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09:47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1

【Abstract】for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art classes, bilingual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focus and difficult, but also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reform,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r professional level,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directly affects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art of bilingu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he importan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art majors mainly for professional needs,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improve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e, its feasibility is mainly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level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tudents of foreign information interest etc..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will be helpful to the art class specialized self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art class; bilingual teaching; importance; feasibility

双语教学按其字面意思理解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和交流。中国现行双语教学主要是汉英双语,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也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高校。双语教学在加强师生外语学习的同时,培养用外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以第二语言为媒介的特殊授课方式,有利于师生建立国际视野,进行多元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创新。双语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并获得成功。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双语教学理论和体系,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西方国家双语教学大多出于种族同化、文化认同、社会稳定等社会和政治需要,” 这与中国的双语教学有着本质差别。我国的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型的双语教学,主要目的是掌握外语。教学目的、目标、方式、方法与西方国家不同,语言环境与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差别。

一、 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20世纪下半叶,高校教育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也迎来了“入世”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作为我国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大中专院校,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转变。双语教学的实施是此次转变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双语教学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多维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双语教学正成为国内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

1、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非常重视高校的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把双语教学作为一项评估指标,进行考核。因此,各高校已经把双语教学提上日程。“985工程 ”和“211工程 ”高校中的艺术类院校、综合类大学中的艺术类学院,在其开设的比较类课程、鉴赏类课程、专业外语类课程等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尝试,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受益学生数以万计。其中优秀的毕业生或出国深造、或在跨国公司就职、或在行业尖端企业工作。他们在享受双语教学带来的好处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扬出去。

2、省市级艺术院校现状。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省市级艺术院校努力提高自己,争取在激烈的院校排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省市级艺术院校的双语教学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诸如双语环境缺乏、双语师资不足、双语课程与教材的选择不当、双语教学方法应用和结果评价方式欠妥等。这些使得我国省市级艺术院校的双语教学发展缓慢,不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地服务师生。对省市级艺术院校而言,双语教学的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 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依据中国具体国情,构建出适合我国师生的双语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为了与国际接轨适应新形势发展,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双语教学的规定,指出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要占总课程量的5%以上。” 由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起步较晚,教学质量有待完善,教学效果仍需提高。因此,加强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保障双语教学质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就成了当务之急。

1、专业需要。既掌握现代技术又通晓外语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各用人单位宁可出高薪聘用这类型的复合人才。艺术类专业与传统文理科相比,更需要积极借鉴他国的先进创作理论,并在优秀作品的品鉴中完善自我。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艺术类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偏远地区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与发达地区的同行竞争时,地域劣势就显明地表现出来(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专业除外)。如何弥补专业竞争上的不足,双语教学也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开阔视野。眼界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直接影响创作的宽度和深度。如何开阔艺术类专业师生的视野,自我国艺术类专业开始招生之日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相对于参观展览、专业实践、书籍阅读而言,双语教学也许不是最直接有效的开阔视野的方法,但它的优势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先进文化理念和创意思维方法,而不需要像实践环节一样走出课堂。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鉴赏类课程一直是提高学生专业修养的重要途径,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门类的专业鉴赏必须建立国际视野,以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分析与借鉴,逐步提高自身的创作和欣赏水平。当涉及到国外作品时,外语讲解才能够更贴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这是汉语讲解无法达到的艺术境界。

3、提高修养。 “活到老学到老”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之口,意为学习要和年纪增长一样坚持不懈,这其中就包括自我修养的提高。在校期间,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进入社会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才是他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的,将眼光放长远,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才能真正做到有益于学生。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修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会学生以一种开放式、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判断,提升学生的自身气质和自信心,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和专业自豪感等。

三、 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从我国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及成果看,在知名艺术类院校或综合大学的艺术类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是可行的。而省市级艺术类专业可否采用双语教学却饱受争议。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和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许多普通高校,甚至高职、中专都开始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1、教师英语水平逐年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逐年提高,如今,知名艺术类院校的教师以博士和“海归”为主,出国访问、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多。省市级艺术类院校的教师队伍以硕士为主,学术交流对象主要为国内重点院校。教师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成为实施双语教学的首要可能。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要求通过专业外语考试,才能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受聘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因此,客观硬性规定也成为教师提高自身外语水平与修养的一个源动力。

2、学生对国外信息兴趣浓厚。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如今的90后大学生比较早熟,危机感也重于前几届学生。在日常教学和学生交流中,笔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从大一刚入学起,许多学生就在为四年后的就业担心了。这也许是好事,有压力才有动力,尤其对非重点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由于艺术类专业的开放性,加之竞争压力,使原本对国外信息兴趣一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国际专业动态,努力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双语教学在满足学生这种求知欲方面,发挥着传统授课方式无法企及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可和热情,使这种新兴的授课方式得到推广和扩展。

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在师资、教材、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不足,目前的改革实践中具体问题主要有:课程目标定位模糊,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双语师资亟待解决,缺乏适用的双语教材及配套的评价制度,双语教学科研力量薄弱等。依据我国目前艺术类专业的双语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加快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语教学教材建设,改革考试与评估制度是改善现状的四条主要路径。在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先从院系层面介绍双语教学的初步规划、切入科目、组织保证,具体落实为艺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氛围营造、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和安排。逐步建立日常化双语教学管理制度,双语教学组织系统,双语教学准入审查制度,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双语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双语教学科研系统等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霞.我国西南地区高校双语教学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 夏剑.双语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3] 程勤风. 高校双语教学及其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2

1.社会需求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得到了系统性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提供更多适应性的创新人才,因此,在教育中应该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基础,构建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且,伴随边缘科学以及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社会环境下不同部门对不同职业的发展需求产生了定的转变,在很多专业课程设计中,并不是单纯的设计教学,使艺术设计课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变化。

2.设计角度的现状分析

在社会环境多元发展的环境下,信息化社会的组件在某种程度上会为社会的运行及发展构建出全新的发展环境,不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艺术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创新环境。在设计本质上分析,其服务体系的设计不在只是强调其服务性的功能,而是更注重一种创新性的理念需求,在这种环境下,也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构建创新性的教育机制,在满足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发展。

3.学生自我需求的现状分析

在学生自我需求角度中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艺术专业学生的自我需求发生了系列性的转变,不同时代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拥有自己较为鲜明的特点。对于当前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理念开放,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全新的事物充满渴望。但是,由于不同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成长及学习的过程中,艺术的追求及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制约。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可行性教学模式

通过对广东职业院校艺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在教学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可行性的教育创新理念,并做大以下几点内容:

1.构建专业性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的出现使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逐渐提升,因此,在这一环境下,高职院校在专业性艺术人才培养中,就应该认识到这些因素,通过对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构建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教育人员应该掌握时展的基本需求,注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以及市场的全新需求,从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依据。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也应该培养“专多能型”的专业人才,随着不同行业的渗透性发展,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在设计行业运行中,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展。

2.有效明确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高职院校教育创新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构建向导性的教育创新理念,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工作协调能力,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明确目标。高职院校教育中,也应该在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并在艺术设计课程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专业课程操作的基础上,明确课程的基本目标。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明确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帮助并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通过课程方案、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性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为艺术专业教学活动的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3,有效调整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机构是现阶段艺术专业课程创新的基础,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充分结合,实现教育目标的创新性发展。文章将广东省某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课程的创新作为基础,对其选修以及限选课程进行了分析,其具体的课程模块如表一所示。

结束语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83-01

一、影视赏析学习的重要意义

影视艺术作为当代主要的艺术类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从视听两个层面为观众提供了可以欣赏的艺术主体,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高职影视编导专业顺应了这样的市场需求,迅速强大起来。影视赏析课程不仅是影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影视制作与编辑技巧的重要课程,也是一门审美情趣的培养课程。通过观赏影视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各种美,在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

二、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影视赏析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影视赏析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影视赏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审美观念,完善知识结构

要进行影视赏析,首先需要在审美观念上加以改变。影视赏析不仅注重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也注重评价。作为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要摒弃传统的影视欣赏观念和习惯,不能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赏析上,专业的学习要求我们对此进行调整,更加关注对影视创作艺术的鉴赏,例如,对影视表现手段的分析与关注,剪辑手法与蒙太奇手法的把握,场面调度等。其次,完整科学的影视赏析知识结构是我们进行影视赏析的基础,这也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作为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具有完整科学的影视赏析知识结构是达到一定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只有在科学的鉴赏知识和方法指导下,才能有根据、有方向、有策略地进行影视艺术的鉴赏。

(二)对于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熟练程度决定着专业素养水平的高低

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段花样众多,对这些艺术表现手段的熟悉程度决定着一个影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当学生能很快看出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时,说明他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握达到了一定高度,对视听语言的语法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这样的学生会很容易掌握作品作者的意图与手法,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把握作品,这是影视赏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影视艺术一些细节的处理和设计往往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如果对表现手段不了解或不熟悉往往会被忽视;服装、长空镜头、构图、光线以及作品的开场、结尾的设置等,都是在进行赏析时由于不熟悉表现手段容易忽略的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要想做好影视分析,必须先熟练掌握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

(三)对影视艺术风格的鉴赏与评价体现了较高层次的影视审美情趣

在影视作品中有几个方面能体现出较高层次的审美情趣,作为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职层次的学生,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而非硬性的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提出让学生了解,这也是快速使学生掌握影视分析技巧的手段。首先是表演风格。演员的表演风格形成标志着表演艺术的成熟。其次是导演风格。导演作为一部作品的组织者和指挥摄影者,艺术风格、专业素养、思想感情乃至个人性格都会在作品中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记。

(四)影片评论与影评的写作是对影视赏析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

学生掌握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对于影视赏析课程来讲,影片评论与影评写作是最好的检验。影评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延伸,多维地展开对影片的思考,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对影片充实而丰满的评价,而观者也能从一部影片中汲取最大化的艺术信息,提高审美情趣。在影评的写作上,可以把写作重点放在表现手法的分析上,对于构成影片的主线要有准确的把握,对影片样式、风格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和评价可以适当减少。虽然美学评价是我们对影片评价的重要补充,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但是,高职层次的教学重点在于快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结语

影视赏析是一门寓教于乐的课程,但是对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讲,它的专业性高于娱乐性,学生影视鉴赏水平的提高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07-01

在我国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舞蹈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活动,是我国各类舞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舞蹈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及气质,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针对艺术类专业舞蹈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现代艺术类院校舞蹈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舞蹈艺术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掌握教学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并针对舞蹈教育工作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以此推动现代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促进艺术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工作需求,教学工作者应加快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分析,运用舞蹈教育方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 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现代艺术类院校舞蹈教学研究中发现,我国舞蹈教学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舞蹈教学工作的开展。目前,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问题、理论教学方式及实践教学模式问题、课程教学内容问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我国现代艺术类人才培养中,应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工作需求,艺术类专业院校舞蹈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及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我国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课程要求及规范,开展教学配备等方方面面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促进舞蹈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方式的探讨

2.1 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中理论基础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舞蹈理论及实训教学活动教学需求的不同,艺术类专业舞蹈理论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方式的运用。根据教学对象年龄、心理特点及舞蹈教材内容需求,艺术类专业舞蹈理论教学活动应创新理论教学方式。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重点讲解所教授舞蹈形式的具体动作要点、基础知识以及文化背景。通过舞蹈形式的文化背景、所表达中心思想,使学生深刻理解舞蹈形式特点及表演含义。

理论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舞蹈形式所代表的地域特点、文化风俗、舞蹈动作特点等以视频片段等方式进行播放,以此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舞蹈教师还应对舞蹈教学理论中的解剖学、力学、物理学等内容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并通过乐理、乐感的培训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舞蹈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

2.2 舞蹈动态形象示范教学的分析

作为现代舞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舞蹈形象示范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舞蹈教师应通过全面示范及分解简化动作教学进行学生舞蹈动作的教学。全面示范教学是通过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全面配合,表现舞蹈内容及音乐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整套舞蹈有所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节奏及相关信息。分解简化动作教学是通过教师对舞蹈各动作的分解,开展舞蹈教学,以此使学生能够通过分解动作掌握舞蹈要点及方法,促进学生舞蹈作品演绎能力的培养。

2.3 艺术类专业舞蹈基础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中,舞蹈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舞蹈基础表演能力的关键。针对舞蹈基本训练的重要性,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与教学,并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励学生训练参与积极性、避免枯燥的基础训练影响学生舞蹈兴趣。首先,在进行基础训练过程中,加强训练趣味性的引入。通过游戏式、活动式训练方法使学生从自然身体素质向舞蹈专业素质方向发展。并以融入舞蹈动作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健美的体态及舞蹈表演所需饱满的情绪。

另外,教师在训练活动中还应对工作要领、身体力量、柔韧性及协调性等进行专项训练。运用体育运动方式与游戏方式提高训练活动趣味性,调动学生训练积极性,尽快实现学生舞蹈基础素养的构建。

2.4 日常训练方式的分析

在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日常训练是保持学生体态形体、柔韧性与灵活性的重要内容。为了保持学生训练积极性,舞蹈教师应在日常训练的方式及内容上进行创新。以保障各项训练目标为基础,改变传统训练枯燥的方法,运用现代游戏教学方法等开展日常基础训练,避免枯燥训练方法影响学生舞蹈兴趣。

2.5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方案的创新,促进现代艺术类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生作为受教者,其对教学方式有着切身的感受。而且,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其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强的排斥。针对这一问题,现代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案编制、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编制活动。从学生角度出发,以训练大纲及教学目的为中心编制教学方案及训练计划。通过学生的参与,使教学方案及训练方法更加贴近艺术类专业学生需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高训练效果奠定基础。

3 加强对现代舞蹈教学方法的关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现代教育研究中,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不断发展。针对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国际舞蹈教学研究的关注。通过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应用、训练方法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舞蹈类教师还应通过网络平台、教研活动等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分享不同教学方式的效果与成绩,以此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研讨,促进舞蹈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引用。艺术类院校舞蹈教研组也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经验总结与探讨,确定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提高舞蹈教学有效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类舞蹈教学活动中,教育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艺术类专业舞蹈教学活动中,教研组应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研讨。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加快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舞蹈素养及基础表演能力、提高学生舞蹈技能。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及科学应用,避免传统舞蹈基础训练过于枯燥影响学生训练效果,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5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在英、美、德、日等西方国家高校,虽然不直接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艺术管理、文化与媒体管理等相关专业也仅开办30多年。目前文化产业管理这个新兴专业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中外教育同行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专业建设意义重大。

一、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总体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美国纽约文化创新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12%。人才缺位已经成为中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为了弥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的人才缺口,至今国内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专业。但是,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相关人才,与国外相比明显有质与量的不足,而现在仍在受教育的学生数量虽多,但在校园内受到的教育与企业并不接轨,因此文化产业教育需要调整。

面对文化产业人才短缺和高校相关专业实践匮乏、就业艰难的情况,国内许多企业逐渐采取与国内高校联合的方式,通过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双向交流制度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2004年起一些综合性院校、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陆续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已有100余所院校开办此专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定位不清、特色不明、师资缺乏、人才培养模式低效等问题。

二、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在我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大约有20余所,这些艺术院校开办文化产管理专业既有明显的自身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尝试通过SWOT分析,探讨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以此试图找出该专业的未来发展道路。

1.优势:艺术专业特长优势

根据2012年国家对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其中与艺术行业相关的占到了50%以上。这就说明,艺术类人才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艺术类人才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各大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中的艺术学院。众所周知,艺术人才的培养相较于其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费用。一般来讲,艺术院校学生在进校之前大多具有一定水平的艺术特长,有的是从小就酷爱艺术,学习艺术,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长大。因此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在艺术方面有所擅长。进校以后,虽然他们学习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是在学习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在学校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经过几年正规的本科教育之后,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明显在艺术领域拥有更多、更清晰的艺术品辨识知识,对于今后从事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具有较大的优势。

2.劣势:文化理论知识欠缺

与上文所提及的优势相对应,艺术院校学生的劣势也在于文化课知识不足。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分数普遍偏低,很多学生到了高中就直接进入艺术班,强化艺术特长,为每年年初的艺术招生考试做准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然而文化产业这一领域除了需要一定的艺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文化深刻的理解,以及丰富的社会知识,从而具有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那些既通晓社会文化发展又在文化艺术领域有一定专长和较大兴趣的综合型人才,而不是只掌握某一种艺术技能的人。因此,对于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基本的社会科学理论素质有待加强。

3.机会:国家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缺乏

近年来,国家陆续了《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纪要》等一系列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文件。这些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化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扩大,随之也使得市场上的文化产业管理类人才出现较大缺口。目前,文化市场中的人员有很多未经过专业教育或训练,其中一些是从相近行业转过来的,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些是个人对这一领域比较感兴趣,但没经过相关学习。当然这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是很必要的,但是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如果想持续稳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学习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这就为艺术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挑战:核心竞争力不足

机会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在市场需要大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目前我国的文化市场中需求的人才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专业技能型人员,如动漫设计、后期制作、专业表演等类型的人才;二是负责项目运营的人员,如项目策划、市场运作等;三是市场宣传营销类人员,如公共关系、宣传营销等;四是其他辅人员,比如艺人助理、文化公司行政人员等。目前这四类从业人员除了专业技能型人员以外,其他三类并没有很多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存在其中。当然这其中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短,毕业生较少的原因,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上述三类人员的市场需求并不一定需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来满足,很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广告专业的学生或者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同样可以胜任,专业的可替代性非常强。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就业市场就近选择一些性价比高的相关人员,而并不一定会特别选择专门学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此,如果不具有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就没有比其他经济管理或是人文社科类学生较为明显的优势。

结语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6

为了解当前广东省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开设《艺术赏析》课程的现状,探讨《艺术赏析》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找出适合专业特色的赏析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本课题组设置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来了解情况。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归纳、总结,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也得出了一些启发。

1 存在的问题

(1)目前在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院校或设计类专业没有开设《艺术赏析》这门课程。

(2)有的艺术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但也只是专业课中的一个“摆设”,而没有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对专业学习的帮助不是很大。

(3)有的艺术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了相适应的赏析课程,比如广告设计专业开设了《广告赏析》这门课程,但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偏重理论讲授较多,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上这门课程只是为了好拿学分,得不到的学生重视,从而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

2 得出的经验和启发

目前,我国设计类专业在培养设计创新思维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在国内无论是思维意识体系还是具体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只注重在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忽视了艺术修养、审美意识对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启发作用。而在我省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里,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创作或设计作品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技法,但设计出来的作品审美度不够高,缺乏创意和个性。

那么,应该如何提升学生设计的作品审美层次,使得学生设计的作品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强的个性?当然,这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在这里,我们只是探讨一下《艺术赏析》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

什么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创造性的观点或理论,并且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进而能够创造事物形态的心智活动。而创新思维里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而其中的发散性思维就与我们的艺术赏析课程关系比较紧密了。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求异、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及解决方案,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面、想象力、迁移能力的高低。发散思维主张进行突破常规、求新求异、寻求多种答案的思考,他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力求发现新事物,充分调动大脑丰富的想象力,对积淀在大脑中的知识、信息和观念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设想和方案。那么,《艺术赏析》课程对培养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有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呢?

我们知道《艺术赏析》课程是一门通过对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摄影等门类艺术进行阶段性的赏析课程。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里就明确指出,“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而对于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中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设计者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艺术设计既要体现符合设计原则,又要带有鲜明个性的设计构思和想象。由此可见,艺术赏析课程对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起到了一种积极的作用。

但通过上面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艺术赏析》课程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局面。有的院校的设计专业根本就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院校的设计专业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仅仅只是一个摆设,并没有结合专业的特色来开设适合该专业的赏析内容的课程;做得比较好的部分艺术院校或艺术设计专业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来设置了相适应的赏析课程,但由于授课的老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侧重理论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用不是很大。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艺术赏析》课程对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出较大作用呢?我们可以同时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首先,从课程内容的设置角度来看,艺术欣赏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该紧密地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联系,要设置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艺术赏析类课程。我们知道《艺术赏析》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如果要求每个设计专业开设的《艺术赏析》课程把这些艺术门类的知识都包含进来,一是可能会占用较多的学时,从而减少了其他专业课的学时,影响到学生其他专业能力的学习。二是在有限的课时里学习这么多的艺术门类,学生会学习任务比较重,从而减弱了学习积极性,达不到课程学习所预期的效果。那在设计这门课程时,可以侧重于一个艺术门类的学习,达到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贯通。例如,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开设一些《经典广告艺术赏析》的课程;而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开设一些先锋、主流时装的赏析课程。这样开设的课程内容就和具体的专业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大,掌握的专业知识面就会更广一些,设计思维也会得到更大的开拓,专业知识的沉淀慢慢就会加深。那么,当学生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就不会感觉脑袋空空的,而是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亮点,或者是受到启发,产生新的想法、创意,设计出新颖的作品。

其次,从授课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艺术赏析课程,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在单一讲解作品,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只是处于一种被听的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如何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上赏析课程教室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艺术赏析课堂教学,积累了以下的一些教学经验供大家探讨。在欣赏经典作品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1 作品赏析前导阶段

教师课前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下节课要赏析的一个作品的相关资料收集,如作品的风格、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等的收集。收集方式可通过图书馆、网络、书籍等途径进行。因为学生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赏析的质量会受到限制。因此,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这是教师引导要学生要做的重要的准备工作。

2.2 作品赏析、提问阶段

在欣赏的开始,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要立即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感知,由学生自行完成作品主体识别。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可思考性、可讨论性和目的性的明确问题,供学生讨论。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提问问题时,一般一个作品只提一个问题,问题要尽量简单概括,要有针对性,便于讨论的展开。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应当注意的方面。

2.3 自由讨论阶段

学生在对作品初步感受之后,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这一阶段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形式,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去做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想象。教师应注意减少干涉,尽可能的让各种意见浮出水面,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2.4 归纳总结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自由讨论阶段,学生的各种意见已经浮出水面,教师要把自由讨论阶段产生的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归纳出来,然后再让学生针对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针对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往作品赏析的核心方面靠拢。

总而言之,艺术赏析课的教学要脱离教师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赏析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给学生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直观的作品欣赏情境,通过对同一问题的反复研究和评议,达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联想学习等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价值及具体形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诞生于20纪电视传媒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专业设定本身即以实践性艺术展现为旨归,在长期的专业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成果展示方式。与所有艺术类教学一样,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日常教学必须紧密地结合艺术实践,方能体现自身的学科特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和应用导向性。正如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姜陆教授指出的:“艺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 实践性是艺术教学的基本特性, 也是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不二法门。”[1]

具体而言,艺术实践的价值体现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之中。于教学主体而言,艺术实践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新兴演播形式尤其是全新节目类型的主持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相互结合;另一方面,艺术实践更能鞭策专业教师积极了解和掌握业内新兴专业实践形式和行业发展热点,做到以行业实际促进教学内容的革新。于教学媒介而言,艺术实践对于新兴媒体,尤其是演播技术手段的关注,促成了教学硬件的更新换代,从技术手段上保证了播音主持教学的与时俱进。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艺术实践形式趋于多样化,如果以艺术实践的时空维度进行区分,我们可以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艺术实践形式分为教学环节内(校内)与教学环节外(校外)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后者则内涵更为广泛,包括短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参与比赛等(表1)。

二、就业导向对民办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的侧重,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集中开设了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文化产业创意管理在内的诸多艺术类专业。与公办院校不同,民办高校一方面缺乏理论素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在社会认可度上,又无法与知名公办院校相抗衡。因而,如何体现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特色,是摆在民办高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较于鼓励学生在学历上继续深造或在艺术技能上不断自我开掘,多数民办高校更倾向于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就业前景提前规划,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调整教学内容重心的主要指标。在此意义上,就业导向对于民办院校艺术专业的办学方向,对校内外艺术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它集中体现了民办高校实践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在与就业实践接轨的层面上凸显出民办高校特色定位与办学优势。

具体到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笔者所在的南京一所民办高校艺术系为例,就业导向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建立市场需求数据库,调整实践类教学方向

明确艺术实践的就业导向性,就应当在教学环节中时刻以就业市场的变化作为调整实践类教学方向的根本依据,在此意义上,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及时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就成为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实践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所在的民办高校即以近三年为一个分析周期,统计毕业生就业去向,并形成数据汇总,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图1)。

(二)有利于比照就业信息,体现就业实践对接性

对于就业数据的分析不应仅停留在静态的、孤立的计算层面,而应在时间维度上对具体类别的就业需求进行动态性地比照分析,以期未雨绸缪地预测就业市场需求发展方向,在校外实践的促成机制中,体现就业需求与校外艺术实践活动之间的对接性。

笔者所在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文化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类公司、文化传媒类公司三大类,在汇总三年内各类别就业人数的基础上,还应当比照各年度同类用人单位的就业数据发展趋势,进而得到更有前瞻性的分析结论(图2)。

在2012年以来的数据汇总中,该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因为社会一般认可度的限制,能够有机会进入广播电台等文化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并不占毕业生总量的绝对多数,而如少儿培训、广告传媒类公司则在就业市场中占有相对可观的比重。同时,通过比照分析近年主要就业方向,教育培训类、文化传媒类已逐渐成为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就职的新兴增长点,这在客观上就要求系部在校内艺术实践中适当增加文案编辑、传媒策划方向的内容,并在课堂实践类环节中增加学生面对大众的讲授、灌输类口语表达等方面的练习比重。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所在系部就通过邀请业内人士开设传媒类讲座、增设课堂口语讲授环节,组织学生赴乡镇中小学支教等形式,以充分迎合就业数据所体现出的市场需求,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遵循就业规律,设立实践教学基地

就业导向对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指导价值还体现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设立上。在系统分析就业数据的前提下,艺术实践教学基地的设立应当在实践类型、实践方式等层面充分体现近年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学生赴专项基地艺术实践常规化、定期化,并以实践教学基地与校方双向考核的机制测评学生实践成绩。这样,在促进学生艺术实践积极性,树立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毕业生的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可提升企业自身的知名度,进而在基地化艺术实践过程中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三、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并参照本文选取的这一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实际,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意义,播音主持专业艺术实践的改进应当在教学环节前充分考虑人才市场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在教学环节中及时调整艺术实践形式,更要及时调整实践过程中的技术硬件;在教学环节后充分运用就业契合度的衡量价值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环节的实际展开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密切关注技术设备的就业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硬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应具备声、台、形、表各方面的艺术技能外,还应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初步掌握基本的声像采集、编辑、加工等方面的设备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各级电视台、广播台以及网络流媒体的声像采集、编辑技术更新迅速,操作软件日新月异,这在客观上对教学培养与实际就业之间的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以接轨就业为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艺术专业更是如此。为此,民办高校艺术系部应设立专人定期统计就业市场中的设备操作技术性需求,在经费允许的基础上,以购买设备、软件升级等形式及时更新教学硬件。对于昂贵的大型设备,也可通过组织短期实习的形式对学生加以培训,以确保技术设备操作方面与就业市场相同步。

(二)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项赛事,形成“以赛促学”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形象消费特质,社会公众往往倾向于在建立对相关个人的形象辨识度之后,才开始进行艺术功底方面的认可。这在客观上使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方面的人才首先应拥有展现自我形象的平台,才具备进一步展示自我艺术功底的机会;进而需要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展示平台,在步入就业市场之前先行形成自我形象的社会认可度。目前开办于国内的诸如“中国主持梦”主持人大赛、中央电台央广网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赢在创意”华语广播栏目大赛以及全球华语网络主播大赛等知名赛事,并不设置苛刻的报名条件,这就为民办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自由展现形象与才华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为此,专业教师可以将参与定期举办的大型赛事作为相关课程的常设教学环节,在赛前有针对性地选拔、训练相关学生,及时做好参赛准备,以参赛成绩作为衡量课程参与度的指标之一,进而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也可使获奖学生能够凭借赛事奖励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形成以参赛促进就业的教学实践体系。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不同学龄,促成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参与赛事,最终形成大赛前集中选拔培训,赛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参赛促进教学――以赛促学的长效机制。

(三)拓宽艺术实践的涵盖面,培养复合型、宽口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8

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性,实现文化的熏陶。多年来,我国通识教育一直未成体系,往往成为了各种专业概论课程的“拼盘”。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缺乏专业学术水平不可,但缺乏人文关怀及普遍价值更加不可,艺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本文以公共艺术专业为切入点,探讨了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问题。

1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将针对专业教学的艺术设计课程转变为通识课程从而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必然不会一帆风顺。艺术设计课程与通识课程本身就分属不同的领域,二者面向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课程价值取向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因此,要想实现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艺术设计学科有着门类众多的特点,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工艺美术及环境设计等都属于艺术设计学科的范畴,选择哪个专业来开设艺术设计通识课程值得思考。一方面,艺术设计通识课程是为公共艺术教育服务的,因此其必须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只有这样,在面对不同专业背景及不同艺术知识基础水平的学生时,才能够取得更加优良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识课程需要融合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并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能够与当代大学生产生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目光聚焦到公共艺术这一新兴专业,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看似接近,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公共艺术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欧美,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空间艺术论证和创作,其在美化环境、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意义重大。公共艺术概念流入我国之后,不仅众多理论学者展开研究,同时一些美术及设计相关的专业院校也积极开设公共艺术专业,以此来培养公共空间创作及设计领域的人才。如今,公共艺术专业成为了艺术学门类下九大专业之一,并进入了《本科专业目录》中。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更强,其中大地艺术涵盖了环境设计中的绿植运用及环境调研等知识,街道3D画中也应用了视觉传达形式,城市家具中则包含与产品设计密不可分的公共设施设计知识,现代公共艺术中涉及物联网、广电及机械等新兴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此外,公共艺术专业还兼具文学属性和美术属性这使得公共艺术专业对其他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有着高度的包容性,从而使其成为了艺术设计教学与公共艺术教育融合的理想切入点,即依托公共艺术专业来进行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创新。

2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依托于公共艺术专业进行通识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更新是可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专业教育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分属不同的体系,二者的融合与互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着手。

2.1课程目标定位

在信息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出“兼容性”的趋势,即要求人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学习,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而教师在设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比例的过程中,则要有着合理的目标定位,掌握合适的分寸。笔者认为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的目标应当遵循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确保转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和谐共存,让学生能够灵活适应工作变化,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技能。公共艺术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应当以社会职业需求为中心,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构建广博的知识体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学生多种能力全方位发展。

2.2课程内容的丰富及深入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对于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的构建来说也是如此,要想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通识课程内容构建应当遵循多元化和综合化的原则,向横向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跨界融合,实现科学与人文艺术和形象理论思维意识的渗透。可以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提高课和实践课。第一,基础课:基础课主要解决学生入门问题,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良好的审美观念及基础艺术思维能力,如艺术鉴赏、艺术导论等,在课程内容上则要涵盖三门以上的学科,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赏析来梳理中外艺术发展史,通过基础课的设置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2]第二,提高课:提高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从科学、历史、社会及文化等各个角度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课程内容可涵盖1门或2门学科,例如书法欣赏、电影艺术、视觉艺术、交响乐欣赏等,此外,在学科跨界融合的背景下,为满足当代学生知识需求,还可以开设艺术与文学、音乐心理学等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第三,实践课: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与美国铁姆肯公司合作,建立了音乐修养中心,并设置了合唱艺术、播音主持、钢琴演奏等实践课。

2.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评价体系要保证独特性和规范性,并突出个性化。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其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如下:第一,聆听:考核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第二,体验:考核学生的个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第三,感悟:考核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及分析能力;第四,应用:考核学生的音乐创意活动,将音乐回归到生活中。通过这种层次化、个性化的考核体系来打破传统一次性考试的局限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2.4师资队伍建设成熟的师资毕竟有限,高校在挖掘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培养通识教育师资,通过集中培训、教学观摩等手段来壮大师资力量,以此来为公共艺术专业以及教育课程构建与创新奠定师资基础。

3结语

公共艺术专业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好切入点,本文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了公共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建设与更新的策略,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薛涛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9

一、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就业问题是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存在专业对口、就业集中、选择灵活、供求不等、观念滞后、非正规就业等特点,可以看出,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的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选择。西部地区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因而西部区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更为困难。艺术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会选择那些经济发达而又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周围地区等。一方面,西部艺术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西部缺少艺术类专业人才,同时西部地区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抉择存在很大困难。西部地区大学生人才的外流,对于西部地区经济来说是一种流失,但是对于全国来说,更好的就业方向和趋势,也是一种经济流入。

二、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经济效益分析

就业是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不仅关系到应届毕业生,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带动的是社会整体的经济产业链,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阵重要影响。

1.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对文化产业经济的影响

大力发展服务、文化等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的方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作为文化产业链经济中的生力军,对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类学校作为提供国内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艺术毕业生如果不能很好的就业,长期以往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在西部艺术学校就读的生源越来越少,引发西部艺术学校无法提供艺术类毕业人才,最终导致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文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因为缺乏后继人才而不得不逐渐减退。

2.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亭的提高,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并非以艺术的名义出现,但是都和艺术有着某种联系。如工业产品设计、生活用品类产品设计、服装、鞋类产品设计,各行各业的产品设计都需要美学艺术,艺术学生通过设计而帮助各个行业提升经济实力,促进行业经济的发展。

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消费经济

学校所学内容和社会工作岗位内容的差异导致艺术学生毕业后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以满足社会需求。这就要求艺术学生毕业走上岗位后需要不断消费各种学习产品,而艺术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消费经济。艺术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对各种艺术学习产品的消费会增加,艺术类毕业学生失业后对提升技能的消费将降低。比如一些艺术学生毕业后走上设计岗位,为了适应岗位你需求,就必须购买设计专用的电脑、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从而促进该行业经济的发展。

三、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分析就业形势,收集信息

作为艺术类的大学毕业生,只有尽快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才能够在达到目标之前逐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提前分析就业形势是应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如果提前准备不足,就会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提前分析西部市场的就业形势,也要综合分析全国市场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制定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就业形势,包括学校论坛、学校就业信息网或者是大量的求职网站,等等,都会有就业信息的。也要多关注时事,观察全国的就业形势,从而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也可以作为今后求职的资源。

2.重视知识构建,提升能力

在求职之前,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应对求职问题的基本要求。高校艺术类大学生要重视自身“知识、能力、素质”这三者的整体优化,并且学校方面也应该朝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努力,不仅仅需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为了弥补国家政策中扩招对能力要求低的漏洞,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加强,既重视学生知识储备,又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努力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如校内的专业技能考核、各类比赛、社团活动、观摩展演等,校外的各类比赛、演出或展览、社区活动等,使得艺术类学生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实践技能。

3.加强人才流动,服务基层

针对西部地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西部学生可以结合艺术类的自身特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学校就业创业理论的引导下,树立多元的、开放的就业思想和理念,选择留在西部,服务西部,或者是走向更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为所用,将个人的艺术专长与自身的人生价值相联系,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4.满足企业需要,突破障碍

分析当前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今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将以私营的中小企业为主,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加强艺术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性,在两者之间找到切合点。政府、学校应该为毕业生搭建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西部地区政府还应该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比如,可以搭建实习平台,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培养和吸纳经过地方主管部门的严格考核,给予企业相应的经费补助,这就解决了对学生培养和企业纳才的双重成本,从而也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做了铺垫,更加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

5.拓宽就业渠道,多向选择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拓宽就业方向,进行多向选择,不能仅仅固执的坚守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将专业作为兴趣和爱好。例如,音乐类毕业生可以选择乐器行,或任职各类培训机构,也可以选择礼仪文化公司等。根据艺考热等实际情况,抓住时机,选择合适的艺考培训方向,做艺考培训,不仅有效应对了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是自主创业的开始。美术类或设计类毕业生也可以转向动漫设计、网络游戏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从而提供给自己新的就业渠道。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几率较大,寻找合适的商机进行创业,不经解决自身就业,还能带动就业,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艺术类学生也可以选择灵活就业的方式,如美术类学生选择自主创作或为画廊创作等。

四、总结

艺术类学生的成功就业,宽渠道、宽方向的就业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稳定的需要,在今后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相关工作中,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国家发展状态,投身自我,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一部分,通常需要在语言教学大纲制定之前进行(理查兹,2005,p.457)。需求分析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束定芳(2004,第19页)把需求分析对中国外语研究的重要作用总结为以下四点:①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建立和外语课程设置提供基础数据;②为外语课程内容和实施提供依据;③为外语教学目标和外语教学方法的确立提供依据;④为现有外语课程考试和评价提供参考。需求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一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教学资源,学生的入学水平不同,高校应该根据其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指导本校的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这一要求的核心是进行需求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汪志嚅,2003)。外语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一直受到外语界普遍关注,也迫切的需要回答和解决。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要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这才能确保大学英语教学真正的个性化。

需求分析研究在国外已经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的确给外语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直到目前,国内外在外语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方面要么是“强势”要么是“弱势”,没有将二者进行结合研究。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关于研究维度。目前,许多外语需求分析使用一维测量。少数使用二维的,很少有三维测量研究。该研究将结合弱势和强势需求分析,从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三个方面探讨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为高校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需求分析的定义及分类

需求分析(也称需求评估)是(在语言教学和语言项目设计)了解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度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外语需求分析方法的通用分类:(1)根据教学过程的时间顺序分类:前瞻性需求分析,PSA:现状分析和评价需求分析。(2)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分类: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3)根据信息提供者分类(利益相关者):学习者需求分析、教师需求分析、管理者需求分析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需求分析;(4)根据分析的方法分类:定性需求分析和定量需求分析。定性分析一般是用于确定需求的性质,定量分析用于确定需求的程度和范围。目前,它们通常被结合在一起使用。结构化访谈、相关人员语言调查、问卷调查、测试通常适用于定量需求分析,非结构式访谈、课堂观察、从公众频道和政府文件等获得数据等属于定性分析。(5)根据需求分析的内容分类:“强式”需求分析、“弱式”需求分析和 “综合式”需求分析。“强式”的需求分析涉及需求分析的核心部分,如:目标情形、目标水平、学习难度;“弱式”需求分析是指偏离需求分析核心的研究内容,与某个领域有交叉,不是完全脱离。“综合”需求分析是“强式”和“弱式”需求分析的结合。

(一)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指学习者在今后的目标情形下将使用英语的客观需要。它包括以下三个类型:必需、缺失和希望。必需主要是指学习者未来使用语言的客观需要。换句话说,为了在目标情况下有效地使用语言,目标需求即是学习者应该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接待员需要接待外宾,就要培养他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学会一些表达问候和帮助的方法 以及有关旅游、酒店及接待的英语词汇。比如:你好吗?旅途愉快吗?你想要单人间还是双人间呢?在中学阶段,学生往往不是很清楚他们使用英语的特定情境和使用英语的具体目的。但是大学生对这些比较清楚。缺失指学习者需要使用语言之间的客观需求和现有的语言水平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学习者需要学习的东西。希望与学习者希望学习的东西有关。事实上,它就是学习者的自身需求。

(二)学习需求

学习者为了达到客观目标需要有一个学习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拥有的资格和他们需要做的事情。

三、研究设计

为了调查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真实状况,本研究随机抽取西部某高校两个班级的80名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李克特5级量表,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的英语学习状况。

四、结果与讨论

本次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问卷78份,问卷有效率97.5%。

收集数据被输入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一)目标需求

1. 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水平要求

40条招聘信息的40家企业的属性如表1所示。表2列出了企业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

表1 单位属性

Property Number

State-owned 20

private 20

2013和2014年招聘广告的40家企业中,有8家性明确要求所招艺术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必须通过CET - 3,其余的单位对所招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要求很高,但没有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没做要求。

表2 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

Number/percentage Requirements

Requirements to the English ability of enterprises 8/ 20 CET-3

32/ 80 No requirements

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版)(教育部,2004年),大学英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一方面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另一方面,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西部某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设置了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比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低得多。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设置为三个水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其一般要求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达到的;较高要求是其他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前都应该达到的;更高要求推荐给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它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最高水平要求,推荐研究生参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余杰,2010)。此外,在该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如果通过CET - 3,或者英语分数达到该校教务处划定的分数线,都可以顺利毕业。

3. 教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和期望

为了获取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真实信息,本研究访谈了为他们授课的7位大学英语教师。其中,有四名女教师和三名男教师。他们的平均大学英语教学年限为4年,其中最长的 教学10年,最短的教学1年。这说明他们大部分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根据与他们面对面的访谈,他们大多都愿意继续自己的教学,其中有一半以上认为他们只要搞好英语教学就行,没有必要在艺术专业领域钻研。6名教师(85%)认为在教学中最缺的就是恰当的教材,只有一个教师(14.3 %)认为他在教学中最需要的是好学生。教师们一致认为,对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口语在英语语言5项能力中最难。所以艺术专业的学生有在口语上遇到的困难比其他专业学生要大得多。在听力方面,近一半的老师认为学生在理解英文教学上有困难,另一半认为学生很难理解较长的英文描述。一般来说,教师认为学生口语的主要问题是表达难,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他们的想法。这是因为其词汇量有限以及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差。在阅读方面,一些老师坚持认为学生在精读方面困难多。42.9 %教师认为学生在写作上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构建整个句子。在翻译领域,教师认为学生因为词汇量缺乏,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短语和习惯用语的含义,对句子的结构和词句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好。

(二)学习需求和技能

附录3所示,艺术专业本科生高考英语分数比其它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要低的多。因此,他们一定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具体的英语能力需求。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不好,但仍有22.7 %的学生愿意学好英语。在听力方面,学生经常不能理解较长的英语描述,这导致他们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英文讲授。原因是他们的基础还不是很扎实;在口语方面,学生认为它是最难的技能。学生经常发现当他们想说或被提问时,因为他们的词汇量有限而无话可说,或者说不出来。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会产生焦虑情绪;在阅读中最难的是精读获取细节信息,泛读不算很难,寻读最简单。很多学生认为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意思很难;在写作中,最困难的是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句子的整体构建是艺术专业学生面临的另一难题。在翻译领域,意译比较复杂,比直译难的多。由于词汇量限制,68.0 %的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常见的英语单词、短语和习惯用语。

(三)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教学现状

多年以来,如何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一直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一般来说,艺术专业学生对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在英语基础和学习积极性方面,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学生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设立英语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符合他们对英语课程的认知特点。

五、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大学英语教学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的特殊性、认知倾向、个人特点、兴趣、学习策略等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已在许多方面引起错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英语的进程。首先,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错位: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都达到了大学水平,但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落后。其次,兴趣需要和语言材料的错位:艺术专业学生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兴趣。但是,这种兴趣需求在目前以讲授普通英语知识的大学英语课堂里得不到满足。第三,学习策略的错位: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性格活泼不好静。他们的学习策略倾向亲自体验和参与,普通大学英语教材难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与创新过程的体验。

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这一教学理念对当今英语教学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教材,这是很不科学的,尽管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英语水平要求。另一个问题是,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无关,学生缺乏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结合其专业特点,编制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材料,以更好地满足艺术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