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独立思考的精神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10:14

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1

事在人为,人贵精神。其实,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名营销人在其职业化道路上,更可贵的在于拥有一种独立思考之精神,养成一种善于独立思考的锐气和惯性。

但时下有些营销人往往不去独立思考,不去开动脑筋。究其原因,一是头重脚轻知识浅,思想又懒腹中空,不去想、当然也不会独立思考;二是总认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重大问题总是上级经理说了算,只要顺从听话,只要奉命行事,就用不着开动脑筋了;三是胆小怕打棍子或者干脆说是怕丢乌纱帽,没了薪水,因而就不愿独立思考问题;四是习惯地认为思考和不思考一样,甚至想四平八稳的,是不倒翁,有个性的,有楞有角的,有创造性地思考的,反而惹一身臊,于是就发出疑问“独立思考有什么用呢?!”

然而,从大处着眼,一个营销团队,如果人人都存在这样的思想意识,都有这样的思想包袱,都不愿“肯动脑筋”,或者说都不敢“肯想问题”,其结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不利于整个营销团队的成长和发展。从领导者言,以一人的大脑之辛劳,令所有团队员工的思想都放假,这是极其错误的,甚至是强盗的行径,长此以往,培养的营销人——不客气地说——只是一群思想的懒汉和精神的奴才。从被领导者言,一切都唯上,一切都唯本本,不敢勇于思考,不敢勇于探索,不敢勇于创新,长此下去,就永远只是思想的侏儒,行为的矮子,就永远长不大,就永远成不了市场海洋里的闯将和赢家,职业化自己,恐怕只是一个美妙的海市蜃楼、虚无的井中之月。

毫无疑义,这样的营销团队,从上到下做市场、做销售就只知道用手、用脚去做,做完了分销陈列,产品上架,端头买赠,就以为完成了所有的销售工作,不出货、不上量就只能怨天恨地了,拿“时也、运也、命也”来搪塞。这种现象和现状,倒令我想起了鲁迅先生与故乡闰土一段经典旁白:“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思想是一种营销需要。商场如情场,妙用思想营销,才能勾引天下男男女女之心。所以说,有着独立思考特性的营销人,更注重的是以一种思想、以一种观念去销售产品,也就是说用脑、用心去卖产品,而不仅仅是用手、用脚去卖产品,把货摆在“水果店里出卖”就算万事大吉了。

再进一步说, 一个营销人不开动脑筋,不独立思考,对任何一个公司的营销团队的建设,对其品牌的中长期的发展极端不利,市场也不会阔步前进,企业营销的生机就有可能停止。正如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先生所说的那样: “不动脑子,不研究问题,这样就很难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之所以帅才奇缺,之所以经营管理型人才很少的深层次矛盾就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一个公司的营销团队要永葆青春,职业营销人一茬一茬地涌现出来并不断地更换下去,但依然保持非常强的竞争力,历经百年而不衰,最根本的是要倡导独立思考之精神,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几十年、几百年,以此为内核,代代传承,形成企业大营销文化中独有的思想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长存,企业的营销系统各个部门的发展方向、销售策略、市场规划等等,就不会盲目地随某个“一把手”的升、退、调、离而改变。同时,营销团队的每个营销人也就不会轻易地做“风吹两边倒”的墙上芦苇,说话做事看上级经理的来头、看其眼色、看其风向。

惟其如此,原玛氏公司的高级经理俞雷先生所忧心忡忡的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目睹的怪现象——

“你的老板喜不喜欢你,就看你皮鞋擦的好不好。于是关心老板的生活起居要比关心自己的业绩更为重要,关心老板的喜恶要比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更为重要。”

“这种秀已经越来越让营销团队失去市场的敏锐嗅觉,低职位的营销人员因为不能决定什么,所以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也并不急于改变什么——因为改变本身意味着职业的风险。高职位的营销人员根本就看不到什么现实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市场拜访的路线都已经被事先安排好了,他们被低级别的营销人员前呼后拥,犹如在牢笼。”

——才能得以根绝,企业的思想营销文化才能步入健康的高速公路之上。而且,长此以往,那种营销团队里的“政客型的营销人”才能逐步地失去市场,直至销声匿迹,那种“思想型的营销人”通过艰苦的历炼,也才能完成身份的嬗变,达到雨后春笋般的欣欣向荣。

当然,营销人独立思考不是自行其是、另搞一套。思想要自由,决策要一统,工作方法要创新。独立思考,固然难免犯错误,但那是错在明处,容易纠正。

国务院前任总理朱镕基的人生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愿天下5000万营销人始终激情如一,都能学会并善于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大营销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同时,愿天下大大小小的营销“一把手”更要有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给独立思考的健将、闯将以信任、以支持、以帮助、以爱护,要以坦荡荡的君子胸怀,不报复他、不排挤他、不挖苦嘲讽他,也不抓小辫子、不给小鞋穿。诚如此,中国的营销事业就大有前途,傲然屹立于世界营销的大森林之中,披荆斩棘,勇往而无不胜!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2

高中历史学习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主题问题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结论个性化的特点,目前一般采用“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基本模式。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标就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

高中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因此,贯彻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由静态向动态、由保守向创新的转变,用发展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高中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门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所以历史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既然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因此历史知识的“程序性标准”之核心即在于“如何将史料化做历史证据的正当运用”——对史料证据的运用有所认识,在于以历史的教与学,强调学习历史“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认为应将“运用史料为证据”之概念与能力,引入于教学之中。他们强调,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

当前历史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仍习惯于或热衷于把搬运课本知识当做根本或唯一的任务,教师教得死,学生学不活,把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处理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件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基础型向基础应用型的转变。基于此种观点,从历史知识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新历史学科理念,乃以史料的运用为其历史教学法主张的起点,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乃成为新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理念的重点之一。所谓认识史料的运用,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也要掌握理解历史证据时牵涉到的各种概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分校)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78-01

独立人格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亟待加强培养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独立人格精神进行培养呢?我认为:

一、课堂教学力求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

‘人命定是自由的’,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1)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2)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作的一切负责,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人即自由”。教师的在课堂上最重要的职责是如何让学生完全打开自己的生命,彻底敞开自己的胸怀,最大限度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要让学生达到自由的阅读境界,就离不开对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的营造和保持。民主是自由的另一种表述,他强调老师要明确自己的权限,明确学生应得的权利,该学生去做的事,老师决不越俎代庖。从而在一种平衡中不断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进程,不断使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得到加强,自由飞翔的翅膀也就会越来越健壮。而当他们一旦有了高飞的欲望,就不会再满足于在地上爬行。

二、鼓励独立自主的思考,不以标准答案衡量学习的成败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写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独立阅读的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力图达到的总目标之一,独立的阅读能力源自于学生独立人格精神的培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的确应该切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不应以标准答案来作为衡量学生阅读效果的唯一标准。学生一旦被固定在一元的标准中,便会失去自我的独立性;而只有在多元开放的教学态势中,学生的独立的意识才会逐渐形成。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按照标准答案,权威评论去规范学生。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丧失殆尽,学生的阅读思考仅仅限于老师对教参的照本宣科,仅仅限于去背记权威的观点。

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独立创造的主体意识。把独立创造的权力重新还给学生。把本来应该是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如此,学生自然便会从习惯于听从老师以及教参的固定的答案或评论逐渐变化为运用自己独立的思考去重新审视权威,寻求突破和创新。我们宁肯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有点稚嫩的观点和表达不太深刻的感受,也总比让学生机械重复别人真理的结论强上百倍。

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究,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建构学生健全的科学精神素质。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理性自觉的重要途径。有疑问才有进步。读书最终是要引领学生走出书本,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自己独立地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保有一颗开放的,敏感的,善于质疑的心灵。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所说: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借鉴苏格拉底式的谈话艺术,关注精神的成长,重视求索真理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学生的独立人格的不断完善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通过“精神助产术”来引导年轻人理性精神的唤醒与思想的升华。苏格拉底谈话的实质是要学生在不断自我否定中逐渐学会理性的思考,自我的反思,不断怀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的前提,从而达到独立批判精神、独立人格精神的培养。如果在交往与谈话中,仅仅是把现成的答案或自己的思想,想方设法得让他人接受,那谈话就变成了思想的灌输与道德的说教,这是引不出真正的理性的。”而只有理性的真正觉醒才有独立人格的生成,从而形成独立探究的冲动,独立创造的渴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好好学一学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开启学生理性大门的钥匙,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体验到一种独立个性的存在,体验到一种探求真理的。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引出自觉的理性精神和独立人格精神。

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当开展课堂辩论

学生独立人格精神是在不断自我反思与对他人思想的不断扬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适当地开展课堂辩论,能开发学生的独立人格的潜质。学生在辩论中能够保持思维的敏感,保持批判的锋芒,保持对深究课文、探索知识的渴望。

在辩论中,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在他们引经据典的论证批驳的过程中,能够把属于自己的观点,清晰、简洁的表达出来。这对于他们独立意识的强化、独立人格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些可以引起辩论的文章的观点,决不要放过通过设计辩论促使学生独立人格精神不断发展的机会。

辩论中闪现着学生创造思想的火花,辩论中尽显学生独特的个性。组织辩论,应注意论题的选择,选题不能脱离开课文的讲解,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和学生的思想阶段,尽可能选择学生最关心的辩题,又能充分帮助突破理解课文的难点。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遵守辩论的规则,礼貌地,机智得体地进行辩论。总之,通过辩论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积极地钻研课文,深化文本阅读,形成独立、敏锐的阅读思维品质。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4

苏格拉底微微一笑,举着苹果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再一次提问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究竟有什么味道?”

有更多的学生举起了手,他们一致地认为,空气中有苹果的味道。

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依旧微笑着注视着他的学生们:“大家都认为空气中是苹果的味道?”

这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吗?这一次,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只有一个学生除外。

苏格拉底走到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面前,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苏格拉底问他:“难道你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

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是的,先生,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

这时,苏格拉底突然带头鼓起掌来。他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故事很简单,但很多人一笑了之之后,依然会争先恐后地加入到认为空气中有苹果香味的队伍中去。通常,这个队伍是异常庞大的,庞大到可以众口铄金,甚至庞大到可以让那颗假苹果继续以假乱真下去的荒诞境地。

柏拉图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当所有人都盲从于一个结论时,他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一个人想事情、做事情能够与他人不同,并最终能够抵达更高一层境界的保障。

日本地震,中国抢盐,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却能够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因果关系,这不是国人有着多么丰富的想象力的体现,却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社会中独立思考精神的稀缺。

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现状来说,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是难得,而是尤为可贵。当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去嗅闻空气中那虚无缥缈的苹果的香味时,我们迫切地需要有那么一些人,能够果断地站出来,指出苹果的虚假,道出事情的真相。

早在82年前,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碑文中就曾指出:“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时间推移了近一个世纪,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却并没有在国人身上得到有效的发扬。是什么力量让我们面对一个虚假的苹果而去盲目地肯定那臆想出来的香味?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敢甚至不愿去揭露那一张薄纸之后的真相?

希望我们今天的追问,能够有助于明日的进步。

“抢盐潮”看出国人独立思考能力匮乏

日本的核电站泄漏影响到了国人的餐桌,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在“全球化”的今天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呈现着。“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以后的海盐都被污染了,不能吃”……炒作的流言借助网络、微博、短信,一夜之间点燃了公众的恐慌情绪。3月16号,北京六里桥一些大超市里买盐的队伍排了将近400米,而据江苏媒体报道,某房产项目开发商决定,到售楼处看房的客户,不管是否买房,当场赠送每组两袋食用盐!

三人成虎的闹剧为什么能够屡次上演?从板蓝根盛行到生吃茄子,从“豆你玩”到“糖高宗”,从抢盐防核辐射到咸菜、虾皮、酱油一把抓,种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群体行为,折射出了大众独立思考能力的严重欠缺。

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能力,且不论抢购风中有多少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至少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不在少数。抢盐“抢”出了教育问题中核心的一块――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简简单单将老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好学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教育家斯金纳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最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他所说的“教育的本质”,正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抢购风中,我们能从挥舞着一把把钞票的人们眼中看到什么?是盲从、跟风、不加思考判断。

让人稍许欣慰的是,政府和科学松鼠会等团体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群发等形式给抢盐恐慌的大众普及了一般性的常识,让抢盐风没有急剧蔓延。可反过来看,我们一定要被告知,才能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吗?

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承和思维方式的锻炼,让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具有建构在一定判断上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有一天,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没盐吃,那将不可想象。(人民网)

偏爱独立思考的公民成为了稀有动物

从传统文化形态来看,中国人习惯于从众,而不是独立思考。一旦遇事,很多人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跟着风潮去抢购。在媒体的报道中,那些提着大包小包去超市抢购食盐的人,并非都真的相信坊间传言。许多参与抢盐的人,未必真的在意什么“核污染”,更谈不上真正了解“核污染”,之所以参与“抢盐”行动,主要是因为周边的亲朋好友及左右邻居都在抢。按照国人的惯常思维,既然都在抢,我为什么不抢?

中国人不习惯独立思考,又和中国传统的管制模式有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乃至今天,中国人一直生活在“被管制”之下,大家习惯了听命令、看通知,习惯了步调一致的行动,习惯了大小事务由政府包揽统领。所以,人们不愿意、也没有冲动去真正独立思考。

如果把人心中隐秘的江湖中国比喻成核辐射,那么最好的防护体系,就是公民精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邻国日本。九级地震,扑天海啸,火山爆发,及迄今仍苦无对策的核危机,大自然的致命打击频频降临。但大自然纵然能摧毁日本的城市和村庄,却无法摧毁日本的社会秩序;纵处末日,日本也并无末世之相,没有社会崩溃。其强大的抗打击能力,的确令人叹服。但这样的坚强与优雅并非与生俱来。公民精神不是计划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只能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发育,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成长,潜移默化为每个公民的本能。(凤凰网)

独立思考是直立独行

思考是人在世间的一项极其珍贵的品质。在思考过程中,社会的习俗,权威的论断,书本的道理,不能不对一个人的判断发生影响。但是,不同的人,受影响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些人,固然也要听一听习俗、权威、书本怎么说,但决不盲从,而是认为别人的任何观点或习惯,都有可能错误,因此他要广泛搜集各方面的思想材料,多方比较,深入思考,再得出结论。一些人,则是盲从于多数,屈从于书本,听从于权威,对它们不加怀疑地接受,也禁止别人对它们进行怀疑。前一种情况,称为独立思考;后一种情况,称为缺乏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义十分重大。因为任何一个权威、任何一种书本、任何一种习俗,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一个人只有重视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才能找出这些缺点、错误,使自己的事业少走不必要的弯路。因为生活总是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在一个特定的处境下,该用哪一个普遍性真理,又该如何找出一个特殊性的措施,最终要靠自己的理性去定夺,任何其他人――无论这个人与你的关系多么亲近――都无法替代。如果说,大自然赋予森林的逻辑是:让每一棵树木以自己的根、茎、叶向大自然汲取营养,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发展;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逻辑是:让每一个人以自己的头脑、心灵来对人世间各种现象的深刻本质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找到自己的前进道路,进而实现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

在人类文明中,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与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所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大凡新的思想、观点、理论,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首先提出的,大凡新的事业、道路,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奠定基础的。一个民族,如果热爱独立思考的民众为数众多,那么新的思想就会不断涌现,社会存在的各种缺点就能不断得到克服,整个民族的生机活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一个民族,如果热爱独立思考的民众人数稀少,或者民众的独立思考习惯遭到粗暴压制,那么这个民族就十分危险了。因为新的思想无从产生,存在的缺点无从克服,整个民族的生机活力也必将遭到全面窒息。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事物,取决于你运用什么理论。理论决定你能观察到什么。”公民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需要对真理的热爱,具有“在真理面前低头,不向一切世俗的权威低头”的胸魄,具有“人的天职在于追求真理”的信念,具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志。在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背后,站着的是直立独行、健康茁壮的成果。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功名利禄,只有物质享受,那么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很难在他的生命中发育生长的。

巴金,一个消逝的思考者

巴金先生去世,中国的文学和思想界失去了一代文宗。在对巴金先生的诸多纪念中,焦点大多集中在缅怀巴金的文学成就和文学活动,哀婉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文学时代的终结,颂扬其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象征地位。然而,这其中似乎忽略了巴金作为一个思考者的角色。经历了绵长而且波折的历史和人生,思考者巴金,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贡献出了由血与泪凝聚、由心与思锤炼而成的真知灼见。

思考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人,进而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利,才可以展开独立之思考。巴金曾经说过:“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一方面,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就是冲破“套子”的人,既冲破别人所设的诸多套子和禁忌,也冲破自己已有思想的樊篱。另一方面,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在思考的过程中,愈加清晰地认识到独立思考之于人,就像面包和空气之于人,既是维系一个人存在的精神基础,也是人之基本权利。这其中,支撑着思考者的,不是“勇气”和“良知”等易于被摧垮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人之生命的尊重。若无独立思考,人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人如何成为人而异于鹦鹉或木偶?

思考者巴金,在年老力衰之暮年,以饱经忧患之身躯,与生命的自然衰竭赛跑,勤力著述,把自己的思考所得贡献给民众。巴金的思考所得,概括起来就是一句众人皆知的常识:“讲真话。”巴金自述:“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在真话被讲出之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情况下,由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环境、绵密思考的能力,或者迫于压力,或者寐于潮流,说话的人会把“自己心里的话”“自己相信的话”都当成真话。思考者巴金告诉我们,“真话”不仅是心之所感、身之所信所行,而且必须经过独立思考的锤炼,才能够说出来并成其为真。

“讲真话”是一句素朴的话,这句话因为巴金的讲述而被中国当代的思想史所记录并广为人知。历史赋予了巴金“讲真话”的机会和能力。在漫长人生的后半生,巴金不仅经历了历史和“真话”的变迁,以厚厚的《随想录》说出了关于我们的历史和时代的真话,而且说出了自己对真话的思考,这是思考者巴金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儒家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之类的话,说出了思考的表面流程,却淡化了它的艰辛。巴金说:“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为了认识自己才不得不解剖自己。”思考的过程,包含着探索、认识和解剖――对社会的探索,对自己的解剖和认识。很多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思考者,有着对时代和历史的诸多言之成理的看法,却没有解剖和认识自己的勇气和途径。时代的变迁,由每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构成,积小流而成江河,积小隙而溃长堤。在时代面前,个人必须思考自己,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同时,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那一部分,不可轻易地推卸给他人、时代等诸种因素,更不可以时代和外部环境为借口,为自己的懒惰、人云亦云和随大流寻找借口。思考者巴金告诉我们,所谓独立思考,就是借由解剖和认识自己进而建立自己的过程。这个“自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南方都市报》)

五四精神・独立思考・容忍

对于成长在内地的我来说,年轻时代,对于五四青年节当然不会陌生,而且,我还是在那一天,加入了共青团。虽然五四精神是再自然不过挂在嘴边的名词,也记得反帝反封建爱国行为这样的定义,但其实对于还有五四精神,那个时候的我,只知道这些,也只需要知道这些。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觉得,应该去了解一下这个代表了整个青春岁月的日子,因为历史课的内容,早就随着岁月没有了踪影,只有“五四”两个字,伴随着“爱国”这样的一个概念,还在我的记忆里面。重温过这段历史,对于的精神,发现原来可以理解成为对科学民主的追求,也可以理解成为爱国自救的精神。但不管怎样的理解,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青年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真理和公平正义的追求,还有就是对黑暗和强权的不屈。而这些,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是在那一天,我看到了很多陌生的名字,因为说到那个时代,按照自己在课堂上面读到的范文,记得的只有鲁迅,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篇踢鬼的故事短文,无形中加固了我的无神论。至于他的那些其他的小说,我也还记得不少,不过大部分还是自己从课外读物里面找来的。那个时候我还小,只是觉得过瘾,还是到了今天,我才体会到了里面的深刻,因为只有对社会的失望,才会写出如此尖刻的文字。只是这样的国民性,似乎放在21世纪的现在,还是会引发共鸣。

因为这样一段话,让我记住了胡适:“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怎样的防身本领?那就是学会独立思考。鲁迅这些社会批判性极强的作品,自然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人格独立,思想自由,虽然胡适和鲁迅走的路线不同,鲁迅也曾经苛评过胡适,但是在这一点上,两个人却同样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其实正是因为有了“鲁迅们”激进的社会批判,希望从改变中国人的人性入手,加上“胡适们”温和的自由主义,从民主的角度出发,两者的并存,让我们看到了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中国的一面。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容忍不同意见的雅量,那么独立思考的不同结果之间,就不会有并存的空间,容易走上专制和极端。对个人、社会、政府、宗教、政党,都是一样。胡适说,他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要重要,因为有时候他甚至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轰炸,越来越多的人对第三方的所谓的真相说明的依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倾听不同观点的耐心和气量。或许,在纪念“五四”的日子里,应该这样回望:1919年的中国,只有知识分子自己创办的几份刊物,资讯的流通远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快捷和广泛,但是知识分子独立思考之后产生的思想,就好像星星之火,推动着中国走向变革。而不同的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却能够同样掷地有声。(闾丘露薇)

青年人应学会独立思考

我认为,留下的精神财富中,最大的财富是“精神自主”。以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和姿态号召青年:你是你自己的,你的头脑是你自己的,谁说了都不算,你要自己来判断。你的精神你做主,方为真正的“新青年”。

纪念未必要排队演讲或者歌舞喧天,那样的纪念太过肤浅。不论如何纪念五四精神,只要判断是自己认真思索和独立做出的,不迷信,不惧权威,只要坚持了思想独立,都是在践行五四所留下的最有益的精神。

不能不说到国学复兴和汉服运动。现在出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论主流评论者如何的反对、讽刺和批判国学复兴、汉服运动这些“走向复古,重归蒙昧”的思潮,都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断加入其中。

这其中真正的问题在于:你说国学运动和汉服运动不好,那只是你自己的看法。是好是坏,是善是恶,青年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身躯体验,用自己的意识判断。声音大的人说什么东西是“走向蒙昧”,青年便跟着批判,这才是真正的蒙昧。

不能不说,当下的中国,一切坚定践行独立理念的青年才是在事实上而非口头上继承了五四精神。至少,他们不会迷信书本,他们不会在对一个东西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便随意批判和诅咒。一种文化的善恶、优劣、得失,青年人正在学会自己观察、独立判断。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三:青年热爱本民族的传统,青年能放眼世界的文化,青年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中国三者皆具,中国就充满希望。(汪洪波)

谈独立思考

茅盾

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

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5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6

如果我们能够从当代社会的电子钟上抬起空乏的头颅,将目光伸向中国“知识分子”的源头,我们会隐约看到殷周时代的君子,那些如青铜器一般高贵沉稳、坚毅内敛的“士”,其精神深处无不泛着幽亮的独立之光。这些因掌握了知识而从群体蒙昧中脱离出来进而赢得人格与精神独立的士,皆以独立而刚硬的骨头面对乱世与钢刀,面对君上与臣民。他们长久地行走,思考,发声,把自己炼成一根时代精神与文化的体温计,并用自己的呐喊与文字调节整个时代冷热失常的体温。他们不是等时代来慰问自己,而是用自己创造的冷,创造的热,去测试,去体贴,去改造,去纠正,去更新时代的文化,进而促其在良性生长中日渐拔高。

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上古之士,比如心有七窍的比干,我们会发现他那颗玲珑心事实上是一颗即使被烤到火刑柱上也依然不行苟且的独立之心。而披发行吟、抱石自沉的屈原所抱着的那颗石头,又何尝不是一颗不甘沉沦的独立之心。

“君子以独立不惧。”(《周易・大过》)任何一种勇毅强健、富有创造精神的灵魂都来自于因独立而毫不畏惧之心。而一切思想文化恢宏壮阔的时代,都有赖于那些独立而伟大的灵魂。当我们翘足仰望遥远的秦汉魏晋与盛唐隆宋,以及并不遥远的民国,我们会讶异那些伟大的文化创造者绵绵不绝、浩如江河的创造伟力究竟是从何处来的?看看那些伟大的诗词歌赋,抚摸那些碑刻上不朽的篆隶楷行草,再研究那些文化巨人的人生阅历,猛然醒悟,一切伟大的文化创造都源于独立的人格。大师庄严或不羁的衣袍下无不藏着一颗独立之心。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7

【关键词】自由 理性 独立精神 逻辑

作为五四后期人物的殷海光,一生皆以自由为宗旨。他追求“内心自由”和“外部自由”并存的“健全的自由”。殷海光把“内心自由”看作是“一切自由的起点”。“内心自由”可以让人这个道德主体克服自身欲望。人要获得自由,必须要让自己主宰自己,理性的克服自己欲念。缺乏“内心自由”使得现代社会正走向金钱和物欲的异化之中,使人患上了缺乏道德病症。正是为医治这种病症,殷海光特别强调“内在力量”,企图以此来挽救现代人的堕落。殷海光在注重内心自由的同时强调了“外部自由”。殷海光指出:“一个人尽可以注重内心的自由而不注重表现的自由。但是,如果一个人只能有内心的自由而不可能有外部的表现自由,那么这种内心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萎缩的自由。……有而且只有现实化了的自由,才是健全的自由,我们所追求的自由,应该是这种自由。”也就是说只有达到内心自由且能够表现于外部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人都向往自由,然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只有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我们才得以获得真正的自由。自由的本质是理性的,而不是放纵的。殷海光认为自由以理性为本,以理性为本的自由,它的基础是坚实的、不易破灭的、可靠稳固的。因此它所导向的世界是积极向上的。相反如果自由是以本能的冲动为本,它的基础是动物性的,是没有思考的、放肆的,导致的也是不稳定可靠的世界,这种世界充满了物欲横流、人欲横流,最终也必将走向毁灭。很多人谈及自由,往往想到的是本能的放纵,然而这完全不是自由。自由必须以理性为基础,建立在理性和秩序的社会上。斯宾诺莎说过,理性能使人自由,真正幸福的生活是理性的生活。理性是这个社会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是我们所有个人得到幸福的正确途径。理性的生活是个体和总体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种和谐,而在这个和谐的基础之上,才产生了自由。这样的自由是自身给予自身的,而不是通过别人或他物所得,唯有这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们个体对于自由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但个体对于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却未必清楚地知道。自由以理性为本,那么个体要获得自由首先要培养理性的品质。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每一个个体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我们人类思想与行动固有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方面,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理性和非理性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这里所说的非理性是指非理性因素在生活中的正面价值,如直觉、情感、灵感、下意识等。而不是不讲规则秩序,满足自我的自私行为。我们要抑制非理性因素的负面作用,肯定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用理性去控制非理性的危害,让理性占主导地位。减少因为缺少理性造成的盲目跟风和冲动的行为,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盲目无知的交给非理性。要让理性主宰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使社会走向真正的和谐发展。现实生活中,要想得到个体与总体之间的和谐,达到真正的自由,需要清楚地认识理性、学会理性生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统领我们生活的思想要合乎逻辑。通过严谨的训练方法可以获得逻辑思维,并且对方法不断地加以改良反思,不仅可以使个人获得逻辑的方法,同时心理倾向也受到这种训练得以进步,心里倾向于逻辑也就是理性的开端。刘培育曾提出:“逻辑是人们言语交往的工具,是人们求知的方法,是人们理性的支撑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就不可能有健全、成熟的理性,就不可能积极有效地认识世界,也不可能进行成功交际。”也就是说,逻辑不仅仅是一种论辩的工具或是论证的方法,它也是理性的基础。通过逻辑训练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我们从对于理性认知到真正地学会用理性指导生活,都离不开逻辑。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离不开语言交流,而有效的语言交流离不开逻辑。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会论证,不会反驳。比如说,你说一句这杯子是圆的,他反驳你,但是他不会说这杯子是方的。他会说杯子是白的。每个人都站起来说:我的观点是……却不加证明。好的,那无法讨论,因为你的观点就是你的,不需要讨论,需要讨论的是你如何证明以及你的依据。只说自己的观点,别人反驳时只会判断错与对,这会伤感情,容易争吵。我们说了很多话,但是没有出现真正的讨论,没有达成共识,甚至没有一个主题。这是怎么回事呢?给了我们自由,我们却不会讨论。原来是我们的教育从小就缺少了逻辑教育,我们从小就接受着灌输式教育,缺少独立的思考,不能独立论证及推理。我的大脑一直被“宣传”着,宣传是利用人逻辑的谬误来进行的误导和洗脑,是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虚假新闻、灌输式教育和错误的引导是宣传家常用的方法。不给我们事实,不教我们逻辑,不让我们独立思考,让我们失去思想自由。宣传之可怕在于他可以用假的前提,也可以用真的前提,用错误的逻辑推出假的结论。所以宣传家往往不喜欢事实,或者只喜欢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再运用假逻辑推得假结论从而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宣传家是以假为真来控制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变得不会推理,不会论证,不会正确的表述自己的思想。即使给了身体极大的自由,思想也是不自由的。因此,我们要实现思想自由首先要保持自身独立的思考,培养我们独立精神。殷海光认为自由精神与独立精神相互涵衍,或相互蕴生。有独立精神的人就一定有自由精神,有自由精神的人也一定有独立精神。反之,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没有自由精神,没有自由精神的人也没有独立精神。有独立精神的人在思想上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不人云亦云,思想灵活且自由,在广纳众长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认知,并能做出独立的判断。有独立精神的人在行为上表现为特立独行,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遇事能够靠自己的判断剖析问题。有独立精神的人,他的言论和行为都是独立的,不受他人影响与限制,因而他也是自由的。一个真正的自由人,必须不崇拜偶像,不屈服于权威,不被束缚于条条框框,而是具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风格,理智清明,分析正确。这样的人,常应有他个人的兴趣。在个人的兴趣作分进的发展中,逐渐流合起来,才能使旧的文化得到新的形变。有着自由精神的人,表现于外是他们在事实面前各有各的不同的想法。因此,人们往往会以为自由人是思想永远不能一致的人,有些自由人也以为如此。但是这只是自由人的表象,并不是自由人的本质。自由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思想不一样,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任何方面思想信仰都是互异的。这种情况下思想一致性并不妨碍他是一个自由人,因此,思想的殊同与是否为自由人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这些自由人如果各自分离便没有力量,如果聚合在一起便产生新的力量,形成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时代,这个时代的人都是有着独立精神的自由人。最终会成为一个为个人自由发展但又稳定的新时代。

作为一个自由人,保持独立精神的同时需要学会用有条理的论辩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从而实现言论自由。而有条理、系统的言辞需要掌握逻辑规则。如果缺少逻辑去言论,我们将无法理性的谈辩,这样的言论是缺少可靠性的。这将造成无法有效的理解和沟通,或是蛮横无理的强制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不平等的对话。掌握逻辑的智慧去发表言论才能有条有理、理性的实现言论自由,才能真正有效的进行沟通、决策,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民主法制社会中去。理性的言论自由则需要褪去语言本身的颜色,对事物进行真实的描述。殷海光曾把带有价值评判的语言或者是情绪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称之为“有颜色的思想”。这种“有颜色的思想”往往会造成谩骂、偏见、势利、吹嘘、株连等现象。他把中性语言所描述表达的思想称之为“无颜色的思想”。这里的中性语言既不表示赞美、夸奖,也不表示贬低、批评。它能更好的陈述事实,让我们理性的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要做到独立的思考,需要我们去过滤掉夸张的、带有颜色的语言,摘除有色眼镜和撇去偏见,尽可能的搜集那些中性事实。当我们顺从这些“有颜色的思想”时,我们的思想观念就会被别人引导,盲目的跟从别人所说的,思想首先就失去了自由。我们的社会理性需要中性语言。张建军提出“中性语言具有认知功能,能够提供给人们认知的便利;而情绪语言具有煽动情绪的作用,缺少认知功能。”中性语言更好的陈述了事实,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认知。而情绪语言往往会煽动人们跟着它的思想走,从而影响人们的认知。喜欢使用情绪语言的人往往是那些缺少事实不能用逻辑论证事情的人,因为不能用逻辑论证事实,只好一味鼓吹自己观点,使用情绪语言煽动人们去相信他。作为语言使用者要用好中性语言。社会上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一个新闻事件使用中性语言的频率体现的是这个社会的理性和文明。同时,我们作为语言的接收者,作为听众、读者时,如果任由带有情绪的语言牵着我们的思想,我们将失去独立的认知和思考精神。真正的思想自由要通过理性去引导,逻辑去论证其真实性。保持独立的认知,避免出现人云亦云。保持理性的判断,不要被错误的逻辑谬误所蒙蔽。经验科学的发展,在一开始是有颜色的,到后来颜色愈来愈少。科学知识建立最重要一点是它只诉诸经验与逻辑。人类逐渐摆脱了祖训、权威和各种各色神话之干扰,而让纯认知作用从心理迷雾中透露和洗炼出来,从有“有颜色的思想”逼近“无颜色的思想”。因此,殷海光主张加强思想训练,提出以逻辑经验论为基础,进行“无颜色的思想”。

殷海光追求的这种健全的自由才是他自由思想完整的表达,这种健全的自由包括“内心自由”和“外部自由”。“内心自由”通过保持独立精神衍生自由精神,而“外部自由”通过掌握逻辑规则实现言论自由。而自由以理性为本,用殷海光的话来说即是:以理性出发,得到结论如果不同,我们应该坚持理性所得出的结论,因为它是合乎逻辑思维的。@样的言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和故意鸣高。它得到的认知也是独立而理性的。本乎理性认知而建立的信仰是值得用生命去保护的。

参考文献:

[1]殷海光.思想与方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殷海光.殷海光先生文集[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5.

[3]何卓恩.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张斌峰,何卓恩.殷海光文集・卷三正确的思想评准[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5]张斌峰,何卓恩.殷海光文集・卷二知识分子的使命[M].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6]张建军.逻辑的社会功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M].北京出版社,1998.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8

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报告,我想决不只是针对两院院士的,也是针对全国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队伍说的“肺腑之言”。或者也可以说,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报告,是对全党发出的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号令。这号令的“主调”就是质疑、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质疑”是创造性思考的品质;“批判思维”是创造思维方式;“独立思考”是创造思维的人格精神。有质疑才有批判,而质疑和批判郝离不开独立思考。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它是科学态度下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批判并不等同于否定,它是一种扬弃,或否定之否定,也有批评与评判之义。独立思考,就是根据事物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演变,提出新的见解和补充意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曾提出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就是和中国共产党独立创造的,不是照搬外国的。和平建设时期,提出了对资本家企业实行赎买政策,也是一个创造。“”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共同富裕,这是对毛式社会主义模式的质疑、扬弃与修补。可以说,没有质疑、批判和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成功,不可能给全国人民带来福祉。

邓小平在世时常说,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错了就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光按本本办事,我们这个党的思想便停滞了。这些话,是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关于质疑、批判和独立思考精神的。总书记和总理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报告的基本精神,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承接和发扬。这是一脉相承的。为社会各界乃至为全党吹来了强劲春风,一股增强创造活力的春风!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9

王栋生老师的“公民自由写作”教学,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效。他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参考借鉴资源。他是教授级语文特级教师,他又是知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他本人在写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对写作本身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理解。笔者试从作为特级教师的王栋生老师和作为作家的吴非两个方面谈谈带给广大语文教师的启示。

一、作为特级教师王栋生的启示

对照王栋生老师的写作教学,我们写作教学中的不足是很明显的。首先,我们没有真正将写作教学视作立人的重要途径,没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我们的写作教学没能为学生提供宽阔的写作空间。王栋生老师写作教学的立人理念和原则、方法对青年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写作教学很有启发意义。

1.教师要具备立人、成人的强烈的自觉意识

写作教学要重视培养健全的社会公民。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发展学生健全的情感;重视通过引领学生开展文学创作等方式,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要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教师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写作教学是否具备强烈的立人、成人的自觉意识,审视自己的写作教学是否以培养健全的人为己任。

2.教师要开放广阔的写作空间

首先,写作教学要帮助学生无限拓展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打开“发现”的视野,将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社会、心灵都囊括进自己的写作天地。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真实地外化自己的思维,尤其鼓励其质疑批判、自主选择、独立创新的价值取向。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写作与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紧密联系,从而在专业领域里积淀起自己的开拓创新的研究素养。

此外,写作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选题、自由安排写作时间等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自愿、自觉的状态下,尽情挥洒青春的激情、生命的才华。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能够终身正视写作也是很有利的。

二、作为作家吴非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林放杂文奖”的获得者,作家吴非思想的深刻、批判锋芒的锐利、语言的清新亮丽,足以使操持语言的作家们为之刮目。王栋生的写作教学,用其成功的、丰富的写作实践,提醒我们审视写作教学的前提――语文教师的写作激情和使命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强的言语能力。

1.教师要保持写作激情和使命感

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有意识地积蓄写作的冲动和欲望,要经常酝酿和保持写作的激情。语文教师要视不懈锻炼自己的言语能力为一己之使命。

对写作怀着真挚深沉的热爱之情的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也同样有激情。激情是推动教师更积极地思考、组织和开展写作教学的一大动力。它能促进语文教师更主动地发现和认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努力地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主动地学习他人的经验。最终,促进语文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获取写作教学的成效。

2.教师要炼就独立的思考能力

语文教师能够思考,有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对身边的现象才能有独特的理解、独特的表达。如果教师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只能人云亦云,这种懒惰的精神状态很容易感染学生。写作练习中学生也很快能学会逃开独立思考,用空话、套话来搪塞。而语文教师能够独立思考,对身边的现象问题经常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能展现个人独特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写作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教师首先得具备这种精神和能力。

3.教师要优化言语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和言语智慧为目标的写作教学,要确保其获得成效,语文教师首先要优化自身的言语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超的言语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验、思考很好地表达出来,才能在写作教学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只有重视在写作实践中经常运用基本规范、多种多样的技巧,对规范和技巧的运用才能有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更合理、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提高规范和技巧运用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坚守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永葆自由精神和不断学习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增加我们的生活智慧,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

独立思考的精神例10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才能更新思想观念,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我们清楚地知道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发展速度与进程,创新型人才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步前进。在21世纪,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诸多学者指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就是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低下,为此,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三学生很快就会成长为国家的建设者,其培养任务更加紧迫。广大政治教师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明确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与中国发展的总目标,从现在做起,讲改革,明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为了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改精神,近年来的政治考试说明都强调政治高考要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由过去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目标。为此,广大政治教师要适应高考要求,引导学生明确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目标,全面树立创新意识,大胆弘扬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