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6 17:16:13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1

人事保险即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工作,它既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又是各项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人作为一项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人力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新的定位,才能真正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的轴心。

一、参与社会保险的原则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保险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框架内,明确定位养老保障体系,迎接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

办理人事保险是依据当地社会保险办理中心的有关政策,只要是已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再结合本单位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总额,每个月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为其办理增减、申报缴费以及保险享用的综合性业务。以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人事保险工作流程进行分类介绍。凡是与用人单位或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应按照合同的有效期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参与社会保险的范围

社会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因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工作时,给劳动者本人或遗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类。

(一)达到法定离退休年龄的人员,与原单位或者企业保留劳动关系,并由原单位或者企业或个人自理社会保险费用的,应与原单位或者企业签订聘任合同以及出具社会保险参保证明。

(二)与原用人单位或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并已参保的,要补齐欠缴保险费用后才能转至新用人单位或企业的参保地。

(三)对于已经签订劳动合同,原又未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员,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参保之日开始办理。

三、每月正常缴费

(一)申报要求

用人单位或企业在获得社会保险费登记的批准后,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以下就相关规定进行介绍。

1.缴费比例:社会保险费用基数是由用人单位或企业上个月的实际工资总额和职工本人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其中若职工的月工资低于本市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就按照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以一定的比例进行缴纳;若超过本市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百,就按照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三百以一定的比例缴纳。由于每个地方的社会平均工资标准、缴费项目和比例有所不同,用人单位或企业需按照《工资、费用管理暂行办法》来筹划工资。劳动者由用人单位或企业发放工资时按照劳动者实际工资总额以一定的比例代缴。

2.申报、缴费时间:在每月5日以前,用人单位或企业应依法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本单位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员以及缴纳相关的费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核实和批准后,用人单位或企业于每月10日前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费。每月的11日至13日是催缴期,用人单位或企业若逾期没有缴纳或者缴纳为足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除了依法催缴欠费数额外,还应按日收缴从11日起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

3.申报材料:参与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或企业如没有人员增减或者在办理完人员增减手续后,应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申报。企业还应提供本月的社会保险费申报表和本月的社会保险费申报盘表,其中社会保险申报表一次三份,以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即时审核。

(二)申报流程

对于用人单位,在成立、变更、消注的情况下,必须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登记以及注销登记手续。

1.参保登记

对于缴费单位必须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之内,按照注册地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障登记,其分支机构也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缴费单位,根据所属地管理原则单独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缴费单位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时,必须携带工商营业执照、批准成立证件及其复印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及其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及其复印件和其他相关证件、资料,如实填写社会保障登记表。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通过对缴费单位填报的社会保障登记表进行审查,建立参保单位登记档案,确定该单位劳动保障正好,核发劳动和社会保障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已通过审核的缴费单位建立社会保险登记档案,确定该单位的参保险种及时间,通过对缴费单位参保职工情况进行核查后,核发社会保险登记证。

2.变更登记

当缴费单位遇到下述变更时情况,必须依法向原社会保障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变更:

(1)单位名称;

(2)住所或地址以及邮政编码;

(3)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身份证和联系电话);

(4)单位类型(包括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事业单位类型);

(5)组织机构统一代码;

(6)主管部门或隶属关系;

(7)开户银行或银行账号;

(8)参加社会保险险种。

缴费单位应当字工商行政部门办理变更登记30日之内,填写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携带营业执照、工商变更登记表和工商执照或有关部门批准或宣布变更证明、社会保险登记证到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办理变更社会保险登记。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对单位填写的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进行审核,更改相应材料,收回原社会保险登记证,并重新打印发放新的社会保险登记证。

3.注销登记

当缴费单位发生解散、破产、撤销、合并时,依法终止社会保险缴费义务时,应向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申请办理注销。

缴费单位应在工商行政部门办理注销登记之日起30日内,到原社会保险登记机构办理社会保险注销登记手续,填写社会保险变更登记表,提供工商局注销证书或行政注销通知书、法院裁定破产单位破产等情况的相关法律文书及其复印件、单位主管部门批准终止的有关文件及其复印件、社会保险登记证和其他相关证明资料和批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核实以上材料后,对符合注销条件的参保单位在办理职工社会保险关系终止手续后,封存单位参保信息,并缴销社会保险登记证。

四、人员增减办事程序

人员增减:依据社会保险关系由劳动关系决定的原则,用人单位在或企业在建立、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时,应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时办理人员增减手续。

(一)人员增加申办材料

1.需办理增员手续时,用人单位或企业需提供与新增人员之间的劳动合同方才办理;

2.劳动者本人身份证复印件以及打印的增员表,复印件一式一份,增员表一式两份;增员办理手续随着每月的申报缴纳一起进行;

3.参与社会保险的人员在两单位或企业之间进行调动,若没有与原单位或企业办理减员手续的,在新单位或企业是不能办理增员手续的;

4.对于异地转入的人员,在办理保险基金转移之前应先办理保险转移手续和转入正常的缴费。

(二)人员减少申报材料

参与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或企业在办理减员手续时,应提供减员表和按减员原因提供被减人员的相关资料。

1.正堂退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退休人员在办理减员时需提供其本人的身份证原件;

2.提前退休:由于病退、特殊工种退休以及享受伤残体恤金的人员在办理减员手续时,需提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提前退休审批表;

3.其他情况减员:对于与原单位或企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人员,应提供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对于死亡人员,应提供医疗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或火化证。

人员增减手续的办理时间应以合同开始或终止时间为准,对于减员要在缴纳本单位或企业当月的足够的社会保险费,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后,在下个月申报前予以减员。

五、缴费方式

参与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或企业的缴费方式可以是支票、信用卡等,征缴部门在确认缴费后给予发票,用人单位或企业凭发票到本单位或企业的财务部门报销。

六、保险享用

根据权利和义务相等的原则,缴纳足额的费用就应该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这就根据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有关规定来执行各项保险的享用。

七、结束语

人事保险工作是一项规范且有必要的工作,它关系到用人单位或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做好人事保险工作,保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企业之间关系呈良性发展,进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俊玲.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J].中外法学,1999,(1).

[2]王怡.从企业保障制到社会保障制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0,(11).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2

在新的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才能给社会带来长足进步,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目前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1目前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员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特性也不断增强。流动人员加大了区域的流动性,缩短了流动时间,这加强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虽然部分组织已经意识到存在的挑战,也加强了管理,但仍然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

1.1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虽然部分组织已经加强了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仍有部分组织,如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缺乏重视,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投入过小,方法过于陈旧,设备也没有进行更新,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2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并不很合理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利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如存在部分不具备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资质的组织和机构私自提供有偿服务,扰乱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秩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设备也在不断进步,但部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仍采用旧的机器设备,管理方法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3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交接流程存在漏洞

由于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部分企业员工在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并没有按照制度进行相应的交接工作,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还有部分组织没有统一保管员工的档案,而是交给员工私自保管,大大加大了档案出现损坏或丢失的几率,也降低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加大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此外,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寻求一些不具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机构进行管理,破坏了档案管理现有的制度,增加了其混乱程度。

2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

2.1增强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体现的是思想层面的问题,只有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度,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组织和机构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就会合理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安排具有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档案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企业和组织要对在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宣传工作,对于企业职工进行相应的宣传工作,引起大家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提高企业人员的责任感。此外,企业要加大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用于相应设备的更新换代,用于加大对于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用于对于意外事件带来的损失弥补等。此外,要加强对于相关法律的宣传力度,规范档案工作的程序,提高企业人员的法律意识。

2.2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是规范人员的工具,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规范相应人员的管理行为。在新时期下,健全相应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大势所趋。对于部分组织和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关于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此外,要加强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监督力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对于不合法的行为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对于是否认真填写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应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企业员工的考核。

2.3增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度

除了要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的制度,还要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化规范管理。要引导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走科学化、规范化的正确道路,不断向标准靠拢。要增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度,就要加大对于档案管理的保护程度,不仅要保证档案的安全,还要保证档案的私密性,尊重流动人员的隐私。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查阅、借阅,要进行规范的登记,进行档案的查阅要提出查阅的请求,企业和组织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此外,要登记仔细查阅的日期、人员等。

2.4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

改革和创新能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增加新的生机与活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制度调整,根据实际发生的状况,创新性的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创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方法不会破坏制度本身的规范性,相反,可以解决许多实际的问题。

2.5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因此,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要安排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对于档案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培养,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3结语

目前,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不满足新时期的要求。为了更好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挑战,企业和组织要进行足够的准备和重视,不断解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希望本文对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现状的分析,对于改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方法的总结能对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军.对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4(6):151~152.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3

关键词 人事管理系统;工作流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1-0170-01

1 工作流技术概述

1.1 基本概念

工作流的定义是:一种自动化的工作流程;在这整个或者部分过程中,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将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传递与执行。工作流定义元模型如图1所示。

1.2 工作流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现代工作流技术的主要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个是计算机管理。工作流管理是由计算机管理的企业业务流程,而不是手工管理的流程,也不是部分步骤由计算机来完成的计算机应用。第二个是自动流转:流程实现任务及任务信息在流程参与人之间自动流转,无需手工指派任务。第三个是流程有显式或隐式的计算机定义:定义明确描述了流程在计算机上执行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在信息化普遍应用的今天,工作流技术在办公室环境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中之一是协助执行涉及多人(多个部门)相关任务的工作。工作流技术强大的交互能力,可很方便的将业务涉及的人员纳入流程执行过程。之二是作为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的平台。具有扩展性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能方便的结合企业的专门业务应用,具备整合企业应用于统一平台的能力。最后是嵌入式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嵌入到企业的专门应用中,提升应用的交互性、扩展性。同时也改善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引入工作流管理技术的优势表现在:1)提高运转效率。业务流程在“自动化运行”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不必要的步骤;2)较好的流程控制。这使得工作薪酬的执行标准统一、公平和跟踪审计成为可能;3)改进客户服务。流程的一致性控制,提高对客户响应的可预见性;4)方便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使企业变得灵活,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5)促进业务改进。专注于流程的业务趋向于流畅和简单。

2 工作流技术在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对象为:教职员工。

高职院校的人事关系主要有:师资关系、劳资关系。其中,师资关系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科梯队的选拔、培养、引进和各类高级专家的申报及管理;青年教师培训、拟定师资国内外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师岗位聘任、聘后管理、考核;拟定公派出国人员的计划、选拔、派出、联系和回归出国人员及家属节假日慰问等工作;各类高级专家学者的聘任及管理;组织晋职外语考试,职称评聘;收集提供师资信息、统计等有关资料、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等。主要涉及的管理信息有专家基本信息、教师培训信息、外聘专家信息以及引进的人才和流失的人才的基本情况。劳资关系涉及到的有:工资基金计划编制,工资总额异动申报及临时工工资计划拟订,校内分配制度改革的工资调整,劳动工资问题调研;工资数据库及工资档案建立,劳动工资类报表,基金各项支出统计;办理调进调出人员工资关系及审查标准;教职工工龄核定;负责办理离退休费及有关离退休、退职手续;负责保险的建立与管理,遗属补助,工伤、残鉴定工作;工人培训等。由于单位机构众多,人员数量庞大,人员结构复杂,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成为提高单位运行效率的关键。高职院校人员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人员流动性不大,这种情况使得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内容和流程相对稳定,高职院校网络环境较好,目前的高职院校基本都已建有校园网络,对系统的网络限制几乎没有,可以用比较固定的工作流模型来设计人事管理系统。

3 结论

高职类院校教职员工的分类,高职院校人员众多,且结构复杂。理清高职院校的人员结构,合理分类是实现人事管理系统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与某高校人事部门的沟通和探讨,阐述了工作流技术在人事管理系统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4

对员工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先进的理念与文化,符合现代化管理的具体需求,同时可以提升行业服务的标准与质量,也可称为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是对常规管理理念的深层次思考与进一步升华,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管理资源浪费与资金支出。我国相关研究表明,医院工作系统中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人力资源管理中初始性与最终性的共同特征决定的。因此,在医院的人事工作中开展资源管理精细化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促进医院的长期发展,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变革。

二、实现医院人事管理资源精细化标准的背景及目标

目前在我国医院发展的实际过程中,都出现了很多全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无法预测的情况。人事管理部门作为医院的核心部门,必须为医院整体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加大管理力度,随时为管理层提供科学的决策,确保医院可以得到长远而顺利的发展。同时医院的实际发展与人事工作要保持一致性,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开展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是必要的,这一举措可以将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制度化,具有更加标准、严格的流程,改变了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主观性、经验性以及粗放型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院人事资源管理工作的长远进步。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要实现的目标,就是要临床便利、管理严苛、流程简便,进而对于人事部门的规章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办公方法,都有具体的精细化方案,完善细节部分,全面提升工作人员在人事管理过程中的专业能力以及质量。

三、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在医院人事工作中的应用

(一)精细人事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流程

1.开展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对于人事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都能保证精细化。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细化制度的制定背景。我国医院的管理模式大都使用的是行政化的理念,管理层采取的是一对多的模式,这种现象会让医院机关风气严重。而且医院的很多临时聘用人员、对外派遣人员、实习工作人员,相关部门都没有出示具体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精细化应用。我国医院人员结构十分复杂,每年都会有许多培训的人员,人事部门需要制定关于这部分人员的具体行为规范。对于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要废除落后的规章制度,建立全新的行为规范准则,对具体行为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确保医院的各个工作环节都可以顺利展开。2.人事管理的工作流程精细化也可以保证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将工作流程精细化,可以把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以及责任具体到个人,而且工作人员可以从清晰的工作流程中快速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节省时间、提升工作质量以及效率,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精细化的优势。对于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的精细化应用,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医院可以成立专业的考察小组,对人事管理工作精细化流程进行定期研究。对于每个工作流程,都需要作具体的修订,慎重划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修改,直到符合现实需求为止。

(二)精细工作模式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医院的人事管理十分复杂,对于具体的事务管理,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以及操作性。在粗放型管理模式下,很多工作的开展都非常不便,如果医院的上级领导需要核对员工信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实效性。所以,很多医院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无法继续服务于现代医院的建设性研究。对于人事管理流程的精细化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工作人员需要有正确的工作心态。工作人员在处理医院的各种人事信息以及文件数据时,一定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医院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让其养成细心工作的习惯。精细化的人事管理需要长时间实行。2.对于工作人员的岗位也要做到精细化划分。医院可以根据工作人员的具体性格以及教育水平,为其分配对应的工作岗位,将工作的具体职责向员工明示,确保员工知晓自身任务,保证责任细化到个人。3.对于各个科室之间的团结协作环节也应该做到精细化。医院应该定期对各个科室人员的信息进行收集采纳,在第一时间知晓临床工作人员的具体需求,并拿出具体行动去支援,同时秉持务实的工作态度,尽力完善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的工作流程,确保工作衔接的流畅性,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性以及高效性。

(三)精细化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在多个方面改变医院的管理模式,都可以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增强业绩的信心,在医院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是以质量、服务以及技术为基点的。通过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制定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可以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良性竞争,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的实际利益相联系,并且医院要给出具体的考核目标,使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有目标地去完成工作内容。比如,医院可以将工作人员的考勤以及工作态度作为考核指标,科学高效的考核办法,可以大力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5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部门。

第三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控的组织管理

1、董事长或(董事)是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最终批准人,主要工作职责:

(1)对公司各部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制定、修订、废止的审批权;

(2)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中出现制度、流程争议的最终裁定权。

2、行政人事部是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的日常归口管理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制订、修订各部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相关实施细则;(2)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执行过程中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与处罚;(3)根据反馈和要求,适时修订、完善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流程。

3、各部门是公司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执行者,主要工作职责:

(1)负责本部门或岗位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组织及实施管理;(2)负责建立健全与流程配套的表单、管理制度、规章等文件的拟订、使用;(3)负责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进行落实、推行、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改进计划,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报;

第二章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制定、执行、检查、反馈、修订

第四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制定

1、由相关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拟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草本,对新拟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文字描述,并向行政人事部申请进入审批流程;

2、行政人事部根据草本及文字描述召集涉及相关部门及人员开会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由本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制订部门修正后报行政人事部审核;

3、行政人事部按照《公司管理规定》上报董事长或(董事)审核批准实施。

4、个人以及部门之间不得直接干预,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可提出意见或建议)

5、部门对部门之间出现工作流程质疑问题或建议,可通过文字报告形式,报送行政人事部。

6、行政人事部可通过行政会议方式研讨解决。最终裁定权(董事长或董事)

(7)各部门汇报工作要严格遵守公司制度流程,不得越权、私定。

第五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执行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一经颁布,全体员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不得违反,违者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对已确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在没有正式修订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搞"灵活变通",不得借故不执行。

第六条、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检查

1、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颁布执行一个月内,行政人事部进行全面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2、行政人事部不定期开展检查工作,每季度抽查不少于一次,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了解,并做好检查及访谈记录。

3、行政人事部会同各相关部门,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集中检查。

4、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形成文字性材料汇报行政人事部。

第七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反馈

各部门在月汇报中反馈,行政人事部检查反馈情况,并于10个工作日内拟定落实解决方案。

第八条 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修订

1、年度修订:原则上每年修订一次,由行政人事部根据全年运行情况,提出修订计划,递交行政会议批准实施。

2、特殊修订:根据公司需求紧急程度,适时修订,由责任部门提出申请,行政人事部审议后递交总经理批准实施。

第三章 规章制度的学习及工作流程的培训

第九条 规章制度的学习

规章制度经批准颁布后,各相关部门必须于1周内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新员工入职时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规章制度学习,落实规章制度相关内容,并做好学习记录备行政人事部检查。

第十条 工作流程的培训

1、流程培训由各流程主题部门实施,要求每年年初集中培训一次;新流程、修订流程在实施前对相关部门和人员培训一次;新员工入职时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培训一次。

2、争议的解决

(1)、当各方对同一流程,出现不同意见,没有达成一致,可在5个工作日内提交公司行政会议仲裁。

(2)、当违反流程规定,对公司下达纠正措施通知单,存在异议,可在2个工作日内提交公司行政会议仲裁。

第四章 处罚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6

在流动人员大幅增多的同时,他们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人认为档案在求职的过程中可有可无,并且他们也不清楚档案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同时,很多流动人员的档案在他们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发挥出实际的作用,这也间接的使人们忽视了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档案管理在党政机关、政府部门以及国有企业中的管理制度和其他私营企业以及一些商业企业中的差异也相对较大。对于很多私营企业来说,档案管理已经不能够准确的评判他们对于人才的标准。因此,也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也就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流动人口的档案管理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1.2档案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档案管理制度也相对不够健全,很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并且在政策方面对档案管理上也没有直接的管理政策,大多部门对于档案管理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虽然承担着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源配制工作,但是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没有形成具体的工作内容。因此,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也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档案的流动已经难以达到人口流动发展的需求,从这方面内容来看,我国还需要更好的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档案管理的作用,从而为我国的流动人口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

2、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措施

面对目前流动人员认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好的加强对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同时,我国政府和各个部门也要加强对流动人员认识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且逐步的建立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人事资源档案管理的发展也将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年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以供参考。

2.1形成共识,促进发展

在我们对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中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传递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在各个省区之间,档案传递的数量较大,并且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档案管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政策和实际操作中的很多工作都不能够保证一致。建议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牵头,规范全国各省区之间的有关档案转递方面的要求,通过加强对人事档案流转过程的管理来规范、引导人才流动,使人事档案价值得以体现。

2.2实现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和鉴别的规范化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重要一条就是要及时收集和补充档案材料,而材料收集、归档、鉴别是否规划化将直接影响进档材料的质量,对收集到的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准确、精炼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退回,限期纠正再归档,对于不属归档范围的材料,及时退给有关单位,做到不散失、不积压。

2.3由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不同,对于规范西部地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2.4分类归口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原则。因此,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目前档案多头管理问题比较突出,档案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对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有个统筹统一的标准,要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就需要首先解决档案管理的问题。

2.5人事档案既是一项服务的工作,又是一项机要性工作

人事档案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服务工作,它是一项保密性工作,人事档案工作属于机要部门,人事档案是自然形成的,很多材料不可复制,具有原始性,所以十分强调安全。为此,要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水平,就要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经费保障、档案库房建设等方面有明确的界定,从制度上、组织上对流动档案人事管理提供保证。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7

二、教学管理流程化设计

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规划、教学管理运行、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学后勤服务等四个方面,同样,学院的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也涉及这四个方面。那这四方面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化将会保证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不因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教学秘书的不稳定性,给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非延续性,另外,为使得管理人员做事有指引、有规则,本文将编制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教学管理流程;同时,也是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具体体现,不熟悉教务管理工作的师生在办事前,通过阅读流程规范,大大减少跑冤枉路的情况,极大的提高办事效率。具体流程包括:1.人才培养规划流程包括学科建设与专业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等子流程。2.教学管理运行流程是核心业务流程,包括学籍管理、课程管理、考试管理、实践管理、双学位专业管理等子流程。其中学籍管理包括新生入学基本信息、学籍异动处理、成绩管理、毕业审核等;课程管理包括开课计划与安排、选课管理、师资管理、排课管理、教学进度与运行监控、调、停课处理等;考试管理包括出卷通知、试卷审核、试卷印发、试卷保管、考场安排、监(巡)考安排等;实践管理包括实验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管理、专业见习管理、毕业实习管理等。3.教学质量评价流程包括学校评教、学院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毕业生质量调查等子流程。4.教学后勤服务流程包括教材征订管理等子流程。根据流程图实例,图1是教学效果评估流程。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8

由于流动人员在企业的进行工作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流动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比较低下,这就导致企业对这种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并不是特别重视。而且对其人事档案的记录也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能很好的反映流动人员的相应资料。另外在社会档案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这就需要对流动人员的档案进行全面的补充,使其能够达到完整的状态。但是在现在社会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进一步促使我国企业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提升。

1 目前认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当事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现在很多大型企业内部由于专业人员的增多,导致对流动人员并不是特别重视,进一步就会影响企业对流动人员的认识档案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降低。而且在企业的不断拓展的情况下,流动人员的流动速度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种情况的出现提高了流动人员的档案流动性,而企业对这种流动性过大的档案一般都没有一定的重视或者认为流动人员的认识档案没有太大的重要性。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就是的对流动人员的认识档案的重视程度发生大幅度的降低。这种不重视的情况就会导致流动人员自身的职业生涯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在以后转为正式人员之后也会有一些心理阴影。因此企业需要对流动人员的认识档案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提高。

1.2 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规范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企业对认识档案的管理并没有太多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在社会对档案的规定中对人事档案是隶属于国家档案的,也就是说人事档案是国家档案的一种。说明人事档案是具备档案的特性的,但是除此之外人事档案还具备一些自有的性质。因此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如果不到位就会引起整个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人员的流动性。但是在目前对各个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现在社会上对人事档案的管理还存在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这里笔者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一,由于流动人员具备很强的流动性,这就使得企业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没有太多的重视,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更新,这就引起了人事档案内容出现陈旧的情况。第二,在进行档案登入的过程中使用的手续并不完善,这就使得整个档案的内容与实际时间还存在这一定的差距,加上登入时所使用的笔迹并不耐久,综合上述就会表现出档案的信息还存在很大的缺失。第三,由于人事档案是隶属于国家档案的,这就需要在人事档案中涉及的内容需要全面。但是在现在企业对档案的登入中所进行信息登入的比较少,应用的资料也很少,这就出现了人事档案不全面的情况。

1.3 完全封闭式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人事档案进行保管的过程中,由于具备很大的机密性,使得对认识档案的保管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情况下进行。在进行档案保管的过程中,连本人都不可以进行随便的查阅,这种情况就会促使流动人员对企业和自身的工作能力不能清楚的了解。而且这种封闭的档案管理方式还会使得流动人员在更换工作的时候不能得到自己的人事档案。

2 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提高管理要求和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对整个人事档案的管理来说需要企业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对企业的要求首先要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要求企业了解到在现在发展的社会中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对企业的发展也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进行认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按照国家的档案规定来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度流动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有效的观察,这种观察是作为对人事档案评定的重要依据。其次,还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并对国家规定的档案掌握能够清楚的掌握。而且在企业的新时期还需要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还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管理方面还需要进行创新制度,促使对档案的管理能够有很大的提升。

2.2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各环节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流动人员按有关规定与原单位办理脱离行政关系手续后,原单位应在30日内按照管理权限将其人事档案移交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或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单位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一个专门的流动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库,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档案管理。

2.3 不断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为了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作用,把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从传统的手工方式转移到现代化的层面上来,尽快提高工作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网络化与信息化。这种技术手段非常有利于解决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也将极大提升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管理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现在社会企业对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进行这项管理之后能够促使流动人员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更加和谐的关系,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而且在进行流动人员的认识档案滚利过程中,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档案管理的方式进行一个创新,使得为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毕见品.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6(4).

[2]林霞.谈流动人员“弃档”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2(14).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9

通过培养员工的工作素养形成员工的规范化意识,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达到员工职业化的目的。工作素养即工作理念和意识,而工作技能包括能胜任工作的各种专业技能,工作行为包括工作中与人沟通协调及语言等。例如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对老员工的业务熟练培训等都是培训专业化的“人”,经过专业化培养后,员工能够按照精细化流程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去完成“事”,那么班组精细化就有了职业化“人”的储备。

1.2制度与流程有机结合

编写精细化工作流程单,梳理并细化操作流程,同时将工作量化后开发电子信息系统使之电子化。完善的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步步为营,日益完善,先从维护制度到值班制度,再从排故流程到应急流程。然后通过设计软件程序做到制度与流程之间的智能对接,事半功倍。

1.3过程控制流程化

正确的过程必然会产生正确的结果,精细化管理要求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是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通过这四个“凡事”做到事事都闭环处理,即体现在工作流程单中的每个步骤,包括事件安排、人员值班、进程控制和绩效考核等,事事有人负责监督,事后整理归档可查。班组精细化过程控制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和细节,即精致性,通过细化工作步骤,将每个步骤过程流程化,使之成为一个个无缝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操作,既可以杜绝了“错、忘、漏”的发生,又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2班组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2.1具有清晰明确的班组目标

实现班组精细化管理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最终愿景,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工具和途径来达成目标。首先要明晰权责,通过赋予的权责来管理整个班组,做到奖惩分明,藉此来凝聚班组的向心力,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班组长的管理水平。其次,提出班组目标,如将班组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或者打造一流服务质量、一流的思想作风、一流技术水平等目标,此外,不仅需要工作目标清晰明确外,而且班组还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目标,循序渐进,统筹考虑人与实际工作的需求,将他们合理分配,否则难以实现目标。

2.2科学的管理制度

整章建制是班组精细化的一条必经之路,制定并整合工作流程和台站制度是基石,只有在确立了科学的规章制度,才可能真正构建科学的班组管理体系,并以此为基石,增砖添瓦,促进班组工作方式科学化的进程。分局各台站已经建立了QSMS、SMS等手册,这是我们科学化管理的保障和依据。

2.3管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班组是空管最小的一个组织,直接负责一线安全保障任务,一般都配置了三个方面的管理资源:第一,拥有专业实力强的员工,即职业化员工,按照工作需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职业化员工直接关系到班组工作的完成效果和工作目标的执行能力。第二,配备了工作所必需的设备。班组的各项工作与设备保障紧密相连,必须对设备状态和信息熟记于心,设备信息会直接影响设备保障和检查排故的工作效率。第三,整洁的值班现场。保持值班现场的整洁有序,有利于培养员工上下一体的共同管理语言,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由于这些资源在班组管理中是有限的,因此在班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只有将这些资源的功效发挥到最大限度,才能达成工作目标,实现班组愿景。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班组精细化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班组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3.1学习新管理理念

因为知识都是不断增加和变化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进化和完善。从理念层面上来讲,管理一个班组再也不能一直禁锢于单一种管理思路上,必须虚心求教,学习和吸取成功者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实自己的管理知识,克服惯性,形成积极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再结合班组实际,借鉴成功经验,营造自己的管理理念,其中“6S”管理和分层管理都是针对不同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工具。

3.2提高班组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意识,是指整个班组成员能够自觉的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养成守标准、守规定的良好习惯,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欲望和冲动,在日常工作能够主动去落实这些规章制度。精细化管理不仅要求员工更新管理理念,而且还需要具备在日常工作及设备维护下运用精细化流程的能力。如果没有形成自我管理意识,那么员工就不会主动学习并接受精细化管理方法,制约了自我工作效率的提高。

3.3夯实规范化管理

日常设备维护中规范化工作是以维护工作中的技能和操作实践相结合为基础,对其中的重复性工作经过量化,制定出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经过审核和完善后形成规范化标准手册。毋庸置疑,没有规范化管理,就没有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就不会得到更长的安全保障周期。整编工作流程和台站管理制度可以运用QSMS手册中的方法或专家分析法等工具,通过对班组中的各个操作环节,每个巡视流程,日常值班规定制定出十分详细的规范化制度,做到整个过程标准、精准,使规范化管理最终可以形成精细化的工作流程单,更好的实现班组目标。

3.4整合“人”和信息

班组精细化管理需要依靠现代信息化技术,而信息化技术又基于信息流程化,通过对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取样并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手段去实现工作信息化,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越来越重要,各个大数据中心的设立,预示着数据信息已成为了大家不可或缺的资源,在目前环境下,想要掌握主动权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否则会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挫折。因此信息意识是班组长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同时需要运用规范化制度去充分保障班组的精细化管理,而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然要充分的保证规范化制度的落实。更进一步说,正是规范化的制度保证了“人”和信息能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人”通过获取信息不断去完善制度,通过制度又可以精细化管理到“人”,这样的精细化管理必然是科学的,有序的。“人”始终处于第一位,只有培养出职业化、专业化的“人”,那么班组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的完成,精细化管理的效果也就达成了。

人事管理工作流程例10

(1)运维人员被动救火,工作效率低下

在IT运维管理过程中, IT员工工作太被动,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和着手处理。这种被动“救火”不但使IT服务人员终日忙碌,也使IT服务本身质量很难提高,导致IT和业务部门的满意度都不高等。

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如IT部门响应服务需求时没有相应的时间记录工具,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工作人员不愿使用工具记录工作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处理过程的跟踪,更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库的完善。

(2)流程规范不足,没有形成闭环跟踪

在运维流程方面,很多企业IT部门还一直处于原始的基础状态。例如在事件处理流程上,存在以下几种典型的问题:①没有明确的事件升级标准,例如满足怎样的条件后,事件必须从一线转到二线支持工程师,再转到三线研发工程师处理。②没有事件的有限级定义标准,没有建立优先级和解决时限的关联关系,从而不能保证事件解决的实效性和 IT 资源的有效利用。③事件产生后没有明确而唯一的责任人,从而缺乏对事件有效的监控和跟踪机制。④没有对事件统一的 IT 服务管理受理的界面,没有事件完整记录、没有及时反馈。

这些都使事件/服务请求处理过程中没有形成严格的闭环管理;没有建立明确的重大或紧急事件处理流程,从而不能保证在相应事件发生后有效及时地处理。对事件处理过程的记录比较分散,随意性很大,没有控制。更没有严格规范的流程政策和控制手段,使之存在太多的漏洞。整体运行维护情况不能够一目了然,无法清楚地知道各位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状态,从而缺少对流程有效的监控和跟踪。

(3)缺乏运维技术工具

企业缺乏诸如事件监控和诊断工具等技术工具,事件不能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得到主动、快速处理。事件和工作任务在分派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技术工具记录所有历史信息,不便于跟踪和分析;配置管理信息没有相关工具支持,不能为配置元素建立复杂的关系、状态等属性和提供相应查询功能。

总的来说,目前诸多企业在IT系统运维方面并没有高度重视,前期规划仅为解决短期IT建设问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IT系统涉及的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对全系统的运营和维护管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而相对的则是IT运维的原始和落后的现状。

建立IT运维管理制度,关键在于规范

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IT系统建设重点应该要从系统实施转向以应用运维提升为主,运维质量保障、安全机制变得重要起来,这时除了技术的保障以外,制度保障越显得重要。

作为CIO,建立完善的IT运维管理制度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企业信息化有效执行和监督的立足点。由此,CIO应首先是一位管理专家,其次才是技术专家。IT部门本身管理不好,就不可能为业务部门提供满意的IT服务,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满意度就会低,满意度低又会影响IT投资及新项目的开展,使IT部门陷入困境。所以建立高效规范的IT运维管理机制,是CIO走向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对于IT部门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IT运维制度化。

(1)转变运维观念,树立规范化意识。树立制度化的IT运维意识,才能在日常繁杂琐碎的工作中有效区分任务的优先级,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满足“客户”需要的工作中。

(2)建立事件处理流程,强化规范执行力度。首先需要建立故障和事件处理流程,利用表格工具等记录故障及其处理情况,以建立运维日志,并定期回顾从中辨识和发现问题的线索和根源。建立每种事件的规范化处理指南,减少运维操作的随意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3)设立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服务台,引入优先处理原则。设立服务台以确定服务要求和IT运维目标,ITIL指南要求企业定义服务台的关键流程,不仅仅定义流程是什么,还包括它们是如何运作的,还要指出每个流程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和意义。应用ITIL中的IT服务台及服务级别协议思想,保证例行的事有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有了服务级别协议,制定事件处理优先级次序,就可把事件再细分为例行事件和例外事件。

(4)最后要引入SLA管理。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即服务水平协议),IT部门应该自发给自己负责管理的系统或者客户服务建立一个能够量化的运维目标,这样不仅能够务实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能够在目标达成后作为团队工作改进的成绩得到肯定,提高IT人员的工作成就感。

参照ITIL建立成功运维管理体系的三要素

从IT运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ITIL已经成为推进IT运维体系建设和日常操作管理的首要标准和“最佳实践”参照。ITIL是起源于英国政府自身IT管理需求开发的标准。对照ITIL的九层评估模型,可以发现许多企业目前在人员、流程、技术等三个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也就是说,在进行IT运维管理时,要在这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才能从总体上提升IT运维服务管理。

(1)人员组织:在IT运维中人员因素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ITIL的应用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活动,特别依靠人的积极参与来完成。在管理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人员的职能、利益、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等的转换,产生的误解、消极和阻力不容忽视。因此,除了在制度安排、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以外,更要积极采取多方面措施诱导和疏通,包括服务意识培训、ITIL运维技能培养、发展规划和激励等方式。

(2)管理流程:运维流程设计是ITIL实施核心之一,它必须结合现状,既不是现有管理流程的直接转述和电子化,也不是完全依照最佳实践的照搬拷贝。①流程是分阶段的目标定义、设计、固化、评价和改进过程。②ITIL作为IT部门内部管理的流程,存在和外部流程的接口整合衔接的问题,需要在运维流程设计和流程自动化处理等环节中妥善解决。另外,还应该充分了解:运维流程既有需要严格执行的僵化一面,也有面向效果灵活变通的一面。

(3)技术工具:管理工具是指在IT运维管理过程中能够借助的用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所有工具的总称。对于企业来说,要特别关注两类工具:①IT运维监控和诊断优化工具;②流程自动化工具。这里需要提醒的地方是,许多企业特别重视IT运维工具本身,而常常忽视了ITIL所倡导的通过流程等制度约束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因此,即使没有引入ITIL运维流程以及电子化平台,也应该建立并利用一些必要的运维纸质流程和制度,否则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结论

总之,CIO想在IT系统运维过程获得最佳的效果,不是单纯通过项目建设能够达到的,高效IT运维系统是需要一个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IT运维管理制度化也必不可少。(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