩大,在农村借贷方面也增长迅速。着就推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3]。

2.2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分析

从我们国家城乡财政分配中可以看出,我国是典型的城乡二次元结构。在我国加大对三农方面的资金支持后,财政支农和农村贷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国农村经济正在迅速发展,这使得财政和金融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财政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农村经济才会增长的越来越快。在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就会产生资金剩余。财政与金融是互补的关系,这会形成农村经济发展、财政及金融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完整的财政支农体系。这为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有效的避免了农村金融不受金融财政的束缚,从而实现具有现实意义的市场化经营。

3结语

综上所述,本书论述了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农村金融与财政支农是国家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然农村经济也不例外。在国家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在不断更新具有农业特点的产品,来满足农村金融的基本需求。财政支农是属于国家政府的行为,我国在新政策的推出下也不断的为农村经济发展努力着,以此来促进农村金融、财政支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政府与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村经济生活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濮萌,王文汇,张建波.财政分权影响农村金融供给的效应研究[J].开发研究,2016,7(2):126-129.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6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代数计算步骤[3]如下: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由于研究涉及农村金融发展水平5项指标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3项指标17年间的统计数据,因此,定义比较序列xi={xi(1),xi(2),…,xi(k);i=1,2,…,5,k=1,2,…,17},参考序列yj={yj(1),yj(2),…,yj(k);j=1,2,3,k=1,2,…,17}2)对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研究涉及的数据属于增长型,因此采用初值化变换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基于上述方法计算得出1996—2012年新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关联度,根据表3得出:1)从整体上看,y1和y3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7000,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与农林牧渔总产值(y1)和农民人均纯收入(y3)的关联度均较大。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两者具有突出影响,因而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越快。除x2行外,y2对应的关联度值均小于0.7000且都小于其他两列,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乡镇企业总产值(y2)的关系没有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紧密。这是由于乡镇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资金和引入资金解决融资问题,同时还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高。2)从单一指标来看,x3对应的关联度值较大,说明农业贷款规模(x3)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大,即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大,越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增长。x1和x2分别对应的关联度值也较大,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x1)和贷款规模(x2)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大,但后者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x4对应的关联度值相对于上述3行较小,说明农业保险规模(x4)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小,这是由于新疆农业保险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业保险规模较小,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x5对应的关联度值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x5)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这与乡镇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规模过小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对其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突出。从影响程度来看,农业贷款规模的影响尤为明显,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的影响较小。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并未有效形成对农业的直接支持。农业保险规模的影响也较小,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较弱。乡镇企业贷款规模的影响最小,说明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7

2.工业发展趋势良好。各县(区)在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中坚持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加快园区建设,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奋力推进项目实施,工业基础得到明显提升。一是园区综合承载力明显增强。各地紧紧抓住全省园区调规扩区机遇,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大投入,提高园区综合承载力。二是工业项目进一步增量提质。2012年,全市新引进并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516个,增长29.4%,完成任务的142%(增幅前3位的分别是东乡、南城、临川),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79个,增长35.4%。三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各县(区)立足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加强上下游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3.服务产业不断扩大。2012年5月,省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同时,市政府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成立了抚州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草拟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实施意见》(抚府办发〔2012〕39号),并首次把服务业发展纳入对县域经济的考核,为促进加快抚州服务业发展增添了动力。2012年全市经济发展中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对抚州而言,既要面对国际经济下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影响,又要面临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层次不高的压力。因此,成绩来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全市上下应坚定信心,切实以“三大战役”突破年活动为契机,真抓实干,确保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为建设幸福抚州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抚州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情况

1.农村金融体系情况。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现辖十县一区,总人口近400万,其中中心城区人口120万。全市共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10家金融机构,主要涉农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农村信用社目前仍是金融支农的“主力军”。

2.农村信用社基本情况。抚州农村信用社目前下辖11家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联社及1家农村合作银行,共有网点288个,从业人员2662名,网点覆盖全市所有城区及乡镇。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达267.40亿元,占全市各金融机构的27.54%;各项贷款余额达142.84亿元,占全市各金融机构的37.59%,其中涉农贷款127.4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0.71%。

三、农村金融配置中存在的矛盾

作为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和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金融手段,近年来,农信社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主动紧跟服务实体经济的部署要求,倾力支持“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及经济薄弱环节“,金融生力军”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受机制、体制、环境障碍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主力军所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对有限。

1.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不对等。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的信贷政策,信贷审批权逐步上收,集中在省、市分行,县及县级以下基层机构基本成为了上级行的储蓄所。以支农为主的农业银行,其贷款发放只限于支持城镇个体工商户和企事业单位,发放的基本是大额抵押担保贷款,发放支农贷款额度有限;农业发展银行受政策影响,只发放粮食等收购贷款;邮储银行只发放一些小额的农村和城镇个体工商户及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受自身体制、机制及资金规模限制等原因,信贷投放能力有限,“一农支三农”很难满足农村发展需求。

2.支农义务与政策扶持不对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范围主要是广大农村,发放对象大部分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贷款风险难以控制。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涉农资金政策性投入任务,但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如小额农贷在发放过程中,执行利率较低,但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营成本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出现“惜贷、惧贷”现象。

3.金融资源配置环境与规避信贷风险不对等。城市的征信体系已开始建立,理性消费群体初步形成,信用环境相对较好。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此外,担保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起与企业融资、消费信贷相适应的贷款担保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4.农村金融产品与金融需求不对等。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就农村金融而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功能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对策及建议

1.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拓展农贷资金来源。针对当前涉农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且一些机构在支农上不作为,农贷资金来源单一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规范涉农金融行为,构建一个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根据各自的行业特性,按照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资金性质,自觉承担起农贷投放责任,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2.加强诚信建设,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打造地方信用品牌,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要带头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社会信用,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应继续健全内控制度与程序,完善防范风险机制。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8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与农村经济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比例的不断拉大,“三农”问题的不断突出,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将农民收入得以提高。这就必须将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步伐,而完成这些目标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在农村金融有效供给方面,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就导致正规金融供给困难。自二十世纪末,中国农业银行进行了改革,使其朝商业化方面发展,从而使农村金融的主体出现缺位现象。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在此之中虽然已得到了扩大,但因为其有限的筹集资金的能力,就无法具有充分的支持力度来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新型农村经济正值迅猛发展势头,但面对农村银行不明显的改革与资金回流,就对农村市场资金投放产生不良的影响。且又因为农村信贷垄断现象依旧存在,就造成了产权模糊且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的出现,从而给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并为农村的资金配置带来消极影响,且高利率、大风险是非正规金融的主要特点,也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

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够完善,金融服务单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村地区的市场在资本、保险、期货等方面发育不良,资源配置不健全,且风险大。作为弱势产业的农村,在其经营中有很多无法确定的因素,较大的自然与市场风险,低下的效益,无法匹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而有效抵押资产在农民与农村中小企业匮乏,加之放款的风险分散与担保转移机制在金融机构的缺乏,就使得贷款更加无法发放。其二由于匮乏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工具,导致产品缺乏积极的创新动力,且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较为落后,这也造成了程度低下的电子化与票据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三是不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在市场运行机制上,其市场准入、信息公开、信用评级等都需要不断强化,又因为较为脆弱的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也就使得风险控制机制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三)相关政策制度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目前我国针对农村金融服务出台了一系列上的优惠政策,但在财政政策上依旧存在不清晰的问题,如呆坏账核销、财政贴息、各种税收的减免等方面,支撑力度严重不够。其次,在货币政策上,优惠政策缺乏,如存款准备金率、存货比率、流动性比率等都未有较为宽松的优惠政策,这就导致在监管农村机构市场准入、资本管理等方面存有严重缺陷。因此,必须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不断地完善,使市场主体行为得到规范。此外,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还有待完善,否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生态环境

第一,从宏观经济环境上看,由于缓慢发展的农村整体经济与分散的金融资源,导致农村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并使金融需求在结构、规模等方面差异明显,从而难以满足我国农村金融经济多样性的发展要求。第二,从法制环境上说,在农村经济担保、物权、土地等方面,其法律制度依旧未达到健全标准,甚至一些领域存在无法可依的严重情况。因为一些农民落后的思想,使得一些法律纠纷问题常有发生,因此,对执法环境要进行大力改善,使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第三,从信用环境上看,还未建立完善的农村征信体系,且信息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现象,这就容易引起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建议

(一)实施可持续性的经济政策

第一要实施差别化的财政政策。国家财政要将扶持农村金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落脚点,使合理的财政补贴机制在支农金融机构得以建立。并要对由于自然因素造成农民经济严重损失的,国家要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给,并给予农民应有的风险补偿。此外,政府应在农村贷款利率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倒挂时,对农村金融机构予以利息补贴,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税与所得税加以减免,将支农信贷风险降至最低。

(二)实施有差别的货币政策

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应对存款准备金比率、存贷比率、呆坏账准备金比率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为了将政策的公平性与普遍性得以充分体现,在每年年底都应依据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比率,对准备金率进行调整。中央银行对信贷调控要实施区别化政策,从而使“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制度得以提高,尤其是中西部粮食生产区的信贷额度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来促进金融机构再贴现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市场化改革进程得以加快,使存贷率的波动幅度得到进一步扩大,最终真正体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定价的供求关系与风险水平。

(三)实施弹性的监管政策

在统一管理的框架下,要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分类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探索,将监管政策进行差异化的实施,并使农村金融的风险特点得以充分体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机制要予以适当的放宽,对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加以承认,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适当的加入民间资本,对农户及乡镇企业的承受风险水平加以灵活掌握,并要加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市场的积极性,对监管政策方面的金融工具加大创新力度,从而营造出和谐的金融生态氛围。

(四)组建风险投资基金

在进行社会各种资本筹集时,要实行公司化运作,保障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使科技高、收益高与风险高的农业科技项目获得资金投入,并顺利展开农业化经营,使农民在科技项目中承担的风险加以降低,直至项目成熟后,农民收益获得稳步提高后,在进行普及与推广。与此同时,要使投资基金与农村企业进行结合,保证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行农村经济的腾飞。

(五)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

由于弱势农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在商业性保险公司对农业政策性保险进行承担时,无法对其业务开拓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发。为此,中央政府要建立一套服务体系,来对农村保险业务进行专门的办理。并要补贴与优惠商业性保险公司的财政税收,促使其增设农村地区网点,从而使农村保险险种得以拓宽,最终将农村风险与资费标准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

(六)建立巨灾风险基金

在农业生产中,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不包括干旱、洪水等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因此,对农村保险的巨灾风险基金的建立是保证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一环。为此政府必须由此着手,成立中央级的农业巨灾风险基金,且巨灾风险金应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出资,并开设专门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从而使遭受巨灾损失严重的农业保险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应有的补偿。

(七)改善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环境

要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对那些不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法律要进行调整,保证农村资源的市场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在金融领域逐渐引入农村土地使用权,并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的产权制度建立起来,从而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化发展,为金融支农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结束语

本文就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建议两大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方面,笔者提出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体系功能不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及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生态环境不完善四大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分别是实施可持续性的经济政策及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实施弹性的监管政策、组建风险投资基金、成立政策性保险与巨灾风险基金,以及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波,杨国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9

一、引言

金融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依附于经济生存,并影响着经济的增长。首先,可以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其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通过发放贷款、贴现票据、购买有价证券等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注入。再次,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以节约成本。同样,经济的增长也能影响金融的发展。首先,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次,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从而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层次。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该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9年,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安徽省GDP、第一产业产值、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存款、农村储蓄存款。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1. 模型选择

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而且考虑到时间序列的不稳定性,应用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指标设定

本文主要从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效率的角度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从而建立起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关系式如下:FZ=α+γCB+δDB+ρXL+ε(1)

其中,CB为安徽省农村存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DB为安徽省农村贷款与第一产业产值比率,XL为农村金融效率(即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比值),FZ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四、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当前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规模对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则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当前的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心应该从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向提高效率转化,构建一个高效、规模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构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第二,加强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

第三,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农村金融的发展例10

国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它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国内对整个中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对区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结论的不同可能与学者采用的实证检验方法和度量指标不同有关。尽管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是连接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对农村经济增长应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也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河北香河县成立我国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完全由市场主体自愿参股,政府主要发挥监督、管理与引导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入不仅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也给农信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其改革。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处于劣势状态,函待提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几经改革,但发展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我国贷款几乎全数投向了工业和服务业,而农业仅仅占据了极小的比例。这些现象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在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显著,即农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显示农业并不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与前面进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规模时得出的结果相反。但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农业贷款的余额大于农业存款,只能表明它相对于农业存款是有效率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农业的发展上,农业贷款的供给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为农业存款余额本身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农业贷款与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对优势。

3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农业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贷款的供给不充分,尤其是真正用于农业的农业贷款不足,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为何存在抑制,即农业贷款为何不足。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即我国农业贷款不足,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足。需求性抑制,即农户对该部门资金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小也存在,但它只是从属现象。

(1)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资金的供给不足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所,但是它们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向农村尤其是向农户提供充足的资金。

(2)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管制,减少了农业资金供给来源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往往是官方金融组织的数倍,使借款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同时它的组织行为不规范,部分经营混乱,容易产生金融欺诈,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甚至扰乱金融秩序,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另外,由于农村地域范围广,交通不便等原因,政府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运营成本较高,难度很大,因此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来源。

(3)农业贷款风险高,农户缺少贷款抵押物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因此农业贷款涉及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农民收入低,借款之后还款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从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繁杂的抵押担保等手续。由于农户本身资产较少,其拥有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并不能作为抵押物,金融机构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再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大大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中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现象相当突出,甚至很多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这样一来,农户无法进入融资环节,严重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4)农户融资需求不足

市场交易中,风险大成本高。面对这些风险,在缺乏克服风险的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多数农户选择经营传统农业,不敢也不愿意改变,如改种植经济型农作物,发展牧业渔业等,从而减少了农户对资金的投资性需求。

3.2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