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研单位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8 15:42:30

科研单位的发展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1

军工科研单位是国家开办和创立的国防科技事业单位,担负着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国防装备研究、试制及小批量生产的任务,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职能,在国防建设领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军工科研单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军工科研单位以保军为天职。只要军工科研单位始终作为一个承担国家安全的职能特殊的部门存在,无论何时,军工科研单位都必须从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国家行为为主导,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的发展宗旨,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优先发展目标,坚持军品优先、军品第一的发展原则,有利要干,无利也要干,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服从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

(2)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领先于行业的技术优势。军工科研始终跟随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发展的足迹,在电子技术、兵器技术、宇宙航天技术、航空技术、船舶技术、核技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要主导者之一。

(3)绝大多数军工科研单位的指令性军品科研和生产任务呈逐渐减少态势。军工和民用行业界限以及军工内部跨兵种技术壁垒随着军事变革新格局的形成正逐步消除,政府(军方)在越来越多的科研选题、系统开发与设计、军工产品的生产等项目安排上不再采取指令性计划安排的方式,而主要采取项目招标制等市场竞争方式,军工科研院所固有的军工市场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发展空间由于竞争加剧有被严重压缩的可能。

2、对军工科研单位转型发展的几点看法与认识

结合上述特点分析,军工科研单位的转型发展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社会效益和国防建设需求仍是现行军工科研单位的首要任务。同时,军工科研单位又必须努力摆脱单纯“依恋”政府(军方)的角色,充分利用日趋完善的科技改革和软环境建设,积极深入市场经济第二主战场,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发展道路,才能有更广阔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1)在优先考虑国家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能否和怎样兼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将是军工科研院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必须把“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国防安全贡献率和经济增长贡献率”作为转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在经营目标上,应由重社会效益为主转为兼顾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利益;在科研活动目标上,应由重视出科研成果、轻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转为出科研成果和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开发并重;在对待军品科研成果上,应由重产品质量和性能、轻成本和价格转为追求科研成果的高质量与高效益并重。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2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491-03

一个单位、一个地区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统一;二是发展战略目标的明确;三是组织制度的保证;四是政策措施的得当。本研究结合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际, 试就省级农业科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进行分析论述,以研究探讨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特有环境的影响,中国农业科研单位的干部职工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当前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不利于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主要有: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不谋发展;目光短浅,不管长远;各自为政,不顾全局;自我封闭,不善变通;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投机钻营,追名逐利等。经过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影响和制约农业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人的意识观念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种。

1.1 “等、靠、要”思想

“等、靠、要”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一个单位在发展上不是主动去“闯市场”、“谋发展”,而是“等改革、等政策”,靠上级、靠支持,要拨款、要项目、要待遇,一些单位负责人养成了凡事喜欢“向上伸手”、“找领导”的习惯。

1.2 小农经济意识

有的农业科研单位缺乏长远的奋斗目标,没有将单位事业做精做强的雄心壮志,求稳怕变,仅满足于不出乱子、只求安稳过日子;只适应“关门”办院办所,不善于对外交流与协作合作,不善于通过造势、借力来发展自己。

1.3 因循守旧意识

虽然我国早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经不起“风吹雨打”。安逸于事业单位的身份待遇,不想动、不愿变,仿佛只愿“生要做事业单位的人,死要做事业单位的鬼”,稍有变革,就会有人抵制、闹事,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和平稳定与和谐发展。这些单位为做好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不得不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来应对,甚至不得不牺牲发展来保稳定。

1.4 自私自利意识

一部分科技人员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其理想和信念缺失,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追求眼前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忽视甚至损害单位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公共利益。

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是制约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

2.1 战略目标的制定

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战略目标的制定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目标太高,不切实际,没有考虑自身的现实条件,结果虽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目标便成为“空中楼阁”;另一种是目标过低,因循守旧,不费什么力气就能实现,结果是耽误快速发展的良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哪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制定得明确而又恰当,哪个时期就发展得比较好。反之,单位的发展就会走弯路,出现事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可能滑坡、倒退。

2.2 找准自身的定位

制定好战略目标的关键就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一般来说,应当结合三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一,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的需要。就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当前大致面临着四大机遇,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地方发展规划等;第二,农业科技发展的趋势。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制定战略目标必须考虑的另一个背景,如区域合作、国际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等;第三,自身已有的条件与特色。这是制定战略目标应该最着重考虑的。制定战略目标,一定要立足于自身条件,认真进行院情、所情分析,对于自身的规模水平、学科特色、人员情况、资源禀赋、历史传统、基础条件等各个方面要准确地把握,找出自己相对于其他业内同行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在结合前两个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目标。

2.3 如何明确功能定位

具体来讲,农业科研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可从水平定位和特色定位两个方面来考虑[2]。水平定位,简单地说就是想建设成为何种层次的农业科研单位,是建成世界一流,还是世界知名,还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农业科研院(所);是创国内一流,还是国内知名,还是只想区域领先等。衡量水平定位准确与否的标准应当是,既要“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特色定位,则是指本单位与其他同行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单位内涵。战略目标要能反映出自身的特色,这一点最为重要。一个农业科研院(所)只有以特色立院(所),扬长避短,才能以特色强院(所),以特色取胜,才能凸现自身的品牌与地位。但是如何突出“特色”却又是在制定战略目标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一个农业科研院(所)的特色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办院理念、办院风格、人员情况、资源状况、历史传统、学科方向、结构体系等各个方面。但战略目标是事关全局的发展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抓住特色中最为核心的东西。笔者认为,学科是科研单位的基本构成单位,学科建设是制定省级农业科学院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3]。

总之,制定战略目标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办院特色,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目标定位,逐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特点。

3 组织制度问题

目标任务明确之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动员各种资源来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则有赖于组织及制度来安排和保障。因此,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要的前提。

组织建设要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为核心,着力解决好领导决策机制、贯彻执行机制、监督反馈机制等三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农业科研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制度建设要以是否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标准,以激励机制为主,以约束机制为辅,逐步探索形成一整套适合农业科研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依规治院(所),减少和避免诸如人变事废、长官意志的随意性等人为的负面因素干扰,通过制度的严肃性和长效性来规范和指导全院(所)上下的实际行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4 关于对策措施问题

4.1 抓规划编制

由于战略目标具有模糊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可操作性和可追求性不强,需要将其分解为一个个阶段性的清晰的具体目标[4]。比如在响应国家全局性的“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各地方、各单位又有针对性地编制出自己的、局部性的“十二・五”规划,这便是一种对战略目标的细化。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规划的编制,必须贯穿“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所形成的规划稿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总要求。具体来讲,在编制规划时,应当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体系,即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目标的同时,对于队伍建设目标、产业发展目标、条件改善目标、环境建设目标等也不可偏废;其二是所拟定的对策措施,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防止“见物不见人”。应通过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单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是规划布局应当要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单位、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的关系,特别是对土地等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务必要为后人“留足家产”,不能过度消耗未来的资源。

4.2 抓平台建设

作为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应该是省级农业科学院始终紧抓不放的中心工作。讲“科研立院”,如果没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作为支撑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有必要对现有学科进行分类、排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出各个学科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几个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举全院之力进行重点支持,将其做强做精,逐步形成具有自身农业科研单位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打造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抓项目建设

项目是各类规划目标的载体,也是各方面工作的具体抓手。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要看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项目作支撑。这里所说的项目,从内容讲,是与上述目标体系相对应的,既包括科研项目,也包括产业项目、条件建设项目、环境建设项目、队伍建设项目等,既有硬件建设项目,也包括精神文明等软件建设项目;从来源讲,有向外争取的,也有内部自立的;从性质讲,有公益性项目,也有经营性项目。对于外来的公益性项目应该是“多多益善”,项目越大越好;对于外来的经营性项目特别是土地开发项目,不应“照单全收”,而应以是否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而有所取舍;对于自立项目,则应建立立项论证制度和项目管理责任制度。

4.4 抓队伍建设

事在人为,再宏伟的目标如果离开人的努力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画饼”而已。因此,要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应该采取的所有对策措施都必须始终围绕并突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主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事业发展最根本的落脚点,也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客观地说,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职工队伍的现状与所承担的任务还很不适应[5]。特别是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思想状况与业务能力都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看,队伍建设主要应当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在重视抓好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同时,行政管理队伍和产业开发队伍的建设工作也不可偏废。二是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主线,努力营造能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包括建设健全岗位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干部交流制等;逐步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择优格局;在职称职务评审、福利待遇分配等方面向有功人员倾斜等,引导干部职工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建功立业,这样同时也实现了其个人的人生价值。

4.5 抓政策激励

要探索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考核考评制度,对于那些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归纳起来看,要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统一的思想基础;通过解决好战略目标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行动指南;通过解决好组织制度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通过解决好对策措施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支撑。只有这样,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吴林妃,吴敬华.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08(6):21-24.

[2] 张宪法,陈彦宾.对农业科研机构功能定位的再思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调研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2):4-5.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3

科研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逐步向着自主经营的企业化方向发展与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与之前相比,更是存在更高的要求。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是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其主要针对水产养殖、淡水资源进行研究,,所以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资金的使用情况、经营的利润情况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效果、经济效益有所提升,进而确保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能够上升到新的台阶。

一、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内部管理方面,且在财务管理方面占据的比重相对较高。所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往往缺乏严格且科学的管理制度,这就直接导致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没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得以约束。其内部所实行的管理制度没有将一些指标量化,同时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细节条款,所以其所起到的作用也出现了弱化的现象,并不能够发挥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本应该体现的作用。

(二)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管理人员素质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其专业能力也相对欠缺。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并不能够结合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财务制度等等,这就直接造成了管理水平的相对落后,难以发挥出内部控制所起到的控制作用。

(三)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

科研事业单位的规模相对较大,并且其所涉及到的部门也相对较多,当前大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在各部门的沟通方面,普遍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财务部门在开展管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制作一些报表和数据,但是对于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缺乏了解,直接造成了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工作缺乏协调性,从而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改革对策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革,首先需要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为例,该单位的领导要尽可能注重自身内部控制意识的提升,从而使得自身可以掌握更多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单位内部全面贯彻和落实内部控制的思想,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进而使得事业单位内部形成对内部控制的统一认知,有效提升内部控制水平,规避企业运行风险的出现。在进行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需要相关的负责人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与单位实际发展情况的相互结合。只有建立在相关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结合单位特点,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规划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方式,最终提升事业单位的整体控制水准。

(二)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员工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效的监督与把控。良好的专业素质,较高的职业道德以及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所了解,都可以切实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水准。另外,还需要事业单位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秉承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各项能力都可以有所提升,最终起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作用。

(三)注重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需要财务管理部门注重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内部控制水准。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注重和业务部门、经营销售部门和研究部门之间的沟通,这样才能使得水产研究淡水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比如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应该注重和病害防止部门、淡水渔业养殖部门之间的交流,这样可以对淡水养殖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同时对市场有更为明确的分析和洞察,最终切实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优化。

(四)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科研事业单位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关键与保障。所以,这就需要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树立起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严格按照企业所指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工作。另外,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对于组织的相关机构职责进行划分。采用科学有效的控制对策,严格按照目标、预算、金额、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控制的方向,制定控制对策,以期真正营造良好规范的内部控制环境,确保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提升相关人员的执行力度

良好的制度以及环境作为保障,可以切实为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但也正因如此,往往需要各个部门加大对相关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以当前情况来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了财务管理制度、预算控制制度、财产统计制度、内部数据报告制度等等。这类制度的出现,普遍体现为单位内部控制的事前与事中两个方面,但是一旦出现问题之后如何进行控制和管理就显得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尽可能提升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执行力度,注重对结果形成原因的分析,及时作出考核与评价。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需要相关不断提升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以加强事后控制,优化事前、事中控制的方式,真正使得事业单位可以及时调整现阶段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与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对于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安全性带来帮助和意义。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具有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科学的内部控制手段,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分析淡水养殖对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未来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加强内部控制手段,通过更为科学完善的手段控制方法,优化现阶段的内控现状,以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真正形成符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在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宗文龙,魏紫,于长春.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改革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2,05:106-112.

[2]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01:68-75+97.

[3]温晓云,张界新,陈清毫.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初探――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15,18:131-136.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4

科研单位档案内容涉及范围广、数量大,基于传统管理模式下进行档案信息的查询使用,费时费力。因此,只有建立现代化、规范化的综合档案室,才能够满足科研单位的发展需求。

一、在科研单位基于规范化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必要性

建立规范化的综合档案室,有助于为科研单位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这种规范化综合档案管理模式,有效地优化了管理的方式、提高了管理的效果。其优势主要在于:一是有利于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二是有利于单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有利于与其他单位的交流和学习。四是是有利于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五是有利于对方案进行充分的开发与使用。六是有助于科研单位推行科学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办公,为建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基于规范化要求为科研单位建设规范化综合档案室

(一)完善档案综合管理机构及制度建设。基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建设准则,完善档案管理现有体制,建立领导担任一把手,办公室主任及各研究部门配合管理,档案工作者具体操作,其他部门协调帮助,科研单位及各部门员工共同参与的分级明确的管理体系;同时,档案管理网络,可以根据人员的变更及时做出调整。另外,要完善不同种类档案归档及管理制度的构建,确定各员工具体的责任,做好档案的定期存档、检查、移交和管理工作。

(二)强化单位整体的档案意识。在单位内部通过张贴海报、电视讲话、开大会等方式为全体工作人员宣传档案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大家Φ蛋傅墓芾硪馐叮通过强化科研单位工作者的档案参与、管理、监督意识等方式,帮助科研单位构建良好的档案管理氛围。

(三)建立健全档案考核制度。要坚持目标设立的三项原则:一是形成共识,让单位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对职工的行为产生牵引作用。二是细化目标,即进行目标的指标分解和时间分解。三是责任到人,把总目标分解为单位目标、部门目标和岗位目标,使任务分工到岗、责任落实到人。另外,要做好政策上保证措施的制定。在档案工作开展中,要加大档案工作手册的印发,要做到每人一本,让所有工作者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与义务;在每年年终考核的时候,要对兼职与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年终考核,从而激发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比如在科研单位,就可以将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纳入到年终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考核当中,对于档案材料管理不完善、移交不及时的进行处罚,对于完成好的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大家的工作动力。

(四)做好档案整理工作。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都是数辈人经过努力后的智慧结晶,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由于早期工作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后期要发动退休人员捐赠过往档案资料,通过查补缺项、及时补漏的方式,提高档案的完整性。

三、完善规范化综合档案室的建设,实现科研单位档 案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科研单位应该基于单位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使用便捷、管理严谨为原则,提高档案的保密程度,避免重要档案被窃取或者泄露,确保档案的安全可靠性,优化档案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另外,要根据“轻重缓急、急用常用优先”原则,有序安排库藏各类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加工。通过依托数字化档案手段,打造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并将重要的、使用次数多的纸质类档案编制成全文数据库,并有针对性地打造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数据管理平台。

(二)增加档案利用方法。为科研提供服务、打造和谐氛围的时候都可以利用到档案信息资源。因此,科研单位可以定期进行科研成果展览、专家点评等方式,为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档案文化。并通过这种方式为管理层的决策与相关制度措施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可靠的具体资料。

(三)完善档案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增强档案的实体安全管理。在档案管理中,可以在档案室安装防盗门窗、电子温度控制器等;同时也要做好档案室内的蛀虫、霉菌的灭杀;切实落实各项档案管理要求,使用无酸纸装具安放归档档案、使用定制档案收纳盒保管纸质档案等。其次强化数字档案的安全管理。在数字档案管理中要完善数字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及模式,从而实现对外部攻击的有效抵御,进而强化自身信息安全保护能力与隐蔽性,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程度。另外,要做好风险的分析与估测,制定紧急应对方案。最后要推行异地备份科研单位档案制度。在异地进行科研档案的备份是保护档案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在此期间必须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风险预防意识,强化综合档案室的风险应对能力,保证科研单位档案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规范化综合档案室的建设,将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果及价值,实现科研单位档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5

一、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

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生产服务,通过科研的开发,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拉进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距离,能够使得当某一新成果和新技术推出现时,科技开发人员能够直接与农民进行交际,直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技术上的需要,通过技术和信息反馈,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地调整研究内容和方向,使得产品更加符合生产实际和农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的主力,为农业科普工作提供技术性的保障。农村科研单位通过宣传展示、发放技术资料、接待农民来访等形式,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其二,通过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培养学生认识、了解农业。农村科研单位作为中小学校校外农业科普教育科研基地作为中小学校学生校外农业科普教育和农业实践的产所,能够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其三,通过农业科研,促进生产力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在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生产有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的程度低,农业科研单位则可以解决这样的局面,缓解在科研和经济体制下的人员分流和再就业的压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子弟校的中小学)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单位办中小学教育,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伴随着共和国建设发展历程的农业科研单位办理的中小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进行,随着农业科研单位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家一系列农业科研单位分离社会职能政策的先后出台,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办理中小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农业科研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搞好农业科研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家农业长治久安和保持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科研单位地处农村,自身收益很少,基本全靠国家投资,债务和社会负担缺越来越沉重,生产经营日渐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职工生活困难的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办社会职能的系列政策都提出应分离中小学,但时起时伏、难分难离。

1.农业科研单位办学是以忽视单位职工在职培训为代价的

尽管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出于非经济利益的考虑,比较愿意对普通教育这种与自身经营活动并不直接相关的活动进行一定的投资,但这却是以忽视单位职工在职培训为代价的。从农业科研单位投资的行为动机出发,一般来说,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职工的在职培训上,但却因农业科研单位创办中小学使单位对经济利益追求动机的弱化,导致单位对职工的在职培训等本应由单位承担的教育投资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农业科研单位办学对教育与单位自身的良性发展不利

虽然可以采用农业科研单位投资中小学教育可以大大缓解我国教育投资紧张的局势,但是直接采取农业科研单位投资、管理的方法,从当前形势上来看,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不利于教育的综合发展和企业的自身改革。首先,中小学教育起着培养国家下一代人才的作用,它有着与之配套的管理方法和内容。中小学教育与经济不同,农业科研单位与学校也不相同。从某一方面来看,教育也需要遵守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教育更要遵守自身的发展规律。农业科研单位作为非专业的教育管理机构,在投资管理学校方面来说,对中小学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从目前整体来看,固然存在某些农业科研单位办学质量还很不错的情况,但是相当多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投资办学的设施设备、师资情况都很薄弱。其次,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研的领导者,从事着自身特定的工作,把中小学这样的重要任务压在身上,这需要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者既懂农业,还要懂教育发展,这加大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负担,对当前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来说极为不符,与农业科研单位自身身份不符,也不利于农业科研单位的自身集中精力搞好农业方面的研究发展,对以后的农业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凸现出来。最后,采取农业科研、中小学教育与一体的投资方式,使企业自身经济负担越来越越重,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需要投资在中小学教育上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造成了农业科研单位效益日益低下,经费开支严重不足的不利影响。

3.农业科研单位办学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统一配置教育经费的不利

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培养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占用和消耗。这就是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资的利用问题。资源配置合理,教育投资的利用效率就高;反之,就会造成损失、浪费、降低或产生不良的后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农业科研单位投资举办普通中小学有其客观的合理性,但弊端越来越显的严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业科研单位投资办中小学的行为将会逐步消失。应当承认,在计划经济的特定环境下,农业科研单位办学校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拓宽渠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农业科研单位办学校在一些地方,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办学造成的“负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而学校教职工也存在合法权益得不到基本保障的可能。

三、农业科研单位与学校分离的解决策略探讨及其前景预测

1.解决策略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与学校分离有着极强的社会职能,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农业科研单位都既不能盲目进行,操之过急,同时相关负责人也不必停止不前,无所作为。由于农业科研单位要参加市场的竞争,因而要确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就务必要解决在市场经济中学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的关系问题。在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没有被当地政府没收的情况下,应极力对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将附属学校置于市场竞争之中,找寻属于自己发展的新方式。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可以在科研单位的内部进行分离,将其推入社会,实行办学体制改革。这样的解决办法就是“穷国办大教育”为基础,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一级一级向下分配热舞、依靠社会的力量、做到因地制宜。坚持多种办学体制并存、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新路子,完善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相关负责人强调指出“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不走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别无选择”。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可以在继续努力办好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基础下,探索发展农业科研单位中小学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从实践的角度看,有些公办的中学和小学大都实行了这样一种办学体制,即“民办公助”或“国有民办”,那么这样对于用自己的资产办学的农业科研单位,则更加能够实现“民办公助”或“国有民办”的新型办学体制。

所以,文章作者在对一些文献(相关文件,国家政策等)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建立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是从当地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做法不但符合我国最新的文件精神,又能适时地兼顾地方的困难和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还可以解决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面临的诸多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发展和保持办学条件、师资等一系列优势,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子女能进一步接受来自于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优质教育;这样不但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增值,也可以使当地教育资源不至于流失太严重。农业科研单位应当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竞争能力;建立先进的农业科研单位制度,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又在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和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能用足了文件,解决了问题。

2.前景预测

(1)农业科研单位中小学继续由科研单位自办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从大形势来看,政府已允许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收取非科研单位子女的办学成本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困难的问题,同时也削弱了科研单位的负担。因而科研单位附属中小学有继续由科研单位自办的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科研单位的需求,这种办学方式在发达国家也并不罕见的。不过,此问题必须从政策、法规、理论的角度给出明确的“规则”,否则,科研单位总是会认为地方政府早晚要对其附属的中小学实行剥离,自然出现抵触心理。如果企业出于自身的需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愿意长期举办中小学,应肯定这是合法的,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2)政府与农业科研单位共建共管的办法探讨

当地争睹与农业科研单位共建共管。这样的做法对离城市较远、农业科研单位又有办学需求、但又负担不起所需经费的子弟学校有一定的效果。采取农业科研单位和当地政府共同办学、进行共建共管。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办学经费包括教职工的工资支出,由企业和当地政府双方商定,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3)整体移交地方可行性的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要转换经营机制,以图建立一个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农业科研单位办学校等种种社会职能进行逐步分离,这个改革的内容和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相关人员也必须清晰的看到,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中小学教育与其他社会服务机构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的,中小学教育是各类教育的基础,对提高企业后备劳动者素质乃至企业的整体素质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稳定职工队伍、加强企业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笔者认为这是整体移交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认,实现农业科研单位与其子弟学校的分离是势在必行的。

四、结论

因此,要保证农业科研单位中小学在移交地方政府后的办学资金问题,使之形成制度性的、规范的支出保障机制。发展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科研的发展。但仅靠政府提出的举措来办教育,是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需求的,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新阶段的农业科研不可能使得农业产业中获得高额的利润。但是农村科研单位也要发挥其优势将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公共产品,政府也要对农业科研工作进行直接支持,带动其附属学校教育布局的发展。在这个教育改革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肩负起科教兴国这一使命,一方面要做到改革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与财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财政制度,将地方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压力适当分散,从而尽可能保证中小学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从而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巩固当下中小学的教育成果,充分体现政府对农业科技的主导性,让农村教育真正地走出困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珍.浅谈企业子弟学校在困境中的生存和发展[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1):99-100.

[2]倪小舟.企业子弟学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石化教育, 2001(001):6-6.

[3]李水山,戴洪生,郑其春.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2(2):3-8.

[4]陶小洁,霍仕平,许明陆.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8,(2): 60-61.

[5]张希鼎.国有大中型企业子弟学校移交地方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6]Sheldon K,Biddle B. Standards,accountability,and school reform: Perils and pitfalls[J]. 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98,100(1):164-180.

[7]杜强.关于厂办子弟校剥离交地方后办学思路的几点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0):27-28.

[8]Reese W J.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school reform: Grassroots movements during the progressive era[M].Teachers College Pr,2002.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6

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单元,是其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也是其社会服务、对外资源共享能力及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学科建设涉及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氛围、科研实力、科技平台、科研团队、科技服务、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被称为集综合性、长期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1]。《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发展方向及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2]。因此,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需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才能跟上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以农业产业发展新要求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展现出科技创新的活力。

1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贯穿于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的全过程,涉及农业科研单位学科研究方向、内设科研单元、研究生培养、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其发展对农业科研单位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工作[3]。农业科研单位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凝练出适应其创新性与富有其特色的研究方向,以满足学科所对应的产业发展的需求,展现出研究方向的活力。学科体系架构的调整随着产业发展趋势而变化,随之农业科研单位内设科研单元也发生变化,从这一层面来说,学科建设促进了内设单位布局的革新。学科建设也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它的成效直接决定着培养的能力与水平。学术团队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4],特别是学术能力较强的带头人,更是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人才培养才能引导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优化科研平台及基地配置,将为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设施条件和文化氛围,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农业科研工作中来[5]。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传统学科的创新发展,紧随科技发展的动态前沿,新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新兴学科为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新的视角,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设置更为丰富。

2学科建设的现状

作为我国唯一以橡胶树为研究对象的部级研究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橡胶所”)紧紧围绕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与关键技术,设置了学科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内容。在“十二五”期间,橡胶所继续传承50年的成果积淀,依旧保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土壤学和作物生理学等学科。而且,这些学科呈现出其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各学科在解决产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的同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外服务社会与产业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依托学科建设,橡胶所各科研平台与基地获得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研究生培养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十三五”来临之际,为适应农业新形势下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上级主管部门统筹配置各学科资源。在巩固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科的交叉、分化和融合[6],橡胶所新增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新的农业发展格局下,各学科紧随农业科技发展前沿,立足橡胶所发展基础和上级主管部门战略定位,突出区域发展特色,联合区域内各有关单位,借助各参与单位人才优势,制订出“十三五”建设实施方案,以期推动未来农业科技的创新。

3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现行学科建设缺乏运行管理的有效机制,有碍学科在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虽然各学科均设置了带头人,并设置了相应的研究团队,但是未从根本上建立完善的责任框架,未明确各团队体系的岗位职责。如此一来,造成主体责任不明确,主体责任意识得不到提升,各级分工得不到有效实施。此外,学科建设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规范和约束责任主体的任务和分工,必定会影响责任主体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在日常运行管理中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无法对运行管理的整体效果给予合理的评价与评估,影响整个学科体系发展的长效性。

3.2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学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大,不仅影响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也不利于团队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缺乏资金支持,就不能保障学科发展必需的仪器设备、科研与试验基地等条件的完善,就不能保证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各研究方向的创新发展也无从谈起。同时,重大科研专项的联合攻关也难以实现,跨学科、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必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资金的缺乏也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团队的人才结构得不到有效的完善与调整,合理的人才梯队难以形成,势必会影响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3.3高层次领军人才相对较少

学科带头人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7]。目前,高层次的领军人才相对较少,这势必会影响学科团队的建设,因为领军人才对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把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学术前瞻性、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竞争意识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素养与必备条件。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学科建设就很难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也难以形成学科的区域优势,学科建设必然缺乏领域内的竞争优势。同时,一个合理、稳定的团队梯队也要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逐步引导,日臻完善。

3.4科研平台建设不足

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必要载体[8]。虽然目前橡胶所有6个省部级平台和1个院级平台,但是仅有1个部级平台拥有运行管理经费。科技平台缺乏建设资金,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基础设施条件得不到改善。特别是新兴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不足,对其自身的发展会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如果不能将研发平台包括网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科研平台对学科建设的支撑服务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学科建设的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3.5学科发展不平衡

由于传统学科基础深厚,科研成果积累年限较长,各研究方向设置趋于成熟化,汇集了一定的人才力量。而新兴学科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研究方向还处于探索阶段,团队力量还较弱,在学科建设整体进程中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这种情况就使得整个学科体系发展不平衡,出现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力量差距大,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了学科建设整个框架的布局。

4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建议

4.1完善学科建设的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研究方向设置、学科带头人选拔、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人才、运行管理监督、人员激励、评价与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责任主体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位、纪律严明、奖惩有度,才能逐步提高各责任主体工作积极性,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学科建设的原则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从而做到运行管理有章可循,循序渐进,推进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4.2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学科建设

一方面,增加科研试验基地、仪器设备配套、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学科创新的条件建设,促进学科研究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学科建设依托单位也要积极争取区域内外的多方资金支持,通过项目联合、企业合作、成果转化资金再利用等方式,增强学科在业界的竞争力,通过学科建设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力争以学科建设带动农业科研单位的各项工作发展。

4.3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促进学科团队布局的合理化

现代教育研究认为,人才培养为外显性要素,直接体现科研、教育机构的学科建设水平;而团队建设为内在性要素,是学科发展必要的人文环境和条件之一[9]。学科建设需引进和培养创新力强、思维活跃、善于攻坚克难,并具有严谨学术风范的专家担当带头人,方可在学科团队中既有学术权威,又能深得大家信任,才能带动起学科的整个研究团队。同时,学科团队的布局需考虑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使之逐步趋向合理化与良性化,才能凝聚学科团队的集体力量与智慧,发挥整体优势,保障学科建设的可持续智力支撑。

4.4协同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引入系统竞争与协同的理论:非平衡条件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使子系统之中某些运动趋势得以联合并被放大,从而使该趋势逐步优化,随之支配整个系统的演化进程[10]。科研平台与学科作为农业科研单位两大子系统,两者的竞争与协同可以使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创新发展的趋势被联合放大,从而这种趋势就会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朝着正向、良性与逐步平衡的状态发展。因此,科研平台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的完善就可以支撑学科建设各方面的发展,保证学科建设良好的运行环境。

4.5传承传统学科,引导新兴学科

在新的农业科技发展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做好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年度发展方案,调整好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布局。一方面,农业科研单位需要继续传承传统学科的优良工作作风,保持其优势地位,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与完善,逐步衍生出更多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另一方面,新兴学科要积极学习传统学科建设经验,以传统学科的研究为基础,拓展自身研究方向;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共享传统学科各类资源,逐步完善软硬件条件;提升承担各项科研任务的能力,加强与传统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学科影响,逐步形成发展的良性态势。

5参考文献

[1]刘刚,陆天华,王建明,等.农业科研院所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4):106-109

[2]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EB/OL].(2015-05-20)[2015-10-12].

[3]吕鑫,仇贵省,孟照刚,等.农业科研院所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5(3):24-26

[4]陈荣.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要素浅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3):93-95

[5]程琳琳,王旭,田维敏.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3):61-64

[6]王小虎,陆建中.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5-8

[7]吴鸿.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之我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823-825

[8]刘钦,罗兵前,周明月.农业科研单位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3):13-16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7

一、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的运用到科研事业日常会计工作中。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精确的定位,及时的获取及传送,仔细地分析及对其最终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应用,旨在为科研事业单位提供充足、全面、科学、准确、及时的立体的信息,保证其会计部门日常工作顺利有效的展开,保障科研事业单位日常经营活动顺利的进行,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理解不够深入,缺少建设的激情

目前,很多科研事业单位领导普遍认为科研事业单位存在的首要任务是科研,是及时准确完成国家及省市或企业交给其的课题,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存在并不是为了控制单位内部的成本而节约资本,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单位领导认为发展会计信息化没有意义,更有甚者,认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费时费力,不能满足单位对会计部门的需求,且不能及时准确的反映单位各个部门日常运行状况。除此之外,与大部分企业相比,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会计信息化发展较晚,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目前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会计信息化在单位内部的应用需要相关的管理经验,遇到技术困难时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而这些都是单位内部所不具有的,再加上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认为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只是简单的提升部门的工作效率,致使科研事业单位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两高一低(高效益,高质量,低成本)的结果,也没有看到其对财务工作流程的简化性,致使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在很多科研事业单位停滞不前,缺少动力。

2、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管理制度更新不及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新的政策及法规不断涌现,会计行业也是如此,如近年来,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先后进行了修订,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应该与会计行业同步,及时完成自身会计管理制度的更新。科研事业单位要学会引进与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取做到吸收引进再创新,促进自身管理制度的发展。

3、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综合型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人员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对会计信息化了解不够深入,缺少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实际的动手操作经验,不具备会计信息化相关计算机软件独立操作的能力,给单位内部日常会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便。综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才是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综合型人才。然而,很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却以够用为原则,并没有相应的淘汰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内部员工缺少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单位会计部门严重缺乏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且人才的管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老一套,即使有人才,也是过时的人才。

4、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采集不够完整,缺乏统一性

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基础信息采集不仅仅涉及到会计部门,还涉及到人事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然而,很多情况下,科研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尤其是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由于部门之间管理脱节,造成科研经费支出与科研任务实施不同步,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取代以前手工登记及计算,但是前期数据的输入需要手工进行,有些单位会计信息输入不够规范,存在错输及漏输想象,严重影响会计基础信息的采集,不利于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三、加速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自上而下,深入理解会计信息化理念

为了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领导管理层必须树立科学的会计信息化的理念,自觉学习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知识,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自觉形成会计信息化理念。同时,科研单位领导管理者也需要对单位内部会计人员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培训,使他们对自身会计行业信息化有初步的了解,并加强监督与定期考察,使他们逐渐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营造出适合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氛围,提高建设激情,促进会计部门的发展。

2、建立完善会计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

“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只有建立起科学、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才能约束信息化过程中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解决技术之外的问题只能靠制度进行约束。制度是基础,科研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便不能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其作用的发挥,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套与适合自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制度,保障自身会计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作为科研事业单位领导管理者,要不断对单位内部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审查和调试,对其是否满足科研事业单位运行及日常工作要求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发现自身会计信息化及其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对于一些管理条款,已经失去现实可操作的意义,领导层则应该根据会计行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及自身单位特点及规模进行合理的调整或立即废除,保证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先进性及合理性,保证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的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作用。例如,湖北省农科院在2003年建立了一个与自身“适配”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定期找专业人员对该系统进行更新,最后整合、统一了各分部、基地的统一会计信息化信息管理系统,使农科院的资产、财务、资金都能够得到及时管理与统一调配。

3、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会计信息化综合型人才

作为科研事业单位领导管理者,要定期对会计信息化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不仅要进行理论培训,更要进行实践培训,要高度重视培训,培训不是走过程,更不是形式主义,培训就是实战。同时,科研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发挥专业优势,体现专业特色。此外,一些财务人员随着工作年限的加长,很容易在工作当中迷失自我,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因此科研事业单位有必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的道德水平。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当中,科研院所要对会计信息化人员进行大量的计算机系统培训,让他们能熟悉新的系统,进而熟练使用,培养适合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

另外,科研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的淘汰制度,并严格的执行。单位领导管理者要定期对内部会计信息化人员进行考核,对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员要进行重点的培养,对专业技能及思想道德素养低下的会计信息化人员要果断地进行淘汰。对单位有重大贡献者要进行特别的奖励,优化内部竞争环境,建立起一套适合单位内部的人才培养体制。同时,科研事业单位要规范选拔制度,积极引进优秀的人才。

4、加强单位内部部门间的交流,规范信息的传递

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内部信息共享平台,且各个部门的信息都应该输入到这个信息共享平台中,并及时进行更新。这样可以使不同部门及时看到其他部门的工作信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促进部门间信息的共享。科研单位可以借鉴企业单位的ERP系统或思路,建立覆盖全系统全业务流程的财务管理软件。在此方面,可以考虑使用用友G6-e财务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管理,可以较好地实现内部财务精细化与信息的及时传递,为财务管理提供多角度、丰富详细数据。还可以提供部门往来等核算管控方法,通过财务分析实现财务效率目标化和常态化管理。此外,科研单位还可以充分利用OA系统,在OA系统内网平台的基础之上,插接的各种业务应用都是网络资源。单位内部网用户通过统一的浏览界面进入内网平台中,了解相关的信息。

四、结论

科研事业单位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自身发展离不开会计信息化。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科研单位应该深入理解会计信息化理念、建立完善会计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对管理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培养会计信息化综合型人才和加强单位内部部门间的交流。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将有助于科研单位日常科研工作顺利的展开,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立贤:浅谈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5).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8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科研单位为实现其自身改革与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2012年11月,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文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起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促进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推手,它对科研单位有效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实现其控制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设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科研单位的持续发展,确保科研单位的活动合法合理

内部控制体系是推动科研单位运转与发展的助力剂,是提高科研单位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单位的发展不能再依靠国家的全力支持,而是需要通过自身对现有体制的改革,实现由内至外的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使得建设科研单位的研发、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的范畴内进行,可以防止科研单位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提高科研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2、有利于促进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操作难度,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研发经费作为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真实反映不同科研项目、不同研发环节的资金使用状况及项目进展程度等财务信息,为科研工作人员合理安排、使用科研经费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3、有利于科研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防范舞弊行为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科研单位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寻找其存在的问题根源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各项资源和资金在分配过程中的不公与浪费,避免由于监督不力等原因而产生的舞弊行为。科研单位只有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制度的更新与创新,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生存、创造单位价值。

二、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1、科研单位人员缺乏足够的内部控制意识

部分科研单位人员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在科研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管理者也缺乏对其正确的认识,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会计工作人员应关注的工作内容,或者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只存在于单位的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之中,尚未影响单位的整体发展。

2、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流失与浪费

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多数来源于专项拨款,因此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不需要过多考虑资金短缺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管理者没有综合考虑前一个会计年度的具体情况,没有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进行分析,导致出现预算超支等问题;另外,在使用项目资金时,部分项目支出有随意扩大的情况,导致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与流失,制约了科研单位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

3、内部控制体系缺乏执行力

虽然大部分科研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综合来看,其执行力度仍然较低。如科研项目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根据申报的项目合同预算对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进行项目核算;对不同工作内容、工作特点的项目经费也没有进行充分地考虑,只是根据笼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内容进行大致估算,未能将内部控制体系真正落实到位,执行效果较差。

4、内控体系监督机制不严谨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机制不够严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监督的时间来看,现有的监督往往都是进行事后监督,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只能起到弥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的作用,未能形成有效的事前预测体系。其二,从监督的频率来看,监督频率较低,往往是根据既有的制度进行定期监督,导致监督的时间范围较短,无法实现全面、实时的监督,影响了整体的监督效果。

三、加强和完善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措施

1、从科研单位内部环境入手,提高管理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逐步完善财会管理制度

从科研单位内部入手,对单位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得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新的了解,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首先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单位的资金调度制度、对外投资制度以及重要的经济事项决策制度等进行规制,对科研单位的审计办法和规定进行详细的规定,对财产清查的期限、范围进行规制,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其次,对会计工作制度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对于科研单位的预算制定、会计报表编制等,必须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综合科研单位的上一个会计年度会计数据,并进行合理预测,不能仅凭现有的经验进行预算与决算。会计报表必须符合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与清晰,防止由于会计人员工作失误而造成管理层决策错误,影响科研单位的研发活动和经济运行。只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财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才能督促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内控执行机制。

2、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的针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设置控制方法

科研单位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业务拓展情况、整体风险承受度等实际情况,对单位内部的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资产风险、运行风险,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波动导致的原辅材料价格、知识产权变动等内外部风险,进行综合性的测评,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识别和分析科研管理和研发活动中的各项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对于预算管理控制,应完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相应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对于收支业务控制,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台账制度,做到账物相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的责任,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工作能力。对于资产管理控制,制定专门的资产管理账目表,对于科研单位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定期进行盘点,加强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对于项目管理控制,应根据项目研发计划,提出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规定的立项、审批、研究、开发与保护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工作流程。对于合同控制,科研单位应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合同授权审批制度,确保合同管理规范有序开展,建立财务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科研单位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建立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机制,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推动科研单位的经济发展。

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建立权责分明的绩效考评制度,切实提高科研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为提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度,科研单位应当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且适合科研单位发展的绩效评价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和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和辞退等的依据。绩效指标的设定可从工作业绩指标、工作能力指标、工作态度指标三方面着手,形成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权责分明的奖惩制度离不开责任制和问责制,对于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工作内容,应明确相应的负责人且承担相应的职责;对于每位员工,应明确具体工作内容,使其了解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于没有严格履行自身职责的工作人员,则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权责分明的绩效考评制度,不仅有利于全体工作人员明晰自已的职责,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工作作风,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4、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内部监督与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执行效果,科研单位应建立与单位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工作,通过信息科技实现自动化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另外,科研单位还应完善内部稽核和审查制度,成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规定内部监督检查的程序,确定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频率,切实推进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实施,促使内部监督与评价制度执行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地维护科研单位的资源,保障资产安全,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实现科研单位的社会效益、科技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科研单位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从源头入手,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与科学性;从适合自身发展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各项控制活动,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推动单位的发展与进步,才能促进科研单位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莉: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会计师,2012(12).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9

1.1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政策措施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方案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的强化,加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农业科研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获奖等级和数量上。据统计,从1957年到2007年,50年间,全国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技发明奖4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8项。近6年来,6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有5项;38个二等奖中,有24项,由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获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单位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有4000多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培育。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以全国各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对象,研究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新技术,跻身在农业生产的前沿阵地。

1.2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对区域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解放后,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研体系共培育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00多个,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出4000多个新品种,近70%。粮、棉、油作物品种大致每过十年更换一次,每次更换则能增产10%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全国各地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能力,显现出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实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国家审定小麦品种,2006年审定通过32个品种、2007年审定通过30个品种,其中2006年有13个、2007年有17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育成。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着力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力度,已成为区域内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承担着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和试验示范等工作,对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发挥着逾益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2007年公告,全国已建立了稻、麦、棉、油等十大农业产业;兴建综合试验示范基地160个,有85个是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领办。

1.3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平台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掌握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能及时地了解农业生产实际需要,把握农业科研方向。通过示范基地的各项试验和大面积生产情况的详细调查,对区域内农业资源、土地状况、气候条件、技术装备等各方面在定性、定量上评估,并作为农业科研的基础。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直接接触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服务的先锋,及时掌握农业生产信息,通过反馈信息,确立研究课题,解决农业生产上的技术问题;提供政府决策,把握好农业发展方向,区分好长远与眼前利益;处理好农业生产发展的轻重缓急。广泛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病虫测报等农业科技,向广大农户提供咨询。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信息更加精准、更加快捷。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担负着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是农业生产数据的情报中心,是农业发展前景的规划部门,要帮助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率低,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以农业综合试验基地作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平台,对区域内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二、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几大发展阻碍

2.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主体是分散经营的、面广量大的承包农户,家庭式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普遍性,往往在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上产生脱节,显露出农业这一弱势产业的特点。生产周期长、收益的不确定而其它产业高收入的比较,使得农业生产难以引起足够重视。尽管服务“三农”,再三强调,但地方政府或主要领导缺乏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仍受轻农、怠农等陈旧传统观念的影响。面对工作量大、收效慢的农业“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总难摆放到应有的高度来考虑,亟需重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公益性机构在农区所作的贡献。

2.2科研经费尚缺科研手段落后

据统计,2000年,全国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经费收入中,政府财政补助(不含科技项目费)人均仅为1.14万元。200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总额的5.7%。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经费缺口较大,据资料显示,2005年,全年农业科研经费按人均经费计算,地市级7.05万元、部级19.73万元、省级9.71万元,经费不足则导致科研手段相对落后,基础设施陈旧。有许多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办公用房、试验用道路、库房、晒场等,仍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面貌,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的创新和发展。

2.3学科建设乏力人才培养偏颇

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忽略了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考虑,而农业科研单位要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这方面工作日显重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是依据社会发展、农区内农业生产特点、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研究学科进行设立、调整或重组,是充分应用现有人、财、物等要素,增添、补充科研设备与人员,开辟新学科等一系列活动。现在,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上,仍存在盲目混乱现象。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服务等整个过程。

2.4研究与应用脱节科技转化不畅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农业科技重要性的主要指标。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40%,而经济发达国家该指标近80%。在科研选题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缺乏应用上的考虑。在新型科技与成果的储备和筛选上,仍较为薄弱,对有价值科研项目协作攻关力度不够、技术集成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建设仍有待加强。总的来说,表现出研究的课题多而应用的成果少,重复研究课题多而有创意的研究少,农业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严重。

2.5体制机制仍不健全缺乏长期性有效性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过程就是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的过程,经常遇到的现象是重科研轻开发或重开发轻科研,保证科研与开发并重的体制与机制尚不健全。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福利制度、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拨款体制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弊端。

三、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

3.1提高认识水平,文明和谐得以风行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国有公益型事业单位,各地政府要充分重视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性,要进一步纠正社会上长期形成的“轻农”“厌农”的观点,确实贯彻中央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发挥其对各区域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确立大局观念,提高科研从业人员学农爱农的道德风范。开发上的良性互动中酿造文明和谐的氛围。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成为研究之所、文明之所、和谐之所。

3.2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按照发展规划,要求有步骤地加大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政策上倾斜,财政上扶持。在大幅度地提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事业经费的投入下,避免重复投入或盲目竞争招致的各种损失。抓住发展重点,鼓励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创新科技,以一流的科技成果提升科研水平,机制创新,以完善的管理办法保障科研与开发的高效,创新模式,以新颖先进的服务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投入,创新能力提高为前提,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从而站上更高台阶。

3.3积极培养人才,学科建设有了新局面

发展离不开人才。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整合科研资源,培养优秀人才。进一步优化学科,结合区域内农业生产特点,选立优势学科,培植特色学科,使现有的条件、设施,充分发挥效能。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人才队伍。奋发有为的人才团队,迸发的创造力,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呈现出特色学科突出,学科结构合理、科研开发兼顾的崭新局面。

3.4强化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更加畅通

科研单位的发展例10

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只有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迸发出工作积极性,保证生产效率,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价值,才能够保证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了有效地保证农业科研单位可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和市场氛围,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截至目前为止,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可以代替许多人进行相关的工作,但是一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最基本组成单位还是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要想把握住当前农业科研单位在新的信息时代里面的发展时机,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制定一系列的人事管理制度机制,满足工作人员的具体需要,组织一系列的人事管理方法,提升整个单位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单位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也要集中在提升工作人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往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虽然建立一套良好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拥有着巨大的好处,但是截至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对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没有设立出一套完善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机制。

目前,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各个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的专家学者都付出了很多艰苦的努力工作。在这个过程之中,也诞生了很多适合某一个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是适合某一种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方案,促进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发挥了很有效的作用。但是,这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方案并不能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行业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准则,这就需要对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对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升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竞争能力。

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要遵循的主要原则

为了保证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正常秩序,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则,并在整个过程之中,受到这些基本原则的约束。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第一个要考虑的原则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基本职位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基本工资数目也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所能够提供给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作人员的额外金钱就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追逐的方向,是可以极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因此,要进行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物质性人事管理原则。

第二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获得职位的晋升之后,不仅仅可以获得更加多的物质性收益,还可以收获来自各方的尊敬,这也是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工作的源动力之一。但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职位毕竟有限,没有物质性的人事管理的使用广泛。因此,其次考虑的是原则是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性人事管理原则。

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原则。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在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因为种种原因,总是难以得到自己应有的人事管理。除此之外,在竞争之中,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也难以避免拉客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家族性农业科研单位之中,就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真正地晋升到管理层之中去,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的运行,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机制也难以激发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公平性的人事管理原则。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思路

进入新世纪,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传统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人才的切实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人事管理机制的时候,一定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经济方面的人事管理,还要注重对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全方位人事管理。例如,可以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做出了对农业科研单位巨大的经济贡献的时候,可以考虑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设立相应的职位,满足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未来发展。也可以为工作人员去报一些专业技能知识培训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以后的发展提供保证。

在进行整个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评判过程之中,可以随时进行变化,并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手段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变化改变变量(例如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性别情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年龄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学历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婚姻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状况、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位状况等变量),就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变量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变量改变之后,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回报,以及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具体的满意程度,制定出符合农业科研单位长远利益、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基本制度,等等,这样就可以拉近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研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促进农业科研单位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具体地分析了一个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和档案管理制度的制作过程,以及这种人事管理制度的检测过程。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独立存在的个体,农业科研单位为了保证自身的运用和发展,必须拥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立足。为了有效地保证农业科研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齐心合力,共同做好工作,为农业科研单位的进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