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责任感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4:13

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教育例1

通过实施感恩责任教育,培植感恩责任文化,最终使学校德育工作实现“五个打造”的目标:

(一)打造最安全校园。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底线,安全是一,其他都是零。实施感恩责任教育,让教师和学生热爱校园,以校为家,增强安全责任意识,自觉从自身做起,创建平安校园。

(二)打造最规范校园。规范是学校的纪律线,是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感恩责任教育,在学校管理各环节上强化责任意识,推行岗位责任制,突出管理的规范性、针对性、实效性。对学生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打造最文明校园。文明是学校的形象线。我们坚持在培养学生的德养上动脑筋,通过创“文明班集体”“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校星”等形式,让文明责任与学生同行。我们提出了“干净的环境育文明规范的人”的口号,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教室、宿舍、卫生区做到了无纸屑、无痰迹、无污迹,学生在创造文明环境的过程中感受了尽责的愉悦,增强了文明规范的意识。

(四)打造最激情校园。激情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通过感恩责任教育,强化“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在校园大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

(五)打造最和谐校园。和谐是学校的幸福线。实施感恩责任教育,教师会自觉发挥表率作用,学生则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共同为和谐校园的打造尽责尽力。

二、五大内容深化主题

我校实施感恩责任教育,主要内容是:

(一)感恩父母,尽责家庭。即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对家庭尽一份责任。我们要求教师定期为学生布置爱心家庭作业,组织开展“我的成长足迹”“算算亲情账”“回味感动的瞬间”“搜集成长的见证”等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不易,明白回报的幸福。

(二)感恩老师,尽责学习。即感谢学校、老师的培育之恩,尊敬师长,勤奋学习,早日成才。我们要求学生尊敬老师,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主动去办公室帮助老师打扫卫生,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三)感恩他人,尽责互助。即感谢同学、朋友以及社会人士的真切关爱,懂得待人接物处事的道理,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自觉关心帮助别人。

(四)感恩国家,尽责社会。即感谢国家的培养,努力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我们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缅怀革命先烈等系列活动。

(五)感恩自然,尽责环保。即感谢大自然的赐予,爱护一草一木,增强环保意识。我们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要求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五大途径实施教育

(一)环境文化熏陶

一草一木见精神,一砖一瓦都有情,每面墙壁会说话,每处景点都育人。学校在原校区条件薄弱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赋予文化内涵。校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校主体建筑分别冠以“鹏程、宏图、修远、博雅、践行、雅言、谦行”等名称,其中综合实训大楼以“双馨楼”命名,喻“德技双馨”之意。学校横向道路以“敬业、勤业、乐业、创业”等命名,纵向道路则以“求真、求实、求新、求精”等命名。师德三园中“师范园”以陶行知雕塑和警句激励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表园”以雅仪流芳扬师表,“师魂园”以浩然正气铸师魂。育德三园包括“崇德园”“励志园”“争先园”,激励学生志存高远、奋发争先。

(二)主题教育宣讲

我们开展以感恩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坚持“四轮齐转”,一是成立感恩责任教育领导小组,为感恩责任主题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把军训、升旗仪式、学校大会、专题教育讲座、晨词宣誓、弟子规诵读等作为实施感恩责任教育的常规活动,并结合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青年节、文明礼貌月、清明祭扫烈士墓等节点,针对性开展感恩责任宣教活动。三是开好主题班会,组织感恩责任教育主题班会竞赛。四是开展感恩责任教育专题研究,就实施感恩责任教育的模式、途径、效果等进行深入研究。

(三)课堂教学渗透

我校十分重视根据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施行不同专业各具特色的课堂德育。首先,开足德育课程。其次,加强学科“感恩责任教育”的渗透,把培养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纳入到学科教学中去,融合到课程中去,捕捉课程中、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和感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感恩责任教育的洗礼,实现学校感恩教育在操作模式上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再次,突出专业课教学的感恩责任教育,无论是专业教室还是实习车间,都创设了良好的感恩责任氛围,通过卫生的保持和用料的精确,培养学生良好的节俭品格;通过技能展示,培养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通过成果展览,树立学生的自信。

(四)全员导师引导

一所学校不仅需要大楼、大师,更需要大爱,全员导师制可以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平等、尊重、关爱”的育人原则,构建“全员育人、全流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帮助广大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

(五)特色活动提升

寓教于活动之中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我们坚持用活动来提升感恩责任教育的效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养成、在活动中提高。力求每项活动都能做到“五要”,即目标定位要准、组织实施要实、活动形式要新、参与程度要高、活动效果要好。在搞好常规活动的同时,我们又在特色活动上做活文章,主要开展“书香校园”、“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助学济困四大活动。

四、五大成果形成特色

(一)弘扬了主旋律

“感恩责任教育”是基于新理念下的德育载体的创新,它的取向性在于让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和养育之恩,它的功利性在于诱发生命的感动,唤醒心灵的真善,催生责任的承担和行动的回报。通过感恩责任教育的实施,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旋律。

(二)传递了正能量

学校主动与家庭、社会联系,让学校“感恩小环境”带动社会“感恩大环境”。一是指导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孩子责任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亲人成为学习楷模,积极参与感恩行动。二是服务社区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承担责任并感恩社会。三是组织社会培训。把我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培训中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三)更新了育人观

我们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优势,从学科教学、课外实践、评价调控、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感恩意识的形成。为收到理想教育效果,在感恩责任教育中,我们按照各年级各专业教育内容设置考评指标,务实考评管理,做好学生、教师、家长及相关社会人士三个层面的适时调控,在教育过程调控中提高学生感恩和责任意识,促使其健康个性的形成。

(四)增强了实效性

实施感恩责任教育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层次,凸显了学校的竞争力和内涵,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社会效益,使学校尽快成为人文校园、温馨家园、幸福心园、品牌名校。自从感恩责任教育实施以后,教师师德修养全面提升,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学生饱尝温暖,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生活热情。

责任感教育例2

责任教育的共分为四个阶段: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责任行为。相对应的德育主线是“感知责任―引导责任―尝试责任―主动负责”四个层次。

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方法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切入点进行。父母与子女在生活上密切相关,其言行举止都对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积极参与到责任教育中来,通过言传身教,做好表率,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子女自然而然地继承和发扬责任传统。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工作均以责任教育为出发点,从提高责任意识、树立责任感、完善责任能力、培养责任主动性为主要目的,在德育课程中有针对性地依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制订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责任的认识和行为。引导学生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责,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从而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自己的责任,来达到责任教育的目的。责任教育应从实际出发,由身边的小事做起,制订切合实际的责任体系,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担负责任,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赏罚分明,公正公平。

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引导者。笔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感知启蒙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思想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社会角度来说,他们在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准备承担起他们的责任。什么是责任?学生只能从字典中读懂表面的意思,而对于责任中所包含的内涵却不清楚。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本校的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不仅没吃过苦,连挫折都很少经历,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敢勇于去面对、去承担,缺乏责任感,没有主人翁的精神,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

那么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启蒙教育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明白如何支配自己,做生活的主人,使学生在独立的同时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怎样去做,以及预见在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找到正确的方法。责任教育的任务,在于强化学生对责任感的认同,并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现阶段的责任是什么,未来的责任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尝试让学生自行设立班规和班训。以往设立班规班训一般都是班主任完成,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缺少一种班级归属感,认为学校是管人的地方,班主任则是压制学生的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该做的任务推三阻四,分外的工作一概不理。如果让他们自行设立班规班训,首先是让学生有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对班级的整体意识;其次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通过设立班规,他们就更清楚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

其次,本班设立了图书角,由每个学生轮流做图书管理员。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外,能使每个学生对班级都负起责任,班级管理不仅仅是老师和班干的责任,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让学生在管理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培养责任能力,更好地为班级服务。

第三,每周开展班会课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本校每周下午第八节课都设置班会课。班会课既可以是有专题的主题班会课,比如,可以设置“我们如何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我可以为班级做什么”“小小的我,大大的责任”等主题,也可以是对班级上周情况做评价的总结班会课。无论是哪种班会课,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校应尽的义务,在社会应尽的责任,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

在班干任命上采取轮换制,每个学年都会重新进行班干的选举。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打破班干“终身制”,通过班干的竞争选举,提高班干的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

在班级中实行值日班干。本班的班干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固定班干,由责任心强、学习成绩较突出的学生担任;另一部分是轮流班干,实行值日班干。由于值日班干涉及全班的所有学生,因此,很可能会出现工作不负责、不到位、不敢管的现象。那么在这个时候,固定班干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有义务去提醒他们或帮助他们该如何管理班级,从而提高值日班干的责任意识和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让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明白 “班级无小事”,每件不起眼的事情都可能导致班上人心涣散。

班级值日工作最容易出现责任问题,班上总有学生是不按要求完成值日任务,轻则不负责任,胡乱完成,重则根本不做,遇到值日必逃跑。也许惩罚是方法之一,但绝不是最好的方法。惩罚学生只能让其在老师的威严下不情愿地完成任务,但心里根本不服老师的做法,长此以往,学生也许会变本加厉,想尽办法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原先值日认真的学生则往往认为不公平,造成心理差距。所以对学生值日的管理重点应该放在平日点点滴滴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主动认识到劳动任务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必须完成。同时完善劳动任务的管理机制,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期实现不批评主动性差的,只表扬劳动负责的学生。

由于本校的性质与其他学校的性质有所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是长期住校,并由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员共同管理。在这些学生住校之前,他们在家基本是不做任何家务活,甚至不会扫地铺床。来到学校后,很多学生一开始都不适应学校严格的内宿管理制度,因此,对学生内宿的管理也是增强学生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设立宿舍长,管理好自己的舍友,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懂得什么是责任感,包括每天必做的宿舍卫生等,让学生从心里知道做得好得到表扬是因为自己对自己负责,相反自己放纵自己,不负责任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老师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起引导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做到知行合一,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例如,即将开展的团队课活动中,笔者多采取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主持、自己反思的做法,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以学生带动学生。在发展团员工作中,要求团支书及班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班主任则更多地处于观察者的角色,只在适当的时机暗中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和能力。

责任感教育例3

一、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人手,逐步渗透责任意识

首先,教师在工作中应身体力行,渗透责任意识。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自己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这样可以逐渐渗透责任意识。例如要求学生遵守时间,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必须认真查阅并记载,这体现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更体现出对职业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中潜移默化,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集体乃至于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渗透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从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人手,严格校纪校规,帮学生养成律己习惯,培养责任意识,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培养责任感教育的目的。

二、从教学内容人手,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

1.利用法律常识的规范作用,唤起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是公民的责任底线,可以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时,首先使学生明白: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隐私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其义务也就是我们应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从个人角度讲,只有享有此权利,才能使私人生活安宁,自由参与社会活动,发掘潜能,发展智慧,增长才干,成为一名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他人角度讲,尊重他人的隐私既履行了法定义务承担了法定责任,又是对他人负责的行为,承担了社会责任,这同样也维护了自己的信誉、社会的和谐。

2.利用时事热点,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生活是体现责任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我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后,我结合教学使学生明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们应该向“歼15”的总设计师罗阳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借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引领他们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此外,还可以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唤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出色完成自身责任的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体验道德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如背起妈妈去上班的老师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嘉奖或褒扬。

三、从教学方法人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中教师科学深入挖掘教材,据此帮助学生形成在其位就要尽其责的意识,使他们认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如在讲授初一年级“珍惜新起点”一课时,通过设计活动漫谈初中生活新特点,使学生明白初中学习生活困难重重,要想很好地完成学业,需要同学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更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班集体。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建好的优秀班集体?请学生们出谋划策。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作为班级一员,只有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才能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道理。课后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级的奋斗目标,增强学生对新集体产生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解生活中激发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要深刻领悟课改新理念,勇于创新。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责任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国家形势以及各种热门话题分析书本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既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使其在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激发出生活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做负责任的人。

责任感教育例4

一、国民素质的缺失

飞速发展的经济、高速联通的信息把人们带进了美好的二十一世纪,在普天下敢于有梦、勤于追梦、勇于圆梦的跋涉中,身为其中一员的我,面对繁冗纷杂的社会现实,与越来越高的教育期望相比,总感觉国民素质的某方面缺了什么。

1.家庭责任感的缺失。仅以家庭离婚率为例,当前夫妻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儿童成长具有教育上的诸多弊端,这样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往往成为学校的问题生,乃至“德困生”、“学困生”,影响国民素质。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何谈会有社会责任感?

2.为他人着想的责任感扭曲。现实社会中,合伙经商的人往往缺少合作意识,形成诸多不和谐人际关系。有媒体报道,被救的人面对因救自己牺牲的英雄,连声道谢都没有,还谈什么责任?一个不为他人着想,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怎会有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为集体着想的责任感淡漠。仅以学校教师队伍“三不”现状为例:毕业工作后不学习,课堂教学不民主,同事之间不合作,这么做无非是从自己名利出发,怕同科教师成绩超过自己、名利强于自己,而不考虑教研组集体、学校集体育人的效益。一个不为集体负责的人,当然不会承担起为国家育才的重任,也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4.为国家、为民族着想的责任感被口号遮掩。名人、明星做广告,但虚假广告一个接一个被披露、曝光。此时,善良的人们不再相信广告,也不再相信这些什么名人、明星,也就不再相信这些媒体机构有什么社会责任感。

总之,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打折给国家、民族、大众造成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要让全社会人们具有责任感还得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如《纲要》所说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如何贯彻《纲要》精神,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的一代公民?这就需要建立起责任感教育和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体系。结合二十多年教育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

1.把责任感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以品德课教学、学科课渗透、班队会活动、旗下讲话、晨夕会点评等诸多形式贯穿教育的时时、事事、处处。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使之扎根心田。把责任感教育植根于庞大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增强其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把富有责任感的代表人物当做学习榜样。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铁肩负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等名人名言都是活生生的榜样、教材,教育学生人的一生只有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立德、立功、立言,才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3.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教材体系。在加强品德课教学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责任心教育,应将教材建设纳入其中。教材应自成系列,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级体系。教材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作用,借助音频、视频资源为学生喜闻乐见。校本教材充分利用本地域、本校资源,尤其是古今名人事例入教材、入课堂、入脑、入心。

4.强化家长、学校在责任感教育中的功能。现在从上到下,由各级关工委牵头成立的挂靠在学校的家长学校早已建立,应发挥其作用,可以纳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总学时。融入责任感教育内容,从而保证家长与孩子所受教育内容相同,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5.搞好行为训练。“知行”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尊崇,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要搞好实实在在的训练,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训练内容可以是校园内教育教学活生生的内容,例如,班干部竞选、一团纸团的捡起、节约一粒粮食、一滴水等,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也可以虚拟内容,模拟社会仿真训练。通过一言一行,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责任感。

6.建立一支责任感强的教师队伍。以爱育爱,以责任感育责任感。要把为国家育才作为责任感的核心价值,让每一位教师师德中都具有责任感成分,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影响学生、陶冶学生、渗透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7.学校形成强化责任感教育的工作机制。学校应制定教师、学生、员工、家长责任感教育培训、教学规划、计划、具体实施措施,注重过程,关注细节,检查、评比、总结、表彰等形成制度,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一部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8.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由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责任感教育评价体系,并形成个人电子评价档案,体现人的发展性。评价标准、要求和办法要具有可操作性与连贯性,能够衡量学生的责任感程度,促进学生责任感养成。通过学生责任感发展评价足见家长、教师对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历程,从而对他们做出科学的、全面的评价。这样,两纵一横的H型评价体系把多个领域统筹起来,交错沟通、协调制约、和谐发展,更促进责任感多元培树。

确实,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实施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任,承担着育人为本的重任,承担着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的责任感教育重任。只有认真学习、落实好纲要精神,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务本求新,积极探索,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

责任感教育例5

2高职教师责任感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建立科学有效的高职教师责任感的评价体系必以须激励为导向,既重视过程考评又兼顾结果考评,并要结合评优、评先、教师职称的评定、聘任以及职务晋升来进行.这需要我们围绕高职教师责任感评价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层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在构建责任岗评价体系时坚持“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与重点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认同性原则”.(1)目的性原则.在众多反映教师工作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中,尽可能选择那些能够揭示教师责任感整体效果的指标,满足对教师责任感评价的需要.(2)客观性原则.在设计考核指标体系时,所采用的定性、定量等方法以及所建立的模型,都必须客观地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最本质和最有代表性的方面.(3)全面性与重点性原则.在影响教师责任感的众多组合因素中,采用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综合各方面的业绩、成果,以便全面客观地做出对教师责任感的评价.在令人满意的定性、定量等评价指标数据采集困难的情况下,需在全面与重点中寻找最优交叉点,使之既能真实反映教师总体工作状况,又使搜集数据工作相对简化.(4)明确性原则.在评价中明确每个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以尽量减少由于不同评价主体可能对同一指标有着不同理解而产生评价误差的可能性.另外,各项指标要简洁明确,易于理解,评价指标之间在内涵上应有明显的差异,避免使用可能产生歧义的指标.(5)可操作性原则.要保证评价体系的易理解性和数据搜集的可行性,同时应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计算机相关技术,实现评价程序的计算机化,尽可能方便评价主体的使用.(6)认同性原则.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结论应尽可能准确、客观,应该是使用者乐于接受并在使用中得到不断完善的体系.这要求我们设计的评价方案能够被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认同和使用.

3影响高职教责任感大小的因素分析

高职教师责任感大小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想穷尽出所有的影响因素是不可能的.笔者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总结,找出对其影响最为重要的五个因素:教书育人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实践教学能力、人文素养与师德水平.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3.1教书育人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己经进入到相对成熟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逐步提高.如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自身社会价值,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和领导关心的问题.另外,不容置疑的是,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己使培养对象成为学校的“上帝”,而高职院校教师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以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是否得到学生认可以及认可度的高低,关系到社会对一所高职院校教师的总体评价.而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的教师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培养和个性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因而这种教书育人能力是高职教师责任岗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教书育人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3.2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能力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主要能力,开展教科研工作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这从绝大多数高职教师职称晋升评审标准中均得以体现.教研能力主要包括承担部级、省级、院级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以及承担各种级别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情况.各种级别的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形式,是关键性的教研项目,它是促进各级各类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进一步改善教学软硬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教学理论创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升实习实训实验建设与管理水平等等的十分重要的管理手段.科研项目主要针对教师所研究的学科专业,利用专业理论,加强与实践结合,以期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形式.同时,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进行学术交流也是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大小的重要体现.

3.3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强调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其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自身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如: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管理干部、开展横向课题合作,这种类型的合作一方面促进自身所学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巩固理论,促进教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因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效果和成果理应成为是评价高职院校教师责任感大小的主要指标.

3.4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能力表现为实际动手能力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它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的核心职业素养和竞争力.实践教学能力主要用指导实习实验实训工作的效率效果来衡量.例如,当前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和比较提供了平台,各校通过参赛也进一步取长补短.这其中学生竞赛成绩实际上检验了所属院校实践教学组织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不断将所学理论与实务操作紧密结合,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增强生命力的主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参与市场竞争的锐利武器,是学校获得社会满意、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责任感教育例6

全面发展,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初中班主任,则是班级———初中学校基本组成单位的德育工作的领军人物。如果班主任注意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会增强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一、责任感教育能有效解决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责任感是一种情感体验。责任具有时代性、客观性、层次性、规定性、强制性、自律性、实践性等特征。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初中班级德育工作始终,有助于解决因初中生的叛逆心理等因素给班级德育工作带来的困扰,从而增强初中班级德育工作的实效性。1.班级工作中的极端思想需要责任感教育予以化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是片面强调所谓的“教师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地位“至高无上”,学生在教师“权威”面前必须绝对服从;二是片面强调所谓的“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奉为“太上皇”,放弃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放任自由。这两种做法,要么会导致师生的严重隔阂,要么会导致教师权威的丧失,从而使班级有效管理难于推行,使班德育工作出现“真空”。如果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工作的始终,科学确定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师生的角色地位作为师生互动效果的评价标准,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回归本位,就可以克服这两种极端思想。2.教师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的流弊需要责任感教育予以解决。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教师的言行、思想、品德是学生的标杆和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有些教师因把初中生当成“已经成熟了的小大人”,认为初中生已形成了成熟的道德评判标准,对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已大大提高了,从而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言行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忽略了自己对学生言传但不重身教的作用,大大削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大大削弱了德育实效。3.教师缺乏爱心,需要以责任感加以矫正。在班级德育实践中,教师把学生当成是“加工品”,以机械的、僵化的行为对待学生,如讽刺、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这些行为对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久之必将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单纯灌输道德知识,忽视培养学生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要求规范学生,忽视了学生个性多样化的事实。这种毫无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一是使后进生少了进步的机会,二是使先进生少了拔尖的机会,三是给了中等生更多的“平庸”的机会。

二、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始终,增强初中班主任工作实效

每个人都需承担责任,向自己负责,向家庭负责,向集体负责,向他人负责,向社会负责,向自然环境负责。把责任感教育贯穿于班级德育始终,会使班级德育工作更具成效。1.明确师生角色地位,界定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构建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德育工作实是师生间一种双向的心理交流活动,界定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融洽师生关系,从而达成心理的默契、交流。为此,教师要把“爱生”作为教师的第一责任和义务及工作成败的评判标准:一是对于学生要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热爱学生,真心对待学生,用实际行动关心体贴学生,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有用之才作为己任。二是建立“亦师亦友、亦友亦生”的关系,获得学生信任,使学生因“爱其人而信其道”。2.师者“爱”字当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负责任的教育不光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能力。德育的本意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才是德育工作中学习的主体。在班级德育实践中,班主任要注意站在“学生道德成长引路人”的高度,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1)注重以活动育人,通过有趣的课外活动或者有意义的主题班会,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获得道德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品质。(2)注重用“榜样”育人,增强榜样的育人效果。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模范”,要注意通过自身良好的榜样形象影响学生,同时要善于培养优秀学生,让学生身边“可触可及”的榜样带动学生进步;收集社会上优秀名人品德事迹,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指路明灯。(3)建立科学可行的德育评价机制,把责任感教育贯穿其中,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实现知行合一,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有道德的人。3.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角色作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人向善”是教师的天职之一,为此,班主任更应该关注后进生,引导中等生,发现他们潜在的优点,鼓励他们向优等生的行列跃进。

参考文献:

[1]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孙长龙.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责任感教育例7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81-01

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公民意识,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曾子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一个普通人对国家民族的兴旺,都要负责任。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文件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大学生要高素质,这高素质就表现为负责任,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国家的兴旺是最大的责任。中学生将来要做高素质的公民,从小就要培养负责任的品德,要在生活中学会负责任。学会负责任是过有意义和健康生活的前提。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度,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下面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中进行责任感的教育

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负责任的行为,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塑造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加强对学生责任感的教育。

二、 在法律常识教学中进行责任感教育

法律常识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法律常识教学中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终身受益的权利》一课时,告诉学生: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了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其义务也就是我们应承担的责任。从国家角度讲: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发展靠的是知识和人才,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身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的新世纪中学生,必须努力学习,发掘潜能,发展智慧,增长才干,成为一名对国家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从个人角度讲: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全部的爱和心血,我们应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承担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同样是我们的责任。要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就必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具备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能在物质上帮助父母,在精神上安慰父母,不要成为啃老族。

三、 在时事热点的教学中进行责任感教育

每一年都要新的时事热点,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我国“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后,我上了一堂时事专题课,给学生们讲了“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对接的意义:他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他提升了我国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人才科技激烈竞争的社会。地球资源日渐匮乏,人类需要开辟新的生存领域,开发新的生存资源。面对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落后就意味着挨打、灭亡。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肩负着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职责。再如,讲到第九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节时,我讲到了,我结合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和平之旅”,他们与总书记达成了政党之间的合作意见。大陆送给台湾一对大熊猫,并开发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市场,开发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告诉同学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多年前只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穷落后,使我们的国家不能统一,今天需要我们发奋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强生壮大,实现祖国统一。这是大陆和台湾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职责。

责任感教育例8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7.01.014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1-0104-05

近年来,许多家长为其子女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致使子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攀比成风,责任意识淡薄。这一现象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_击,因而道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道德教育都有欠缺,致使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问题越发凸显。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更需要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建立完善道德培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关责任感问题,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尤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理论中论述了责任感的本质,系统探讨了责任感的产生过程、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密切关系等。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本文拟在系统分析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方略。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现状与成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为社会和他人作积极贡献的觉悟意识和自觉情感,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他们的责任感关乎民族的兴衰。”[1]不管是对于大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责任感都不可或缺。责任感在要求大学生对自身负责的同时,也鼓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表率和贡献,引导他们关注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个人责任感还是社会责任感都普遍缺失。

1.大学生责任感普遍缺失

大学生责任感的普遍缺失具体体现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意识增强带来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减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行为虽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切断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如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愿意选择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价值的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工作舒适、待遇较好等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因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有所缺失,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事件常视而不见、袖手旁观。例如,当看到他人随意破坏公物时,一些大学生不但不及时制止反而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公共群体的利益,不惜违背道德的谴责与约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群”[2]。

2.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社会意识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人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侵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好,精神独立自主,但由于缺少集体意识,很多大学生不懂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意识。其二,学校没有对道德教育特别是责任感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学校教育过多地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即使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枯燥古板,过于口号化,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难以入心。最后的结果就是,一部分人在道德责任理论上颇为熟练,在实践中却不能付诸于行动,遇事还是偏向了利己主义。其三,家庭责任感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最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都把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成长的标杆,只在意升学考试,忽视思想品质和生活实践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错过了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最佳阶段,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未形成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其四,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责任感的认识。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都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部因素,那么大学生本身自我约束意识薄弱则是导致其责任感缺失的内在因素。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自我约束力薄弱的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很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其责任感的缺失。

二、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以同情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各种美德的特点、道德的性质、道德的评价标准及其保障途径。同情心是道德的起源,“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的评价标准,责任感是道德原则的保障。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感的产生过程

亚当・斯密认为,当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时,就需要人们自觉地去遵守,这种对规范或准则的尊重和遵守的情感趋向被称为责任感,或者义务感。那么这种责任感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照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公正的旁观者”的使命是制定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这些规范的权威性来源于人们对其有效的执行,而人们的责任感则是为了保障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为这些规范的执行提供动力。虽然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有“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但由于人天生偏爱自己的情感,有时会影响人们对自己行为和感情是否具有合宜性的判断,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这就需要一个时刻提醒人们端正评判态度并做出正确行为的仲裁者,以为道德原则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责任感就扮演了这一监督者的角色。比如,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人们需要做出某种对应的行为,“公正的旁观者”会提醒人们这种行为是不可行的,是不被认可和违背道德准则的,但是当这个行为发生时某些人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人们会自我暗示:这种行为是可行的、正确的,以求心安理得。这时候,责任感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它会让人们心中的天平不再倾斜,强制人们遵照“公正的旁观者”的指示做出反应。所以当责任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来的时候,那些影响判断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都可以被有效屏蔽,即人们基于责任感所做出的反应大多是不受心境变化影响的,“一旦我们已经形成了某种指导各种行为的道德规范,人类的那些自欺欺人的倾向和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反复地进行情感冲突、搏斗的困惑以及道德腐败的可能性就大大被化解了,当我们面对某种抉择时,我们就会被纳入到一个一般化的道德规范之内来判断,而不必去权衡自己的激情与公正旁观者的眼光之间的张力”[3]。对于正面的情感,人们会选择遵从内心的激情,扩大感情效应对行为的影响;而面对负面的情感,人们则会根据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减少自身偏爱的作用。只有人们自身的激情与道德准则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责任感,这也是人们需要具有责任感的原因。

2.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

责任感能够有效保持人们社会行为的持续稳定,使人们变得可靠,建立人们对彼此行为的预期,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亚当・斯密强调,个人的道德行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个人责任感也不能脱离社会责任感而存在。个人责任感作用的对象是自己,是人们对于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关注度;而社会责任感作用的对象是他人,是自己对于社会其他成员及组织的关怀和希望其履行的义务。个人责任感是在社会责任感中实现其价值的,一旦离开社会责任感,个人责任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个人的收益和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在社会责任感面前,个人需要为集体的利益而做出让步,因为没有社会的稳定,个人理想就无法实现。社会建设虽离不开社会责任感,但社会责任感需要建立在个人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社会的繁荣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贡献和理想集结而成的,人们只有对个人的道德行为负责,才能保证其对社会具有相同的情感共鸣。所以,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互相取代。

3.责任感意识受后期培育的影响

亚当・斯密在有关道德准则与个人情感之关系的论述中提出:“所有慈爱的情感鼓舞我们做出的那些优雅可敬的行为,出自那些情感本身的程度,应该不亚于出自任何对概括规则的顾虑。”[4]人们对于道德准则的遵守,并不只因为道德准则本身,如果强迫人们违背内心的意愿按规则去施行,即使在行为结果上无可指责,行为的过程也是不受欢迎的,正确的责任感行为是要达到情感与道德准则的统一。亚当・斯密举例说,一个儿子即使在孝道责任上没有缺失,但如果他缺乏身为人子对父母的敬爱之情,那么父母抱怨其冷漠就是合理的。因而,无论是把道德准则变成人们自身责任感的基础,还是保持责任感的认知,都需要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以及他人示范的影响,从最开始的经验慢慢变成自然而然的情感,从而在人们不需要思考权衡的情况下就能做出既符合道德准则又符合个人情感的主动行为。由此可见,责任感意识的后期培育在责任感的形成、稳固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亚当・斯密在他的责任感理论中强调,如果人们失去责任感的约束,不仅会导致个体行为的混乱,连简单的道德准则都难以遵守,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因此,社会道德原则的维护依赖人们的责任感。

三、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人们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导致了道德的崩塌。面对这种状况,亚当・斯密提出了一系列道德理论,企图唤醒在经济生活中迷失的人们,使其关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国民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类似于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道德滑坡的现象。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重视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应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受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启示,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1.建构完善的责任感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指出,人们责任感的形成需要后天的示范和培育,而责任感的培养要从理论引导做起。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责任感的本质,把“遵从内心意愿主动承担责任”看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且强调责任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观要求,这是我国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建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同时借鉴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有益部分,立足于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现实,既要有理论自信又要吸纳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

2.学校和家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学校应将强制性的教学过渡到主动性的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父母应转变“以学习为本”的陈旧思想观念,除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其次,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根据孩子的道德表现建立相应的奖惩规则。另外,父母还应时刻注意审视自身的行为,做孩子的道德表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的形成与示范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来增强集体责任感,养成主动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与他人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个人的责任意识,增强自律意识,正视个人价值和潜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系列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坚守住自我,承受住考验,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四、Y语

当代中国大学生中不乏牺牲自我以成全社会和他人的人,他们为其他青年做出了表率,但是也有很多大学生责任感意识缺失,功利心严重,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脚踏实地,逐渐展开,以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亚当・斯密作为近现代伟大的经济学家、伦理学家,其责任感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结合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现状有选择地借鉴,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意义重大。在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的启迪下,以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教育为路径,可以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3(2):90.

责任感教育例9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1-0104-05

近年来,许多家长为其子女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致使子女过分注重个人利益,攀比成风,责任意识淡薄。这一现象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外来价值观念的?_击,因而道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道德教育都有欠缺,致使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问题越发凸显。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不仅需要其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更需要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建立完善道德培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关责任感问题,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尤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理论中论述了责任感的本质,系统探讨了责任感的产生过程、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密切关系等。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现状,本文拟在系统分析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方略。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现状与成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为社会和他人作积极贡献的觉悟意识和自觉情感,是一种内化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他们的责任感关乎民族的兴衰。”[1]不管是对于大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责任感都不可或缺。责任感在要求大学生对自身负责的同时,也鼓励他们为社会做出表率和贡献,引导他们关注他人和群体的利益。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不容乐观,无论是个人责任感还是社会责任感都普遍缺失。

1.大学生责任感普遍缺失

大学生责任感的普遍缺失具体体现在过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意识增强带来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减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行为虽是积极的,但是由于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切断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如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不愿意选择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价值的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工作舒适、待遇较好等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因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有所缺失,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事件常视而不见、袖手旁观。例如,当看到他人随意破坏公物时,一些大学生不但不及时制止反而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公共群体的利益,不惜违背道德的谴责与约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人群”[2]。

2.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社会意识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来人们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侵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较好,精神独立自主,但由于缺少集体意识,很多大学生不懂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意识。其二,学校没有对道德教育特别是责任感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学校教育过多地将重点放在了文化知识的传授上,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即使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枯燥古板,过于口号化,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难以入心。最后的结果就是,一部分人在道德责任理论上颇为熟练,在实践中却不能付诸于行动,遇事还是偏向了利己主义。其三,家庭责任感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最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但是目前很多家长都把学习成绩作为孩子成长的标杆,只在意升学考试,忽视思想品质和生活实践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错过了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最佳阶段,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未形成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其四,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责任感的认识。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都是导致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外部因素,那么大学生本身自我约束意识薄弱则是导致其责任感缺失的内在因素。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自我约束力薄弱的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很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导致其责任感的缺失。

二、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以同情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各种美德的特点、道德的性质、道德的评价标准及其保障途径。同情心是道德的起源,“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的评价标准,责任感是道德原则的保障。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感的产生过程

亚当?斯密认为,当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时,就需要人们自觉地去遵守,这种对规范或准则的尊重和遵守的情感趋向被称为责任感,或者义务感。那么这种责任感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照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公正的旁观者”的使命是制定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这些规范的权威性来源于人们对其有效的执行,而人们的责任感则是为了保障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为这些规范的执行提供动力。虽然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有“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但由于人天生偏爱自己的情感,有时会影响人们对自己行为和感情是否具有合宜性的判断,从而导致错误的结论。这就需要一个时刻提醒人们端正评判态度并做出正确行为的仲裁者,以为道德原则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责任感就扮演了这一监督者的角色。比如,当一件事情发生时,人们需要做出某种对应的行为,“公正的旁观者”会提醒人们这种行为是不可行的,是不被认可和违背道德准则的,但是当这个行为发生时某些人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人们会自我暗示:这种行为是可行的、正确的,以求心安理得。这时候,责任感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它会让人们心中的天平不再倾斜,强制人们遵照“公正的旁观者”的指示做出反应。所以当责任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来的时候,那些影响判断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都可以被有效屏蔽,即人们基于责任感所做出的反应大多是不受心境变化影响的,“一旦我们已经形成了某种指导各种行为的道德规范,人类的那些自欺欺人的倾向和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反复地进行情感冲突、搏斗的困惑以及道德腐败的可能性就大大被化解了,当我们面对某种抉择时,我们就会被纳入到一个一般化的道德规范之内来判断,而不必去权衡自己的激情与公正旁观者的眼光之间的张力”[3]。对于正面的情感,人们会选择遵从内心的激情,扩大感情效应对行为的影响;而面对负面的情感,人们则会根据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减少自身偏爱的作用。只有人们自身的激情与道德准则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责任感,这也是人们需要具有责任感的原因。

2.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

责任感能够有效保持人们社会行为的持续稳定,使人们变得可靠,建立人们对彼此行为的预期,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亚当?斯密强调,个人的道德行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个人责任感也不能脱离社会责任感而存在。个人责任感作用的对象是自己,是人们对于自己或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关注度;而社会责任感作用的对象是他人,是自己对于社会其他成员及组织的关怀和希望其履行的义务。个人责任感是在社会责任感中实现其价值的,一旦离开社会责任感,个人责任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个人的收益和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在社会责任感面前,个人需要为集体的利益而做出让步,因为没有社会的稳定,个人理想就无法实现。社会建设虽离不开社会责任感,但社会责任感需要建立在个人责任感的基础之上,社会的繁荣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贡献和理想集结而成的,人们只有对个人的道德行为负责,才能保证其对社会具有相同的情感共鸣。所以,个人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互相取代。

3.责任感意识受后期培育的影响

亚当?斯密在有关道德准则与个人情感之关系的论述中提出:“所有慈爱的情感鼓舞我们做出的那些优雅可敬的行为,出自那些情感本身的程度,应该不亚于出自任何对概括性行为规则的顾虑。”[4]人们对于道德准则的遵守,并不只因为道德准则本身,如果强迫人们违背内心的意愿按规则去施行,即使在行为结果上无可指责,行为的过程也是不受欢迎的,正确的责任感行为是要达到情感与道德准则的统一。亚当?斯密举例说,一个儿子即使在孝道责任上没有缺失,但如果他缺乏身为人子对父母的敬爱之情,那么父母抱怨其冷漠就是合理的。因而,无论是把道德准则变成人们自身责任感的基础,还是保持责任感的认知,都需要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以及他人示范的影响,从最开始的经验慢慢变成自然而然的情感,从而在人们不需要思考权衡的情况下就能做出既符合道德准则又符合个人情感的主动行为。由此可见,责任感意识的后期培育在责任感的形成、稳固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亚当?斯密在他的责任感理论中强调,如果人们失去责任感的约束,不仅会导致个体行为的混乱,连简单的道德准则都难以遵守,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因此,社会道德原则的维护依赖人们的责任感。

三、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正值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人们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导致了道德的崩塌。面对这种状况,亚当?斯密提出了一系列道德理论,企图唤醒在经济生活中迷失的人们,使其关注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给国民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类似于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道德滑坡的现象。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重视社会责任感教育,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应具有较高的道德责任感。受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启示,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

1.建构完善的责任感理论基础

亚当?斯密指出,人们责任感的形成需要后天的示范和培育,而责任感的培养要从理论引导做起。亚当?斯密的责任感理论很好地阐释了责任感的本质,把“遵从内心意愿主动承担责任”看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且强调责任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观要求,这是我国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理论基础的建构,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同时借鉴亚当?斯密责任感理论的有益部分,立足于中国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现实,既要有理论自信又要吸纳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

2.学校和家庭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学校应将强制性的教学过渡到主动性的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父母应转变“以学习为本”的陈旧思想观念,除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其次,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根据孩子的道德表现建立相应的奖惩规则。另外,父母还应时刻注意审视自身的行为,做孩子的道德表率,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教育例10

1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情感,自古有之,中华民族一直具有很好的感恩传统,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有着不少感恩教育的痕迹,知恩图报,乌鸦反哺等古训对现代的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感恩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知情感和行为,它蕴含着人与人、社会及自然之间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知恩、感恩及报恩反馈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共情,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去理解他人,积极帮助他人,推进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养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完善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结合感恩教育的内涵定义和高校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每一名健康成长的大学生的背后都一个为之默默付出的家庭,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又尽心尽责的将子女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逐渐抚养成一名身心趋渐成熟的青年。这个过程父母所付出的汗水和精力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大学生要学会感恩,首先是要学会感恩父母。师长是大学生在成长路上的重要引领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向学生们传播知识,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大学生应该对师长有一颗感恩之心。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得以迅猛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同学们的安心学习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和一个安定的学习环境,大学生对这些来之不易的一切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对待。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大学生应该珍惜大自然给予的这一切,常怀感恩之心,保护大自然。

2责任及责任意识

责任是行为主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对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2]人的责任,即是作为个体在扮演一定社会角色时所应完成的任务,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做所为要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符合,二是个体在社会中根据所扮演的角色必须接受并完成相应的任务。责任意识是个体在理解和接受自身所扮演社会角色和要求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态度和意愿。它是个人的一种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反映了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品德。大学生的责任分为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与此相对应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责任意识。大学生一方面应该对自身所作出的行为及其后果有充分的考虑,能够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要认可并接受社会所赋予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将自己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社会责任意识层面看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回馈家庭,尊重与帮助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内容。从自我责任意识层面主要包括尊重自我生命和发展提升自我等方面的内容。

3实施感恩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源于感恩教育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依赖于外部环境与个体心理因素的整合。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对责任意识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独生子女占比较大。部分父母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对子女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加之,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过分偏重智力教育,忽视了学校的德育,感恩教育更是流于形式。感恩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缺少明确的认识,认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提供给他们便利的学习条件都是理所当然的,不能理解他人的艰辛和困难,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只享受权利不去履行相应的义务,同时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造成了学生责任意识淡化。例如,现在国家为确保大学生能安心学习,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资助体系,尽量去解除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但是部分学生受资助后,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国家给予的资助是自己理所应当拿的,获取资助后依然违反学校纪律旷课缺勤,不去通过学习上的努力来回馈社会和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些事例的出现,呼吁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力度,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3.2推进感恩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在个体对自己和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在感恩基础上所采取的实践行动则是学生具备责任意识的体现。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是为了培育大学生的高度负责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够明晰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使之成为一个对个体行为负责和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现今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和老师给予了他们太多的关爱,他们太需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来对待和回报这些关爱与呵护,这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这些回报不应该是他们外在的负担,应该使之成为他们由衷自发的行为。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具备感恩的意识和外在行为之后,他们会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外在赋予他们的关爱不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能够体谅父母的艰辛,学会理解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对自然心存感恩,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自然的责任。对社会心存感恩,大学生们会明晰自己与社会联系密切,使之能够自觉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心存感恩,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明晰自身的社会属性,懂得社会中的人与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付出和关爱他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形成,其责任意识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质量。[3]

4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4.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感恩教育力度,凸显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冲动和非理性的一面,对外界的一些人和事缺乏成熟和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日常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教育他们懂得奉献与索取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感恩,教育大学生树立责任感。大学生的责任是对祖国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统一。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强自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4]

4.2在感恩教育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将责任意识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开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的指导下开展的,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意识也能够得到强化。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一颗责任心去对待一切。所以,在感恩教育中,要凸显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寓责任教育于感恩教育的实践之中,在活动中让他们通过活动进一步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的统一。要把感恩和责任意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可以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学生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升校园的感恩氛围。例如举办感恩与责任教育的主题班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恩之心,强化责任意识。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紧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线,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以感恩促进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