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外宣翻译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5:42

外宣翻译论文

外宣翻译论文例1

由来已久,纵观中外翻译史,我们不难总结出各种译论的美学渊源。古罗马时期的修辞学家西塞罗和霍拉斯都反对以僵化的理念损害译文的气势美和自然美。《圣经》研究者杰罗姆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该如市井之言。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领袖和翻译家马丁•路德主张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英国的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了植根于古典文艺美学的翻译三原则,强调译文必须忠实、风格一致及通顺。19世纪的翻译理论家阿诺德(Arnold)主张诗歌翻译讲求以欣畅的气韵保持史诗的质朴之美。美学家、文学评论家克罗齐则从美学角度提出文学翻译只能是艺术的再创作。在我国的传统译论中,从支谦的“不加文饰”、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近代各位翻译家提出的主张,无不体现出美学渊源,支谦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国内学者中最早创作翻译美学论著的是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而后是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二者构建起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和毛荣贵的《翻译美学》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美学思想。在未来的翻译理论研究道路上,翻译和美学的联姻会越来越紧密与深入。

(二)翻译美学的主张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翻译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采纳不同的审美标准来解决不同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在审美、复现美上的能动性,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用以指导翻译实践。“谁是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刘宓庆认为,翻译者就是翻译的审美主体,翻译活动始于译者审美意识系统中审美志度(包括情趣、意向、倾向、意志、观念等)所形成的心理态势,它的审美活动有双重任务,即“美的认识和鉴赏”与“美的再现和创造”。在美学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不可分开的两个概念和两个范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翻译美学中也是如此,译者与原文、翻译者与翻译实践活动之间不可分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美学则属于文化范畴,所以,翻译是一种美学交流行动、是一种美质转化行为。

二、翻译美学观照下的外宣翻译三原则从广义上看

外宣翻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翻译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的对外宣传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狭义的外宣翻译包括各种媒体报道、政府的文件公告、企事业单位的公示语与信息资料等实用文体的翻译。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的具体体现,翻译工作的成效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宣翻译的效果上。然而,外宣翻译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传递以客观现实为主的“信息”,注重对外宣传的社会效应,至于文字符号所荷载的美学意义或个性特征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重信息传达却忽视译文审美效果的翻译原则不利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树立。因此,为了达到外宣翻译的效果和目的、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确保译文的审美再现。

(一)艺术至真

信息对等原则对外宣传翻译是一项目的———需求性很强的社会活动,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对外传达信息,能否有效传达信息则是检验翻译活动是否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作为翻译的审美主体,译者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和理解西方民众受历史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信念、心理特点、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内容的对等度。例如,在翻译“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这句话时,译者先要准确理解“讲政治”一词的内涵,此处并不是指领导干部要把政治挂在嘴边,因此,绝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cadresshouldtalkaboutpolitics.”,实际上,这里的“讲政治”指领导干部要有政治头脑、要有政治全局观念和政治敏锐性。因此,这句话应译为“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minded”或者“cadresshouldbepoliticallyaware.”,才能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又如,“安居工程”不能简单地套译成“peacefullivingproject”,“拳头产品”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fistproduct”,“资料室”也不能直接译为“materialroom”,从表面上看,上述译文似乎忠实于原文,但内涵意义恰恰偏离了原文,让译文读者并不能准确获取信息,正确的译文应为“housingprojectforlow-urbanresidents”、“coreproducts”和“referenceroom”。由此可见,外宣翻译过程中应避免因望文生义而误导受众。因此,信息对等是外宣翻译的首要原则,只有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达到外宣翻译的真正目的,才能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外交形象。

(二)艺术创造

以创补失原则克罗齐的表现论美学思想认为,每件艺术品是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结构,是一种创造,而不是一种模仿。因此,译文不可能是原文的纯粹复制品,而是一个与原文类似的新表现品。毋庸置疑,中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人们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若将许多中文表达中约定俗成的词句直译成英文,不但难以达到忠实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比如,“吃大锅饭”在中文表达中是针对绝对平均主义分配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eatricefromthesamebigpot”,则西方读者会不知所云,因为西方通常采取分餐制,基本上不会像中国人一样从同一个锅里盛饭,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脱离原文的字面束缚,译出其中的引申义,“getanequalshareregardlessoftheworkdone”或者“betreatedthesamedespitethedifferencesinworkingattitudeandcontribution.”这两个译文就是译者通过再创造解决了由文化缺失所造成的翻译困境,从更高层次上忠实于原文。因此,最好的外宣翻译不应逐字逐句,而是译者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加工,或删减、或增加背景内容、或进行艺术创造等,从而获得预期的交际效果。又如,“本命年”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西方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人们出生年份的习俗,译者在遇到此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需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说明,通过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来填补读者的认知空缺(例1),既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又让西方读者获取了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达到了外宣的目的。例1One’syearofbirthconsideredinrelationtothe12terrestrialBranches,Chinesetraditionallyuse12animalstosymbolizetheyearinwhichapersonisborn.Forexample,somebodywasbornintheYearofHorse,Heorshewillhavethehorseashisorherlifesymbol.Allotheryearsofthehorse,accordingtoanoldChinesesaying,becomeneithergood-or-bad-luckyears.

外宣翻译论文例2

关键词:对外宣传;翻译;文化自觉;受众意识

一、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

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深刻理解本国文化,同时认识与了解所接触的他国文化,能够解决文化接触中所遇到的问题。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识和肯定。作为全球化环境下的对外宣传翻译,要想将中国文化成果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宣传给国外,要求中国译者有更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思考对外宣传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外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驻外媒体也大量增加。但是,在投入大量外宣资金之前,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掌握宣传目标地区的文化以及其最好的接受方式。要把中国声音传递到世界上各个角落,必须要充分尊重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加强思考和努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文化已逐渐走进国外人们心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也逐渐为国外所接受和融入到国际大舞台。其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翻译实现的。尽管翻译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特色方面功不可没。

译者仍然在他国文化认识和具体应用存在误区。根据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指的是每个人在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对其他民文化有所认识与思考,以及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学会解决国家间文化接触过程中的问题。使拥有不同民族,信仰,宗教,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环境的人进行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最终促进国家间的和睦相处与世界和平。在外宣翻译中,我们一直存在的误区是,想当然地认为国外受众能够轻易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如“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等等中国特色文化。译者应该在充分尊重目标语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将中国特色传播到国外人心中。也就是,充分的“受众意识”。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目标语在表达上的特色等等。其实,外宣翻译就像是论辩,译者要用目标语语言将中国特色传播到其他民族的人们的思想中,以期为其所接受。外宣翻译是通过译文为手段改变受众的某种看法或态度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这就说明了外宣翻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修辞。要求译者根据特定的受众改变其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

二、外宣翻译中对于译者的要求

首先,译者需要认识到,外宣翻译的受众是西方国家,其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环境都与中国千差万别。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沉浸在自己语言的传统表达中。使翻译只能为本国人接受理解。最后,事半功倍。要充分研究受众,研究他们的语言特点,文化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将中国的对外宣传翻译给国外受众。为国外受众提供正确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走近中国的桥梁。促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国外交和对外交流。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

其次,要仔细研究两种语言的特点,修辞方式,语言习惯等。以求得一种为受众所理解的翻译模式。达到预期目的。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和表达习惯不一定适合另一种语言,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充分分析原文和受众群体后,译者要结合目标语语言特色和表达习惯,精心设计,努力分析,以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包括研究受众的价值观和对一些话题的态度等。对一些共同话题,要用受众的理解方式传递中国的态度。而对于关于中国特色的外宣内容,译者要潜心研究,采用受众接受的方式进行翻译,以达到将中国特色传播到国际中的预期效果。也就是说,译者和外宣工人员,要不断地迎合国外受众的口味,为其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外受众对于中国所了解的视野,进一步实现外宣上的巨大的成功。

小结:要让中国话语在国际上真正做到有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外宣翻译扮演着桥梁作用。译者既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又要有文化自信意识。加强与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对话及交融。并且提高对英汉修辞对比的研究。在认识和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渐探索出最佳的外宣翻译的方式。通过潜心分析,将外宣翻译给国外受众。培养越来越多的理解中国,热爱中国的中国声音倾听者。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有效宣传中国。(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OL].http://2011-08/29.

[2]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力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中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

[3]陈小慰.《于丹心得》英译本的修辞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8-83.

[4]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增订版)[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5]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6]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遍[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胡兴荣.《大报纸时代》[OL].http://.cn,2012-2-12.

外宣翻译论文例3

一、引言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依据,以国内高校网页的中英文简介为语料,通过对比亚洲其他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英文简介,对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校外宣文本中的评价资源在译文中的实现,以及以期为英汉外宣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二、英汉语篇态度资源之对比分析

1.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研究的启示。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态度分析是语篇翻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理论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态度分析工具。在翻译实践中,对于源语语篇整体态度的把握及其在目的语篇中的再现一直是困扰译者的一个问题。应用评价理论,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源语语篇的整体与局部态度,也可以通过分析对比源语语篇与目的语语篇中态度对译文进行评估。此外,评价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对于语篇翻译理论也可起到补充作用。

2.态度资源的评价阐释。笔者搜集了国内外各高校的简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评价意义较为集中,都是以态度资源中的判定资源为主。目的在于阐明其在学术界和世界高校中的地位,以达到宣传目的。

结合五所大陆顶尖高校网站的中英文简介的情况,可进行如下分析:1.国内大部分高校英文版的简介都是由原文直接翻译而来,即英文版的简介是中文版简介的译文。该现象容易导致的问题是,由于中英文版简介的受众不同,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各有差异,用同一逻辑思维形式传达同一文本信息,容易导致信息传达的失重和失误。因此笔者并不推荐按照中文原文直译的方法。具体情况将在下文结合亚洲其他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情况再做分析。2.中文版简介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内容冗长,包含了历史发展演变,学科门类细分,学科发展现状等等详细且多方面的介绍,最后的评价资源总结往往单一而笼统,显得单薄。3.英文版的简介,在受中文版简介的影响下,字数普遍较多。且以广而大的分类介绍为主,在篇章末尾加上小段的评价资源描述。评价资源描述注重翻译的意美和形美,而忽视了译文的表达在译文读者中的接受程度,且缺乏事实合数据的结合论述。

为了明确英文读者对高校简介的阅读期待,笔者又挑选了几所英语国家高校的简介作对比分析:

笔者首先搜集到了哈佛大学的简介,发现其简介部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类似,只是罗列了其创办地点、办学宗旨、校训等基本信息,而没有进行篇章式的阐述。牛津大学、杜伦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约克大学等英语国家顶尖高校的简介都是言简意赅的用一段话对其办学特色、特长和学术水平进行了评价性的描述。针对其发展历史和具体学科发展和其他数据等,英语国家网站通常采取分类另开专栏进行介绍,既有利于读者针对性的查找材料,又有利于清晰化逻辑化的展示成果。

我国国内高校的英文版简介的受众者即是国外的英语读者,如果在英文版的高校简介构建中,只简单的对原中文版简介进行形式化的翻译,而不考虑其在英语国家受众中的接受程度,就很难达成英文版简介的预期目标。英语国家的英文版简介中的风格,主要是评价资源与办学特色和学术水平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总结。而国内高校的英文版简介撰写过程中,就不得不将其受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加之进去,由其受众的视角和思路来构建语篇,以期达到其宣传效果。

三、总结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国内外高校网页的高校简介进行了对比,对语料中的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英汉外宣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借鉴。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高校简介中“判定”占有较高的比例,主要涉及对高校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阐述,“情感”资源偶有出现,频率不高,“鉴赏”在既得的语料中没有出现。2.国内大部分高校英文版的简介都是由原文直接翻译而来,内容冗长且逻辑重点不突出,评价意义往往出现在篇章末尾作为总结,较为突兀且缺乏事实的结合而说服力不强,略显单薄。结合亚洲其他国家高校和英语国家高校的简介分析,笔者初步分析出其英文版简介中的一些共性特点,例如结合评价资源有针对性的介绍高校特色和学术水平,言简意赅,专栏分类进行某方面的详细介绍等等。本研究同时指出,英汉高校简介中态度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实现手段的异同表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这不仅反映在文学语篇里,同样也反映在外宣文本中。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Martin,J.R.,& 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3.

外宣翻译论文例4

一、翻译目的论的具体内涵分析

翻译目的论具体指的是将目的融入应用与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理论内容,也就是说在整个翻译目的论理念中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其翻译目的,也就是说在整个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注重翻译者的期望和需要,通过有效融入环境条件,从而完成翻译活动。而在翻译目的论中,其关于翻译标准的认知,在该目的论理论体系中认为翻译活动要与整个翻译目标相一致,其翻译目标是开展翻译活动的基础,也就是翻译时,要以翻译目的为基础原则,忠诚于原文内容,通过评判原文与译文内涵的一致性对比,从而实现对整个翻译活动的有效评价。和传统的翻译方法不一样的是,翻译目的论中,其整体活动都是围绕翻译目标实施的。而翻译方法、翻译语境只是翻译活动的参考因素。整个翻译过程中,无论使用的翻译方法还是具体技巧选择,都要立足翻译目的和翻译需求,从而选择最佳翻译方法。

此外,连贯原则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翻译结果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也就是说翻译的结果要能够让读者理解,并且整个翻译结果和翻译活动要与具体语境相匹配。这与忠于原文的理念基本相似,但不同的是该过程要服从于翻译目的,其提出的翻译连贯性,事实上,就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对翻译结果进行微调。最后,是忠诚于原文的原则,尽管整个翻译目的论中,要以目的原则为核心和基础,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汉英翻译过程中,其前后材料内容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如果出现翻译目的与翻译原文不一致情况时,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所以忠诚于原文,不仅是对该翻译理论的灵活应用,同时也是对翻译材料的尊重和准确表达。

二、当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现阶段,我国铸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铸造企业的经营模式,还是其经营理念都与时代需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尤其是其产品对外推广和普及缺乏体系化的宣传渠道和媒介,因此使用外宣资料是其转型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法。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对外宣资料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如今外宣资料已经成为铸造行业普遍使用的推广资料。但是外宣资料在汉英翻译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已经大大影响了其外宣资料的利用效果。其不足主要表现为:

首先,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必要的文化换位意识和理念,很多铸造企业进行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时,只是机械地依据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进行材料翻译,因此整个材料翻译内容较为机械,缺乏不同文化意识背景下对文化理念转化问题的关注。从根本上看,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对外宣资料价值的准确认知,未能从翻译目的角度开展翻译活动。外宣资料实际上就是企业产品对外推广宣传的渠道和窗口,因此,对其实施翻译,其目的在于应用材料内容,实现其推广目的。

其次,多数铸造企业缺乏将翻译材料与自身铸件产品特点进行有效融合。事实上,外宣资料从根本上看就是铸件产品活的软文广告,因此,想要发挥外宣资料的作用,就需要整个资料内容与铸件产品特点相匹配、相一致。但是在目前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过程中,其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整体较为机械,尤其是在内容的翻译上,缺乏与铸件产品的体系化融合,因此整个翻译结果,很难从根本上实现外宣资料信息内涵的等量传递。

最后,多数铸造企业缺乏时代性经营理念,其对外宣资料的利用缺乏市场化认知,尤其是未能认识到铸件产品市场影响力与外宣资料之间的关联性。因此,缺乏对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的认识。随着铸造企业转型发展持续开展,如今充分利用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价值,完善外宣资料翻译工作尤为关键。事实上,铸造企业外宣资料其最根本性?r值在于对自身产品的体系化推广,因此整个翻译过程,应该充分结合这一目的来具体开展。

三、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的具体特点分析

对于铸造企业外宣资料英汉翻译来说,其有着自身特点,其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文本,同时也是企业推广自身产品内涵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开展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时,必须对整个过程的具体特点进行准确认知,从而体系化开展该翻译活动。

首先,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对本企业和本企业产品的有效推介和阐述,因此整个材料中,首要的特征就是其内容上的专业性和方向上的应用性。所以在对该资料内容进行翻译时,如果将其当做普通的材料内容进行翻译,那么将很难确保其翻译过程的准确性和专业应用性。而其专业性和应用性也决定了整个外宣资料翻译活动的目的。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铸造企业外宣材料翻译的受众群体较为固定,因此其需要被阅读的信息和内涵是固定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想要做好外宣材料翻译,就必须充分考虑其受众的语言习惯。通过翻译活动面向受众、面向需求,从而才能做好翻译活动。随着当前铸造企业产品逐渐市场化和国际化,在开展外宣材料翻译工作时,必须融入受众的语言习惯和阅读爱好,通过体系化融入,从而实现外宣资料翻译价值信息的最准确传递。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铸造企业外宣资料英汉翻译工作时,不能完全依据翻译方法和技巧,要充分融入不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和不同。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活动指的是将中文材料翻译为英文信息和知识的活动,而这也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直接表现,因此在进行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活动时,必须选择准确的外语媒介对整个资料内容进行有效翻译,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精准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其材料内容的翻译,更是对不同文化机制下各种信息的内涵传递。目前我国铸造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开展外宣资料翻译活动,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文化理念的准确阐述。可以说,铸造企业外宣材料的作用和价值决定了其翻译活动的特殊性。

四、基于翻译目的论的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工作策略分析

目前,铸造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淘汰,就必须树立市场理念,其最需要的就是调整经营思路,树立开放型经营理念,而外宣资料的准确翻译将为其整体转型发展提供重要帮助。而想要发挥外宣资料的最大价值,需要充分考虑其翻译的目的和价值,通过满足其应用性,从而实现整体翻译工作。因此,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探究铸造企业外宣资料的汉英翻译工作开展思路和策略极为必要。

在整个翻译目的论中,其主要倡导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于原文的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其核心和关键,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活动需要在整个翻译语境和翻译文化中,其翻译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活动和翻译行为。目的主要有三层,一是翻译者的基本目的,二是整个翻译材料想要达到的目的,最后则是通过结合某一翻译方法所达到的翻译目的。因此,当确定了翻译目标之后,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材料进行有效翻译。在铸造企业外宣材料推广过程中,面临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以选择合理完善的翻译思路极为必要。翻译目的论是当前翻译活动开展过程中常见的指导理念,该理论方法应用是从整体视角来探究翻译活动的。因此,将该方法应用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过程中,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其翻译资料的准确度和内涵。

基于翻译目的论开展铸造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工作,需要重点做到:一方面,立足外宣材料的应用属性和使用目标,灵活应用翻译技巧。实际上,外宣资料是一种应用文本,所以在翻译时,要尊重其科学性和真实性,不要对其进行过多修饰。铸造企业外宣资料主要应用目的在于对铸造企业影响力和铸件品牌市场份额的有效提升,因此,开展其外宣资料翻译工作,要从其应用属性出发。

外宣翻译论文例5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从20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国也随之对其重视起来,因而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从历史翻译的发展来看,生态翻译是翻译发展的必然结果,能清晰的展现时代的特点。外宣英译改写需要体现出跟随时展的生态翻译特色,本文就生态翻译下外宣英译改写的策略作出如下分析。

一.新时代下外宣英译改写的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是一种从原翻译对象的内在结构为起点,对翻译的文章进行选择,在翻译的过程中将结构进行不断的循环,并用另一种语言表示出来,具有一定的翻译特色,是具有发展意义的翻译理论。在新时代下,外宣英译改写的生态翻译理论挣脱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正不断地发展下去。

(一)外宣英译改写的生态翻译原则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的整体主义为基础创立的,着重要求了在翻译中各个环节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作用,结合生态圈中的适者生存、和谐共生的理念,参照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理论。在生态外宣翻译的各项环节、各项因素中,讲究的是翻译工作的过程中的生态平衡,最终目标是整体适应选择度的最佳状态。在生态翻译中,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多元共生,他与生物圈理论中的保护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态翻译中的多元共生指的是对于不同译本之间的多元共生,尤其是指翻译理论的多元化和对于不同译文之间的共生共存。

(二)传统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理论的对比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翻译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诸多读者的需求,因而,衍生出了生态翻译理论,其发展的基础就是传统翻译。传统翻译一般只对所需要翻译的内容按照国人汉语的习惯进行翻译,翻译出来的句子或文章也只针对于汉语使用者,这就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使用者在阅读时出现一些阅读上的障碍,经常会出现语句不通顺,语句蕴含的意思不准确等问题,给读者造成一种阅读误区,而生态翻译理论能够完美的解决所出现的问题。生态翻译遵循了翻译的适应选择论,以译者为主体,以“三维转换”为指导,即语言、交际、文化相互转换,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结合所翻译的内容的具体生态环境,对原文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使翻译内容能够体现现代生态性,使读者能够更清晰明了、准确无误的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涵义与情感。

(三)生态翻译对外宣英译改写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不同语言的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翻译内容,体会翻译内容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外宣英译改写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工作之一,生态翻译的科学使用,能够有效的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推动中外文明和谐稳定发展。

二.外宣英译改写中生态翻译的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使用生态翻译对外宣英译进行改写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已经应用于多种方面,不仅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而且还应用于企业方面和旅游方面。

(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各项外交政策的深入开展,国际中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正在日益加强加强。许多地区已经发现并P注非遗这种独树一帜的文化形式,并且开始着手对其进行外宣英译工作,各地区纷纷立项以支持非遗项目的外宣英译。随着外宣英译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站在了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出了包含了科学性质的外宣翻译理论,对外宣英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重点保护对象,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传统语言文学、传统手艺、传统民族习俗、传统的美术、书法、音乐等。我国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让外国的人们了解的,使他们感受中国丰富多彩又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些文化遗产在外宣英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翻译内容与原文化内容不相符,内在情感不明确的问题。所以,才出现了生态翻译理论,它能够有效的表达原文中所蕴藏的内涵,并使其内容具有生态意义。在非遗的生态翻译中,译者同样是处于翻译的主导地位,翻译后的内容既要使英语使用者看的明白,又要使翻译内容有中国特色,例如,我国的剪纸文化,可以翻译为“Chinese Paper cutting”,传统的关中皮影戏可以翻译为“Guanzhong Shadow play”。运用生态翻译进行外宣英译,能够使世界更能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二)在企业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也逐渐的开始面向世界,将加强企业的外宣英译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起来。使用生态翻译理论对企业进行外宣英译改写,能够加强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对外贸易和交流,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企业竞争的洪流中占据一席之地。

企业的外宣英译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在世界上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传统的企业外宣英译经常会让读者难以了解企业文化的重点,在内涵的表达上缺少一定的严谨度,因此,生态翻译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在企业对企业产品进行外宣英译时,经常会将产品描述的天花乱坠,使读者感受不到产品的作用和功效到底在哪里。例如,我国的著名企业产品“白象方便面”,译者通俗的翻译为“white elephant instant noodles”,从生态翻译的角度上讲,译者就没有细致的考虑到读者国家语言的使用习惯,white elephant英语中也称为很大却没用的事物。这样就很难让企业的产品使外国了解,走上世界。使用生态翻译描述企业产品就能这样翻译,如,做工精细可译为“fine workmanship”,这样的话读者就能够真正明白产品的特点或功能,使企业的产品得到有效的推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在旅游方面的应用

生态在我国旅游方面的应用最为普遍。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来到中国游玩,欣赏各地的名胜古迹,想要一睹传统文化最多的国家的风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外国人旅游必然会看到名胜古迹的标语,而使用生态翻译对我国的名胜古迹进行外宣英译,能够帮助外国人对我国的文化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且翻译可以体现风景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在外宣英译改写时,首先译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看原文,外国人过来旅游应让他们看懂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活动;其次,站在生态的角度上,将本国文化内涵结合翻译对象进行翻译,因为失去了内涵就没有了特色;最后,翻出译文。目前生态翻译的外宣英译已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旅游景点都有应用,为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三维转换”指导下的外宣英译改写策略

生态翻译下,外宣英译改写策略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运用语言维、运用文化维、运用交际维。具体方法策略如下:

(一)运用语言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

外宣英译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运用语言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中,首先要适应所翻译的生态环境,只有体会了所翻译的生态环境,才能够加深对翻译原文的了解;其次,将自身翻译的身份环境与所翻译的生态环境相适应,这是翻译的关键部分;最后就是翻译出原文。汉英两种语言使用者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语言交流上都具有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选择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词语,对外语的使用方式极为了解,当翻译的句子很长时,对句子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般翻译就是“Better city can make life better”,这样翻译根本无法体现出我国的文化精神,但如果这样翻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就能够深刻表达出我国的文化内涵。使译文不仅能够使读者明了,符合其阅读习惯,有效促进了生态翻译的发展。

(二)运用文化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

文化维顾名思义,就是在外宣英译改写时,需要兼顾两种语言多代表的文化内涵,使两种文化相互交流与沟通,促进和谐并实现共同发展。运用文化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需要译者对所译语言的文化十分清楚与了解,能够准确找出文化翻译之间的差异,并作出科学的改动。例如,老人优先上车在我国公车上随处可见,若译为“Old People Getting on First”,外国人认为old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年老且无用,但我国的文化却与之相反,老代表着尊敬的意思,这就出现了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可译为“Senior Citizens First”,这样就能够使英语使用者明白我国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能够让双方都得到相互理解。

(三)运用交际维进行外宣英译改写

外宣翻译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07-02

翻译研究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范式批评路径,另一种是问题式路径。所谓“范式批评”方法是指以某种科学观建立理论体系,用该理论来解释或解决问题。而“问题式”方式是指以某一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性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并在不同解决方案之间展开批评讨论,通过排除错误形成最终解决方式[1]。本文用问题式研究探讨外宣翻译中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何为“外宣”

外宣传翻译包括政治经济、国防科技、文化教育等发展状况的对外介绍、政策公告、活动宣传及产品介绍[2]。外宣翻译与其它翻译不同之处就在于“外宣”二字。要解释清这两个字,首先要明确外宣翻译的目的。

纽马克将翻译的目的分为文本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类[3]。笔者认为“外宣”并非外宣翻译的目的,而是方式。其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向“外”方传达本方的政治观点、立场、方针政策等。文本的作者和译者的目的一致,都代表国家阐述观点,表明立场,维护国家利益。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另一目的是弘扬文化,传播文明。这种“文化和文明”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翻译不仅要实现文本之间和本体之间的和谐,更要促进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和谐[4]。

笔者认为,“外”指的是外宣翻译活动的目的地,“宣”指的是外宣翻译活动的传播方式。外宣翻译是以“对外宣传”为方式和手段,来传达本方国家和政府的政治观点和政策,更重要的,来传播中华“和谐文化与文明”,达到创建“和谐社会和世界”的目的。

二、“外宣翻译”一定是“汉译外”吗

外宣翻译就是将汉语译成其它外语,似乎这已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共识。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外宣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创建“和谐社会”,其内容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各方面,因此凡是在目的和内容方面符合这一标准,即在本质上属于外宣性质的翻译都可以称之为“外宣翻译”。

此外,外宣翻译的“外“是终点,起点是什么并没有清楚的界定,因此可以认为只要是符合外宣目的、属于外宣内容的翻译,无论其起始点是哪种语言,都可以称之为外宣翻译。具体地说,对于一名中国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汉译外”是外宣翻译,“外译外”也可以是外宣翻译,“外译汉再汉译外”同样可以是外宣翻译。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后两种方式。

1.外译外

“外译外”可以是中国人“外译外”(如法译德,当然内容是有关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人“外译外”,如将日文版的《选集》译成德文版的《选集》。由于自身文化的影响,日本译者可能会对原著产生误读或者曲解,如将其军国主义情结寄托其中,转译成德文,结果可能会使德国读者误认为中文原著有这种思想在其中,结果对作品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产生误解。

2.外译汉再汉译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积极有效地向外传播,就不会得到世界的认同和理解,甚至遭到敌国的恶意歪曲和攻击。“美国记者对中国的了解比以往有所改进,但是美国报纸更多报道的事件缺乏足够的社会背景,往往忽略报道重要的社会趋势。因此,中国的整体形象是被扭曲的,报纸所传播的讯息是消极的。调查发现,美国报道中国总是持批评态度,并以负面报道居多”[5]。因此外宣翻译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外(外文1)译汉再汉译外(外文2)”指的是中国译者先将外文1译成“汉语”,再将“汉语”译回“外文2”。这里的“外文1”和“外文2”是勘误前后的同一文本。“外文1”有错误,对其读者误导,因此需要我们“勘误”、“改误”,最终将错误的“外文1”再还原回正确真实的“外文2”。这种外宣方式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国读者会被目的国宣传所引导,不会找源文文本来读(大多数人也不具备这种语言能力)。

因此,笔者建议,第一,成立专门外宣勘误机构;第二,将勘误后的正确译文展示给尽可能多的目的语读者;第三,将勘误的前因后果详细介绍,转呈出现误译的宣传媒体;第四,对于恶意的误译,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或者法律途径来解决。

三、“归化”还是“异化”

韦努蒂提出了归化与异化之说。归化是指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拢[6]。在隐喻的翻译中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如“胆小如鼠”要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因为英语中兔子是胆小的象征。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译者更多地考虑是从原文出发,向原文作者靠拢,力争再现原作的风格特点与文化气息[7]。如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英译“Haibao”就属于异化译法。

翻译是一个充满无奈的过程,“异化”和“归化”处于一种既矛盾对立又辩证统一的状态。顾此失彼或者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能圆满地完成翻译任务。正如鲁迅所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力求其易解和保存原作的丰姿,异化归化做到并用互补,在实际翻译中全面权衡,多方考虑,才会使译文有较高的水平,实现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该既要“归化”又要“异化”,成为“合化”。特别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8]。

1.历史年代。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发生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革命”(the 1911 Revolution that overthrew the last dynasty of China);而“自建国以来”指的是“自1949年起”(since 1949)。

2.翻译人名时。除、、邓小平、孔夫子等等国际名人之外,应该用汉语拼音拼写后加解释。

3.翻译中国特有的机构、制度、“行话”、流行语和典故等。如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加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会使人更加清楚其意义。(National’s People’s Congress,the highest organ ofstate power in the PRC)。

翻译之道在于“和”,本质就是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促进翻译网络中各种关系的和谐[9]。“合化”的方法正是为了保障外宣翻译网络中种种关系的平衡和和谐,是外宣翻译成败的关键。

四、结语

外宣翻译中的问题非常多,有一些是根本性的问题,如“外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有一些是方向性的问题,如外宣翻译是不是就指“汉译外”;还有一些是策略性的问题,如“归化异化之争”。然而这几个问题,特别是“‘外宣翻译’是不是仅指‘汉译外’”这一问题极少有人涉及,实际上这属于鉴别一种翻译形式的标准问题。希望所探讨的这些问题能够给外宣翻译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吕俊.范式批评与问题意识——对译学研究的两种路径的批评研究[J].外国语,2008,(5):55-56.

[2]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4-46.

[3]PeterNewmark.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7-61.

[4]冯全功.试论和谐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41.

[5]刘建明.新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46.

[6]郭建中.韦努蒂及其结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52。

外宣翻译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22-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日渐频繁。城市的外宣活动中英文网站通过媒体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意义重大。在进行外宣翻译活动时,译者需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进行翻译工作,从意识形态层面达到宣传目的。本文将从该角度出发,探讨目的论下外宣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二、翻译目的论

功能学派理论代表人物费米尔提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功能学派的主体理论。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译者会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选择能达到其翻译目的的方法和策略,使得译文能够对目标读者发挥效果。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市政府英文网站的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其次要根据读者的文化和思维特点等寻求好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市政府网站翻译

(一)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解释

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以外,也需要将一些外宣翻译所带有的政治因素考虑在内。在外宣材料中,包含许多在英文当中没有的政府机构名称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政策,这就需要译者对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充分的了解,避免只翻译到字面层次,给目的语读者造成困惑。

例1. Ganzhou city has guided its overall economic and so

cial development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如果外国读者对中国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the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的具体含义。考虑到受众读者大都是外国人士,对中国国情和政策不甚了解,因此还要对“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进行解释。

(二)避免文字冗余

汉英两种语言语法结构与语言规范不尽相同。从句式结构来讲,汉语重形合,英语重意合;从用词搭配来讲,汉语追求文雅,英语则表现为直白。在汉语的宣传材料中会出现较多修饰性词语,而英语句式一般仅陈述事实。在进行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注意去掉一些不必要修饰词,使得译文简洁明了。

例2:Then we aim to make Ganzhou City, which is strate

gically important both in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a regional modern central city with deep culture connotation,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rfect city function, convenient traffic transportation, integrated industry economy, strong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areas, the best area for people’s living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此句中,是赣州市政府的一个发展规划,译者显然是根据汉语直译出来的,regional modern central city后面接了七个修饰语,产生了冗长繁琐之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运用简洁客观,调理清的翻译策略。

(三)符合目的语的受众心理

汉英双语之间,鉴于话语受众的不同,外宣翻译也应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翻译时以原文为基础,以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达到的预期功能或目标为标准,根据具体语境,用西方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改写。

例3:Yang Ling natural parks is National AAA-class tour

ism area. It is located in LuoXiao Mountain of ZhuGuangShan Mountains .

此列是对一个重要景点的介绍,其中provincial-levels scenic spotsandNationalAAA-classtourismarea,是对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西方的读者未必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在翻译时应该更侧重景点的具体美景,以便西方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个景点。

外宣翻译论文例8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扩大,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简称外宣翻译)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宣翻译的水平是一个地区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质量好的外宣资料译文有助于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不恰当的翻译会时常影响“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顺畅理解,导致交际功能的失败,影响对外交流和地区形象。因此,外宣资料英译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功能翻译理论简介

功能翻译理论正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翻译实践的需要、孕育而生的产物。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翻译行为作了诠释。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或功能为核心,同时兼顾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多边关系的理论。它主张翻译首先是有目的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此指导下的翻译策略是可以,甚至是需要变通的;达到交际效果的充分实现是衡量翻译的新标准。因此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实现把原文的意图及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的目的。

1971年,莱思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被视为德国功能翻译学术分析的开端。她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论把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性。不同的文本类型具有不同的语言功能,而语言功能又会影响译者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德国的伏米尔、诺德等学者相继提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是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目的交际行为。与传统“等值观”相比,译文功能论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它给译者带来的启发是:充分认识自己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增强跨文化意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期待;尊重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功能。

三、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资料英译的启示

(一)重视汉英语言修辞差异。

汉语措辞华丽,英语描写直观明快;汉语多修饰词,英语多写实词。汉语的宣传材料中经常含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语,如果对此类汉语材料进行直译,反而会减少传播的准确性和效果,削弱对外宣传的效果。英语读者更习惯于事实的客观低调陈述,认为华丽的词藻是文体累赘、意思重复,甚至对其中夸张、溢美之辞产生反感,导致语用失误。为适应译文文本功能、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译文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采用调整、删减或改写等手法对原文进行灵活得当的处理,以尽可能地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因此,即使在译文的个别地方与原文产生偏离,只要能在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图与功能,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类似原文的预期效果,就不失为得体的翻译。比如,某市举办国际龙舟赛,宣传品的原文是:“中华大地,江河纵横,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段连城,1990)这种典型的中文宣传材料在语篇结构、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与英文完全不同。文章开头属于汉语典型的四字结构,无实际意义,仅起烘托渲染作用。而英语文章习惯于直奔主题。原文中“银河流星、海市蜃楼、水晶宫”等,如果采取直译,会让英文读者觉得华而不实,不知所云。所以在翻译此类材料之前,必须对原文作出删减处理,使译文符合英文读者的认知模式和表达习惯。

(二)重视文化差异因素。

英汉文化的根本差别主要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文化、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及道德等方面。由于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时刻为目的语读者着想,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背景知识。有些译者过于机械地恪守“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而很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虑,不敢在对外宣传的翻译中大胆运用改译,从而使译文难以最大限度地达到交流、交际的功能。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并不等于逐字逐句直译,并不排除为使原文形式、气氛和深层意义得以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再现而进行的适当调整。译者应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英、汉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审美情趣与阅读兴趣,尤其是读者的接受能力,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能拘泥于原文,在不损害原意的前提下对信息量与篇章结构适当进行调整。例如:“以外资企业为龙头”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就出现了两处文化差异问题。首先,在西方人心目中,“dragon”是一种形象凶恶的怪兽,与汉语文化中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其次,西方人没有逢年过节耍龙灯的习俗,不知道龙头所起的作用。在翻译时,译者可采用英文读者所熟知的火车头和旗舰作比喻的归化译法,译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或“flagship”,那么译文对读者来说就变得明白易懂了。如汉语文化中凤凰给人以吉祥、如意、高贵的联想,而西方文化中phoenix意为“再生”,以此为商标会让西方人产生“死而复生”、“死里逃生”的不良联想(蒋磊,2002)。

(三)严格审稿,杜绝拼写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

此类错误在商品广告和一些宣传品中俯拾即是。笔者见过一份旅游景点的外宣资料,经统计,竟然有50多处拼写和语法错误。尽管有些错误并不是很严重,甚至外国读者也能看明白,但却影响了外宣品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也影响了我们景点和城市的形象。一些外宣资料译文作者水平有限,不懂得在特定的情景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译文违反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造成中式英语。例如:将宣传提示语“禁止吸烟”、“不准攀登”分别译为“Don’t smoke”、“Don’t climb up”就违反了英语在此语境中固定的表达方式“No+Ving”的句型结构。该句型中的“No”是一种强调否定,表示“严格禁止,不准……”,套用英语中的固定结构,则应译为“Nosmoking!”、“No climbing!”。又如“电话会议”(conference call)误译成telephone conference,“步行街”(vehicle-free street)误译成walking street,“黄色影片”(blue film)误译成yellow film。这些译文都会让外国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四、结语

外宣资料的翻译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译者应以翻译功能理论为依据,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同时把握好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不拘泥于原文形式,酌情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使原文的意图及内容能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外国语,2008,(4).

外宣翻译论文例9

关键词:企业外宣翻译;商业经济价值;企业形象;企业介绍

一、引言

企业外宣翻译是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经常要面对的问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鹇缘氖凳,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走出去”的速度,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是在海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是企业产品为海外消费者所接受。企业外宣翻译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如何实现企业外宣的经济价值,因为翻译稍有不慎,就会错译误译,损害企业形象,影响企业声誉,造成经济损失。“一条标语,吓走外商”并非耸人听闻的个案;出口商品的译名造成产品滞销,甚至影响企业形象的事例屡见报端。对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翻译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繁荣。在中国,很早就存在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翻译活动,比如:

“从西汉起,中国就有译长、译使从徐闻(今广东海康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出海,与应募的人航行在南海和印度洋上,同外国通商。”

从这一考据来看,从西汉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为经济贸易服务的翻译活动。翻译是不同语言的国家、商人进行经济贸易的语言桥梁。几乎所有国家,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都离不开语言翻译服务。

国外学者Liebesny在1958年3月5日于伦敦举行的科技翻译学术会议上作了题名为“翻译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nslation)”的发言,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经济学”这一个命题。后来有学者用一些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翻译现象或翻译问题,如分析文学翻译的经济学价值,探讨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在职业译者、语言服务提供商及译者培训机构中的应用。

对中国来说,翻译的作用不仅限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翻译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翻译人员的贡献密不可分。引进外企,需要翻译为他们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沟通问题。开放型的经济需要大量的外宣翻译人才,企业外宣翻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遇反倾销,原因之一是对贸易对象国的相关法律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高水平的法律翻译人才。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需要清楚认识目的受众的语言文化,明确企业外宣翻译的经济价值,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中的价值增值。比如影视企业引进海外影片,需要对字幕进行翻译。电影字幕的翻译问题屡见不鲜,对电影的商业经济价值影响很大,有时候连电影片名的翻译都出现问题,对电影经济价值的影响可想而知。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外宣翻译的经济价值研究较少,而国内学者虽有涉及,但是缺少理论支撑,而且鲜见研究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

三、理论基础

在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常常将翻译价值和翻译功能放在一起,很少将翻译价值从翻译功能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研究。Chesterman在论述翻译规范中的道德规范(ethical norms)时将翻译的价值分成了4类,分别是晓畅(clarity)、真实(truth)、信任(trust)和理解(understanding),他们构成了道德规范的4个价值标准。Nord认为,价值系统受到文化规范及传统的限制,原语文本作者的价值观可能和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由于表情功能类文本以发送者为取向,所以在翻译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类文本时,需要根据原语文本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表情功能的翻译;而感染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类文本以接受者为取向,所以翻译时以译文价值系统为主。例如,如果我们想让顾客购买某个产品,我们要根据顾客的实际需求,或揣测顾客的需求,在描述该产品的质量时假设其在顾客的价值系统中具有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Toury认为,翻译的价值由翻译的两个原则构成,他们是翻译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和翻译的充分性(adequacy)。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收益等经济特性。语言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语言在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使用频率、所得到的评价、相关语言政策不尽相同。不同时期的同一种语言,其经济价值会有差异。同一时期,不同语言的经济价值有所不同。在微观层面,语言通过其交际功能,满足了语言使用者的预期,为语言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或产生经济效应。具体来讲,语言通过其所表达的意思,使得经济交往双方达成共识,产生协同效果,并实施相应的经济行为。就翻译来说,使用不同语言的经济行为主体发出语言符号(原文),译者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译文)并提交给接受译语经济行为主体,这时的翻译的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翻译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以及译文的使用人数和频率。

四、实例分析

企业外宣翻译主要指的是对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的跨语言的语际翻译。企业宣传文本一般指的是企业对受众宣传企业时所使用的语言文本,如企业介绍、企业广告、商标品牌名称、产品说明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年报等。企业对外宣传文本信息含量丰富,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规模、企业生产、销售、研发等多方面信息,其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企业及企业的产品,并说服潜在消费者购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企业外宣翻译对企业形象的建构和传播非常重要,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桥梁。优秀的企业外宣翻译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比如企业介绍,其语言特点是简洁、精炼,让读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取信息的时间及精力)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语言既要包括有关企业的实质性的信息,还要体现出其感染功能,具有自我推销和鼓动性。中国和英文国家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中西方企业在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宣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人们对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判断之一是,该企业是否获得各种“先进......”,如“先进模范”、“先进集体”,各种“进步奖”、“优秀奖”等。所以,在中文的企业宣传中,几乎都将企业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作为企业的光辉历史和企业实力的证据进行大力宣传。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中,企业制度里并没有类似中国的各种企业奖项,企业重点宣传的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翻译时,如果忽略了读者的价值观差异,将中文的全部信息逐一翻译成外文,并不能引起外文读者的兴趣,更无法说服外文读者进一步了解企业的欲望,进而做出购买产品的行为。这样的翻译,翻译的经济价值无法实现。比如天业集团官网上的关于该企业所获得的荣誉的英文介绍:

Enterprise honour for Tianye: Four-Good Leadership; May 1st labour certificate;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Enterprise; The Five-Star Copmany of China’s Industry On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Demonstration Enterprise On Brand Cultivation of The National Industr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Of Pilot Enterprises;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Mode Of Advanced Enterprise; The National Advanced Group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企业所述以上这些奖项,即便是中国读者,也不一定全部都知道,更不用说外文读者了。笔者在100多位大学二年级的来华留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没有一位留学生能够全部理解这些奖项,大部分留学生几乎不明白这些奖项指的是什么。而且,该段翻译还存在一些低级语言错误,“The Five-Star Copmany of China’s Industry On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中“公司”的英文拼写有误;介词“of”的大小写不一致,前面都是用小写,后面首字母大写。这些低级的语言错误让读者对公司的形象大打折扣。为了有效的推广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微观层面字母书写及单词拼写,到宏观层面的不同语言的语言文化价值差异,翻译时都必须一一关照。因为,企业对外宣传文本以接受者为取向,所以翻译时必须以译文的文化价值系统为参照。

企业对外宣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推广企业的商标品牌,构建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商标品牌名称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在进行商品品牌名称翻译时,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非常明显。准确、优秀的商品品牌名称及其翻译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反之,则可能导致企业的产品滞销,产生亏损。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译名的好坏,在销售业绩上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

以Coca-cola的翻译为例,其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以“口渴口蜡”等为品牌译名,给人的感觉是干涩无味,难以下咽,有可能使人们对其产品产生不好的印象,其市场反映不言而喻,最终导致Coca-cola在20世纪20年代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就失败而归。但是,后来Coca-cola卷土重来,将其翻译成“可口可乐”,不仅在发音上与原语高度统一,在意义上也是内涵丰富,赏心悦目,给消费者许多美好的联想,传递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其翻译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巨大的增值。再如中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White Elephant”就出现了问题,“白象”意喻“吉祥如意”,而“White Elephant”在英语文化中指的是“没有价值、昂贵又累赘的东西”。

五、结论

企业外宣翻译涉及语言学、翻译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多学科。成功的企业外宣翻译能够帮助企业在海外市场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协助企业宣传其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如果翻译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甚至肯能影响到国家形象。因此,深入研究企业外宣翻译的商业经济价值,不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宣传和企业形象对外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的职业英语教育与应用翻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全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刘先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4(01).

[3]田国立,孙斌,荣晶.区域经济发展与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J].河北学刊,2014(04).

[4]刘卫红.经济建设视域下外宣型翻译人才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

[5]顾维忱.论法律翻译人才在涉外经济中的作用[J].河北学刊,2011(04).

[6]兰美卓.从语言经济价值角度看企业对外宣传资料翻译策略[J].中国商贸,2011(09).

[7]项东.翻译中的价值增值[J].中国翻译,2014(05).

[8]李颖.网络影视字幕翻译的策略分析及价值定位[J].电影文学,2012(02).

[9]田路.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信息传达、审美艺术及商业价值[J].电影文学,2009(15).

[10]马云霞.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经济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1]艾・里斯.刘毅志译.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12]Liebesny, F. Economics of Translation [A]. In Aslib Proceedings [C]. 1958.

[13]Ginsburgh, V., S. Weber and S. Weyers. The econom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ome theory and evidence [J]. Poetics, 2011(3).

[14]Chan, A. L. J. Moving up the value chain?[J]. Translation Spaces, 2014(1).

[15]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外宣翻译论文例10

一、武术的文化内涵与语体特征

武术又称“国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下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哲学、兵学、医学、养生和民俗等其他传统文化密切相融。

1.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水融

中国武术蕴含八卦、太极论、阴阳论等深厚的哲学原理。自从明末以来,出现好多拳种诸如“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他们的拳理富含古代哲学思想,拳理内容意境深厚复杂。将这些内容的形和神用另外一种语言完全展现出来,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2.武术与中国古典文学浑然一体

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还在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单是武术套路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象,如“金鸡独立”“猛虎出洞”等。武术典籍多为文言文,包含歌咏诗赋,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大量修辞格,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武术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1)模糊性。与西方思维的精确性相比,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模糊性。在中华武术中,“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精、气、神”意义就很抽象,不同门派的阐释也不尽相同。

(2)悟性直觉。“中国古代文化的确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强调直观体悟。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人聪明才智的基本指标。”中华传统武术追求“体悟”和“顿悟”,充分地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3)有机性、辩证性,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武术的习练是从整体出发,天、地、人三位一体,讲求的是象形取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表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思维模式显然会给予中国思维方式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认识和理解中华武术时带来困扰。如何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思维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恰当利用翻译理论进行外宣翻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

1.文化意象和自然物差异大,目标语文化缺少相似或相同的对应物

中国武术种类繁多,流派纷呈。仅以河北沧州为例,就有劈挂、燕青、八极、八卦、杨家枪等53个拳种,疯魔棍、苗刀、戳脚、阴手枪等多种特有拳械,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自然对应物,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导致文化缺省,所以通过翻译充分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无法实现,实现语言的语义和语用对等也将不可能。

2.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很难反映武术文化精髓

武术外宣翻译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武术文化,其东方武术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给翻译带来了难度。相对而言,西方拳击术是在拳击场形成的,只是作为格斗的工具或手段,毫无文化内涵。因此,把西方拳击术语生搬硬套到中华武术中,就会引起西方人对武术的误解,造成误译或欠额不对等翻译。有学者曾建议将太极拳英译为“China Boxing”或“taiji boxing”,这样就会使深厚的太极拳文化在英译中丧失,给西方读者错误的理解成太极拳也是一种拳击。

3.武术术语英译参考标准的缺乏,阻碍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外宣

在武术的翻译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准化程度低。武术翻译尤其是武术术语的翻译五花八门,缺少参考标准。目前,国内出版的武术翻译的汉英对照文献较少,同时缺少对武术术语的翻译标准,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外宣进度和效果。

三、功能主义的核心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的功能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赖斯、汉斯・费米尔和克里斯蒂安・诺德。他们提出的主要翻译理论如:文本类型论、功能翻译论、功能目的论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抛弃文本中心论,而是更多考虑译文读者、考虑如何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效应。其中,诺德的目的论是最引人注目的,此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中要重视翻译目的,遵循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忠诚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论倡导目的原则(Skopos rule)是翻译的首要原则,译者的行为要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翻译过程中译文要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还要实现原文内涵的充分展现。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使用文本、译本人的目的,又不能使原文产生异义。

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也就是说,译文需要句法表达符合目标语读者习惯,具有可读性,译文语义和内在文化内涵能为目标语读者从认知和心理上接受,具有交际意义,具有可接受性。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也就是说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3.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不同于忠实性。一方面,译者对目标语读者要有翻译伦理,解释自己的翻译行为以及背后的动因;另一方面,译者要忠诚于原作者,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协调译文的目的与原作者的意图。诺德提出译者应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主要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客户、目标语接受者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主张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这样,与功能对等理论相对比,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以上三大原则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更符合我国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实践。

四、功能主义视域下的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策略及建议

根据上述功能翻译理论及其三个法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我国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实践,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1.根据武术文化外宣的翻译目的,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武术文化外宣是让中华传统武术被国外友人所了解和接受,外宣的主要途径是汉译外。根据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功能,翻译分为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文献性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性翻译主要意图是实现一定的译文文本功能。译文的文本功能可以和原文保持一致,也可以为了实现既定的功能,进行适当增删甚至重写。后者主要是再现原文本的异质特征。做好武术文化的外宣工作,译前要首先确定译文的主要交际目的,再选择具体的翻译模式。

(1)武术文化外宣工作的工具性翻译。介绍武术技击理论和技击技巧的语言属于应用性文体,在翻译这些文字的时候采用工具性翻译比较恰当。武术翻译向读者传达武术理论和技术技巧时,应抓住语言的实质,不必拘泥于原文形式,使译文实现既定的功能即可。另外,一些西方的体育词汇可以直接拿来套用或借鉴在一些技巧性强的武术术语翻译中。例如,武术散打很多拳法与西方拳击相差无几,在翻译时可以借鉴拳击里面的术语,直接借用其约定俗成的名称更利于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同样,翻译剑术的动作术语时也可借鉴西方国际击剑术语。

(2)武术文化外宣工作的文献性翻译。文献性翻译则适合再现武术文化底蕴。正如前文所述,这些武术文献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信息在英文中找不到具体对应物,也没有相应的英文词汇来表达。根据诺德的目的论,由于目的语文化缺省,这些武术文献需要通过翻译尽可能地将其独特的文化专有的内容再现出来,这就是文献性翻译。例如,“拳”在传统中华武术文化中一般指拳术,既不是一般的拳头更不是拳击,所以翻译成fist 或boxing 都不太贴切。“拳术”和“拳击”在内涵、外延和历史渊源上差异巨大,不能等同。这时对于武术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最好不过音译了。例如,八极拳译作Bajiquan,太极拳译作Taijiquan或Taichi等。当然对于音译注解不可或缺,尤其是某一概念首次出现时,再次出现则无需再加注。

2.牢记武术外宣翻译的民族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1)保留武术独有的中华文化特色。中华武术的外宣翻译要按照翻译的目的来进行,保持语内和语际的连贯性,也要兼顾忠诚法则,协调好原文作者意图、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照顾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使失去中华武术独有的文化内涵。诺德认为:“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译者应该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人和目的语读者负责。” 比如,“手挥琵琶”如果译为“Play the guitar”,即用“guitar”来替代“Pipa”,原句所蕴含的武术文化就丧失殆尽,对西方人也是一种误导。如果采用直译加音译再加上文内注解,将其译为Play the Pipa (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就能让英语读者容易接受,同时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从而达到双重效果。

(2)提升译者翻译能力,实现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的专业化。译者的翻译能力决定了译文水平。武术文化外宣翻译需要译者非常了解和熟悉中华武术文化,这样才能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将原有的文化内涵充分地用目标语展现给译语读者。外宣翻译工作人员在提高自己英汉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与驾驭能力的同时,又要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知根知底,用译语传递武术的文化内涵,从而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宣工作。

(3)规范武术术语翻译。目前,外宣翻译市场整体不规范,尤其是武术术语的翻译缺乏标准化,缺乏权威的武术英文语料库和武术术语参照词典,甚至连一本权威、公认的规范武术术语英译词典都没有。鉴于此,规范武术术语翻译对于规范整个武术文化外宣翻译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德)汉斯・费米尔.普通翻译理论框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