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2:11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1

全球化,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而在全球化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甚至是各个国家联系走向更为密切的风向标,因此全球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是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各个国家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也将本国的国际贸易作为主要的政府工作甚至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国策进行经营,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然离不开国际贸易的发展,只有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去,才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成长,才能够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尤为重要,而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之前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以及实践活动内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内容,各个国家关注的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也从单一化发展为多边化了。全球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内容也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并有了新的研究价值。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选择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一侧面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展开一番剖析和论述。

一、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

全球化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给各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创造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局面。就国际贸易而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可谓是给其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全球化下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问题,首先是在新的全球化发展状态下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领先地位会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上有怎样的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状况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其次是国际贸易所主要涉及的商品跨国交换中在交换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采取了何种相应的具体措施使得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能够获得双方的认可,以及国际贸易全球化体系下跨国公司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带来的影响;而作为国际贸易中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WTO,当中国加入这个组织成为其中的一员之后,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怎样的冲突和矛盾,而进出口贸易政策也随之发展了怎样的改变。而就具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说:第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国际贸易也就与中国的经济贸易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了,而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改革也牵动着国际市场上相关政策和交易活动的改变,这也就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关注点和研究内容,其中有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机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机器解决措施研究、人民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杠杆作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在发展中的理论问题研究,只有贸易协定以及应对贸易冲突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势必产生交易不平衡,也势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本土夕阳产业产生巨大的冲击,加剧竞争,贸易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的不断转变也势必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相应的产业中进行贸易保护壁垒的建立,而在贸易保护体制和理论下,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和交易中就难免产生冲突和矛盾,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才能够在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下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能够更好的获得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势必涉及到许多法律问题,各个国家在贸易过程中制定的规则各不相同,在具体的国际贸易过程中,虽然有相应的国际交易规则,但是涉及到一些内容还是存在法律方面的漏洞,而这也会给许多国家之间在贸易往来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其中也就衍生了类似与驰名商标保护及海关边境措施的使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法律效力的辨析,垄断法以及反垄断措施所面临的若干调整和VTO反倾销价格承诺规则和使用方法等热点问题;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给各个国家在交易中发生争端,这些争端的解决机制和具体措施则直接影响着贸易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国际裁决这些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对于国际贸易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而在加工贸易是当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劳务和商品所在,而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贸易方式和生产机制与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升级则是决定着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是否能够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给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带来新的气象和新的发展道路;而如何在科研投入和制造业中加大投入,使得加工贸易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每一种贸易方式都与货币息息相关,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易涉及到货币之间的兑换,而这也使得货币汇率,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动态影响以及国际货币对于国际贸易顺差的走势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特点和需要关注的焦点,总而言之,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思路、新动力,也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新热点,我们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从国家政策层面以及国际合作的大局观出发,做好国际贸易的相应实践活动以及理论研究和发展,那么就能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迎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百花齐放美好局面。

二、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

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发展,其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体制。H-O-S定理和多边贸易体制就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内容。H-O-S定理,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要素价格均等说可以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报酬趋于均等。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是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替代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是要素价格呈现均等化趋势。萨缪尔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理论被称为H-O-S理论,它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即WTO所管理的体制。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是多边经济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织方,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的管理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能够及时有效在体制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各个交易方的自由、平等贸易;在WTO事务中,多边贸易体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不产生不良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使贸易尽可能自由地流动,这一方面意味着消除壁垒,另一方面意味着保证个人、公司和政府了解世界上的贸易规则是什么,并使他们相信,政策不会发生突然的变化。《WTO协议》是涵盖范围广泛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文本,冗长而复杂。但几个简单而根本的原则贯穿于所有这些文件,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多边贸易体制主要有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以及是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而经济一体化则是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多边贸易体制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推动的。总的来说,国际贸易在理论体制方面的不断丰富给国际贸易的实践活动发展有指导作用,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据可循。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未来展望

全球化的推进对于丰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而国际贸易理论不可能一层不变,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活动则会不断的给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案例和改变的原动力。具体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新方向和新未来来说,首先,是贸易保护政策方面的变化,我们的国际贸易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化,最大化分配,通过贸易活动让各个国家的输出产品和劳务能够在竞争中更好的发展,也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能够获得产品技术上的引进和提升,因此贸易保护政策,特别是其中的夕阳产业保护理论等这些明显有着保护本土产业发展而拒绝外来产品进入本土市场的政策需要进行相适应的调整,需要从大局观的层面有效的进行产业改革和升级从而为国际贸易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活动提供更好的保障;其次,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合作必将更为紧密,而在这些合作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然和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关系很大,而各个国家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则来自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内容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直接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意味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系到未来各个国家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组织WTO,在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中,建立全球贸易保障机制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WTO成员,各个国家可以通过本国进口增长、关税变化及反倾销措施等情况对贸易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WTO成员承诺约束现行贸易开放水平,不采取任何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并每两年向WTO通报一次落实情况。事实上,WTO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扮演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遏制者"和"终结者"的角色,为全球经济避免滑向深度衰退设置了一道"安全阀"。在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势必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而这些变化则将与实践过程中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从全球化国际贸易热点和焦点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体制发展概述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展望等方面对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必然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内容和新趋势,但是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上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合作中做到共生共赢,那么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都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王知桂.比较利益原则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贡献[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2]朱应庚.从历史看西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战线 1982

[3]周俊.国际贸易 理论、政策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02

[4]赵亚平.国际服务贸易 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08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2

然而,由于《国际贸易》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式重讲授轻互动、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问题。为了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运用型的专业国际贸易人才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将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的探索和体会出发,浅议高等院校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二、当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当今,国际经贸形势风云变幻,错综复杂。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本应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国际贸易形势的新变化要求。然而,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就数据和内容来看,都明显滞后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化以及新趋势,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结合社会需求,理论和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例如,讲到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时候,欧洲债务危机是当前的热点,但是课本上并没有相关的内容可以讲授;当讲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章节的时候,目前欧盟成员国已增加到28个,但课本上欧盟的成员国数量仍然是25个。可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时补充教材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既可以避免照本宣科,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最新贸易现象的敏感度。

(二)教学方式重讲授轻互动

当前,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填鸭式”教学、“一言堂”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提问和讨论环节,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维受到压制,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课堂上没有学而仅有教。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高效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如多媒体技术,但大多时候只是粉笔的替代品,教学课件中文字性描述多、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运用偏少。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信息量非常大,很多时候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加上讲课老师为了方便使用电脑,很少到学生之间进行走动开展互动教学,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厌学情绪明显。

(三)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笔试为主,大多按照期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方法计算得出总评成绩。试题类型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题型,主观题型少、客观题型多,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能力”的特点,考核试卷甚至出现连续多年使用一套卷子的现象,考试内容滞后。通过单纯的理论考试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全面反映出来,特别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的国际贸易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导致学生缺乏提升专业能力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前突击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提高《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补充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顺应、跟踪>!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一堂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力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有利于讨论和质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根据国际贸易课程不同章节的侧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提问启发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讨论式教学法等方式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由于案例多为贸易热点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可以避免学生精力不集中的局面;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挑选合适的视频文件等多媒体资料开展教学,配合教师的讲解以及总结,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比如,当讲到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结合《大国崛起》纪录片中的视频一并讲授,多样化的教学资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改革考试方式,增加实践能力考核

鉴于目前国际贸易课程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重记忆、 轻能力”以及“重理论、轻实践”引发的诸多弊端,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由原来的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向教学全过程考量综合反应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的技能水平方式转变:即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的比重,期末卷面成绩由70%下降到50%的比重,采取全程化、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回答问题情况、参与辩论赛和讨论情况以及分小组进行国际贸易案例学习的效果情况等方面。上课考勤主要根据上课有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考量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约束性;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效果;小组案例学习效果评价,可根据PPT成果展示和汇报情况来评价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相互沟通和交流。教师在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3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11

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国际贸易的发展已不再单靠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的作用愈来愈大,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服务贸易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全年服务进出口额超过五万亿元人民币,增速达14.2%,实现了服务贸易“十三五”的良好开局。服务贸易正成为对外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引擎。面对国际服务贸易这一国际经济贸易的新增长点,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将《国际服务贸易》这一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那么如何加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用人才,已成为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服务贸易》现已成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开设此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生了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理论与政策、服务业跨国经营、世界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历程和现状、国际服务贸易协议、传统国际服务贸易、新兴国际服务贸易以及国际服务外包等问题。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也较多。在大多数院校,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注重教师的教,老师们大多已经习惯遵从大纲的安排,备好理论,围绕理论重点或难点,填鸭式教学,将自己所熟悉的这些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被动的接受知识,被动的去学习,其中不乏囫囵吞枣的现象,并没有把这些理论完全的消化吸收,教学内容很容易被学生遗忘。实践教学结果告诉我们,这种传统的以单方面授课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传授,很难培养出学生对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讨能力。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反映出的问题

2.1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

《国际服务贸易》从理论上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细化,从实务上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国际服务贸易涉及领域十分复杂,而其实务性知识与货物贸易差别较大,大部分学校的国际服务贸易相关课程仅都是围绕服务贸易的理论、政策来进行教学,很少有服务贸易的实务部分。所用的大多数国际服务贸易的课程教材,也几乎都是注重大篇幅的理论讲述,可阅读性降低,学生自学积极性不高。一部分新教材开始设置引导案例、阅读资料等,但缺少这些内容与理论的联系,没有给学生一个如何运用理论分析现象的范例,学生看案例成了看故事。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纯理论化,让学生很快将该课程定义为枯燥的专业理论课,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

2.2课程教学方式单调化

《国际服务贸易》涉及到旅游服务业、运输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服务贸易、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领域,但由于目前我国大学教师入职以学历为标准,从业以科研为首位,使得该课程的绝大部分授课教师在学科理论上学富五车,但在具体行业的运行模式、操作流程上却是知之甚少,这一现状直接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仅以理论授课教学为主,实务操作教学匮乏,使教学与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需要脱节,与市场发展脱节。

2.3课程缺乏专业师资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是近几年才在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普遍开设,?@使得大部分授课教师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该课程,或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该课程。授课教师大多是长期教授货物贸易为主的专业课教师,形成了一定的货物贸易教学思维。如果对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不够充分、对服务贸易相关理论、规则、政策的了解较少,学校也没有组织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这样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师资缺乏也成了该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3《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改革建议

3.1启发式教学,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教师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学内容,比如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分成项目,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由学生在课下采取看课件、视频、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完成;课上则基于项目化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加强与学生就学习内容的探讨,共同研究国际服务贸易中的热点,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从而获得对国际服务贸易更深层次的理解,讲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借鉴货物贸易实务操作软件,开发相应的服务贸易模拟软件,通过建议国际服务贸易实验室,让学生认识到服务贸易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同时,还可以与一些旅游、运输、银行、保险、文化等服务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设立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与实际工作岗位有更多的接触。

3.2增加案例数量,丰富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是丰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的较好方法之一,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收集到更多更好的贴近教材内容、符合教学进度、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案例。同时,这些所选案例又必须是有时效性的,因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过时的服务贸易案例很可能已经不能很好的诠释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也就无法在课堂上取之用之。这就要求教师在该课程的准备过程中,需大量翻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查找并整理出与课程大纲相关的、能反映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热点案例。在教学讲解相应部分时,充分应用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我国服务贸易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服务贸易相连,一些贴近生活的鲜活的案例,会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该课程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与货物贸易有很多现成的案例教学参考书不同,国际服务贸易的案例需要教师去搜集、整理。笔者的经验是从主流媒体去搜集,比如中央二套财经频道,或是一条与国际服务贸易相关的新闻,或是某一栏目的专题报道,或是某一经济学家的访谈,都为我们提供着最新的案例。还有一些政府门户网站,比如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都是在备课阶段查找案例的有效途径。案例搜集后,教师还应根据教材内容、所讲知识点,与案例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通过案例引出理论或通过案例加强知识点理解的效果,还可以设计一些围绕案例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将案例教学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3.3教学与科研结合,提升师资水平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4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1.面对WTO。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2.专业导航。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3.专业培养。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2.就业方式差异。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作者:王卓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国晖,吴易风.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4(04):118-136.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114-036

伴随着加入WTO,中国急需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惯例,通晓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的管理类人才。国际贸易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开设迎合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分析了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强并可供实际操作使用的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理解各种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措施:并熟悉履行进出口合同的流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多,专业性强。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分工和国际市场,介绍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以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特点是理论性,政策性强,内容比较枯燥。而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先行课程中较少涉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至多在政治经济学中,在商品价值,劳动分工理论有简单提及。因而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陌生,感觉比较遥远,一开始接触该门课程容易缺乏学习兴趣。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往往偏爱该部分的学习,但由于条例多,内容繁琐,特别是贸易术语部分,术语多容易混淆,再加上学生比较少地接触到贸易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困难,由此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感。

(二)学生英语基础差,国际贸易教学难以真正地达到效果

虽然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并非为了培养外贸实用型新型人才,然而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如国际贸易合同以及各个条款的举例,单证的讲解,难免会涉及到部分专业英语。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之前即使学习过专业英语,但涉及的贸易英语相当少。

(三)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式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课程专业性强,知识性强,学生自学困难,需要大量的教师讲解和指导。由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教学过程自然不够生动,互动性差,学生学习相当被动。事实上,国际贸易课程知识量大,各章节相关性弱,如果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吸收,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依据主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制定的,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两大块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课堂学习积极性,基本技能的掌握缺乏评价机制。而课程的考核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调动。由此,需要结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相应地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特点。

1、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讲授体现一个“广”字、“新”字。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间商品交换基本规律,了解各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同时,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含人文,社会科学,经济金融,法律等多个学科内容。由此,笔者在讲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广泛涉猎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在相关章节中增加了国际贸易地理。国际金融等知识,在讲解国际贸易特点的时候,结合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商业习惯举例讲解,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由于国际贸易政策性、时事性强,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讲解中,教师如果着重突出一个“新”字,联系时事,热点来讲解,能够教会学生热心关心身边的经济贸易领域新闻,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如在每堂课中留足5~10分钟,请同学轮流讲解与贸易有关的新闻时事,并和学生一起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讨论时事。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学生收集的时事资料将又成为教师上课的新案例,从而实现一个“双赢”的效果。

2、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提高吸引力,体现实作性。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虽然条例众多,内容复杂,但实际上有一定的趣味性。国际贸易实务中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习惯,谈判风格,文化背景,比较有趣。同时,国际贸易中还暗藏着各种商业“陷阱”,稍有不慎就会给商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落得个财货两空的结局。由此,抓住国际贸易中的吸引点来讲,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另外,国际贸易实作性强,在内容上安排部分章节相应的实践操作环节,如报关单的填制,报检单的填制。提单的填写,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外文的,内容安排上尽量强调基本和基础专业术语的学习,实际上大部分同学在经过培训后都能够看懂一份英文的信用证。

(二)教学方式上。多种形式相结合

1、语言启发式讲授,加上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展现形式。如采用提问启发式,尤其在第一堂课中通过问学生许多让他们感觉到很好奇的问题,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比如问一些为什么出口到土耳其的商品包装上最好不要印上绿三角的标志,为什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谈判后合同的签订中如何正确地表示商品的单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展现上,尽可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视听并用。国际贸易货款收付方式,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部分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在介绍运输方式和路线部分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国际贸易谈判部分,中国入世进程部分以光碟的形式组织学生收看讲座和记录片,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单调感。

2、案例式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的讲授中离不开案例。而案例的选择不在多,而在精,具有典型性,并和课程中要讲授到的知识点要有紧密相关性。在课程的讲授中,案例的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引入式案例,主要用来启发思考,然后引入主题的。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性强,这一类运用的不多。只是在讲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运用到了一些。二是“小案例”,即篇幅小,内容简单。一般涉及到最多几个小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讲授了知识点之后,通过此类案例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一种互动效果。这类案例在实务部分运用比较多,如审核信用证的要点。CIF贸易术语的特点等相关的讲解中都可以运用。第三大类是“大案例”,即篇幅稍多,涉及面广,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讲授中需要留够时间学生阅读。然后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之间甚至会形成一种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案例通常在一章或几章结束之后,如考查学生贸易术语的选择,货款收付方式,保险等综合知识的运用。案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3、采用角色扮演。实行模拟教学,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细节及标准和规则,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发挥了高职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如在模拟实验室内设计一个交易场所,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务谈判,教师在旁观察。从商务礼仪到专业知识进行点评。又如根据贸易背景材料,让学生模拟买卖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从贸易术语的选择,价格的计算到各个条款的拟定,对学生各项知识的掌握和具体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合同签订后,让各个小组将合同条款制作成PPT,轮流上台讲解,并请台下同学点评,指出不足点,最后老师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模拟活动以及轮流讲解中表现欲强,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的实训,模拟实践以外,更多的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带领学生参与或观摩商品展销会,指导学生参加产品推广活动,参观外贸公司,物流公司。并聘请部分外贸公司的从业人员如单证员以及货运,报关员等相关人员来开设讲座或讲课,增加学生对相关工作的体验和感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26-02

外商直接投资(FDI)作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目前已成为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甚至政治学研究的前沿之一,引起众多研究者关注,研究成果颇丰,但查阅国内相关期刊学术论文,至今未见对FDI相关文献长时间序列的研究热点分析。为此,笔者采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2005-2014年国内17种CSSCI期刊发表的部分FDI研究论文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找出薄弱环节,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FDI相关研究者、政府决策者和企业国际化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文献来源及统计

本文文献来源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影响力较大或与FDI研究密切相关的国内17种CSSCI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软科学》《财经研究》《财贸经济》《经济评论》《国际经济评论》《国际贸易》问题等。因单一检索方法遗漏文献较多,笔者采用多次、多级检索:先以刊名高级精确检索,检索时间段限定为2005-2014年,再分别以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在结果中精确检索。首先依据文章题目、关键词、摘要等,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删除会议通知、书评、简讯、简论、与FDI相关性较小文章后,最终选定866篇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各期刊均未统计增刊文章)。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尽管国际贸易与FDI密切相关,但主要是国际贸易数据报告,研究论文较少,未做统计;二是因检索设置条件、撰稿人水平所限,仍有很多高水平论文被遗漏。

二、研究热点追踪

综合大部分FDI研究论文题目、关键词、摘要等,将866篇检索文献分为8个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区位选择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与工资就业、生态影响与环境控制、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进出口与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与金融发展、其它(上述7个主题相关性较小论文)。交叉主题归为相关性更紧密主题。研究热点依次简述如下。

(一)区位选择与产业结构(20.09%,该主题所占比例,下同)

FDI区位分布及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及转型升级是国内近10年、也是未来持续的研究热点。FDI区位选择一般涉及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制度因素、集聚因素等。其中,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与交通成本、交易和信息成本、劳动力成本,市场因素指市场潜力及大小、市场接近性、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制度因素指政治、经济、法律、转型体制、贸易壁垒、政府政策及福利水平,集聚因素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劳动力及产业集中等。颜银根[1]采用面板Tobit模型,发现市场潜能、地理集聚、同源国效应、地区工资水平等因素对FDI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周燕[2]从FDI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转变、FDI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FDI与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转变三个层面,分析我国FDI产业结构的转变效应。

(二)人力资本与工资就业(6.81%)

从机理上看,FDI可以提高东道国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力资本总量,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罗军[3]利用200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发现人力资本较低阶段FDI拉动低技能、抑制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中等人力资本阶段FDI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无显著影响、低技能劳动力有负影响,高人力资本阶段FDI显著拉动高技能、抑制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冯伟[4]理论模型及计量检验发现,一定范围内劳动力成本提升对FDI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越过拐点值后产生阻滞作用。许和连[5]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发现外资企业通过影响劳动力供求对内资企业工资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资企业通过支付高工资行为对内资企业存在明显负向影响。

(三)生态影响与环境控制(8.55%)

显然,FDI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但FDI投资规模与投资结构也对投资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刘倩[6]对金砖国家1985-2007年面板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无论人均收入水平高低,FDI流入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O2排放压力;面板数据因果检验表明,较为发达国家FDI、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均存在显著联动关系,较为不发达国家CO2短期内影响FDI份额变动。朱平芳[7]对2003-2008年中国277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地方政府为保持本地相对优势采用竞相降低环境标准方式吸引FDI,发现环境政策博弈显著存在,环境规制对FDI影响不显著。

(四)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25.98%)

FDI在国家和区域间流动,带来产业内和产业间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备受研究者关注。谢建国[8]利用中国1994-2003年省区面板数据,发现外资企业比国内企业具有相对较高技术效率,FDI对中国省区技术效率提高有显著溢出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李晓钟[9]采用我国2002-2006年省区面板数据,表明FDI能明显提升区域一般技术创新能力,且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不明显。王鹏[10]采用2001-2010年十三省市经济数据,指出FDI对新产品产出促进作用明显,对专利产出影响不显著;官学合作、官研合作和产学合作对新产品产出和专利产出均有显著正向作用。

(五)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10.28%)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是FDI研究的核心问题。郭熙保[11]在基准计量模型引入外资特征因素分析FDI数量、FDI特征与经济增长关系,发现FDI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显著大于国内固定资本投资。随洪光[12]利用PCA方法测算主要发展中引资国经济增长质量,采用静态面板和系统GMM方法分析FDI作用及政府影响,指出FDI显著提升亚太、非洲、拉美地区东道国经济增长质量。孙宁华[13]运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建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发现加入FDI冲击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我国实际经济波动特征。

(六)进出口与国际贸易(9.47%)

FDI与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最重要的国际经济关系。其中,FDI的出口贸易影响是研究者关注重点。严兵[14]基于地区差异视角构建ECI指数,发现外资进入提升东部地区出口竞争力,未对西部地区产生显著影响,对中部地区甚至产生负作用。綦建红[15]从农业部门FDI对农业进出口贸易影响视角,对1983-2004年经济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发现农业部门吸引FDI和农业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稳定相关关系。

(七)金融发展与汇率变动(9.24%)

汇率波动和金融发展是FDI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十年国内学者也比较关注。毛日N[16]运用投资理论和汇率风险规避理论,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不确定性对东道国市场导向型和出口导向型FDI择机进入东道国市场的影响。杨海燕[17]利用全国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数据,从地上和地下经济两个角度对中国外资企业逃税规模进行宏观测算,指出外资企业助推中国经济增长,但逃税现象愈演愈烈对中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可持续性有很大负面影响。金洪飞[18]指出国际金融危机通过我国和FDI输出地之间的相对实际工资、相对实际GDP、FDI输出地的利率水平和实际广义货币、实际进出口总额、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我国FDI有显著不利影响。

(八)其它(9.58%)

进入模式与流入性质、房价、城市与城镇化等,研究者关注较少且比较分散。李善民[19]构建三阶段实物期权模型,指出东道国工程建设速度、经济增长率、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影响FDI进入模式选择,政策引导直接并显著影响FDI进入模式选择。况伟大[20]在存量模型基础上构建外资参与的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模型,理论模型显示需求环节外资流入导致房价上涨,开发环节外资流入导致房价下降;实证研究发现开发环节FDI对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FDI对房价影响大于房价对FDI影响。

三、结论与展望

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相结合,分析了近十年国内17种CSSCI期刊发表的866篇针对FDI研究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结论如下:研究热点主要有区位选择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与工资就业、生态影响与环境控制、溢出效应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等。汇率变动与金融发展是研究弱点,研究者给予的关注较少。进入模式与流入性质、房价、城市及城镇化与FDI关系研究等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每一个小方向研究文献较少。

总体看,近十年国内FDI研究因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使用经验数据不同所得结论不一样,部分文献缺少长时间的动态序列分析;国家、省域等大尺度层面研究较多,城市、县域等中小尺度层面关注不够;国别区位决定和国内区域分布决定研究较多,国家间或大范围区域间对比分析较少。对此,研究者应该给予较多关注。另外,未来几年生态影响与环境控制、人力资本与工资就业、区位选择与产业结构也将成为国内FDI研究者的关注重点。

参考文献:

[1] 颜银根.FDI区位选择:市场潜能、地理集聚与同源国效应[J].财贸经济,2014(9):103-113.

[2] 周 燕,王传雨.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转变效应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3):148-152.

[3] 罗 军,陈建国. FDI、人力资本门槛与就业[J]. 世界经济研究,2014(7):74-79.

[4] 冯 伟,邵 军, 徐康宁.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与外商直接投资:基于我国199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6):3-20.

[5] 许和连,亓 朋,李海峥.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溢出效应[J].管理世界,2009(9):53-68.

[6] 刘 倩,王 遥.新兴市场国家FDI、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关联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4):97-105.

[7] 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

[8] 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溢出[J].经济学:季刊,2006(4):1109-1128.

[9]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9):77-87.

[10] 王 鹏,张剑波. 外商直接投资、官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产出[J].经济学家,2013(1):58-66.

[11] 郭熙保,罗 知.外资特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5):72-65.

[12] 随洪光,刘廷华. FDI是否提升了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1):3-20.

[13] 孙宁华,黄 勇.商业周期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波动[J].国际贸易问题,2013(7):136-157.

[14] 严 兵. 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J].财贸经济,2006(8):51-55.

[15] 綦建红,王 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7(2):100-107.

[16] 毛日N,郑建明.人民币实际汇率不确定性与外商直接投资择机进入[J].金融研究,2011(5):42-57.

[17] 杨海燕,庄序莹. 在华外资企业逃避税规模及特征[J].财贸经济,2014(10):41-49.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11-02

一、引言

《国际贸易学》是“十一五”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规划教材,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日益增加,对外贸易公司数量逐渐增多,市场对国贸专业的基础性人才需求量加大。为了能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大部分学校将《国际贸易学》设为重点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应用以及世界贸易规则的发展演变,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国际市场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状况、形态、特点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也包括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和现实情况,从而使得这门学科的教材建设比其他经济类学科更为困难。当今社会处于知识不断更新,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名词、新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虽然国内众多学者会跟进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会推出该学科的新教材,但是从教材编写、审核、等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国际市场可能又会推出许多新的国际贸易政策、制度等,而这些最新的内容无法及时编写在新的教材中,所以无论怎么更新改版,总会存在教材内容的时效性滞后问题。

2.理论与实践不平衡。首先,由于学校的设施、经费等因素限制,同时学校硬件设施尚未建设完成,于是在体验式教学及参观式教学实践方面比较缺乏。从师资力量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未从事过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工作,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虽然理论性知识非常充分,但习惯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从而产生了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不能把学习到的理论基础知识合理地运用在当今世界贸易的现有问题中,对国际贸易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模式上,无法对当今世界贸易发生状况进行分析。例如:中美反倾销战争,学生只知道发生了经济战争,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生了战争,以及战争之后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一个学期结束后只记住了考试内容,不知道学的是什么知识,也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

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由于《国际贸易学》是专业基础课程,属于理论讲授。现在我校通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基本以教科书为主,教师往往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授,讲解中不分重点与难点,全部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被动的学习,直接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4.考核方法单一化。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于《国际贸易学》的考试都是传统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大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并且会有明确的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书本上的内容基本出现在试卷上即可。对于学生来说即使不去上课或者上课时不听讲,课后不复习,只要到了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划好的考试大纲,他们的成绩就可以及格甚至优秀。这样的单一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也无法检验学生是否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也不利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创新。

三、《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改革

1.选择性更新教材内容。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对教材的合理性和时效性进行全面评估,以防止教材过于陈旧,内容不符合实际,存在相互矛盾等现象。同时可在选择教材时适当听取学生代表的建议,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的收集、更新国际贸易政策、规定、制度等相关数据,从而进行合并教学,在授课中能很好地结合当下最新的实际案例,先给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随后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合并教学的过程要注意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研究,解决问题并达成共识,思维同步,创新性地完成教学活动。

2.校内和校外建设。首先,要在校内建立实训室。除了要建立国贸专业的软、硬件外,还可聘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掌握贸易规章制度、贸易进出口流程、外贸函电、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等知识,学生们可以在实训环节中通过专家指导,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国贸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又可掌握如何应对实际贸易上发生的各类问题。其次,学校与企业搭建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需注意的是要规范合作单位,这类企业一定要能提供合适的、安全的工作场所。由企业专家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学习,实行一对一的师徒模式,并让学生参与到企业贸易相关的工作中。学生实际操作时务必由师傅把关并指导工作,防止学生在工作中发生失误导致企业损失。校外实训可提升学生的严谨性,也对学生实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国际贸易的氛围,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四、《国际贸易学》教学方式改革

1.多媒体教学法。为了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相应PPT制作过程中穿插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及动画,坚决避免PPT里全是文字描述。同时还可将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上,与学生一同进入相关网站寻找最新的数据,有效地展示了最新国际贸易的动态。例如,讲到对外贸易量时,可以进入到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年贸易量。并且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历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自主分析,这样不仅加强了授课的权威性,还提升了学生研究的兴趣。

2.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课上模拟组建贸易公司,提出相关任务条件,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运货、银行等相关贸易人员,进行模拟贸易流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提出任务、介绍业务操作要点、辅助学生了解谈判、签约、出口等活动并对学生操作结果进行总结。通过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趣味感,让学生在模拟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3.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应围绕教学课程精心准备最新案例,准备案例时要考虑案例内容是否与课程内容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的是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大多应为最新热点问题或者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种真实的案例能加强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关税问题时如果麻木地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相关概念,学生很容易失去耐心,但是如果引用相关案例(中韩FTA签订)来讲授关税的分类和特点等,并且分析案例中相关关税措施对贸易产生的影响,不仅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且产生兴趣,这样对学生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产生了促进作用。

4.提问启发法。如果完全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一味照本宣科,学生会在课程还没有过半就因为觉得无趣而缺乏兴趣,往往会形成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低头玩手机、走神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还可以引用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切入主题,例如,讲述关税措施的时候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进口商品比国产商品贵?为什么相同的商品在我国与他国销售价格不同?

五、《国际贸易学》教学考核改革

多元化综合考核。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最终目的。因此考核形式应采取多样化,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还可以避免按考试分数定出成绩,导致大部分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气氛,针对国际贸易学课程,考核分数可以采取课后作业占总分数的10%,出勤占20%,课堂发表占10%,期末考试占50%,其他占10%的比例(其他包含、参加关于国贸相关的国家或学校等级考核以及其他活动大赛中获取证书或名次),形成一套学校考核与社会考核相结合的组合考试。

现实教学中部分学生经常会逃课,即使学生来上课,也并不都是100%认真听讲,因此设立20%的出勤和10%的课堂发言作为考核。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相同或不同的讨论话题,激励学生主动收集当今世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案例,让学生自己调查,搜索资料,整理分析并制作成PPT在课堂进行讲解,接受其他组员的打分及点评。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授课过程,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又结合了当今热点贸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考察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是否能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多元化综合考核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何婷婷.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微农业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03).

[2]张振举.《国际贸易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世纪桥,2012,(21).

[3]孙阁斐.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02).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151-03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科学。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货物买卖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与技巧,包括怎样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怎样核算价格、怎样报价、还价以及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履行,怎样办理运输、报关、报验,进出口业务的善后处理,还包括相关的函电撰写和各类单据填写。这些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征。根据调查了解,多数外贸企业希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经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无法胜任工作,说明现行国际贸易专业实务课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不小差距。

一、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多,更新缓慢且缺乏特色

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非常多,但无论是结构安排、内容还是案例引用上,基本大同小异,没有反映出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参考性不强。比如,有关国际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美国1990年重新修订了《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但大部分教材还在引用《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的内容。稍好一点的教材提到了《1990年美国对外贸易修订本》,但具体做了哪些修订不得而知。另外关于国际贸易价格计算方面,实际业务中需要考虑到出口退税部分的计算及出口退税工作的程序,但大部分教材都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师学历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外语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任课教师都是毕业后就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外语水平,但是由于缺乏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把握不住关键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影响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

目前多数学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模拟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进行。校内模拟试验课程借助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拟软件,学生在一个虚拟的贸易环境中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以及金融部门人员模拟操作相关的国际贸易流程,熟悉和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作方式。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运用,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技能,从而为将来从事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是模拟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较低,加上模拟实践软件与实际外贸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培养方面作用不明显。校外实习可以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生产流程和市场环境以及最新的国际贸易发展动态,将学校模拟教学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但是,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普遍面临实习难的问题,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学校的实习基地基本形同虚设,没有承担起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功能。

二、国际贸易竞赛及其准备工作内容

国际贸易竞赛一般分为知识赛和实践赛两个环节。知识赛以个人赛的形式,采取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国际贸易业务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实践赛以团体赛的形式,由知识赛合格的选手组成团队,每个团队由五至八名选手和一至两名指导教师组成。实践赛又分选拔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分别由赛区组委会和竞赛执委会组织进行。总决赛以跨国采购模拟洽谈会的形式举行,各参赛队以企业(模拟出口商)名义参赛,参赛的出口商品自行选定,但限定在日用消费品、食品、玩具、纺织服装、工艺品和电子产品等。竞赛内容包括参展计划书(中文)、展位海报设计与商品陈列、新产品会(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商贸配对贸易谈判(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和展后总结报告(中文)五个部分构成,根据各个参赛队的总得分情况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正式竞赛前,学生和指导教师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拟参赛的学校根据参赛的五部分构成和要求,在本校通过专业知识考试、外语水平测试等遴选出参赛选手候选人,根据候选人的性格特点、英语水平、性别组成几个参赛团队。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外,每个参赛团队需要广泛联系生产企业、外贸公司,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选出自己队的参赛产品,熟悉产品的性能、包装、价格构成、出口海运装箱情况及海运费的计算、保险费的核算、出口价格核算、索赔的处理等业务细节。产品选定后,各参赛队须拟定出自己的参展计划、参展商品的陈列宣传方案、召开新产品会,最后由指导教师及企业人员充当国外采购商,面对真实的参展商品,与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洽谈。经过几轮的校内比赛、筛选、优化组合成一至两个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竞赛。

三、国际贸易竞赛对国际贸易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国际贸易竞赛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为出发点,以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为考核内容,以企业对国际贸易业务员岗位技能的要求为考核标准,考察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国际贸易竞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热情,还在于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竞赛活动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经贸类专业高等教育质量水平。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更贴近现实

贸易竞赛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引领着实践教学理念由“重知识讲授”向“知识讲授、技能训练并重”转变。国际贸易竞赛很好地吸收了外贸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各岗位最新的技能要求,体现了当前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方向。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示范性作用,促进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通过竞赛了解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前沿信息,修订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重新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在充分吸收最新竞赛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切实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实操实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国际贸易竞赛作为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使教师更好、更及时发现学生实践操作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实践教学的不足,以此调整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更贴近国际贸易发展现实。

(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时常更新。国际贸易竞赛为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贸易竞赛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测。如前文所述,大部分国际贸易实务任课教师缺乏国际贸易实践经验,国际贸易竞赛为教师提供了解和学习国际贸易实践操作的机会。

作为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较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线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向学生传授技能、演示实践操作。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其指导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

参赛所带来的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主动从竞赛内容和企业用人标准出发,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参赛教师不仅可以把指导竞赛学生的经验应用到课程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和辐射,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繁杂、规则、惯例很多,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很枯燥。参加全国性的国际贸易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最终只有不到二十名学生可以参加最终的全国竞赛,但是前期的跨年级、跨专业的校内选拔赛、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相关培训、辅导、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水平的舞台,同时竞争机制也促成了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分组讨论、协作、自主学习、角色模拟、实务操练等备战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好的推动效应,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日常实践教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途径,可以弥补校内模拟实验所用实践软件脱离实际外贸工作、校外实习单位接待能力有限的缺陷。

国际贸易竞赛是根据目前外贸业务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计考核内容,在真实的场景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来评分。学生以团队形式参赛,以货物出口业务为考察对象,分成撰写参展计划书 、设计展位海报与陈列商品(布展)、通过新产品会宣传产品、与进口商进行贸易谈判、提交展后总结报告五个部分构成。这五个部分完全依据实际外贸企业对业务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的,如参展计划书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选出本队的参展商品。明确参展宗旨和目标,对参展商品所在的产业及产品进行调查和分析,规划出营销策略,制定人员组织和具体的培训计划,安排参展进度等;在新a品会部分,学生需要用外语和表演来介绍参展商品的特征及卖点,从中考察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和熟练程度,学生宣传产品的技巧和团队的合作默契度。商贸配对贸易谈判部分,通过评委扮演进口商与学生进行贸易洽谈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商品推介技巧和语言说服力、报价议价能力、合同条款的磋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商务礼仪及团队合作精神。参加竞赛的学生,在每一部分的实际操练过程中,边学边做,边做边练,提高了外语沟通、市场调研分析、产品宣传推广、报价议价等各项能力,实现了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竞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3(6).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国际贸易》教学的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也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某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因此,大学教师应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合理设置课程,改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出实用性的国际贸易人才。

1.《国际贸易》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国际贸易》课往往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而且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比如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或案例教学等方法的应用不足。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安排进行授课,即便加入一些案例分析,也很多时候缺乏时效性,而学生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被动地听讲和记录,缺乏积极地参与和互动过程,自然没有更多的学习兴趣。结果造成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只能纸上谈兵,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渐行渐远。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较快,相应的国家政策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国际贸易教学问题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应的教学内容比较落后,其中有一些已经跟不上贸易发展需求。比方说国际贸易有关的学术用语要求,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更新了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但是不少学校仍然使用旧版的教科书,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两个版本的差异引导学生完善学习。在这个国际贸易飞速发展的时代,与其相关的教材内容也应该得到有效改善。相关的教科书一定要结合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相应的新闻、政策等进行修改,这样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动态,结合典型的案例分析,把复杂的贸易知识简单化。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细分专题,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发展形势结合起来进行剖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国际贸易最新知识,有效引导学生对自身感受和认识进行深度和广度扩展,上升到一定的学科理论层次。

(3)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期末考试是学生修完一门课程的总结,是检验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掌握的运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但是,往往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要求,教师每到学期末就必须统一交齐试题和标准答案的情况下,教师大多采取笔试闭卷考试的形式。即便学校强调试题的多样化,但考试的内容基本局限于教材中的条条框框,而且都有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那他们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卷面成绩和出勤情况。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职业的倦怠感,影响不断更新业务素质的积极性。教师本身就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的贸易知识,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然而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等激烈的竞争中,教师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阻碍着教师们不断更新业务素质的积极性。另外,也有一些教师基础薄弱起点低,知识陈旧更新慢,他们同时受到来自于越来越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心有余力不足的自身压力。在双重的压力下,就早早放弃自我开发,使得缺乏敬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抓自觉把学习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不断吸取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提高理论素养,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业务能力,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2)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了解。热爱学生是师生情感关系建立的前提。教师要细心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师应该和蔼可亲、关爱学生,尝试与学生做朋友,这样教育处来的学生才是身心健康的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爱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3)教师的权威意思阻碍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学生是参与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但教师的权威意思或没有能动性的授课方式如机械般地按照教师进度表安排进行授课,只能消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起授课的时效性。教师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投入情感,要耐心听取学生的话语,真诚的对学生的陈述作出反应,就能够达到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能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国际贸易》课情感教学法的必要性

身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学会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要位置,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在人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情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才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才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才能努力学好知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所谓的教学活动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沟通交流,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流,并不是单纯的教师活动或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指引学生进行学生,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情感教学的力度把握不好就容易降低教学效率,太强或太弱都不行,只有找到合适的情感教育方式才能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才能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相反,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较差,就会给师生之间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所以,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效率,我们首先应该努力协调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为师生交流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

1.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主动摄取教师讲授的知识,影响着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能够更好地自觉和主动地接受各种教学信息。

2.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只有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才能为学生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师生之间保持最佳的教与学状态,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提升教学效率。

3.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创建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才能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教学效率,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热情,每一个教师都渴望得到学生的认可与进步。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建立,教师认真备课、教学的同时,学生受到教师感染也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学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

三、对《国际贸易》课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形成师生互动氛围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各章节的内容, 采用由教师重点讲授和一般讲授以及学生参与为主的形式。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灵活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例如, 对于刚刚学习专业课的学生来说, 理解国际贸易相关的概念非常关键。在讲解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的概念时, 可以举例说明上一年度国际贸易总额以及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 进口额和出口额, 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询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的数据, 分析相应的变化等,在下次上课前留出一定的时间由学生作介绍, 既可以加深他们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还可以增强其查阅资料的能力和自身的表达能力。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结合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这既满足一些愿意发言同学的要求, 也能对一些不愿意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锻炼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2.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

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采取合适的教学案例,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案例需要大量的案例搜集,而案例的搜集需要外贸部门的相关人员的参与,或者让学生及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合理选择案例,建立案例库。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一个好的、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另外,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3.应该改革大学的考试制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一种途径,但并不是目的。因此,考试形式多样化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以避免片面地按分数定成绩,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大学不同于高中,其考试方式应该以开放式为主。大学学习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假如我们一味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即通过试卷考试中的选择、判断、问答题等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按照标准答案给学生打分,这样与高中的应试考试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大学考试方式应该偏向与开放式,考试形式需要更加自由。

针对国际贸易理论课,考试可以采取笔试,口试或者以小论文等形式,笔试部分还可以闭卷和开卷相结合,一些客观问题采用闭卷考核,而一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式的主观问题可以开卷考核。另外,加大平时课堂表现的成绩权重,在授课期初就告知学生,课堂出勤、发言、提问等学生的准备和表现情况,教师都要认真记录在案,综合各方面给学生更为合理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姚蓓艳.《国际贸易理论》讨论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2008(1).

[2]张小萍,万玲.对《国际贸易理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9).

[3]李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8).

[4]王岩,高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6).

国际贸易热点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9-02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宛如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教学内容,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W,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自编教材时效性强,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软件购买,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交流金融信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要求嵌入F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丽华,谢伟杰.货币银行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9-141.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