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堂教学形式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8 16:27:02

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例1

课堂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课堂的结尾与课堂的导入是相互对应的一对范畴。导入是始,结尾是终;导入是开,结尾是合。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矛盾运动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就有先声夺人、启发诱导之功能,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而对于课堂结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认为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少,不便安排,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宝贵,怕浪费时间,便接着讲下节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结尾草率等,总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好的课堂结尾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升华;能使学生对知识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因此一个富有创意、恰到好处的精彩结尾会为一堂课的最终完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下面就如何做好课堂结尾形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励式结尾

激励式结尾,具有“撞钟余音”之效果,它能紧紧抓住学生,催人奋进,还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使学生在我国民族精神的启迪下,立志将来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去。如学习七年级“人生自强少年始”,结束时采用激励式,我引用梁启超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的句子“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目标,不断奋发图强;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归纳式结尾

通过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加以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它能够起到由点到面、提纲挈领、综合比较的作用,达到增强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学完九年级第三课“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这节时我先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从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加以归纳(不足之处教师归纳总结):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49新中国的成立-195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样结尾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从历史事件的发生中深深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处于该阶段的原因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之,在课堂结尾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构架,会潜移默化中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名言式结尾

在课堂的结尾处巧用名言,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魅力,又有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容,加深记忆。例如,在讲完九年级“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这框时,我就请两位同学朗诵臧克家《有的人》这首诗歌。请学生思考:1、你敬仰诗中的哪一类人?为什么?2、你鄙视诗中的哪一类人?为什么?3、面对新世纪的到来,你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引导学生回答: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点名主题。

4、悬念式结尾

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通过设置悬念引出下节课要学的知识。这样,既设置了下一课的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延伸,激发了他们探究新内容的兴趣。例如七年级“走向自立的人生”,在上完第一节,学习了自立的含义、表现、意义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青少年应该自立、自立的意义非常重要,那么青少年怎样才能自立呢?”,为下节课设下疑问,埋下伏笔。这就会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有强烈的愿望听下节课的有效方法。

5、首尾呼应式结尾

首尾呼应式结尾是教师以设置悬念引入新课时,在课堂结束前消除悬念的方法,做到悬念不悬这样结束,既能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又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往往采用提出问题,巧设悬念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随着教师的讲解,问题逐渐明了,迷雾层层揭开,那么在授课的结尾,教师就要顺理成章地照应开头,解除悬念。这样首尾呼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验自己的学习成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上七年级“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节课时,如果在导入时提出“青少年怎样才能自立呢?”,在课堂结尾时就可以回应导入的疑问。当然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要认清依赖的危害,告别依赖;2、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遇事要有主见;3、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4、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

6、图表式结尾

图表式结尾要求教师依据授课内容,通过图表将所学知识加以形象化、条理化,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概括度很高,既省时,又很有效果。例如在讲完九年级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框时,采用图表式结尾,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1)、公有制经济有哪些组成部分及公有制经济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有哪些组成部分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由什么决定的?

7、歌曲式结尾

歌曲式结尾能使学生感情丰富,容易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也使课堂在结尾处再次掀起一个高潮。如学“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时,当讲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中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后,教师让学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歌曲,这些歌曲能使学生在音乐领悟四项基本原则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同时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激越、回味无穷。在学习完改革开放后,就带领学生在乐曲中有感情地唱起《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和歌曲内容相得益彰,深入学生心中,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使学生在歌曲中领悟了这些深刻的政治理论。我认为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书本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形式例2

G633.3

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感语文教学是否成功在于课堂。课堂是教师展示才干的主阵地,是激发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功的课堂在于教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充满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组织,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几种教学形式。

一、小组竞赛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语文课堂可适当选择小组竞赛的形式,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初中生的好胜心都是比较强的,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因此,通过竞赛的形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时,就采用小组朗读竞赛的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在范读诗歌后,对诗歌朗读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让学生集体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朗读态度不够积极,有点滥竽充数的态度。我于是萌发让四个小组进行一次朗读比赛的念头。我把想法一说出来,发现同学们都显得很兴奋,跃跃欲试。我刚把比赛的规则说完,看到各组的学生都已坐得端正,精神饱满,个个情绪高涨。在比赛过程中,大家都整齐、响亮、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着,同学们深情专注,语调抑扬顿挫,比之前的集体朗读不知强了好几倍呢!最后由各小组代表和老师点评,选出朗读比赛获第一名的小M,大家都热烈鼓掌,表示祝贺,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节课,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很快就会背诵了这首诗歌。实践也让我深感教师必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真美妙”,从而产生“我要学”的心理。

二、上台表演课本剧形式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和形象性较强的内容,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编剧本,上台表演的形式,来展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让喜欢表演的学生的天赋得以发挥。主体教育论认为:“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学生的表演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他们把表演当作一种游戏,这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一刻时,我改变以往直接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形式,而是先布置学生课前自行选择合作表演的同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编一个剧本,分配好表演的角色。要求学生要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逼真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态变化等内容,并能做到不看教材,脱稿表演,熟练地进入角色。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堂的表演夯实了基础,也节省了许多时间,使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果真,学生在课堂上做了精彩表演,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其中有一组学生的表演很出色,把皇帝及两大臣看新装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阵阵掌声。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笑声中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及主旨,感受到皇帝及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印象特别深刻。课堂表演确实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形象表演能力,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还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即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共同提高。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这篇课文,文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五幅春景图,其中前四幅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和“春雨图”,在写作构思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四幅春景图都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写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为了不使学生学起来觉得单调又费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一幅春景图,通过画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每一幅春景图中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写作角度及写作方法,并理清写作的顺序。任务一下达,各小组成员马上活跃起来。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统一,然后选出小组代表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教师再进行点评指正。这样,通过各小组代表的展示及教师的点评,同学们对四幅春景图的内容及写法都有深刻的认识。课堂气氛既轻松愉快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四、举办辩论会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例3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20

一、背景和特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通常是根据教学单位的规模和师生交往的程度来划分教学组织形式。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小班教学、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等)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等)。

从表现于外部的特点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或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形式。师生的活动必须适应一定的时空条件,并形成一定的“搭配”“组合”关系。教师和学生以这种程序和“搭配”关系共同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或综合。

二、教师组织课堂活动中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原因

1. 教师控制提问,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非纸笔型评价手段,也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教师通过不断循环的“提问――回答――反馈”环节,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掌握新知,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矫正补救,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和谐共鸣中有序推进。但在课堂教学“提问――回答――反馈”环节中,发现大多数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和控制着的,越是精彩的公开课,教师对提问的控制越严密。提问由教师来主导,反馈也是由教师来进行,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上阅读课时,教师一般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然后开始提问,每个问题提问一名学生。如果该学生不能回答,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再提问第二名学生,直到得到自己期待的答案,如此提问完所有问题。无论是听说教学还是阅读教学,许多教师都习惯于采用这种“教师控制提问法”。而在有五六十人的班级中,这种组织方式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提问时,只有个别学生得到了回答的机会,其他学生则只是旁听,课堂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

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效果,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仍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考点,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心理、认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缺乏考虑,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堂堂一个样,节节一个调,学生参与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教学实效性很差。

3. 小组构建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参与度低

在许多英语课上都会看到这样的合作学习情景:当教师说:It is time for pairwork/ groupwork或discussion时,学生便条件反射似地迅速回头,上下桌的同学就开始讨论了。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似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有中文有英文,却不知道学生具体在讨论什么,徒有一些热闹罢了。这就暴露出了两个问题:(1)对于小组合作采取何种方式,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往往含糊不清,最终只能人云亦云。(2)教师往往忽视编组策略,造成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表面上是全体参与,实质上是好学生说了算,程度差的学生只能袖手旁观。

三、解决方案

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小组活动,笔者尝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以下几种形式各有其优缺点:

1. 教室座位形式

(1)传统的秧田式

秧田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最为普遍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仍然被我们学校广泛运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①它能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有一定的规模效益。②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的学习系统完整。③它能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相处,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法。⑤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和管理,从而可以赢得教学的速度。⑥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与情惑,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

秧田式有其局限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全体学生被迫接受同一个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而缺乏灵活性;单纯的言语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不适宜完成动作技能目标,对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效果甚微。

秧田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对于那些班级人数较多、教室面积较小的学校来说,秧田式是它们的唯一选择。它最大的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马蹄式(双翼式或半圆式)

马蹄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将学生课桌椅排成马蹄形状,与半圆式、双翼式相似。它的优点是:留出的空间大,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左右两个大组,便于开展一些对抗性的教学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和分组比赛等。马蹄式既有助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便于教师走近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这对于教师监控整个课堂也没有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安排形式。

(3)席地式

席地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室里没有桌椅,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席地式的优点是,由于没有桌椅,教学场地相对扩大,教学活动的空间可以随时变换。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变换姿势,如站、坐、蹲,还可以根据要求改变活动方式,如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学习,没有拘束、没有负担,轻松自如,仿佛又回到了幼儿园。

2. 活动式,小组合作式

(1)同桌合作

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同桌两人组成。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特别适用于低级学习任务,如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作业等,也可用于难度不大的问题讨论。

(2)“邻居”合作

课堂教学形式例4

数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样的一个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大背景下,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第比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舞、唤醒、激励学生,教学应想方设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就以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新教材与新的教学方法探索为主题,谈谈本人在课改实验期间对教材的一点看法及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传统数学教学与新课程理念对比分析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课程都有巨大差别。在内容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概率与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 ;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新数学教材增加了如“做一做” 、“听一听” 、“说一说” 、“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二、如何来进行数学新课程的创新教学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值得强调的是:新与旧的最根本的差异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大众化数学的思想”。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学新课堂教学应具有如下的形式:

1、数学课堂学生化。

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应由原来的指挥者、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配合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并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为此,在教学《整式的加减》中的“同类项”一节时,我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设计:我在上课时先拿出几小袋硬币,要同学们分组数一下各有多少钱。结果出现3个情况: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中拿出来,边拿边加数;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的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3、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针对最快捷的方式,教师点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那就是―――同类项。”……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的道理是一样的。”不错,数学的知识内容就是如此而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经常性的让学生参与经历(感受)、体验(体会)的过程,那学生就会愿学、乐学,就会自觉、主动去探索数学中的真知。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学习应当成为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活动, 而这需要有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持续兴趣作为保障, 否则,外部奖赏再诱人也不能维持长时间的艰苦学习。 荷兰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说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精心设计,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强化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经历、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力求在学习新课过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上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及学生学习过程经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统计的初步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时,我课后专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对一些商场内衣服的大小和销售的数量关系,鞋子的尺寸与销售,家庭各种开支等等,进行了实地调查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又是查资料,又是交流,互帮互助,促使这三个知识点掌握和灵活应用,更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3、数学学习的多元化。

新课程教学中,数学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一个知识点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先猜想,再动手实践(或实验),然后由操作结果去自主地探索,再通过合作交流,最后归纳总结知识。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讨论、合作、交流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共享。实践表明:这种多元化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

米勒说过“教师应较少详细叙述事实, 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予现成答案; 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 美妙之处, 引发美感;必须引发智力活动过程,必须产生对知识本身的感受。”如在探求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就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实践、探索、归纳的过程。在教学的前一天让学生先各自准备好4根3cm、5cm、8cm、11cm的纸带,上课时先设疑提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连而成的图形,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只要给出三条线段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讨论归纳得出新知,体验了“成功”,进而激励了内在动机。

4、数学学习情境化。

贴近生活实际也是新数学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的关键,传统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内容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对数学抽象、深奥的印象,导致心理上对数学学习的排斥。

例如利用观察生活中的推拉式防盗门,说明运用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木工师傅在做好的长方形木门角上斜着钉了一根木条来防止不稳定性,是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几何性质。“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5、数学辅助教学的信息化

计算机、幻灯、投影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互联网则更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捷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上“数据的表示”时,我们就是在计算机房里上了这一课:利用EXCEL图表中的折线图、条形图和饼图(即扇形图)来对从因特网上下载的一组特定数据进行了分析,然后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这组数据的某个特性,学生们也分别完成了自己亲自收集的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通过先进媒体的辅助使用,学生兴趣盎然,尝到了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数学学习、应用和探索的甜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教学,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上进的热情,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到学数学的喜悦。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形式例5

提问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10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引导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引导的问题,在“怎么引”和“引什么”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本文就巧设教学活动,利用设置悬念和错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三点做法。

一、巧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

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堂上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就能快速地感受到问题的含义,并对问题的关键点有更加准确的把握,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相关知识时,面对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因此教师可以用下面的图案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提问:上面两幅图案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利用图中的一个图案画出左右两幅图形?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完成图形的绘制?让学生自己完成对应的任务。

学生经过观察就会发现,图中的图形都是由一个基本图形构成的,通过平移、旋转和利用轴对称等方式可以绘制出来,由此学生通过观察就能对本章节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产生初步印象,教学效果更明显。

通过案例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上来,这样学生会通过各种方法来刨根问底,想尽办法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这种具有悬念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前,教师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大家伸出左手,从大拇指开始轮流数手指计数,当数到任意一个数时,学生只要报出自己的数目,老师便能准确地猜出这个同学已数到哪根手指。学生带着满脸的疑惑开始报数,老师的回答准确无误,令学生感到无比兴奋。此时,教师适时引入新课教学:“大家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共同揭开这个秘密吧!”这时再进入新课教学,学生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三、利用错因引导学生分析

对于很多数学知识要点,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其中的区别很难分辨清楚,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难分辨知识的特点将教学中的错误现象设计为课堂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辨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强调和分析知识要点之间的区别,让学生从根本上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的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形式例6

前言: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程标准》将很多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例如:自助、合作、探究等方式,这几种方式的合理有机结合能够给学生的学习主体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依托标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再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进行不断的创新,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来打破传统的独霸讲台的教学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1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调动作用,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巧妙的创造一个引入课程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入到学习内容上来,巧妙的设计情境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学习情感,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情境的设计中,教师就称为学生的主持人,让学生在学习中巧妙的置身与教师设计的情境中,逐步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通常情况下,意境的创设可以从开头即兴导入,例如:在《芦花荡》一文中,可以逐步引入导语: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时期,会发生很多英雄事迹,一位60多岁的老人应是养老的年龄,可由于战争的爆发和他的一颗爱国情怀,让他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数次穿越日本侵略者的封锁线为部队供应物资,有效的志愿了抗日军民的战斗力,而他手无寸铁却能够把日本侵略者打的头破血流,这是一个地道、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吧。这种方式的导入能够给学生一个带有好奇心的意境,自然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入就会逐步对课文中的内容产生兴趣,会以自助、合作的形式去争先恐后的了解文章的详细内容。

2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语段学习

在很多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本一直都是通过前后顺序性进行教学和讲授的,这种传统的讲授方法会造成很多弊病。例如,学生会受到顺序性的影响,事先就将自己画在一个设计好的圈子内,欲出不能,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学习能力受到了束缚。这种学习方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背道而驰。还有很多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自身多年教学习惯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上墨守成规,对学生的思维拓展考虑很少,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学习中新领地的开拓出现问题。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对于开头的咸亨酒店大谢特谢,在那个时代中的酒店学习是空中楼阁,比较朦胧。若让学生从乏味的不理解的学习中去学,那就成为了强扭的瓜。而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来学习,很多学生都是首先选择在断腿后的孔乙己中最后到酒店的场景来学习,这也就是本文中的高潮和核心部分,这样学生通过全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学习,就会让学生很认真的去自己探究,也会很轻松的将各个情节连贯起来。

3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4通过师生提问方式来共同解答课堂教学问题

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在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时,教师都是摸索着进行前进,而这需要全体教师努力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型和学习独立性,在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下,更应深刻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将他们的天资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特别是长期以来对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教学形式上进行改变,为学生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

课堂教学形式例7

一、归纳总结式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往往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这种小结应能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知识的系统性。

例如,在教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小结为:(l)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上述小结中,既有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上的总结。像这样以表格的形式进行高度的概括,以进行归纳总结的结尾方法,形象直观,易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总结,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知识要点,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问题练习式

新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传授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通过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例如,“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学生一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且临近下课了,容易产生松懈情绪。若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性质,则不易被学生接受。此时,教师需要将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小结。

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对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再回顾、再思考、再比较、再应用。不仅自然而然地系统总结了不等式的性质,而且对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则更能深人,远比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等述说性的小结更有实效。

三、问题探究式

即在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适量进。行问题探究。问题探究,既是学生思维中的制高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高体现。

例如学习“中位线”的小结:(l)你能将一张梯形纸片剪一刀,使得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2)梯形中位线的性质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学习后,通过本例中的第(l)问,引导探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第(2)问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梯形中位线性质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进行研究。

四、交流评价式

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畅谈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喜悦,提出建议和见解。因此,课堂小结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

例如“二次函数”的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的是什么?

这个小结具有开放性,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结尾也精彩”。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绝不是教师凭灵机一动就能达到的效果,而应该增强对结尾的设计意识。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结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要性原则。就是课堂结尾要做到内容精练,总结精彩。

课堂教学形式例8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推进,评价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通知》对学生的评价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计划。同时,还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要求。发展目标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新课标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因此,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表现,还包括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及在课堂上学习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

二、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

如何来评价新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至少要进行四个重点转向:

1.由过去评“教”转向评“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服务于学生的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会是好的教学,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由过去评“双基”、“能力”,转向既评“双基”、“能力”,更要评学生的情感态度。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科能力,无疑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中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的落实倾向,应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关注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3.由过去评教师的讲授水平转向评教师的“导学”水平。要把过去注重教师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思路清晰有序、板书工整合理的评价,改为重点评价课堂是否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否能恰当地设计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否落实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民主教育环境,让课堂更民主一些、更宽松一些、更 粗放一些,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学习的生成空间。 转贴于

4.由过去评“教法”转向评“学法”。过去我们往往关注教师带领学生按照课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程序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关注教学内容是否深刻到位,忽视了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的课程改革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因此,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如何充分地自主、亲密地合作、深入地探究的,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态度及有效学习的程度,看学生是如何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的,看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去学习,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

三、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做法,落实新课堂评价的三大措施

课堂教学形式例9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语文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好的合作朗读形式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够促进性格内向、寡言少语的学生一起参与体验,共同在朗读中感知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感受课文的内容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时机恰当运用丰富多彩的合作朗读形式,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下面就以教学诗歌《观沧海》为例谈谈朗读体验式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时机1:初读,整体感知。

适合的朗读方式:①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展示;②全班齐读。

教学时机2:再读,研读课文。

适合的朗读方式:①组内男女生分读;②组内轮流读;③邀请老师读;组内1+1、1+2互读;④邀请其他组朗读;⑤邀请某个组个人朗读;⑥男女生赛读;⑦邀请全班朗读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一:

课件呈现问题:你读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结合诗句朗读体会。

小组展示:

生①:我们组选择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四句。

组内男女生分读。(注: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任学生选择或创造 )

生②: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大海,波涛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生③:这里一静一动,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组内齐读。(注: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任学生选择或创造)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二:

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别一枚花朵的发簪装扮着四季的姿容,将湖中的鹭岛、凫庄点缀成一枚枚玲珑的玉佩镶嵌在绿萝衣上,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芳步婷婷,不染征尘,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寻梦瘦西湖》节选)

朗读示例:

组长:(声音响亮,感情充沛)我们选第三小节,烟雨迷蒙,瘦西湖,我为你而来。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

女生轮读: 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最是那古朴而明艳的五亭桥了,细腰上轻轻一挽,朵朵出水的莲花灿烂如靥。

男生轮读:不论这座古城经受岁月流年如何的洗礼和变化,你始终不为之所动,静静地穿过唐诗宋词,走过明清小说……

女生齐读:芳步婷婷,不染征尘。

男生齐读: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

男女生齐读: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 (重复读)

朗读体验式合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朗读水平,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合作中增强了竞争意识,体现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还能够互相纠错,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评价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

二.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离不开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利用课外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机1:课前预习的落实(包括文学常识、课文有关信息的搜索、故事情节复述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小组抢答;②小组推荐代表展开全班竞赛。

教学时机2: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字词音形义的辨析、背诵训练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组内默写纠错;②组内“1+1、1+2”式过关。

教学时机3:课堂小结阶段(包括归纳知识、课文内容理解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小组积分排名;②“一站到底”式检测。

教学时机4:评价性检测(包括试卷订正、错题讲解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合作订正错误;②“兵带兵”式讲解。

这样的合作学习检测方式要注意根据课堂的时机进行灵活变通,可以有效地发挥“兵带兵”、“兵查兵”的效能,尽量全面地检测基础知识,纠正错误,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效果。

《口技》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件呈现:积累字词,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活动方式:组内互助解决字词句障碍组间互助,教师助学准备竞赛)

活动1:学生提问,组间互助,教师纠正或补充(教师进入小组巡视助学指导)。

活动2:课件呈现竞赛内容,展开全班竞赛。

(1)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善( )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

(2)下面的词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请说说看。

意少( )舒 股( )

会( ) 俄而( )

(3)解释下列两组词的词义。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4)翻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三.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是在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个人与个人、组内之间、组与组补充完善的过程。它能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交流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时机:文本品读、赏析;文本主题的理解、拓展延伸。

教学方式: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

《窗》的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生①:从“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可看出远窗病人的心已经被嫉妒与黑暗所蒙蔽了,他已经丧失了人性,面对昔日新朋友的病患,他从初始的嫉妒堕落成了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

生②补充发言:另一位病人一系列心理变化,可看出他原来心地善良,为交到如此真诚的朋友感到荣幸,但突然诞生的想法,逐渐成为诱惑,私欲膨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懂抵制诱惑的人,一个冷酷残忍的人,一个失去道德底线的人。

生③补充发言:这里还与上文第4段优美环境形成对比,反衬出近窗病人的无私乐观,远窗病人的自私自利。

生④补充发言:远窗病人泯灭了良知,一步一步走向黑暗的深渊,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生活着的人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克服自己私欲,心里装满阳光世界就阳光,用这样的生活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

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给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参与意识增强,主动探索、合作探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学得生动,人人收获成功,使大家的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发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形式例10

数学课堂中离不开教学交流,教师的导、和问,学生的听课、对问题的回答与质疑等,都是数学交流的形式;课外进行的数学活动,学生之间的问题探讨或论文报告中,也存在着数学交流。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交流呢?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科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与学会数学交流。数学交流,也就是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教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也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数学交流是以数学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等方式让主体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知活动。采用不同座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就能较好地让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不同坐位的形式进行教学?

数学交流的形式包括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以及学生的自我交流”根据数学交流所呈现的方式,数学交流分为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口头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叙述,对词语或符号重新赋予意义;书面数学交流主要是指一种数学表达,它可以是符号的、图形的、图表的,也可以是实物的。按照数学交流的组织形式,数学交流可分为“师生谈话式、分组讨论式、实践探讨式”;有的分为“讨论式、主讲式和书面失”也有的分为“活动式交流、作业研讨式交流、问题研讨式交流。”数学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探究为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时刻保证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无定法,灵活多样。同时只要课本中出现有实验的内容,都会想方设法找来材料演示给学生看或者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十分注重常识教学的过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细心组织每一次活动,长期积累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数学交流的实施来进行。关于数学交流的途径,应着眼于宏观的描述,也就是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即数学交流不仅可以在教室内、学生之间、学生与教科书之间进行,还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数学竞赛、数学实践与应用等活动中开展。教室是教学的主要场地,要充分利用好教室这个主要教学阵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性,布置教室,创设环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兴趣。这时,采用不同座位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显得重要了。教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现有的环境,进行座位的布置。

一、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学生座位的布置以单人单桌为宜

也就是说学生面向讲台每人一桌,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书面写作,即创设“写数学”的机会,包括让学生写知识小结、写解题反思、写调查等。

二、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小组内合作交流的,学生的座位布置以分小组的形式为宜

也就是几人一起围坐一桌,数学学习主要是直观描述,即通过画图、实物材料及模型等形象直观的进行操作,得到结论。通过小组学习交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三、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组际交流和集体讲解的,学生坐位的布置以圆形的形式为宜

也就是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把课堂设计在教室外,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大圆,又把大圆分成4小组,每一小组轮流到圆中把知识和实际事物结合起来,再把自己的见解讲述,然后每组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训练了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有利于师生互动。

四、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是小组评价与反馈补救,学生座位布置以行列的形式为宜

当进行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与辩论时,座位行列布置的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概念或问题情景的模拟、演示、表达和转换数学、口头交流,即进行“说数学”的训练,包括个人发言、数学对话、分组讨论、倾听等都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