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家教育数字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5 16:12:13

国家教育数字化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部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2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共享;国家精品课程

Key words: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234-03

0 引言

随着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理念,使得学习的主体从各级各层面的学生扩展到社会公众,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从学校课堂延伸到终身教育的社会。学习模式的改变要求教育者要提供和创造丰富的、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汇集精品资源和特色资源,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促进自主型学习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具有提升作用。

1 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1.1 国内建设现状

在部级层面上,我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2003年开始建设。其中,影响更广泛的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

1.1.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资源共享课程)

2003年以来,我国首先在高等院校中开始启动部级精品课程遴选与建设工作,形成的课程资源集成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截至2011年6月共建成部级精品课程3835门,其中本科院校2583门、高职高专院校1043门。从2012年国家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向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升的项目,2016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验收合格第一批2686门课程。

1.1.2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六个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于2007年启动,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研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标准、技术与平台,整合国家和高等学校等部门已投入建设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源,并使用相关支持工具,建设相关系统和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资源网上开放与共享。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公共系统建设项目之一。

虽然部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属于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但资源中心涵盖了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不仅适合学历教育,还涉及非学历教育和专题教育。其中学历教育涵盖了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广播电视大学、到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

1.1.3 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2007年11月,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推动下,启动了共享型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确定了首批建设的6个专业和召集院校。到2015年底确已在园林技术等122个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1.1.4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该项目于2011年11月启动,作为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社会公众,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网络视频课程和学术讲座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1.2 国外建设现状

1.2.1 大学公开课程

国外知名高校利用网络免费提供公共课,使高校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向世界科学爱好者开放已开展近10年。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莱斯大学和英国公开大学是主要的代表院校。

国外大学公开课程的课程网站使用便捷,不需要用户注册登记,对所有人都公开和免费,由于公开课程不是远程教育项目,也不是大学的网络课程系统,因此不提供学习者入学途径、不提供呈现或替代实际教室环境中的交互、不提供与教授的直接交互,也不授予任何证书和学位。

1.2.2 政府支持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世界各发达国家政府均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世界各国影响较大的教学资源平台有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http://)、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网址:http://eric.ed.gov/)、澳大利亚教育网络(Education Network Australia网址:http://edna.edu.au/)、加拿大学习对象库(Edusource Canada网址:http://edusource.ca/)、英国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National Digital Resource Bank网址:http://.uk/)。这些网站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其特点是该网站中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通过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把网络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到一起,为美国乃至全球的教师、学生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

1.2.3 专业公司制作课程

专业教育公司制作由顶级教授讲授的课程并发行出版物,以The Teaching Company和The Modern Scholar最具代表性。The Teaching Company,称TTC,是一家制造全美国顶级教授演讲录音及录影的公司,由它推出的课程简称为TTC course。因注重课程的学术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与终身学习的观念相符合,在业界享有盛誉。TTC course主要面向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虽然课程等级属于大学本科层次,但课程内容并不过于专业,此外也有专供高中生的系列课程。公司官网站是课程教学资源的运行平台,为方便学习者的使用,平台上的每一门课程都印有大纲、参考书目、教授简介、思考问题的补充小册子,还提供全文的文本、MP3下载。

2 国内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比较

2.1 国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

国外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普遍特点是通过政府立项,由政府或基金提供建设资金,建成的资源则免费共享。具体如表1所示。

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教师习惯在学校内部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课程空间。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德国马格德堡大学(Otto-von-Guericke-Universitat Magdeburg)等院校均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构建的课程空间,接受学习任务、接受教师指导、并利用网络提交学习成果。

2.2 国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办学模式保障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集中开发,应该看到,我国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资源的同时,在线教育资源在部级共享平台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可以无限制范围的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有中国大学MOOC在线免费学习(http://),国家开放大学的开放课程。再有就是限定范围使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包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资源库项目。

3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终身教育理念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搭建与完善。在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功能都齐备后,则需要慎重考虑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本文提出设想出一些策略,具体如下:

3.1 构建策略

使信息的采集、交换和流通有序化是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库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分配合理、开发高效、效益共享。我们可以编织出一种分布式结构,即一个区域性的教育信息数字化教育资源结构模式分区分层。这一式结构,可以改变传统教育资源分散的局面,开创全新的具有整合性质的综合数字化教育资源。从而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频率,进而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共享、交流和开发。

3.2 应用策略

职业教育一直推崇的就是学以致用,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肯定也离不开这个方向。基于“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应用策略应为从总体进行设计规划、以科研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课堂为焦点,做到重点突出、管理有序、各具特色。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及时要更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内加强培训,对外加强实践。

具体来说,首先,尝试引入一些新的理念,例如基于CIS理念,可以加强信息教育的文化底蕴,体现不同教育的文化及内涵;加强设施建设,优化应用环境的信息化平台。二是完善学校办学机制,根据办学宗旨及目标,制定总的的发展规划,不断更新和完善基于信息化应用的管理制度,从而能实现科学化管理。三是开展全方位的受众者培训,因为资源使用者的整体素质是整合应用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进行适当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四是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效果。围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这个中心,聚焦课堂,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应用程度,来判定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程度,用来检验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五是打造数字化云平台模式。利用事前设想时候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学习的科研模式和先预习后展开,在展开中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利用数字化云平台或互动平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以应用的主的平台,并可加入“主题探究”模式、“人机对话”模式、“网络互动”模式和“同伴互助”模式作为新的教育模式。

3.3 内容策略

目前,我们可以利用J2EE可视化组件技术、并基于P2P平台,搭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从而达到统一登录,管理分层化,查询、统计智能化,实现“建设、管理、评价、应用”的一体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分为资源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包括题库、课件、文献、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等方面,系统管理系统应包括计费、安全、维修、检测等方面。该系统能为教师、学生和管理员提供资源检索、权限管理、资源审核、资源及费用计算等多个方面的服务。

3.4 评价策略

教育Y源信息只有经过评价并得到相应地反馈,才能使应用者掌握适合自己的资料。所以,建立适当的测评体系和评价标准,有益于使用者筛选学习信息及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基于传统的测评方法,我们可以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对数字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定量评价即从客观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量化,按照量化的分数或者指标来定义资源的利用率即好坏;定性评价即被测试主题从主观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筛选与评估,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判断教育资源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评价,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接受程度及偏好,偏好越高,越受到欢迎,从而会带了更大地访问量,也会相应的激励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维护。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在职者和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平台的职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选取职业性学习资源,作为学习的辅助。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群的发展趋势,紧跟不断提升的科学技术水平,根据复杂多变、多样等未来工作任务的特点,在职业教学资源的选择上,不仅分析工作过程中可见的操作行为,更要提炼分析相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特别是包括判断、推理和决策在内的认知技能。除了与工作过程联系紧密以外,还要将内涵延伸到带有“经验积累”、“主观认识”等特点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及习得,并掌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策略。使得学习者一方面通过资源学习,帮助其顺利完成某一项操作或某一个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锻炼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30-03

Analyse Potential of Digital Education in Viewpoint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Yang Jilin, Xie Xiaoqin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review found that under this new term digital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digital education is still not formed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not yet specifically explored its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background environment and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we will analyze th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educ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dia

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雪莱写过一句悖论式的警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急切多变的时代,人类要学会变化着看世界,去适应世界,去改造世界。否则,将会错失与时俱进的良机。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一句有些拉风的话:“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如今已进入一个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时代[1]。数字化时代下要求学习者去适应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能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与教师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互动,及时有效地习得科学文化知识。在数字化时代下,同样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刷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革新自身管理与课堂教学方式,挖掘新时代下“数字教育”的潜力,以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1 “数字教育”缘起与内涵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顺应世界潮流,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国家提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政策,即中国的教育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在课堂教室里,现在可以移动到互联网平台上,甚至在移动终端设备上来进行。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很大的触动,对这一新时期下的教育模式给出一个“数字教育”的名称。然而,大部分人还不清楚“数字教育”的内涵有哪些,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它。就像有些人因为数字代表的是考试分数,就错误地认为“数字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也有些人因为“数字”与“素质”谐音,就错误地认为“数字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这些凭主观意识来的认识完全误解了“数字教育”的内涵。笔者通过分析文献,阐述“数字教育”的内涵。

1)定义。“数字教育”是国家极力打造的“均衡教育、平安教育、数字教育、内涵教育、幸福教育”五个教育之一,它拥有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通过网络联通着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播。

2)特征。数字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资源是技术和智力资本,数字化时代充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生产力,以知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对学习者把握适应变化与创新这一生命线及学会学习并不断对环境的挑战做出创新性应答提出了要求;更对教师与学习者提出协作这一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数字教育”这一名称目前大多在商业界流行,一批商家看到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就在网上开设了很多网校,这些网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终端设备登入平台,支付学费获取权限,即可享受“数字教育”的魅力。

3)模式。“数字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在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都是“数字化教育”的具体模式。三种模式都是以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CNKI、超星电子图书等)为依托,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的实时与非实时的教与学活动。

2 从教育传播学角度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对教育传播的要求不仅限于课堂内的辅教学,也不止于办开放大学普及大专教育,而是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每一方面,都需要教育传播来帮助[2]。教育传播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活动,是运用各种教育媒体,以求得最优化效果的信息传播。安德逊博士认为:“教育传播学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的,即传播过程每一部分都可以进行研究,信息的形式和内容都应该进行分析,以便不断改进数据的传播,最重要、唯一的目标是促使特定的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情景中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双向的,教学双方同是主动者和反应者,并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构成了这一过程中的四个主要要素。下面将从这个四个要素来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2.1 基于教师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1)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都在不断提升。随着国家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各种类型的部级教师培训与省、市级教师培训项目进展得有条不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中东部地区的城乡教师都已具备基本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部地区正处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学习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教师正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会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平台来解决一些教学问题。

2)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受众仅仅是一个班的学生,年龄结构单一。当今“数字化教育”时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实录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做现场直播教学。这时教师的受众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年龄结构复杂的个体或群体学习者。与传统的很小范围的教师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更愿意进行网络形式的教学活动。

【案例】(此事例由Nick De Santis报道,转引自e起来网站:http://)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 Thrun)为了扩大自己课程的受众,宣布放弃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职(仅保留非终身研究职位),加入一个开发在线课堂的创业公司Udacity。特伦教授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数字生活设计”(Digital-Life-Design)大会上解释了自己离开斯坦福的原因。他介绍说,当他在斯坦福讲授一门人工智能的课程时,他的课程录像被放到网上,虽然录像效果不佳,但吸引了超过1600名学生观看,而来现场上课的学生则从200人减少到了30人。特伦教授的课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这让他意识到如果用更先进的页面互动工具来设计自己的课程,将可以创造出模拟的一对一辅导环境,让课程传播更有效果。

特伦教授认为,自从大学诞生以来,演讲授课就作为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流传下来。但之后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大众媒介,发明了各种新技术,但授课方式却没有任何变革,相比于时代的进步,教学实践的进化实在是太缓慢了。受此触动,特伦教授认为自己无法继续在传统的教职上继续待下去,因此决定离开斯坦福大学。

Udacity公司第一批上线的课程包括一门7周的名为“如何建立搜索引擎”的课程,由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戴维·埃文斯(David Evans)和一位Udacity的搭档讲授。特伦教授介绍说,这门课程是为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设计,预计将会吸引超过500 000名学生。“斯坦福的经历让我见识了‘数字教育’的潜力,我现在就像手握两片药丸,既可以吃下蓝色的药丸,回到课堂继续向我的20个学生讲课,也可以吃下红色的药丸,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面向全世界的学生。我选择了红色的,并且感觉很美妙。”特伦教授说道。

2.2 基于学生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一直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局限于教室这个很小的室内,师生间的教与学活动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数字化教育”时代,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高新的计算机与手机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丰富的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探究、自主、协作学习。在教育领域,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表现与学习过程都不尽相同。例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希望的只是资源性的辅助支援,想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中小学生自学能力还不成熟,他们需要系统性的课程支援,透彻易懂的图、文、声、像的教材学习。从传播的手段来讲,网络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学习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

2.3 基于教学媒体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从媒体角度来看,数字化时代下的教学媒体不再是黑板和投影的叠加,而是网络这种受众极广的媒体。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设计出新思路、创造出新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反过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成就了网络的应用。网络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交互式网络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联系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师生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教学媒体的传播及其应用过程之间等。通过强大的交互性,网络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师生之间的交互更为自由、有效。网络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将课堂的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变为讨论、交互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顺应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符合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必将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基于教学内容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从教学载体角度来看,网络连接了摄、录设备,教师能够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上,学习者不再是仅仅面对纸质教材这样的课堂了。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其中之一。这个平台旨在建设数字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数字网络商店等资源服务天地。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建设实名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依照教育传播学理论,从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上看,基于网络的传播比基于其他传统媒体的传播更有效率。基于网络传播的教学应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及其客观要素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和直观;二是对教学内容及其编排方式的革新。

3 总结

南国农教授指出:在学校教学传播中,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也不排斥与他人开展协作交流,应该把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3]。笔者认为在“数字教育”的教学传播中,多媒化教学资源和双向化传播途径为学习者形成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合作建构的知识获得观提供了很大帮助。

南国农老先生也说:“‘世界是平的’和‘教育是开放的’是引领当今世界潮流的两大观点。”这两大观点阐释到,在地球上,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资源是全球化共享的。“数字教育”正好体现了这两大观点的思想。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4

2009年,法国政府宣布投入62亿美元,专门用于ICT的跨领域投资,特别用于提供新型数字服务、推动宽带网络发展、开发数字工具新应用等。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包括“数字农村学校项目”(Digital Rural Schools Program)。

2010年1月,法国国会议员、艾朗古尔市市长让-米歇尔·富尔古斯(Jean-Michel Fourgous)向教育部提交了题为《数字化学校成功之路》(Getting Digital Schools Right)的报告。报告建议政府加快数字化中小学校建设,并从12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容以及70项具体实施措施。

法国教育部在开发数字学习材料方面与私营出版商密切合作,同时通过试点项目向12个学区69所中学的学生提供数字教科书。

法国教育部正在开展一项关于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年度信息化调查(Enquête TIC,ETIC),调查结果将用于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三、教育体系的结构与性质

(一)职能部门的主要责任

法国教育行政体制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法国教育部负责开发、监管与定期修订国家课程(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课程,分别涉及3~8岁、9~14岁和15~18岁的学生),教育部的规划和监管通过区域行政管理机构——学区(académie)来实施。学区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代表,并不隶属于地方政府。法国本土及其海外省共设30个学区,各学区的运作由政府任命的学区长(Recteur)负责。各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管小学教育,省级(Département)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管初中教育,大区(Région)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管高中教育(Régnier 2009)。

学区与各省、市地方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学区负责教学和国家课程的贯彻,各地方政府负责筹措学校经费(Terrades 2010a)。例如,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和维护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学区则培训学校教职员工使用这一系统。

(二)政治与经济背景

和很多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受挫的国家一样,法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一些资金用在信息化领域。2009年,法国政府宣布投入62亿美元,用于ICT的跨领域投资,特别是用于提供新型数字服务、推动宽带网络发展、开发数字工具新应用等。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包括数字农村学校项目。在该项目中,人口少于2000人的城镇,当地小学可以向政府申请资助,以支持其信息化发展。

在法国,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通过相同的中央-地方途径实施。教育部下属的教学项目、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字发展办公室负责ICT相关工作。教育部网站?譩ducnet是当前相关政策和项目集中的信息来源。

法国在国家层面有一系列项目,旨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支持高质量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并通过传播优秀的实践案例来推动ICT在教学中的使用。教育部开设的网站提供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各语种版本的学习资料,网站还将其1/3的教学视频翻译成英文。各学区都有一名信息化顾问,其主要工作是为地方政府教育信息化政策提供支持(Terrades 2010b)。

四、教育信息化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

新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原定于2010年下半年。信息化总目标则于2006年在官方文件《知识与技术的共同基础》(The Common Base of Knowledge and Skills)中以7种能力的形式提出(Régnier 2009)。

虽然新的国家规划还没有,但在2010年1月,法国国会议员、艾朗古尔市市长让-米歇尔·富尔古斯向教育部提交了一份题为《数字化学校成功之路》的报告,又称《富尔古斯报告》。报告建议政府加快数字化中小学建设,并从12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容,包括:普及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如高速网络和互动技术);培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以提高其使用ICT的效率;通过修订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使人们更易获取和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工作环境——学习管理系统;传播数字化文化和发展数字化工具;借助数字化工具培养学生创造力;加强应对数字化社会的教育;实施数字化远程教学;提供数字化服务;制定学校数字化发展目标等(Terrades 2010a)。此外,报告还提出70项具体措施。

《富尔古斯报告》对于通过技术改变教育的潜力持乐观态度,认为政府亟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大投入,以此作为法国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保持竞争力的方法之一。报告详细描述了法国落后于其欧洲邻国(特别是英国和德国)的状况,介绍了教育信息化方面领先的国家(如丹麦和韩国)。

2010年4月,法国教育高等委员会对该报告给予了警示性回应,强调对于信息化的信心过度会损害公民的基本技能(High Council on Education 2010):

我们应该警惕一种被不断重复的理念:“信息化使学生将精力集中于推理论证,而非在计算上浪费时间,且忽视内容而注重方法……信息化是知识和学习的工具,而非知识和学习的替代品。”

(二)国家规划的具体内容

标题:数据收集时未

出版时间:未出版

网站链接:未公布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5

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管理角度看,中国教育信息化当前发展的态势是:第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颁布;第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已经召开;第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已经下达;第四,2013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在国家顶层设计完成,工程启动后,最需要的是各项工作的跟进。信息化装备环境无疑是先决条件,工作要先动起来。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后,绘制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分为兴起、应用、融合、革新4个阶段。目前中国处于这4个阶段中的应用阶段,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融合阶段。正因为中国处于应用阶段,所以教育装备行业才会大热。2013~2015年,中国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要进行大规模的革新。根据这张国际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我们自己也绘制了一份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图,图中包含3个阶段,即现阶段、应用整合阶段以及融合创新阶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信息化,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在7年时间里从发展阶段达到应用整合阶段,继而达到融合创新阶段,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面对这样的发展任务,国家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战略,即以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学习、教育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些要点都源于国家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了32字工作方针,即“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其总体发展目标可归纳为“二基本,一接近”。展开来说,一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二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三要使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充分显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主要是: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与之相应的是,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教育信息化运行体制机制。“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以下5项,即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以上这些都是教育部正在做的工作,国家教育信息化部门正在集中力量,建立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抓紧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本次展会也是为这方面做出努力的体现,特别是解决基础教育包括幼教等有关方面公共支撑环境问题。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要求我们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二是建设教育云平台,包括教育云资源平台、教育云管理平台以及教育云基础平台。这里提到了云平台相关问题,云平台也是教育部所谓“三通”平台建设的基础。对于“三通两平台”的简要阐述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国家、社会来解决的。本次展会展示的很多设备都是服务于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的。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中要解决的要点。“人人通”问题如何从物理装备、网络体系上解决,是电教、教育装备工作者需进行研究的问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由中央电教馆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建设,这个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启动,正在加紧建设中。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则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为“三通”提供支持。

2013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核心目标可归纳为5大项。第一,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规划的6.7万个教学点。第二,实现全国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的职业院校接入宽带网络,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第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50%以上的义教学校。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20%以上的中小学、20%以上的职校利用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第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完成一期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100%的机构、学生及部分教师的数据入库。第五,对1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接入宽带的30%中小学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提出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这就要求我们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认真研究,不仅仅关注网络空间建设的数量,还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习空间的开设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空间架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习空间建设如何分别开展?在这样的思考下就需要我们将人人学习空间建设从装备、网络、内部配置等多角度进行精细设计,使更多的学习空间能够有效开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作需开展,这3项工作的完成将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基本格局的形成。

班班通建设

中央电教馆提出了“班班通”建设的基本构架图,其中包括硬件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3个方面。在“班班通”建设中,要求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协同合作,分别从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各方面完成中国教育信息化从物质装备到实现学习的过程。

首先,从硬件环境方面分析,将其通过终端属性分为4个类别,即移动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简易多媒体教室。各学校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装备不同的设备构建其硬件环境。以汶川等重建校区为例,多采用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仪设备。“班班通”建设综合解决方案还设计了6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室。这4种类型的硬件环境和6种不同的专业教室就构成了对“班班通”建设在条件装备层面上的基本架构。

其次,从教学资源方面分析,中央电教馆等推广应用机构有责任汇聚优质教学资源,鼓励产生校本资源,设计资源配置和应用的案例。

再次,从教学活动方面分析,通过前两者的配合最终为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当今教育发展重视应用结果,而应用就是由装备和资源的结合得到的。我们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不同的硬件环境配合教育资源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移动式学习、班级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

数字校园建设

2012年年底,中央电教馆制定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试行)》,阐述了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其中包括8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建设目标、应用服务、建设原则、数字资源、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师生发展以及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

数字校园建设原则包括3点:一是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二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三是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这其中提到了云服务模式的推进,我们建议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采用云模式,不再鼓励小而全地安装自己的数据中心,而是依托上级资源云的覆盖与支持及资源提供厂商的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是以师生发展为核心,应用服务为窗口,数字资源为重点,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外显形式进行建设。

师生发展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原动力,其中学生发展包括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与技能以及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教师发展包括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

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服务方面包括5部分内容,分别是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教学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以及生活应用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的数字资源方面包括4种建设趋势、3种资源类别、4种资源来源以及10条建设要求。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6

【关 键……

关于“数字鸿沟”这个概念的来历,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个概念最早是由Markle基金会的名誉总裁Lloyd Morrisett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意指信息富有地区和信息贫穷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另一种说法认为“数字鸿沟”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意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含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笔者认为:所谓数字鸿沟,亦称信息鸿沟,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状态。

1 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

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世界性问题,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几乎都可以看到数字鸿沟的缩影,现择其要者而论述。

1.1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各国在电信服务的覆盖率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程度两方面的差距。

据统计[1],法国的主机数量接近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主机数量;而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所拥有的主机数量比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所拥有数量的总和还多;纽约的主机数量超过了全非洲主机数量的总和。另据不完全统计[2],目前有四分之一的国家电话普及率还低于1%,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从未打过电话,占全球人口15%的23个国家拥有全球电话量的62%。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做出[3]。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4],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1/5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的0.2%。一项统计表明[5],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中的21.15%,但只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因特网用户数的6.11%;中国万人口因特网主机数仅为1.3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9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

据测算,世界各国的信息能力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其中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居第一位;日本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分,居第三位。处在信息能力发展第二层次的国家为加拿大、新加坡、荷兰、英国、德国、新西兰、法国,得分在50~60分之间。以东欧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三层次,得分在20~50分之间。以拉丁美洲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四层次,得分在10~20分之间。信息能力较低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分在10分以下。

1.2 国内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国内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算结果表明,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按1998年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全国各省、市、区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得分在70分以上,其中北京总指数为89.87,比上海高25.1%。

(2)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天津、福建、广东、吉林、陕西和辽宁等六省、市,得分在35~50分之间,平均得分为39.61。

(3)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海南、重庆、山西、黑龙江、宁夏、湖北和江西等9省、区、市,得分在全国平均得分以上至35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9.48。

(4)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包括湖南、内蒙、新疆、山东、河南、青海、四川、河北、安徽和广西等10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上至全国平均得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1.54。

(5)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包括甘肃、贵州、云南和等4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下,平均得分为16.20。

1.3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较明显。目前,农村通信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1年3月,全国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5亿户,其中农村用户仅有5660万户,占36.6%,这与农民占全国人口2/3形成巨大反差[6]。近年来,我国网络用户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大于东部。信息产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7]:到2001年6月底,西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仅为1%;全国约20%不通电话的行政村,绝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

1.4 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

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据统计[8],大企业平均每年用于IT上的开支在1990年还只占企业总开支的10%左右,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50%。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开支相对“吝啬”,平均还不到其经营收入的15%。即使在英、美、法、澳等发达国家,也只有半数的中小企业在使用电子邮件和上网,不到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在我国的830万家中小企业中,也只有47%左右的企业把业务联入了互联网,其中只有11.1%的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 “数字鸿沟”就这样产生了,并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

1.5 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及不同年龄的人群之间。

(1)从收入来看。英国教育部的一次调查显示[9],高收入的人群中有68%的人经常使用计算机,而低收入的人群中只有23%。另据中华英才网历时半年(2000年9月~2001年3月)的网上薪资调查,受调查的2.1万余名网民的平均年薪达到34713元,是全国城镇人均收入8392元的4.14倍;以调查收入排名首位的深圳市为例,网民年均收入为50336元,而该市市民的年均收入为21577元,只有网民的42.87%。

(2)从学历来看。由CNNIC1998.7、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高中(中专)以下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6.9%、2%、3.0%、2.5%、6.4%、8.7%、10.2%、11.5%,高中(中专)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93.1%、98%、97%、97.5%、93.6%、91.3%、89.8%、88.5%,而大学本科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58.9%、59%、52%、51.8%、41.1%、35.8%、32.9%、31.7%。

(3)从年龄来看。CNNIC1997.10、1998.7、1999.1、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相继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35岁及其以下的用户分别占网民总数的84.1%、91.1%、89.8%、88.9%、88.2%、87.63%、83.8%、79.8%、79.9%、70.4%。

2 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1)挤压信息疆域。信息疆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达到的无形空间。一个国家的信息疆域由科技、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边疆组成,它关系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衰。在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上领先一步的国家,往往依托网络,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许多国家,从而对别国的信息造成威胁。

(2)妨碍经济发展。只要存在数字鸿沟,不管身在其富的一边还是其穷的一边,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经济危机”。如果少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集中在富沟一边,而大多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在穷沟中挣扎,就会由于前者因垄断供给而垄断了需求,导致穷沟中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构成对供给的破坏。此外,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渐增强,如果信息强国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的网络犯罪手段进行经济干扰和破坏,就足以使信息弱国的经济崩溃。

(3)挑战民族文化。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维持社会的基础。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谋求霸权的国家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其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久而久之,将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进而依赖异邦文化,最终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将把社会中的人群划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实际上也就是将社会群体区分为经济富有者和经济贫穷者,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必然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3 数字鸿沟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国际电信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行互利互惠的电信合作,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由之路。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自身的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应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电信基础设施和实现社会信息化作为自己的义务,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接入费用,以实际行动缩小数字鸿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电信网。中国电信业已由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次,充分发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主导作用。多年来,国际电信联盟为消除或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历届世界电信日的主题即是明证。自1992年ITU电信发展部门ITU-D成立、世界电信发展的南北差异问题提上ITU的议事日程后,四年一次的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就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电信领域对话的舞台。今后,ITU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技术合作、业务交流、人才培训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3.2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通信的发展

“电信普遍服务”一词,最初源于美国AT&T在1908年一条事业广告的“一个政策、一个系统、普遍服务。”一般来说,电信普遍服务的含义有三点:无论住在任何地方都可得到电信服务(Availability);任何人都可得到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Affordability);信息资源的普遍接入(Accessibility)。我国西部地广人稀,通信建设成本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国家重点支持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但基本没有通信建设项目;加上曾经促进通信发展的初装费、入网费、附加费等政策的取消,西部通信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直接投资或安排国债,对西部通信建设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国家应在资费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给西部通信业以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让通信这列大开发的火车头,继续冲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从立法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44条虽对电信普遍服务作了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尚需制定一系列细化的配套政策或法规,使其落到实处。

3.3 调动IT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历史进程中,IT企业可谓责任重大。可喜的是,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许多IT企业都表达了消除数字鸿沟的宏愿。联想电脑公司的乔健女士说:“联想愿意和所有的有识之士,和所有中国的企业共同来致力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共同跨越数字时代的鸿沟。”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丁健说:“数字鸿沟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发现沟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发现我们的客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沟,并帮助他们更快地将沟填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最高行政总裁袁超说:“天极的宗旨是普及推广IT知识。”中国资讯行有限公司总裁王稼夫说:“中国资讯行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信息界面,以便于今后让需要信息的人能够很轻松地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可喜的是,有些IT企业已将填平数字鸿沟的良好愿望付诸实际行动。譬如,2001年9月20日,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在京了“长城希望e站”计划,该计划是长城集团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以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为主)捐建的一种以PC单点资讯平台为主要形式的简易微型站点。它主要由长城电脑、长城打印机和电话线等设备组成,并配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建成后,会通过网络互联,形成一个与古代长城类似的新“数字长城”。

其实,从长 远考虑,IT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最终也会使自身受益。因为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地区、群体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诚如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所言:“数字鸿沟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弥合这种差距的过程,又恰恰给IT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也曾断言:“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10]

3.4 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信息化教育在消除数字鸿沟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11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文莱对APEC商业顾问委员会的商界领袖发表演讲时指出:“如果不发展远程教育,向乡村居民捐赠软件和廉价电脑,并教育人们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我们就无法跨越数字鸿沟。”他同时指出:“不应该仅仅只关注电子商务,还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使学校具备上网能力并拥有合适的教育软件上;学校应具备国际通信能力,我认为这非常重要。”惠普中国区副总裁舒奇认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提供最基本的发展条件比单纯提供技术或者资金补助更有效,因为金钱上的补助可能是最容易的,但效果却是表面、短期和有限的。真正的改革是要使每一个人获得长期发展机会,在这方面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教育。”[11]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新民主张:“政府要注意扶持弱势人群,加强他们的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我国国民中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者仍占较大比例,这正是造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占3.61%;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11.15%;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3.96%;接受小学教育的占35.70%(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文盲率为6.72%。从1992年到1998年,我国曾运用“米勒标准”对国民的科学素养进行过4次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的比例仅为0.2%(美国为6%,欧洲国家为10%),位于世界14个采用同样标准因而可作比较的国家的最后。

由上述可见,为了缩小数字鸿沟,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提高教育的效率、延伸教育的范围并深化教育的层次。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第15条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骨干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入中小学;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1999年8月12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其中第6条指出:“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规划管理好本地区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建设。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要拟订统一标准,保证与国家信息网络的互联和地区局域网站的交互功能。避免一哄而上,各行其是,造成浪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信息化教育实践正方兴未艾。2000年12月21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暨远程教学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第一家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型网站——“中国中小学教师网”隆重开通。此外,网络大学作为新的教育模式,正逐渐成为在职人员更新知识结构、增强专业能力的选择。目前经教育部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45所,仅“网上人大”(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一家2001年就在全国招生约2万人。总的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并正在为消除数字鸿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今后能够更上一层楼(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5 加快中华文化网络化的步伐

文化鸿沟是数字鸿沟的一种重要表现。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少数非英语发达国家的文化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芬兰文化产业委员会1997年发表了《关于文化产业的最终报告》,表达了芬兰人对现状的忧虑:网络普及了,芬兰人对网络服务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本国文化内容产品的供给却在不断减少。在信息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法国人为了捍卫自己语言的纯洁性,为了保障法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前途,正在顽强地努力着。譬如,国际法语组织和法语大学协会2001年5月宣布向全球推出“法语2000份奖学金”行动,旨在 向外国学生提供学习法语的资助。因为在因特网上,只有3.5%的内容用法语表达,而80%的内容则用英语来表达。

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它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容忍某一种语言肆无忌惮地吞没本民族母语,实际上也就是在忍受对本民族文化的侵略和压迫。因此,中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住本国的信息和生存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奋起,自立自强,营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信息网络环境,加快中华文化网络化进程。1998年8月启动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一方面,它将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支撑;另一方面,它将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及当代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重大进展全面地层示出来,从而增强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并塑造中华民族美好的国际形象。总之,文化的失落是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法承受的失败,文化的多元化不应该成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代价。面临严峻的挑战,孕育着民族情感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加倍地呵护与培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跨越文化领域的数字鸿沟,中华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科菲·安南.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光明日报.2001-05-18

2 丁飞扬.向信息贫穷宣战.中国经营报.2002-05-17

3 对话:中国文化是否淹没在数字鸿沟.中国经营报,2001-05-22

4 魏洁.数字鸿沟,跨越什么.硅谷动力,2000-11-20

5 同2

6 同2

7 西部开发须跨越“数字鸿沟”.硅谷动力,2001-11-19

8 APEC工商论坛:中小企业正陷入“数字鸿沟”.http://.cn,2001.8.29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7

    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出版行业的一次大发展、大变革,数字化出版一方面丰富了图书内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出版的形式,并延伸了出版空间,扩大了消费群体需求。生活在信息网络时代的人们,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曾经人们通常是手不释卷,到了今天,大多数人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来查询阅读自己所需求的信息,而且出版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最及时的反馈与评论。由于数字出版涵盖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人们对数字出版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1 数字出版的定义与特征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出版代表了整个数字出版的整体革命,是全方位数字化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出版业的流程和工艺进行数字化;第二,是我们便于记录二次信息的介质,现在越来越多的存储介质比纸张更易于记录和读取数字化信息,这种新介质叫做数字媒体;第三,就是流通领域的革命,包括我们的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版行业无论是在出版形式还是在出版样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结合时展特点与社会的进步规律,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数字出版具有以下优势特征:首先,数字出版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多媒体性等;其次,它降低了出版的成本,大幅度减少了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与传统出版相比,操作过程更加简单,节省了纸张,使出版产业朝着低能耗、高环保的方向发展。国家已经把发展数字出版和多媒体技术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根据调查表明:我国的传统出版业发展已经走进瓶颈期,具体表现在:第一,纸张图书的售出量明显呈现出下滑趋势;第二,图书的人均购买量也逐年下降;第三,图书出版业利润收益逐年呈现下降趋势;第四,我国居民的阅读率逐年下降,根据调查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阅读率为60.4%,2001年下降至54.2%,到了2005年竟然下降至48.7%,取而代之的是国民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浏览网页,聊天,玩游戏。到了最近几年,人们多数以电子书代替纸张图书,人们多数是利用大量的时间来浏览电子书来娱乐生活,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出版将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出版业重量级成员的教育出版业,在网络信息时展的冲击下,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出版业应该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我国教育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教育出版业主要负责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它的内容具有针对性、侧重性、实用性等特征,存在固定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群体拥有巨大的购买力,而且教育部门的研发能力很强,因此,图书的出版与更新速度也是非常之快,一旦某一类图书打入市场,就会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也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我国教育出版业在整个出版行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教育出版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接受教育的国民群体的素质的培养,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的出版经济是教育出版经济,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只有教育教辅类读物才拥有最广泛、最众多的读者,只有教育类图书才会有最稳定的收益,每一位国民都需要接受教育,出版教育图书是传统教育出版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教育出版大约占据了整个图书市场的70%左右,教辅图书则支撑了整个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但是现行的教育出版也存在一些问题,正是由于教育类图书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收益比较好,才导致了各类出版社和民营企业竞相涌入教育出版市场,这一方面加剧了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出版物的质量,以单纯的数量为目标肆意发行教育图书,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流入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近年来,伴随着高考自主命题政策的实施,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教育图书,所以,出版社的市场销售格局受到限制,再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把目光集中在互联网信息搜索上,传统教育出版的发展正在迎接新的挑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

从表面上看,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并没有给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威胁,因为,现在大多数的教育类图书仍是以纸张的形式发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电子类图书更具发展潜力,因为它具有低碳环保,可循环使用,覆盖面广,应用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而高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使电子教材应用更加广泛,国家政策也会向这种更为环保和便利的出版方式倾斜,所以,教育出版的数字化发展势不可挡,教育出版业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水平。

面对这种形式,我国教育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伴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我国的教育出版已经从提供广泛化、标准化的出版物向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转变。

其次是出版社角色的转变,由出版商变成服务商。从数字时代学生与教师的需求来看,他们需求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一个纸课本,而是一套涵盖电子教材,融合多媒体多个行业的个性化的教育解决方案,所以,此时的出版社重新定位自己由教育出版向教育服务转型,是否能赢得客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客户服务的质量。

   最后是产业规划方面的变化,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化出版,我国的教育出版商面临着如何整合资源、技术和资本的挑战。

3 教育出版如何实现数字化发展

   我国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中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要想实现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就必须明确这些基本问题,从实际出发来探究解决策略。

   首先,出版物的内容资源有限,数字产品的一 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然而,单个出版社的信息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要加强出版行业的内外联合,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建立数字化出版服务平台,形成数字化资源的聚合效应,这样才能确保拥有足够信息量,迈出数字化出版的第一步。在出版行业强强联合的条件下,信息资源实现丰富化和最大化,构建规模庞大的数据服务系统,这样才能更加吸引消费者,开拓了市场,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出版社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为高校是教育类知识的源产地,是教育出版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把高校研究出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并发展为数字产品在构建好的数字内容平台上出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建立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教育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法,这些服务平台包括:学习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习资料数据库、课后测试系统等,这样就将课上学习、课后作业和家庭辅导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服务平台是数字产品售出的货架,要想实现教育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这一服务平台是基础。

   其次,打造教育图书的数字化精品内容。评价一个出版产品的优劣主要看它的内容质量的高低,一本书版本形式再丰富多彩,如果没有好的内容作支撑也不会吸引来消费者,所以,打造数字化精品内容是实现出版数字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来合理改善数字产品,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网上资料查询等等,通过交流互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这样的教育资源才能获得价值。

再次,要提高数字化服务质量,在数字化背景下,让读者读上数字化图书并不是最终目的,要想实现其长远发展,就要提高服务质量,教育图书出版服务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形成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的读者建立有侧重点的学习数据库和数字化题库等,创造教育出版数字化服务方式。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为了方便读者学习,可以利用无线移动通讯技术展示教育资源,让读者利用多种数字移动终端和载体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 国家和社会如何促进教育出版数字化

   未来5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为了使教育出版数字化运作积极有效地进行,国家应该加快制定适用于网络特性和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并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于不顾出版内容质量,扰乱出版市场秩序的盗版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严格规范数字化出版秩序。

   其次,要培养全体公民的知识产权维护意识,彻底净化互联网环境,从根本上消除数字版权的盗版问题。国家要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传媒手段,加强版权保护宣传力度,使消费者积极参与到版权保护行动中来。在出版人方面,要提高维权意识,全体社会成员要齐心协力共同打击侵犯版权的不法行为。

   再次,要想有效维护版权,就要掌握先进技术,对数字产品进行权限设置、添加密码,实行数字签名、认证措施等来保护数字出版时代的版权,保护措施与共享措施相结合,技术与法律互为补充;同时,教育出版行业要相互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不法盗版者,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系统的版权保护组织,形成区域联盟或行业联盟。

   最后,在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今天,教育出版行业已经认识到,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对接过程中,人才匮乏成为主要问题,成为影响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瓶颈,表现在既懂数字技术又精通出版业务的人才少之又少,这样就导致出版社只能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方案,却无法自主研制并开发方案,技术人员与出版人员无法实现畅通的交流,无法进行有效编程。面对这种局面,国家教育机构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要培养出既精通网络信息技术,又通晓出版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顺利转变,实现信息化技术切实为出版业的发展服务,使出版业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带动下拥有更多的读者,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结:本文首先解释并分析了数字化出版的定义与特征,接着又分析了我国教育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国家、社会和教育出版社三个层面提出了教育出版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建议和措施。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出版业不能与时展相分离,虽然我国现在的数字出版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难题,但是教育出版的数字化发展与应用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所以,各个教育出版社一定要注重自身经营方式和理念的革新,积极跟上时代的步伐,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昨天的辉煌与明日的希望(上)[J].教育出版,编辑之友,2010(4).

[2] 黄永华.教育出版的现状、问题和思考[J].中国编辑,2005(3).

[3] 王凌.电子阅读催生书刊印刷嬗变 [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6.18(01).

[4] 蔡洪程.教育出版要走数字化创新之路 [J].编辑之友,2010(4).

[5] 王熙俊.教育出版数字化:谋定而后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6.2(08).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3-0085-04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讯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教育领域,引发了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大学数字化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在这种世界性大潮的推动下,法国政府先后启动了创建高等教育与研究集群、实施《大学自主与责任法案》改革、创建校园规划之后,又推出了2012年数字化规划,投入1600万欧元,提高无线校园的覆盖率,铺设进行课件制作与传播所必需的支持性材料,创建现代化、学习化校园,以便学生在大学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入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从而在普及知识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教师、研究者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提高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和地区吸引力。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平等可持续性发展。

一、法国大学数字化的兴起与发展

建立学习化校园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发展教育技术和网络教学,一直到21世纪初期才开始实现从物质到技术、再到精神观念各个层面的飞跃。法国大学数字化发展历经了从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到深入教育内核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推出无息贷款购买手提电脑政策,普及数字化工作环境。广大学生拥有手提电脑是大学数字化建设的前提。2004年6月,法国政府召集IBM公司、各大企业和出版商等社会各方力量,对大学生购买手提电脑提供经济资助。从2004年秋季开学时起,法国开始推行大学生“一台手提电脑每天还贷1欧元”的无息贷款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在学生能够承受的经济购买力范围内,让他们提前拥有使用权,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受到普遍欢迎。根据2006年9月30日调查,35%的大学生拥有了手提电脑。到2008年初,法国通过该政策在两年内共卖出了45万台手提电脑。手提电脑普及之后,网络建设成为创建数字化工作环境、实现学习化的重点。

第二阶段,铺设WiFi无线网络,搭建学习化之路。为了使所有的人在大学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够上网,2004年,法国在大学内广泛铺设WiFi网,到2005年,将近200所大学参与WiFi无线网络建设,大部分费用都是当地企业提供。到2006年时,96%的法国大学实施了数字化建设,70%的校园可以无线上网。11%的大学生食堂和25%的宿舍铺设了WiFi网络,两年时间内增加了4000个端口,受益学生高达80万。充裕的资金和设备是法国大学数字化、构建学习化校园的必要条件,成为这个时期法国创建“大学校园计划”、学士助成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普及信息通讯技能,使数字化进人大学内核。让学生掌握使用数字化资源、在数字化工作环境中学习的技能,这是大学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学生掌握了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才能够从数字化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并且有利于适应日后职业生活。此外,政府和大学相关部门还要确保网络安全。

数字化在大学教学等各个层面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让学生掌握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的技能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从2007年9月开始,几乎所有的大学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12个小时的数字化学习技能培训。其次,数字化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法国各个大学设置了许多无线端口,并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副耳机,学生通过这些端口可以上网,免费查询多媒体教学光盘,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观看教学光盘。这样,传统的大型阶梯教室教学被分解为许多小班教学和多媒体光盘,从而惠及更多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小教室里进行问答式教学,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互动,课后分组辅导学生,这些授课方式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同时为促进教育机会平等、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提供了可能。

大学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分步骤、有计划、自上而下实施,从资金、技术和观念各个层面保证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到2009年时,虽然配有WiFi网的大学之间及其内部,无线网接口的分布尚不均衡,但85%的大学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任何一个地方免费进入互联网。

二、法国大学数字化的措施

2004年,法国教育部在教育文献中心成立了全国教育技术使用中心,在教育部通讯信息技术局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其网络遍布整个法国。设置区域网,在每个学区都有其特派员,专门负责地区网络传播,观察、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网络的运营等三大核心工作。在政府的资助下和专职部门的领导下,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得以按照全国规划统一实施,教育部、学区和高校共同合作创建数字化空间。

1,建设地区数字化大学(Universites Numeriques enRegion-UNR)

这是实施教育技术信息化服务的重要举措,通过建设地区数字化大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工作环境(ENT),还可以为大学生以及教师提供各种数字化资源和技术培训,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领域权利下放、促进大学与地区的紧密联系是一致的。巴黎一法兰西岛大区是法国最重要的地区数字化大学,现由17所大学的400万学生和7万教师参与。实现大学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和播客(Podcast)的发展,是2009-2010年地区数字化行动中的两大重点。

2,开发播客(Podcast)设施,促进教学资源的传播

播客(Podcast)实际上就是开发教学资源,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电子数据,并通过互联网远程传播。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常由学校提供设备,组织任课教师将授课内容、辅导材料等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录制成音频、视频课程或幻灯片的形式,通过加载的方式上传到学校公开的互联网站或者内部数据库平台上,供学生通过网络下载到计算机、Mps、baladeur或者移动电话上来贮存,并自由地使用这些资源。大学内联网通常是限制性的,需要密码识别才能进入。通常选择何种模式是由所提供课程内容的知识产权的性质决定。例如,巴黎五大的课程通常加载到i-tunes上,学生自由下载收看。大学希望教师在课堂内使用播客设施,使其成为课堂互动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以此增加这种媒介的教育价值。播客除了传送课程之外,还播放大学内开展的一切科学活动,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全体会议、重要事件、法国大学的科学技术创新与遗产评估等。大学要系统地记录这些事件,并把相关文件上传到学校网站

或者专门的播客上,如iTunes podcasts、wikio.fr等。这样不仅方便了信息的传播,还为访问者提供了有关该校的情况,提高了该校的知名度。

运用podcast的方式进行课程传播,其目的并不是替代教师,而是为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使得听课与记录可以分离,有助于个人复习。尤其是重新聆听那些没有理解的课程点,并且可以使位于偏远地区的、残疾的以及在职学生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学习机会均等。同时,这种新技术在带来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教师除了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之外,还需要熟练地掌握信息通讯技术知识。为此,计算机技能成为教师资格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学校出资,每个学年伊始都要对使用这些资源的学生和教师进行培训。从2009-2010学年开始,法国培训了2000名教师,有10万名学生使用播客;到2011年,将有10%以上的大学生使用播客(现在只有2%的学生)。大学一、二年级的所有学科、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将使用这种方式。

Podeast设施的费用通常由国家提供,该规划总额为600万欧元。根据每所大学的规模、规划及涉及得学生数量、现有设备以及预设的Podcast解决方案,投资30到150000欧元不等。为了真正推动在线课程的发展,podcast规划提出,要求帮助所有大学以教师为中心安置播客设施,以便于他们使用。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把这些大学所使用的播客设施的发展规划列入学校与国家签署的四年发展合同内,对之进行评估。此外,还采取了一些辅助措施,例如提供信息交流日、良好实践与经验指导手册、地区数字化大学建设、podcast用户法律指导手册,以确保知识产权。

3,主题数字化大学(Les Universites Numeriques Thema-tiques,简称UNT):创建高质量大学的特色名片

数字化只是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工具,大学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与质量。所谓的主题数字化大学即按照大学,在某一个领域的突出特色,确定主题,通过数字化建设,创建该主题领域的品牌大学。根据主题的性质,目前法国主要有体育与健康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经济――管理、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语言和艺术、法律与政治科学和基础科学等七大类主题数字化大学。

主题数字化大学的使命是:采用大学教师及其合作者所指定的高质量、连贯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尤其是学士阶段学生学业成功;增加大学内各种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视性,通过在线资源传播到全国乃至整个世界;鼓励、联合并支持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的新产品,作为合作机构的教学目标,同时确定质量标准、修订适应传播、重新利用以及定位的准则;通过教师――研究者经验共享、工作组集体组织以及网络,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内数字化应用的发展。透过这些使命,可以看出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数字化提高大学的质量,这是法国大学立足当今世界竞争行列的根本。

为了确保在线教学资源的质量与价值,主题数字化大学配备了各个领域具有知名权威地位的教师――研究者,并且在一开始就采用灵活的结构,逐渐地确立起与职业界、研究组织、法国以及外国培训结构的合作框架。根据预定的质量标准,在教学过程和机构运营中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因此,主题数字化大学促进了教育学实践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通过通讯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数字化资源,开展集体活动,以实现大学的整体目标――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所有优质的数字化资源。此外,主题数字化大学通过开展广泛的国内和国际合作获得发展。

4,证书制度――证实学生数字化技能的参考框架

在大学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关键。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化技能,法国政府推出了计算机能力证书制度――高等教育阶段计算机网络证书(C2i)一作为考核学生数字化技能的标准。

C2i(Certifieat Informatique et Internet)网络信息证书是教育部推出的面向大学生和科研人员的等级证书。该证书共分两级,一级C2i证书旨在使学生进入大学时,掌握一定的电脑操作的基础技能,为继续进行高级学习奠定基础。对学生而言,一级C2i是获得学士学位所必修的。对于教师而言,C2i的资格考试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将C2i(教师)证书考试列为教师资格之一将是必然的趋势。二级C2i证书旨在使学生硕士毕业时,能够掌握进入职业生活所必需的专业电脑操作能力。当前,在教育、法律、健康、工程师、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等五大领域内已经实行这种证书制度。其中教育领域的C2i2e证书尤为战略性,将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师教育中是教育制度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它涉及到数字化政策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能力的发展。根据小学教师培训手册,所有教师在毕业就职之前,必须接受了通讯信息技术等教学法的培训,掌握了C2i2e证书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今年法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招聘的硕士化不仅意味着对教师专业文凭要求的提高,其中还包括对教师教育信息通讯技术的要求。

计算机等级证书制度的推行,为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运用数字化资源和接受网络教育奠定了基础,为日后进入职业、适应职业要求提供了保障。

三、数字化促进了学习化,提高了教育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成为世界各国之间开展竞争与合作的制高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降低大学生学业失败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增加,提高国际知名度,成为各国立足世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杠杆。2007年《大学数字化报告》中提出,法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建设要为大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保证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法国大学数字化的目标、措施以及结果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这个时期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学业成功,这是通过大学数字化、学习化校园建设,提高法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数字化建设完善了法国大学校园建设和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现学习化校园的基石

根据法国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59%的大学生已经拥有了手提电脑,85%的大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上网学习。在17个地区数字化大学(法国共有22个大区和4个海外省),80%的大学生都可以在数字化工作环境中学习。这促进了法国大学现代化,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现代化学习条件。

2,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促进师生形成学习化意识与习惯

大学数字化建设在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和教师的责任感和学习化意识,尤其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2004年开始,法国大学每个院系都安装自评系统,这是一个测评表,通过入学伊始的培训,学生在每个月都可以使用这个系统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果自评结果不

好,可以向教师发出警报,教师可以马上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取得联系。自评系统可以保证学生和教师保持联系,确定指导时间。这为学生了解自己、降低学业失败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3,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

大学数字化打造了学习化的校园环境,个别辅导、互动式教学的发展引起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计算机证书制度的推行从制度层面上提高了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便于学生接受教师的辅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如,Grenoble大学数字化和远程教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导师辅导制和学生实习制度的发展,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向老师咨询问题,学校通常聘请本专业最好的教授网上授课。这种新措施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钥匙。此外,根据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评估,数字化对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30%的课程已经使用教学信息技术。两年时间,学生学业成功率由5年前的8%提高到18%。可见,大学数字化确实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了工具上和方法论上的变革,这个影响对学生是很有意义的。

成绩与问题并重,机遇与挑战共存。政府在大学数字化的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备建设,人员费用需要大学提供,特别是教师员工的培训费用很高,这是由大学来支付的。即使法国大学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但由于大多数法国大学普遍财政贫困,管理上缺乏自治,经营理念较保守,因此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发展战略方面。法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致使这些数字化资源很难真正融入刘大学教学中;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组织管理方面,大学缺少系统的规划与协调;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技术层面掌握数字化技能的合格教师。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中的重大障碍。数字化是建立学习化校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的一个技术性变革,需要政府和高校建立协调一致的政策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这些值得我国引以为鉴。

四、对我国大学数字化建设的启示

1,政府加大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校园无线覆盖

在法国,大学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隶属于国家教育部,国家通过与大学签署发展合同的方式向大学划拨经费,其中涉及固定资产、购买与维修教学设施的费用、教职员工的工资等。法国政府在大学数字化建设中主要担负硬件设施的经费,设立专门部门,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构建校园无线网络。此外,政府还通过评估的方式监督大学在数字化建设中的成就。法国政府通过斥资1600万欧元“筑巢引风”实现校园无线覆盖的举措,说明了数字化建设不仅在提高大学知名度、提高大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我国数字化大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知识型经济社会的兴起,使得大学数字化成为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引擎,国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地监管机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立场来发展大学数字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我国大学校园的无线覆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也可利用电信企业的力量,采用灵活的投入机制。对于大学而言,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提议在大学中建立CIO机制,专门设置CIO岗位负责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在内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利益均沾为原则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大学开源。笔者看来,这个建议适合我国当前状况,是一项既具前瞻性、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举措,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方关系,集中力量进行数字化建设。

2,鼓励企业介入,在学生中推广无息贷款普及手提电脑

法国在金融危机、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推出对大学生实行无息贷款普及手提电脑的政策,这种“借鸡下蛋”的举措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一方面,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贷款担保的形式鼓励IBM公司和其他出版业等向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手提电脑,刺激了企业生产,加快了商品流通,企业通过这种类似公益性的资助活动,获得了政府的政策资助和用户免费宣传,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另方面政府作为桥梁促进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以损失部分国家税收的代价减轻了政府支付大学固定资产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其中,大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他们有限的支付能力内拥有手提电脑,可以便捷地上网学习、获取有用的数字化资源。

法国的经验为我国在大学生中普及电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这需要政府的决心与努力,出台对企业有利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大学数字化建设。鉴于我国学生人口多、资金有限的情况,国家可以鼓励、引导企业投资,优先资助一些特殊生源,比如免费师范生等,为他们免费配备手提电脑,鼓励他们带着电脑去支教,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能。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9

如何在这样的现状下尽可能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现阶段要该方案的实施,还面临着二个现状。

现状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有别于普通高中,其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还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地区办学特色开始各类专业,各专业有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始各类专业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校开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机电、汽修、服装、旅游、财会、烹饪等八个大的专业,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专业班级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设数字媒体班、平面设计班、软件开发班等多个专业班级。如此要开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现代教学资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于2012年2月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课题——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时的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现在又新启动了第二代教育科研网工程、教育科研网格计算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等,部级高校本科精品课程已近1700门。2012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下共计开发了86个专业的近1000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承担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整机装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DXP》等8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网络课程”“教学用PPT”“考试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方案”“教学案例”“行业标准”“实训方案”“仿真软件”“名师名课”等10大类。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已经开始建设,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

现状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匮乏。尽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国家对于职业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硬件建设还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覆盖面不广,使得多媒体教学难以大面积实施。以笔者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学校多媒体教学实施配置有效,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要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数字校园、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服务于教学。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数字化校园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服务。

随着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国家专项资金的下拨到位,笔者所在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丰富;随着中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田小建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国家教育数字化例10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