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财经媒体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30 04:58:48

财经媒体论文

财经媒体论文例1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财经法规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个进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同时带给老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学习体验。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强大,课件中可以添加图片、声音甚至动画,这种表现方法更加直观,让原本刻板的条文法规变得生动起来。同时,这种技术也更好地将具体案例添加到财经法规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奇的上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于那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法规的记忆能力。

(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财经法规教学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一些理解、记忆都十分困难的法律、法规、条文。因此,学生们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而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来把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讲解地生动有趣,综合原因造就了财经法规课堂上沉闷的气氛。而多媒体技术在财经法规课堂上的出现,改善了原有的沉闷气氛,添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声音,将具体案例或是历年考试习题以一种直观又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本身想要参与到这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去,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困境,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直以来,困扰学生地问题就是上课时如果忙于记笔记就来不及听老师所讲的内容,但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不记笔记的话,课后又没有资料可以复习,尤其是对于财经法规这样一门相对来说较为刻板、难懂的学科。而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可以用电子版文档的形式被打印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了预习和复习资料,上课时也可以全神贯注听讲了。另外,还可以直接将老师的文档电子版拷贝到移动设备上,回到家连接电脑就可以再现上课时的内容了。这种改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方便了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也让学生在课上专心听讲不用担心记笔记的问题。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确是一种进步和改革,但同时也要讲求方法。只有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财经法规中才能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以及对于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注重教学内容,不能流于形式

财经法规作为一门主要内容为财政方面法律法规知识的课程,其教学过程比较容易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的辅助的确可以让课堂气氛更活泼。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课件的制作必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不能流于形式。有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将课件做的非常生动,但生动之余却忽略了知识内容本身,这样反而得到了不良的效果。另外,教学课件的制作也要以简洁清晰、突出重点为根本原则[1],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在课件中,更不赞同将教学课件做的过于花哨,最好的就是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分得清哪一部分知识才是重点。

(二)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还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尚未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对于一些需要板书的内容还是要利用板书,或者有些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地方,都不能省去,一味的使用多媒体讲课而忽略了其它环节也是不可取的。另外,教学课件制作时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漏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板书来进行补充讲解。或是一些教学课件没能表达清楚的一些推理过程以及学生普遍反映没有理解的内容,都可以进行着重讲解。

财经媒体论文例2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媒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治理作用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周开国等(2016)发现媒体监督能显著降低公司违规的频率,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研究了媒体曝光对上市公司纠正违规行为的影响,得出媒体曝光度与公司纠正违规行为呈正相关的结论。显然,媒体报道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多在于监督与纠错的作用,故本文只关注媒体负面报道的作用。与财务舞弊行为密切关联的一种行为是财务重述,财务重述的本意就是对公司前期所公布的财务报告进行补充更正,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这一行为逐渐被烙印上了舞弊欺诈的痕迹,也得到了很多实证的支持。上市公司把财务重述作为自利性工具,肆意操纵会计信息,这不仅降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反映了企业的道德水准,无疑会是投资人和财经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

过去的研究者大多都从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财务特征等传统角度来入手研究影响财务重述的因素,且多基于全体上市公司。在各种开放式、互动式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本文的研究试图发现媒体负面报道与财务重述之间的关联。为了排除更多复杂因素的干扰,本文以注册会计师认定存在财务信息质量问题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即“问题企业”,同样是问题企业,为何有的企业会发生财务重述而有的企业却不会,该行为选择是否与媒体监督有关呢?理论上媒体的负面跟踪报道会给管理层带来持续的压力,加大其舞弊行为被关注和发现的风险,为了逃避责任,管理层更可能通过财务重述自我纠错。如果结论是肯定的,什么样的媒体对敦促其财务重述更加有效呢?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科技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在中外学术界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在公司治理领域,媒体对企业信息进行搜集、确认、选择和加工,同时,它因覆盖范围广泛,运作过程专业,使得各种有关上市公司的信息高效低成本地传达给投资者、消费者等外部主体,市场透明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声誉机制下,媒体力量与民意表达结合形成的舆论压力,更迫使市场监管机构介入,调查企业不当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被报道者的声誉构成影响,对企业形成了约束,进而阻止公司及其管理层为了企业利益和私人利益低质量的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缓解。

当前,媒体治理作用的研究正向着更广更深的范围展开,单纯的媒体关注度研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媒体治理作用的探索。对媒体报道进行细分成为了媒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大新趋势。Tetlock(2007)第一次根据语言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华尔街报纸》上“每日一栏”内容的分析来判定其是积极还是消极信息,发现消极信息会造成向下的价格压力以及随后的反转,这表明不同的媒体报道方式和语言将导致不同的投资者情绪。正面报道有助于树立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提高投资人的预期,进而引发较大的社会期望差距;非负面报道中相对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一般不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声誉;而表达批评抨击以及带有揭发性质的负面报道才会引起市场及监督者的关注,真正使企业形象受损,面临来自公众及监管机构的压力。被媒体负面报道的上市公司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处于社会公众及监管机构的关注之下。因此,年报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本身就已经引起了投资者及相关机构的格外关注。这些企业利用财务重述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时,相较于那些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被发觉。媒体对企业进行负面报道后,企业的利益相干者通常认为,企业存在的问题状况比媒体所报道的更严

 

,等龙益姚(益利的身自护来此以法方取采极积而重,进

2011)。而负面报道的传播也往往最能引起社会的反响,而且大量来自媒体的批评报道也会给予上市公司管理层以巨大的压力,为避免社会形象受损,他们会努力正面积极回应媒体报道,即时纠正可能被发现的错误,正确对待财务重述,减少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据此,提出假设 1。

假设 1:问题企业的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其进行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

中国证监会在政府居于强势主导地位的中国是整个证券市场最具权威性的机

构。而其指定的四大信息披露媒体《中国证券报》、《上海

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更是对市场的重大事

件和重要信息享有一手和独家报道权。具有权威性的媒

体因为覆盖的受众更多,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笔

者认为四家权威性媒体对财务重述行为产生的影响相较

于其他媒体更大。据此,提出假设 2。

假设 2:权威媒体报道数量与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

述的可能性呈正相关。

若假设 1与假设 2均成立,说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

和权威媒体报道数量均会促使问题企业发生财务重述行

为。而权威媒体的负面报道显然能引起更广大的关注度,

给问题企业造成更大的压力。故本文将近一步探究权威

媒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假设 3。

假设 3:权威媒体有利于加强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

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可能性的正相关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选样本的媒体报道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报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资讯行的《中国商业报告库》,该项数据的采集方式为手工检索。本文选择了《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

和《金融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专业财经与其他综合媒体。本文以所有样本企业的名称或简称为检索条件进行了查询,确定报道为该企业的相关报道的标准是,该企业的名称或简

称在标题中出现。

本文认定的财务重述是指因年度财务报告中所披露

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问题而进行的财务重述。非标准无

保留的审计意见恰好可以证明财务报表存在一定程度的

问题,因此本文选取 2010到 2014年间被出具过一次及

以上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为“问题企业”,

同时对样本执行了以下的筛选程序:1.去除属于金融保

险行业的上市公司;2.剔除 ST和 *ST公司;3.剔除数据有

缺失的上市公司。问题企业样本共计 282例,其中重述样

本共计 102例。数据来源为巨潮资讯网(证监会指定信息

披露网站)。

(二)模型构建为验证本文假设 1、假设 2,构建模型一;为验证假设

 

CROSS=COV-(CROSS项乘加交增基础上一的模型,在3

ERAGE1×COVERAGE2),以此来表示权威媒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由此构建模型二。模型一:

RESTATE=α0+α1 ×COVERAGE1+α2 ×COVER-AGE2+α3×LEV+α4×ROA+α5×SIZE+α6×SE+α7×

AD+ε

 

模型二:

RESTATE=α0+α1 ×COVERAGE1+α2 ×COVER-

19

 

 

 

AGE2+α3CROSS+α4×LEV+α5×ROA+α6×SIZE+

α7×SE+α8×AD+ε

 

(三)变量描述控制变量参考何威风、刘启亮( 2010)的做法,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及相关定义见下表。表1变量定义表

 

三、实证结果

(一)样本分布分析表2财务重述分布表

 

表 2列示了财务重述的样本分布。可以看出, 2010-2014年,进行了财务重述的“问题”企业共计 102例,占样本总量的 36.17%。除 2014年达到了 46.5%,基本上每年都有 30%-40%的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从数量上看,2012年与 2013年进行财务重述的企业分别为 24例和 22例,而笔者在搜集数据时发现,这两年也是中国 A股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较为集中的年份。由于财务重述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各种类型财务重述的数量分布差异是较大的,因此笔者还按照动因以及样本上市地点对财务重述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在动因方面,非故意性重述是指上市公司的年报在编写时工作人员出现笔误、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造成年报出现错漏报而进行的财务重述。这类重述虽然数量较少,但仍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的编写不够严谨。故意性财务重述多是由会计问题、舞弊嫌疑、证监会压力引起的,进行这类重述的样本企业比例极高,一直在 80%以上。这说明问题企业进行财务重述通常都是故意性行为,比如以财务重述的名义进行盈余管理以此来掩饰糟糕的财务状况等财务造假行为。在上市地点方面,上交所与深交所的样本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在数量上没有太大差异。

(二)描述性统计

表 3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结果显示,财务重述样本与非财务重述样本的自变量均值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财务重述样本的媒体负面报道比例 COVER-AGE1的均值大于非财务重述样本 COVERAGE1的均值,这也初步预期了假设 1的正确性。权威媒体报道次数在财务重述样本中为 2.8325,而在非财务重述样本中仅为 0.7696。说明权威媒体的高关注度使问题企业更有可能发生财务重述行为,初步预期了假设 2的正确性。财务重述样本中故意性重述样本 89例,而非故意性重述样本只有 13例,说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动因主要为故意性动因。两种动因样本的各变量均值无明显差异,说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动机与其他变量并无明显的关系。在公司的财务特征方面,问题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了 102%,这说明这些企业的负债较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财务风险。总资产报酬率的平均水平只有 3%,表明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就公司规模而言,总样本企业的规模指数均值为 21.064,规模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上交所与深交所的企业根据平均值的显示,在数量上是基本均衡的。从审计意见角度看,总样本企业平均审计意见为 0.63,这说明在控制年份的情况下,样本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企业较多。

表3主要变量描述统计

 

(三)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表 4列示了对模型一的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财务重述模型回归后,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较好。媒体负面报道比例 COVERAGE1与权威媒体报道次数 COVERAGR2的 Sig值均为 0.000,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无论是媒体负面报道还是权威媒体报道次数,均与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验证了假设 1和假设 2。媒体负面报道比例的系数为 3.136,说明媒体负面报道在督促上市公司纠正弥补年报问题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极大的。这是由于“盯住效应”会促使被媒体负面报道过或被权威媒体报道过的问题企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调查,被发现错误而受到更大的处罚,为了给社会大众留下知错就改的正面形象,问题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财务重述积极纠正前期财报出现的错误。在各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公司规模等财务特征变量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变量与样本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但是, 审计意见的 Sig值小于 0.05,说明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还与审计意见呈负相关的关系。

 

 

四、进一步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显示,权威媒体报道占比与媒体负面报道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了验证权威媒体报道对负面报道的调节作用,从而产生的对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影响,对模型二进行

 

。4表如果分析,结归回

由回归结果可知,CROSS的 sig值为 0.000,小于 0. 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CROSS的系数为 2.069,说明权威媒体对媒体负面报道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威媒体能增强媒体负面报道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的敦促作用。由模型一回归结果可知,权威媒体报道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均对问题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有促进作用,因此,权威媒体负面报道与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可看成加重影响。由此可见,权威媒体的质疑和批评不仅能够引发更多投资者的关注、造成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且更有可能导致监管机构的介入,从而促使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声誉受损和监管调查的压力下,增加财务重述行为,及时纠错,以此尽可能地挽回负面影响。

表4模型回归结果

 

 

注:括号中数字为标准误,*、**、***分别表示在置信水平 10%、5%、1%时具有显著性。

五、稳健性检验

企业的财务重述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方向一致,均为正向影响,且媒体负面报道比例的影响力更强。这说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权威媒体报道次数会形成对问题企业的有效督促,推动其主动解决年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表5稳健性检验

 

(二)对权威媒体报道次数与媒体负面报道比例进行进一步交乘分析发现,权威媒体对负面报道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权威媒体有利于加强媒体负面报道比例对问题企业财务重述行为的敦促作用。这说明,问题企业在关注度较高的情况下(即被权威媒体报道),当负面消息占主导地位时,企业会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及时纠正年报中的问题,从而做出财务重述。

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媒体负面报道对财务重述的重要影响,这意味着媒体负面报道发挥了显著的公司治理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报道对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也启示着媒体负面报道尤其是权威媒体报道必将在保护投资者知情权、监督权及表达权方面发挥扮演难以替代的角色。本文的局限性在于选取的媒体报道仅为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可能会导致研究不够全面。此外,有关媒体报道的测度问题在本研究中可能会对结论产生一定影响。媒体报道的基调判定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误。新闻报道中究竟哪些真正属于负面报道,仅通过某些词语很难将其归类。这可能也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所选样本为问题企业,而问题企业的重述样本本

身大多进行的就是故意性财务重述,非故意性财务重述样本偏少,媒体负面报道比例与权威媒体报道的增加对问题企业发生何种类型的财务重述无显著影响。因此,以故意性财务重述替代财务重述进行上述研究,分别回归模型一和模型二。结果表明模型回归结果与前文相同,见表 5。

六、结论与启示

财经媒体论文例3

面对互联网迅猛汹涌的信息传播势头,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纸媒。但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为纸质媒体的有效传播与运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便利。下面笔者将通过解析财经类纸媒,尤其是财经类报纸在大众传媒时代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来对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运作模式做出自己的学理思考与探析。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传播及其特性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精英阶层中,大家所受的专业性文化理论教育背景是参差不齐的。“零点调查”对中国高收入人群理财动态指数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财经类报道的主要人物及事件的主人公,中国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十分完整的文化教育,因此他们可以被归类为“低学历的富人群体”。现在,面对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信息传媒的强势侵入,面对着大部分未接受正规文化教育的“低学历富人群体”的广大受众,财经类纸媒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再加上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普通百姓也在逐渐加入到财经类节目受众的队伍中来,因此,财经类纸质媒体,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如何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将那些落在网络、电视、电台等高科技上的受众眼球吸引过来,这是财经类纸媒传播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如果从接受学的角度来看,财经类纸媒的受众基本上都是希望通过阅读相关的经济报道与文章来更好地把握全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形式及经济市场运行状况以提高自己经济决策的理性高度与理财的准确性把握。与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高科技技术对经济信息、事件报道的及时、迅速、通俗化特征相比较,纸质类财经报道似乎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财经类纸媒传播要想突破自身的纸质性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只有走专业化深度与通俗化表达相融合的道路,即所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有专业性的理论水准,而其表达的形式与语言则必须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财经类纸媒传播所面对的受众及强大的互联网、手机、电视、电台等多种高新技术的挑战。特别是以报纸作为主要载体的纸质类财经报道,我们都知道,报纸多是以“天”或者“周”为出版周期的,因此对于当下发生的经济类事件或信息就不能像网络、电视、电台那样做到及时、迅速的报道,而在信息化的大众传媒时代,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必须属性,报纸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不能做到迅速及时的报道时,就必须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发挥自己的专业性理论水平与大众易于接受的通俗化表达结合起来,将自己所要报道的经济事件更加圆润丰满、更加专业化地表达出来,使大众传媒时代接受财经类纸媒传播的受众得到比网络、电视、电台等带来的更有效更专业的信息。

据对相关财经类读者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读者表示财经类的新闻报道太深奥,不易读懂。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以及对百姓日常生活的侵入,互联网、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普及与迅猛的发展势头,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就被很大程度地限制了。为了能够吸引大众传媒时代广大受众读者的眼球,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就通过增加对信息加工的力度来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特别是财经类的报纸,为了突破自身与互联网等高科技相比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易于保存与理论性深度报道的特性,财经类的报纸就从增加版面的容量与文章深度上下工夫。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来,财经类的纸媒传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其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新技术在对财经类信息进行传播时发挥出来的优势特点,财经类纸媒也立足于自身优势,对信息的传播进行了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与大众传媒特点及读者需求的积极改善,朝着让“非专业普通读者读得下去,专业性的读者受到启发”的方向努力发展,使纸质类的财经事件报道凸显出自己与时俱进、努力创新、迅速及时、适应大众传媒时代快速节奏与读者需求的文章特性,使财经类纸媒的传播抓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保存的特性。

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媒的运作模式思考与探析

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财经类纸媒的传播面对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更加复杂多元化的消费大众,因此,财经类的纸媒运作模式绝对不能走像网络、电视、电台、手机等高科技传播的运作之路,它必须走适合自身优势特点发挥的传播运作模式,将专业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进行市场运作,在市场元素的自然规律中做优胜劣汰的运行,来彰显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存在的必要性与优势性特征。

一般说来,财经媒体报道主要分动态事件的报道和静态管理的话题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事件报道。以有一定行业或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比如“三鹿奶粉事件”、联想成为奥运赞助商等。

案例报道。以企业特殊的、有效的管理方式,独特的管理模式或发展路径为主,相对静态,比如宝洁的品牌营销、丰田的精益管理等。

资讯报道。各种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灵活。

人物报道。主要以管理者的经历或管理理念为报道的内容。

财经类纸媒的专业化战略运作模式探析。改革开放深化与市场性运营模式的深入发展,使纸质类的传播媒体也经历了一个“事业转企”的过程。面对着选择与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市场受众群体,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种形式的媒体传播形式能够完全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这就为财经类的纸质媒体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之后的继续运作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财经类纸媒传播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市场经济规律操作下运营,作为运营的主体实践者,其必须在专业化的战略运营模式中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做理性的分析,在弄明白自己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适合自身优势发展的专业方向,以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理念来实施自己的专业化战略方针。在实施这一方针的时候,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一点,那就是财经类纸媒,特别是作为时效性较强的纸质传播方式的报纸,在专业化运作的方向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够为大多数受众消费群体所需要与接受的专业性方向。例如《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正在以其强大的专业化经营策略从自身的独特资源领域、自己擅长的优势特性及对受众群体的准确把握等几方面来占领着财经报道的市场。

财经类纸媒以品牌化战略的运作模式来增强自身在媒体传播市场的影响力。利用品牌效应来树立自身的声誉并逐渐扩大自己在传媒市场的影响力,这也是大众传媒时代财经类纸质媒体战略化运作的一种有效模式。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人文关怀性的精神以便成功地打造出财经类纸媒自己的专业化品牌。特别是在品牌的形成与拓展过程中,这类纸媒在对财经类的事件、信息进行报道时应该着重于融入一些适当的人文精神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财经类纸媒优于网络、电视、电脑、手机等高新技术传媒的优势彰显出来。而与人文精神关怀相关内容的增加,也必将增强财经类纸媒的品牌内涵,对于财经类纸媒树立自己在大众传媒时代的独特品牌形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在品牌化操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己品牌形象的综合性与权威性培养。换一个角度来说,充满人文精神关怀的高度综合性与权威性的财经类纸质报道是大众传媒时代纸质类传媒品牌形象的必修之路。

财经类纸媒产业化运作模式。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正处在有利时期,而财经类纸媒的产业化战略实践则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中国传媒事业发展的最原始形式是以纸质类为主要手段的媒体传播。

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的财经类纸媒传播运作,按照传媒产业自己内在的市场规律运行方式和竞争法则来规范并发展自身的产业化模式,是推进并实现财经类纸媒适应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产业化体制改革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财经类纸媒传播产业化运作重点应该首先从“对财经类事件与信息的获取、加工、传播”上着手,在此基础上再形成属于自己的财经通讯社、印刷媒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广告产业等平台,然后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个单独运行的财经类纸媒传播个体。而且在财经类纸媒形成自己的产业规模链之后,还能进一步延伸出相关的资讯产品与广告业务,从而极大地将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的内在潜质挖掘出来,使其成功地突破大众传媒所带来的困境,将自身从传统传媒中积淀下来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的运营资本。

当然,财经类纸媒在具体的产业化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遭遇一些问题与困境。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毕竟是一个刚刚打开大门不久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首先必须面对的就是中国现有的产业体制与机制对其所具有的限制性。具体来说,中国现有的现代企业的产业化运营制度还不规范,因此,财经类纸媒要想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运作模式,还需建立与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相契合的运营机制。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国情与适合文化产业特性的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文化产业的内容与载体,促使管理内容必须准确到位、管理载体必须坚守本位,这样在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大众传媒时代的财经类纸媒才能成功地步入产业化运营的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季明:《财经新媒体“江湖”》,《望》,2009(7)。

2.王晓乐:《双重力量作用下的财经媒体激变――兼谈中国财经媒体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出版》,2010(6)。

3.韩建勇:《新媒体格局下深圳财经电视媒体的“突围战”》,《电视研究》,2010(10)。

4.陈静:《新媒体挑战下财经新闻的突围》,《新闻导刊》,2009(6)。

5.高韵斐:《第一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理论前沿》,2009(15)。

财经媒体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手上有了闲钱,大家对家庭自有资金进行保值增值,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类投资理财中,相比较而言,股票债券等证券品由于门槛低等特点,较适宜普通老百姓参与。证券投资受公司经营及社会宏观经济影响大,造成投资品种的价格波动,因此及时获取最新、有价值的经济及行业、公司资讯成为投资者的重要需求。而在当今信息社会,各类媒体迅猛发展,财经资讯传播快速,它们在给投资者带来最新资讯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诸如虚假新闻、夸大报道等失当现象,造成错误的舆论引导,有的甚至极大的误导了投资者,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而我国法律对此尚未有严格的处罚规范。有必要对财经证券报道失当现象进行分析与应对,从而加强媒体的自律与管理,使新闻媒体主动发挥积极作用,以维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一、媒体财经证券报道现状分析

经济社会中,财经新闻在受众中关注度较高,使得除了专业媒体外的很多媒体都开办了财经专版或专栏。各媒体相互竞争,以争取更多的读者,所以除了证券监管部门指定披露证券信息的专业媒体,各媒体通过不同渠道纷纷争先或转载经济与证券信息。从我国证券市场走势及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财经信息影响投资者的心态,媒体的财经证券报道在舆论引导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专业性不强。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到处都可以接触到财经新闻。但据观察,我国主流媒体的财经新闻大同小异,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前瞻性新闻很少。大体上都是人云亦云。究其原因,我认为,新闻内容贫乏及报道失当,跟媒体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个人水平有很大关系。据资料显示,国外新闻界普遍认为,培养一个社会新闻记者需2年时间,而培养财经记者通常需要8年。对于从事财经报道的人员,除了要有良好的新闻工作素质外,还应当有丰富的金融知识。目前我国各媒体财经证券新闻采编人员多数未接受过系统的财经知识教育或培训,因缺乏专业知识,往往受制于证券公司和咨询机构,记录所谓的“专家”意见,造成自己首先被“专家”误导,进而采编失当的报道误导投资者。不少缺少专业能力采编原创稿件的综合性报纸,还大量转载三大证券类专业报和专业财经网站的报道,造成各媒体的信息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有的甚至因为把关能力不强,刊登一些虚假不实的信息。

(二)报道失实、引语失当。

为读者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资讯是财经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因为这些信息常常能影响读者的投资与经营活动。但在媒体的财经证券报道中失实报道及引语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据某新闻报道“印花税报道误导股民《上海证券报》遭”,该事件是因为一位读者在读了记者《财政部国税总局:未闻将调整证券印花税》一文中就“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等官方部门的采访言论后,据此大胆买入股票,而在之后不久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消息出台后导致股票下跌,蒙受损失而上海证券报。而在此事件后,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对媒体公开表示,为避免不实报道误导公众,财政部今后新闻将一律以财政部官方网站信息和新闻发言人为准。为了突出新闻看点,媒体往往在报道引语中对采访者的话断章取义,曲解原意。产生了一定误导作用。此外,不少媒体报道中经常引用匿名消息源,如引语中出现“消息人士称”、“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之类的匿名消息来源以及一些非直接引语。本该需权威人士给出专业评判,记者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把它们间接地强加给读者。这些本应是新闻报道中慎用的报道来源,但却被频繁使用,甚至成了报道的常态。

(三)舆论导向性差。

成熟的证券市场需要成熟的投资者。但目前,一些报道在倡导正确舆论导向上往往偏离理性,如对投资与投机的混淆,对一夜暴富的津津乐道,渲染快速追求财富的气氛。有一则报道中引用“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不能跑不赢CPI”,这话用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理财投资并不错,但问题却在这句话的背后,隐现着通过投资投机财富积累唾手可得的假象以及不切实际地追求收益率的非理性心态,也就容易影响读者,使其在参与投资时做出不理性的规划与行为。作为大众媒体,应大力倡导理性投资,推广合理的投资方式,为投资者拟定切合实际的理财规划提供参考。而不少媒体在给出建议时常漏洞百出甚至自相矛盾。比如,在基金持有时间的宣传上,媒体的报道不能令人信服:基金经理避而不谈资金流动性风险,一味地怂恿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而基金公司自身短线持有成常态。此外,一些报道中,对经济与投资方面利空和利多消息随意放大,刻意渲染,在利空消息时人为制造恐惧,在利好消息时助长狂热情绪,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使投资者间接产生损失。这些都反映出媒体财经报道缺乏良好的舆论导向性。

(四)金融安全意识淡薄。

自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财经报道成为敏感的热门话题,其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较强大的引导力,如报道不当,就可能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可能扰乱金融秩序。如2013年6月,社会上流传因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不能兑现的“钱荒”消息,随即各媒体都开始争相传播这些尚未经证实的消息,有的甚至用“‘钱荒’或引发我国金融危机”等严重失实的标题报道,这些报道在周末假期国家相关部门尚未及时回应的情况下快速传播,造成周一股市开盘大跌,当周股市在媒体对该事件的不断炒作下更形成崩盘式下跌。社会上也因担心金融危机而人心惶惶。而后金融监管部门证实,所谓“钱荒”是国家央行主动调整有关货币管理政策的一次正常现象,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金融危机。金融作为国家经济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领域,在发生问题的特殊时期,媒体的报道是否得当, 直接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相关。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我国一些新闻媒体的金融意识很淡薄。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境外利益集团等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境内,越来越多的深入到我国经济,并带来一系列的复杂影响。这些利益集团通过设立机构,以所谓的资深专家,在我国从事各类财经活动,在提高其知名度后,使这些人拥有一定的舆论话语权,以期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决策。而实际上,这些都或多或少渗透着国外金融与智囊机构的决策诱导。而对这些幕后现象,我国一些媒体缺乏足够警惕,忽视了报道中对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防范意识,不仅没有针对跨境利益集团发出警示,引导我国投资者保护自身利益,相反地对境外机构亦步亦趋,对境外机构、媒体的观点随意引用、奉为圭臬,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代言人。2008年8月美国摩根大通就曾策划“唱多阴谋”让媒体上当。19日,其发表的市场分析报告称“中国政府正在考虑2000-4000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第二天,股市大涨,但21日又急速下跌。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起外资投行唱多的阴谋,因为报告之前摩根大通已经持续两周抄底,唱多是为了方便其出货。而在这中间,媒体无疑被牵着鼻子利用了。

维护金融安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的头等大事。媒体报道,必须要从宏观大局来把握实质,而不能就市论市,更不能随意未经证实的市场传闻,要在维护市场稳定,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五)风险教育意识低。

作为媒体,在引导投资者形成并增强风险管理的主体意识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不少媒体却为迎合读者心理,在报道中大量刊登漠视风险的鼓动性文章,使风险预防教育名不副实。

2007年的股市大牛市中,伴随着股指高歌猛进,一些媒体高呼“上证指数万点不是梦”,使投资者陷于“死了也不卖”的狂热中。之后,2008年,股市熊态毕现,媒体上依然充斥着各种非理性的声音,不正视熊市的来临,及至跌破2500点,媒体言论才趋理性,再也没有人将脆弱的市场看成是牛市或牛市的中期调整。而此时,大多数的投资者尝到了深套的痛苦。一些媒体忽视风险教育,让不少参考媒体信息决策的投资者深受其害。

(六)社会责任缺失。

财经证券报道关系到社会各种经济利益的变动,与大众的理财和生活紧密相关,甚至涉及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因此媒体有责任在报道中做到准确、客观、公正,注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目前,财经证券报道中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很普遍,主要表现在:只重视牛市时人们对报道的高关注度,却忽视熊市人气涣散时报道所起的稳定信心作用;重视对热点的报道,而忽视炒作热点新闻的负面效应;重视对市场走势的所谓专业预测评判,而忽视提供具体的市场数据供读者阅读分析;重视宣传市场产品的高收益,而忽视强调产品具有的风险等等。

此外,为了赢得更多读者,一些媒体刻意迎合受众心理需求,在市场走向的分析中扮演“追涨杀跌”的角色,这是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表现。2013年春节后上涨了好几年的黄金开始下跌,喜好把黄金当作“硬通货”的国人纷纷抢购黄金,为迎合这一心态,媒体分析文章几乎众口一词,认定“抄底黄金”的最佳时机来临,什么“国际黄金市场迎来中国大妈,黄金价格将反弹”的鼓吹性报道,市场上黄金销售火爆,人们以为价格触底,纷纷大幅买入。谁知到了6月份,价格又下跌了近20%,此时更是有了“黄金价格下半年将反转”的媒体预测。不少购金者是为了抵御通胀保值投资,却因不理性的媒体报道,在羊群效应下遭受损失。媒体的这种看似贴近受众,为读者服务的报道带给投资者的是累累伤痕。

(七)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大众投资市场尚不完善,信息制度正在不断地建立健全。财经证券报道中的失当报道和虚假新闻等现象,应该引起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财经证券报道因专业性较强和受众面相对狭小,有关部门未从根本上重视其舆论导向,缺乏对报道舆论导向的监管机制。但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投资理财的巨大需求的现实面前,作为新闻媒体,对财经证券报道的把关管理应该更加严格些。在该类报道受众日益增长的形势下,主管部门与新闻单位更要加强监管,防止财经证券信息鱼龙混杂,以免虚假失实报道使投资者受损。

二、媒体财经证券报道如何避免失当

(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报道。

媒体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好目标受众。根据读者的特征, 以形成稳定的报道主题、观察角度和语言表述风格。明确自己的核心读者后,媒体可以从读者切身利益的角度进行报道,以尽量满足读者需求。如《长江商报》一周股评专栏《熊眼看牛市》,作者是一位资深投资人,他所撰写的股评专栏以口语化的调侃文字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对复杂的股票市场现实状况加以分析、解读,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受到读者喜爱,也使《长江商报》在热衷投资的读者群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财经证券报道从文字的角度来看, 要力求用简洁直白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金融问题, 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叙述枯燥乏味的经济活动。报道要力求在准确、鲜明、具体、简练、通俗的基础上增强生动性和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报道要用数据说话,少做预测。

一些报道热衷于对市场的走势加以预测分析,什么抄底、建仓与减仓时机,甚至什么“又到砸锅卖铁买股票时”等鼓吹煽动性的标题报道……媒体为投资者支招,摆出一副包赚不赔的姿态,扮演“投资保姆”的角色,而且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报道。在风云幻变的证券市场里没有真正的常胜者,变化莫测的行情,谁也不能保证预测准确。所谓股评专家的分析判读也许有道理,但市场走势大多不是按人们想象的方向运行,如果按照媒体股评思路去操作,搞不好会赔大钱。所以,财经证券报道应调整好内容结构,多客观准确的数据性信息,对于市场预测和专家建议等要少发,通过数据为投资者提供帮助,使他们根据数据信息来分析、判断市场,以为投资者理性把握市场走向创造条件。

(三)报道要务实,理性报道。

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体制机制以及市场结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作为媒体,应该及时关注市场中的调整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为推进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健全市场机制,稳定市场发展,在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同时,积极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作为有着广大受众的新闻媒体,不能因市场波动,为了迎合投资者,对国家政策妄加评论,对监管措施乱发抱怨,给市场管理层施加压力,使媒体沦为投资者不健康情绪的宣泄地,从而丧失媒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财经证券报道中一定要讲求务实,对于市场不良现象及对监管层的不满情绪要通过理性诉求的文字予以表达,以维护稳定,推动市场发展。

(四)报道要多些平衡,少些偏激。

讲求平衡,是新闻报道的一大原则,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技巧。而关系投资者切身利益的财经证券报道更要讲求平衡,避免片面和偏激。

报道中首先要注意观点的平衡。如当股市运行中唱多与唱空的每个阶段,无论是对市场即时的短期预测,还是对中长期市场趋势的分析,媒体都应当提供不同的观点,而不应只提供一种观点或强化某种观点。而在对市场产品的推介报道中则要注意内容的平衡。如对市场销售发行新的投资品种时,媒体宣传报道时应对该产品作全面分析。注意不要夸大收益预期,提供客观信息同时对该产品的设计缺陷和市场风险做出表述。此外,对于报道中除了热点资讯,还要关注被投资者忽略的其他信息、产品、题材,通过报道题材的平衡,以防投资热点过热,聚集投资风险。

财经媒体论文例5

目前,国内主要财经媒体有以下两大类型:第一,跨媒体财经资讯方阵。包括北京“联办系”媒体方阵、深圳证券时报跨媒体系列、上海文广集团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第二,单一财经资讯平台。包括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网络,财经资讯公司。①

近几年国内财经媒体竞争愈发激烈,但尚未出一家独大的现象,财经媒体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而国外财经巨头正以各种形式进入我国财经媒体市场,国内财经媒体急需抢占竞争优势。欲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制定并执行完整规范可行的品牌策略是财经媒体的最优选择。而建立强大品牌的最终目标也是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盈利目的以及在领域竞争中获得优势,不至落入竞争背后的“鸿沟”。

一、跨媒体平台和资源整合构建品牌形象

国内明确提出“跨媒体平台+专业财经资讯提供商”概念的财经媒体商目前只有第一财经。②第一财经(全称为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提供专业财经新闻和资讯的专业财经媒体集团,目前已经形成拥有报纸、频道、频率、杂志、网站和研究院“六合财”(即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网站、第一财经研究院)的跨媒体传播平台(如图1),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种最完整的财经媒体集团,并在积极探索数字媒体业务(如无线业务)和金融商业信息服务业务(如实时财经新闻业务和数据库业务)。

它的财经资讯产品(如第一财经指数、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数据库及金融资讯终端)和财经公关产品(如《第一财经》论坛、企业社会责任论文、会展及培训)等一系列媒体衍生品也在逐渐壮大并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第一财经利用品牌辐射效应,兼顾发展财经衍生品,从而拓展其品牌价值,形成品牌的规模效益,使其运作有条不紊。

图1:“第一财经”品牌运作构架图

媒体品牌定位是品牌建构的基础,是品牌建立的前提。创建强势品牌要首先进行品牌定位,品牌定位决定品牌特性和品牌发展动力。③第一财经在产品线、产业链不断延长的同时,各级产品又拥有各自的品牌战略和推广策略,特别是在品牌定位上具有明显差异性。在这种机构内部多元化的状态下,第一财经保持了各级产品品牌定位的独特性,并未将其高度一致地推到第一财经媒体唯一指定品牌定位下,而是将其融入到混合品牌战略中来。这无疑为第一财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绿色通道”。

在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第一财经积极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资源上的整合和共享以及相互贯通的优化组织结构。

品牌的创建离不开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努力和创造。无论是媒介产品生产部门还是经营性部门、行政监管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及部门所展现出来的形象都代表着第一财经主打品牌形象,并集成第一财经的品牌价值。同时,优秀的记者、编辑、主持人、评论员等工作人员为第一财经扎扎实实地做好内容提供,充实第一财经自身内部,专注主营业务,为品牌的持续胜出提供可靠的基础,避免品牌贬值。

通过对自身价值的细分,第一财经在受众定位上逐渐明确,将其目标受众定位在“三最人群”:一、最具决策力;二、最具消费力;三、最具影响力。④主要是投资者、潜在投资者以及投资边缘人群等社会的主流精英阶层。针对这类群体,了解并把握他们的资讯需要模式,第一财经将信息资源定位为以提供高质量的财经资讯为主。在专注于主营业务的前提下,保证信息质量、“宁缺毋滥”、“以一当十”,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第一财经打造了“专而精”的品牌运作战略。

如笔者在上文所述,第一财经作为拥有跨媒体传播平台的专业财经媒体,其各级产品的品牌定位各有特色。对于品牌多样化,第一财经采取混合品牌战略,整合品牌资源,全方位地打造其他媒体所无法轻易效仿和复制的“软实力”。其中,中国领先专业财经媒体第一财经在进入第七个年头之际,重磅推出全新数字媒体服务品牌――“ONE”。对整个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⑤体现出参与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的精神追求,着力打造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华语财经资讯平台。

二、第一财经品牌战略诉求对品牌的增值效果

实施品牌化战略的目的即利用品牌已有的声誉和影响,迅速将产品推向市场。第一财经的品牌经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品牌价值形成时期――定位确立,品牌身份认同;品牌价值拓展时期――信任感的适当拓展,品牌产业链展开;品牌价值高速膨胀时期――品牌无形资产形成并释放巨大的有形效益。目前,第一财经正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接地带。跨地域、跨新旧的媒体平台在搭建,跨行业的产业链条在构建,第一财经正在探寻拓展、扩张之路。⑥

第一财经从诞生之际,就将品牌战略诉求确定为“专业权威的财经资讯服务代表”⑦,“为你创造价值”是整体品牌的定性。对受众有冲击力的诉求点才能真正引起市场号召力,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第一财经高起点地将自身定位为“专业化”、“权威性”的财经媒体,首先建立在其高度整合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有底气什么都不怕,何况作为唯一一个结合跨媒体平台和专业财经资讯提供商双重身份的财经媒体,第一财经有这个资格。其次,第一财经所在地上海正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路透社、彭博社等境外金融与财经资讯供应商和国内其他具有较高实力的财经媒体的竞争,第一财经需要打造更专业更权威的财经媒体资讯平台,只有抢占财经媒体市场、扩大传播影响力,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获得不断升级的地位。所以“专业化”和“权威性”是品牌战略的高端化起点,也是其无形品牌形象的塑造基点。

在第一财经品牌产业链的整体布局过程当中,贯穿始终的就是品牌价值。第一财经具有前瞻性地将产业链拓展到财经衍生产品,构建其整体性的宏观的媒体品牌,从而实现品牌价值的增值,获得多领域的附加价值,进一步放大品牌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品牌增值才是最终意义上的品牌战略目标。

为包括商界领袖、企业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专业人士、经济工作管理者、创业者和相关需要经济资讯及知识的受众提供高质量的财经资讯,是第一财经品牌高端化的出发点和关键点。第一财经凭借其专业化的资源和财经产品,利用其跨媒体传播平台这一优势全方位地向其受众提品和资讯,提供专业的市场前景预测以及解决策略。第一财经定位起点较高,同时其受众群体高端化专业化,也无形间提高了其品牌形象,为延伸品牌效益提供了有力机会,促进整体品牌推广,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和品牌增值。

三、财经媒体品牌塑造的新出路

今年年初,宁夏电视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办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上海广播电视台第一财经将与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媒体资源、内容产品、市场运营和人才技术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形成资源共享、品牌共塑、业务共赢和事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跨地域合作新格局。第一财经正努力探索“制播分离”的改革新模式,为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高品质的专业财经节目,为投资者、商界人士和经济决策者创造价值。这是第一财经走向全国,服务全国电视观众的重要举措,将为中国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高质的财经新闻和深度评析,并将逐步实现覆盖全国、服务全国的发展目标,为中国未来经济贡献力量。

与受众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了解受众需求和市场发展状况、保证财经资讯的全面性和时新性、权威财经信息为受众群服务,财经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已形成的品牌优势,从单纯的媒体品牌产品竞争转到品牌理念所延伸到的各个领域的竞争上来,延伸品牌包括自身的内涵的提升和面向社会的外延的扩展⑧。利用财经产业价值链构建巨大的商业价值,努力提高其品牌市场占有能力,从“制播分离”的改革模式中走“跨媒体合作”的品牌战略是值得国内财经媒体品牌塑造借鉴的。■

参考文献

①②刘珍,《国内知名财经媒体及财经资讯公司分析》,中华传媒网学术网,academic.省略/article.php?id=1673

③汤伟清,《浅谈媒介品牌定位、形象建构与管理》,《法制与经济》,2009年4月总第201期

④孙佳,《从“第一财经”剖析媒体品牌》,中国知网,上海戏剧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⑤《第一财经进军数字媒体 推出全新服务品牌“ONE”》, 《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9月4日第A01版

⑥高韵斐,《第一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理论前沿》,2009年第15期

⑦李岚,《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新浪财经finance.省略/hy/20071126/15414216836.shtml

财经媒体论文例6

正如财新传媒的自述,新版财新网定位于“原创财经新媒体”,秉承原创传统,引领媒体创新。融通桌面与掌端,延揽图文并视听。

“无论是优化我们的web网站,还是加大我们的视听元素,落脚点都是适应新媒体要求。”财新网副总编辑康伟平表示,作为第一梯队的财经媒体,财新传媒提出“全媒体•公信力”,全媒体是业务发展方向,公信力是生存之本。

在全媒体浪潮之下,不断融合新媒体,并在融合之中实现自身的进化,开辟新市场才是王道。康伟平强调,全媒体的核心是要从传统走向新媒体,但走向新媒体不只是指网站,更包括前景广阔的移动终端市场。无论是新版财新网之变与不变,还是财新传媒的全媒体战略及其未来赢利可能,都可见这种思路。

现实,充满变革;未来,充满变数。内容与技术正不断融合,这种融合将给财新网及其所在的财新传媒带来新的活力。

“我们会秉承自己的定位,在技术不断更新推动之下,热情拥抱各种改变。”对未来的探索与挑战,康伟平充满自信与自省。她表示新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并不简单,但她们已做好准备,并充满信心。

新版财新网:条改块 更立体 全原创

9月22号,新版财新网上线。这是财新网自2009年上线以来第一次大改版。为什么财新网此时有如此大的改版?

财新网副总编辑康伟平认为从自身角度而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大环境而言,终端和技术的不断演进也提示应该改变。具体来讲,一方面,原来的版式已有些局限;另一方面,财新网已运营一年多,财新网的发展壮大提出新的要求。截至2011年8月底,财新网月PV超过3000万,月UV超过700万。财新传媒要适应iPad等终端的发展,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必须不断进行市场扩容。

从“财经新闻进行时”,到“原创财经新媒体”,对于新版财新网定位的改变,康伟平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移动互联,即新媒体,这是最值得重视,又需要投入的方向。二是坚持原创传统,走精品路线,这代表了财新网一贯的理念。为适应新媒体发展,财新网无论在版式上,还是内容架构上都有了比较新的改变。

一、条改快:更适应移动终端

据康伟平介绍,这次改版有个重要调整,即:“条改块”的模式。改版前版式基本属于“条块结合”:既有头条要闻似的更扩展的展现方式,也有标题密集型版块。“用手指去点标题是很困难的,如果是区域肯定更好”,康伟平表示做这样的改变也是适应现今移动终端的阅读习惯,即对用户指端的体验优化。

二、更立体:突出图片和视频

财新网此次改版还加大了图片的比重,这也吻合“更好读的财经新闻”。“图片有自己的语言,对读者的吸引力也不是文字可以取代的”,康伟平介绍,其内容编辑方针相应做出了调整,基本要求每篇文章都要配图。

改版另外一块是突出视频业务。康伟平认为视频的作用是业界都非常认可的,因其有力地传递信息,也很吸引受众。新版财新网更充分运用视频业务,将此业务做得更突出、更立体。这样调整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了更适应新媒体播放展现”。

“你可以一边去看新闻,一边去听视频,杂志不可以做到,但pad端的产品或电子杂志可以。”相比于做“海量东西”的资讯网站,康伟平认为财新网有条件并更适合去做这样的匹配。虽然图片及视频成本相对高一些,但这样的形式吻合财新网定位,对原有内容也是很好的补充和呈现。因此图片和视频是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投入。

三、全原创:恪守专业财经新闻

“‘原创’是我们的特色及立足点”,康伟平认为,很多传统媒体做网站有这样的共识:拼量拼不过门户,门户做的是拿来品,其本质是几百家媒体为其中一个媒体服务。财新网此次改版突出原创。“全原创是品质和精读的保证,是我们的特色”,康伟平强调,财新网的内容基本来自于自采。

据悉,目前第一财经、21世纪等专业财经网站纷纷开始吸纳自身体系之外的内容。做财经新闻的专卖店,还是做超市?是个问题。财新网如何看待不同的选择?康伟平形容这就像超市和专卖店满足了人们不同的渠道需求。超市做得好的有其道理,有其资源禀赋和先天优势。相比之下,财新传媒一直在做专卖店,其经验和长处确实就是原创。她认为现在要放弃根本去做一个大而全的超市,走非原创的集纳式路线,不是现在想做就做得到,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及优势。

康伟平举例道:“现在财新网日产新闻百余条,哪怕原来日产新闻几十条时,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在很有限时间内,提供不用海底捞针、甄别挑选的财经新闻。通过财新网,用户能把一天的财经新闻大事要事尽收眼底,且能看到财新网的新闻解读。”

日产新闻百余条,并不容易。2007年,康伟平尚在财经网任职,财经网实践“刊网互动”,康伟平也带领内容团队经历过编辑记者适应网站运营的艰难期,后来终于逐渐形成顺畅平稳的内容生产输出体系。

现在,对网供稿也已成为财新传媒旗下纸媒编辑和记者日常的工作。“大家有共同的理念是要保证财新网的品质,保证这个团队在内容生产上的始终如一性。而编辑记者有了网站,不断跟踪热点事件,可增进平时积累,很好地保持行业素养。”

4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2011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女士获选。《时代》周刊评语称:“胡舒立于2009年创办财新传媒,现已将其发展成为中国杰出新闻报道的典范。”

“恪守专业财经,精研观点资讯;博取信息素材,重构传播形态。唯质朴形隽,求历久弥新。”有此领路人,有康伟平这样一群扎根纸媒又积极开拓新媒体的高层,财新网乃至财新传媒“恪守专业财经新闻”的理想不是空洞的。

全媒体:网站+移动终端+社交平台

“现今的媒体市场已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候”,正如康伟平所感,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领域已成为各大品牌竞相发力的新市场。康伟平在采访中透露,作为最早一批在iPad上推出客户端的传媒集团,财新+的产品一直保持不断创新,年底将推出新iPad版本。该产品将提供专为iPad用户定制的移动财经媒体,融合更多互动,更精彩的内容及体验的创新。

2010年3月,iPhone应用程序在苹果商店上线,同年12月底,iPad应用程序上线;2010年8月,Android系统应用程序登陆GOOGLE MARKET;黑莓应用程序于2010年12月登录黑莓World。截至2011年8月底,财新+下载量目前已超过20万。

财新传媒在移动互联应用方面实施“三大三小”战略。据财新网业务发展及市场总监戚娟娟介绍,所谓“三小”,是指手机终端,包括Apple、Android、Blackberry三大平台,是财新网的延伸;“三大”是iPad、联想的乐Pad和三星的平板电脑,是杂志的延伸。财新传媒的网络和杂志内容已部分进入手机、iPad、Kindle电子书等移动通信设备。

从更新频率上来说,最新一期杂志应用于每周一零点定时上架,与纸质杂志保持同步更新,拥有支持内容分享等功能。同时康伟平表示,目前的iPad版本并非财新满意的版本,现在伴随着网站改版,财新+已经开始重新规划iPad应用程序及其它移动终端产品,新版将更加突出交互,更匹配终端,同时提供更多互动方式及富媒体效果。

2009年胡舒立成立财新传媒,并于2010年1月11日正式推出财新《新世纪》“改刊纪念号”及财新网。从纪念号版权页可见,该刊加强了在新媒体方面的力量,成立“网络编辑部”,运营部设置了“新媒体业务发展及市场总监”、“网络产品中心技术总监”、“视频编辑”等职。而今,除纸媒团队(《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比较》《财新英文周刊》)对财新网的支持外,财新网专职的运营团队已有70多人。

该团队运营包括财新网在内的多种新媒体产品,比如SNS社区“思享家”、新媒体平台“财新+”(移动互联网产品)以及其它衍生产品。

“新媒体不仅仅是介质的改变,不是简单从PC端到手机、pad端等。应该意味着非常多的改变,包括跟读者充分互动,提供更多角度和全方位的传播,包括视听、图片等各种产品,带给读者更多元的内容和体验。”康伟平表示,像“思享家”这样把纸媒社区经营好的并不多。她认为传统媒体在内容制造上有先天优势,但在互联网应用上属于后起者。

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财新传媒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思享家”就是此方面的探索代表产品。作为一个以实名制为基础的社交网站,“思享家” 汇聚了大量有真知灼见的专业人士,提供点滴、日志、相册、辩论、活动、分享等功能体验,满足用户对阅读、交流、商务、休闲多方面需求,网友们可以共同在此分享财经、时事的专业看法,建立和维系高价值的人脉关系。

财新英文网站(english.省略)与财新网同期上线。《财新英文周刊》则早自2010年2月开始以电子杂志形式发行,今年开始在香港发行印刷版,主要针对该地区的金融专业人士和引导舆论的领军人物。财新传媒希望两年内将《财新英文周刊》的读者数量增加至3万。

未来赢利点:广告 数据库 视频

那么新媒体如何赢利?财新传媒也在积极进行尝试。众所周知,财经类媒体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通过新媒体实现收费阅读、乃至赢利的一类媒体。国外的《经济学人》等刊的发展情况证明了这一点。

康伟平认为收费之路是可行的:“我相信有一点是不变的,大家永远愿意为了一个好东西去付费,关键是你的东西是否足够好,另外你能不能及时获得大家的认可。”同时她也表示,收费模式也需要市场有一定的成熟度。《新世纪》周刊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收费应用程序,每期收费0.99美元。该应用可免费试读编辑推荐的部分精华文章。

财经媒体论文例7

在很多媒体人的眼中,《财经》代表了一种独特信仰。这种信仰的本质是始终坚持理想而不脱离实际、坚持严肃而不允许媚俗的办刊思路。这两句话说起来再平常不过,我们每个人也都能提出十句八句,还可以再坚持上一段时间。然而十年如一日地做到,是很难很难的。

媒体毕竟不是真正的商业机构。一家商业机构只要保持不违法的最低限度,就可以毫不羞愧地大发其财。但作为媒体,还必须承担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一个媒体的价值,不在于收入一定多少个季度连续翻番,不在于办公地点在CBD还是在地下室,而在于它是否令人尊敬。财报问题、地下室问题,就如同钱钟书拒绝读者见面的理由:鸡蛋好吃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见母鸡呢?

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好媒体”的标准就是两个,一是有用,一是好看。而无论是有用还是好看,表现出来就是有没有人看。即使某些人营销技巧高超,将极差的内容卖出了一个好价钱,也算不上是个好媒体。冒充只能一时,不能长久。

其实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而言,《财经》不太好看,甚至很多文章根本读不懂; 有些主题距离人们很遥远,也谈不上什么实用价值。但我们都清楚地知道,这些文章、主题不是无病,绝对值得讨论,并且要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讨论。所以说,如果你用《知音》的标准看《财经》,那它早该关门了; 假如《财经》的读者天天看《知音》,要么读者有病,要么两个杂志都有病。

财经媒体论文例8

关键词 电视媒体 财务管理 改革

当今社会的主题就是发展与变革。在新经济的发展前景下,正确财务管理方法的运用也深入到各个行业。各类新型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出现在市场经济里,如电视媒体财务管理。电视媒体不像绿色财务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那样,是市场机制下的新产品,但对于电视媒体运营中的财务管理却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式下,对于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也需要确定新的应对措施。

一、电视媒体营运的机构性质

电视媒体属于事业单位。作为事业性单位,电视媒体同样具有事业单位的定义与特征。事业单位是不以生产经营和创利为目的,而是保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公益型和服务型机构。事业单位重要特征就是由政府投资兴办或社会投资创立,它的财务特性是消耗,然后以自己的技术和人力为公众服务。电视媒体就是这样的单位,财务运作主要靠财政拨款。

以重庆卫视为例:

重庆卫视从2011年3月1日开始停播所有商业广告,由城市形象宣传片、公益广告片等取而代之,这一变化让重庆卫视被称为“红色电视台”。这一变化也让重庆卫视造成广告3亿的广告收入损失。这个损失1.5亿元将由重庆市政府拿钱,另外1.5亿元重庆广电集团通过集团其他媒体运作补足。这样,重庆卫视可以照样运作,电视台也有了必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拨款保证了重庆卫视的基本运作。

二、电视媒体财务管理活动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的本质特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容理论上应该是单一的和可操作的,就是把属于事业单位主体营运资金和非主体性收支严格区分,在运营上重点突出。电视媒体在财务上要听从于政府财政,所以在财务管理活动上,存在着一些需改进的问题。

为了对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提出新的应对措施,需要对电视媒体经营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制约因素进行认识。

1.电视媒体的经营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上的不一致。笔者认为,这也是电视媒体财务管理中的最大弊端。两者目的的冲突:电视媒体运营的传统理念就是要做到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追求利益最大化却是财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导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协调。在实际运营中,电视台可能会为了听从政府指导,实现社会效益,从而损害经济效益。

2.电视媒体运营中,从财务活动理念来看,资金运动论占据了主导。媒体机构的经费支出主要来自三方面:全额财政拨款、差额财政拨款和自己收入用于的支出。在大多数电视媒体都是先把所有的收入上交政府,在需要的时候再向政府申请。这样的过程,电视机构根本没有自主的财务管理权力,收支过于依赖国家财政。

3.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难以公开接受市场的监督。电视媒体是对上级政府部门负责的机构,受到国家制度的严格限制。资本也基本为国家资本,社会资本很难进入电视媒体。

三、现行电视媒体财务管理的改革

尽管在电视机构主管部门对电视媒体中的弊端做了许多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结果的显示下,电视媒体仍然需要更一步加强改革。

(一)财务在电视媒体中的目标明确化

如何能使财务管理在保证电视媒体营运中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提供有利的财力支持,这是财务管理在电视媒体中起作用的关键之处。人们都觉得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事业性单位的基本属性,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使得事业单位的营利性和社会效益具有了共同性。所以,在电视媒体的发展中,需要将财务管理目标化,做到财务性和公益性共存,两者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财务管理具体目标应包括:

1.筹资管理目标――筹资渠道多元化。不能说电视媒体属于事业单位,只需单一靠财政拨款。为了保证电视运营的顺利进行,电视媒体也需要扩大财务来源。电视媒体可以面向市场筹资,将筹资渠道多扩大。

2.投资管理目标――投资领域多元化。提到电视媒体机构的投资,人们可以想到的就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购置。为了满足公益性和营利性发展的需求,电视媒体也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如长期股权投资,转而增加收益。

3.成本预算管理目标――利用激励模式。电视媒体机构以往的预算管理仅限于收支管理,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下,单位需要采取营利性企业的业绩激励模式。强化成本预算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了人才的管理,以较低的预算成本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扩大电视媒体资金的运作范围

财务管理的目标化可以较好完成电视媒体机构事业的发展和电视媒体机构的生存这一双重目标,也可以改变电视媒体财务管理活动上单一的资金活动论。但电视媒体需要能够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再只是依赖财政拨款、收支单一。电视媒体机构需重视已有资金的时间价值,利用社会资源,走出电视媒体的小范围,在整个市场上运作。1.电视媒体掌握自主财务管理权。2.财政少拨款,增加财务压力,使电视媒体与市场规律融合。3.增加电视媒体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化。

(三)强化电视媒体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经媒体论文例9

上海:网络潮摇撼“传媒航母”

上海曾是内地传媒业的高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启动市场细分的、专业化探索。东方传媒(文广)、文新、解放这三艘“航空母舰”是官方整合资源的力作,财经媒体的建树是亮点,崛起的网络草根传播方式,则对话语权的稳定格局构成了挑战。

传媒业高峰

在你看来,传媒行业包括哪些内容?

L :传媒两字有着多重含义。广义的传媒已经无法忽视包罗万象的互联网势力,各网络新闻平台、微博等正在成为舞台的主角。简言之,大量读者从哪里阅读到内容,哪里就是传媒平台;能够文责自负地提供内容的人,就是传媒的采编。由于网络信息渠道空前多样化,传统媒体严密的前审核流程难以复制到互联网世界,这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上海这个城市记录了怎样的传媒业历史?

L :20世纪上半叶,见证时势风云激荡的上海,打造了传媒业的高地。1850年至1949年,上海先后出版报纸(周刊)1800余种。但凡有点资本,几个志趣相投的文人就可以办报。出发点无非报道时事,议论政府、公众人物,抒发个性,提供资讯,再加点文人相轻的佐料。

仅在1911年,上海就拥有外语报纸16种。伴随犹太人大批来沪,又催生了晨报、晚报、周刊、半月刊等多种德文报刊,传媒繁盛可见一斑。从1872年办到1949年的《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报纸,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该报确立了“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的经典办报模式。创刊于1893年的《新闻报》,发行量曾摸高到20万份。当今《申报》影印本400余册,旧书网上卖到20余万元。

整合出来的“航空母舰”

改革开放以来,沪上传媒业有何重大变化?

L :1949年后,传媒变身为宣传喉舌。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沪上传媒改革开放,逐渐启动市场细分的专业化探索。贴近民生的《新民晚报》于1982年复刊,创立了“社区黑板报”的风格,发行量最高达180万份。1990年代以来,风格各异的新报、新刊陆续亮相报亭、书店、超市,幕后投资活跃一时,也给管理者带来了传媒整合的想法。

虽然传媒业使命第一,并非最适合以销售额、盈利、雇员数量来评估的行当,最核心的改革成果还是与大型国企相关:东方传媒(文广)、文新、解放这三艘传媒“航空母舰”。

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是上海电视广播业的龙头,2009年8月前称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该公司资产过百亿元,员工近万人。当前拥有11套广播节目、14个模拟电视频道、15个数字电视频道、9种报纸杂志,以及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平台。

在平面媒体领域,资源整合的成果如何?

L :上海最主要的平面媒体集团,是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前者由《文汇报》和《新民晚报》联合组建而成,旗下媒体包括《SHANGHAI DAILY》(上海日报)、《东方早报》、《新民周刊》、《东方体育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外滩画报》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为龙头组建,目前有《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房地产时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报刊文摘》等。

双巨头“体健貌端”,带来了格局、收益的稳定,但也使得市场活力不足。相比于广州日报、南方报业、羊城晚报“三国演义”,沪上平面媒体可谓波澜不惊。除了《东方早报》记者触及“三鹿奶粉”揭开黑幕外,本地媒体具备深度和影响力的时事类“抢鲜”作品不多,北京、广东媒体的驻沪记者站往往更为活跃,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主攻财经得天独厚

总体上看,上海传媒做得最为出色的是哪一类报道?

L :报刊市场由无形之手掌控,经常让类似韩寒《独唱团》那样的搅局者摸不着北。频繁的人员变动、设计改版,则暴露了市场定位模糊、原地转圈的“作坊模式”。这些都是媒体通病,非沪上独有。总体而言,上海传媒长于财经产经管理、文化娱乐时尚类报道,

从微观而言,本地媒体活力不足,面对敏感时事显得踟蹰犹豫,但是海派风格还是通过财经类媒体一展锋芒。2004年创刊的《第一财经日报》是传媒创新活动的标杆。该报由文广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青报社联合主办,成为一份跨媒体、跨地域的财经报纸。接下来第一财经又孵化了《第一财经周刊》等,成长为目前内地种类最完整的财经媒体集群,拥有电视、广播、日报、杂志等综合传媒与信息服务业务。

不仅是《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等SMG旗下媒体,在商业管理领域《哈佛商业评论》、《中欧商业评论》等也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区域经济发达、人力资源充沛是其背景。

财经类媒体为何能在上海取得突破?

L :适者生存。成功媒体往往带有城市的基因。《外滩画报》就是个从“不靠谱”到“靠谱”的例子。从10年前文艺出版社主管的关注敏感问题的“刺头”,到2005年改版后走高端时尚路线,《外滩画报》摸索到了城市的脉搏,发展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

时事类新闻差异化不足,跟风之作偏多;时评经常要搞脑子、考验总编智慧。比较适合批量供应的也就是经济类报道。

财经媒体论文例10

一、引言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海量的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对于很多信息我们无法辨别其来源也无法辨别它的准确性,因此我们接收的信息是具有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的。这时媒介的作用也就大大的发挥出来了。媒介是一个基本的称谓,它代指信息的来源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中介,媒介既可以指代一个人也可以指代一件事物或者一个机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财经媒介指的是一些传递财经消息与新闻的机构或个人。财经信息包括财经资讯及全球金融市场报价,覆盖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信托、理财、管理等多种面向个人和企业的消息。当前社会人们的理财和投资方式多种多样,如股票,债券等。在投资过程中获取财经消息显得个外地重要,我们要确保消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信息的滞后和偏差可能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数据来预期市场的走向,从而获取利益。因此对于财经媒介机构的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应重视的首要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对财经信息报道的特点

(一)财经类信息的准确性

在海量的数据时代下,媒体在传播信息之前,一定要确保信息的来源可靠与信息的真实性。这需要广大的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财经类的新闻大多来自市场调查,数据分析以及专家见解。这类信息都具有科学,具体,准确的特点。因此在调查及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每个数据都是准确无误的,每个细节都是不可省略的,并且整理出的报道一定要经过多番核实。不能只求速度或是为了吸引大众目光引发舆论就做出不实报道。作为新闻工作者切记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事实或数据做支撑的前提下,不审清数据来源做出虚假报道。

(二)财经类信息的实时性

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获取着数以万计的信息。很多信息具有 实时性,在事物发生时或发生前有着巨大的作用,用来提醒人们应如何行动,但在事物发生后就毫无作用了。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信息覆盖了各个时间段的内容,通过对大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以对未来市场环境的走向和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媒体机构要加强对大数据的利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大局要有自己的掌控,对于政策的改动和市场的变化要有一定的敏感度。此外,媒体机构一定还要有自己可靠的信息来源,并且要加强报道审核效率。

三、大数据时代财经媒介如何更好的实现管理

(一)财经数据可视化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财经媒体的读者,往往要面对枯燥、冗长和复杂的财经统计数据,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要想通过观察财经数字和经济统计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与判断,并非易事。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枯燥冗长的财经数据可以以一种生动形象又合乎逻辑的方式来呈献给读者,进而使读者更易于领会,数字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

人类的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优于对文本的处理――因此使用图表、图形和设计元素,数据可视化可以帮读者更容易的解释趋势和统计数据。2014年11月,我国新浪财经率先在国内推出“看得见的大数据”,其数据中心首次公开了部分新浪特色数据,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

(二)财经评论客观化

传统的财经媒介报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财经工作人员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存在不确定性,由此导致评论主观性更强,科学性不足。当前财经媒体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财经媒介可以依靠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撰写评论并进行财经报道。以“万宝之争”为例,2016年7月6日,万科股权争夺战白热化之际,Wind资讯360度全方位扫描万科大数据,从毛利率、估值、业绩等方面展示更为清晰完整的万科,从而形成了内容更全面、客观性更强,分析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权威性的财经数据。

(三)财经推送个性化

近年来手机APP端推送各类新闻信息已逐渐取代传统纸质媒体,针对阅读者需求实现个性化的财经信息推荐成为财经媒介最重要的竞争力。以今日头条为例,今日头条APP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信息阅读方式,以一种大数据+新闻内容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其信息推荐机制是个性化推荐,最大化保证推送的精准度,尽量保证对的文章推荐给感兴趣的人。

今日^条2012年8月上线后,截止2016年8月,今日头条累计激活用户数已达5.3亿,这给了传统媒体很大的震撼,对于财经媒介管理转型而言更为重要,要确保能在多种渠道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财经信息,确保用户获取的信息是其所需要的。例如新闻媒体通过采用大数据平台和技术来获取用户浏览的新闻信息,得出用户的喜好及习惯,从而在网站或客户端推出相应的新闻内容,大大缩减了用户自己查询信息的时间,增强了用户体验,使得新闻更具有针对性。

四、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财经类信息的获取离不开财经媒介,优秀的财经媒介帮助人们省略了过滤信息的环节,使人们能够能快速有效的获取到我们想要的信息,从而使我们能够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了解国家的政策和市场的变动。对于财经媒介自身来说,财经媒介一定要加强自我管理,确保信息准确与及时。人民群众公众也应要加强对媒介的监督,同时公民众应加强自身知识的提高,面对各种信息及报道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不要盲目听信。媒介和群众应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使得双方能够共同获益,同时也为财经媒介在大数据时代下的飞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