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研人才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9:01

科研人才培训

科研人才培训例1

一以科研训练为主线贯穿拔尖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为此,我院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广视野、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突出“层次性、自主性、个性化”三个特征,结合实验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将科研训练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同时实施“启新学员科研训练计划”,来激发实验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启新学员科研训练计划”分成与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相对应的4个阶段,分别为“科研兴趣培养”、“科研基础训练”、“科研项目参与”、“科研能力形成”。针对不同阶段,配以不同的科目和训练内容,从低年级的科研讲座到高年级的科研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地开展科研训练。学院还要求所有的学员在本科四年当中都要百分百的参与各类科研及学科竞赛。实验班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各类科研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实施5年来,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科研训练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得到全校师生的共识。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有许多,比如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单一、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因此,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学院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和发展创新能力出发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实施小班化教学,加强基础课程,拓宽专业口径,适当扩大选修课比重,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也注重与科研训练结合起来,倡导知名教授或者是优秀教师给实验班学生上课,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了解到各学科发展前沿,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实验班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引入了程序设计竞赛(ACM)内容,实验班多名同学在浙江省、全国和亚洲赛区ACM竞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向全校辐射。

三实施导师制,发展学生创新人格

我院以科研训练为契机,实施导师制,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学生专业导师制实施细则》、《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实验班学业负责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文件。通过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钱江学者、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教学名师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担任实验班学生的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和科研训练培养方案,一般3~5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年级至二年级上学期导师的职责侧重于指导学生课程学习和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到二年级的下学期,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导师的职责侧重于确定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研究训练,指导学生科研实习等,且一直负责到学生毕业。

在科研训练中导师不仅帮助实验班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而且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学生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研究,在科学研究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遇到了许多困难,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在实验室里可以与教授们零距离接触等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比如观察力、意志力、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

拔尖人才导师制这一制度实施6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方面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得到了系统培养,另一方面学院对所带学生有突出创新成果的导师给予“荣誉导师”称号和奖励,也激励了导师积极投身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事业中来。

四构筑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技能

学院不断拓展学生科研训练形式,搭建实践平台,形成了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多元举措。

1科研活动赛事化

学院每年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形成了以“挑战杯”为基础,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机械设计、英语演讲比赛、创业计划等校级、省级、部级三位一体的科技竞赛体系。每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人次,如2011年一名同学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名同学获ACM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铜牌,2012年三名同学获全国机械产品数字化大赛一等奖等等。

2参与科研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设立了“启新学院科研立项创新经费”,鼓励各实验班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每个项目资助1000元。近年来学院共有42个团队项目(168位同学)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14个团队(56位同学)获得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资助。通过实施科研项目,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开放实验室

学院依托于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专业学院的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每学期安排固定的实验室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实验成果的转化。仅2012年学院实验班学生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6篇,其中SCI收入7篇,EI收入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

五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学生科研活动有序进行

1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

学院成立了由党政领导牵头的“科技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学院的各类科技竞赛工作。成立了“科研训练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管理,立项课题的评选、确立和结题鉴定等工作。同时,专门制定了《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启新学院科研立项制度办法》等一系列推动科研训练的文件,进一步保障了学院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的开展。

2构建科研训练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学院鼓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对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学院均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同时对于所指导学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导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获得专利等,学院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给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每年学院推免学生到校外攻读硕士研究生,把科研训练的个人成效也作为推免的考核条件之一。

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学校定期举办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答辩会和科研成果报告会,展示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活跃学院学术氛围,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学院还积极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陆靖教授、国家“”特聘教授王际平等一批著名学者与我院学子密切互动,为他们传递各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目前,科研训练是我院培养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且已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提高拔尖人才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科研训练对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继续强化、探索、改革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各种举措,切实提高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科研人才培训例2

[DOI] 10.13939/ki.zgsc.2016.28.155

2013年,浙江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电商换市”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摆脱传统市场和传统商业模式束缚的“利器”。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伴随不断涌现的新型经济体,逐步跨界渗透到各行各业,形成多种新的经营业态,引发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同年6月,义乌市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迅速开展了电子商务人才培训“230”行动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训30万人次电子商务人才。

1 强化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现实意义

电子商务已经不仅是一种技术或者商业模式,而且是一场变革,一场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义乌作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依托实体市场和发达的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在有形无形市场双向融合转型的先行先试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电子商务“洼地效应”日益显现,逐步呈现“井喷式”态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义乌外贸出口实现逆势快速增长,这其中,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新型交易模式功不可没。从实际情况来看,义乌电子商务正逐步趋向专业化、高端化,但科学规划电子商务发展仍将是当前乃至未来义乌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1.1 强化电商培训是破除固化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保障

目前,义乌大多数企业仍然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使是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个体或中小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和自觉应用电子商务,还是习惯沿用传统的坐等上门客、依靠老客户赢得“回头客”、参加产品交易会、让业务员面对面推销等传统营销方式。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把建立网店同电子商务画等号,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上网,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借以宣传企业形象,并未根本上认识到电子商务会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认为开展电子商务是赶时髦,实际意义并不大。为促使电子商务发展驶上快车道,解放思想“总开关”非常重要,而培训不仅可以给广大企业主打开视野,获取更多的商业资讯,更可以思想上解雇认识问题,让广大中小企业家跟上时代变化和电子商务发展。

1.2 强化电商培训是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电子商务人才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专门人员。不少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特别是营销手段会带来革命性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想从外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而忽视对企业员工的电商知识充电。目前,电商人才培训工作尚处在摸索阶段,加上电商领域涉及面广、细分化程度高等因素影响,造成电商专业人才的相对匮乏,导致企业缺乏相关经验,没有充分体现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不同程度上限制着电子商务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3 强化电商培训是解决信心不足、营造浓厚氛围的重要路径

义乌市80%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由于电商创业在软硬件等方面,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并且不一定能立马产生效益,尤其是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所以,在面对电商发展的新机会时,部分中小企业处于观望和犹豫状态。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主在发展初始阶段,在资金、设施等基础保障上都比不过大企业,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很容易被挤压。所以,在电商发展中长期的思考和规划,缺乏发展后劲,这些也给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障碍。通过电商培训,可以给全市各中小企业带去人员、经验和技术,增加发展的机会,减少探索的弯路,增强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在面上营造电商创业的浓厚氛围。

2 强化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探索实践

探索电商人才培训是助推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一个创新之举,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烙有显著的义乌特征。这项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照搬照抄的模式,需要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摸索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有力推动了电子商务新兴产业的发展。

2.1 创设网络化组织体系,凝聚培训力量

围绕电子商务发展主题,创新活动载体,加强正面引导,拓宽工作渠道,在氛围营造和区域辐射等方面做文章。召开全市电子商务培训大会,进行电商培训总动员。成立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电商培训工作。各镇街、机关单位成立相应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安排落实联络员,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组织网络。培训工作由市财政予以全额经费保障。

2.2 构建分层化教学模式,激活培训功能

确立“分阶段、按层次、立体式、广覆盖”的培训思路,有序开展工作。培训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一是电子商务理念普及培训,主要对象为工业企业、市场和专业街商户业主以及全市干部群众。二是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培训,按“启蒙班”“基础班”“初级提升班”分类授课,开设综合技能提高班培训,按“白班”和“晚班”分时段教学。三是电子商务能力提升培训,不定期举行运营、视觉、数据、客服等专项技能培训,通过举办电子商务总裁班等形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化电子商务高级管理和应用人才。

2.3 建立多元化运作机制,提高培训效率

举办中国(义乌)世界电子商务大会和全国电子商务创业教育论坛等国际高端电子商务论坛,开展全省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示范培训班、青年电子商务夜校、电商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全社会学习氛围。吸纳引进包括8所高校在内的22家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教学,邀请16名本地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家现身说法。组织189名大学生村官、320名商位管理员分别进驻企业和市场商位,开展电子商务操作技能“一对一”培训。建立信息数据库和“空中课堂”,组建电子商务培训专家顾问团,成立教学评审小组,负责对各培训机构教学进行指导评审。设立“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建议箱”,开通热线电话,征求采纳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3 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问题反思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人才培训“230”行动计划,电商理念得到普及,电商人才不断增加,广大企业参与电商的激情被点燃,电商在助推义乌转型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调查和走访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3.1 电商人才培训范围仍留有盲区

电商人才培训在市民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但调查发现,知晓度的高低与群体的年龄、身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根据培训总体方案,市场商户、工业企业是电商培训的重点,因此面向这部分群体的宣传培训力度较大,培训参与度也较高。而商城集团之外的商业服务业、各行业自由职业者群体并未纳入培训工作重点,尽管有关部门适时推出市民公益培训作为补充,但对这部分群体的宣传培训覆盖面仍十分有限。

3.2 电商人才培训模式仍不够精细

从职业技能培训层次来看,先期培训主要以初、中等级低层次的技能培训为主,而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进入基础操作技能培训以后,学员满意度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逐步转入专业提升培训阶段后,“小班化”的培训方式以及培训的需求调研,就成为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石。但由于受平台规则差异、专业工种多样、学员基础不均、培训师资匮乏、培训教材滞后等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3.3 电商人才培训内容仍有待充实

前一阶段,主要涉及电商理念普及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在技术层面帮助电商从业人员掌握开店流程、产品、网店经营等专业技能。但对课程设置的可行性论证不足,与学员需求契合度不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法规还不完善,在从事电商的人员中普及度较低。由于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初涉电商人员的网络违法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义乌市作为电商发展全国示范城市,应不断强化电商涉法教育培训,确保电商行业在规范、有序轨道健康发展。

3.4 电商人才培训机制仍需要健全

电商人才培训为期两年,培训达30万人次,经过理念普及、技能培训等环节,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当前电商人才培训依旧由政府主导,属于“填鸭式”的初期培训,由市场主导的,由企业自发的培训机制没有形成,私人定制的培训需求不大,高端专业的机构也不多,电商实战培训氛围还可以更加浓厚。如果没有可持续的培育体系作保障,专业人才匮乏仍将会是我市电商发展的最大制约。因此,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放在培训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的长效机制建立上。

4 提升电商人才培训科学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电商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畅通生源渠道、搭建培训平台、强化培训管理、促进机制创新,又要充分开发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这些新的生产要素、市场要素的组织形式和交易形式。客观地说,电商人才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这项工作仍处于摸索提升阶段,与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相比,和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平台的要求对照,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电商人才培训的下阶段工作应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模式,加强培训行业政策体系建设,推进培训市场化进程;加快培训供需平台建设,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推动培训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促进机构品牌化、规模化、个性化发展;注重培训需求导向,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推动紧缺人才培训产业发展;通过展会、论坛、沙龙等多种形式,营造发展电子商务的浓厚氛围。

4.1 以“三个转移”为方向,调整培训重心,积极寻找培训增长点

实际效果是衡量培训成败的硬杠杆。下一阶段培训工作既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补”,也不是原有培训内容、重新架构培训形式的“冒进”,而应当根据电商业界的发展水平和我市商贸基础的实际需求,适度调整,逐步完善。一是培训重点向高管转移。调研发现,90后已成为电商企业的主流人员,大多都属于一线操作人员。然而,企业的整体经营和发展则被高层管理人员所掌握,因此这部分群体的电商理念亟待根植。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项目制”培训,重点突出电商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设定项目标准后,拟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二是培训形式向一线转移。菜单式的传统培训无法满足日益多元的培训需求,要及时梳理汇总企业发展应用电商存在的问题,不定时开展企业和机构对接活动,探索组建电商顾问团,组团入驻有需要的企业开展把脉、问诊培训服务。依托国内著名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知名企业建立的培训基地,以板块培训为基础,形成较为完备的企业公司领导级、部门级、班组级三级培训体系,建立企业员工回炉轮训机制。三是培训内容向多元化个性化转移。打破单一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的束缚,设置个性化、定制化的培训内容,直面实际操作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继续创办好电商网络学院、电商大讲堂和电商论坛等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抽调市场监管、科技、人社、司法等部门法律业务科室骨干及电商业内资深人士,组建电商应用法律宣讲团,组织企业主、市场商户开展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学习。打破院校与企业的围墙,发挥院校人力资源优势,以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为依托,联合电商应用企业建立见习培养基地,强化学员实习实训和定向培养。

4.2 以“三个体系”为举措,强化激励引导,不断提高培训实效性

激励机制的缺失或缺位,是影响和掣肘培训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性问题。因此,不断规范、适度激励、持续营造,应成为下一阶段工作创新有效举措的关键词。一是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资质管理体系。建立培训机构资质管理机制,严把“评审―认证―注册―登记”环节,对培训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实行资质管理,与项目招投标、政府拨款等挂钩。每年度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审查,出现问题的立即予以整改,情节严重的将被停业整顿或撤销注册。二是探索建立电商人才评价体系。随着电商培训工作的深入推进,电商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与科技创新人才相比,电商人才的评价界定难度较大,一批业绩明显、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还享受不到现有人才优惠政策。要建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的、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权重的电子商务实用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对达到一定层次的电商人才给予适当的奖励。三是健全完善电商荣誉体系。要通过评选电子商务示范单位和企业,表彰优秀的蓝领电商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标杆和榜样的引领作用。要加强项目招商宣传推介,开展义乌电子商务城市形象策划,强化“城市、市场、会展、电子商务”四位一体宣传引导,提升我市电子商务影响力。

4.3 以“三个机制”为基点,推进培训市场化,不断健全培训机制

培训初期通过引进培训机构组织培训,以政府统揽培训学员、费用的模式,从实效来看较为合理。但随着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模式显然将难以为继,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培训新体系已是迫在眉睫。一是形成常态化培训工作督查考核机制。继续强化电商办的综合协调和督查考绩作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功能,督促镇街、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督促镇街、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形成培训市场化竞争机制。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鼓励电商培训机构做大做强,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做好面向社会的“市场化”培训转型。结合招商办展工作,争取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电商应用发展理念的大型培训机构和行业精英。适当改变政府补贴发放的对象和流程,探索以考促学机制,强化过程监督,提高职业培训效能。通过项目招标、委托等方式,选择优秀的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及机构作为“职业培训包”项目的承担单位。三是形成电商培训合力推进机制。整合工团妇、科协、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培训力量,对全市各类人员开展电子商务公益培训。建议成立一批活跃的电商行业协会,与培训机构加强合作。鼓励平台开发商开办如淘宝大学等培训机构,帮助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优先解决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电商人才白皮书》,包含电商紧缺人才需求导向目录和电商行业薪酬指导价等内容。拓展就业空间,畅通就业渠道,让培训的电商人才以企业招聘或人才网推荐等形式实现直接就业上岗。

参考文献:

[1]王立军,任亚磊.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电子商务,2011(4).

科研人才培训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33-02

面对目前客观存在的尖锐的毕业生供需矛盾,以及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自主选择权利的日益加大,如何吸引优秀的学生报考材料加工学科,将其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如何使材料加工学科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产业界服务;如何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日益成为每个材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材料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值得思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材料加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此,许多学者就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例如该学科如何组织,课程如何设置,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等问题。近些年来,面对目前本科生培养和就业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大学纷纷调整了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将科研训练引入到创新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曾指出:“教育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让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成为更完美和更成功的人。”麻省理工学院在本科生教育中也十分注重帮助学生培养成熟的个性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力,除给予学生大量的自由学习机会外,同时鼓励学生对喜欢的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从而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和挑战[1]。因此很多大学把科研训练纳入到本科生教学体系中[1-3]。麻省理工学院将本科生教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重新评价和更新了本科生教学实施方案,将不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综合发展的课程删除和学时压缩。加州大学伯克利则是设置了相关的科学研究课程,例如教师的科研研究、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和毕业论文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项目完成后可以获得20学分以上。在国内,为了培养创新和使用型人才,许多著名大学也纷纷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实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4-7],因此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将针对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材料加工学科的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科研训练在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中的实施模式。

一、存在问题

材料加工是一个涉及机械、电子、计算机和材料等多方面的交叉学科,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以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材料加工学科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而且材料加工作为一种应用型的本科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大量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针对材料加工学科的特殊性,国外的一些高校对本科生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其目标为帮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最大潜能,提倡案例教学和互动式、团队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国外材料加工学科相比,我国材料加工学科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1)作为一种应用型工程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实践脱节等现象;(2)教学资源不足,设备陈旧短缺;(3)所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对于我校,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发现,城市学院教学中存在的显著问题是:课程体系设置与本一相同,但是与本一学生相比,城市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上课的积极主动性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在相同的师资配备以及教学体系条件下,大部分城市学生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明显落后于本一学生。因此对于城市学生的教学,目前重点应该解决的问题是:(1)如何改变当前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何拓展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适应目前的就业需求。

二、实施模式

科研能力训练是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培养创新实用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分析问题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科毕业生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加以实施,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5,8,9]。但是科研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思考,这需要对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进行科研能力的慢慢积累[10]。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途径有两种:校企合作和科研探索。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横向项目的参与,连接专业知识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开拓视野,为毕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科研探索鼓励学生以知识、技术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主的课题,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我校,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开展了本科生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方法选择、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报告撰写等工作。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设立了创新与拓展类学分模块,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选题、资料查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到数据搜集、整理,直接进行全程工作,促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其作用更体现在:(1)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极大锻炼;(2)获得资料及文字表达能力得以提高;(3)掌握科学研究的程序以及获取实验数据和分析利用数据的方法;(4)学生资助获取知识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5)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训练的机会,在研究中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采用基于问题式、交流式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11],偏重于启发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了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平台。该教学理念是在教学中结合科研问题和工程案例,强化学生“因为解决工程问题的需要必须学习该理论”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讲课过程中根据各部分知识特点引入工程案例,并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和科研实践的融合、注重启发和诱导式教学,淡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死记硬背,注重学生对该模块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和综合理解,精简细节知识的讲解和陈述。

3.采用团队式教学方式,根据专业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学生3~5人一组,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并明确规定每人的任务。根据项目的研究目标,每个研究小组通过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制订出具体的试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试验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准确地分析和处理,最终达到课题的研究目标。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全程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后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和学生沟通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4.拓展实践教学,将理论课程的部分实验搬到相关企业,增强学生对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认识;另外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项目,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通过独立阅读、集体讨论和写科技小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形成自己的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或报告,介绍专业最新知识动态;参加国际工程师培训,了解和掌握行业的技术规程和国际标准,与世界接轨。

7.将毕业设计和科研相结合,改变目前毕业设计时间短、老师安排学生照做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内容,也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城市学院材料加工学科作为工程特色显著的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企业实际课题和科研探索的实施,可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科研训练的实施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彰显我校“工学并举”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刘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2):39-43.

[2]王国红.美国本科生科研的实施措施和对师生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2-125.

[3]王海龙,孟秀丽.从国际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计划看面向知识发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1,(4):37-39.

[4]占梅英.探寻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2010,(3):146-150.

[5]蒋永荣,李天熠,蒋东云,农以宁.本科生科研创兴团队构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4):376-378.

[6]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8(6):95-97.

[7]刘莎莎,王彤.高校本科生科研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65-66.

[8]占梅英.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9]刘莎莎,王彤.高校本科生科研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5):65-66.

科研人才培训例4

0.引言

“未来十年,世界将进入万物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潮流的泛智能化时代,‘硬件+软件+服务’日趋融合相互渗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总理提出的“互联网+”顺应了全球信息技术形势的变化,引领我国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加快发展的新步伐。然而,产业发展需要一定数量与特定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据统计,软件行业每年有120万人才缺口,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也给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过程。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习实训概况

近十年来,针对软件人才共性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需求出现的供需脱节问题,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如调整专业结构、开拓校企合作渠道、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即前3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第4年全程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各高校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新制订,作为实践教学改革核心的专业实习实训,其主要办法包括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增加实习次数及学时数、增加课程设计门类、加强实习实训的管理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应用型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

实习实训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合作资源单一化。

(2)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地域局限性问题凸显。

(3)实习实训存在随机性,校企合作缺少约束力。

(4)顶岗实习缺少程序管理与质量跟踪机制。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新模式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级目标。基于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在前期实习实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实习实训工作中探索新的模式,实现实习实训工作由过程管理转化为制度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层次。

3.1多地域分层次建立企业实践基地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与专业方向相对应的实践基地是实习实训改革的首要条件。根据各专业实习计划要求,需要在多地域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深圳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东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实训中心、北京天健集团、北京尚观科技、上海九城、杭州创客汇、苏州高博教育、哈尔滨海康软件等30多家企业,并将这些企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相对应,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实训,满足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3.2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们重点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将实习实训贯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新模式将大学四年的实习实训分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进行,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达到了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达到了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的要求标准。

3.2.1开展企业认知实习,开拓学生行业领域视野

“认知实习”为“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学年。该阶段统一安排学生到国内相关专业方向的知名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活动,时间为1周。认知实习以企业参观为主,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期间,项目经理给实习学生做行业引导,并利用C语言与导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生编写小型的程序项目,让学生了解项目设计流程。通过认知实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涉及岗位的感性认识,使其对专业领域及现状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明确所学的专业方向,形成初步的专业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并增强其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2加强专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实习(实训)”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二阶段,为重要阶段。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时期进行,为期3-4周。在该阶段,学生基本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院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方向划分并组成新的专业班级。此时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完整的技术程序,了解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职能和运作,体会专业实践与课堂理论的联系和差距。实习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内容根据不同方向分别设计,如计算机科学的嵌入式方向和软件方向、数字媒体的游戏媒体设计方向和游戏软件设计方向等。根据各专业系主任制订的要求,本阶段的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分项目组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中等规模的项目,实习结束之前所有学生均要进行项目组集体答辩。

专业实训在大三阶段进行,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本阶段的实习主要以项目实训为主,采取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完成企业模拟与真实项目。一方面充分发挥学院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功能,校内教师与企业经理双向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全部到企业去,由企业项目经理带领,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组,分模块参与项目的研发,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3落实全程顶岗实习,促进学生高质量实习与就业能力

“顶岗实习”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三阶段,为关键阶段。

根据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大四学年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全程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称为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体系、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特征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系统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实际操作过程的具体内容、环节、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性质、工作规程有所了解和熟悉,以便毕业后尽快熟悉本专业的业务,胜任本职工作。

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企业工程实践过程,需要学院有计划、有程序、有步骤地将学生逐一落实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院组织安排企业校园招聘实习生,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针对自身条件及兴趣选择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以推荐实习单位为主,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为辅,顶岗实习的学生承担实习企业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投简历自行找到实习公司;②学院引入软件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公司进行校园招聘,学生经过考核进入公司实习;③需要进行短期培训的同学,进入培训机构进行4个月的学习,再进入公司实习;④考研的学生,学院统一安排公司定期实习;⑤确定实习企业需要签订实习协议;⑥进入公司实习10个月;⑦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4.建立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机制

根据“四年一体三段式”的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从实习基地建设、企业考核、实习计划、带队教师、企业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文件规定,并附有校企合作协议、实习涉及的各类表格等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是学院实习实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可使实习实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操作,形成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

4.1严格考核实习实训相关企业

对于实习实训合作的企业,需要经过实习实训领导小组深入企业进行考察,包括资质、环境、规模、师资力量、承担实习的能力、完成实习的质量标准要求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审核。考核后确定合作的企业,首先必须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教学要求制订详细条款,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等关键因素给出保障。

4.2制订实习实训管理规定与职责

制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学生遵守实习计划,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业务流程知识,认真做好实习日志,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活动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鉴定,给出鉴定意见。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实行带队教师(包括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带队教师全面负责,学生负责人协助带队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动态。顶岗实习实行按人数比例分配专业指导教师与区域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分区域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监管。

4.3制订学生成绩考评标准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均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成绩考核,实行学分制,成绩考核表记入学生档案。成绩不合格者需重新进行专业实习,累计三次不合格者按结业处理。考研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学生考试结束当天提交研究生考试准考证原件,考研总成绩作为核定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一部分,占50%。学校统一安排企业组织学生定期实训,企业实习成绩占最后实习成绩的50%。

4.4成立实习实训管理组织机构

科研人才培训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3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动力。随着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增加,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由于科研训练具有系统性、知识性、探索性,特别是农科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通过在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能激发学生成才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开展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时展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要,通过科研训练强化大学生的创新知识和能力,为将来以创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一、科研训练是培养农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

1.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实用人才的重任。本科教育阶段是学生探求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求知欲强、富有创造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就能鼓励一批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农学类专业是系统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农科类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是其获取理论及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2.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如今的“90后”大学本科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已与以前的大学生明显不一样,主要表现为非常自信、独立性强,做事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他们希望尽快立足社会。这使许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就开始思考和追问:“我在自己的专业能学到什么?”“这对我未来的就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基于现实情况,高校的教育理念、方法与手段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也让当代大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有所获。我国部分高校在探索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的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搭建了平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科研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科研训练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这不但能满足学生学能所用这一需求,而且也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增加实战机会,提高专业技能,拓展知识面。如湖南农业大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基于企业的科研训练基地建设,拓宽学生科研训练的渠道,探索并完善以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科研训练体系,确保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线,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独立思考以及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的互相协作,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尤为重要。

二、目前农科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

1.现行人才培养体系制约了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开展。我国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培养计划仍然是以“集体授课制”为主的传统模式,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大学生科研训练也没有与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有效结合。科研训练体系不完善、科研训练目标不明确,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难以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这种“填鸭式”的本科教学方法把一些与专业领域不太相关的理论教学课程都列入培养计划,导致学生每学期的课程任务非常繁重,上课和考试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能够用来从事科研训练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

2.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评价体系和实施效果不理想。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一种自愿行为,加之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单一,实施方案和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主动性不高,在实施的过程中态度不端正,申请到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也因没有进展而导致不能结题。

一直以来,大学主要将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要么以学校制定的综合测评来评价学生,而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这一重要的环节没有足够重视,也很少在学习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中得到体现,一般只是根据取得的论文和专利等成果,在学生综合测评中适当加分来体现,主要以终结性的评价为主,目前这种评价方式较为主观,评价方法也过于粗放,难以引导和调动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无法对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监管,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

三、农科类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的建议

1.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以规模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型的新时期,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培养对象、培养规模和培养条件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仍未能适应这一变化,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难和人才荒”两难的怪现象成为困扰中国高等教育的难题。针对专业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必要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如湖南农业大学农科类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行导师制,即在一年级就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为每位学生配备科训导师,这样学生就能够尽快进入指导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课题实践或者开展具有挑战和风险性的自主选题科研课题训练。导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所带学生的特质,采取适宜的培养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使大学生的培养不再是一个模式,而是培养一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真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我们的培养实践中,还将科研训练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相关内容和环节紧密结合,全过程训练学生阅读文献、查阅资料、设计试验、科研课题实施到撰写论文和毕业答辩的综合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巩固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的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初步具备了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科研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的工作作风。

2.完善科研训练模式。科研训练是农科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一种自愿行为,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加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也不可能覆盖所有本科生,导致许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之前没有参加过科学研究活动,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合适的科研训练办法,完善参与模式。湖南农业大学从2008年开始就与隆平高科等企业联合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长效机制和实训基地,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同时,把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开发、毕业生到合作企业就业三者相结合,积极推动了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创业活动。

3.构建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是科研训练及创新项目的主体,只有发挥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训练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此外,大学生科研训练系应建立动态的科学评价体系,应是以过程评价为主,作为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指标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不应只注重评价训练结果或获得的产品,鼓励各方投入到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导向全面增强其参与科研训练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科研训练是在我国高校“大众教育”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培养模式。农科类专业有别于工科类专业,更不同于文科类专业,科研训练是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更加合理的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路径。

参考文献:

科研人才培训例6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03-03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与发展,人力储备问题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高校实践基地是企业人力储备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现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培训教学、社会服务、科研管研是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几项基本职能。而且在实际中,这些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如果没有培训教学,那么科研管研也就失去了对象,其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而如果没有科研管研,那么培训教学就容易缺乏创意或新意,其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培养人是企业教育培训中心的本质所在。通过教育培训,旨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马钢公司分析了企业人力储备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策略。

1 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储备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储备一直以来都是现代企业追求持续经营与发展而长期研究的课题之一。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若从微观意义即从企业的角度上来说,人力资源是指能推动企业全面发展的员工的能力。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以及所处行业,来对企业人力资源储备进行有计划的规划,储备什么类型的人才 (技术型还是管理型),什么阶段开始储备,采取什么方式储备。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是一个优化人才结构、优化人事配合、吐故纳新、实现内部人才有序流动的过程。人力资源储备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重要关键。只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规划,才能在企业技术需要人才的时候进行人才补充。避免企业出现人力“饥荒”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很多企业出现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尤其是一些人才流动性较大的行业,企业不能及时招到或找到职位空缺的合适任职者,或是等到企业要发展某一产业、某一技术时才急于向人才市场招聘,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不稳定,使得经营环节中各个节点的工作难于顺利开展。同时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人员离职及招聘会造成企业相当大的成本支出,包括离职成本、重置成本、招聘以及培训与开发成本,尤其是核心员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离职,企业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企业必须对人力资源储备进行战略性的规划,通过各种途径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以此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并及时应对人才危机。

2 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主要形式

2.1 多渠道开发人才储备

多渠道选才按人才来源方向可分为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但主要是企业立足于人才市场,通过外部人才的引进,补充新鲜的血液;外部招聘的渠道通常有招聘广告、职业介绍机构、大学校园、网上招聘及猎头公司等。外部招聘人才,有利于企业解决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有利于新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思维的产生。外部招聘人才,同样应遵循“适才”观点,企业不一定要选聘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用的,只有招聘来的是合适的人才,才能为我所用。而如果招聘的人才不适合,则会浪费企业资金,增加企业运行成本,造成很大的损失。而“外才”若能为我所用,就必须打破国企传统的用人机制,制订一系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2 加强企业内部人才提升

企业内部人才的发现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点,如何发现企业内部忠诚度高、素质高的人才,尤其是忠诚度高的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因为技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通过在职人员自我推荐、企业选拔等手段实现员工职位的晋升及再培训是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竞争和人才发展空间扩展的首选。通过在职晋升过程,一方面,检测员工技能面、知识面、态度面是否符合企业或者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员工和企业达成了共识,即组织要求、岗位要求与员工个人发展期望合二为一。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的晋升,减少了人员进入工作后对人员及工作岗位熟悉的过程,增加了工作效率,变相的也节省了企业人力成本。

2.3 加强企业培训

企业培训方式是企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企业培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方式:

①企业内部培训。在培训的问题上,企业存在着一种矛盾思想。一方面,它们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它们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断压缩培训方面的费用支出。为此,它们多是选择自主的内部培训。在实际中,有些企业还专门成立了培训部门,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②企业与高校合作培训。高校在培训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使得许多企业选择了与高校联合培训的方式。这种联合培训的方式又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高校为企业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这不仅有利于拓宽高校的资金链,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培训的实际效果,能够实现双赢局面。在现实中,有些高校甚至还为企业培训专门提供了学位,如企业的MBA等。二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项目,如联合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等,为企业不断输送专业人才。在联合培养方式下,学生既能够掌握高校教授的各项专业知识,也能切身体验企业带来的专业实践,可以迅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而且,学生通过培训,既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也拿到相关的学位证书,对自身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③企业开设专门的培训学校或培训机构。这种培训方式是以上两种企业培训方式的有益补充。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对资金要求较高,需要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因此,在实际中,这种培训方式远没有以上两种普遍,但其功能和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3 企业人力储备高校实践基地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系统的观点是我们全方位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是找准工作基点的方法,是解决工作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方向具有极大地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实践基地,都处在改革发展与实践创新的关键时期,科研管理工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分析科研工作面临的形势,有助于我们确立目标,抓住机遇,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自信心。认准高校实践基地的系统性,才能进行全方位分析,确保科研工作顺利的进行。

从宏观形势方面来分析,中共中央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充分体现了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在未来的十年,对干部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全面规划,充分体现了重点论和系统论的统一。在中共中央颁布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中,不仅对干部教育体制的完善、教育体制的改革给与了既重点又系统的部署,对教育培训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性、遵循的原则、改革的目标、教学体制和实践体制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的内容做出了统一系统的规划,规定了增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实用性、针对性为主要工作目标,并且提出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创新和教育科学化的新任务,同时提出了进行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重点方面,对培训的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赋予了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光荣称号。除此之外,在“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的强调了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从企业方面来分析,马钢公司作为全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统一结合的试点企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阶段中。新时期内,马钢公司的发展目标在于提升企业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对此,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马钢企业作为模范的企业高校实践基地,其在教育教学体制和教学管理模式上都具有特殊性。出现这些特殊性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其与企业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有关;另一方面在于,企业较早的走向了竞争激烈的市场,在不断改革创新中逐渐形成的。专业化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强调专业、精干和集中的要求,以适应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发展的要求。随着马钢2000年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对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经过几次大的整合,初步形成了企业层面上融党校、管理学院、培训部和其他几块培训资源于一体的教育培训大格局,确定了马钢教育高校实践基地“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和科研开发与管理研究”的三大功能。

从培训中心与党校面临的形势任务角度分析,公司为我们制定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管理研究和科研发展”三大任务,以企业发展方向为依据,加强培训教育的指导思想,掌握教育的基本原则,确认培训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做好培训资源整合工作,是为我们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和开展管理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高校实践基地在不断完善中优化科研管理体制过程中,使科研工作所需要的人才、专业等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更好发挥科研中心“三个服务”的作用。

4 企业人力储备高校实践基地工程体系创建需要扬弃

系统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系统工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在不断扬弃过程中持续发展。高校实践基地的科研、研究工作在改革创新和支撑作用中是必备的,在系统工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第一,整合优化公司资源。在过去的几年里,公司成立了教育培训部门,将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和科研开发与管理研究作为教育三大职能,明确提出了我们要紧跟世界先进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先进企业的最新管理实践效果的要求;对公司存在的管理环节缺陷和一些重大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对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进行系统的诊断,积极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因此,公司成立了管理研究部门,公司最高领导人作为部门经理,加上原有的信息管理部门和技术研究部门,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完善管理体系,为科研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二,扩大新的层次范围,提升科研效果。科研效果主要表现在培训水平、教学质量和培训影响力等方面的提升。最近两年,中心科研工作坚持“为马钢服务、为培训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不断拓展培训的层次范围。中心科研部门一共有76名教师在任职培训、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培训的同时,总共参加了45个教研项目,其中,部级项目课题共有2个、省级项目课程有9个,市级项目课程有16个,除此之外,还有8个学校项目课题。目前,70%的项目已经结题,科研中心累计带来366.7万元的科研产值和经费。

第三,成果推广应用。高校实践基地紧抓应用型科研的特点,加大了应用科研的推广和服务的力度,对应用型科研不断改进创新。例如,公司自主研发创新的“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和管理协同信息系统”,应用到马钢公司的实际工作中后,对公司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并提出了及时的服务。同时又在其他公司和部门进一步的推广,以质量体系和优质服务,确保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坚持科研强国的思想理念之下,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显现出来。例如:参加多个部级、省级科研研究;为公司和企业开发了多个试题库。广大教职工在开展科研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同时发表了多篇学术性的论文,并且编写的多本教研也得到了出版发行。在全市社科优秀成果的评选过程中,获得一等奖3个,三等奖5个。

从科研管理制度方面来分析,为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科研中心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后,保证了科研工作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并能够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例如:关于《高职国贸人才培养体系》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不仅通过了各大高校和公司管理专家的评审,同时将科研成果灵活的运用到高职国贸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实践中,为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科研中心“三大职能”“维修电工仿真实训鉴定软件”项目团队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该科研成果通过了市鉴定部门和公司管理专家的审核,项目合作小组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将仿真技术在培训、实训和技能鉴定中灵活的运用,填补了公司在这一方面的技术缺陷,同时也填补了冶金行业仿真实训鉴定的技术空白。为仿真技术与培训实践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办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促进了科研培训教学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有6个专业建设的仿真项目申请立项,科研项目研究小组是由一批技术强硬的专业骨干组成,为教职工的科研创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该科研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除此之外,激发中心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增加对其的人文精神关怀。需要公司各级领导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完善制度和倡导奉献等方面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企业人力资源储备的战略性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3).

科研人才培训例7

自1998年探索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尤其是2009年加快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之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各试点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造就了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相关培养单位立足本单位研究生教育实际,逐渐建立完善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已在广大培养单位中达成共识,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的高度认可。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将并轨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实施,可以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实现了改革的预期效果。

因此,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意见》提出要深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具备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探索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3+X”一贯化人才培养的终端,属于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人才,有效衔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有机对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的试点单位之一,重庆医科大学历来非常重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不断发展,其间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2010年,学校开始全面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全面提高了该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全国范围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的成功为该校探索实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希望通过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体系。从准确把握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突出培养模式特色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制订“5+3+X”模式的导师遴选标准及考核体系,形成包含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办法、授位要求等关键环节的系统培养方案,以期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加快推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无缝衔接,为西部地区培养大批高端医疗卫生人才。

2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并轨培养”的基本思路

2.1 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5+3+X”新型模式进行需求分析 要构建成熟可行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准确深入地掌握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培养单位等对新型培养模式的需求,试点单位要开展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调查,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1)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5+3+X”培养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包括培养模式现状,研究生对新型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质量等需求;(2)用人单位对新模式的主观需求分析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前景分析;(3)学校、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的培养资源情况;(4)有关职能部门对新模式的政策、策略、措施的思路及可行性分析。如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职能部门在实施新型培养模式方面的政策支撑、文件资料、研究进展、相关培训考核情况等。

2.2 完善基于“5+3+X”新型培养模式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要构建“5+3+X”新型培养模式,首要条件是建设一批具备较好资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要拥有良好的软件条件和硬件设施,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单位应结合多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工作经验,利用好实力雄厚的毕业后临床教育教学优势,全面贯彻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以提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能力为训练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培训体系创新为重点,遵循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逐步健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适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需求又符合单位实际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2.3 构建新型培养模式要充分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现行培养模式、执业资格培训、就业前景等方面为基础,逐步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5+3+X”新型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要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有新的认识,要准确把握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趋势,要掌握当前我国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情况,要深入思考我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准确把握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步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构建并实施并轨培养新型模式。

2.4 对新型培养模式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 “5+3+X”新型培养模式是一项有机衔接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涵盖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涉及诸多方面,当前这两类体系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入学标准、考核办法、毕业授位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这些差异的同时,作者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完全存在并轨培养的可能性。二者宗旨都是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层次较高,都注重对临床技能的培训、考核,在培养安排上可以有机结合。因此,如何有效缩小二者之间的差异,寻找一个平衡点,能够满足两类不同培养模式的要求,制订出包含师资建设、入学标准、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在内的系统培养方案,是解决并轨培养难题的关键。

3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培—— “5+3+X”新型模式的具体举措

3.1 促进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切实保障培养质量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其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对接,需要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与医学特定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与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紧密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强化职业导向,要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研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有效指导实习医师和下级医师的业务。

3.2 形成完善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方案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摇篮”,要将“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建设。培训基地要做好规范管理,重点要把握“四性”:(1)管理制度要体现协同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是项系统工程,培训基地的科教、医政、人事、后勤、财务等有关部门一定要协同配合,各司其职,负责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支撑条件等方面管理制度。(2)临床带教过程要坚持严谨性。培训基地要严格遴选带教师资,有计划安排师资培训学习,使临床带教师资要有荣誉感和使命感,遵循医学的客观要求,严格按照培训标准要求,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理论基础,提升临床实践综合能力。(3)培训方式要注重灵活性。在医患关系处在磨合期的阶段,教学的需求量大和可提供的患者实体实践较少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基地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保障学员学习达到培训标准的要求,使学员真正具备临床综合处置的能力。(4)培训内容要融入人文性。培训基地应注重对住院医师的医德医风及职业素质教育,在医疗工作和实践中结合医学伦理道德要求,开展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从而实现优良医德的传承与发扬。规范评教评学制度,将人文素养纳入带教老师的教学考核机制和住院医师的结业考核机制。

3.3 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衔接 改革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要把握培养单位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实际,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益经验,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的培养模式,勇于探索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特色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缩小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差异,寻找二者在入学标准、师资队伍建设、轮转安排、考核体系、毕业授位要求、奖助贷体系等方面的平衡点,逐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这两种培养体系能够达成统一的目标,即纳入并轨培养的博士生既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学历又能够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集约性。

3.4 构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5+3+X”新型模式系统方案 (1)要明确新型培养模式的目标,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新型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还是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二者都是以培养真正“会看病的医生”为宗旨,以提高研究生(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二者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构建并轨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2)要建设好课程体系和临床轮转体系,这两套体系是保障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临床能力考核,建立多层次全过程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保障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训练质量。(3)实现“三项结合”,建立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5+3+X”人才培养模式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专科医师资格认证标准相结合。(4)实行“三证关联”,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培养要求,符合授位条件后,可同时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博士毕业证书、博士专业学位证书。(5)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保障改革方案落实到位。相关政策支持包括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学校政策有效引导、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奖助贷体系等。

4 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

4.1 创造性实现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 通过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教育、医疗等相关行业政策,对现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使之有效对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两类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结合。

4.2 率先构建“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推动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招录相结合,培养与培训过程相结合,授位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解决了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难题,构建起“5+3+X”医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科研人才培训例8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中国石化为了加快油气勘探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培养100名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能够引领本专业领域发展、组织开展重大理论与技术创新的中青年领军人才。为此,探索开展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9个专业的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从2007年底开班到2011年国外培训结束,历时4年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全面考察、综合推选,合理确定培训人选

确定培训人选既要重视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成果,又要充分考虑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坚持重能力、重业绩的原则,由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科研、设计、技术、生产等业务部门综合提出初步人选,集团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分专业进行遴选,最终从石油天然气地质、采油采气工程、油气藏工程、物探、钻井、测录井、井下作业、油气田集输与地面建设、海洋工程等9个专业中推选出120多名学员参加培训。

二、全方位培训调研、多角度课程设计,切合培训需求点

(一)广泛进行需求调研,为培训设计提供依据

采用访谈、座谈、电话和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方式,从组织、岗位、专家、培训对象四个层面进行需求调研,举行了7次座谈会,发放62份调查问卷,个别访谈100余人,充分了解各层面对培训的需求,找准培训对象现有水平和培训目标间的差距,为培训设计提供充分的依据。

(二)多角度进行课程设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根据调研分析,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重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重大科研项目组织能力,针对4个能力开发出相应的4个培训模块。二是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培训内容。以中国石化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工程、技术管理中的难点、瓶颈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培训重点,使学员掌握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指导和促进实际工作。

(三)注重科技领军人才特质的综合素质培养

通过分析得出科技领军人才具有3方面的特点:一是站在本领域科技前沿;二是科技团队的核心;三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者。在培训中结合组织对领军人才培养的培训需求,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加科技创新、领导艺术和人文管理方面的内容,提高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带领团队科技攻关的能力,培养科技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三、契合培训实效探索形式,全过程优化培训措施

(一)组建专家指导小组、聘请高层次专家授课

为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建了9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指导小组,由总部、油田企业、研究院、高校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确定培训目标、审定培训方案、指导教学、考核学员。为了保证授课专家的权威性,国内培训阶段聘请了包含9名院士在内的142位专家,讲授161门课程。这些专家有50%来自中国石化内部,有17%来自中石油、中海油、中联煤等相关企业,有25%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有8%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和壳牌等国外高校和国际知名公司。高层次的专家指导小组和授课师资保证了培训的方向和培训质量。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为解决工学矛盾,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采用短期系列专题培训的形式,在4年的培训期间,采取国内四个阶段和国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培养。国内四个阶段累计有效培训天数约40天,总课时量约270学时。第一阶段侧重发展战略、项目组织管理;第二阶段侧重于专业实践与创新、典型案例剖析;第三阶段侧重现场教学,通过考察研讨、现场诊断疑难问题,达到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难点问题能力;第四阶段侧重人文素养与专业学科知识的复合。在培训中,尝试采用大班上公共课,小班上专业课,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培训需求。

(三)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有机结合

基于国内培训,带着工作上的难点和疑惑,开创中国石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组团赴国外培训某一类专业前沿技术的先河。国外培训3~4周时间,根据专业不同与美国休斯敦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法国石油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教授专家授课、行业技术交流、公司现场考察,重在拓展国际视野、了解世界前沿理论、掌握本专业最新的方法和技术,创造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学(协)会、跨国石油公司就某一技术专题进行面对面、深度的技术交流,寻找解决自身技术难题的突破点,提升引领本专业技术的能力。经过这几年实践的总结,认为:出国培训需求的细化、国外培训机构和方案的优化、出国前受训疑难问题的梳理、分专业小组有重点地深度挖掘、出国期间定期小结等都是保证专业技术出国培训效果的关键。

(四)以双赢理念开创现场教学新模式

现场教学是培训中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通过现场教学,考察分析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工作难点,开阔思路,换位思考,紧贴实际,提升学员的四大核心能力。同时,联系现场推进学以致用,发挥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的技术优势,针对考察企业存在的疑难和瓶颈问题进行研讨、交流,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实现学员和企业的双赢。

(五)搭建交流平台,拓展培训深度和广度

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学员自身就是本行业的技术专家,经验和教训的共享就是很好的培训。培训交流无禁忌,学员勇于结合切身实际、结合难点,讲自身工作经历,以资借鉴;敢于晾短,讲失败的教训,给大家以启示。通过培训项目平台的搭建,畅通学员、专家、总部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渠道,及时探讨解决技术难题,拓展了培训过程、深化了培训效果。

四、培训初步效果

(一)增强了打造上游长板的使命感

经过近4年的跟踪培训,大家不但收获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更是形成了对事业发展的共识,增强了打造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上游“长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员表示培训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收获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信心、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提高了四大核心能力,提升了工作业绩

通过培训,学员的战略思维能力、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重大科研项目组织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学以致用,提升了工作业绩。采油采气领军后备人才班一名学员,通过技术创新案例培训开拓了思维,工作中将纳米技术用于油井增注,使每口井施工成本从40万元降低到8万元。石油天然地质领军后备人才班学员反馈,通过人文素养模块的培训,提升了自身管理修养和重大项目组织能力,带出了一支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十分突出的队伍,队伍风正、气顺、劲足,所在研究院整体科研质量大幅提高。

(三)学术成就和技术成果不断涌现

经过培训,鼓励和要求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学员自觉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科研和工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培训期间,学员就公开发表了244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18部、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46人次、参加部级专业学术交流会议136人次、参与508项科研课题研究(其中国家重大专项73项,集团公司级科研项目237项)、主持103项重大技术研究或技术发明。

(四)推动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学员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把自己所学所思,分类分专题进行整理,通过开设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传授给本单位的技术骨干,使知识再次传播,经验得以共享,使培训所学惠及更多的人。

五、结语

领军人才的培养是专业技术培训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中青年领军后备人才培训项目的实施是中国石化人才培养的一次成功探索,在于培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于培训创新大胆探索,在于不拘形式讲求实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集团公司人事部、专业部门和油田企业、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各方面协调配合,不断总结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整个过程平稳有序、高效运行、效果良好,形成了中国石化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科研人才培训例9

开展技术攻关培训应按下列步骤实施:(1)根据生产、科研课题选配人员,成立攻关队选配攻关培训成果,必须坚持高工带助手,以老代新,以新为主原则,一般应选配经过生产实习,已转正定级,对生产装置,工艺,生产操作等有整体了解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要把技术攻关培训同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由生产、科研单位依据攻关项目涉及的专业技术的难易程度,决定什么专业和水平的人参与什么攻关队。每个队一般同涉及的专业技术的难易程度,决定什么专业和水平的人参与什么攻关队。每个队一般由5~10人组成,由单位总工或技术负责人领导或带队,其中配备1~2名有扎实基础知识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技术人员参与工作,70%~80%应是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其目的既能攻克关键,又达到在实践中培训人才的目的。(2)深入生产,科研一线认真开展调查。调查是为了较准确地掌握需求,确定攻关项目。调查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科研一线的需求,重点是影响生产、科研的关键问题,由生产、科研单位的领导提供信息,施工、设计负责人介绍现状;二是通过业务主管部门,以企业全局出发提供需求信息。通过两头提供的信息,使攻关队成员比较准确地掌握情况,明确目标。(3)进行综合分析,排列攻关项目。把通过调查掌握到的生产、科研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列出明细,同有关单位领导共同协商,初步确定哪些项目是影响生产、科研的主要因素,亟需解决,然后分门别类,理清轻重缓急,排出攻关项目并分解到攻关队。(4)集体研究,选定课题。攻关项目分解到队后,由攻关队集体研讨,分析问题的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及时研讨论证,选定攻关课题项目及顺序。(5)课题报审。将选定的课题,按难易层次分别呈报总局或分局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定,如课题批准,便可组织实施,如课题否定,攻关队重新开展调研,重新选定课题。(6)组织开展攻关培训活动。整个攻关过程中分五步进行:①学习有关基础理论和先进科学技术理论;②以理论为指导,弄清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③讨论提出解决问题实施方法;④组织可行性技术论证;⑤对可行方案开展小型试验,取得试验结果。(7)组织技术鉴定。对影响面大,涉及全局的重大技措、技攻方案,必须经总局“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技术鉴定,经批准方可实施。如被否定,攻关队伍重新研讨,提出新的实施方案。(8)大型投用。经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通过的攻关技术,在生产、科研中投用。

技术培训的效果

宝鸡峡工程局开展的专业技术人员攻关培训的研究成果应用,还不是十分成熟,实践中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但已取得明显效果:(1)技术攻关培训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积极性,加快了人才开发步伐,基本解决了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断层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攻关培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人才效益。2011年~2012年两年中该企业有68名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为工程师,有306名青年企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与开发。经过严格筛选,确定了30名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经过一系列培训,使的大批青年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目前的技术负责人90%由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生产、科研、设计专业技术人才断层问题基本解决。(2)技术培训创造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宝鸡峡工程局近几年坚持不懈的抓培训促攻关,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施工能力,所占建筑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先后承建了总投资近4亿元的林家村渠首加坝加闸工程、投资6000多万元的渭惠渠改造工程、7000万元的魏家堡水电站工程,获经济效益达1300多万元。

科研人才培训例10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64-02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如何办好高等教育是高教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指向是回答高等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个共同的范式中,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所高校的党政领导不得不为在象牙塔里是培养思想自由、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理论的专门人才,还是培养实践丰富、面向社会实用型的专门人才而不断反思、徘徊前行。事实上,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促使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直指全面发展这样一个关键词。它无关学校所属的高校类型、高校所处的大学圈层,拟或学校的自我定位。全面发展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对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所担当,即培养实践性较强的适应型人才,亦需完成高校自身的历史使命,即培养思想自由、有锐意进取精神的新领军者。全面发展的核心面向直指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高使命。

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和国内某些高校已经做出一定有效性的探索。综观国内外高校科研训练的相关模式,积极为本科生寻求科研训练的机会以及安排科研训练计划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典型代表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我国清华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设的本科生科研研究机会计划: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清华大学提出的学生研究计划旨在为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本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1]。在上述典范的带动下,我国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相关模式的探索。本课题组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各高校进行了实践调研,在肯定各调研单位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感受到本科生科研训练在我国高校的发展还处在萌芽和摸索的状态。虽然各高校存在问题的表现层面、表现形式、表现程度上各有差异,但推敲后则不难发现,出现的问题在实质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一、大学生科研训练实施中产生的共性问题

比较国内高校开展的本科科研训练项目,在意识层面,项目的参与者校方、指导教师以及参与学生存在科研训练理念认识模糊,甚至混乱的问题。某些高校的校方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训练看作人才培养的一个有效抓手,只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科研学习的一种活动;指导教师将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视为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之余的调剂品,对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以及怎样进行相关训练缺乏系统认知;而学生对科研训练的理解为仅仅发表或提供相关的论文或报告以获取相应学分。在行为实施层面,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的各高校在组织机构、实施流程等方面如出一辙,缺乏细致化的实施手段与特色性研究内容。通过解析各高校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流程发现,在项目实施之前,各高校对科研训练计划宣传形式单一,局限于院系通告或网站公示;宣传的力度不足,局限于公布政策文件而缺乏相应解读。在项目申报之前,没有组织相关项目说明会以及师生见面会,学生课题申报与教师课题指导也成为无源之水。项目申报后,管理机构组织的专家评审缺乏透明度,学生有答辩的机会却没有申诉的权利。已立项的科研训练项目,虽在规定之中有中期检查和结题环节,但缺乏日常过程的精细化操作、检查和督促。在成果体现层面,表现为对科研成果展示力度不足,经验教训总结不到位。

二、大学生零起点全程化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工程,只是简单地移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无法达到上述目的。本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简要思路是以大学生科研训练为载体,从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四年学习时间系统化渗透性进行科研思维的训练。

在体系安排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应当注意以下四方面的结合:第一,注重与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结合。在设置或修改专业培养方案时将科研训练计划纳入其中,并设置相应的创新学分;第二,加强科研训练与课程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选择上着重参考与本学期所学专业知识的前沿方向及内容;第三,激励学生将科研项目与各种综合性竞赛和专业性竞赛进行有机结合,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从竞赛中得来,以期双赢;第四,结合自己所选择的科研训练方向,选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课题和指导教师,完成毕业环节的各项内容。

在实施环节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艰苦、漫长的过程,只有着眼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才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具体而言,在学生大一学年,注重对学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养成。在这个阶段,培养方案中应设置信息分析与预测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锻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热点问题分析及科研思维初步养成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大二学年,由于学生参与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与课程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多,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或课题先行渗透,这个时期在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应当遵循学生确立科研训练项目的优先性原则,即由课题决定指导教师。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可简单理解为由下而上模式。在大三学年,由于学生逐渐学习专业课及专业方向课,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应当注重科研训练和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进行科研训练的部门组织教师设置本专业理论前沿与实践热点课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选择。这个时期的科研训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说是自上而下模式。在大四学年,先前进行的科研训练工作已经营造出师生进行科研相得益彰的氛围,此时,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结合水到渠成。

在科研训练的氛围凝练上,既主张科研训练过程和实验室高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进行相关项目实验时在实验室进行,增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同时,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将大型实验放置在社会上完成。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训练的成功与否需要营造相应氛围。诸如,构建以Coffee Break和Forum为主体的交流模式。面对面的Coffee Break具有形式随意、交流自由、平等参与、广泛互动等方面的特征,此模式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灵感的闪现[3]。Forum是国外大学流行的一种教学与学术交流的方式,这种模式既能够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科研训练的一些交流,更是学生可以为研究某一项目与教师和相关专家进行近距离交流的互动性极强的教学路径。

三、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有效保障

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平台,然而囿于各平台处于探索和初步实践阶段,此时更需要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障。系统性的保障措施应从组织机构、制度与实施机制上进行考量。首先,在组织机构上,日前实施科研训练的各高校普遍由其二级单位校团委负责实施。本文认为,应当变校团委负责为教务处主抓,增强科研训练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毕业环节的结合度。在制度建设上,学校应系统地对科研训练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和实行一系列增强本科生科研训练的保障力。诸如,制定和实施科研训练项目管理条例、科研训练项目评审条例、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指南、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细则等规范。在实施机制上,一是建立实施科研创新培养责任机制,选派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责任人,确保科研项目过程的顺利进行;二是建立科研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并确保政策的实施,以此来调动教师和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活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4]。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张帆,魏安智,王云,黄海瀛,梁宗锁.高校SRT及大学生科研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