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国际交流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7 15:56:04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例1

一年一度的国际档案会议和四年一届的ICA大会更是各国交流的好机会。今年9,8,来自全世界的档案工作者汇集到挪威奥斯陆对“信任”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同行们就信息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所带来的挑战进行了集中交流。不管他或她说汉语、英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还是其他语言,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要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可用。中国呼吁,为了数字档案的保存,不仅从档案工作自身去考虑,而且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这一更宽的角度、更大的视野、更高的使命去考虑。美国人说他们用ERA即数字档案馆来保存日益庞大的电子档案并提供利用,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局积极参与“电子俄罗斯”项目的实施,以使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具有同等效力。各国档案工作者把自己对电子档案管理的见解、做法拿来与同行们分享。

国际交流例2

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中,我省教育系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勇于奉献,出色地完成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任务,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断开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新局面,我厅决定于2009年评选表彰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和奖励名额

先进单位的评选范围:高等学校、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小学。

评选先进个人的范围: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中长期从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或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本次先进个人的评选。

表彰名额:先进单位50个,其中高等学校20个,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小学30个。先进工作者100名,其中,高等学校50名,基础教育方面50名(教育行政部门人员控制在10%以内)。

推荐名额:各市原则上推荐先进单位1个,先进个人1名;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较多的市,可适当多推荐1到2个先进单位和1到3名先进个人。各高等学校根据总的表彰名额和本校实际情况,酌情推荐。

二、评选条件

(一)先进单位

1.认真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2.顾全大局,配合我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服务教育发展和对外开放。

3.重视和支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4.开拓创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成绩突出,为本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5.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本地区、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取得明显效果。

6.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纪律严明,无违法、违纪现象。

(二)先进个人

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和掌握国家外交方针和相关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

2.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岗位中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业绩突出。

3.具有开拓创新精神,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境)外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4.积极主动承担各级政府以及本校国际合作项目和任务,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外方高度评价,为我省争光。

5.自觉遵守外事纪律,无违法违规行为。

三、评选要求

(一)评选过程要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推选,领导集体研究推荐的方式进行。

(二)坚持面向一线工作人员,面向基层单位的原则。

(三)严格按照评选条件,确保先进质量,推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事迹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

(四)先进事迹材料要重点突出、内容真实、文字精练(2000字左右)。

四、推荐评选程序

请各市、各高校根据评选条件推荐选拔本市、本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各地各高校推荐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要分别填写《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推荐表》(见附件1)和《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个人推荐表》(见附件2),于2009年6月15日前一式三份报省教育厅外事处,联系人:于炳文,联系电话:0531-81916579。有关表格可从上下载。

五、奖励办法

国际交流例3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32-02

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渠道

1.1 高等教育与发展经济必须配套

任何经济发达国家都有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质量且不谈,就高等教育规模而言,美国毛入学率达到80%,日本达到70%,而我国2007年刚刚达到22%。我国多种文件提到教育要超前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日本百年发展激荡史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多少年来,教育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超前发展,提前为经济发展准备好各种人才,这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如何与经济发展配套,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1.2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好办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生源和师资的国际流动不断加速,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在新世纪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因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质量监控,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国际商务、国际经济、涉外商务等多个系部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化学院。围绕“建设应用性国际化精品学院”的发展战略,商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把国际合作成果引入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明确思路,开展多渠道国际合作

2,1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了开拓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自2000年开始,我院先后同包括英国西苏格兰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院校合作并选派学生前往多所学校留学。从2000年至2008年的9年中,前往西苏格兰大学留学学生共计464名,近三年人数为192人,每年稳定在65人左右,学院每年都保证了团签的高通过率,2008年团签率又一次达到了100%。

在已有的合作项目基础上,学院继续拓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境外院校的机会。2007年10月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香港岭南大学进行短期的交流访问,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收效明显。另外我们又启动了与香港岭南大学的本科生交换项目,进一步增加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教学体制的机会。此外,我院还已经与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肯那根校区、新布伦瑞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同美国布赖恩特大学、埃奇伍德学院(Edgewood College)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大批量的学生出国留学一方面为学院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我院学生从合作办学中获益匪浅,8年来以来,商务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始终保持了10%~15%的高留学率和高读研率,出国留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率接近100%,拿到学位后,有近85%的学生选择用一年的时间继续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首创了本硕连读国际直通车――5年获中外3个学位的培养模式。

2.2 加强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学院教学水平

人员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除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以外,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推动教学、科技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学院每年都派出6位专任教师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建设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2005年以来先后有70名教职工出国、出境,对9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进行考察、访问或进修、攻读学位。这样一批专业教师在提高我院的整体科研能力上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能够把在国外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带回学院,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为学科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国际化特色与来华留学生工作相互促进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商务类专业的学科优势给我院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我院特色的教学、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

从2006年起,学院加大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力度,院领导亲自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全面负责,各系部全力配合,使我院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我院首次招收了7名短期留学生来我院进行专业学习;2007年,学院共招收了来自4个国家的22名长期留学生;2008年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名留学生,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继续发展学历留学生,扩大其规模,提高其层次,争取尽早完成留学生教育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

除了长期留学生的培养,我院也积极开展暑期班、访问团等特色鲜明的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6月初西苏格兰大学10名学生来到我院了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期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从2006年至2008年学院共接待来自英国、美国、丹麦的学生访问团75人次,我院良好的组织接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都给外国友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通过扩大短期留学生规模,我院和许多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互访模式,从而促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 促成特色,凸显国际交流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商务学院逐渐树立起了国际化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不仅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动者,而且也从中受益匪浅,从师资建设到教学改革,从引进教学经验到提升管理水平,都可以看到国际合作给我们带来的显著成效。

3.1 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具体地落实和完成。几年以来,学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每年都选派优

秀教师到英语国家院校进行语言和专业培训,骨干教师约一半都有出国考察进修的经历,这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研究动向,从而保证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总结多年来的国际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大胆突破,尝试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全英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中国的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条件,保证了较高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全英文教学班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1%),而且能接受国外留学生插班学习,为学历留学生的培养和校际学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2 全面引进国外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

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作业形式的改变上,以往的课堂几乎全部由教师讲授,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例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框架结构、重点难点,而比较微观的内容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查资料自己消化,此外,学生每学期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项目作业。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协作等能力十分重要。

在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面,我们开展了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改革,期末成绩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而设有多种形式。包括闭卷考试、课堂测验、项目论文、课堂讨论等等;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通常占据20%至50%。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评分标准更加全面客观,考试并不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在参考平时成绩的基础上,看学生的论文及考试是否有创见、知识面是否广博,这种评定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从而发现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而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来源于国际合作,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扩大教学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3.3 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素质过硬的外事工作队伍

最近几年我院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方面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际交流例4

提高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高全党以及每一个干部执政能力的需要,是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需要,也是中国在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需要。

第一,从大背景上来看。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日益紧密地与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不仅仅限于自己的国境线之内,而是日益广泛地体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需要更多地通过这种联系来谋取和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的发展,在继续立足于自身力量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地利用国际的市场和资源,需要有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主动地、积极地与时展的趋势和特点相适应。

第二,从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来看。

不同时期的领导干部,在不同的任务和环境下工作,其素质要求有基本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一面,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的建设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多数领导干部不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所以,不可能从整体上提出国际化素质的要求。但经过将近30年改革开放之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和管理工作,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上与外部世界有了愈益紧密的联系。因而,国际化方面的素质也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一是认识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审时度势,把握大局,需要有国际化素质。二是领导干部的许多工作本身已经具有国际化的特点,所以必然需要国际化的素质。三是各个部门和地区越来越多地举办大型的国际活动,更需要干部队伍普遍具有良好的国际化素质。

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我们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就必须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与国际社会进行交往和联系,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打交道的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与国际社会打交道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落实到素质上,就要明确提出提高领导干部国际化素质的要求。

二、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应包含哪些内容和要求

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总的来说,就是既要具有与国际社会和人士打交道的知识、能力、修养、水平,能够有效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能够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展示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一,要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熟悉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

对外交往,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争取中国的国家利益,推进中国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论处在什么场合和复杂的情况下,都要能够时时处处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始终把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决不能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而损害甚至出卖国家的利益。在对外交往中,有时不可能像国内事务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督,这就更需要有“慎独”的精神,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警惕任何的违规和侥幸心理,防止一切不良现象的发生。

要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内政问题和政策首先要熟悉,这是对外交往的基础,也是向外部世界介绍中国的前提。同时,还要掌握我国对外战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比如说,我们强调,中国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外交活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赖以遵循的基础和准则。领导干部在具体的对外交往中,都要能够自觉地体现和贯彻这些精神。

第二,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正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是我们科学地制定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单极与多极的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的动力。我们面对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全党包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包括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所以,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培养和锻炼世界眼光,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善于观察世界发展的大势,善于捕捉对我发展有利的机遇,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善于开拓国际的资源和市场。能够把握国际形势的趋势和特点,也就能够掌握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了。

第三,要有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状况和规则。

领导干部在各级岗位上参与治国理政,就要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未必都要很精,但一定要通。参与和涉及对外事务,专业性更强。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就不能正确地掌握与之交往的分寸和策略。不了解对方国家社会风土人情方面的基本常识,就可能闹出许多不应有的笑话来。不了解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规则和惯例,就很容易陷于被动的地位,使国家利益和声誉受到极大的损害。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我们的领导干部在这方面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高。凡是对外交往所需要的知识,都要掌握一些,有的还需要精一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包括: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国家机构、外交、军事、科技、教育等基本常识;国际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来龙去脉、政治倾向、职能任务、基本规则、与中国的关系等基本知识;直接交流和办理的涉外事务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双方的利害关系以及双方的立场和态度,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动向、趋势,等等。所掌握的这类知识越多、越精,办理涉外事务的能力就越强,主动性就越高。

第四,要有对外交往的能力和修养,善于处理复杂的涉外事务,能够体现和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

知识是国际交往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对这些知识综合运用的才干和水平。领导干部在国际交往中应该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发现动向、趋势、机会、资源,捕捉对方的立场态度和心理状况;应该有清醒的判断能力,能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把握机遇,分析利害得失,及时果断地作出决策;应该有广泛的交往能力,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物打交道,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和场合,建立起较多的联系通道,以有效的方式促进多边合作;应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以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理解对方的主张和症结,从中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以恰当的方式获得对方的支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能够赢得比较多的朋友;应该有熟练的谈判能力,掌握谈判的方式、程序和技巧,运用合理正当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谋取国家的利益,同时又保持双赢的格局。除此之外,领导干部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懂得国际社会的礼仪习俗,举止优雅,体现出一种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和风度。每个领导干部虽然都只是一个个体,但如果都能有这样的能力和修养,不仅能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能够更好地树立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形象。

三、怎样提高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选拔任用和培养各级干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部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领导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飞速前进的时代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因此,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会明确把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作为需要提高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应该及时地把提高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摆上一个重要的地位。

第一,把国际化素质适当地纳入使用和培养干部的视野,对干部提出明确的要求,对某些类型和岗位的干部,还应该作为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用人,是一定的价值观的体现。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用人,对干部队伍的建设起着导向的作用,对干部队伍的素质也起着导向的作用。如果把国际化素质纳入考察和选拔任用干部的条件和标准,必将对干部国际化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问题在于,现在有没有必要,以及有没有条件把国际化素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项条件?这要具体分析。客观地说,目前对每一个干部,都把国际化素质作为必备的条件和标准,还没有到这个阶段和时候。毕竟我们国家的多数干部,目前还不直接从事进入国际舞台的工作。而且其素质还有相当距离,尚不具备条件作为必备的任用标准。所以,不能脱离实际,操之过急。暂时并不需要把它作为考核干部的标准。但是,如果作为对干部的希望,适时适当地提出来,要求干部注意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还是需要的。对与国际事务有关的部门和领域以及某些国际化城市,如北京的相当一部分干部,则应该更多地强调这方面的要求。对于某些特殊的岗位,还可以明确把国际化素质作为选拔任用的一个标准,以此来进行考核和取舍。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强调,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就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也就会越来越有所提高。北京和上海,已经有相对较好的基础,为了迎接奥运会和世博会,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强调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逐步把国际化素质作为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规划,适当安排,由点到面,逐步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干部队伍培训的内容,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充实和丰富。从国际化素质来说,虽然还没有使用这样的概念,但已经提出基本的要求。如,2000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和完善主要包含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几个方面内容的党校教学新布局。要抓好对“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党中央所举办的历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学习研讨的内容,已经包括国际形势、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性的专题。各级党校、干部学校、行政学院等,都已逐步加强了国际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各级党委政府及组织部门已陆续选派领导干部到国外培训进修。有的高校已与国外院校合作,共同对有关干部进行国际化的培训。所有这些,都已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可以更加明确地把提高干部的国际化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做出更加长远和普遍的规划和安排。有关的部门和地区,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做出专项性的安排,集中进行某些专题性的培训。在今后的干部培训中,应该逐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既要有拓展眼光的知识性的学习,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技能培训。包括礼仪知识,都可以专门进行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又要与世界接轨。有关部门应及时编写适当的教材,培养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师资力量。

国际交流例5

来到酒店,我们受到了酒店经理以及服务人员的热情接待,还受到了校方的住宿安排,初步认识了我们的王主管,经过了解知道我们所在的饭店分为餐饮部和住宿部,我有幸被分到了餐饮部的二楼宴会大厅,接着我们参观了饭店的各个地方,有后厨,餐厅,宴会厅,包房,传菜间,库房,前台,客房等等,对整个饭店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接受培训

经过半天对酒店的初步熟悉,我们受到了纪老师的酒店技能培训,首先学习的是酒店的知识理论和日常安排;接着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酒店用语和服务方面的常识;然后学习了一些口布折花,用于布置杯子碟子,例如:凌波仙子,双叶荷花,四尾鲤鱼,马蹄莲,祝寿蜡烛等等,让我们学的是眼花缭乱,瞠目接舌;随后我们又学习了桌布的铺法,例如:推拉式,撒网式;最后教我们餐盘,杯子,茶碗等物品的桌面摆法.

三,工作的开始

经过了一个上午的培训,下午我们穿着新拿来的工作服,开始进行真正的服务员生活,心情真是又兴奋又好奇,浑身充满了斗志与活力,我们接到了主管的通知,当晚就有一桌酒席,至少5桌,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一阵兴奋,开始行动起来准备迎接我们的第一波客人的到来,按照上午纪老师的传授,大家把应用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但是我们的动作明显比我们的主管要慢好多,而且实际当中有一些是和我们学的不一样的地方,让我们运用起来很不适应.当夜晚降临,我们几个人分成两列站在门口等待客人的来到,每当有客人到来我们都会热情的送上一句"您好,欢迎光临!"可能是新到来的关系我们的热情是那么的高涨,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当客人到齐,我们又接到主管的通知客人增加要弄8桌,我们的任务也就更重了起来,经过一同简单的分配,我们分成两组,一组上菜,一组传菜,我负责两个

桌子上菜工作,也是第一次干这种工作兴致很高,我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态度顺利的完成了任务,接着便是给客人拿酒等一些小事,看到客人们吃的高兴,再看看我们,满头是汗却依然保持着笑容守候在那里,我们觉得满足,等送走了客人,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收拾起了桌子,看到满桌子垃圾,用过的酒杯餐具,心里感到一阵恶心,但看到大家都在干,也不顾这些,上手就干,当我第一次端起那装满盘子的大盆时,第一感觉就是"重",我一人根本抬不动,抬眼看看饭店的员工小明哥,个子虽小却抬起就走,让我心生敬意,等大家干完所有的工作已经累得是筋疲力尽,都坐在椅子上没人出声,剩下的只有了喘息之声.当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回寝室,大家都不在欢笑,而是躺床先休息,那晚睡的很熟,感到一个字"累".

第二天起来浑身的酸痛,大家也是一脸的疲倦,经过了早上上班的点名之后,我们到酒店去吃员工餐,大家又是一脸的无奈,大白菜炖豆腐,据说以后经常是这个菜,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家吃惯大鱼大肉的孩子来说真是一种无奈,也让我们感到员工们的不易,我们都只是勉强的吃了一些,因为还有更严峻的考验呢,昨晚收拾下来的餐具还没有洗,屋子也没收拾呢,因为我是宴会厅的服务员,当走回宴会厅看到满地的狼藉真是….经过指点我拿起了拖布开始拖地,各种污渍带着难闻的气味在屋里弥漫,心里暗自叫苦,经过两次拖洗终于弄完了,当把桌椅都察洗完了心想终于完事了,楼下又传来了叫喊声餐具洗完了,让我们去用口布察干摆好,我这时终于体会到干活的不易啊,经过这两次考验,我们一行人也都失去了笑脸,一脸的疲倦,心中都有所想….

后来的几天客人不算那么多我们算是得到了一定的休息,大家对自己手里的活也算了解了,干起来效率高了,笑容在脸上又次扶起,我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接受了一次10桌聚会的考验,我们没有像上一次那么累,我们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就连主管也夸我们越来越能干了,我们大家也感到了一丝满足.

四,寝室生活

我们每天不仅要工作还得有人际关系的处理,每天都得辛苦,但离不开每天在一起的"战友",每天都会有活干,累得很是难受,正是有了室友的陪伴才不会那么的寂寞,一开始的我们相处的不算融洽,心理都有点担心大家不和谐,但渐渐地大家可以在一起吃喝玩乐,每天在下班之后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属于我们的快乐,大家相处

的可以像一家人一样,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也是在社会实践之中得到的意外的收获,让我能在体验生活之余找到一个缓解压力的地方,这也是让我感到很满足的地方.

五,工作心得

一开始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去工作,满身的活力,但是当经受了第一次的考验之后感到是那么的累,感觉来到这很后悔,身体充满了疲倦,看到员工餐更感到来的不值,但是经过几天的锻炼让我感到了干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体味到父母的不容易,体会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随着工作的熟练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每天有许多的员工在一起辛勤劳动,大家在一起奋斗,突然觉得连阳光都是那么的灿烂,心里想到这些,看到结交的好友,觉得这次实践来的真是值得,工作也不再那么的乏味,每天充满了斗志.

整日呆在学校中的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和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我最宝贵的收获.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看到了社会真的是很残酷,很现实.我唯一庆幸的是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实习生活并非学校生活那么的单纯,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之间的相亲相爱,都是那么的真诚,而现在只能加倍努力地学习以前所学不到的,以后来适应工作,适应以后的生活,实习,其实就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更加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大舞台,所以为了在这个大舞台上更加地展现自我,抓紧每一分钟,给自己充充电,只有真正的把本领学好,才能在未来真正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这样不知所措.

国际交流例6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网络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是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把跨国界的或跨文化的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国内外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则在综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二、国际学生交流内涵及现状

国际学生交流,广泛意义上来说指就是在交换国家、地区或者学校达成一致协议的情况下,跨越国境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学生互动,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的互动。随着高等教育界对国际学生交流的日益重视,国际学生交流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一个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发展力的领域。因此不断开拓国际学生交流渠道,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有载体得以实现,而国际学生校际交流则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方式。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学生交流现状,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交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校际交流学生人数逐年增多

由于目前国内高校均十分重视学生到国外交流学习,校际间交流学习覆盖的合作地区不断扩大,涉及高校高校日益增加,参与国外交流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以笔者所在学校浙江传媒学院为例,2011年赴海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短期、中长期交流学习的学生总数为154人,是2010年(58人)的2.6倍。而2012年赴国(境)外交流的学生又增长至166人,比上年增长8%。同时,2011年到我校进行交流活动的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总量为115人,是2010年(41人)的2.8倍,2012年人数又增至141人,比上年增长23%。

2.交流专业和学科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从境外院校赴中国交流的外国学生从以前的单纯学中文扩展到各种专业学习。比如,浙江传媒学院2010年之后,接收的国际生从过去全部学习中文,发展到现在除传统的中文语言学习之外,拓展为新闻传播、摄影、媒体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的,所涉及的学院也已从单一的文学院,发展为包括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在内的多个学院。越来越多的学院参与国际化交流中,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学科优势与国际影响在逐步扩大和增强。

三、国际学生交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而完善的国际交流生规章制度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成绩显著。但在各国学生间交流上,仍有些问题必须亟待我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其中,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还尚未建立全面有效的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规章制度;在校际学生交流方面规范完善的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国外高校校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和实施。比如目前在许多高校当中,成熟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由于国内外高校在课程学分、课程名称、学时量和学分值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科学而公认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的缺乏会让广大学生对校际交流存有隐忧,严重影响其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欠缺规范和协调的国际交流生管理

高校内部各级学院与各行政职能部门是高校校际交流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的租住保障。国际交流生工作涉及到学生学籍管理、选课指导、宿舍问题、返校后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手续。多部门多头管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管理脱节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沟通不够紧密、工作衔接不到位问题,导致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影响交流工作的落实以及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制约学生参加校际交流的积极性。

3、国际交流学生的语言障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国境交流的学生的语言障碍,二是提供给外国交流生的国际课程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在与国外(境外)高校的校际交流中,基本上都以英语为媒介语言进行,无论是赴国(境)外交流的中国学生,还是来中国交流的外国留学生一般都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目前学生考雅思托福的提前意识不够强烈,无法及时提供交流院校要求的雅思或托福成绩。比如我校2012年共推出校际交流项目共16名公费交流名额,但符合语言要求的报名人数总共才4个,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4、缺乏成熟的国际课程

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化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高校课程由于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充分的师资培养以及相关系列课程丰富的教学经验,国际课程内容较随意、系统性不足。教学内容根据国外留学生的兴趣安排、科学性、合理性及与当地高校资源的适配性都较差,总体国际课程设置不够成熟,暂时无法提供有特色的、完善的国际课程或双语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真正吸引有兴趣的外国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四、建议和对策

1、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法规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缺乏公认、完善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的现状,国内各高校也应根据自己特定的需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系统,完善改进交流生课程学分转换、成绩评定标准制度。另外,还需积极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的开展。

2、探索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激励机制

为鼓励中国学生赴境外交流以及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交流生,应设立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奖学金或者校际交流助学金。交流奖学金可以用于奖励参加校际交流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国内外学生,而校际交流助学金可以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出国交流意向强烈但是家庭经济困难但的校际交流学生。

3、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

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努力开发与时俱进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的课程强调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吸取外来优秀元素的同时,注重保持和张扬自身的特色,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将其他国家相关人文、社科等知识和经验融入本国高校专业设置和教授的课程。

开发特色国际化课程应将课程国际化理念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纲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国际化课程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开发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引进外方课程、两国高校共同开发的课程。

4、积极开拓新的交流合作模式

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合作模式,而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探索双联或多联合作(两国两校、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各类短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暑期实践学分项目、海外教师辅导制项目、两校学生联合作课题项目、学生海外带薪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五、结语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国际学生交流则是是教育国际化的最有效方式,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世界的发展。因此,开展国际学生交流,加强学生在不同国家高校间的流动,让学生在不同地理条件、不同风俗习惯的国家生活,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的体系下学习,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孕育出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架起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交流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为人类进步、文明和谐发展做贡献的必修课。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北京,我国高校应不断深化全球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继续扩大校际间学生交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地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中全面受益,逐步地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国际交流例7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世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即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表现为管理理念国际化,学生、师资来源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科研合作国际化等。

一、树立国际化管理理念

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须从国际的、全球的视角下审视。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志在纪念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些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国际化的道路。

大学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更新思想,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建立国际化的教育目标,要克服闭关自守的地域观念,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市场办学;树立教育市场的观念,学会经营,善于利用学校的资源、资金和成果,在社会和市场中运作,积极在国际环境中开拓办学市场。大学应用市场的观念、机制与方法,努力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在国际留学生市场上的份额。

二、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与交流的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人才的流动,大学从国际范围内选择教师的机会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拥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以及掌握世界科学知识的国际人才。大学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采取积极的“引智”工作,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以保证师资的国际化。目前,香港各大学的外籍教师已愈40%。香港大学2002年校内教师中,56%为本地学者,44%为境外人才。中文大学外籍教师也超过30%。香港科技大学现职教师中,35%是从外国留学返回的香港人,25%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内地人,12%是到过国外留学的台湾人。③

再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在纽约和伦敦设立教师招聘办事处,派专人到欧美、日本、澳洲等地名牌大学物色人才,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而美国更是以其强大的政治影响、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了大批国外优秀的专家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都要接受数千名外国学者的访问,威斯康星大学一年要聘用600名外籍教师。④

三、打造国际化特色课程

教育的国际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课程是重要的载体。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国际事务、掌握学科前沿的国际型人才,课程国际化建设应采用双语教学、选用英语原版教材、设立语言中心等机构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在已有专业中,按国际化的需要开设涉外的国际课程,如国际关系、比较政治、比较经济体制、国际法、西方文化、外国文学、外语等,培养学生对外国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的认识,培养学生国际文化认同、国际意识,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

四、推动学历与学位的国际认可

过去,高度的异质性是欧洲高等教育的特点。各国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机构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评估手段和过程各不相同,极大影响了学位的透明度和流动性。随着苏格拉底计划的实施,欧洲国家间的学生、教师等人员流动逐渐增多,但不同的学位制度、教育体系妨碍了这种流动。此外,统一的欧洲劳动力大市场也要求各国协调高等教育体制,建立共同的质量保证标准,对学位、学历进行衡量,促进学生就业。为此,欧洲联合推行博洛尼亚进程,其宗旨是实现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相互协调一致或者趋同,通过建立共同的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度,实现学分、学历和学位的相互承认,实现学生、教师的自由流动,充分利用各国的教育资源,最终增强欧洲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但是,大学自治和多样化的基本原则仍然得到充分尊重。⑤

再如日本,成立于1941年的亚洲大学制定“亚洲大学美国项目”,允许日本学生到美国华盛顿、俄勒冈、蒙大拿的5所州立大学学习1学期,并承认所获学分。1991年约有700名学生参加了这一教学计划,参加人数占亚洲大学注册人数的40%。东京国际大学与美国威特米特大学合办的美国东京大学每年可接受130多名本校学生到上述学校学习,同时也接受合作方的学生以及来自他国的学生。⑥

大学之间国际交流使学期制度、学分制度、学位制度、学衔制度将趋于统一。学生可以在两国以上的有关院校流动,互相承认所修学分,并可得到对方学校的学位证书。目前国内大学这种现象还不多,大学应该参照相应的法律和公约尽快建立起学位等值制度。

五、促进人员的国际自由流动

人员自由流动和科学知识共享被看成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则。⑦大学中人员的国际流动包含大学生的国际流动、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国际流动。

1.大学生的国际流动

大学生国际流动,即:接收外国留学生或派遣本国学生出国留学。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学生国际流动既是展示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中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世界留学生的人数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明显的表现。据世界留学生组织调查统计,21世纪初期,有150万学生在他国学习。如今,大学生国际流动已从无组织的或自发的行为进入到依托各种项目的有组织的形式。

大规模的学生留学国外,不仅有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有利于扩展课程的国际广度,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大量吸收外国留学生到本国学习,以及本国的学生到国外去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本校学生总数的13.4%,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约为29%。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去学习,为推动本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外国的教育市场、留学生政策,对于中国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留学生是跨越国界的知识“携带者”,是全球性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全球思想交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国的高等院校应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现实,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才;一方面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进一步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积极发展国际教育产业。坚持留

学生的派遣和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输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2.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的国际流动

教师和管理干部的素质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大学人员国际流动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的国际流动。为此,大学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教师和管理干部充分流动起来,学习和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做法上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国外进修、访问、讲学、搞合作研究;加强引智工作,让我国高校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获取最新信息与成果,开展各种合作与交流;与国外大学建立姊妹校际关系,互派学生、学者,互邀学者讲学,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图书、资料、教材和出版物,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这样教师队伍可趋于国际化,也可推进教育思想观念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和教学国际化。

六、开展国际间广泛合作

国际合作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及援助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改革性文件》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在上述领域中发掘合作项目,实现国际合作的广泛性、纵深性与交互性发展。

国际教育资源互补。充分利用本国和他国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优势,在办学上联合打造强势专业。如:联邦德国的大学80年代以来和外国的大学共同建立起了许多一体化专业。一体化专业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学校共同规划的,有关学校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而且毕业证书也得到相互承认,或者颁发双重证书,这种做法“在国际合作方面找到了新途径”。

人才的国际流动。鼓励并资助学生与教师的流动,并通过此举推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如:欧共体在1986年和1987年则分别建立了COMETT计划和ERASMUS计划,前一个计划是资助大学和企业间学生和人员的跨国交流,即资助大学生或毕业生在国外企业进行数月的实习;后一个计划是资助大学间的跨国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建立一种具有共同专业设置的欧洲大学网。

举办国际会议。高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提高大学的学术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推动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兴起了跨国办学热潮。如英国著名的开放大学相继在欧洲一些国家开设分校。1987年法国、英国、美国三国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工商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日本已在美国建立了好几所大学分校,为培养日本的跨国人才服务。美国州立院校联合会敦促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指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的教育观念。我国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各种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开办了一批中外合作的学校,有人称之为“不出国门的留学”。

注释:

①陈学飞,雷静.国际化――9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19―26.

②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③何斌.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19.

国际交流例8

据中国国际物流节组委会介绍,依托“2013物流全球论坛・市长论坛”、“2013物流全球论坛・企业领袖论坛”、“第四届中国物流科技大会・物流信息化高峰论坛”、“中国物流投融资大会”、“2013中国航空物流高层论坛”等系列高端专题会议,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运输与物流博览会,以及相关配套活动,第十届中国国际物流节已经吸引了国内外数十个城市及数百家知名企业,届时他们将汇聚一堂,展示成就,交流经验,洽谈合作,共创商机。

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2020年中国快递业收入将破4000亿

在10月9日举行的第44届世界邮政日会议上,马军胜表示,到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将超过4000亿元,比2010年翻三番。同时邮政业还将培育出两个年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和若干个年业务收入超500亿元、服务质量好、管理规范的大型快递企业或企业集团。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司长向欣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

在10月10日召开的“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实施工作宣贯会”上,向欣表示,构建城市共同配送服务体系,是建设大市场、大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各部门、各地加强系统设计、整体部署,上下联动、共同推进,要加强顶层设计、要研究制定标准、要创建良好环境。

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交通运输部酝酿改革港口体制

国际交流例9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利莫瑞克大学的副校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校的情况,尤其是国际化方面的相关政策。

保罗·麦克凯臣:利莫瑞克大学建于1972年,如今已有40年的历史。它是由爱尔兰政府授权的国立大学,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计1.3万人。利莫瑞克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专业涵盖范围广泛,有科学、工程学、商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教育、健康科学及表演艺术等学科。在1.3万名学生中,约14%的学生来自爱尔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利莫瑞克大学一直坚持国际化的办学方针,通过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同欧洲27个国家的255所大学开展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在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欧盟评为“伊拉斯谟项目”的最成功案例。除了欧洲国家,利莫瑞克大学还同澳大利亚、巴西、乌拉圭、加拿大、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和美国等国的约40所大学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利莫瑞克大学的国际化政策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打算扩大国际学生的数量,争取在未来5年内使国际学生比例从14%增加至50%。同时,我们也将增加赴海外留学的爱尔兰学生的数量。近年来,我校本科生中30%的学生都拥有一个学期的留学经历,我们有信心将该比例提升至50%。此外,我们将选派更多的研究者外出学习,并争取吸引海外研究者来校进行交流研讨。另一方面,我校正在创建具有明确国际定位的学位项目。2012年,我们开办了新的国际商学学位,实践证明该学位很受欢迎,今年申请该学位的学生数量继续攀升。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办了专家项目、预科项目,为来爱尔兰学习的国际学生提供帮助。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国际化有何重要性?利莫瑞克大学在爱尔兰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定位是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首先,国际化很大程度上为大学扩大了学生、教职员工及研究者。利莫瑞克大学校园目前有来自80个国家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机构也因为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而不断完善。其次,全球化使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分享信息,了解时事。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孤立于世界,就像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不只是对中国重要,对爱尔兰、英国、巴西、美国等其他任何国家来说也都重要,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健康等领域,国际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比较交流和互相学习。

在爱尔兰,高等教育目前正经历着变革。2011年,爱尔兰政府出台了《高等教育至2030》(Higher Education to 2030)的国家政策。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研究主导型大学,我们的研究与爱尔兰主要的工业领域紧密联系,我校的国际化政策有许多都是基于发展国家工业的考虑。比如,我校设立了国家软件工程中心,爱尔兰是全球主要的软件出口国,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10%。我校在生物工程方面也很专业,爱尔兰是世界最大的制药生产地之一,最近我校刚刚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而获得国家基金。另外,我们还发展能源研究,尤其是新能源的开发。

二、如何在教育经费紧缩的背景下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利大面临的最大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对爱尔兰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您有什么建议?您认为贵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我的建议是,爱尔兰需要选派更多的学生到国外留学。在爱尔兰,我校派出的留学生比其他学校都要多。爱尔兰是一个小国家,但是经济开放,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谷歌欧洲总部就设在爱尔兰。谷歌需要雇佣具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能力的经济学方面的毕业生。我们有IT毕业生,却没有具有外语语言能力的毕业生,因此我们不得不为谷歌引进国外的人才。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引进国际人才能推进国际市场的优化,对爱尔兰来说也是件好事。

对于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目前爱尔兰正处于经济衰退期,每所学校得到的资金都有所削减,我们不得不用更少的资金做更多的事情,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第二,我们需要具备国际意识。第三,我们的焦点应该从欧洲转向亚洲,事实上我们也正在尝试这样做。爱尔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爱尔兰第四大贸易伙伴。在未来的12年内,我们需要更多可以说汉语、懂得中国贸易又了解中国社会的爱尔兰人。

三、利大有效平衡了教学、研究

和社区服务三种功能

《世界教育信息》:我们都知道大学有三种功能: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爱尔兰的研究型大学,利莫瑞克大学如何平衡这三种功能?在您看来,哪一项最重要?

保罗·麦克凯臣:这三点有时是很难平衡的,大学是综合而复杂的组织,可以起到很多不同的作用。首先,大学有很多角色,教学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在爱尔兰,60%至70%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很高的比例。发展知识经济是我们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而想要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其次,关于工业方面的研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的研究与国家经济重点发展项目一致,国家科技机构确定的14个研究优先项目条件,我们都很适合。再次,在社会服务方面,我们与城市及行政区有多重联系,例如安排学生做社区志愿者。每年我们有1.3万学生提供6万小时的志愿者活动,这些学生志愿者可以辅导当地的孩子们学习,这在发展落后的地区很奏效。最后,我校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在妇女组织等其他团体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志愿者们带去技术或者为需要帮助的组织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总体来说,教育和教育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有所贡献。

四、利大中国留学生表现优秀

《世界教育信息》:您提到贵校有14%的国际学生,其中中国学生大约占多少?这些中国学生通常选择什么学习内容?

保罗·麦克凯臣:国际学生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印度和沙特阿拉伯四个国家。中国的学生数量排在第二位,大约占学生总量的1.4%。他们主要选择工程学,IT、软件及商学,其中大部分都在攻读学士学位。

《世界教育信息》:与爱尔兰学生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带给您怎样的印象?他们能从爱尔兰学生和其他欧洲学生身上学到什么?

保罗·麦克凯臣:我觉得中国学生非常刻苦,很有礼貌,很勤奋,上课很准时,他们都很珍惜家人为他们提供的出国留学的机会。我校的国际交流办公室有一位中国女士,专门帮助中国学生到西方学习,同时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认为她像是在爱尔兰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母亲,我们很荣幸能够拥有一些毕业后留在爱尔兰工作的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的不同点是,爱尔兰学生和美国学生更有自信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中国学生往往懂的很多却很少表达。我认为这可能是文化差异,它会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而得到解决。

五、利大与中国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相信您对与贵校合作的中国大学已经有些了解,请问您对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有什么看法?

保罗·麦克凯臣:我对中国大学和中国教育的了解不是很多,我简要说一下我的观点。中国大学资金实力雄厚,我所访问的每一所大学都有新的校园或者正在建设新的校园,我觉得这点很好。我认为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新的、好的教学设施是很好的,这表明了中国政府正在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我了解到,中国留学生大都准备攻读硕士学位,他们都很优秀。就拿英语学习来说,中国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只是在中国国内学习了英语,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却让我震惊。昨天我参观了一所大学,我们的翻译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问她“你的英语在哪儿学的”,她说既不是在英国也不是在澳大利亚学的,她在中国就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这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世界教育信息》:您如何看待爱尔兰与中国的合作?

保罗·麦克凯臣:我们正在尝试与多所中国大学进行合作,目前,我们在中国已有20所合作学校。我们正巧妙地采用“3+1+1”,“2+2+1”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我认为这些形式将更持久、更有效。同时,我方的教授会来到中国参与部分教学,中方的教授也会到爱尔兰讲授部分课程。双方共同合作,互相交流。

六、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可以兼得

《世界教育信息》:近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不高,人们都在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保罗·麦克凯臣:有一些人认为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近来,如何培养那些有天赋的优秀学生也成了热点话题。包括爱尔兰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也有这样的争论,因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更高。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为10%,而现在这一数字达到60%。这是个很大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大学教育不如我那个年代。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教学水平和我上大学的时候并没有很大区别。知识是自由的、可掌握的,到大学同样是听课和记笔记。那时候的大学生可能只能读到一本书,而现在有太多的图书和媒体可以提供信息,这些对教师们来讲都是挑战。

我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有特权的,毕业生获得学位后基本就不会再接触课本,而现在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毕业生还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攻读MBA等其他学位,还有可能频繁更换工作。

我认为重要的是要保证教学质量,但是我并不认为扩大教育规模就会削弱教育质量。免费中等教育于1968年在爱尔兰推出,此前人们必须支付中等教育的费用,因此,60年代许多12~14岁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现在我们有免费中等教育,学生离校的平均年龄为17~18岁。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推行免费中等教育降低了教学质量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七、世界大学排名标准应该多维化

《世界教育信息》:在国际化进程中,世界大学排名已经成为焦点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保罗·麦克凯臣: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据我了解,不同的大学排行榜有不同的排名方法和侧重点。学术声誉很重要,但是难免主观。每个人都认可世界顶级名校,如哈佛、耶鲁、牛津和剑桥,但是从各方面去综合评定大学更为重要。正如我所说的,大学不只做教育这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的学生做60个小时的志愿者,这也是对我们城市的贡献,然而这并没有体现在纽约时报、QS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欧盟正在努力开发一个新的多维度世界大学排名系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排名系统的发展。我认为排名能够提供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它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焦点。我们不仅可以比较爱尔兰的大学,还可以比较中国的大学、尼日利亚乃至其他地区的大学。

八、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使学习方式多元化

《世界教育信息》:正如您刚才所提到的,如今学生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哈佛大学与MIT联手了EdX网络在线教学计划,您对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热潮在全球的兴起怎么看?

国际交流例10

二、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

国际教育交流的理念主要包括:第一,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延续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间的交往密切,国际教育交流加强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使教育作为主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成为国际文化关系的长期组成部分,构建起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的开展。第二,教育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体系的形成是按一定规范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三,国际教育交流具有传播价值观的重要特征,当一个国家形成了规范的教育体系后,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其国家形成有一定的基本价值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可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第四,教育具有受众主体年轻化的特征,主要是针对年轻的一代来进行的教育,因此要怀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进行国际教育交流。

教育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要加强对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民众的了解,建立互信的交流氛围,各国要加强关注和重视,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国际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我国教育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际教育交流官办化程度太高、行政限制过强

中国留学生中虽有较大部分是学生自费出国深造,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公派留学生,由政府出资出国深造。我国对于留学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在资格审查方面和出国留学条件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如教育代表团互访、合作办学等,但我国对留学生出国深造的管理有较多限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不利于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活动高效、快速的发展。

2.我国国际教育交流还存在教育资源的浪费闲置

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现了很多留学生不回国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留学生归国后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海归”变成了“海待”,不能学以致用,造成了人才流失和人才闲置。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两种模式

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1.国际教育交流和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

政府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国际教育交流的主要内容。由于政府实施不是国际教育交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政府间教育合作协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双边条约;二是文化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三是要建立双边条约教育合作的原则规定;四是多边条约,国际教育组织和其他多边教育合作协议,并在政府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教学的全球或区域会议,自然也有官方合作的特点。政府和国际教育交流的国际法律效力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与符合整体利益。

2.民间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民间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和政府间的教育交流不同,民间教育交流是在政府教育交流协议的框架下,由民间机构从事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民间国际教育交流较政府间的教育交流而言更丰富多彩,形式更多样化。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科技与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与发达国家、教育大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这也是我国教育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