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诗歌艺术鉴赏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7 16:51:49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例1

1.动词

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增强诗歌的气韵,给人以犹美的享受。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绿”字,既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象,又表达了诗人要开创变法新局面的理想,还透露出诗人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真是言近旨远啊。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再如苏轼《蝶恋花》“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形容词

形容词犹如新娘化妆用的胭脂,能揭示出诗词意象的神韵,传达出诗人的内在情感。如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以虚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疑,揭出别后难忘之情。再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字,“细”字,不仅表明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悄无声息,而且精确传神地写出了春雨“润物”的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3.虚词

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再如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空”字,表达了思妇(或游子)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4.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再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印保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了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萧”、“滚滚”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声态与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情感慷慨低沉、苍凉悲痛。

6.表颜色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词人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我们该如何鉴赏?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因为古人讲究“诗以一字论工拙”,才有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与锤炼。优秀的诗人总是追求炼字的,优秀的诗歌中总有许多运用贴切词语描摹物态、抒写情怀而使境界全出的范例。从近年高考来看,诗歌鉴赏非常重视对语言的品味鉴赏,而其中又以赏析诗人的“炼字”为主。所谓“炼字”,指的是诗人写作时用字的推敲。赏析“炼字”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对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作出分析鉴赏。

1.从字的本身属性入手

字的本身属性主要指字音、字义和词性。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向来为人称道,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个“绿”字是形容词,能给人强烈的色彩感,此处活用作动词后,更给人春风吹绿江南岸的动态美感。另外,因为古代诗歌具有音律之美,有时我们从字音的平仄韵律和声音的或悠长或短促、或高亢或低沉入手,也可以赏析出古人炼字的缘由。

2.从修辞入手

炼字炼得好,往往又是因为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段。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中的“绿肥红瘦”四字之所以好,妙就妙在以“红、绿”二字指代海棠花、叶,不仅简练,而且形象;又将“肥、瘦”移用来形容叶的茂盛与花之凋零,这就更能表现诗人无限伤春之心。

3.从语境入手

关注语境始终是语言鉴赏的第一要素。落实在炼字的赏析上,就要求我们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所炼之字与句子其他成分的搭配,最后再赏析使用该字的效果。例如对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危”二字的赏析,我们就必须结合“泉声、危石”来分析“咽”,结合“日色、青松”来分析“冷”,还要结合全诗来赏析这两个字对表现整体意境的作用。对炼字的赏析,绝不只是孤立地分析一个字,而是要看它处于语境中的地位,要分析它在营造全诗意境中所具有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又该如何组织答案?

在组织答案前,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诗歌,找准诗人用得最为精练传神的字。然后,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意象与所炼“字”的关系。记住,评价这个“字”时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炼字的感情基调。

答题步骤一般为: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是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需要注意的是,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题。如下面一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D缴,孤飞自可疑。

注:D(zēng):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问题:有人评论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的“低”与“冷”字用得很奇崛,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解答此题时,可以通^联想、想象生成相关形象画面(低低的云,冷冷的月),再结合具体语境(暮雨苍茫,一只离群的孤独的大雁在寻呼伙伴)来赏析“低”与“冷”字之妙,切忌仅仅说些生动形象之类的空话、套话。

参考答案:低,在诗中指低低的云;“冷”,在诗中指冷冷的月(步骤一)。月冷云低,衬托出大雁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步骤二)。只一“低”与一“冷”字,就写尽了诗人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步骤三)。

拓展练习

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①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①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问题: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简析“知”和“斗”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花》。②石燕,《湘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似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问题:有人认为首联“残”和“空”两字最为传神,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问题:诗家说此诗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而“留”和“听”二字最传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先表现了年复一年的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分析“又”字的作用时,要结合整句诗,诗人正是在面对年复一年的时光流逝中使用了这个“又”字的,从中还流露出了个人情感。)

2.“草木”本无情,但“知”“斗”二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其爱春、惜春之情,生动形象。(赏析诗人的炼字,回答时要紧扣语境和修辞。)

3.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诗歌艺术鉴赏例2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17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理解和欣赏诗歌,真正能够感知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技巧,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内蕴,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灿烂文化;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感悟 ,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

诗歌鉴赏需要在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之美、画面之美、艺术之美,这是基础,也是高中诗歌教学的重点。很多时候,学生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能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高中诗歌鉴赏一定要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开始,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风格特点和社会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文句,想象诗歌中人物形象和画面场景,把握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抓住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字眼,理解诗歌的选材、绘景和艺术手法,由此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需要先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经历和作品风格特点,感知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逐句了解词的内容,感知这首词中词人在展现在都门外喝酒饯别的具体场景时,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情态描写来展现送别时的场景,将诗词散文化的。再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感知词中的作者和其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住最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和句子:“无绪”“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此来感知作者抒发的离别时的难舍和想象离别后的思念。这样才是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才能再进一步上升到鉴赏的层面。

二、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注重诗歌与绘画的融合,体现诗歌的感情内敛之美和意境之美。要想真正感知中国古典诗歌,学会鉴赏中国诗歌,一定要懂得欣赏中国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重要方式。中国古典诗歌常常是将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之中,以此来更为全面细腻地抒发个人情感。诗歌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从把握意象开始,抓住诗人创作时选用的特殊意象展开想象,将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景物,将客观的物象还原成染上感情的画面和意境。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创作的场景中去,把握诗歌中意象的客观特点和带来的主观感受,以此来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寻找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特点,学习想象和联想,掌握一些基本的术语概括诗歌的画面意境。

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知作者选择的意象。首先让学生找到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让学生找出典型的意象,通过想象再现词中描绘的画面场景,感知其客观特点以及带来的主观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些意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感知词中描绘的雄奇壮阔的画面,以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作者对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三、理解诗歌选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创作的艺术之美

诗歌艺术鉴赏例3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56-1

初中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和背诵一定量的诗歌,更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赏析中国古典诗歌,感知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希望能够给学生一把打开诗歌殿堂的钥匙,引领学生在诗歌的国度含英咀华。

一、引导学生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想象诗歌的灵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就没有真正的诗歌,诗人借助想象营造良好的意境,创作精彩美妙的诗歌。学生欣赏诗歌一定要有想象能力,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当时的生活场景,走进诗歌意境,和诗人进行思想沟通、灵魂对话。想象就是沟通读者与诗人的最好桥梁。初中古诗歌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画面组合,通过想象,进入一个诗人描绘的生活或社会场景,感知诗人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每一个学生都能背诵默写,但是能够背诵并不代表就能真正感知诗歌内容了,理解诗歌精神了,感受诗歌魅力了,更不能代表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了。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感受诗歌意境,感知诗人形象,感知诗人思想,继承和发扬诗歌的艺术和精神才是真正的弘扬文化。我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洞庭湖、岳阳楼、孤舟、栏杆等具体意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描绘,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再现当时的诗人处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慕名登楼,手扶栏杆,看着浩瀚无边、波涛汹涌的洞庭湖,感受到洞庭湖的雄劲壮阔,看看自己的年迈多病,亲戚朋友没有一点音信,再看看自己的一叶孤舟,诗人不禁纵横。借助想象,你仿佛置身当时的场景,和杜甫看到同样的场景,看着这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满脸的愁苦,无尽的感伤。

二、鼓励学生联想,体会诗人情感

联想是理解诗歌情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文化共融,情感相通,通过读者(学生)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体会,展开联想,去体味古典诗歌的情感和哲理,是我们学生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体悟诗歌情理。

例如,学习杜甫的诗歌《春望》,如果仅仅告诉学生这首诗歌的情感就等于让学生囫囵吞枣,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题,也不能真正感知诗人丰富情感,也谈不上理解和鉴赏诗歌。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当时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感知诗人情感,诗人在这首诗歌中抒发的情感很丰富,很强烈,也很直观。介绍背景之后,让学生感知这首诗歌表现的就是安史之乱后的情景,山河破碎,战乱不断,诗人离开家园,失去和亲人的音信,“花溅泪”“鸟惊心”诗人无尽地伤感,战争一三个月没有停止,亲人几个月没有任何音信,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对战争的痛恨、对国家的担忧,使得头发掉了很多。然后,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很久不见父母的心情,进一步比较,自己只是没有见到,而诗人深处乱世,对亲人的感情比自己更甚。再看报道的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每天带来的平民伤亡,国家的满目疮痍等,联系这些,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样,通过联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直接或间接体验,去更好地感知诗人抒发的情感,从而真正理解诗歌情感,和诗人进行灵魂沟通。

三、明晓诗歌术语,把握诗歌艺术

欣赏古典诗歌,既要感知诗歌内容、诗人形象和情感,也要感知诗歌艺术。诗歌借助于各种艺术形式(手法),更好地服务诗歌内容。学生如果熟悉各种艺术术语,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艺术,更好地读诗做题,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通晓表达、修辞、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术语,这些术语要记住,理解透,并学会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例如,学习刘禹锡的《秋词》,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背诵,还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感情,欣赏诗歌艺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古一今(自己)对比,“逢秋悲寂寥”,而作者却言“秋日胜春朝”,既是对比,更是作者直接抒发对秋的热情赞美、喜爱之情;“晴空一鹤排云上”,诗人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表现秋的“形美”,“便引诗情到碧霄”紧接上句直接感受,作者诗情勃发,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表现诗歌神韵之美。对比手法分析,形与神的分析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艺术。

这样,学生在感知诗歌意境和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歌鉴赏的术语,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和艺术,感知诗人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为表情达意服务,更好地感知诗歌形象,体验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价值。

诗歌艺术鉴赏例4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分类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描写。一般要注意诗人观察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观察角度的变化、形色声味等)。

3.抒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点明主旨。如,“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三、常考题型

1.鉴赏修辞手法。指出某句诗词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2.鉴赏表达方式。明确指出诗歌中主要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3.鉴赏表现手法。指出诗歌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并结合诗句分析其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4.鉴赏结构。指出诗歌在不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卒章显志、过渡等)

四、答题技巧

把握答题模式熟知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诗歌艺术鉴赏例5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诗歌艺术鉴赏例6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赏析诗歌,能够很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灿烂文化。初中古诗教学时,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育的重点,尽管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总是非常低。学生非常喜欢古典诗歌,但是不能够很好的赏析古典诗歌,感受不到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因此,教师通过有效策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果,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引导学生诵读成韵,读出诗歌情感内容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受到情感的共鸣,更好地感知诗歌的艺术。

比如学习杜甫的《石壕吏》,引导学生诵读一定要突出作者在诗中的沉郁顿挫,忧伤悲戚的情感;而学习《渔家傲》要读出诗人的苍凉悲怆以及壮志难酬的情感;学白的《望天门山》就要引导学生读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与奔放,感知诗中的瑰丽想象;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就要让学生读出诗歌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慷慨悲壮、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感;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所表达的是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引导学生朗读他的诗歌一定要读出的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时候,结合具体的实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节奏地朗读,读出声音的高低强弱,读出语速的快慢缓急,读出诗歌的节奏,让学生的能够很好的根据诗歌节奏通过诵读了解诗人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时读出诗歌的思想情感内容更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读诗歌更好地感悟诗歌的思想,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诵读来表现诗歌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情感、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近作者。

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思想情感

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内容,只有真正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艺术形象,更好的体会诗歌所蕴含的艺术,才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真正的谈得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是有关调查显示,现在的初中学生所学的诗歌,98%的学生都会背诵,但是只有40%的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浅层意思,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够真正的读懂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对诗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有一定的感悟。因此初中诗歌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能够读懂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

比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了解这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使学生体味所谓的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友人离开时的难舍难分的留恋之情,了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等的,只有在学生把握了诗歌的基础内容,鉴赏才有了基础。

三、重视叫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诗歌

诗歌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古典诗歌具有语言简约,内涵丰富的特点,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学不得法,很难真正理解诗歌意蕴,把握诗歌内涵,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融入新课改理念精神,重视教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诗歌,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而言,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第一,抓住意象进行诗歌赏析。意象就是诗歌中的形象,这种形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一个个个体连接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整体,这就是我们所说意境。鉴赏诗歌,要从意向出发,品味物象特点,及其中融合的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进一步鉴赏诗歌的意境。比如,在欣赏《沁园春・雪》的内容时,有这样一句话: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进行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握“晴日”“雪”这两个意象,感受意象的特点,在晴天,骄阳高照,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白雪在红日的照耀下,如同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意象连接起来,构成的一种意境,非常美,同时,作者的情感,对雪的赞美,对中华大地的热爱,就能被鉴赏出来。第二,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鉴赏诗歌。每首诗歌都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体验,都是作者主观情感认识,通过语言的展现。是诗人内心声音的真实流露。诗歌创作也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此,鉴赏诗歌,需要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了解作者当时创作诗歌时的情感,只有对作者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读懂诗歌,读懂作者通过诗歌要告诉我们的话。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心情,从而了解整首诗歌的内涵。第三、抓住“诗眼”进行诗歌鉴赏。古人作诗很讲解对字句的推敲,尤其是一些关键字,作者都是努力推敲,力求使诗歌能够一字传神。这些画龙点睛的字词就是诗眼。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鉴赏。比如,“红杏枝头春意”“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两句话的诗眼分别是“闹”和“弄”字,简单的两个字,使整首诗歌平淡中显出神奇,使诗歌情趣盎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进行诗歌鉴赏,深入品味,进行想象和联想,才能有效体味到诗歌独有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入鉴赏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进行鉴赏,要突出学生鉴赏的主体性,只要学生掌握了有效的鉴赏方法,教师就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自主鉴赏合作探究,了解诗歌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很重要的内容,通过诗歌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效体验到汉字的精美,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通过教学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品鉴诗歌的方式,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诗歌教学效果。

诗歌艺术鉴赏例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中生已经接触到不少优秀诗篇,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还是比较茫然的。毕竟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欣赏与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相应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广泛阅读、知人论世

要想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必须了解诗歌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创作背景。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品德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进而去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

如研读唐诗,有必要了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前,诗坛上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多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这实质上反映了诗的作者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得意与失意的两种生活状况,使他们成为高调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或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者,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米。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精神风貌。“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其间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通过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叙述,蕴含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其实,像宋词等其他的古典诗歌的鉴赏,我们同样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才能让学生“洞察本事”,把握诗歌主旨。

而要“知人论世”,其主要途径便是读书了,纸上得来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可是受益匪浅啊!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

二、考析词意,疏通章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歌作品,读懂诗歌的每一字、每一句。而读懂诗歌绝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而这正是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源头活水。正如吴小如先生提出的“通训诂”、“明典故”,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所以,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如诗的题目,是诗的眼睛。诗题往往能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如诗题中包含“送”、“别”、“忆”等字,则基本可以确定是表现离情的。另外,教师还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仔细推敲。有时,一些古典诗歌会运用典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注释、调动积累、考析词意,去理解诗中典故和其他关键词的含义。

三、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艾青说:“所有的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

既然如此,诗歌的鉴赏也一定离不开想象。无论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与诗人的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创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如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入其境、悟其情。如此,才能充分领略诗歌无穷无尽的美。

四、揣摩意象,感受诗情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诗人往往借助外物(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揣摩意象是感受诗歌意境、风格及作者情感的前提。

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等,这些诗中的意象成了他们表达情志的载体。所以鉴赏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串联各组意象,想象意象组成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动静的结合。意象色彩的冷暖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静寂凄凉。而意象的虚实动静相互映衬结合,往往构筑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展示意境,传达情感。

诗歌艺术鉴赏例8

(说课稿)作者:许志东

一、 背景分析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好导向,受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然而由于这些古典诗歌离我们时代久远,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状态我们知之不多,这便给鉴赏增加了不少难度。另外,这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命题的内容、范围、方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是我们备考复习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 教学目标设置与分析

这是高三专题复习课,根据复习内容特点和复习设置的意图,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考试要求

了解《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的规定,让学生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与考试要求,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有章可寻,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2、了解掌握艺术还原法

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作者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把生活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艺术还原法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是一把开启诗歌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学会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

(二) 能力目标: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

这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的一个考点,《考试说明》指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重点理解诗的语言,把握诗中的形象”,因此,把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定为能力目标。

(三)美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

鉴赏诗歌——尤其是鉴赏情景诗、咏物诗,能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这就是我们的美育目标。

三、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了解掌握艺术还原法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师讲”(叶圣陶语)。即:使阅读主体学会独立阅读、筛选、鉴赏与评价。这就决定了教学的关键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诚如吕淑湘先生所说:“教学生要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你不给他钥匙,即使再多宝贝,他也拿不着。”因此,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阅读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在实践中获得阅读鉴赏的真谛。因此,本课将重点设置为了解掌握艺术还原法。

2、 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因此,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是重点。然而,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较古远,生存状态与生活体验和我们差别很大,读者理解鉴赏意象就有难度;再者,意象有虚实之分,实象侧重客体事物的再现,虚物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效果。所以,又把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分析

按照著名的教育技术家瑞奇鲁斯的观点,在充分考虑目的性、可操作性、新颖性的前提下 ,有效地选择媒体,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能综合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记忆,便于学生在认知图式上建筑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围绕教学目标来选用的,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进行知识的课堂内化和布控,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1、本课属于高考总复习课,拟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型”的教学方法。课堂双边活动重在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

教师的导:

A、课堂导学: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符号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导讨论、评价,同时做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订正。

B、课后导练:将课堂知识加以引申发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考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的学: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出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课后,认真进行发散引申训练,力求能举一反三。

2、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学法,用屏幕显示诗歌意象的画面,能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鉴赏诗歌意象。

六、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本课的课型与教学目标要求,将教学过程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导入

教学一开始便放映月亮这一个传统意象的画面,调动学生讲一讲有关月亮这一个传统意象的诗歌,一下子把大家带入诗歌的境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介绍考点

介绍《考试说明》中有关诗歌鉴赏的内容,让学生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及考试要求,使学生的复习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第三部分:分析意象及艺术还原法,鉴赏诗歌意象

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俗话说“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学无定规,重在循规。”在教学过程中,先介绍意象的概念及注意事项:1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2知人论世看意象。通过显示图象,介绍黄昏这一个意象 ,让学生对意象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分析最具有权威性的高考试题,总结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艺术还原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艺术还原法:

还原 情境

符号—— 意象—— 意境—— 主旨

联想想象 情感

这符合人们由感性到理性、由个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容易接受。

诚如夸美纽斯所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要容易得多。”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因此,本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比一比,提高动手能力。看一看屏幕显示的语言符号,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还原出诗的线条、色彩、画面、意象、意境,再动手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画出来,然后,将自己的感想与大家交流交流。其间,重点还原、鉴赏《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意境;还原、鉴赏贺铸的《青玉案》的结尾诗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分析意象,把握情趣;分析2000年的高考题《约客》。正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不同的人,他的阅历、思想、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还原出来的意象也会发生差异,通过交流,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提高能力。

第四部分:小结巩固

这部分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了三道思考题,这是课堂内容的延伸与发散,第一道题是2003年北京市春季招生的试题,要求鉴赏诗中“大雁”这一传统意象,这题对应“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第二道题要求鉴赏“轻舟”这一意象,还原诗人的情感,这题对应“知人论世看意象”;第三道题要求鉴赏诗歌的意境。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学会“渔”。

七 评价分析:

1、教学过程评价:这课节教学方向性明确,体现了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高考导向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传授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力求作到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践,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诗歌艺术鉴赏例9

选材更加注重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摒弃过于强调思想性的偏向,以抒写作者健康的、正常的思想情感为主。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是民族英雄在特定条件下写出的铿锵之作,实际上绝大多数诗词都是个人即兴而作,表现个人的生活,抒写自己的情感。江苏卷选温庭筠的词,既保留花间词虚拟女性抒情主人公的风格特点,又巧妙避开花间词的不太适应中学生阅读的思想弊端;既体现艺术性,又不合思想性,还原诗歌抒发个人情感的本来面目。

命题表面上看变化不大,实际上难度有所增加,符合“求稳,渐变”的考纲要求。往年的诗词鉴赏题,常常或是借由题目、作者、注释来交代相应的人物、环境和事件,或是提示人物的遭遇及作者写作本诗的背景,引导考生去正确理解诗歌,继而把握诗意主旨。在保持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今年略微调整了局部知识的能力考查,命题角度的调整使得考生无法凭借题目、作者、注释大体把握诗歌主旨、语言风格,转而需从整体上观察把握,进行鉴赏,丢掉了“拐杖”,这就很好地落实了对考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考查的要求。

体现“求稳,渐变”的考纲要求,增加难度,今年出现一个近乎“极端”的试验性现象:削弱了对原始文本的“阅读”,强化了对外部材料的“延伸”。最典型的堪称北京卷《柳堤》的两道题,非但不要求结合所选诗作,甚至在题干里特地告诉考生要脱离原始文本,直接去分析在题干前半部提到的那些“其他同类诗歌”。这种命题方式首次将阅读题延伸,关注点正式转向到原始文本的写作思路、艺术特色上,扩大阅读区间,提高答题难度,重视分析运用,体现课改精神。如果今年尝试成功,以后会发展为一种趋向,值得关注。

细细分析今年的17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表面看差得不多,但是对答案的要求差异很大。

答案科学准确,当然是所有试卷的共同要求,大多数试卷只要求意思答对即可,少数试卷要求精确。精确指答题角度要准确,答题内容要全面,分析语言要深刻。江苏卷堪称这方面的典型。字面的和隐含的,眼前的和以前的,实写的和虚写的,概括的和具体的,如有缺漏,势必扣分。要求考生读得清楚,想得清楚,还要写得清楚。其实,答案的要求与江苏在课改以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文学性的理想化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透过题目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今年17套试卷的诗歌阅读材料文字都不多,从阅读量上减轻了考生的阅读负担,这是一种很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做法。如安徽卷和湖南卷各选一首七言绝句,江苏卷《梦江南》词都只有二三十个字。诗歌阅读材料好不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精当,在于命题者是否认真检索选择。希望继续坚持下去,不要太为难考生。

二、 2013年诗歌鉴赏复习建议

1. 抓住诗歌抒情的本质特点来鉴赏诗歌。

为什么诗歌鉴赏复习效果不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做题而做题,从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叶嘉莹先生在《迦陵论词丛稿》一书里指出:“我们鉴赏诗歌,不该只是简单地把韵文化为散文,把文言变成白话,或者只做一些对于典故的诠释,或者将其勉强纳入某种既定的理论套式之内而已,更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能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如此才是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之创作生命的真正完成。”叶先生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结合诗歌文体特点,强调诗歌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应该着重注意它的抒情特点。

诗歌是诸多文学体裁中最富激情、最具感彩的文体。诗人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所以我们鉴赏诗歌,对诗歌的认识和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诗人的情感常常是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并不都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准确捕捉诗的形象。充满激情,用心去感受诗人的激情,在诗歌欣赏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诗歌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激情、最具感彩的文体。

我们只有抓住诗歌的本质特点才谈得上真正鉴赏诗歌。

2. 通过直接阅读诗歌原作来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诗歌艺术鉴赏例10

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说过,诗歌是文学的顶峰,也是文学的最高样式。的确,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多少年积淀下来的诗词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同时,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一节中,明确说明“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其中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作为文学顶峰的诗歌鉴赏是高中文学审美教育的必要途径。

我们知道,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诗歌蕴涵的文字之外的意思,在于符号之下负载的意象、暗蕴的哲理、流淌的音韵、跃动的情趣等。所以,研读诗歌,我们就会发现,诗歌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就是诗人在诗歌语言中凝结而成的“情境”,所以,在本人的诗歌教学中就尝试紧扣诗歌“情境”核心逐步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做法。

一、准确而又全面地解读诗歌文本,通过想象来“设境”

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它注重用词炼句,讲究反复推敲。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话和所写的文章不一样,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来表达尽量多的内涵,也就是文学理论中的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这些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所以,要能很好地鉴赏一首诗歌作品,能准确而又全面地解读诗歌文本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本人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对于诗歌作品的“翻译转化”过程。“翻译转化”其实是套用文言文阅读的用语,也就是能将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尽可能形象传神地转化成现代汉语,甚至带有一定的文学性,以减少鉴赏过程中的文字障碍。为此,在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中,本人利用语文随笔的机会训练学生诗歌的“翻译转化”能力。当然,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非常艺术的转化,但是,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我始终紧抓“准确”一点不放,因为如果这一步的文本解读出了偏差,那后面的鉴赏就不可能完成了。

当然,我训练学生这一能力其实就是想要进一步训练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来创设情境的能力。

众所周知,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丰富、新颖、大胆、奇特的想象,对于创造成功的艺术形象有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著名诗篇中,都充满着十分奇特、大胆的艺术想象。这些想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过去、现在、未来,天上、人间、地下,无所不包。

二、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融“境”入情,再造形象

在诗词鉴赏中,学生根据诗词的“翻译转化”进行再次创造想象,这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比如,利用以前时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伴着枯藤、老树和归巢的寒鸦声中,踟蹰远行。所以,就这样,在诗歌的鉴赏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让自己去代替诗人。这就犹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学生根据生活的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就这样,学生也就能够“设身处地”,通过假设自己就是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中,想诗人所想,感作者所感,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真正做到了融“境”入情。所以,当学生能够做到这一步之后,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的意象,要写这样的事情了,最终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三、立足“情境”,高屋建瓴,条分缕析,专题突破

如果说,上面的两个步骤是解决了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的话,那么,这一步就是要将诗歌鉴赏由整体转为专题,解决一个怎么写的问题。所以,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就注重专题考点突破。

根据近几年江苏语文高考的诗歌鉴赏的题型以及相关的考试说明,我们了解了诗歌鉴赏考查主要从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旨、诗歌的语言以及诗歌的表现手法这几大方面来出题。所以,当学生融“境”入情,基本掌握一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之后,这时就需要有所针对地加以强化训练,因为高三学生毕竟还是要参加高考要分数的。所以,我就采用专题的形式,从各个考点加以复习强化。并且补充学生在每一个考点中诗歌方面的相关知识,比如历朝历代著名诗人的语言风格、主要的表达技巧、修辞什么的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我们知道,在语文学习中,要求往往就是提示,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我还强化了学生的仔细审题和规范答题意识。因为,不同的问题它都有一定的明确指向和回答的格式,只有有针对性的分析作答才是合理的,能够拿分的。比如,学生做到题目是问“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时,我会适当迁移,拓展提问学生,诗人是如何来描写这幅画面的。不同的问法意味着不同的答题方向和重点,所以,当学生在仔细审题和规范答题有了强烈的意识之后,提高得分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古人云,诗言志。所以,当我们鉴赏以写景、叙事、抒情为主的古典诗歌时,如果抓住诗歌“情境”这一核心的话,应该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神与光.论艾青诗歌及文学史形象.文学评论,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