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9 16:17:22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1

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非常重视,云坤书记、洪虎省长、国发副书记、儒林常务副省长非常关心,都曾作出过重要指示和批示,特别是洪虎省长经常过问,要求加快*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省粮食局积极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协调;省财政厅、省农发行在解决网络建设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金鹰公司经过多年积累和探索,初步开发出一套粮食管理信息软件。目前,*、松原两市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试点安装培训工作已经完成,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金鹰公司对应用软件进行了修改完善,省粮食局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验收,网络计算机在东丰县的试点正在进行,全省推广应用的准备工作已经展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洪虎省长对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批示已印发给与会人员,请大家认真学习。洪省长之所以对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这么重视和关心,我理解,可以概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快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是时展的要求。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浪潮在全球兴起。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信息技术成为新科技革命的带头者,成为当代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从而引发了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和主要推动力。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在全国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粮食管理手段还很落后,传统粮食管理方式与时展要求很不适应。要扭转这种局面,跟上时代的步伐,最佳选择就是走信息化之路,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正是适应这一时展的要求。

(二)、加快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可以全面提高粮食管理水平。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由于我省粮库数量多,业务手续繁杂,粮食购、销、调、存等主要业务环节一直沿用传统模式,管理落后,有关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粮食管理信息,不利于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实施粮食管理信息化,是粮食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粮食管理信息网络纵向一体、横向联接,实现数据自动处理,信息快速传递,资料分级可视,变以往的"金字塔型"管理为"扁平型"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模糊管理为精确管理。各级粮食部门岗位责任也将发生变化,基层粮库按照系统流程进行规范操作,提高效率;省、市州、县(市、区)粮食局利用粮食管理信息网络,获取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三)、加快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有利于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出,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本届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今年七月初,国家粮食局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全国部分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座谈会,传达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会议纪要,要求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力度。目前,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陆续展开,我省东丰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试点也已启动,粮改的关键是解决"三老"(老粮、老帐、老人员)问题,前提是把底数搞清。实施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是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的重要途径,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可以防止弄虚作假,杜绝人为制表的随意性,把老人、老账、老粮核实清楚的数据一次性输入计算机网络进行锁定,为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部改革提供真实、准确的数字依据,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造前提条件。

(四)、加快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能够从源头上防止管理漏洞和腐败。粮食收购是粮食部门一项重要工作,粮食收购业务手续繁琐,以往由于管理手段落后,效率较低,漏洞较多。实施信息化管理,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收购方式,利用计算机取代人工计算,进一步增强收粮的科学性和快捷性,变"封闭验粮"为"敞开验粮",使农民对整个收粮过程看得见,摸得着,粮库想收人情粮收不了,人为想改数据也改不了,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加了透明度,监督机制明显加强,可以有效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了滋生腐败问题。

当前,有一些人对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认识模糊,观念陈旧,有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有的认为,粮食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网络化管理起不到多大作用;有的认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正面临改革,现在搞网络建设没多大必要;有的认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连发工资都保障不了,网络建设不是当务之急;有的习惯延用老一套模糊管理模式,甚至对网络建设有抵触情绪。为此,各地必须加强对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重要性的宣传,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把这件大事抓紧抓好。

二、明确任务,扎扎实实地搞好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

全省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下定决心,加快实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各级粮食主管部门和主产区的大型骨干粮库都要建一个局域网,并联成省、市、县、粮库四级信息网络平台;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投入实际应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结合实际、科学设计。*、松原两市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应用试点为全省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前段时间,针对*、松原地区安装应用软件存在的问题,粮食部门与金鹰公司进行对接;金鹰公司逐项作了完善;省粮食局对金鹰公司修改完善后的应用软件进行了验收,从验收情况看,已基本能够满足县粮食局、粮库两级需要。下步在全省推广中,要紧密结合粮食购销市场化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省、市州、县(市、区)粮食局三级必须实现网络互联,调控、财务、仓储、质量检测、人事劳资等主要业务必须联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部局域网建设,要结合改革实际,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原则上主产区大型骨干粮库配备要齐全,中小型粮库从简,偏远及拟撤并粮库不安装。

(二)、要与时俱进,经济适用。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换型升级空前加快。目前,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及其它有关的电子信息产品,平均每半年升级换代一次,性能价格比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网络建设中选择设备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即要性能先进,又要经济适用,不能盲目追求高档,但也要保证一个时期内能够满足需要,避免造成浪费。要按照洪虎省长提出的"要大力推广应用网络计算机"的要求,本着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安全可靠、方便实用的原则,积极研究探讨网络专用机在粮食管理网络建设中的运用,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三)、要统一规划,协同建设。*粮食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电子化管理、综合性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节点多,结构复杂,为确保网络畅通和正常运行,便于各级粮食部门应用和管理,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科学设计,协同建设。省粮食局要会同金鹰公司制定全省统一的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方案和工程实施方案。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局要认真负责,积极参与配合,从本地实际出发,对方案提出具体意见,确保粮食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合理适用。

(四)、要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的目的不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资源共享,提供真实、准确、透明的数据,提供直观的图形、图像和统计分析,作为决策和指挥的依据,通过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由于很多粮食数据、报表都在国家规定密级范围内,因此,在网络建设中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根据不同需要合理设置使用权限;各级粮食部门在具体使用中,要树立安全保密意识,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应用管理制度,千万不要发生泄密事件。在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要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确保网上信息安全,确保管理网络运行安全。

(五)、要公开招标,规范运作。一是对网络建设实行公开招标。为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对推广应用所需要的软硬件,凡是能招标的产品一律实行招标,对不便于实行招标的,如管理信息网络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的费用,也要组织专家进行评估测算,确定一个合理价位,确保网络建设投资花的明白,公开透明。二是要成立一个网络建设专家技术咨询组。研究解决粮食管理信息网络推广应用的重大技术问题,对网络建设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定期听取监理情况报告,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对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所需的软硬件进行招标、评标。三是聘用网络建设工程监理。负责对粮食管理信息网络推广应用的调研报告、实施方案、软硬件配置等进行论证;协助对管理信息网络推广应用所需的硬件、软件、网络设备、巡更仪等进行招标;对网络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实时监测;管理有关网络建设工程的文档资料,汇总用户意见;出具竣工验收报告,负责对保修期内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鉴定,并督促责任单位及时保修等。

(六)、要强化培训,搞好应用。实施全省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即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要结合粮食工作和管理网络应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充分保证时间,注重效果,提高质量。一是要抓好粮食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培训,提高各级粮食部门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使之充分了解信息化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基本知识,增强粮食管理网络应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要抓好粮食业务人员操作技能培训,解决目前粮食部门业务人员不懂计算机,技术人员不熟悉粮食业务的问题,提高各类粮食专业人员计算机操作使用技能,使其有能力承担起本单位管理网络应用工作;三是要培养一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承担起粮食管理网络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粮食管理网络畅通和使用安全。各地在抓好培训的同时,务必把管理网络应用重视起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确保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能否取得如期效果,关键在领导,各地要把粮食管理网络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

(一)各级粮食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大领导力度。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是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级粮食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省粮食局已成立以李福升同志为组长、柴春艳同志为副组长的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的规划、管理、组织、协调等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粮食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一把手"要亲自抓,指定一名副职具体抓,并要明确一个具体工作部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需要上下级对口,但必须有专人管。要按照全省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总体要求,下定决心,精心组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真抓实干,加快实施。

(二)、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发行要大力支持,积极落实网络建设资金。*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是一项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但将长期受益。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在*、松原两市进行试点期间,洪虎省长、儒林常务副省长和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协调。正中副省长受洪虎省长委托,专门开会研究解决资金问题,并形成省政府*号专题会议纪要,明确粮食管理信息网络建设资金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单独调度解决。

对财政部门单独调度的粮食风险基金,除农发行正常扣息外,必须专款专用,不准挪作它用,否则,一经发现,要从严查处。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2

引言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影响信息网络稳定运行的问题也大大增加,如交换机、路由器以及通信线路等网络硬件设备的故障问题;网络服务软件和管理软件的设置、优化问题:网络病毒的破坏和网络安全问题等。如何有效地对信息网络进行管理,确保信息网络可靠、稳定地运行已经成为网络管理员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网络管理工作是网络管理员利用多种工具软件、应用程序软件和辅助设备来监控和维护网络,使网络正常、高效运行的一种服务工作。

一、网络管理员的主要工作

1 进行系统的维护。如果计算机系统出问题要对系统进行维护。如安装操作系统、安装程序、安装软件、设置网络参数等等。

2 网络管理。网络管理主要是管理网络联通性。比如局域网内部我们要包括所有机器之间是互通的,同时保证所有计算机可以顺利地访问网络。另外要保证网络的性能,比如网络我们要提高网络的性能,优化网络。另外一个就是故障排除。

3 针对一些中大型的网络,我们要进行服务器的管理。其中可能包括WEB服务器、邮件服务器以及服务器的管理。

4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因为计算机网络内部感染病毒会有很大的损失,我们必须防治这些病毒。

5 保证网络的安全性,防止黑客入侵和对系统进行破坏,对网络和数据的破坏。

6 实现数据备份和恢复,通常要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恢复。

7 就是要建立一套档案,要详细介绍网络所有的情况,包括网络的拓扑结构、硬件配置、软件设置,这样有助于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排除问题。

简单地说,网管人员的工作主要包含网络建设、网络维护、网络服务三个方面。另外作为网管员应具体负责对资源的管理,包括网络中的资源:如IP地址资源、域名资源、硬盘资源等,用户资源管理:授予用户一定的访问权限、分配不同级别的资源给不同的用户,并保证网络的安全。

网管人员负责的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无法胜任的。

二、合格的网管员应具备的素质

1 了解硬件、软件方面的知识

管理网络免不了和硬件打交道,除了要熟悉PC的各种配置和故障排除方法外,还得了解网络硬件设备的相关知识,才能够排除网络设备的各种故障和问题。熟悉服务器、网络适配器(网卡)、传输介质(网线)、路由器、交换机(包括集线器)、硬件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技术参数及实用性。软件方面需要掌握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安装及配置方法,掌握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技术,掌握软件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安装及配置方法等。

2 熟悉自己的网络设备

作为网络管理员,必须知道自己的系统都使用了哪些网络硬件,熟悉系统的物理线路所连接的交换机、路由器,应该了解自己网络设备的安装位置,网络设备的功能及性能、型号和制造厂商、使用方法,网络设备有无服务合同及故障预报机制,了解整个网络的运行状态,根据故障的现象找到故障设备,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

3 掌握使用必要的管理工具软件和命令

网络管理员不但要掌握常规的网络管理软件,还应该了解一些攻击防御软件,这样,才能在出现各种网络危机时化险为夷。

4 丰富的经验有助于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员丰富的管理经验,对管理网络是非常有用的。有目的地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和设置,避免问题的出现,对出现的问题在最短时间内排除。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

三、如何轻松管理网络工作

1 做好网络结构的规划和基础工作,根据网络不同的接入区域划分出明确的网络接入拓扑图,以合理的网络结构实现网络的可管理性。在网络建设中把好基础建设质量关,杜绝伪劣产品,这件工作做好了,网管员就基本上不用忙那些最不该忙的工作了。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3

(一)编制目的

提高我区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确保我区基础网络、电子政务系统与其他重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运行和数据安全,维护正常的经济、政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5、《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预案框架指南》;

6、《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

7、《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8、《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三)工作原则

1、积极防御、综合防范。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以及“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协调管理机制和联动工作机制。

3、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民财产遭受损失。

4、科学决策、果断处置。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5、依靠科学、平战结合。加强技术储备、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实现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适应于我区范围内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专项预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对信息内容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灾害、设备软硬件故障、内部人为失误或破坏、黑客攻击和利用计算机病毒进行破坏,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宣传、煽动和渗透活动,或者对国内信息网络或设施、重要网站进行大规模的破坏活动等原因,严重影响到我区各级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出现业务中断、系统破坏、数据破坏或信息失泄密或窃密等,从而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公众利益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造成一定程度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本预案所称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国家事务处理信息系统(党政机关办公系统);财政、税务、工商、审计、劳动保障、卫生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网络与信息系统;教育、科研等单位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公用通信、广播电视传播等基础信息网络中的信息系统;重要网站中的重要信息系统和其他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及承载这些信息系统的网络系统。

(五)分级分类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特征,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故灾难。指管道建设、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者是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3)人为破坏。是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主义活动、反动宣传和恶意煽动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I级(特别重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区性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区政府和区级主管部门的控制能力,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

(2)II级(重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区性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需要全区多部门协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III级(较大):某一区域或部门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不需要跨部门协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IV级(一般):除上述情形外,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突发公共事件。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组织体系

区政府设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

1、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为我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机构,由区长和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区长担任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委610办、工信局、公安分局、发改局、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文化广电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及应急处置工作由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

2、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工信局,由区工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区工信局、公安分局、政府办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区委办(保密局、机要局)、区政府办(应急办、信息股)、区工信局、公安分局、区委宣传部、财政局、文化广电局、区委610办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区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小组,建立社会应急支援体系。区公安分局为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信息通报与预警监测机构。

(二)工作职责及任务

1、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职责

研究制订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发生I、II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后,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2、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和处理区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指挥部决定事项的落实。

(2)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检查、指导和督促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

(3)负责区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管理,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4)指导全区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负责对区级各部门、各乡镇应急处置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与检查工作,并组织力量进行援救。

(6)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向区指挥部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为I级或I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及时向区指挥部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3、相关单位职责

(1)当发生重大网络与信息突发公共事件时,各主管部门为本系统应急处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置工作。

(2)区公安分局为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通报单位,接收来自各成员单位和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上报的信息,负责信息汇总、分析、研判、报告和通报,必要时受区指挥部办公室的委托向社会预警信息。在应急期间会同有关部门维持治安、交通秩序,依法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监督、检查、落实网上安全技术措施,处置网上病毒等各类有害信息,重要通信设施的安全保卫等工作。

(3)区工信局负责协调各电信运营企业及有关部门,负责在应急期间指挥系统的通信保障和基础通信设施的保障、修复,对基础信息网络事故的调研、报告、应急处置等工作。

(4)区财政局负责审核区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所需资金,并列入年度区级财政预算。

(5)区文广局负责组织监测发现影响和可能影响广播电视传播网络正常运行的事件,并组织开展处置恢复工作,配合无线电管理部门监测发现无线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事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处置恢复工作;组织监测发现卫星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事件,并进行处置;组织监测网上有害、敏感视听节目,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置和管控;负责全区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应急保障工作,确保信息传输通畅。

(6)区委宣传部负责信息安全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和管理工作;对互联网时政新闻信息进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对手机时政类新闻信息进行管理;通知相关部门或网站及时删除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依法关闭严重违规的网站;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重大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重点网站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回答公众与各新闻媒体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询问。

(7)区委办(保密局、机要局)、区政府办:负责组织查处互联网失泄密事件,对互联网失泄密案件有关材料进行密级鉴定;负责互联网失泄密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对各部门、重要业务系统的密码、密钥管理和推广应用,保证密码、密钥安全。

(8)本预案未规定具体职责的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均应制订部门应急预案,服从区协调小组指挥,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开展相应工作。

4、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职责

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由区政府办、区公安分局、区广电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教育局、区住建局等社会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科室负责人组成。

专家组职责:负责提供技术咨询,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参与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必要时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和先期处置

(一)信息监控与报告

1、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要落实责任制,制定本单位信息通报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事发单位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区公安分局报告。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区公安分局应整合现有的应急服务报警接警资源,实行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统一接警,保证信息通报和联系渠道畅通。

3、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员应确立两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公众可通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多种联系方式进行报警,避免因信息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必要的信息通报与指挥协调通信渠道中断。

4、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报告制度。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主管部门(单位),发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向区公安分局报告:

⑴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⑵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⑶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⑷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在2小时内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在本系统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指挥部办公室、区公安分局通报情况。

2、公众发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或事故时,可向区公安分局报告。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后,应及时向相关的责任部门(单位)通报情况。各单位接到通报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救助,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并反馈给区公安分局。

3、召开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特殊重要时期,区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指挥部指示,通知各有关单位按照“Ⅲ级/预警”安全事件处理要求和流程做好应急准备;当发生或可能发生“Ⅲ级/预警”及以上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关单位要根据本预案,按提高一级安全事件的处理要求和流程进行各项应急处理。

4、对Ⅲ级(较大)、Ⅳ级(一般)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和地区应当按照有关应急预案处置程序处置,并报区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3、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信息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并及时向区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4、区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迅速报送区指挥部,同时对重大信息进行会商研判,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

5、区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信息作出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对发生和可能发生I级或Ⅱ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应迅速召开区指挥部会议,研究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确定指挥人员。

6、对需要向社会预警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由区指挥部授权区公安分局根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及时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分别用蓝色(一般)、黄色(较重)、橙色(严重)和红色(特别严重)来表示。预警信息应包括事件的类别、可能波及的范围、可能危害程度、可能延续时间、提醒事宜和应采取的措施等。

7、各相关应急联动机构应根据的预警信息,做好相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准备工作。

8、各相关应急联动机构应根据的预警信息,做好相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准备工作。

四、应急处置

(一)应急响应程序

当我区可能发生或已发生“Ⅳ级/预警”、“Ⅲ级/预警”、“Ⅰ、Ⅱ级/紧急”级别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应立即电话报告区指挥部办公室。区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紧急报告时,立即报告区指挥部。经指挥部批准,指示事发单位和相关部门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并进入应急响应状态。

(二)应急响应

1、Ⅰ级响应

当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Ⅰ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应在1小时内立即将安全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电话报告至区指挥部办公室。区指挥部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

(1)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进入Ⅰ级响应状态。紧急安排24小时值班,及时收集安全事件信息和汇总,并派出联络员参加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同时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事件的机理、原因和造成的危害,严密监测、监控和跟踪事件发展态势。

(2)按照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指令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指挥部组织公安、保密、通信等职能部门、技术支撑机构和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小组,按照本案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条款控制事态发展。

(3)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现场应急处置规定和要求,负责对事件进行监测、监控、跟踪和应急处置,并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向区指挥部报告事件动态及发生的机理、原因和造成的危害。指挥部每小时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事件的发展和工作进展。

2、Ⅱ级响应

当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Ⅱ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应在向区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的同时,按照本案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条款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指示事发单位进入Ⅱ级应急处置程序。

(1)指挥部进入应急状态,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Ⅱ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各成员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区指挥部办公室安排24小时值班,收集和汇总事件信息,每小时向指挥部报告事件的发展变化和处置进展情况。

(2)事发单位的应急机构进入紧急状态,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本单位应急事件处置和支援保障工作。

(3)事发单位及时组织力量,监测、跟踪和收集事件信息,分析、研判事件特点、机理和危害,每小时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事件的发展变化和处置进展情况。

(4)各信息系统主管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全面了解、分析和研判主管范围内的信息系统是否受到事件的波及或影响,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指挥部办公室。

(5)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事件变化和处理情况,有关重大事项及时报区指挥部,并通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6)指挥部组织公安、保密、通信等职能部门以及技术支撑保障队伍,采取技术措施,尽快控制事态;组织、督促相关运行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防止事件蔓延和升级。对于信息内容安全事件要及时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防止有害信息传播扩散。

(7)事发单位根据事件发生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恢复受破坏信息系统正常运行,要尽量保留相关证据和数据信息,有必要时要组织公安部门开展侦查和调查工作,并及时向市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8)区委宣传部根据指挥部的指示,做好向社会有关单位的信息工作,对受灾单位和个人进行解释、疏导,未经批准,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相关信息。

(9)指挥部办公室根据事件的发展和进展情况,提出是否需要救援和进行跨部门协作。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需要跨部门协作的应急事件处置工作。

3、Ⅲ级响应

当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由事发单位根据事件的性质和情况确定。

(1)事发单位的应急机构进入应急状态,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2)事发单位在4小时内将事态发生变化情况报区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将有关重大事项报指挥部,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3)事件处置中需要有关单位和部门配合和支持的,指挥部办公室予以协调。公安、保密、通信等技术支撑部门应积极提供配合和支持。

(4)各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指挥部办公室的通报,结合本系统网络与信息系统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固本网和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造成更大范围的影响和损失。

4、Ⅳ级响应

当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Ⅳ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事发单位自行做应急处置,并报区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三)现场应急处置

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在启动本级预案或报经指挥部批准启动区预案的同时,须做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1)尽最大可能收集事件相关信息,正确定位威胁和安全事件的来源,缩短响应时间。

(2)检查威胁造成的结果:如检查系统、服务、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或可用性,检查攻击者是否侵入了系统,再次侵入的可能性,损失的程度,确定暴露出的主要危险等。

(3)抑制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限制潜在的损失与破坏。可能的抑制策略一般包括:关闭服务或关闭所有的系统,从网络上断开相关系统,修改防火墙和路由器的过滤规则,封锁或删除被攻破的登录账号,阻断可疑用户得以进入网络的通道,提高系统或网络行为的监控级别,设置陷阱,启用紧急事件下的接管系统,实行特殊防卫状态安全警戒,反击攻击者的系统等。

(4)根除。在事件被抑制之后,通过对有关恶意代码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找出事件根源,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彻底清除。与此同时,对攻击源进行定位并采取合适的措施将其中断。

(5)恢复信息。恢复数据、程序、服务、系统。清理系统,把所有被攻破的系统和网络设备彻底还原到正常的任务状态。恢复中涉及机密数据,遵照机密系统恢复的相关要求。

(四)应急结束

1、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单位根据事件的处置进展情况,及时向指挥部办公室提出终止应急预案建议。

2、区指挥部办公室接到终止应急预案建议后,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组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按预警级别做出决定,并报市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3、总结。回顾并整理发生事件的各种相关信息,详细记录所有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逐级上报调查报告。

五、事后工作

(一)事后处置

1、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单位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认真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迅速组织实施。各有关主管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员和技术、物资和装备以及资金等支持,并将善后处置的有关情况报区指挥部办公室。

2、积极鼓励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救济援助,充分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自救互助。要加强监督力度,确保政府、社会救助资金和物资的公开、公正和合理使用。

(二)调查和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报区指挥部办公室,并根据问责制的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特别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评估报告,应经区指挥部审核后,报区委、区政府,必要时采取新闻会的形式向社会公众通报。

六、保障措施

区指挥部及指挥部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各自职责,落实任务,密切配合,确保应急预案有效实施。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一)积极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订并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处理流程。

(二)建立健全指挥调度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

(三)建立应急处理技术平台,进一步提高安全事件的发现和分析能力,从技术上逐步实现发现、预警、处置、通报等多个环节和不同的网络、系统、部门之间应急处理的联动机制。

(四)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准备,建立备份系统和紧急保障措施,形成跨部门、多手段、多路由,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微波和卫星相结合的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通信系统。

(五)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业主单位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一定的应急设备,建立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库。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统一调用。

(六)重要信息系统均应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和相关工作机制,保证重要数据在受到破坏后,可紧急恢复。各容灾备份系统应具有一定兼容性,在特殊情况下各系统间可互为备份。

(七)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信息安全核心人才及管理队伍,提高全社会网络与信息安全防御意识。

(八)大力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业,增强全社会应急支援能力。

(九)提供必要的交通运输保障和经费保障,优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的物质保障条件。

(十)明确监督主体和责任,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预案实施有效。

七、监督管理

(一)宣传教育和培训

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有效的形式,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和处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开展预防、预警、自救、互救和减灾等知识的宣讲活动,普及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关单位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材料,普遍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公布有关信息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报警电话等。

制订严格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增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技术准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技能。

(二)预案演练

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监督检查和奖惩

各重要信息系统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与任务,区指挥部办公室要经常检查预案的落实情况,对各项制度、计划、方案、人员、物资等进行实地验证,并以演练的评定结果作为是否有效落实预案的依据。对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未有效落实预案各项规定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对保障不力、瞒报漏报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依照相关规定进行惩处。

八、附则

(一)预案管理

本预案原则上每年评估一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本预案修订工作由区工信局负责,报区政府批准。区政府有关部门、重要信息系统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并制定相应预案,报区工信局备案。

(二)预案解释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同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所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使数据免于被破坏和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1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1.1计算机信息辐射产生的信息泄露

计算机及其附属电子设备在工作时能把寄生电磁信号或谐波辐射出去,产生电磁辐射。这些电磁信号若被接收下来,经过提取处理,就可恢复出原信息,造成信息泄密。利用网络系统的电磁辐射获取情报,比用其他方法获取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且隐蔽。计算机信息辐射泄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处理的信息会通过计算机内部产生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称为辐射发射;二是这种含有信息的电磁波经电源线、信号线、地线等导体传送和辐射出去,称为传导发射。计算机电磁辐射尤其以带阴极射线管的视频显示器最为严重,屏幕上显示的信息,在很远的地方用相应的设备,不需要复杂的分析技术就可以直接接收下来。

1.2计算机存储介质产生的信息泄露

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的大量的信息,包括各种保密信息,实际上成为一种以信息形式出现的资产。计算机存储介质在存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篡改、伪造、窃取、销毁等不法行为的威胁。由于计算机存储介质具有信息存储量大、复制容易且不留痕迹的特点,泄密的隐患相当大。计算机存储介质泄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使用过程中的疏忽和不懂技术,存储在介质中的秘密信息在联网交换时被泄露或被窃取,或存储的秘密信息在进行人工交换时泄密。二是U盘、光盘等外存储介质很容易被复制。三是计算机出故障时,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不经处理或无人监督就带出修理,或修理时没有懂技术的人员在场监督,而造成泄密。四是介质失窃,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磁盘等介质被盗就会造成大量的信息外泄,其危害程度将是难以估量的。

1.3网络产生的信息泄露

由于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的数据是共享的,主机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线路联络,就存在许多泄密漏洞。一是计算机联网后,传输线路大多由载波线路和微波线路组成,这就使计算机泄密的渠道和范围大大增加。网络越大,线路通道分支就越多,输送信息的区域也越广,截取信号的条件就越便利,窃密者只要在网络中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或某一个节点、终端进行截取,就可以获得整个网络输送的信息。二是黑客利用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网络攻击,通过进网的信息系统进行窃密。三是在Internet上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对网络进行控制。

1.4管理不善产生的信息泄露或丢失

一是无知泄密。由于不知道计算机的电磁波辐射会泄露秘密信息,计算机工作时未采取任何措施,因而给他人提供窃密的机会;或者不知道上Internet时,会造成存在本地机上的数据和文件被黑客窃走。二是违反规章制度泄密。如将一台发生故障的计算机送修前对数据不处理,造成秘密数据被窃;或思想麻痹,疏于管理,造成数据丢失等。三是故意泄密。竞争对手常常采用非法手段笼络工作人员,窃取信息系统的秘密。四是信息丢失。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得机密数据被泄露。另外,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存储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2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几点对策

2.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1) 系统访问设置密码:要求计算机设置账户名和密码,严禁将账户名和密码告诉任何人,除非必要,尽可能使用普通用户的身份进行操作,减少超级用户口令泄密的危险性;同时定期更新口令,缩短口令使用的周期,使用尽可能长的口令,增加安全强度;口令错误时,应该限制登录的次数。

(2) 日常病毒防护:定期更新防病毒/防木马软件;定期检查并扫描系统,任何文件在未经扫描之前,均不允许打开。

(3) 可移动介质管理:最好禁止使用可移动介质,如果需要使用可移动介质,必须讨论可能的风险状况。建立最佳的管理方案,以便减少恶意程序进入网络。

(4) 下载限制:在安全策略中应禁止下载任何软件、文件,如确实需要,应在策略中注明要递交一份由经理签字的需求表,并确保在打开之前使用防病毒/防木马工具来扫描。

(5) 加密处理:一些重要的数据必须制定相关的加密程序,并指定相关负责人。

(6) 系统备份:制定相关系统备份的操作规程、定期备份的时间以及相关负责人的职责。

2.2利用防火墙、防病毒技术进行安全隔离与保护

采用防火墙技术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目的是要在内部、外部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隔离带,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同时,要加强计算机预防病毒技术的研发。计算机病毒预防是指在病毒尚未入侵或刚刚入侵时,就拦截、阻击病毒的入侵或立即报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防病毒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当然,网络防病毒软件本身必然需要增加额外的服务器系统资源消耗,此类软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慎重选择。

2.3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

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应用程序维护。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是通过程序的运行而实现的,一旦程序发生问题或者业务发生变化,都必然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调整,因此系统维护的主要活动是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维护。

(2) 数据和代码维护。数据维护需要由专人来负责,主要负责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以及并发控制,定期生成数据字典文件以及其他数据管理文件,同时负责在硬件故障排除后,数据库的恢复工作等。当用户环境变化,原有的代码已经不能继续适应新的要求时,必须对代码进行变更。

(3) 文档维护。在进行应用系统、 数据、代码及其他维护后,要及时根据维护后的变化,对相应文档进行修改,保持与系统的一致性,为以后的维护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要对所进行的维护内容进行记载,内容主要包括维护工作的内容、情况、时间、执行人员等。

(4) 硬件设备维护。硬件设备维护主要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维护工作也要由专人负责,要定期对各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查杀病毒工作,同时要设立设备故障登记表和设备检修登记表,以方便设备维护工作。通过定期检查,及时解决潜在故障隐患,从而保证各设备的性能都处于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网络系统越来越容易遭受攻击,因此,我们要采用相应的安全对策,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来阻止这些攻击,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5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211-02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有档案的收集、整理、价值鉴定、保管、编目、检索、统计、编辑、研究以及利用,其作为高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内容,对高校建设与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均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但从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其在档案管理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也会给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带来不良影响。鉴于这种现象,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合理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现高校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也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重点。

1高校档案管理的概述

高校档案管理主要是指我国的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时,将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对学校以及对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以不同形式、载体来留做历史记录,并通过合理、综合的管理,为后期档案的查询与使用提供便利。而根据我国教育部及国家档案局所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校档案管理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贯彻并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综合规划高校的档案工作,拟订符合高校建设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全面贯彻落实;2)对与高校有关的档案及资料信息进行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与保管,并通过偏制检索工具,编研、出版档案史料,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等管理内容,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3)合理开展高校档案的开放与利用工作,开展学校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利用高校档案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以便能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2高校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高校档案管理职责的分析来看,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具有流程复杂、内容繁琐等特点,若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从档案的形成到整理、归档、编目……直至到最后的检索流通服务均采用人工分级、分工进行操作管理的方式,则会给管理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量,并容易出现档案管理准确度低、工作效率低的缺点。这种形势下,利用先进性理念,科学、合理的改进高校档案的管理模式,也很有必要。而在新时期的发展下,我国各领域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的纸质载体形式渐渐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电子档案形式进行转变。高校如果也采用信息、网络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将能有效摆脱传统档案管理带来的局限性,使任何有权限的个人和机构均能通过先进性手段,将档案信息存储在电脑里方便的进行查阅,这不仅能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还可让使用者更加快速、便捷的查阅。鉴于这种优势,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也就成了高校管理朝着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3.1提高对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的重视

我国部分高校对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概念还不太了解,对其所起到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认识,这种情况下,也会影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因此,通过有效的措施手段,提高学校领导及师生员工对高校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重视,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通过对信息化、网络化概念及优势的讲解,使相关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能看到先进性档案管理模式在学校教学、科研、信息交流等领域中所发挥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使其明确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点与任务。其次,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发展阶段出发,针对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容易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相关的研究、讨论,再将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代入其中,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保证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再次,在前期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宣传档案法规、介绍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知识等多种方式,使相关人员进一步的了解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性,并及时更新观念,树立起主动服务、主动参与的意识,积极的投入到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与完善工作当中[1]。

3.2合理增加高校档案管理建设的资金投入

进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与资金的投入离不开关系,因此,各高校应该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投入适当比例的建设资金,以此来加快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步伐。在高校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结合信息网络化建设理念,加强能促进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硬件方面配置,购置适当的先进性技术设备,例如图文影像扫描机、数据库服务器、数字音像制作系统等等,均是高档档案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但也需注意,在建设过程中为避免投入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必须要在保证高校档案管理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功能实用性建设的基础上,对每笔资金的用项进行反复计算、审核,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赢得最大的回报。

3.3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只有保证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均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才能保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下,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目标。因此,通过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继续教育,以此来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新时期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而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1)业务能力素质的加强。业务能力素质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的熟练掌握方面,因此,每位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对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方针的深入了解,对档案工作各环节方法与技术的熟练掌握,以及提高自身的文字修养,加强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熟练使用等措施,以此来达到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专业性与技术性方面的高要求;2)思想政治素质的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作为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其不仅要求档案的完整、真实、安全与系统性,还针对机密档案有严格的保密性要求,因此,做为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依法制档,以保证在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下档案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完整。3)职业道德素质的加强。热爱本职工作,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而档案管理作为一项琐碎、平凡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将平凡、枯燥的工作做的多姿多彩,进而为学校的整体建设与发展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三点原则:其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认真的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二,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及强烈的责任意识;其三,要勇于创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实事求是、严守机密[2]。

3.4全面完善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网络化技术

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虽然给整体的管理效率带来了良好局面,但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加强对信息化技术与网络化技术的完善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基于高校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权限性与保密性特征,在互联网上实现多媒体档案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同时,也应该针对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例如,可通过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安全通信等方式,在满足用户查询需求同时,有效保证一些机密信息的不外泄。其次,还需加强高校档案馆内部的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完善,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各种先进技术的完善与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因此,档案管理人员不应只局限于之前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而不懂变通,需随时根据科技的发展对馆内所应用的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进,以此来保证高校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性,避免因技术不先进原因,而导致的外界对馆内档案电子文件信息的非法窃取利用与蓄意破坏现象[3]。

4结论

高校档案信息作为保障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已属必然趋势。而在实际的改革建设中,各高校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合理创新观念,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适应新的管理服务模式为原则,积极的完善信息化、网络化的档案管理体系,努力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标准化,最终为推动高校档案资源共享,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6

现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还停留在纸质基础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这种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浪费了许多手的人力和物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被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代替。作为资源的一种,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与其他信息资源相同的共性,即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态,具有一定量的积累,通过它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不同于以往任何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以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存储于网络的某一节点上,并且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快速的查找到相应信息。下面就对新形式下的学生工作管理进行探究。

一、网络信息的特点

第一,共享性。实现了资源最广泛的共享,参与管理的部门或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Internet网汇集全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方法来进行管理。

第二,多向性。提供了各个学科、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各类人员、各种要素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而且这种联系是多向性的,不厌其繁的,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设计、管理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发、设计、管理。

第三,高效性。基于高带宽、高速率网络,是典型的信息高速公路,保证了联系的快速、全面、准确,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检索、处理和传递。

第四,及时性。Internet是目前人类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以最快速度传递信息的最佳手段,可以提供当前最新的管理要求和方法、教学内容、最新的信息资源。

第五,交互性。满足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方便的交流与联系,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尽快地得到解答,对同一个问题探索不同的求解方案,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网络办公的优点

(一)节约成本

除了“省力”外,“省钱”也是机关采用网络互联办公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网络互联就像一台无形的截流阀,在不知不觉为政府机关节约了大量资源,削减巨额办公经费。既然是网络电子文件,那么节约资源自然首先从节省纸张开始。实行网络化办公使得纸质文件大量减少,随之而来的印刷、用纸等办公费用也相应缩减。而电子文件的使用及网络互联的开通,则节约了发送纸质文件所需的邮资、路费、通讯费和人力,不仅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而且节省了大量相关办公开支。此外,随着电子文件的增多,纸质文件的减少,也将使各级政府部门在解决大量“文山”问题上节约大量人力和空间。

(二)实现移动办公、异地办公、协同办公

提高效率、信息共享、协同办公是大多数机关、部门实行无纸化办公的最主要的出发点。许多原本繁杂冗余的工作都在手指的点击下轻松完成。网络办公,主要是在内部局域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采用网络互联后,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采用这种网络办公方式的主要出发点是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办公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

三、网络信息普及给传统学生工作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当今社会,信息革命的浪潮正推动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机制、价值观念的变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日趋增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部分学生沉湎于上网,甚至深陷网上交友、网恋而不可自拔,网上的一些不健康内容对学生思想产生侵蚀。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污染着学生思想教育环境,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积。部分学生的网络沉迷,也严重影响着学生工作管理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转型不适症

网络发展的速度叫人欣喜也叫人担忧,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的过渡使得管理工作没有了束缚,但如此便也会有随之而来的麻烦,因为突然地由重到轻,就会短时间地失去重心,因找不到平衡点而不知所措,反映在具体情况上来讲,就是会在传统和信息化两种模式间徘徊不定,抑或者偏向保守,抑或者过于激进,如此都会不利于信息化的良好发展,甚至会给管理工作带来损害或不可预见的麻烦。事实上任何一种事物的转型都会经历不同程度地不适症,但过去没有任何一种新事物有如信息化技术如此之快地发展速度,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这无疑使得任何一个接受这种技术的人在心理上都欠缺足够的准备,一下子脱离了传统的管理模式,面对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既要做到不盲目依赖,又深信不疑,这种心理上的变革也不亚于技术上的变革,甚至应当引起更加高度的重视。

(二)互动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对象始终是学生,随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学生工作管理者通过信息化系统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管理者、信息化系统和被管理者三者之间已经被无形、却又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缺其一者,都无法使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因此,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良好地互动是完成管理工作最有效的方法。而在这个互动过程中,由于受学校资源设备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被管理者角色的缺席,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互动,那所谓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事实上也就是名存实亡,徒有形式,这不仅严重违背了学生工作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使管理工作本身陷入僵化,最终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完成,从而阻碍学校的发展。然而,从信息化系统管理最初进入校园到目前为止,这样的问题却始终存在,尤其是对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高校,更是无可避免。

四、推进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敢于创新

网络覆盖全球,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来讲,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信息化管理道路,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所以作为高职院校、作为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来讲必须认清当前形势,彻底地转变观念。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做好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显然,搞好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正是对这一创新工作最有力的实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继续牢牢地坚持创新原则,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致力于把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到最优化。达到这种优化程度,技术上的创新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观念的创新也一定跟上,只有如此信息化管理才会做到无懈可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坚持创新,也并不意味着要全面摒弃传统,在坚持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下,高职院校仍然可以将过去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巧妙地应用其中,使得管理工作不会过分地依赖于信息化,能够在信息化系统里边做到游刃有余。

(二)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所有的一切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和满意度来展开。在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社会阅历、文化修养等因素,方法使用上因人而异,既考虑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变化的共性,又考虑学生不同性格特点、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的差异性,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管理。

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管理工作,与管理者进行有效地互动。

一是学校机房应当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足量的计算机,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快速地达成上机目的。二是宿舍开通宽带,校园网全面覆盖校园,使学生能够在校园范围随时随地应用网络学习、工作和生活。三是为学生提供优良地应用系统,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实用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四是实行网络资源人性化管理,放宽对学生网络生活的监督尺度,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理所应当地成为新事物和新资讯的最快接受者,而这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网络环境和信息化管理,作为学校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适时地优化管理系统。只要学校管理者真正秉承“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原则,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任何技术上的难题都是可以攻克的。但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而言,应该让学生对网络的信息加与明辩,抵制不良信息,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管理的综合水准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高职院校将信息化应用到学生工作管理中,不仅摆脱了传统的复杂繁琐、低效率的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节省了精力,也是对自身在新形势下参与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竞争的新要求。总体看来,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才会使得信息化应用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中有如顺水行舟。

参考文献:

1、潘玉良.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分析[J].青年研究,2000(3).

2、陈娜萍.关于强化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海峡科学,2008(4).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7

对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可以为维护学校教学秩序、学生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端正学风及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虽然各个院校在其管理制度方面及管理工作方面都各有特色,但仍然存在共同之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对人们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由于网络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在信息传递方面也十分方便、快捷,而且可以对资源进行共享,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对各个学校及师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

一、网络信息化背景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现今在中国有约四分之一的网民为学生,就网民年龄来看,其中约一半的人为18岁至30岁之间的年轻人,而就文化程度而言,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网络用户为大专学历及大专以上学历。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网络用户中学生群体的数量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笔者在对高等职业院校在读学生进行的有关调查中发现,学生在网络中基本进行以下三种活动:其一为浏览新闻或从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这种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可以充分体现出网络资源的服务价值;其二为玩游戏,虽然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智力、提升人们的反应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也极易导致其沉迷其中;其三为网聊,QQ、微信等众多聊天工具在学生之间非常盛行。对于学生为何会如此热衷聊天这一问题,笔者向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其结果显示:“交网友”及与朋友进行联系是其进行网络聊天的主要目的。其中有学生表示其只要有空便上网,甚至上课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想上网。像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中间并不在少数,许多学生为了上网,不仅废寝忘食,更有甚者不惜逃课。根据相关调查了解得知,目前网络主要有黑色、黄色、灰色三大污染,所谓黑色污染,即政治污染,在网络中散布破坏国家稳定、攻击我国政党、抹黑我国领导人的一些言论;所谓黄色污染,即在网络中传播图片、文字、视频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通常也最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与关注;所谓灰色污染,即网络聊天现象,其实网聊工具的过分泛滥为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其中网恋现象最为严重。

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学生管理方面的传统工作模式仍以管理形式为主,而忽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而且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大多数是依靠感觉和经验来实施管理工作,导致其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缺乏严谨性,在对于相关教育方法及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学校管理者往往只考虑了自己的角度,而没有对学生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思想水平方面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这种仅以理论灌输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已无法满足时展所赋予的新需求,进而导致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难以实施。

2.管理工作忽视网络带来的心理问题

伴随网络不断发展,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更加复杂。网络信息虽然丰富却十分复杂,虚拟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也极易使其过于依赖网络,阻碍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人际交往,甚至产生信任危机等,这使得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更加困难。部分管理者由于不具备相关网络文化及网络技术,导致其无法顺利与学生沟通,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解决网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其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3.管理工作者R祷水平有待提升

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而言,其从事学生管理的人员存有数量不够、缺乏专业水平、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许多学生管理者缺乏相关专业背景,而且由于日常管理事务比较琐碎而忽略自我提升,满足现状,使得其专业水平无法满足新时代提出的新的管理要求。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管理者不仅要熟悉相关工作业务,还必须掌握相关网络技术、了解具有网络文化相关特点的教学以及网络管理,此外,其管理者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及相关理论知识水平,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研究其思想状况,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网络沟通工作。

4.管理工作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对高职院校而言,学生便是其管理的主要对象,伴随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逐渐信息化,利用信息化的学生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和被管理者可以很好地进行互动。然而进行互动的时候,因为学校在设备条件等方面有限,而使得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出现缺席现象,假如学生无法参与互动,则对学生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便会流于形式,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进而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自从学校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来,这些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办学条件比较落后的高校,这类问题更是没有办法避免。

三、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

1.创建学生网站,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

学校可开设一个专门负责网络的部门,通过专人对其校园网进行实时更新。由于学生普遍对于政治教育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可对其以匿名的形式建立讨论组,只要不违反相关政策,便为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空间,并确保其隐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育人员应从相关讨论中获取各种信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此外,还可在校园网之中根据需要添加一些娱乐板块,并在规定时间内开放。

2.完善校园网络规范,加强网络监管

目前,我国在网络监管方面也有所突破,研发了许多过滤软件,对此高校应结合其教育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研究,开发出满足校园网需求的过滤软件。除此以外,还必须提高对校园网的监督力度。例如设立“网络警察”一职,主要在校园网上负责指导工作、协调工作、检查工作及监督工作。与此同时,还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合理的网络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其一,要加强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将管理与之相结合;其二,要设立符合校园网特征的规范制度,对其使用者进行约束,对于违规者,可以给予相应的处罚。

3.开设心理课程,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

由于网络信息十分庞大、繁琐、复杂,因而垃圾信息所占的数量也相当巨大。尽管国家研发了许多过滤系统,然而垃圾信息仍然层出不穷,无法杜绝。既然如此,教育人员对于垃圾信息与其“堵”,还不如对其“疏”。然而这里所谓的“疏”是以教育作为出发点,采取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形式来实现的。例如北师大就曾经以表演的形式对团体进行心理治疗。

4.开展热点话题教育,增强正面工作管理

台湾某位企业家曾经说:“我的企业之所以越来越强,员工素质越来越高,这主要在于我时刻注意对员工实施机会教育。”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而言,网络上传播的事件,都可以用来对学生实施机会教育。平时开展的机会教育往往会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其教育效果也会更好。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缺乏生活阅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面对网络盛传的事件经常会跟风模仿,对于这一现象,假如是好事,我们可以表示赞同,但假如是坏事或者违法的事情,我们就必须及时对事件做出分析,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目前网络上比较流行一种通过播放自己自虐或暴露照片以达到网红目的的做法。对于这样的事件,学校可以借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对低俗事件坚决抵制的决心。结合一些积极向上的网红实例让学生学会辨别美丑,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观。通过这些网络热门事件对学生进行机会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其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学校必须提升其从事网络化学生管理方面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其进行相关理论建设,还必须加强对其进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将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与网络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要_保其管理队伍既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有强烈的科技意识又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其次,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方面应将“两课”教师作为主要力量。专门任课的教师对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更加了解,而学生对其专业老师也更加信任,因此,任课教师的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所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强政治素质、责任感及网络技术的一线任课教师进行学生管理,有助于提升其管理质量。再次,学校可选择一些素质较高、网络技术水平也较高的学生骨干参与学生管理,让其进行网络创建、网络维护、网络改版、网络升级等有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嘉慧.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8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信息量的逐年增大也让网络存储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信息资源存储方式。基于以上变化,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者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唯有紧跟时展步伐,革新工作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当前,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人员更要不断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积极革新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教育培训,有效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真正价值。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找准管理工作中心,增强自身的主动服务意识,从而为单位乃至全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唯有采取新型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第一,针对档案管理,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机制。其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将档案管理成效与工作人员的薪酬挂钩,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积极引进现代先进技术,提升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要想提升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一方面需针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充分利用扫描设备或其他网络设备来完成,以便将原始档案信息以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存储于计算机或网络中,方便后期的管理、搜索、阅览等;另一方面,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软硬件的建设;例如,引进先进的标准化的档案管理软件,建立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数据库、建立相应的数字档案网络等。由于传统的档案数据库多用于档案馆的内部使用,因此缺乏档案管理的整体性与规范性,最终导致出现数据库功能单一、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极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利用与共享。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档案管理数据库数字化的建设,并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标准与要求,结合通用性、标准性等要求,分别建设相应的多媒体数据库、文字数据库以及视频、图片数据库等。利用现代先进的数码设备对原始档案文件进行录入与管理,促进档案管理信息数字化的全面实现。同时,针对原档案数据库进行合理改造,以提升原数据库的工作容量。第三,现代社会仍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探究能满足时展的管理新方法,以便全面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和档案管理水平。

三、做好信息安全工作,有效规避资源安全风险

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有效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效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从业者并未能完全掌握新信息技术的使用,加之在技术应用层面存在明显的短板,致使当前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系统,致使数字化电子档案容易被外界由后台侵入,并随意篡改其中内容。其次,互联网黑客与网络病毒活动的日益猖獗,也对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影响。最后,档案管理相关的从业人员,其本身的职业素养不高,缺乏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从而极易造成各类数字化媒体载体出现丢失、损毁等现象。对此,相关部门应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如,通过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维护工作,及时更新病毒查杀软件;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备份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资源安全风险。

四、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自然也包括具体档案的搜集。因此,针对具体档案的搜集工作,也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信息资源收集齐全。此外,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以避免遗漏现象发生。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全体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使其能积极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资源搜集工作,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漫长且系统的长期工程。要充分发挥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用,就要紧密结合信息网络带来的优势,自觉主动地把创新驱动引入工作中,不断创新思维理念、方式方法和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全面提升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好信息化条件下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9

数字化。档案的来源不只是纸质档案,而且包括了大量的电子文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档案管理人员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扫描、拍照等。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医院的档案信息存储逐渐实现了数字化,为档案信息的网络利用奠定了基础。

网络化。档案网络信息化后,除了能储存、提供快捷查询、拷贝等优势外,还可借助内网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服务,能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档案信息等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效用。

二、档案管理网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缺乏思想认识。当提到档案管理时,有些人认为把档案资料输入电脑中就标志着进入信息化了,出于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所限,一些人对于新技术、新流程不去主动学习接受,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缺乏长远规划。由于现在正处在网络信息化起步阶段,尚未掌握科学的档案管理方法,因此,很难在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总体规划。

缺乏有效整合。某些特殊档案需要由职能科室管理。带有医疗管理职能的医务处负责管理;其他如人事档案、科研档案等,都因其专业性,需要相关职能科室保存管理。分散的管理,容易造成人力、物力和空间的浪费。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从长远发展看,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工程,医院应以全面和长远发展的观点来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应远近结合。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与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充分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支持医院的经营发展。

从现实需要看,合理安排信息化建设进程。医院应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要符合自己的日常业务需要,对档案管理信息化要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本着为医院发展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优势,为医院提供真实、准确、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从工作实际看,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扎实的现代科技管理知识。

四、提升人员素质,适应管理要求

转变观念,改变角色。医院档案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热诚地全心全意地提供档案服务;同时,医院档案管理者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档案人员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档案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提供者,更是管理者,还要成为系统专家,负责本部门系统与外部信息网的联系与协调,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转与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例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同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所谓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使数据免于被破坏和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1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1.1计算机信息辐射产生的信息泄露

计算机及其附属电子设备在工作时能把寄生电磁信号或谐波辐射出去,产生电磁辐射。这些电磁信号若被接收下来,经过提取处理,就可恢复出原信息,造成信息泄密。利用网络系统的电磁辐射获取情报,比用其他方法获取情报更为及时、准确、广泛、连续且隐蔽。计算机信息辐射泄露,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处理的信息会通过计算机内部产生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称为辐射发射;二是这种含有信息的电磁波经电源线、信号线、地线等导体传送和辐射出去,称为传导发射。计算机电磁辐射尤其以带阴极射线管的视频显示器最为严重,屏幕上显示的信息,在很远的地方用相应的设备,不需要复杂的分析技术就可以直接接收下来。WWw.133229.Com

1.2计算机存储介质产生的信息泄露

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的大量的信息,包括各种保密信息,实际上成为一种以信息形式出现的资产。计算机存储介质在存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篡改、伪造、窃取、销毁等不法行为的威胁。由于计算机存储介质具有信息存储量大、复制容易且不留痕迹的特点,泄密的隐患相当大。计算机存储介质泄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使用过程中的疏忽和不懂技术,存储在介质中的秘密信息在联网交换时被泄露或被窃取,或存储的秘密信息在进行人工交换时泄密。二是u盘、光盘等外存储介质很容易被复制。三是计算机出故障时,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不经处理或无人监督就带出修理,或修理时没有懂技术的人员在场监督,而造成泄密。四是介质失窃,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磁盘等介质被盗就会造成大量的信息外泄,其危害程度将是难以估量的。

1.3网络产生的信息泄露

由于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的数据是共享的,主机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线路联络,就存在许多泄密漏洞。一是计算机联网后,传输线路大多由载波线路和微波线路组成,这就使计算机泄密的渠道和范围大大增加。网络越大,线路通道分支就越多,输送信息的区域也越广,截取信号的条件就越便利,窃密者只要在网络中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或某一个节点、终端进行截取,就可以获得整个网络输送的信息。二是黑客利用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网络攻击,通过进入联网的信息系统进行窃密。三是在internet上利用特洛伊木马技术,对网络进行控制。

1.4管理不善产生的信息泄露或丢失

一是无知泄密。由于不知道计算机的电磁波辐射会泄露秘密信息,计算机工作时未采取任何措施,因而给他人提供窃密的机会;或者不知道上internet时,会造成存在本地机上的数据和文件被黑客窃走。二是违反规章制度泄密。如将一台发生故障的计算机送修前对数据不处理,造成秘密数据被窃;或思想麻痹,疏于管理,造成数据丢失等。三是故意泄密。竞争对手常常采用非法手段笼络工作人员,窃取信息系统的秘密。四是信息丢失。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得机密数据被泄露。另外,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存储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2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几点对策

2.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1)系统访问设置密码:要求计算机设置账户名和密码,严禁将账户名和密码告诉任何人,除非必要,尽可能使用普通用户的身份进行操作,减少超级用户口令泄密的危险性;同时定期更新口令,缩短口令使用的周期,使用尽可能长的口令,增加安全强度;口令错误时,应该限制登录的次数。

(2)日常病毒防护:定期更新防病毒/防木马软件;定期检查并扫描系统,任何文件在未经扫描之前,均不允许打开。

(3)可移动介质管理:最好禁止使用可移动介质,如果需要使用可移动介质,必须讨论可能的风险状况。建立最佳的管理方案,以便减少恶意程序进入网络。

(4)下载限制:在安全策略中应禁止下载任何软件、文件,如确实需要,应在策略中注明要递交一份由经理签字的需求表,并确保在打开之前使用防病毒/防木马工具来扫描。

(5)加密处理:一些重要的数据必须制定相关的加密程序,并指定相关负责人。

(6)系统备份:制定相关系统备份的操作规程、定期备份的时间以及相关负责人的职责。

2.2利用防火墙、防病毒技术进行安全隔离与保护

采用防火墙技术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目的是要在内部、外部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隔离带,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同时,要加强计算机预防病毒技术的研发。计算机病毒预防是指在病毒尚未入侵或刚刚入侵时,就拦截、阻击病毒的入侵或立即报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极大的威胁。防病毒软件,从功能上可以分为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当然,网络防病毒软件本身必然需要增加额外的服务器系统资源消耗,此类软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慎重选择。

2.3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

对信息系统进行定期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应用程序维护。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是通过程序的运行而实现的,一旦程序发生问题或者业务发生变化,都必然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调整,因此系统维护的主要活动是对系统应用程序进行维护。

(2)数据和代码维护。数据维护需要由专人来负责,主要负责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以及并发控制,定期生成数据字典文件以及其他数据管理文件,同时负责在硬件故障排除后,数据库的恢复工作等。当用户环境变化,原有的代码已经不能继续适应新的要求时,必须对代码进行变更。

(3)文档维护。在进行应用系统、数据、代码及其他维护后,要及时根据维护后的变化,对相应文档进行修改,保持与系统的一致性,为以后的维护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要对所进行的维护内容进行记载,内容主要包括维护工作的内容、情况、时间、执行人员等。

(4)硬件设备维护。硬件设备维护主要包括对网络设备、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维护工作也要由专人负责,要定期对各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查杀病毒工作,同时要设立设备故障登记表和设备检修登记表,以方便设备维护工作。通过定期检查,及时解决潜在故障隐患,从而保证各设备的性能都处于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网络系统越来越容易遭受攻击,因此,我们要采用相应的安全对策,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来阻止这些攻击,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