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城镇信息化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6 08:23:43

城镇信息化建设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1

中国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在致辞中指出,在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城市化进程面临单一化与多样化、一体化与分裂化、集中化与分散化等多重内在矛盾。如何选择道路、减少失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地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能力,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信息能力。信息作为主导城镇演化的先导性媒介,将直接影响各行为主体的判断和选择,将诱发城市化建设的活力和特色。并特别指出,在当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遥感遥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按照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我们认为发展的主线是把握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的脉络。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空间载体,不断展现城镇社会结构演化的“形”和“貌”;信息化作为协调城镇化各类资源的“粘合剂”,激发城镇化内生和外部需求动力的“催化剂”,以及引领城镇化特色道路的“指示剂”,不断发挥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器”作用。我们可以将信息化看作是城镇化的“软件工程”。推动二者相互依赖、形神合一、两位一体、同步运行、是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依据所在。

卢时彻还就“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四项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由于城镇化几乎映射了全社会的所有问题,城镇化规划的编制要“想的大”。要综合考虑城镇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政治、经济基础及文化特色,产业及区位比较优势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路,使规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规划的建设要“起步小”。要区分轻重缓急,坚持重点先行、分步推进,避免盲目跟风;规划的组织实施要“节奏快”。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制定适合城镇化发展的新的制度安排,快速推进城镇的健康成长。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2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新城镇的重要现实意义

1.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活动;农村信息化让农民能够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并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改进了传统的农业的耕种方式,在减轻了农民的工作量的同时了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2.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信息化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信息,增加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途径,同时能够让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自己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和谐农村的建立。3.促进文明城乡的建设;通过电信网、计算机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农民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丰富了精神世界,推动了现今农村的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农村信息化的实现还可以建立农村教育的远程服务管理机制,让农村的教育模式得以多元化的发展,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的素质,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促进“管理民主”;通过信息化的建立,完善面对普通群众的村委会电子政务系统和小城镇的政务信息系统,将村委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公开,增加村务管理的透明度,鼓励群众对村务的参与和提出建议,促进村务的管理水平以及群众对村委会的监督工作,进一步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的原则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紧抓“网络拓展、资源公开、信息交流”三个主力点,加快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让农村信息化的优势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目标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项主要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生产水平,本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对农村管理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有效的完善,在充分考虑当地区域优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建立信息管理平台。2.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城乡统一规划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的理论指导,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加强城乡统筹规划意识,整体考虑,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农村信息化的科学、高效的建立。3.政府主导原则;政府主导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国家要根据各地的经济、政治等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和进行技术、管理上的指导,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4.多方参与原则;在政府的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我们要综合各个市场信息,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让各个方面都得到利益的情况下,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尽量利用市场资金,与企业等进行合作,形成多层次的投资体系和经营模式。5.资源整合原则;按照统筹考虑、重点突出、合理分配的工作方法,集中规划农村的信息资源建设,加快整合信息资源;同时,也要注重对规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将农村信息化列入社会信息整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中,加强农村的信息化的本质建设,并实现其的设计规划与组织领导。各地在落实农村信息化工作时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执行中央文件,发展现代化的新城镇。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能够有效、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与现今的农村信息水平的发展实况相联系,根据工作特点来完善农村信息化的制度管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实施进程。

(二)增加农村信息化的资金投入

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将政府的主导投资作用和市场自由投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政府能够通过调节财政费用比例来扩大农业支出的比例,并增加其财政预算中的农业发展项目的财政费用支出。对此,我们可以创新解决措施,像是,制定农村信息化优惠政策、在财政支出中划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等,争取获得较多的政府资金投入。

(三)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

农民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人,在推进新城镇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全面的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对农民对信息化的了解,并相应地给予培训,政府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予专项扶持资金的提供,优先选拔学习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骨干农民干部进行示范培训,实行一帮一政策,逐渐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再一点就是,将城镇的学校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发展与其建设联系起来,以城镇学校作为依托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工作。最后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体系,建立跨区域、多途径的农村综合信息体系,从而让农民的素质得以提升。

(四)推进涉农信息整合与建设

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内容就是涉农信息资源。1.完成涉农信息资源的设计蓝图,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规范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和公布的制度。以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习惯作为标准,重点开发科技、农业资讯、气象、水利、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完善对涉农服务的管理。2.结合农村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强化农村通信、互联网、广播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建设。3.解决信息流通受阻、各部门互不干涉的问题。通过相关制的度建立和完善,让信息使用效率低、重复采集等现状得以改善。

(五)强化新城镇的建设力度

要实现农村土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村委等方面的有效管理,就要积极地建立科学、合理并有实际效用的农村信息的综合管理体系。以此体系为基础,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使用自己的权利,监督农村村务的公平、公正,并维护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结

推进农村信息化对于建设新城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明确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和所要遵循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3

摘要: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国家和新疆自治区的支持下,兵团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对城镇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兵团农牧团场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兵团城镇信息化发展要根据特点应用来选择具体信息技术,NGB即是符合兵团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的特点的一种技术应用。本文主要以兵团城镇信息化建设为背景,从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IP化演进过程等方面,讨论如何在人口密度小、地理位置比较分散的农牧团场中规划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布局。

关键词 :兵团城镇化;信息化;广播电视技术;NGB

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发展的龙头,信息网络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信息网络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以IP技术为核心的Internet互联网发展迅猛,它融合计算机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资源从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三大战略资源其开发利用是我国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我国提出三网融合,其实质可以认为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实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创新是其根本的动力。信息技术可加速其他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例,兵团农业所占GDP比重较大,兵团城镇信息化将成为兵团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手,因此,全面快速推进兵团城镇信息化有着现实意义。

1 必须大力发展兵团城镇信息化

1.1 大力发展兵团城镇信息化的背景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当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和网络而不能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我国的广播电视网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网络,农村电视机普及率达108.6台/百户。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愿景是人们通过广播电视不仅要能看电视,而且要能用电视,比方说用电视上网、缴费、查询社会公共信息等等。

兵团的农村”农牧团场”遍布天山南北,其中新疆中部有54个,东疆有11个,南疆有55个,西北有55个。2010年兵团数据统计,现有总人口为257.3万人,兵团175个小城镇镇区人口在10 000人以上的为14个,人口在5 000 ~ 10 000人的有34个,2 000 ~ 5 000人的为67个,2 000人以下的59个,分别占兵团农牧团场小城镇的8.0%、19.5%、38.5%,34.0%。兵团城镇的人口规模较小,城镇规模偏小,行政区划面积狭小,城镇的聚集效应较差,阻碍了兵团城镇信息化快速发展。

1.2 广播电视技术在兵团城镇信息化中的必要性

在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中,广播电视只是一种传统的传播媒介,是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人民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以声音、图像方式等传播出来。随着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发展,提升改造传统媒体和发展新型媒体,加快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电子商务进入农产品流通中的综合示范。电子商务属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畴;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依靠包括广播电视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带动。在我国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其基础实施和网络的建设是下一代NGB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在NGB发展的过程中,NGB网络体系是基于已有的有线电视网络架构,包括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农村处于广播电视的接入网部分。兵团各农牧团场地处新疆的东南西北,人口规模小,地理位置分散,如果仍然采用大中城市社区接入网的技术方式实施,可以预料会困难重重。

兵团担负着屯垦戍边的特殊历史使命,更好的完成使命的同时,还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对信息化手段需要更为迫切,目前,兵团的广播电视已经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农牧团场,根据兵团自身特点,依靠广播电视技术应用推动兵团城镇信息化建设将是十分必要的。

2 NGB典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广电NGB框架的规划和定义来看,应用大体可以分为5类:业务类、信息类、娱乐类、应用类和消息类,这5类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视频业务类和增值业务类。广电的核心业务是视频业务,它是广电业务的主战场,而增值业务则包括互联网接入、大客户专网、托管服务等内容。

本研究认为在广电的核心业务中,实现播控平台的数字化和IP化演进是NGB发展的趋势,包括采集、编辑、节目传输以及前端设备,这里特别提出采用IP数字前端系统对NGB网络的布局意义重大,IP化使得广播电视网络可以借鉴成熟的IP网络技术,很容易的实现采集、编辑、节目传输的互联互通。处于中间环节的播出前端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广播电视资源的共享和服务。广电网络整合是大的趋势,通过IP化后,处于各师(市)的分前端可以作为备用前端,而采用统一的总前端,从而有效的保护投资。

对于NGB增值业务的发展中,双向网络是发展的基础,而双向网络的架构是NGB网络发展的核心内容。国外在广播电视网双向化方面采用比较多的是CMTS接入技术,而我国多数地方则采用了EPON + EoC接入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外非常关注中国的EPON + EoC技术,从而提出EPoC技术。一般认为CMTS技术标准比较规范,而EoC技术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统一的网管,但随着NGB技术的不断发展,EoC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也在2010年由ITUTSS(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和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分别了ITU - T G.hn和IEEE 1901标准规范,虽然这两个标准技术路线基本相似,但技术规范却互不相容,与此同时,以DOCSIS3.1、C - DOCSIS为核心CMTS技术仍在不断的发展。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于2011年底成立了802.3EPoC研究组,它将借鉴了EPON + EoC的架构,但与众多的EoC方案相比,EPOC将同轴电缆的接入速率大大提高,可以认为EPoC是EPON的延伸,它实现了EPON和EoC合二为一,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预计2015年将802.3 EPoC。

兵团农牧团场城镇广播电视网络需要上连各师(市)分前端,但由于它的分散的地理环境,不能简单地将其划为师(市)的同一类的基站,下面将从CMTS和EoC的简单对比来加以分析。

3 NGB网络改造技术的对比分析

3.1 DOCSIS技术架构图

CMTS依靠DOCSIS标准是成熟的国际标准,10多年来,在国内外获得的广泛的应用。但CMTS在实际的应用中,线路质量直接影响到了系统的可用性,上行端口由于用户家庭的电视、机顶盒的静电等原因,容易引起较大的上行噪声汇聚,对CMTS头端上行端口信噪比指标影响很大。同时光节点还需要更换为双向的光节点。DOCSIS技术过于复杂,维护成本和单位带宽成本过高,并且DOCSIS2.0以前上行带宽无法扩展。但DOCSIS3.0标准实现了上下行4个以上信道的捆绑,从而提高了带宽。

对于在发展中DOCSIS3.1,它的发展方向则适合于传统布局CMTS架构网络的带宽升级,同时力争与EPoC PHY统一。而我国2012年C - DOCSIS技术规范在实际部署中采用的是EPON+CCMTS方案,它将CCMTS设备放置到小区光节点,从而解决了很多CMTS部署的缺点,如噪声汇聚问题,单位带宽成本比CMTS减少90%以上。C - DOCSIS可以看做是更多降低单位带宽成本,解决回传光纤量大的问题。

3.2 典型的EPON + EoC技术架构

EoC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不需要布线,结构简单,采用数字光纤传输,便于维护,是目前我国双向网改造的主要技术之一。但由于早期的标准由分散的厂商各自开发,而没有采用统一的同轴接入网标准,实际的应用中则出现网管不统一、与运营支撑boss系统对接不尽完善等问题,这是运用EoC方案的最大弊端。

3.3 EPoC系统模型

EPoC是正在发展中的一个标准,预计2015年底左右能够标准,真正的商用需要4年以上的时间。在未来的应用场景将CNU更靠近小区,即深光节点,同时兼容需要兼容DOCSIS业务,并保障原有DOCSIS能够向EPoC顺利迁移。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每种方案都各有所长,也存在着显著的缺陷。对待不同的网络技术,不仅要看到它优势,也要看到劣势,还要看到二者相互的关系。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上看,我们认为“深光节点”代表了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即将局端设备下放到小区光节点,从C - DOCSIS的方案以及EPoC的方案中可以看出,EPON+EoC技术正在向EPoC方向发展,DOCSIS3.1 PHY研究方向也在与EPoC PHY逐步统一。

4 NGB网络在农村信息化应用的思路

兵团城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依靠广播电视网建设,选用合适技术结构,本文提出以下观点:(1)数字化和IP化是NGB发展的基础。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数字前端的IP化、节目传输平台的网络化是保障广播电视发展的方向。广播电视技术在新一轮的城镇化改革进程中,只有利用好以往成功的技术经验,同时不断的创新,才会有出路。(2)根据农牧团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效益投资比高的技术架构。CMTS一般被认为单位带宽成本较高的架构模式,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密度不高的农牧团场单位带宽成本将会更高,但随着C - DOCSIS的分布式部署,以往DOCSIS的部分缺点会被克服,特别是成本因素的影响。而EPON + EoC方案的最明显的优势恰好在低成本上。这也是中国广电双向网中EPON+EoC运用较多的主要原因。(3)适当考虑技术的前瞻性,做好近期业务规划和布署。从技术架构的发展趋势上看,分布式部署的架构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对于分散农牧团场。

广播电视网络的头端或局端基本可以放到光机(站)点,下连用户的混合模式基本不变,而对于光机(站)上连至前端(或分前端)机房部分采用EPON的方式,对于未来的技术升级十分有利,这种布局即可以应用目前的EoC技术,又可以平滑的过渡到EPoC上,而且甚至可以适用C - DOCSIS方案。

5 小结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4

1信意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并不断发展完善多尺度、多品种、多分辨率与多属性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库管理平台;开发建设城市综合空问信息基础服务平台;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面向社会及公众的地理信息服务等。近年来,GlS的社会应用广泛开展,专业化高水平的GIS开发商大量涌现,GIS的平台功能与表现形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制约GIS充分应用的瓶颈为基础数据标准与质量,尤其突出表现在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标准与数据质量。提高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数据标准与质量。是测绘具备行业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城市测绘行业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以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通过基础敷据库建设。有效提高基础数据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在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开发城市综合空问信息基础服务平台。作为单位发展信息服务的基本GIS平台,大力发展GIS产业。基础平台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各种专业服务平台研发奠定基础,同时也满足自身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发展的支持需求。基础平台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单位在GIS产业中的服务能力、经营能力及生产效率。与数据库建设同等重要。在GIS应用中应注重地图制图专业应用,更好的实现涌绘产品的有效表现与多样化服务。

2信息化测绘管理体系的建设

管控体系是总的体系发展的保证性要素,是一项关联面非常广的活动。各个领域和企业自身的状态不一样,所以呈现出的特征也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具体的阐述体系创建时期的一些重要内容。对于该项创建活动来讲,单位自身的定位以及发展意义和各阶段具体工作目标的确定是决定各项管理工作的方向与基本依据。基本定位依据自身的自身实力、基本业务、政府支持与社会需求;发展目标依据行业动态与社会潜在的需求;各阶段的具体目标依据基本定位、发展目标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依据对社会的服务承诺与具体业务确定。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方向,研究发展定位与方向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如今,该体系的创建要明确为测绘行业的关键前进方向。在后续的时间之中,领域的各个机构要以有序的体系和方式来带动体系创建工作的开展。因为体系创建活动很是繁琐,在建设的时候要切实的明确测试的目的,并且要论述清楚各个时期的具体活动,对于建设活动开展有序的调节,经由对组织模式以及管控体系等等的调节,切实的实现对资源和装置以及技术等要素的使用。为了实现管控的力度,要设置有许多管控步骤和它对应,要设置有序的组织体系,而且要给与其适当的权限。建立起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等工作,从而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依据ISID900l要求结合行业各单位实际业务及管理模式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它是被具体情况论证的有序的管控体系,是获取资格的基础规定。该项体系的创建,必然会带来运作和生产等体系的变化。切实的探索和完善目前的品质管控系统,以此来合乎当前的测绘活动的规定。认真地分析技术管控的措施,强化管控的力度,是确保信息管控活动能够顺畅开展的关键内容。该项管控活动关键涵盖策划完善院科技进步与技术发展各阶段规划: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并引进推广新技术:及时获取国家、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保持使用的技术标准有效及适用:制定院技术管理各项规定并负责监督执行;制定完善院日常生产工作的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检查验收标准,较大或者复杂项目的技术设计;人员技术培训及技术应用总结评价等工作。

作者:刘影 单位:辽宁达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5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涉及到信息化、工业化,智慧城市本来就是一个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另外,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智慧城市是十报告提出的四化同步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智慧城市在中国被赋予了更为现实的意义。

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方向和目标

智慧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一)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都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二者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更将引领智慧城市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将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扩展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智慧城市的落地。

(二)新型城镇化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新型城镇化,将是中国后续的国家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将是各级城市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将是对城镇化率较低的地区的升级和提高,新型城镇化将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产业、生态、智能化、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企业若以此为机遇,围绕新型城镇化制定相关解决方案,毫无疑问将打造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的智慧城市。

(三)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具体的考核标准体系。

(一)目标——保障城市健康和谐。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目标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城是基础设施环境,市是人类活动,城市体现了人与环境、社会的依存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民生,在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政府和市长角度,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以及“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如何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如何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从百姓角度,如何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这些都是智慧城市要解决和实现的目标。智慧城市的目标不仅仅要高起点构建顶层设计,也要高标准构建智慧型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地推进智慧型产业发展,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型示范及应用,高规格、高水平地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

(二)条件——规划、资金保障需具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4个一级指标。其中,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指标还分为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三类指标,涉及无线网络覆盖、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安全等多项指标。智慧建设与宜居指标分为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两方面,涉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筑节能、垃圾分类与处理、供水排水燃气系统等多项内容。智慧产业与经济指标则包括产业规划、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三方面,涉及创新投入、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内容。

(三)路径——规定、自选、创新动作。智慧城市管理路径为:依据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进行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和创新动作的建设。规定动作——城镇综合运行平台,标志性成果是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城市信息的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自选动作——体现出城市管理、功能提升、运行服务等的水平,如饮用水安全监测、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市政管理,建筑节能能耗平台,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系统建设等。创新动作——对城市进行通盘分析,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城市创新指标和项目建设。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空间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显然,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为基本特征出发建设的智慧城市,其发展方向无疑是通过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信息化,使城市拥有完善的智慧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处处彰显睿智管理,营造智能生活新天地和美丽和谐的幸福家园。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对于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于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三)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五)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几乎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将物联网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向,有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物联网中,突出云计算。云计算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云计算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资源,用最少的资源,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满足用户最大的需求,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数据中心(IDC)预测,从2009年底到2013年底的四年间,云计算将为全球带来8000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为中国带来超过11050亿元人民币的新业务收入。

目前中国的主要城市都在加快发展云计算工程,把云计算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实施“祥云工程”,上海实施“云海计划”,重庆启动“云端计划”,福建实施“云计算工程”等。笔者在广州参观亚运会期间,特别感受到其推进的“天云计划”为建设智慧城市带来的巨大动力。“天云计划”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云计算平台体系,构建国际云计算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产品和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智慧城市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政务、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同时实施云计算示范试点,通过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建设智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的硬件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是以加快推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推进实施智慧工程,推进网业发展,推进无线城市建设。无锡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国家物联网产业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例如无锡积极抢占物联网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初步形成自己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在标准建设、研发核心技术、推动示范应用上取得突破,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桥头堡”。城市主管部门引导组建云计算 “国家队”,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项目和行业管理等手段措施,发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智慧装备性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强软件研发与推广,有了这两个前提条件,才能加快构筑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同时需要全力建设好产业基地,要使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这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硬件设施的一个关键问题。据此,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包括各类企业、部门数据处理服务在内的在岸数据处理和离岸数据处理,着力打造包括上、中、下游的云计算产业集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使城市全域构筑起内外网平台。提升政务网络信息化水平,推进跨部门、跨区市信息采集、交换、管理和应用。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信息由单一系统共享向多系统共享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快构建集成民政、社保、税务、工商管理等公共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市和所属区市建立健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平台)和相关制度建设。建设面向全国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打造部级信息资源集散地。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6

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其作为国内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据统计数据现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耕地面积有大幅度减少,共计1.8亿亩之多,每年大约有700多万亩的耕地减少。再者对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关系脱离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有城无市”,的鄂尔多斯康巴什“鬼城”。如何解决并注意城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1、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有国家统一规划,而且还要有地方城镇规划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合理布局,而且还要再全国范围内加强城镇化建设,确保我国东、中、西,以及大、中、小等,全面协调发展。在每一个城镇建设过程中,要积极结合本地的环境条件、人文地理以及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等,对其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做精、做细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案,最终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以此来避免千城一貌、格式化发展局面。在此过程中,城镇规划应当具有前瞻性、连续性以及权威性和衔接性,一旦形成了规划方案,除按必要调整或修改的部分,一律不能随便改动。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做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步骤。

2、强化非农用地供应控制,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对于13亿的中国而言,只是单纯地依赖国际市场发展,可能无法有效地确保粮食作物的及时供应和生产安全性。因此,实践中为了能够确保我国十八亿亩耕红线不便,地方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控制耕地总量,尤其是在非农用地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土地规划的动态平衡性。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土地的有效利用率,通过城市建成区内部用地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利用度的提高,节约土地资源。

3、新型城镇化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生态建设。在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低碳、绿色环保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以及低碳绿色经济。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和力求节能减排,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能耗、防治污染,淘汰落后企业产能,从而促进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还要有效利用节能技术、新工艺产品和新材料。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当优先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而且还要适当的采用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主要是指收费、排污权交易以及补贴。实践中,补贴和收费制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实处,但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宁愿少交罚款,也不愿投资污染治理。在未来的环境监管中应积极研究和尝试排污权交易制度,以达到污染物总量的控制。

4、要通过信息技术发展,系统推进和引导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为我们展现的绝不是一个大干快上的跃进计划,而是强调人的城镇化和绿色智慧城市的伟大蓝图。作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阶段,解决“城市病”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一再强调要把创新放在深化改革的核心位置,尤其要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信息化被寄予了厚望。如何将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进行融合发展,似乎也成为诉求相关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也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过程,在城市化率快速提升的背后,掩盖的是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巨大经济与社会问题。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城市病”层出不穷。这警示我们:在解决了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问题之后,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以人为核心”的宜居环境,以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推动城乡保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化。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智慧城市(镇)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有效模式,这样可以有效满足现代化新型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帮助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其中包括污水处理、交通设施、空气质量监测、水电气供应、轨道运输、公共安全、社会保障、金融以及城管等系统,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从实践来看,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供需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及其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转变,促进经济成功转型,以此来确保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可持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工业化、信息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应用的普及,将改变政府、企业和居民传统的交易和消费行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较为复杂、系统的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要积极筹划,千方百计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又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稳中求进,不可急功近利,不搞城镇化的“”。

结语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规划混乱、缺乏科学合理性以及执行不严等弊病,合理地进行城镇布局与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化建设规模和功能,将其城镇间有效协作。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此来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7

增强网络设施 夯实通信基础

智慧城镇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的。其一切发展的基础都源自现代通信网络设施。传统城镇的发展离开了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就会失去生命的“血脉”;智慧城镇的发展离开了现代通信网络设施,就不会有智慧的“神经”。推进智慧城镇建设,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狭义的基础设施观念,而将现代通信网络设施统一纳入,统筹考虑,同步规划和建设,加快构建宽带泛在互联的信息高速公路。要广布密置传感器,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分门别类地将各类传感器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部件,使得城市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立的信息捕获触点。要畅通互联通信网,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不同,积极推进光纤入户工程,大力发展无线网络,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加快构建信息传输的立体交通网络。要做大做强云中心,加快规划建设便于实行统一管理、具有强服务功能的区域云计算中心,逐步实现各类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最终,通过广布密置传感器、畅通互联通信网、做大做强云中心,形成联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完善的信息网络神经系统。

做好关键应用 打造示范引擎

信息系统的实践应用是检验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唯一路径。成功的实践应用将成为信息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智慧城镇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综合体,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可谓是千头万绪、没有穷尽,不可能片面开花、齐头并进。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立足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抓住关键应用,打造示范引擎,优先建设一批与城市发展、市民需求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力求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逐步实现以点带面、深入发展。在政务办公应用方面,应加快建设内网办公系统,推广协同办公应用;加快建设外网办公系统,完善政府网站群,发展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快建设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在社会管理应用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建设数字城市管理、公共应急指挥、数字社区管理、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信息系统,加快实现对城镇重点领域难点问题的精准化、全天候在线管理。在公共服务应用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建设统一的社会求助服务平台、市民卡综合应用工程、数字医疗、数字教育等信息系统,努力为公众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综合信息服务。当这些具体应用得到一定发展后,也还需要及时组织建设一个公共的通道,即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打造标准规范 确保整合共享

智慧城镇建设的软件基础还是数据的交换共享问题,而数据交换共享的关键又在于数据和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问题。实践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产生着海量数据,不断建设着自身的业务应用系统。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强统筹协调,同一个单位不同系统之间不兼容、同一个部门上下系统之间不兼容、同一级政府部门系统之间不兼容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推进智慧城镇建设,一定要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区域和行业实际,制定统一的数据传输、交换、操作标准,建立完善信息反馈、问题处理、人员管理等机制,促进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整合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建设,保证数据的权威、准确、统一和充分利用,保障数据资源实现顺利、高效的共享、交换与整合。当前,尤其是在具体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规范和标准的把关,切实避免不同的项目承建单位以不同技术标准开展具体的项目建设,最终为后续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留下重大技术壁垒,甚至因为项目改造升级而让项目法人单位成为项目承建单位的技术“绑架”对象。

注重人力资源 强化人才支撑

智慧城镇是一项具有很强知识创新性的综合工程,其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要求组织者、建设者、管理者、应用者具有相应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知识。推进智慧城镇建设,我们要采取综合措施,全面配强智慧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干部、建设管理人才和实践应用人员。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专门人才和知识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岗位,一定要择优选拔和安排懂得信息化、智慧化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要成立智慧城镇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镇建设的咨询指导。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建立各类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建立完善对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员的信息应用服务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实施信息应用和服务人才培训,更好地适应智慧城镇建设的实际需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信息化宣传、信息技术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智慧城镇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科技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智慧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8

新型城镇化是十的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重点强调“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关键,“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阶段。智慧城市通过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髙城镇化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截至到2011底,我国城镇化率巳超过了50%。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十和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把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作为基本特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新的方向,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IBM公司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提出了“智慧地球”和“智慧的城市”这两个理念。可以说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论到实际,落地我国的重要举措。

三、向新型城镇化转型迫在眉睫

这些年来,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下来了很多亟待处理的问题。农业、工业技术落后并且创新少,空气、水、土地严重污染,城镇空间快速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城乡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没做好城镇化的充分准备,因此显得很被动。为了实现绿色、低碳、集聚、可持续的发展,向新型城镇化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

四、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提出基本上在同一阶段,两者本质一致,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二者的共同原则。智慧城市强调应用信息化技术满足居民们的各项需求,新型城镇化则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旨。从而更好的服务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经济水平。新型城市化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新型城市化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而向质量提升的关键就是加强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换挡,建设一个和谐、绿色、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五、推进衡水市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

当前,衡水正处在城市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时期。衡水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生活。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深化认识

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对提升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二)改善民生质量

当前衡水市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同时,改善现有的交通拥堵、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稀缺问题,智慧城市中可以构建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等公共服务工程。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改善民生质量。

(三)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建立在了解市民的真实需求基础上的。建设智慧城市,服务型政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将能够更广泛的汇集广大市民的真实需求,同时进行对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公开评估,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各类信息资源高效整合,更加公开透明,市民的知情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和落实。这种情况下,市民对于政府的政务监督将会更加有效,使得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从而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

(四)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对环境有破坏的产业转向绿色产业;将信息技术与衡水优势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区域竞争力,依托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新型城镇化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型服务经济业态,促进智能化的生活服务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5.

[2]李霁.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N].光明日报,2014.

[3]钱斌华.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2,10.

[4]张军芳.衡水市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9

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要靠信息化来引领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化则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生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中国特殊国情,我们在还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时候,就开始走信息化的道路了。因此,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转变”的完成过程之中:一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二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过去十来年,我国的信息化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城镇化发展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城镇化发展是按照原来工业化发展道路继续走下去,还是将信息化现阶段的发展成果融入进去,帮助城镇化能够走出一条更好的、更科学的发展道路?我认为未来城镇化发展要靠两方面:一是靠工业化,二是靠信息化。因此,城市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否则将会脱离实际发展。

现在大家都在提“新型城镇化”, 我认为这应该是有关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并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不同层面的智能化。关于智能化,则要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不同地方有所突破。比如一个城市主要矛盾是交通,就把城市的智能化建设重点放在交通上;另一城市的环境是主要矛盾,就把相关建设放在环境上。智能化建设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比数字化、网络化要难得多,也复杂许多,但它却是真正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要快于城镇化,两者之间并未真正实现同步发展,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所以,未来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靠信息化来引领,并且信息化十年发展的一系列成果均可以应用在城镇化建设上。

我国城镇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较落后

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城镇信息化建设是比较落后的。虽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一些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相对好一些,但我国绝大多数城镇的信息化建设是落后的,或者说几乎没有。当地的信息化就是居民能够使用手机和互联网,谈不上多少数据、信息管理。中国各城镇建设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城镇(市)信息化的差距就很大。像看病的问题、社会保险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没有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无法实现智能化服务。这种局面对于未来的信息化发展是很不利的,也是矛盾的,如果没有信息化融合到城镇化建设中,那么城镇的科学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认识的不到位。我们在发展城镇化甚至在发展大城市时,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仍然按照传统的工业思维去发展城镇,完全没有想到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另一方面,在城镇建设的初期,缺乏基础设施的提前规划,在未来的建设中就会产生很多低效率、重复性的建设,最典型的就是拉链式马路。但现在来看,只有基础设施规划是不全面的,还必须将网络设施包括光纤、通讯网、基站布局等也规划好。改善上述问题,建议从两点入手:

抓干部培训,主要是各级政府,包括新城镇的主要领导。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及各个省的党校和行政学院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干部进行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特别是如何运用信息化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并介绍国际和国内的经验与教训。只有提高政府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才能使其真正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引领城镇化的发展。

搭建城镇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目前我国有很多城镇的信息化建设几乎是零起步,这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城镇都自己去找一家或者几家软件公司来建设自己的城镇信息化,导致IT市场被微分化。微分化的坏处是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找不到好的队伍,就有可能造成失败和重复建设等不良后果。过去十年,我国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已经开发了大量的、成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和软件都可以为新的城镇所使用。设想有一个城镇信息化的云,把办公自动化、财务、人事管理等各种应用软件都上传至云上,各个政府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载,这样软件成本就会降低,云服务产业也会得到发展,各城镇政府也节省了大量的钱和时间。

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

智慧城市起步并不是很早,这个概念是在本世纪初才慢慢发展起来的。其实,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信息化的问题,还涵盖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政府要透明公开,要有为市民服务的宗旨,这些并不能完全依靠信息化来解决,信息化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如果政府没有透明公开的政治意愿,信息化无能为力。以为依靠信息技术,就可以建设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美丽中国,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当然,信息技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国内有一些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基础条件还太差,建设智慧城市太遥远,不切实际。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每个城市都以智慧城市作为发展方向,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样去努力是没错的。同时也要看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信息技术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建设,它包括国人素质的提高,创造力的提升,整个社会的透明、公平、公正,这些都应该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

有人说,智慧城市包含三方面的智慧:一是个人的智慧。换句话说,如果每一个居民都不智慧,那么这个城市就不会智慧起来;二是集体的智慧。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如果都能比较智慧地处理其所面临的各种业务和问题,城市当然就会比较智慧一点;三是政府的智慧,政府如果能够智慧地治理城市,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当然就会比较智慧。所以建设一个智慧城市,这三方面的智慧都要培育和发展,既要发展个人的智慧,如引进人才,又要发展集体的智慧,如企业和政府都应该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化作用,要想建设一个相对现代意义的智慧城市,需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只有这样,数据和信息处理得才会更快、更精确,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决策才能够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对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有很重要的作用。

城镇信息化建设例10

关键词:信息化;城镇化;影响因素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032-03

0 引言

党的“十”提出城镇化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同步发展,随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各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完全相同,因此探讨各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目前关注较多的是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而关于信息对城镇化影响的研究较少,而在当前“互联网+”以及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信息化水平应该会对城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 文献综述

国内有一些文献研究了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蒋伟[1]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5年中国省级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产业结构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等都会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苏素和贺娅萍[2]运用面板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各省区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异、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效应。卢丽文等[3]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最显著,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人均社会保障等影响程度要小一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具有负的影响。马孝先[4]则基于2002和2011年的地级城市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发现要素投入、人口素质、空间聚集等因素有利于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而政府作用、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李长亮[5]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于燕[6]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方财政支出及工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不同的区域,具体的影响因素又有所差别,因此不同地区应采用差异化的措施来促进城镇化。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个别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尚娟[7]研究了陕西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发现第三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显著,而制度因素、市场机制影响不明显。张丽琴和陈烈[8]对河北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安排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实际上,除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外,信息化水平也会对城镇化产生影响。在较早的文献中,姜爱林[9]提出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是城市信息化,提出要加快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以便实现农村城镇化;另外还要利用信息网络加强城市对外的交流与合作。王金台[10]认为信息化通过改变城市生产方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姜爱林[11]认为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信息化时代的城镇化分散与集聚两种形式并行发展,共同推动工业化时代的城镇化迈向更高级的城镇化阶段。何光福[12]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认为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并从发展新型工业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城市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的对策思路。王海红[13]认为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结构模式,而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城乡间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因此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同时要发展网络经济。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但现有实证文献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似乎忽略了这一因素。本文将考虑地区信息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我国当前各地区信息化的建设中,电视节目覆盖率即将达到100%的上限,电话普及率扩张速度放缓,而互联网普及率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因此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利用率将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第二、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的力量。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作用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未来要转变观念,减少政府对城镇化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提升投资的质量。我国近几年投资的速度与城镇化的速度大致相同,但投资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却为负向的,这说明我国近几年投资增长的数量虽然可观,但投资的质量可能不高。因此未来也要由市场机制决定投资,提高投资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第四、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城镇化水平。虽然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水平在回归方程中不显著,但它们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的相关性,而且人们也在理论上证明了两者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4):613-617.

[2]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1(11):93-100.

[3]卢丽文,张毅,李永盛.中国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1个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3):54-59.

[4]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17-124.

[5]李长亮.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2015(5):111-116.

[6]于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科学,2015(2):131-140.

[7]尚娟.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8):78-83.

[8]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85-91.

[9]姜爱林.城市信息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J].南方经济,2003(1):42-45.

[10]王金台.信息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5(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