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保险业投资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46

保险业投资现状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使如何在金融系统之间传导并扩大为灾难性的系统性风险成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金融危机的传导是一种金融产品的损失传导至其他金融产品上,从而造成了一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它不但由一国传导至另一国造成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而且通过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造成世界各国更大领域内的损失和破坏。

一、模型设定基础

研究的数理模型是建立在金融危机中系统风险传导的基础之上,全球金融风暴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将关注于银行系统和保险行业之间的风险传递过程,建立两期模型,时期为t=0、1、2。在t时点系统中投资者和消费者作出决策。模型假设银行和保险这两个金融行业在业务上没有竞争关系,而市场上存在两种投资类型: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在t期投资一个单位,在t+1期收回一个单位。而长期投资在t=0时期投入,t=2时期收益为R(R>1),初始假设t=1时期没有长期投资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价格。除此以外,银行对企业贷款进行风险投资,在t=0贷给企业1个单位资金,将有可能在t=2以?茁的概率获得B个单位,1-?茁的概率不能收回贷款,收益为零,模型将不考虑银行贷款的交易市场。同时银行在t=0时期吸收储户存款1个单位,在t=1、2时不吸收存款,储户中有λ的概率为短期储户在t=1时取现,有1-λ的概率为长期储户在t=2期取现,储户的效用函数为U(c)具有一般效用函数性质。银行以满足储户最大化效用为目标,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保险行业对所有企业出售保险,企业在t=0时期拥有1个单位初始禀赋,用于投资实业可以在t=2时收益A个单位,而企业有?琢的概率在t=1时期遭受到?琢H比例的损失,修理成本为?浊(?浊<A),有1-?琢的概率在t=1时期遭受到?琢L比例的损失,企业在t=1时受到损失的风险是随机的,因此企业在t=0时花费?准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以使企业财产在t=1时受到保障。企业同储户一样具有普通的效用函数V(c)。而保险公司努力使企业效用函数最大化,否则将被市场淘汰。此外金融系统中有风险中性的投资者为银行和保险行业提供资金,投资者的初始禀赋为W0。在t=0、1、2期,投资者投入e0,消费e1、e2;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U(e0,e1,e2)=?籽W0-?籽e0+e1+e2,其中p是投资者资金的机会成本,并且?籽>R,因此,投资者在0期仅仅投资于长短期投资将不可行,其必须将一部分投入实体,比如在银行系统中放贷。

二、单系统均衡模型

单系统模型将分别研究银行系统和保险系统的独自运行方式,并作为下文系统间风险传导的基础分析,单系统分析中没有考虑长期投资和银行贷款市场和资产价格的存在,如果银行或保险公司在t=1时破产,长期投资和贷款价值将为零。

(一)银行系统模型分析

模型设定在0期银行有储户存入的一个单位的存款和投资者投入的e0资金,银行将会把1+e0个初始资产分配于短期、长期投资和贷款中,其中短期投资x个单位、长期投资y个单位、贷款z个单位。对于风险中性的投资者,对于t=1、2期消费无偏,所以仅在t=2期对其进行回报,即e1=0。银行的目标函数为:

MaxEU=λU(c1)+(1-λ)[?茁U(c2H)+(1-?茁)U(c2L)]…(1)

其中:c1=x/λ…(2),c2H=(yR+zb-e2)/(1-λ)…(3),c2L=yR/(1-λ)…(4),x+y+z=1+e0…(5),e0p=?茁e2…(6),c1?荞c2L…(7)

银行的最大化目标函数解释为,银行中一个单位的储户,有λ成为了短期储户,1-λ成为了长期储户,银行用x单位的短期投资提供给短期储户在t=1期取现,因此短期储户的效用函数中c1=x/λ,而对于长期储户而言有?茁概率企业归还贷款,长期储户的收益为长期投资收益yR加企业贷款收益zb减去投资者回报e2,即(3)式。同理,当1-?茁概率企业不能归还贷款时长期储户收益为yR。(5)式为银行初始资产分配约束,(6)式为投资者参与约束,即投资者的初始投资机会成本e0?籽不能小于可能回报收益e2?茁。(7)式为储户激励约束,即长期储户的收益应该大于等于短期储户收益,否则储户将没有长期存款的动机。

结合(2)-(6)式银行的最优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二)保险系统模型分析

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以保障企业在t=1时期的资产损失,其保险成本为?浊。保险公司要最大化企业效用函数。保险合同考虑部分保险和全部保险两种形式。部分保险只保障企业?琢H状态时可以持续经营,而在?琢L状态保险公司破产。全部保险则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持续经营。何种保险是较优的取决于提供全额保险的收入和破产成本,在部分保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破产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保险公司在部分保险模式下,在t=0时收取?准p保费并投资于短期投资,补偿t=1时企业资产损失?琢H?浊,?准p=?琢H?浊。部分保险模式下企业的期望效用为:

EVp=?琢V(C2H)+(1-?琢)V(C2L)

其中:C2H=A+(1-?准p)R…(11),C2L=?准p+(1-?准p)R…(12)

企业在H状态的概率为?琢,保险公司在t=1时期可以补偿企业的损失?琢H?浊,所以在t=2时期企业的收益为A,加上保险公司补偿损失后留存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1-?准p)R得到(11)式,企业在L状态的概率为1-?琢,保险公司不能在t=1时补偿企业的损失导致破产,企业因此收到的赔偿为?准p,加上补偿损失后留存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1-?准p)R得到(12)式。为了避免在L状态保险公司破产的可能,也可以采用全保险模式。保险公司在H、L状态下全部补偿企业损失,因此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应当为?准f=?琢L?浊≤1,企业期望效用为:

在全保险的情况下企业在H、L两种状态都获得A收益,并且获得(1-?准f)R长期资产收益,在H状态保险公司为了最大化企业效用将返还多收取的保费,因此得到第(13)、(14)式。保险公司最大化企业效用,如果部分保险优于全部保险,则:EVP≥EVf,把(11)-(14)带入得到:

?琢V〔A+(1-?琢H?浊)R〕+(1-?琢)V〔?琢H?浊+(1-?琢H?浊)R〕≥?琢V〔A+(1-?琢H?浊)R-(?琢L-?琢H)?浊(R-1)+(1-?琢)V(?琢H?浊+(1-?琢H?浊)R+A-?琢H?浊-(?琢L-?琢H)?浊R〕…(15)

从不等式可以看出,当?琢、R、?琢L-?琢H越大,A越小时不等式越可能成立,此时部分保险将优于全部保险。投资者不会主动在保险系统中投入资金,因为机会成本?籽≥R,投资者不会获得任何高于?籽的回报,而且保费收入在长、短期投资上的分配可以偿付企业在t=1时期的损失部分保险时保险公司可能破产,因此投资者没有动机投入资金。

三、系统间风险转移模型

从单系统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保险系统中可能存在破产的系统风险,但是各系统独立运行,没有长期资产市场和交换价格时风险仅在保险系统内部。接下来研究保险公司在系统交互中会持有部分长期投资资产,并且在t=1时期有长期投资资产的交换市场和价格,此时系统风险将会传导入银行系统中。银行、保险两个行业在t=1时期的发生概率?茁、?琢交互系统中共有四种状态,HH、HL、LH、LL分别代表银行和保险的储户和损失状态。

当银行在H状态能够收回贷款,而保险公司在L状态收取较高保费时,银行系统向保险系统注入ZHL资金,当银行在L状态,保险在H状态是保险向银行注入ZLH资金,这样可以使系统风险得到分散,系统间的风险转移改变了独立系统中的目标函数。在HL状态银行贷款的收益转移了ZHL资金到保险系统中,所以在HL和LH状态长期储户的收益分别为: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要在LH状态转移ZLH资金给银行系统情况要更加复杂,保险公司在部分保险的情况下,收取的保费都用于t=1时期的资产损失赔偿,没有剩余的资产转移给银行系统,要实现ZLH的转移,其资金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投资者投入s,保险公司用s资产投入短期投资以便在LH状态转移给银行系统(其中s=ZLH),此时投保企业的期望效用为:

二是在交互式系统中保险公司在初期得到保费?准p和初始投资s投资于短期投资市场,将其他剩余1-?准p-s投资于长期投资市场收益为R,在HL状态收到银行转移的ZHL资金,在LH状态转移ZLH资金给银行,因此得到交互式系统中新的企业效用函数(18)式。如果保险公司通过收取超额保费?投资于长期资产,并用?R支付LH状态下的转移资金ZLH=?R,得到企业新的效用函数:

此时如果?琢的概率足够大,?茁的概率足够小,保险公司选择持有长期资产支付转移资金就是较优的选择,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保险公司为了在LH状态支付银行系统ZLH的转移资金,会持有长期资产。考虑前面分析中保险公司部分保险模式使得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同时保险公司又持有长期资产,这就形成了金融危机在银行和保险行业之间传导的两个前提条件。

四、会计计量模式与风险传导

前述分析了保险行业的部分保险模式和长期资产的交易可能将系统风险传导至银行业。风险传导过程在不同会计计量模式下,对于银行系统的影响将不同。保险公司破产时向市场出售长期资产,市场上必须有充足的流动性来吸收长期资产的大量供应,而这种流动性将由风险中性的投资者提供。他们持有大量的短期资产随时变现以便在长期资产价格下跌时有利可图,而且购入长期资产的回报必须补足投资者投资的机会成本,投资者才有可能保持这种流动性。而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一方面受到市场供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模式也将影响长期资产的市场供应。

(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风险传导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资产以历史成本衡量,即使长期资产的价格低于成本价仍以成本价计算。对于银行系统而言,在t=1时期的资产总值为短期投资x、长期投资y和贷款z,因为模型设定中每单位成本都为1,因此总资产为x+y+z。银行在t=1时期的负债为短期储户和长期储户的取款要求c1,只要x+y+z≥c1,银行才没有偿付危机可以持续经营到期末。如果银行的偿付条件满足,t=1时期长期资产的价格由保险公司将会出售多少长期资产决定,在HH和LH状态保险公司不会破产,长期资产价格为PHH=PLH=R,此时长期资产的均衡价格必然和其收益相等,否则市场交易会使其达到此均衡。相反保险公司在HL和LL状态下破产会出售?单位的长期资产,其价格为PLH=PLL=PL,而PL价格必须足够低才能满足市场流动性提供者投资的收益要求,投资者提供流动性的机会成本为p,为达到市场均衡:?籽=?琢×1+(1-?琢)×R/PL,即投资者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期望收益要等于资金的机会成本。求得PL=(1-?琢)R/(?籽-?琢)<1,当?琢1时,PL0。这说明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越小,长期资产的价格越趋向于零,因为此时市场无长期资产出售。同样如果?籽=1,则PL=R市场上的长期资产价格将不会存在波动。如果PL价格给定,当LH状态时保险公司要持有?个单位的长期资产以满足转移支付的要求,即ZLH=?PL。而在HL状态时银行要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酌满足转移支付ZHL的要求,ZLH=ZHL,所以?酌=?PL,PL=?酌/?。由此可见,当保险公司破产时越多?单位长期资产出售其均衡价格越低,由投资者提供的市场流动性资产?酌越充足均衡价格将越高。

总体来说,历史成本计量方法隔绝了保险系统破产风险所导致的长期资产价格下跌向银行系统的传染,使银行系统可以不受影响持续经营而不致于出现银行破产清偿风险。即使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PL非常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银行资产仍能偿付其到期债务。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风险传导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并未影响银行资产的账面价值,在保险公司破产时系统风险传导被阻断。但是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银行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由市场价格所决定,保险公司破产大量出售长期资产造成的市价下跌对于银行资产将会起到负面作用,银行此时要满足资产总值大于负债的条件为x+yP+z≥c1,其中P为长期资产的市场价格,如果银行资产总值不能满足此条件将会破产,保险系统风险因此传导入银行体系。保险公司在HL和LL状态下有破产的可能,如果在HL状态下保险公司的破产使长期资产市场价格P下跌,而银行因此满足不了负债清偿要求也破产,那么市场上被出售的长期资产将会更多,价格下跌进一步加剧。而在HL状态时如果银行也破产,就不可能发生银行向保险系统的转移支付ZHL。因此研究认为只有在LL状态、银行系统不进行转移支付时,才有破产的可能,此时长期资产价格P=PLL,如果P低到使x+yP+z≥c1,不能满足的时候,银行将宣布破产。

综合以上分析,在HH、LH状态时银行和保险行业都不会有破产发生,此时无风险在系统内部传导。而在HL状态时保险公司破产但银行不会破产,并且银行向保险行业进行补偿性支付ZHL,此时投资者会向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资金购买价格下跌的长期资产,最终使PLL=R,所以在t=1时期PHH=PLH=PHL=R,而在LL状态时保险和银行破产有大量长期资产在市场出售造成长期资产价格下跌,提供市场流动性的投资者需要PLL满足的条件为:

由此看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决定的资产市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和投资者提供的市场流动性决定的,背离了资产的基础价值和未来收益情况,不断下跌的市场价格造成了更多银行和保险公司破产,放大了系统风险并且加速了系统内风险的传导。

五、结语

本文研究了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的风险传导过程,保险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风险通过资产交换蔓延至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行业,而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代表的会计计量模式推动了这种风险的扩散,在资产市场价格下跌时迫使银行账面资产价值不能清偿负债,导致银行破产而出售更多资产,形成了资产价格的顺周期效应。研究认为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系统性风险较大时不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而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可以有效地阻断这种系统风险在金融行业间的传导。

【参考文献】

[1]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2] 刘斌,徐先知.股权投资与公允价值计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9(1):70-76.

[3] 谭洪涛,蔡春. 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会计评论,2009(6):127-155.

[4] 王建成,胡振国.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行为[J].管理世界,2006(4):152-153.

[5] 汪建熙,王鲁兵.公允价值会计的多角度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9(5):12-22.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2

(一)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目标下,对企业运营活动中涉及的筹资、投资、资金流动及利润分配进行的系统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对企业内部经济运行进行管理控制,如处理企业运行中的经济活动和相关财务关系。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已经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

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与其公司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企业内部进行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把控着公司的血脉,在保险公司内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把握公司的经济运行情况,便于企业领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加大对保险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险公司内部进行财务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整合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便其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与外部交流的桥梁,保险公司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全面系统地把控企业内部运营情况,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二、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由于对外部环境预算失误或者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在某一时期经济利益受损,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涉及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公司在运营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对公司内部的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领导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社会的变化,公司的财务管理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整理,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风险,为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通常是以保险合同为载体为个体或者公司提供风险保障业务,它们都是一种金融机构以我国保险法为基础结合公司设置的各种特色保险合同为人们提供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影响着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财务管理作为调节公司内部资金合理流动优化分配的重要手段,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广泛分布于公司资金筹集、项目开展、业务投资、利润等各个方面。像在保险公司内部由于公司支付能力有限,延误一些保险合约的相应款项,没能及时按照合同向投保人进行资金支付,造成公司名誉受损,导致顾客流失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公司经营都是希望在最大程度上获得经济效益,人们投资购买保险则是为了规避风险,有些保险类型像红利型,此类保险的投保人希望保险公司能够按照合约相关规定及时给予资金支付,保险公司的资金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

保险公司收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客户,有时会采取先签订保险合同后期再进行保险金额的缴纳,延迟了缴纳时间,有时也会有分期缴纳情况的出现,但是投保人素质有高有低,若投保人能够及时进行保险金额的缴纳很多时候也不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转,但是有些客户信誉较差或者由于个别经济原因导致资金无法按时缴纳造成公司经营中的资金漏洞,影响资金链的正常运转,造成资金流失,不利于保险业务的正常开展。

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资金流失,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短期保险受到利率的影响造成资金损耗,减少了保险公司短期保险的营业利润,有时甚至会造成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对到期短期保险投保人的资金支付,引发投保人不满的情绪,有时会导致投保人终止保险合同甚至退保,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风险。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公司亏损,有的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经济压力将亏损漏洞转移到保险业务上,挪用保险利润,以求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但是由于保险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同,它涉及范围较广,人员分布较为复杂,如果亏损金额过大,损伤了投保人的实际利益,就会导致顾客流失,影响公司在行业中的声誉,影响企业日后的保险业务的开展和正常运营。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没有划定相关的资金投入支出范围,员工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导致公司资金支出超过合理范围,造成公司的资金损失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像在保险活动中,有时会因为投保人个人原因或者保险公司的原因造成保险合同退订,在合同退订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是保险公司在相关方面没有严格规定造成公司损失,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资金流失,不利于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

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了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人们进行投保主要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在紧急情况下得到保险公司的帮助,保险公司收取保金,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提供资金支持。很多时候人们主张赔偿都是在突发状况下,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充足的备用资金,就无法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延误保险金的到账时间就会给人们一种错觉,让人们感觉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让投保人对公司失去信任,对公司的日后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是伴随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加强保险公司运营各个阶段的规划、设计、评价、分析,不断完善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规避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的损失,以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资金筹集过程中的风险

任何公司的运营都是以一定的资金为基础的,筹集资金是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公司在资金筹集时出现问题就会对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产生埋下隐患。公司资金筹集情况主要是以公司规模、业务开展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基础制定的,公司应该在资金筹集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规划,使筹集的资金与企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盲目进行业务扩展,缺乏对企业整体运作能力的正确认识,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和投资力度,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合理,导致企业内部流动资金减少,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及相关业务的开展,影响公司的正常收益。公司盲目开展资金筹集工作,扩大企业规模,没有对未来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科学的分析,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收益,致使保险公司偿还债务能力不足,这也会产生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对保险公司进行阶段性的规划,使得资金筹集和投入与企业运行相匹配,减少由于资金不足影响公司正常运转情况的发生。

(二)保险公司投资管理不善产生的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的投资经营状况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旦管理不善便会滋生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保险公司财务主要来源于人们的保险费用,公司对其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当下保险公司多使用投保人的保险金额进行相关业务开展或者投资活动,以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部分保险公司由于盲目投资或盲目进行公司规模扩建导致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对公司的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公司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分析。此外,还要对公司内部运营状况进行整体系统把握,不能因为投资导致公司内部资金链断裂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如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对相关投资项目及相关公司做一个彻底的调查了解,对该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项目问题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明确资金的动向。当前保险公司在进行投资时由于对相关单位不了解不清楚,轻信相关企业提供的虚假信息,导致投资失败造成资金亏损,产生财务管理风险,大额资金亏损有时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当下市场经济活跃,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多种投资管理活动,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投资,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有时保险公司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会选择多种方式分散投资,以求分散财务管理的风险,在实际投资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分散性投资都能规避投资风险,有时由于投资较为分散也会加大企业的资金压力,造成企业内部流动资金短缺,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在投资前不仅要对投资项目相关公司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把握,还要对自身经营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的投资风险,获取较多的投资利润。另外,还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模式,如果企业内部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业务开展包括承保、保费收入及理赔三个过程,在这三个阶段多会出现不同的财务管理风险。

1.缺乏科学合理的保险费用

随着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取更多的投保人,保险公司不断压缩保险费用,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影响企业整体的保险支付能力,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2.严格管控保险费用的收取工作

保险公司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收取制度,有些保险公司为了增加企业的业务量,在进行保费收取时采用延期或者分期收入的方式,加大了公司资金链的紧张程度,有时因为一些投保人或者投保公司财务紧张影响保险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而产生财务管理风险。

3.保险理赔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理赔是保险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主要是通过这个阶段获取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保险行业发展迅猛,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类型不断增多,保险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像各种人身保险、疫病险、意外险、车险,这些保险为我国保险公司正常运营注入了更多的资金,推动保险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由于保险公司业务范围较广,保险种类较多,相应的理赔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加大了理赔工作的难度。保险公司业务人员招聘门槛过低,相关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无法和实际工作要求相匹配,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不高,致使理赔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损害了投保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客户流失,有时也会导致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支付过多的资金,造成公司损失。

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赔程序,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理赔管理能力过低,导致理赔过程中一连串不良现象的产生,使企业资金受损,造成财务管理的漏洞。公司在进行理赔工作时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权责不明确,难以保证理赔工作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险公司理赔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同时,为了能获取较多的客户,各保险公司多开展价格战,降低保险费用以吸引投保人的注意力,导致资金较为分散,保险公司的承保量下降,公司运营中的资金减少,减缓了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同时加大了公司的承保风险,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保险公司内部预算管理

在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公司预算管理,对公司内部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通过开展全面预算把控公司运营中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检查公司内部的财务漏洞,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公司各个阶段的正常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严格管控保险公司内部各种资金投入、支出和运行过程。根据我国保险公司经常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对其进行集中的分析总结,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设计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制,对公司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把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的失误,能够及时对风险进行准确治理,稳定企业的健康运行。

(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

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监督管理机构,严格管控保险公司各个阶段的运营状况,并进行及时反馈,便于公司高层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全面把握,加大对公司投资、运行、理赔相关内容的把控,对失职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补救,减少企业损失。

(四)招聘专业工作人员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3

[2]吴小平.《加入WTO对中国寿险的影响及其对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24-25

[3]张洪涛.《新形势下的保险资金运用:开放与投资安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0-61

[4]王芳.资本市场体系下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分析[D].2005,35-38

[5]刘敬伟.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模式与投资组合分析[D].2006.4,25-29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4

随着我国保险业规模的扩大和传统业务竞争的加剧,保险资金运用成为保险公司赚取利润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由于我国承保利润较低,要想切实提高保险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保险资金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简而言之,保险资金的运用是指保险公司在开展经济补偿的过程中,把当前闲置的保险基金用于投资或者融资,从而获得资金的增值。当前保险资金运用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

尽管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保险公司的总资产成为保险资金的重要保障,同时保险总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有关资料表明,在2001年我国保险总资产达4591亿元,运用额达到3702亿元;但是发展到2012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3500亿元,运用额达到了45100亿元。

(二)保险资金运用结构

当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扩展,同时保监会也采取了相关措施,逐渐放宽保险投资准入条件。根据最新规定,符合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银行存款、权益市场投资、固定收益市场投资、另类市场投资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成熟,用于存款、债券的投资比例逐年下降,而用于股票、基金的投资比例日益增加,资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三)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

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据资料统计表明,在2001年至2012年期间,收益率最高的达到12.17%,最低达到4.63%。而2011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仅达到3.6%,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相差无几。

三、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

尽管在2012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达73500亿元,运用额达到了45100亿元,但是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从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来发分析,这种资金运用结构都能够满足要求,但是不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与世界上保险业发达国家(资金多投向于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等)相比,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很不合理。

(二)保险资金运用风险不断加大

当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风险表现为:一、资金运用规模较大,投资水平不高,资金在管理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再投资风险隐患;二、用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较高,应对市场利率波动能力较差,从而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三、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如今,保险资金多投向于短期投资,存在加大的流动性风险。

(三)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较低

据国际专家表明,保险公司要想得到稳健运营,收益率必须达到7%以上。近年来,我国不断拓宽保险资金投资领域,但是受投资政策、投资技术、人才素质等因素影响, 保险资金并未达到有效投资,保险资金的收益率较低。自2001年到2012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仅为4.6%。

二、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对策

(一)健全保险法律,拓宽投资渠道

要想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从让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虽然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但是保险业也应该与资本市场同步发展、逐步得到规范。

(二)建立起高效运行机制,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首先,对资金进行专业化运作,实施专业化管理;其次,逐步建立起灵活的投资决策机制,以便在善变的市场信息中提高决策水平;再次,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制定出适当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方案。

(三)建立起风险管控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由于当前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流动性风险、再投资风险等,如何管理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保险公司要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要结合寿险和非寿险的期限制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保险资金要制定出不同的投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且在构建风险管控体系的同时,要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匹配。

2、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要对资金运用进行分类监管,根据资金运用的实际情况,了解存在的风险,同时要把风险投资资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切实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健全法律法规也是很有必要的,制定出具体的参考标准,以便随时才查阅自身风险状况。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系统,建立起资金运用数据库,并将其纳入到中央数据系统中,这样就便于及时了解资金的运用状况。此外,逐步建立起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预警体制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对存在的风险及时化解。

(四)提高投资人员的专业素质

近年来,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要想其实改善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投资人才是很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严格保险资金运用从业人员准入资格,完善资格认证及审查制度;二、重视对员工技能的培训;三、保证投资人才具备多项技能,熟悉国内外相关法律、金融市场、投资周期等资讯。

参考文献:

[1]汪晓华.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及风险控制[J].管理观察.2009年4月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5

1引言

一般意义上讲,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保险公司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作为一种补偿措施,旨在使被保险人能以确定的小额成本(保险费)来补偿大额不确定的损失,最高补偿金额以保险金额为限。创业投资保险制度是专门为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而开办的保险制度,它相对于一般商业保险具有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创业项目的承担主体不发生变化,仍是原来的企业,但风险损失的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当技术创新项目失败时,保险公司将承担部分损失,即保险公司成了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的承担主体之一。

2创业投资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这里讨论创业投资基金的保险情况。我们假定风险规避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对每个创业企业的投资额均相等,为W;投资发生失败的可能性为p,面临损失L的可能性;保险费率为r,即需要支付rk的保险费来购买最高赔偿额为k的保险单。

对于创业投资基金参加保险后,当投资成功时的状态下,其投资额变化为:

U1=W-rk

当投资失败时的状态下,保险公司将支付金额为k的赔偿给创业投资基金,其投资额变化为:

U2=W-L-rk+k

对于一个作为风险规避型的创业投资基金而言,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在相同的期望值或预期收益下,风险越小,效用水平越高。作为投保人的创业投资基金的预期效用为:

E(U)=(1-p)×U1+pU2

=(1-p)×(W-rk)+p×(W-L-rk+k)

=W-pL+k(p-r)

若p=r,则E(U)=W-pL,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期望值是既定的,与投保金额k的大小无关。而且作为风险规避的创业投资机构来说希望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即创业投资机构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拥有相同的投资额,也就是没有任何风险或不确定性。即:U1=U2或

W-rk=W-L-rk+k

可得出k=L,即使说在公平费率的情况下,规避型的创业投资机构会对失败时所遭受的损失进行全额保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假定参加创业投资保险的创业企业足够多,为N且相互独立,则保险公司的期望利润:

P=N[p(rk-k)+(1-p)rk]

=N(r-p)k

当r=p时,保险公司的利润为0,这个假设与现实并不矛盾,对于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来说,保险公司的经济利润降低到最低限度,即为0。世界上规模发达、业务广、跨地区多的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费率都十分接近“公平”费率,因为大公司更容易做到分散风险,收取“公平”费率就足以应付赔偿支出。

当r=p时,创业投资企业和保险公司的预期效用都达到均衡,这说明设立创业投资保险在实际操作中是完全可行的。当然在上述讨论中,是以许多参加保险的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企业基础、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担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创业投资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行是以不存在道德风险为前提的。

3创业投资保险的意义

创业投资保险制度是专门为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而开办的保险制度,对于创业投资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来说,建立创业投资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1创业投资保险是创业投资风险分担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个创业企业或创业投资基金通过保险公司将自己的风险分散到相关投资人的身上,从而将自己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通过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企业的风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转嫁。当某个创业投资经营机构的破产确实无法挽回时,创业投资保险机构可对其资产、债务进行清理,并对其投资者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可承担投资者的部分损失。

3.2有利于引导民间创业资本的进入,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创业投资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的部分风险,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增加了投资者的预期。这样不仅仅可以吸引民间创业资本加入到创业投资领域,而且创业投资保险的正常经营和对创业投资机构的评价、监督等作用可以为将来保险资金大举进入创业投资做好准备。

3.3监督作用

创业投资保险基金作为专业化的保险机构,监督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事前一般要对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这些投保人所提供的各种资料进行详细且认真的风险评价,从而做出合理的预期,减少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一般要求各创业投资经营机构定期向创业投资保险机构提交各种财务报表和经营报告,随时接受创业投资保险机构对其经营风险和经营状况的调查和评估。以便创业投资保险机构及时了解投保人的经营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实施监督和管理,减少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其监督作用可以扶持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走上正轨,促进创业投资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4关于我国建立创业投资保险制度的一些思考

4.1加强创业投资保险制度方面政策引导与法律规范的构建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虽对创业投资比较重视,但宏观扶植和引导缺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虽制定有“技术交易保险条例”,但框架过粗、内容不系统,基层部门无法具体操作,而且属于引导性质的,具体操作条款还很缺乏;同时缺乏激励性、扶植性的政策,保险部门的积极性并不强,大多是迫于地方政府的要求而不得已为之,因而缺乏主动性;地方上的创业投资保险主要还处于摸索状态,缺乏理论指导、操作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所以应对创业投资保险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制订创业投资保险业发展规划、制订有关激励措施和具体操作条例级法律、法规,使创业投资保险向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

4.2在设立专门创业投资保险机构方面,应遵循风险合理分担原则

创业投资保险机构的设立不外乎有:一是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创业投资保险部门;二是国家出资设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三是由各个创业投资主体通过创业投资协会设立的保险机构,带有民营性质。对创业投资保险基金而言,要妥善地管理、注意安全性,备好合理的准备金,以满足保险公司支出的随时性。也就是说,该基金的管理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为首要目标,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高风险、低流动性的投资。创业投资保险机构可以考虑用以下两种保险资金的运作方式:一是存款于国有银行;二是可将部分资金投资于风险程度低、流动性强的国家债券。一般不允许基金被用于股票、公司债券、房地产或者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

4.3在保险基金运作管理方面

(1)明确创业投资保险公司的可保种类、投保额及清偿标准。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必须不断调整、更新和充实自己以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新的风险,提供相应的保险险种以满足社会及公众的需求。所以对于创业投资保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保险业在计划设计相关保险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从事。特别是要对风险进行分类,确定何种风险可以承保,何种风险在现阶段应当剔除,何种风险根本不属于保险范畴。

(2)加强对创业投资保险的宣传,使创业投资企业充分认识科技保险的重要性,而且保险并不是万能的,有些风险将只能由风险单位自己去承担,各企业和相关单位都应将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严格管理,并确定一旦发生事故以后的应急措施和备用方案。这样使得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创业投资保险,主动防范风险。

(3)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创业投资保险业务人才。

4.4扩展创业投资保险的险种

除了已进行的创业投资保险险种外,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新的创业投资保险领域。如科技人员的待业保险;科技人员专门的特种人身保险和社会保险等;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提供特种人寿保险;对归国留学人员提供专门保险等。

4.5建立科技风险分摊机制

由于创业投资保险业务涉及到保险部门、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和科技管理部门,因此,政府应进行协调组织,使这些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良性的科技风险分摊机制,促进科技保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4.6积极开展有关创业投资与创业投资保险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

创业投资协会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不仅仅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有关保险费率、赔偿标准、责任认定、技术鉴别、风险评估的标准与办法,而且可以培训创业投资及创业投资保险从业人员,向社会宣传创业投资及创业投资保险知识,使更多高素质的人投入创业投资队伍,促进创业投资业的发展。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创业投资通过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而实现创业投资高风险再一次风险的分担,因此,创业投资保险是保险向深度发展的一种模式。保险公司参与创业投资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可实现创业企业或项目的普通保险与创业投资的结合。当然,创业企业所带来的某些风险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单纯依靠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则有些杯水车薪,而且也会严重影响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及经营的稳定性。随着我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经营将更加规范,与之相关的创业投资保险制度将随之建立并不断完善,其经济补偿职能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创业投资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6

1引言

一般意义上讲,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保险公司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而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和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作为一种补偿措施,旨在使被保险人能以确定的小额成本(保险费)来补偿大额不确定的损失,最高补偿金额以保险金额为限。创业投资保险制度是专门为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而开办的保险制度,它相对于一般商业保险具有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的特点。创业项目的承担主体不发生变化,仍是原来的企业,但风险损失的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当技术创新项目失败时,保险公司将承担部分损失,即保险公司成了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的承担主体之一。

2创业投资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这里讨论创业投资基金的保险情况。我们假定风险规避性的创业投资基金对每个创业企业的投资额均相等,为W;投资发生失败的可能性为p,面临损失L的可能性;保险费率为r,即需要支付rk的保险费来购买最高赔偿额为k的保险单。

对于创业投资基金参加保险后,当投资成功时的状态下,其投资额变化为:

U1=W-rk

当投资失败时的状态下,保险公司将支付金额为k的赔偿给创业投资基金,其投资额变化为:

U2=W-L-rk+k

对于一个作为风险规避型的创业投资基金而言,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在相同的期望值或预期收益下,风险越小,效用水平越高。作为投保人的创业投资基金的预期效用为:

E(U)=(1-p)×U1+pU2

=(1-p)×(W-rk)+p×(W-L-rk+k)

=W-pL+k(p-r)

若p=r,则E(U)=W-pL,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期望值是既定的,与投保金额k的大小无关。而且作为风险规避的创业投资机构来说希望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即创业投资机构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拥有相同的投资额,也就是没有任何风险或不确定性。即:U1=U2或

W-rk=W-L-rk+k

可得出k=L,即使说在公平费率的情况下,规避型的创业投资机构会对失败时所遭受的损失进行全额保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假定参加创业投资保险的创业企业足够多,为N且相互独立,则保险公司的期望利润:

P=N[p(rk-k)+(1-p)rk]

=N(r-p)k

当r=p时,保险公司的利润为0,这个假设与现实并不矛盾,对于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来说,保险公司的经济利润降低到最低限度,即为0。世界上规模发达、业务广、跨地区多的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费率都十分接近“公平”费率,因为大公司更容易做到分散风险,收取“公平”费率就足以应付赔偿支出。

当r=p时,创业投资企业和保险公司的预期效用都达到均衡,这说明设立创业投资保险在实际操作中是完全可行的。当然在上述讨论中,是以许多参加保险的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企业基础、投保人与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担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创业投资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行是以不存在道德风险为前提的。

3创业投资保险的意义

创业投资保险制度是专门为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而开办的保险制度,对于创业投资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来说,建立创业投资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1创业投资保险是创业投资风险分担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个创业企业或创业投资基金通过保险公司将自己的风险分散到相关投资人的身上,从而将自己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通过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企业的风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转嫁。当某个创业投资经营机构的破产确实无法挽回时,创业投资保险机构可对其资产、债务进行清理,并对其投资者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可承担投资者的部分损失。

3.2有利于引导民间创业资本的进入,扩大资金的来源渠道,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创业投资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的部分风险,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增加了投资者的预期。这样不仅仅可以吸引民间创业资本加入到创业投资领域,而且创业投资保险的正常经营和对创业投资机构的评价、监督等作用可以为将来保险资金大举进入创业投资做好准备。

3.3监督作用

创业投资保险基金作为专业化的保险机构,监督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事前一般要对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这些投保人所提供的各种资料进行详细且认真的风险评价,从而做出合理的预期,减少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一般要求各创业投资经营机构定期向创业投资保险机构提交各种财务报表和经营报告,随时接受创业投资保险机构对其经营风险和经营状况的调查和评估。以便创业投资保险机构及时了解投保人的经营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实施监督和管理,减少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其监督作用可以扶持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走上正轨,促进创业投资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

4关于我国建立创业投资保险制度的一些思考

4.1加强创业投资保险制度方面政策引导与法律规范的构建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虽对创业投资比较重视,但宏观扶植和引导缺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虽制定有“技术交易保险条例”,但框架过粗、内容不系统,基层部门无法具体操作,而且属于引导性质的,具体操作条款还很缺乏;同时缺乏激励性、扶植性的政策,保险部门的积极性并不强,大多是迫于地方政府的要求而不得已为之,因而缺乏主动性;地方上的创业投资保险主要还处于摸索状态,缺乏理论指导、操作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所以应对创业投资保险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制订创业投资保险业发展规划、制订有关激励措施和具体操作条例级法律、法规,使创业投资保险向有序、有效的方向发展。

4.2在设立专门创业投资保险机构方面,应遵循风险合理分担原则

创业投资保险机构的设立不外乎有:一是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创业投资保险部门;二是国家出资设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三是由各个创业投资主体通过创业投资协会设立的保险机构,带有民营性质。对创业投资保险基金而言,要妥善地管理、注意安全性,备好合理的准备金,以满足保险公司支出的随时性。也就是说,该基金的管理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为首要目标,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高风险、低流动性的投资。创业投资保险机构可以考虑用以下两种保险资金的运作方式:一是存款于国有银行;二是可将部分资金投资于风险程度低、流动性强的国家债券。一般不允许基金被用于股票、公司债券、房地产或者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

4.3在保险基金运作管理方面

(1)明确创业投资保险公司的可保种类、投保额及清偿标准。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必须不断调整、更新和充实自己以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新的风险,提供相应的保险险种以满足社会及公众的需求。所以对于创业投资保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保险业在计划设计相关保险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从事。特别是要对风险进行分类,确定何种风险可以承保,何种风险在现阶段应当剔除,何种风险根本不属于保险范畴。

(2)加强对创业投资保险的宣传,使创业投资企业充分认识科技保险的重要性,而且保险并不是万能的,有些风险将只能由风险单位自己去承担,各企业和相关单位都应将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严格管理,并确定一旦发生事故以后的应急措施和备用方案。这样使得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创业投资保险,主动防范风险。

(3)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创业投资保险业务人才。

4.4扩展创业投资保险的险种

除了已进行的创业投资保险险种外,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新的创业投资保险领域。如科技人员的待业保险;科技人员专门的特种人身保险和社会保险等;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提供特种人寿保险;对归国留学人员提供专门保险等。

4.5建立科技风险分摊机制

由于创业投资保险业务涉及到保险部门、创业投资企业、创业企业和科技管理部门,因此,政府应进行协调组织,使这些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良性的科技风险分摊机制,促进科技保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4.6积极开展有关创业投资与创业投资保险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

创业投资协会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不仅仅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有关保险费率、赔偿标准、责任认定、技术鉴别、风险评估的标准与办法,而且可以培训创业投资及创业投资保险从业人员,向社会宣传创业投资及创业投资保险知识,使更多高素质的人投入创业投资队伍,促进创业投资业的发展。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创业投资通过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而实现创业投资高风险再一次风险的分担,因此,创业投资保险是保险向深度发展的一种模式。保险公司参与创业投资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可实现创业企业或项目的普通保险与创业投资的结合。当然,创业企业所带来的某些风险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单纯依靠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则有些杯水车薪,而且也会严重影响保险人的偿付能力及经营的稳定性。随着我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领域的经营将更加规范,与之相关的创业投资保险制度将随之建立并不断完善,其经济补偿职能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创业投资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7

一、引言

投Y连结险在中国发展过程之所以起伏曲折,主要是中国部分保险公司营销人员的误导行为,保险公司的管理不善、人才缺乏,资本市场不成熟等问题所引起的。因此,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使投资连结险在波动的市场中发展更趋稳定和增强保险经营的可持续性,对中国现阶段寿险公司防范投资连结险的经营风险及使其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经历的三个阶段

1.初露锋芒(1999-2002年)

自1999年首款投资连结型产品推出以后,借助资本市场的上涨,其全新的投资理念,受到市场的追捧,并迅速得到市场认可。截至2000年年底,国内9家公司推出了18种投资理财产品,销售区域也由最初试点的上海陆续推广到全国60多个城市。2001年,股市达到阶段性高点,投连险也达到销售高峰。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2001年投连险保费收入高达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26%。

2.遭受重创(2002-2005年)

2001年下半年,我国股票市场遭遇熊市,殃及保险利益与资本市场直接挂钩的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发现,保险公司最初承诺的投资收益没有兑现,保单价值严重缩水,投诉、退保等纠纷开始出现,2002-2005年,投连险业务市场份额逐年下滑,我国投连险业务出现危机。

3.逐步成熟(2006-至今)

走过了最初的火爆兴趣,经历了漫长的停滞萎缩,2006年以后,我国投连险市场逐步走上了稳定的发展。2009年1月14日,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投连险收入不再计入保费收入,这对于前期投连险产品占比较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面冲击,但是通知的出台也助推了投连险业务在保险公司中独立性的增强,投连险的理财功能得到了强化。

(二)我国投连险产品的数据情况

2014年,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人身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 687.3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较2013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末,人身保险公司新单保费收入6568.6亿元,同比增长31.5%,占人身保险公司总保费的51.8%。

三、我国投连险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认识及现实需求水平的制约

任何产品只有在其基本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其他派生功能才能逐渐开发出来。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在整体上相对落后,特别是寿险业发育的时间不长,因此,寿险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保障能力还没有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同时消费者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是要 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

(二)受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制约

我国保险监管晚于保险业的形成,并且目前的保险监管仍侧重于条款费率的市场规范一方面,监管方式滞后和机构人员限制导致整个监管处于被动状态。投资连结保险要求监管工作应该具备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重心位于保险业的稳定、偿还能力确保、资产负债质量以及保险资金运作的风险监管方面。

(三)投资收益水平受制于狭窄的投资渠道

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自然会比较不同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和功能,寿险公司提供的金融产品必须与其他金融产品有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投资连结保险的出现,实际上是寿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围绕投资收益率方面的竞争。没有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投资连结保险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投资渠道狭窄势必使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很难达到客户的期望。

(四)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够

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很强,必须有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投资渠道做后盾,否则很难保证客户的收益。如果将投资连结保险作为主要业务,将投保人的资金投入到不是特别规范的金融市场,一旦资金运作失误,由于没有保底利率,将可能引发投保人大规模的退保,而投资者没有信心,将没有足够的买盘来接受投资连结保险的大量资金,这将加剧投保人资产的贬值,投资连结保险对金融市场有“ 协同效应”和“ 拥挤效应”,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四、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的对策

(一)投连险保单设计逐步与国际接轨

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与理财意识的增强兼具投资与保障功能的投连险不会在我国衰落,而会以全新的形式开始新的征程。我国的投连险产品还需要在保单设计上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在投资部分给投保人更多的选择权,而在保障部分设计的更加合理。

(二)下调管理费用

下调保险产品的管理费用和退保时发生的退保费用可以提高投保人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甚至可以做出若干年后返还一定管理费用到投保人的投资账户的承诺。同时管理费用的收取比例和最终去向也应该向消费者说明清楚,这样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实现对人生的保障要求和理财计划。

(三)健全监管体系

改善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证券市场对保险行业的监管,我国保险业应该实行保险监管部门对投资连结保险的保险账户进行监管,证券监管部门对投连险的投资账户进行监管的协作监管。

参考文献:

[1] 毛毓宁.我国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

[2]何莉.我国投资连结保险发展现状之探讨.武汉大学商学院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8

1.自然会发生不同的状态,其他局中人在自己的战略选择时看不到自然的选择。自然发生的状态集为(1,…,s,…,s);

2.其他局中人(个体)具有初始禀赋ws,其可以选择的行动集为(1,…,x,…,x);

3.显示所有行动和状态组合所构成的结果函数为c(x,s);

4.局中人对于自然选择的每个状态的可能性预测形成一个共同信息,即一个概率函数π(s);

5.度量局中人对不同的可能结果的满足程度的一个基本效用函数为u(c);

6.在基本效用函数u(c)的基础上,我们使用著名的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或期望效用函数u(x)表示行动x上的效用函数,即x=(π[,1],π[,2],…,πs;c[,1],c[,2],…cs),则u(x)=π[,1]u(c1+π[,2]u(c[,2])+…+πsu(cs);

7.局中人总是要求效用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二)风险态度

不同的个体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如果个体偏好一个确定的结果胜于任何期望值与该结果相等的前景,则称个体是风险厌恶的或风险规避的;如果个体偏好恰好相反,则称个体是风险偏好的;如果个体认为二者是无差异的,则称个体是风险中性的。即:u为个体的效用函数,w为个体的初始禀赋(财富),那么,如果个体对于任何满足e[ε]=0,var[[ε]]>0的随机变量ε,有:

e[u(w+ε)]<u(w),则称个体是严格风险厌恶的;

e[u(w+ε)]>u(w),则称个体是风险偏好的;

e[u(w+s)]=u(w),则称个体是风险中性的。

这里,对于个体的效用函数u(x),我们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人们对收入的效用。自然,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效用会增加,也就是说u'>0。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证明个体为风险厌恶(偏好)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效用函数为凹(凸)函数。即:对于个体的效用函数u(x),如果个体为风险厌恶的,则u″<0;如果个体为风险偏好的,则u″>0;如果个体为风险中性的,则其效用函数u(x)是线性的,即u″=0。

事实上,不仅不同的人对风险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其财富及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态度。例如:如果某人拥有大量的财富,他会对风险所可能带来的损失表现出无所谓的风险中性态度;而随着其财富的缩水,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他会采取措施规避风险而成为风险厌恶的;当他快要破产时,规避对其来说已无法很快改变近况,他又会凭借剩余的财富以求一搏而表现出风险偏好的态度。不过,一般地,我们均假设人们的风险态度是风险厌恶的,这是因为,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也在于风险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后果。

如果个体是风险厌恶的,那么他喜好一个确定的收入,或者愿意处于一个确定的状态。如果个体一开始就处于一个确定的状态,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接受博弈,即使博弈是公平的。但是,自然总是令个体处于状态的选择之中;也就是说,个体总是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之中。风险厌恶的假设下,个体就可以通过不同状态的交换,由不确定的状态逐渐向确定的状况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效用。而我们所知道的保险就是这样一种契约,可以使个体由不确定的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因此,在风险厌恶的假设下,人们存在自然的保险需求倾向。

二、不确定性与保险供求

上述分析中,假设个体是风险厌恶的,自然使得个体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个体当然有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而保险契约可以满足个体转嫁风险、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那么,什么是保险契约呢?一般地,我们总是把保险理解为投保人缴纳保险费,以换取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履行赔偿或者给付责任的一种契约。在保险合同中,当事人双方是投保人和保险人。一般认为,投保人与保险人的交易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由于保险合同是附和合同,也就是保险人先“出招”,制定保险合同的条款、费率,然后投保人进行选择。在假定损失概率是共同信息,而且参与人的行动不改变损失概率的前提下(不考虑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将保险的供求描述如下:

(一)保险契约成立的条件

这里,我们可以假设:(1)投保人为风险厌恶的,具有初始财富w,效用函数为u;保险人的效用函数为u[,1],其初始财富为w[,1]。(2)自然存在两种状态:状态1是损失发生;状态2是损失不发生。(3)投保人的损失为l,损失发生的概率是π,投保人行动不改变损失概率。

如果投保人购买保险以转嫁风险,保险费率为p,保险金额为q;也就是说,投保人预先缴纳pq的保险费,得到一个损失发生时保险人赔偿q的承诺。那么,投保人在没有买保险时的不同状态下的收入为:

状态1:损失发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1]=w-l

状态2:损失不发生,投保人的收益是c[,2]=w

投保人在这种条件下的期望效用为:

u[,0]=πu(c[,1])+(1-π)u(c[,2])=πu(w-l)+(1-π)u(w)  (1)

以及二阶条件小于0(投保人为风险厌恶的,u″<0,二阶条件自然满足)。

我们将(5)式写为:

πu[1](c[,1])/(1-π)u[1](c[,2])=p/(1-p)  (6)

换句话说,由于政府有足够的强制力,因此它并不在意个体效用是否达到最大;只要能够保证国家效用得到提高,就是可行的选择。所以,在现实中,往往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可以是公平的,但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效率。

2.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与社会保险不同的是,商业保险是自愿的。保险公司如果要聚集大量的投保人,只能依靠契约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商业保险必须在保证个人效用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保险公司效用的提高。为了保证足够的耐心以吸引和鼓动投保人,保险公司必须具备足够的资本金和完善的销售体系。

3.自保。自保是由大型企业或者行业自给的。在某种意义上,自保与社会保险一样,企业自给保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企业范围的限制,也使得自保形式更多地依靠再保险来转移风险。而更进一步地,目前国际上的自保公司已经逐渐演变成商业保险公司。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供给、商业保险公司供给和企业自给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都不可能互相取代。因此,社会最优的保险供给还是三者的联合。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9

一、前言

清产核资主要针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是指国有资产监督机构组织企业全面清查账务和资产清查,并且重新评估资产价值并确定相关损益,从而保证国有资本金的保值增值。清产核资的主要意义是根据重新界定的账务和资产价值来评价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清产核资的主要方法有括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益认定、资金核实。清产核资能够有效地解决账务混乱、账实不符、价值错位和信息失真等问题,能够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当前,国有资本投资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风险资本投资,根据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规定,国有资本可以投入产业升级项目和高科技行业,并且,2016年8月成立了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众所周知,风险投资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国有资本具有社会属性,其特殊属性要求国有资本必须实现保值增值,否则势必将影响国家经济和损害人民利益。风险投资管理的内在要求是评估风险资产,寻找价值低洼,而清产核资正是为资产评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准确的资料。因此,清产核资在提高风险投资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用。

二、清产核资对风险投资效率的作用路径

(一)清产核资为风险投资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

风险投资效率取决于风险投资管理的效率,有效的管控能够降低投资风险,保证风险投资的可控性,从而实现风险投资资产的保值增值。风险投资的管理体系包括立项评估、跟踪监控和投资回收控制。在立项评估阶段,针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评估是可行性论证的焦点,保证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是重中之重。跟踪监控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和资产价值都依赖于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从以往的清产核资过程中,账务混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账务处理不及时,经济业务未及时入账,帐实不符,成本费用核算不准确,分配方式不合理。财务报表是评估企业价值的核心依据,然而,账务混乱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财务信息失真,这样风险投资资产的评估就缺乏有效的依据。而清产核资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方面具有功效,清产核资能够对企业的账务全面检查,保证账务处理的全面性,纠正错误的处理方式,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清产核资,投资主体能够全面了解风险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对风险投资对象的财务监控实现风险投资管理的有效管控,降低了突发突发事件的影响,进而提高了风险投资效率。

(二)清产核资实现了风险投资资产的有效评估

根据规定,国有资本可以投向产业升级项目和高科技行业,这些产业的一个特点是资产的专用程度高和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价值。投资主体在评估风险投资对象时应该重点关注重要资产、专用资产和无形资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风险投资对象的资产入账以历史价值为基准,却较少关注资产的市场价值,但是,在评估风险投资对象时,投资主体的评估基准是资产的市场价值,因此,风险投资对象的资产价值失实的情况比较严重。根据以往的经验,企业对资产评估工作并不重视,例如,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明显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固定资产评估机制不健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及时;无形资产评估不完善,缺乏合理的评估基础;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不到位。而清产核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资产评估,重新确定资产的价值。根据规定,对企业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背离较大的主要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标准进行重新估价。对于风险投资而言,资产评估的意义重大,风险投资就是一种价值投资,在风险承受范围内寻找有价值的投资对象,确定投资价值是核心,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存在局限性,投资主体必须重新界定资产价值,并且在现代市场环境中,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较大,特别是风险投资,外部市场环境对资产价值的影响较大,清产核资使投资主体科学地掌握风险投资资产的价值,从而提高了风险投资效率。

(三)清产核资有利于风险投资对象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财务内控建设是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长期课题,特别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对象在市场上的波动性较大,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不采取严格的内控制度,经营失败的风险将增大。作为风险投资对象,必须执行严格的内控制度,加强资金管控,保证财产安全,完善内部信息传递,保证经营效率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风险投资对象多属于高科技行业或者产业升级项目,而这些企业大多比较年轻,并且它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市场和技术,却忽略了制度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内控体系不完善。内控制度能够保证企业沿着预设的路线前行,如果内控建设不健全,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资产安全将很难保证,特别是风险较大的行业,更应该注重内控建设。清产核资的一项主要议题就是完善制度,在清产核资中按照财务制度和内控条例等规定,逐项检查企业的制度建设,及时厘清制度漏洞,纠正不合理的制度,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避免风险投资对象因为制度漏洞而无法完成经营目标。

三、清产核资在提高风险投资效率中应用

(一)梳理账务,保证账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加强风险投资管理首先要掌握风险投资对象的财务全貌,这就要求企业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对风险投资对象的清查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内容。首先,掌握风险投资对象的资金状况。在资产清查中,应全面检查被投资对象的资金账务,盘存企业货币资金,编制货币资金核对表,对于货币资金的短缺应详细查明原因,如果是账务处理不当,应及时纠正,如果存在舞弊,应关注资金使用制度,及时弥补制度漏洞。全面梳理被投资对象的银行存款账户,在人民银行的系统中查询企业所开立的所有账户,并与企业账目中所显示的账户进行比较,严查企业私设账户的现象,比通过函证手段,查取企业的银行存款账户动态,编制余额调节表,保证银行存款账户的安全性。其次,盘存企业的资产。对于往来款项,采用函证的方式进行查询,保证往来款项都已经入账。对于企业的存货和固定资产,应采取现场盘存的方式进行控制,对于盘存的短缺和盈余应及时处理,并查明原因。对于无形资产,应搜集权属证明,保证无形资产的权利归属于被投资对象。再者,重点关注营业收入账户,将存货的收发和营业收入记录进行比较,保证所有的销售都已经入账,避免账外账的现象。最后,严格管控企业的资本金,重点关注企业资本金的变动,严防企业抽取资本金或者增加资本金以损害投资主体的利益。

(二)加强对重大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

对于风险投资对象而言,重大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其企业价值的核心变量,因此,在清产核资中应重点关注重大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首先,在清产核资中应辨别风风险投资对象的重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例如,对于产业升级的风险投资项目,重大的技改项目和固定资产是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资产;对于高科技行业,诸如专利、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是清查小组应重点关注的对象。其次,在资产评估前应进行市场调研和搜集评估所需数据和资料,对于专利技术,应重点关注专利技术所处的市场环境,专利技术的存续年限和替代技术的威胁等,对于专项重大资产,应重点关注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寿命。最后,利用专业的资产评估方法进行资产评估,科学的资产评估方法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清算价格法、市场比较法。每种方法所适用的条件不同,在资产评估时应合理选择。对于风险投资,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风险评估较为合理。是将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每年(或每月)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以此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通过对重大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投资主体能够有效地评估风险投资价值。

(三)重新界定风险投资对象的损益溢价

通过账务梳理和资产评估,风险投资对象的损益需要重新调整。风险投资对象的损益对于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是非常重要,风险投资的评估需要对未来的盈利状况和现金流量进行估算。清产核资后,当期损益可能会被调整,资产的价值也可能会被调整,并且会影响到未来的损益和现金流量。重新界定资产损益后,投资主体将会获取科学准确的利润和现金流量数据,这样在对风险投资对象进行价值评估时就会更科学。

(四)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证企业运行无偏差和资产安全的保障伞,对于风险投资而言,更应该关注风险投资对象的内控建设。加强风险投资对象的制度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内容。首先是资金安全内控制度。按照内部控制要求,资金使用应建立预算制度和授权审批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付必须先执行预算程序,对于预算外资金必须遵照严格的审批程序,并且,资金的收入和支付必须有真实的经济业务予以支撑,并取得相应的票据。其次是资产安全内控,资产的采购必须执行预算程序和请购程序,防止资产采购无计划或者采购程序不合规,资产的报废和推出应建立严格的报废制度,对于报废资产应明确审批权限,凡是未得到审批,不能进入报废程序,防止资产流失。再者是信息传递控制制度,信息传递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风险投资对象的内部信息传递控制,一个是投资主体和风险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当风险投资主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应及时向投资主体报告:重大资产处置、重大经济业务、关联交易、重大亏损等。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清产核资和风险投资效率之间存在关联,清产核资为风险投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了风险资产的有限评估,并且能够完善风险投资对象的财务内控制度。因此,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应加强对风险投资的管理,提高风险投资效率。

作者:赵长龙 单位:春泉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保险业投资现状例10

一、保险资金投资的必要性

(1)直接承保利润的下降是保险业开展保险投资的直接原因。保险公司为了弥补承保利润的下降甚至亏损,必须从保险资金的投资中获取利润,否则保险公司就无法持续经营下去。从世界保险业的经营来看,近几十年来,直接业务承保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弥补承保利润的下降和亏损,目前世界各国的保险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保险业都非常重视保险的投资业绩。

(2)竞争压力是保险业开展保险投资的深层次原因。保险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如何才能在保险市场中生存、发展,这都离不开进行保险投资。一方面,有效的保险投资收益,可以促使保险费率的下降,进而增加投保人的有效保险需求。对保险公司来说,拓宽了保险市场,可以带来一定的规模效应,也使得经营的稳定性更有保证;另一方面,良好的保险投资收益,可以通过增加利润来促进公积金和资本金的增长,进一步可以扩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稳定保险公司的经营财务。而这都可以增进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是保险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3)保险的金融职能是保险业开展保险投资的本质原因。从保险的宏观作用来看,保险业一方面对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企业实施经济补偿;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积累的保险资金投资于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单位,发挥融通资金的职能,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不管是遭受了保险事故而导致经济损失的经济单位,还是其他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单位都可以从保险中获益。也即通过保险投资,可以使保险业从原来比较单一的组织经济补偿职能转变为经济补偿职能与融通资金的双重职能。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从1980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投资经历了忽视投资、无序投资、逐步规范投资三个阶段1980~1984年间基本上没有投资业务,部分保险资金以法定形式固化在银行存款。1984~1995年《保险法》颁布前,保险投资渠道一度放宽,盲目投资于房地产、证券、信托,甚至借贷,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1995年前,由于当时中国的投资环境和资本市场处于初创和培育阶段,市场发展不成熟,市场中广泛存在非理性化行为和投机气氛。在此情况下,造成投资业绩很差,迄今还留下不少呆坏账。1995年《保险法》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做了比较规范的管理。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新问题不断出现。1996年以来连续七次降息,是保险公司的利差出现严重倒挂。此时,拓展保险投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1997年7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现券交易,标志着保险公司可以进入新的投资领域。保险公司经批准可在国务院批复的额度内购买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并可对上市债券进行交易1999年10月,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通过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这是完善我国保险投资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发展我国保险业的重要步骤。2003年版《保险法》中的明确规定,实质上放松了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取消了原来法规的禁止性规定。2009年版新《保险法》,又对保险资金运用的禁止性规定作了适当修改。[1]

三、保险资金投资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保险投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我国保险投资业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投资渠道过窄。从全国几大保险公司来看,40%~60%保险资金是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形式,而法律规定允许投资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所占比重并不大。相对于保险企业可运用资金总规模来说,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容量和期限结构都无法满足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近两年我国虽然逐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但是流动性差,规模不大等原因远不能满足投资的需要

(2)资金运用率低。由于投资渠道过窄,我国保险资金出现了银行存款比重过高、资产证券化水平过低、投资方式单一等现象,而这都直接导致了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率的低下。以寿险为例,绝大多数责任准备金存入银行,寿险公司在制订预定利率时,不得不和银行储蓄利率挂钩,并且大多数时间内低于银行储蓄利率,保险业务出现了巨大的“利差损失”。资金运用率的低下导致了保险业偿付能力的不足,长此下去,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3)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结构不合理最主要体现在资产运用与资金来源结构的不配套,我国的现行政策片面地、机械地强调资金运用的规模和方向,而忽视了不同性质的保险资金的来源和特点不同。一般情况下,寿险资金属于长期性的,比较稳定的资金,根据资产和负债在期限上的匹配,应该用于长期投资;各种意外保险和非寿险责任准备金需随时用来应付保险赔付责任的发生,属于短期性资金,投资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但是我国对不同性质的保险资金在投资方向上均给予相同的限制,且基本上都被规定用于短期投资上,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的使用效果,使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存在着潜在危机。

(4)保险资金的运用管理不科学。资金运用的三条原则是营利性、流动性、安全性。而我国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却一味地强调其安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营利性,而保险投资的盈利是保险公司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这种过分强调安全性的投资思路对保险投资无疑起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保险公司对保险投资运作和研究的积极性并不高,在技术研究“决策程序”管理体系、投资组合“风险评估”等方面仍处于粗放管理状态。

(5)对中、外资保险公司投资规定不同。我国对中、外资保险公司制定不同的政策,应用的保险条款也有较大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享有比中资保险公司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首先外资保险公司享受税收优惠,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其次我国对中、外资保险公司在投资业务的规定上有许多不同,造成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因此,我国对中资保险公司投资的种种限制束缚了国内保险公司的手脚,从而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四、发展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建议

(1)拓宽投资渠道,提高保险资金运用能力。第一,增加债券投资品种。债券具有比较稳定的收益,发达国家的保险投资,债券往往占到30%以上。在英、美、日的保险投资发展过程中,保险融资是企业资金重要来源之一。在我国,重点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建设期限长、投资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特点,适于长期的寿险资金投资取向。尽管我国企业债券与国外情况不同,但依然可以鼓励保险公司在充分的投资分析和评估的前提下,购买信誉良好的中央直属企业债券基金和业绩优良的金融债券,其中国债可无限量购买,金融、企业债券的比例可逐年提升,力争达到20%~40%。第二,保险资金用于外币资产投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公司的涉外业务逐渐增多,可适当进行外币投资业务,用好用活外币资金。但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外币业务量较少,应在充分考虑保险保障的实际情况下,寿险公司外币投资可考虑占外币资金的40%左右,产险公司为10%以内。第三,建立保险投资基金。目前,国家虽然允许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但保险公司还不是真正的法人投资主体,保险公司仍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对资本市场起到推动作用。保险公司如果能参与或设立保险基金,则能成为一个积极的投资者,并以保险资金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个人资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改善资本市场的投资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一般允许基金控制在30%~40%之间。

(2)建立保险投资体系,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的专业化水平。随着保险资金量的增加,对保险资金投资专业化经营的要求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共识。保险监管部门应按照国际惯例,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并获得最大投资收益为原则,允许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积极谨慎地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保险投资应做到保险资金核算与保险资金运用相结合,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产品开发相结合,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运用保险资金。

(3)规范资本市场,扩大保险投资空间。要扩大保险投资的发展空间,资本市场的建设是前提。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资本市场管理;完善投资工具,包括完善投资工具的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培育规范投资主体,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类型,减少和杜绝市场操作行为,完善资本市场中介体系,重点发展投资银行体系;逐步推进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按照合理的秩序谨慎、积极地开放资本市场。

(4)完善保险投资的监督管理,提高保险投资的安全性。第一,完善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保险投资效果。在这方面保险公司目前需要做的工作有:深化公司体制改革,加强公司内控管理;建立相对独立的投资管理和监管部门,培育投资人才,引进投资技术;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险投资风险控制体系,运用专门的风险管理方法来控制保险投资风险。第二,完善风险监督机制。保险公司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督机制,保证保险投资的安全性。建议修改和完善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提供法律保障。保险公司要完善保险投资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根据总量平衡、资产负债相互匹配和现金流控制等原则,集中管理和使用保险资金。第三,完善相关保险法律法规。我国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完善,保险业可用资金数量也在不断增长,随着外国保险公司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形势发展需要对保险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确保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使国内保险公司不断提高保险投资收益。

(5)培养高素质的投资人才是提高保险投资。保证保险投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要确定投资目标、各类资产的投资战略以及评估整体投资绩效和重大项目效果,就需要投资家、会计师、精算师、资产评估师等各类专家组成的决策委员会进行决策。

在保险投资的执行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对工作人员的绩效测评,所有这些都要求从事保险投资各岗位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投资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国保险投资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昭东.关于我国保险投资状况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

2012,41(2):59-62.

[2] 熊菲,乔桂明.保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