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绿色环保调查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44

绿色环保调查

绿色环保调查例1

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程度。对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程度,本调查采用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听说过绿色消费吗?“从调查情况来看,9.2%的被调查者没听说过绿色消费,45%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绿色消费,比较了解绿色消费的被调查者占总数的45.8%。至于绿色消费的具体内涵,35.5%的被调查者认为就是购买绿色产品,4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谓的绿色消费就是考虑环保问题,17.5%的被调查者虽然表示虽然听说过绿色消费,但对于具体什么是绿色消费并不清楚。对于绿色消费的意义,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都能笼统地提到环保、健康,但缺乏具体的说明。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的调查。一般来说,一个消费者对环保的态度会影响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所以本调查在绿色消费态度上设计的问题是“你是否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和“你购买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质量、价格、品牌、环保、健康?”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只有53%的被调查者给出肯定回答,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超过40%的同学不在意或者没有意识到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于第二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注重质量的34.3%,注重价格的占35.5%,14.4%注重健康,10%注重品牌。对于环保关注度低于6%,这说明大学生在消费态度上,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

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调查。针对绿色消费行为,本调查选取的问题是“你和你的同学使用一次性物品(包括一次性的纸巾、餐具、杯碟、筷子、塑料袋等)的情况。”选择“非常普遍”和“较为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被调查对象达到了87.4%,可见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大部分一次性物品时塑料制品和泡沫制品,众所周知,塑料和泡沫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大量资源,而且这些制品又难以降解,随意丢弃不仅会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又会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对于一次性物品中的纸制品和木制品,需要大量木材作为原材料,比如,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这会严重损耗我国的森林资源、破坏森林植被,并加剧水土流失和温室效应。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时,笔者了解到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之所以如此普遍是一方面是因为一次性物品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周围的便利店、小吃店的塑料袋、快餐盒、一次性碗筷等都是免费提供的,为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和关注,但总体还是处在认知的低级阶段。虽然大学生接受的正规系统教育中没有专门针对绿色消费的培训和教导,但是当代大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了一些绿色消费的知识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正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绿色消费教育,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体还是处在绿色消费认知的低级阶段,不仅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绿色消费,对绿色消费的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如调查结果所示,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关注绿色消费,认识到绿色消费的意义和必要性;但在消费态度上,往往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具体到消费行为上,绿色远没有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首选理由,大学生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没有过多顾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商品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还是价格和质量;还有当绿色和便利二者需要选其一的时候,不少的大学生会选择便利,一次性产品使用的普遍性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可见,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

绿色环保调查例2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1-0023-05

绿色化已经成为当前最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主题之一[1],绿色行政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政府行政组织作出的应对和创新。建设绿色行政是构建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2] 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北京市作为首善之区,在绿色行政改革和建设上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北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弘扬,宜居的生态环境基本形成,将北京初步建设成为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高效化的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3] 本文就是以北京市绿色行政的建设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青岛市、张家港市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绿色行政理念和实践的社会认知状况。

一、绿色行政研究概况

理查德(Reichhardt)在1993年首次用“绿色行政”(green administration)概括了克林顿-戈尔时代的环境管理。[4] 随后,许多国家(如丹麦、加拿大等)开始推行绿色行政。在学者的研究中,通常将绿色行政表述为:对环境友好的行政。[5][6] 例如,沃尔夫(Wolfe)从微观的角度界定绿色行政,着眼于识别组织中减少行政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同时控制能源消费的机会[7];本斯通(Bengston)等人指出许多政府和联邦机构、林产品企业及协会采用了生态系统管理。[8] 与绿色行政相近的概念较多,如绿色政府、政府绿色管理、绿色新政、生态行政管理等。“绿色新政”是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对环境友好型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与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与绿色行政的含义是一致的;不过区别主要在于绿色新政的产生背景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其目的是应对经济危机,通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可视为绿色行政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绿色行政实践主要体现为绿色办公、绿色会议、绿色建筑、绿色政府采购等。在我国,像张家港、青岛、临海、兰州等城市已在尝试推行绿色行政。如2002年11月《新华日报》头版报道“张家港,‘绿色行政’在行动”,2005年7月《光明日报》再次报道了张家港;2006年10月《中国环境报》题为“‘绿色行政’搭起枣阳生态发展‘骨架’”的报道介绍了湖北省枣阳市的绿色行政工作;2009年8月《经济日报》之“青岛:城与乡互动 山与海交融”介绍了青岛市倡导的绿色行政等。

绿色行政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理念,是否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在生态污染、能源枯竭、气候恶化、全球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今天,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而在实践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探索状况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选取了推行绿色行政、新闻报道中关注度较高的三个城市:北京、青岛和张家港,于2010年8月至9月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立足于文献检索和分析,我们从绿色行政是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回应,从行政角度考虑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以及行政管理领域绿色化的表现出发,经理论分析和多次讨论,一共整理出包括绿色理念、绿色政务、制度建设、综合保障四个方面内容的40个陈述句,如“政府对生态环境实行全过程控制”、“政府实施绿色办公即办公活动节能、降耗、减污等”、“行政管理流程简洁,办事效率高,节省公众时间和交通费”等等,编入调查问卷。这里的绿色不仅指自然、健康、生态、环保、节约、无公害等意,也包括快捷、高效、安全、和谐、美好、公平、公正、公开、可持续等延伸含义。[9] 调查采用5级Likert量度来测量,一方面要求被调查者表明对某一陈述的认同程度,从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做出选择;另一方面要求被调查者表明对某一陈述在当前现状的满意程度,从1(非常不满意)到5(非常满意)做出选择。

首先,课题组对问卷进行试测,即问卷预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的反馈来完善和修改问卷。在预调查阶段共发放40份问卷,全部回收,只有一份缺失数据较多。根据试测数据,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删除了表述重复的陈述句,并就表述不清或有歧义的语句进行了修改,最后40个陈述句减少到35个。

在问卷正式调查阶段,调查样本来自三个城市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群体,有公职人员、科研机构及协会等公益组织、媒体等社会监督机构人士等,也有企业工作者及一般社会公众,以了解不同人群的看法;问卷匿名填写。正式调查在这三个城市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4份,其中无效问卷41份。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受访者对绿色行政的认同程度及满意程度的统计分析

1.关于绿色理念的看法和态度

绿色理念是人们对绿色化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看法,它不仅包括生产资源节约、消费合理适度等物质层面看法,也包括生活习惯健康、文化作品高尚等意识层面看法;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对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观念。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被调查者对绿色理念的认同度较高,平均在80%以上。其中,“倡导绿色采购”与“要求企业绿色生产”的认同度高达90%以上。但从目前政府的实践状况来看,被调查者对绿色化建设很不满意,没有一项超过60%。其中,各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对政府在倡导绿色文化、倡导绿色生活与倡导绿色采购方面的工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

绿色政务是指体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理念的政府行政事务及其管理活动,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对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维护等具体方面,如“治理环境破坏”、“社会分配公平公正”等。调查显示(见图2),被调查者对绿色政务的认同程度平均高达80%以上。其中,“政府实施绿色办公”与“开展绿色公益活动”的认同度高达90%以上。但对绿色政务的实践状况普遍不满意,无一过半,只有政府在绿色公益活动开展方面的工作有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不过,比较突出的却是对政府行政效率、实施绿色GDP以及社会分配公平公正方面的工作看法,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的受访者远超过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受访者,而这些正是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加强的工作。

绿色行政制度设计是指涉及对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以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决策、政策、规划及管理制度等规则的建设。如推行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制定公众参与制度等。调查显示(见图3),被调查者对绿色行政制度设计的认同程度高达80%以上。其中,“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的认同度最高,有82.4%的被调查者表示同意或完全同意。但从目前政府的实践状况来看,被调查者的满意度却并不高,对绝大多数有关绿色行政制度设计方面工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受访者不及四成。较为突出的是,对制定标准评价绿色管理水平方面的工作看法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的受访者远超过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受访者,而这是未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共同要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绿色行政的实践推进需要行政管理做好各方面具体的保障工作,这包括意识形态建设、法制建设、体制建设等各方面建设工作。调查显示(见图4),被调查者对绿色行政综合保障建设的认同程度高达80%以上。其中,“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高”、“政府工作人员环境意识高”、“决策民主”、“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认同度基本相当,尤以对“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高”的认同度相对最高,为82%。但从目前政府的实践状况来看,被调查者的满意度却并不高,均低于40%。比较突出的是,“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的满意度相对最高,不仅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的受访者比重最低,且远低于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受访者比重;相反,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环境意识、决策民主及考核环境效益方面的看法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的受访者则远超过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受访者。从2004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到十七大报告对依法行政的明确强调,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可见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二)不同城市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受访者态度的差异分析

由于调查样本取自新闻报道较多的三个推行绿色行政的城市即北京、青岛、张家港,分别可作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代表,那么这三地的绿色行政实践满意度水平应该会存在差异,如大城市的被调查者会相对高地评价自己所在城市的政府工作;另外,被调查者所在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不同,也应该会对其关于绿色行政实践满意度水平的评价产生影响,如公职人员通常会相对高地评价政府工作。

为方便检验这两个设想,即被调查者所在城市或所在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不同会对绿色行政实践的满意度水平评价产生影响,课题组对数据进行了处理,计算出每一部分的各项得分均值,分别得到对绿色理念、绿色政务、制度建设、综合保障的满意度评价水平四个变量。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的受访者在绿色行政四个层面的实践工作满意度水平评价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为了解差异影响产生的原因,课题组对各城市间及各利益相关者群体间的满意度水平评价进行了两两对比,详见表3。限于篇幅,这里仅给出部分对比的统计结果,其他数据略。

由表3可见,在绿色理念上,来自北京与青岛的受访者满意度水平评价没有明显差异(值为-.158,p=0.535>0.1),与来自张家港的受访者评价存在差异,北京受访者评价水平略高于张家港受访者的评价水平(值为0.312,p

在绿色政务上,来自公职人员群体与来自公益组织群体(主要是教育机构和行业协会)、一般社会公众群体的受访者满意度水平评价没有明显差异(值分别为0.30156、03883,p>0.1),与来自企业和社会监督机构(主要是媒体和环保组织)的受访者评价存在差异,公职人员受访者评价水平明显高于企业受访者的评价水平(值为0.47794,p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所有绿色行政相关表述认同度均在70%以上,这说明社会公众对绿色行政理念的认同度在不断提高,行政的绿色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共识。但理念与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九成以上的绿色行政工作实践陈述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不足一半。这表明绿色行政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理念,已经得到我国社会的一定认同;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在人类面临生态污染、能源枯竭、气候恶化等危机下,也应做出相应改变。但实践中政府的绿色行政管理工作还有待提高。从被调查者对绿色理念、绿色政务、制度建设、综合保障四个方面满意度的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来看(见图5),存在“理念先行、实践滞后、保障落后”的现象。

具体而言,在绿色理念、绿色政务、制度建设、综合保障四个部分中,被调查者对于绿色理念的宣传倡导和贯彻工作满意度相对最高,而对综合保障建设方面的工作相对满意度最低;在所有调查项中,唯一一项超过五成受访者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是“社会分配公平公正”。这与目前我国行政管理现状一致,如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方面,政府已开展了大量工作,购物限“塑”,房屋限“购”,小车限“行”等政策推行,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灯泡、节能环保型汽车等,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以及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增加节能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方面的工作颇有成效。而在诸如依法行政、决策民主、环境效益评价、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环境意识提升等综合保障建设方面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的依法、科学、民主、规范化程度不高。

从受访者的满意程度评价来看,不同规模城市的绿色行政管理探索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在绿色理念方面,北京受访者满意度评价水平略高于张家港受访者的评价水平,张家港受访者评价水平明显低于青岛受访者评价水平。这与媒体资料呈现一致。北京、青岛对绿色行政理念的理解相对张家港更为全面,不仅限于环境保护。如北京全市40多个部门和16个区县政府实现了“一个窗口对外、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联合办理”等一站式服务,2000多项行政许可和为民服务事项纳入全程办事范围;1800多项许可、审批和服务项目实现网上申请、受理、审批、交费,老百姓可以少跑腿甚至不出门就能办事。[10]如青岛市对绿色行政的理解是快捷高效地行政,让企业和群众得到快捷和人性化的服务。[11]而在张家港,人们形象地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称为“绿色行政”,首创“一把手负总责、第一审批权、一票否决权”的环保“三个一”,使环保地位迅速提升。[12]调查结果显示,对绿色行政理念的理解程度与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成正比,即对绿色行政内涵界定越全面,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越高。这说明社会对绿色行政的认知具有一致性,因此,科学全面地界定绿色行政的内涵和外延应是今后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

从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受访者来看,绿色行政管理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如在绿色政务方面,公职人员受访者评价水平明显高于企业受访者的评价水平,同时明显高于社会监督机构(主要是媒体和环保组织)受访者评价水平。这说明绿色行政同样有赖于外部监督和评价,否则也会产生“行政官员满意、群众不满意”的现象;尤其是媒体监督,作为广泛被认为的第四公权力,更应发挥舆论监督彰显社会公正的作用,近年来环保组织的作用也日益得到提高。如作为全球最大卷烟生产商的中国烟草总公司,每年生产卷烟纸需要消耗200万棵大树,烟草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巨大的可用能源浪费,给环境带来不可逆的破坏。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却获颁“2011生态中国贡献奖”,中国控制吸烟协会2012年7月致函该奖项主办单位中国绿化基金会,建议撤销;目前中国绿化基金会正在研究是否撤销该公司奖项。另如北京市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联合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和云南曲靖市环保局2011年提起的关于铬渣污染环境的公益诉讼,成为法院首次受理由民间组织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的历史性突破。

综上所述,绿色行政已成为我国新的行政管理趋势,这不仅与世界范围内的绿色行政发展一致,也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一致,绿色管理、可持续、生态安全等思想已影响到行政领域和政府行为。当然,政府仍需进一步提升执政理念、调整政府目标、不只追求GDP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推动绿色行政职能转变及绿色组织改造、行政管理行为绿色化、优化制度创新、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及绿色指标考核、培育绿色文化及公众绿色经济意识、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生产等。绿色行政应以创新绿色管理为指导,以推动绿色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政府行政事务中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绿色理念,推行绿色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系统的综合、协调和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7]Wolfe K. L. Green Administration: How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ut Administrative Costs. Benefits & Compensation Digest, 2009, 46(5).

[2]陈建成, 王平. 行政基础(第2版)[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第2版前言.

Chen Jiancheng, Wang Ping. Administration Basics (2nd ed.).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9. Preface for the 2nd edition.

[3]“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N]. 北京日报, 2010-03-06.

“Green Beijing” Action Plan (2010-2012). Beijing Daily, 2010-03-06.

[4]Reichhardt T. A Green Administration? The Clinton-Gore Era Should be Good for Environmentalists.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1993, 15(4).

[5]Merle E., Austan G., Edward M. Letting States Do the Dirty Work: State Responsibility for Feder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National Tax Journal, 2003, 56(1).

[6]Krieger S. Environment (A Special Report) -The Public Green: As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Pushe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uilding.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2009.

[8]Bengston D. N., Xu G., Fan D. P. Attitudes Toward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2-1998.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4(6).

[9]Zhang Yujing, Chen Jiancheng, Wang Gang, Wang Wen.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Administr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2010. pp476-479.

[10]黄庆畅, 王明浩. 北京:法治领跑迈向世界城市[N]. 人民日报, 2010-10-16.

Huang Qingchang, Wang Minghao. Beijing is Led to the World City by the Rule of Law. People’s Daily, 2010-10-16.

[11]孙延峰. 寓服务于监管职能(青岛)[N]. 中国工商报, 2003-11-13.

Sun Yanfeng. Combine Service with Regulatory Function (Qingdao). China Industry & Commerce News, 2003-11-13.

绿色环保调查例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中的“居”成为民生重要部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笼罩在我们城市上空的“雾霾”,谈虎色变的PM2.5、公众关心程度极高的水污染、太阳能利用和“地源热泵”技术等,已经成为政府和的重要民生话题。有资料显示,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60%为城市垃圾。建筑的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27.8%,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关系到我们每个公民,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策略。

对于这次调查,我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实地考察绿色建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调查时间,同时起到了学习、宣传和推广的作用。调查对象有普通市民或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机关工作人员。普通市民或居民选择小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主要以企业员工和大学教职工为主;机关工作人员以武昌地区省直机关工作人员为对象。

此次调查共发出纸质调查问卷50份(纸质39份、电子11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随机访问调查10人次,并做了访问记录,供分析与比较时参考。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1)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的整体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住房建筑。你对此了解吗?

A. 非常了解 B. 知道一些

C. 不太了解 D. 完全不了解

[非常了解4%

知道一些34%

不太了解48%

完全不了解14%]

问卷调查显示,有过60%的调查对象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绿色建筑”。当随机访问调查有关“绿色建筑”概念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对其不太了解。尽管武汉市是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但市民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2)绿色建筑在我国乃至武汉市尚未全面普及和推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 政府相关部门不重视 B.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C. 全民参与不够 D. 开发商环保意识不强

E. 市民不关心

(3) 你认为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最应该行动起来的是什么?(多选)

A. 政府部门 B. 环保团体

C. 房地产开发商 D. 媒体

E. 全体公民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image32.png>

第2、第3问有相关性,合并分析比较。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绿色建筑”未完全普及和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向民众普及主导作用不够。而房地产及相关媒体部门因利益关系,所以成为“绿色建筑”未全面普及和推广的相关责任方。我认为普及和推广最应该行动起来的是全民参与。

(4)你认为绿色建筑主要标志是什么?(多选)

A. 节约资源 B. 节约能源

C. 回归自然 D.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E.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5)你看重绿色建筑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多选)

A. 提高居住舒适性 B. 减少碳排放

C.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D. 减少电费煤气费

第4、第5问主要是调查“绿色建筑”的特点和好处。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市民对节能环保的支持值得肯定。其实节约资源、回归自然等也是绿色建筑的显著特征,需要政府和媒体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6)你的所居住的房屋(或办公场所)目前采取了哪些绿色节能措施?

A. 太阳能采暖、热水 B. 自然通风采光

C. 增加遮阳 D. 选用环保材料

E. 循环水利用 F. 地冷地热

G. 建筑保温

<F:\高中生2015\学法指导\2015-5-高二0\Image\image6.png>

(7)你希望哪些技术应用到绿色建筑?

A. 建筑技术 B. 规划设计

C. 太阳能、风能 D. 选用环保材料

E. 循环水利用 F. 地冷地热

G. 建筑保温 H. 信息节能技术

I. 自然通风采光 J. 增加遮阳

设计第6、第7问的主要意图,是想通过民众对身边绿色节能措施的认同达到宣传普及“绿色建筑”新技术的目的。调查对象非常熟悉和认同太阳能、风能、选用环保材料、建筑保温等绿色节能新技术,也对建筑技术、规划设计、信息节能等新技术有了一些基本概念,通过这次创新实践活动,我既宣传了绿色节能新技术,又增加了许多新知识。

(8)绿色建筑会增加建设成本和购房费用,你可以接受吗?

A. 增加费用不能接受

B. 给予补贴或减免费税可以接受

C. 保护环境完全接受

D. 不知道

[增加费用不能接受22%][保护环境完全接受24%][不知道10%][给予补贴或减免费

税可以接受44%]

针对绿色建筑成本高于普通建筑,可能会增加市民的住房开支。超过70%调查对象可以接受或部分接受,24%的中高收入人群完全接受,反映市民从内心期待和接受绿色建筑。22%调查对象不能接受,可能为低收入者,也可能对开发商变相涨价表示反感。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都表明,民众普遍建议政府应给予一定补贴或减免税费。

(9)你希望未来武汉市是否应该大力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

A. 非常支持 B. 支持

C. 不支持 D. 无所谓

[非常支持78%

支持16%

不支持2%

无所谓4%]

高达94%的民众支持武汉市大力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这个比例让我感到欣慰,这不仅说明市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绿色建筑”是惠及自己、功及子孙的好事,而且体现了本次“武汉市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情况调查”创新素质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通过这次武汉绿色建筑的现状、普及和推广情况调查,我学习了许多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了解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的现状,知晓了普及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加强了我的绿色环保意识,实现了一次比较成功的创新实践体验。

虽然武汉绿色建筑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武汉建筑节能工作引人注目,但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度不高。为继续推广和普及绿色建筑,让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我的体会如下:

(1)在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上,政府最应该行动起来,提高全民参与和全社会参与程度,制定福及老百姓的建筑节能政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的实惠,实现美丽中国、绿色武汉的美好梦想。

(2)媒体应该成为普及宣传绿色建筑的“宣传队”,传播绿色建筑的新理念,让广大市民及时了解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知识。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让广大群众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全社会和个人、对现在和长远都是一件大好事。

绿色环保调查例4

1、“绿色学校”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3、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4、全校师生人人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5、通过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的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6、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懂环保、爱环境,塑良好形象的养成教育,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7、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化育人”、“绿色活动”的学校特色。8、全校上下共同做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过程管理,抓出成效,争取进入市、省、部级“绿色学校”的行列。

三、计划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一2002年3月,学校做出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启动创建工程,成立领导机构。《吉铁二小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指出: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管理之中,形成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格局。并在争创中不断上档次,上水平,向着更高目标,向着省级、部级“绿色学校”迈进。二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1、为了计划切实可行,学校在计划前对照“绿色学校”创建指南及评估标准对学校内部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情况,分析调查结果,为制定计划提供依据。2、根据调查结果,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在人力、经费有保障的条件下,从课程渗透、课外和校外以及社区活动,学校环境管理,校园绿化、美化四方面来考虑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三实施创建“绿色学校”计划:1、制定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吉铁二小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在此方案指导下,从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环保活动小组章程》《环保知识十知道》等多项制度要求,真正把创建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来抓实抓好。2、组织培训:教职工是环境教育的推动者,教职工的环境知识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因此,学校将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各种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具体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训: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绿色学校”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按各自职责分工学习和掌握应会的理论知识,以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义务。3、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环保专题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环保基础知识,自身与环保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达到亲和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灵的目的。4、结合有关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爱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环保意识,主动为环保做贡献。5、利用班队会、晨会、广播等,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收集、自编、创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发挥自身的能量为环保尽责出力。并设立以环保为话题的讨论活动,利用每天早上的晨会时间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提高环保道德,以指导自己的行为。6、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办环保小报”、设“环保之声”广播栏目、办“我们身边的环保”电视节目,写“环保征文、儿歌”、“自创环保标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废物”、“变废为宝”以及冬夏令营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7、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一月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建立“我们承诺好习惯”评比机制,评比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有考核、有评比,采取自评、班评的办法,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班级采用“星级中队”制,激励各中队向“绿色中队”迈进。8、设立“环保监督员”、“环保检查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做到日检查、周小结评比、期末总结表彰,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我为环保做贡献”的好公民意识。9、开辟环境教育阵地,创建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环境设施的特点。创造高品位、充满寓意的校园文化,让墙壁活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让学校绿起来,起到环境陶冶人的作用,让校园靓起来,为学生创造雅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幸福健康的成长、长大。

四、经费预算及分配: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及设备必须得到充分地保证。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筹措和划拨资金,充分更新教学资源,具体在以下方面保证投入。

绿色环保调查例5

[ http://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绿色创业观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94?02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生态视域下大学生绿色创业教育研究”(14JDSZ3039)

[作者简介] 谢建召(1972-),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高校不断加强创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者”的行列。在当今生态环保理念日益受重视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呼吁创业大学生自觉选择绿色创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大学生生态教育与绿色创业观的对策。

一、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与绿色创业观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对象

为保证问卷质量,方便学生作答,此次问卷共设计了18 道题目,其中17 道选择题,1 道简答题。调查地点设在宁波市南北高教园区,调查对象为宁波高校在校大学生和部分已经在创业的大学生团队。我们共发放问卷500 份(包括已经在创业的学生问卷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54 份,有效率为90.80%。被调查者中男性258 人,占56.83%。女性196 人,占43.17%。

(二)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情况数据分析

关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方面的调查,共设计了6 道题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97.39%的学生认为环保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因为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63.65%的大学生认为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尤其现在最突出的是雾霾、水域污染等问题。但是,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基本的环保意识,却很少付诸实践。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还停留在意识的浅层面,未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甚至很少去主动关心此方面的问题。在被调查的454 位大学生中,73.67%的学生很少通过书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渠道主动关心生态问题。44.37%的学生参与过相关的环保活动,其中大部分活动的主办单位为学校,形式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主,内容包括服务、宣传、教育等。虽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参与过环保活动,但是很多学生是被动参与而非主动选择,有些活动也仅仅是横幅上签个名,是否达到预计的宣传教育效果也有待考量。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方面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知行脱节。总的来说,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基本取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表现在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度并不高,公益性环保活动的主动性不足,知行严重脱节。二是缺乏高质量的活动平台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虽然高校各式各样的生态环保活动层出不穷,但是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活动日益趋向形式化,大学生参加活动大多抱着“应付”的心态,很多学生仅仅是为完成任务或为德育加分,这样导致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学生的绿色创业观情况数据分析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半的调查对象是正行走在创业路上的大学生,另有约10%的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打算或想法。这60%的调查群体中,只有8%的学生考虑到绿色创业领域,大部分的学生是以业绩为导向,更青睐于启动资金少、风险低、回报高的创业领域。对于“绿色创业”这一概念,1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这个概念,83%左右的大学生表示一般了解或者只是听说过。大学生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停留在狭义的层面上,将“绿色创业”的概念局限于绿色产品和服务以及清洁技术的研发。而全面地讲,“绿色创业”与“普通创业”的区别在于:“绿色创业”凝练了科学持续发展的深刻思想,是在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孕育于创业的整个过程,其实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设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延续与创新[1]。

由数据分析可知,当今创业大学生的绿色创业观念薄弱,对于绿色创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识不足。尽管如此,大多数学生对于绿色创业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84%左右的大学生比较看好绿色创业的前景,近70%的创业大学生表示愿意牺牲一些经济利益进行生态环保。

造成当代大学生绿色创业观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主观方面,是大学生参加绿色创业活动少。调查中,9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身边没有接触到绿色创业的案例。虽然绿色创业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也表现出“绿色创业”的想法,但是绿色实践的实际参与度并不高,在经济利益与生态环保面前,绝大多数人依旧会更多地考量前者。而绿色创业活动的缺乏也直接导致我们缺少一个培养绿色创业观念的社会氛围,缺少模范带动作用。客观方面,一是国家的技术支持、相关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缺失。我国的绿色创业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亦缺乏对绿色创业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使起步阶段的绿色创业难以快速发展。二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缺失。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树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学校的教育,根据调查,很少有高校开展绿色创业的相关课程或培训,这也是造成创业大学生绿色创业观念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强化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与绿色创业观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为强化创业大学生的绿色创业观与生态价值观,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并自觉选择绿色创业行为,政府应尽力完善相关政策,降低大学生绿色创业门槛,完善大学生绿色创业的支持体系。例如:政府可以减免绿色创业的相关税费,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提供小额贷款。简化绿色创业的相关申办手续,并为绿色创业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等[2]。

(二)社会方面

应继续倡导社会上的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组织各类生态环保活动,并将活动效果落到实处,为培养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以及提高人们对生态环保的认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绿色创业文化氛围。

(三)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者自身应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模式。在当今经济危机频发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选择绿色创业、绿色生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企业生存空间,并获得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次,企业应引导高校毕业生,并使其投身到绿色生产、管理、销售等领域中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绿色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其绿色创业观。此外,绿色型企业还应主动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其在实践中体会并增强绿色创业观与生态价值观。

(四)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完善创业教学体系,将“绿色创业”教育加入教学计划,以公共选修课、宣讲报告会等形式系统地教导学生绿色创业的相关知识。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组建学生社团、举办知识竞赛、开展社会实践、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做讲座、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于生态环保与绿色创业的认识与兴趣,营造一个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与绿色创业观的校园氛围。此外,各高校还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践行绿色创业观提供有利渠道。

(五)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该继续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并将生态环保由意识层面逐渐过渡到实践层面,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并不断强化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同时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绿色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寻找平台践行绿色创业观,并带动和呼吁他人一起步入生态环保与绿色创业的行列。

http://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调查例6

一、中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环境和生态出现了一系列危机,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每年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4%左右,数字令人触目惊心!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已使众多生物的生存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自然财富。(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环境意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在必行。(三)课堂是培养中学生环保公众意识的主阵地,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堂,通过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公德意识。

二、中学生公众环保意识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调查数据显示,看到乱扔垃圾,45%的人视而不见,15%的人无所谓,仅有40%的人制止;所在小区周边有污染现象,40%的人无所谓,30%的人视而不见,仅有30%的人举报。说明大部分人“敢当环保卫士,纠正他人不当行为”的精神欠缺。(二)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其中不可回收垃圾又可分为可降解垃圾和不可降解垃圾及有害垃圾。垃圾分类是为了回收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处置有毒有害物质,有利于利用资源。图1中调查数据表明,仅有25%的人每次进行垃圾分类,35%的人只能偶尔做到。说明大部分人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图1(三)调查显示,95%的人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说明学生已初步储备了一些环保方面的法律知识。(四)调查显示,85%的人白天看到楼道灯亮着选择立即关掉,无论在旅游景点还是在教室内,90%的人选择把垃圾放进垃圾箱,说明基本能自觉维护公共场合的环境卫生,在某些方面已具备较强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且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五)加油站产生含油废水,排放挥发性有机物非甲烷总烃,易导致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图2中调查数据表明,85%的人不认为加油站是污染源,说明加油站是污染源对初中生来说是个盲点。图2(六)调查数据显示,90%的人认识绿色环保标志,然而,图3和图4中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仅有30%的人会注意商品上的环保标志,只有10%的人会优先考虑购买绿色产品;当绿色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产品价格的0.5倍时,只有10%的人愿意接受。说明绿色消费现状不容乐观。(七)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小,使用过程中有益于公众健康的产品都是绿色产品。图5中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认识到包装袋和食品是否绿色关乎身体健康,对于衣服鞋帽、报纸书刊、电子产品,只有10%的人认为这些产品是否绿色关乎到健康,90%的人没有把这些产品归入直接关乎健康的绿色产品之列,说明大多数人对绿色产品的概念认识不足。

三、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中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充分利用思品课的课堂阵地,深入浅出地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及世界的环境形势,帮助他们理解环境方面的国策战略。从而使他们真正认同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从调查的结果看,初中生普遍了解一些环保知识,也已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自觉运用和主动参与不够。对此,我们可开展“环保小标兵”等评选活动,并把此作为评优的一个要素,同时,录入学生的成长足迹档案袋,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公众意识。

(三)初中生对绿色产品的概念认识不足,我们应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四)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应该在利用课堂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建议学校在教室内放置分类垃圾箱,从身边着手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五)初中生对某些领域的专业环保知识和政策欠了解,可请专家进课堂,增加专业环保知识的受众面,也是对中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拓宽眼界,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环保公众意识。(六)还可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请媒体参与,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增加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潜移默化培养中学生的环保公众意识。附件:调研方法(问卷调查法)1.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部分初中学生调查目的:旨在了解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与参与情况2.样卷(1)看到乱扔垃圾(单选)A.制止B.视而不见C.无所谓(2)平时垃圾分类装的习惯(单选)A.每次B.有时C.偶尔D.从来不(3)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A.很了解B.了解一些C.没听说过(4)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环境保护与我无关A.同意B.不同意(5)阳光明媚,但楼道灯还亮着,你选择A.立即关掉B.视而不见C.从不留意(6)如果有同学在教室里乱扔垃圾A.你也跟着扔,因为反正很脏B.制止同学C.自己坚持把垃圾放进垃圾箱(7)如果你所在的小区周围有污染环境的现象,你的态度A.举报B.无所谓C.视而不见(8)外出旅游时,零食吃完后,食品袋的处理A.景点有许多人乱扔垃圾,我也随大流B.趁人不注意扔到一边C.带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扔掉(9)对污染源的认识A.汽车尾气B.工厂排污C.烧烤麦秆燃烧D.加油站E.施工扬尘(10)在购买商品时,是否优先考虑绿色产品A.会B.不会C.偶尔会D.无所谓(11)购买商品时,是否会注意商品上的环保标志A.会B.不会C.没听说过(12)你认识绿色环保标志吗A.认识B.不认识C.没听说过(13)若绿色产品价格高于普通产品价格,你可以接受的涨幅A.0.2倍B.0.35倍C.0.5倍D.1倍(14)听说过绿色印刷吗?绿色印刷产品与食品安全、身体健康A.有关系,但影响不大B.有直接关系,且关系紧密C.无关(15)平时消费中,你及家人特别在意且认为直接关系到健康的绿色产品有A.衣服鞋帽B.食品C.包装袋D.报纸书刊E.电子产品

作者:黄青凤 单位: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调查例7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课题“绿色大学理念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王蕾(1982―),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生态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202

1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对大学生的绿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BP(]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这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可见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水平、新高度。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BP)]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1]。

大学生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掌握新知识、新科技的主要群体,也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道德观的人才,进而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持续繁荣,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因子,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随机选择的4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范围覆盖“985”、“211”、省属、市属普通高校及高职类院校。2015年5月进行了预调研,认定调查对象对问卷理解的有效度,随后于2015年6月进行了正式调研。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绿色大学等的文献资料及相关书籍,用于大学生绿色认知调研问卷的设计。

2.2.2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从主客观两方面相对应地设计了21个封闭性问题,半封闭性问题3题,开放性问题1题。其中,13个问题涉及到大学生绿色认知的调研。

(2)问卷发放与回收:随机选择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回收率为96.5 %,有效问卷377份,有效率为94.25 %

(3)问卷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内容结构设计的评价效度为86.3 %,大于80 %,说明问卷的效度较高。

(4)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间隔15 d后,随机抽取了20名参与问卷调研的学生重新回答同一份调查问卷,计算两次测量的信度系数R=0.821,说明具有较高的信度。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0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进行主因子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主因子的确定

根据大学生绿色认知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测度进行了因子分析,获得因子的初始特征值、方差百分数、累计方差百分数(累计贡献率)等数据,如表1所示,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0的4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4.679 %,根据认知方面主因子统计规律,累积贡献率达到60 %为理想结果,说明分析结果较为理想。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由表1分析结果可知,经过主因子分析后13个测度被归纳为4个相互独立的主因子。为了进一步命名和阐述各个主因子的含义,调整每个主因子在总体信息量中的贡献率,进行因子矩阵旋转,使因子的含义清晰化,调整后的主因子与13个测度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由表2可知,每个主因子对原始变量信息的贡献率是不同的。根据统计学规律,贡献率大的初始变量对主因子性质的影响也较大。因子矩阵旋转后,根据贡献率的大小,各个主因子被重新排序,性质相近的参数相互聚类。各个主因子的信息如表3所示。

3.2学生绿色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要因素有绿色意识、绿色宣传、绿色实践、绿色课程等四个主因子。

3.2.1学生的绿色意识

学生的绿色意识是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第一主因子,增强大学生的绿色意识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过绿色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生态危机的紧迫性、资源匮乏的严峻性,从而自发、自觉、自愿地采取环境保护的行为。

3.2.2学校的绿色宣传

学校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校园、绿色科研等方面的宣传成为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第二主因子,绿色宣传渗透在高校教育教学及科研的方方面面,包括广泛传播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建设符合生态规律、环境宜人的校园环境;营造绿色环境下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科研等诸多方面,在处处彰显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氛围下,学生的绿色认知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3学生的绿色实践

除绿色意识及学校的绿色宣传外,学生的绿色实践也是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要主因子,大学生接触和习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渠道较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但仅仅具有绿色知识和绿色意识却没有付诸实践是不够的。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在行动中检验和修正,才能使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知内化为价值理念,并逐渐拓展到行为模式。

3.2.4学校的绿色课程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务,高校开展绿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道德素养的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核心途径是构建绿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在内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掌握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对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对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13个测度进行了主因子分析,确定了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4大主因子,分别为绿色意识因子、绿色宣传因子、绿色实践因子、绿色课程因子。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保护素养,高校应适应时代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营造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把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的建设结合起来,强调知识与行动的双重引领[2],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绿色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调查例8

低碳经济其本质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促进零售业的发展,同时又会带动消费的增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稀缺,这必然要求整个社会重视可持续发展,而企业是社会活动的主体,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必然要求零售企业重视低碳经济的到来,应该开发低碳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其本质是要求所有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注重成本的节约,提高节能效果,降低能耗,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状态。

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调查情况

本课题组于2016年7月至8月对广西部分零售企业比如南宁朝阳沃尔玛、南宁百货大楼、南城百货等大型零售企业就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总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78人,占39%,女性122人,占61%。被调查者年龄在20岁以下有18人,占9%,21—30岁之间有90人,占45%,31—40岁之间有50人,占25%,41—50岁之间有40人,占20%,50岁以上有2人,占1%,从这一数据反映出零售企业一般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在“您对绿色供应链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回答了解一点占44%;不了解占43%;没听说过占13%。从这一数据反映出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措施,员工也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但了解情况不是很深,说明了企业应该更加进一步让员工参与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行动中来。在“企业是否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的调查中,回答是的占62%;回答否的占4%;回答不清楚占34%。这说明了零售企业要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在“企业是否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的调查中,回答否,没有开展绿色办公措施的占15%;回答是已经开展绿色办公相关措施占54%;回答不清楚占31%。说明了企业都已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员工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占20%;回答环境理念和技能培训占45%;回答开展公司内部环境宣传占20%;其他占15%。从这一情况反映出,企业要重视员工环境理念的培训,让员工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在“企业开展哪些措施支持环境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的问题中,回答没有相关活动占16%;回答号召员工参与环境相关公益活动占52%;资助环境相关公益活动10%;参与环境保护相关公益活动占22%,从这一调查数据表明已有过半的企业开展了号召员工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

2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零售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

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员工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培训,但培训的力度还不够,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了解,对绿色产品也不熟悉,也有被调查者表示企业应该加强员工的绿色环保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2消费者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还比较缺乏

众所周知,实施绿色供应链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消费者一般也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来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虽然对“低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低碳意识也逐步加强,但与发达国家的低碳消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消费认为“服务价值较高”,这是阻碍消费者践行绿色环保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零售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说,要提高消费者绿色环保意识。2.3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员之间缺乏合作在调查中,零售企业也认识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关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缺乏长期合作的稳定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内部价值链,还取决于外部的价值链成员的良好合作,这里的价值链成员不单纯包括员工,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绿色,即环保,而绿色的运作在于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最终形成整体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3低碳经济模式下零售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3.1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

目前消费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不高,对低碳消费看法不一致,认为自己作为单个的消费者,与社会强调的低碳经济无关。在我们的调查者发现,消费者对低碳消费的认可程度比较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看重低碳商品,因为标有低碳的商品价格普遍高于非低碳的商品,因此也不愿意购买标有绿色环保产品。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看中的是产品的价格、服务质量以及品牌,只有少部分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低碳商品,这部分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比较高。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应该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消费者低碳商品的好处以及提高消费者的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公众健康和环境意识深入人心,注重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成为人们选购商品的主要因素时才会考虑到低碳商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企业的全员管理,即把顾客也纳入到自己的核心成员,企业应该要有与顾客实现“双赢”的战略思维,把顾客看作是利益相关群体的主要成员,企业在从事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其利益关系人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企业在提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树立企业自身的形象,对其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也是很有裨益。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召回铅污染玩具这个案例,表面上看,美泰及时召回有害产品,但其深层次含义是通过召回有害产品,一方面显示了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2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整体竞争力

低碳经济是一种运营模式,企业应该全方位的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为顾客购物带来便利,减少顾客的购买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应该充分了解顾客需求,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的需求,对顾客的要求能够及时做出快速反应。低碳需求的满足给企业的整个运营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企业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低碳需求的管理不单纯是营销部门的责任,而应该是企业整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要求企业应对环境的变化有个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传统业务流程是以分工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只能适应静态的、单一的营销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动态市场的反应能力。随着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分工不断细化,业务流程应该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的、多样化的、动态的环境,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顾客的绿色需求,以此形成企业整体竞争力。

3.3低碳经济模式下需要企业进行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模式要求企业由粗放型向低碳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每个企业都不是孤立运作的,在全球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这里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气候环境,还包括人文、科技等环境。任何一个经营的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全球“大气候”的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需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这里的社会责任不单纯是对企业负责,还包括对顾客、股东、社会环境的负责。希望企业在开展运营过程中要有低碳创新思维,开发低碳产品。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经济其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非常低,企业真正经营的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更多地是经营自己的诚信品质。金钱不是衡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志,而永续经营才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把眼光放远一点,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好,其利润才会滚滚而来。

3.4低碳经济需要提升产品竞争力

低碳是一种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思维最终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力。低碳产品通常具有节能环保、减少环境污染等作用的产品。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其低碳产品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供应商提供的节能实体产品;其次是自身具有节能环保的营销环境;第三是产品的使用及售后服务要节能环保。低碳应该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要进行低碳产品的销售,必须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关系。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模型,指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组成。内部价值链成员包括企业的员工、管理层、股东等,外部价值链成员是由供应商、经销商和顾客组成。其中供应商是零售企业价值链的源头。如果零售企业与供应商就低碳产品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即使自身具有绿色创新思维,也是无济于事。低碳产品可能刚投放市场,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由于消费者受到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对于新型的低碳消费可能还有点适应不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全员推广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低碳产品的竞争力才会慢慢凸显出来。低碳产品要为消费者所接受,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卖点,这个卖点应该表现为差异性和独特性,不为竞争者轻易模仿,这样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总而言之,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到来,企业应该成为低碳创新的领导者,零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主体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零售企业必须转变自身的战略观念,牢固树立低碳运行理念,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低碳产品,以此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贾昌荣.低碳营销———低碳消费浪潮下的新营销模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4).

[2]王淑翠.荆林波基于顾客体验视角的我国百货业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4,(12):16-17.

[3]苏云峰.传统大型零售企业实施全网电子商务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14,(12):68-69.

[4]董常亮.“云”消费时代零售企业竞争力发展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京),2014,(10):74-78.

绿色环保调查例9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对象

为保证问卷质量,方便学生作答,此次问卷共设计了18道题目,其中17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调查地点设在宁波市南北高教园区,调查对象为宁波高校在校大学生和部分已经在创业的大学生团队。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包括已经在创业的学生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4份,有效率为90.80%。被调查者中男性258人,占56.83%。女性196人,占43.17%。

(二)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情况数据分析

关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方面的调查,共设计了6道题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97.39%的学生认为环保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因为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63.65%的大学生认为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尤其现在最突出的是雾霾、水域污染等问题。但是,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基本的环保意识,却很少付诸实践。也就是说,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还停留在意识的浅层面,未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甚至很少去主动关心此方面的问题。在被调查的454位大学生中,73.67%的学生很少通过书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渠道主动关心生态问题。44.37%的学生参与过相关的环保活动,其中大部分活动的主办单位为学校,形式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主,内容包括服务、宣传、教育等。虽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参与过环保活动,但是很多学生是被动参与而非主动选择,有些活动也仅仅是横幅上签个名,是否达到预计的宣传教育效果也有待考量。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方面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知行脱节。总的来说,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基本取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表现在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度并不高,公益性环保活动的主动性不足,知行严重脱节。二是缺乏高质量的活动平台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虽然高校各式各样的生态环保活动层出不穷,但是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活动日益趋向形式化,大学生参加活动大多抱着“应付”的心态,很多学生仅仅是为完成任务或为德育加分,这样导致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学生的绿色创业观情况数据分析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半的调查对象是正行走在创业路上的大学生,另有约10%的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打算或想法。这60%的调查群体中,只有8%的学生考虑到绿色创业领域,大部分的学生是以业绩为导向,更青睐于启动资金少、风险低、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生态视域下大学生绿色创业教育研究”(14JDSZ3039)

[作者简介] 谢建召(1972-),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回报高的创业领域。对于“绿色创业”这一概念,1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这个概念,83%左右的大学生表示一般了解或者只是听说过。大学生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停留在狭义的层面上,将“绿色创业”的概念局限于绿色产品和服务以及清洁技术的研发。而全面地讲,“绿色创业”与“普通创业”的区别在于:“绿色创业”凝练了科学持续发展的深刻思想,是在政府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孕育于创业的整个过程,其实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设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延续与创新[1]。

由数据分析可知,当今创业大学生的绿色创业观念薄弱,对于绿色创业的理解存在偏差,认识不足。尽管如此,大多数学生对于绿色创业还是持支持态度的, 84%左右的大学生比较看好绿色创业的前景,近70%的创业大学生表示愿意牺牲一些经济利益进行生态环保。

造成当代大学生绿色创业观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主观方面,是大学生参加绿色创业活动少。调查中,9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身边没有接触到绿色创业的案例。虽然绿色创业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也表现出“绿色创业”的想法,但是绿色实践的实际参与度并不高,在经济利益与生态环保面前,绝大多数人依旧会更多地考量前者。而绿色创业活动的缺乏也直接导致我们缺少一个培养绿色创业观念的社会氛围,缺少模范带动作用。客观方面,一是国家的技术支持、相关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缺失。我国的绿色创业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亦缺乏对绿色创业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使起步阶段的绿色创业难以快速发展。二是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缺失。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树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学校的教育,根据调查,很少有高校开展绿色创业的相关课程或培训,这也是造成创业大学生绿色创业观念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强化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与绿色创业观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为强化创业大学生的绿色创业观与生态价值观,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并自觉选择绿色创业行为,政府应尽力完善相关政策,降低大学生绿色创业门槛,完善大学生绿色创业的支持体系。例如:政府可以减免绿色创业的相关税费,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提供小额贷款。简化绿色创业的相关申办手续,并为绿色创业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等[2]。

(二)社会方面

应继续倡导社会上的民间组织或个人自发组织各类生态环保活动,并将活动效果落到实处,为培养大学生生态价值观以及提高人们对生态环保的认识提供一个良好的绿色创业文化氛围。

(三)企业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者自身应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模式。在当今经济危机频发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选择绿色创业、绿色生产,转变经济发 展模式,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企业生存空间,并获得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次,企业应引导高校毕业生,并使其投身到绿色生产、管理、销售等领域中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绿色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其绿色创业观。此外,绿色型企业还应主动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其在实践中体会并增强绿色创业观与生态价值观。

(四)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应完善创业教学体系,将“绿色创业”教育加入教学计划,以公共选修课、宣讲报告会等形式系统地教导学生绿色创业的相关知识。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组建学生社团、举办知识竞赛、开展社会实践、邀请成功企业家来校做讲座、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于生态环保与绿色创业的认识与兴趣,营造一个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与绿色创业观的校园氛围。此外,各高校还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践行绿色创业观提供有利渠道。

(五)大学生自身方面

绿色环保调查例1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31-0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低效利用、经济粗放发展基础上的,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各地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然而节能减排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开始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的主战场。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行绿色信贷,将增加违法排污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甚至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成本治污覆辙;同时还能够有效防范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引发的信贷风险,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绿色信贷在国外早已有之,1974年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专门负责为环保项目的投资提供优惠贷款。《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2000年)的解释,将绿色金融称之为“环境金融”、“可持续融资”。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绿色信贷行动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自律组织(UNEP FI)中,已有45个国家的208家金融机构成为签约方。同时,国外绿色信贷理论也日渐成熟,赤道原则、伯尔第斯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实践的操作指南。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满足合作伙伴的需要,同时还要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必须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信贷产品一般包括(UNEP FI,2007):

(1)项目融资。对绿色项目给予贷款优惠。

(2)绿色信用卡。卡利润部分用于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项目。

(3)商业建筑贷款。为节能商业建筑物提供第一抵押贷款和再融资。

(4)住房抵押贷款。推出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

(5)汽车贷款。向所有低排放的车型提供优惠利率等。

2.2 国内文献

绿色金融,这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指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和秀星,1998)。二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三是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中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 (潘岳,2007)。这几种观点,各有侧重,都从不同视角反映了绿色金融的一些本质。另外也有邓聿文(2007)指出绿色信贷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3 当前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现状

《意见》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蕴含的机遇和风险,以及银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工商银行高调提出要建设绿色信贷模范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规定在信贷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国家开发银行着重推动“两高”行业调整产业结构。目前绿色信贷政策已初显成效,其中兰州九州乳液有限公司等38家环境违规企业被拒绝或停止贷款,有的企业还被收回了先前已发放的贷款。据统计,2007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共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企业贷款39亿元,同时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亿元。同时上海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已加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UNEP FI)。但我国绿色信贷起步较晚,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4 当前我国绿色信贷机制存在的缺陷

4.1 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

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暗示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即商业银行是逐利的。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环境下,虽然对“两高”行业的贷款已经被谨慎投放,但是贷款余额依然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11%相当高比例。

4.2 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会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同时国有大中型银行,往往也背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负担,以及“多贷增效”的企业盈利性目标。

4.2.1 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分析

表1 地方政府与银行间的利益博弈

地方政府银行 不查处查处通报

贷款(BR1,T)(BR1-BC1,R-C)

不贷款(BR2-BC2,T)(BR2,R-C)

银行指标:BR1―银行贷款获得的收益,BR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不贷款)后获得的无形收益,BC1―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BC2―污染企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使银行丧失客源受到的损失。政府指标: T―政府获得的税收收入,C―政府对双高企业进行查处,要支付的监督考察成本,R―当地环境保护得到的收益。从博弈模型中看到,银行如果对企业贷款,政府不查处的收益为税收T查处的收益R-C。因此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若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如果政府不进行查处,企业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政府不查处收入T>查处收入R-C,政府会不查处。因此不管银行贷款或不贷款,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以获得税收收益T。在政府不查处时,银行对企业贷款的收益为BR1实行绿色信贷的收益BR2-BC2,因此在政府不查处时,银行最好的策略就是贷款。在地方政府对企业查处时,银行贷款收益为BR1-BC1

银行与政府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政府不对污染企业查处,银行对其贷款,双方获得各自的最大收益,但整个社会利益受到损失。

4.2.2 银行和企业间博弈模型分析

表2 污染企业与银行间的博弈均衡

污染企业银行 治污不治污

贷款(BR1,ER1-EC1)(BR1- BC1,ER1- F)

不贷款(BR2-BC2,ER1-EC1-EC2)(BR2-BC2,ER1-EC2-F)

企业的指标:ER1―企业获得贷款经营带来的企业收益,EC1―企业治理污染所花费的成本,EC2―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损失,F―企业被查处交纳的罚款。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如果企业积极治理污染,银行贷款会获取收益BR1,若不贷款受到损失为BC2,因此银行最好的策略是贷款。如果企业不治理污染给查处,银行贷款收益为BR1- BC1>银行不贷款给企业收益BR2-BC2,银行还会选择贷款。如果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企业治理污染获得收益为ER1-EC1,而企业不治理污染获得的收益为ER1-F。由于目前对企业的罚金F治理污染收益ER1-EC1-EC2,企业仍不会治污。

因此,银行业和污染企业的博弈结果就是银行对企业贷款,企业不治理污染。这样最终的结果是:银行通过这些贷款大户得到利息收益,政府得到税收收入,而企业不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效益,相反会继续污染环境。这就是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4.3 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全面完整地进入银行征信系统

2007 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文件,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客观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了解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但是由于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得到银行贷款,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隐瞒真实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那么银行获取的信息就不充分,无法满足绿色信贷的执行要求。

4.4 绿色信贷标准不够细致

目前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

5 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政策建议

5.1 提高环保意识,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

关注环保问题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可持续发展和银行社会责任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同时让员工充分认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白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只有全员树立了绿色信贷理念,才能在工作中考虑到环保因素,真正将绿色信贷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5.2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绿色信贷推行扫清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环保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部门行为的调整和约束、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共识是信贷政策有效支持环境保护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

5.3 建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补充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环保部门也可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信贷环保要求,促进污染减排。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机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

5.4 实行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

各银行应按照银监会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对于不同类别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授信政策。对存在违反环保法行为的企业,其贷款应当纳入不良类贷款管理;对违反环保规定超标排污的企业,要暂停一切形式的新增融资;对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环保运行不稳定的贷款企业,及时调整原有贷款期限压缩授信。

5.5 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

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从外部激励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对于绿色环保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财政贴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绿色信贷项目的扶持力度。我国以及国际社会对于环保的重视,为金融机构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谁能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的脉动,以优质的产品占领先机,谁就有可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