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文化节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3:25

文化节论文

文化节论文例1

第二,娱乐化倾向的凸现。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社会对于娱乐休闲的需求显著增强。民众逐渐远离精英文化、公共话题,转而获取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信息,在消费这些娱乐产品的时候,获得精神的宣泄和情感的释放。媒体也在此时迎合了受众“娱乐至上”的需求,制造了大量的娱乐节目,满足不同类型受众的多样化娱乐需求。

第三,拜金主义的泛滥。在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带给民众一种“焦虑”的情绪,这种焦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财富分配不均后出现的一种“相对剥夺感”,社会对于金钱的崇拜异常剧烈,伴随产生的是一系列传统道德的解构、人类情感的贬值。如今,电视娱乐节目中也同样充斥着拜金、浮华,通过给观众构建出一个虚拟的浮华世界,从而满足了一部分民众的感官的虚荣。在《非诚勿扰》“拜金女”马诺事件中,女主角“宁在宝马中哭泣”的言论是浮华世界最好的注脚。

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追求康德曾经把人的愉快归纳为两类:一是经由感官或者鉴赏获得的“感性的愉快”,二是通过概念或者理念表现出来的“智性的愉快”。而目前的电视娱乐节目多注重文化消费层面上的游戏、娱乐、炫耀和欢愉,旨在逃避现实生活和调节世俗,而作为审美层次上的“智性的愉快”却往往被忽略。挖掘隐私、讽刺人物外形、突出感观刺激等大行其道,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惯用伎俩,大大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走向了传统审美的对立面。

电视娱乐节目出现审美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电视台自身的问题。一方面,商业逻辑制约着媒介运作和媒介伦理,电视台的商业运营性质在讨伐声中备受责难。另一方面,电视受众的审美和价值追求发生变化。作为文化消费者的观众,手拿遥控器投票的商业化运作性质使得电视节目将受众的口味和兴趣放在第一位,因此,受众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娱乐节目的走向和底线。

审美,作为一种体验,是人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审美是满足人们对美的高级需求,而不是对本能的低级满足。仅仅把审美对象当作一种本身无需道德判断的东西,就失去了审美的基础。②笔者认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审美追求应当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视娱乐节目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媒介不能盲目地迎合受众偏激的需求,更不能让不健康的审美价值观通过媒介向大众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电视娱乐节目的根本目标还是应该放在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文化需求,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的层面上。电视娱乐节目能够给观众们一种精神美的享受。

第二,电视娱乐节目的主题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真实地反映了受众力图摆脱传统类电视节目中精英文化“宏大叙事”的模式和框架的意图。“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人物符号的流行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其主流话语渠道的偏差,没有传统精英分子的学识、财富等等,没有过多的包装和修饰,反而给人一种相对真实的感觉,也更容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度。

电视娱乐节目需要做到在世俗化与低俗化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真实再现普通民众的“原生态”生活,在柴米油盐的感性生存体验中展示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人生境遇,从中挖掘出值得回味的戏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是同时也要避免过度世俗化所引发的低俗化的隐忧,在应有的思想深度和品质格调上疏于要求而丧失其在整个社会背景下的意义真实。

第三,电视娱乐节目技术环节方面,注重舞台设计、灯光配置、音乐效果、画面切换、节奏把握等等。

审美最基本的也是最直观的就是视觉美,一个节目的场景设计对于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华丽但又朴实的场景布局加上高科技手段的装饰,给人们一种新颖的美,而在节目各个环节的安排上也要环环相扣,将内容紧密整齐地连贯起来。

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定位目前,青年人是娱乐节目的主要受众群,观看节目的过程也是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婚恋观进行再塑造的过程,因此娱乐节目的价值定位有着较为重要的社会影响。选择“娱乐至上”的纯粹娱乐价值还是选择寓教于娱乐之中的价值,决定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品位和层次。就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来看,我们的选择当然是明确的,寓教于乐的形式最符合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娱乐节目的教育功能是那种能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伦理观念、精神品格的人生境界的力量,是那种能够净化人的灵魂、激励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从而实现改造世界重铸自我的功能。”③笔者认为,电视娱乐节目在策划制作过程中应当努力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应当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道德传统,弘扬时代先进理念,表现出一种催人上进、奋发努力的精神气质,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第二,注重社会效益的实现。媒体有自身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要求媒体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丰富社会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民族性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电视娱乐节目也是如此,娱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电视娱乐节目的根本目标还是应该放在发扬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的层面上,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文化需求。

第三,不断进行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超越。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的电视媒体原创能力不强,引进吸收电视强国的节目形态和创意是有效解决我国电视节目形态老化问题的好办法。④但我们同样要强调自主创新,即使引进节目,也要注意本土化的完善和创新,不能全盘照抄。在节目发展起来后,也应当不断创新,加入新的内容,不能一直走老路。另外,主持人要追求个性风格多样化,时刻给观众新鲜感。

观众在观看娱乐节目时,心情一般都是轻松愉悦的,很多信息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观众。所以娱乐节目给自身一个健康的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担负起社会责任,才能在寓教于乐中营造良好的娱乐氛围,提高全社会的欣赏品位。

参考文献:①谢耘耕、唐禾:《2006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②田维钢、:《真人秀电视节目的

文化节论文例2

2008年3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新改版,破旧立新,全力打造一档精品品牌栏目——《新闻1+1》。以其独特的新闻理念,新颖的栏目形式,深刻的新闻主题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栏目播报方式,创新性的运用“1+1”即一位主持人、一位新闻观察员在演播室展开双人谈话模式,瞄准当下最新鲜的热点事件,在第一时间里用直播的方式,挖掘新闻表象,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向观众展现事件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并首次以“CCTV首席观察员”身份,进行更深入更独到的权威评论。《新闻1+1》选题围绕“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以新闻观察员和主持人之间的对话为主体,同时配以短片、现场报道、电话连线等多种形式,整合新闻内容,倾听百姓声音,

连线新闻专家,使栏目错落有致,有效的放缓了节奏,缓解观众长时间的收视疲劳。

二、整合新闻资源,增加民生新闻

吸引受众的关键和核心,就是新闻报道贴近大众生活,即增加民生新闻报道力度。民生新闻节目开拓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空间。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方式,“民生新闻”不仅包括了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而且包括了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和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民生新闻也可以是时政、经济新闻的一种切入”,“也包括对一些涉及百姓利益的问题的探讨”。事实上,民生新闻中的生活资讯和投诉就是完全为百姓服务、为民众撑腰的,而民众对这些内容的接受心理也是实用的、理性的和严肃的。这样,民生新闻就十分有力地建构了一个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它所蕴涵的意义与价值系统迥然有别于社会新闻。所以,民生新闻传播范式开拓出一个“通向民生的严肃和新闻的尊严”的崭新天地,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世界可谓别有洞天。

三、积极优化节目内容

新闻性节目是电视传媒的立身之本,也是电视业竞争“出彩”的一大砝码。新闻性节目做得好不仅能够吸引收视率,还将给电视台带来良好的声誉,这是娱乐性节目所不能代替的。目前众多电视台的新闻性节目普遍缺乏创意,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少,有鲜明特色与风格的更少;从节目内容到包装,到主持方式,互相模仿,形成千台一面。这样节目虽多,观众的选择依然受限。在当今频道增多、节目丰富的情况下,电视台宜取求异思维,形成创新机制,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这才是媒体竞争的有效策略。

例如央视:自CCTV新闻频道08年改版以来,我们发现《新闻联播》开始配发自己的新闻评论,如:4月30日奥运倒计时100天,《新闻联播》配发《本台短评:北京在微笑》;5月13日,汶川大地震第二天《新闻联播》配发《本台短评: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四、积极应对突发的新闻,迅速做直播报道

现场直播自出现以来,就以其它播报方式无以比拟的优势迅速成长起来。目前,现场直播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常态播出方式。在国内,随着如香港回归、三峡合龙、北京申奥成功等重大直播活动的逐步探索,直播活动的品牌已经树立起来,而且在观众中形成了新的收视期待:那就是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或活动时,都希望在第一时间看到电视媒体的直播。这种期待,其实是观众对经历自己无法身处其间的重要事件以增加感受的一种期待。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耿萨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的突发新闻报道中播报了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接着海霞在直播岗位上坚守了近4个小时,康辉在凌晨时分接过同事的话筒,通宵直播,然后是敬一丹、王世林、鲁健、欧阳夏丹……

高时效的新闻不仅先声夺人,成为社会议程的首席设置者,而且是提高新闻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时效在一定时间内对媒体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时效同真实性一样,也是新闻的生命。

五、进行新闻策划或策划新闻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在一期新闻节目中尤为重要,它也是对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优化。新闻策划追求的是“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深”,有效传播的积极效应,使电视节目更有意义、更有舆论引导性。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众多电视台进行了新闻策划。如央视《新闻联播》增设了板块《抗震英雄谱》;《鲁豫有约》请来了32年前唐山大地震的灾民,讲述现在的幸福生活,以给灾区群众以鼓励,为汶川加油……

同时,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的报道中,策划新闻也屡见不鲜。记者去深入重灾区之前,他们需准备不只一份初稿,抢救情况稍好是一份,情况不容乐观是一份,救援人员奋力抢救是一份,群众自救又是一份……

这些都对优化新闻节目内容,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使荧屏更丰富,增加了舆论的导向性。

在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今天,电视观众对快捷、全面、深刻的信息需求以及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同时对于财富与时尚的感受更加强烈。当互联网已经夺走了公众的眼球、手机也成为多媒体的时候,观众必然对电视更加挑剔,更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品牌栏目与精品节目将更具有竞争优势,而那些既无思想又无创意的电视垃圾必将被观众无情地抛弃。电视人只有立足世界电视前沿,不断更新传播理念,制作适应国情与文化传统的节目,电视的魅力才会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文化节论文例3

化学仪表作为化学监督的重要工具,一旦出现问题,测量结果不准确,将会使化学控制出现偏差,严重的会导致机组腐蚀、结垢、积盐,降低锅炉效率和汽轮机效率,造成煤耗增加。长此以往,将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影响火电厂的节能降耗。

1.2保证准确度的措施方法

1.2.1正确的仪表、玻璃仪器检验方法

针对不同性质的化学仪表、玻璃仪器,分别采用相关检定规程对其进行检验。特别是对化学在线仪表,以前的检验标准均不能有效地消除误差,而2009年的文献规定了在线仪表应进行在线检验(通过装备在线检验装置实现),从而可反映水汽品质的真实情况,确保化学监督准确、可靠。

1.2.2加强化学仪表、玻璃仪器的使用维护

化学仪表、玻璃仪器的检验项目及频次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程,进行内校和外校。此外,负责使用维护的人员,必须接受专业机构的专业培训,取得检验员资质,持证上岗。

2燃煤

燃煤电厂把煤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对电厂用煤情况进行分析,其节能潜力不可小觑。选用适合锅炉设计参数的煤炭,对燃煤质量严加控制,改善燃煤质量,此外还应应用动力配煤技术对电厂用煤进行合理配比,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减少煤炭的消耗。

3水资源

3.1概述

水资源损失是火电厂能耗中较大的一方面。化学节水指标包括自用水率、汽水损失率、补水率、汽水品质合格率、循环水排污回收率、机炉工业水回收率等。在机组运行过程中,通过减少补给水能够有效的降低工质损失。补给水是机组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指标。

3.2节水措施

3.2.1提高浓缩倍率

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率,根据不同水质、凝汽器管材,通过试验并经技术分析比较后确定。

3.2.2做好水平衡测试工作和水务管理

通过对电厂各种取、用、排、耗水量的测定,查清火电厂用水状况,正确地评价火电厂的用水水平,找出节水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技术措施和规划,使火电厂的用水达到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

4电资源

4.1概述

在火电厂中,节约用电也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方面。特别要推广变频调速技术,理论上这种调速方式调节范围宽,无论是轻载还是满载都有很高的效率,此外其运行可靠性也较高。

4.2节电措施

4.2.1冷却塔

冷却塔耗电率与冷却塔风机效率、水塔清洁程度、堵杂物程度和积淤泥程度有关。所以,要想降低其能耗,首先应定期进行外观检查、性能测试和性能计算,然后针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4.2.2循环水泵

对于循环水泵等大型水泵,可以通过叶轮技术改造,提高水泵的整体效率,达到节电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

1)将其内部铸造表面研磨打光,提高循环水泵效率;

2)根据最有利真空试样.合理安排循环水泵的供水方案;

3)去除循环水系统中多余的阀门,尽可能减少管道阻力损失;

4)加强循环水入口滤网清理.清除循环水管淤泥附着物.减少系统阻力。

文化节论文例4

2化工行业节约能源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节能领域上做的还不够完善,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目前节能主要有两个方面: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主要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来实现节能的目的。研发并使用新型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例如采用集成膜技术和吸附过程的膜吸收器,在分离特定组分时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使气体吸附效率极大地提高。这是因为疏水的多孔膜可使气液具有更大的接触表面,使两相间传质极大地增强,从而强化吸附过程。新型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该材料可用于烟道气中CO2的捕集和分离,具有低成本、高选择性、高容量的优势,特别是在较低压力下具有上述特性。氮氧化物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采用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可在较低温度下、高选择性地脱除氮氧化物。还有使用新型高效的化学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它参与化学反应,但反应结束后,它的质量、性质不变,却能够加快反应过程,这样就能减少能源的使用。研发和采用新型节能技术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这种方法需要较高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并未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管理节能是通过加强管理来实现节能。具体就是通过对用能的人员以及用能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实现节能目的。管理节能是低成本或无成本的,但是其节能潜力需要通过制度等措施建立而实现的,建立用能管理体系以及通过相关标准认证都是管理节能的重要方式。管理节能必须和技术节能相互配合,如果只采用技术不加强管理,则也不能实现技术应该发挥的节能效果,同样,只是依靠管理节能而不采用节能技术、使用高效节能设备,也是不能实现最佳节能效果的。

文化节论文例5

一、旅游无烟工业

旅游被称为无烟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文化旅游需求。比如屈原的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每年要过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一直到五月二十五末端午,在这一个月内要举办公祭屈原,农民骚坛诗会,龙舟游江招魂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屈原故里端午的独特习俗,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另外还有屈原的投江地湖南省汨罗市,每年前往汨罗市屈子祠凭吊、缅怀的人们排成了长龙,络绎不绝。可见,端午的文化内涵刺激了旅游消费,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当地端午文化品牌的铸造,二者相得益彰。

二、节日装饰物文化产业链

节日装饰物既是节日的衍生文化,又是节日文化的寄托物和载体,搞好装饰物的销售,可以有效刺激消费,与此同时烘托节日气氛。

(一)香袋

又称香囊、香包、荷包,我国民间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袋。《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袋内装有研细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有消毒卫生和醒脑清神的功能,就像是随身佩戴一个“空气净化器”,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各种香袋寄托着人们辟邪却病的美好希望,同时还具有审美情趣,香袋形状多样,颜色丰富,是很受妇女儿童喜爱的装饰品和礼品。

(二)五彩线

民间传统认为,端午节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降雨时要将五彩线剪断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戴五彩线的传统可谓由来已久,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中就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苏轼在《浣溪纱》词中描述端午节的美人:“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宋代词人杨无咎《齐天乐》在词中则用“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形容端午节时女子的服饰。不同于艾草和菖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五彩线的点缀美化功能远比求吉辟邪实际功能明显。(三)葫芦

葫芦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图中阴阳的分界线,道教文化认为葫芦可以收尽天地间的邪气,所以民间传说神仙收鬼怪的法器都是葫芦,太上老君装仙丹的容器是葫芦,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法器也是葫芦,在古代葫芦被当作镇邪的宝贝,加上葫芦腹中多子,象征多子多福,又与福禄谐音,所以民间俗信葫芦能避邪气又象征吉祥。端午节在门窗上挂葫芦的习俗由来已久并沿用至今,《燕京岁时记》中说:“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即用彩纸剪成葫芦形,于五月初一早上张贴房室门楣,剪口向下,意味着倒灾驱邪,初五晚将它摘下丢掉,喻指一切不洁和邪气都被带走。现在过节很少有人记得将葫芦口朝下,但颜色各异带着各种彩穗装饰的葫芦仍不失为一种美丽的装饰和点缀。

(四)盆栽

被称作端午三友之一的菖蒲不仅可以入酒,同样也是室内装饰、盆栽观赏的首选佳品。

菖蒲制作的盆景,首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灯烟熏眼之苦。而且,用菖蒲做盆栽既美观又富有诗意: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生野外则生机盎然,着厅堂则飘逸俊秀。苏轼在他的《石菖蒲赞》的序言中说菖蒲“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并且能够“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是中国文人淡薄名利、不屈不挠、清雅超俗的人格操守的写照,所以用菖蒲做盆栽既实用又雅致。

西方国家的圣诞树和情人节玫瑰的销售在获得巨大的商业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节日文化的推广,甚至圣诞节和情人节登陆中国后喧宾夺主,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与其铺天盖地的商业攻势不无关联。借鉴这些经验,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端午节装饰物的推广和销售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在形成强大的节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以崭新的形式重新焕发光彩。

综上,端午节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需要我们将经营的创意融入到节日文化中,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软实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存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在全球化时代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色。

参考文献

文化节论文例6

1群众性

平民百姓是草根主体,草根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协调民间关系、保护族群利益、分配地方资源、策划社群公益等。草根文化的这种群众性对电视节目有着巨大影响,正如电视剧《暖春》、《春草》,描绘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以质朴的草根剧情感动着人们。没有一线大牌明星,却在全国各地面频道播出时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和良好的口碑。这归功于电视节日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老百姓。

2多元性

草根本身是一个来自民间的杂糅式群体,他们个性不一、文化层次不一、生活环境不一、利益表达不一、意愿呈现多元化。

3互动性

草根群体在信息接收中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一跃成为独立而自由的信息提供者,充当“把关人”理论中的“意见领袖”角色,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传播或互动式传播,这为电视媒体的受者与传者之间互动提供了条件。草根可以通过手机拍摄、DV摄像等一切现有信息传播方式,在电视媒介的平台上提供一个释放自己的空间,成为节目的制作者和互动分享者。

4焦点性

革根传播具有较强的关注点。草根素材与生活紧密结合,“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都可以说是“草根的狂欢”,强势的电视媒体利用“草根”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相比之下,被冠以“草根电影”的胡戈,则是十足的“草根”包装,“草根”导演,“草根”演员,是另一种“草根文化”。一种吸引眼球经济的新模式,将网络技术与传统电视巧妙结合,创造更多更大的产业发展机会。

5责任性

草根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草根文化具有坚韧的品质,生生不息,草根文化不断延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至于电视媒体“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由国家层面走向地方层面,从“感动中国”到各地“感动**”评选正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载体。一群基层普通百姓的身影,擎起一面面道德的旗帜,一个个进发出巨大道德热量的小人物,以星星之火点燃了道德的灯塔。体现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责任、价值和力量。

二、草根文化对电视节目传播的积极影响

草根文化拥有个性为先、充满娱乐、日日创新的特性,迅速为大众价值观念所包容,同时又创造出新的大众文化方式和内容,如闪客、拍客等,带来了电视节目的变革。

1电视节目多元化

“闪客”是指做Flash或经常使用Flash的人。“Flash是一种新的大众化娱乐方式,它通过新的传播方式、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群体,表现新的文化现象。”Macromedia大中华区总经理马俊强认为,Flash的跳跃、卡通、幽默和创新,最符合渐渐成长起来的E时代网络一族的思维速度和生活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制作出自己风格的动画,这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Flash走进电视荧屏,表达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达着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表达着对公众人物的戏谑。

例如,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动漫节目《快乐驿站》中原创Flash作品和处理过的相声小品。创造了央视三套收视排行榜第4名的佳绩。这种从定位到内容的跨媒体“移栽”,实现了电视节目与草根文化相互融合:网络动画借助卫视的覆盖和传播优势拓展了传播渠道,专业网站以其技术和资源优势,为电视节目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2电视节目双向互动

草根参与到节目的传播过程,成为节目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节目的生产者,节目逐渐由传统的“精英——草根”的单向传播变为“草报——精荚——草根”的双向传播,受众与节目连成一体,受众与传播者零距离接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性节目。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在节目互动上表现出色。栏日设置了许多互动环节——大众评委上台参与投票、电话投票、短信拉票热线、现场拉拉队与选手即时呼应等等。这不仅提高了选手的积极性,还极大地调动了现场观众的热情。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一个新的“拍客”阶层也正在悄悄崛起。拍客用各类相机、手机和数码设备拍摄图文影像、视频影像,记录并传播对社会、生活等热点问题的源发兴趣和全新思考。

每年CCTV《3·15晚会》特别节目都会全面征集维权视频,只要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只要消费者了解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内幕。只要是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目击者、见证者,都可以用影像记录维权之路,用视频、图像告诉CCTV,将真实、公众问题呈现在节目晚会,成为节目的提供者。

3电视收视效果明显

草根传播的多元和互动色彩,为普通群体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人人平等的机会,衍生出大量的“秀出真实的自我”节目,激活了大众的“审丑”心理。在草根传播的大潮下,电视节目内容的原始状态被放大,一系列没有被过滤的平民元素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和意外冲突,让人耳目一新,增强了收视效果。

央视《星光大道》体现了草根传播环境下的包容性和人性化。“以展示百姓自我风采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电视栏目”是《星光大道》的目标定位,草根传播成为了当今时尚传播的主流。百姓娱乐成为娱乐的中心。0栏目从全国各地征募选拔选手,不分年龄、地域、职业、唱法,采取过关淘汰的方式,全面覆盖了主要受众群。节目最大范围最强程度地吸引了观众,体现了草根群体寻求社会认同、尊重受众的需要,极易与受众产生共鸣。使得收视率迅速提升并稳居娱乐节目前列。

三、减少草根文化对电视节目传播的负面影响

草根传播是大众化潮流的体现,电视节目要想在这股潮流中顺势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草根文化对电视节目传播的积极效应,减少其脱离草根本性、缺失草根精神、导致节目低俗化等负面影响,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1电视节目平民化

草根电视节目的特色在于贴近大众生活。老百姓喜欢与自己情感相接近的节目,喜欢民间的节目,他们发自内心的掌声与笑声,才是草根节目蓬勃生长的土壤。离开了老百姓,离开了成长需要的民间智慧,“草根节目”就成了无源之水。当前,许多选秀节目因失去“邻家气质”而淡出百姓的视野,原有的平民旗号已烙上演唱会的印记,草根英雄也脱离了草根属性,从“草根”变“树根”,成了娱乐和财富的机器。草根群众则被“贵族观众”取代。

《梦想中国》导演兼活动统筹周稚舜指出,《梦想中国》违背平民选秀的初衷,导致人气选手几乎全军覆没,并在操作过程中随意更改赛制。评委的个性喜好成为决定选手晋级命运的主要标准,倍感寒心的他毅然决定离开《梦想中国》。一时间。这个节目风波四起,引起非议。最终停办。在某种意义上,受众成为决定节目命运的砝码,节目违背民意、失去民心,则很容易导致节目的失败。草根电视节目可以被太众推上舞台,也可以因名利所困而被“连根拔起”。

2塑造节目的草根精神

草根文化是一种扎根群众的文化,人们对其倾注的热情是最真诚的,感情也是最纯洁的。草根电视节目在打造自身特色的同时仍需不忘塑造草根英雄形象。河北农民李建民凭着自己不服输的劲头,在不惑之年与全家一起拍摄了电影《真爱一生》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这些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人们记住了这些出身平平的草根英雄,也让观众也记住了《星夜故事秀》、《移动社会故事》等独具特色的电视栏日。

《移动社会故事》曾用镜头真实记录了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一个孩子平均每月不到50元的伙食费。上学时还要扛起家庭生活重担,生活困苦却以优异的成绩被大学录取……这些孩子靠着执着与奋斗达到了他们的目标,并成为了生活的强者。在这里,草根精神甚至要先于草根文化影响着他们。一种面向现实的生活态度占领他们的精神阵地。当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生活面临更多压力的时候,过度的娱乐反而是一种热情的消耗,而塑造下一代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是草根文化的真正目的,这是单纯的选秀节目无法达到的。

3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草根文化”娱乐类节目受到收视率和商业利益挑战,任何选手都可尽情表演,“重在参与”的理念使得节目的可看性和亲和力大大增加。然而,草根具有散漫无稽的特征,多元化造就了它杂乱无章的一面。电视节目在草根传播的大潮涤荡下。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的模仿秀、选美、超级男女、男女速配、情感故事、人生传奇等节目的相互雷同,电视节目丧失新鲜感和生命力。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电视的随和性与宽容性越来越强,节目中煽情与媚俗大大增加。若不注意电视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很容易使节且呈现低俗化。

在北京电视台《公益歌曲大擂台》首开内地以歌会形式出现的综艺娱乐节目先河之后,各式各样的“歌会风”遍地开花。致使综艺节目市场走向低迷。重庆电视台《第一次心动》节目成为内地第一档被停播的选秀节目,主要是因为其严重偏离比赛宗旨,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表现方式随意,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认为,规范选秀活动、重建选秀活动的文化价值尤其重要。因此,电视节目在发挥娱乐消遣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教化功能的发挥。电视节目若一味地迎合部分不良意见,或借着草根的狂欢炒作而偏离道德底线,则最终会离大众化越来越远。

四、结语

“草根”文化的出现,彰显了普通人地位和话语权的上升,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无数人通过草根文化表现个性,提出诉求,宣泄情感,满足欲望,实现了文化权利。当然,草根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若不加选择地认同难免出现低俗甚至鄙俗现象。因此,需要防止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要取精华去糟粕。

文化节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25-02

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田野调查,提出了新的民族志撰写方法,被世人称为“民族志之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中指出:“需要”和“功能”构成了其文化功能论的精髓,“文化实际上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动的体系;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有促使新的文化手段的出现,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1]。马林洛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表明,在蓝靛瑶盘王节中,盘王节作为蓝靛瑶缅怀始祖功德、祈求王庇佑而产生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它将人们信奉的王、对祖先、神灵虔诚信仰的态度和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它是蓝靛瑶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盘王节既是一种手段――是为满足人们祭祀祖先、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亦是一个过程――是缅怀祖先和祈福、祝祷的过程,还是一种结果――人们正是在追求祖先崇拜带给自己心灵上的慰藉和希望的过程中产生了“盘王节”。盘王节作为蓝靛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展示,彰显传统道德风范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论中,将文化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就包括了人们在道德、精神等层面上的价值取向,这就促使了行为准则的出现。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习俗、习惯,逐渐成为该民族本土的“法律法规”,维系着整个族群的生产生活,对增强族群中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发挥了重大作用。而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自觉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将各族人民具有的共同民族心理、民族意识、审美情趣和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到世人面前。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风范,为规范该民族人民的行为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具有很强的心理震慑力,具有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功能。在蓝靛瑶的传统节日庆典“盘王节”中,它展示了蓝靛瑶风格独特的传统文化,呈现出蓝靛瑶人民良好的思想道德观。

例如,蓝靛瑶同胞以他们热情的歌声和醇香的美酒迎接邻近村寨前来参加盘王节的客人,每当有外村的客人到来时,当地的人们就奏起迎宾乐,将客人们一路迎接到盘王节活动会场的门口。此时吹奏唢呐的两名乐师手持唢呐走到客人们面前,向他们拜三拜。笔者从中了解到,拜三拜是蓝靛瑶的习俗,一方面是因为前来参加盘王节的客人们都是盘王请来的神灵,吹奏迎宾乐和向客人作揖,表示蓝靛瑶人民对这些神灵的敬重,希望神灵能感受的自己的热情,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另一方面,这也是蓝靛瑶人民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节。紧接着是一群蓝靛瑶姑娘端着她们自家酿的美酒,围住客人唱起了祝酒歌,客人们只有与姑娘们对过歌、饮过酒之后才能进入盘王节的会场。此外,在盘王节祭祀仪式结束以后,当地的瑶族同胞还为前来参加节日的客人们摆设筵席,热情款待各路神灵和客人。这既是蓝靛瑶人民庆祝盘王节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体现出了他们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蓝靛瑶盘王节中,通过迎宾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整个族群所共有的行为道德准则,从而增强人们的团结意识,共同促进蓝靛瑶的精神文明发展。

二、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节日作为该民族的特色文化,它犹如维系社会系统的黏合剂,具有团结社会成员的功能。它将有着共同心理、共同信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使人们在共同欢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本民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

在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功能论中论证巫术是如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指出:“在个人方面,巫术可以增加自信,发展道德习惯,并且使人对于难题抱着积极应付的乐观信心与态度,于是即处危难关头,亦能保持或重作个性及人格的调整。在社会方面,它是一种组织的力量,供给着自然的领袖,把社会生活引入规律与秩序,它可以发展先知先觉的能力。”[2]人们在参加宗教活动时,透过共同信奉的神灵加强族群的共同宗教情感体验,使族群中的个体彼此认同,适应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在蓝靛瑶盘王节中,即使大家互不相识,但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对王有着共同的情感,将他们的心拉到一起,相互之间倍感亲切,觉得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子孙。在盘王节祭祀活动中,人们还认为虔诚的祈祷不仅能带给自己好运,同时也能带给族群中其他人好运,从而使得整个村寨、整个族群富足安康。正因如此,虔诚的祈祷以获得精神世界满足,相互之间获得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了蓝靛瑶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此外,在盘王节“祭盘王”仪式中所供奉的神像和代表瑶人子孙十二姓(盘、赵、李、邓、黄、周、胡、沈、包、冯、雷、唐)的旗帜,都足以显示出蓝靛瑶人民对祖先“王”虔诚的信仰和诚挚的感激,同时也显示了蓝靛瑶人民世世代代不可割舍的血缘关系。也正是这种对祖先、对血缘的认同感共同交织在一起,强化了蓝靛瑶人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民族文化传承,探寻民族文化发展道路

民族盛典、传统节日作为各族人民发扬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它是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对研究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盘王节作为蓝靛瑶的传统节日,它是蓝靛瑶历史发展的产物,为全体蓝靛瑶人民所创造、所共有,它展现蓝靛瑶丰富的民间技艺,它积淀了蓝靛瑶古老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在其活动过程中无不呈现出蓝靛瑶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意识。蓝靛瑶盘王节以其文化传承功能将其具有实用价值的展现功能,与其具有适应性的认同功能整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为蓝靛瑶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大作用。

蓝靛瑶盘王节作为传统的祭祀节日,它综合展现了蓝靛瑶传统的宗教文化、语言文化、音乐和舞蹈文化、服饰文化等,这些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蓝靛瑶人民共同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发展、传承的,不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有关,也同人们的生理、心理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传统节日这一特定环境下,人们通过传统文化的展示,使其获得传衍。例如,在“祭盘王”仪式中,师公作为祭祀活动的主体,他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他在整个祭祀过程中的一切行为活动,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整个仪式的程序并不是师公们随性地进行,而是具有其顺序性。师公们在进行祭祀时不容出现任何差错,这就要求师公们对祭祀仪式的整个程序相当地熟悉。师公们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衍“祭盘王”仪式中的套路,使人们在欢度节庆的过程中,对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可以不断补充对蓝靛瑶盘王节的记载,为后世留下更多有关盘王节的资料,使蓝靛瑶的传统宗教文化获得更持久的发展。又如,在祭祀活动中出现的“长鼓舞”,它既是祭祀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是人们“游乐”的内容之一,往往是人们在节庆活动中一些随性的自娱舞蹈,逐渐形成了他们传统舞蹈“重拍在下,以膝部的微颤和屈伸带动身体的顺拐动作”的基本动律和瑶族“长鼓舞”丰富多变的技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变化,在这些节日盛典中,人们在继续传衍传统的舞蹈文化的同时,又会发展创新出更丰富、更新颖的舞蹈元素,为蓝靛瑶表演性舞蹈的创造提供新的素材。此外,体现了蓝靛瑶传统服饰裁制技法的服饰文化,体现了蓝靛瑶传统民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的音乐文化,以及具有浓郁风格的蓝靛瑶语言文化,同样是在蓝靛瑶盘王节这一特定环境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这些都充分说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天然课堂,正是蓝靛瑶盘王节为这些象征民族符号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保护与传承的特定环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正是在这个天然的课堂上发现了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艺术家们以蓝靛瑶传统文化、传统风格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蓝靛瑶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这同样也是对蓝靛瑶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与传承。

综上所述,蓝靛瑶盘王节作为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所包含的诸多文化元素是蓝靛瑶的民族之魂、文化瑰宝。盘王节如同一本蓝靛瑶民族文化的教科书,充分展现了蓝靛瑶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传统文化。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它以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实用,促进社会成员充分适应社会环境,增强民族认同感;它将蓝靛瑶传统文化的各个构成部分整合在一起,共同担任蓝靛瑶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随着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蓝靛瑶在与其他民族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且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需求,逐渐由追求其文化功能价值转变为追求其艺术审美价值,使得现实中的蓝靛瑶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不够突出,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难度增大。故此,如何运用蓝靛瑶盘王节这一特殊课堂来促进蓝靛瑶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就成为蓝靛瑶人民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故此,笔者认为,“祭盘王”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敬奉“王”和祈福祝祷,还应该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为目的,以增强人们保护、传承、发展蓝靛瑶传统文化的意识为目的。只有这样,蓝靛瑶盘王节才能在“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趋势下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文化节论文例8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时代,它在流行和演变过程中,吸取了儒、道、释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如今,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个个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在我国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的缺失,中国传统节日处于尴尬境地。清明节一度成了“烧纸节”,端午成了“粽子节”,中秋成了“月饼节”。这两者的此消彼长加剧了传统节日文化的断层现象,致使传统节日文化从形式到内涵都正在走向虚空。而电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巨大的影响力,在传播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 

一、当前电视媒体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电视媒体节目形态单一 

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形式,而当今,传统节日文化基本上都是以文艺晚会类节目为主,访谈对话类节目、杂志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益智游戏节目、情景剧等节目形态甚少,节目形态过于单一。 

2、电视媒体没有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常态化 

众所周知,每年有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期间,电视媒体才会制作相关电视节目来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而节日一过则销声匿迹,这不利于电视发挥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 

3、节目资源整合力度低,造成节目资源浪费严重,不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优势 

1、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普及率高 

我们所讲的“普及性”是说它是“雅俗共赏”的。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晚,把老少几代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们都聚集到一起,共同欣赏其节目,就是最好的印证。 

2、电视传媒所特有的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优势,使它在传播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报纸和广播都是单通道传播媒介。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是一种双通道传播媒介,具有声画并茂的优势以及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3、电视传播的综合性 

电视因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和技术优势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给受众一种直观形象,极具诱惑性和感染力的氛围,因而更容易对受众产生移情作用,获得一种想象的快感、官能的刺激或精神的愉悦,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三、电视媒体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式多样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是一个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都是一笔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去弘扬和利用。电视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首选媒介之一,自然承担起了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任。 

1、推出新晚会概念——将晚会类、综艺娱乐类、益智类节目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海外的电视节目形态的引进,使节目在栏目设置、主持风格、节目题材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严重的趋同现象,缺乏差异化使节目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从而使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大为缩短。近几年,虽然专家倡导“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 

面对这一尴尬的局面,去年的七夕节,安徽卫视制作了一期与众不同的电视节目——《7月7爱传万家情歌会》,这场晚会将七夕的传统浪漫情怀和晚会类节目的现代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对节目主题、宣传语、片头片尾、主持人形象、演播场地、声画造型、音乐、节奏、色彩、色调。等元素进行一系列的定位,使之与节目内容相融合。据百度数据报告,“七夕”百度搜索指数在1个月内翻4倍,日均搜索七夕超60万次,网络视频点击量过百万,安徽卫视贴吧点击量,在播出当天成为上升量最快的贴吧之一。该节目之所以如此成功,因为它摆脱了常态的晚会类节目,将晚会类节目、综艺娱乐类节目和益智类节目元素融合在一起。节目有《爱的悠悠球》、《明星大挑战》、《恋爱足球》等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群推出的《鹊桥会》和魔术等娱乐节目;还有众多的晚会类节目,节目形态多样,并且将各个节目都融合在了一台晚会中,紧紧锁定了上亿观众的眼球。 

2、实行“编播季”节目编排策略 

多年来,电视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打造传统节日时,重节目内容和质量,而轻节目整体编排和节目资源的重新整合,这一做法无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面对这一现状,央视、重庆电视台、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从自己的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和品牌特色出发,实行了“编播季”的节目编排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编播季”节目策略是指一年分季节、分时段的编排策略,这种季节性的编排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观众的忠诚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电视的市场竞争力,重庆电视台是“编播季”的先行者之一。2005年暑期,重庆台将旗下的都市频道临时改为“暑期频道”率先试水,结果市场反映十分理想。对频道架构做出“改版性”的调整,此举让重庆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的收视排名冲至第三位。2006年初,重庆卫视利用元旦、春节两节紧密相连的机会,从元旦开始,跨越春节,直至元宵节,推出了“黄金月、中国结”的编排项目,同时在这时提出了“编播季”的概念。这个“编播季”以元旦晚会拉开序幕,以春晚为高潮。2007年,又以“合家欢·中国结”作为节目编播主题,“黄金月”编播紧扣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期待,突出欢乐、团圆、回家、感动等关键词,同时为黄金月量身定做节目,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的品牌节目。 

“编播季”对节目资源和频道资源进行变革,把过去那种单纯的、静态的、封闭的节目播出方式转化为整体的、组合的、动态的、开放的播出方式,“编播季”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实现了各种电视资源的优势集合和联动播出,降低了成本,打造出自己特色的品牌节,同时赋予了电视传媒更大的影响力,而且也促进了传统节日与现代传播方式的互动,实现了“互赢”局面。 

3、通过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电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局限在节日的特定日子里,要形成连续的、持久的“攻势”。因此,即使不在节日期间,电视完全可以利用专题片来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专题片要力求精美的制作。专题片无论从画面、配音、配乐和形式创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力求精美的意识,这样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解说词的文本方面,要用深刻的、有感染力的、细致精美的解说词来赢得观众。 

2009年,宁夏卫视频道《印象宁夏》拍摄制作,作家郭文斌客串主持并解说的《我们的节日:春节》十集系列专题节目春节期间在宁夏卫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郭文斌以独特的、精美的诗化语言风格,从喜庆、团圆、感恩、祈福(上下集)、天人合一、点灯时分(上下集)、传承、兴旺发达八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春节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意蕴。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出发,通过对春节的阐述和发挥,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旅行之中,听来回肠荡气,引人入胜。不少观众认为,这个节目是对中国古老的春节文化的一次升华和推进,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激发和再认识,这期节目非常成功。 

结语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路径,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的电视媒体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既能巩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在国际传播中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并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世界认同,最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傅德岷、 韦济木、 马培文:《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出版社,2005:8 

②高晓红、刘羽、张绍刚,《电视节目形态分析》chinardr.net/rdr 

/bbs/dispbbs.asp?boardid=9&id=2722 

文化节论文例9

1 体育文化节的提出

体育文化节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示师生风貌,力求达到健身、健心的效果,在一定时间内采用分散和集中的办法组织的活动。体育文化节作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实现体育文化与其它校园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平台,突出的是健身性、娱乐性和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符合当代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求。

2 传统校运会与体育文化节之间的比较

2.1 运动会重金牌、重锦标、重竞技,却与学生的健康没有直接关联。

重金牌、重锦标、重竞技,迫使许多学生为了分数拼争于多个项目之间,给许多学生造成很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运动会之前大部分学生对运动会毫无准备,运动会期间运动强度、运动量大,这样不但增大了运动时受伤的几率,且运动会之后许多学生腰酸腿疼背痛。运动会不但没有起到督促和引导学生锻炼的作用,反而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这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参加运动会的热情,反而使学生害怕运动会。

2.2 项目单一,竞技性强、难度大、趣味性小。

单纯的跑、跳、投田径项目,竞技性强,且有些项目难度太大,相当一部分项目对广大学生而言力不从心。竞技性强、难度大的项目,学生感兴趣的能有几个?这样怎样能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3 运动会的内容和项目与体育教学脱节。

运动会中的部分项目,如铁饼、标枪、三级跳远、110米栏等项目不在小学、中学体育大纲之内,而高校体育大纲中也很少有田径教学内容。学生参加运动会只依靠中学时的田径教学基础,运动会与体育教学明显脱节,不仅没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也没有反映体育教学的效果。

2.4 体育文化节在项目的设置上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体育文化节一改过去传统田径运动会先确定比赛项目,后由学生来参赛的传统做法,向各班征集竞赛项目、体育辩论课题,从中筛选出适合学生的项目和辩论题,大大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享受体育节的快乐,还可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参与体育节的筹备、组织和实施全过程,从中受到更深层次的锻炼,勇于实践,敢于创造,自主自为,主动发展。

2.5 体育文化节参赛人次比传统田径运动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各级校运会的参赛办法中都规定了参赛单位总人数和个人限报的项目及每项限报的人数。以举办校运会为例,在三天期间内,在组织很好的中小学校是少数人比赛多数人看,而在多数学校,校运会几乎等同于放假,除了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和各班的服务人员外,观众寥寥无几,这与筹备校运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校运会的效益甚微,其意义无法体现。而在体育文化节中,学生参赛项目的人数不限,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享有参加的权利。学生根据自己个体的需要及喜欢,有选择地参加项目。“重在参与”从奥林匹克圣殿中走出来,走进每个人的心灵,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3 体育文化节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体育文化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正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热点。“体育文化节”本着“重在参与,展示个性”的原则,以体育与健康为内容,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竞赛、表演、讲座等为形式,以欢快和娱乐为手段,以健身和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鼓励个人表现,又强调合作与团队精神,真正集健身、娱乐、竞争和教育于一体,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体育文化节取代传统的校运会,一方面因“节日”象征着欢乐、吉庆、详和,从而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还拓展了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内容和形式,扩大了功能和效果,使之更加精彩纷呈。将校运会更名为体育文化节不仅仅只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是从本质上进行的一次大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性质的根本改变:由单纯运动竞争变革为集竞技、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活动。②对象的根本改变:由“少数参赛,多数观看”变革为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需要为每一个人提供参与和展示才能的机会。③目标的根本改变:由重金牌、重锦标、重竞技的“金牌效应”变革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健康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④功能的根本改变:由单纯的体育竞赛变革为健身、健心、益智、促德的多维载体,充分发挥体育的基本功能,使之成为联谊学校全体师生的纽带。

4 高校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发展对策

4.1鲜明主题,弘扬主旋律。

体育文化节要有鲜明的主题,具有时代性、号召力和感染力等特点,并将体育与文化、运动与精神、人格与团队紧密结合,其目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促进学校发展,增进师生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些高校在项目的设置上与主题有些脱节,没有紧密联系主题。体育文化节应紧紧围绕鲜明主题开展活动,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更主要的是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4.2规范管理,形成传统。

目前,各高校对举办体育文化节所积累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举办期间的管理还不够完善,组织经验不足,活动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如学生上课与项目安排时间的冲突、上一个项目的时间延长对后面活动影响等。体育文化节作为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实现体育文化与其它校园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平台,是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是对师生身心健康教育的一次促进。近年来,举办体育文化节深受高校师生的欢迎喜爱,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举办时间跨度长,参与人数多,项目设置丰富、新颖,具有趣味性。体育文化节和传统的体育运动会不同,不是集中两三天内在操场或某一场地内来完成,这样就要求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学校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工、各负其责,并在项目设置上紧扣体育文化主题。高校应将此项活动办成校园文化中传统的活动,进而发挥长远的影响。

4.3提高认识,加大宣传。

体育文化节作为新事物在高校中存在有其必然性。首先,体育文化节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它将德育、智育和体育贯穿在其中,促进学校的班风、校风建设;其次,它可以发挥社会功能,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同时它还能推动学校周围大众体育的发展。目前,广大师生对体育文化节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体育文化节的宣传,提高其认识水平,丰富师生的体育文化涵养。加大体育文化节的宣传力度是提高师生对体育文化节认识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文化节中应广泛利用讲座、广播、刊物等进行宣传。

4.4项目设置丰富,突出重点。

体育文化节受师生欢迎和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设置的项目更为丰富和广泛。传统体育运动会体育项目多设置以竞技为主的田赛、径赛和球类比赛。这些项目的优点在于欣赏性较高,容易唤起观众的激情,增强集体荣誉感,但同时因为项目特点和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要求较高,往往令众多学生望而怯步。因此高校举办体育文化节在项目设置上应灵活多变并适应参与者的需求。有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节时,体育项目的设置在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基础上增设了体育趣味游戏、体育表演类项目、体育摄影展、体育健康卫生知识讲座等活动,这些体育项目和活动的设置不仅丰富了体育文化节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师生参与的兴趣。体育文化节在项目设置上注重的是对当代大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培养,而不是一味追求身体上速度和力量的提高。因此活动项目设置更应该符合体育文化节的主题思想,根据学校特色突出一、二个具有竞赛性、趣味性、宣传性的传统项目,如地质大学的攀岩、师范院校的广播操、农学院校的越野跑等比赛项目。

5 结论

体育文化节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形式,深受师生的喜爱,目前各高校对举办体育文化节都还处于摸索和相互学习的阶段。体育文化节在校园内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它将德育、智育和体育有机结合,发挥了其社会功能,宣传了校园风貌,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师生的感情交流,提高了广大参与者文化体育素质,培养了他们终身体育的习惯。目前,各高校举办体育文化节在组织管理、项目设置和宣传力度上还不尽完善。这就要求高校在举办体育文化节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设置灵活多变的项目,突出重点,满足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同时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体育文化节的认识,还要规范组织管理,使各个部门协调配合,让体育文化节在高校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精华,王小安,潘宁,金德阳.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2]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科学,1992,(2).

[3]李相如等.全民健身路径锻炼方法与游戏竞赛规则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2000,(6).

[4]胡鞍钢.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J].体育科学,2000,(2).

文化节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17-01

苗族是我国西南人口较多、分布地域宽广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人民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筛选和积淀,创造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

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原生态节日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未经外来文化(特别是官方和学界)刻意改变过的传统节日。

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的民族性问题,对少数民族传统符号历史意义与创新应用等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事实上,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包括古老的苗族,所形成的丰富的视觉符号,绝大多数同该民族原生态的节日庆典有关。例如,节日中雍容、华贵、讲究的节日盛装;盛装上的各色纹饰;用以祭神祭祖的食物;具有特殊意义的器皿;源于娱神的戏剧、歌舞及各种民俗表演等。

一、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原生视觉表现

(一)图形表现

人是使用图形符号表达意义的动物,苗族人民尤喜爱使用象征型的审美图形来表达节日文化的原始意义。在这些象征型图形中,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为了获得神灵的庇佑。如苗族盛大祭祖节日“鼓藏节”的礼服百鸟衣,用象征祖神的图腾符号枫叶纹和鸟纹装饰,整体呈现锦鸡状,穿有这种礼服的使者,被认为可以获得与神圣世界中的祖神沟通对话的能力。

有的图形则是对历史故事的视觉化记忆。譬如在苗族“花山节”上,苗族妇女头戴象征苗族皇帝皇冠的银饰,身穿象征苗族皇帝大印的锦衣,外加一种名为“迁徙裙”的裙装,这些均是对九黎部落历史的图形象征。

(二)器物表现

在苗族原生态节庆中,伴随着原始思维的推动,以及实际活动的需要,形成了大量而丰富的视觉化器物表现形式。

在这些庆典祭祀专用器物中,有的从苗族祖起之时,便富含了自己独特的信仰含义。如铜鼓,在苗族人民的宇宙观、生命观中认为,铜鼓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

而另一些器物可能在节日形成之初具有实际的作用及功能,而当仪式随着时间的流逝凝固为民族节日时,这些器物形象便自然转变成独具象征性与纪念性的符号。譬如苗族“花山节”中的花杆,以前是为了方便散居各方的人民明确团聚地点,而今人们则是围着花杆载歌载舞,以表达怀念、庆贺之情。

(三)色彩表现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色彩观,在西南少数民族色彩体系中,由于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影响,多为时空色彩观,其特点是以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空间色彩组合及春青色、夏红色、长夏黄色、秋白色、冬黑色的时间色彩组合为主。在“姊妹饭节”中一个独具特色的食品――姊妹饭,分别由黄、青、红、黑、白染制成的五色糯米饭便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色彩观。

另外,作为以母系为社会主要支柱的苗族,与他族色彩观最大的不同在于苗族妇女对于色彩意象性的运用。譬如苗族节日盛装上的织绣中,为了突出喜庆,画面通常以红色为主,无论是飞禽走兽、树木花草都可以用红色描绘。

二、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衍生视觉表现

(一)平面视觉中的表现及应用

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在平面视觉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即当地农民艺术家的农民画、民间美术家的壁画陶艺创作以及影像工作者的民俗摄影作品。

其中,农民画的创作者多是直接来自于当地的苗族妇女,她们将自己对本民族原生态节日的信仰,结合自身从小到大在苗族刺绣、挑花、剪纸中培养出来的图形色彩审美观念,借助手中的画笔直接描绘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独具审美意味的崭新视觉表现形式。

而设计工作者参与较多的,则在民间美术家及影像工作者中。民间美术家有的确实来自于传统工艺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设计教育。他们多是靠自己对于苗族原生态文化深入而细腻的考察认知,加上自我的主观意象性来创作作品。他们的作品往往在满足艺术性的同时,也充分兼顾了商业性。

影像工作者的民俗摄影作品,被广泛的运用在民俗专题报道中,因为其要求严格遵循事物的真实性,所以多是对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直接的视觉再现,但由于摄影艺术直观、真实、生动的独特魅力,往往能产生新的审美及艺术价值。

(二)歌舞戏剧中的表现及应用

剪辑,体现出一种视觉交错的速度美感,在融入了摄录及编辑者独特的视觉角度之后,画面通常更多的呈现出强烈的历史感与使命感,如贵州旅游宣传片《多彩贵州》。

三、原生态节日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的结合

中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原生态节日文化,这些文化又孕育出多彩的视觉表现形式,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资源,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将之更好的应用结合在设计领域,从而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审美价值,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特色,是每一个中国设计人员都应该努力钻研与探索的方向。

通过对苗族原生态节日文化视觉表现的探索与研究,在少数民族原生态节日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上,我认为首先一个族群文化的视觉设计应建立在对于这个民族内部信仰崇拜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了解之上。其次,在运用视觉传达设计方法表现少数民族信仰崇拜等文化时,要善于将抽象的精神意念转化成视觉形式,在纷杂的外在视觉表现中抽取最合适的元素传达主题,具体可以通过该民族的图腾、族标等视觉元素进行改造,也可以选用能表达主旨意义的视觉符号以表示。

此外,在充分运用民族民间工艺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创造有自己特色的新的表现形式与之相结合,在继承前人审美意念的同时进行自我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复制挪用。而那些源于民间的原生视觉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保留其中一些较有特色与识别性的部分,替换剩余部分来表达新的涵义与思想,使之焕发新的意寓。

最后,少数民族原生态节日文化视觉表现中经常运用单纯却极有张力的色彩搭配,将这些具有强烈对比与不协调感的配色方法进行提炼,再运用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将会有效的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氛围的设计新风格。

四、结语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民族在淡化,地区文化也在淡化。然而,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本身并不能自然地转变成紧跟时代步伐的新的艺术形式。所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观念解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转化成新的思想和表现形式,运用新的技术进行新的尝试与创造,才能对一个民族文化身份进行确认,并在多元文化中显现他们独特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