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8 19:14:55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1

一、乡村旅游的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是“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相组合,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早先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1994在日本古都奈良通过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肯定了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指出文化遗产应保持各个历史阶段的真实,既包括最初建成时的真实,也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同时还应维护文化遗产所处环境的真实[1]。

近年来,一些学者把原真性引入到乡村旅游的研究中,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是指乡村旅游环境以传统乡村布局为本底,保护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原真性民俗文化,乡村社区中人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共生,旅游者体验的是一种真实性的乡村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保护,并不是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是追求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因为社会文化总是在交流中变化,乡村社区生活总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但是,也不能以城市文明代替乡村文明、以城市力量同化乡村社会,乡村旅游应在与城市旅游的融合发展中保持本我特色,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魅力。

二、乡村旅游开发失真的原因剖析

(一)效用最大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

乡村社区中包括多个经济利益主体[2],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可以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去分析。为了便于阐述,我们假设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即以个体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决策,并具有准确的判断选择能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用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用,还包括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效用是经济主体一种内在感受,在经济生活中可由效益来决定。因此,本文将从效益出发来分析效用。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具有及时性,而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外部性和滞后性[3]374-384,因此对乡村旅游企业来说,在生产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同样数量的经济效益会带来更多的效用,反映在图1上是OA>OB,这时生产要素限制线AB比较陡峭,其斜率的绝对值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乡村旅游企业其生产要素限制线与无差异性曲线的切点E更有可能位于无差异曲线的上半部分,即他们在开发决策中往往会利用更多的生产要素去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催生了破坏性开发行为,进而导致乡村旅游的失真。这里所谈到的失真,不仅仅包括自然环境的失真,也包括人文环境的失真。自然环境的失真如乡村景观的视觉污染、地貌和植被的破坏、设施泛滥、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等;人文环境的失真如为了吸引城市游客乡村文化被异质化、庸俗化,以及被一味的符号化和过度的商业化等。

(二)利益博弈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乡村旅游开发要做出科学的决策,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内部因素,更要考虑其他经济主体对自身效用的影响,这便决定了博弈论在其中的运用。因为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的实现问题。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涉及到的博弈主体包括乡村旅游企业、政府和当地居民,严格地说也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因为这里涉及到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分配问题。根据博弈论理论,我们设定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有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两种类型;其他经济主体,如政府和当地居民,对于破坏性开发行为有干涉和不干涉两种选择,具体见图2(其中X、Y分别代表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等相关主体在不同博弈行为下的得益)。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如果乡村旅游企业从破坏性开发中获利,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遭到了侵害,这时其他经济主体将倾向于选择干涉,那么乡村旅游企业将对破坏性开发行为支付一定成本,即这时X3Y3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将趋向于选择不干涉,即使迫于道德因素或舆论压力口头上说要干涉,乡村旅游企业也不会相信,因为这时干涉成为了不可置信的威胁。这样,尽管各个经济主体都清楚保护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对长远发展有好处,但在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下,破坏性开发和不干涉成为了纳什均衡(X4,Y4)。如在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常常超越道义上的底线,往往以牺牲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为代价去换取乡村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政绩提升了,老百姓也从中受益,因此也就没有对这种行为严格干涉。即使是发达国家,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将治理环境的成本转嫁给了后人,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乡村旅游原真性开发弈模型的构建

(一)无政府状态下博弈论模型的构建

在无政府状态下,乡村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的博弈关系包括乡村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博弈、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博弈等,这时的利益关系主要靠市场机制来协调。

我们首先来考虑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设A、B为乡村社区内两个旅游企业,他们有两种旅游开发行为: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假定如果都采取破坏性开发得益分别是M1和M2;当都采取原真性开发,得益为N1和N2,此时乡村旅游原生环境得到保护,但由于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滞后性和正的外部性,使得对原真性开发的投入大于从其中得到的短期直接利益,即M1>N1,M2>N2。得益矩阵如图3所示,很显然,破坏性开发将成为乡村旅游企业的上策,即纳什均衡是(M1, M2),此时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面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当地居民是否会干涉呢?这涉及到居民之间的博弈。为了简化问题,我们设定两人之间的博弈:居民Ⅰ和居民Ⅱ,他们可以选择干涉和不干涉两种行为,当然干涉是要支付一定成本的。如两人同时干涉,平均分摊成本,一人干涉则独自承担成本。显然,由于乡村旅游环境具有公共性,所以如果居民Ⅰ选择干涉,居民Ⅱ将选择不干涉而坐享其成;而如果居民Ⅰ选择不干涉,居民Ⅱ仍选择不干涉,因为选择干涉所支付的成本通常要远大于个人获得的福利。这样,不干涉将成为居民Ⅱ的上策,同理居民Ⅰ的上策也是不干涉,最终当地居民都不干涉成为了此博弈的纳什均衡。

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如果当地居民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博弈,是否会改变当地居民不干涉的结局呢?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当地居民仍有干涉和不干涉两种策略。同样,干涉要支付一定成本,此成本由全体居民共同支付。正如先前分析到,在没有政府的状态下,由于原真性开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付,而破坏性开发会带来额外收益,所以破坏性开发成为了乡村旅游企业的上策。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讲,尽管破坏性开发会降低他们的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但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效用,从而使他们的总效用增加而不是降低。同时,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具有滞后性,在短期内不会明显减少,这更使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行为更是熟视无睹。这样,即使当地居民联合了起来,最终的博弈结果也没有发生改变,即乡村旅游企业选择破坏性开发,而居民不干涉。这显然是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了未来人的长远利益。由于人类子孙后代的缺位,他们对这种情况无法干涉,只能选择为现代人的自私行为买单。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各博弈方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其纳什均衡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保护是不利的,这正是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为了保障全体人民和人类子孙后代的利益,需要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进行干预,以实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纳什均衡。

(二)政府与乡村旅游企业博弈模型的构建

乡村旅游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增加旅游收入,以提前收回投资成本;而政府要兼顾乡村旅游的环境职能和社会职能,希望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政府和乡村旅游企业的博弈中,往往是地方政府或某职能部门代表上一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实施监督,是博弈中一方,这里称为政府监督部门,旅游企业则是博弈的另一方。在这个博弈中,政府监督部门的策略有两种:严格监管和不严格监管;乡村旅游企业策略也有两种: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同时,规定双方都明确彼此的策略和利益所在,即为完全信息博弈[4]。

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的博弈矩阵见图4。其中,V表示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在短期获得的额外收益,这里的额外收益是因为转移长期收益和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坚持原真性开发额外收益则为0;S表示政府监督部门因不严格监管而获得的额外收益,而严格监管是政府的职责,这时额外收益为0;P表示政府对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的处罚;K表示政府监督部门因失职而受到的处罚。显然,如果V-P>0,S-K>0,即对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不正当行为处罚太轻,或者监督部门从不严格监管中获取的利益太多,那么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将分别选择破坏性开发和不严格监管。尽管这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结果,但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如由于地方政府上一级政府对管辖范围内的乡村旅游企业实施监督,为了旅游经济的短期繁荣,地方政府可能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这些好处甚至远远大于因失职而受到的处罚。

一般情况下,V-P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双方将采取混合策略,最终实现纳什均衡,即双方按照不同概率分布相机选择行为而实现均衡。假设乡村旅游企业的混合策略为bi=(m,1-m)(m为破坏性开发的概率,1-m为原真性开发的概率),政府监督部门的混合策略为bj=(r,1-r)(即政府监督部门以r的概率不严格监管,以1-r的概率严格监督),那么乡村旅游企业的额外期望收益为:

Vi(bi,bj)=m [Vr+(V-P)(1-r)]

同时政府监督部门的额外期望收益为:

Vj(bi,bj)=r [S(1-m)+(S-K)m]

可知,仅当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的额外期望收益同时等于0时,该博弈实现混合纳什均衡,否则乡村旅游企业将长期选择破坏性开发或政府一直选择不严格监管,因为这时坚持这种行为总会从长期上带来额外收益。因此,当Vi=0且Vj=0时,该博弈才实现均衡,从而求得:

m=S/K;r=(P-V)/P

即乡村旅游企业以m=S/K的概率在长期内相机选择破坏性开发,而政府监督部门则以r=(P-V)/P的概率相机选择不严格监管。这里所说的概率,是从整体和长远而言的,即在某时点上有的企业选择破坏性开发,有些企业选择原真性开发,而政府监督部门一会偷懒一会又选择严格监管,他们的行为从总体上趋近于一个概率。实际上,这和现实情况是符合的,因为总有投机分子想通过破坏性开发获得额外收益,而政府监管部门有时会开小差,甚至为了短期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获得的额外收益V越大,政府监督部门偷懒的概率就越小,因为此时事关重大,政府不敢怠慢。在一般看来,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处罚力度越大(即P越大)会降低破坏性开发的概率,这在短期内是成立的,但在长期内则不成立,因为从m=S/K可以看到破坏性开发的均衡概率与P无关。相反,P越大,长期内只会加重政府监督人员的偷懒,因为当P增大时,P-V与P趋于相等,政府监督部门偷懒的概率r就会趋于1。而要从根本上减少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的概率,必须要使S减小或K增大,也就是说,必须防止乡村旅游企业对政府官员的行贿,同时加大对监管不严的处罚力度[5]94-97。因此,政府在乡村旅游原真性开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2

乡村旅游在国内外各地发展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乡村性的退化以及外来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都说明了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包括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中介子系统以及支持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旅游者、旅游企业及社区居民、旅行社及宣传媒介、政府是构成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中介子系统以及支持子系统的核心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强调社会责任,关注社会伦理问题的理念,而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种复杂的旅游动力系统,利益相关者之间主要利益诉求不同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利益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1.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乡村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概念来源于企业。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的一些学者最先提出“利益相关者”一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被认为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国内学者已经将利益相关理论用在旅游规划(保继刚,2003;廖培,2010)、旅游管理(周丽洁,2009;刘晖,2009;方百寿、纪锡萍,2012)等方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胡文海(2008)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利益冲突的原因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同以及未能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何小怡(2010)认为处理好政府、投资者、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利益问题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乔磊(2010)认为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矛盾与冲突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学者研究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上,并突出说明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探索解决矛盾的对策。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9万多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80多万乡村旅游经营户,年接待游客7.92亿人次,年经营收人约2480亿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2800多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的6.9%;带动从业农民人均增收约8860元。我国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支持和鼓励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特别要重视乡村旅游业。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国务院和国家旅游局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从公路服务、节能减排、人才建设以及金融支持等方面支持和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3.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优化的对策建议

3.1强化需求子系统

3.1.1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供给子系统、中介子系统以及支持子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宣传媒介进行宣传介绍,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和激发城镇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主观意识。

3.1.2充分发挥假期的作用。我国公民的休假制度为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放假各3天,十一、春节放假各7天,旅游市场全年呈现出7个“小黄金周”的格局,应充分发挥“小长假”对近、远郊乡村旅游需求的拉动作用。对于城市发达地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充分利用双休假期,开发针对性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休闲需求。

3.2提升供给子系统

3.2.1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乡村旅游发展以旅游者的利益需求为导向,否则必定会遭到市场的淘汰。乡村旅游目的地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可以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感。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和原真性,营造乡村意象。

3.2.2实施旅游人才战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引进大量的营销、管理、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的人才,只有具备了乡村旅游人才,乡村旅游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才能获得各自的利益。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需要为游客提供温馨服务的高素质的一线服务人员,因此,必须注重从业人员的礼仪方面的培训。

3.3完善中介子系统

为提升需求子系统中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让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有感性的认知,乡村旅游目的地企业、政府与旅行社、网络宣传媒介以及其他旅游企业合作,并与之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合理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中介子系统中的旅行社、宣媒介将乡村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连接在一起,为乡村旅游目的地输送客源,又有利于客源市场的共同培育,对乡村旅游地区树立特色旅游品牌形象和提升旅游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

3.4优化支持子系统

3.4.1提高政府旅游管理效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突主导作用,加快体制改革,形成旅游产业决策协调体制,在宏观管理、政策制定与发展战略上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运用多种手段,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上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3.4.2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利益相关者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同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会不断矛盾化,因此由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出面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协调约束机制,以保证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中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让各利益相关者成为“休戚与共”的利益合作体,保障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保继刚,孙九霞.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J].规划师.2003(7):32-38

[2] 廖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规划评价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10(6):135-139

[3] 周丽洁.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张家界旅游发展策略[J].经济地理,2009(12):2108-2112

[4] 刘晖.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游客感知视角[J].旅游学刊,2009(1):37-41

[5] 方百寿,纪锡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小费制度与旅游服务质量分析[J].旅游论坛,2012(4):54-58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3

前 言

村建办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促进村镇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建设健康发展,而近年来,乡镇企业不断落户,也给村建办的工作带来许多新突破和新挑战。乡镇企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乡镇企业服好务也是街道村建办的重要任务。而有了服务意识不代表就能切实提供优质服务,这需要我们从乡镇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加强自身的思路调整及方法改进。更好的配合乡镇企业各项建设及运作,从而实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最终目的。

一、乡镇企业需求分析

1、对支持的需求

乡镇企业立足乡镇,其发展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理解与信任。只有政府信任,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才能够放心搞企业,认真搞企业。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地区对于乡镇企业的理解与支持仍然停留在制度上和嘴巴上,在实际行动上和管理意识上未能达到企业需求,从而让企业的发展顾虑重重,不能放开手脚。

2、对融资的需求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乡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尤其强烈,而目前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逐年抬高,乡镇企业自身的社会融资能力又十分有限。资金的缺乏与企业建设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

3、对劳动力的需求

目前乡镇企业的类型多为劳动力密集的初级化生产及加工型企业,所以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非常旺盛的。近年来,乡镇及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当地成年劳动力人数锐减,从而制约了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4、对技术的需求

乡镇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想要实现市场占有率和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也极其渴望先进的生产及管理技术注入,而就目前来说,乡镇企业所掌握的技术仍然比例偏低,制约了企业的转型,长期处于初级化生产运作模式的企业不仅会大量消耗当地资源,同时也十分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优化升级。

二、村建办如何为乡镇企业服好务

前文我们对乡镇企业实际需求进行了简要分析,而我们想要为乡镇企业服好务就必须从这些需求出发,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建立新的乡镇企业服务长效机制。

1、端正服务态度

端正服务态度是为乡镇企业服好务的基本前提,在端正服务态度的具体问题上,不仅要重视思想上的端正,同时也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要认真学习其他地区、街道的成功服务经验,同时立足自身,分析当地企业及街道、社区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既有服好务的意识,又能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给予企业真正的支持,为乡镇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服务。

2、打造专业团队

为乡镇企业服务,不仅要有一颗热情的心,同时也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及水平。需要打造一支了解企业管理、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专业化团队,从而成为企业的好帮手,为企业各种需要积极达成做出贡献。在具体工作方面,首先要组建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要包括街道及村建办负责人,及具体管理和工作人员,同时也要邀请企业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确保团队运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效性。其次,要加强小组成员的学习讨论组织工作,在党政领导的积极带动下,加强成员的法律法规学习、经济政策学习以及企业运作分析讨论,不断更新工作小组所掌握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的开展服务工作。

3、推行以服务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无考核就无动力,这在很多地区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有效提升工作团队、管理人员在服务企业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以为服务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帮助我们找到服务过程中的漏洞与不足,奖励为乡镇企业积极服务的优秀干部及工作人员,同时也能够为当地政府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吸引更多乡镇企业来当地落户与发展。

4、搭建政企银三方平台

乡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条件与优势为企业获取更多资金提供帮助。要积极搭建政府、企业、银行三方面的沟通交流平台,并定期组织三方负责人的约谈沟通,让企业能够有机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及说明发展计划,让当地政府及银行都能够对企业建立信心,我们也要帮助企业与更多银行建立良好的沟通及合作关系,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政企银三方平台的建立也能够帮助企业塑造积极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让企业能够有机会获得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帮助企业摆脱资金困境,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

面对劳动力短缺及技术性人才短缺问题,我们也应该积极运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出台就业优惠、就业补助等政策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留在当地从事生产劳动。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当地高校的沟通合作,利用政策优势,帮助企业与高校实现强强联合。利用企业的就业条件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及教育资源,建立一条订单式人才培养输送通路,不仅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真正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也让高校能够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切实的水平提升,从而达到高校、企业、毕业生的三方互惠,实现共赢。

结束语

乡镇企业能够获得良好发展不仅有利于当地就业,同时也极大的促进着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全面发展。所以,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是街道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村建办的直接工作任务。虽然,乡镇企业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迫切需求,我们在工作当中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只要我们端正态度,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不断调整方法、吸取经验,力所能及的做好每一件事,必然能够在今后的服务工作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与提高,最终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得力帮手,促进企业发展,搞活当地经济。

【参考文献】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114-04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学术界也掀起了乡村旅游研究热,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产品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及乡村旅游的个案研究等等。而通观上述文献后,我们发现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专题研究甚少,反映出当前对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足。本文拟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本作为核心要素之一来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原因,进而提出提高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水平的一些对策建议。

1.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的分析

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宣传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使乡村旅游进入一个阶段性发展高峰,乡村旅游成为拉动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快速增长的乡村旅游经济,仍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从各个层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已有文献中,郭焕成(2006年)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的分析较有代表性,他把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对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与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二是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重复雷同,特色不突出;三是缺乏市场调查和分析,旅游产品缺少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四是经营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不高;五是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卫生状况不好;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有关研究情况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类:其一是“硬”条件仍显不足,即物质资本投入不足使道路交通、宾馆住宿、餐饮、娱乐、景观、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硬件设施,与高水平乡村旅游的需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二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导致与“人”相关的“软件设施”存在诸多问题,如由于相关人才缺乏、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使乡村旅游规划、市场调研和营销、旅游策划等处于低水平,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提供的旅游服务质量维持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缺乏高尚的文化元素,等等。从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来看,“硬”条件的改善相对比较容易,也更快一些,而因为“人”自身的问题带来的规划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它需要相关的“人”素质的大提升。因此,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影响乡村旅游当前和今后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物”,而在于“人”本身。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 W. Schultz)和贝克尔(G. S. Becker)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20世纪80年代罗默(P. M. Romer)和卢卡斯(R. E. Lucas)等人创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都深入论证了人力资本是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人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贝克尔指出,随着科学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的知识的增长,系统地将科学知识运用于产品生产,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技能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价值,即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4]。国内学者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分析技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研究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了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的投入经济效益更为明显。如李宝元(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从1978年至1996年,当年每投入1亿元的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次年GDP近6亿元的增长值,而当年每投入1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带来次年2亿元的GDP增加值,即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是物质资本投资效益的3倍。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为可见一斑。按照人力资本理论,乡村旅游发展函数的内生变量除了旅游资源、土地、资金要素(以上三要素大部分学者都比较认可)以外,还应该包括人力资本。旅游资源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既定的,土地和资金在当前条件下解决起来也相对容易,供给最不充分而改善起来又最难的,是人力资本。只有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使人力资本存量发生大的增长,才能引发或者说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高水平增长。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要素是乡村旅游发展函数的核心变量,人力资本投资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更多地重视物质资本投资,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和硬件设施的改善,使我国乡村旅游增长取决于物资资本投资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但是能够长期吸引和留驻城市旅游者的关键不是硬件设施的好坏,而是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乡村文化为内核,突出地方特色的乡村特色旅游产品。而文化的寻找和发现、继承和发展必须要有文化意识和市场意识,就是说要带着文化的眼光、带着市场的眼光,去发现乡村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让人流连忘返的文化元素。即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土地及资金,如果没有依靠人去发现、开发、经营、管理,再好的文化资源还是资源,不是产品,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可见,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人力资本要素都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乡村深入旅游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2.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成因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投资、保健投资和迁移投资,其中教育投资是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受教育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高低。因此,按照人力资本理论,一个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状况,会从深层次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下面以“受教育水平”(包括接受专业培训)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进行分析。

2.1 现状: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2.1.1 乡村旅游直接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

尽管我们不能从单个管理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来简单判断其管理能力高低,但从已有的研究文献表明,在整体意义上,受教育水平与管理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笔者对四川省洪雅县、重庆市潼南县、梁平县、奉节县等14个县(区)的旅游部门负责人受教育程度进行了统计,发现14个县的53位领导干部中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35人、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3人,其中本科学历中受过全日制学校教育的仅有13人,占37.14%,其他都是自学考试或党校学历。上述53名旅游管理干部中,与旅游管理或经济管理有关的专业出身仅占26.41%。可见,作为乡村旅游重要的管理者,该群体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不容乐观。

2.1.2 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

李星群(2008)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34个村屯旅游经营企业实体业主进行学历调查结果显示,文盲3.9%、小学27.6%、初中43.5%、高中及中专20.3%、 大专及以上4.7%,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高达75%,可见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业主的低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如此,各经营实体的员工以自家人、亲戚为主,受教育状况也与上述状况大体一致。并且从业者接受过旅游管理或服务培训的很少。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经营实体从业主到服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水平严重偏低。

2.1.3 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很大一部分乡村社区居民虽然不直接从事旅游业,但他们本身既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人文环境,又或多或少间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其文化素质、旅游意识、旅游态度也会存在很大差距,最终直接影响着城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活动的体验和享受。而且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和直接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乡村社区居民。因此,当地乡村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水平。根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结果显示:第一,我国乡村地区的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很低,初中以下者高达92.53%,其中文盲比例为11.81%。第二,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乡村地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比重为7.47%,仅为城市地区(40.46%)的18.46%,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在乡村很少(0.89%)(见表1)。

2.2 原因:教育投资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2.2.1 乡村基础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乡村旅游人力资本水平低下

以基础教育为主的乡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直接造成乡村地区旅游人力资本水平低下。虽然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在农村实施过程中往往成了收费教育。由于教育投资通常与当地财政收入直接挂钩,对相对发达的城市而言,有利于增加教育投资,而对落后乡村地区而言,由于多数县、乡政府的财政相当困难,甚至长期出现严重的赤字预算,无法负担起占我国基础教育的70%的乡村教育(乡村初中、小学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人数的70%),而最终农村中小学教育负担的大头还是落在农民身上。因此,很多农民家庭把教育投资重点只能局限在小学教育。由于教育年限的短暂,其农业生产能力以及外出打工的工作能力都很低,其经济收入也低,收入低又进一步影响人力资本的投资,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使城市和乡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差距越来越大。

2.2.2 高素质乡村人才流失严重,补给极少,进一步加重了人才的匮乏

一方面,乡村高素质人才通过升学和劳动力就业转移流失严重。据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近3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庄大约2万个农村住户,进行了2002年度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2002年西部地区外出劳动力69.8%受到过初中以上的教育,虽然这一比重比东、中部的74.5%和72.2%略低,但比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48.1%)高出近22个百分点,远高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从城市补给乡村的旅游高素质人力资本很少。笔者对重庆某高校旅游学院2006、2007届毕业生共333人进行了就业调查,结果表明:乡村(县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就业人数仅占5.4%(如果除去其中61%的西部志愿者,这个比例仅为2.1%),而所有到乡村就业的毕业生中无一人直接从事旅游业。

当然,其中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由于乡村地区,无论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旅游经营企业内部普遍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如良好的招人、育人、用人与留人机制等),对高素质人才缺乏有效的吸引力,既难以留住当地相对素质较高的人,又吸引不了城镇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注重薪酬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同时,由于乡村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比如,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少、弱、散,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落后、缺乏规划与策划、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等等,对乡村经济带动力比较弱,无法提供更多好的就业机会。

3.对改善乡村旅游发展中人力资本现状的几点建议

3.1 基层旅游管理人员人力资本积累:“走出去、引进来”

“走出去”,可以采取定期派人到高校或专门的旅游管理培训学校进修,学习和补充旅游管理知识,了解乡村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到比较先进的旅游管理部门学习管理经验;到其他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去学习取经,或者通过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牵线搭桥,让一些有潜力的旅游从业者到乡村旅游发达的地区短期从业,实实在在学人之长。“引进来”:如邀请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的优秀管理人才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既不占编制名额,又不用额外花钱,还可以发挥引进人员的管理、理论优势,并且通过他们的带头作用培养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也可以引进培训,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或上级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进行短期的围绕某些主题集中进行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还可通过因地制宜地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快用人制度的改革,吸引更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农村籍毕业生到乡村旅游部门、企业任职。比如可为有志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适合的岗位、较多的培训机会等,还可对参与“西部志愿者计划”的大学生,在一定服务年限中表现突出的直接转为旅游管理部门的公务员等等。

3.2 乡村旅游经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职业培训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从人力资本投资的实际需求和投入产出角度看,短期职业培训投资方式是最佳选择,因为职业培训属非正规教育,比一般的正规教育更贴近于生产实践,更侧重于实际生产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并且收益立竿见影,非常适合当前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需求。但实际上乡村旅游在职培训方面的服务非常缺乏,我国对农民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做法值得借鉴。通过农业科技站、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或科技书本的发放等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培训,使农民能够及时得到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也可采取多种措施,真正承担起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位资格培训、工作技术培训、管理能力培训、服务规范培训等等,从而提高农民的旅游操作技能、服务意识、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等,并最终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3.3 乡村社区人力资本投资:抓紧乡村文化建设,提高乡村人口文化素质和文化经营能力

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灵魂。乡村文化包括深厚淳朴的传统文化和宁静自然的田园生态文化,它们不仅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持续吸引城市旅游者的核心元素。乡村传统文化具有大众性和传承性,它的传承和传播离不开乡村社区居民,离不开民间艺人,因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维持者,也是乡村文化外现的重要载体。因此,乡村地区继续通过“乡乡建文化站”、 “农家书屋”、“乡村电子信息馆”等措施,加快步伐建设乡村文化,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积极引导村民以适当的方式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同时重点保护好民间艺人,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好文化传承,使他们的文艺绝活后继有人。当然,也需要大力培养农村文化经营人才,通过支持他们领办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其他经营文化实体的办法,最大限度把艺术绝活、风土人情、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资源做成文化品牌,并将它们有机地融进乡村旅游之中,使它们与乡村旅游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3.4 乡村基础人力资本投资:切实推进基本免费义务教育,提高乡村居民素质

基础教育能使农民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质,因此必须把抓好基础教育、提高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作为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当前首先要做到真正地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针对目前我国乡村地区实施免费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有限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通过改革现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增加省、中央财政的统筹能力,把经费向教育落后的乡村地区适当倾斜,而不是简单实行上级财政出资、下级财政相应配套的做法。事实上,即使部分乡村财政较好的地方,基层领导人也未把基础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考虑范围。另外还可以尝试发行教育或者教育债券,集中大批社会闲散资金用于乡村基础教育。

当然,前述各项政策建议均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在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方面,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的职能,加强对管辖范围内的人力资源需求数量、类型的预测,制定中长期的旅游人力资本投资规划,积极引导和促进社会、企业、个人对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和方向,等等。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维护乡村旅游市场秩序,引导旅游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投身于乡村旅游事业,力求实现乡村旅游人力资本的跨越式积累。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援新农村建设[J].旅游学刊.2006,(3):6-7.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风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

[4]李星群.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1):19-25.

[5]黄金辉,张衔,邓翔等著.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张藕香,李录堂.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非均衡性分析_兼与城市的比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6):35-40.

[7]闫淑敏,段兴民.西部人力资本投资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力资源开.2002,(1):14-16.

[8]何景熙.人力资本投资:应对“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关于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2,(11):7-13.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5

今年初,乡党委、政府通过认真分析全乡企业发展的现状,确定了发展企业的工作思路,即:“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重点企业,突出项目建设”。今年全乡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69亿元,增加值8877万元,国地税133.4万元,其中国税104.97万元,地税28.4万元,新增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企业14家,其中投资300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投资2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投资100万元的企业4家,投资50万元的企业5家。

1、加大工作力度,营造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以工强乡”为目标,认真谋划全乡的企业发展大计,积极为企业搞好服务,办实事,给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一是充实乡镇企业领导班子,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人大主席为副组长,下配主管副职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抽调4名懂企业经营的乡干部组成工业办公室,把精力全部放在乡镇企业发展上,为企业排忧解难。每周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集中研究一次乡镇企业工作,主要领导不定期对工业办公室工作情况进行调度,工业办公室成员每天深入到企业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时时谋划新项目。党委政府通过努力吸引外地客户贾春岩投资300万元,兴建**合力橡塑制品有限公司;今年产值达到800万,上交税金20万元,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二是开展“访能人,谋发展,做贡献”活动,对有实力的企业大户、在外能人进行拜访,逐一向他们征询家乡发展的建议,鼓励他们回乡办厂。通过做工作,油坊村马俊清回乡投资500万元,兴建衡水鑫马橡塑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基建已完成。三是组织企业厂长、经理、业务大户外出参观,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激励他们树立上项目的雄心,争着干,比着干,扩大企业规模,在全乡上下营造了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大温城刘海键原是业务员,今年投资300万元兴建河北聚力液压设备有限公司,明年可投入生产。

2、制定优惠政策。年初乡党委、政府根据本乡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我乡的企业发展注入后劲。①新上项目奖励政策:对项目负责人按投资大小实行奖励,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奖励投资额的2‰;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奖励投资额的3‰;对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奖励投资额的4‰;②税收奖励政策,凡年纳税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纳税额的2‰;年纳税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乡奖励纳税的3‰;年纳税在3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纳税额的4‰;年纳税在4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纳税额的5‰。

3、兴建工业小区。为给企业发展搭建平台,我们从今年春就开始谋划兴建温城工业小区,利用温城爻厂废弃地和闲置养殖场,铺设一条电力专线和20部程控电话的线头。截至目前入区企业2家,河北鑫马液压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厂房已建成,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二是**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土方工程已经完成,明年春可破土动工。另有2家有意入园企业正在进一步洽谈中。

二、加大资金投入,狠抓结构调整、取保农业富乡。

针对温城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狠抓结构调整,实现富民目标。

1、加大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多年来,温城的农业基础很薄弱,水利条件较差,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采取多方筹资的办法彻底改善水利条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今年我们争取到了土地复垦项目和咸淡混浇项目,以两个项目为契机,我们充分调动各村积极性,全乡共打深机井10眼,浅井30眼,安装防渗管道3万米,为农业增效打下了基础。

2、抓调整,搞好林业攻坚。

为彻底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人均百棵树创千元目标”,今年春季和秋冬季,乡党委、政府层层推动,制定激励办法,严格目标责任制,结合村村通工程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把全乡所有的荒弃地、沙荒地、坟地、村庄四旁和乡村路边沟全部植上了树。今年全乡共发展经济林6200亩,四旁植树21万株,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为完成县委、政府确定的“城镇树形象”目标,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以宁武路拓宽为契机,长远规划,分期进行,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将东起温城中学,西至电管站,全长2380米进行规划,设计街宽40米,两侧修建50厘米深的排水管道,一米宽的绿化带,并安装路灯。同时成立了城建办公室,由2名副职进行具体负责,制定了城建管理的具体办法,房屋建设实行审批制度,门前卫生实行三包,由城建办公室统一管理,努力塑造温城新形象。

高标准,严格要求搞好文明生态村的建设。

乡党委、政府根据省、市、县关于在全省上下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要求,确定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思路。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人大主席、六个片长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优惠政策,经过认真研究,仔细筛选,确定由郁庄先期进行。该村投资30万元对村内街道进行了硬化,对沿街墙壁进行了粉刷,书写了宣传标语,修了高标准的花池,植树4000株。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正在兴建中,为全乡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五、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党建工作。

1、严格要求,注重实效,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和**精神。为了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们的工作中体现更充分,使我们做到思想不放松,工作不停顿,党委、政府建立了干部理论培训制度和考试制度,今年共举办理论培训4期,参训人员达到500人以上,提高了乡村两级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工作作风也有了明显改善,为群众解决吃水难、浇地难、上学难的问题14件,使广大群众确实得到了实惠。

2、着眼优化,立足转变,努力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年来,我们严格执行党委成员包村责任制,按照“五个好”的要求狠抓农村党支部的创优、转变工作。目前,对3个支部进行了调整,有5个支部进入优秀行列,需转化的3个后进班子全部转化,全乡农村班子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注重抓好新党员发展工作。在全乡范围内广泛积极选拔优秀中青年加入党组织,壮大党员队伍,全年共发展党员30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2人。

六、坚持“三为主”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1、狠抓人口指标落实关、流动人口关。今年全乡人口出生率达到8.54‰。计划生育率达到94.12%,妇女综合节育率达到93.61%。

2、抓“三村”建设。根据各村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把全乡46个村分为三类:自治村、合格村、后进村,通过抓典型带全面,抓后进促平衡,使全乡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抓生殖健康服务。利用育龄妇女上站普查,聘请县计生站和温城卫生院,为育龄妇女开展健康服务,2004年以来,共查病例1000人,使计生站真正成了育龄妇女的娘家。

七、抓住两个关键,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深化村务公开。通过对全乡村务公开规范化管理,坚持做到“七个统一”即统一阵地建设,统一公开内容,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公开程序,统一版面标准,统一版面绘制,统一指标管理,变收取意见为搜取意见,使公开满意率达到95%以上。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为彻底抓好村财乡管工作,乡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职牵头,农经站负责、纪检参与的农村财务管理小组。严把收入、支出、审计三道关口,做到“三不入账“,即未经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签字的不准入账;村主要负责人经手人签字不全的不准入账;不符合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准入账。同时每半年对农村财务审计一遍,并对审计出的问题及时督促进行整改和纠正,这样有效的改善了农村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

八、强化乡纪委作用,保持全乡的政治稳定。

1、由乡纪委书记牵头,成立了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群众来访,并实行主要领导接待制度,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查处农村干部违纪问题,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了全乡稳定。

2、健全长效矛盾排查机制。成立以主管副书记为组长的矛盾排查小组。将全乡分为六个片,责任层层落实到六个片长和每个包村干部身上。安排对各村进行矛盾排查摸底,并实行矛盾排查登记制度。什么矛盾、出在哪个村、责任人、什么时间解决,都要详细登记。定期收取各片汇报,对矛盾比较突出的及时召开班子会进行专门研究,并不定期对各村进行抽查。

3、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对因工作不细致,或处理不当,造成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的,扣发片负责人和包村干部一个月工资;村支书和村主任扣发扣发一个月工资,造成严重后果的支书、村主任引咎辞职,各片负责人和包村干部停薪待岗。

九、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1、认真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深入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家庭创建。利用秧歌队演出等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积极推行殡葬改革。在全乡上下大搞移风易俗,火化率达到100%,杜绝了二次装棺。

十、积极推动文教、卫生及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1、中考成绩逐年提高,今年全乡共考取一中公费生18名,自费生14名,全县综合排名第六。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投资3万元安装了地面卫星接收仪,并购置了电脑等教学器材。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的乡镇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机关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层出不穷,具体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领导及居民受旧思想制约比较严重,对经济的发展缺乏创新性

由于乡镇居民多是以土地为生,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的思想比较保守,对农村的基本的风俗习惯比较熟悉,对农田的基本建设、农村计划生育等工作比较上心,对创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的新项目比较陌生,也不去积极地发展和学习,觉得只要地方治安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缺乏创新的精神和魄力。一些乡镇的居民多是干一些小生意,成本下,风险下,固守于自己的小事业和小家庭,不干放开手脚去干,缺乏把生意做大的胆量和资本。城镇居民的经商意识还不强烈,只是在土地死干,缺乏经商的观念。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乡镇居民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

乡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也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农村产业开发的条件差,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很大困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的缓慢。现在大多数地方的乡镇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缺乏富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乡镇整体产业缺乏合理的布局。

目前村民自治没有严格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够强大,领导性较差,村民委员会职责和村民自治工作得不到应有体现,无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委员会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在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中,没有号召力、缺少凝聚力。而且乡镇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缺乏固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乡镇的经济建设。

(三)乡镇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作为乡镇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在总体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许多乡镇企业由于财务及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导致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周转不开,不能对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仍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生产效率低,产品缺乏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多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无法用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因为乡镇企业的领导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在实际的管理中带有较多的个人感彩,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乡镇企业的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缺乏对外界足够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对当前的最新市场信息的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在员工的聘用上一般采取就近的原则,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就导致乡镇企业难以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乡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副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鼓励乡镇居民进行蔬菜种植、养殖等比较有前景的副业,实行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在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乡镇经济的特点,着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镇经济,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道路,以区域的特色来增强乡镇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二)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

乡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乡镇企业的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和金融市场,协调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协同发展,提升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要加快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设备,降低生产成本,以质取胜。同时,还要增加对企业设备和技术改良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加对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资金投入,从长计议,从而获取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经营者要改变以往传统观念,大力引进企业所需技术人才,摈弃陈旧设备,采用生产效率高,无污染的生产设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先进企业的技术。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发展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结语

另外,乡镇领导还要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乡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领导不但要解放思想,以身作则,还要努力促进乡镇居民的思想改变,摒弃传统的保守思想,努力接受新思想,用新思想中有利的一面来发展乡镇经济,大胆创新,培养对经济发展的企业创办的魄力和勇气,逐步改变乡镇经济的现状,完善乡镇经济发展体制,推动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惠国琴,胡胜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商业经济,2006(12).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7

然而,简单的召回不该是校车“质量门”的最终结局,反而应该是追问和反思的开始。事实上,国家近年来对校车安全高度重视。2012年5月1日实施的《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相比过去的老国标,对安全标准的要求堪称面面俱到,非常细致和严苛。而且,为严格控制专用校车生产质量,国家对企业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统计显示,目前国内200余家客车生产企业中,达到校车生产准入门槛的仅占两成左右。这一系列的政策,不可谓不严。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全身“带病”的黄河牌校车,正是在这一系列严密政策的监管下制造出来的。生产企业豪沃公司作为一家国企,报批和生产的各项程序完备,问题校车的型号也名列国家公告的车辆生产批次之中。然而,该公司辜负了公众信任和期待,自从获得校车生产准入后,就一直在生产“缺陷”校车。严苛的标准、高企的门槛,都没能拦住企业的粗制滥造。良法在现实中被淡化、漠视,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让它威严不再?求得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是必然要求,因为这是让良法效力回归的前置条件。

召回之前,车主和地方多个相关部门,已经与生产企业交涉了一年有余,投诉、调查、监管,维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即便是法律诉讼进入法庭审理程序,也因为跨越地域被生产企业指为无管辖权。在当地向国家质检总局多次行文请示后,才有了此后的调查和召回。艰难的维权,凸显出校车售后监管的无力。面向全国市场出售的车辆却不接受地方监管机构的调查,显然这是违背市场原理的“霸王条款”,会纵容“带病”校车的持续生产和流通。

纵容“带病”校车进入市场,不仅会威胁师生人身安全、加重家长忧虑,更会伤害政府的信誉,破坏良法的效力,而且影响深远难以消解。故而,清查“带病”校车,理清生产脉络,依法追究生产企业的责任,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来源:《光明日报》 集月音M文)

乡村教师评聘职称“不要论文”不等于论文无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提升待遇、保障编制、拓展人才补充渠道、支持培训等方面明确了对于乡村教师的支持措施,旨在破解全国330万乡村教师队伍“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长期问题。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 (6月10日《南方日报》)

从以上新闻可以看出,今后,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是国家为支持乡村教育拿出的一系列切实行动之一,相信绝大多数教师是会欢迎的。然而,单就写论文来看,笔者认为,乡村教师不要因为这样就认为写论文“无用”了,而要全面理解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本意,做一位既会教书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新时代好教师。

以前,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对写论文也做了一些比较高的刚性要求,不少乡村教师写论文的目的有点“跑偏”,就是为了评聘职称(职务);有的教师自己写不出论文来,就想办法请人或者干脆花钱买论文,这样的一个误区确实不该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层面上出台规定不作论文刚性要求,这种“纠偏”是必要的。不过,笔者认为,这并不等于写论文“无用”。

乡村教师写论文,对于其自身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位喜欢写且经常写论文的乡村教师,一定是一位善于学习思考的好教师。乡村教师写论文,有利于其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时下,不少名师都是既会教书又会写论文的人,真正做到教学和研究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而缺少了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成绩即使有,也是暂时的,会后劲不足,不能为其提供可持续性长期发展的动力。

笔者曾在乡村学校工作多年,记得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我们当地根本还没有实行教师评聘职称(职务)工作。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教学生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我教学之余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小小心得体会写成一些小论文投寄报刊,其中不少文章有我所教学生的一些原型。一些学生现在来看望我,时不时说起我当时写教学论文的事,说这件事对他们学习的正面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们一直以来以此为动力,多年来受益匪浅。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8

 

我国的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健康、长远发展,对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新时期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已难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来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已成为新时期乡镇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紧迫性

乡镇企业一般资产规模不大、人员较少,它因数量众多,涉及行业的面广,所以成为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增加了农村劳动就业机会,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中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中以来,我国众多的乡镇企业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渐渐将企业做实、做强,使企业得以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面对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乡镇企业对其财会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来适应不断出现了新事物、新技术、新业务。但许多企业中的财会队伍却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这样的需要,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财会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好坏必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影响。

二、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存在的问题

1、财会队伍不稳定。笔者到相关企业调查,发现许多乡镇企业担心用人费用和企业成本、秘密等问题,都没有专职的财会人员,多数只是请人代账,有的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一两个亲戚在做会计,有的甚至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担任。由于企业不能够为财会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长远的发展平台以及其它各种因素,财会队伍很不稳定,人员流动平凡。

2、业务水平良莠不齐。论文参考。笔者看到,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设立相关的账户科目,没有设立总账和分类明细账,甚至没有将记账凭证装订成册;有的财会人员只能做一般的流水账,不会做会计凭证,不会做财务报表;有的财会人员连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也不会填。这部分人员中绝大多数却又是没有会计人员从业执业资格证书。有许多财会人员不能及时学习和了解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不能按照新的要求来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还有的财会人员没接触过会计电算化,甚至电脑的使用也不会。

3、职业道德淡化诚信度不高。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或兼职财会人员缺少应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甚至无视《会计法》的规定,在利益驱动下和保自己工作岗位的压力下,按照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要求,帮助企业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甚至设置多套账,不能或不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不能诚信理财。

4、制度建设、管理不到位。论文参考。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出纳等财务规章制度。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的限制,企业的财务组织简单,员工少且流动性大,工作无法细分,一个人可能要做多项会计工作,财会队伍管理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执行。

三、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建议

1、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任用德能兼备人才。乡镇企业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也要执行会计法的规定,不能任人唯亲,要用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要善于用能人,用德能兼备的财会人才,要培养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财会队伍。

2、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因为乡镇企业现有的财会人员多数为会计初级人才,掌握的都是些基础知识,需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丰富他们的会计知识;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熟练使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论文参考。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为单位领导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工作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地位才会得到提高。在乡镇企业,财会人员在某一方面做深做透,照样能有所专长,有所成绩。在加强财会人员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朱镕基总理2004年4月16日在考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制定“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办事,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逐步提高整个财会队伍的道德水准是实现“不做假账”、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乡镇企业的财会人员更应当按“游戏规则”办事,将“不做假账”牢记心中,在现有的岗位上诚信理财。

3、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对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的监管,严格执行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否则予以惩罚。财政、税务部门还应加大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联合对乡镇企业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和财务信息采取不定期的抽查,严格查处弄虚作假、偷税漏税,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采用乡镇企业财务信息的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建设一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彻底改变那些财会人员做不同报表、不同账分别对付不同部门的局面。

4、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提供和谐会计环境。企业和社会应当为财会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会计环境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9

 

我国的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健康、长远发展,对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新时期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已难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来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已成为新时期乡镇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紧迫性

乡镇企业一般资产规模不大、人员较少,它因数量众多,涉及行业的面广,所以成为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增加了农村劳动就业机会,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中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中以来,我国众多的乡镇企业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渐渐将企业做实、做强,使企业得以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面对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乡镇企业对其财会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来适应不断出现了新事物、新技术、新业务。但许多企业中的财会队伍却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这样的需要,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财会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好坏必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影响。

二、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存在的问题

1、财会队伍不稳定。笔者到相关企业调查,发现许多乡镇企业担心用人费用和企业成本、秘密等问题,都没有专职的财会人员,多数只是请人代账,有的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一两个亲戚在做会计,有的甚至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担任。由于企业不能够为财会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长远的发展平台以及其它各种因素,财会队伍很不稳定,人员流动平凡。

2、业务水平良莠不齐。论文参考。笔者看到,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设立相关的账户科目,没有设立总账和分类明细账,甚至没有将记账凭证装订成册;有的财会人员只能做一般的流水账,不会做会计凭证,不会做财务报表;有的财会人员连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也不会填。这部分人员中绝大多数却又是没有会计人员从业执业资格证书。有许多财会人员不能及时学习和了解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不能按照新的要求来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还有的财会人员没接触过会计电算化,甚至电脑的使用也不会。

3、职业道德淡化诚信度不高。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或兼职财会人员缺少应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甚至无视《会计法》的规定,在利益驱动下和保自己工作岗位的压力下,按照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要求,帮助企业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甚至设置多套账,不能或不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不能诚信理财。

4、制度建设、管理不到位。论文参考。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出纳等财务规章制度。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的限制,企业的财务组织简单,员工少且流动性大,工作无法细分,一个人可能要做多项会计工作,财会队伍管理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执行。

三、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建议

1、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任用德能兼备人才。乡镇企业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也要执行会计法的规定,不能任人唯亲,要用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要善于用能人,用德能兼备的财会人才,要培养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财会队伍。

2、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因为乡镇企业现有的财会人员多数为会计初级人才,掌握的都是些基础知识,需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丰富他们的会计知识;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熟练使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论文参考。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为单位领导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工作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地位才会得到提高。在乡镇企业,财会人员在某一方面做深做透,照样能有所专长,有所成绩。在加强财会人员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朱镕基总理2004年4月16日在考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制定“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办事,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逐步提高整个财会队伍的道德水准是实现“不做假账”、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乡镇企业的财会人员更应当按“游戏规则”办事,将“不做假账”牢记心中,在现有的岗位上诚信理财。

3、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对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的监管,严格执行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否则予以惩罚。财政、税务部门还应加大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联合对乡镇企业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和财务信息采取不定期的抽查,严格查处弄虚作假、偷税漏税,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采用乡镇企业财务信息的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建设一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彻底改变那些财会人员做不同报表、不同账分别对付不同部门的局面。

4、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提供和谐会计环境。企业和社会应当为财会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会计环境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79-03

0 引言

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一方面其乡村地域广阔,独特的条件、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使其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另一方面,重庆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空间上还需要提升和引导。根据重庆的独特背景和全国各地旅游产业集聚现象的大量成功,重庆也可以尝试走产业集聚道路,大力发展并规划乡村旅游,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的竞争力。

重庆有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重庆有渝中、沙坪坝、九龙坡、渝北等九个主城区,长寿、永川、合川等19个区和潼南、垫江、大足等21个县都有各自特色的乡村旅游,这些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集聚、合作、资源和信息共享形成了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1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重庆市如今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品位档次较佳,多数景区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截止2009年底,重庆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①农家乐及乡村饭店模式。这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式.目前,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主要分布在“1小时经济圈”区域;②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这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典型资源有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等;③乡村自然森林及生态景观模式;④乡村古镇及民俗模式,人文民俗活动.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⑤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表1所示:

表1 重庆市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2.1 构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特点,我们选择从效益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区域合作竞争力、区域品牌形象竞争力、集聚经济竞争力、区域环境竞争力、集群创新竞争力、区域资源竞争力和区域营销竞争力等九个方面来构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前两项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可直接衡量的竞争力因素,是集群在市场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现阶段的生存发展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和争夺市场的实力,选用可以量化的数据对其进行衡量。后七项为产业内在的、不可直接衡量的竞争力因素,它们代表了产业集群未来发展应该面对的方向和发展潜力,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决定着产业集群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定性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2.2.1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根据已经建立的乡村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选取了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经委和部分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

2.2.2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依据层次分析原理和程序,聘请有关专家,自上而下地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构造判断矩阵。该文章采用9标度法对重要性进行量化。(见附录1)

2.2.3 指标权重的计算

利用公式和调查问卷(见附录1)选取的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经委和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利用问卷得到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2-4所示。

表2 一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3 二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1

表4 二级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结果2

由计算可知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通过上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权重表可知,在区域合作竞争(0.057)和区域营销竞争方面(0.060)的权数较小,即为这两个因素对产业的总体的影响因素较小,即: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长期以来还是比较重视合作,在营销手段方面,也在不断的创新和跟进,这两个指标上能表现出比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在集聚经济竞争和效益竞争这两个方面竞争力较弱。这说明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长期以来是把精力放在了营销和联合、合作方面,而在通过集聚形成集聚经济,并获得高利润方面的关注度不强。从指标权重的大小上来看可以认为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的关键性因素是集聚经济竞争和效益竞争,它们是制约重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

3 制约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的生态因素分析

产业集群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好比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互利共生,分工协作,互相作用;在竞争中相互合作,获得自己所需,达到共赢。同理,企业也能通过共生、分工协作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效率,获得经济规模。以上述实证结果和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共生性、差异性和竞合性[3])为依据,找出制约重庆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因素。

3.1 集群内企业生态位重叠严重,差异性小,导致恶性竞争循环

在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已实现企业共生,但主要是以竞争和偏害为主的共生。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生态位重叠严重,造成了企业对同质资源的激烈竞争,降低了集群的共生质量。首先,内部的发展模式较少且现在还主要是处于以农家乐为主,企业的性质雷同现象严重,企业的产品项目类型单一且原生态的东西太少,由于同质同构的产品多、相同的目标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导致恶性循环。其次,在服务项目上,各个地方几乎统一,缺乏差异,几乎没有创新可言,有的甚至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3.2 产业集群“种群”不完善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内部的“种群”种类不完整。首先,产业网络中的产品开发、技术测试、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的机构数量非常少且能力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效益竞争能力。由于缺乏产权保护机构,所以产品之间很容易相互模仿,滋长了“搭便车”行为,导致集聚经济竞争弱。其次,集群网络结构不够合理,现阶段还主要是以农家乐服务模式为主,规模偏小,开发能力弱,且无法很好的通过简单的集聚来满足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

3.3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生命周期不匹配

首先,在集群增长方式上不能满足生长期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的要求,成长期期间虽然可供开发的资源和市场还是比较广阔,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的乡村旅游管理机以及我国相应的旅游法规不健全,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盲目、无序、混乱状态,一味的采取盲目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根本没有从长远角度(比如品牌形象等)去思考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其次,集群与环境的协同进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产品的同质化,政府调控力度小,胡乱开发现象严重,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注重本土味、原生态的开发越来越少。

4 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生态的选择策略

4.1 生态位分离策略

生态位分离策略是指集群企业基于缓解由于企业生态位重叠度高而带来的激烈竞争而采取的各种降低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生态位重叠度的手段和措施。对于重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企业、产品同质化,服务项目、活动内容单一等问题,集群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组合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选择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重点进行开发和经营,抓住乡村旅游的本质,开发特色、经营特色,比如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屋外观造型、家具设施色调搭配)应突出和反映当地文化背景和内涵。硬件设施建设不应一味的追求“高贵”(高价格)而应该实用。在特定节气举行一些带有参与性、体验性的独特地方风俗习惯活动

4.2 生态位的控制与优化

企业的生态位是企业在生存竞争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并在竞争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8]。生态位的控制与优化是指企业在竞争中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调整影响其生态位的方向变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降低竞争压力。在类似于生物群落的集群群落中,集群内企业应该协作的建立起产品开发、检测中心,使之成为高壁垒进入的技术,从而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那些“搭便车”现象,也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例如,开发出多种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使得产品异质化。

4.3 有所偏重的调整集群的发展模式

政府应该在重庆乡村旅游集群粗放型增长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规划和引导,健全管理体制和法制法规,实施规范化管理,使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再盲目和混乱。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监督、鼓励并支持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积极的创新,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有关问题,按照实际情况设定经营标准和质量要求,控制农家乐规模,取缔和罚处服务质量不合格或未挂牌的黑市经营户,避免市场上的低价恶性竞争,在保证乡村旅游的质量的同时又保证能控制数量和规模,抓住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优势,摆脱现经营中的小农意识,加强联合和整体宣传力度,扩大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吴红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岁月联盟,2010-06.

[2]王爱忠,娄兴彬.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3]李辉.产业集群的生态特征及其竞争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7-62.

[4]徐蓓.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及其生态化模式发展的探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56-58,68.

[5]陆小成,罗新星.基于资源整合的产业集群生态位协同演化模型及其K-R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92-9794.

[6]梁嘉骅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李东亮,吴绍琪.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58-460,489.

[8]武玉英,田萌.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研究[J].企业管理.2008,(6):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