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海外语文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29

海外语文论文

海外语文论文例1

二、层级分明的英国大纲

1988年,英国国务秘书在当时读、写、算基本能力教育的广泛争论的基础上,按合法程序建立了英语工作小组,指定该小组将国家英语课程中对5—16岁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作一介绍,该报告提出的各种要求都是法定的。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制定语文教学大纲时,将听说、阅读与写作三部分内容分别分为八个层级与一个“超常表现”。请看听说达标层级的部分内容。

一级:学生谈论直接感兴趣的事情,听别人讲话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他们向别人表达简单的意思,讲话别人能听得到,并开始在表现观点或讲内容的时候增加一些细节。

二级:学生在听说时表现出自信,尤其在感兴趣的话题上,有时他们意识到听话人需要他人们增加相关的细节,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讲话清晰,用词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认真听别人讲话,并做出越来越好的回答,他们开始意识到在一些场合正规的词语和语调的作用。

(三级到七级从略)

八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有目地地保持并发展他们的谈话,他们组织语言,表达清晰,使用恰当的词汇、正确的语调和强调,在讨论中他们发言多,表现出他们在认真地听,并十分清楚讨论的进展,他们能够在各种场合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使用。

超常表现:学生在各种情境下正确地选择使用语言的结构和风格,根据不同的目的自信地改变词汇和短语。他们主动展开讨论,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发言使讨论持续下去,在讨论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专心听别人说,并能理解不同的和复杂的讲话内容。他们在各种场合和不同目的下都能够自信和流利地使用标准英语。

三、阶段明晰的法国大纲

法国教育部在1996年修订了《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制定了初中四年(六、五、四、三年级)语言教学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用以指导教学。大纲主要由适应阶段、核心阶段、分流阶段组成。适应阶段:巩固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逐步向中学教育过渡;该阶段为六年级(初一年级)。核心阶段: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组织不同的培育模式;该阶段为五年级、四年级(初二、初三年级)。分流阶段: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普通教育、中等技校或职业高中;该阶段为三年级(初四年级)。法国在1998年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二年级与二年级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年级(高二年级)确定了“中学会考指导”与10门“毕业系列”的学科及其具体要求。

四、要求全面的日本大纲

海外语文论文例2

    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旅游外语课堂,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旅游英语》第一册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话“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讲到这里,教师就要结合文中出现的房间号码,给学生讲解不同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人喜欢选择在带有“3”、“6”、“8”数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欢带这些数字的楼层和房间;西方人则忌讳“13”,旅游时常常回避这个数字,也不会住饭店的“13”层和13号房间。再如数字“4”在中国人的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常说“四季发财”;“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却不喜欢这个数字,其原因是在日语中,“4”和“死”的发音相同,所以,日本医院一般没有4号床位、4号房间、4号楼,电影院也没有4排4号,饭店里很少见到以“4”结尾的房间号码。如,中国自古就喜欢数字“9”,如“九州”、“九九归一”等;在日语中“9”因与“苦”的谐音而遭日本人忌讳。由这么一个枯燥的数字和没有多大意义的房间号码,教师却能引发出丰富的中外文化差异知识,这比起单纯教学生如何读数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就掌握了数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出现由数字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再比如,我们在讲到“dog”一词时,虽然“dog”与中文的“狗”在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其价值取向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来看,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汉语表达中,与狗相关的词语绝大部分带有贬意,例如“狗仗人势”、“落水狗”、“走狗”、“丧家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却令人好生爱意。在他们看来,“dog”是忠实的象征,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以狗来喻人是褒义的。如“luckydog”意为“幸运儿”,人疲惫时可用“dogtired”来形容,“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与汉语中的“狗”联系起来,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中外文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语料”,促使他们时刻留心吸取和积累有关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问答等活动,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中讲解中外文化的有关内容;8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能牢固记住所学的语言知识点,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知识。

    二、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有效培养谙熟中外文化知识的旅游

    外语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对于我们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藉此培养出来的旅游外语人才,就会有意识地抛弃“中文思维+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动中,知道如何尊重外宾的文化传统,知道如何与外宾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来旅游的外国旅客时,就不会犯文化错误。如果我们说:“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坏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这一路辛苦了。)这好象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所以我们应该说:“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欢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来。)“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兴。)“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能够对外宾加以引导。比如,被中国人喻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内涵,象征着高尚人格,陈毅的着名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个例子,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当我们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个外国客人可能就很难有这些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外宾与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在介绍时加入“松”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激发外宾与我们的共鸣。有了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当我们带着外宾走进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就可译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这样的译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写原文华丽的词藻和细节描写,整体概括,简洁明白[2]。又如,浙江兰溪有个济公纪念馆,里面写有:“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困人民爱戴。”我们给外宾介绍时,可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这里,我们把济公比喻为英语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罗宾汉,他们听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还倍感亲切[3]。

    三、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把中外文化差异知识介绍给学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繁荣中外文化的交往。

海外语文论文例3

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进入旅游外语课堂,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学习语言,而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学到了使用这一语言的文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语言及文化,并能改善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旅游英语》第一册LESSONFIVE的REVISION中,Porter有一段话“Thisisthesecondfloor.Hereisyourroom,Mr.andMrs.Morri-son.Yourroomis223.Thesingleroomisoverthere.”[1]讲到这里,教师就要结合文中出现的房间号码,给学生讲解不同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人喜欢选择在带有“3”、“6”、“8”数字的日子旅游,也喜欢带这些数字的楼层和房间;西方人则忌讳“13”,旅游时常常回避这个数字,也不会住饭店的“13”层和13号房间。再如数字“4”在中国人的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好,我们常说“四季发财”;“四季如春”。可是日本人却不喜欢这个数字,其原因是在日语中,“4”和“死”的发音相同,所以,日本医院一般没有4号床位、4号房间、4号楼,电影院也没有4排4号,饭店里很少见到以“4”结尾的房间号码。如,中国自古就喜欢数字“9”,如“九州”、“九九归一”等;在日语中“9”因与“苦”的谐音而遭日本人忌讳。由这么一个枯燥的数字和没有多大意义的房间号码,教师却能引发出丰富的中外文化差异知识,这比起单纯教学生如何读数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就掌握了数字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出现由数字而引发的“文化冲突”。再比如,我们在讲到“dog”一词时,虽然“dog”与中文的“狗”在语言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异,但从其价值取向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来看,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汉语表达中,与狗相关的词语绝大部分带有贬意,例如“狗仗人势”、“落水狗”、“走狗”、“丧家狗”、“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然而,在西方人眼里,“dog”却令人好生爱意。在他们看来,“dog”是忠实的象征,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以狗来喻人是褒义的。如“luckydog”意为“幸运儿”,人疲惫时可用“dogtired”来形容,“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因此,如果把“dog”一词与汉语中的“狗”联系起来,可能曲解原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中外文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语料”,促使他们时刻留心吸取和积累有关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资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开展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问答等活动,使学生在学到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人曾作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喜欢教师在旅游外语教学中讲解中外文化的有关内容;85%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差异的讲解,能牢固记住所学的语言知识点,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讲授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知识。

二、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内容,能有效培养谙熟中外文化知识的旅游

外语人才,提升涉外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外文化差异的有关内容,对于我们培养涉外旅游人才有着重要意义。藉此培养出来的旅游外语人才,就会有意识地抛弃“中文思维+外文形式”,在涉外旅游活动中,知道如何尊重外宾的文化传统,知道如何与外宾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有效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深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接待前来旅游的外国旅客时,就不会犯文化错误。如果我们说:“Youmusthavebeentirednow.”(你一定很累了。)“Youhavehadahardtime.”(你累坏了。)“Youhavehadatir-ingjourney.”(你这一路辛苦了。)这好象是表示对对方的关心,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他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所以我们应该说:“Howwasthetrip?Didyouhaveapleasant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Welcome!Ihavebeenexpectingyou.”(欢迎!我一直在盼望你的到来。)“Iamgladtoworkwithyou.”(能和你一起工作非常高兴。)“Ihopethatwewillhaveapleasanttriptogether.”(希望一路愉快。)有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在,!涉外旅游活动中,就能够对外宾加以引导。比如,被中国人喻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汉语中有很丰富的内涵,象征着高尚人格,的着名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就是一个例子,以“岁寒三友”为题材的文化作品在中国也十分受欢迎。当我们在旅游中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等。而一个外国客人可能就很难有这些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外宾与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在介绍时加入“松”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意义,从而激发外宾与我们的共鸣。有了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好涉外旅游工作。如,当我们带着外宾走进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就可译为“TheParkofSweetOsmanthusisnotedforitsprofusionofosmanthustrees.Flowersfromthesetreesindifferentcolorsareinfullbloomwhichpervadethewholegardenwiththefragranceoftheirblossoms.”这样的译文,打破了原文的句子排列,改写原文华丽的词藻和细节描写,整体概括,简洁明白[2]。又如,浙江兰溪有个济公纪念馆,里面写有:“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困人民爱戴。”我们给外 宾介绍时,可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在这里,我们把济公比喻为英语民族的人都很熟悉的罗宾汉,他们听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还倍感亲切[3]。

三、在旅游外语教学中,把中外文化差异知识介绍给学生,有效地提高旅游外语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繁荣中外文化的交往。

海外语文论文例4

话语和身份认同

话语分析假定身份认同是通过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话语建构起来的。话语和身份认同至少以三种方式联系起来(不可否认肯定还有其他方式)。话语建构身份认同的第一种方式是通过人们在口语和文字中共享的话语结构来进行建构。例如,奥巴尔和孔莱(1991)发现在美国的审判中,诉讼当事人和法律职业性的区别性社会角色/身份是通过他们区别性的话语结构来扮演的。没有经验的法律诉讼人倾向于归纳地表达,而法律专业人员则趋向于演绎地表达。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独特的谈话规则来建构。许多交谈民族志学者和研究者说明了话语的这一功能。如卡却(1986)曾描述了以色列言语群体为典型的dugri(直接)言语方式。卡伯(1990)则认为美国社会中的社会身份认同是通过公共演讲的规则建构起来的,这种规则呈现了一些文化价值,如尊重他人、自我呈现、非强迫他人接受个人观点等等。最后,身份认同还可以通过被某些人或某些群体谈论的方式而建构起来,这些方式有助于提供他们的社会意义(Sanders&Fitch,2001)。本文旨在研究第三种方式,即通过谈论而建构起来的身份认同。

由于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学建构起来的(参见Moerman,1988),采访对象描述海外华人所用的语言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或政治意义,因此笔者的研究主要以中文形式来进行,并根据斯普拉德利(1980)的领域分析方法将语码分为富有意义的语义类别。例如,用于提到海外华人的各种术语;采访对象对自己与海外华人的不同的定位方式;采访对象对海外华人不同的态度或感受;海外华人让采访对象产生亲近感或距离感的行为;采访对象认为能让海外华人觉得受欢迎或温暖的活动;海外华人被察觉的改变类型;国内华人和海外华人之间被认识到的异同,等等。

海外语文论文例5

一、华文文学与华文文学评论

华人文学泛指使用汉语语言文学为母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总称。具体包括中国大陆文学,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文学,新加坡文学,北美华人文学。加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有助于沟通大陆与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关系。随着全球文化交流活动的日趋活跃,华侨华人地位的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华文文学共同体,它以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精神纽带,是全球华人共同创造的文化成就。通过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陆续介绍和广泛传播,华文文学研究已发展为一个海内外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正在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现在大陆已有30多个华文文学的研究机构,出版四种专门刊物,许多大学还开设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课程,华文文学研究正以蓬勃的姿态发展壮大。喜中之忧谁也不能否认,华文文学的洪流巨波到了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自然地发生了分流的现象,由本土伸向港台,继而延向海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关于海外华文作家的写作阵容,常常被学术界分为四大块,台湾、香港、澳门海峡为第一大块,东南亚诸国的华文文学为第二大板块,澳洲华文文学为第三大块,北美华文文学为第四大块。今日的华文文学研究,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共存的历史趋势中,更多地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存在的独特的性质和价值。对“世界华文文学”的重新命名,便包含着摆脱以往研究中部分存在的过分浓厚的意识形态影响的一种努力。因为“语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事实的概括,而非意识形态的想像,更与文化民族主义无涉。在这个基础上,为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体化、整合化和客观化,提供了可能。当然对于那种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我们仍须保持警惕。警惕和反对华文文学中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否定华文文学的民族性向度,更不能把海外华文文学文化身份的追认,等同于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这一分辨十分重要。因为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中华文化因素,构成了一种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美学特色,是形成居住国文学文化多元构成与发展的元素之一。过度强调传统是不恰当的,那种文化原教旨主义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把海外华文文学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汉语美学传统视作文化民族主义而加以否定同样不妥当。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要拒绝狭隘的、排外的、自大的文化民族主义或族群主义,但却不能彻底否定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开放的族群意识。海外华人移民社会或华人族群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族群意识既是这种存在事实的反映,它的生成又具有维系“想像的社群”的功能。华文文学以其特有的想像与叙述形式参与了族群意识或族群认同的建构,显然具有形塑少数或弱势族群自我的意义。以往的华文文学研究很少讨论这一问题,而拘囿在纯粹文学或审美领域的批评,不可能真正从社会学和历史的真实层面理解华人的文化、现实和历史处境,在清除了一厢情愿地把海外华文文学看作中华文学的海外支流的理念之后,许多研究者还把研究的重心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在寻绎、证实与注解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薪传关系上,这只是前期研究的遗韵,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另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重要的维度,是要把海外华文文学放诸居住国的历史脉络,探讨“在客居国家意识与认同形成中,华人族群意识与认同又面临如何的回应与调整”(萧新煌语)。对此问题的回避、忽视,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幼稚、虚弱的表现。因此若说“语种的华文文学”概念存在着某些缺陷,主要是指它的平面化,未能深刻地进入这种纵向的结构关系的分析,仅仅停留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横向整合的研究层面。那种仅仅停留于对语言、意象、意境乃至各种技巧鉴赏分析的所谓“花边化”的操作,不能真正抵达海外华文文学的内面世界,也难以真切认识海外华文文学的价值。在这方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为基础的华人学研究。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向华人学学习。华人学相对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将有助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一臂之力,改变这一领域研究缺乏理性的弊端。近来,热衷于谈论华文文学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华文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研究华侨华人的著名学者王赓武的有关华人认同问题的精辟论述,其成果本是华文文学研究可以信赖的理论支援,因为从中可以在海外华人生存与发展的整体联系中,更准确地寻找到海外华文文学的位置与意义,以及研究的理论资源和方法。

二、对外汉语教师指导来华留学生进行华文文学评论的写作研究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为终身职业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多半是成年人。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外国人中进行教学,有下列特点:①教学时间一般只有1~2年,最多 4年,这就要求选择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②汉语是有声调的分析型语言,书写形式是方块字,汉语语法又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母语是没有声调、以拼音为书写形式的屈折语言的学生对汉语感到特别陌生,这就要求更加讲究教学方法。③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语言习得过程均有不同,必须在没有现实语言交际活动的条件下,创造学习汉语的环境,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和模拟的交际活动。针对上述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始终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与学生母语进行对比的原则和启发学生自觉性的原则,并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具体地解决外国学生的疑难。文化多元化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有必要对很多传统的学科研究进行重新的定位。其中文学翻译因为其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所担负的特殊使命,需要我们考察翻译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作为翻译主题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选择。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重视传统中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也不可忽略汉语言文化的传播。现今的跨文化的对外汉语教育存在着中国文化输出的欠缺,外国留学生学生不能用汉语表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发跨文化交际障碍。语用文化与文学翻译是动态等效翻译,其等效性包括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制约了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英汉文化差异经常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进而导致语用翻译失误。因此应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注意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外语教学法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下列主要的教学法倾向: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力求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继续贯彻实践性原则;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根据 学生的需要和语言教学的规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正确处理语言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的关系,把结构和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汉语和 学生母语的关系,有控制地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包括4个环节:①总体设计,即针对既定的教学对象及其学习目的确定总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据此确定课程设置及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制定出教学 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②教材编写(包括电教软件的设计与制作)。③课堂教学(包括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④语言测试(包括各种衡量语言知识 和能力的手段)。中国大学应该改革对来华留学生管理方式,实行无差别的“趋同”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政策咨询活动和信息沟通网络,鼓励留学生参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文化:加强全社会对留学生的社会支持,营造宽松友好的社会环境;对中国大学生和从事留学生服务和管理的人员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减少文化误解和冲突。同时,研究者建议:充分挖掘留学生中丰富的“信息”、“语言”、“文化”和“跨文化经历”资源,开发跨文化能力培训项目 和跨文化交际课程。这对我们完善留学生服务和管理体制,增进中外学生的了解,促进来华留学生的适应,进一步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

转贴于中国

中国认识与思考华文文学,离不开其置身的文化传统,华文文学的本质形态带有更强烈的民族情结和边缘地位的诉求,而这种属性的艺术表达,正处在漂泊与迷茫的路上,挣扎于认同与归属的寻觅中。任何文学的存在和发展,都必定与相应的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表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呈现 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与行为规范所界定。于是不同的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差异,便显现出不同的民族精神之根,而文化语境的差异又带来了文化内蕴、审美观的差异。华文文学评论写作是一个社交和认知的过程,是一种交际手段,是需要培养以便创造好作品的技巧,也是帮助来华留学生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一种途径,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对来华留学生写作指导应直接放在社交语境中。学习写作不是简单地获取技巧,而是学习进入约定俗成的言语社团。现作学不再像传统写作学那样,对学生的成品进行孤立的、静态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把写作现象作为整个写作活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动态考察,以找出写作活动中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指导课堂的教学活动。现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它是通过人们的独立或合作行为来进行的。最有价值的写作研究应是以下三方面的结合:对写作成品的分析、对写作过程的研究和对写作背景及功能的分析。写作的成品可看成是对交际活动的描述,即作者成文意义的产生,它可引导其他交际活动,即读者对成文意义的构建。写作研究的焦点已从对成品的分析转移到写作过程本身,并把它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写作过程中的社会性方面也受到了重视。现作理论重在分析写作认知过程与交际内容的相互关系。写作越来越体现出跨学科的交叉性,写作研究也正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素材,因此华文文学评论写作教学不仅要教各种规约和范式,还要注重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修辞的敏感性,使其在华文文学评论写作过程中学会发现和探讨思想。

参考文献:

[1]王雪玲.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对比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1) :92-95.

[2]龚鹏程. 世界华文文学新世界[j]. 华文文学, 2010, (01) :5-12.

[3] 袁珍琴. 谈文学评论的写作[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4] 宋琪. 从文学评论的写作与指导谈作文教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25).

[5] 石万鹏. 文学批评的文体写作[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 .

海外语文论文例6

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英汉语言中出现了数目众多的与海洋相关的习语。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1988)及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8)的定义,习语通常是一种具有隐含义,并且必须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习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习语仅指成语,而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等(李建军,2004)。本文采用广义的习语分类,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基础上,以sea(海)、fish(鱼)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受海洋文化影响的习语,阐释两个民族在文化思维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二、背景介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主要观点是语言塑造思维模式。迄今,国内外语言学家(Carroll J.,1956;Brown,1967;Carroll D.W.,2008;高一虹,2000;胡壮麟,2002;刘润清,2002;姚小平,2002;卢植,2006;陈运香,2007)对该假说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强势形式,称为语言决定论;另一种是弱势形式,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文化和思维相互联系。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本文将主要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展开论述,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语言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三、英汉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习语对比研究

英汉语中具有很多与海洋相关的习语表达,本文将基于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88),《现代汉语词典》(2005)及搜索引擎对英汉语言中与海洋有关的习语进行对比研究。

(一)海洋文化与英语习语

1.关于sea(海)的习语

由于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所以英语常用“a sea of something”表示“大量,茫茫一片”,如:a sea of clouds(云海),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经常在海上作业的水手们也创造了许多关于sea的习语: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go to sea/follow the sea(当水手),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不拘江流,海纳百川)。

2.关于fish(鱼)的习语

海洋生物中,鱼最普遍。英语有很多与fish搭配的习语,既指鱼这一概念,如catch fish with a silver hook(钓鱼),strike a fish(猛拉钩线把鱼钩住);又可指人,尤其指被认为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如:a big fish(大人物),a cool fish(冷静而大胆的家伙),a dull fish(头脑迟钝的家伙)。下列习语,既体现了鱼的特征,又展现了英国人民的智慧,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挖到篮子里便是菜,来者不拒);Don't cry stinking fish(不要喊鱼腥,卖瓜不说瓜苦);Never fry a fish till it’s caught(鱼未捉到不要忙着煎鱼,引申为勿操之过急);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弱肉强食)。

(二)海洋文化与汉语习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毫无疑问,海洋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从河姆渡人的原始捕捞,到夏商周的祭海活动,再到郑和下西洋及现如今发展海洋经济,无不与海洋有关。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习语中也出现了不少涉及“海”和“鱼”的习语。

1.关于“海”的习语

因为海面幅员辽阔,英语有“a sea of something”,汉语有“沧海一粟”“海纳百川”“海水不可斗量”等。又因灾难伴随着台风及暴风雨来袭而到来,所以,我们的祖先认为大海非常强大,产生了“翻江倒海”“海沸山裂”“山崩海啸”等习语。

2.关于“鱼”的习语

汉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既有指鱼这一概念,如:白鱼登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米;放鱼入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常伴随着其他意思,有的引申指人,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鲍鱼之肆;鲤鱼跳龙门。有的指信函,如:鱼传尺素;鱼封雁帖。有的指富裕的地方,如:“鱼米之乡”。

(三)英汉民族文化在习语中的体现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与文化相互影响。由上文可知,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跟海洋有关的习语,有的习语表达中英汉语使用同一意象,而有的则不是,这表明英汉民族思维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本文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

一方面,英汉两个民族都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习语中有一些相似的表达,都可以借助海洋事物来实现,体现了思维的共同点。如:“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米;海纳百川”。另一方面,因为英国人民主要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而汉民族主要受农耕文化影响,所以英语常借助与海洋相关的事物来实现意义的表达,汉语习语则更多地借助农耕文化中的相关事物来表达意义,如:英语习语“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汉语对应“挖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语习语“Don't cry stinking fish”,汉语对应“卖瓜不说瓜苦”。

四、结语

本文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础上,以sea(海)、fish(鱼)为例,比较分析了海洋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发现两种语言表达中所用的意象有些一致,有些不一致,体现了英汉民族间思维的共同点及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受文化影响所致。因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性,也要寻求其相似性,趋同存异、异中求同,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Brown,R.L.Wilhelm Von Humboldt's Conception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M].TheHague:Mouton,1967.

[2]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Carroll,J.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New York:The MIT Press and John Wiley,1956.

[4]Hanks,P.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Longma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China Limited,1998.

[6]Victoria,N.&David B.Guralnik.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Z].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8.

[7]陈运香.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8]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9]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卢植.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6,(3).

[1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海外语文论文例7

公示语, 是在公共场合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它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提示语等,主要目的是向游客传递旅游信息,指明方向,提供景点介绍,规范旅游行为。在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双语景区公示语是一个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名片,翻译得体的景区公示语可以使国际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方便与舒心,而翻译不规范的景区公示语会给国际游客带来很多不便,甚至会使游客产生误解,因此,研究双语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

一、目的论与汉英翻译

我们把一种将目的法则居于首位,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的翻译理论,称为翻译目的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 是弗米尔(Hans J. Vermeer)在功能翻译理论基础上于1978年出版的<<普遍翻译理论的框架>>中首次提出的。

目的论有三个原则,分别为: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与忠实原则( fidelity rule)。译文必须能够充分的被接受者所接受和理解,并且译文与原文的忠实度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翻译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其中,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也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分为“上下文语境”与“情景语境”。景区公示语也是一种独特的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翻译语境。

二、目的论视角下大连景区公示语翻译策略

景区公示语,目的是要向国内外游客介绍景点,传递信息,因此,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应注重其易懂性、易接受性的原则,根据其翻译的目的,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一)大连景区公示语翻译的不足

目前,大连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地道、没有同国际接轨等问题:

例1:在海底世界东侧最大的一块玻璃高8米,宽6米,厚45厘米,堪称世上一绝(摘自大连老虎海洋公园极地馆的景区公示语)。

The largest piece of glass in the underwater world of the east side of 8 meters high, six meters wide and 45 cm thick, called the world a must。

原文有三个信息点,一是“玻璃”,二是关于这块玻璃的数据,三是对于这块玻璃的评价,这三个信息点互为因果关系,即:因为这块玻璃的数据如此之大,才“堪称世上一绝”。然而,这种因果关系在原译文中没有体现出来,破坏了目的论中的连贯性原则,没有可读性,重新整合句子结构及成分,建议改为“The largest piece of glass in the east side of the underwater world is 8 meters high, six meters wide and 45 cm thick, which is a wonder in the world” 更为恰当,这样通过语言连贯处理,实现公示语的真正传递信息的目的。同时从语言角度也符合英语的形合特点,达到方便游客快速了解景点的目的。

例2:海兽馆现展养着50余只海洋动物,海狗、海豹、南美海狮、加州海狮、非洲海狮等,可谓海洋动物的乐园(摘自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的海兽馆的景区公示语)。

There are 2 floors, the upper and the underground. More than 50 marine animals are living here, including the fur seal, the harbor seal, the Southern sea lion, and the California sea lion.

不难发现,此译文省译了 “非洲海狮”与“可为海洋动物的乐园”两小句,违背了目的论的忠实原则。虽然也存在省译的翻译策略,但省译是对原文累赘冗杂的部分进行删减,此处为介绍海兽馆内海洋动物种类的重要信息,应忠实原文,补充出来,使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景区公示语的文字信息。

例3:大连是我家,清洁靠大家。Dalian is our home, so each of us should keep it clean.

请勿下水,注意安全。Please do not enter the water.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这两句译文趋于中式英语的表达,且逐字翻译显得公示语过于冗长,不符合公示语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而外国游客更习惯于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考虑到汉英语言的差异,针对第一条公示语提醒外国游客注意保护环境的目的,建议将译文改译为“Please Keep Dalian Clean and Clear.” 同理,第二条公示语目的在于提醒外国游客注意安全,应改译为“Caution: No swimming.”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大连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大量有中国特色和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公示语的翻译尚需斟酌,我们应根据景区公示语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二)信息型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

信息型景区公示语的主要目的是向游客传播信息,它的译文是要让游客清晰明了、准确无误地知道他们置身于哪里,并满足他们购物休闲的需求。因此,信息型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译者应将主体文本信息置于优先位置,通过对信息进行完全对等转换,并注意使译文符合国际通用惯例,如:Information(问询处),Gift Shop(礼品店),Ticket Office(售票处),Sold Out(售完),Car Rental(租车服务),Lost Property(失物招领),Handicapped Only(残疾人通道)等。

信息型景区公示语还包含对某些特色景点的简短介绍。

例4:暗牢,是用来关押“严重违反狱规”和敢于反抗斗争的被关押者。共有4间,每间仅24平方米,牢内黑暗潮湿伸手不见五指,墙上仅有一个供看守监视用的内大外小的圆形观察孔(摘自大连旅顺日俄监狱的景区公示语)。

译文:The dark ward was used to punish the prisoners who dare fight and break the “prison rules”. There are four dark wards. Each one is moist and completely dark, covering 2.4 square meters only. There is merely one circular hole for observation.

此译文将原文对等翻译过来,使游客直观、深入地了解与感受大连旅顺日俄监狱中“暗牢”的建筑构造与昏暗环境,起到信息型公示语传播信息的目的。

(三)呼吁型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

呼吁型景区公示语向游客传达的不仅仅是关于景区的文字信息,更是呼吁游客注意、采取或放弃某种行动。在景区公示语的翻译中,有些短语和句子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不适合逐字逐词来翻译。因此,为了迎合目的语游客的语言习惯与思维模式,建议将一些景区公示语进行转译,将中文的表达转换成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

例5:请看管好孩子Please Take Good Care of Your Child;

Don’t Leave Your Children Unattended,please.

比较两个译文,前者是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逐字翻译过来,后者是以英语的表达习惯转译过来――“请不要让你的孩子无人照管”,双重否定表肯定的表达,符合英语国家的思维习惯,更容易被国际游客接受。

适用于转译的翻译策略的景区公示语还有:通票 thru pass;别插队Keep on line;环保Environmentally friendly;闲人免进Staff Only;油漆未干Wet Paint;别踏草坪Keep to the tramp等。

(四)对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上都存在差异,语言表达上也避免不了差异的存在,这些差异也体现在景区公示语的翻译中。因此,在翻译公示语时,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英汉文化蕴含的信息的差异,就不可能很好的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于一些有中国特色与汉语文化的景区公示语,为克服英汉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可采用意译与创译的翻译策略。从原文意义出发进行翻译,并在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景区公示语在语音、语意上的束缚,进行一定创造性的翻译,强调功能上的对等。

例5:老虎滩海洋公园 Laohu Tan Ocean Park 星海公园 Xinghai Park

原译文直接按语音翻译过来,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关于“老虎滩”的得名,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东海的小龙女被海边一只作恶的老虎叼走了,一位青年猎手射伤老虎,救下小龙女,小龙女为报答救命之恩与他结为夫妻。不久,老虎又来伤人,猎手用小龙女借来的神剑砍倒了老虎,老虎随即在大海滩头化作了山石,后人称它“老虎滩”。因此,结合中国民间文化,建议将老虎滩海洋公园意译为“Tiger Beach Ocean Park”。这对于国际游客来说,来到老虎滩就不仅仅是欣赏海景了,更多的是领略中国文化。

关于“星海公园”名称的由来,也有一个民间传说:从前有个青鲨精在一个小渔村作怪,乌鱼和吉鱼为保卫小渔村携手与之拼死搏斗,感动了天上的星神,他调来大大小小的星石投向海湾,将青鲨精砸进海底,小渔村重返和平。因此,联系中国民间文化,建议将星海公园意译为“Star Sea Park”。

此外,大连景区名称适用于意译翻译的还有:圣亚海洋世界 Sun-Asia Ocean World,金石滩 Golden Pebble Scenic等,融进中国文化,给予国际游客文化体验。

例6:大连地区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考古资料表明,早在17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活动;距今6000千年,先民就在沿海和岛屿开始定居,从事农渔业和狩猎活动,其后,大连地区逐步成为东北与中原往来的纽带和桥梁。自秦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都苦心经略此地;明清两代,这里成为拱卫京畿的重要屏障。大连古代文明史体现了以汉族为主体,诸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显著特点(摘自大连旅顺博物馆)。

Dalian area is situated at the southern tip of Liaodong peninsula. As early as 17000 years ago, the human being had been living here.6000 years ago, our ancestors had been settled down on the coastal area and the islands nearby. They took the activities of farming, fishing and hunting. Dalian area wa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by successive central powers since the Qin Dynasty and has been an important defense for the capital c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汉语关于景点的介绍,尤其是历史文化古迹,往往包含很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词语,甚至还有古汉语,因此我们应该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使其通俗易懂,如例子中的“经略”、“拱卫”、“京畿”等古汉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经略”的意思是经营治理,这里创译为“attach”,形象化地“附着上,从属于”,突出大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拱卫”与“京畿”的含义分别是“保卫”、“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原文各译为“defense”与“capital city”,即“为保卫国都而抗争”,将外国游客不太理解的古汉语词语简易化,达到景区公示语真正服务于外国游客的目的。

三、结语

旅游景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风貌的展现,其中景区公示语的翻译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传播起到中间媒介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在目的论的引导下,结合英汉语言的特点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针对大连现有的景区公示语翻译中的不足,对不同类型的景区公示语的翻译提出了转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并且,要在传播与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忠实于原文但不拘泥于原文,结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真正让国际游客理解,接受。

我们认为,在翻译大连景区公示语的过程中,应对原文的神圣地位进行再思考,符合一定的翻译语境,以翻译的要求和目的作为翻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遵守目的论的连贯性、忠实性和忠诚性三个原则,对一些翻译中的不足之处,决定如何保留、剔除、调整或改写,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我们会继续为之努力,使双语景区公示语更加规范、得体。

参考文献:

[1]赖海燕.目的论视角下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策略研究[A].经济视角,2013(24):175-176.

[2]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英汉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 2005(6):38.

[3]苏哲.浅析旅游景点中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2012.

[4]周朝宋.旅游景区公示语应以错误分析[C].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2012.

海外语文论文例8

关键词 :区域文化 北海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区域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是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的反映,它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而北海文化是在今天潍坊地区存在和发展的一种传统文化,亦即秦汉以后至明清、民国时期两千年间在齐鲁文化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潍坊地区历史文化。[1]作为齐鲁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北海文化,将其融入到地方性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实现“双语双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不仅利于丰富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本文将从“双向双配合”教学模式所包含的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一、北海文化的课堂理论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就是语言教学;二是文化教学。[2]融北海文化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便是文化教学的重要一部分,也是极富艺术性的复杂工作。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先以地域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学习地区风土人情为中心,以培养人文素养为目的导向,实现留学生由只对北海文化“走马观花”式的欣赏到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的转变。

(一)课堂教学注重挖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实现以点带面的突破

中华文化的瑰宝吸引着外国留学生远道而来,而北海文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来到“世界风筝之都”——潍坊,通过调查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对潍坊的风筝文化、杨家埠木板年画文化以及高密的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以发现,留学生感兴趣的点主要在潍坊的传统手工艺上,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须以潍坊传统手工艺文化为区域文化教学的起点,从此点折射到整个北海文化这个面的学习。这需要教师具体了解潍坊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或者邀请这些手工艺制作者到课堂上给他们亲自讲解,教师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当留学生在对潍坊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典籍中所记载的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已经对潍坊文化由感兴趣升级到痴迷的地步时,教师适时地对他们的知识面进行扩展,将整个北海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地理历史以及潍坊的民俗生活循序渐进地给留学生进行讲解。这种以留学生兴趣点为起点,以点带面的课堂教学,既有利于避免对留学生的“文化冲击”,减少 “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又有利于挖掘留学生对整个北海文化的学习兴趣。[3]

(二)课堂教学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趣味性与直观性“四位一体”相结合

对北海区域文化的教学需教学者在课堂上利用各种生动灵活,趣味性、直观性强的方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思维的开拓性上,不给学生压力,从而形成自由、平等的氛围,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让留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通过模拟北海文化中的历史情境,让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述北海文化的戏曲,诸城、安丘的腰鼓和踩高跷,以及潍坊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的时候,就可以选取留学生喜欢的戏剧文本和民间娱乐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排练“课堂短剧”和“课间短剧”进行边排练边学习的方式,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潍坊传统文化。这种情景剧教学方式,首先给课堂带来欢乐,艺术表演的独特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心理障蔽。其次,对话性地学习传统文化是短剧的主要表现手段,其中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利于留学生掌握北海文化中的戏曲和传统习俗文化。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建设相结合

信息时代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除了呈现在传统的纸质教材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资源的形式存在。在课件设计上,教育者在设计针对留学生的北海文化教学课件的时候,除了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还要充分体现课件在讲解潍坊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如:在讲解北海历史文化的变迁可以制作动态的课件来展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变迁。课件的设计还要突出重点,注意解决难点。对于留学生来说,北海文化有的内容很容易学习,有的则很难。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抓住难点,化难为易,促进学习。与此同时,课件设计在呈现形式上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习惯留学生的思维方式。当然,课件只是教师上课的一种辅助手段,尤其是对留学生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北海文化基础。在网络资源建设上,地方性高校应该依托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整理好的区域文化为基础,学习借鉴国外汉语文化学习网站的优点,建设版面清晰、简洁、大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统民俗文化鲜明的网站。这样可以让留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时间和地点。

二、北海文化的课外教学实践

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是,留学生对于母语的思维定式以及对异文化的成见,使他们在潜意识里将中国文化与自己的本国文化进行比较。同时由于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他们会对异文化产生很大的疏离感和排斥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区域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全面掌握留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并采取具体可行的方案,实施教学策略。教师还应该关注自己的态度,扩充自己的经验和心胸,对异域文化、民族进行观察,尽量保持客观尊重的态度。针对文化休克期和调整适应期留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尽量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留学生的目光,不让他们觉得这种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安抚大家的情绪,可以带他们参加课外实践,令其真正并尽快融入到中国文化的氛围中。

(一)讲解——问答式,在实际参观交流中学习北海文化

刘珣教授认为,对外汉语在课堂教授语言知识时,通常有讲解—问难—操练—总结等环节。我们不妨将其借鉴到课外实践的教学中来。在教学者带领留学生参观民间文化作品时,要举一反三,讲解之后提出问题,锻炼留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把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点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同时,也要注意留学生存在着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留学生的性格较外向,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际交流技能方面具有优势,而性格内向的留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困难就相对来说大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摆脱了课堂教学时狭小的环境,不再有那种面对面的拘泥和束缚感,可以提供给内向性格的留学生更广阔的表达空间。此外,教学者利用讲解—问答的形式,在实践中将课内知识用在实际语境的交流中,有利于加强留学生的学习记忆。例如,在杨家埠大观园参观中,教学者可以向留学生讲授各种年画的故事,同时让留学生发挥想象继续完善故事情节或抒发感想。如“麒麟送子”“鲤鱼跃龙门”等寄予人们对幸福祈求的故事或者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的文字妙用都可以引出无数话题供留学生探讨。北海文化还表现在无数位丹青妙手描绘的锦绣华章和名人骚客的生花妙笔里。如“山东诸城的张择端,工于界画,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地绘制了《清明上河图》来表现当年汴京人们生活的景象,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以及“山东青州的赵秉忠殿试的状元卷,填补了中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4]对于这些名人的墨宝,教学者可以在带领留学生参观的过程中尽量全面地向他们讲解,以展示中国古代的绘画与书法艺术的魅力。用书法绘画的魅力激发留学生学习书写汉字的热情,把握在笔画的舞动中体现出来的历史厚重与深邃。

(二)动手体验,在亲身实践中加强对北海文化的空间认识和认同感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北海文化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具体的教学环境为留学生的语言交际和文化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汉语作为非母语的教学,它注重留学生对汉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掌握。”[5]因此在教学中传授的并不是语言学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把汉语作为一种交际技能来传授。传授技能注重的是实际操练。留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可以运用课内所学的语言知识多与中国学生交流学习。实践教学除了通过教师用实物的讲解,周围文化氛围的烘托以及讲解—问答式的学习,还应组织留学生动手亲自实践体会。1.山东有名的艺术之乡高密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间艺术。如:留学生对高密的剪纸艺术非常痴迷,他们从未体验过这种具有中国风情的民间技艺,常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教学者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份热情带领他们学习剪纸工艺,最开始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花样学习,以增强留学生的信心,并切合他们的接受能力。2.潍坊当地有许多特殊的节庆习俗,教学者可以带领留学生去真正的潍坊住户家里感受过年的喜庆氛围。如包饺子,大部分留学生都了解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饺子是中华美食的杰出代表。因此,在具体包饺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留学生教授中国节庆的各种习俗。如过春节时饺子煮破了要说“挣了”,饭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向晚辈发压岁钱等。留学生在与当地居民嬉笑玩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这种风俗文化。这个环节中,教师应主要负责向留学生讲解、翻译,以避免当地人的方言影响留学生的交流和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北海文化资源和中国留学生班进行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导向”与课外教学实践为“实践导向”相结合的“双向双配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一个留学生班作为实验教学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于他们的北海文化课的学习中,不但成功地消除他们的文化心理差异,帮助他们消除了思维认知误区,提高了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对外介绍本区域文化,传播区域文化,扩大本区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作用。鉴于此,笔者希望这套教学模式能够对其他区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注释:

[1]李敬友:《开掘“北海文化”光扬潍坊风韵——聚焦我市北海(潍坊)文化研究》,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499ad01000afl.html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年版。

[3]朱芳华:《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海外语文论文例9

1. 引言

随着我国文化和科技对外交流的发展,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学术期刊逐渐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举措之一就是论文题目和摘要翻译。标题是论文主旨的凝结和内容的概括,具有信息功能(提供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美感功能(简洁明快,新颖醒目)和祈使功能(诱发读者的阅读欲)(周永模,2002),其翻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术交流和信息传播的质量。国内一些学者就论文标题翻译提出了一些见解,并对误译原因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研究对象基本上限于正标题。副标题的使用可以缩短正标题的长度,增加信息量,对正标题起补充或解释说明作用,并通过形式和结构的改变使标题更为醒目。副标题翻译研究对于信息检索、中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的规范化建设等意义重大。笔者以《上海翻译》为例, 对其2000―2006年载文副标题的翻译进行研究,寄望于为期刊论文副标题翻译提供参考性规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国内影响巨大的《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副标题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文体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方面探讨副标题的翻译规范。

3. 分析与结果

《上海翻译》(2000―2006)共24期刊载学术论文568篇,其中含有副题的论文数量为94篇,比例为16.5%。具体信息见下表:

在不同的年份,《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中含有副题的论文数均占一定比例,2006年的比例达到28.4%。可见,副标题的使用和翻译研究是必要的,也是有学术价值的。

3.1 语体特点

学术论文采用论述文文体,副标题翻译用词倾向于使用正式语体的词语,因为论述文文体用词比较庄重、典雅、规范、严谨。(刘宓庆,1985)同时,由表三分析,英译副题的结构极少使用句子,而是大量采用短语,尤其是名词化结构。从句法功能个讲,短语,尤其是名词化结构,可以避免使用人称主语,从而防止表达过于冗长;同时,名词化结构的组合方式多,意义容量大,具有简洁确切,严谨客观的修辞功能。

3.2 翻译原则

周永模(2001)将“忠实通顺、简洁地道”周围标题翻译的准绳;刘明东(2001)提出学术论文标题英译应以准确、易懂、具体、简洁和规范的原则。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副题翻译资料,笔者认为论文副题的翻译主要把握的原则有三个:忠实、简洁和规范。

忠实是副题翻译应遵循的第一原则。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翻译理论历来强调一个“信”字,也就是将“忠实”视为翻译的基本标准(孙致礼,2003)。当然,保证副题翻译的副题翻译必须以充分理解原文为前提和基础。

其次,作为论文主题提炼和内容概括的副题的翻译应遵循简洁原则。“翻译要求忠实于原文,是指精神或实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不是要求机械地、一字对一字地翻译。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结项语言转换时,常常需要改变语言形式。”(徐亚男,李建英:1998)因此,英译副题时,应发挥英语表达灵活的优势,用短语取代句子,同时将实质性的内容译出即可。如2005年第四期中的论文题目“‘对等’?‘相当’?‘对应’?―关于‘equivalence’译文的选择”用合译法表达为“More on Equivalence”。

副题的翻译遵循忠实、简洁原则的同时,还应注意规范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大小写和标点符号方面。依照《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副标题的翻译信息,副题首字母和实词首字母大写,首字母缩略词全大写。就标点而言,副题前普遍使用破折号,或主、副题间使用冒号;汉语书名使用书名号,英语用斜体;英译副题为短语或陈述句,句末不用标点,如果是疑问句,也可将问号省略。当然,根据需要,副题中还可能出现引号等标点。另外,主、副题均采用居中排列方式。

3.3 翻译方法

何恒幸(2003)提出了标题翻译的三种方法,即自足法、相关语篇内容结合法和翻译目的结合法。笔者结合《上海翻译》(2005―2006)载文副题翻译信息,具体将翻译方法分为对应译法、合译法、增译法和省译法。

对应译法又可分为正、副题对应译法和译副法。当正、副题均体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时,应同时将正、副题译为英语,但正、副题应搭配得当,避免重复、分离和矛盾等现象。有时,正题只是概括性评价等信息,而副题体现了主题,则省译正题,采用译副法。如2006年第一期的论文标题“定静安虑 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 译为“Reaction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合译法即将正、副题合并翻译。如2006年第四期论文标题“加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国际接轨意识――提高口译人员素质迎世博”译为“Deeping Cross-communication Consciousness to gear to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XPO”。

增译副题是为了补充正题信息以反映和突出论文主旨。如2006年第三期论文标题“‘博客’,还是‘部落格’?”译为“‘Boke’or ‘Buluoke’--On Translation of ‘Blog’"。

如果正题足以体现论文主题,副题可省译。如2006年第三期论文标题“Translation Studies在中国的名与实--兼谈翻译学的学科范围和界限问题”译为“The Chinese Names and Natur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四种翻译方法中,对应译法和省译法较为常用,尤以对应译法为主。同时,副题翻译并不苛求字句对等,而应依据论文内容灵活变通,在保证准确反映实质内容的前提下,符合英语表达规范。

综上所述,基于《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副标题的翻译研究,副题翻译应以充分理解原文为基础,倾向于使用正式语体的词语并多采用短语以体现其语体特点,遵循忠实、简洁和规范的翻译原则,以对应译法和省译法为主,辅以合译法和增译法。《上海翻译》载文副题的语体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为学术论文副题翻译提供了指导和参考规范。

说明:论文数量统计不含英汉互译赏析、学术信息、书讯、简讯、通告和会讯等非学术文章;《上海翻译》(2000―2006)载文中含有副题的论文共39篇,由于2006年第一期的论文“政治词语翻译应当讲政治――对《国家法》英译的思考”无英译,故表中的论文数为38篇。

参考文献:

[1] 周永模:《忠实通顺 简洁地道:标题翻译之准绳》,《中国科技翻译》,2002,(3)。.

[2]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刘明东:《试论学术论文标题的英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4] 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徐亚男、李建英:《外事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海外语文论文例10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理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一、引言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法,以便使学生最大程度受益。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着重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流利交流。这种现状不能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有关内容依托教学(CBI)对涉海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探究CBI在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方面的有效性,并力图构建一种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内容依托教学(CBI)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第二,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后者甚至更重要。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第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和人所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第五,认知语言学还在承认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语言的习得是通过人的认知过程来完成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内容的实用性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语言学习者是在学习语言所传递的内容的同时习得了语言,即语言的学习是在内容学习中自觉完成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被认为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来教的有效教学方式。因为使用CBI,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之外,学生还能够获得必要的内容知识和学术能力。还有研究认为,CBI通过内容主题,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辽宁省是海洋大省,濒临黄海、渤海,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省份,有150多家如辽宁海洋渔业集团、大连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具有国际贸易关系的涉海、涉渔知名企业,他们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些企业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复合应用型人才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涉海高校的学科特色决定了涉海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蓝色海洋人才。涉海专业是涉海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涉海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是EGP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涉海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与海洋主题相关的内容来掌握听说读写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内容依托教学(CBI)是蓝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为它强调以学科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习得英语,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CBI的优点是:内容为依托的课程解决了语言指导与内容传授的脱节问题。在内容依托的课程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学生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而不只是局限于目标语的使用方法。通过学生、教师及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本文探究CBI在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上的有效性,并力图构建一种CBI海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提高海洋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认知能力及学术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既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同时,能更新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构建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一)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探究CBI对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出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核心在于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二)研究范围

本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内英语语言教学法的研究。美国教授AndrewD.Cohen(1998)指出:成功学习一门外语或第二语言取决于如下七种因素:外语课程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外语教师的性格和能力、外语教材的质量、外语学习者群体规模及组成、外语练习机会的数量、外语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外语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本文从其中的“外语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两方面入手开展研究,探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教学法对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问题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CBI教学法对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是否更有效?

2.我们能否构建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前测与后测

3.课堂观察法

4.访谈法

(五)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大连海洋大学152名涉海专业学生为实验主体(其中74名学生组成实验班,另外78名学生组成控制班)

(六)研究结果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CBI教学法对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更有效,可以构建涉海专业CBI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涉海专业CBI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包括Krashen的输入假说、Swain的输出假说、St.Lambert的沉浸教学法)和心理学理论(包括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Gardner、Lambert的学习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海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主体。该模式包括教学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理念、评价体系及学习效果六个要素,六个要素的具体特点是:海洋主题的特色教材、语言运用与主题内容结合的课程设计、主题依托的CBI教学法、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理念、内容为依托的任务型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语言能力的学习效果。

2.CBI教学法也可应用于其他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构建以专业知识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3.要实施真正意义的CBI有效教学,应解决教师跨学科知识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等问题。

五、小结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CBI对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性,旨在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目的是丰富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作者:郭艳玲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Ausubel,D.1963.CognitiveStructureandtheFacilitationofMeaningfulVerbalLearning[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14:2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