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乡村科技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4:12

乡村科技论文

乡村科技论文例1

作者:涂峄昊 毛力元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

农民进城务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体验更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生活,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其次,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补充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对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共赢式的成长。

对农民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是妇女和老人,他们不容易接受新知识,很多人更愿意沿用自己从事农业劳动的经验,不相信农业科技能带给他们更高的产量和收入。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国农民比较淳朴,善于运用知识和智慧,思想积极性也比较容易调动,这就需要做好舆论向导工作,把务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民多数以村落的形式聚集,可以逐存逐镇进行宣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如村委广播、宣传手册等做好宣传工作。对农业科技推广到各家各户的目的、意义、预期成果等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民在思想上接受和认识新的农业科技,进而主动配合农业科技人员,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树立农业科技典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系统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面对理解接受能力较低、实践性较差、身体健康欠佳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和老人,工作实施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树立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来引导,村民之间的沟通与口口相传效果要明显好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苦口婆心的教导。树立科技推广典型实现以点带面以促进农业科技为所有农民接受,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付诸实践,提高现实生产力。

首先,树立农业科技典型需要选择典型示范户。典型示范户应选择文化水平较高(如受过初高中教育)、思想进步接受新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农户作为对象。部分农民不愿接受新知识担心要冒风险,即使广大农民愿意接受新技术但往往接受速度不快,理解上可能出现偏差,对新技术从认知到接受运用需要较长的时间。选择好科技典型示范户并示范和引导其他农户,可以使农业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工作难度降低很多,因而选好典型示范户至关重要。其次,实现典型示范的有效引导。对即将推广的农业科技新技术,应首先将新技术信息送达到典型示范户,农业物资补贴到位,在典型示范户中进行示范。在示范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应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和示范程序,示范过程中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确保新科技推广示范的成功,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推广记录,便于总结。第三,要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农业科技推广需要推广人员切实指导农民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要做好与农民的沟通,理解农民的困难考察客观条件。农业科技人员还要不断学习,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和气候特点实施指导,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高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水平。第四,对农业科技示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不可否认,农业科技推广示范能给广大农民对所推广的农业新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以一种直观客观的效果,这是使示范典型从认知新技术到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有效手段。

科技示范的最重要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并应用农业科技新技术,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工作结束后,还要就示范户对该项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跟踪,确保新技术为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要及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做好以后的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工作、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搞好农业发展做准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大量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农业科技的推广带来的巨大的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实施将弥补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不足,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乡村科技论文例2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农民为主体,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历史使命。工作生活在乡、村中的教师、医生、兽医、农业技术人员和乡村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中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认识和解决乡村知识分子问题,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地缘优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时代特点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他们具备了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条件。

1.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兼容性。乡村知识分子,由于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他们的文化精神具有多重性质兼备互融的特点。首先,在乡村知识分子的观念中既受到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的浸染,被迫遵循经验、常识、习惯、天然情感等自在文化传统习俗,又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理性主义文化模式的教化,主动依据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自觉文化原则行事,还一定程度地受到力图颠覆现代文化精神、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后现代文化的冲击。其次,乡村知识分子一般都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他们具有知识精英阶层的文化基础和道德情怀,关心世界进步、民族发展和文化繁荣,同时,在中国二元社会格局下,乡村知识分子直接面对的是农民群众和农村文化的制约,他们受到深刻的大众文化的影响。与城市知识分子那种很强的专业性和文化选择性相比,乡村知识分子从群体到个体的文化精神都带有明显的综合性。这样的文化结构特点,使他们具备很强的沟通传统和现代、精英和大众文化的能力。

2.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实用性。乡村知识分子无论所学的学科专业是什么,他们几乎都会有一个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用性转化。一是限于工作条件的被迫实用性转化。在农村很难开展专业性很强的科学研究,虽然部分乡村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不同形式的联系与合作,但数量和范围都很有限,大多数人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政府鼓励的主动实用性转化。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般均有支持鼓励乡村文教科技工作者为农村经济文化发展进行地方性、实用性研究或宣传的政策。很多农村学校都编写针对性很强的乡土教材,乡村医院、兽医院和农业技术部门也经常编写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通俗科技读本。三是应农民需要的自然实用性转化。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知识技术问题会随时随地向他们请教,大量具体问题的解决及其经验的积累使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技术逐步向实用性靠近。这种知识的实用性使乡村知识分子具备传播和普及现代新知识新技术的条件。

3.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先导性。通过政治参与实现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终生愿望,追求政治民主、人民自由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历史传统。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国情教育,在政治知识、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上都是农村社会中的先进群体。乡村知识分子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方向、任务和现状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农村中的民主选举、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等各项民主建设工作一般都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常常会得到干部群众双方面的信任和尊重。当农村出现一些政治纠纷或疑难问题时,群众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找到乡村知识分子,以求得他们的帮助或对相关事宜的分析解释。当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也会影响当地农民群众,尤其是相关专业中有威望的知识分子的言论影响更大。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先导性决定他们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4. 中国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道重于利,道尊于势,以德立身,用君子风范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是古代文化先贤的一惯人生态度。生活在农村社会的知识分子身居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氛围之中,社会的使命感更强,道德示范作用更大。对于农村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乡村知识分子,特别是乡村教师的道德人格影响更为深刻,教师的精神气质、品格形象、言谈举止是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是他们重要的效仿对象。知识分子特有的理性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关怀、科学严谨的处事方法、从容文雅的个人修养、整洁简约的生活习惯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无形的影响。特别是一部分学术有成果、工作有成就的“地方名士”,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及其个性化的人格形象对于在农民群众中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常常具有特殊的示范价值。乡村知识分子的道德示范性在中国农村社会具有鲜明的体现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知识分子的内在需要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①乡村知识分子作为农村中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无疑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的先进力量。

1. 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如何解决农业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邓小平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②。江泽民则更为具体地讲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③ 胡锦涛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要开辟我国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④。总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科学研究需要乡村农业技术工作者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密切合作;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需要乡村知识分子作为中介进行积极的宣传指导;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是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文化支撑。

2. 推进农村民主管理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江泽民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根本性大事。”⑤ 今天的农村民主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政治法律知识内涵更加充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创造条件使广大农民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这就需要乡村知识分子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加大民主管理知识和政治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在民主政治活动中积极参与管理和监督,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公平和道义努力维护农民的政治权利,使农民在政治实践中提高水平和能力。乡村知识分子推动民主管理的独特优势是乡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各种主流媒体的宣传所无法替代的。因为乡村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众有亲情、友情、乡情等多种感情联系,有知识、道义、人格等多种影响力。

3.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⑥。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任务是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兴办农村文化产业,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乡村知识分子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基础教育、实用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乡村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的作用,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保护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的传统文化遗产也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指导和帮助。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传播先进文化成果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智力支持。

4.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道义推动。胡锦涛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⑦ 和谐农村建设面临众多的矛盾和困境。既有观念上的问题,如科学思想与封建迷信的对立,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风尚与小生产狭隘自私的冲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落后生活陋习的矛盾,也有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工资拖欠等各种具体事件引发的不和谐因素,有的甚至出现群体性和恶性事件。解决这些复杂的矛盾需要政府和乡村干部的教育引导,也需要乡村内部各种道义力量的配合。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民群众中普遍具有很高的道德和正义影响力,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很多干部群众是他们的学生或专业技术服务对象,他们在矛盾冲突中具有疏导调节作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道义推动。

5.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引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资源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生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靠土地等农业资源的数量取胜。毁林、毁草开荒造田的情况到处存在,甚至置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其相关法令条文于不顾。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乡村,存在很多资源能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的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解决环境生态问题需要政策法律的宣传和落实,也需要周边先进分子的教育和影响。乡村知识分子有知识和专业上的优势,有强烈的环境保护使命感,有热爱家乡关注子孙后代的理性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工作生活中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在环境纠纷中也有乡村知识分子敢于仗义执言,为国家和乡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自己的天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乡村知识分子是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 转贴于

三、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乡村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人才资源,只有充分认识乡村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各种问题,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乡村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

1. 以历史性的态度对待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从历史传统看,中国社会重视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带有“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利色彩,身处乡村的知识分子要么是仕途之路的奋斗者,要么是仕途未果的失败者,都缺少成功者的地位和荣耀。从政策演变看,建国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理论几经变动,“左”的影响根深蒂固,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思想在农村的贯彻也有一定的局限,怎样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许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从现实状况看,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率较低,精神生活的消费和需求有限,农民对科技文化和乡村知识分子作用的认识还更多地停留在经济务实的层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视乡村知识分子作用,解决乡村知识分子问题,必须对历史有深刻的反思,对国情民情有透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措施才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2. 以城乡统筹的思维看待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本来就是世界上很低的,而乡村知识分子在农村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一是乡村知识分子的“上输”现象持续不断,农村青年通过多种途径成长为知识分子后,大部分人留在城镇工作,在边远落后的农村有的人甚至将跳出农门看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二是乡村知识分子的“外流”趋势难以遏制,建国后培养起来的为农村服务的农林水利师范等高校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流失”到其它行业或部门,致使农村文教科技队伍很难稳定。三是乡村人才的“引入”困难重重,城镇中的知识分子不愿在农村长期工作,即使是临时需要的实用性科技人才,大部分落后地区的乡村也很难得到。统筹城乡发展,一定数量的乡村知识分子是一个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加大对农村人才因素的考虑,使已经开展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西部的活动不断推进和扩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增加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

3. 以人才强国的远见思考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问题。中国农村发展不仅受到知识人才数量的制约,还受到水平问题的影响。一是乡村知识分子专业知识提高相对缓慢。除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和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外,正常业务学习培训,限于资金、管理等因素很难及时进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条件差,一般没有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基本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自我提高比较困难。二是乡村知识分子服务乡村和农民群众的能力不够。多数乡村知识分子习惯地固守自己的岗位,安于“正常”的工作,对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缺乏主动的关心和支持,这也相应地带来农村干部群众对他们的漠视。对此,我们必须从人才强国高度来认真思考和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问题。一方面,乡村知识分子要增强为农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也应采取必要的督促和奖励措施,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和农技人员培训计划、农村远程教育计划等努力为乡村知识分子创造学习条件。

4. 以大农业的视野认识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农业格局的出现,农村社会对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乡村知识分子对于新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发展趋势了解不够,有的人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缺乏深刻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新知识不能及时补充,因而在农民中,尤其是在青年人中的教育能力和影响能力不足。乡镇企业、国际农贸、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知识人才,目前的乡村知识分子队伍内部都不能有效满足。这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积极调整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乡村知识分子本身要有足够的认识,高等院校、地方党校等也需负起责任,从大农业的视野出发,对现有的乡村知识分子进行必要的培训并增加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5. 以积极务实的措施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乡村知识分子待遇过低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待遇过低首先反映在工资上,乡村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同城镇知识分子相比明显偏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仍有拖欠工资或工资发放不足额的现象。其次是工资外的其他相关劳动收入过低,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来源于业余专业技术服务、单位内超工作量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一般占有较大的比例,乡村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收入则很少。再次是乡村知识分子能够享受的福利待遇较少,中西部的一些乡村地方政府维持文化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尚且不足,更是无力顾及其它问题。有的乡村知识分子甚至与农民争包土地,利用业余时间种田创收,将大量时间精力用于专业知识以外的非脑力劳动上,形成人才浪费的可悲局面。我国科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乡村表现得更为明显。我们必须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解决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注释:

①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③⑤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716页。

乡村科技论文例3

一、活动背景

1997年5月26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三下乡”活动从1997年暑假开始实施,至今已有近13年的历史,“三下乡”活动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建设思路。主席还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业绩,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着眼于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以农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是云南农业大学每一位学子应尽的责任。

二、目的和意义

使更多同学了解三农、关注三农,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习中能够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际,为“三农”服务。以“三个代表”为旗帜,贯彻总理服务三农的思想。走进农村生产实践,把科学技术带给更为广大的农民;让大学生对农村、农业、农民有更多理性认识。“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是推动大学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当代大学生完善自我、塑造自身人格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牢固的、正确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为加快农村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的主阵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提高素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奉献社会。开展三下乡活动有助于促进青年大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形成。通过“三下乡”活动,学生接触大量活生生的案例,能够更好地体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能全面地认识国情,认识自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业务素质。在生产第一线,他们用专业知识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能尽快地实现学习书本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使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演化和发展。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报效祖国的能力。参加“三下乡”活动,可以使青年学生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才华得到全面的发展。它有利于产学研的良性转化。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能够加速科学技术在农村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学研结合,实现农科教结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它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三、开展形式

1.科技支农

在每年的暑期到来之际,学院首先主动联系下乡单位,并根据当年下乡单位常见的畜禽病状作出适用、通俗、易懂的科学普及图书《猪鸡牛羊疾病防治手册》,为农村带去先进的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理论;此举不仅仅使大学生得到专业理论、实践操作的锻炼,还使当地乡亲对目前畜禽流行病状有一定的了解和防治意识,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帮扶思想。在2010年,曲靖会泽县三下乡活动中,同学们用心做事情,亲身实践,为农民讲解使用卫生圈养猪的益处。帮助农民挑猪粪,打扫、冲洗猪圈,用生石灰消毒隔断病原。向农民展示现代科学养猪的新配方,饲料、玉米、青绿料、糠的比例,供应充足的清洁的水给猪喝,并亲自拌猪料做示范,讲述这样养殖适合猪的营养需要,既可减少疾病,缩短养殖周期,又可降低成本。入住农户家里,大部分农民仍然用传统的养猪模式,喂完食后,不供给猪清洁的饮水。经过同学们亲自做示范,最终农民接受了这一方法,并向同学们询问饮水器安装的方法。同学们的科学宣传,农民们开始在思想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本着送“科技、文化、卫生”到农村的原则。同学们在赶集的日子里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给农民讲解科学养殖技术。他们放下了大学生的架子,没有叫一声苦。他们克制了“三下乡”是好玩的思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学农爱农、展示农科学子的风格。并且,通过三下乡小组在赶集时举办的咨询服务,使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了提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也得到锻炼,为大学生毕业时走入千家万户做技术服务打好了基础。

2.政策宣传活动

大学生三下乡的另外一个任务,即是每到一个乡镇,围绕中央文件精神,同时结合涉农的相关法律,深入到集市和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服务,为农民群众宣讲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环保意识、食品安全、禁毒防艾、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相关知识。宣传党和国家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针、政策、措施,把党的关怀送到农民群众手中。在2010年的三下乡活动中,三下乡小组成员共发放了4000余份科普、法律、禁毒传单。同时,对于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同学们配合学院派出的专家、老师,专门开设现场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会,均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3.农村文化建设行动

农村文化阵地是重要的战略高地,破除陋习、树立新风,建设文明、富裕、民主农村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采用新建农村图书室、文艺交流晚会等形式,将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文艺节目中,这样不但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让先进的文化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特别是赠送农业、养殖业等相关的科技图书建立农村科技图书室,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许多群众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农业科普知识也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也得到反思:什么知识才是乡亲们最需要的,以便在来年的三下乡活动中不断完善内容。

4.与企业联合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学院通过与专业相关企业开展“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群众,了解民情、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发展”的“四走进、四了解”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同学们对基层工作的热情。在2009年的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我院与云南友美动物食品有限公司联手合作,同学们和友美饲料公司的员工,相互协作,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营造出和谐的气氛。活动结束后,全体同学都有这样一个感受,那就是:“我们的假期过得很有意义,这16天里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是无价的,是今后人生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人生的履行表上又增添了一笔知识财富,为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将来扎根农村打下了基础。”

四、不足之处

1.资料不够完善

三下乡活动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计划不如变化,由于对所有的条件了解不够充分,很多没有考虑在内的问题会突然冒出来,导致在计划时,资料准备不足,不能面面俱到,以至于部分活动不能按计划进行,这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被动,影响了整个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大部分的工作只能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而没有深入,当然这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那就是我们掌握的知识还不够,但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充分的资料,以至于临阵时无据可查。因此,今后的三下乡活动资料准备过程中,一定要好了解透彻、准备全面等前期工作。

2.三下乡团队人员组织构架不够全面

每次开展三下乡活动,最积极的就是本科生同学。特别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其专业技术水平离社会需求仍有一定距离,并且,高年级的同学都比较少,研究生几乎没有,这就造成活动中,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普及,针对这一现状,学院在今后的三下乡活动中,将鼓励高级本科生学生结合自己专业,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在三下乡活动中担当重任,让研究生组成技术团队来承担具体的社会实践项目。这样既解决了社会需要的科技问题,又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

有经验有教训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实践,"三下乡"活动使同学们在学校要更加学好理论知识将来应用于实践之中去,使同学们将来能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三下乡"的路还很长,"三下乡"的工作也将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成为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等知识的一条特殊渠道。

参考文献:

[1]邹元元,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118-120.

[2]江勇,刘兰,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与新农村建设[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6):156-157.

乡村科技论文例4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殊是长期工作在底层一线的广阔教员,辛勤工作,无私贡献,为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培育了很多人才,做出了主要奉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透露表现衷心感激,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阵线的同志们,透露表现亲热地慰劳。下面,应用这个时机,我也作个谈话,讲三点意见。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建立新乡村的主要包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严重前史任务,明白了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的一系列政策办法,要求依照生产发展、生涯裕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规范,扎实稳步推进新乡村建立。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育有文明、懂技能、会运营的新型农民,进步农民的全体本质。为了贯实中心的计谋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实新乡村建立的施行意见,要求加速现代农业建立,施行“改变、拓展、提拔”三大计谋,启动“九大举动”。培育培养新型农民,内在丰厚,任务艰难,需求我们支付艰辛的起劲。我们要有激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感,首先要充分看法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主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中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乡村;建立新乡村,就要培育新农民。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主体,是新乡村建立的直接参加者和首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明本质的进步,没有顺应现代农业建立需求的新型农民,新乡村建立就不足基本支撑。只要培育培养千万万万高本质的新型农民,把乡村宏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构成持续推进建立新乡村的力气源泉,才干让农民共享和运用农业科技效果,推进现代农业建立;才干进步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才能,构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干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构成乡村优越的社会习尚。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新乡村建立的计谋抓手。新乡村建立的关键在于发展乡村经济和进步农民本质。乡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久远看,关键照样要靠科技提高。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议要素,只要把农民培育成把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干使农业科技效果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干更好地完成“三增”目的。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托科技提高和进步劳动者本质的轨道上来。培育新型农民是新乡村建立的主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育,就抓住了新乡村建立的关键。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处理“三农”问题的客观需求。说究竟,“三农”问题的中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本质相对偏低。据计算,在4.9亿乡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明水平占13%,小学以下文明水平占36.7%,承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能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明程度制约了进步前辈技能和配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制约了乡村优越社会习尚的构成,制约了自我发展才能的进步,曾经成为处理“三农”问题的瓶颈。不进步农民本质,基本处理“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论。

(四)培育新型农民是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选择。《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若干意见》明白提出,要鼎力开展乡村劳动力技艺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大纲》进一步指出,要“支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进步农民务农技艺和科技本质。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加强乡村劳动力的就业才能。施行乡村适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育一多量生产妙手、能工巧匠、运营强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本质举动方案大纲》,也明白要务实施农民科学本质举动方案。可以说,培育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动力。

二、当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处理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育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路子。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要素良多,我这里首要强调当时和往后一个期间,需重点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发扬农业部分的主体效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分要进一步发扬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效劳的功用,要想方设法争夺政策和资金,制订规划,增强指点与评价,建立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应用教育、科技、文明等各行业、各部分的现有资本,构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从属于分歧行业和部分的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参加。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加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才能。

(二)采纳更为有用的办法,树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扬播送、电视、收集等长途教育培训伎俩的优势,采用发放技能清楚纸、播放光盘、科技纵贯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方式,开展普及性常识培训;要采纳手把手、面临面的现场培训方法,注重理论常识和理论的结合,进步农民的综合本质。要进一步完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供应前提保证。在此基本上,要进一步完美系统、增强伎俩、不变步队、调动农民本身积极性,树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结果,真正做到让农民称心。要指导教育培训机构依据农民的需求,采纳农民脍炙人口的方法开展教育培训,不时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结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能否需求、培训方法农民能否承受、培训后果农民能否称心,来作为权衡农民教育培训结果好欠好、质量高不高的规范。要鼎力开展查询研讨,摸清根本状况,精确掌握农民需求,依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施行上,要进村办班,应用集中解说、现场指点等灵敏多样的培训方法,便利农民学习,进步学习兴致,保证获得实效,起劲做到真正让农民称心。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扬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效果

副总理在致中心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乡村适用人才培育基地,在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前史历程中肩负着严重工作”。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划的农业适用技能培训,培育了多量乡村适用人才,为促进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主要奉献。当时和往后一个期间,农广校要进一步依照“培育新农民、建立新乡村”的要求,紧紧环绕施行“三大计谋”和“九大举动”,持续发扬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效果,培育新型农民,为新乡村建立做出新的更大的奉献。

(一)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鼎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进步农民务农技艺和科技文明程度。环绕主导财产和资本优势,举行各类适用技能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征询、示范和推行效劳,鼎力推行现代农业新技能、新效果、新种类和新办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行绿色证书培训班,依据农民从事财产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有从事农业技能工作要求的根本常识和根本技艺,出力培育多量主干农民。

(二)以培育顺应城镇化、工业化需求的财产工报酬重点,开展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步农民转移就业才能。要发扬农广校本身优势,积极参加阳光工程,积极请求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鼎力开展乡村劳动力转移指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艺培训工作,进步农民转岗改行技艺,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才能,加速乡村劳动力转移措施。在培训中,要进步培训的针对性,标准培训内容,包管培训工夫,增强理论教育,起劲进步培训质量。

(三)以培育乡村适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加“百万中专生方案”,培育具有中专学历的适用人才,进步他们带头致富和率领农民一起致富的才能。以财产发展为依托,环绕财产设置专业,采纳长途教育和面授指点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培育村组干部、专业强人、农民协作经济组织主干、乡村生意人和长途教育采纳站点治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干力气。“百万中专生方案”已被列入农业部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加,自动承当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育和治理等各个环节,保证把实事办实,把功德办妥。

此外,还要以知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增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本和伎俩建立,加强本身实力。在形式、伎俩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表里成功的经历,进步农民教育培训的结果和效益。

最终,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育新型农民,农广校义无反顾,责任严重。要完成好这一前史重担,必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时间。

(一)增强才能建立,改善办学前提。农广校经由25年的发展,根本树立了掩盖全国的农民长途教育培训系统,为乡村培育了很多适用人才,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珍贵力气。但当前总体来说,系统比拟软弱,基本前提差,严厉制约了系统功用的发扬。往后要下鼎力气抓系统建立,从各方面争夺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白本能机能,改善前提;增强分类指点,对组织松散、不克不及很好发扬效果的学校建议当地进行整改,鼓舞战役力强、基本前提好的学校多承当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乡村建立中自动发扬效果,争夺各级县政府和主管部分的注重与支撑,起劲成为深受欢送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气。

(二)增强步队建立,进步教育程度。从当前状况看,农广校师资步队的才能和程度与承当任务的要求比拟还有差距。要采纳各类有用办法,培育既具有教育教育才能、又具有理论技艺和指点才能的“双师型”教员步队,特殊要培育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步队。农广校因为本身拥有的专职教员步队的力气有限,往后还要选聘乡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底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指点学员学习和指点学员理论的兼职教员,树立起一支高程度的专兼职教员步队。

(三)创新培训形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扬系统健全、调查乡村、熟习农业、切近农民的优势,发扬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能推行、信息传达、政策宣传的综合功用,不时拓宽工作思绪,增强工作办法,下沉工作中间,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此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员、媒体资本和人才培育“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形式,切近和便利农民,可认为农民供应有用的技能指点、优质的媒体资本和教育培训效劳,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转变、获得实惠。当时,特殊要创新对在家务农民员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起劲处理“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注重农民的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主要培训内容。

乡村科技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11-0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科技的广泛传播则承担着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应用。乡村科技传播是“通过说服、培训和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传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同时还包括工业、医疗、生活等农村生活涉及的各个方面。”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强调:“必须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提高媒体的科技传播水平和能力。通过加大科技传播力度,促进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精神在全社会的传播与落实,促进公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工作方式。”都市类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它不仅是城市,也是广大乡村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积极研究和探讨都市类媒体如何加强科技信新闻信息报道,提高科技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都市类媒体在乡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

1.1传递国家政策

都市类媒体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它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读,向广大农民传递国家科技政策和惠农政策,使农民更好地把握这些政策,对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提供指引与思想保障。

1.2传播科技信息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农村接受信息的渠道不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在信息时代,掌握有效信息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信息,对农村的发展尤其重要。都市类媒体积极发挥自己在乡村发行渠道健全的优势,积极增强对相关农业信息和技术等的报道与宣传,扩大了科技信息在乡村的传播。

1.3传播科学知识

都市类媒体不光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还为农民传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提倡健康科学、和谐有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改变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1.4弘扬科学思想

都市类媒体加强对乡村的科技传播,不仅仅是向你们传播一些科技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广大农民在思维方式上不断的转变,树立起一种科学精神,摈弃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旧技术、接受新时期下的新技术。

2 提高都市类媒体对乡村科技传播能力的路径

2.1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类媒体必须对新农村建设内涵要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做好对乡村的科技传播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它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2树立良好的采访作风

都市类媒体树立起良好的采访作风,重要是做好三点:一是勇于担负责任。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农村事业,一头扎进最基层的农村现场去,深度挖掘农村新闻资源,撰写鲜活报道。二是摆对报道主体。在对乡村的科技传播报道中,记者心中必须有农民的位置。三是放正价值取向。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农民的科技需求。

2.3多视角进行科技报道

都市类媒体立体而多视角地进行乡村科技报道,才能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首先,要把握好国家科技政策;其次,要广泛地关注新农村发展现象,关注农民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多渠道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第三,要不断增强科技服务意识,积极为农民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科技资讯产品;最后,要做好跟踪报道,不仅要传递给农民科技信息,还要反馈农民接受科技信息后的反应与进一步的需求。

2.4增强科技传播报道效果

都市类媒体进行科技传播报道,不同于过去的农村新闻报道,要增强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效果,必须十分注重传播方式。首先,是要对乡村中的重大科技事件、现象精心组织策划,把握其精神,深化报道主题,增加报道的亮度;其次,要注重科技新闻的通俗性,多用农民话说事,不要搬起面孔说教。

2.5传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科技传播不同于其他新闻信息传播,特别是对乡村的科技传播,务使传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都市类媒体做好科技传播报道的重要环节。要注意传播的科技信息与乡村自然环境与生产条件的适应,要了解农民的科技需求,要清楚农民对都市类媒体传播内容是不是感兴趣。同时,要十分注意不能向乡村传播一些虚假的科技信息。

3 结论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媒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大众传媒是乡村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尤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度不断增强,都市类媒体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加大科技传播力度,不断创新科技新闻信息传播手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乡村的科技传播,主动担负起对广大乡村传播科技政策与普及科技知识的社会职责,将乡村科技传播作为一项艰巨而重要任务狠抓落实。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N].农民日报,2006,1,11.

[2]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乡村科技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6-03

广西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广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广西旅游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调查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已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为此,本文在对广西27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从业人员学历和接受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旨在为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出谋划策。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及其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和特征。《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这一解释,结合乡村旅游行业的特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有一定的旅游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旅游一线岗位服务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两个关键词是“乡村”和“高技能”。“乡村”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领域;“高技能”突出了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因此,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不同于一般的高技能人才,也不同于普通的旅游高技能人才。因为它“乡村”的职业领域,使得它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性、乡村地域性和业务复杂性特征;因为它“高技能”的职业能力,使得它有别于普通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中等旅游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总的来说,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好、乡村地域突出、专业特色较强等特点,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层次构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旅游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于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区已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09家,其中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4个;建立休闲农业园288个,涉及种养面积36.8万亩;乡村旅游点达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90多个县(市、区)。据调查,目前广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之众,仅桂林阳朔县就达5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技能较差的现状已经逐渐暴露出来,并已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广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资源依托型和政策依赖型的初始发展阶段,其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许多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点由于缺乏高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比较薄弱,经济效益较为低下,有些甚至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处于停止经营状态。随着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产品规模的逐步增加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也将日渐激烈。今后,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重心必然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飞跃上来。为此,乡村旅游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得他们在较大规模的乡村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而在较小规模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中又可以独当一面。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是众多乡村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学习的榜样,承担着对广大一线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传、帮、带”的重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乡村旅游接待的培养与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主要有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在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据广西旅游局和广西教育厅提供的信息,广西目前有42所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旅游类在校生规模(含中职教育学生)约3万人,其中旅游高职高专学生约1万人。统计显示,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在广西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不断提高。此外,广西的旅游教育与行业联系日益紧密,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对广西桂林、南宁、柳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等7个市27个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4903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本科文凭的从业人员129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3%;有高职高专文凭的从业人员358人,占7.30%。

在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培训工作总体效果良好。在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2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中,有1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从业人员接受过一次以上的岗位工作培训,占调查总景点数的66.67%;接受过相关岗位工作培训的为3079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62.80%。其中,到各类院校进修过相关课程培训的共131人次,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2.67%;参加过3天以上(含3天)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共642人次,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09%。调查结果表明,各类培训工作使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他们学习到了掌更多的旅游行业文化知识,服务技能有所增进,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加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开发理念逐步养成,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断翻新,乡村旅游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景点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

(二)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前所述,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未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点)的足够重视。首先,对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相关问题认识不清。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胜任哪些具体岗位工作?是否需要进行高技能资格认证?相关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并未认真思考和研究。多数管理者认为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之间只是能力的差异,而没有类型上的差别。其次,没有建立起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相关教育培养机制。如前所述,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培养和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但调查发现,广西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为有限。在广西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42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甚至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岗位再教育培训方面,广西至今依然没有制订专门而统一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方案或机制。

2.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未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首先,高校全日制旅游教育还不能满足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广西目前每年毕业的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多达近万名,但是,由于各旅游高校教育在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招生对象等方面几乎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而开展,加上由于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远离城市,从业人员在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等方面较为艰苦,因此大多数旅游高校毕业生并不愿意到乡村旅游点工作。调查显示,效益较好的乡村旅游示范点中,仅有9.93%的从业人员具有高职高专以上文凭(包括高职高专文凭),且其中有多达53.2%的文凭并非旅游相关专业。其次,广西乡村旅游岗位再教育培训力度小,覆盖面窄。广西旅游局与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曾于2010~2011年组织开展“全区全面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工作,但截至2012年7月,随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约66.67%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曾接受到一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岗位培训。这其中如果除去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桂林世外桃源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他17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旅游经营年数)平均培训不到1次(仅为0.83次);17个示范点仅有52人到院校进修过旅游相关内容,只有620人参加过3天或3天以上乡村旅游培训班,有1731人参加过3天以下的培训,分别占总人数(4481人)的1.16%、13.84%和38.63%。不少乡村旅游示范点认为,各类乡村旅游培训活动过少且内容不够全面系统,希望能有机会接受更多更系统全面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示范点反映,他们急需文化水平高、业务素养好的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强烈需要引进或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规划策划人才、宣传促销人才、种养和手工技术等专业技能人才、餐厅和导游服务等接待服务人才以及乡村旅游演艺人才。

三、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职能作用。鉴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项任务繁重的教育工程,必须发挥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引导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做好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和全区乡村旅游从业人才需求现状调查;二是根据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制定相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政策,确定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培养机制;三是协调相关院校与乡村旅游企业(点)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关系,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各项教育和培训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广西旅游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旅游职业院校既具备旅游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条件,又具备旅游实践技能培训条件,是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产业高速发展与旅游学科自身建设不足存在着矛盾。自治区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业厅与教育厅等相关机关部门应通力协作,积极引导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培养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桂林旅游高等学校等院校开设乡村旅游管理专业,对就读者给予考分优惠和学费补贴;还可采取“高校+地方政府+乡村旅游企业(点)”等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各地乡村旅游企业(点)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人才。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用型旅游人才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乡村旅游种养、手工技能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乡村旅游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具有专业特色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除旅游学科相关文化知识外,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还应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特种动物生态养殖、传统手工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艺。而这些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培养,可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由各相关职业技术院校组织实施,也可直接由各乡村旅游企业(点)根据具体需要,联系相关培训部门或行业机构进行培训。

(四)做到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到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和旅游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基础理论知识是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基础,实践操作技能是其能力的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具体做法:一是根据当今和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需求进行认真调查分析;二是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采用“订单式”办学等方式调动乡村旅游企业(点)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灵活采用知识讲授、理论分析、案例教学、观摩学习、个案讲解、现场示范、集体讨论等多种教育和教学方法。

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人才已成为影响广西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广西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必须从认识入手,政府管理部门和乡村旅游企业都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采用院校培养和部门培训两条脚走路的方式,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再次,根据乡村旅游牵涉专业面广的特点,要调动社会相关行业参与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最后,要建立起乡村旅游发展调查分析机制,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培养乡村旅游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燕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显成效 [EB/OL].(2012-04-24)[2012-10-08].http:///gjw_zt/jtly/gxclyfz/kan/

201204/t20120424_423076.htm

[2]梁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郭满女.广西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7)

[4]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周志宏.乡村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

[6]于春雨.关于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状况的分析[J].旅游纵览,2011(2)

乡村科技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 C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8-0024-02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开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政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内涵和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

总的来看,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行动较快、举措较多、声势较大、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各级各层能做到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普遍较低。当前,大多数农民的肚子饱了,“钱袋”鼓了,但“脑袋”仍然贫乏,素质普遍较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理想信念日趋淡化;二是思想观念落后;三是文化程度不高;四是科技能力不强;五是法制观念淡薄。

第二,农村不良风气有所抬头。一是风气蔓延;二是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三是封建传统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四是宗族势力、地方势力――乡霸、村霸、地霸在个别地方时隐时现。

第三,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作用不明显。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解放的促进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中某些消极的东西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对农村基层党员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有些党员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缺乏驾驭市场的能力;有的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讲经济效益,用不着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极个别党员精神空虚,道德信仰缺失,理想信念动摇;有个别党员只顾自己致富,缺乏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

第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一是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面低。为数不多的村有文化活动室,但也只是空有牌子,没有发挥作用;二是农村有线广播出现滑坡。绝大多数有线广播设施已经淘汰,90%以上的村不通有线广播线路。

第五,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状况差。村级医疗场所已经瘫痪,约有1/3以上的乡镇卫生院难以正常运转,农村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形成鲜明的反差。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要求是一个具有逻辑顺序关系的整体,5个部分从不同方面出发作出不同的要求,但是每一部分又不是独立的内容,是有着相互联系的,尤其是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只有第一步达到了要求才能进行下一步,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领导在落实要求时,似乎只在乎村容整洁,而丢了其它几项。

其实,追求村容整洁,既是本末倒置,也是片面追求政绩,为了防止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造成劳民伤财的误区,作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建设,要充分结合农村特殊实际,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梯度推进的总体思路,围绕建设“团结和睦、科学守法、卫生干净、生态和谐”的总目标,以“三要十不”为重点,以“一提: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基点;二办: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办好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四改:改房、改灶、改厕、改圈;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建:建好村级班子、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规民约、建立合作医疗、建立村文化室”为抓手,以“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为载体,坚持走治理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的路子,从改变生活陋习、改善生活环境入手,宣传教育群众树立“以卫生促发展,以文明促开放”的观念,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进一步促进和加快农村科学发展。具体措施是:

1)加强领导,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为确保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建设的顺利实施,建议政府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区)、乡(镇)、村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层层制定符合实际的、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际效果好的实施方案。

2)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引导群众参与。一要召开群众大会,与群众面对面讲清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建设的目的、意义,让群众明白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事;二要张贴宣传标语,安装公益广告牌,发放倡议书、宣传手册,重点要在大乡大镇中大力开展宣传,深入开展“三要十不”活动;三要对问题户、困难户采取十户带一户的办法,让群众去说服,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到农家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3)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坚持以城带乡。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应按照职责的划分,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农村跑项目、要项目、抢项目、争项目,与群众一道出主意、想办法,出资金、拿物资,帮助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通讯难等问题。一要坚持市、县(区)领导联系点、干部联系户、部门帮扶乡(村)的制度。要与“双联双促”、小康示范村建设、扶贫示范村建设、“百乡千村”文化对口帮扶等活动紧密结合,深化城乡共建促发展活动;二要让城乡互动,以城带乡。重点推进户籍、就业、教育、医疗、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构建起城乡平等统一、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让城市的文明传进农村,把农村的资源带给城市,逐步达到城乡交融、共同发展的目的。

4)建设阵地,打造环境,让群众得到实惠。当前,针对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现实,最要紧的是要下大力气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一要采取项目帮一点、部门给一点、群众拿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二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治理活动,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三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四要认真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加大科技含量,引入法律、教育、扶贫、计生等人文学科,构筑“大文化”框架,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

5)建章立制,完善村规,注重典型带动。一要重新完善修订村规民约、文明准则;二要注意典型培育和宣传推广。相关责任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挖掘依靠勤劳发家和艰苦创业的典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破除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的原则,把丑陋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美好的东西呈现给人看,用典型事例来带动群众自觉形成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6)依托载体,创新手段,探索长效机制。一要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二要进一步深化“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三要进一步做实做好有益于群众的工作;四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树立“以卫生促发展,以文明促开放”的观念,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不断探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建设的新途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日实现富民强国的宏伟蓝图。

第九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在厦门举办

11月18~21日,由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联合主办的第九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在风景秀丽的厦门市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科技进修学院的教育工作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者,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政府机关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130余人参加论坛。

本届论坛围绕“变革社会中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与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形式、政策和趋势,共同探讨全球新经济危机环境下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与合作。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报告,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李桐海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江宏主持了大会主题报告。

冯长根在“科技社团进行继续教育的任务、意义及在当前国内形势系的思考”主题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科技社团继续教育工作的任务、意义、独特优势以及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

冯长根在报告中指出,科技社团在促进我国科技人员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终身学习,实现知识更新、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主要形式,是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然。

科技社团具有专业性强、学科齐全、组织网络优势、教学方式灵活、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特点。科技社团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共同体,联系广泛,通过开展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合作,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经常广泛的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总结经验,资源共享,这已经成为科技社团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冯长根指出,科技社团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要加快提高人才的培养,加强科技社团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探索继续教育发展的思路,创新继续教育的模式,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科技社团的竞争力,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发展网上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建立完善继续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乡村科技论文例8

乡党委始终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关键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首先及时调整充实了精神文明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乡直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二是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乡党委将精神文明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村、到乡直各单位,与各村、各单位层层签订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到精神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了定期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度。今年共召开党委会4次,研究制定了《新场乡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等,保证了整个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是实行乡党政领导挂村指导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全乡5个村都有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负责指导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抓教育,提高党员群众思想素质

乡党委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乡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定学习计划,坚持每月一次专题讨论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专题会议。一年来,中心组围绕8个专题组织学习讨论,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0多篇,精读精学理论文章和有关文件30多篇,记读书笔记4万字以上。乡党委还抽调9名乡干部组成政策理论、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三个宣讲组,不定期地赴各村进行宣讲,目前止,共宣讲23场次,参加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二是结合村级换届、“云岭先锋”工程、“百场演出”等载体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学习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科技知识。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加强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活动。同时,乡党委还充分利用乡农技学校,采取宣讲、办班培训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全年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4期,参加群众120__多人次。通过学习教育,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风,村风民风有了明显好转。

三、抓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在抓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乡党委始终注重载体创新,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是广泛开展“百佳创建”活动。乡党委根据县委“百佳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和本乡实际,制定了《新场乡“百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在学校、机关、农村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云岭先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扫盲工作等载体开展广泛的“十佳教师”、“十佳致富女能手”、“十佳公务员”、“十佳人民代表”、“十佳村支部书记”等创建活动。现已完成推荐上报评选工作。据统计参加“百佳创建”活动的人数达3000多人,目前,全乡增先创优气氛浓烈,大家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业务工作越干越好。二是积极开展“百场演出”活动。乡党委在总结去年“百场演出”活动经验后,今年早计划早安排,在5月份就抽出4名文艺骨干到县文体局学习文艺表演。随后,组建了舞蹈、小品、歌曲三个表演小组,选择节目,精心排练。8月底开始进村演出,9月中旬全面完成演出。共计演出7场次,参演节目12个,参演人数达200余人,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观看群众10000余人,真正让群众在寓教娱乐中受到了教育,很好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满意,百姓称赞。三是认真组织开展“百名妇女宣传”活动。乡党委在全乡抽出7名妇女同志与县妇女宣传队组成新场乡妇女农村工作宣传组,经过认真培训后,在全乡5个村向广大群众宣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帮助农村妇女寻找致富门路,破除“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树立妇女也能创业,也能大业的思想。全年共计宣传9场次。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八个一”工程建设。今年乡党委在去年“八个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在全乡5个村117个村民小组广泛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目前,已在石垭、大马、漆树村建成“八个一”工程示范点5个。全乡已有75个村民小组参与了“八个一”工程创建,参创农户2500多户,参创率达65。有效地促进了全乡村容村貌的改善。五是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沿河美化”工程建设。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在我乡辖区洛泽河沿岸200米范围内实施美化工程,粉刷房屋,种植绿化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乡党委与扶贫办、林业局等单位联系,争取支持。目前,已在沿河两岸种植了300多棵黄角树,投入资金5000元粉刷房屋,设置两个垃圾堆放点,加大卫生、交通的监管力度。有效的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环境。

四、抓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抓了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工作。今年初,乡党委确定大马村龙湾、寨子两社为乡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为了抓好>,!党委实行示范社建设目标责任制,抽调1名副科级干部,4名一般干部挂村包社,明确工作目标;在示范点建设上,把示范点文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攻坚;乡党委先后筹资5000元,为示范社农户免费提供砖、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修厨改厕、粉刷房屋,无偿提供绿化树苗260余棵。目前,二个示范社共新建改建装修房屋25户。新建厕所9个,改造整治院坝1200平方米。二是抓致富能人、科技带头人、优秀教师的培养,全乡涌现出了谢明翠、周晓芳、齐文学、伍顺敏等10余个先进典型,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三是现身说法,乡党委先后组织了先进事迹典型报告会2场,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的事教育 身边的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推动了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五、抓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抓对内宣传。加大对广播、专栏和黑板报的利用,坚持用广播、专栏和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等。全年共计广播40余次,书写标语200余条,出专栏15期,黑板报60余期。

二是对外宣传。乡党委在6月份,按工作性质划分为党建组、精神文明组、农村经济工作组,把任务分解到人头;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规定任务的给予处罚;全年县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采用稿件46件。

总之,通过上述抓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效的促进了我乡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的发展。目前,全乡完成计划生育结扎手术239例、放环手术172例、独生子女办证98对;完成玉米良种推广15600斤、稻谷良种推广7620斤、兑现良种补贴款58000元;劳务输出20__余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回顾一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我们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离群众和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运用理论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问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尚有欠缺;抓群众思想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方式方法不够灵活;部分群众集体主义思想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精神文明示范点总体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创建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等。六、20__年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打算

20__年乡党委打算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深化理论学习。继续坚持以乡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重点抓好六项教育(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农村政策教育、农业实用科技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健康文明新风教育)。通过抓学习教育,使全乡乡村干部自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乡村科技论文例9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理论学习组及在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把抓好党委中心理论组学习和在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作为创建文明乡镇的首要工作,结合工作实际,主要采取以集中统一学习、自学、辅导讲座等形式,努力营造起人人抓学习、人人爱学习,以学习来促创建活动全面开展的良好氛围。

1、健全制度:一是成立了乡中心理论学习领导小组。二是制定《在职干部理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并按照计划制定的时间、内容认真组织学习,严格做到制度、内容、时间、人员“四落实”。三是为检查学习情况和效果,经常性的组织在职干部进行理论测试,做到学习上有安排有检查。

2、丰富内容:一是及时学习上级下发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学习的相关篇目文章。二是以党报党刊为依托,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订购三报两刊(即: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喀什日报和求是杂志、今日新疆),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完成指令性计划任务。三是学习党在基层农村政策和科技文化知识的相关书籍和电教片。四是学习党的民族宗教事务政策和相关的宗教规章制度、宗教二十三条界定等。

3、形式多样:一是通过学习,及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大讨论和演讲会。二是利用形势报告会、辅导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及时了邀请县上的领导到乡里现场为大家辅导、授课。三是利用平时下大队工作的机会,组织干部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和宗教政策、及时把学习的精神和内容向群众宣传。四是利用乡文化站,电视台、喇叭和及时办板报、写标语等形式向群众做好宣传。截止目前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制宣传达到35次,参加人数38000人、科技宣传8次,参加人数11008人、计划生育宣传65次,参加人数5800人、公民道德建设知识宣传21次,参加人数4400人,办板报50期,写标语横幅3500条。

(二)积极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是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实践,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的有效途径。2005年,乡党委把创建(县、地区)级文明乡镇列入全年工作计划,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环境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沼气池”入户工作入手,努力改善干部办公、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1、翻新乡机关、9个村委会标语牌、投资5000元绿化了300多平方米的草坪、新建沼气池200个、投资8万翻新装修乡党委政府办公条件等。

2、严格落实县文明办指定下发的《“文明树村”实施意见》的内容,坚持抓好了“八进村”(国旗、党报党刊、大喇叭、科技、体育、电影、文艺节目、宣传标语牌)工作。

3、根据县下发的“十星级文明户”和“道德新风户”评选办法,制定下发具体的评选实施细则,大力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和“道德新风户”的评选活动,使评选通过率达到40%以上。

4、大力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严格实行文明创建“零基启动”工程。按程序积极向县推荐上报县级文明单位。在共有五个“五好党支部”(乡机关、2村、4村、6村、7村)、一个“四好站所”(派出所)的基础上,今年又被上级表彰了1个“五好党支部”(3村、)和1个“四好站所”(信用社)。

5、积极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一是以培育民族精神,开展诚信教育为重点,积极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是抓住了三月“公民道德建设月”,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标语,板报、电视、广播等形式大力营造了学习氛围。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共播放电影30场次,受教育人数达到14000人。

6、极参与军民共建活动。一是利用“八一”前夕乡党委拿出了600元对全乡退伍军人进行慰问,并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退伍军人平时的生产生活情况。二是协助了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双拥晚会。

(三)加强科技文卫工作

乡村科技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91-04

一、研究的背景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中的组成部分,“科学素养”这一术语最早使用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用来描述科学教育的预期成果,即普通民众应知道的与科学有关的内容[1]。对于科学素养的界定和含义认识目前不同学者看法不同。但多数学者认为科学素养含义应包括:科学知识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将影响我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美国非常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2061计划》。我国自从迈入21世纪来也高度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的科学课程新课标(7~9年级),全面启动了科学教育的改革。2006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总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浙江省作为全国唯一在义务教育的7~9年级阶段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自从1995年实施科学课程改革以来已将近有20年历史了,那么,今后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情况到底如何?城乡学生差异怎样?为此,我们对浙江省部分中学生展开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差异调查研究,为达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二、研究的设计

1.问卷的结构。《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问卷》是参考赵骏的硕士学位论文《学生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研究》修改而成,问卷分两大项目:基本信息和科学素养调查,在科学素养调查上总共30个题目,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科学知识与原理、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STS内容进行调查,从中比较学生科学素养的不同。

2.被试抽取情况及时间。本问卷以浙江省的温州、杭州和宁波地区18所学校七、八、九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地区城市中心学校3所,农村学校3所。共发放1800份问卷,回收1681份,回收率为93.4%,有效问卷1768份,有效率98.2%。调查时间2013年3月至10月。

三、调查结果

1.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差异调查。围绕科学素养四个维度组成,即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科学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在总体水平上,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较城市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呈现比较低的水平。城市学生分别是13.4%、31.6%,乡村学生分别是8.6%、17.6%,合格以上的城市学生占50.1%,乡村学生占39.9%。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城市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明显高于乡村中学。

2.城乡学生科学知识差异调查。对于科学知识笔者从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三个子维度来调查。对于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掌握城市学生分别是26.8%、25.8%,乡村学生分别是11.3%、10.2%,城市学生明显好于乡村学生,并且在正确率上也比乡村学生好得多,但在物质世界方面的总体差异不是太大。调查进一步发现乡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比城市中学生薄弱很多,而在科学史知识两者没有很大的分别。乡村学生不管是对于地球还是对于宇宙的知识都大大地不如城市的学生。城乡学生在生物、化学、物理等物质世界的知识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两者的知识程度水平较为一致,相差不大。乡村学生对于常见昆虫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而城市学生对于昆虫的认识仅在书本,因此在具体说出昆虫特点时乡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说得更多更具体形象。

3.城乡学生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差异调查。对于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方面通过怀疑与批判精神、协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创新改革精神、好奇心、责任感和自主性七个子维度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学生在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学生的优秀率与合格率分别是25.1%、26.8%,乡村学生分别是14.7%、17.0%,城市学生明显地好于乡村学生。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心都非常浓厚,不管是城市学生还是乡村学生都觉得世界很惊奇,都有欲望去探究它。在总体水平上,城市学生的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比乡村学生良好。而在创新精神和自主性方面城市学生明显好于乡村学生,但在责任感与协作精神方面,乡村的学生比城市的学生更有责任感与协作精神。

4.城乡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差异调查。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方面分为六个子维度,即提问、制定计划、制作、搜集整理资料、思考与结论和表达与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城市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再优秀与良好分别是22.0%、44.1%,乡村学生分别是21.0%、22.8%,明显好于乡村学生。进一步调查显示,城乡学生在提问、制定计划、思考与结论以及表达与交流上存在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科学课上遇到问题的情况,城市中学生大部分都会自己去思考然后进行解答;对于进行研究之前的计划制定上,城乡学生基本都会先制定好详细的计划然后再进行实施;对于思考与结论上城乡学生会自己去亲身试验得出结论;对于表达与交流上,城市学生都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论,并且用相关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差别不大。但在制作能力以及搜集整理材料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城乡学生对科学课兴趣差异调查。笔者针对学生对科学课喜爱的程度以及喜爱的原因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生和乡村学生喜欢科学课的比率分别是91.5%和89.6%,表明城乡学生和乡村学生都比较喜欢上课学科,他们一致认为科学课上可以做试验,极大地增加他们的兴趣。但对于喜欢的原因不一样,城市有32.4%的学生喜欢科学课是因为能学习知识,而乡村学生学习知识成为理由的只占人数的13.5%。

四、结论与分析

1.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研究的整体来看,城市学生的科学素养明显好于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城市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精神、对于世界的认识等明显好于乡村学生。主要原因一是城镇学校的师资条件和学校的硬件如实验室等比农村学校明显要好,使他们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被指导的机会。二是城镇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每年都会举办科技节、小科学家等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而且学生的作品质量逐年提高;而乡村的学校由于不重视,缺少老师的指导,所以他们很少有科技节之类的活动,即使有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提交的作品质量也低。三是城镇学生的家长素质高,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十分重视,他们经常带领学生去动物园,参加科技展览了解最新科技产品,观看科技节目丰富科技知识。

2.城乡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领域的知识存在显著差异。调查表明,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领域的科学知识城市学生明显比乡村学生掌握得要好,而在物质世界两者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一是师资队伍的素质,城镇学校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相对比较敬业,上进心也强,他们更重视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而农村教师则不然,他们受到的压力相对较低,对自身的要求不高,这是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掌握的主要原因。二是对于科学前沿知识的了解,城镇学生大部分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传媒资源得到,而在乡村有些地方网络还没普及,他们了解知识的途径仅仅靠电视。因此,在对于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这两大具有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科学前沿知识部分,乡村学生会比城市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而物质世界的知识主要涉及力学、电磁学的经典内容,这些知识更倾向于理解和应用,所以城镇与农村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3.城乡学生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的不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城乡学生在科学态度、精神及价值观总体上城镇好于农村学生,但协作精神与责任感方面乡村学生要好。由于城镇学校的课程资源比农村学校要好得多,所以他们培养的学生在科学态度、精神及价值观总体上高不难理解。但对于协作精神与责任感就城镇没有乡村学校的学生高似乎出乎意料。但笔者从调查问卷以及谈话中仔细分析发现,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率高,在家受到宠爱,养成他们怕吃苦、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就使他们在集体或团队活动时缺乏协作精神。而乡村的孩子由于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因此他们很小就形成生活独立、体贴他人的个性。

4.城乡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方法存在差异,特别是制作与搜集资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调查表明,城乡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存在差异,他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乡村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上主动性较差,经常遇到问题不是先解决的方法,而是直接询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得出答案。而乡村学校科学实验匮缺,科学课上最主要是靠教师的示范试验,而对于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与收集资料的机会很少。因此导致在动手操作、制作能力与收集资料方面能力城镇学生要好于农村学生。

5.城乡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的原因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城乡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做实验。但在可以通过科学课获取知识的原因上,城市学生就与乡村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法发现,学生实验是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喜欢的、乐意接受的上课形式,喜欢动手是儿童的天性。但是由于乡村实验资源缺乏,科学实验课往往是教师演示实验,甚至是“纸上实验”、“嘴上实验”,很少有学生分组实验。因此城镇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的原因归结为能够自己动手实验,而农村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兴趣的原因则归结为教师教得好,而非实验。

五、思考与建议

1.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调查中发现农村教师的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城镇小学教师,导致城乡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生命科学以及地球宇宙领域的知识要比农村学生好。科学课程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学科门类多,教师要有物理、生物、化学和天文地理的基础知识,所以担任科学课程教学的老师最好是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教师不管是科学教育专业还是非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加强职后的培训和自我的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充电”,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才能胜任这门多学科的课程教学。这是提高科学课质量的需要,也是缩小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2.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扶植政策。城乡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差异较明显,这与长期以来城乡的不平衡发展有着较大的相关性。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落后影响到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提高农村孩子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要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需要主管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扶持。加强农村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学实验室建设,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镇孩子一样有更多的动手实验机会。同时,要大力地支持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通过顶岗支教的形式把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农村学校,主管部门应该采取评优评先等奖励,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地域的优势。乡村学校,首先要利用自身的自然环境优势,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科学知识。可以开设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此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城镇学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全面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要有意识底举办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责任感的活动,提高城镇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4.动员全社会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校,我们应该重视校外的科学教育,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的改革,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农村科学教育的投入。在目前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发动个人或企业资助农村科学教育硬件建设,如实验室、电脑的配置等等,以提高农村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收集资料的能力。像北京的桂馨慈善机构这几年一直资助农村小学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典范。另外,应支持和鼓励举办各类与科技有关的辅导班,如果这类科技兴趣能像当今学作文、钢琴一样普及,我想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愁不能提高。

5.重视家庭教育的有效辅助作用。调查发现农村学生比城市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也更容易与同学进行合作。所以建议城镇的家长要改变观念,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即便自身素养不高也能得到弥补。比如城市的家庭需要在全家一起参与到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地承担一定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参与到家庭的聚会讨论中,培养他们与他人交流并有效进行合作的态度。农村的家庭则多与孩子一起观看具有科学性质的书本或电视,以弥补农村学生在生命世界及宇宙与空间等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孩子利用家里的废旧材料进行科学制作,以培养孩子的制作能力;多给予孩子自己表现、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