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老年病学术会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8 16:50:25

老年病学术会议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1

此时此刻,一个不幸的家庭在紧急呼救!一个垂危的生命在泣血求助!一个柔弱的妈妈在哭泣等待……

她是xx县羊毛服装厂一名下岗职工,名叫xxx,现年42岁,家住xxxx。全家6口人,丈夫xx是县xx局一名下岗工人,现常年在外打工。公婆年老多病,无收入来源。儿子xxxx在xx一中上学,女儿患先天性脑瘫卧床,经常抽搐,因无钱医治现每天仅靠服用安定片稳定病情。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却频频降临在了这个原本就不幸的家庭。20xx年初,丈夫xx被查出患胆结石进行手术治疗,因长年在外打工被传染乙肝。同年,女儿病情加重,外出进行康复治疗,妻子xxx又被查出患有乳腺恶性肿瘤,进行“右乳癌根治”手术。20xx年2月,xxx病情恶化,经复诊被查出患宫颈纳氏囊肿、右乳癌术后并骨转移,随后多次住院治疗。几年下来,一家人仅治病就花取费用近xx万元。如今,xxx急需再次入院治疗,丈夫仍要与病魔作斗争,年迈的公婆生活困难,儿子需完成高中学业,女儿需进行康复治疗,这些对于已经债台高筑、伤痕累累的xxx家无疑是雪上加霜,无力回天。

为此,现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倡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以自愿捐款的方式为xxx一家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挽救xxx的生命,帮助她们一家度过难关!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互帮助、患难扶持是xx人民的时代新风。请大家赶快行动吧!伸出友爱之手,奉献仁爱之心,传递一份生命的热度,共同帮助xxx点燃生命的希望!您的一份爱心,必将给xxx带来生活的希望,您的一次善举,必将会换回心灵的快慰……

正在与病魔抗争的xxx及其家人真诚感谢您的关心与捐助!

谢谢大家!

为病人捐款倡议书亲爱的各分工会、各位师生员工:大家好!

我校xx系学生xx于2月份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已动手术切除。现正等待接受进一步的化疗、放疗等治疗措施,遭受着病痛的折磨与摧残。

xx同学家庭条件非常艰苦。父亲下岗后在一家物流公司从事搬运工作,收入微薄,母亲下岗无工作。突如其来的病魔犹如晴天霹雳,使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目前,切除肿瘤手术费用已达x万多元。经医院诊断,如须继续治疗,起码还需约xx万元的医疗费。巨额的费用,让这个贫困家庭一愁莫展,焦虑万分。

学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关心患病同学的状况,要求动员全校师生帮助xx同学。之前xx同学所在的xx系已经行动起来,发动了募捐,xxx成员也自发进行了募捐。为了进一步发扬我校师生扶危济困、热心助人的传统美德,共建和谐校园。特倡议全校师生员工为xx同学捐资济困,缓解她的经济压力,鼓舞她顽强地与病魔斗争!

募捐形式:在职教职工由分工会负责发动,将善款汇总交校工会转送。学生由各系、各班负责发动,以系为单位汇总后交校团委。所有善款于x月x日前交至工会办公室。

让我们行动起来,以我们的满腔热情,去共同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谢谢大家!

为病人捐款倡议书亲爱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他是同事,为xx教育奋斗近30年,曾经体壮如牛;他是朋友,风雨中走来,心如明镜,肝胆照人;他是老师,体育课上挥汗如雨,可亲可敬。他是病人,也是战士。在同癌细胞作殊死搏斗的这一年里,他坚持、顽强、不失斗志。他,就是曾经和我们朝夕相处的郁老师,一年前恐怖狰狞的癌症偷袭了他的身体。就如晴天一霹雳,震碎了他宁静的教学生活,从此踏上了漫漫的治疗征途。现仍还在xx医院不断地化疗放疗。

生命于我只有一次,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然而,人间真情于我们却当属永恒。老师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的挚友、我们的尊长,患病期间也曾多次回到学校探望、询问,他热爱着这个学校,牵挂着这里的人群。他对他的病情很乐观,从没有向大家伸出过一次求援之手,他总说他的病不能成为大家的麻烦。但是,我们谁都知道“癌症”意味着什么,看着他这样,我们于心何忍?都说人间自有真情在,就老师现在的情况,我们的“同志之真”何在,“挚友之情”哪里,“师生之谊”又何处寻呢?我们不能呼风,我们不能唤雨,但我们不能弃之于不顾。我们完全可以启动我们的良知,捧出我们的真心,尽一尽绵薄之力。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2

“好,我马上来。”

凌晨4点,葛均波赶到医院为病人手术,随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这个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10多年来已经抢救了约2000例患者。

而通道的主持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带领着一支精湛的团队,日夜坚守,凭借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技术,成为了打开无数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

“半月现象”:国际心肌桥诊断标准

20世纪70年代,一天深夜,在山东省五莲县城医院,刚上初中的葛均波被匆匆送了进来,他的左臂在骑自行车时摔骨折了。2位年轻的值班医生马上凭经验为他接上断骨,绑上石膏。

1个月后,葛均波来复诊,医生傻了眼,石膏取下后,本应康复的左臂竟一动不能动。父母急了,孩子的手若是残废了,将来可怎么办?一家人四处求医,但无论什么偏方,都不管用。

几个月后,父亲打听到附近县里有位老中医,治骨伤很有名。父亲骑上自行车带着葛均波,一早便出发,赶到老中医家时,已是天黑。老先生一把推开父亲送的礼——1袋自家种的花生,说:“我什么也不要。”

老先生仔细询问了几句,又看了看眼前的葛均波,抓着他的胳膊一推,葛均波的左臂立即恢复了活动。眼泪在葛均波的眼眶里打转。“那可不是因为疼,那是因为佩服。”葛均波回顾这段往事时,依然有些激动。

“如果我以后也学这么一招,不是也可以为天下人治病吗?”少年葛均波萌发了学医的念头。从此,“做医生,治病救人”成了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几年后,葛均波考取青岛医学院,继而在山东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公派赴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留学。在儿时选定的这条道路上,葛均波勇往直前,勤学不懈,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凌晨4点起床读书的学习习惯。

付出就有回报,初到德国第一年,葛均波就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并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

1993年,葛均波获美因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紧接着,他跟随导师艾倍尔教授到埃森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该院的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1996年,葛均波发明的“可视冠脉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

1997年,一个普通的周末,葛均波照常来到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一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形暗区引起了葛均波的注意。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半月形暗区并非特例。他立即找出实验室里所有心肌桥患者的血管内超声图像,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每一例患者的超声图像上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

在此之前,由于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和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在症状表现上非常相似,但二者的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如何准确判别这两种疾病,一直是个难题。

葛均波的这个发现大大提高了心肌桥的诊断率,使其检出率由不足5%提高到95%以上,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现象”,从此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心肌桥诊断标准。

欧洲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桑切斯(Sanchez)教授等把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称作“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

赤子回国,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术

就在众多荣誉和机会纷至沓来时,葛均波却萌生了回国的想法。当他向导师艾倍尔教授郑重提出想回到中国时,艾倍尔教授十分意外:“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可是你现在却要放弃……”

第二天,葛均波再次找到导师,希望导师能理解他报效祖国的愿望。艾倍尔教授对他说:“我将保留你的办公室,如果你今后遇到不如意的事,仍然可以回这儿。”

1999年4月,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举家回国,受命担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刚回国时,葛均波发现中山医院在心脏移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包括狗与兔的动物实验都做了,但迟迟未开展心脏移植手术。

葛均波心想,德国的心脏移植手术做得那么好,为什么上海就不能做呢?上海也要敢为天下先嘛。

于是,葛均波把从德国带回来的所有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都复印出来,递交给当时的院长杨秉辉,还给当时上海医科大学的校长写了信,希望促成开展心脏移植手术。

同时,葛均波还建议由心内科选择病人,由心外科医生主刀,并提出,手术的一切后果由他来承担。

葛均波回忆说:“当时,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万幸的是,我的建议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承担责任。”

在葛均波的积极推动下,2000年5月,中山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在心外科、心内科等多科室的协作下获得成功。如今,中山医院的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全国的典范。

创新技术,打开生命通道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葛均波的强项。直径不足2毫米的金属支架,平常人要想拿住都很困难,葛均波要做的却是把它放入人体的血管内,以支撑起闭塞的血管。葛均波曾多次在国外公开做手术演示,外国人把这归因于“中国人的手巧”。然而,葛均波在这份“巧”中融入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葛均波勇于开拓,在科研领域孜孜不倦,更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引入新技术,踏踏实实为病人服务。在他的主持下,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工作量直线上升,2001年全年完成心导管诊疗手术1600例,2011年更是增加到8400例,10年翻了5倍多。

凭着医学研究上的专注,葛均波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中国首例”和“上海第一”。 回国不久,就成功进行了中国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市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等等。

对一般性血管堵塞的冠心病患者,葛均波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为病人打通血管,而有些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完全堵塞并伴有严重钙化,上述方法难以奏效。葛均波1993年春节回国讲学时将“高频旋磨术”介绍到中国,该项技术独步亚洲,位居世界前列。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用的导丝与头发丝一般粗细,直径0.36毫米,长1.9米;而“高频旋磨术”用的导丝比前者更细、更长,直径仅0.23毫米,长3.25米,更难于控制,而且导丝上还有一个直径1.25~2.5毫米的金刚石橄榄形微小钻头,由涡轮推动,以每分钟15~19万转的高速度将血管堵塞处打通,然后再进行球囊扩张及安装支架。

这需要十足的胆量和充分的自信,更需要眼睛、大脑和双手的完美结合,稍有差池,就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葛均波之所以敢做这样的手术,关键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手法。

一年春节,一位76岁的老人慕名来到中山医院,他因患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步行2米,就会胸痛、胸闷,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老人心肌最重要的血管——左前降支99%已堵塞,并伴有严重钙化。

葛均波带领他的助手运用高频旋磨术,在患者严重钙化的冠状动脉中,硬是“钻”出一条1.25厘米的“隧道”,然后再扩张球囊,安置支架,并一次解决3支血管病变。1个小时后手术结束,患者的症状立即得到改善,转危为安。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是目前冠脉介入治疗中最为复杂的病变。由于血管腔完全堵塞,用常规操作技术引导钢丝难以顺利通过病变。葛均波独辟蹊径,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对吻引导钢丝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开通成功率。

2010年10月3日,葛均波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该项手术应用心脏导管技术而无需开胸,为那些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篇章。

2012年5月26日,葛均波又成功完成中国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再次刷新了中国的医学史。

心脏病人的抢救贵在快速及时,但一般的门诊和急诊都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治疗,葛均波倡导成立了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绿色通道”,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葛均波带领团队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创造着国际和国内一个又一个“第一”,不断完善自己创建的这条“绿色通道”,手术成功率达96%以上。

中国研发:让患者用得起药物支架

作为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便是安装药物支架。目前我国有数十万冠心病患者需要放置药物支架。

10余年前,一个进口药物支架要4万多元,有经济能力承担的患者寥寥无几。

10余年后的今天,药物支架的国产化进程大大推进,每个支架价格从4万元降至1万元。

将药物支架国产化并加以改良的,就是以葛均波为首席科学家的“863计划”项目“国产药物涂层支架研究与开发”课题组。

当年,进口药物支架刚来到中国时,葛教授万分感慨:“一个要卖4万多,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

在最初使用药物支架的日子里,葛均波体会到了立竿见影的疗效,可随着病例越来越多,他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原来,药物涂层材料无法在体内降解,由此导致的血管持续性炎症反应和内皮化延迟,具有诱发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的危险。支架上的药物全部释放后,金属支架有可能引发炎症,一旦引起支架血栓,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0%,这让葛均波十分忧心。他琢磨着,要设计一种新型支架,避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葛均波正式开始研制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他与学生们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一心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最终找到了性能良好的聚乳酸类材料,并开发了非对称性涂层技术,研制出现在临床普遍可见的“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

“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将原来可能发生的支架血栓率从1~1.5%降至0.15~0.3%,极大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由于全部国产化,支架成本明显降低,每个售价“缩水”至1万多元。国产支架市场份额走高,进口支架也被迫降价让利,降幅高达7成至8成。

初步估算,葛均波研发的“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能省下12亿元医疗费用。此外,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葛均波也因此荣膺201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999年归国至今,葛均波先后承担1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973计划”子项目(2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E收录论文152篇(第一及通讯作者66篇),他引2820次。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5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4项科技奖项。

面对成功与荣誉,葛均波并没有自我陶醉,他说:“成功与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我将继续不懈地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智慧。”

葛均波从未停止追求的步伐,每当去国外开会,他就抓住机会学习国外的最新医疗技术,力求精益求精,不断践行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侠骨仁心,不负生命的重托

“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只会看病还远远不够,千万不要陷入‘技术至上’和‘机器崇拜’的怪圈。因为比治疗病人心脏病更难的,是治好病人的‘心病’。”葛均波经常对学生说:“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工程师,更要努力成为患者心灵的按摩师。”

在葛均波所在的心内科里,有几条“大忌”:患者在讲述病情时,医生不能只顾埋头写病史,看都不看患者一眼,就开出一堆化验单。

葛均波认为,不看着病人就是不尊重病人,冷冰冰地问两句,不可能获得详细的病史,而有时看似细微的信息恰恰能对诊断起到重要作用。他告诉学生:“机器再先进,只见人却不见心,仅凭一张X光片,一张CT报告,一张化验单,医生怎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痛苦?医生如果过度依赖机器,就是医学的悲哀。”

冬天,用冰冷的双手为病人“触诊”,也是葛均波决不允许的。他说:“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主义,而应该注入良心的温暖。”

从医这些年,葛均波从来没和一位患者“红过脸”。对待每一个病人,他都将心比心,哪怕有时候一开始并不能得到病人的理解,他也会耐心解释,直到病人理解。

曾经有一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葛医生,请你给我做介入手术吧。”

葛均波详细了解老太太的病史后说:“以您现在的情况,没必要做这个手术。”

患者和家属都急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葛医生就是不愿意做这个手术。

葛均波耐心解释:“您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以您现在的年龄,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出现。放置支架后反而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对您来说有脑出血的风险。所以,放支架的弊大于利。假如您是我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

一句“假如您是我母亲”,终于说动了患者。

有一位徐州来的老干部患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老伴陪着他四处求医,因病情复杂,安放支架风险很大,没人敢冒风险为他动手术。

病人最后辗转来到中山医院,看着病人所受的痛苦和四处求医的艰难,葛均波感到揪心,决定收下这个病人。

为了这台手术,葛均波连着几个日日夜夜,反复推敲研究,讨论手术方案,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

那天的手术真是一场硬仗,葛均波和同事们在X线的辐射下工作了整整4个小时,手术终于成功了。守在手术室门口的老太太热泪纵横,拉着葛均波的手颤颤巍巍就要跪下,在场的人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葛均波的病人中,有很多来自外地,他们大都由于疑难杂症慕名而来。“每当看到有些病人一层一层地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袋里掏出一叠钱,里面的每一张都带着体温时,我明白必须把他们的每1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葛均波说。

在葛均波眼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绝不是利益交换的关系。否则,医学技术虽然进步了,但医患之间的情感却会越来越疏远。

葛均波说:“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待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也许最终不是每件事都办得成,但是你必须去努力。”

当年,给葛均波看病的年轻医生就是因为仅凭经验接上了断骨,没有在X光片上看复位情况,耽误了病情,给葛均波留下了肘后翻的后遗症。

葛均波经常开玩笑地指着自己的胳膊对大家说:“生病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医生应该多为病人想想,所以我要做一名好医生。”

有一次,葛均波感冒发热,他在办公室里一边挂着补液,一边编写教材,直到凌晨3点。正要回家休息的时候,突然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需要抢救,他立即带领“绿色通道”的一班人,投入抢救工作,最终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他自己却累得筋疲力尽,稍作休息后,他又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中。

过度的劳累,体力和脑力的透支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痕迹:不到50岁已经两鬓斑白;由于参加介入手术陪病人“吃”了太多的X光,面色黝黑;20多斤重的手术防辐射“铅衣”他经常一穿就是几个小时,长期的负重站立手术让他的腰椎不堪重负,有时甚至无法起身行走,被迫卧床。

这种时候,葛均波就让导管室工作人员将手术病人造影图像接到他的床头,通过对讲机“遥控”手术。有时还请同事将他的病床推到导管室,做一回“动口不动手”的“君子”。遇到紧要关头,他便硬撑着起来,亲自操刀,令在场的同事、病人无不为之动容。

葛均波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了病人的称赞,他也由此获得了各种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德医学会杰出贡献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侨办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参政议政,彰显学者本色

2010年,葛均波当选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葛均波时刻铭记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他关注民生、关注热点,结合自身所长,认真调研,缜密思考,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数十篇提案,并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呼吁大家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在医言医,葛均波最关注的还是医疗卫生改革。2009年,他的提案《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被全国政协采用,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2011年,他撰写了《关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提案引起社会热议。

医保卡的使用关乎千家万户。部分医保定点服务单位为了追求利益,存在违规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针对“医保卡变身购物卡”这样一个普遍现象,2012年,葛均波提交了《关于规范医保卡个人账户资金使用的建议》,指出当前滥刷医保卡造成的社会危害,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他针对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的《关于加强监管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建议》、《关于培养青年人社会责任感的建议》、《关于行政官员问责制科学化的建议》等提案,也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2011年,天津车主许云鹤扶起摔倒的王老太被法院判赔10万元一案,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引起人们对我国交通责任判定公平性的深刻反思及广泛讨论。葛均波就此提交了《关于交通责任判定公平性的建议》,对相关法理进行思考分析,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相关条款,重新界定行人或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分担标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和能源浪费是当前大城市的通病。针对这一情况,2012年“两会”期间,葛均波提交了《关于缓解我国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建议》,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在紧张的本职工作之余,葛均波热心参与九三学社的社务工作,认真履行职责,丰富社内活动形式,组织社员活动和研讨会,为复旦大学和上海市的发展献言建策。他注重医学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带领九三学社复旦大学委员会和中山医院合作创办了《健康促进》科普杂志,为疾病预防和医学知识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者、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葛均波以严谨务实的求索心和使命感,精心打造着人生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

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3

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岗位上,她一干就是50余年,抢救延续了

数不清的患者的生命。她爱病人甚于爱自己,“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服务病人”,既是她的口头禅,也是她从医一生的行为准则。从年轻时当住院医生到现在成为知名专家,她从没有改变过。

她经常告诫她的学生: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医生面对的是人。病人以生命相托,我们责任重大。她指出做个普通医生并不难,但若想做一个深受病人及家属信任、同行同道尊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却不容易,必须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倾注在病人身上。

“请您稍侧一下身好吗”、“现在我给您检查,不要紧张”。只要她和病人谈话,你听到的永远是轻声细语,看到的总是和颜悦色。冬天查房时她会先暖暖冰凉的听诊器再听诊病人,夏天时她会先调整室内温度再进行检查。在检查年老体弱的病人时,为了防病人受凉,她宁可自己热得满头大汗也不开空调这点滴细节,不是心中有大爱的人能想到到做得到吗?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王士雯曾长期担任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工作,曾长期担任过邓小平同志和元帅的保健医生,主持救治过、廖承志、罗瑞卿、张云逸等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从未出过差错。为此,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她“特别贡献奖”。

然而在王士雯眼里,再大的首长和再小的战士一样,都是她的“病人”。一位战士因母亲深夜突发心梗,情急之中慕名找到王士雯。那年已年近70岁的王士雯二话没说,起身赶往急诊室,从深夜一直忙到东方发白。事后有人问这位战士:你认识王院士?战士羞涩地说:不认识,但我知道她的名字。

一位年近80岁的普通高龄病人,连续9次发生心脏衰竭伴心肌梗塞,家属已对老人不抱任何希望了,可王士雯硬是把老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老人和家属感动得不得了,打心眼里想表示一下心意,问王士雯喜欢什么,王士雯微笑着回答:“我最爱的是病人。”

2001年5月的一天,王士雯患腿疾不能行走,因有几位危重病人急需确定治疗方案,她就坚持坐轮椅参加查房。当她“摇”到一位工人的母亲病床前询问病情时,病人突然忍不住要吐痰。为了防止病人憋气引发心梗,轮椅上的王士雯竟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双手,让病人把一口浓痰吐在她的手心里!

一位大名鼎鼎的院士,平时爱干净近乎洁癖的老专家,危急关头却对一位普通患者如此关爱!那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王士雯的言传身教下,无论是同科室的医护同事,还是由她主持领导的心血管研究所,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服务患者蔚然成风,成为一种传统和作风被永久定格,几乎所有的同志都收到过患者的表扬信。

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王士雯最喜爱一首英文小诗,那是她在美国学习时丈夫叶大训教授抄寄给她的。诗的大意是: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没有理想的人即使年轻,灵魂也会爬满皱纹……王士雯年复一年地把这首小诗抄在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本又一本效率手册的扉页上。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益突出,老年医学成为全球医学科技领域中一个重要课题。长期潜心研究心内科学的王士雯,从专业前沿处与老年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熟悉王士雯的人都知道,她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论是在临床,还是搞科研;她都是年复一年,全天候投入,超负荷地拼命学、拼命干,几十年如一日,为的是学有所用。上世纪80年代,“出国潮”汹涌澎湃,许多青年学子逐潮赶浪般涌向美国,此时也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医学院研修博士后的王士雯,却抱定不辱使命、为国增光的信念,学位证书一拿到手,便马不停蹄返回祖国,依然一头扎进北京西郊的“三零一”,依然一气直奔临床,在老年心脏病学领域里研究、探索,以不断求新的思维,只争朝夕的斗志,在总医院这片沃土上耕耘、收获。

老年人患心、肺、肝、肾等多种疾病后,救治就像走钢丝一样困难危险。对4个以上器官衰竭的病人,送到任何一家医院,都可能是摊开双手,无策应对,其手术死亡率几乎百分之百,早已是国际上的定论。但王士雯却知难而上,勇于探索。经过反复分论证和研究,她在国际上第一个建立了“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理论体系,并对这一新的临床综合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系统研究,率先提出了“肺启动假说”。她用科研成果与理论认识来指导临床实践,改变临床上传统治疗方式,大胆地针对老年多脏器衰竭“连锁反应”的特点采取新的救治措施,从而使老年人多脏器衰竭救治成活率显著提高。

一位86岁的老红军患有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还装有心脏起搏器,当发现大脑里有一大的脑瘤后,没有医院敢给他做手术,家属几乎不抱任何希望。王士雯与专家组勇敢地承担了这个“高难手术”的内科保障。手术后,老红军步态平稳,思维清晰,他感激地说:“这是我长征以来最难忘的日子”。一位知名的国际友人身患肺癌,同时伴有多脏器慢性疾病,又是王士雯承担着国际影响的压力,力争手术治疗,经采取严密的监护措施,渡过了手术难关。

对于国际上公认的4个以上器官衰竭者无法救治的极限,她却以成功抢救类似病人数百例次的惊人成果彻底打破,其中一例75岁6个器官先后衰竭达9次的患者亦抢救成功。几十年来,王士雯经手救治了数百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并成功保障了数千例患有冠心病或肺心病老年急症或择期进行脑、胸、腹、泌尿等科大型手术。其中年龄最大92岁,最多有9种严重合并症都化险为夷。

老年医学是一个新兴的医学学科,王士雯非常清楚基础研究对于临床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当以她为旗帜的全军第一所老年心血管研究所正式组建后,她更是以极大的热情和心智,夙心夜寐,殚精竭虑,在心研所建立了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生化药理学、线粒体检测、病理生理和呼吸睡眠等六个功能实验室在内的基础研究室,购置了先进的仪器,引进专门的人才进行基础研究工作。她经常亲自到实验室带领学生做实验,与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她不仅主持了我国第一个由医院牵头的“国家重大基础与发展规划” 项目(973项目),还主持了十几项国家、全军、北京市和国际合作科研课题。

集合于王士雯这面旗帜下的精英团队,以王士雯为无声的标杆,团结奋进,很快把心研所打造成集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内第一流的医学科研机构,她们已完成3000多例老年人各种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内科临床经验的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给许多老年人带来幸福的晚年。除此,王士雯在繁忙临床、教学和科研之余,还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老年心脏病学》专著,填补了我国心脏病学上的空白;同时创办了《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和国内心脏病学第一本英文版杂志《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两本杂志都由她亲任主编。

青年、中年、老年,王士雯美好年华就这样在天使的事业中一步步走到今天,即便已从古稀之年进入耄耋,可在大家眼里,王院士思维仍比一般年轻人还活跃,对工作中同样一个现象,别人熟视无睹,而她总要问一个为什么。她的创新思维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在查房中,还是在讲学中,她不断提出新问题,启发欣思维,确立新目标。正是这样不断的探索,永无止境的创新,才使得王士雯创造了许多第一:她在1981年的德国国际老年病大会上首先作了“141例心脏疾病老年人患者手术无一例死亡”的报告,当时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反响;她是全世界最早关注老年退行性钙化瓣膜病并进行系统研究的人;她是第一个敢于在高级干部的治疗中实施气管切开手术的医生;她最早在高龄老人中开展介入诊疗和多疾病联合介入治疗;“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 更是率先在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和新理论……

这不是比赛冠军的荣耀,也不是成果表彰会上的奖杯,但成百上千例病人的神奇康复,奇迹般地获得新生,却是一座无冕的丰碑。她带领全体人员与医院内相关科室共同努力,靠科学的诊断、有效的手段、精湛的医术、良好的素质,延续了一个又一个老年病人的生命。她带出了一支作风过硬、科研技术力量雄厚的队伍。研究所也因此成为全军老年心血管病学重点实验室,我国重要的老年心血管病学医疗、科研、教学基地。并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军队重点课题基金资助,在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研究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多项。

“一代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王士雯常说:“科学不是一代人的事业。帮助年轻人超过自己,是事

业发展的需要。”

爱才育才,情倾桃李,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下一代成长的道路。

从1986年,她被批准为我国第一位老年医学博士生导师开始,数十年间,她带过的学生近百名,其中一半以上是博士后、博士、硕士生,他们当中大多数在医疗科技战线上挑起了大梁。

王士雯常说:“医学是关乎人命的大事,没有纠正错误的机会。医学人才的培养绝不能粗制滥造。”因而,她对学生的要求总是“严”字当头,尤其在培养他们的临床能力方面,要求近乎到“苛刻”的程度。她绝不允许学生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因为工作粗俗而导致错误。对学生开的每一项诊治计划,都一个一个地检查,严格把关。曾经有一个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已是主治医师,自认为业务能力较强,工作有些马虎,在一次病历书写中出现了错误,王士雯知道后专门召集学生讨论这一现象的危害性,她指出作为医生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对病人负责,医生工作要一丝不苟,“高” 与“低”、“多”与“少”一字之差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危害,甚至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王士雯通过这件事举一反三,让她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要把大家感医疗工作的责任和严谨性铭记心头。这位学生也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从此工作非常认真,现在他经成为经验丰富深受病人欢迎的专家了,每当回想起这件事他都深有感触地说,那次的教育太及时了。它遏制了发生医疗差错的苗头,成就了自己现在的医术,更教会了自己如何做人。

对于粗暴对待病人的做法她更是无法容忍。一位新医生因忙于工作,当一位老年患者向他询问病情的时候,他很不耐烦,并用很大的声音与病人讲话。正巧碰到王士雯路过,她闻听后马上转过来,先是给病人道歉,然后很耐心地回答了老人的问题。之后,她要求所有学生及医护人员马上到会议室开会。她对大家说:“这件事情虽小,但反映的问题却很大。这说明我们的医疗作风存在很大的漏洞,对待病人怎么可以这样大声、这样不耐烦?”她问大家,“难道自己的亲人有病我们也是这样大声吗?”最后她语重心长地对说,“我们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不但对病人要耐心,相反,若病人对我们有些不耐烦,有些过分的要求我们也一定要忍耐。因为他们身体有病很不舒服,他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应该体谅。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医生!”

要求是严格的,帮助却是全方位的,从中彰显的是她对学生一片赤诚的爱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建设好第一个老年医学博士点,她把目标定位在高起点上,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是取得学位,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训练出既拥有坚实广博的基础、又具备丰富临床经验、且科研思维敏锐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培训方案,倡导教学工作不厌其烦、倾心投入、关爱学生、全面发展。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杂志顾问及编辑委员名单

国内外师生继续交流

近期全国性的有关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议

心脏康复的热点介绍

五星级的健康管理——专访广州市干部疗养院康复科、病理科与健身活动中心

也谈房颤(上)

改善睡眠对心血管病患者有益

应对死亡杀手,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病

中风使髋、大腿骨折风险增加

秋冬时节中老年人应谨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深秋,中老年人中风的高发期

走得勤,走得远

一些ACE抑制剂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

与心血管病的关联:综合简述

高脂饮食会使我们又笨又懒?

常规降压药有可能治疗多发性硬化症

吃宵夜的后果

无心儿童成功渡过118天

科学家为我们揭开睡眠谜题

焦虑引发心绞痛

压力增加导致肥胖及心脏病

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宜实事求是

古医趣事(三)

心血管病的奇怪关联性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中成药滥用导致中毒的范例

权衡止痛药的利弊

日光有助于减肥

与心血管病的关联——骨骼

全麦食品及爆米花对健康的益处

一天一个苹果,肾结石远离你

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病风险

糖尿病与口腔健康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对心脏有好处

心脏病发作后的双重治疗

一个新的猝死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

蜘蛛静脉和静脉曲张

与心血管病的关联——银屑病(牛皮癣)

激素与及心脏的联系

卵巢与心脏的联系

无辐射作用的检查方法

运动对心肌有害吗

患高血压对策:从病因医疗

战略前移,战线下移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措施

第6届亚太高血压会议及第9届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会议于2007年11月16~19日在北京召开

国家十一·五项目“中国血压正常高值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研究”在京召开

伊法布雷定在中国地区的疗效临床实验即将启动

活到老,学到老,健康到老——采访哈尔滨医科大学傅世英教授

合理应用心血管药物(下)

糖尿病初诊该检查些什么

减少术前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高血压使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提高3倍

冬季“流行病”——中风

降压药有助于避免老年性痴呆症

凝血药:斯特乐试验有死亡风险而提早结束

血管成形术对搭桥手术:棋逢敌手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5

信息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最大特殊优势在于与其它学科的亲和性,比较容易形成交叉性边缘科学,产生新的学科门类或学科方向。近年来,信息工程技术已开始被应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领域中,比如医院、居家诊所、事故以及紧急救助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诊治并实施监控。欧盟委员会在其医疗服务数字信息技术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将《在线医疗》(e-Health)作为欧盟2020战略七大旗舰计划之一数字议程的重点优先行动,于2011年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启动《在线医疗》网络服务系统。将信息工程技术运用于医疗,可以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其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的高效性、对紧急情况能紧急处理的时效性、节省医院和患者开支的经济性。首先,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实时、准确的了解病人的多种生理参数信息,使病人能够及时而准确的获知自己的生理情况,减少边远地区病人求医的费用和求医诊断花费的时间,节省医院医生往返各地的费用和时间。其次,由于采用了无线传输模式,减少了监护设备与医学传感器之间的连线,使得被监护人能够拥有较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在不影响自身活动的基础上,并获得较准确的测量指标的同时,免除病人在家庭与医院之间奔波的劳苦。再次,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可实现海量生理参数数据的自动检测分析,从而有效地节约医疗人力资源,使人们享受随时随地的、低廉的医疗服务。另外,电器技术的高度发达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拥有了与自己病情相应的小型诊疗设备,如老人监护仪、血压仪、血糖仪等。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对信息工程式医疗提出全新要求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诊疗、护理问题、医疗资源的短缺、医护费用的恶性膨胀问题已经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和医疗危机。香山科学会议第427次学术会议围绕“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务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议题,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老龄事业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据平台,健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监测系统”。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强调指出:“运用现代科技成果、采取便民信息网、热线电话、爱心门铃、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工程技术对宏观表征的识别和监控成为实现老年健康“治未病”的有效途径“表征”是对人体疾病状态下表现出的征象的梳理和概括,是显示出来的现象和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总和,也是通过某种手段或者某种信息来反映事物的实质或者本质。表征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WrightJ等[3]提出了基于稀疏表征的人脸识别模式。刘树民等[4]应用代谢组学的方法从体内微观角度表征了代谢网络的异同,同时实现了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表征。应用信息工程技术所采集到的患者心电图、血压、血氧含量、体温、肥胖指数、血糖等指标都可视为患者的“表征”。应用远程医疗监控系统检测患者的各项生物表征,将测量数据通过网管无线传输,医生在远程端对数据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监控,以便提出准确的治疗方案[5-6]。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型、便携式家用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制使患者生物表征信息的全面采集成为现实。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6

由PTCOG和淄博万杰医院主办,于2007年6月10-13日在山东淄博召开。同时6月2-9日举办为期一周的国际质子治疗继续教育学习班,由法国Orsay质子研究中心的A.Mazal教授组织欧美的10余位对质子放射治疗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和放射物理专家进行授课。

吴祖泽院士讲学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2月6日,吴祖泽院士以《干细胞、基因治疗与再生医学》为题,空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纪树荃以《骨髓移植》为题,北京赛尔泰和生物医药公司韩斌博士以《组织工程/自体细胞治疗技术》为题做了精彩的学术讲座,300余人聆听了讲座。

2007年国际再生医学研究前沿论坛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国际著名再生医学专家、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杨向中教授,国际著名干细胞研究专家、芝加哥大学人类基因研究中心蓝田教授,以及国内从事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的著名科学家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还邀请了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 Genetics》、《Nature Cell Biology》、《Cell Research》)的主编及编委。 该院院长陈凌博士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并宣布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的成立。论坛由该院副院长裴端卿博士主持。再生医学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修复、发育生物学、药物学等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协办学术研讨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日本学术振兴会驻京办事处副所长鹤尾宁先生访问该校,邀请其协办2007年3月8至9日在北京举办的“东亚地区可持续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中一个议题为生态系统及传染病,研讨东亚各国在遇到突发性或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时如何处理。

安评中心学术报告会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报告会主题为“新药非临床评价及GLP管理”。报告会内容涵盖了中国GLP现状、临床前药代研究的现状及进展、动物保护与动物实验、病理检测中实施GLP的意义、实验室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体系、免疫毒理学在新药安全评价中的研究发展等。会上,该中心主任马对中国GLP现状做了充分剖析和讲解,胡卓汉副主任解读了美国FDA相关指导原则的修订过程。

王立东教授赴香港参加学术会议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

该实验室王立东教授应邀参加由香港大学高等研究学院(Advanced Study Institute)举办的“分子遗传和细胞信号转导在癌和癌转移中的作用”的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了题为"Inherited Genetic Basis for Esophageal Cancer: Analysis on Migrated Population,Twins,Familial Esophageal Cancer in Northern China"的报告。

第五届北京生命科学领域联合年会北京生物工程学会

由北京生物工程学会主办,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等14家相关机构协办,将于2007年4月2~3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主题:“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

第二届北京国际慢性疼痛临床治疗 专题学术会(BICSCP)北京医院

将于2007年4月14~16日在北京医院举行。会议主题是:“ 美国疼痛专科的医师认证和持续;国内外疼痛治疗新技术,老年疼痛与合理使用止痛药”。

第九届湖南省生理科学会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

2007年1月12-13日在长沙召开。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100篇,参会人数和单位数均创历届年会之最。罗自强教授连任学会理事长。

医学与遗传学前沿及发展研讨会湘雅医院

2月11-12日在长沙举行,湘雅医院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会议期间有11场高水平学术讲座,主讲人有7名院士,4名著名教授。会议名誉主席为夏家辉院士,会议主席为特聘教授张灼华博士。

2007年江西省检验医学质量管理暨学术会议

3月12日-14日在南昌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室间质评总结、生物安全防护及其管理。

第十八届医院管理国际系列论坛暨医院“第三利润源泉”管理高层论坛

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山东省医学会主办,中国医院管理国际(系列)论坛组委会、丞华会议承办的该论坛于2007年3月20-22日在山东举行。

老年高血压会议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1月28日,中华医学会和该公司举办了主题为“聚焦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的学术交流会。大会主席胡大一教授谈到,目前我国临床医生在选择降压药物的时候,考虑的重点还是在降压疗效方面,往往忽视患者的肾功能问题。大会特别从澳大利亚请来了格理菲斯大学治疗学及药理学教授Laurence Howes先生介绍他在老年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丰富经验。

山东省直放射卫生工作座谈会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月26日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召开。

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峰会,2007年3月30 日-4月1日,北京,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全科医学研究发展中心主办

全国医院管理论坛医务处长“医疗质量与风险管理”研讨班,2007年4月13日-15日,北京,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

海峡两岸康复、护理医疗服务交流会,2007年6月,台北,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台湾医事联盟协会主办

全国脑心肺血栓疾病论坛暨第五届中国蛇毒酶研讨会,2007年9月21-24日,天津,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等主办,全国脑心肺血栓疾病论坛组委会等承办

2007年第六届全国唇腭裂学术会议,2007年10月13-14日,深圳,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

第21届国际淋巴学会议,2007年9月26-29日,上海,国际淋巴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

2007年第七届亚太牙周协会学术会议,2007年9月21-24日,北京,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承办

第16届国际口腔颌面放射学大会,2007年6月26-30日,北京,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主办

2007年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2007年6月,重庆,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

全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专题学术会议,2007年5月,西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主办

第二届上海国际整形外科会议,2007年4月18-20日,上海,美国微笑行动(Operation Smile)、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办

广东省第三次微创外科学学术会议,2007年3月23-24日,广州,广东省医学会主办

第八届中原国际口腔设备及材料(2007年春季)展览会,2007年3月22-25日,郑州,河南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主办

2007中国成都第七届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春季),2007年3月15-18日,成都,四川省卫生协会主办

全科医疗执业管理--“医院管理”高级人才研修班,2007年4月26-28日,昆明、丽江

国际慢性疼痛临床治疗专题学术会, 2007年4月14-16日,北京

2007年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国际论坛,2007年4月6-11日,北京

第5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2007年4月10-13日,大连

ATS 07'Annual Meeting, May 18-23 2007 ,San Francisco CA USA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7

她主持开展的多项技术研究,

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她的病人遍布全国各地

和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

她领导的心血管研究中心

被誉为国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中心之一。

医学博士、少将韩雅玲,现任总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她指导大家抢占世界前沿技术制高点,带领大家不断向新技术发起冲锋;她主持开展的多项技术研究,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她的病人遍布全国各地和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她领导的心血管研究中心被誉为国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中心之一。

勇当国家代表队

2005年9月29日,在日本神户举行的第七届CCT(复杂经导管治疗)会议的大屏幕上,一台由中国沈阳现场卫星传送的示范教学手术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余名与会专家的目光,而术者正是韩雅玲博士。

CCT会议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世界知名的介入心脏病学会议,转播的都是复杂和高难度病例,本次会议指定的中国转播单位是总医院。术前韩雅玲多次动员大家:“这是代表国家与世界顶级专家同台竞技,不但要成功,而且要漂亮!”为向大会展示中国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水平,韩雅玲挑选了具有挑战性的两个病例,只见她插入导管,送入导丝,打开球囊,放置支架……每步操作自信而娴熟。两台手术在不到一小时内一气呵成。“很好!”大会主席斋藤滋医生由衷赞许。

其实,韩雅玲并非第一次代表中国。2005年7月,她作为中国唯一的主席团成员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最高水平的CTO(慢性完全闭塞冠脉病变)研讨会,凭借扎实精彩的高难病例分析获得了盛赞,为祖国争了光。两个月后,她又作为CCT大会的主席团成员出现在神户会议主席台上,主持会议并讲课,她深厚的理论功底折服了与会专家。

台上一小时,台下十年功。当初韩雅玲走马上任心内科主任时,为了尽快掌握冠心病介入治疗PCI,跑遍国内各大医院,虚心向专家学习,并采自体血用于实验研究工作,不久便掌握了这门高新技术。随后,她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不断拓展新的治疗领域和途经,终于在老年高危复杂冠脉病变、左冠脉主干病变、CTO病变等疑难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走到了国际前列,她首创的7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她以90%的成功率完成的1500多例支架术,可与世界最好的日本一流专家相媲美。她主持完成的《751例次老年危重冠心病介入治疗》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

临床医学是靠实力和事实说话的,只有一流的技术才能立足世界医学之林。韩雅玲主持开展的许多技术研究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国外专家对她的态度也从迟疑到欣赏。近年来,她先后22次作为主席团成员或特邀嘉宾应邀参加美、日、韩、法等国家的国际学术会议,代表中国心血管专家担任会议主持和大会讲座。

创建一流学科队伍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日益增多的心脏病病人,让韩雅玲感到了职责之重,也激发了她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批优秀医学创新人才团队的强烈愿望。

刚走上科主任岗位不久,韩雅玲便将两名副主任送到国外研修。为使更多人掌握PCI技术,她手把手教他们提高操作技能,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每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后,她都毫不保留地与大家共享所学所悟。为促使大家多出成果,她把多年积累的珍贵临床资料、实验数据和学术观点都拿出来,指导下属开展科技含量高的课题研究。在韩雅玲的精心培养下,科室已有10人能独立完成心脏介入治疗手术,30名医生能熟练担任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心脏起搏器置入手术的术者及PCI助手,这在军内外医院极其少见。她先后培养的4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都走上了重要岗位。

在医学临床实践工作中,她指挥大家抢占世界前沿技术的制高点,带领大家不断向新技术发起冲锋。每逢遇到重大疑难手术,她总是亲自上台,并安慰大家“成功了是你们的,失败了由我承担。”在创新业务过程中,头几例风险大,需要“探雷”者,她首当其冲。当她掌握了技术,把“雷”排除了,便告诉同事们这个业务基本上有把握了,出现并发症或难题知道怎样解决了,接着放手让其他同志去完成,而她自己又去开拓新的领域。

她结合每个医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主攻方向,鼓励他们冒尖,为他们的成长搭梯子、建舞台、送温暖。10年里,她送科室同志出国100余人次,人人学成按期归来。一个年龄结构好、专业素质精、协作意识强的人才梯队已经形成。

心齐气和事业兴。韩雅玲只用了6年,就使科室实现了从军区重点科室军区中心全军中心全军研究所全军重中之重研究所“五级跳”的大跨越,科室发展的经验被专家们称为学科建设的典范。11年来韩雅玲带领大家开展40余种心血管介入诊治手术,总计2.5万余台次,完成例数居全军第一、全国前三位,总成功率达99.3%。科室年门诊量从10年前的5000人发展到现在的7万余人,病人遍布全国各地和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被誉为国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中心之一。

然而,当看到一些病人辗转数千里前来求医时,韩雅玲认为有必要发挥本科室的技术优势,辐射带动全国专科技术的共同提高。于是她主动向军内外同行们无偿传授PCI技术,和同行们一起努力构建一个网络化的专家群体。她先后100多次在全军或全国性的学术大会上作学术讲座和手术示范;11次主办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听众累计超过2万人;指导全国100余家军、地医院开展了300多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她所在科室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沈阳培训基地和国家卫生部设在东北的唯一心血管微创技术培训项目基地,每年为全国培训数百名专业技术骨干,与军内外数十家心内科的数百名医生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帮带关系,韩雅玲常常亲赴现场帮助解决各种难题,使更多的病人在家门口就能把病治好。

让更多病人看得起病

介入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手段,但数万元的治疗费用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不得不长期忍受疾病的折磨。为此,能为患者省钱的招儿韩雅玲几乎都想遍了。

国家没有实行介入耗材统一招标之前,她努力将各种耗材压到全国最低价。她要求科室人员,各种手术耗材和治疗药品能省则省,绝不允许过度医疗,不做无关检查,凡是能为病人省钱的环节都要想到、做到。她经常说:“要珍惜病人的信任,要把病人的医疗费当成自己的钱,一分一毛地去节省。”

韩雅玲坚持以技术创新和规范治疗来提高效费比。她制定了严格的支架放置标准,自己带头并要求大家坚决做到不达标准的坚决不放,能用球囊扩张达到效果的,哪怕多站半个小时,身体多受些X线辐射,也要把支架省下来。对较长的病变部位,只要能放一个长支架的,坚决不放两个短的支架。但放长支架需要高超的技术,经销商说,国内最大长度的支架几乎让韩院长包了。

1996年4月,韩雅玲和一名美国医生共同完成了国内首例直接支架术,省下了一个当时价值1万多元的球囊,且效果良好。这种方法突破了当时的国际支架置入标准,后来,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证明,这种技术对很多冠心病人是安全可行的。其后国内外支架置入技术的标准做了相应修改。

近些年来,效果和价格增倍的药物洗脱支架面市后,韩雅玲没有盲从对全部病变都使用药物洗脱支架的流行做法,为了使患者降低费用,她根据病变的情况,预测术后再狭窄风险几率,率先采取“杂交支架技术”,坚持合理地联合使用价格较低的普通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结果临床效果相差无几,病人的费用减少许多。此技术被推广后,已造福国内外众多患者。

韩雅玲对每个病人都尽心尽力救治,且拒收“红包”和任何礼品。对那些经济确有困难的病人,她还带头捐款相助。

甘用自己的命换病人的命

在总医院,有很多心脏病人是在濒临绝望的时候来向韩雅玲求救的,因为他们知道韩雅玲不但医术高,而且有一颗菩萨心。

一般难度的介入手术需要半小时,接受X射线曝光10-20次。韩雅玲完成的介入手术绝大多数是疑难复杂病例,平均每台2.5小时,X射线曝光60―80次。而其中有一位特殊病人让韩雅玲和同事们难忘:这位患者在外院的手术很不成功,病情越来越重,入院时右侧股动脉瘘口溃烂,胸部也被电击烧焦,心脏明显扩大。患者紧紧拉着韩雅玲的手,眼中充满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用微弱的声音反复喊“韩大夫救我”,家属也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

当时患者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均是慢性完全堵塞,需要尽快打通它。给这位病人做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但当韩雅玲了解到患者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如果病治不好,家境更困难时,她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结果手术成功,患者康复出院不久,带着家人特地从内蒙古赶来,齐刷刷地跪在韩雅玲面前,直喊“活菩萨”。

担任手术助手的荆全民主任医师感慨地说:“当时韩主任膝关节积液不能长久站立,她便让人从关节腔抽出积液,注入激素。血管造影机手术床的设计要求施术者站在病人右侧操作,但患者右侧股动脉不能再做手术,个子不高的她不得不弓着腰,伏在病人身上从其左侧股动脉操作。她穿着近20斤的铅衣一站就是8个小时(共2次手术),助手先后换了两拨。为减少患者病痛,她毫无顾忌地拍了172张点片,这意味着身体有20多分钟暴露在大剂量射线下!”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8

为病者捐款的倡议书1同学们:

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每个人的梦想。当你在健康的生活着,享受快乐的时候,一个柔弱的女孩正在与病魔作殊死搏斗着,她就是__县__镇__初中的__同学。在大家眼里,__是一位勤奋上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女儿。

20__年8月,当__被医院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他们一家陷入巨大的悲痛中,30多万元的医疗费使这个不富裕的农村家庭陷入了困境,目前她的母校为她捐了7000多元,但对于30多万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14岁,正值花样年华!__本应该和我们一样健康快乐的生活,但家庭困难无法支撑这昂贵的医疗费,任凭无情的病魔在一天一天的吞噬她的生命。于是,共青团__县委员会向全县发出倡议,希望全县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全力帮助__战胜病魔。

同学们,也许你与她素不相识,但爱心与真情是没有界限的。你的仁爱之心,你的点滴之恩,都有可能拯救一个生命。区区几块钱,对于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只是一个冰淇淋,一瓶饮料,一个汉堡包,但一元钱,可以温暖一个心房,五元钱,可以传递一份力量,十元钱,足可以撑起一片蓝天……同学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滴水能汇成大海,,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善举不分先后,贵在有份爱心。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用我们的心,去点亮一盏希望的灯,让__早日和我们一起共享人世间的美好和温暖吧!

学校决定,星期二,三为捐款时间,星期四将举行捐款仪式,少队部将公布各班的捐款数额,并将捐款数额多的班级和同学进行表扬,但愿我们的爱,能让__的生命发生奇迹!

为病者捐款的倡议书2亲爱的朋友们:

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和梦想。当我们和朋友引吭高歌、放声欢笑的时候,当我们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时候,当我们努力学习、畅谈人生理想的时候,您可知道,就在我们身边,有一位正处于豆蔻年华的15岁初三少女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与死亡进行抗争,用坚强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__年1月8日10:50分,厄运就降临在邵阳市隆回县三阁司乡长铺中学126班的孙雪瑶同学身上,当时正是学校出操时间,正在跳绳的'孙雪瑶突觉头痛难忍,不能站立,被学校老师迅速送往县人民医院急救,第二天因病情恶化,紧急送往湖南湘雅医院,被确诊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急性脑血管堵塞,必须马上进行开颅手术,否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巨额手术费却让这个本就已经风雨飘摇的家庭无计可施。

孙雪瑶也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母、弟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但一年前父亲因误入传销组织被抓罚款15万元、判刑入狱2年,只能靠母亲瘦弱的肩膀撑起两姐弟的学习和生活。此次发病前,孙雪瑶在校头晕晕倒过一次,但因家中无钱就没有去医院检查,而是迅速回校读书。女儿大病的生死关头,母亲竭尽全力,却又无可奈何,在借遍亲戚朋友后,只能在病床前看着像朵将要枯萎的花儿般的女儿以泪洗面。

也许您与她素不相识,也许您正在忿忿不平地抱怨人生。但是相比较起来我们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幸福感,汶川地震震动了所有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我们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我们的同胞献出了关爱的心。虽然她只是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陌生人,虽然您的一点付出她不能当面致谢,但我相信,他也相信:他相信还有你们,他相信还有我们。

她需要您、需要我、需要我们大家伸起双臂,用我们的爱、我们的心,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帮她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朋友们,恳请您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行动起来!伸出您的友爱之手,献出您的关爱之情!让春风吹绿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

此致

敬礼

为病者捐款的倡议书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小草正准备悄悄发芽,绿柳正准备吐出嫩叶,一切都那么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日子,你、我、他正在在这明媚的校园里享受这学校生活的美丽。可你是否知道到,有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挣扎,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呼喊……

江雨曹,男,我们怀远县城关小学六(6)班的同学。本来应该和大家一样,参加今天的升旗仪式,可开学初不幸查出患有严重的脑瘤疾病,现正在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急需手术。可是他的父母均无正式工作,家境贫寒,父亲又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实在无力支付昂重的手术费……

江雨曹同学在校期间思想积极上进,学习勤奋。如果没有我们的帮助,等待他的就只有生命的无情。但是我们相信,大家是有情有爱、有关怀有支持的!所以,我们大队部特提出倡议,举办本次募捐活动,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再次点燃生命之火!相信有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江雨曹同学一定可以战胜病魔,度过难关,重返校园!

尽管我们捐款的金额可能是微小的,但这些却表达了我们对生病同学的关心,体现了我们的奉献精神。人类最崇高的行为是奉献,人类最温暖的力量是关爱,懂得付出爱的人才懂得自己生活的意义。请让我们每个人的微小力量在这里得到凝聚,凝聚成一股爱的洪流。为了让江雨曹同学早日重返校园,我们倡议:伸出大家援助之手,为他献上一份爱心!重燃一个年轻的生命!让干枯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让枯涸的生命之河永流不息!

为病者捐款的倡议书4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大家好!

生命可贵,人生仅此一次。当你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享受生命乐趣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一个柔弱的生命正在与病魔作殊死搏斗?无情的病魔正改变着她的生活。

她就是我校三(4)班的崔玉同学。她患上了神经纤维肿瘤引起的脊柱曲弯。(只有通过手术才有可能治愈,否者会有生命危险。)一个曾经―文静、朴实、勤劳、善良的女孩,一个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因为疼痛而哭泣的坚强女孩,一个急待着您献出爱心的孩子,现在只能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等待着二次手术,才有可能站起来。她是我们老师的乖孩子,是我们同学的亲密伙伴,她现在急需大家的鼎力援助,帮助她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崔玉的父母都是外地来宁打工的农民,家风淳朴,性格善良,靠租耕闲置的农田种粮生活,劳作艰苦,收入有限。又由于前年崔玉父亲得了双肾结石,光一次手术就用去家里多年的积蓄。为了生计,她的母亲到了服装厂上班,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仅供她和弟弟上学。崔玉一生病,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巨额的手术费,母亲甚至有了放弃治疗的无奈想法。崔玉是个勤劳的孩子,平时父母都很忙,很晚才能回来,可每次一放学回家她就先把饭做好,然后边做作业边等父母回家一起吃饭。虽然家里平时过的很清苦,但让父母安慰的是,崔玉很懂事,学习上非常自觉,每次回家都很主动的完成作业或看书,从不让她的父母她的成绩而担心。自开始患病以来,崔玉的母亲就辞去了工作,在鼓楼医院照看她,父亲奔波老家筹集二次手术费用,少了收入,家庭生活更是陷入低谷。而十几万手术治疗费用,更使得她母亲常常以泪洗面,束手无策。

以前总以为这种事离我们很遥远,可是现在却发生在我们身边,她就是我们亲手教过的学生,就是我们一起学习一学习游戏的同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心比心,情比金坚。衷心希望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能积极行动起来,用一颗真诚的心,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崔玉同学度过这个难关。一分一元,都呼唤着人间真情,都憧憬着实现生命的梦。一十一百,都体现着人道慈善,都意味着奉献无私的爱!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恳请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行动起来!伸出你温暖的双手,奉献你无限的爱意,送去你有力的支持,以实际行动帮助崔玉治好病,走出困境,共享幸福。你的爱心和真情,将如春风一般为她的生活送去一缕最温暖的阳光,将像星星之火点燃人们心中希望的曙光。

为崔玉同学捐款,献出一份爱心,赶紧为她筹集部分手术费用,尽快完成第二次手术,盼望她早日站起来。

我们替她感谢您!

为病者捐款的倡议书5当你在放声欢笑的时候,你可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同学她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意识模糊;当你在神采飞扬的高谈阔论时,你可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同学她全身肿胀,眼睛里面布满血块;当你在午后品上一杯细腻的咖啡时,你可知道有这样的一位同学她一连几天不能进食,年迈的双亲老泪纵横。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9

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起到积极带头模范作用,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围绕事关全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为政府解难分忧,经常联系选民,收集意见和建议,主动建言献策,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先后提出了《关于民营医院加入农村新型医疗定点医院的建议》、《关于加强高素质卫生职业技术人人才配备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建议》、《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将崆峒区设立为普惠金融示范区的建议》等建议29条,多数建议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办理落实。曾4次荣获为市、区“先进人大代表”。

二是敬业精神好,热情为患者服务。她是一名群众称赞和爱戴的好医生,创办惠君肛肠医院23年,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把关乎百姓身心健康的医院办的有声有色,不断进取,刻苦钻研,23年来以精湛的医术、热情的服务、高尚的医德,为平凉及周边地区的患者解除了肛肠疾病的痛苦,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患者的赞誉,曾被卫生部被评选为“德艺双馨医务工作者”,荣获甘肃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被平凉原卫生局确定为“平凉地区肛肠科学科带头人”。

三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面对许多家庭困难的农村患者,__总是先安排他们就医,尽量减免医疗费用。多年来,共计为8000多名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100多万元,受益群众遍布周边各省(区)。使其成为真正的“平民医院”,仅2015年为2000名患者减免费用23.38万元。2008年,宁夏隆德县东山镇庞东村回族老人马长义,因患严重肛肠疾病,痛苦不堪的病情使他丧失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为此他慕名来看病,因家境贫寒老人身上只带了200元钱,当他听说手术治疗要花费近1000元时就心灰意冷想回家。

看着老人的无奈痛苦,__对他说:“既然来我院了你就安心治病,你的钱留着住院时吃饭吧!”老人以为在和他开玩笑,__诚恳地对马长义说:“老人家请放心,我不会因为你钱不够而放弃治疗的!”,素不相识的宁夏农民没花一分钱在惠君医院治好了病。马长义老伴患有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病,直到今天他们老俩口一有病就来惠君医院免费治疗。7年来,__共为老俩口减免医疗费3万多元。倾慈心,全力收养12名孤儿健康成长。

她热心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自觉扶助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妇联“春蕾计划”等活动,及时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小学、初中学业;资助聋哑儿童、孤儿、单亲贫困母亲走出困境;为留守儿童做起了“爱心妈妈”,常去学校看望进行家访,掌握日常行为表现,每学期送去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六一儿童节也都要送去节日礼品,并为部分学生带去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品。天冷了,她还组织医院女员工为他们每人编制毛衣、手套等。__每当看到来自偏远贫困乡村的病人住院时穿的单薄,或吃不上一顿可口饭菜,她就自掏腰包给他们买来吃的还从家里拿来衣裳。她有一个儿子,但多年来和她收养了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蔺建惠、徐静宁、刘彦军、包彦彬、于利、吴军伟等“儿女”12个。多年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资助学、资助春蕾女童、留守儿童、聋哑儿童、孤儿、地震遇灾儿童,以及单亲母亲、孤寡老人共334人,捐资100多万元,捐物1000多件套。在市妇联组织的“春蕾计划”和“爱心妈妈活动”中,为崆峒区解放路小学的郑小雨、王芳、何浩又做了“爱心妈妈”,帮扶34名留守儿童度过难关。

六年前,崆峒镇小学六年级品学兼优学生兰愿梅,因她哥哥一场车祸丧生,强烈的打击她的父母亲精神失常,一连串的不幸降落在这个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面临失学窘境。__得知后将她接到医院为她治好了病,又送去学费、被褥、衣服等生活学习用品,鼓励好好学习,在她的资助下,今年已是平凉一中高三既将高考的学生,2011年__将兰愿梅和她患病妈妈晁小琴一起接到家里和全家人一起生活。现在小愿梅妈妈的病情已基本病愈,__已资助愿梅今年6月20日大学毕业。她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全国德医双馨医务工作者”、“甘肃省医德医风模范”、“甘肃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爱心人士”、“甘肃省春蕾计划贡献奖”、 平凉市“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先进个人等奖项34项。

经与平凉惠君肛肠医院30名同志谈话了解,一致同意推荐__同志

老年病学术会议例10

在患病后,汪院士曾服用了一段时间的消炎药。在用药后,他咳嗽、流鼻涕的症状有所减轻,但却出现了餐后或睡眠中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于是,汪院士再次前往医院进行诊治。在为汪院士进行检查后,呼吸科医生认为他患的是“支气管哮喘”,并按照这一诊断为他进行了常规治疗。在进行治疗后,汪院士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但不久后,汪院士又出现了咳嗽、呼吸不畅的症状,而且病情比以前更重了。无奈之下,汪院士又到医院进行了系统的检查,但其病情仍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法也和以前相同。

此后的两个多月,汪院士先后三次因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加重而到医院进行诊治,而每次都被诊断患有支气管哮喘。在此期间,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常因剧烈的咳嗽而无法平卧休息,有时还会发生窒息。有一天,汪院士要前往医院的抢救室进行治疗,在经过一楼的通道时,他突然感到一阵寒风从面前掠过,随即便失去了知觉。苏醒后汪院士才得知,医生曾一度为他开出了“病危通知书”。

2005年5月底,汪院士前往美国参加国际血管联盟会议。在会议期间,他为了不打扰别人,就用手绢捂住嘴巴,尽量减少咳嗽的次数。休会后,他走到会议厅的角落里,使劲地咳嗽起来。汪院士的这一情况引起了一位美国医生的注意。此后,该会议的主办方邀请专家们参加宴会。汪院士在宴会上进餐时,出现了刺激性咳嗽的症状。那位美国医生恰巧与他邻座,便问起他患病的原因。在得知汪院士被确诊和治疗无效的情况之后,他对汪院士说:“您患的会不会是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中老年人患胃食管反流病的现象非常普遍。我建议您做一下相关的检查。”

汪院士回国后,立即去消化内科做了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的结果显示,他不仅患有胃食管反流病,而且已经出现了可危及生命的喉痉挛等呼吸道并发症。于是,汪院士决定到美国去,接受国际上最先进的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治疗。但当他向同事和家人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汪院士回忆说:“我的领导、朋友和家人都不支持我去美国求医”。毕竟,汪院士当时已经是快70岁的人了,万一在美国做手术期间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汪院士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尊敬的师长--我国外科泰斗裘法祖院士。裘院士一直牵挂着汪院士的病情,曾多次打电话询问其病情的进展和诊断情况。当听了汪院士的想法后,裘法祖院士说:“忠镐,不要急,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给你建议。”

汪院士回忆说:“裘老在国外有很多医学界的朋友,不久他就告诉我:‘你去美国手术吧,可行!’裘老的建议让我坚定了去美国手术的想法。他是唯一支持我去美国手术的人。”

于是,汪院士飞抵美国,并接受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这次手术的疗效远远超出汪院士的想像。在术后第二天,他就能下床走路,并停用了所有抗反流的药物及止喘药物,长期困扰他的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那么,汪院士所患的胃食管反流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疾病呢?二炮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中心的值班主任、医学博士刘建军介绍说:人体的消化道从口腔开始,经咽部至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至为止。胃食管反流病就是指因消化道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致使胃酸及十二指肠的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此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3种:①典型症状。此类症状包括烧心、反酸、反食等。②非典型症状。此类症状包括胸痛、腹痛、恶心、早饱等。③食管外症状。此类症状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臭、口水过多、慢性咽炎、声音沙哑、突发性耳聋、咳痰、支气管哮喘等。在我国,不少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基本症状就是烧心和反酸。这些症状一般会在餐后1个小时左右出现,并可在躺下、弯腰及腹压增高时加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居民中,约有7%~15%的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约为5.77%。但这个数据并不能说明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很可能是我国很多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病情被漏诊和误诊了,导致我国此病发病率的统计数据偏低。刘博士指出,胃食管反流病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当此病患者出现食管外症状,尤其是呼吸道症状时,其病情常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结果是一误再误,使其病情不断加重。

如何救治那些和自己一样遭受胃食管反流病折磨的患者,成了汪院士接受手术治疗后一直考虑的问题。在病愈回国后,汪院士在二炮总医院创建了国内首家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心,购置了国内首台微量射频治疗仪,并引进了世界领先的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技术和微量射频治疗技术,开始救治国内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