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堂学习效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42

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学习效率例1

    人们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细细琢磨,不无道理,生活如此,学习亦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确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习效率的高低。

    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知识的传授方法、技巧,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却常常不自觉地把学习习惯培养同以上内容割裂开来,全然忘却了学习习惯在学习当中有着极强的制约、影响作用。根据观察和了解,我发现在学校里,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养成了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包括:

    1.课前准备的习惯。既有书本文具的准备,也有思想状态的准备,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上;2.认真倾听的习惯。铃声一响,就要调动五官,聚精会神,切忌意马心猿,上课走神;3.快速预习或自学的习惯。按照教师的要求,带着问题去预习或自学课文,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4.高效复习巩固知识的习惯。学生要当堂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记忆,解决“如何记住知识”的问题;5.课下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写作业,可以查漏补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总之,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决定学习成绩”。

课堂学习效率例2

预习、听课、课后复习是学习中三个重要的基本环节。学生要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切实做好预习。因为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掌握好课堂知识的先决条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的一种途径。

一、有效指导课前预习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的意义及要求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课前预习需要学生做到:

了解新课大概内容;找出新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并复习所需的旧知识;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二)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意义及必要性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预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或学习资源链接,以课前学习任务单为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公平评价的一种方式。其意义在于:

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知识,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新课的重点及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并给予奖励,可使学生持续保持活跃的学习动力及信心,从而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依据与策略

(一)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模型

ARCS模型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科勒(John M Keller)教授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科勒教授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有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关联、信心和满足。该模型主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或学习目的的注意和兴趣,其次,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与自己密切相关,再次,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二)有效指导课前预习策略

课前预习本质上就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当其对所学内容怀着某种兴趣、某种内在需求,学生就会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就会顺利完成预习内容;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内在的学习需求或缺乏自信感,从而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则学生就不能完成预习任务。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导课前预习。

课前学习任务单如何设计呢?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重难点或其它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探究心,从而产生学习动机。所以问题设计是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单的关键.而问题设计,要以影响学生学习的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关联、信心和满足为依据。

1.课前学习任务单要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新课的注意力并产生兴趣。

以高中数学必修4《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设置如下问题:请你回忆初中数学是如何定义锐角的三角函数?这种定义方法是否可以用来求任意大小的角的三角函数值?如求sin480o的值。这里以问题的形式,导出由于原有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再以旧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心,并进而使学生引起对所学课程的注意。

注意力能否持续维持在整个课前预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能力设计问题或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需要说明的是,所设计问题或情境既要符合学生现有能力,又要为实现预习目标服务。

2.学习任务单的问题设计要与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目标相关,让学生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是与他们有关联的,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作法之一是熟悉化,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与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相关,如关于根式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平方根、立方根这些已熟悉的概念,通过类比得到方根的概念;作法之二是目标定向,教师跟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价值;或者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在现在或将来会很有用处。比如,在每章开始列举本章知识的应用实例。 3.学习任务单的设计须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强列的成功期望,这是学生对课前预习能否长期进行的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的信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经历和体验及学生个人的控制力。一方面,对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设计,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较为简单、直观,属于中低档的问题,让多数学生能根据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即能解决;另一方面,问题的解决还须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使他们懂得学习的任何成功都需建立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的道理。

4.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是必要的。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另外,还可对学生测试效果的分析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对其在学习中所获得的进步感到满意,才能保证学生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良好动机。

做好预习、听课及课后复习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应该得到每一个教师及学生的重视,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本质上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教师给予学生有效指导,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预习规律及方法,学生才能更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进而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课堂学习效率例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88-01

多年的一线教学中,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一些教师为图省事,往往过于依赖课本。所有的练习来自于书本且不加选择。书上的练习不是不好,只是书上的练习有共性,是最基本的东西。一些针对本班情况的、土产的、有版权的练习仍需要我们精心地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设计好每节课的练习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1 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样

为了提高练习效率,教师应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效力。把学生抄题、做题的纯粹机械动手练习变为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练习。

1.1 对对子

即把45句乘法口诀的每句口诀只写出前一部分,做好标签。将全班学生面对面分成两行,每人抽一签,一个说,对面一人答。

1.2 同心圆

用硬纸做两个同心圆。在内外圆上分别写上1——9各个数,转动一个圆,使里外两个数对齐,说出每两个数乘得的积。每转动一个格,算出9个数。

1.3 抽卡片

活动前先写好卡片。如72、45、24、56、36……,每位学生抽一张后,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和几相乘的积。

1.4 抢红旗

教师先写出算式,按组接力写积,看哪组先算完就夺得了红旗。

以上游戏性练习方法,可大提高学生的口算熟练程度和兴趣,使学生从大量的抄写作业中解放出来。

2 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我们首先从模仿新课上的基础题的练习出发,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分析题,一些变式练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辨析能力,最后通过向生活中延伸的拓展性练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使练习真正起到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圆锥体积的练习课》中,我共分为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练习。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它又分为三个小层次:1、练习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加深理解圆锥体积公式。2、运用体积公式计算。我精心设计了三道典型习题,做好之后,再让学生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注意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出示两道圆锥体积的变式题,第一题将求圆锥的体积转化成求圆柱的体积,防止学生死记公式去生搬硬套。第二题利用圆锥的体积求圆锥的半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第二层次是拓展练习,又分为两个小层次:1、研究圆柱与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高)也相等,它们的高(底面积)有什么关系。该内容的设计达到了对前面的知识巩固和提高的作用,是学生探索交流和发展思维的良好素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研究解决书上思考题作好了铺垫。2、和学生共同探讨书上的思考题,这道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为思维活跃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第三层次是操作实践,计算圆锥的体积,就必须知道圆锥的高,而圆锥的高是不容易的测量的,也就是测量圆锥的高是难点,在这一层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掌握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扫除了障碍。

以上几个层次,各个知识点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后面内容的学习又是前面学习内容的深化。在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第一、二层次的练习。在小组合作中,部分学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也顺利完成第三层次的练习。这就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3 练习题的设计要注重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练习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就可设计“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练习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会正确、合理付钱。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体验角色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等,可谓一举数得。

课堂学习效率例4

参与状态是指课堂上学生是不是主动积极参加了探索、思考。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两种不同的参与状态,即“有效参与”和“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参与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状态是我们所期盼的。“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是指学生没有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学习是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中尤其要关心这些处于“低效参与或无效参与”状态的学生,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度。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按书本要求沿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几个同学却提出了质疑:“我的圆柱展开为什么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的圆柱展开后为什么得到了一个正方形?”学生的不同剪法与书中结论产生了冲突。我及时抓住机会,引出另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哪样的圆柱展开后,侧面是一个正方形?”学生个个思维活跃,积极猜测、实践、探索、发现,一个新的知识难点就这样通过“引疑”提了出来。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欢呼雀跃。

再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有一道例题:16-9=?,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用破十法,先算16-10,再算6+1;有的拆减数,把9拆成6和3,先算16-6,再算10-3;还有的利用学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数来减,方法多样,人人参与。当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算法之后,我安排了学生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

二、思维状态

思维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是否独立思考,思考的程度怎么样。有了参与的前提,交往的形式,那么学生的思维状态就是有基础的。教学中必须重视两点:第一,学生的思考是否独立。第二,学生的思考是深层次的,还是浅层次的。为此,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敢于提出有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与见解,不断产生新设想、新方法、新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

学生带7个橘子,3个盘子,师要求将7个橘子平均放在3个盘里,一学生从装有7个橘子的口袋里一个一个地分别放在3个盘里,放了两次后,再拿出第7个,放在第一盘里,觉得不妥,放第二、三盘亦觉不妥,干脆放回口袋,少顷,又觉不妥,便拿出来放在桌上。如果我们关注该生的学习状态,从他的动作就可清晰地看到他的思维状态。首先,他在积极地思考,思维在参与;其次,思维过程是有条理、清晰的;最后,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确定遇到了困难,并将疑惑摆在了桌面上。此时可从放在桌上的一个橘子入手,探讨有关余数的知识了。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交流,思维不再停留于表面。

三、交往状态

交往状态是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况。《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往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进行各种交往,保持良好的交往状态。

例如,学习“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计算时,产生了问题: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怎么办?能将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吗?随着疑问的产生,学生自主合作尝试也就开始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比,解决问题。不仅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合,同时还获得了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自主发展。

在统计初步知识教学中,我让学生看录像,统计公路上通过的四种车辆数。学生各自统计,由于车速太快,汇报时答案各不相同。如何解决车速太快,难于统计的问题?学生纷纷发言:“可以四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每人统计一种车!”不等教师说话,学生们便自找伙伴,分工合作,很快解决了问题。

四、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从事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积极的情绪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它会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它会降低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用知、情、新、趣、爱等方法引发和调节学生的积极情绪,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听不同老师上课,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感受迥然不同。有的老师上课像是在唱催眠曲,使人恹恹欲睡;有的老师的课环环相扣,悬念叠生,引人入胜,使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两种课产生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可见,课堂教学中能否控制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风趣、幽默,是指教学语言的表达应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射线》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现象中有哪些是射线?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的头发也是射线。”我风趣地说:“假如你的头发一直不剪,而且还要笔直笔直地朝一个方向生长,那就是射线。”同学们听了哗然而笑,在一片轻松的笑声中理解了射线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针对要求学生理解直线是无限长的这个难点,我在设计时除了应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外,还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这条直线可调皮了,它的两边延长至屏幕边,还不停下来呢,左边穿过黑板,穿过教室的门,穿过围墙,穿过熙春公园,穿过……右边也穿过黑板,穿过窗户,穿过……”随着悠扬的音乐,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使得理解直线是无限长的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课堂学习效率例5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看中甚至看重预习这一环节,把它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并且不断加强。为什么?因为它对课堂教学“有效”。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年级越低,课外预习受重视的程度越高,学生用于课外预习的时间就越多,这主要和各年级课业负担的量有关。对学生来说,它们对待预习的态度与做法非常不同,基本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动预习,受老师的压力所致,不得不预习;另一种是主动预习,被语文这门学科或语文老师的教学所吸引,他们爱学、会学,因此在课外自觉自主地预习。可是,不管是课外不预习还是被动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都是有限的,或许没有,或许甚微。而主动预习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真正有效吗?

1.这种预习的时间不好控制

有的同学用15分钟预习,查阅了工具书,过了字词关;基本把握了文章结构和内容;对课后的练习题进行了思考;并在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或有疑问的地方做好了标记。而有的同学完成相同的预习却花费了30分钟,也就是说,学生的主动预习的时间无法控制。因此,预习的效率就不能确定。

2.这种预习体现在课堂上的负面作用比较大

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成了很多学生在给其他学生做“陪读”。主动预习的同学由于在课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有的甚至像老师备课似的,因此在课堂上是“对答如流”。而那些被动预习的同学自己感觉“囊中羞涩”,便不敢表现。这样,不该出现的情况出现了:少数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回答问题的“专业户”;而大多数同学成为课堂的“仆人”,成为“陪读”。

二、作秀的预习亵渎了效率,它使课堂成为“流水线”

现在,经常在听完某教师的有准备的课之后,除了惊讶于课堂的精彩,往往又觉得很无奈。课堂上流光溢彩,效率很高,有时候应安排三课时的内容可以两课时甚至一课时就能上完,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极高,教学环节非常紧凑,就像“流水线”,一环扣一环,一个接一个。我们不能不承认一部分教师教学艺术的确精湛,但我们也不能否定一部分教师很重视课前的间接预习或者直接预习。间接预习主要通过原任教师对学生进行任务的布置和“学习引导”,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也比较保险,保密度较强;直接预习是参评或者接受检查的上课老师,在课前直接对学生进行“学习诱导”,甚至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布置、授权,要求他见机行事。这种情况不多见,但是效果非常明显。

可以确切地讲,有准备的课堂教学大多数离不开课堂外的预习,而这种预习是“作秀”式的,是虚伪的甚至带着误导性、欺骗性,是对效率的错误理解甚至是亵渎了效率,他使听课老师产生错觉:提高效率是很容易的,他有预习这一最好的途径。

三、正确的预习能保证效率,他使课堂成为“学堂”

某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实施者理解、操作有误,或者由于实施缺乏必要的条件,因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情况如果经常出现,必然是推广有效教学的最大障碍。我们说,“课外的预习与有效无关”“作秀的预习亵渎了效率”,并不等于说预习是不好的甚至是无效的。其实前面所说的两种预习,可以归结为消极预习。而积极的预习是应该大力提倡乃至大力推广的,这种积极的预习可以称为“堂上预习”。“堂上预习”有明确的预习目标,教师能对预习方法予以指导,必要时教师可以设计“预习学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1.堂上预习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它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因此,它对效率的衡量具有权威性。

2.堂上预习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因此,它对效率的衡量具有公平性,它体现了在同一起跑线的公平竞争的原则。

3.堂上预习是在课堂进行,因此,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学习能力,对健全学生人格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为学与为人的统一。

4.堂上预习是教师教学的有意识安排,因此,它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师生的知识相融、心心相通。

我在上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水浒传》这一名著阅读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其中的一个精读情节。我事先设计了一个学习方案,内容包括“字音字形”“鲁提辖如何三激郑屠”和“三打镇关西”等核心情节,以及对“鲁提辖这一人物的形象”分析。这其中有的问题已经在学案上给出了示例性的答案,有的把繁长的文章内容化简为表格形式。在课上预习时,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预习完课文,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这样,十分钟的预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很快整体感知了故事情节,并通过化繁为简的表格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四、变课外预习为扩展性阅读,使课外始终牵挂语文教学

有人这么讲:课外是自由市场,语文教学不去占领,其他学科自然会去抢占。课外应有语文的一席之地,而这地不是专门为预习而设,而是为扩展阅读而备。实践证明:扩展性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既十分必要,也完全可能。

语文课程标准上对课外阅读做了指导性的规定,不仅对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做了阐明,而且非常慎重地推荐了富含民族精神的文质兼美的篇目。这说明语文扩展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可能性角度来说,扩展性阅读也存在广阔的空间。

1.时间,学生的课外剩余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

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实施必要的时间管理,保证每天有一定的阅读时间是完全有可能的。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一个独立的图书角,陈列的是对学生有益的图书,他们可以从这里知道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从而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他们去选择自己喜爱、需要的图书。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的名著名作、优秀古典文化读物,还有科普读物、人文读物、历史读物、艺术读物、法制读物等;也可以选择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如《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小说选刊》《读写月报》《中华活页文选》等具有时代

性、信息化的读物。

2.从学科特点来看,作为社会科学类读物的语文读物,比其他自然科学类读物更有吸引力

比如《柳叶儿》一课,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生活,课外便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刘绍棠的《榆钱饭》,从而了解那个时代不光是哪一家人挨饿,而是我们整个民族都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灾难之中,并进而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理当特别珍惜。当然也可以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了解其写作的不同风格;还可以去阅读课文的原作,从整体上把握主题。

3.从领域上来看,现在大家已经普遍感觉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语文读物的外延空间越来越广阔

课堂学习效率例6

其次,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设计的教学活动出发点不是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不是让学生配合教师讲课,而是让教师的讲课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不能课堂提问不会就换人,也不要布置的任务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应尽量避免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教学起点是学生进入课堂的关键,起点较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点较高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时时有新发现的感觉,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以一些新奇实例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兴趣,发挥实验的作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素材、搭建思维平台、指导思维和学习方法。

(1)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地理解问题。素材可以来自实际生活,可以是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可以是实验现象,也可以是图片、新闻报道、故事或问题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应是知识的罗列。

(2)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问题驱动,搭建启迪学生思维的平台。教师要搭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的平台,搭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这样,师生在交流中相互启迪,实现思维的碰撞,教才有动感,才有利于动态高效课堂的生成。

(3)依据教材特点教学规律指导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感,对学习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学习效率例7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

1.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习惯于集体化找结果。

例:某校小学四年级数学课,课上师生互动,但提问的词仅限几个:“对不对”、“是不是”、“正确吗”、“好不好”,还有一次大家去听三年级某班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三角形几个角?”“三个角。”学生回答。老师又问:“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两个。”学生回答道。“错误,死脑筋。”老师批评道。

试问,像以上事例一样,一堂课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忽略学生的情感活动,只重结论,轻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科之间的沟通,课堂学习比较沉闷和机械,造成学生较大的负担,缺少主动性和情感,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成功呢?

2.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意义的忽视。

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常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的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让老师去画教室,可能有很多的老师画黑板、讲台、课桌等,而很少有人画学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对于课堂生命意义的价值理解是肤浅的,自然会出现被动的学习群体,接受性的学习个体,以及封闭式的作业方式。

3.传统课堂教学对课堂各个因素的理解过于狭隘。

部分管理者认为某些教师自实施新课程以来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根本原因是该教师业务素质不高,因此把专业知识培训当做第一要务,以至于每年的业务考试80%是以专业水平测试为主。这种观点有他们的道理,但未免太偏颇。因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就必须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业务水平高的老师易创设课堂情境,但并非所有业务素质高的人都能牢牢控制把握好课堂因素。那么课堂因素有哪些呢?至少有老师、学习者、学科知识和环境。教学质量上不去,关键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四种因素。教师缺少课堂洞察力,课程探究力,学生的学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无法成为课堂的创造者,在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上无法展开对话。教师常常将教学内容视为静态的东西,与实践课程探究赋予了教学内容动态的特征大相径庭。

二、提高新课标课堂学习效率的途径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师的智慧体现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中,一堂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课堂,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妙趣横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的内容时,可以展示充满童真的长方形房间图,再抽象出简缩图算面积,这样巧妙新颖的导入会给学生新奇的感觉,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易在大脑皮层中形成对新课程内容的兴奋中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估算与精算相结合的方法的推导,讨论研究、自行探索等教学方法,也会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2.宁给学生“猎枪”,也不给学生“猎物”。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比如:三角形面积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让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理,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过程。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死记公式,学生在练习中就不能灵活运用。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积极思考构建的。在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么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有哪些呢?策略是很多的,但通常表现为:以生活为切入点,以生活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明确目标,在精心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教学工具始终围绕目标,问题提出强化目标,问题解决巩固目标,学习目标始终处在“跳一跳,够得到”的状态;安排好学者+长者+合作者的教学过程分配。牢记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学不是教书,也不教学生,而是教学生怎样学。

4.不仅喜欢老师,更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卢梭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人情味。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以爱换爱。试想一位冷冰冰的教师,其言其行都让学生畏惧,怎样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他所教的学科呢?鲁迅先生之所以各门功课学得好,都是源于藤野先生这样的教师楷模的影响。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精讲精练结合是高效课堂知识转变为技能的方法。

新课程学生是主体,但并不否认精讲,精讲恰如一轮明月悬挂天空,照亮人的行走。讲要精,要恰到好处,讲要把握好时机,真正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境界,否则讲便成了注入。练是精练,是为了实现唯一目标,是为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而采取的常规手段。练也泛指知识练习,包含三个方面内涵:实验能力练习、思维能力练习、创新能力练习。练和讲的完美结合应是讲学生之所想,练学生终身之所技。这样的课堂才算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6.从“单一手段”到“多元刺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八种之多,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种智能,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感官的疲劳。如果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将大幅度增强。充分利用实验和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知识在课堂中体会、尝试、探索,课堂中把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这样,我们的课堂会充满生机、显出魅力。

课堂有两个特定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是千变万化的,甚至是难以捉摸的,跨世纪人才培养更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基础教育课堂承载着培育高素质人才思维萌芽的重任,课堂弱则教育不兴,教育不兴则人才不出,所以如何提高新课标课堂学习效率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课堂学习效率例8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次,教学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优劣、学生的成绩好坏,因此,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一味地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教师老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乐在其中。要提高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的崭新教学观,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个教学观”。“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如“倒数”一课,教师只要点明“两”、“1”、“互”三个字义就可以了。“两”即倒数是讲“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数量,就不存在倒数关系;“1”是说构成倒数的条件,即两个数的乘积是“1”,两数互为倒数;“互”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课堂中精讲,只讲起点,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教学数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的积极性,使它们合理组合,和雌鹅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方法观。要求教师重视教法和学法,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素质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乐趣观。要把快乐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又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

三、科学化教学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面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一)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能动状态的行为表现,它包含着注意、动机、兴趣、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等多种心理因素。兴趣既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对数学发生了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高度的自觉能动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呢?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新课的引入要引人入胜。新课的引入,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必循明确提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逐一精心设计本课的引入,以恰当的引入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可巧设悬念,提出:“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有的一年又有366天?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呢?”等有趣问题,当学生“心未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这节课的教学了。

2.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新颖、巧妙,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学生有新鲜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引入新课,设计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设计基础变式题;为拓宽思路,设计多变、多解题等。

3.教法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法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讲求实效。要系统而有层次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获取知识。

课堂学习效率例9

传统小学英语教学常常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是只预习而没有对预习的检查、检测,学生在课前“偷懒”了,课堂上的任务就会加重。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将在课堂上完成,课后还有很多后置性练习,导致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佳。而开放性的课堂,预先让学生知道上课的内容,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上课的内容,更广泛地进行知识的交流。同时,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可见,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可是预习也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预习,而是要明确目标,讲究方法,提高预习的质量,从而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要求

小学生不像是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年龄小,自学能力差,在我们布置预习作业时,如果只是笼统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那么大部分学生都会无从下手,预习结果也不会让我们满意。所以,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让孩子明确预习的目标和要求,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与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们不应从教师的角度来思考我要教什么、怎么来教,而是应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来学。

二、教会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1.端正学生的预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态度也不够端正,怕学习,有些孩子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学习。特别是预习,很多小孩会认为预习就是浪费时间,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行了;也有的小孩认为预习是为了应付教师上课的提问和检查。所以,我就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预习的好处,让他们尝到预习的甜头,从而主动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因为主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时是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正如洛克所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适合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理想做的时候。”学生的兴致高了,积极性也就提高了,预习的效率也就提升了。

2.听读预习,扫清语言学习障碍

(1)听读指导学生学习词汇。各单元的学习都是从词汇入手的,可以说生词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障碍。所以在预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先扫除这些障碍。在单词的预习中,我常让学生从单词的读音出发,跟读并模仿录音磁带。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借助学习的工具书,学习生字的词义等。

(2)听读指导学生学习语篇。语篇教学也是我们每单元学习的重点,里面藏着很多知识点,还有很多课文的背景知识等。我就让学生先通过阅读,理清课文的大体意思。在这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汇或短语,可以先做记号,然后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如果我们的每篇文章,都能如此学习,那我相信,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将大大提高。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听录音跟读课文,并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长此以往,相信他们的口语水平也会大大提高。

3.让学生在预习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当然在预习过程中,特别是语篇的预习,教师要预先给学生几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是wh-问题也可以是yes or no问题。这样来减轻学生预习的难度,也容易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三、制定有效预习评价方式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每次的小学英语课前预习,如果没有检查,或是即使查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那么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认为预习和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就会失去对预习的兴趣。为了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保证预习的质量,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我给学生专门制订了一些预习的评价方式。

课堂学习效率例10

1.只注重回顾而不深化提高

现阶段,教师在进行实际的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让学生们自己进行知识点的回顾,这样一来,在大多数的数学复习课上,教师通常所采用的都是问答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做出被动的回答,整个过程中看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步骤和思路走,并没有及时的做出自己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通常只是教师带着学生来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并没有再次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2.不重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简单来说,复习课就是对已学知识的继续与深化。由于课堂的容量非常大,且上课时间又比较紧蹙,导致许多教师害怕不能及时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敢放心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这样一来,就使得教师成为了复习课的主导者,自始至终都只有教师在不停的讲,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虽然说教师能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引导者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复习一遍,但是却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如此一来,复习课的质量也就会大大降低。

3.忽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数学教师,把复习课当作练习课来进行。简单来说,这种复习课的教学思路从根本上来看其实就是题海战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会在短期内对某一部分的知识点有一定掌握,但是其往往并没有从根本上对该部分的知识有一个深入地理解,并且不能形成自己的有效认知结构,也就是说,这样的复习课往往会让学生丧失掉掌握知识并形成自己认知结构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复习质量来说也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1.要提高复习内容的针对性

因为复习课本身就具有容量大且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如果说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复习,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话,那么就会加重任务的完成难度。所以说,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复习内容的针对性,将复习课向两头延伸。例如,在进行《圆》这一章的复习时,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个课前作业,来让同学们构建起本章的知识树,然后再上课的过程中再让同学们进行展示与交流,进而寻找出本章中学生们并没有深入理解的知识点,然后再根据这些知识点,就行深入的讲解与巩固。

2.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复习

教师在实际的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知识单纯的引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回顾,而是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再认识。例如,当我们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章节的复习时,教师并不能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重复描述,而是可以通过设计一个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来进一步加深对于该问题的理解,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数学复习课上出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复习模式,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促进蹙额生复习课教学效率的优化与提升。

3.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如果说,我们要想真正的促进复习课课堂效率的提高,就不能只是纯粹的进行基础知识与运算技能的复习,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数学复习课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在对基础知识有一个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并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从而更好地培养起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问的方法,来逐层深入,让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良好的掌握并能够做到逐步深入,这样一来,由于所设计的综合题目起点难度较低,学生普遍乐于尝试,进而培养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