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财经素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19

财经素养论文

财经素养论文例1

第二段的主题是学术支持与实验组织,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南星主持。来自协同单位的广西财经学院总会计师宁旭初、上海财经大学学科办主任应望江、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桥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东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记黎艳阳、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苏凇主要从财经素养教育的时代背景、财经素养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高校在财经素养教育中的作为等角度阐述了相关思考与学术探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则从实践角度分享了相关经验,其中汤贞敏首先用2015年底广东居民储蓄存款达5.5万多亿元、全省私募管理人在全国占25%两个案例介绍了广东财经素养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民众基础,然后从参与“JA中国”项目、广州市开展金融理财专题教育试点、广东省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相关设计三个层面介绍了广东在财经素养教育领域的有关探索,最后从财经素养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交流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认可。

财经素养论文例2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五、毕业实习要求证书与经验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要求专业学习过程应与国家技能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接轨,实行多证书考核管理制度,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综合技能素质。理财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证书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或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

同时,作为理财专业的学生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累积,要在毕业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将所学置于所用,用工作检验理论。投资理财专业所面临的行业局面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更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实践经验是对于培养真正的理财专家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攀岩捷径。

综合素质型理财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培养方案。其重点是理论着眼全面、实践落在实处。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国家全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财经素养论文例3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 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了学生关于社会经济的关注度,二是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三是为学生的就业申请增添筹码。对于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校予以承认相应学分,并作为理财专业的重要教学成果。

五、毕业实习要求证书与经验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后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要求专业学习过程应与国家技能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接轨,实行多证书考核管理制度,以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体现综合技能素质。理财专业学生应获取的证书有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或英语A、B级应用能力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等。

同时,作为理财专业的学生又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累积,要在毕业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践,将所学置于所用,用工作检验理论。投资理财专业所面临的行业局面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更具有变化性和挑战性,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实践经验是对于培养真正的理财专家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攀岩捷径。

综合素质型理财人员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时期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培养方案。其重点是理论着眼全面、实践落在实处。高职教学应服务于国家全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财经素养论文例4

1.引言

在当代的金融市场中,人们变得日益活跃,同时各类新型金融产品和理财服务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参与股票市场的积极性。然而,一些金融产品对人们来讲过于复杂且难以理解,尤其对于那些对金融知R毫无所知的投资者。伴随着市场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和不断的结构改革,社会保障的养老金政策都将经济决策权从政府转向个体(Van,Lusardi,&Alessie,2011)。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财务健康承担更多的责任,更需要有一定的经济知识储备。个体对经济、财务知识的了解程度就是个体的财经素养(finicial literacy)。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将财经素养定义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体理解和把握财经概念和金融产品,意识到金融风险和机遇,并做出正确财务决定以改善财务状况和实现财富增值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阴祖宝,倪胜利,2013)。而过去的研究却发现人们的财务知识普遍处于匮乏状态,甚至完全不了解最基础的经济原则(Hilgert,Hogarth,&Bevedy,2003;Lusardi&Mitchell,2007)。同时,缺乏财务相关知识使得个体不能够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Lusardi&Tufano,2009),很容易产生高利息抵押贷款(Moore,2003),并且会出现更多的债务问题,也不能够为退休后的生活积累足够的财富(Campbell,2006;Lusardi&Mitchell,2007)。

财经素养确实对一些经济决策造成重要影响,那么财经素养也会影响一个重要的经济决策――股市参与行为吗?如果有影响,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发生机制?这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只有Van,Lusardi和Alessie(2011)对财经素养和股市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过调查,得出高级的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度正相关的结论,但并没有进一步揭示二者的中间机制。其他研究集中在考察人们的财经素养水平,及其与其他经济决策(如储蓄行为、投资组合选择、退休养老金计划)之间关系:Lusardi和Mitchell(2008)在2004年的美国健康与退休计划调查(HRS,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中加入了一个测量财经素养的模块,该模块包括一些非常基础的财经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复利、通货膨胀、风险分散等等,结果发现人们的财经素养普遍不高,特别是女人、老人和受教育水平低的个体。同时研究被试年龄均50岁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有支票、信用卡,或者曾经使用过抵押贷款,但结果却普遍呈现出较低的财经素养。同样地,Hilgert和Hogarth(2002)曾经通过国家经济教育委员会(NCEE,NationalCouncilon Economic Education)的问卷对各年龄的大学生和成年人的财经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也发现这些人的财经素养不高。此外,对于更小样本和特殊群体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人们普遍缺乏财经素养(Agnew&Szykman,2005;Bernheim,1998;Mandell,2004;Moore,2003)。经合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许多发达国家,如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低财经素养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Bernheim和Garrett(2003)的结果表明,在大学或者工作单位接受过财经素养教育的个体会储蓄更多,而那些财经素养较低的个体并不会计划好退休,也不会积累较多的财富(Hilgert,Hogarth,&Beverly,2003)。进一步研究发现,青少年和老年人最容易出现财政问题,同时这两类人的财经知识处于最低水平(Agarwal,Driscoll,Gabaix&Laibson,2009)。一项瑞典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贫穷、受教育程度、移民等人口学因素与财经素养高度相关(Calvet,Campbell,&Sodini,2009)。

目前的研究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的财经素养不高,而那些财经素养高的个体往往会有积极的财务结果和良好的投资理财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同时,现有的测量财经素养的方法大多较为粗糙。Lusardi和Mitchell(2007)使用了三个问题来测量财经素养。Stango和Zinman(2009)仅使用一道题目来判断财经素养的高低。此外,这些测量方法大多仅针对财经知识,并没有对财富、储蓄或者一些其他的经济决策结果进行测量。本研究克服了前人在测量方法上的缺点,借鉴Van等(2011)在研究中设计的方法来测量财经素养,即根据财经知识的复杂专业程度将财经素养区分为基础财经素养和高级财经素养,并在这里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决策结果:股市参与行为。

虽然关于股市参与行为已有许多研究,但是我们仍然好奇在当前充满机遇的股票市场中,为何还有许多人不持有股票。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给出了答案,如卖空限制、收入危机、偏离预期效用最大化等等(Haliassos&Beaaut,1995)。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年轻人不能借钱,因此就没有钱来投资于股市(Constantinides,Donaldson,&Mehra,2002)。这些结果似乎为人们不参与股市的行为提供了一些解释,但是并不充分,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大比例的人群不持有股票。近期一些研究已经考虑了其他相关因素,比如个体的信任水平越高,越相信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管水平,越容易参与股市(Guiso,Sapienza,&Zingales,2008),那些身边邻居和同伴参与股市的个体也往往会参与股市(Brown,Ivkovic,Smith,&Weisbenner,2008;Hong,Kubik,&Stein,2004)。还有一些研究者考虑到了计算能力、智商、认知水平和资产意识,认为这些变量与股市参与有正相关关系(Chfistdis,Jappelli,&Padula,2010;Guiso&Jappelli,2005;Kezdi&WilIis,2008)。

本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更精细的测量方法,引入了自信水平这一变量,进一步探讨个体财经素养水平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自信包括了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自信的人往往更加肯定自己的价值,也往往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谈文娟,2009)。同时,个体财经素养水平会影响到对自己财经素养的自信水平,而自信水平会影响行为变量。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2: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从十余所高校选取了非财经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05人,完成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情况调查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44人,女生61人,平均年龄23.38±1.78岁。被试分布于心理学、自动化、法律、医学、机械、电信、文物与博物馆学等近30个专业,且这些专业不涉及任何经济、财经知识的学习,避免了由于后天专业学习导致个体财经素养偏高的情况。

2.2研究工具

2.2.1财经素养测量

本研究采用了Van,Lusardi和Alessie(2011)研发的财经素养测量问卷。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财经素养,第二部分包括更高级的财经素养,一共16道题。在本研究中,基础财经素养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3,高级财经素养Cronbach's a系数为0.89,总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2。

基础财经素养一共包括5道题,主要测量基本运算能力(基础题目1),对复利的理解和计算(基础题目2),对通货膨胀效应的理解(基础题目3),同时还考察了被试对时间价值(基础题目4)和货币知觉(基础题目5)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些题目涉及到的概念主要涵盖基础金融运算、财务规划和一些日常的财务决策。

高级财经素养一共包括11道题目,高级财经素养所涉及到的题目比基础财经素养的问题更为专业且复杂,其目的在于测量一些与投资组合、风险决策相关的更高级的金融知识。这些题目涉及到的概念有:金融工具(如股票、基金、债券)、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率、风险分散投资、股票市场的作用等等。

除了对客观的财经素养水平进行测量以外,本文同时测量了被试对自身财经素养状况的主观评价――自信水平,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上对自己掌握的财经知识水平进行打分,为了避免财经素养测试影响被试的自信水平,该题目放在问卷开始要求被试填答。

此外,本研究加入了Lusardi和Mitchell(2007)在研究中使用的三道计算题目来测量被试的数学运算能力。

2.2.2股市参与行为的测量

本研究自行设计两道题目来测量被试参与股市的情况。第一道题目询问被试现在是否持有股票或者基金。考虑到被试为学生群体,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为了排除经济因素对股市参与度的影响,研究测量了被试的未来持股意愿,即对于那些选择未持有股票的被试,设置了对应的题目:假如你现在拥有充足的资金,你是否会持有股票或者基金?本研究中将实际持有股票和实际虽不持有股票但有充足资金后会持有股票的被试两种情况均作为参与股市处理,将真实不持有股票且有充足资金后也不持有股票的被试作为不参与股市处理。

2.2.3研究程序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式招募被试:一是通过网络平台“问卷星”电子版问卷,二是通过纸质版问卷要求被试填答,两种方式均采用单独施测的方式进行调查。完成整个问卷大概需要20分钟。

3.结果

3.1大学生财经素养水平

被试在基础财经素养各道题目的正确率如表1所示。被试在简单的数字运算和通货膨胀这两道题上的正确率较高,均超过了80%。同时,对时间价值的理解水平也较高,76%的被试能准确把握时间价值的内涵。但是当涉及到复利和货币知觉时,被试的知识储备就略显不足,正确率均达不到70%。结果表明被试掌握一定的财经概念,但是被试对基础财经知识的理解能力欠佳。

被试在高级财经素养量表上各题目的正确率如表2所示。很明显,被试在高级财经素养上的表现与在基础财经素养上差异很大。高级财经素养一共涉及11道题目,其中7道题目的正确率都在50%以下。正确率最高的题目考察了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这反映出被试对股票、基金和银行存款的风险有一定了解。但是当题目涉及到具体金融工具的作用和内涵、以及他们与利率的关系时,仅仅有30%左右的被试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许多金融学的投资组合模型中,他们都假设人们都富有财经知识并能良好运用,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显示被试总体上匮乏财经素养,特别是对高级财经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能力非常糟糕。这与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出现了一致性结果,进一步质疑了投资组合模型的可信性(Van,Lusardi,&Alessie,2011)。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自信水平与股市参与行为两两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级财经素养与基础财经素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数学运算能力与财经素养的各个指标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3.3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的影响: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

在本文中,对于中介的效应检验按照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2004)提出的分步程序进行。

本研究将性别、年龄这两个人口学因素在回归分析中作为控制变量,又考虑到被试在基础财经素养上表现差异不大,因此将该变量也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同时数学运算能力不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也将它作为控制变量。

第一步,构建一个以股市参与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且回归系数为c的回归方程M1。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c=0.24,p

第二步,构建以自信水平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系数为。的方程M2。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财经素养自评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a=0.23,p

第三步,构建以股市参与为因变量,高级财经素养与自信水平为自变量,性别、年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财经素养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系数分别为c’和6的回归方程M2。结果显示,a、b作为回归系数均显著,且c’=0.16,p>0.05,这表明,当模型中纳入自信水平这一变量时,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的回归系数不再显著,说明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的预测中出现了完全中介效应。

回归结果表明,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这验证了假设H1,同时,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H2。中介模型见下图。

4.讨论

4.1财经素养的普遍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基础财经素养题目上表现一般,有中等偏上水平正确率,而在高级财经素养题目上表现糟糕,正确率偏低。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大体一致,个体的财经素养普遍处于较低水平(Agnew&Szykman,2005;Bernheim,1995,1998;Mandell,2004;Moore,2003)。

同时研究发现,不仅基础财经素养与数学运算能力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高级财经素养也与数学运算能力无相关关系。这与前人的研究出现了一定分歧,如朱小虎,杨玉冬和陆Z(2015)通过对2012年PISA财经素养测试数据分析发现,上海学生的财经素养与数学成绩显著相关。本研究并未支持这一结果,我们认为数学运算能力并不能迁移到对财经知识的理解应用中,特别是当高级财经素养涉及股票、债券等较为专业的金融知识时,数学运算能力的迁移作用就大大削弱。而本文的结论证明,高级财经素养对经济决策行为(如股市参与)存在显著影响,而非基础财经素养。可见,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重点培养个体的高级财经素养,如@种专业类的教育尤其在大学及以后的教育中得到重视,而非通过培养青少年的数学能力能够实现。

4.2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

在前人已经证实高级财经素养对股市参与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后(Van,Lusardi,&Alessie,2011),本文引入了自信水平这一中介变量,对高级财经素养起作用的具体过程或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自信水平在高级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因此,拥有较高的高级财经素养,可以提升个体财经素养的自信水平,而良好的自信水平促进了个体更积极地参与股市。自信水平分数本质上是个体对自己在财经素养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而早有研究证实自我评价与许多行为变量高度相关(黎建斌,聂衍刚,2010),如良好的自我评价可以减少工作倦怠(Wanberg,Glomb,Song&Sorenson,2005)和学业倦怠(甘怡群,奚庄庄,胡月琴,张轶文,2007),增加求职行为(Wanberg,Glomb,Song&Sorenson,2005)等等,而在本研究中,在财经素养上的良好自我评价可以增加参与股市的行为。本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自信水平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解释了高级财经素养影响股市参与行为的中间机制。

4.3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研究在财经素养与股市参与的内在机制方面有了一些发现,但是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首先,本文采用的是问卷法,虽然通过回归检验揭示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略显薄弱,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虑使用实验研究,更好地检验本研究的假设。其次,本研究只考察了个体自信水平的中介作用,而个体的股市参与行为可能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自我效能感、同伴影响等等,未来研究可以考察更多变量的作用。

财经素养论文例5

一、基于能力导向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3年开始招收财政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学生,遵循 “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想,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鲜明地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品质和能力导向,综合考虑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能力导向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要求。

二、我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抓手:“质量+特色”

1.确保培养质量:能力见长

(1)明确界定财政学专业能力体系和培养目标。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地反映在财政人才培养的品质、特征、就业方向和人才规格等方面。财政学专业能力体系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综合素养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基本能力体现在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等。财政学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能力、运用财税知识解释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综合应用经济和财税知识指导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等。从专业能力上看,既要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又要有其他非财政学专业的无可比拟性;既要与国家机关公务员制度改革相衔接,为从事财税公务员储备后备人才,又要使财政专业人才具有广泛适用性,能从事普适性的行政、经济、管理等工作。财政学专业能力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提出的学术性、职业性、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三张教育通行证”和“四项能力”的要求。

(2)构建能力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财政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间的逻辑主次关系和时间序列关系,制定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各个学年度的能力培养任务和计划。以能力培养作为财政学专业建设的立足点,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转变,克服长期以来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通病。

2.突出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

专业知识和能力传授通过一门门课程的设计和授课来完成,在专业特色建设上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创建适合财政学专业特色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加大财税会计类和统计管理类课程的权重,专业研究方向侧重税务和税收实务人才培养。

三、基于能力导向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从人才培养质量角度看,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效果;其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财政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来促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

1.构建体现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的课程体系

财政学本科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广博、厚实、专业、特色的思路,构建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科大类核心课程为基础、财税类专业必修课为主干,财税类选修课、金融投资类、经济管理类课程为支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为应用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加强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尤其注重将最新科技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贯穿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2. 以“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和专业能力

财政专业能力提升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目标,大力开展教学内容、教材优化、教学机制、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内容和师资队伍六个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从课程教学环节、实训实习环节、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环节、暑期和专业社会实践等多角度、多维度考察专业问题,思考专业本质。从财经问题和财经现象规律:“事务—常务—时务”这一路径,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导学—自学—助学”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1)明确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授课逻辑。以经济学学科为基础,通过对财政学专业课程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的介绍、剖析、演绎、归纳、推理,逐步让学生掌握具有逻辑体系、反映财政学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并能指导实践的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系统知识。

(2)构建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证分析框架。从财税现象到财税本质,从具体财税活动、财税行为到抽象的财政分析,再由财政本质到对财政现象的判断;从抽象的财政理论到具体财政活动、财政行为的指导,构建一个价值判断体系和实证分析框架。通过规范判断和实证分析方法使学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入浅出地指导和评价现实问题。

(3)以“价值规范—现实描述—理性选择”为教学路径,突出财政专业特色。广泛吸纳公共财政、公共部门经济学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立足于公共产品理论、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税收理论与税收实务、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国际税收和国际财税实务等,推进地方财经院校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

(4)开展立体式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环节各门专业课程以主题、案例、项目、情境、实务、仿真为主要形式确定核心内容的教学方式,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标准。

3.构建“实训教学平台+素质拓展平台”

(1)依托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和校外多个财政税收实习基地,完善和健全实习实训平台,强化业务操作能力培养,达到“学”与“习”的统一。详细科学地制定实验实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安排课时让学生走入财税课程实验室,使学生对财税业务从理性认识转化到感性认识。

(2)依托知识拓展平台强化学习能力培养,可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打造财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财政专业课程网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之间可以展开互相讨论,也可与老师进行交流咨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查阅网络提供的财政方面的数据、资料、参考文献等电子资源,能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财经素养论文例6

进行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正在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和关键点。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从服务地方经济的视角出发,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创新,构建既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为高素质的财贸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全国财经类高职院校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高素质财贸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但从实践过程看,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内涵、结构、功能和运行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教育部文件指出,应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财贸特色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容是:育人两系统、毕业三证书、课程四类型、职业能力培养四形式、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两系统”是指实施教育、教学两个系统合力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三证书”是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够取得毕业证书,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财贸素质证书;“四类型”是指设置财贸人才培养四种类型的课程——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职业能力课及财贸素质课;“四形式”是指财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四种形式——专业技能训练、岗位业务模拟、一条街岗位体验及企业顶岗实习;“五板块”是指财贸素质教育设置的“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个板块。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首都服务业的行业特性,满足了首都服务业对高素质财贸人才的需求,使“能财会商”成为财贸人才进入首都服务业的“品牌”。目前,在就业成为社会难题之际,我院以98%以上的高就业率验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基础之上的。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石,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财贸素质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以“有爱心,讲诚信,负责任,能财会商”财贸人才的培养为特色,对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一)有机整体论

“任何思维方式的运用都离不开相应的研究方法,因为不同的思维观念和方式需要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研究手段来实现。”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应该首先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线。只有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引导下,才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由于工业化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往往“试图用确定性的、或创造出确定性的存在物去消弭不确定性的问题,试图在一切复杂的问题中找出简单的可操作的条理。”机械简单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要正确有效地构建具备有机整体性的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用有机整体性的思维代替机械简单性的思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有机整体性思维的实践成果。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育人“两系统”是处于互动状态中的主体系统,体现了主客体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毕业“三证书”满足了合作企业及行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突出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了整体系统中多教育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课程“四类型”体现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素质教育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也是系统内部运作的具体要求,规定着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方向;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标识着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财贸特色。所以,从主客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系统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展现了“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特征。

(二)交互主体论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关系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张康之教授所指出的:“工业化打破了地域界限,社会开始走向开放,社会的流动性开始出现并迅速地增强,结果,人们被置入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间的同质性被迅速地消解,以同质性为基础并以相互认同为保证的群体也日益消损,此时,社会已经变成为由异质的人们所构成的生活和交往空间。”交往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开始的根基。西方哲学流派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也强调了人们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的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交互主体性”,它既反映主体间的互识,又反映主体间的共识,并强调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交互主体论”成为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以“交互主体论”为理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活动的规律逐渐展开的。“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跳出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把人才培养活动看成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是作为整体培养系统中互动的子系统而存在的,既重视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的独立性特征,同时又注意到了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围绕共同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以系统目标——“三证书”的达成为归依,以一种主体性身份积极参与和推动能力训练“四形式”和素质教育“五板块”的运行,并通过系统间互动和互补的方式,及时进行各系统自身结构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三)实践过程论

实践过程论是建立在对牛顿经典科学决定论范式批判基础之上的,它已经成为现代过程性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行业、企业和职业的实践过程中吸取养分,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关系,与职业岗位的变化相适应、相协调,并且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凸显其实践的过程性。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育人“两系统”是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师系统中,包括专业建设体系、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及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社会适应性,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学生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场所、方法、组织形式也具有社会适应性特征,根据不同的社会要求采取不同的运行方式;“三证书”制度走出了单纯的学校教育的“象牙塔”,将育人课堂从封闭性的学校教室搬到开放性的企业职场,拓宽了学生的理论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把教师系统、学生系统、学校系统、企业系统及社会系统联结起来,使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充分互动。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要求

(一)要科学展现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财贸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育人“两系统”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主体系统;“三证书”制度标识了整体系统目标的实现;财贸课程“四类型”规定了主体系统间互动和主体间合作的具体途径和过程;能力训练“四形式”和财贸素质教育“五板块”则突显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重点。也就是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从主体间互动、主体间合作、培养目标的定位到具体的互动过程,最后完成整体目标,不仅体现了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而且展示出一个有机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科学地演示了财经类人才培养系统的全过程。

(二)要科学揭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在“二三四四五”这个“主体—客体—主体”的主客体互动模式中,客体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通过客体再回到主体系统的一个中介环节。人才培养活动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也不是教师、学生各自孤立的活动,而是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运动过程,使教师和学生在不断的互动中共同发展。

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中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由于财贸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单纯在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格局,积极寻找企业作为合作教育的伙伴,开辟新的育人课堂——企业课堂。企业课堂不仅能够为学校拓展教育资源,而且能够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开辟新的就业路径。可以说,“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财经类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关系。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模式,又包含诸种理论内核;其建构既以人才培养活动为原型,又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本身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要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育人“两系统”既突出了教学和教育系统的通力合作精神,又把学生系统作为育人的一个主体系统对待,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热情和动力,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自由、自主的空间;“三证书”制度既顾及了学生发展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财贸课程“四类型”提供了学生知识理论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财贸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五板块”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搭建了现实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充分发展个体的差异性,从而有利于锻炼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特色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要求

(一)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财经类高职教育必须紧扣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就业形势的特点,明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方针的具体贯彻和落实,以培养应用型的“能财会商”的财贸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确立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五板块”,把基础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培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走产学结合的合作教育之路;积极推行“三证书”制度,赋予“二三四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以可操作性的特征,促进了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二)必须坚持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财经素养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5-02

一、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

1.总体目标。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其总体目标是:构建完整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设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2.基本原则。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把握以下基本原则:(1)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按照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设计,促进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改革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紧跟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革新的潮流,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4)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产学双方共同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深层次合作。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以及各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创新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层次。实践教学“四层次”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基本素质层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基础技能层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专业技能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训练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五模块”即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素质拓展模块重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军训、“两课”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环节;实验教学模块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实习实训模块是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基地等完成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或调查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论文设计模块是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在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模块是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会计知识大赛、财务建模、证券模拟投资大赛)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

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设计

1.实验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要构建以基础、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等为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调整实验项目,改变实验内容陈旧、实验项目少、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内容,增加现代财务内容,减少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验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实验。财务管理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离不开对企业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实验内容应该包括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原理、金融市场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如会计凭证处理、账簿登记、报表编制;企业融资、投资和收益分配;金融市场结构与运行等。(2)业务实验。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及其主要内容可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财务管理目标测定、资金需要量预测、企业融资方案设计、企业资本预算编制、企业收益分配方案设计、财务政策制定、最佳现金余额制定、存货最佳经济订货量制定、财务报告分析、模拟证券(外汇、期货)操作等。通过财务管理业务实验,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业务操作的程序和技巧。(3)综合实验。为了使学生熟悉财务管理、会计及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设计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和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实验以及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具体操作,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技巧,模拟企业环境学会经营决策。特别是ERP沙盘模拟实验,它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实验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实习实训。强化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环节,选取有一定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课题,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改善实习的效果;以校内商学实验中心和相关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向学生开设生产实训和仿真训练等实训项目。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可在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对要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也可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围绕某些专业或专业相关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企业的采购流程、生产流程、工艺流程、营销渠道、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环境等,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调查报告。通过调查,使学生把握企业系统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熟悉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及财务活动,为学生解决分析与解决财务专业问题奠定基础。

在专业实习方面,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相关专业实习,学生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开设之后的假期,在教师指导下到企业事业等单位,了解实习单位财务管理过程,加深对财务管理全面认识,如,企业理财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影响、企业如何制定财务战略、如何设立财务岗位、如何进行业绩评价、如何设定理财目标、如何融资、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如何实施对相关利益者的回报、如何强化日常财务管理等。通过专业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及团结协作能力。

财经素养论文例8

(二)“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是三年制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为了弘扬徽商精神(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的竞争精神;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谐精神;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根据财贸类企业岗位需要,针对学生在校的五个学期,每个学期分别开展一项主题教育活动的一种财贸素养教育方法。即在第一学期对学生开展爱心教育、第二学期开展形象教育、第三学期开展责任教育、第四学期开展创新教育、第五学期开展创业教育。

(三)财贸素养。财贸素养是指财贸类企业的员工在工作过程、工作岗位上应表现出来的品质和修养。财贸类企业员工的主要工作岗位以服务业岗位为主,其主要服务对象为人、财、物,相对制造类等以技术操作为主的岗位而言,财贸类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是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多变性,因此,要求财贸类企业的员工具备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创新能力、责任感,较强的口语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努力维护企业形象等综合素养。

二、当前财贸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当前,财贸类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修养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而面对现状,部分职业教育者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够,方法探索不够等问题。此外,“学会做人”诸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素养养成,需要长期的、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因为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重做事、轻做人的现象。

(二)教育手段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办学层次增多、开设专业增多、在校学生增多。相比之下,素养教育的手段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存在着维持现状较多,发展后劲不足;活动品种单一,花色调料不足;大众共性偏多,个性特色不足等诸多问题。

(三)教育过程受到学制安排的不利影响。由于高职教育突出的是技能型、应用型、职业型教育,因而理论教学时间要比本科院校短得多,这就使得财贸素养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怎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育效果,这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道难题。[3]

三、财贸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章中明确指出,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截止2013年底,安徽省普通高校共计106所,在校生1052123人,应届毕业生280106人。作为财经商贸类高等院校,必然要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新一代徽商的重任。构建以“传承徽商文化、弘扬徽商精神”为目标,实施以“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主线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以徽商文化为基础,以财贸职业岗位技能为依托,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把职业教育、人文教育有机融合,使社会需求、职业特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财贸职业使命、规划职业生涯,将传统徽商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优秀成果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商业文化底蕴,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育人队伍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财贸素养。四、财贸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设内容

(一)传承徽商文化,培养财贸人才

培养一代新徽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靠财经商贸类院校来教育培养。作为培养新徽商的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安排上还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都要考虑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课程安排上,要安排一定量的课时让学生学习徽商文化的相关知识,诸如徽商发展简史、徽商的特性、徽商的经营之道、徽商的用人观、徽商的公关艺术、徽商的理财思想、徽商的哲学理念等等。[5]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定期开展践行徽商精神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定期举办以传承徽商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二)深化主题教育,提升财贸素养

1.围绕五个主题。引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分专业、分年级、分学期、分主题设置相应的模块,根据社会发展对新徽商的要求,结合财贸类岗位特点,确定了爱心教育、形象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五个“活模块”,作为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财贸素养教育主题。当然,其它各类院校可以借鉴思路、因地制宜,根据学历层次、学制、专业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主题,不同学期的主题模块也可以交叉组合。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可以比作育树造林工程。专业技能是高职人才培养核心,相当于大树的树干;五个学期开展五个主题教育,相当于大树的树枝、树冠,与专业技能共同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校园相当于树根,是五主题教育的根基,为五主题教育提供养分,促使人才成长。社会相当于大地,是滋养人才的土壤,是树木生存的大舞台,也是检验五主题教育质量的依据。因此,建立科学的财贸素养教育体系,实施“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丰富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打造四个平台。一是口语训练。高校的各个院系可以统一安排口语训练时间,也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自行安排,每学期结合专业特点,围绕相应的教育主题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口语技能训练;二是主题班会。围绕“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内涵,确定每学期主题教育班会的内容,每个班级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每学年由各个院系举行“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主题班会观摩交流会,加强理论探讨,丰富内涵体系;三是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企业、服务三农,把社会作为“五阶段·五主题”教育的大舞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四是证书认定。院校制订《财贸素养教育证书认定考核办法》,建立完善师资库、试题库,对于同时具备四项基本条件(获得一项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财贸素养教育理论测试合格、学生综合素质考评良好以上、在院系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获得优秀奖以上奖励)的学生,统一颁发“××院(校)财贸素养证书”。

3.提倡四个结合。一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让“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走进课堂,让主题教育活动融入专业教育,体现“以艺术手段开展专业教育,以专业内涵提升艺术品位”的指导思想;二是统一指导和分项探索相结合。院校指路子、系部搭台子、班级想点子、学生练式子。结合专业特色、年级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拘一格,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积极在全院范围内加以推广;三是入学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学生教育和管理方法强调“抓两头,促中间”,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除了进行军训、专业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外,组织学生系统学习《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读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在学生毕业前则围绕创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岗位技能生产实习、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学校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四是校内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将“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舞台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开展与省内外院校交流学习,组织校际学生联谊活动;组织省内高职院校专业策划大赛,组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文体项目大赛等;邀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对“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进行评价指导。

4.开展四个进入。一是进课堂。学院成立“五阶段·五主题”教育项目教研组,配备专兼职教师,分专题举办讲座;将“五阶段·五主题”教育内容纳入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相关内容写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授课计划;二是进公寓。根据“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指导思想,制订《“五阶段·五主题”教育进入学生公寓实施方案》,开展“安全卫生月”星级文明宿舍评比表彰、举办宿舍才艺大赛等活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三是进活动。紧紧围绕“五阶段·五主题”教育,结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开展学生活动,以主题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主题教育目的;四是进职场。指导学生结合学习和实践“五阶段·五主题”教育,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设定职业目标,实现主题教育价值最大化。

(三)注重校园文化,促进全面发展。

1.坚持优良的校园文化育人理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优良的育人机制,大力促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理想远大、信仰崇高;崇尚科学、学识广博;努力探索、追求新知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财经素养论文例9

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多以传统的学科教育形式在本科院校出现。学科教育带来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岗位技能不强,这给强调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带来了契机,却也引发我们的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财务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怎样设置课程才能满足要求?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一、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专业设置、人才定位、教育重心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如下思想:

1.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本科同一般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

2.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后者是指学生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

3.“厚基础、宽口径”思想

学生应具有经济、管理和财会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为后续专业拓展奠定基础。

4.时代特征

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具备现代金融环境下投融资理论和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税收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处理,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高职本科“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平台教学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以专业模块教学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实现高职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教育目标。

(1)公共课平台(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德育、体育、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法律基础、主题教育(含军训)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热情;具备高等文化程度;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树立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勤奋进取的负责态度,锻炼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教育做好必备的文化基础及身心素质准备。

(2)学科基础课平台:包括经济学、基础会计、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货币银行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财务、会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体现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需要,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

(3)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导论、金融市场概论、财务会计、财务软件运用、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管理会计、资本运作、税法与纳税会计等。该模块为学专业知识,养成专业技能的课程模块,也为学生后续拓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4)柔性专业方向模块[含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模块]:包括纳税筹划、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审计、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信用与风险管理、商务英语、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辅导等。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层次不同而是类别不同,该课程模块在学科基础课平台及专业课程模块的基础上体现宽口径、技术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征,开设为限定性选修课程或任意选修课程。

(5)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美学、心理健康、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中外名曲赏析等。该模块为开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实践课程体系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是与文化、理论课程既相互关联又平行独立的另一个子课程体系。我们把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

(1)专业认知实习。学年暑期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选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或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收假后进行交流和成绩评定,加强对专业的实践认知。

(2)课程实验、实训。由任课教师随堂或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综合模拟实训。由教师选择实训教材,在校内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形成学生对相关工作实务的完整认知。包括会计模拟实训、财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业务实训、纳税筹划等。

(4)岗位实训。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包括现金业务岗位(企业或银行出纳)、会计岗位、财务岗位、主管岗位等。

(5)毕业实习。学校推荐或者学生自荐进行就业前实习。

每个阶段结束,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感知、阶段性专业论文,并进行交流。

财经素养论文例10

[作者简介]崔玉江(1978- ),男,河南许昌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和高职课程改革;周叶芹(1964- ),女,浙江嵊州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分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统计和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20-02

一、前言

1.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适应当今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2.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各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一方面,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同时高职教育年限短、时间紧,传统的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方式实施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化基础条件较差,人文知识学习积极性低,人文底蕴弱,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发挥高职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和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最初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教育在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实质是指: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2009年度重点课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指出,可持续教育发展教育教学原则: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可持续教育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

2.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要既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不受损害的发展,培养素质全面的人,而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适应职业生活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而专业技术教学恰恰是最能直接体验未来职业生活的有效途径,比其他课程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素质。因为专业课本身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动大量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丰富阅历和威信、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专业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探索一条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育,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素质全面的人才。

三、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

人文素质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财政与金融是一门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支撑课程,课程组成员通过吸收高职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融入人文素质元素,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了一套成效显著的将人文素质融入专业教学的模式。

1.更新教学理念:引入能力本位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引入可持续发展教学理念,将人文素质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财政与金融相关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财政金融知识基础,而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

2.重组教学内容:增加人文知识的学习。财政与金融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引入一些历史、哲学、文艺知识相关的代表人物、经典理论和热点事件,拉近学生与宏观、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的距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加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一是增加相关历史故事、趣闻和背景等内容,激发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人文知识的不足很大程度在于兴趣。受近来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传统的人文知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趣味性不够。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趣闻和背景,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财政和金融基础知识内容时,可以回顾财政和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理解财政与金融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强调其历史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

二是讲述代表人物的传奇经历,认识人文知识学习的价值。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学,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发挥后发优势,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如在讲股票投资时,可以多讲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的传奇故事,总结归纳成长规律,对于规避风险、抓住投资机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是剖析热点事件深层背景,反思人文精神。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热点事件,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分析,一方面将专业知识渗透其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反思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人文精神源头。如在分析金融危机时,除了可以从房地产市场的衰退,经济下滑、金融衍生品风险和金融监管缺失金融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外,还可以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揭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贪婪、恐惧、无知等人性弱点,引导学生进行人文反思。

3.创新教学设计:训练学生掌握人文方法。一是采用“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的教学模式,设计理论教学。第一步,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如物价上涨、房地产泡沫、失业、贫富分化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讲授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渗透到热点问题的分析中,避免孤立、枯燥的教授;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展开分析与讨论;第四步,点拨分析思路和方法,总结、归纳并深化热点问题所涉及概念、原理及规律,加深对热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第五步,鼓励并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养成思考和探究的习惯。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搜集相关资料、数据、图片、视频,一方面可以形成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关心社会热点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训项目,实施实践教学。鉴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偏好实践的学习特点,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授模式,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训项目,如对于财政职能部分的教学可以安排讨论类实训:首先,将学生4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选择社会热点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其次,让小组结合所学财政知识,依据相关资料,分析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着重分析财政在解决这些热点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再次,制作幻灯片,准备发言稿,分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发言;最后,分析点评,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讲评、打分。设计和安排分组讨论类、社会调研类、热点辩论类等实训,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调研、书面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分析判断、辩证思维、口头和书面表达等各项人文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人文素养和精神。

4.改革课程考核:突出人文素质考核。一是考核结构上突出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自学和掌握新知识学习方法、独立思考问题、与教师和同学间沟通情况等人文素质表现,以平时的综合表现做整体评价,确定课程平时成绩。

二是考核内容上突出能力考核。通过考勤考查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学习能力;通过热点财经新闻点评作业考查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判断、书面表达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发言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实训考查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调研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期末考核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考核,应知考核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型的方式,考核学生对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应会考核以辨析、计算、材料分析和小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财政金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高职院校有责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力靠培养,素质靠养成。只有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要倡导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自身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情趣,宽广的胸怀气度,高尚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和熏陶学生,充分依托专业教育的优势,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逐渐探索一条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

[2]李秋菊.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09(10).

[3]潘懋元.金融危机应引起高等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反思[N].中国教育报 2009-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