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7 16:21:42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1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部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2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3

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假制度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农业和乡村特色很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游憩、保健、文化和环保的多重功能,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街道狭窄、绿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口增加、生活节奏紧张繁忙、生活空间日趋缩小。假日里有限的城市公园和风景区人满为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需求,迫切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找新的旅游空间,欣赏田园风光,享受乡村情趣,实现回归大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的愿望。观光农业的发展是现今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重新认识和拓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领域,也是高效和深层次开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乡村田园景观的重大举措。观光农业兼顾农业生产、乡村风貌与景观塑造及观光、休闲、度假的功能,拓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转化成为重要的游憩地,并促进乡村文明的进步。

浙江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自然景观具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特色。由于其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从而为农、林、牧、渔等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部门比较齐全,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省份,同时也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概念的界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它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有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

从以上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二、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于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向着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既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结构效益,又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还建立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农业精品名牌战略,实现了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目标。2005年,尚田全镇农业总收入约1.6亿元,而“彩色农业”就占到了1亿元,户均约7000元,“彩色农业”总收入比上年净增逾1000万元。

(一)种类

1、农家园林型。指以农家民俗旅游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2、花果观赏型。指以农家果园游乐为代表,依托各类果园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如春观桃(梨)花、夏(秋)尝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等。

3、景区旅舍型。指以自然风景区为代表,依托低档次农家旅舍,游客感觉仿佛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风景区,花费居家度日的钱,享受景区的自然风光而形成的“农家乐”类型。

4、花园客栈型。指通过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把农业用地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由于观光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故其具有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生态性和高效性等特征;按其结构,又可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6类;其功能可分为观赏型、品尝型、购物型、务农型、娱乐型、疗养型和度假型等7种类型。

(二)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改建或整修。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大型的公司化经营的模式,大多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营业面积和内容等比较方便灵活。如添加人造景观与娱乐设施等。

5、季节性较强。由于季节和农时的变化,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如花卉观赏、瓜果采摘等。

(三)意义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二)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三)竭泽而渔、不顾后果

“农家乐”是富民产业,由于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少业主或政府部门只把眼睛盯在收入或税收上,不但不注意“蓄水养鱼”,而往往不顾后果,竭泽而渔,有使“农家乐”旅游被扼杀在摇篮的危险。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指导抓规划

由市场需求的拉动而自发发展起来的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农家乐”,大都没有进入规划层面。到目前为止,发展的自发性导致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开始显现,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家乐”的扩展和深化,亟待通过规划来摆脱低层次徘徊并提升旅游层次。

(二)利用优势抓“农味”

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交通、景区景点、田园风光、宗教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出“农家乐”系列产品、“农家乐”系列套餐,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等。使“农家乐”走出各自的特色之路,打上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加强宣传抓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的旅游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广纳客源;可将“农家乐”制成明信片,刻录成光盘,拍摄成专题片,在新闻媒体上作广泛宣传。

(四)重视培训抓教育

由于“农家乐”从业人员多为农民阶层,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自成一体”。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组织定期培训,守法经营。要让游客“住的舒心、吃的放心、乐的开心”。

(五)规范管理抓环保

旅游、环保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既要保证旅游区的整洁,又要作好旅游过程的环境教育。让城里人“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六)多元开发抓联动

由于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多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为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催生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必须引入多元的开发模式,加强产品营销策划,设计独特卖点。

交通便捷、环境整洁是发展“农家乐”的基本要求。如何确保游客“行有基础”、“游有内容”,把发展“农家乐”与时下正在进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浙江省已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海岛地区的“农家乐”项目。

五、结语

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进而大力开发、推广和规范“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对此,浙江省旅游主管部门也相应提出了“十、百、千”工程。这是我国、也是浙江省首次对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可见,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26).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4

[作者简介]秦波(1981- ),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重庆 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GB080529)和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1-02

农村教育是直接影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重庆要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地区,更是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引下,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找准、用好城乡统筹这颗“指南针”,做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一、研究被试

在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区县(自治县)的农村地区共近50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教师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二、测查工具

采用《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专用自编问卷,共82个项目,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11项)和调查题目(71项)两个部分;访谈提纲是根据问卷并结合实际改编设计而成。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关于教师队伍状况。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加强。(1)入职渠道:主要以上世纪后期学校毕业分配为主(占63.1%),本世纪初通过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数量大(占15%),公招竞聘的仅占3.1%;(2)年龄结构:年龄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3)教龄结构: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学历占51.2%,通过各种学历提高途径使得最后学历大专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实现了学历达标;(5)职称结构:初、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占45%,中级占4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过少(占6%);(6)教师获取最后学历的途径:在职函授、自考为主,通过函授取得大专的占55.3%,通过自考获取学历的占13.2%;(7)性别结构: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对均衡。可以预测,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间(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会有大量教师退休,至少在数量上会出现大量断层。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5

一、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要求

目前,绝大多数的偏远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滞后状况。在经济决定一切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制约了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为此,进一步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要求。

1.符合党的经济政策路线和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

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中,党中央提出了发展三农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大部署和决策;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山区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专项规划,为农村发展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为此,发展偏远地区乡村经济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国家决策部署的政治使命感,是完成政治任务的责任感,赋予重要的政治意义。

2.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任务与内容

建设繁荣富强,特别是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繁荣富强,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指城市的发展或中小城镇的发展,也包括远离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偏远乡村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现实中,把推进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用当前城市出现的繁荣富强来容盖、代替偏远乡村的贫瘠与落后,拉大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差距,是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因此,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建设的繁荣富强,是实现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对于推进全面的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符合当前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城市经济发展已进入空前规模,特别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房地产经济,其发展达到世界前列,超过中国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在这一疯狂和超常规发展掩盖、遗忘的背后,却是日益贫穷落后的偏远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二元差距,改变中国蜂拥城市,遗忘乡村引发的不平衡发展,推进偏远乡村的共同发展是未来中国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推进乡村经济发展对推进中国城乡平衡发展、化解二元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4.乡村自身发展的需要

乡村需要通过政府或社会援助者的帮助,推进自身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改变,步入同城市同步增长的现代化富裕生活,而不是眼望城市现代化生活,自身却陷入原始落后的贫苦生活。这是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现实、最迫切的社会要求。

二、四川眉山乡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状与问题

乡村经济发展主要指远离县城和城镇的偏远地区农村从自给自足生产活动向创新型生产活动转变,从传统原始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农业转变,从传统农家生活向现代农家生活转变的经济活动、经济状况。

1.眉山乡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状

1.1原始农业是主要

全市区县偏远乡村广泛存在着乡村村民依赖着有限的土地,种植着油菜、水稻、花生、红署等小农作物,以农家院为依托养殖着猪、鸡、鸭等家畜,形成原始农业为主要耕作的生产活动。只有临近乡镇的乡村交通发达、便利,产业调整活跃,这种状况在相对减少。比如,洪雅县个别偏远地方乡村以奶牛和茶叶进行产业调整,以野菜、野生植物为市场取向;东坡区广济乡在产业调整下以农家乐为市场取向,突破了原始农业的影响。与其相反,青神县的柑具有产业规模,增加了乡村民众部分收入,但没能扭转山区农民仍然束缚于原始农业局面。整体看,眉山偏远乡村原始农业仍然占着主要地位。

1.2劳动力过度流失

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偏远乡村农民守着三分田、三分地,富不了、饿不死;而城市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将大量农村劳动力吸引到城市,造成偏远乡村的90%以上轻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95%初高中、大中专学生学业后离弃乡村,投奔城市,即使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回归村里。导致能改变原始农业耕种和进行农村耕种的技术创新、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种养技术的劳动技能人员和新生劳动力缺乏;甚至造成以家庭为主体的原始农业耕种后继无人的局面。

1.3致富项目远离市场

一些诸如草莓、葡萄、大枣、猕猴桃、山核桃、梨、桔子类等新型产业品种被引进偏远乡村,但生产后的产品远离交易市场,产品不是被践卖,就是荒弃山野,没有形成产供销的新型产业链和公司加农户的产业运作机制;其次是一些新引进的农业产品项目在初期受市场拉力吸引,受到市场青睐;后期因技术缺乏支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挫伤村民发展信心。

1.4土地荒废严重

在劳动力过度流失下,家里没有劳动力,通过临时雇用劳动力或将外出的劳动力召回,导致劳动力投入成本增加,劳动力投入在土地上的收益远小于外出出卖劳动力。于是,偏远乡村出现放弃土地还不如荒废土地现象非常严重。

2.眉山乡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交通制约是瓶颈

偏远乡村在发展新型产品后,交通不便制约新型产品成果运输到外界,致使新型产品远离交易市场,挫伤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村民开发新型产品的欲望。交通不便表现为,一是缺乏乡村道路;二是乡村道路质量低劣,不具备节约成本的运输功能,个别还成为运输的危险设施。由此,交通状况成为阻碍偏远农村新型项目发展,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2.2资源利用无效率

在偏远乡村,劳动力流失造成土地资源荒废严重;农民在取水困难的同时,节约用水、环保用水意识缺乏,形成对水资源浪费严重;现代技术推广应用不到位,农民普遍不懂得如何利用高效、便利的日光资源;对农作物废弃物除了用作燃料或饲料,就地深处理缺乏,形成农作物废弃物污染环境严重;施肥和投放农药不当,污染食品、土壤、环境严重。

2.3项目技术支撑问题

致富项目选择不当、跟不上市场发展或缺乏市场预测,缺乏生产新型产品技术的持久支撑和公司加农户的产业链运作机制,成为挫伤偏远乡村生产和创新生产的问题之一。诸如,青神县柑之乡,东坡区脐橙之乡等特色产品,因技术创新支撑缺失,导致产品难以持久巩固、占有市场,又因公司加农户的产品销售、深加工后劲缺失,目前市场竞争力已呈现逐渐衰迹。此外,致富项目不适应当地环境造成致富失败等问题也存在。比如,仁寿的一些偏远乡村就不适应养殖奶牛,盲目引殖引发失败。仁寿县原团结乡过去引入的波尔羊,因后期支持不到位,最后失败收场。

2.4政策资助太缺乏

有针对地资助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特别是农村农业补贴缺乏。个别地方还出现资助搭车,增加农民负担现象,即政府资助60%、村民要自贴40%。导致政策资助过程中被层层剥皮,实际到位的资助已起不到作用等现象;导致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惠民政策资助在形式主义操纵下被胡弄落实。

总体看,眉山偏远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状况是:缺乏新型产业链和公司加农户产业机制,缺乏新型产业技术支持和创新型人才;由缺乏创新的自给自足小型生产为主,伴随传统原始农业、传统农家生活,形成狭隘的市场目标主体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活动。

三、四川眉山乡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建议

1.眉山乡村经济发展机遇

1.1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发展机遇

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以城市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为依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及以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产业为基础作为原料深加工的第三产业发展。眉山作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构成部分,其偏远的乡村经济发展在远离城市和工业园区发展中,毗邻这样的发展而蕴藏着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是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战略的拉动效应机遇。眉山被纳入成渝经济区域规划发展,又被列入天府新区发展内。成渝经济区是由成都和重庆两个大城市构成的新型工业发展经济区;天府新区是以新型产业为发展龙头的经济发展区。天府新区是成渝经济区的重大战略中心。眉山被纳入和列入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标志着眉山进入了新型工业发展区域和新型产业发展时代。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战略的拉动效应,一方面体现为拉动眉山进入新型工业地区,拉入眉山跨入新型产业时代;另一方面体现为以成渝经济区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发展规划和天府新区为龙头的新型产业项目,拉动眉山进入新型工业规划和开发新型产业项目,同时,通过新型工业规划发展和新型产业项目发展,拉动眉山的第一产业项目同第三产业深加工的发展。二是毗邻战略影响机遇。根据毗邻战略理论,当一个不发达地区或贫困的内陆地区,如果它毗邻着发达地区或富裕的沿海地区,则它会受到发达地区或富裕的沿海地区发展影响,从而拉动自身的发展。眉山毗邻发达的成都地区,因而,眉山的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都受到成都地区的发展影响。特别是作为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轴心的成都,其发展将是突飞猛进。这种情况下,毗邻成都的眉山也将受到影响,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2“十二五”规划发展机遇

“十二五”规划将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摆到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最重要任务;将农业发展重点放在加快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将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三农”发展的战略举措;将推动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重点;将推动全民创业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源动力;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农村社会建设的主攻目标。

1.3社会主义建设及其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机遇

目前,眉山已开始在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这是眉山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行动,对偏远乡村的发展形成大好机遇。具体可以体现以下方面:

一是改变居家环境。新农村建设将改变农村居住生态化、交通便捷化、生活现代化、资源无污染化方向发展,形成“十二五”要求的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景象。二是改变耕作方式。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土地集约化;加快农业技术引用,走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耕作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步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三是缩小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在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宜居建设和耕作制度转变中,受现代新型生产、生活工具和信息技术影响,农村在居住、生活、生产方面都将缩小同城市的差距。有利于抑制农村人员向城市转移居住,抑制城市高房价;或受城市高房价的抑制,在新农村建设拉力下抑制乡村人员向城市转移。同时,偏远的无污染现代生态家园建设具有吸引城市居民返回乡村的吸附力,有利于形成山区生态休闲走廊。

2.眉山乡村经济发展建议

2.1加快水电气基础资源的自然生态建设

偏远农村蕴藏了丰富水电气等基础资源。这些生态型的自然资源在新型技术的利用与开发下,用于乡村改善生产、生活建设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同时,又具有保护乡村生态建设的作用。

一是利用太阳能技术。目前,欧洲等发达地区的乡村都大量转向太阳能的利用与开发,许多太阳能设备来自于中国生产和出口。为改善中国乡村发展,可以采取企业引导,政府适当补贴方式推行乡村太阳能使用技术,改善偏远乡村用电难、用电成本过高等问题,从而改善乡村产生和生活状况;也有利于社会节能、效能建设。二是节约保护用水。乡村靠天吃饭,雨水过多成灾;雨水过少,也成灾。要就地做好农田的导水和蓄水,防止水污染;要保护好饮用水,做好污水排放;要节约用水、清洁用水、循环用水,引用现代技术改善用水设备设施。三是开发利用沼气。做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沼气技术在眉山农村都有推广应用,但普及率不高。究其原因有其成本过高问题,也跟乡村民众认识有关;还有跟沼气的生产技术有关。要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村使用沼气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户户使用沼气化。

2.2破除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道路设施建设

眉山的村村通乡村道路建设率非常高,但许多村村通道路只是形式主义的道路相通。因为有的路基不到2米、十分狭窄,道路弯曲、不能耐用,造成道路无法错车、较大的车无法进入,用于简单的生活还能勉强起到作用,若用于支持经济发展,这样的乡村道路不但难以起到作用,而且还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路通而不实,容易形成道路杀手;另一方面,路通只是形式上的事实,这种既定事实却阻碍民众重新投资修路或开辟新建道路。就如眉山的106线,可以原地维修,却制约了另外开辟新建道路的既定事实。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乡村经济的发展必须由宽敞的大公路、安全的公路、结实的公路建设做支撑,才能将乡村的产品运输出去,将乡村建设需要的物质和人脉运输进来。目前,这样的道路建设在区县个别乡村已实现,要推广到其它山区乡村有一定困难。对于资源丰富的偏远乡村,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对公路建设的理念。修通不等于有发展,要修得有经济发展的实际价值。否则,即使修通不合格、不标准的公路,反而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3以现代田园生态家园为主的特色经济建设

在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的拉动效应和毗邻战略影响下,眉山乡村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发展机遇:一是为两区新型人员供给休闲走廊,走现代田园生态园建设;二是为两区新型人员、新型产业供给大量农副产品、第三产业深加工需求的农业原料,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此,眉山乡村经济发展以现代田园生态家园为目标进行特色经济发展,不但是现代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效应,也是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的建设要求。

一是保护耕地,创特色家园。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使远离污染、生态环境优美、农副特色产品丰富的乡村,被外界吸引和追逐。保护偏远乡村耕地不受污染,推进劣质土地退耕还林,维护生态建设;调整农业特色产品的产业结构,形成诸如坚果、野菜等特色产品,为建设现代特色家园,形成田园家园、田园风光、田园休闲,构建和夯实田园农家乐、田园休闲走廊发展的特色经济基础。二是就地取材,维护生态。偏远乡村要按照城市化发展标准,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做到用水、用电、用气自给自足;必须做到厕所、厨房、牲畜的三改,确保生产生活卫生健康,生活环境优美。三是夯实基础,构建保障。现代社会是四个车轮社会,偏远乡村要成为农资产品的生活中心,要成为民众热爱的现代生态家园,必须要夯实道路建设,不能让道路建设成为制约生产、生活的瓶颈。

2.4以项目为优势的特色乡村经济建设

项目就是市场。要围绕偏远乡村自身特色优势打造项目,拓展乡村经济发展。

一是稳固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是党和政府新时期针对农村发展推行的发展策略。在政府主导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具有合理的发展趋势。不过,在现实中的偏远乡村能否做出一村一品,做大做强一村一品,首先要把一村一品建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链;其次需要村民的坚持和相关部门的持续支持和对产品的技术创新支撑,更需要调整产品对市场的持续适应。否则,产品不适应市场或被市场逐步淘汰,不但一品失败,更挫伤村民的信心。青神县柑之乡,东坡区脐橙之乡地位及品牌优势就因为产品创新能力减弱和公司加农户缺失而逐渐丧失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二是开拓特色项目。全市区县偏远乡村因所处地形地貌的不同,栽种、耕种作物,养殖、种植产业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与差异。因此,稳固一村一品建设中,结合偏远乡村劳动力不足,鼓励和支持村民利用自留地发展适合当地土质、气候的投入低、产出高的新型特色产业。比如,中药材、特色坚果,特色养殖等。三是发展科技农业。确保家庭为主体的村民自主耕种、自主经营,将科技农业方式融入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中,引导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从产量提高,节约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投入,耕作方式简单化,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实现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型。

2.5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合作经济建设

以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新型产业为契机,推进跟农业相关的新型产业为纽带,形成农户是生产对象,公司是深加工,市场衔接目标,实现新型合作经济建设。

一是公司加农户。借鉴眉山泡菜产业形成的公司加农户实例,针对眉山偏远乡村拥有资源的不同状况,可以深入推进蔬菜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水果深加工,中药材深加工,林业深加工,养殖深加工,豆类和根茎类食物深加工等形成的公司加农户产业。比如,仁寿县中部浅丘地带可以走林业和豆类、根茎类食物等深加工;仁寿深丘地带可以走中药村、林业等深加工。根据其它区县偏远乡村自身土地特色、自然环境状况和交通状况,开发投入少、成本低、污染小,有利于生态家园建设的公司加农户项目。二是集约经营化。以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发展为契机推进偏远乡村农业走集约经营化。集约经营化主要是指将偏远乡村农户拥有的土地资源租让给租用方即土地流转给租用方,租用方实现以农业项目为生产的集约经营。集约经营化有利于乡村农户获得资源出租出让金,同时可以优先被租用方雇用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收入。对于农户担心的自身生产生活问题。口粮方面,可以由租用土地方按国家供应标准按人口按月或按年提供定量补助;农户可以利用剩余土地实现少量蔬菜自种自给,可以饲养少量家畜自给自足。集约经营项目可以是中药村、林业、野菜、水果、茶叶、养殖、种植等方面,也可以是生态旅游开发等。

2.6以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在眉山全市区县展开。对偏远乡村的发展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6

“邮乐购”是邮政部门为了贯彻国家富民政策,依靠邮政专业网点优势,凭借邮政部门社会影响力及服务性,打造的服务于人民的公共服务平台。“邮乐购”在最初阶段需要凭借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全面发挥邮政优势为电商发展提供设施支持,同时与各大线上网购平台及线下零售市场相结合,推动“邮乐购”通过农村电商网络平台获得发展;期间,邮乐购为了能够提升农产品营销效率,促进自身现代化发展,利用农村邮政网络优势、农产品经营产业及销售渠道,与农产品领军企业及销售渠道建立合作关系,树立领军企业及营销渠道协同发展的市场局面。2016年,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竞争激烈,“邮乐购”在竞争大军中独树一帜,走在全省电商前沿。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下,加强优化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企业合作力度,形成大众配送规模,是当前电商及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需要快速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贵港市电商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基于贵港市自身特点提出优化策略。

1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1.1农村发展现状

1.1.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港市常住人口大约为431.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大约为215.8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大约为215.82万人。近年,乡村户数、乡村总人口及从业人数逐渐呈现上升趋势。1.1.2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十三五”以来,贵港市关键性经济作物产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推动农产品经济不断发展。2020年贵港市粮食产量高达146.8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大约为311.4万亩,水稻产量高达122万吨,全市粮食产值超过47亿元;全年水果产量高达50.56万吨,年末果园种植面积超过103万亩,水果及果园种植面积同比增长分别为15.8%、3.3%。近五年,贵港市农林牧渔等产业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值超过4%。综合来讲,贵港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使农村电商业发展具备一定自然优势。

1.2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1.2.1电商综合发展状况2019年,贵港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全面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全市电商成交额超过13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1%。电商产业快速壮大。2019年,贵港市简易家具、电子信息、运动服饰以及生鲜水果、旅游等产业电销成交额均高达亿元以上。全市通过第三方平台创建的跨境网络营销商户超过80家,跨境电商境外成交额超过2亿元,其中,简单的木制品及工艺品的销售总额分别超过2000万元、1600万元不等。电商扶贫获得明显效果。全市商务机构联合企业设立“京东———贵港馆”以及“贵港扶贫市场”等平台,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富硒农产品,开拓农产品营销途径,主打百香果、红薯以及白玉甘蔗和沃柑等“网红”农产品,仅这四种农产品全年网络营销额度超过8000万元。以上情况均体现了贵港市电商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逐步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是促进广西消费增长、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动力。1.2.2农村物流发展状况当前,贵港市农村物流产业逐渐从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过渡。首先,主流产业多样化发展。主流产业由快递、仓储、邮政以及运输等方面向加工、生产及流通方面拓展,特别是向农产品深加工至营销方面扩张。从当前阶段贵港市农村物流发展现状来讲,农民及农业生产机构是主要生产力,乡村供应及营销物流规模较大,比如农产品批发、经销合作产业等。其次,政府持续向乡村物流提供支持。中国快递行业规模始终排在世界首位,广泛覆盖全国各个村镇。贵港市与其他地区制定战略合作目标,希望通过互相扶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等方式,促进在网络规划以及项目建设和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管理及电商等范围内的合作,协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最后,物流产业与农村经济现状之间出现冲突[1]。社会现代化发展及服务通过物流产业得到体现,贵港市乡村经济呈现出自产自销的态势,不符合农村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一则自产自销的发展定势造成贵港市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服务性能有待提升;再则,农产品加工无法形成一定特点,不能有效促进乡村物流产业市场开发。

2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遭遇的瓶颈问题

2.1乡村群众参与电商观念有待加强

乡村群众人员结构存在一定复杂性,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农村地区很多居民是留守儿童及老人,虽然部分地区有青年人群居住,不过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处于初高中阶段。尽管网络宽带已经广泛普及,但是基本用于看电视及玩游戏,网络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发挥经济效用的机会渺茫。农村群众受自身观念及受教育程度影响,对于网络交易、电商等概念缺乏认识,对于信息科技及网络了解不够深刻,通过电子商务完成购物的观念及操作能力有待提升,无法充分认识电商对于农产品外销及工艺品下乡等网络平台的作用,潜意识只认可传统的实物交易模式,对于新兴的网络交易较为陌生,致使乡村群众参与电商的观念有待加强,使乡村地区的电商物流受到很大影响。

2.2乡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国内乡村电商起步较晚,物流产业严重缺乏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运保管、道路运输等设备均无法使电商物流需求得到满足。此外,乡村各个村落较为分散,特别是新疆、以及青海等牧区,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公路通达,更遑论建设乡村物流快递站点[2]。很多电商及快递企业在此类偏远山区成立的快递站点通常只能到达县、乡、镇一级,很难实现“村村通”的服务目标。与城市成熟的物流产业相比,乡村电商物流当前需要完善道路、储运、保管、通讯及网络等基础设施,即使实现邮政通讯的行政村,其他自然村仍需要自行寄取货物,使乡村电商物流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3乡村电商物流成本要求过高

国内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兴起时间不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很多电商及物流产业服务站点通常只在县及乡镇或者经济发达的乡村出现。再有,农村地区村落及人口过于分散,快递收寄站点存在一定距离,同时交通不够便利,使农产品网络交易受到很大限制,从而造成物流配送时间及成本消耗过高。很多快递公司对于农村订单缺乏接收意愿,并且乡村物流发展速度较为迟缓,使农产品竞争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导致乡村地区的电商推广受到很大限制,成为当前乡村电商物流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与国际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国内农产品物流环节消耗量已经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近28个百分点,物流消耗成本占农产品总成本的30%左右,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物流损耗仅占总成本的3%,由于差距过于庞大,使得国内农产品市场近95%的电商处于亏损状态[3]。

2.4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国内宽带战略的逐渐强化,网络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不过乡村地区互联网覆盖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不同,发展状况也存在差距。相较于城市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程度,乡村网络速度、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安装、运维等环节均有较大差别。当前,乡村推广电商物流需要网络信息化技术给予支持,由于受地理环境、运输条件、网络科技及专业人才等因素制约,电商运营网络产生意外状况时,无法及时得到维修,使得网络交易无法正常进行,特别是具有较高时效性要求的生鲜农产品交易。再有,很多乡村群众严重缺乏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基本需要利用移动通讯或社交传播等途径知晓市场信息,网络交易量较为零散。乡村现阶段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无法为交易双方提供有效的主体信息或者存在信息不对等现象,极易错失农产品最佳交易时间,使得物流配送及储运等相关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3破解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瓶颈的有效路径

3.1在农村范围大力推广电子商务产业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无法充分了解乡村电商产业,对于电商的参与意识有待加强,传统实体交易理念根深蒂固,参与电商网络交易仍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过渡。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大乡村电子商务传播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乡村标语/标牌、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倡电商经济发展优势,强化乡村群众参与电商模式观念。首先,利用新媒体进行专题报道,邀约各大新闻媒体、报社等具有权威的机构,针对乡村电商发展优势进行专题报道。其次,张贴标语标识,充分利用条幅、LED显示屏以及移动广告车等宣传途径,广泛传播电商知识,为乡村群众打造电商服务环境。最后,发放宣传资料,在乡村、集市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安排宣传咨询窗口,为乡村群众提供电商知识专业咨询服务。

3.2快速优化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

农村地区受通讯、运输等基础设施环境影响,农产品加工、质量检验、储运、保鲜及包装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硬件设施建设不足使得乡村电商、物流发展及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所以要求工信、交通、农业以及邮政等政府机构和电商及物流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电商物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乡村电商物流服务体制,推动乡村电商及物流产业健全发展。首先,快速建设乡村通讯基础设施,加快光纤网络普及范围,推动通讯网络提速降费,快速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网点免费网络覆盖面积。其次,应该提升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发展速度,政府在生鲜农产品物流、质检、冷链、储运以及包装等环节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再次,邮政机构及其他民营物流企业应该强化服务设施及系统共享力度,迅速加强农村物流网络基站建设,加设农村快递网络站点,缩减物流成本。最后,交通运输方面,政府应该加强输运硬件设施维护力度,优化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环境,提高农产品运输质量。

3.3建设县乡村三级乡村电商物流服务系统

发展乡村电商物流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农村综合业务量及消费群体不够集中,物流企业通常仅在县或者乡镇地区布置网点,顶多在行政村设置便民服务网点,很难使大部分自然村的物流需求得到满足[4]。为了能够有效降低乡村电商物流网点的建设成本,需要交通、物流产业、网络营销及邮政部门相结合,构建乡村电商物流产业服务系统,发挥县级区域优势,展示“多站合一、服务通网、网络共享”的强大优势,协同建设网络营销、专业培训及服务的综合渠道,探索符合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农产品储运、生产、包装以及营销过程中提供助力,促进乡村电商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推动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具备综合性能的乡村电商物流服务机制,降低农村消费群体收集营销信息、储运损耗、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压力,避免中间环节成本损耗过高,压缩物流运输周期,确保农产品营销渠道通畅,保障农产品新鲜度。

3.4提高乡村电商物流信息化水平

农村信息网络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市场信息传播速度也较慢,基本需要依靠移动通讯及人际关系获取市场信息,使得农村电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严重干扰。首先,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关联机构融合、对接,利用“互联网+农业”为农村电商物流产业提供支持,推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实现统一管理。其次,基于农村电商物流建设需求创办专业网络平台,用信息流引领资金、人才、产品及技术等重要因素,突破乡村物流信息迟滞性缺陷,发挥“互联网+物流”在市场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优势,通过物流信息数据库,及时公布及接收农产品营销、储运及物流等相关信息,追踪产品信息,提高物流产业服务水准及储运效率,最大程度保证物流速度及农产品新鲜度。

4结语

202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到,“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开拓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同时促进农业供给侧创新,培养乡村新动力的主要动能。为促进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政府陆续推出和电商物流有关的发展策略,并提供破解途径,为推动乡村电商物流产业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廖瑜婷.漳州出台推进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四条措施[N].闽南日报,2021-12-08(002).

[2]岳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六曲河镇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06):93-94+104.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7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8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多年,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以及经济阶梯式的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是在经济发展背后,各种社会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不同地区、不用职业间的经济利益得到重新分配,社会分层显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这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城乡收入分配中的焦点问题。

一、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化特征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整理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0年到2009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

整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正在不断增加的,但是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从以上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同期相比,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0元,是同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2倍,到了2000年,虽然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所增加,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却只有2253元,仅相当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的35.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较2000年有了大幅的提高,达到了17175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也有增长,也提高到5153元,但是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却相差甚远,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了3.4倍,而且还在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大家所公认和有目共睹的,但是贫富差距的逐年拉大也是不假的事实。国际上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其值在0-1之间,数值越高表示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高,0.4为警戒点。结合我国多年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值,并且呈上升趋势。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3-0.4的正常状态,但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有分析指出中国有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其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国家之一[5]。有数据表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而我国实际的城乡收入之比为6倍左右,这一比例已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水平。需要补充的是若排除城乡居民的一般收入外,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福利和医疗,以及各种保障机制,那么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将会变得更大[6]。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现实原因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虽然近年来农村人口的数量在逐年下降,但是我国农村地区依旧存在着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1949年新中国刚建立时,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由当时的内外环境和国际形势对国家十分不利,为了使国家经济能够恢复,使国家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上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常年国家对农业一直投入不足,再加上我国对现有农业设施的管理和经营存在缺陷和不完善,导致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不仅限制了大规模发展我国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同时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阻碍了城乡间收入差距的缩小。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转移,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变得非常的典型。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不均衡的,国家将经济重点放在大力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工业,而在一直以来技术都十分落后的传统农业上投入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于是在我国就出现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技术落后的农业同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实施城乡分割的两种户籍制度,农村采用农村户籍管理,城市采用城市户籍管理[9]。这就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公平公正对待,很多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使得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各种原因中,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一直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是相当低的,和城市相比,我国目前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旧不成体系,存在很多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10]。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绝大多数也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其正当的合法权利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享有。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难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很多地方没有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加上上学所需的各种学杂费,更是加重了农民工经济上的负担。

(四)政策上重工轻农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以农支工,以乡扶城的两步走策略,首先重点发展城市工业化,然后再去发展农业。具体来说,国家在资金资源的投入都是偏向于城镇发展,在农业投入上则相对较少,以延缓农业发展为代价,换取工业化的迅速建立,然后再以工业化来带动农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使得城乡间的差距日益拉大,特别是在居民的收入上出现了很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等现象。

(五)农村劳动力自身原因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统计[14],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和在乡镇就业的农民工已经超过2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普遍不高,同时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技术成分低的工作,于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于我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面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应对,尽早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防止差距进一步扩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多年来我国所面临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逐渐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整,促进城乡间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的一体化,改变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相互促进,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上享有同样待遇和实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计划和目标,并且充分考虑到农村未来的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资源配置,保证农民素质的提高,确保农民收入增加。

此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更要突出我国大力推行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重点的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发展农村产业、居住、交通、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努力实现城乡空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16]。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发展格局,从根本上消除城镇与农村的界限,立足区域空间范围,明确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定位,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周边小城镇为纽带,以农村发展为基础,促进城乡相互依托,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科学合理的布局城乡间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城乡间优势互补,保证城乡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的梯度转移。同时,政府也要像抓城镇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重点抓农业领域发展,用城镇现有的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快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二)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政府要有切合实际的举措,积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解除户籍限制,使广大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时得到公平公正对待,使他们不因为户籍原因而得不到自由迁移的权利,允许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全国各地自由选择自己的居住和工作地点,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使全体公民在户口身份上完全平等。户籍改革能否切实推行,主要问题不在户籍管理制度,也不在公安机关,关键要看相关制度、相关部门是否能配套改革。只有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真正一视同仁,不分地区不分户口,才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真正意义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落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时,其着眼点要放在大力提高农业产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其次,还应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对农业企业采取扶植政策,促进我国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支柱型龙头企业。此外,在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中,也应逐步建立保证农民收入保障机制,合理提高农产品价格。在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依靠城市强大的工业基础,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有利条件。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大城乡改革力度,消除体制,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的局面,保障农村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四)坚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据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统计,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比城镇居民低3年,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中人口中占75%。农村居民由于缺乏系统的生产指导和相关知识,生产效率一直低下,付出的劳动多,收获却很少,所以收入状况一直难以提高,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要真正改变这种处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由粗方式向集约式发展,这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物质资料及劳动力数量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大都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以至于城乡间的发展差距日益拉大,难以缩小,农民的收入状况也难以改观。因此,必须彻底转变依靠廉价劳动力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传统观念,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政府应积极开展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组织广大农村劳动力及青少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生产知识,提高农民就业及创业能力,为我国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力。此外,政府也应该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为今后农业发展和改革提供高素质后备力量。唯有这样,才能为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摆脱城乡收入差距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18]。

(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面对我国广阔的农村区域,要想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现状,目前国家在农村建设及农业生产上现有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我国农业逐步向着区域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全面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给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逐步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的生活状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19]。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力度,积极推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此外,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以及农民农业生产的成本收益问题也应该的到国家的保护,已保障农民收入的切实提高。由于农村品价格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收入状况,所以必须要稳定农产品价格或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可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规定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及其波动幅度,也可采用其他经济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水平。所以,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使农村的公共设施普遍增加,服务农民,并将农村公共产品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

对农业的投入可将范围扩大到财政投入,信贷投入,以及对涉农企业的扶植方面进行,也可适当提高对农业的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蔡文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4):27~28

[2] 李亚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156~159

[3] 王栋.城乡收入差距形成机理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09,(35):12~14

[4] 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特征及其地区差异[J].三农问题研究,2009,(19):31~32

[5] 马瑞.浅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的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8~21

[6] 郑群峰.从城乡投资差异视角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J].海南金融,2010,(3)

[7] 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应[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71~77

[8] 张君冠.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及其影响[J].新闻世界,2009,12~13

[9] 章海沙.从经济危机看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经贸导刊,2009,(16):39

[10] 谷军,康琳,陈荣荣.北京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1):98~103

[11] 黄素心.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J].学术论坛,2009,(8):136~139

[12] 张菲,赵凯.陕西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9~53

[13] 周云波,高连水,武鹏.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1985-2005[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5):38~43

[14] 戴薇.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三农经济,2010,(9): 62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9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17-04

1 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靠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产业和农耕体验的休闲农业产业,农村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产业的依托,两者都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能够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当下,对于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分析研究,基本上都是将这两者分开研究。到目前为止,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丽乡村的研究成果尚少,但仍然缺乏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实际分析,尤其是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方面的研究。在休闲农业快速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及有关地域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根据与决策参考。

2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机理

2.1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协同关系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内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两个系统作为个体存在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两者的协同关系是一种优势的互补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休闲农业保证发展。贝塔朗菲作,对系统观基本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从研究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1+1>2”[1]。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就是两个有机组合整体,两者的协同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2.2 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2.2.1 环境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工作是处理农村突显的环境问题,其中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和人文居住环境的改善。绿色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开发休闲农业的核心,它保证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旧乡村改造,对村庄的道路、房屋和公共用地进行换面升级,有助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居住环境健康化。

2.2.2 物质方面 美丽乡村中对农村道路美化、建筑包装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能为休闲农业产业提供一个坚实的依靠。乡村自身具有的特色农产品、田园景观与农业本身等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将实现产业的融合,使乡村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更加牢固,使之成为休闲农业的助力,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2.2.3 文化方面 美丽乡村虽然是旧农村改造,但要保留核心的文化内涵,显示乡村的文化魅力。休闲农业正需要这种魅力,提升产业的内涵,让游客体会农耕文明。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非温饱支配投入增加,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乡村文明得到提升,可为休闲农业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2.3 休闲农业开发促进美丽乡村发展

2.3.1 经济方面 美丽乡村的发展不仅是实现环境美,更重要的是让村民获得收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具备了传统农业产业所没有的优势,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对农村、农业资源加以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业的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并加以延伸。同时,可推动农村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附近农民的就业和创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强农村的经济综合实力,促进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2.3.2 规划方面 休闲农业的开发规划遵循科学、可持续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美丽乡村的乡村改造过程中,遗留的旧建筑与荒地,休闲农业能够科学地对其进行规划与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增添了农村景观中的创意点,整体上使农村景观更加协调,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对于安全、娱乐和服务等休闲产业方面配套设施建设,使美丽乡村基础系统更加完善。

2.3.3 人文方面 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村民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互动,休闲农业的受众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在参与农业休闲娱乐活动的过程中与村民接触交流,有助于提升村民眼界,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语言表达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休闲农业运用乡村文化开展活动,有助于传统农业化的继承与创新。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厦门是沿海经济开发特区,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厦门的行政区域划分6大区域,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各区基本概况详见表1)。

3.1.1 区位交通发展状况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离不开区位交通条件。公路建设方面,厦门市推动全市一体化发展,完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大区域基础交通设备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城市快速道路为核心,经过县乡、镇道路漫延成交通体系网。铁路建设方面,厦门市完成对铁路基本资金投资10.12亿元,健全铁路系统。航空运输方面,共有42家航空公司在厦门机场营运,境内外通航城市达到,总共开通航运线境内168条,境外33条。公共交通方面,增加了21条公共交通汽车线,升级改进了60条问题问题线路。全市共有出租汽车相关公司14家,在线营业的计程车5962辆,包括电召计程车200台,出租车行业更加稳定发展。

3.1.2 旅游业发展状况 厦门市的旅游业具有强大的游客市场,而休闲农业的发展跟厦门的旅游市场是息息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业等,从而增加相关产业的收入[3]。所以厦门旅游市场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充足的机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客源基础。(厦门市旅游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详见表2)

3.1.3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状况 厦门市休闲农业从20世o80年代兴起,从“看”到“体验”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制度化与科学化。当前厦门市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都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根据厦门市统计局2016年厦门特区经济年鉴数据显示,全市共有休闲农业项目130个,其中24家休闲农业产业被评为市级示范点,年接待游客总数达到450万人次,收入金额达到4.5亿元。目前设有9个全国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镇和5个乡村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称号。

3.2 数据来源 本文对区域概况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福建省农业厅、厦门市政府、厦门统计局、厦门市旅游局。福建省农业厅的网站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4 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调查分析

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针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厦门市的休闲农业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上升。但是由于投资人与乡村带头人对项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研究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点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对厦门市80家休闲农业项目和60个美丽乡村进行调查,涉及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总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7.78%,根据对问卷数据的整理进行研究。

4.1 协同现状分析 以问卷对象作为参考数据,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时间的不同,导致93.42%的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协同关系。随着厦门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实,一批批的乡村开始投入建设,建设重点主要是落在乡村道路、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配备上,并且由于农村发展意识上的缺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7.5%美丽乡村建设村没有发展休闲农业。

4.2 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发展水平不一 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较长。据调查结果显示,89.47%的休闲农产业业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剩余10.63%的休闲农业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初步完成,所以基础资金成本已经投入,美丽乡村为休闲农业节省成本的优势荡然无存。可见,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两者的互助作用的天平倾斜,影响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

4.2.2 政府引导缺失 近年来,厦门政府出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建设美丽厦门要“共同缔造”等相关政策,有利于推动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但是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调控能力的弱化,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4]。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在市场资源上趋于相近状态,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特征,完全依靠市场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进行资源配置是具有隐患的。厦门市政府机关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开发的政策是分成两个方向进行开展的,缺少两者有机结合的政策。据调查,100%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是有政府主导开发建设,31.58%的休闲农业产业获得政府的资金奖励,两者的安排是独立进行的,显示出政府引导作用的不足之处。

4.2.3 利益分配困难 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有: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政府资源。在动力机制中,“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适合开发休闲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在这种模式中,涉及了3个利益分配主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80.36%的村民的意向是参与休闲农业的经营,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就至关重要,需要为两者搭建好沟通的桥梁,达到利益分配的平衡。

4.2.4 发展意识不足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的重要核心是抓住市场机遇,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建设具有有效性、决定性和执行性。相比之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要考虑到村民意见因素,在这过程中,可能影响发展的速度,阻碍建设的进行。81.58%的休闲农业产业担心村民意识影响到产业发展,村民的发展意识目前来看相对欠缺,具有保守和传统的特征,可能导致错过市场机遇。

5 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对策

5.1 以协同为主旨,提高两者发展的协同水平 首先,以休闲农业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为主旨,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联动作用,解除两者相互限制的问题。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加强两者合作与协同发展,统一管理产业区域内的资源、市场、文化、技术和人才,为强化两者的产业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将相关产业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产业链。再者,将美丽乡村的资源与休闲农业的产品进行合理搭配与创新项目,创造具有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特色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共同制定可持续性的生产标准、服务制度、营销手段等。依靠这样的基础核心,建设规模大、服务佳的产业模式,发挥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的综合性优势,通过驱动因素的协同,实现整体产业的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5.2 以政策为导向,注重对政策的引导和落实 政府政策支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休闲农业开发建立基础条件。休闲农业发展前期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基础设施,减少相关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政府要增加针对两者结合的政策进行完善服务,加强引导作用。在政府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提出措施和奖励时,产业主和带头人也需要对实时政策的关注和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与机会,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参与政策的实施。在政策的施行阶段,针对相关政府工作,做到完成时间短、完成质量高的工作水平,与相关部门协调关系,针对部门功能提出需求,双方进行工作对接,思想交流互动,使政府的政策得到有序开展和实际的成果。

5.3 以合作社为支点,促进利益分配的平衡 建立合作社,成为产业业主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5]。合作社由产业业主代表和农民代表组成,合作社采用透明式经营,保证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合作社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的保留、升级、改造等方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特有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特色品牌。在产业引进方面,合作社应具有合理的管理模式,产业跟据实际情况,合理与科学的规划而引入,减少发展过程中产业混乱,恶性竞争的问题。企业投资由合作社审核接收,安排人员管理和经营。创建一条线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了收费乱象,利益分配问题。

5.4 以人为核心,加强宣传和提升素质 人才队伍建设在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队伍的带动、管理和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驱动力。因为参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农民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一是注重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两者协同发展意识的宣传,依靠对当地熟悉了解的优势,更快投入工作和解决问题。二要引入相关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校人才,强化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学科科学性,完善人才队伍的结构体系。三是创新激励奖惩机制,调动在职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改善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引导在职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提高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总之,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保证人才队伍的有序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4-35.

[2]杜学峰.上海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04):20-23.

乡村农业发展现状例10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98

乡村是一个区域概念,是指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包含集镇或农村。在乡村这个区域系统内包含着经济、文化、生态等丰富内容。而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相对城市而言,发展速度缓慢且不平衡,乡村建设仍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乡村建设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

1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的SWOT分析

11乡村建设发展的内在优势(S)

111农业经济呈现多元化

工业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其经济效益逐渐影响传统农业的分化,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的“精耕细作”向规模化、机械化转变,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农业经济演变成向产前、产中、产后多产业部门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经济的多元化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得到显著提高。

112农民自身有了发展诉求

乡村经济向第二、第三产业并进,“乡镇企业”不断出现,扩大了对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国家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地区自主创业,确保农村经济的有序运行。此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农村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农民逐渐冲破了传统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重新树立了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的新思维,对农村环境、居住条件有了新要求,迫切希望改变农村现状,农民自身对发展农村有新的诉求。

113乡村地区资源禀赋优势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也有利于向乡镇企业输送劳动力资源,优化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乡村地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厚重,开发潜力巨大,可以发挥自然山水风光优势和乡村文化特色,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带动农民增收。

12乡村建设发展的内在不足(W)

121乡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下,乡村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但点少面窄,没有全面铺开,且地域差距大,大部分乡村仍然基础设施薄弱,特别在自来饮用水供给、污水处理、文化、卫生服务设施等方面,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乡村公路建设、乡村能源建设、乡村邮政设施建设、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全国的发展水平差距日益增大。

122乡村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村建设基本上处于农民自由无序的发展状态,村民往往将房屋建在交通干道旁,追求向城市看齐,不求特色、盲目攀比,随意性较大。导致村落景观布局混乱,空心村凸现,乡村建设处于缺乏合理规划的状态。另一方面,现代建筑方式逐渐取代乡村地区的传统住宅,一些地区甚至照搬城市的建设模式,在大片传统农宅重建的同时,一些见证了乡村兴衰历史的古建筑却因为缺乏保护而逐渐衰败,甚至破坏,致使乡村景观的特色渐渐消失。

123乡村建设资金筹措困难

长期以来,乡村经济相对落后,家庭负担大,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使乡村人口素质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文化水平。而有一技之长或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又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加剧了乡村农民素质低的现状,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也受到一定限制。在乡村地区农户之间独立分散经营,农业带来的收入有限,农民本身贫困,想要自筹资金发展乡村经济存在很大困难。

13乡村建设发展的外部机遇(0)

131国家政策的支持

21世纪以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可以给予乡村地区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于扩大就业、增长收入,为乡村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为了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仅2016年国家就颁布了52项农业优惠政策措施,包括r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政策、种植业结构调整政策、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支持政策等。

132农业科技革命的推动

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来势凶猛,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农业正在提质加速,未来农业的发展必然走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此外,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农业科研力量,在多年的农业实践中,研发、推广和储备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为促进乡村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133统筹城乡发展全面铺开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化伴随的工业化、商业化,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有利于乡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掌握现代技术、商业信息的机会。许多农民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乡村,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信息和资本,成为致富的能手,带领村民致富,为乡村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14乡村建设发展的外在威胁(T)

141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农产品市场供应相对宽松,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国家不断地放开了市场,同时也逐步地减少了对国内农产品出口的补贴和保护,农产品的进口市场关税将继续下降。我国农产品正面临国内外市场上双重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乡村地区土地分散经营,没有产生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水平较低,更多的是依赖资本和物资的投入。此外,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使农业发展更加处于不利地位,以农业为主体的乡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142乡村经济发展重工商轻农业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效应明显。但在发展过程中,更看重工商业的比重,有些地方甚至急于推进工业化,盲目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淘汰项目,导致大量农业耕地被占用,造成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日益短缺,这与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相背而驰。另一方面,城市的吸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许多农民放弃了原来微薄收入的耕地,导致乡村地区出现大面积荒田、荒地、荒山现象。

143城乡差距扩大激化了社会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正在不断升温,而与此同时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愈加明显,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的高速发展加剧了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和其他资源的汲取,给我们所呈现的是欣欣向荣的城市高楼景象和逐渐凋谢的空心村。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房价不断上涨,而源源不断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和城市底层收入的人口都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滞后发展,农村人才和资源的流失现象,更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2乡村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发展科技支持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形成科技引领和支撑乡村发展的良好局面,应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未来农业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跟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借助于信息技术与方法,可以突破传统障碍,建立起满足现代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产品需求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2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而目前我国农民多数直接从事着农业生产,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能力有限,这直接制约了我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乡村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科技的投入和农民持续的增收,更需要具有高素质和一定技能的乡村劳动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就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或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农村义务教育、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让有文化素质、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扎根乡村,支持乡村建设,是乡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2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现乡村公路的硬化,完成乡村电网改造,提高自来水的普及率。进一步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垃圾集中处理,坚决控制乡村污染源产生;推进乡村危房整治和新式农居建设,美化乡村建筑,加大绿化,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建筑美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的目标。进一步改善乡村办学条件,推进乡村教育、医疗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尽快缩小城乡间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

24发展乡村特色经济

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生B经济的推动下,回归自然、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趋势,为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广大乡村地区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扶持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今后应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投入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所需劳动力比例逐渐下降,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应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3结论

乡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既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训新型农民;又要不断推动农业经济多元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乡镇企业和乡村特色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和科技的投入增强乡村经济发展活力。“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