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6 16:11:34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起将被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由此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更加紧密,因此相对于国内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更多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清晰认识到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使用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着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如果学校不能够在此形势下很好地处理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该专业毕业生将不能够高比例顺利就业或是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本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将会逐步下降。这就需要人们全方位对该专业进行探究。

一、国内外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图书情报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队伍建设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有关文献资料,我国目前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共计22万左右,其中7万人从事情报工作。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来,我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学历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具有专科学历的人员就非常少,而目前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员非常多,基本上实现了专业以上学历的人员队伍结构。而且这些人员普遍都接受了专业的知识培训,因此从总体来看,我国情报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立足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科技情报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是表现出了很多的缺陷,以下数据就充分说明了该点问题:从事科技情报人员在科技人员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还不足1%,同时从事科技情报的人员在年龄上也存在断层的问题。在信息管理人才推动要求下,欧美等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人员教育体系,比如美国就建立了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考虑,有效地为社会提供了专业化的人才。另外其它院校也都设置了关于信息管理的专业,并且开展了信息管理系统课程。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

(一)就业概况及困难情况。通过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是行政,约占13%;管理约占4%;销售约占2%,学生91人,目前就业的只有21人。就业的21人中,行政方向的有12人,管理方向有4人,销售方向有2人,其他的有3人。从2013届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还是行政,约占26%;管理约占8%;销售约占4%,学生95人,目前就业的只有43人。就业的43人中,行政方向的有30人,管理方向有5人,销售方向有5人,其他的有3人。从这两届就业生人数上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二)就业困难的基本成因分析。

1.社会方面。大学生属于市场产品,大学生就业属于产品消费过程,因此在市场自由化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能否就业的重要标准就是其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认可,评价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是否存在需求的意愿,也就是用人单位是否有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二是大学生是否具有用人单位要求的素质,也就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只有满足以上两点之后,才能实现大学生与市场的双向择业,如果其中存在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不成功。

2.学生方面。学生是社会就业因素的主导,通过对本院系学生的实际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岗位非常迷茫,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结合实际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会选择会计岗位,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明确。

3.教学方面。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将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区分开来。同样的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掌握内容是不一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力是不一的,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少之又少。

三、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一)教学模式分析。所学的主干课程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学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管理与重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素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产品营销与策划能力、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

(二)必须掌握的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1.统计学是经济专业的基础科学知识。统计学说的通俗点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的方法。基于当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岗位对相关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懂得如何进行绿色GDP核算等,以此适应互联网+战略。当然作为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掌握市场调查技术特别是抽样调查技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是要通过自身的技能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调查与分析,因此作为专业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抽样调查技术,能够根据抽样调查掌握全社会科技水平,总结出高质量的数据,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概率论就是通过对数据的研究而发现其中规律的学科,因此作为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该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数据推理与加工能力。

4.掌握统计分析应用软件。为了配合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信息专业学生还应熟练掌握SPSS、SAS、MINTAB、STATISTICA、TSP和马克威等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例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此种软件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软件,尤其是该软件包括了很多方法,具备强大的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各种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因此需要重点学习。

四、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结合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但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应该与教育部下达的专业总体目标一致,致力于培养技术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高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目前本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扬海科技合作,以进行在校培训方式对大三学生进行培训,但力度需加大,应从大一开始让学生接触这种培养方式。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2

我是__学校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三年的学习,我已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我有信心接受贵公司的任何面试与考核。

在校期间,我始终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获奖学金),掌握了pascal,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微机系统,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我熟悉握了dos,windows操作系统,并对unix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运用wordphotoshop,excel等应用 等软件,有一定的语言编程基础,具备了网络操作能力。

作为一名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我认识到互联网将在未来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业余时间我刻苦自学了很多网络知识。首先,在 internet基础应用方面,比如浏览网页,搜索引擎的使用,网上查找,下载所需信息等都很熟练 。而且,我还不满足于此,进一步学习了html语言,和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编辑软件,firework,flash等网 页图形处理软件,可以自如的进行网页编辑。现在我在互联网上,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并用远程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维护和管理。不断的努力使 我的网页日趋成熟。

当然一个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从小热爱文学,广览群书,为我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书以来,不断参加校内外征文活动,发表过作品数篇特别在大学期间,被特邀为校报记者,参赛文章多次获奖此外,在英语的学习方面,我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写和会话能 力,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习之余,我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家教,去商场做过促销员,从而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做风。

鲜花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社会于我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年轻的我,有的是旺盛的精力和不服输的信念,但却缺乏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没有您伯乐的眼光,我将无法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 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

此致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3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特点与实验室现状分析

1.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特点

IT技术的高度普及,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需求,也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实践环境需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和IT技术。使用计算机作为实验/实践教学工具或实验/实践教学手段,依托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环境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利用信息化专业软件完成实验/实践教学过程是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基本特点。同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环节一般具有实习性、综合性、项目更新性,协同交互性、实验/实践过程与结果不确定性、实验/实践要求高等特点。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应充分考虑上述特点。

2.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现状分析

从IDC调研结果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设置名目较多,常见的实验室通常有金融实验室、管理模拟实验室、贸易实验室、ERP实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等,不一而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手段都在向信息化、数字化过度,以计算机网络配置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软件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已趋于普遍,一些高校建有沙盘实验室,也在向网络沙盘过度。

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基本内涵来看,实验室的称谓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多有包装之嫌,实验室的实质意义在于实验/实践教学环境能为哪些个专业提供多少个实验/实践教学项目,实验室的档次和等级由完成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的质量和数量决定,而与实验室的数量和称谓没有根本关系。基于上述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应在数字化环境下探索一种全新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来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需要,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来带动专业建设,通过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软硬件环境构成模式

1.软件环境构成模式

软件环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核心和灵魂,实验室软件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实验/实践教学效果,实验室的软件环境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软件、实验/实践教学指导书、多媒体实验/实践教学课件三个部分。

(1)专业实验/实践软件

采用B/S结构或C/S结构,安装在服务器端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软件为浏览器端(或客户端)提供实验/实践教学模拟环境,保存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的中间数据和最终结果,是构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核心部分。

(2)实验/实践指导书

包括与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指导性资料,多以电子文档或多媒体形式安装在服务器端,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服务器端下载或直接读取来使用。

(3)多媒体实验/实践教学课件

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以多种媒体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实践教学课程软件。

2.硬件环境构成模式经济管理类专业传统实验室的硬件环境,主要由计算机、网络设备、服务器、教学辅助设备四个部分集成,硬件环境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传统模式下实验室环境构成特征分析

通过上述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构成模式分析,可以归纳出构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设备的如下特征。

(1)硬件设备通用性与软件设备专用性:实验设备由通用实验设备(硬件部分)和专用实验设备(软件部分)两个部分组成。

(2)实验室专业性体现在软件环境:各专业实验室硬件设备构成模式一致,区别在于软件环境,实验室类别取决于服务器中安装的软件。

(3)实验室构成模式特征: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构成模式如图2所示。

综合上述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软件环境对硬件环境的配置存在兼容性。因此,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和实验室空间以集中的方式管理、以共享的方式使用,提高实验资源利用效率,把多个专业实验室集成为一体化信息平台存在着可行性。

4基于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构建

1.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1)服务器集群

将原各实验室服务器集中在一起,并组成服务器群组系统,群组中的服务器分担不同角色,统一部署,协同工作,形成有机整体。服务器集群中成员服务器以不同的角色同时为实验室服务,服务器硬件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原来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向具有现代化教学和管理功能的实验教学基地过度,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改革与具有重要意义。

(2)服务器集群与实验室集成

实验室主机(实验用机)以子网形式访问服务器集群,获取实验教学资源。实验室主机据需要访问不同角色的服务器,在不增加资金投入条件下,实验室功能得到加强和完善,原来单一功能的实验室可以承担多功能实验室角色。

(3)服务器虚拟主机模式

在虚拟主机工作模式下一台服务器可安装多个实验系统,为实验室同时提供多个实验教学环境,进一步节省实验教学资源。

2.实验室整合为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室优劣的评价标准在于它能否高质量地承担实验/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实验室花哨的称谓无关。实验室整合后统称为实验/实训中心或实验/实训基地,不再有分门别类的名称,各实验室统一编号为实验室一、实验室二、…、实验室N。实验室的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更改服务器的配置动态地分配。

3.教学和研究机构纳入一体化平台教研室、学术研究机构的计算机可以有选择地纳入实验室一体化平台,一方面通过教学和学术成果启发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和科研人员可通过一体化平台共享实验资源,进一步扩展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增加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学术研究多赢的目的。

4.开放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对全校乃至社会开放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空间,打破传统模式下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分布的局限性,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解除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验资源瓶颈。

5.拓扑结构设计基于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5一体化信息平台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优势

1.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管理模式灵活性

服务器有别于普通计算机,需要更为妥善地管理与维护。把多个服务器集中在一起,可以为服务器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便于维护和管理,更重要的是可以考虑服务器与实验室之间多对多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服务器与实验室的双重工作效率。

2.提高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

随着高校扩招,突出的矛盾就是一个实验室无法容纳一个专业的学生同步完成实验,实验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室利用率下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通过网络集成方式,多个实验室共享一台服务器,实验室规模得到扩展,实验室利用灵活,客观上扩展了实验空间。同时服务器具有24х7小时连续工作特性,从时间和空间上都保证了服务器利用空间的延伸。

3.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实验资源开放与共享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4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引言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系统操作能力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能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并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做出预测和判断,具有独立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市场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撰写专业报告的能力,能顺利地进入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就业,从事掌握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ERP系统基本操作和数据维护的管理企业基层信息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近三年数据显示,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本地就业,一般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主。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前应当充分考虑专业建设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结合,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出一毕业就能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人才。

二、增强ERP软件的了解与认识

(一)明确我省范围内ERP软件使用的主要行业种类及ERP软件使用的普及率。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从MRP(物料需求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企业ERP系统应用最广泛的行业集中在制造、IT、零售、能源、物流这几大行业,其中,又以制造业一家独大,占到所有行业应用的44%。企业ERP系统应用已经从初级的财务和预算控制基本功能模块向采购、材料、人力资源、客户、销售、设计、库存等管理模块转变,相应的ERP供应商结构正发生了重大变化,SAP、Oracle和用友三家国际知名厂商品牌渗透率之和达到76%,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市场空间。

我省范围内ERP使用的主要行业集中在煤炭,焦化、电力、商品流通、化工、房地产、建筑施工、酒店管理(财务方面)等行业。如美特好,太钢等企业集中使用了用友公司的U8-NC系列产品。

(二)了解常用ERP软件种类及企业常用ERP软件的种类,并了解各种ERP软件的特点。完整的ERP系统就是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实现资源最佳组合、获取企业最高利润的信息系统。

ERP主要的应用模块包括财务和预算控制、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销售和分销管理、基础数据库管理、数据仓库和OLAP等。企业应用ERP模块的侧重点从目前的财务和预算控制模块。逐渐过渡到企业供应链管理及生产管理。目前87%的企业拥有ERP系统。这些企业ERP系统主要应用模块是财务和预算控制(50%)、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30%)、销售和分销管理(30%)、生产计划管理(28%)、人力资源管理(26%)、供应链管理SCM(23%)、数据仓库和OLAP(16%)、产品基础数据库管理(15%)和质量管理(10%)等。

1.财务模块管理

企业中,清晰分明的财务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在ERP整个方案中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ERP中的财务模块与一般的财务软件不同,作为ERP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和系统的其它模块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 它可将由生产活动、采购活动输入的信息自动计入财务模块生成总账、会计报表,取消了输入凭证繁琐的过程,几乎完全替代以往传统的手工操作。

2.生产控制管理模快

生产控制管理是ERP系统的核心所在,它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同时各个原本分散的生产流程的自动连接,也使得生产流程能够前后连贯的进行,而不会出现生产脱节,耽误生产交货时间。

3.物流管理

(1)分销管理

销售的管理是从产品的销售计划开始,对其销售产品、销售地区、销售客户各种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并可对销售数量、金额、利润、绩效、客户服务做出全面的分析。

(2)库存控制

用来控制存储物料的数量,以保证稳定的物流支持正常的生产,但又最小限度的占用资本。它是一种相关的、动态的、及真实的库存控制系统。它能够结合、满足相关部门的需求,随时间变化动态地调整库存,精确的反映库存现状。

(3)采购管理

确定合理的定货量、优秀的供应商和保持最佳的安全储备。能够随时提供定购、验收的信息,跟踪和催促对外购或委外加工的物料,保证货物及时到达。建立供应商的档案,用最新的成本信息来调整库存的成本。

(4)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核心模块之一,如何有效地处理好供应链管理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契合关系、供应链系统中各环节之间的整合与效率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链结构,即认为供应链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前馈的物料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的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

三、结论

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自身的问题。缺少培训和教育成为了企业实施ERP系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现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已经初具规模,且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却缺少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ERP系统成了鸡肋。一个企业要想成功实施ERP系统,并能让其真正产生效益,不仅需要从需求分析、项目实施环节下手,更要对变革阻力、内部沟通、领导支持、人才储备、人员培训等困难有充分的准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了解相关业务,如:财务,生产等,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信息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很多课程和教材已不适应专业的发展的需要因为应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课程教材要完全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的教材要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项目课程的教材要将各个工作任务作为核心形成的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构建项目式教材的体系,并进行编写,也可以直接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增加ERP理论方面的课程以及实训方面的课程;

2.开设企业沙盘方面的课,使学生形象的了解企业的格局,模块,并对企业内部分工清楚地认识;

3.继续开设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课程;

4.增加现代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课程。

(二)实验实训建设

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加大对实验实习设备的投入,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本阵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1)建设科学、合理、满足教学实验需要的实验室。(2)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设置实验室,提高实验室及设备利用率。

(三)多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相关专业的人员,分期分批到相关用人企业有针对性地参观考察,广开思路,增强本专业建设今后发展的后劲。

参考文献:

[1]张念鲁.谈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4月

[2]谢勇旗,李名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及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04)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5

导言

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对于自己土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作物的产量不再仅仅是温饱的最低要求,农民还想方设法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随着农业经济快速的发展,我们在确保农业经济增长的科学化的同时,还要更深入地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农业经济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现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发展能够对现有资源实现充分的利用;其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再次,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1.1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业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有力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效的促使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可以有力地保障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1.2不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农业部门普遍都缺乏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老百姓更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取相关信息,达不到相关的要求。现在我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作业也大都是通过人力或者老旧机械开展。当前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已经逐步走向推进信息化建设,可是信息化总体水平低,系统不完善,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等问题阻止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络资源建设并不完善,许多农民虽然也开始使用手机和网络。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对网络资源的需求较小,而且网络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这造成了农村地区的网站访问量不足。

1.3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服务人才短缺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够完成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信息采集、分析、储存、运输和计算。专业的人才的短缺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当然,相关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国家高校对于培养该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开设也不够。这些直接导致相关专业的学生走向农村的时候,很难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的转型上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知识型农业发展模式转变。最重要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百姓的农业经济收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在另一方面也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2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基础设施完善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正常实施。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大力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入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健全基础设施。政府部门需要起到领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领导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域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科学规划,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2.3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壮大其建设队伍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壮大其建设队伍,目的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人员不足的现象。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竞争主要以人才的竞争为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备前提条件。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人才素养与建设成果的关系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专门的培训,筛选出既掌握经济规律又熟知管理技能的、可以进行专业管理的人员,通过众多人才的聚合,加速迈向农业现代化。这需要在国家的高校专业设置上增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应专业,以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同时也需要注重农村当地人的信息化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让他们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自身在实际农作中的经验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也就是说,当地政府部门要开办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计算机、多媒体知识,使农民群众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并加强与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综合实力,加快农业信息化。

结束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更需要适应时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采用更为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6

建国以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农业经济相关的各个领域,为国家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经济政策出台以及落实,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2]。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普遍紧缺,虽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也趋同,但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和学科发展的影响还不突出[3][4]。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经济形势的巨大转型和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导致各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缩减和就业难等问题日益突出[5]。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衔接较差,不能直接满足岗位需要,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不足。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职业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根据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的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技能知识,这类人才不仅好提拔、好就业、好使用,而且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全产业链经营管理提供服务[6]。因此,面对中国农业经济社会转型和农业经济管理岗位需求的转变,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该如何转变以适应和服务于这个转型,并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重点思考解决的前置性问题。

一、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农业经济向专业化、多元化和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多元复合型职业能力人才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的追求产量目标转变为质量、数量和综合效益的协同多目标,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过度分割的分段式农业向全产业复合型农业产业转型。这种转变一方面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农户有效衔接起来,将小农户通过产业化模式联合起来融进大市场、参与大流通。

另一方面,这种转变将农业产业链条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起来,形成了六次产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原料供应部门向工业加工、环保、旅游、休闲等领域拓展,一、二和三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这就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与农业、工业、旅游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专业人才,使之具备全产业链经营与管理知识以及交叉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因此,面对中国农业经济转型,需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这已经成为转型时期推进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工农关系的转化,农业经营发展需要培养新型复合型职业能力人才

农业是工作辛苦程度高、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比较效益却较低的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实施细碎化的均分耕地资源的配置方式,进一步使农业经营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所以,农业领域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日益缺乏,谁来种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吸引新型职业化经营主体成为职业农民已经成为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而职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链管理者必然成为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提升的重要基础。这种转变既要求农业经济发展由多元化的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共同参与,同时需要以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共同推进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7]。与此相适应,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要求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职业能力、农业资源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应对市场风险能力都要高于传统的小农户,使其能够在复杂交错的经营环境中获得更高的经营效益。

因此,培养新型职业能力人才就是要培养其成为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致富的带头人、领路人,带领专业的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建民族品牌,打造和推动农业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全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日渐萎缩、非农化趋势明显

这一问题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职业能力培养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转型需要。首先,从农业院校农业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设置情况看,非农化趋势突出,工商管理、会计学等非农专业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农林经济管理学院中专业招生人数日渐萎缩。其次,从课程设计上看,一些反映农业经济特色的课程逐渐消失。

例如,一些传统农业特色的反映交叉农学知识的课程,植物学、畜牧学、林学等课程已经被排除在一些高等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农产品贸易、农业推广、农村金融等农业经济管理特色专业课程,在一些农业经济管理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被削减课时甚至多年未开课。再从学生就业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90%都去了与农业有关的行业或部门。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进入农口工作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0%。这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日趋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渐丧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服务于农业的技能不断被弱化,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与其他学科融合较差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越来越突出交叉学科融合与创新,这些新变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经济转型和产业延展要求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交叉的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需要交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教育平台。但是,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单一、专业面窄,社会实践缺乏,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随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向非农倾向发展,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务农、亲农、服务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能力弱化。培养的人才只懂基本的企业会计知识、企业管理原理等通识知识,缺乏农业特色和服务转型农业经济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导致其在职场竞争中缺乏特色和优势,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经营和管理的需要。

(三)传统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从当前农业经济课程设置上看,缺乏应对转型时期农业经济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尤其缺少与企业互动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不具备独立的顶岗实习能力,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积累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加之一些教师常年足不出户搞教学,而目前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教材上的农业经济知识落后于实践的问题突出,其培养的学生能力必然远落后于转型经济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也是很多学生感觉部分课堂知识学无所用的原因所在。

从授课方式看,目前普通高校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串联讲授,主要侧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没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但面对转型时期经济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很难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标准答案。这些新知识难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反映,需要紧密结合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的追踪研究、总结和报告,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深入相关企业及部门进行实践,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提升综合技能,形成与农业经济岗位可以对接的职业能力。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模块化培养体系设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区别于通识教育、职业培训[8][9]。应对农业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在兼顾高等院校优势和特色基础上,重点融合和互动教学模式改革,培养目标既要强调厚基础、宽专业,同时要突出强调农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按照模块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形成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块

从高校学生培养的学历层次看,本科生为主的金字塔结构已经被打破。近年来,本科生规模缩小、硕士研究生规模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基本稳定,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学员结构呈现梭型的特点。本科招生规模严重缩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适应农业经济转型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高校学生的培养需要按照层次结构、按照精专深原则培养,重点拓展职业能力培训。其中,本科层面人才培养突出精度,重点在于突出对小规模本科学生核心基础职业能力的培养,抓住核心精品课程内容的传授和基础技能的培养,按照精品思维打造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硕士层面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度。

在突出相关方向的广度知识基础上,需要加强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专业化的学习,保障其在实践中能够独立解决农业经营管理中的难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博士层面则要有深度,这一层面需要掌握较为精深的复合专业知识,能够独立、系统、开创性地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解决复杂、关键性问题,并形成开创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潜在能力。

(二)搭建职业能力导向的交叉型课程体系模块

需要按照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发挥农业院校学科特色优势,搭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目前,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主要按照文科、理科和工程类设计,形成了农学特色专业、畜牧兽医特色专业、食品科学特色专业等优势学科。这种割裂虽然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但是不利于培养适应性强、就业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打破这种割裂的学科分界,以农业经济管理核心课程为基础,整合全校其他学科核心课程优势,将优势学科资源按照专业需要设置为集群优势平台,并按照卓越式或者精英式教育模式重点培养,架构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能力之间的桥梁。

例如,农业食品经济专业方向,重点培养方案以农业经济管理系核心专业为基础,实现农学系、动物科学系、食品工程系等学科核心课程交叉融合,并采取小班授课和专题授课方式,从食品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进行相关课程的系统设计,搭建集群式核心课程体系平台和配置师资力量供学员选择。在学分设置上,除了通识课程、经济理论等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增设必修的农学类核心课程、畜牧类核心课程和食品工程类核心课程,满足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建立职业能力导向的翻转式教学模块

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动手操作能力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激发积极性和投入精力,为此,需要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热情。教师要革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课堂改革就是要告别课堂干讲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的传统三部曲,需要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转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优质资源开展教学。教师的责任在于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学生在课前领取任务,自主学习并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实现信息知识的综合、凝练与传递。将课堂和实践场地变成教师与学生互动场所,包括知识运用、答疑解惑、总结提升。

(四)完善职业能力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块

要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一线,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互动。生产实践环节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对接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要通过走进生产一线,直面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消化吸收理论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互动增加学生对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直面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其中,农业经济的经营者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主体之一,包括专业农户、农业企业人员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这一部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多学科核心知识的专题讲解,需要根据经营者面临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培训。其次是农业经济管理者,主要是省、县、镇(乡)村等各级农业经营管理机构的从业人员或者服务人员,主要针对农业经济政策、农业全产业链管理核心专业知识和核心技术进行专题讲解。

第三,农业经济研究者和从事农业经济职业教育的人员。这一层面主要是通过对农业经济前沿理论、方法和交叉学科核心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训,使之成为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主体,既要侧重学员对前沿理论和知识跟进学习,也要加强这类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的补充学习,提升其研究和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

农业经济问题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探究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耕地面积广大、农业人口众多,历来被称为农业大国。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如何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有效的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持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不仅能推动生产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而且还能帮助建立健全农业经济体制机制,是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一、基于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1.农业经济信息化重视程度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对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还不够重视,还在利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即缺乏效率,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消费市场已经由有什么吃什么的时代,逐渐在向吃什么有什么的时代转换。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需求市场,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很好的统计和分析市场需求,而且还能结合农业科技知识筛选出较好的种植方案建议。这样即高效利用了生产资源,又使生产出的农产品能够最大化满足市场的需求,避免了产品滞销带来的农业经济损失。而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盲目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种植。不仅是农民自身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地方领导人员也是如此,对其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比较深的重视程度,以至于农业信息化体系无法从体制上得到保障,这大大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动和推广。

2.农业经济信息化资源的欠缺。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的不足,使得地方农业经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得到持续有效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信息网站的信息以新闻、政策法规、转载刊物为主,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行情调查分析,缺乏对市场行情动态的跟踪,无法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最大适用度等等。因此,需要迫切提升相关信息的更新度,迫切提升信息筛选和分析的能力,完善数据库结构,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的推行效率。除信息资源更新和分析不足外,资源展现形式单一,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欠缺的一个表现。此外,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换,也是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欠缺的因素之一。

3.农业经济信息型人才的欠缺。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素质水平越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推行越容易。然而我国大部分农民所受教育不多、综合素质不够高,因此让他们掌握较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产成为较难实现的任务。农业科技人员有足够的农业科技知识,并可以研究高效生产的方法应用于实践,这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化、高效化发展。但农村地区对于专业化人才不够重视,使得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制约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人员和地方政府职员的非专业化,也是制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对于信息化意识和管理意识的缺乏、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低普及率使得他们获得高效有用信息、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农业经济信息型人才的欠缺成为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基于信息化角度下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措施

1.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可以最大化的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考虑多向地方政府宣传关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知识,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以地方政府作为依托,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调动当地农民和基层作业者对于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资源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受到资源不足的制约,解决该问题可以从信息库、资源展现形式和合作机制三方面入手。信息库的建立健全至关重要,信息库中的数据真实性、更新度、信息的加工准确度、分析问题的深度、与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程度等等,都将影响到当地农业经济的增长速度。针对资源展现形式单一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手机通信、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刊、网站等多层次的媒体平台来推广信息,也可定期举办交流会,实现信息互动。对于合作机制方面,可以考虑将各地信息库实现整合和共享,创设一个共享交流平台,这即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也能为建立更全的农业信息化平台机制打下基础。

3农业经济信息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和农业人口基数大的因素,可以考虑采用远程教育方式,广泛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信息化意识培养。在地方设立专业信息化站点,对基层作业者进行农业科技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化知识的更好普及,减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阻力。除了定期对广大农民的知识科普,还需要对管理部门职员定期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以更好的建设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技术人员缺失的问题,可以考虑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一些具备信息专业水平和农业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具备农业科技知识的专业研究型人才,利用制度保障留住紧缺的农业科技信息化专业人才,为农业地区提供专业性保障,组建一支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专业团队。以专业信息化站点、核心专业团队作为中心点,以地方广大农民和地方企业经营者为扩散面,加速科技信息的推广和应用,在完成知识普及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加速了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动。

三、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对广大的农耕土地和大基数的农业生产人员,为了最大化的提高生产条件的利用程度,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推行是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然而如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行现状依然不够乐观,还存在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受重视程度低、信息资源欠缺、人才不足等问题。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而且还需要各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和相互合作,以促进各地区经济更好、更平稳、更平衡的发展。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7

新技术发展对于我国各项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在新技术条件下,我国路政管理单位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对于经济管理质量提升起到了技术支持作用。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经济管理技术人员结合本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以及信息化技术实践,开展了路政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措施应用研究工作。其研究目的就是利用实践研究过程,促进地区路政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以及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推广。

一、当前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受到技术发展及管理理念影响,其应用现状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落后

在当前的经济管理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已经较为成熟。当前的经济管理信息技术集中在企业与市场管理领域,事业单位特别是路政管理事业单位中,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发展依然落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这种技术性的落后会造成以下的两个问题。一方面影响了专业管理质量。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专业管理模式是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信息管理技术,部分路政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专业化过程受到了阻碍,影响了管理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难以起到针对性管理过程中。非专业化信息技术的采用,在路政经济管理过程中难以针对路政工作的特殊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如在路产保护过程中,其公路资产保护的特殊性在当前的经济管理软件中一般难以体现,这就对这类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缺乏整体性信息网络,存在“孤岛”现象

在路政管理过程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管理区域的复杂性。如在路政巡查过程中,公路及整体沿线的自然环境都较为复杂。所以在路政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整体性网络建设工作一直难以顺利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受到网络瓶颈影响,出现了“孤岛”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在路政经济管理内部工作中,网络整体性的缺乏会造成经济管理的不连贯,进而使经济管理工作出现各自为政的断点问题。而网络整体性的缺乏也会造成经济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脱节,进而造成路政经济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其他管理工作形成“孤岛”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极大影响了当前路政管理质量提升。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较为被动

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中,发展性眼光是促进管理质量提升的基础因素。单就路政经济管理而言,未来我国路政政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变革以及市场行因素对于路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影响,都是未来路政经济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中,依然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技术研究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处于被动位置的技术研究方式,难以起到发展性的管理作用。特别是在经济风险管理过程中,被动性解决模式难以就突发性风险以及新型经济风险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而造成经济风险管理作用的降低。

二、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实践措施研究

在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路政经济管理新形势,利用以下的实践措施促进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结合路政专业特点开展信息化技术研究

在信息化技术研究过程中,结合路政经济管理特点开展专业化技术研究,是促进路政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路政经济管理软件研究。在路政管理过程中,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集中在权益、政策与法规的保护过程中。所以在专业技术研究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针对这些专业特点开展专业管理软件的研究工作。如在经济统计技术研究中,如何体现出路政管理政策保护对于地区经济促进作用,开展专业统计软件设计,是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做好专业硬件平台研究。在路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灵活性与准确性硬件平台的应用,对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路政管理过程中,移动性管理平台的建立是其专业化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如在路政管理实践中,以手机、平板电脑为管理平台开展的专业管理工作,对于路政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技术支持作用。

(二)利用高效网络技术搭建经济管理平台

全球化经济管理技术发展中,网络平台的支持作用发挥着技术支持作用。高效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经济管理平台的搭建提供高速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其主要技术包括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两个平台的建设工作。在有线网络建设中,技术人员需要以路政管理专业、安全与稳定性为核心开展网络建设工作。如在网络建设过程中,路政管理单位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建立专业内部网络架构,保证其管理网络的安全稳定。而在无线网络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应结合地区内道路与周边环境特点,结合专用基站与运行商基站集合的建设模式,在路政单位管理范围内建设全面覆盖的路政经济管理无线网络空间。在有线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联合支持下,路政经济管理全覆盖模式的建立得到了良好的保证。

(三)与相关部门形成覆盖性经济平台

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与管理工作而言,路政经济管理工作起到的是辅的管理作用。正因如此,管理工作与地方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形成信息化平台,利用合作模式促进地方经济的有序发展,是其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可以发挥出以下作用。首先提高信息沟通质量。在经济发展管理过程中,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是发挥路政经济管理支持作用的重要保证。在沟通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跨部门与单位间沟通通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有着良好的技术支持作用。其次是可以实现网络数据共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经济数据的共享,对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可以起到数据支持作用。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数据传输、分析、统计等工作内容,确保数据共享模式的实现。

(四)建立主动性信息技术发展体制

为了确实在路政经济管理过程中体现发展性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利用主动性技术发展模式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工作,是路政经济管理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主动发展的技术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积极地进行预测性研究。在路政经济管理过程中,技术管理者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改革与市场变化发展形势,开展路政经济管理的预测性研究。这种预测性研究的开展,可以很好地预测路政经济管理与地方经济未来发展趋势,进而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其次是开展主动的系统更新研究。信息技术发展中,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更新是促进信息管理技术提升的重要保障。以实践工作需求为基础,主动开展经济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的更新工作,也是我们主动性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

(五)在路政整体信息化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

在技术研究中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路政管理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践工作内容与路政管理的其他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如路政经济管理工作与权益保护责任的结合,是路政管理经济保障作用的基础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路政整体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中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系统是其必备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路政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整合权益保障、行政执法等管理内容,保证其经济管理支持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路政经济管理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发展,是促进路政管理整体工作的技术基础。

三、总结

路政管理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性作用,是新形势下路政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路政经济管理研究中,信息技术的推广与采用,既可以在横向发展中促进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又可以在纵向发展中促进路政管理信息技术的全体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路政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8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农业是我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为此,我国将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畅想,以求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得到更新与优化,经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就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经济管理模式

1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将对经济管理的重心放在工业发展上,往往忽视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管理制

度的认知不清,在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予以支撑,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低下。例如,采用合作制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经济,在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出现经济纠纷,是制度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1.2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管理队伍来予以支持。但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性的经济管理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大都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文化素养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稀缺,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致命伤。

1.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大都是采用人为纸笔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涉及的数据众多,记录、整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是管理模式滞后性的重要体现。

2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具有创新性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补充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将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作为重要目标,构建创新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种类的培育,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农村应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并构建问责制度,实现权责明细化,设施管理人员应发挥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灌溉设施、水利设施、农耕机械等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此,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聘请高素质、专业性的年轻经济管理人才,将最新型的管理观点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农村应组织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学习城市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核,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是进行考核。例如,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让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例如,在销售一批苹果时,传统的销售形式大都是采用将苹果运输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若始终以此种方式进行销售,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专业性人员会创新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

2.3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发展农业经济我国也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并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农业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借助信息时代的大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网站,将各类农产品的详情上传至网站,可供采购商进行筛选,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既节省成本,也能扩大影响范围,开拓新型的农业增收平台,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应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的拓宽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具有必要性,应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对象,根据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5.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下迎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慢慢走向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但是,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实施对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满足农经信息化。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服务机制,使土地流转可以规范进行,并且有利于配置合理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加快信息化经济管理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近年来在农业信息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期间,一批从事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参与到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中进行演讲,建立了专业期刊,而且决策层开始越发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对于形势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确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一个大的飞跃。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那些农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全国整体规划;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均衡,尤其在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农业信息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还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最为缺乏;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仍处于部门分割、分散无顺序等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力量缺少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导致这个行业情况较为混乱及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从开始的合作研究逐步演变为协助他人研究,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自身农业发展的进程;最后还存在一个本质问题农民,由于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差,并且无法承受昂贵的网络成本。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农业经济信息化是一个跨行业、跨年部门、跨地区与多种工作聚集成的大工程,在各个阶层都有涉及,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各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规划统一,分工明确,才能顺利发挥作用。所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缺少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并且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同时,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对农业信息化产业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来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整合资金,加强合作,增强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涉农部门和涉农信息的共享交流机制,将信息规范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使共享涉农公共数据成为现实。并且应加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与收集。针对农民、农业对信息的需要,强化农业信息源与信息渠道的发掘及采集整理信息的工作,保证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使农民、企业、政府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而且能为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提出可行的策略,特别要重视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的合作,将会为降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培训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9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97- 02

0 引 言

信息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信管学科的博士学位。信管专业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7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各大学纷纷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培养信息管理类人才。2008年全国已有587所高校开办了信管本科专业,信管专业人才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下面选取了中美整体实力较强的8所大学,就其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就业情况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

1 美国大学的信管专业

根据2013年美国最权威的大学排名机构US News的美国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排名,我们选取了4所在国际信管专业排名中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作为分析对象,它们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文中资料源自4所学校网站公布的信息。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称为系统设计和管理(System Design & Management,SDM),设置在著名的Sloan管理学院,授予管理科学学士学位。课程总学分为123,必修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管理科学中的最优化方法入门、统计学思想和数据分析、大学生管理交流、管理的心理学实验室、企业财务会计、线性代数;限定选修课包括企业家能力和创新、财政理论、管理实施入门、供应链计划、制造业系统和供应链设计、市场管理、计算机和工程学问题解决方案入门、系统分析、信息技术精华、战略方案组织设计、软件商务、完整信息系统技术、战略方案以及组织因素、经济情报、战略结构和定价;一般要求的课程包括微积分、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课程、人文科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课程。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信管专业称谓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ISM),设置在Heinz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授予理学学士。课程为总学分143,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基本原理、设计和开发的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信息系统应用。学科核心课程和组织管理相关课程任选一门;设计科学与理性选择相关课程任选一门;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任选一门;专业沟通等课程任选一门。内容区域:信息系统选修课、组织方面、设计科学和理性选择、研究方法、专业沟通5个领域的课程。计算机科学基础:初级/中间体设计和中间体/高级设计。数学和统计学课程一门,统计学推理和实践(选修一种课程)。

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UA)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设置在Eller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学学士。课程有基础课程:英文写作、商业数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数学、财务会计入门、经济学、管理会计学入门、管理中的统计学推论、基本经济问题。必修课程:高级代数、管理和组织、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数据结构和算法、基本运作管理、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管理、商业基础道德一体化和管理法则、商业数据交流、公共机构和政策的整体经济、业务决策的微观经济分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此外学院还开设有专业选修课以及人文科学选修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UMTC)是信息与决策科学(Information & Decision Science,IDS),在Carlson管理学院,授予商学学士学位。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简略微积分或微积分、新生写作或同等课程、心理学概论、商务统计:数据源、表述及分析、金融计算概论、职业技能基础。核心课程:管理基础、管理会计学入门、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财政学基础、运作管理入门、市场营销原理、员工和劳资关系、跨国公司的环境、商业通讯。专业课程:系统发展计划简介、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信息技术基础、管理信息服务沟通、国际化。商务方针核心课程: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跨国商务、商业方针;策略程式化和执行(任选一门)。选修课程:财政学的信息系统和技术、高级数据库设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特别主题、信息系统产业实习。

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n管理学院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院,SDM专业设置在旗下,无疑对SDM专业的管理类课程设置具有明显优势。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的SDM专业是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导向,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管理科学专业的偏信息技术方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又不是非常的深入,因此主要培养学生为实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而产生的技术和应用方面的能力。学校SDM专业的毕业生被录用的职位广泛,包括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研发和创新、工程管理、运营管理、IT软件开发、市场营销、销售。同时还会有一些行业专门聘请SDM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航空航天、国防、政府信息系统、电信、银行和咨询公司。

众所周知,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是世界最强的专业之一,在开设ISM的课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这一学科优势。从ISM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门数较多且涉及领域广泛,强调对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的训练,对开发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及技术的掌握要求高,开设了多门信息系统的课程。学生对经济领域以及组织管理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开设了高级微观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开设了沟通、写作等相关课程。CMU的ISM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组织中信息系统的开发者,是信息系统终端数据的分析者,是为组织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高级咨询师。ISM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包括银行、IT行业、金融业、传媒业、制造业等,职位包括分析师、应用工程师、助理顾问、商务技术分析师、ERP开发员、财务分析员、IT项目员、QA工程师、高级顾问、软件工程师等。

亚利桑那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并称为管理信息系统(MIS)三巨头。学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并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和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要对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如经济学、管理等课程,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UA的MIS专业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性较强的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组织中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和咨询等职业领域。目前从UA的MI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多从事商务分析、商务应用开发、信息技术咨询、系统分析师、信息技术开发项目指导、数据库管理、商务智能分析、系统开发、数据库分析、网站开发、网络管理、技术支持专家、信息系统管理、信息技术使用者联络员等。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IDS专业授予的是商学学士,它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商学的特点,如开设了商业通信、跨国公司环境理解和跨国商务等课程,又有和商务有关的信息系统课程如商务处理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商务系统的分析和建模,同时开设经济管理的课程,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较为弱化。从该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IDS注重培养商务型信息管理人才,为组织提供更多熟悉商务运作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它们的学生多从事银行投资、市场、咨询、金融等方向的工作。

以上4所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每所学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构建具有特色的信管专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备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

从就业方向看,麻省理工学院SDM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管理类方面的工作;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较深入领域的应用,亚利桑那大学毕业生多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一般性的工作,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学生从事信息技术支持的商业的工作。不管是哪所学校的毕业生,信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都是比较宽泛的。

2 国内大学信管专业

清华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要学习必要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动态系统分析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运筹学、计算机系统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面向对象的分析技术方法等课程。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与政府部门,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的就业企业类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公司、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电信公司、高技术企业等。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情况以及其自身在信息技术和工业工程学科方面的实力,可以看出清华的信管专业偏向技术方面。

复旦大学信管系设置在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课程设置与清华大学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方向基本一致。

武汉大学的信管专业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与清华大学所设课程基本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学生要学习一些图情档案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信管专业设置在经管学院下,学生毕业后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其基础课程与清华大学信管专业所设基础课程类似,但与清华大学相比,该校还开设较多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类课程。

综上,国内学校虽然普遍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但培养目标基本一致,主要以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驾驭信息资源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3 中美大学信管专业综合比较分析

美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在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设置是多样化的, 有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技术、信息技术、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个专业方向,职业导向较明确。美国大学信管专业的名称有所不同,授予该专业的学士学位也是不同的,如管理科学、理学、商学学士等,从授予的学位上明显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所具有特点和学科偏向。我国大学信管专业方向相对单一,学士学位授予的领域主要是管理学学士。

国内信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有3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经管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课程设置比较固定,除此之外还有些实践类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美国大学也基本上包括这些课程,但是课程选择范围和课程内容更加广泛,社会实践环节更加深入,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除此之外,开设了写作课、谈判课、表达分析和研讨课等课程,用于培养学生和社会的沟通能力。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例10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农业信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