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1:13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1

藏书剔除即“将某些图书从基本藏书区中撤出,转人某种辅助藏书区、储存中心,或加以注销”的一个过程,将一部分失去使用价值或利用率很低的书刊撤离一线书库[1],可使留下来的藏书更加符合图书馆的任务和读者需要。

一、常用方法的藏书剔除

常用的藏书剔除办法主要有主观判断法、书龄判断法、使用年限法等,其中主观判断法是藏书剔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馆员按照事先拟订的一系列相关的剔除标准(或准则),凭借自己的经验,直接在书架上剔除文献资料。面对的是知识内容千差万别、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的藏书,运用主观判断法进行藏书剔除的尺度很难把握。

书龄判断法是根据图书年代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可是相同书龄图书的利用率会相差甚远,单纯以年代决定藏书的去留,就有可能把一些有价值的、使用率高的旧书剔除出去,或者留下许多书龄较短、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

文献寿命“半衰期”体现的是知识情报的老化与更新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一线书库藏书剔除的一个参考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量化某一馆藏是否超出其有效使用年限,或着超出了多少,都是很困难的。

调查研究法是开展特定范围(读者、专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它过分注重代表范围内的即时需求,忽视馆藏体系整体的、长远的建设和发展。

滞架时间是反映图书使用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如果大量利用率很低的馆藏文献继续留在一线书库,会增加馆藏的承载负担和经济支出,增加读者查找和获取的时间。但如果图书没有放到规定位置,或者读者没有发现它,那么它自然没有被利用的记录,很可能就被选为剔除对象。

目标比对法是根据资源建设目标进行藏书剔除的一种方法。然而,藏书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这种方法有时会加大滞后的周期。

上述方法从不同角度为藏书剔除提供依据,总体上说是各有千秋。有些时候,单独使用上述方法在时间、人力、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藏书剔除的需要,需要结合目标、摸索更先进、更科学、更合适的藏书剔除方法。

二、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概况

图书馆管理系统,又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自国内图书馆开始运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到目前已经将传统的图书馆业务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管理,从简单的单个模块管理提升到功能齐全和强大的集成系统,使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公共检索等,在一个书目数据库中得以实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全面普及,传统的人工工作逐项逐项地被计算机代替。图书馆管理系统本身从图书馆内部提供信息资源朝着馆际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2-3]方向发展。图书馆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图书的库存数量、种类,以及图书的借阅情况,有助于动态的分析和决策,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藏书剔除

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当前,依托各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跟踪特定读者群,核实电子文献、各种数据库、虚拟馆藏的覆盖面、特色和利用情况。与对口院系、各专业尤其重点学科、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掌握对口院系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学生和教师用书需求。根据入藏、流通、阅览统计,确定反映本馆利用状况的藏书周转基点,研究剔除一部分非本馆特色学科的文献、剔除一部分少人问津的文献,对藏书结构、满足率、利用率造成的影响。传统的藏书剔除工作也可以根据计划进度、一个库一个库、一类一类、持续不断地开展,形成一个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以3~5年为周期的、按主题(或按类别)的藏书剔除制度。

利用计算机很容易列出长期滞架文献的清单,但是要从这几十万条数据中判断出哪些图书应该在这一批剔除的确有困难。况且,判断馆藏图书是否有使用价值,使用频率的高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使用价值的大小同步,滞架书刊中不乏一些内容质量、及其时效性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书刊,不应属于剔除之列。因此必须启用专用的系统,把具体的量化指标限定条件输入计算机,如历年利用率要求、出版时间要求、复本数量要求、外观状态要求、修补次数要求等,其中连续利用率、出版时间、复本数量可以从数据库获得,外观状态和修补次数如果有记录以记录为准,没有记录则认定外观状态正常、修补次数为零。在计算机分类分类平成检索之后,记录符合条件的分类结果,生成一个符合量化指标的表单。面对学科知识千差万别、书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具体藏书,不是用几条原则标准就能决定取舍的,随时都可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须对藏书进行逐类审查、逐种鉴别的,任何僵化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对拟剔除文献进行必要的复审。

对于通过复核的拟剔文献,才可以分门别类交付工作人员把对应的文献逐一从架位上按顺序抽取出来,按顺序集中存放。下架后应设一道复核工序,即由复核人员对下架的剔除文献进行认真核对,以防止误剔、漏剔。同时,对获批下架文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把剔除文献的去向反映到相应的数据库,调整库位,生成新的排架号。

藏书剔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藏书质量,让使用率高的藏书留在一线书库的开架书位上,方便读者取用,提高流通书位的利用率,控制开馆成本。斯坦利J斯洛特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图书馆的核心藏书占该馆现有图书的72~84%时,可以保证满足99%的读者使用需求”,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图书馆将其现有藏书的16~28%图书予以剔除,会对1%的读者需求产生影响。所以储藏剔除不能将剔除文献轻率地抛弃,对尚有一定参考、利用价值的书刊,优先移至贮藏书库,密集排架,以为读者可能产生的特殊文献需求提供保障。通过对藏书剔除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解决,可从藏书是否符合读者群的需求、藏书分类是否恰当、藏书著录是否准确、藏书排架是否符合读者习惯等一个个侧面为馆员改进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利于修正和调整资源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结束语

藏书剔除是藏书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的前提下,依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可为藏书剔除工作提供更客观、更准确的依据,并有效地保障藏书剔除的进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2

因此本人结合开入式图书馆的要求,对MS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SQL语言原理、Delphi应用程序设计,Delphi数据库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学习和应用,主要完成对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模式分析,并由此设计了数据库结构和应用程序。系统运行结果证明,本文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高级管理员三方面的需要。

第一章对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和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并分析了开发图书管理系统所应进行的工作。

第二章对数据库的设计和SQL语言的使用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深入理解数据库应用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学习了具体的开发工具Delphi6.0,对其数据库组件,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等数据库编程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第四章分析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按照数据库设计理论一步一步地给出了系统需求说明书、局部ER图、全局ER图、系统关系模式,子模式,利用MSSQLServer2000建立了数据库

第五章进行了具体的程序设计,具体划分了三类用户的操作权限,设计了了三个操作界面。实现了数据库表的浏览,记录的添加、删除和修改,报表的生成,实现了多数据库表的连接操作,实现了多条件查询和模糊查询,并灵活实现了对不可更新查询结果集的更新操作,实现了主从表操作,实现了密码维护功能,最后,系统还可以导入数据库以对任意同结构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设计充分利用Delphi6、MSSQLServer2000数据库技术的强大力量,提高了编程效率和可靠性。

关键词:数据库,SQL语言,MSSQLServer,Delphi6,

数据库组件,图书管理,窗体,listview组件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绪论……………………………………………………………………1

§1.1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1

§1.2图书管理系统………………………………………………………4

§1.3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6

第二章数据库理论基础…………………………………………………………7

§2.1数据库系统设计及范式分析……………………………………………7

§2.2SQL语言介绍…………………………………………………………………11

2.2.1SQL基础…………………………………………………………………11

2.2.2SQL语句…………………………………………………………………12

第三章应用系统开发工具…………………………………………………16

§3.1Delphi6.0VCL组件的体系结构………………………………………16

§3.2数据库组件介绍……………………………………………………………17

§3.3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18

§3.4MSSQLServer简述……………………………………………………22

第四章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分析…………………………………………24

§4.1应用需求分析……………………………………………………………24

§4.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29

§4.3系统数据库设计…………………………………………………………29

第五章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37

§5.1系统窗体模块组成…………………………………………………………37

§5.2数据模块窗体的设置………………………………………………………37

§5.3启动画面的实现……………………………………………………………38

§5.4用户登录窗体的的实现………………………………………………………39

§5.5用户密码认证窗体的的实现…………………………………………………39

§5.6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40

5.6.1图书查询功能的实现…………………………………………………41

5.6.2借阅者登录功能的实现…………………………………………………42

5.6.3借阅者借阅情况功能的实现……………………………………………43

5.6.4借阅者个人资料维护功能的实现………………………………………47

§5.7工作人员-图书借阅/归还模块的实现………………………………………49

5.7.1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借阅功能实现………………………………………50

5.7.2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归还功能实现………………………………………53

§5.8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实现……………………………………………54

5.8.1图书馆管理员图书管理功能的实现……………………………………55

5.8.2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人员和管理员管理功能的实现……………………58

5.8.3图书馆管理员修改图书类别及统记功能的实现………………………60

5.8.4图书馆管理员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62

5.8.5图书馆维护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62

5.8.6图书馆身份维护功能的实现………………………………………64

5.8.7图书馆借阅者统计功能的实现…………………………………65

5.8.8图书馆统计借阅过期记录功能的实现…………………………67

§5.9系统信息显示的实现…………………………………………………68

第六章结束语………………………………………………………………69

致谢………………………………………………………………………………70

参考书目……………………………………………………………………………70

第一章绪论

§1.1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简介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之前,对开发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应当了解,对数据库的结构、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步骤、开发体系及方法都应当有相当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满足用户长期需求的产品。开发的主要过程为: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把它们转变为有效的数据库设计。把设计转变为实际的数据库,并且这些数据库带有功能完备、高效能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软件邻域研究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产生于60年代,30多年来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大批实用系统。并且,近年来,随着WorldWideWeb(WWW)的猛增及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库技术之时成为最热门技术之一。

1.1.1数据库

如图1.1显示了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组件。数据库由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处理,DBMS则由开发人员和用户通过应用程序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它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用户数据、元数据、索引和应用元数据。

1.1.1.1用户数据

目前,大多数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把用户数据表示为关系。现在把关系看作数据表。表的列包含域或属性,表的行包含对应业务环境中的实体的记录。并非所有的关系都同样符合要求,有些关系比其它关系更结构化一些。第二章描述了一个用以产生良好结构关系的过程,称作规范化。

为了对比结构差的关系和结构好的关系之间的差别,以本文所设计的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图书和图书借阅者关系为例来说明,假若设计关系R1(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这个关系的问题出在它有关于两个不同主题的数据,就是图书借阅者和图书。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关系在进行修改时,会出现问题。因为一个图书借阅者可能借阅多本书,如果某个图书借阅者的某个字段(如联系电话)出现变更,它所借阅的图书记录(可能多个)也就必须变化,这是不好的。因此数据用两个关系表示更好。现在如果某图书借阅者改变了它的联系电话,只有关系(表)user的对应行需要改变。当然,要想产生一个,显示图书名称及其借阅者联系电话的报表,就需要将这两个表的行结合起来。结果表明,将关系分别存储,在生成报表的时候将它们结合起来,比把它们存储在一个合成的表中更好。

user(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

book(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

1.1.1.2元数据

数据库是自描述的,这就意味着它自身包含了它的结构的描述,这种结构的描述称作元数据。因为DBMS产品是用来存储和操纵表的,所以大多数产品把元数据以表的形式存储,有时称作系统表。这些系统表存储了数据库中表的情况,指出每一个表中有多少列,那一列是主关键字,每一列的数据类型的描述,它也存储索引、关键字、规则和数据库结构的其他部分。

在表中存储元数据不仅对DBMS是有效的,对用户也是方便的,因为他们可以使用与查询用户数据同样的查询工具来查询元数据。本文第二章所介绍的SQL语言可以同时用于元数据和用户数据。

1.1.1.3索引

第三种类型的数据改进了数据库的性能和可访问性,这种数据经常称作开销数据,尽管有时也采用其他类型的数据结构,如链表,但它主要还是索引。索引可以用来排序和快速访问数据。下面以本人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的book表为例来说明。

假定数据在磁盘上是按’图书编号’的递增顺序排列的,用户想打印一个按’图书名称’排序的图书数据报表。为此,所有的数据都需要从源表中提取出来并排序,除非表很小,否则这是一个很费时的过程。或者,可以在‘图书名称’字段上创建一个索引,该索引的条目按照‘图书名称’排序,这样,该索引的条目可以读出来,并用来按顺序访问book数据。

索引用于快速访问数据。例如,一个用户只想访问book表中‘图书类别’值为‘01’的那些学生。如果没有索引,则必须搜索整个源表;但有了索引之后,可以找到索引条目,并使用它来挑选所有合适的行。

索引对排序和查找是有帮助的,但要付出代价。book表中的行每次改变时,索引也必须改变,这意味着索引并非随意的,应该在真正需要时保存。

1.1.1.4应用元数据

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第四种数据是应用元数据,它用来存储用户窗体、报表、查询和其他形式的查询组件。并非所有的DBMS都支持应用组件,支持组件的DBMS也不一定把全部组件的结构作为应用元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然而,大多数现代的DBMS产品存储这种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数据库开发人员和用户都不直接访问应用元数据,想反,他们通过DBMS中的工具来处理这些数据。

MSSQLServer2000中就支持窗体、存储过程等应用元数据。

1.1.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数据库系统中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数据库的一切操作,包括定义、更新及各种控制,都是通过DBMS进行的。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把DBMS看成是某种数据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上的具体实现。根据数据模型的不同,DBMS可以分成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等。MSSQLServer2000就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主要是用二维表格结构表达实体集,用外键表示实体间联系。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关系模式相当于前面提到的记录类型,它的实例称为关系,每个关系实际上是一张二维表格。

关系模型和层次、网状模型的最大判别是用关键码而不是用指针导航数据,表格简单用户易懂,编程时并不涉及存储结构,访问技术等细节。关系模型是数学化模型。SQL语言是关系数据库的标准化语言,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图1.1所示,DBMS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设计工具子系统、运行子系统和DBMS引擎。

设计子系统有一个方便数据库及其应用创建的工具集。它典型地包含产生表、窗体、查询和报表的工具。DBMS产品还提供编程语言和对编程语言的接口。

运行子系统处理用设计子系统开发的应用组件。它所包含的运行处理器用来处理窗体和数据库的数据交互,以及回答查询和打印报表等。

DBMS引擎从其他两个组件接受请求,并把它们翻译成对操作系统的命令,以便读写物理介质上的数据。DBMS引擎还涉及事务管理、锁、备份和恢复。

1.1.3创建数据库

1.1.3.1数据库模式

数据库模式定义了数据库的结构、表、关系、域和业务规则。数据库模式是一种设计,数据库和应用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域是一列可能拥有的值的集合。必须为每一个表的每一定域。除了数据的物理格式外,还需要确定是否有些域对表来说是唯一的。

数据库模式的最后一个要素是业务规则,它是对需要反映在数据库和数据库应用程序中的业务活动的约束。业务规则是模式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他们指定了无论什么数据变化到达DBMS引擎,允许的数据值必须满足的约束。不管无效的数据变化请求是来自窗体的用户、查询/修改请求还是应用程序,DBMS都应该拒绝。

遗憾的是,不同的DBMS产品用不同的方法实施业务规则。在某些情况下,DBMS产品不具备实施必要业务规则的能力,必须以代码形式把它们编入应用程序。

1.1.3.2创建表

1.1.3.3定义联系

1.1.4应用组件

数据库应用包括窗体、查询、报表、菜单和应用程序。

§1.2图书管理系统

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各行各业中离不开信息处理,这正是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环境。计算机的最大好处在于利用它能够进行信息管理。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其安全性。

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密切相关,系统的开发是系统管理的前提。本系统就是为了管理好图书馆信息而设计的。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图书馆都是初步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如借书天数、超过限定借书时间的天数)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有的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

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图书馆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由于信息比较多,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工作混乱而又复杂;一般借阅情况是记录在借书证上,图书的数目和内容记录在文件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一长,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图书进行更改就更加困难了。

基于这此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1.1系统所做工作

1)了解应用开发工具的现状

2)DelPHi6.0编程基础

3)MSSQLServer基础

4)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

5)开发数据库。数据库实现的一些功能有

l数据和数据说明的醒目显示;

l多条件的查询、多条记录的检索、模糊查询;

l数据文件某种存储格式导入数据窗体,经过数据完整性校验存入数据库;

l数据库安全性的设计;

l数据库的设计、数据接口、界面的设计。

§1.3本文所作工作

绪论部分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开发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和任务。

第二章介绍了数据库的设计和范式分析,并系统介绍了SQL语言,为设计和理解应用程序做了铺垫。

第三章对系统介绍了Delphi6.0的数据库编程技术、SQL语言在Delphi6.0中的应用、MSSQLServer基础。

第四章分析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并根据需求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划分和细化。

第五章根据第四章的设计结果利用MSSQLServer2000和Delphi6.0进行了具体的应用程序设计。

总结部分介绍了设计体会和编程体会,并指出了系统设计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第二章数据库理论基础

一个成功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许多条件之上的,而数据库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和关键技术。

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库设计分五个步骤:数据库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与加载测试。

(1)数据库需求分析的任务是将业务管理单证流化为数据流,划分主题之间的边界,绘制出DFD图,并完成相应的数据字典。

(2)概念设计的任务是从DFD出发,绘制出本主题的实体-关系图,并列出各个实体与关系的纲要表。

(3)逻辑设计的任务是从E-R图与对应的纲要表出发,确定各个实体及关系的表名属性。

(4)物理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所有属性的类型、宽度与取值范围,设计出基本表的主键,将所有的表名与字段名英文化(现在很多软件能支持中文字段,如MSSQLServer,我就是用的中文字段名),实现物理建库,完成数据库物理设计字典。

(5)加载测试工作贯穿于程序测试工作的全过程,整个录入、修改、查询、处理工作均可视为对数据库的加载测试工作。

要设计出一个好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除满足系统所要求的功能外,还必须遵守下列原则:

²基本表的个数越少越好。

²主键的个数越少越好。键是表间连接的工具,主键越少,表间的连接就越简单。

²字段的个数越少越好。

²所有基本表的设计均应尽量符合第三范式。

数据库的设计中,如何处理多对多的关系和如何设计主键,是两个有着较大难度、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下面我们着重从SQL应用、数据库设计范式和查询优化等方面来分析本课题的系统关键技术和实现难点并加以解决。

§2.1数据库系统设计及范式分析

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获得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这就必须存储和管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组织结构和数据库,使整个系统都可以迅速、方便、准确地调用和管理所需的数据,是衡量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2.1.1数据库系统设计

数据库设计主要是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即将数据按一定的分类、分组系统和逻辑层次组织起来,是面向用户的。数据库设计时需要综合企业各个部门的存档数据和数据需求,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按照DBMS提供的功能和描述工具,设计出规模适当、正确反映数据关系、数据冗余少、存取效率高、能满足多种查询要求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

(1)数据库结构定义:目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有的是支持联机事务处理CLTP(负责对事务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的操作型DBMS,有的可支持数据仓库、有联机分析处理CLAP(指为支持决策的制定对数据的一种加工操作)功能的大型DBMS,有的数据库是关系型的、有的可支持面向对象数据库。针对选择的DBMS,进行数据库结构定义。

(2)数据表定义:数据表定义指定义数据库中数据表的结构,数据表的逻辑结构包括:属性名称、类型、表示形式、缺省值、校验规则、是否关键字、可否为空等。关系型数据库要尽量按关系规范化要求进行数据库设计,但为使效率高,规范化程度应根据应用环境和条件来决定。数据表设计不仅要满足数据存储的要求,还要增加一些如反映有关信息、操作责任、中间数据的字段或临时数据表。

(3)存储设备和存储空间组织:确定数据的存放地点、存储路径、存储设备等,备份方案,对多版本如何保证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4)数据使用权限设置:针对用户的不同使用要求,确定数据的用户使用权限,确保数据安全。

(5)数据字典设计:用数据字典描述数据库的设计,便于维护和修改。

为了更好地组织数据和设计出实际应用数据库,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规范化地重组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规范化表达,这在后面将会具体讨论。

关系数据结构的建立:在进行了数据基本结构的规范化重组后,还必须建立整体数据的关系结构。这一步设计完成后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只待系统实现时将数据分析和数据字典的内容代入到所设计的数据整体关系结构中,一个规范化数据库系统结构就建立起来了。

建立关系数据结构涉及三方面内容:确定关联的关键指标项并建立关联表;确定单一的父系记录结构;建立整个数据库的关系结构。

(1)链接关系的确定

在进行了上述数据规范化重组后,已经可以确保每一个基本数据表(我们简称为表)是规范的,但是这些单独的表并不能完整地反映事物,通常需要通过指标体系整体指标数据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些基本表的各宇段中,所存储的是同一事物不同侧面的属性。那么计算机系统如何能知道哪些表中的哪些记录应与其它表中的哪些记录相对应,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事物呢?这就需要在设计数据结构时将这种各表之间的数据记录关系确定下来。这种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关系一般都是通过主或辅关键词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因为在每个表中只有主关键词才能唯一地标识表中的这一个记录值(因为根据第三范式的要求,表中其它数据字段函数都依赖于主关键词),所以将表通过关键词连接就能够唯一地标识出某一事物不同属性在不同表中的存放位置。

(2)确定单一的父子关系结构

所谓确定单一的父系关系结构就是要在所建立的各种表中消除多对多(以下用M:N来表示)的现象,即设法使得所有表中记录之间的关系呈树状结构(只能由一个主干发出若干条分支,而不能有若干条主干交错发出若干条分支状况)。所谓的“父系”就是指表的上一级关系表。消除多对多关系可以借助于E-R图的方法来解决,也可以在系统分析时予以注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消除这种M:N情况的办法也很简单,只需在二表之间增加一个表,则原来M:N的关系就改成了M:1,1:N的关系了。

确定数据资源的安全保密属性:

一般DBMS都提供给我们自己定义数据安全保密性的功能。系统所提供的安全保密功能一般有8个等级(0-7级),4种不同方式(只读、只写、删除、修改),而且允许用户利用这8个等级的4种方式对每一个表自由地进行定义。

定义安全保密性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a.原则上所有文件都定义为4级,个别优先级特别高的办公室(终端或微机的入网账号)可定义高于4级的级别,反之则定义为低于4的级别。

b.统计文件(表)和数据录入文件一般只对本工作站定义为只写方式,对其它工作站则定义为只读方式。

c.财务等保密文件一般只对中工作站(如财务科等)定义为可写、可改、可删除方式,对其它工作站则定义为只读方式,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只有级别相同和高级别者才能读。

2.1.2数据库设计范式分析

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数据指标体系,是建立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的最重要的一环。一个良好的数据指标体系是建立DB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所建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指标类就是关系数据库中的一个基本表,而这个指标类下面的一个个具体指标就是这个基本表中的一个字段。但如果直接按照这种方式建库显然还不能算最佳。对于指标体系中数据的结构在建库前还必须进行规范化的重新组织。

a.数据组织的规范化形式

在数据的规范化表达中,一般将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称为一个关系(relation),而在这个关系下的每个数据指标项则被称为数据元素(dataelement),这种关系落实到具体数据库上就是基本表,而数据元素就是基本表中的一个字段(field)。规范化表达还规定在每一个基本表中必须定义一个数据元素为关键字(key),它可以唯一地标识出该表中其它相关的数据元素。在规范化理论中表是二维的,它有如下四个性质:

l在表中的任意一列上,数据项应属于同一个属性(如图中每一列都存放着不同合同记录的同一属性数据)。

l表中所有行都是不相同的,不允许有重复组项出现(如图中每一行都是一个不同的合同记录)。

l在表中,行的顺序无关紧要(如图中每行存的都是合同记录,至于先放哪一个合同都没关系)。

l在表中,列的顺序无关紧要,但不能重复(如图中合同号和合同名谁先谁后都没关系,但二者不可重复或同名)。

在对表的形式进行了规范化定义后,数据结构还有五种规范化定义,定名为规范化模式,称为范式。在这五种范式中,一般只用前三种,对于常用系统就足够了。而且这五种范式是“向上兼容”的,即满足第五范式的数据结构自动满足一、二、三、四范式,满足第四范式的数据结构自动满足第一、二、三范式,……,依此类推。

第一范式(firstnormalform,简称1stNF)就是指在同一表中没有重复项出现,如果有则应将重复项去掉。这个去掉重复项的过程就称之为规范化处理。在本文所讨论的开发方法里,1stNF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我们按规范化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表的过程都自动保证了所有表都满足1stNF。

第二范式(secondnormalform,简称2ndNF)是指每个表必须有一个(而且仅一个)数据元素为主关键字(primarykey),其它数据元素与主关键字一一对应。例如,在图l9.7中如果我们将合同号定义为主关键字(其它数据元素中的记录数据都有可能重名,故不能作为主关键字),故只要知道了一个合同记录的合同号,就可以唯一地在同一行中找到该合同的任何一项具体信息。通常我们称这种关系为函数依赖(functionaldepEndence)关系。即表中其它数据元素都依赖于主关键字,或称该数据元素唯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

第三范式(thirdnormalform,简称3rdNF)就是指表中的所有数据元素不但要能够唯一地被主关键字所标识,而且它们之间还必须相互独立,不存在其它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满足了2ndNF的数据结构来说,表中有可能存在某些数据元素依赖于其它非关键宇数据元素的现象,必须加以消除。

为防止数据库出现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数据冗余太大等现象,关系型数据库要尽量按关系规范化要求进行数据库设计。

§2.2SQL语言介绍

2.2.1SQL基础

SQL(StructuredQueryLanguage,结构查询语言)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语言。SQL通常使用于数据库的通讯。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声称,SQL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SQL语句通常用于完成一些数据库的操作任务,比如在数据库中更新数据,或者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使用SQL的常见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Sybase、MicrosoftSQLServer、Access、Ingres等等。虽然绝大多数的数据库系统使用SQL,但是它们同样有它们自立另外的专有扩展功能用于它们的系统。但是,标准的SQL命令,比如"Select"、"Insert"、"Update"、"Delete"、"Create"和"Drop"常常被用于完成绝大多数数据库的操作。MSSQLServer就是用的Transact-SQL。

SQL语言有着非常突出的优点,主要是:

n非过程化语言

n统一的语言

n是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

非过程化语言:SQL是一个非过程化的语言,因为它一次处理一个记录,对数据提供自动导航。SQL允许用户在高层的数据结构上工作,而不对单个记录进行操作,可操作记录集,所有SQL语句接受集合作为输入,返回集合作为输出。SQL的集合特性允许一条SQL语句的结果作为另一条SQL语句的输入。

SQL不要求用户指定对数据的存放方法,这种特性使用户更易集中精力于要得到的结果;所有SQL语句使用查询优化器,它是RDBMS的一部分,由它决定对指定数据存取的最快速度的手段,查询优化器知道存在什么索引,在哪儿使用索引合适,而用户则从不需要知道表是否有索引、有什么类型的索引。

统一的语言:SQL可用于所有用户的DB活动模型,包括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应用程序员、决策支持系统人员及许多其它类型的终端用户。

SQL为许多任务提供了命令,其中包括:

n查询数据

n在表中插入、修改和删除记录

n建立、修改和删除数据对象

n控制对数据和数据对象的存取

n保证数据库一致性和完整性

以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上述各类操作提供单独的语言,而SQL将全部任务统一在一种语言中。

所有关系数据库的公共语言:由于所有主要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支持SQL语言,用户可将使用SQL的技能从一个RDBM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转到另一个,所有用SQL编写的程序都是可以移植的。

2.2.2SQL语句

SQL功能强大,是一种完备的数据处理语言,不仅用于数据库查询,而且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修改和更新,概括起来,它可以分成以下几组:

DML(DataManipulationLanguage,数据操作语言):用于检索或者修改数据;

DDL(DataDefinitionLanguage,数据定义语言):用于定义数据的结构,比如创建、修改或者删除数据库对象;

DCL(DataControlLanguage,数据控制语言):用于定义数据库用户的权限。

DML组可以细分为以下的几个语句:

SELECT:用于检索数据;

INSERT:用于增加数据到数据库;

UPDATE:用于从数据库中修改现存的数据;

DELETE:用于从数据库中删除数据。

DDL语句可以用于创建用户和重建数据库对象。下面是DDL命令:

CREATETABLE,ALTERTABLE,DROPTABLE,CREATEINDEX,DROPINDEX

下面是一个简单SQL语句的例子:

我们使用SQL语句来从Book中检索‘借书证号’为‘000001’的借阅者姓名:

SELECT姓名FROMBookWHERE借书证号=‘000001’

2.2.2.1DDL与DML

数据定义语言DDL:它是用来创建和修改数据库结构的一种语句,包括Create、Alter和Drop语句。

数据操作语言DML:包括数据查询与数据更新。数据查询主要是由Select语句完成,这一点不再赘述。而数据更新所造成的风险大大超过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在更改期内保护所存储的数据的一致性,确保有效的数据进入数据库,数据库必须保持一致性,DBMS还必须协调多用户的并行更新,以确保用户和它们的更改不至于影响其它用户的作业。

用于修改数据库内容的SQL语句主要有以下三个:

(1)Insert,向一个表中加入新的数据行

(2)Delete,从一个表中删除数据行

(3)Update,更改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的数据

Insert标准语法:

INSERTINTOtable_name(col1,col2...)VALUES(value1,value2...)

下例要将借书证号为‘000001’作为一个新的借书情况加入借书情况表OWNER中

InsertInto

owner(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

values(‘000001’,‘00000001’,‘2002-9-12’)

Insert语句还可以将多行数据添加到目标表中去,在这种形式的Insert语句中,新行的数据值不是在语句正文中明确地指定的,而是语句中指定的一个数据库查询。添加的值来自数据库自身的行,在某些特定的状态下,这是非常有用的。多行Insert语句为拷贝数据提供了一种紧凑而高效的方法,但我在自已做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没有使用这种方法,我在系统中是使用循环依照上面的用法来完成多个记录的插入。

Update语句用于更新单表中选定行的一列或多列的值。要更新的目标表在语句中定义,Set子句则指定要更新哪些列并计算它们的值。Update语句总是包含Where语句,而且Update语句比较危险,所以您必须明确地认识到Where语句的重要性,Where语句被用来指定需要更新的行。

标准语法:

UPDATEtable_name

SETcolumnname1=value1

[,columname2=value2]...

WHEREsearch_condition

Delete语句标准语法:

DELETEFROMtablenameWHEREcondition

2.2.2.2复杂操作实现

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归类、汇总、映射、索引、子查询等复杂操作,相应的支持与实现如下:

uGROUPBY方法

GROUPBY子句语法为:

SELECTcolumn1,SUM(column2)

FROM"list-of-tables"

GROUPBY"column-list";

这个GROUPBY子句将集中所有的行在一起,它包含了指定列的数据以及允许合计函数来计算一个或者多个列。

在本人的系统中在显示数据时用到了此语句来对查询所得的内容排序然后再显示。

u组合条件和布尔运算符

以下的SQL语句中就含有组合条件:

SELECTcolumn1,SUM(column2)

FROM"list-of-tables"

WHERE"condition1"AND"condition2";

下面是一个示例:

SELECT身份描述

FROMID,user

WHEREID.身份编号=USER.身份编号anduser.借书证号=’000001’;

这条SQL语句是从user、id表中查找借阅证号为000001的借阅者的身份描述,第三条语句中如果其中有一个条件为假,那么就什么都没有显示。

uUNION子句

有些时候,需要一起浏览多个查询的结果、组合它们的输出,我们可以使用UNION关键字。

第三章应用系统开发工具

§3.1Delphi6.0VCL组件的体系结构

Delphi类可以粗略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组件类,这些组件类通常以某种方式出现在组件面板上,当用户从组件面板上点取一个类的图标后,在程序中就自动生成了该类的对象(非可视组件除外);另一部分是功能类,这此功能类的对象通常出现在程序代码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这些功能类在组件面板上是找不到的。在Delphi中,每一个类的祖先都是Tobject类,整个类的层次结构就像一棵倒挂的树,在最顶层的树根即为Tobject类。这样,按照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思想,就使得用户可用Tobject类这个类型代替任何其它类的数据类型。实际上在Delphi的类库中,Tobject类派生出了为数相当众多的子类,它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通常情况下,如果不自行开发组件,就不必了解整个类的体系结构,只用到类层次树的叶结点就足够了。

这一小节简略介绍一下Delphi6.0中VCL(可视化组件库)组件的体系结构。凡是做过程序开发的人都知道从来没有单纯的数据应用程序,也就是说,数据库应用程序必须和用户界面(可以是图形界面,也可以是命令接口)元素相结合,只讲界面或只讲数据库本身都构不成数据库应用程序,因而用Delphi6.0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就隐含着界面开发。Delphi6中的VCL组件可用图3-1来说明。

组件在Delphi程序的开发中是最显眼的角色。大家知道,在编写程序时一般都开始于在组件面板上选择组件并定义组件间的相互作用。但也有一些组件不在组件面板上,例如Tform和Tapplication(典型的非可视组件)。组件是Tcomponents派生出来的子类,可以流的形式存放在DFM文件中,具有事件和Publish属性。

窗口组件类是窗口化的可视化组件类,在Delphi的类库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在实际编程中,窗口组件类的对象都有句柄,可以接受输入焦点和包含其它组件。

图形组件与窗口组件并列,是另一大类组件。图形组件不是基于窗口的,因而不能有窗口句柄,不能接受输入焦点和包含其它组件。从图8-43中可以看出,图形组件的基类是TgraphicControl,在实际编程中,它们必须寄生于它们的宿主——窗口组件类的对象,由它们的拥有者负责其显示,而且它们还能触发一些和鼠标活动相关的事件。图形控件最典型的例子是Tlabel和TspeedButton。由此可以看出图形组件的功能很弱,图形组件的用处何在呢?其实使用图形组件的最大好处在于节省资源,正是因为它们的功能较弱,所以使用的系统资源就要少。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如果能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大量地使用图形组件,将会大减少程序对系统资源的消耗。

非可视组件是与可视组件相并列的另一类组件,非可视组件在程序运行中是不可见的(除各种对话框组件之外,事实上有人认为对话框组件不能归入非可视组件,应该是另一种介于可视与非可视之间的组件)。

最后要说明一下,常说的控件实际上是一种组件。也就是说组件这个概念要大于控件,控件在内涵上包含于组件中。控件由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提出并使用,而组件是Borland和其它厂商在对Windows控件做了必要的扩展之后提出来的概念,它们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厂商提出的概念。

§3.2数据库组件介绍

用Delphi6开发数据库应用,重点是和各种数据库组件打交道,能和数据库挂钩的组件对象有5种,它们是:Session(数据库会话)、Database(数据库)、Dataset(数据集)、DataSource(数据源)、Datacontrol(数据控制组件,也叫data-controls即数据感知组件)。其中前面4种统称为数据访问(DataAccess)组件。这些组件的相互关系如图3-2所示。

ADO组件Delphi6.0包含了可以用来访问Microsoft公司的ActiveXDataObjects(ADO)格式数据库的组件。ADO是Micrsoft公司关于各种类型数据的高等界面,后来逐渐演变成满足所有数据访问需要的完整解决办法。ADO的对象模型是所有数据访问接口对象模型中最简单的一种。Microsoft公司用来访问ADO数据的应用程序界面技术是OLEDB。OLEDB是一种底层编程接口,用来访问许多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其中包括消息、文件系统以及其他一些非传统的数据源。OLEDB是一个由ComponentObjectModel(COM)接口组成的集合,用来隐藏创建数据访问服务过程中的细节。OLEDB提供了访问任何数据资源的方法,包括相互关联的数据库和相互不关联的数据库、Email和文件系统、文本和图形以及用户定义的数据对象。

Delphi的ADO组件无需依靠BDE而是使用ADO技术,提供了可以通过数据控制组件访问数据的新方法。唯一的要求是在使用ADO组件时必须运行ADO/OLE-DB。ADO组件的使用使得DELPHI在访问数据的类型和采用的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数据模块设计窗口数据模块设计窗口是用来设计和维护数据模块的。数据模块设计窗口中包含了所有以.DTI作为文件扩展名的DataDiagram文件的信息。DTI文件在编译时不起任何作用。

§3.3SQL语言在Delphi中的应用

在Delphi中使用SQL语言非常方便,一般来说,都是通过Tquery或TADOquery组件来使用SQL语言的。可以在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SQL属性中设置SQL语句。设计程序时,在该组件的属性对话框中选择SQL属性,单击带省略号的按钮,就可以打开StringListEditor对话框,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对话框中添加SQL语句。还可以使用Delphi的SQLBuilder来自动生成SQL语句,这样可以避免手工编写SQL而可能造成的语法错误。

静态SQL语句在程序设计时便已固定下来,它不包含任何参数和变量。

动态SQL语句,也被称作参数化的语句,在其中间包含着表示字段名或表名的参数,例如下面的语句是一条动态SQL语句:

Select*FromBookWhere图书编号=:bookCode;

其中的变量bookCode便是一个参数变量,它由一个冒号引导,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必须要为该参数赋值,该条SQL语句才能正确执行,每次运行应用程序时可以为该参数变量赋予不同的值。为参数赋值有三种方法:

①根据参数在SQL语句中出现的顺序,设置TADOQuery组件的parameters属性值为参数赋值。

②直接根据SQL语句中各参数的名字,调用ParamByName方法来为各参数赋值。

③将TADOQuery组件的DataSource属性设置为另一个数据源,这样将另一个数据源中与当前TADOQuery组件的SQL语句中的参数名相匹配的字段值赋给其对应的参数。利用这种方法也能实现所谓的连接查询,创建主要—明细型数据库应用。

在使用动态SQL语句编程时,常常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方法Prepare,调用Prepare方法之后,Delphi会将带参数的SQL语句传送给与其对应的数据库引擎,对动态SQL语句进行语法分析和优化。虽然在用动态SQL语句编程时,调用Prepare方法并不是必须的,但是调用Prepare方法后,会极大地提高动态SQL语句的执行性能,特别是当要反复多次执行同一条动态SQL语句时,其优越性会更加明显。如果在应用程序中执行一条SQL语句之前并没有显式地调用Prepare方法,每次在执行SQL语句时,Delphi会隐含地调用Prepare方法以准备这个查询。

TadoQuery部件还有一个Prepare属性,这是一个布尔型属性,当其属性值为True时,表明该查询已被准备好了(SQL语句已被传送到数据库引擎中),当我们使用参数编辑器ParametersEditor来为动态SQL语句中的参数赋值时,当设置完相应的参数值并退出参数编辑器时,Delphi会隐含地调用Prepare方法以准备好查询。

当SQL语句执行完之后,要想准备下一个查询,首先必须调用Close方法,然后才能调用Prepare方法准备下一个查询。一般来说,在一个应用程序中应该调用一次Prepare方法,常常在窗体的OnCreate事件处理过程中调用Prepare方法,然后用上述介绍的方法为参数赋值,最后调用Open方法或ExecSQL方法执行SQL语句,以完成查询。

当然在调用Prepare方法准备好一个查询时,会消耗一些数据库资源,因而每当一个查询执行完毕之后,要养成调用UnPrepare方法以撤消查询的好习惯。在运行程序过程中,通过程序改变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值时,Delphi会自动地调用Close方法和UnPrepare方法,以撤消查询。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要想设置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必须首先调用Close方法,关闭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然后再调用Clear方法清除SQL属性中现存的SQL命令语句,最后再调用Add方法为SQL属性设置新的SQL命令语句。例如:

datamodule4.adoquery2.close;

datamodule4.adoquery2.sql.clear;

datamodule4.adoquery2.sql.add(''''SELECT借书证号,密码FROM[user]WHERE(借书证号=:tt)'''');

datamodule4.adoquery2.parameters[0].value:=username;

datamodule4.adoquery2.open;

在为TQuery或TADOquery部件设置SQL属性时调用Close方法总是很安全的,如果TQuery或TADOquery部件已经被关闭了,调用Close方法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应用程序中为SQL属性设置新的SQL命令语句时,必须要调用Clear方法以清除SQL属性中现存的SQL命令语句,如果不调用Clear方法,便调用Add方法向SQL属性中设置SQL命令语句,那么新设置的SQL命令语句会追加在现存SQL命令语句后面,在程序运行时常常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查询结果甚至程序无法运行下去。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般情况下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只能包含一条完整的SQL语句,它不允许被设置成多条SQL语句。当然有些数据库服务器也支持在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中设置多条SQL语句,只要数据库服务器允许这样,我们在编程时可以为SQL属性设置多条SQL语句。

在为TQuery或TADOquery部件设置完SQL属性的属性值之后,也即编写好适当的SQL程序之后,可以有多种方式来执行SQL程序。

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完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的SQL属性之后将其Active属性的值置为True,这样便可以执行SQL属性中的SQL程序,如果应用中有与TQuery或TADOquery部件相连的数据浏览部件(如TDDGridTDBEdit等)那么在这些数据浏览部件中会显示SQL程序的执行结果。

在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通过程序调用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Open方法或ExecSQL方法可以执行其SQL属性中的SQL程序。Open方法和ExecSQL方法是不一样的。Open方法只能用来执行SQL语言的查询语句(Select命令),并返回一个查询结果集,而ExecSQL方法还可以用来执行其它常用的SQL语句(如INSERT,UPDATE,DELETE等命令),例如:

Query1.Open(这样会返回一个查询结果集)

如果调用Open方法,而没有查询结果时,会出错。此时应该调用ExecSQL方法来代替Open方法。如:

Query1.ExecSQL(没有返回结果)

当然在设计应用程序时,程序设计人员是无法确定TQuery或TADOquery组件中的SQL语句是否会返回一个查询结果的。对于这种情况应当用Try…Except模块来设计程序。在Try部分调用Open方法,而在Except部分调用ExceSQL方法,这样才能保证程序的正确运行。

例如:

Try

Query1.Open

Except

Query1.ExecSQL

End

通过Tquery或TADOquery组件可以获得两种类型的数据:

u“活动”的数据

这种数据就跟通过TTable部件获得的数据一样,用户可以通过数据浏览部件来编辑修改这些数据,并且当调用Post方法或当焦点离开当前的数据浏览部件时,用户对数据的修改自动地被写回到数据库中。

u非活动的数据(只读数据)

用户通过数据浏览部件是不能修改其中的数据。在缺省情况下,通过TQuery部件获得的查询结果数据是只读数据,要想获得“活动”的数据,在应用程序中必须要设置Tquery或TADOquery组件的RequestLive属性值为True,然而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通过设置RequestLive的属值True)都可以获得“活动”的数据的,要想获得“活动”的数据,除了将TQuery部件的RequestLive属性设置为True外,相应的SQL命令还要满足以下条件。

本地SQL语句查询情况下,要得到可更新的数据集,SQL语句的限制为:

n查询只能涉及到一个单独的表

nSQL语句中不能包含ORDERBY命令

nSQL语句中不能含聚集运算符SUM或AVG

n在Select后的字段列表中不能有计算字段

n在Select语句WHERE部分只能包含字段值与常量的比较运算,这些比较运算符是:Like,>,<,>=,<=。各比较运算之间可以有并和交运算:AND和OR

当通过SQL语句查询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库表:

n查询只能涉及到一个单独的表

nSQL语句中不能包含ORDERBY命令

nSQL语句中不能含聚集运算符SUM或AVG运算

另外,如果是查询Sybase数据库中的表,那么被查询的表中只能有一个索引。

如果在应用程序中要求TQuery或TADOquery组件返回一个“活动”的查询结果数据集,但是SQL命令语句不满足上述约束条件时,对于本地数据库的SQL查询,BDE只能返回只读的数据集。对于数据库服务器中的SQL查询,只能返回错误的代码。当Tquery或TADOquery组件返回一个“活动”的查询结果数据集时,它的CanModIfy属性的值会被设置成True。

§3.4MSSQLServer简述

SQLServer是一个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日益为广大数据库用户所喜爱。越来越多的开发工具提供了与SQLServer的接口。SQLServer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最初是由Microsoft、Sybase和Ashton-Tate三家公司共同开发的。于1988年推出了第一个OS/2版本,在WindowsNT推出后,Microsoft与Sybase在SQLServer的开发上就分道扬镳了,Microsoft将SQLServer移植到WindowsNT系统上,专注于开发推广SQLServer的WindowsNT版本。

SQLServer2000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最新版本,该版本继承了SQLServer7.0版本的优点,同时又比它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程度高等优点。可跨越从运行MicrosoftWindows98的膝上型电脑到运行MicrosoftWindows2000的大型多处理器的服务器等多种平台使用。MSSQLServer不但可以应用于大中型数据库管理中,建立分布式关系数据库,并且也可以开发桌面数据库。事实上,SQLServer数据库处理的基本结构,采取关系型数据库模式,尽管如此,相信大家都可以轻易的发现,在SQLServer的数据库处理方式,则是使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式与精神,也就是说,SQLServer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基于系统已经建立好的一些对象来达成,是相当OO(面向对象)的一个系统结构。

SQLServer企业管理器是SQLServer的主要管理工具,它提供了一个遵从MMC标准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得以:

·定义SQLServer实例组。

·将个别服务器注册到组中。

·为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配置所有SQLServer选项。

·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中创建并管理所有SQLServer数据库、对象、登录、用户和权限。

·在每个已注册的服务器上定义并执行所有SQLServer管理任务。

·通过唤醒调用SQL查询分析器,交互地设计并测试SQL语句、批处理和脚本。

·唤醒调用为SQLServer定义的各种向导。

·

第三章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分析

§4.1应用需求分析

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图书借阅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人员。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馆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并生成催还图书报表。

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密码,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

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修改图书借阅者借书和还书记录的权限,所以需对工作人员登陆本模块进行更多的考虑。在此模块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为图书借阅者加入借书记录或是还书记录,并打印生成相应的报表给用户查看和确认。

图书馆管理人员功能的信息量大,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本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图书馆的借阅信息,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但是,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并且还应具有生成催还图书报表,并打印输出的功能。

在本系统中由于没有打印机设备供试验,所以预先把报表打印改成报表预览。

设计不同用户的操作权限和登陆方法

对所有用户开放的图书查询

借阅者维护借阅者个人部分信息

借阅者查看个人借阅情况信息

维护借阅者个人密码

根据借阅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生成报表

根据还书情况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并生成报表

查询及统计各种信息

维护图书信息

维护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信息

维护借阅者信息

处理信息的完整性

对借阅过期的图书生成报表

图4-2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需求的总结

根据以上所做的需求分析,并略掉一些细节(如不考虑用户的登录;对记录的维护),得出以下的三层数据流图。

§4.2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功能框图如图4-10所示。

§4.3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概念设计

在概念设计阶段中,设计人员从用户的角度看待数据及处理要求和约束,产生一个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然后再把概念模式转换成逻辑模式。将概念设计从设计过程中独立开来,使各阶段的任务相对单一化,设计复杂程度大大降低,不受特定DBMS的限制。

利用ER方法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可分成三步进行:首先设计局部ER模式,然后把各局部ER模式综合成一个全局模式,最后对全局ER模式进行优化,得到最终的模式,即概念模式。

(1)设计局部ER模式

实体和属性的定义:

图书(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

借阅者(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证,联系电话,密码)

身份(身份编号,身份描述,最大借阅数)

图书类别(图书类别编号,类别描述)

ER模型的“联系”用于刻画实体之间的关联。一种完整的方式是对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依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考察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若有联系,进一步确定是1:N,M:N,还是1:1等。还要考察一个实体类型内部是否存在联系,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多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等等。联系定义如图4-5所示。解释如下:

u一个借阅者(用户)只能具有一种身份,而一种身份可被多个借阅者所具有;

u一本图书只能属于一种图书类别(类别),而一种图书类别可以包含多本图书;

u一个用户可以借阅多本不同的书,而一本书也可以被多个不同的用户所借阅。

(2)设计全局ER模式

所有局部ER模式都设计好了后,接下来就是把它们综合成单一的全局概念结构。全局概念结构不仅要支持所有局部ER模式,而且必须合理地表示一个完整、一致的数据库概念结构。

1)确定公共实体类型

为了给多个局部ER模式的合并提供开始合并的基础,首先要确定各局部结构中的公共实体类型。在这一步中我们仅根据实体类型名和键来认定公共实体类型。一般把同名实体类型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一类候选,把具有相同键的实体类型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另一类候选。

2)局部ER模式的合并

合并的原则是:首先进行两两合并;先和合并那些现实世界中有联系的局部结构;合并从公共实体类型开始,最后再加入独立的局部结构。

3)消除冲突

冲突分为三类:属性冲突、结构冲突、命名冲突。

设计全局ER模式的目的不在于把若干局部ER模式形式上合并为一个ER模式,而在于消除冲突,使之成为能够被所有用户共同理解和接受的同一的概念模型。

3)全局ER模式的优化

在得到全局ER模式后,为了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效率,还应进一步依据处理需求对ER模式进行优化。一个好的全局ER模式,除能准确、全面地反映用户功能需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条件:实体类型的个数要尽可能的少;实体类型所含属性个数尽可能少;实体类型间联系无冗余。

综上所述,“图书管理系统”的全局ER模式如图4-13所示。

4.3.2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由于概念设计的结果是ER图,DBMS一般采用关系型(本人所使用的MSSQLServer就是关系型的DBMS),因此数据库的逻辑设计过程就是把ER图转化为关系模式的过程。由于关系模型所具有的优点,逻辑设计可以充分运用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使设计过程形式化地进行。设计结果是一组关系模式的定义。

(1)导出初始关系模式

book(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备注,价格,数量)class(图书类别#,类别名)user(借书证号#,姓名,性别,身份编号#,身份证,联系电话,密码)ID(身份编号#,身份描述,最大借阅数)Owner(借书证号#,图书编号#,借书日期)

图4-14关系模式集

(2)产生子模式

子模式是用户所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除了指出用户用到的数据外,还应指出数据与概念模式中相应数据的联系,即指出概念模式与子模式之间的对应性。

借书子模式(借书证号#,姓名,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借书日期)

图4-15部分子模式

(3)根据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本人在写系统时还加入了两个关系模式:

1、ownertemp:用于工作人员在处理借书、还书工作时临时存储借书、还书信息,以便打印报表时使用。

2、keyer:用于存储工作人员和图书馆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及权限,以便工作人员或图书馆管理员进入相应的功能模块时进行验证用户的身份。

4.3.3数据库的实现

我选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企业版)数据库来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首先创建七个基本数据库表如表4-1-4-7所示,然后根据全局ER图,建立各个表之间的联系,如图4-8所示。

表4-1借阅者基本信息表的结构(User)

表4-2图书信息表的结构(Book)

表4-3图书类别信息表的结构(Class)

表4-4借阅者身份信息表的结构(ID)

表4-5借阅情况信息表的结构(Owner)

表4-6借阅情况临时存储信息表的结构(Ownertemp)

注:在owner表和ownertemp表中加入了索引字段,用来唯一标识一条借书记录,并且设置为标识,标识种子为1。

表4-7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信息表的结构(Keyer)

图4-8数据库表间联系图

第五章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5.1系统窗体模块组成

§5.2数据模块窗体的设置

在编写数据库应用程序时,经常要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好多组件、窗体同时访问相同的数据源,如果为每一个组件或者窗体都设置一个数据源将是十分耗时的工件,而且要保证这些数据源的确是相同的也需花一番功夫。那么,能不能将这些数据源集中管理,最好是做成一个统一的模块,需要时就将该模块引入而不必直接操作数据源本身呢?数据模块(DataModule)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简单说来,数据模块是用来集中管理数据源的一个窗体,该窗体可被需要的地方随时引入。

但本人在开发这个系统时,开始使用了一下数据模块,但在使用过程中却碰到了一些问题。并且考虑这个系统使用到的TADOQuery控件比较多,如果使用数据控件可能会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如弄混各个数据控件的作用。还考虑到使用动态生成ADOQuery可能会更节省资源。所以在本人的系统中,开始做的第一个模块“借阅者个人模块”中还稍微使用了一下数据模块。但在后面做的两个模块中大多都是用动态生成ADOQuery来实现的。并且由于SQL语句是动态加入的所以datamodule中的控件也不会多。

§5.3启动画面的实现

启动画面是为了给用户一个良好的印像,加深软件的亲和力,没有实际的功能,在Form1窗体中加入了Image和Time组件。启动画面的窗体略,主要的源代码如下:

§5.4用户登录窗体的的实现

本窗体是为三种不同的用户(一般用户,工作人员,管理员)提供选择以进入不同的模块,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源代码比较简单,略。

§5.5用户密码认证窗体的的实现

本窗体是为了让工作人员或图书馆管理员按照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并且跟据用户名检查Keyer表中的“权限”字段,以分辩进入图书馆管理人员模块还是进入工作人员模块。窗体界面、源代码如下

§5.6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

借阅者服务窗体的功能主要是图书的查询,个人借阅情况查看及个人部分信息的修改。界面图如下:

5.6.1图书查询功能的实现

在本系统中,任何人都有权限使用查询功能,不做任何限制。界面如下,

由于实现的查询功能有多种,如按图书编号、图书名称等字段进行完全体配查找和部分体配的模糊查找,还有按多个条件进行逻辑与或是逻辑或的多条件查找。其中实现的方法者差不多,所以只给出多条件查找的代码,如下:

5.6.2借阅者登录功能的实现

这个功能的实现与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登录功能实现的方法大致一样,并且还要简单。是从User表中查到到借阅证号与密码,看与用户输入的是否一致。如果一致,那么用户就可查看自已的借阅情况并维护自己的部分信息。源代码与借阅者登录界面都略。

5.6.3借阅者借阅情况功能的实现

当借阅者正确登录到系统后,此功能将被激活,使用户能查看到自身的借阅情况。在此系统中,信息的显示一般用ListView来实现,只在较少的情况下用到了DBgrid,因为我觉得ListView更好实现,并能使信息数据对用户的完全分离。

在这里跟据借阅者的不同要求实现借阅情况的查询,有检查所有的借阅情部、某本书的借阅情况、和根据已借阅天数的来查询。其中根椐借阅天数来查询更有代表性,有方式一和方式二。以下给出此功能的源代码

按借阅天数查询方式一

按借阅天数查询方式二

5.6.4借阅者个人资料维护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实现当前借阅者部份资料的修改,但借书证号和身份类别这样的信息不允许修改,这是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功能。在此界面中点击修改按钮将出现“修改”窗体(Form8),点击修改密码按钮将出现groupbox8,在这里进行密码修改。关键源代码如下。

这里给出个人部分信息修改的源代码:

这里给出密码修改的源代码:

5.7工作人员-图书借阅/归还模块的实现

5.7.1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借阅功能实现

在这个功能中,工作人员输入借阅者的借阅证号和所要借阅的图书的图书编号,然后点击借阅按钮就可进行图书借阅。考虑到实际中可能会出现只知图书名而不知图书编号的情况,在此界面下方加入了一个转换功能,可以把图书名称转换成图书编号,再进行图书借阅。

在借阅完成后会生借阅报表以便借阅者检查和确认,借阅报表的打印效果如下图,实现比较简单,略去实现过程。

5.7.2工作人员进行图书归还功能实现

在此功能中,工作人员根据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归还的图书编号进行图书的归还工作。并且根据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只知图书名不知图书编号的归还情况,所以加入了按书籍名称进行归还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图书借阅功能中把图书名称转换成图书编号的一种改进方法,这样就不用如借阅功能中一样要先转换再借阅了。归还完成后,同样会打印出归还报表以便用户检查和确认。

5.8图书馆管理员模块的实现

5.8.1图书馆管理员图书管理功能的实现

在这个功能中可以在(*图书编号)中输入图书编号,点查找按钮后就会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或按图书名称模糊查找到所要的记录,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显示第一条记录的信息,也可在下端的ListView组件中点击某一条记录,在各个相应的组件中也会显示所选记录的信息。在入库功能中只要不是相同的图书编号并且带*号提示的字段不为空就可插入新的图书记录。删除则删除那些Book表中的图书记录,如果借出还可依用户要求连带删除owner表中的记录。因为图书修改与图书入库的功能与工作人员记录修改和工作人员记录添加的实现过程一样,所以下面仅给出删除功能的源代码,如下

5.8.2图书馆管理员工作人员和管理员管理功能的实现

在此功能中可以加入工作人员或是管理员,或是修改他们的密码、权限。

在此功能中如果选中ListView中的记录,则在右边相应的组件中显示出信息,并且管理员还可对这些记录进行修改或加入新的记录。并且也可以点删除按钮删除选中的一条或多条记录。删除功能与图书记录的删除一般,所以下面只给出添加与修改的实现过程。

5.8.3图书馆管理员修改图书类别及统记功能的实现

在此窗体中能对图书的类别进行删除,添加和修改,这模块的功能的实现过程与图书记录的删除,添加和修改一样的,但是这个窗体还能跟据图书类别进行统计,还可根据Book表和owner表统计出图书总数目,库存图书数目,借出图书数目及借阅过期的图书数目。在这里给出统计图书总数目,库存图书数目,借出图书数目及借阅过期的图书数目的实现过程中的几个函数和过程

5.8.4图书馆管理员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

查询借阅者可根据借阅者的借书证号或姓名或身份编号查找到借阅者的信息,也可以实行模糊查找,这个功能的实现与前面图书查找的实现过程一般,就不再详细说明。

5.8.5图书馆维护借阅者管理功能的实现

此功能能对借阅者信息进行查看添加、删除、修改。在这里给出刷新按钮的实现过程

5.8.6图书馆身份维护功能的实现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3

1.1信息的管理

VFP中有一种名为“项目管理器”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对图书以及图书销售信息的数据、文档以及源代码等进行集中记录和管理,使各种信息分类明确、条理清晰,便于人们查找。

1.2信息的查询

VFP采用了先进的Rushmore快速查询技术,系统能从记录着众多图书及其销售信息的数据库表中迅速筛选出人们所需要的内容,整个查询响应时间只有数秒钟,非常迅速与高效。

1.3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

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各项信息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一项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并无关联,除非通过编程命令来专门描述;而VFP却在这方面做出了改善,它可以在建表初期就把相关信息关联起来,便于人们引用。

2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以VFP为基础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阶段

在建立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数据库之前,一定要先做好规划工作,因为它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建立的全局运作,关系到数据库建立的成功与否。具体来说,前期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对建立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确定VFP数据库在整个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然后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指的是,通过与出版社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访谈,从而获知其管理水平、需求情况、发展目标和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条件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使系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更加人性化。

2.2物理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物理设计,主要指的是根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以及计算机的系统类型等,对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进行设计。物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2.3模块设计阶段

基于VFP对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进行模块设计,主要指的是把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所需要记录和统计的各项信息———如读者的个人信息、读者的订单信息、出版社或书店的书库信息、读者的购书及退书信息、读者的反馈信息、企业的账簿信息以及管理处信息等,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模块划分,并且在划分时要注意各项信息之间的关联。当然,不同工作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还需要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由图书销售人员负责管理账户的创建和修改,并管理读者及读者订单的信息、检索书籍的信息和统计每日账目等;由仓库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书库的信息(包括录入与查询等)。举例来说,一种较为常见的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会有以下五大模块:读者信息模块、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书库信息模块、银行(账簿)信息模块、管理处信息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

2.2.1读者信息模块

读者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它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亦包括读者的姓名、性别、身份、电话、住址、E-mail等,条件的匹配可以是“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也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信息功能。

2.2.2读者订单信息模块

读者订单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读者订单信息功能(如对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读者订单信息功能(此功能是读者订单信息模块最重要的功能,同样能以单一或者组合两种条件来对相关读者订单的信息进行匹配与查找,检索的字段包括读者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所订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订单号、单价、数量、总价、下单日期等,条件的匹配有“大于”“小于”“等于”“不等于”“包含”“在……”等多种形式,条件的组合有“与”和“或”两种形式)和打印读者订单信息功能。

2.2.3书库信息模块

书库模块又细分为存书查询、购书和退书3个子模块。存书查询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存书信息功能(如对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售价、库存数量、出版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存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存书信息功能。购书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购书信息功能(如对购买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购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购书信息功能。退书模块亦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退书信息功能(如对所退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单价、数量、总价、退书原因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退书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退书信息功能。

2.2.4银行(账簿)信息模块

银行(账簿)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银行(账簿)信息功能(如对图书销售的总额、费用支出、净收入、余额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银行(账簿)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银行(账簿)信息功能。

2.2.5管理处信息模块

管理处信息模块主要有3个功能,即编辑管理处信息功能(如对各项事件的记录、备注和日期等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检索管理处信息功能(与读者信息模块和读者订单信息模块类似)和打印管理处信息功能。

2.4实施和运行阶段

基于VFP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在完成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物理设计以及模块设计之后,可以开始试运行。这一阶段也可以称为调试或试验阶段,是对管理系统的具体操作实践和试用。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仔细观察和体验系统的运行与使用情况,并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同时也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和转存工作,以免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观察与记录完毕之后,相关人员还要对系统运行中所出现的不良状况和故障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加以改进,直到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为止。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4

1开发背景

办公管理系统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推出的新概念,而在图书馆历经了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开始进入数字化图书馆阶段的今天,办公管理系统的引入更使图书馆界如虎添翼。在办公信息化的大潮下,文件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尤为重要。笔者近年经历了本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升格师范大学水平评估以及业内的图书馆评估,对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体会颇深,大量的历年的文件、业务档案及不断修订的规章制度等,如果有一种有别于图书分类法的一个档案管理系统,那么我们的工作效率会事半功倍。由此笔者针对图书馆的特点申请了一项课题,组织人员研制出一套文件管理系统: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文件管理系统。

2平台简介

本系统是采用当前运用最广泛的B/S结构模型,后台采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Access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之一。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于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

前台所用的ASP语言(Active Server Pages)是微软公司为了克服CGI严重的扩展性问题而开发的。解决了多用户访问进程,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ASP技术简化了Web程序开发,支持动态Web设计。ASP只用于服务器端,执行动态的、交互式的、高效率的站点服务器应用系统。ASP以标记语言的形式嵌入到HTML中并发送到客户端,但是,显示在客户端浏览器的只是ASP执行结果所生成的页面,而其本身根本看不到,所以安全性很好。同时,ASP也支持脚本语言,只要服务器端装了脚本引擎就可以方便地架构网站。

系统运行环境是微软的l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它把World WideWebserver,Gopher server和FtPsevrer全部包容在里面。IIs能网页,并且由ASP,Java,VBscript产生页面,有着一些扩展功能。IIs支持有编辑环境的界面(FRONTPAGE)、有全文检索功能的界面(INDEX SERVER)、有多媒体功能的界面(NET SHOW),IIS6.0包括许多新功能,它们旨在帮助企业、lT专业人士和Web管理员实现其网站(他们可能拥有位于单个Ils服务器或多个服务器上的数千个网站)在性能、可靠性、可伸缩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目标。

ASP+Access+IIs开发中小型网络系统一直被视为黄金组合,这样的结合对系统的资源占用适宜,每个部分都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安全性上也有很好的选择。

3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3.1普通用户

3.1.1登录验证

为了确保本系统特殊用户的单一性和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不设置注册功能,所有账号和初始密码均由普通用户向管理员申请。

3.1.2用户信息查看及修改

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基本资料(如姓名、所在部门、E—mail、联系电话等)以及密码进行浏览和修改。

3.1.3查看文件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文件、档案资料(如相关文件、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月报、年报等日常工作文档)共享,由管理员负责上传,普通用户可以浏览和下载。

3.1.4用户上传待审核文档

该模块针对由下级部门拟订的文档提供一个审核功能,如月报、年报、读者意见反馈、馆际交流、各部门统计报告等,待审定后再上传到数据库。

3.1.5文件检索

为了加快用户对文件档案的查找速度进而提高办公效率,系统设计了一个专门的文件检索功能,包括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

普通检索:可提供文件名、主题、分类号、文件号、发文单位及发文时间等检索途径(见图1)。

高级检索:提供了普通检索所具有的检索途径,并进行组配检索(见图2)。

3.2管理员

3.2.1登录验证

管理员的后台管理登录可以通过在首页右下角处点击“管理员入口”,进入管理员操作界面,进行身份验证并登录系统。

3.2.2管理员信息查看及修改

管理员可以对自己的基本资料(姓名、所在部门、E—mail、联系电话等)以及密码进行浏览和修改。

3.2.3用户管理

管理员可对系统的普通用户进行分配,同时还可以对用户的基本资料进行查看、修改和删除用户,以确保数据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3.2.4文件管理

对文件进行管理是本系统的主要目的,在文件管理模块巾,管理员可以上传文件、修改文件和删除文件,同时也可以对文件进行浏览和下载。

3.2.5审核文件

本系统提供了文件审核功能.普通用户上传的文件只有经过管理员审核才能,确保了文件著录的规范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3.2.6文件检索

管理员用户是通过管理员进行区分的,对管理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对文件的检索也是必不可少的,检索结果出来后可进行浏览和下载。

3.2.7服务器信息

为了方便管理员能实时了解服务器的信息以及对服务器的运作情况进行监控,系统设计了一个服务器实时信息反馈模块。可查看服务器的有关参数、组件支持情况巾的IIS自带的ASP组件、常见的文件上传和管理组件。

4系统功能特色

4.1系统低成本性

由于系统本身的开发工具语言和运行平台的简单性,决定了系统在架构和运行维护上的成本都是比较低的;不仅如此,在需求分析阶段,对各种需求结合开发工具设计,使得系统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系统数据库以及脚本语言的特色,使得系统在运行时对资源的占用相对较少,大大地提高了运行速度,为快速办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稳定的安全性

首先,本系统考虑到用户是有针对性的特殊群体,每个人都能进人但又必须通过身份验证;其二。本系统不提供注册功能,要想得到账号和密码必须向管理员提出申请,由管理员统一分配账号,预防不法者对内部资料档案的窃取;其三,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对“session”变量的合理运用,防止不法者通过直接对URL的访问来跳过身份验证页面进而访问系统的其他资源页面,一旦用户没有通过登录页面的身份验证,系统将其他页面进行隐藏,非法用户将浏览不到任何资源。另外,系统通过对“session”变量的时间设置,一旦用户停止操作时间过长,系统会要求用户进行重新登录进行身份验证,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系统内部资料的安全性。

4.3良好的交互性

系统通过在各个页面中对各个操作步骤的人性化提示,使得一些电脑操作技能较弱的用户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操作,从而对提高办公效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4文件管理的科学性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笔者考虑到文件及档案资料可由不同层次部门产生的特点(如由上级分发的文件,同级之间的函件,下级的申请,各种业务统计等),特别设计了文件审核这一流程,各种文件在前都必须经过管理员的审核,为文件著录的规范性和文件管理的科学性提供了前提保证。

4.5组配检索功能

随着数据库规模的扩大,档案数据量增多,就必然需要一种可实现多途径检索的功能,为此系统专门设计了高级检索功能,检索途径针对办公文件及日常档案的特点而设定。对字段内容比较特殊的文档可通过普通检索查询,而对字段内容很普通的文档则可通过高级检索来进行查找,即通过对多字段的逻辑组配,并选择相应的匹配模式,实现高级检索。组配检索使检索命中率大大提高,解决了档案管理巾存在的弊端,大大地节约了查找文件、档案资料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信息化办公的效率。

4.6数据信息类型多元化

本系统的数据信息包含文本、图像、视频、音频或任何其他类型的信息数据。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5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存储、开发传递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机构,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从事信息工作的机构,长期以来都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从图书馆内部环境来看,各个工作环节、各科室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从图书馆的外部环境来看,无论是横向交流还是纵向联系都存在信息交换不畅的问题。

(二)信息采集不规范

在文献信息采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准确和不适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源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是管理过程中没有重视信息的优化,导致出现“信息污染”和“信息公害”。可见,想要保证信息源都是对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且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注意信息采集这一关键环节,使信息达到条理化、系统化。

二、应对策略及管理思路

(一)优化图书馆的内部管理

同其他形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相类似的一点就是,图书馆这样一个繁杂的管理系统同样能够简化成由领导与职工组成。在开展图书馆活动的时候,领导与职工间必然存在很多的联系,而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关联信息进行有效地提取和分析,就能够充分地展现出图书馆管理系统所处的状态。所以,在开展馆内工作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了解上级系统所发出的信息,比如方针政策任务指标等等。因为只有全方位地了解这部分信息,管理者才可以制订更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管理目标。借助于信息论的相关知识,不仅能够清楚地揭晓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联系及信息特征,同时也能够为目标管理的实现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模式实际上就是接收、变换和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其中信息的分析鉴别和处理工作,必须通过图书馆访问系统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方法对多种信息进行加工,从中找出最有利于图书馆管理的信息。

(二)优化图书馆的访问系统

将图书馆访问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系统。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会收到来自于外部的文献信息,同时也能够收到源自于领导的管理信息以及邻近系统所发送的反馈信息,而这些信息不间断地流经访问系统,访问系统才得以不断运行。而访问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依据信息传递的相关流程来对信息进行接收并处理。

1.访问系统要对文献信息进行接收与处理。

访问系统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文献信息,而在这些信息未实现加工以前,它们通常都是杂乱无章的。在这种情况下,访问人员就应该在管理指令的引导之下,按照访问计划、具体需求以及文献价值,与图书馆内外部的反馈意见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对文献进行取舍,并确立其订量,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地建档以备今后的检查。

2.访问系统还应该对邻近系统所发送的反馈

信息进行接收与处理。进入图书馆的文献,在经过验收登记以后就会分别传给流通阅览系统以及分编系统。对于分编系统和流通阅览系统而言这部分信息是输入信息,而分编系统和流通阅览系统通过对这部分输入信息展开分析以及鉴别之后就会将相应的结果反馈给访问系统,从而形成了访问系统的反馈信息。访问系统在接收到分编系统和流通阅览系统所发送的反馈信息以后,就会根据这一反馈信息来对访问计划进行适当地调整,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得到有效地满足。

(三)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管理

1.对自有资源的优化

连续出版物中不仅蕴含了大量的情报,而且其内容时新、论题丰富、范围广泛,同时连续出版物上所刊登的论文通常都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国内、国外在该领域的新发展以及新动态,具体包括: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数据以及新的实验结果等。所以作为图书馆管理者,应该根据现代的信息论设计好自己的主页,在自己的主页中依据资源类型进行排列,例如专业分类信息资源、网上综合信息资源、馆藏数字化资源等。各学科的管理员负责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网络学科专业指引库,突显出本校馆藏的独有特色,实现学校信息化。信息论在对图书资源管理中的另一种运用就是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反馈,了解用户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信息需求、心理倾向等,明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用户的行为方式表示理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让用户检索到相关信息,使各类信息得以广泛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对图书馆资源的管理水平。

2.对外界资源的优化

首先,信息论有助于展开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互借服务。信息论的运用对高校图书馆在存储、标引、流通期刊、采编等方面有积极影响。网络联机服务能够避免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丢失或遗漏,防止文献资源重复储存,图书馆之间可共享文字资料。其次,信息论有助于构建图书馆信息传递服务体系,提供馆间互借服务。构建完善成熟的图书馆信息传递服务体系,允许多个图书馆之间互相借阅文献资料,具体情况如下:一是以省、市区图书馆系统为中心,构建图书馆信息传递服务体系,图书馆之间可以互借文献资料;二是购买硬件设备,依据相关要求进行安装,建立信息传递服务体系,对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互借服务进行合理规划;三是对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书目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制作联合的书目目录,将其和图书馆文献资料传递服务体系结合起来,方便广大读者和图书管理员查询相关信息。最后,信息论有助于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数字化参考与咨询。在信息论的支撑下,采用网络信息传输方式,通过在线交谈、电子邮件、MSN等工具给广大读者提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服务系统,就某种意义上来说,该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给广大读者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便于广大读者和图书管理员进行交流。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6

[分类号]G251

管理中的控制自古有之,以往的控制大多只凭经验进行,伴随着系统论、信息论的发展,现代管理学中的控制逐步上升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综观国内图书馆界的现状,管理的重点大多注重管理结果,而不是注重管理过程。仅有少量从信息论、控制论角度对图书馆危机管理进行论述的,如向立文在“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及信息反馈不断反复的过程;又如,罗贤春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设计了以危机管理全过程为任务核心的管理维度等。但上述文献研究内容只建立起框架,并且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没有上升到定量化的科学管理研究。

本文拟基于SCI三论,即系统论(System Theory)、控制论(Cybernetics)和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原理,通过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危机比较判别系统、危机预警和报警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模块对高校图书馆教学与服务进行全过程控制,力图达到减少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目的。

1 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1.1 控制的涵义

所谓控制(Control)就是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具体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各级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再度发生。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控制是指:设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标准,对实际存在的危机进行测量和评价,若偏离安全区域则纠正其偏差,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发生概率。

1.2 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过程实行控制的必要性

1.2.1 图书馆知识管理隶属于管理活动,自然不能缺少控制和监督 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组织管理的5大职能,其中控制职能为其中一项重要职能,他指出,控制必须施之于一切的事、人和工作。因为,即使计划足够完善、组织和领导及时有效,也不能保证目标能够自然完成,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这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图书馆处于不断发展中,必须实行动态控制 阮冈纳赞(Ranganathan,SR.)在《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面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需求,必须采取发展人力资源、调整经费比例、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该过程为动态过程,高校图书馆必须对影响服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才能完成既定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2.1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界定

狭义上,图书馆危机以突发事件为主;但从广义上看,凡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因素都可以判定为图书馆的危机。

2.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设计

2.2.1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系统论学科是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68年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中指出,整体性、联系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虽然具有偶然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只有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成因,才能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爆发的概率或降低其危害程度。

基于系统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如图1所示:

2.2.2 基于控制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基于控制论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主要由以下系统模块组成:①危机定量指标系统;②危机比较判别系统;③危机预警、报警系统;④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上述4个系统模块的动态管理,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如图2所示: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4个系统简要介绍如下:

・危机定量指标系统。本系统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原理,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危机定量指标系统。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的总目标,弄清各种危机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②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次子准则层等多层次递阶结构;③基于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结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存在危机的调研情况,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④以危机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为基础,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技术(Delphi Technique)相结合,科学设定定量评价标准,包括评价指标项目、权重、满分标准等(见表1)。

以危机评价标准为准则,对高校图书馆危机进行实际测定,评价结果通过Excel表格处理系统,计算得出各级指标中危机单项分值和综合分值(采用百分制),作为对下一步危机进行比较判别的基础数据。

・危机比较判别系统。此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实现,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通过使用模糊集合精确解决具有不精确信息的一种数学评判方法,是对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评判的方法。具体判别步骤如下:①确定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集;②建立权重集,将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分别确定高校图书馆三级指标的权重;③确定评价集,按危机程度大小,将高校图书馆危机警度分为巨警(红色)、重警(橙色)、中警(黄色)、轻警(蓝色)、无警(绿色)5个等级,其危机评价值K分别为:81―100;61―80;41―60;21―40;0―20;④构建评价矩阵;⑤计算单项评价值和综合评价值。

・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机制的实施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分析判断、信息的传

递、制定应对措施和信息的反馈5个阶段。实施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馆长,即由其负责决策和启动应急措施。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危机爆发前的预测防范管理和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处理。根据高校图书馆危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危机等级,建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方案》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危机预警、报警系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将图书馆日常管理数据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输出危机处理方案,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危机全过程动态监控管理。

・危机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信息系统(Cris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CMIS)是指对危机管理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输出等处理的总和,是把上述处理过程的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程序系统。运用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其他三个系统实行信息的动态监控。

以上4个系统模块采用计算机管理,对可能构成高校图书馆危机的因素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危机的全过程控制。

2.2.3基于信息论原理的系统设计 众所周知,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因此,危机管理的决策过程即是危机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过程。

基于信息论原理的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是以危机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将各类危机的具体运动抽象为信息转换的过程。它是一个高校图书馆危机信息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如图3所示:

2.3 高校图书馆危机控制流程

危机控制过程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①设立危机的定量标准;②测量实际值;③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④采取行动纠正偏差;⑤做好记录。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高校图书馆各项危机值以百分制计算,按危机程度分为5个等级,危机值K在0―20之间为绿色安全标准。若在监控中发现危机值偏离安全区域时,应查找原因,纠正偏差,将危机值调整至安全范围。诚然,危机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标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要对图书馆日常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做到防微杜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自2007年起,对图书馆的危机进行监控。图5为该校图书馆2007-2008年危机同比评价结果(以服务危机项为例):

3 结论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在日常管理中设立动态监控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系统管理目标针对图书馆的危机,使图书馆管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或存在危机的关键点都能得到控制;②预防性,它是一种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体系,强调图书馆自身在管理全过程中的控制作用,而不仅仅作用于管理的最终目标;③科学性,该管理系统将控制指标量化,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④实用性,控制论原理已在各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图书馆经过两年的管理实践,证明其具有可操作性;⑤动态性,该管理体系中的危机标准值会随着危机的影响因素而发生改变,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应及时对危机管理计划进行调整,真正实现危机全过程动态控制;⑥制度性,基于SCI基本原理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过程控制,应形成制度。该套管理体系应与高校图书馆评估和个人考核直接挂钩,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企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3―106;109―112.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4):55―58.

[3]罗贤春.图书馆危机管理二维框架及其实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9―64

[4]汪药友.三论.[2009-07―01].

[5]马小闳,龚国伟.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图书馆评估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6(7):163―166.

[6]郭宏伟,孙汝杰,玄雪梅.定量评价方法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6―89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7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及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下诞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高校开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通过信息分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安全等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把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通过文献学概论、电子文献检索、现代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JAVA 程序设计、新型程序设计方法、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理论、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库的价值,进行更有深度的情报交流与知识交流。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专业通过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中国档案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网站建设、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文献检索、专门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希望学生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优势与经验,结合国内档案发展现状,运用专业技能管理档案文献,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设档案室、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强调面向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管理类专业课程,诸如西方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以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诸如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信息系统分析设计、JSP基础教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四大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突出人才发展的专业性。

1.2概念辨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紧密又有区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学发展而来的,它偏重于对文献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法规政策等问题。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伴随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两大专业有很多重合或者相似的科目。但不能因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子学科,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对比

2.1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能够掌握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熟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系统的档案学文化知识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等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行政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秘、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从事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2.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硕士意在培养信息技术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管理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能够独立承担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胜任国家机构、党政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能够在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及利用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档案学本科重在培养从事档案管理及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及档案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胜任办公室科学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维护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可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2.3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需要、掌握信息基础技能,具有较好信息素养、可胜任各类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信息工作部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尤其是电子信息服务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索、组织、描述、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4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深厚文献功底、能够从事知识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档案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5苏州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重点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并能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专业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胜任信息化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的文秘、档案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重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合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几所高校的这几个专业都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培养,反映出四大专业在学科范畴上的交叉性。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此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与控制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但更多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档案学专业和图书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合并设为一个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记忆”工作,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构成要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

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3.1创意档案

2001年,一个叫做“创意档案(Creative Archive)”的BBC姊妹创新开放了部分BBC大容量的档案文件――这个档案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图书馆。公众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免费享用这项内容,当然是非商业用途。

从此案例中可看出,档案文件包含了图书馆的内容,而这种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整合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同时,“创意档案”内容的处理与开放则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公众对此种信息资源的享用是以用户的角色参与信息服务过程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四大专业的紧密联系。

3.2图书的数字化整合

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及哈佛、牛津、斯坦福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图书馆馆员,他们几千本几千本地迅速扫描这些书并将其数字化。与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起,这些电子书会被整合在一起进入知识与文明的图书馆。当这个全新而真实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熟了,它将为合作、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将使现在的因特网看起来像个二手书店。

从此案例可总结出,这样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数字化然后提供共享平台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创新。而这样一个过程无疑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档案纸质资料也可以相类似地被进行数字化整合。

3.3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渊源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从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性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共性来看,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都有着同族的关系。

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资源,档案文献和图书文献都是知识载体。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工作与档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研究都是围绕文献如图书和档案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传输、检索和传播等过程,技术方法上都是围绕索引技术、集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缩微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必要条件,诸如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它们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从而对信息资源管理形成学科体系架构产生了有利影响。图书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更有成效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与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用户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到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转变,用户的角色力量在增强,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视用户的指向性。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制度、原则和技术方法上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学科性质和学科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都注重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书馆学工作者都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效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领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开放程度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可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档案学最广泛的应用即是在档案室和档案馆内管理档案文献的实践。档案在一定时间内有着较强的机密性,因此,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是必要的。档案多数为原稿,档案室和档案馆都建立特殊的利用制度,规定档案文献一般不能外借出馆。档案的存毁也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不同的档案文献归属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形式。近年来,信息管理学派与信息系统学派互相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交叉性越来越显著,文献互引现象也愈加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都可以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母学科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也正趋于成熟。

4.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

4.1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作为政府行政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改善企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核心。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对信息活动要素的管理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并形成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三大学派。在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强,三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向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演进。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运营即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在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IT部门和IT员工的激励和学习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同时随着企业联盟合作的加强和跨地区项目的增加,供应链管理和虚拟团队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协会会议提出的相关研讨课题,开始加强对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虚拟组织、语义网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成功,如何将“人机”和谐化带来最大效益,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依赖。

4.2有效快捷地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将成为重点

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分为纸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角。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将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尤其是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二是相关技术研究,包括XML语言、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知识信息导航、数据异构封装等;三是建设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合与衔接、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新型服务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纯技术和纯理论方面,国内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如何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继而运用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是国内学者面临的难题。

数字图书馆最富有创造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趋势即是创客空间将与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创客空间是具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们将各种想法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创新2.0模式的典型范例。创客空间顺应了时展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它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影响数字图书馆发生深刻变革。

4.3将更多的“社会记忆”数字化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档案学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将文献数字化,即将文献集成、整合到网络上并供人们查阅。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在档案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文件管理已然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企业档案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划定企业档案的范畴,如何使企业档案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并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与社会的认可,成为研究中的主流问题。而企业档案又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两者有着共同的动机和目标,即是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平衡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其自身特殊的保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档案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档案研究必定会借鉴相关学科的高端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3G网格等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4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换言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更多的致力于培养新型高端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8

1加强图书资料信息管理与实践的路径

1.1确立信息管理的中心地位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长期以来大都以文献资源为中心,实行封闭式管理。尽管这种管理方式在长期的实施中已在图书资料的藏、用、组织和保护上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科学方法及管理体系,但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浪潮已向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伴随着社会日益信息化和文献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促使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在手段上以信息管理为中心的趋势在本世纪已成为必然。

1.2建立以系统管理为先导的方法体系现代科学方法论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在这三大方法论中,信息论、控制论是以系统论为基础并以其为转移的。因此,现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在全面引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同时,应优先考虑系统论的管理方式,因为系统管理法是一种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使部分与整体辩证统一起来的方法。其核心是把整个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视为相对完整的系统,运用逻辑思维和概率论、运筹学、数理统计、图解法等有关数学工具,对系统实施管理和控制,以求系统取得最佳的性能指标。若在此基础上借鉴更加新颖的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论的基本思想,更使整个图书资料信息管理工作的面貌焕然一新,争取在新时期有个新进展,新突破。

1.3建立健全以现代化设备为主的物质基础设备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图书资料管理的经营水平,关系到业务工作的成效,影响着读者对图书资料信息的利用,因此是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传统的图书资料设备大多是木制的书架、目录柜、阅览桌椅、报刊架、写字台等,均曾作为图书馆的主要物质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图书资料的业务工作起过应有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载体形态日益复杂,文献和文献信息的采集、整序、检索和开发利用日益高技术化。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延伸以及文献信息网络化的出现,图书馆从业务运作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到社会物资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图书馆添置了大量的现代化电器设备,已由老式的木制办公设备和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向电子网络化管理和开发。图书资料工作的运作重点逐步由纸本文献信息转向电子网络信息、纸本信息共存的初级阶段。

1.4加快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如今这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发展到基于开放系统互联和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分布处理阶段,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也随之进入了网络化发展阶段。因此不仅要进行图书馆室内局域网的建设,而且要逐步实现地区联网、全国联网和世界联网。

1.5加强数据库建设和对文献信息深度发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但馆藏数据库建设,则必须依靠自己的人力,进行长期辛苦积累才能完成。因此图书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各类型馆藏文献数据库,逐步使馆藏资源数字化,增强馆藏文献的易检索性和可传递性。在开发馆藏信息资源、建立数据库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以保证信息资源的相互兼容和共享性。在目前网络化将普及的状态下,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信息资源也极其丰富,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又是全球用户参与制作主页,因而导致信息泛滥,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加工,向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室的一大功能,也是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一条重要途径。

2现代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2.1扩大现代图书资料工作的服务面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信息资源需求量的增长,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株守阵地”,仅限于图书借阅,充当“看门人”角色的服务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现代图书资料工作必须拓宽服务领域,延长服务时间,扩大服务项目,提高书刊利用率,增加信息网络化管理,吸引广大读者汲取图书资料营养。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9

【关 键 词】理论图书馆……

1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与历史任务

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理论起点,应当是系统总结19~20世纪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成果,在准确把握当代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历史基础的同时,确定新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建设——理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使命,而建立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为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则是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理论图书馆学的基本任务一般可归纳为3个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通过建立起上述两个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构筑图书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1 关于图书馆的理论系统

(1)图书馆的理论系统应具有如下理论功能:

①准确把握并系统阐述图书馆的哲学本质

对图书馆的名称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对其哲学本质理论把握的前提。关于图书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称谓,各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关于图书馆的概念,各国也往往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认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这些具有不同民族和历史文化特征的社会称谓和定义不仅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实际状态,而且对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图书馆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就图书馆的社会称谓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就有“院”、“馆”、“楼”、“阁”等一系列名目繁多、各具细微语义差别的社会称谓[1]。就图书馆的概念而言,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图书馆的概念加以定义。大体而言,世界各国对图书馆概念的定义基本上有3种不同的角度。其一是从图书馆的内容角度加以定义,指“为阅读、研究和参考而收集的一批书”;其二是从图书馆作为一种具有藏书和阅读功能的建筑和场所的角度加以定义;其三是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文献收藏和利用功能的社会机构的角度加以定义[2~7]。然而,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伴随社会的进步、图书馆的发展和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其结果都是殊途同归,将关于图书馆概念的最终认识统一在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所作出的定义的统一之上。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概念的认识,图书馆的哲学本质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记录、承载于一定物质载体和社会载体并传输于相应传通媒介的人类知识的集合。即图书馆的本质是其知识本质、技术本质与社会本质三者的统一。这三合一的统一体由作为精神层的知识本质、物质层的技术本质和社会层的社会本质三个层次结构而成。就是说,图书馆作为人类的文明成果,不仅有其精神内容,而且有其物质存在手段和物质存在形式,同时还有其社会存在手段和社会存在形式。即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存在。在精神、物质、社会这三者关系中,图书馆精神层面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本质即其内在规定性的哲学基础与核心要素,即图书馆本质的核心层;图书馆物质层面的技术本质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赖以物质性存在的技术手段,是人类知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中间层;而图书馆社会层面的社会本质则是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与技术本质的统一体赖以社会性存在的社会手段,是以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的人类知识的社会外壳,是人类精神、信息技术与具有相应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的现实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这一形式是图书馆本质的外层。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于图书馆本质的整体。吴慰慈教授所提出的图书馆中介性的本质,其深层意义即应是以这一由精神、物质和社会这三层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哲学本质为基础的[8]。图书馆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其中介性这一本质特性,以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以信息技术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为手段,在人类历史上有效发挥着精神媒介、物质媒介和社会媒介的传通作用。

②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与具有一定历史文明特征的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形态相联系的人类知识的集合。这一知识集合是表现为人类知识的历史文明形态。

③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技术本质。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是:关于人类知识、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技术的社会应用形式即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形态。

④把握并阐明基于上述哲学本质所确定的图书馆的社会本质。图书馆的社会本质是: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

⑤阐释构筑在上述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基础之上的社会属性(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的社会功能。

⑥阐释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社会实践形态——社会职能。

⑦阐释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具体的社会实现形式。

⑧揭示通过上述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所反映出来的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内在的社会生存依据、社会发展基础和社会发展动力所构成的关于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运动规律。

⑨揭示图书馆在与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时代背景这些外在因素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这些外部联系所构成的图书馆的社会运动规律。

⑩揭示通过上述内在规律与其社会规律的互动与融合所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质与其事业发展的总规律[9~10]。

(2)在阐述图书馆事业发展总规律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其社会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其理论关键是在准确把握图书馆本质的基础上,把握以下图书馆与相关社会要素的互动原理。

①图书馆与其知识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类知识的互动。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存在形式,是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是图书馆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其发展和发达程度是人类文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所达到的历史水平的历史标志。人类知识发展的直接结果对图书馆而言就是其本质和内涵的深化。而图书馆本质和内涵的深化反过来又为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资源。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构成了具有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的重要一环。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的信息、知识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系统的社会标志的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创新的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这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同步发展的循环与互动过程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构成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知识化进程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与人类知识以及人类文明三者内在的统一与一致以及这种统一与一致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作用是准确把握21世纪图书馆本质与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依据。

②图书馆与其技术本质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互动。

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是图书馆的技术本质所揭示的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因此,图书馆与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正因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与飞跃,无不引发图书馆事业的历史性剧变与进步。而图书馆作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主要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的互动过程中,同时交织着图书馆与人类知识发展的互动。图书馆与信息技术互动与同步发展的历史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信息技术的变革与飞跃所引发的历史效应决非图书馆的消亡,而恰恰相反,是人类社会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迅速发展与历史深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正在给传统图书馆带来根本性冲击的今天,全面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规律意义重大。

③图书馆与其社会本质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态环境的互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与其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与其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征的对人类知识资源进行整序、存储、传通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明条件下所形成的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技术本质和社会本质反映在社会表象上,相应表现为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三种性质不同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质形态的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即图书馆的社会形态是其具有一定历史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现实特征的知识形态、信息技术形态和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统一。

在人类文化史上,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和各国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往往呈现为各具特色的社会形态。

以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形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人类客观知识得以空前活跃与便捷的方式生存与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的知识空间,启动了人类客观知识虚拟化的历史进程,结束了人类客观知识只能固化在物质实体之上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图书馆的知识形态——由单一的物质实体形态转变为实体形态与虚拟形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消长的互动形态。图书馆信息技术形态与知识形态的质变,必然引发其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和发达国家所十分重视并竞相实施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已经启动了这一变革的历史进程。这样,21世纪图书馆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其社会组织管理形态的变革趋向不仅仅是理论图书馆学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图书馆界所十分关心和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

上述三个方面的互动构成了图书馆与其生存环境——人类社会的互动原理。对这一原理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理论前提。与人类文明相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历史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是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系统

以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为基础构建21世纪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应考虑以下研究内容:

(1)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史

通过对世界图书馆学学术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总结,结合对图书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把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与知识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筑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历史基础。

(2)21世纪理论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基于图书馆的知识本质,以图书馆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必须把其研究工作深入到关于图书馆的本质——人类知识的研究。这样就必须把哲学及其分支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作为其核心层次——哲学层次的理论基础。图书馆学对知识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个体认识和个体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同时更十分关注作为社会群体的社会认识和社会知识的形成规律,以探索图书馆在促进人类整体发展中的社会作用。这样,社会学与其分支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学、社会认识论必然是其第二个层次即与其核心层次相对应的社会知识层次的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本质,图书馆学必然十分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特别是与图书馆之间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这样,科学学、信息科学便构成了当代图书馆学科学技术层次的科学与理论基础。基于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社会载体、知识传通的社会媒介、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机构即人类知识资源的整序、存储、传通、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管理形态这一社会本质,传播学和与之相关的知识交流学、文献交流学、情报学、档案学、知识社会学等,以及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分别从社会知识信息交流、社会经济、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文化诸方面为图书馆学提供了社会与文化理论层次的科学基础。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信息知识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在这一形势下,越是高层次的社会竞争,越体现为对社会信息知识资源组织管理与开发利用的科学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便构成了当代社会管理的核心领域。与此同时,以信息知识资源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科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学学科群的核心研究领域。从研究对象角度加以分析,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显然是信息管理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11~13]。基于整体大学科群与小学科群乃至具体分支学科的关系,社会管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层次和理论层次构成了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图书馆学与众多学科建立了各种复杂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图书馆学在当代人类科学体系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图书馆学应在与上述各相关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中,一方面及时吸收这些学科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理论营养,一方面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促进这些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当代科学的整体发展。就是说,21世纪的理论图书馆学应该发展成为上述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成果,形成21世纪综合性最强,最能代表本世纪科学整体发展趋势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图书管理系统论文例10

・图书馆管理危机具有隐蔽性,常潜藏于日常工作中,一旦爆发或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数字时代图书馆管理危机》文章从图书馆领导者、组织结构、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对数字时代图书馆领导者的能力要求与危机、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危机、数字时代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危机、数字时代图书馆管理制度建设危机进行了较充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管理危机应对策略思路,强调全方位经营图书馆。

・图书馆服务危机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些因素给图书馆服务造成不利影响,扭曲图书馆服务理念,阻碍图书馆实现自身功能的非正常状态。《数字时代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基于swOT分析及实现》一文认为,图书馆服务危机的特殊性表现为公共性、激烈性、直接性。通过SWTO分析,得出应对图书馆服务危机的4种策略不是相互孤立的结论,因此,图书馆决策者应制定更为完善的计划,以应对数字环境带给图书馆服务的各种危机。

・《馆藏发展危机及其应对策略》文章认为,馆藏发展危机指的是图书馆在馆藏采集、组织、保存与评价过程中,由于信息市场、用户需求、资源类型等外部因素和图书馆经费、管理、策略等内部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可能对馆藏存在负面作用,及又不甚确定的问题。文章针对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的内涵与外延发生重大变化的趋势,从馆藏采集危机、馆藏组织危机、馆藏保存危机、馆藏评价危机等研究角度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课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研究成果形成了从分析危机管理的概念――图书馆危机成因分析――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研究链条。作者在《数字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分析与结构设计》一文中指出,现有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研究存在实证不足的缺点,认为该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充分考虑数字环境下系统需求因素,应从组织设计、系统结构、辅助方案三方面实现图书馆危机预警和防控。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危机预警管理、危机预控管理、危机处理管理、危机恢复和评估管理。

・中小型图书馆是一种按规模定义的图书馆类型。《我国中小型图书馆危机分析》一文所讨论的图书馆是指藏书量在100万册以下的图书馆。特点是:数量大,分布面广、服务基础化、附属性强、文献专业性强、管理多元化、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等,其后滞性、隐蔽性、长期性、同行冲击大的危机特征在数字时代已凸显。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小型图书馆面临的意识危机、管理危机、人才危机、资源危机、经费危机、服务危机、安全与突发事件危机、空间危机和地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