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8 16:31:51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1

1 企业经济法培训概述

企业经济法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经济法素质、能力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一种法律培养和训练活动。其目标是提高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使员工在工作时能够依法办事,避免纠纷的出现,以法律途径来保护员工和企业的权益。法律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法律智力投资。企业通过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的培训,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经济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升值和公司业绩的提升,最终获得投资收益的一种企业投资行为。

经济法律培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获取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以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管理和法律具有密切的关系,培训师接触的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培训中可以将其它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进行传授,使企业能够了解到更多最新的法律资讯,开拓企业管理的思路,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2 国内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研究现状

多年来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一直是企业多种经营风险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之一,因此也成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风险问题。其高发案率,低执行率,以及高败诉率,或者打赢一场即使赢却拿不到钱的官司的无奈与尴尬局面困扰着企业,因一笔官司或一笔欠款葬送整个企业的案例绝非危言耸听。

吕景胜等人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221家中小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这些企业中有198家在最近3年内发生过经济法律纠纷事件,达到有效问卷的89%。其中又有174家企业发生了债务的拖欠,占整个问卷中的79%。而与此相对比的得到足额赔偿的企业却还不足33家,得到一半赔偿的企业也仅有56家。而在我国将近4000万家企业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相较大型企业而言,法律风险问题更多、更普遍,管理措施更落后,法律风险隐患更大。基于此,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法的相关培训已势在必行。

3 如何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

笔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同时也是企业培训师,曾经做过管理干部培训班经济法培训,也做过靑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以为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企业经济法培训的课程目标设定原则

培训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突出培训课程的法律定向,培养企业员工掌握基本的法律课程内容基础,使学员最大程度地将理论基础和实际岗位工作相结合。②法律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目标培养要相互结合,或者说所设课程的目标必须满足并适应企业经营生产发展的目标。例如,一些国际商务型企业,企业的员工应具备从事国内、国际、交易等综合能力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此类企业员工经济法的培训目标应围绕“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设置和确定,不然经济法律课程培训目标的确定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③培训课程还必须结合培训对象的接受程度及特点进行设置,做到“因人施教”。④所设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具备针对性,而且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性,以满足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双重需要。⑤培训方式必须严谨、优化。对于在岗员工的培训,必须结合以下特点:其一,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自主的学习者。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经济法培训,应采用个案、现实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方法来缩小与先前知识结构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等活动,来有效促进对已有实践和知识进行反思。其二,经济法律培训还必须内容严谨、语言规范,逻辑性强,使学员深刻感受法律的魅力。

3.2 培训实践

笔者结合培训实践经验,总结出四种基本途径来对企业的中高层、基层等各层次员工进行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1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选取特别重要,其重点应放在讲解公司合同、经营、国际金融贸易、劳动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等相关的经济法律与风险防范知识上,此类培训所涉及的人员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培训组织和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法律知识水平,能真正做到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各重大事项进行把关等。例如,讲公司法时结合“国美事件”,分析探讨控股股东的诚信、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诚信问题,可使公司高管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再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案例,一些掌握公司核心秘密的员工集体跳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来分析企业怎样防范泄密风险。

3.2.2 普通岗位员工经济法律培训

企业在各项岗位知识培训过程中,必须留出时间让普通岗位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知识学习,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法律意识。

3.2.3 公司经济法律风险防范培训

企业与自然人一样,同样需要“日常保健,定期体检”,在“稳健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上,其必要性、重要性与自然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类培训,即“日常保健”,可每年举行1-2次。它涉及的范围及内容均较广泛,给经营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以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4 新法的宣传培训活动

一些事关公司财产与权利的新法,必须进行宣传培训,因为知识较为新颖,员工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2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3

自MBA教育开办16年来,中国已经累计有超过8万人获得了MBA学位。MBA教育均由清一色的各类学院派主导,这导致一方面经管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纯粹学院派的培养模式使得MBA质量参差不齐,许多MBA毕业生实际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不久前呼吁,“中国应该采取更广泛的形式培养MBA人才。”

作为经管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的MBA教育培训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市场潜力。与学院派相比,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实战性,同时费用低廉,周期短、上课灵活等特点受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王东参加的课程为期11天,费用不到一万元,而且上课时间均在周末。

该课程主办方是成立短短几个月的盛景网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盛景网联),其CEO彭志强在接受《经济》采访时表示,国外有大量私立市场化商学院,而国内以公办为主的商学院市场化运营能力与动力普遍不足,这是中国社会化培训机构的巨大机会与发展空间。盛景网联的前身为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的管理培训部,由清华科技园、紫光股份以及三名天使投资人共同投资。彭本人之前是紫光股份的副总裁。

彭志强说,那些成长型企业的高管更需要这种经济型MBA培训。“我们就像酒店业中的‘如家’。”

“哑铃市场”的机会

最新的一项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底中国教育市场的潜在份额已高达两万多亿元,其中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到了3000亿元。而且各类校外培训、教育技术行业等市场都在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IT教育市场销售额为41亿元,英语培训约为150亿元,经管类培训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来自中欧商学院的信息称,2006年仅中国高层经理培训的市场价值达到40亿美元。

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巨额资金纷纷涌入中国教育培训产业。仅2007年9~10月份,该领域的私募融资额就达到上亿美元。例如麦格理银行等投资安博教育5400万美元,启明创投和SIG联合投资巨人教育集团2000万美元,凯雷投资新世界教育集团2000万美元,赛富基金投资华育国际2000万美元以及鼎晖投资学大教育1000万美元等。

对经管培训市场而言,中国2600万余家注册企业让其前景格外光明。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陆续举办,中国经济将迎来第二轮快速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对高层次管理人才需求更加旺盛。

麦肯锡公司去年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奇缺专业管理人才,预计在未来10年,中国需要75000名在全球环境下的领导者,以配合中国企业在全球施展宏图。该报告说,中国的这类人才去年只有3000-5000人。

不过,在经管培训领域,目前市场整体上呈一种“哑铃状”。一端是以中欧、长江、北大、清华等各类商学院为主的学院派,另一端则是以销售年卡等为主的社会化培训机构,比如深圳的聚成培训(下称聚成)和上海影响力教育集团(下称影响力)等。

彭志强认为,对众多成长型企业而言,学院派MBA固然好,但昂贵的学习成本却令其难以消化,而社会化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对他们而言则显得单薄。“学院派是五星级酒店,而数量众多的内训式培训机构像零散的社会旅馆,而成长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需要一种适合他们的‘经济型’培训。”

正是看中了中端市场的空白,在获得风险投资后,彭志强开始进入经管培训领域。“既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培训机构也能得到丰厚回报,这显然是一个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行业。”

成立不到半年的盛景网联,已将其教学点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江西南昌、河北石家庄等6个城市。彭志强表示,2008年年将扩展至20个以上的城市,到2010年,将实现在全国50个城市开课,将覆盖所有一线城市以及部分重点二、三线城市。

彭志强计划未来3年,累计投入1亿元,用于网点的扩张、服务流程的改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品牌拓展等方面。

前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新东方坚持自营,在上市之前经历13年的发展历程,而IT培训机构北大青鸟依靠加盟6年完成上市。彭志强的目标是,凭借“自营+加盟+收购”扩张模式,争取三年内完成此过程,最终成为首家上市的经管类培训企业。

“中”极考验

与IT、语言等技能类培训市场不同――前者有北大青鸟,后者有新东方,而且均已上市,经管培训市场还没有一家取得如此成功的社会化培训机构。这对彭志强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在调研了千家成长型企业高管,数十位一流商学院教授与企业家之后,通过培训专家析论证,盛景网联最终确定了课程体系与授课方法。从名字上看出,盛景网联目前两个主打产品MINI-MBA和MINI-EMBA是浓缩了的MBA。据彭志强介绍,中间剔除了英语、经济学等使用频度较小的课程,增加了实战模拟、客户管理等新兴管理课程,课程涵盖企业战略、运营、执行等各个环节,每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

显然,把经管课程打造成统一标准化的产品,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推广复制,借此实现规模化,在经管培训领域还没有先例。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标准化的课程并不见得都适合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

在低端经管培训市场中,深圳的聚成和上海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占据较大份额,其凭借学习卡年销售收入达数亿元。

彭志强称,聚成和影响力并不是他的直接竞争对手,“市场中还没有出现跟我们一样的培训机构。”

不过,业界人士称,进入新领域虽然可以甩开其他竞争对手,但要迅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蓝海”并非易事。

与语言类和IT类培训相比,经管培训的效果评价很难量化。比如前者可以通过考证通过率或者成绩来量化评价。而经管培训相对应试培训,在效果评价上的机制完全不同,企业经营的发展、经理人能力的提升不能靠考试,也不能靠证书。

实战、实用、实效是经管培训效果的核心体现。据彭志强介绍,他们已经跟一些学员企业达成协作,通过双方共同监督,从严格执行学习制度上提高培训效果。比如对方人力资源部门与盛景网联共同管理保证每位学员能够按时上课,将上课内容与学员日常的工作绩效相挂钩,学员毕业时提交的毕业论文将录入学员在企业中的档案等。

一位接触过彭的人士对《经济》表示,MBA培训课仅仅是他的第一步,本身赚钱多少并不是其最终目的,培训之后的针对学员企业提供一些列贴身服务才是其核心所在。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4

2.党校经济管理学教学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党校经济管理学教学要跟上国家发展的脚步,这是目前党校运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如何促进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创新,已成为备受大众关注的热议话题,如何探索和发掘良好的教学方式,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了解并掌握与经济管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恰当运用经济学管理手段。

3.了解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课程设置。对于我国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来说,因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再加上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资料还不完备,所以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水平,这同样也是经济管理教学工作难以突破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党校学员从事的工作千差万别,层次和领域都不相同。所以首先需要解决客观条件困难并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将从事的工作内容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创造全新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例如,党校可以开设公共课程,让党员干部接受带有共性的经济学知识,传授一般性的经济管理原理、手段和职能范围,促使各行业的党政干部都可以了解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

党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设《微观经济管理学》《中观经济管理学》和《宏观经济管理学》等课程,主要是因为这三类课程涵盖了各种层次的经济形势。一般情况下,针对中央、省部级的党政领导干部,可以着重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学》的教学,高层领导干部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后,才能更好地安排地方经济发展。对于地市级的党政干部来说,应侧重《中观经济学》的教学,对县级等基层干部侧重《微观经济学》的教学。

二、根据县级党校的实际情况,开创全新的培训方式

众所周知,县级党校是党校体系的基层组织,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职责。根据中央下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和县级党校运营的实际情况,开辟出适应党和人民的新要求的培训方式,以培养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为目标,推进县级党校经济管理教学改革发展和创新转型。

1.经济管理教学一课堂讲授。在党校的传统经济管理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无疑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甚至在许多地区成为了唯一的教学方式。在新形势下的经济管理教学中,课堂讲授依旧存在,但是它绝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而是要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式教学模式。

例如,笔者在讲授《微观经济学》中等总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时,首先让同学了解等产量曲线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产量曲线的不同组合轨迹代表了什么含义,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是否相同。然后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实地数据考察,根据数据绘制出调研企业的产量曲线并进行讲解。起初学员并不主动,所以笔者通过自身来带动他们,引导了两次调查,在此过程中变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不断为设置问题,让学员们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实操能力。

党校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进修学习。笔者认为教师的魅力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所以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广大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教师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尽可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2.建设横、纵向培训网络。开创全新的培训方式并不等于完全抛弃党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研究。在新形势下县级党校要抓住机遇,可以结合“转型一创新一跨越”的发展方向,从横向与纵向建立培训网络。

例如,笔者曾接手过一个案例,当地的县委领导不够重视经济管理教学,认为党校只要做好《哲学》《党建》《科学社会主义》这类课程,就算完成了党校的教学职责。所以笔者首先创建横向培训网络,争取得到县委领导的重视,让领导了解新形势下党校职责的变化,了解经济管理教学对于培养新时期县级党员干部的重要性。最后由组织部门牵头,从当地县政府的经费、设备、师资、基地等培训资源中抽出一部分给党校经济管理教学工作,并调动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加人经济管理教学的培训工作中来。

只有横向培训网络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笔者又着手创建纵向培训网络,纵向建立了由“县委党校经济管理教学一乡镇党校经济管理教学一经济管理教学专业协会课堂一经济管理教学走进党员示范户”四个部分组成的培训网。

3.全面推进研究式教学。县级党校经济管理教学可以从专题调研、党政论坛和调查报告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式教学,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人本地元素。例如,笔者在广州省韶山市某县级党校从事经济管理教学工作时,采用了拓展培训学习法。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直销行业,笔者将它引人到县级党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来,主要通过场景模拟,培养基层党员干部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了解在现今的经济形势下,团队合作是企业避免出现经济问题的途径之一。让学员们学会如何激励团队队员,磨练学员的意志力、自信心和创造力,并且在后期着重培养学员的办事效率和管理效率,告诉他们现在的经济与效率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培训对于他们今后的岗位工作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自身的管理能力相对提高了,更适应新形势下对党政干部的要求。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5

(一)培训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

党校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相对单一课程,其主要是受到我国目前师资队伍以及经济情况的限制因素影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缺乏投入一定的设备参与基本课程的教学中,所以日常的教学课程比较僵化和单一,授课内容主要是思想教育为主,缺乏生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缺乏和老师的互动性,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对于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和热点经济问题没有进行结合讲课,培训过于传统,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学生也无法获得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学习,从而有悖于学员参加党校培训的目的。

(二)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时较少

随着时代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学员在经济管理课程的学习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而现有的课程课时比较少,在教学中无法对所涉及的诸多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且课程开设较晚,对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比较书面化,无法很好地结合实际进行讲课,从而导致学生对经济管理课程的学习热情下降,不利于教学课程的良好开展。

(三)师资力量不雄厚,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经济管理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在相关的教师资源方面缺乏有经验、有较高学术研究的教师。因此,在培养相关学员方面,缺乏一定的教学基础,并且实践水平还有待提高,因为对于经济管理课程的设置大多需要结合实际应用出发,因此在对学院授课时,老师师资力量不足很容易导致学员学习视野无法得到拓展,无法很好地满足学院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地提高经济管理方面的师资力量。

(四)教学课程设置没有因人而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党校教学课程的设置并没有结合不同学员的自身需求来设定,参加党校培训的学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担任的是不同的职位,所以学员的素质和基本的能力、知识等都有所不同。就目前党校教学而言,忽视了学员个性化的教学,忽视了个体的重要性,不利于经济管理课程充分实现其应有的教学目标,没有因人而异的教学课程设置导致了日常教学效果的欠缺,需要针对不同学历开设教学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员的教学质量,促进学员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改善党校经济管理课设置的措施

(一)对党校经济管理课程设置加强重视

重视党校经济管理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参与经济管理课程教学,通过相关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提高教学的课程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从而更好地用在日常工作岗位上,有利于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做出较为合理的决策。

(二)根据不同的学员开设不同的教学课程

党校课程教学的设置应该做到因需施教,根据不同学历水平和知识素养来合理地开设经济管理课程,课程的设计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结合学员的工作实际,多讲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满足社会经济目前的发展需要。此外,授课老师要对教材课程进行研读,将一些最新的实事新闻结合起来进行授课,从而提高学员的关注和学习,这样也有利于学员日后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资格水平

党校经济管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注重学员日常的实践活动和经济管理理论的结合,这就对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老师的考核,加强培训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员。此外,要对学员的学习加强监督和考核,确保经济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党校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教学知识,学生大多数都是被动学习,减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在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选择多种形式如师生互动、组织相关实践活动等,从而改善学生对学习经济管理的热情,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200-02

管理能力训练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活动训练,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绩效管理水平,能利用团队实现组织目标。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都开设了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开设管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比较少,但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训练而不是知识,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应该独立出来,成为提升学生管理能力的专业课程。

一、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一)企业对于管理者能力的要求是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因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的融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重视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实践管理能力的人才,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共识。一般情况,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难在毕业时就招聘入企业的管理岗位工作,缺少了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企业是非常希望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能直接跟企业管理岗位对接的,这不仅能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损失,而且能减短创造经济效益的时间。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直接原因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是不同的,学术性大学的办学经验对高职院校是不适用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业以及以后的发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相关的专业理论。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模式,而能力是素质最主要载体,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把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

二、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材并不多,比较多的是以某个行业或某个管理层为基础的培训教程,内容基本上包括管理理论认知、计划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等。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企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为基础,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从现有文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本课程与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基本相同,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依赖于传统教材,无法突破教材,部分教学内容还是注重理论性。

(二)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虽然在课堂上能借助故事、游戏活动、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些方法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更多时候还是强调的知识传授。尤其对于高职学生,原本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有厌学心理,甚至对于不太贴近生活的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等教学也兴趣不大。

(三)教学手段

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的板书,稍微有条件的安排多媒体教室,就是一套简单的PPT课件,很多时候PPT课件也是由word文档粘贴复制过来的。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使得课程的教学缺乏灵活性。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减弱学生学习热情。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

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也注重实践教学,除了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外,也努力做好各管理职能的能力训练作业和单元测验,但在实践教学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没有有效的实践方式,没有及时更新的实践内容,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等,造成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名存实亡。

三、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话和探究来营建一个全新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有效的教学模式,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体现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应贯彻“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的原理,强调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高职有意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积极体现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和富有启迪的故事阅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知识学习中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的真谛。

2.区别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当前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基本上开设的是管理学原理课程,但凭借管理学原理进行设计的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需要,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便逐渐独立出来。从课程教学的内容上来看,管理能力训练课程与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体系基本相同,但本课程的侧重点在能力训练上,所以从教学内容上应区别于管理学基础课程。

(二)改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对其加以整理和加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本课程案例教学法应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以贴近实际的案例为资料,让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结论。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仅仅是一个案例提供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去查阅资料,内部讨论分析,讨论过程中的困惑,教师给予启发。在教学中,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管理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引入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青睐。为增强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应积极引入项目导入式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高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还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教学模式“以项目做引导,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做引导”为基本理念。在管理能力训练整个课程中,设计一个总项目,然后为了完成这个总项目,再设计出一个个具体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就是一个任务,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把相应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任务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可以设定某个实际的企业经营为一个总项目,根据总项目在规划出个个具体的子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任务分析,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整合完成的任务形成方案,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三)改进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一些复杂的案例以及图表利用电子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但增强视觉感受,而且节约课堂时间。电子课件制作的各个模块可以风格多样,甚至能影像音一体化,动态的展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在校企合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共同组织编写教材,同时,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开拓视野,还可以编写学生学习辅助用书。其次,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和开发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后,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比如,外聘兼职教师指导教学、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给学生进行管理讲座,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等,从中挖掘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素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但形象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对实践课程比较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动手操作的比重。

1.增加ERP沙盘模拟训练

ERP沙盘模拟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借助ERP沙盘模拟,学生能够强化管理知识、训练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管理理论认知、计划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领导能力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几大模块外,最后应当增加ERP沙盘模拟训练。ERP沙盘模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教学系统,使学生在前期管理知识学习和管理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团队合作、全局观念、职业定位等会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2.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根据条件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中顶岗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情境中提升管理的经验和能力。

管理能力训练课程教学要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既要体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知识应用、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又要满足实际企业经营对管理者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加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尤其是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市场用人需要。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7

1991年,江苏省土地管理局和徐州市土地管理局被国家土地管理局评为“全国土地管理教育先进单位”;连云港市局于京翠、南京市局丁和庚、扬州市局向韶被评为“全国土地管理教育先进个人”。同年,徐州市局孙超被评为“全国土地管理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先进工作者”。依据不同对象和学习方式,江苏省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基本上可以分为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岗位培训班、专业证书函授班、专题培训研讨班、电视培训班、自学考试班等类型。(1)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岗位培训班1988年以来,江苏省土地管理岗位培训工作首先从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领导和业务骨干抓起,先后举办过多期市、县级土地管理局局长和业务骨干培训班,以及县(市、区)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讨班。①市、县级土地管理局长培训班第一轮市、县级土地管理局局长研讨班。第一期,1988年3月12日—3月27日举办,65人参加,副省长凌启鸿在研讨班结束时讲话;第二期,1988年8月30日—9月12日,56人参加;第三期,1989年9月15日—9月30日,80多人参加。3期研讨班共培训县级局长以上领导干部200多人,地点均在南京农业大学培训部。教材以国家土地管理局编写的《土地管理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采取自学与听课相结合,联系本省土地管理工作实际,研讨江苏省土地管理工作重点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训期间,省局的局、处领导和有关专家教授参加讲课与辅导,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经考核,参加培训学员全部获得“土地管理基本知识教育合格证书”。第二轮市、县级土地管理局局长岗位培训班。1991年,在第一轮集中培训的基础上,举办第二轮市、县土地管理局局长培训班,重点学习土地管理基本知识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理论。第一期,1991年12月5日—12月18日,参加者39人;第二期,1993年3月15日—3月26日,参加者50人。地点均在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内。两期培训班都邀请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省委宣传部等有关人员作形势报告,并对土地管理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有关市土地管理局介绍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城市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监察等方面的经验。②土地管理业务骨干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市、县土地管理局业务骨干,地点在扬州农校举办。教材除国家土地管理局编的《土地管理基本知识》外,还有省土地管理局编的《土地管理丛书》和扬州农校土地管理专业自编的教材;培训时间2~3个月。参训人员主要是系统学习土地管理概论、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管理法规3门必修课,以及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管理4门选修课和5个专题讲座,学习时间210学时。第一期,1988年4月1日—6月30日,参加者83人;第二期,1988年9月5日—11月2日,参加者52人。所有参加学习人员经考核均获得合格证书和扬州农校颁发的结业证书。③县(市、区)长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讨班该班由省土地管理局承办,主要学习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研究和探讨江苏省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此类研讨班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发文并纳入县处级干部年度培训计划。第一期,1992年4月13日—4月19日,在苏州昆山市举办。参加者有全省30个县(市、区)长、土地管理局局长以及省有关部门领导共100多人。研讨班上,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邹玉川作了《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综述》的报告;上海、福建、广东、杭州等省、市土地管理局的领导和专家介绍了他们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全体人员还实地考察了上海虹桥经济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和昆山经济开发区。此后,研讨班的报告和论文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书名结集出版。第二期,1993年6月9日—7月4日,在无锡县举办,研讨内容:我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基本理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江苏省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等。参加研讨班的有分管土地管理工作的县(市、区)长30人。省土地管理局领导和福建省、重庆市、上海市土地管理局局长,以及无锡市、昆山市的领导参加讲课,研讨班人员还考察了无锡市的开发区。第三期,1994年5月4日—5月10日在太仓市举办,来自全省23个县市的领导及部分土地管理局局长共60人参加了研讨班。省土地管理局局长杨向杰、国家土地管理局处长刘玉杰作了专题讲课;上海市、昆山市领导介绍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全体人员还实地考察了浦东开发区、昆山和太仓经济开发区。(2)专业证书班1988年,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土地管理<专业证书>教育暂行办法》;1989年,江苏省土地管理局制定并下发首期土地管理专业证书班(函授班)教育计划(以下简称专业证书班)。专业证书班招收省、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在职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上,具有5年以上工龄,并具有高中或相当高中文化程度,且身体健康者,学制2年。专业证书班采取半脱产的办学形式,理论教学时数为800学时,学员经过自学、面授辅导、作业、考试考查等教学环节,凡达到岗位所要求的大专层次专业知识便可获得证书。该证书在土地管理系统内适用,作为评定和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管理职务和其他职务的任职资格的依据之一。第一期专业证书班于1989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土地管理测量系举办,招收学员81人,坚持学完者55人。该班在扬州、徐州设立两个面授点,曾开展过6次集中面授。1992年,经国家土地管理局复查通过,认为该班符合国家教委和人事部的有关要求。1990年9月,为加强对专业证书班的管理,省土地管理局成立“土地管理专业证书班”领导小组,由王印才、倪骥程、钱智敏、程遐年、张周莱、费仕良6人组成,王印才任组长。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8

一、前言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性人才,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想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那么必须参加实训课程。因此,实训课程建设质量的高低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须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一些实用性的人才,那么相关的实训课程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当中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我国开设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建设实训课程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虽然实训课程在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完善,但是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仍然还 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实训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

(一)实训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不系统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虽然已经设置了相关的实训课程,但是这些实训内容几乎都以比较分散的形式存在的,分布于多门相关课程当中。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部分还主要以单项性实训为主要实训模式。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过程当中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训内容相对于理论内容来说占据的比例还非常的小。第二,实训的内容深度不够,非常的简单,不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实训内容的不规范性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总之,实训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不系统以及采取固定的训练模式都影响了实训课程的建设。

(二)综合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

开设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为了更加明显的突出实训的特点,也开设了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训课程。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开设虽然对实训课程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性实训课程所设置的内容还比较分散,在系统性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二,综合性实训内容的层次与国外相比还比较低。第三,综合性实训课程在规范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难度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小。第四,采用的实训模式还是比较固定的,灵活性方面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授实训课程的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低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通过实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实训课程的讲授过程当中,必须有一个专业素质比较高的教师。讲授实训课程的教师所接受的理论方面的教育还是比较多,参加的实际培训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因此,从事实训课程教授的教师专业素质的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

三、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所遵循的原则

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在实训课程建设方面虽然采取了比较多的措施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建设的不合理性,至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去及时的认识清楚,以此来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因此,我们在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实用性与仿真性原则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对相关实训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两个首要原则就是实用性以及仿真性的原则。实用性以及仿真性原则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程建设过程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实训的特色,即使实训所设置的内容与真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到实训内容具有较好的仿真性以及实用性。实训内容在进行设置的过程当中,要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的让实训内容与实际情况相接近。总之,实用性以及仿真性两个方面的原则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训课程设置当中必须遵守的。

(二)完整性与动态性原则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对实训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除了要必须遵守实用性以及仿真性两个重要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守完整性以及动态性的原则。动态性原则是为了提高实训内容的复杂程度、系统性以及层次性。大部分实训内容都采用静态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实训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显现的非常的单一,层次性比较低并且系统性也比较差。除了要遵循动态性的原则之外,还要遵守完整性的原则。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进行实训课程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对设置的实训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此来保证实训内容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在保证实训内容具有较高的完整性之外,实训内容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总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进行实训课程的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于若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建设的途径探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3).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26-02

0 引言

现阶段必须要促进并解决前期融合的基础上已经体现出来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依存、补充、引导和渗透的问题。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集成到控制、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全面信息化,以及产品本身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正是这些问题的突出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完全融合,很难再区分出是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上体现还是工业产品体现信息技术。高校在两化融合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其专业领域覆盖了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工科专业,数学、生物技术等理科专业,以及经济、管理、法律、传媒艺术、外语等文科专业。从目前高校的专业部署来看,其将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中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出适应“两化”深度融合阶段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既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又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最重要体现。

1 两化融合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

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和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点:具体分为以下两点:

(1)两化融合需要创新型人才。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阶段,需要一大批符合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创新型人才:①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具备专业工业生产的知识、既懂信息化又懂相关领域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②以计算机科学、IT信息技术技术、软件等专业为代表的学术创新型人才;③以工程技术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开发人才为主要代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④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的工业应用型人才;⑤具有组织协调、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相关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管理型人才;⑥有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⑦具有操作虚拟经济和工业实体经济能力的技术管理类人才两化融合需要创新型人才。

(2)两化融合背景下的工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传统制造业的人才与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难以有效融合,正是影响两化融合成 效的关键因素,人才融合的落脚点又在人才培养上,因此,真正的实现两化融合必须从人才培养上抓起,培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管理技能,而且需要有技术技能。现代工业实现了其追求其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是以牺牲一定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实现工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相关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而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正是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 各类大学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模式

因为各个学校的定位、师资和所处的地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是不同的,通过分析聚类,可以把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分以下四类:

(1)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往往比较强调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知识传授,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的经验和优质的师资力量,理论研究能力比较强,但对企业经营运作以及管理决策方面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一般都结合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过多的安排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较为扎实,而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欠缺。

(2)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高素质”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综合型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的法律违法和监管的相关知识。在课程的安排上,综合型大学一般涉及的课程门类比较宽泛,课程的信息量大。

(3)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理工类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都体现了学校专业背景,提倡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理工基础类课程并举,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工科基础知识。例如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电信服务企业治理结构研究、通信运营管理和通信经济学等。这些高校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引入了大量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的虚拟现实技术,例如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软件等。

(4)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载体,根据企业对用人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培养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在“订单式”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健全校企合作体制,逐步形成了“双向选择、联合培养、灵活组班、课程嵌入、平行推进”的组织实施模式与运行机制,成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亮点和创新。

3 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改进建议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种“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趋同化严重,工科院校应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又能突出本身优势和特色的模式。

(1)借鉴各类大学的培养模式,突出工科特色的培养模式。

工科院校应该吸收“实践技能型”和“专业核心型”的优点,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为主的综合模式。这样,既可突出自己的特色,又可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采取综合兼容模式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为主导的模式,可以解决工科院校的文科力量相对较弱的问题。理工科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来说,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即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课程,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如数学、会计、通信技术、计算机等,学校应该制定鼓励措施,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多选择一些理工科的课程,鼓励学生修双学位。

(2)深化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长期形成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种类型的课程以及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这三种修课方式不会有多大变化,我们要鼓励工科院校多开设新的、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更贴近实际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不断变动的社会实践的学习要求。努力做到把理论学习作为主线,把实验室作为试验基地;同时进行相关实践教学,例如学校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贴社会需求,增加社会亟需的知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环节上,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缩短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双专业交叉型、综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开设如科技概论、通信运营管理学、工业经济学、计算机编程等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设计,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科特色。

(3)实践教学体系特色化。

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应该不同程度地安排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工具软件的教学,例如Excel、Mindmanager、SPSS等在管理中应用的内容,以及团队管理软件、工作计划安排软件等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等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性课程。充分利用工科性院校的背景,借助诸如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的师资,开设技术普及性实践课程,如网页设计、数字处理、图像处理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维护等。

开设以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销售模拟实训、证券炒作模拟实训等为主的专项训练,以工商企业管理实训模拟训练、ERP沙盘实战模拟训练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为主的综合训练,实现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

(4)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行至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一方面构建起由“教师、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共享知识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由“情境体验、沙盘演练、软件模拟、顶岗实习、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构建实践平台,从而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相互融合,相互推进。

(5)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

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适当调整、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格证书”认定的要求对接。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的“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有“管理学”、“管理技能开发训练”“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等;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推出的“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市场营销师”、“人力资源师”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有“市场营销管理”和“销售实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等课程;与信息产业部和用友软件联合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ERP系统应用实训”等课程。

(6)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化。

所谓“教学资源共享化”就是充分利用工管结合的优势,合理利用校内的现有资源,使不同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现共赢。一方面,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工科专业各学院实验中心的师资和实验条件,来学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及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管理学院的教师和实验中心也可以为全校开设公共选修类实践性课程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如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实训模拟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经济管理专业的“管理与技术”的特色得以较好地体现,也可以使工科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的训练,成为一个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芹,刘风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制度创新[J].科技与教育,2009,(2):94-100.

[2]喻靖文.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式”“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掌学报,2010,(12):20-21.

[3]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3.

[4]王柏玲.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1):51-54.

经济管理培训课程例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法律纠纷案件也随之增多,企业权益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权益的保护,必然涉及其经济效益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企业都选择了用经济法律培训来增强员工的经济法律意识,提高企业职工尤其是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法律素质,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企业法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法。笔者曾对管理干部进行过经济法培训,也做过青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工作,现根据自己对企业培训的经验及相关理论研究,对企业法律培训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与对策。

1 企业经济法培训概述

企业经济法培训是指企业或针对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人员经济法素质、能力和对组织的贡献,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一种法律培养和训练活动。其目标是提高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使员工在工作时能够依法办事,避免纠纷的出现,以法律途径来保护员工和企业的权益。法律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法律智力投资。企业通过投入人力和物力对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的培训,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经济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升值和公司业绩的提升,最终获得投资收益的一种企业投资行为。

经济法律培训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获取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以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管理和法律具有密切的关系,培训师接触的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培训中可以将其它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进行传授,使企业能够了解到更多最新的法律资讯,开拓企业管理的思路,进而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2 国内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研究现状

多年来企业经济法存在的风险一直是企业多种经营风险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之一,因此也成了企业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风险问题。其高发案率,低执行率,以及高败诉率,或者打赢一场即使赢却拿不到钱的官司的无奈与尴尬局面困扰着企业,因一笔官司或一笔欠款葬送整个企业的案例绝非危言耸听。

吕景胜等人就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221家中小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这些企业中有198家在最近3年内发生过经济法律纠纷事件,达到有效问卷的89%。其中又有174家企业发生了债务的拖欠,占整个问卷中的79%。而与此相对比的得到足额赔偿的企业却还不足33家,得到一半赔偿的企业也仅有56家。而在我国将近4000万家企业中,90%以上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相较大型企业而言,法律风险问题更多、更普遍,管理措施更落后,法律风险隐患更大。基于此,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法的相关培训已势在必行。

3 如何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

笔者是高职院校教师,同时也是企业培训师,曾经做过管理干部培训班经济法培训,也做过工培训班的法律基础培训等,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以为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法培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企业经济法培训的课程目标设定原则

培训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突出培训课程的法律定向,培养企业员工掌握基本的法律课程内容基础,使学员最大程度地将理论基础和实际岗位工作相结合。②法律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目标培养要相互结合,或者说所设课程的目标必须满足并适应企业经营生产发展的目标。例如,一些国际商务型企业,企业的员工应具备从事国内、国际、交易等综合能力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此类企业员工经济法的培训目标应围绕“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进行设置和确定,不然经济法律课程培训目标的确定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③培训课程还必须结合培训对象的接受程度及特点进行设置,做到“因人施教”。④所设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具备针对性,而且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性,以满足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双重需要。⑤培训方式必须严谨、优化。对于在岗员工的培训,必须结合以下特点:其一,作为成年人,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自主的学习者。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经济法培训,应采用个案、现实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方法来缩小与先前知识结构的距离,通过案例分析等活动,来有效促进对已有实践和知识进行反思。其二,经济法律培训还必须内容严谨、语言规范,逻辑性强,使学员深刻感受法律的魅力。

3.2 培训实践

笔者结合培训实践经验,总结出四种基本途径来对企业的中高层、基层等各层次员工进行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1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选取特别重要,其重点应放在讲解公司合同、经营、国际金融贸易、劳动法律制度、担保法律制度等相关的经济法律与风险防范知识上,此类培训所涉及的人员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培训组织和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法律知识水平,能真正做到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企业各重大事项进行把关等。例如,讲公司法时结合“国美事件”,分析探讨控股股东的诚信、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诚信问题,可使公司高管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再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案例,一些掌握公司核心秘密的员工集体跳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来分析企业怎样防范泄密风险。

3.2.2 普通岗位员工经济法律培训

企业在各项岗位知识培训过程中,必须留出时间让普通岗位员工进行经济法律知识学习,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法律意识。

3.2.3 公司经济法律风险防范培训

企业与自然人一样,同样需要“日常保健,定期体检”,在“稳健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上,其必要性、重要性与自然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此类培训,即“日常保健”,可每年举行1-2次。它涉及的范围及内容均较广泛,给经营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以有效的经济法律培训。

3.2.4 新法的宣传培训活动

一些事关公司财产与权利的新法,必须进行宣传培训,因为知识较为新颖,员工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

除此之外,企业经济法因涉及合同担保制度、合同证据问题,关乎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企业领导除了做好基础的培训外,还必须加强企业合同的管理,重视合同的审查工作。企业合同作为关乎企业产品营销宣传、产品经济利益的获得,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员工对合同的订立到履行这一动态过程的管理,这一过程大致分为谈判、签约、担保、审批、履行、结算,而其前提就是具备经济法律知识,随时掌握合同的问题,并及时上报。合同订立前应审查其合法、合理性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以防出现“秋后算账”的情况,甚至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及个人的法律素质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期持之以恒的进行坚持,让企业每个人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只有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才是企业得以长久生存的前提基础。每次培训后,还应积极和学员进行沟通,收集他们有效的反馈信息,并统计这些有效数据,总结经验,以备提升下次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项之能,李恒根.企业合同管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思考[J].天然气工业,2008,28(6):102-104.

[2]吴洪玉.运用法律规范经营是减少经济纠纷之关键[J].河北法学, 2000(4):46-47.

[3]刘银来.SYB创业培训中法律知识教学方法及有效运用探究[J].企业导报,2011(14):58-60.

[4]戴孝悌,陈红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案例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112-115.

[5]吕景胜.我国中小企业法律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