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城镇发展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7 16:09:34

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例1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为主要目的;

2.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十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三、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发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4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不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人谈起。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

·协调的重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5.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6.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7.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结语:随着中国经刘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济生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

城镇发展规划例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经济收入低,住宅建设增长也相应缓慢。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住宅建设的积极性高涨,规模业不断扩大,新建住宅面积由1978年的约1亿平方米攀升至1986年的近十亿平方米,形成一个高速建设期。

此后,由于大部分农民的住房问题基本已得到解决,因此村镇住宅主要进行的是改善和改造工程,建设速度呈下降趋势,至 1993年,我国村镇新增住宅面积约为5亿平方米。1993年开始,村镇建设得到国家重视,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收入再次显著提高,自此,村镇住宅建设进入了第二个高潮期,新建住宅面积一路攀升至1999年的8. 34亿平方米,住宅投资由1993年的760亿元增至1999年的1799亿元。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加强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村镇住宅建设保持平稳增长。2000~2005年,年均新建住宅面积保持7亿平方米,年均住宅投资1903亿元,2008年更是达到了3547亿元。

图3-1基于建设速度的村镇住宅发展阶段划分

二、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据统计,2005至2007年,住宅竣工面积保持在5~-6亿m2/年,资金投入保持在2000~3000亿元/年,村镇人均住宅面积从26. 7 m,增加到29. 2 m2。截至2007年末我国有9. 3亿农民居住在264. 7万个自然村(其中村民委员会所在地57. 16万个)。农村住宅面积271. 2亿m2,占全国城乡住宅面积总量的78. 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结构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新建和改建的农村住宅逐年增多。

三、村镇住宅发展战略基点分析

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要使全国农民都能够在一方土地上安居乐业。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地区协调发展为战略基点,形成以城带乡、以发达地区扶持落后地区的新型关系,指导村镇住宅健康发展。城乡住宅发展比较:

1、新建住宅面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住宅均得到快速的发展,新建住宅面积不断攀升,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历年数据,2011年城镇新建住宅面积达到9.49亿平方米,为1978年的24.96倍;农村新建住宅面积达到10.26亿平方米,为1978年的10.26倍。

图1城乡新建位宅面积对比

由图1可见,城镇住宅新建面积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相较之下,农村新建住宅面积则存在较大的波动,在1986年达到9.84亿平方米米的顶峰之后开始下降,在1993年之后落至4.81亿平方米后,再次呈稳步上升趋势。2005年之后,城乡新建住宅面积趋于一致,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2、人均居住面积

伴随着新建住宅面积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居面积也不断增加。近十年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而积年均增长分别为3.26%,3.53%,而且农村要比城镇略高。

图2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对比

四、村镇住宅发展战略体系构建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战略体系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内针对村镇住宅发展相关的活动所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它以战略逻辑为条件和背景,以战略基点为思路和框架,以战略原则为准绳,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战略体系为抓手,以战略保障为支撑,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战略措施,对村镇住宅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以期更好地解决村镇住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实现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住宅的目标。

1、科学发展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应不同于城市住宅发展,城市是由钢筋混凝土搭建起来的,而村镇应更加贴近于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出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农村是发展腹地,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村镇住宅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实现科学发展,需要采取技术开路的策略。首先,要开发和使用先进的土地开发利用技术,尽量减少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造成的破坏;其次,要开发和使用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第三,要开发和使用循环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等等。此外,村镇住宅发展还需要有步骤地进行推进,既不能大拆大建,出现住宅过剩,又要满足村镇居民的居住需求。

图3 科学发展原则及其策略

2、系统协调原则

村镇住宅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能割裂地来面对。首先,城市与村镇之间需要形成一个对接,推动城乡之间统筹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中历史过程,因此村镇住它发展,需要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服务。

3、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任何事情都切忌一刀切。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人口数量、民族居住风格以及文化背景都对村镇住宅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要具体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及地质灾害状况、气候及节能状况、民族及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比如,在人口数量较大的地区,要采取集中式的楼房建设,最大程度地容纳人口。在生态承载能力弱的地区,要尽量减少居住人口的数量,迁到附近的城镇。

4、成本优化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资金必须统筹利用,进行任何一项建设,都必须考虑成本问题。村镇住宅发展涉及的方面比较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管理成本等。

要做到成本优化,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采取向镇集中。首先,集中化建设有利于实现住宅建设规模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环境保护规模化,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节约经济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其次,相对于城市,镇更加临近农村,生活费用低,就业门槛低,农民在那里就业花费不高,也便于兼顾农村家庭,有利于避免农民工的大规模迁移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管理成本。

5、以人为本

住宅是为人类长期居住提供服务的产品,必须反映和适合居民的各种需求,如居住、就业、出行、医疗卫生、娱乐等。村镇住宅发展不是搞形象工程,必须切实解决村镇居民的民生问题。村镇住宅发展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各项工作切实符合实际、符合农民的意愿。

要体现以人为本,需要采取公众参与的策略,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完善调查制度,定期实地考察,向村镇居民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二是要完善意见和建议反馈制度,将当地村镇住宅发展方案进行公示,并设置各种渠道,使村镇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得到重视;三是完善人才吸纳机制,将具有丰富经验的村镇居民吸收到相应的管理部门,使他们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战略目标

1、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改善民生与农村的健康发展为目的,针对农村住宅发展的现状与技术需求,研究农村住宅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科技规划、技术创新平台和体系建设。

2、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分类目标

1)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住宅功能完善、宜居节能舒适、传承居住文化的现代农村住宅与居住环境。

2)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功能质量好、建造速度快、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佳”的农村工业化住宅成套技术,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根本,引领我国村镇居住区和住宅发展方向,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推动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在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关注物质建设的同时,注重社会问题的研究,倡导公众参与,公众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的新农村社区。

4)构建农村住宅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农村住宅工业化建设工程标准编制和组织程序,明确农村住宅建设工程技术标准的管理重点。为实现农村住宅的合理用地、功能提升、安全经济、环境宜居、资源节约提供科学完备的技术依据。

5)开展农村住宅工业化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6)建设农村住宅工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为农村工业化住宅开发建设、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经验交流的平台。引导和展示农村住宅建设的方向。

结语:

回顾过去,我国村镇住宅发展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建设规模和建设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农民都能够在一方土地上安居乐业。展望未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村镇住宅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的带领下通过我们勤劳的双手,我国的村镇住宅规划与建设一定不会拖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后腿。

参考文献:

[1]张阿兰.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保障[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24-25,34

[2]赵之枫.小康型村镇住宅设计理念[J].小城镇建设.2003(6): 52-54

[3]王振坡.中国农村住宅发展趋势探讨[J].城市.2009(6): 9-14

作者简介:艾星,2007年6月,毕业于孝感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申报专业:城乡规划设计。

2009年9月-2010年12月,晋江西埔敬老院,建成五层、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造价500万元。担任市政施工员,施工现场,与施工队一起复核工程量,提高工程量正确性;

及时提供施工现场所需材料规格、型号和所需日期,做好现场材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

城镇发展规划例3

在我国实施加快城市化战略的过程中,在全国或区域中心城市的中心凝聚力逐步得到增强的同时,中心城市对近郊城镇的城市化进程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①房地产开发向郊外扩散;②交通道路(高速环线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向郊外扩散;③大型城市公共设施(娱乐中心、超市等)建设向郊外扩散;④建设范围突破了行政界限的限制等。

面对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影响,近郊型城镇如何保持自身的魅力,既实现城镇经济、环境等协同发展的目标,又满足大城市拓展对其空间规划上的要求是近郊型城镇在城镇发展规划中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按照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或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以往主要根据城镇(村庄)本身的发展历史编制的规划显然在空间覆盖面和规划深度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城市近郊型城镇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

虽然,近几年有关城市郊区、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已有了较大进展,有些规划工作者提出了“以环境容量定规模”“编制全镇范围的综合规划”等建议,但由于近郊型城镇规划的特殊性,对其规划编制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乐山市近郊城镇九峰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为例,探讨近郊型城镇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一  九峰镇空间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

(一)现状

九峰镇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南部。镇域内以浅丘为主,兼有少量平坝,南与五通桥区牛华镇接壤,西靠岷江,北邻通江镇,全镇幅员面积23.4平方公里。

镇域地势为东高西低,坡度适宜,地质良好。镇域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植被良好。岷江由镇域西部流过。镇域内有大型水泥企业嘉化水泥厂、乐山岷江化工厂等,镇域西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乐山大佛、乌尤风景旅游及生态保护区。

(二)发展优势分析

九峰镇位于乐山市中区与五通桥区的交界处,是乐山市市中区的南大门。在乐山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中被纳入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是市中区二级组团九峰片区的中心,作为对主城区的拓展,和主城区在空间上存在有一定距离,其功能和主城区联系十分紧密,区位优势明显,受到主城区的辐射带动,发展条件优越。

(1)市委、市政府“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第一山”工程的实施将使九峰镇迎来“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九峰地处乐山大佛、乌尤景区边缘,是“旅游精品路线”的功能补充,伴随大佛、乌尤景区拆迁还房点在九峰的建设,将有助于扩大内需,提高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加快九峰城市化进程。

(2)结合乐山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战略以及市中区产业调整,部分工业企业的搬迁以及现有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转移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带动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拓宽城乡市场,发展小城镇。

(3)依托市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省道305线的建设,将极大地加强九峰镇在整个乐山市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改善九峰的投资经营环境。市污水处理厂和市人民医院三分院等重大工程项目在九峰选址建设,有利于改变九峰镇的形象,使九峰镇步入快速、健全的发展轨道。

(二)发展劣势分析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够。

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64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281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1.8%,第二产业实现3972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5%,第三产业实现1147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7%。在农业结构内部,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一些经济效益突出的特色农业(如苗圃、花卉等)发展不够。第三产业项目过分单一,几乎全是“农家乐”,与市委、市政府打造“环城旅游渡假带”的设想有相当大的差距。

(2)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企业规模小,产品的科学、技术、知识含量低。工业结构内部,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如:建材业、化工业等)占较大的比重。传统的粗放性经营各现代化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力度有待加强。

(3)道路等级低、里程短、面积小,基本为村道。道路系统不能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制约经济的发展。

(4)九峰镇场镇建设杂乱无章,沿公路随意建设,造成联系不便,用地松散,机构布局混乱,市政基础设施无法实施,服务半径达不到要求,制约九峰经济社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 近郊型城镇规划的基本思路

近郊型城镇规划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价值取向的超前性。价值取向是确保城镇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问题。近郊型新型生活空间是城市化,特别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空间形态,其基本特点是环境价值取向较高和居民群体素质较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优化和谐的自然—人文环境是新型生活空间形成并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以长远的眼光、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水平的管理来营造城镇的空间结构。

(2)空间发展布局的整体性和适度性。考虑到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协调发展要求,以及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邻近大城市的空间发展要求,建设用地的分布既要具有分散性,又要具有整体性。城镇的发展及其布局需要从内、外两方面进行综合、整体的考虑。同时,郊区化的价值取向在于自然的环境空间,在于乡村化的本土特色。确定适度的区域开发规模,防止过密开发,建立适度的区域空间尺度,防止特色退化,是维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确定城镇未来空间发展的最终容量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3)空间发展时序的阶段性。近郊型城镇的空间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鉴于近郊型城镇空间发展的特征,近郊型城镇的空间发展必须坚持面向未来、面对现实、统筹安排、分期实施的原则,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同步进行。

三  九峰镇规划发展特点

九峰镇镇区的职能以居住、工业和仓储为主。九峰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

(1)农业发展方向:以稳粮增收为目标,保护好现有的高产良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在“结构调整、规模调大、经济调适、农民调富”的思路下,调出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建立高新农业示范基 地,以适应城镇的要求。

(2)工业发展方向

九峰镇位于乐山中心城区下风向,对不适应在中心城区发展的,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产业,可采取有序扩散的形式,引导到中心城区南部九峰镇,因此,今后20年中,在九峰镇落户的工业企业为九峰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便带动全镇经济振兴。

(3)第三产业发展方向

九峰镇域北部紧邻大佛、乌尤风景区,紧紧抓住“旅游精品线,打造第一山”的良好契机,利用紧邻风景区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现光休闲旅游业,并向纵深推进,与大佛景区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网络,从根本改善九峰的面貌,实现社会、经济的腾飞。

四 九峰镇空间规划结构

根据乐山市经济发展战略和九峰镇的自然条件以及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确定其产业总体布局为以九峰镇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形成九峰工业区,推动观光农业及旅游服务和工业区建设,从而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以超前性、整体性和与中心城市衔接性为原则,综合制定规划方案。

规划形成“一核、一区、二片、三组团”的布局结构。

一核:片区中心沿九峰镇主入口24米路的沿线区域设置公共服务中心及行政中心,形成片区中心、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一区:由九峰片区南部和东部形成九峰工业区。

二片:由乐五快速路将片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两片,其中东区为整个片区中心,西区为居住小区。

三组团:由城市道路分割,分别为九峰东区北居住组团,九峰东区南居住组团,九峰西区居住组团。

考虑本地居民和居住区新居民的实际需求,各片区内统一配置能满足内部基本生活功能需要的设施,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心。而较高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则主要布置在镇域中心区块内,以强化中心区块的集聚辐射功能,实现镇域服务功能的自我完善。此外,充分考虑九峰镇域空间和域外道路网空间结构上的特征,在处理好各片区之间交通联系通道的基础上,强化各片区与中心区的联系通道,以充分发挥城镇中心高层次服务设施的辐射作用。

在完成镇域各区块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满足公共设施的配置需求,使之与城镇性质、城镇规模相适应,并与城镇形态、结构相协调,形成完善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和城镇公共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并逐步加以改造和完善,以期提高其远期服务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特点,重点关注城市公益性、福利性设施的建设等。本次规划的城镇公共设施采用镇域中心和社区中心两级配置,建立系统的镇域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满足公共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

镇域中心区的公建设施主要包括镇行政中心,社区中心,小学、中学、幼儿园等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院,中心商业设施,综合性市场等。社区中心的公建设施主要包括片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幼托、文化室、综合商店、卫生所、邮政所、储蓄所等。除对一般的城镇用地进行分类外,对未来可能发展的产业,应在用地布局上加以引导。

对涉及交通、电力、电信、给排水、防洪、消防、环保等专项规划的内容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编制要求严格执行。

此外,为使规划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对各区块的布局要点、各区块主要公共设施的配置、各类建设用地的建设原则及指标均加以规定和说明,绘制建设用地评价因素综合图、景观功能分区图、建设用地编号图、重点区块控制指标一览表等。用地块指标来指导实际开发建设,可较好地实现城镇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和适度性,解决空间发展时序阶段性的矛盾,使规划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 2004版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

2 吴志刚,“外向型城市化”模式下的城镇总体规划方法探讨—以东莞市长安镇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0,(4)。

3  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崔功豪,武 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J].地理学报,1990,(4)。

城镇发展规划例4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群众监督”的原则,扎实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创建目标

县城创建湖北省城镇规划管理“*”;水坪镇、蒋家堰镇、中峰镇、县河镇、泉溪镇、丰溪镇等六个建制镇争创湖北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

三、方法步骤

为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年6月25日至7月10日):成立创建活动领导机构,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县直相关责任单位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领导,制定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于7月10日前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报县“*”创建办公室(县建设局)备案。

(二)宣传发动阶段(7月11日至创建工作结束):各责任单位和县创建办要以“*”创建活动为主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展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近年来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使创建活动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县创建办要定期编印创建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创建工作信息和动态;各责任单位要注意搜集、整理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的声像、图片资料和信息,并及时报送县创建办,由县创建办负责在8月底前完成竹溪县“*”创建工作专题片拍摄工作。

(三)自查阶段(7月11日至8月31日):各责任单位对照考核细则和目标管理责任书,认真做好自查工作。对每项考核指标都要建立一卷档案。档案内容包括:考核指标解释说明,考核指标得分、失分情况,考核指标文件、文字依据,相关的图纸、图片等。县直责任单位于8月20日前将自查档案和自查报告报送县创建办;各建制镇于8月10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县创建办,县创建办组织专班对各建制镇的创建情况进行考核评分,拟定评审意见报县政府,作为推荐参加省参赛单位的重要依据。

(四)迎检阶段(9月1日至10月10日):为您提供大量免费范文!县创建办在各责任单位自查报告和考核结果的基础上,起草全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建工作自查报告,经创建领导小组审核后,于9月5日前上报市创建办,在9月15日前做好迎接省考核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对照考核细则认真进行查漏补缺,确保上报的考核指标档案内容详实准确,能充分反映我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四、工作要求

城镇发展规划例5

1、前言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因此为了减缓控制全球变暖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索生态城镇的建设,各国都在根据各自的需求,创新性的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生态城镇的建设方案。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不同,使得各国对生态城镇的理解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思路都是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存,使得经济、社会与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本文首先对国外生态城镇的建设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以便为我国发展生态城镇时提供借鉴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改进。

2、国外生态城镇的发展

2.1 日本生态城镇建设情况

因为日本人口密集,土地稀少,而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用于掩埋废弃物的土地十分稀缺,这迫使日本政府通过启动生态城镇来解决垃圾掩埋问题。

日本进行生态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减排、循环利用以及再利用,政府通过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统一规划,将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在生活生产中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于日本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可能进行资源消耗性的经济模式,因此在生态城镇的建设当中,政府将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废弃物处理实现一体化,通过将生态城镇中的经济、社区、产业以及居民全部连接起来,政府、私营企业与当地居民的进行充分的合作,实现资源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以便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同时将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可利用的材料由有关企业进行废弃物再利用,而剩余不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封闭焚烧发电处理,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目标[1]。

2.2 法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法国的生态城镇的建设是在原有的城市或是与之临近的郊区进行,通过在现有城市进行新能源的创新利用,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城镇的建设,使得生态城镇的建设形成全国共识,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生态城镇的建设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由各个城市自我决策生态城镇建设的项目,但是各项目必须符合本地区特色且富有创新,必须说明实现生态城镇建设的具体措施。同时也需说明新建设的生态城镇如何与现有城市保持良好的结合,其最终的目标都以实现零碳的排放为标准。

法国进行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很明显的政策及商业宣传目的,要求各城市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建设,以便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引领生态城镇建设创新性技术的开发,从而在世界生态城镇的建设狂潮中处于领导地位。

2.3 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

英国的生态城镇建设有别于法国生态城镇建设,它要求各地方所建设的生态城镇必须是新城镇,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同时新城须配置完善的教育机构、零售业以及娱乐场所,新建的房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最主要的是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整个城镇的建设以“零碳排放”为指导思想。

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建设低碳环保的新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解决自二次世界大战严格控制的“绿化带”政策所带来的住房用地紧缺问题,以便能够供应大量的房屋。

3、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生态城镇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目的,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经济环境能够得到协调发展;同时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根据本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城镇规划和建设方案,因此虽说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生态城镇,但是因为每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发展模式和规划内容也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世界各国对生态城镇概念理解上存在差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不能照搬照抄。

不过从国际各国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与发展达成的共识来说,其对我国的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的。首先其要求我国革新现有的城镇规划体系,以适应生态城镇发展的要求;其次要以本地区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建设生态城镇主要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根本目的。

3.1 城乡规划体系及理论的创新

我国现在执行的城乡规划理论与体系讲究规划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与生态城镇的建设实践中相比,有许多相悖的地方。由于小城镇规划只是城乡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解决如此复杂多元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其规划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补充改善。生态城镇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让居民认同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自觉减少需求,节能、节水、进行垃圾分类。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时要多方参与,政府在定制一个大框架之后,通过多方沟通,最后形成生态城镇建设的共识,保证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持续性[2]。

目前我国的城镇规划多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规划,只是注重用地规划及用地管理,而缺乏对环境及文化的表述。因此在将来的城镇规划中需将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等综合考虑,使得其在城镇规划的空间上得到体现,不仅仅对物质形态进行规划,更主要的是强调对“人”的关注。而这正是我国目前城镇规划所欠缺亟需革新的地方。

在城镇的设计及管理方面,应该从微观方面加强规划和管理,尽可能从整体上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变革我国过去以来对土地分区规划的模式,应该尽可能的将土地的综合性及经济性发挥出来。从硬件设施上要有保证,如规划建设配套的步行道、自行车道以及专用公共汽车道,鼓励清洁出行。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可以引入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该系统将防洪与雨水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设计使得雨水延长其循环渗透过程,以便在此过程中有效的对雨水进行净化,实现其高度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或者在沿海的小城镇还可对海水进行淡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地考虑风能、太阳能的利用。规划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点,垃圾发电站。

3.2 中国生态城镇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实现城镇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二是由此所导致就业能力不足使得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有限,而人口众多,小城镇在城乡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发挥着枢纽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多数小城镇的发展步履维艰,就业能力不足,金融商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实施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从世界各国生态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多数都是以中小城镇为基点,促进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的规划时,就要结合当地情况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将生产、生活设施有机的组合起来,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和处理再利用,即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排放及污染,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如在一些有条件的小城镇还可以规划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小型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规划一些利用秸秆加工成建材的小型企业或用秸秆发电。

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生态城镇,使得其从“低碳”逐步过渡到“零碳”的排放目标,从而解决我国城镇化越来越严重的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

4、结语

生态城镇的建设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道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都正在努力规划和建设生态城镇。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城镇建设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城镇的规划建设将大有裨益,生态城镇将在我国必将大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景岭,骆中钊,李小宁等,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6).

[3]杜娟.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重庆大学,2004

[4]于莉.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文化分析.郑州大学,2005

[5]刘芳.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场地环境整合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4

[6]孙颖,宛素春,王奎仁.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演进.中国建设报,2003(2.14)

城镇发展规划例6

1 村镇规划突出问题

1. 1 规划管理法律地位未真正确立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主体虚置或弱置,影响城乡发展和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界定各执己见,导致在实际管理中执法主体模糊不清。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长期以来没有规划机构、没有编制规划、没有规划执法权,造成规划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1. 2 规划管理机构无统一规范依据

城乡规划法中尚无统一具体的规划管理机构名称设置规定,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存在着与《城乡规划法》所赋予职责不相符的问题。1)机构设置名称不规范。当前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不规范表现在名称不规范、归口不规范、级别不规范、编制不规范等方面。2)机构设置体系不健全。规划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体系,城乡规划管理没有达到它应有的覆盖面。有些地方没有专门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制镇规划基本是空白,急需加强此方面的工作。

1. 3 规划权限界定不明影响城乡规划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法》明确赋予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十种管理权限并要求依法实施城乡规划。有些地方未严格按法律赋予的权限进行规划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擅自下放规划管理权,人为造成规划管理秩序的混乱,给城乡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副作用。

2 村镇规划原则

2. 1 用地统筹和城乡统筹

用地统筹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指产业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在单位土地上产值最大化的土地高效利用、科学的土地规划比例和人居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发展统筹是以社会均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主要是指通过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镇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发展,融入区域大发展,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2. 2 生产性投入和生活性投入

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需要通过引导性投入建立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生产性投入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生产业投入。生活性投入包括公共设施投入、居民消费投入、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市民安居投入。两个投入可以解决政府独自实施城镇化的资金困境,同时调动企业、居民的城镇化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2. 3

平等的市民待遇和平等发展机会

平等的市民待遇是指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享受到与原有城镇居民同样的身份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指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收入保障,通过产业的发展保证农民变市民过程中,农民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的充分就业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户籍等若干领域的改革,使农民在身份上和城市居民平等。平等的发展机会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为进城农民提供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

3 方法及思路

3. 1 扩大总体规划区域

总体规划范围扩大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做出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3. 2 深化城镇体系规划

加深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深度,增强它的系统性、预警性、整合性和可操作性。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延伸到村庄,对村镇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布局,配合土地利用规划,从区域的角度对村镇的整治和发展起指导作用。

3. 3 城乡一体化的规划

城市和农村应该一起统筹规划以解决面临的问题,构建城乡一体的规划体制、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一体的土地制度、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制、一体的基础设施体制、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

3. 4 专项的城乡统筹规划

根据城乡关系和矛盾修编解决这些矛盾的专项区域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编制规划是对总体规划的若干主要方面、重点领域的展开、深化和具体化,须符合总体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总体规划相衔接。

4 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议

4. 1 村镇建设目标要与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相联系

在村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按照“量力而行、适度集聚,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要求,加快农村集中居住点及康居示范村建设。以现有的行政村为中心,按规划保留、扩建、新建三类标准,完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通过一定时间规划建设,将自然村庄逐步迁并农民集中居住点,对规划外的原有自然村庄逐步完成土地复垦。认真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乡村发展,实行分类分区指导,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力度,注重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组织。

4. 2 有整体的长远规划并吸收民众全程参与

强调城乡规划立法的重要性,将指导性区域规划上升为立法性规划,明确要求制定相关村镇规划,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村镇建设规划分层次进行,形成市域、乡镇、村庄三级完善的规划制定管理体系,规划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形,形成规划统一、区域统筹、公众参与的完整体系。在村镇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实现权力和决策权力再分配,让农民参与进来,组织起来,对当地公用事业建设产生认同感和拥有感,保证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4. 3 村镇规划建设监管机制和过程管理

建立以乡镇、村为单位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村级成立规划建设工作管理小组,负责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日常工作,乡镇镇区的管理可以纳入市域的总体规划,按照城乡规划总覆盖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规划内容,不断提高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小城镇建设应开展专项设计,按照功能定位准确,坚持节能节约的原则设计。采取相对集中公共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配套经费的开支,避免城镇化进程中的浪费现象。

4. 4 城镇历史文化保护

城镇开发建设中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挖掘城镇历史文化,精心规划设计,建设亮点工程,打造特色城镇,通过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使其成为镇区新的亮点。

5 结语

村镇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关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既是行动的纲领,也是行动的方案。推进城乡规划统筹发展必须把村镇规划作为龙头,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城乡统筹、市域统筹、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等角度来考虑,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并通过搞好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邹兵. 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城市规划,2003(15):79-81.

城镇发展规划例7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07-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与浪费,加之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可谓危机四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城镇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城镇建设规划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对城镇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差,建设规划方案难以有效落实。在这样的条件下,城镇建筑结构布局非常不合理,因建设规划滞后而导致其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因资金、资源短缺等原因,而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极不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部门单位、群众对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资金不足、利益的驱动,导致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参与人员过多,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或者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负责人还兼任着另外一些职务,因此导致建设规划监督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很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城镇落户时,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过程中均受到了城镇管理部门程序的制约,然后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补办手续,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无序化,难以实现城镇建设规划预期目标。

第三,城镇建设规划自身的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由于受资金和各项资源的影响,导致当前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很多城镇公共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比如城镇道路建设规划等。有新房无道路、有路无排水设施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而且相关绿化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 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建立健全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该体系,可以对城镇规划建设实施科学的安排与布局,并以此为指导,对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同时,应对选择较好的交通条件的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尤其要选择那些地理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区域来发展城镇;对于交通条件比较差、前景比较渺茫的区域,如果没有补救的方法,则建议放弃对其投资规划。

第二,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引进高素质规划人才,将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对待,以确保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定期地对规划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规划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城镇建设规划评审机制,加大对各种违反程序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户籍管理内容改革,不断扩大当前城镇居民的实际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险、养老、医疗以及失业问题。

第三,通过不断完善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全面提高规划水平。从本质上来讲,城镇就是城乡结合点,同时也是某一区域范围的中心所在,因此应当合理地确定城镇规划建设规模、职能,对城镇建筑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对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范,以提高规划水平。

3 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

从实践来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因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探寻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生态化城镇建设规划。

第一,加强城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病的不断加剧,这是人与自然抗衡的结果,当其超越生态环境自身的容量与承载能力时,便造成了上述结果。基于此,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从城镇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体现和谐观。生态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还要将城镇布局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将树木、海洋等引入到城镇建设规划中来,努力创造一个贴近自然、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城镇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集聚度。在分析以往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对某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的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要详细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在对影响城镇生产与发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的合理的发展仅预测,同时还要意识到城镇人口变化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应当与该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而城镇的环境容量取决于各种自然条件因素,因此应当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对城镇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研究。

第三,要不断加大城镇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力度。在当前国内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绿地规划是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通常都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利用边角或者破碎带,实施见缝插绿作业,即在原始规划图上完成实现人均绿地面积与当前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硬性指标。从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角度而言,应当对不同的城镇绿化布局进行定量研究,以确保城镇绿化建设规划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性。

4 结语

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关系着城镇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2] 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3] 项建瑞.县级城镇空间拓展的规划对策[J].价值工程,2010,(36).

[4] 邢延刚.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

城镇发展规划例8

关键词:城镇发展;前景;历史

1. 前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城镇化也在逐渐的在我国推广开来。城镇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风向标,为城镇建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由于我国城镇规划的经验不足,我国近代的城镇建设存在了相当大的失败。社会分化严重、交通的拥堵,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导致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等等。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城镇规划的历史,从我国城镇规划的历史反思,加强将来城镇规划的能力。

2. 我国城镇规划的发展

(1)城镇建设盲目扩大规模。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片面的追求政绩,大力加大城镇化的建设,严重的偏离的客观的经济发展状况。城镇规划不再是为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为了当地的基础建设表象的规模庞大。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常常存在只是片面的加强规模,导致管理力度不能与庞大的开发项目相匹配,最终导致当地政府开发的城镇严重丧失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只是建设好了基础设施,但是对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太低,严重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城镇规划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协调。我国部分地区城镇规划的方向不能够当地的优势相结合,从而丧失了良好的自身条件。这主要是当地政府在制定城镇规划方针时并不能考虑到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导致所建设的基础建设不能跟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脚步。这样就容易导致所建设的基础设施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发展谋福利反而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镇规划缺乏长远性。城镇规划缺乏长远性这是一个在国内比较普遍的问题,城镇规划没有从科学合理的角度上出发,在整体布局时没有为城市规划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城镇规划为了建设一个新的项目,但是原有的基础设施设备不仅不能为新的项目提供便利反而阻碍了建设的进程。有些城镇规划政府 调节力度不够,这使得很多城镇的供电、供水、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不能同步进行,出现公路修好后因为给排水的建设使得其被多次破坏。这就是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的基础设施常常拆迁的现象,这样不仅大量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4)城镇规划过程中不注重遗产保护。在城镇规划过程中地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比较浅薄,不能意识到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文化遗产背后代表的经济利益。大部分政府为了追求利益上的发展,当文化遗产阻碍了城镇规划时,大部分采取的措施就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古城墙等古代遗迹,但是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大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政绩对文化遗产肆意践踏,导致文化遗产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收到了不可估量的损害。这也是我国现在为何没有很少见到大型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

(5)政策、法规配套建设不全。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当地政府只是片面的执行上级指定的城镇规划政策。但是上级领导和当地政府之间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能满足当地城镇规划的现状。部分部门并不能严格的执行自己的工作职能,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由于自身的执行力度不够,常常对一些项目的审批出现纰漏,造成资源上的损失。

3.我国城镇规划的前景

我国的经济处在快速的发展高峰期,这也为我国的城镇规划带来了晋升的空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规划带了了机会、为城镇规划带来了在原有基础上作出调整的可能。

(1)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城镇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适应当地经济的建设计划。在满足现状的需求同时要能够考虑到将来城镇规划的升级,最好长远的打算,尽量避免在升级的过程中间由于不合理的城镇规划造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要通过城镇规划形成自己地方的特色,不能片面的追求形象工程而使得城镇规划丧失本身的功能。

(2)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间,掌握时代的发展节奏,对城镇规划提出新的建设理念以便适应新兴的经济发展。城镇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大经济的发展速度,一切的城镇规划行为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要以当地的经济情况作出决策,但是不能仅仅从经济的发展出发,而是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统筹,以便更好地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

(3)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规划。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城镇规划也是构件和谐生态系统中间重要的一环。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要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的宗旨,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城镇规划的价值。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居民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要求也在逐步的增加,构件可持续发展的城镇规划是未来建设的主体,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策。

(4)形成功能俱全的城镇建设。城镇规划从城镇本身应该具备的功能出发,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就是城镇想农村的一个推进过程,在城镇规划过程中把握城乡的关系,使得双发形成经济上会理互惠的局势,加强上方的交流。城镇规划应该加强城镇本身的职能,城镇作为周边村子的中心。集教育、医疗、政治为一体,加强各个环节的建设,为周边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5)在原有的建筑设施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升级。在针对文化遗产上,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间坚决不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得城镇规划不仅仅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建设。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赋予城市自身具有的灵魂素养,使得城镇规划具有更加高深的寓意。在城镇规划过程中间,利用现有的区域地理优势,发展地方自己的特色。城镇规划不仅仅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任意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是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筑设施基础最初合理科学的建设。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加大。城镇规划是经济建设不断提出的要求,城镇是集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社会建设为一体的综合结构,是人民生活服务的中心。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相关的经验和制度不是很完善导致了我国城镇规划出现了比较混乱的现象。导致了大量的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未来的城镇规划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障碍。我国未来的城镇规划要秉承可持续发展观,为城镇规划的持续发展留下空间。未来城镇规划要建立集生态、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参考文献:

[1]孙良美.试析城镇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城市建筑,2013(6):5-5

城镇发展规划例9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发展小城镇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方案。小城镇规划管理是小城镇建设的序章和铺垫,对于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城镇主要包括大城市的卫星镇、县级市所在城镇及县级市区属镇。而小城镇规划管理就是城镇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利用有效的策略,把批准中的规划变成现实,并且对于小城镇中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也体现了城镇政府的意志。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我国的小城镇数量开始不断的增加,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如何规划和管理好这么多的小城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小城镇规划管理核心内容的深入了解,结合我国在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现状,谈一谈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科学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就目前的小城镇规划管理来说,其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相统一,部分方面在同一个县的镇乡总的体制和管理机构不一致,造成了规划管理部门很难完全的履行其职能,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此外,县级的行政部门在业务上大多都是只给予镇上一些指导,具体工作仍然要由镇上的部门工作来负责办理,但这些工作往往是最繁重的。根据目前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权限方面有一定的制约。

2.2 执法存在问题

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执法主体的不统一以及执法过程和范围的条块分割,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违法建设查处的难度。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的执法内容各不相同,先后主体交叉不一,力度不足,协调不够,领导不力,配合不妥,难以形成综合强有力的执法局面,一方面要面对违法规划拒不执行相关规定的违法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面对乡镇违法审批的违法建设。由于人员不足,对于违法建筑的查处就不会精确到位,使得规划管理的形象和权威在实际实施中大打折扣。

2.3 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

由于乡镇政府对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使得小城镇的规划编制不仅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而且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乡镇的人员交流和培训工作将会难以展开,导致其管理人员参差不齐,阻碍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

2.4相关干部队伍素质不高

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和其它的工作不一样,它对于规划管理人员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要求一般都很严格。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仅要根据一定的原则维护严肃性和法律性,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适度的弹性。所以这就要求规划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要具有较为精深的专业素质,从而正确的引导小城镇规划建设向规划中的目标发展。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许多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部分的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和规划专业知识,其本身的业务不精,规划理念和意图不熟,思想陈旧,有的甚至不懂基本的规划管理常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干部队伍人员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小城镇的快速发展需求。

3、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3.1 科学编制规划

根据“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布局结构、形成地区合力”的发展策略,在宏观上优化小城镇空间结构分布,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小城镇规模的合理化。在此基础上,编制或者修正小城镇规划管理体系,继而指导规划管理中各类规划的编制或者修正工作。此外,要提高规划管理体系编制的工作力度,使得编制成果有较高的水平和档次,并且改变编制时间长的局面。

3.2 完善制度规章

任何工作都要有相关的制度规章作为约束,才会使得工作规范化和合法化,小城镇规划管理也不例外。在实际的规划管理中,应该结合当前的工作,尽快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和法规。其次,制定规划管理责任制,把规划管理作为相关人员政绩考察的主要部分。同时,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且得到部门的配合和社会的认可。

3.3 重视专业技术创新

提倡和支持小城镇规划管理专业技术创新和研究,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借鉴其他城市规划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规划管理方法。主要推广以计算机技术为重心的办公室自动化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规划设计。

3.4 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广泛宣传培养和尊重人才。在广泛宣传培养方面,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规划就是法、财富和服务的观念,并且从法制、财富和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培养人才。在尊重人才方面,由于目前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偏少和知识水平偏低,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的挖掘人才,并有爱心的呵护他们,诚心聘用人才,关心培育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才会快速稳定的发展。

4、就发展与现实建设的矛盾

发展与现实建设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方面,使得小城镇的规划管理不能满足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制度规章和人才需求等方面),这是首要的矛盾。其次,小城镇规划管理体制和机构与小城镇规划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即小城镇在规划管理机制上的设定和实际的规划管理工作不相符合,使得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开展存在着冲突,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5、科学发展的前景

对于小城镇的规划管理来说,科学发展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它可以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对规划管理体系提出合适的建议和改进策略,使之更加符合小城镇当下的发展。其次,科学发展可以大大拉进小城镇发展与其规划管理之间的差距,使得小城镇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跟上小城镇的发展步伐。不仅是这两点,科学发展还有很多的发展方向,所以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6、建议

针对科学发展的发展内容前景,目前应该做好基础方面的改进,以迎合科学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的多层次管理机构;其次要培养一个有高素质的规划管理队伍;最后要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设定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并明确执法主体。只有把基础的部分做得更加规范化和完善化,才能引领小城镇规划管理的科学发展。

7、结束语

由于我国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不断的融合及靠近,小城镇的发展在未来也将处于重要的地位,这就给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内涵。作为一个小城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当下更应该掌握好小城镇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积极借鉴国内各个地区关于小城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好目前的小城镇规划管理工作,也为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参考文献

[1] 陶特立,张福林,黄勇,邱桃东. 由“太湖蓝藻事件”引发的新思考――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建设创新模式探讨[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9:5.

[2] 杨伟刚,齐曼. 小城镇规划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邢台市为例[J]. 现代农村科技,2009,08:5-6.

城镇发展规划例10

1、前言

小城镇建设一直是国家城镇化中重要的一环,最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更是重点指出:“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在这种背景下,小城镇发展所面对不仅仅是机遇,而更多的是挑战。与此同时,规划从业者们也正积极实践如何从规划角度更好地服务于小城镇发展建设。

笔者在2013年参与了《庄河市鞍子山乡总体规划(2013-2030)》的编制工作,在工作中发现沿海小城镇的资源条件较好,物产丰富而多样,无论从产业基础、空间景观还是生态资源都有着独到的优势。本文想基于此规划,对沿海小城镇的规划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2、沿海小城镇――以鞍子山乡为例

本文所研究的沿海小城镇是指普遍背山面海,且在沿海经济带上分布的沿海小城镇。

庄河市鞍子山乡位于庄河市东部,乡域面积约295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具体处在青堆子湾湾底,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北黄海区域典型的农业型乡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庄河市政府要求鞍子山乡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以带动庄河市沿海区域小城镇建设。

鞍子山乡有着代表性的沿海小城镇特点,以其为例做为研究沿海小城镇规划思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复制性。

3、沿海小城镇的优势

1)经济较好,产业基础强势

沿海小城镇因为有海洋、平原、山地的优厚自然条件,往往产业形势较为丰富,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鞍子山乡产业基础较好,耕地面积约为14万亩,占庄河市耕地总量的17%,是庄河的“三大粮仓”之一;由于青堆子湾良好的养殖环境,鞍子山乡年产海蜇、海参养殖业发达,同时也已经有一定的海产品加工、物流等企业进驻。

2)依湾发展,空间成组分布

海湾是海岸线重要自然资源,海湾奠定了沿海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因此同海湾小城镇共享海湾资源,形成一个整体。

鞍子山乡处在青堆子湾的湾底,同在清堆子湾的主要乡镇还有青堆子镇和栗子房镇,分别在其两侧。3个乡镇由丹大高速、201国道及滨海路连接,围绕青堆子湾形成一体。

3)山海格局,生态资源丰富

沿海小城镇一般均有“山-田-海”的空间格局,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多样,利用优势可以带来多样的生态旅游体验。

鞍子山乡是明显的山海格局,其北部为山区,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水库;中部为平原,其大面积的盐碱地是水稻种植的理想地点;南部大量的湿地也给鞍子山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景观和水产养殖基础。

4、沿海小城镇规划初探

沿海小城镇的优势明显,但是如何利用是一项挑战。因为沿海小城镇沿海岸线带状分布,每个小城镇的情况都比较相似,那么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呢?依然需要从对比优势出发,而这个对比优势不是相对所有小城镇的优势,而是相对于周边的小城镇优势。

1)明确自身小城镇组团

如果想发挥自身的对比优势,就需要这个“周边”的范围需要多大。经过研究沿海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特点发现,在同一个湾内的小城镇往往联系紧密,共享的总体资源基本相同,但是每个小城镇都有这自己的侧重点。所以,应该把同一湾内的沿海小城镇统筹考虑起来,做为一个共享同一湾内资源的小城镇组团进行一体规划设计。

鞍子山乡地处青堆子湾的湾底,青堆子湾位于庄河东部,全湾总面积为156.8km?,岸线长约103km。注入的河流有英那河、湖里河和地窖河,滩地面积大,非常适合水产养殖。在规划中主要把青堆子湾内三个镇统筹考虑。

2)周边乡镇优劣势对比

明确小城镇组团后,需要对组团内的小城镇整体考虑,仍然从湾出发,分析湾及腹地的优劣势。

鞍子山乡西侧有青堆子镇,工业发达,服务业已经初具规模;东侧有栗子房镇,有一定工业基础,同时也是文化重镇; 而鞍子山乡自身则拥有湾底最好的滩涂,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都是非常发达。

经过对比可以得出结论:

鞍子山乡的优势为:优秀的生态本底资源、丰富的农业和畜牧业资源。同时鞍子山乡的劣势为:工业规模比较小、交通条件无高速公路出入口、政策支持较差。

3)优化山海资源,协同发展

得出相对的优劣势之后,需要根据“协同发展”的原则得出沿海小城镇的具体定位,并在产业布局、交通梳理上与周边乡镇进行协调。在规划与发展中应该充分优化利用现有山海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在区域内与周边乡镇错位发展,互为补充以达到共同获利的目的。

鞍子山乡本着产业“协同化”发展的原则,确定定位为“庄河市都市型现代化农业乡镇,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海产品养殖基地,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宜居小镇”。规划提出一产设施化、二产集聚化、三产完善提升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利用鞍子山乡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与青堆镇差异化发展,建设特点鲜明的北方水乡特色的小镇。

4)依托乡土文化的镇区规划建设

小城镇的镇区建设是重点内容,镇区体现了一个小城镇的整体水平。沿海小城镇的镇区规划中需要考虑挖掘一些本地乡土文化,注重建筑机理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充分考虑山海景观在镇区中的利用,合理布置开敞空间和标志物。

鞍子山乡镇区规划中形成单中心、十字轴线的规划结构。并且利用现有水系作为两条生态景观廊道。在具体规划布局中,以“山-田-海”为主题思路,营造远有山峦连绵起伏,近有乡土气息浓郁的稻田景观,河湖水系穿越镇中,既体现沿海小城镇特色,又差异化周边乡镇的建设风格。再加上合理的城市设计引导控制,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海边小镇。

5、结论

新型城镇化浪潮下,沿海小城镇发展潜力日益明显,对其的规划发展研究有一定的。本文意在借《庄河市鞍子山乡总体规划(2013-2030)》为例,引出对沿海小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积极思考。

文中从同湾沿海小城镇组团的统筹分析,到与组团中的优劣势对比分析,再到基于协同化发展原则的定位与产业发展,最后到体现沿海小城镇乡土文化的镇区建设方法,提出了一套能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可参考复制的设计思路,希望对未来沿海小城镇的规划发展有所指导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