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5:30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1

随着医疗卫生对外交流日益繁密,对世界性医护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原有的基础英语(EGP)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医护类院校开设医护英语课程是高等医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理论,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该理论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活动(Activity)和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人主体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2]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医护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进而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面等方面来探讨医护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医护英语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医护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辉.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5]任荣政.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2

一、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文教育理念缺乏。

首先,在教学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强调过窄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其次,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医院是临床实习的基地,进入医院后,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因此,学生也只顾追求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提升,而对于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医术之外的文化、伦理特征过问较少。

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薄弱。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人文课程设置缺乏系统设计。课程的开设呈现随意性、散在性,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人文课程的教学安排集中在低年级,课程设置缺乏全程化和系统性。这种简单地堆砌人文课程而非真正从整个医学课程体系出发,不能与医学专业素质协调发展,自然限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教育内容理论性强,实效性差,缺乏医学关联性。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探讨,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力求知识的完备,而非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重点。一些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缺乏与医疗实际的联系,实效性差。并且人文内容孤立,未能与医学有机地结合,人文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间缺乏相互联系与渗透,缺乏整体优化和灵活性。

3.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

我国人文课程的评价方法以理论考核为主要评价标准。医学生的人文知识考试成绩代替人文素质评价,粉饰教育的效果,产生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则人文素质教育措施得力、学生人文素质高的错觉。这种评价方式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容易把人文素质教育引到应试教育的岔路上去。

4.医学教育的方法单一。

我们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受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基本上沿用了中学生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学中往往是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示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同时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内容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

二、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分析

1.更新人文教育理念。

面对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和传统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忽视的现实,只有人们认识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真正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并且要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

2.完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构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两课”等;第二层,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第三层,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三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应保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讲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多分析和研究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现实问题,并让学生参加研究和讨论,避免单纯解释理论和定义的纯理论式教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加强医学生研究分析并解决医学领域的人文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学,不仅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中国的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由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有的学校由包含哲学、历史、经济学、德育、自然辩证法、管理、心理咨询等社会医学和科教研单位的人文社科系承担。目前从事医学人文科学教学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还普遍存在,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齐,学人文的往往医学知识欠缺,而学医学的又往往人文知识不足,师资水平也成为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目前这种状况,可以让更多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同时,培养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学位人才,毕业后可同时从事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为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提供根本保证。

4.在医学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联系医学生见习、实习时所接触的典型实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决医疗问题。医学生的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还是对医学人文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实习。临床实习期一般是一年,但是这一年对于医学生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必须把握住这样一个关键时机,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为他们以后成为不仅具有过硬的医学素质,而且具有高度的人文素质的高水平医师打下基础。

5.改革课堂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为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必须利用一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第一,互动式教学。即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如举例法、案例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等,注重自学与辅导、提问与讨论的结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内化,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体验式教学。教师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活动情境,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媒体展示或同学表演,再现一定的情境,如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大处方、医生冷面孔以及优劣不同的医德和医术给病人生命和健康带来的不同影响等,调动学生切身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渴望。第三,自主式教学。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借助教材和其它工具书、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自主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选修课的自主学习。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带教老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加深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由过去单一大班课形式改革为以小组课、床边教学和病例讨论为主体,讲座、科研训练等为补充。学生边当“医生”边学习,由理论到实践或由实践到理论,充分利用临床条件,自主学习,接触社会,提高素质。

三、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医学生明白:医学是怎样产生的,医疗实践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和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对自然、对社会、对别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摈弃,等等。总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医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了解医学对社会的责任,了解自己的医疗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真正合格的当代医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之中[J].医学与哲学.2003,24,(3).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3

[作者简介]梁杰芳(1979- ),女,广东顺德人,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18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通识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A06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94-02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成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探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扶持等多维层面提出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他们保持平衡的良好心态,积极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

一、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1.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成效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自身和谐,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前提是一个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好地融入社会。而医学生职业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它有利于医学生正确地去看待职业和社会的关系,特别在现今医学人才分布不合理、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环境下,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问题,端正职业定位,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野探讨职业教育引导对策,体现出医学生个性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自身更全面发展。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促进医学生自身发展,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引导的目的和要求,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

3.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的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对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主动积极深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工作,这对社会医疗体制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价值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体现医学生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如果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技能而没有职业素养,只谈利益而缺乏高尚的医德,那么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因此,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优点,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多变的社会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引导。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对象的本质属性,增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在《矛盾论》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内化―行动”的自我教育过程才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要了解医学生自身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有利于医学生对职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根本目的。

3.人的本质理论揭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看待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便于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施。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医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应体现社会性。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脱离了社会,就不能体现价值,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不同的社会舆论、社会政策、社会导向对医学生价值观、就业方向的选择、是非判断的标准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导向对医学生职业观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和引导中,教育者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形势,针对医学生特点,使医学生职业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启示

1.加强医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应该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整个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中,向不同年级的医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缓解医学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如对低年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根据当前的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校举办就业规划讨论会,邀请成功校友和企业家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让医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情况更清楚更全面了解;对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求职就业的程序和技巧,定期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和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讲教育,为他们创造就业实践机会和见习机会,并重点指导他们处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掌握应聘技巧等实用性知识,让他们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同时,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培养,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如临床技能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以帮助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求职能力。

2.发挥医学生自主能动性,提升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引导医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长短不足等方面有着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宽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和领域,适当考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其次,我们要尊重个人特点,提升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曾经指出,医学生除了拥有高尚的医德外,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才可以治病救人。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到社会福利院、社区进行按摩、义诊服务;深入农村为群众服务、开展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的宣传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义教。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专长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提高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以及差异性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最后,现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医德问题,职业教育应强调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特别是责任感和关怀意识的培养。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依靠两课教育外,还应延伸到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与医德、医学专业水平,医学资源分布不均,医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鼓励他们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工作,深入了解群众对医疗方面的真正需求,自觉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3.加大基本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笔者对广东省5所医学院校(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医学院)的11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显示(详见文末表),各专业学生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压力,其次才是父母及亲人的期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建设,对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医学生给予优厚的人事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落实“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项优惠政策,为医学生到基层、西部就业创造合适渠道和良好环境。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出台一系列帮助医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大力倡导医学生把握就业机会,适应艰苦环境,磨炼意志,树立奉献精神,从而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医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岗位,帮助医学生提升就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的岗位帮助,这样才能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黄理泰,王华生,农乐颁.“以人为本”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维方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

[3].矛盾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03-02

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学实践对提高医务工作者医学道德的要求愈来愈紧迫,因而高等医学院校应建设系统科学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务人才。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整合不仅体现在科目、课时的增加上,还应在设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时把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一 教学目的:主题突出,各有侧重

医学既是人学又是仁术,医学院校培养的应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专门人才。社会进步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Social Psychological Professional Skills)。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指执业医师需要具备的除医学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方面的工作能力,其具体内容包含医德、医患沟通能力、医疗工作心理适应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医师社会化技能、医疗团队合作精神、医疗机构项目管理,以及运用医事法律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等。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导致医患矛盾的因素很多,但不能回避的是临床医师人文知识的匮乏,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缺失是其中一大因素。我国现行的医生培养体制大都专注于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培养,对医学专业之外的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却普遍重视不够。医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医护人员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素养更是为社会所关注。重视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不仅与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医院的经营与管理密切相关,还关系到医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开始医师职业生涯。

由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等构成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整体应以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为教学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医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使医学人文课程的系统作用强于单一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 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医学人文课程教学任务的设置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授课课时,使任课教师具有合理安排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互补,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1.实现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目的,提高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论规范来源于实践,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对医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医学实践既是医学人文课程的基础、动力,又是医学人文课程的目的和检验医学人文课程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实践教学的医学人文教育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与纸上谈兵,与“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理解、检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平台,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与专业的医师职业精神。

2.社会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医学人文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权利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也不断增强。医学问题同时也涉及伦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是否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直接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以质量作为教学的支撑点,培养医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还应在实践中锻炼医学生从医学、社会、伦理、法律等不同角度思考与决策的能力,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对医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关心病人的躯体,同时也要考虑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病人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医患顺畅的沟通是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通过沟通才能了解患者患病的社会及心理原因,以及感觉和要求才能取得相互的了解、信任、支持与配合,真正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就要求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3.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医学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成为具备医师基本素质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5

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医学案例,对于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变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调动医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热情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论”课由于其思想教育性和理论性较强,加上医学生普遍的理工科背景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导致很多医学生产生““概论”课离现实太远,学了没用”的观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利用医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特别关注的特性,善于运用医学案例,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概论”课教学,对于实现医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啻为一剂“良药”。

(二)拓宽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领域,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确立,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概论”课教学中充分运用医学案例,通过对古今中外重要医学人物、重大医学发现、医学热点问题的介绍和讨论分析,对于拓宽医学生视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在“概论”课中积极运用医学案例教学,在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赋予他们自主讨论、组织答案、相互点评的自主权,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概论”课医学案例选用的原则

医学案例的选择,必须结合“概论”课教学大纲,围绕“概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进行,因此它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运用医学案例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和提高医学生学习“概论”课的效率。因此,选用医学案例必须与“概论”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最好是根据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可能给医学生带来的问题的角度去选用医学案例,以期达到释疑解惑的目标。比如,笔者选用了《医闹之患,谁之过》这一案例,从医患关系的角度让医学生来分析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二)典型性原则

医学案例的选用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某一现象的典型特征、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某种时代特征。选用的医学案例越典型,就越能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同仁堂的新生》这一案例进行教学,同仁堂作为中国医药界的一大名片,它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蜕变过程,可以让医学生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逻辑必然性。

(三)新颖性原则

“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变化较快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论”课医学案例的选用尽可能体现时代性,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要求。选用当前社会焦点的典型医学案例,更能调动医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引导医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章的教学,笔者就使用了《和平方舟》这一医学案例,在分析和讨论“医院船”这一新生事物的过程中,医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四)多样性原则

在多媒体教学的新时代,笔者认为医学案例选用应该注意多样化。医学案例形式可以采用图片、文字、声音形式,也可以大量使用视频形式,甚至可以多样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更能引导医学生参与和思考。笔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节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中医存废百年之争》案例,将图片、文字和视频有机结合,很好地让医学生深刻理解了文化自信与自觉的重要性。

三、“概论”课医学案例使用要求

“概论”课医学案例的使用,必须遵循照新时代医学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医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形成性评定和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要求。

(一)医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

“概论”和“医学史”等医学基础课不能等同。“概论”教学中,医学案例运用中的医学知识必须服务于“概论”课教学目标,服务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医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在“概论”课教学中,如果一味注重案例中医学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则会本末倒置、弄巧成拙。

(二)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好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水平出发开始教学,并且循序渐进地继续教下去”。教师运用医学案例进行“概论”课教学,教师的主导型作用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设计的问题既要能体现医学生知识水平的现实,又要富有相应的理论深度,给予医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的空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概论”课医学案例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医学生对专业相关知识的热情,充分发挥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尽可能地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讨论、汇报和互相点评。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医学生走上前台发挥主角作用,教师则尽可能走向幕后发挥导演作用。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6

人文医学素质模块化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第一课堂学习的考核,按照学校现有规定进行。第二课堂考核实行弹性学分制,在校生每年修2个学分,在修学中如实填写《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素质教育记录册》记录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时间、内容和感受,由组织者在记录册上盖章确认,会同教务处认定学分。在考核中贯彻全程化原则。自始至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考核。首先,在考核的时间上实现全程化。即从入校学习的那天起,将考勤、当堂发言、论文撰写、教学活动和期终考试等教学环节都纳入考核范围。其次,在考核的空间上实现全程化。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场所的考核和平时表现的考核。强化载体功能,重视活动、仪式作用的发挥医学院校应当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特殊的活动和仪式更加承载了体现这种尊重和关怀的重任。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可以从学校文化所特有的活动和仪式着手。以丰富的种类和类型举行学校文化仪式,确定这些活动和仪式所象征的文化含义,都将为现代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医学生宣誓仪式在新生入学伊始,举行医学生宣誓仪式。医学生宣誓仪式是医学生特有的仪式,体现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期望和对“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真谛的深刻感悟,激发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医学生宣誓仪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对患者的关爱。尊重生命是医生职业素养和医学道德修养的核心。向逝者和遗体捐赠者致敬仪式人体解剖课是医学教育有的一门基础课。它涉及到遗体的使用和处理。逝者为医学研究捐献遗体,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他们摒弃了数千年来传统丧葬观念,把遗体贡献给医学教育事业。对捐献者表达崇敬之情,同样是医德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从尊重逝者开始,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从医者才能发自内心地关爱和尊重患者。在相当程度上,这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超过单纯医学技术的教育[4]。为护生授帽仪式学校在每年的5月12日国际护士节,都举行庄严地为护生授帽仪式。为护生授帽的仪式是护生走向护士职业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庄严的乐曲,在南丁格尔画像前,护生肃立在医学护理的前辈面前,佩戴上圣洁的燕尾帽。护生接过明亮的蜡烛,在南丁格尔画像前宣读誓词。神圣而庄严仪式标志着护生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天使”。医学生毕业典礼医学生毕业典礼是结束大学生活走向社会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活动。可以说是大学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教育课,寄托了学校的教育理想。它承载着学校文化中众多的理念与情愫,具备着仪式庆典活动所普遍具有的功能。毕业典礼不仅是对毕业生学业成就的肯定,而且是对他们所获得新身份、新职责、新义务的赋予与确认。也是向学生展示、传授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过程。在此活动中集中展示的校徽、校歌、校标、校旗和校服也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符号,是学校的精神象征,也展示了一所大学的地位和内涵。

建立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

为了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加强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强化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完善人文关怀的技能,以提高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学校向中国医师协会申请建立“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宁夏)基地”获得成功,成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宁夏的唯一培训基地。通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医学生在了解医师职业精神的普遍原则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理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增高人文医学从业技能水平,增强建构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

强化后期临床阶段人文医学技能教育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7

一、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既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同时指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文理交融”。就医学院校来说,学生从进校的那天起,就基本上泡在医学专业课程里学习,文、史、哲、艺术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学得很少。然而医学教育的本质不是把人塑造成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而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品质。只懂专业技术而缺乏哲学思维和艺术气质的人,只能成为“工匠”而难以成为“大师”。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世界眼光,要能够以哲学、伦理、道德、法律的观念为指导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实践,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和人际关系。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2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l世纪的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主张从整体性上来认识人、理解人,也就是不仅仅把人当做生物体来看待,而是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来全面分析和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这就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医生,只见疾病,不见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把病人看成没有血性的生物学个体,而忽视人的社会学属性,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多视角看待病人、看待病症。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意愿不相符合。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也由过去的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因此,我国的医学教育应积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交融。

3 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和科学教育相融合是医学工作者职业属性的内在要求。首先,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一系列医学科学本身无法解决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这些医学高科技犹如一柄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使人类遭受巨大灾祸。在研究和应用它们的时候,如果没有高度的医学人文精神来引领,医学就很难保证完全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其次,医生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职业的崇商陛要求医务人员自身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的人,否则,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会因人文精神的缺乏而化为空谈。

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功利主义教育观妨碍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教育理念是办学模式的灵魂,一定的办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则导致急功近利成为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反映在大学教育中就是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大学教育几乎成为清一色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形成强烈冲击。一方面,由于激烈的竞争和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上,存在着重视医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倾向。另一方面,医学生也同样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学习、轻视人文社科课程学习的问题,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助于自己今后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而人文社科知识的多少、人文素养的高低似乎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以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放松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2 片面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构阻滞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偏差,当今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有着明显的缺陷。本科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除了公共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开设外,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均为选修课,而选修课基本上是依据教师的个人兴趣开设的,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呈现出设置偏少、学时偏少、投入偏少的“三少”现状,各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在国外,医学院校开设人文社科课程非常普遍。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大致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成为人文医学课程的主干课程。可见,人文社科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结合是世界医学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

3 高素质师资的匮乏限制了医学院校推进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相融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学科范式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承担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对医学基础、临床治疗、医学科研知之不多,即使是从事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教师,情况也并不乐观,而医学课程的教师则缺乏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同时,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缺少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公关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视野比较狭隘和局限,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素质的“单向度”成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推进医学生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优化融合的对策

1 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实施素质教育。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将提高人文修养和增强科学精神有机融合起来。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仅仅从生物学的视角来认识和看待疾病是很不充分的,还必须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摒弃过去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观,大力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既培养其科学精神,又培养其人文精神,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8

1.1人文医学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的比较

我国现代意义的大学是在近现代科学救国思想的引领下建立起来,由于实用专业人才的匮缺,最初的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为主,重理轻文,重实用轻人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大学教育沿用了当时的苏联模式,实行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离的错误政策,推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追求的是纯粹的技术知识的攀升。 

人文医学教育难有立足之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99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意见》为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指导,然而对于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应如何定位,以及人文医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如何界定,目前教育部门尚未有任何具体的指导意见。

西方国家的人文医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曾经一度受到削弱,自20世纪60年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又得以重新兴起,进入80年代以后,加强人文医学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82年,美国医学会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平衡课程,以达到人文医学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2001年,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基于30年来英国和美国学者的理念和经验,提出了其人文医学课程的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情境分析能力;②鼓励发展学生自己的判断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并使人信服的能力;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④改善医患关系。该院开设文医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专业的人文工具。以提高学生的判断和倾听技能,使他们胸怀宽广、具有创造性和好奇心,以改善保证医患关系的改善并使医患双方都满意。

1.2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比较

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来源于高中毕业生,由于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教育,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较低。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年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点总学时的8%左右。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程主。思想政治课属于医学生的必修课,占据了人文教育课程比重的86.21%,此外,各类医学院校还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有选择性的开设了各种人文课程,如文学、艺术、法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

西方国家的医学课程基本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H大部分组成,人文医学教育持续贯穿其教学全过程。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重,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具体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宗教、伦理、医学哲学、历史、法学、艺术等。其中由于教育学制的不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国家其医学生来源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其医学院校尤为注重人文医学学科的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文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等;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医学生主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弱,其医学院校在强调加强学生基础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之外(如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完成拉丁和经典课程的中学教育还一直是进入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的先决条件),也在不断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医学的教育,如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就已建议要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

1.3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比较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封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掌握。相关数据表明:医学院校扩招之前,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学58.8%为大班授课制,23.6%为小班授课制,17.1%为兼有,开展小组讨论的仅为0.5%1自1999年我国医学院校扩招之后,由于教学场地的紧张,人文医学课程大班授课更是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理论灌输为主,交互式、小组讨论式教学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h过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忽略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忽略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实践的关系。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情景分析的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在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尽其所能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以及开展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采用。以目前美国的人文医学教育中为例,其小组讨论,一般由2~15名学生和1〜2名教师参加,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或个别指导的方式,通过自学和讨论完成教学,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最充分的自由度,教师在此的作用是成为导学者(tutor)而不是灌输者。通过发言准备和发言过程,学生不仅学到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4 师资队伍的比较

我国的一般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来完成,教师的队伍有专职、兼职之分,专业学科以人文社会科学方向为主,医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只有极少部分。近年以来,众多的医学院校被综合性大学合并,这为其人文医学教育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教师资源,但是跨社科领域和医学领域的教师还是只有极少部分。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人文医学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着由政府机构、公众组织以及众多学科领域提供保障的人文教育师资来源。同时,为保障人文医学教育的需要,对于不同专业的师资,他们十分重视师资培训,如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为帮助不熟悉人文医学的教师形成人文教育的整合观,提出了人文教育整合观三步骤:熟悉、面对和调整吒人文医学课程的教师可以积极深入医生的“奇特领域”来熟悉人文医学,如参加正式会议,体验医院生活,以有利于教师理解对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围绕医生每天都会碰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以此来确定讲授的题目。此外,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学位、专业领域的人文爱好者、医院的临床医生等均为人文医学教育的师资来源,许多教师不但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同时又是医学专家。

2.国外人文医学教育对我国人文医学教育的启示

2.1 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是开展人文医学教育保证

明确具体的人文医学教育目标,是开展人文医学教育的指引。它既体现着人们对人文医学教育重视程度,又直接决定着人文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影响着人文医学教育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式。虽然国内外的医学院校在理论上都强调要加强人文教育,但是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人文医学教育目前尚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而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至今仍然没有明确具体的教育目标。人文医学教育目标不明确,在教育理论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如有的人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医学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也就是开设一些基础性文史哲、艺术欣赏等课程;也有的人完全脱离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主张要建立一整套体系完备,但实际上在我国目前医学教育体制根本无法操作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使得人文医学教育达不到社会现实的需要。为此,我国的医学院校首先必须要对人文医学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确人文医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所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所强调的医学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标准(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技能;具有人群和大卫生观及相应能力;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确立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具体目标,为顺利开展人文医学教育提供保证。

2.2 人文教育与医学密切结合,明确人文医学教育的的核心课程,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实效性

人文医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能力的培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各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自身的特点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或人文医学课程,如“两课”、音乐欣赏、人类学、医学史、医事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有的院校开出的人文课程有10-20门),但走马观花似地学完了枵关课程后,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相反一定数量的医学生在抽样调查中却表达出这样一些课程可有可无的观点。对于学生这样的观点,有的人简单斥之为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却忽视查找教育自身的原因。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状况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文医学教育目标不明确,人文医学教育没有形成明确的核心课程,人文医学教育处于无序状态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人文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正确教育思想,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此,一方面我们应结合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借鉴西方国家人文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明确我国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可以将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等设为必修课程,其它的人文医学课则设置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对照国外的教学方式,把教学思想从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上来。借鉴国外人文学生教育采取的小组讨论、案例讨论、情境展示、论文写作、课外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伦理、行为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人文教育不能简单的等同于人文医学教育,它必须与要医学发展面临的社会问题相联系才能达到人文医学教育的效果;而人文医学课程的开设也不能同等于人文医学教育,片面强调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与理论知识的传播并不能必然的提高学生今后在执业过程解决其所面临医疗困境的能力。医学院校中的人文教育必须要与医学相结合,人文医学教育必须要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其所面临医疗困境的能力为目的,这样的人文医学教育才能具有生命力。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9

随着当代高新生物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不断的推进,既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现实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医学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未来的医生进行医德规范和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医学教育既要重视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为了提高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根据医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使教学内容贴近医学生实际,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学生头脑为目的。 

二 提高思政教师的医学素养,构建与医学专业教师相融合的师资队伍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力量偏重于医学专业,这是有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最大特点。医学院校的特殊性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伦理学等文科专业,缺乏医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更谈不上临床医学的实践,很难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所以必须加强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医学知识学习和培训,并且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融入相关医学知识,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医学素养。与此同时,采取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引导和激励医学专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师资方面,探索跨学科教学,实行思政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发挥合力优势。 

三 创建情感育人的环境,培育具有医学特色的校本文化 

要大力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医学生的情感升华。在学校范围内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进行有效地宣传,让所有的教师都来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从整体上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创造一种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条件。利用校园网、校报、广播、橱窗、宣传栏等媒介,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第一时间呈现给学生,把正能量传递给他们,利用榜样的作用推动德育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既能感染人的情感、熏陶人的情操,又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能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建设校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把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来。 

四 转变教育理念,注重人文教育 

医学院校情感育人,从本体论意义上,指把情感作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着手,培养医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塑造知识、情感、道德三合一的医学人才[2]。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德的培育,导致了部分学生有知识和技能,但却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而且思想政治理论对医学人文教育具有指导性。学校为了提高思政教师的医学人文素质,邀请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学校附院、柳州市人民医院以及柳州市工人医院的医师,定期作专题报告,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学专家授课;同时鼓励思政教师到医院参与相关部门开展的工作,提高医学素养。如选派教师到柳州市人民医院以及柳州市工人医院担任人工生殖辅助伦理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五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构建信息丰富的课程网站,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医学院校情感育人,从工具论或方法论的意义上,指情感在教育中的工具作用,即教育者应怀着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工作,把情感当成是促进教育,提高教育实效的一种工具和手段。[3] “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师生双向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着眼于专业特点,促进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讲故事教学”“专题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影片赏析与探讨教学”“分组辩论教学”、特殊医疗机构参访与社区服务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理解相关原理,培养学生情感和规范学生行为,帮助受教育者陶冶高尚的情操,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有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突出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为了能够确保实践教学落实到位,实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在教学经费中给予专项保障,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活动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突出情感教育要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增强实效性,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围绕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专业素养开展,强调面向社会,践行情感教育,提升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人性关爱,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如通过组织医学生进社区、福利院开展义务体检、义诊、卫教宣传等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服务意识,从而坚定他们献身医学、奉献医学的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内,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各系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专题讨论会、辩论会和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播放教学影片等。利用暑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红十字活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分批选派优秀学生到居委会挂职锻炼,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各项定点援助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各种途径开发校外实践资源,创建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建有柳州市第四十一集团军军史馆、柳侯祠、柳州市老人康乐园等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参观、服务活动。利用特殊节日组织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结合广西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参与文明社区清洁活动。采取实践与理论、校内外、周末与寒暑假相结合的形式,并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活动、社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消化和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帮助大学生懂得珍惜当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发奋学习,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

把医学经典故事和中医学精髓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一些医学典故,诸如《扁鹊与牛黄》《 本草纲目》和《岐黄论医理》等经典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励医学生学医的成就感及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同时又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又如传统的中医文化中“医为仁术,大医精诚”精神,强调“仁爱之心”是一名好医生的核心,也是医学的伦理价值,强调真正的一名受人爱戴的医生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医术的高度统一。中医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隐含着和谐的因素,并且把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进一步升华为和谐观念对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生命、健康的价值。如中医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统一的人、天、地不可分离,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保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蕴涵着丰富和谐思想的中医文化中,挖掘出其和谐思想内核,同时把时代精神赋于其中,对构建融洽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思维成果不仅有益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感与感染力,也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经验的自觉借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4] 

六 以红色社团为载体,创建红色网站 

据调查发现,在新兴网络媒体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约束、心理健康和性格塑造等方面深受新兴网络媒体的影响。[5]于是学校组建红色社团,以他们为骨干,创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站,抢占宣传主要窗口,及时准确地把发生在同学身边的师生情、同学情、医患情、校友情等真实而感人的事迹在网站上,通过榜样的作用带动德育的教育,营造和睦相处、追求创新、乐于奉献的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通过创建网站,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平台,整合和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突破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新颖、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调动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地积极性,对于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胡水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五个转变[J].湖南省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社会医学教学论文例10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亦得到了快速发展。医学同人文 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医学 人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医学生 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质、人文 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发挥了十分积极的 作用。该学科群是探讨医学目的与价值、医学道德规 范、医学发展历程和规律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 文化现象的学科群,1其形成标志着医学走向更加成熟,是医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在构成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诸多人文课程(学科) 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 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方法论、医学美学等 课程均可被称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根 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并由于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 同,在整个医学人文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 用,本无高低上下之分,都是从不同维度出发而最终服 从和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社会 需要的。但一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审视其在整 个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具备了新的定位与 价值。

从医德教育和医德建设现状看,医以德为本,无德 不成医,2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当前 医疗卫生行业存在不正之风、医德医风深受关注。在 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 定医德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不正 之风的影响,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 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教学 虽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医德教育的源头性 和母体性内容,理应在医学生医德养成方面发挥更为 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确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切实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其中,医 学伦理学的核心地位应得以确立,凸显其作用。这一 优质课程群也是一个涵盖医学人文和其他人文学科的 学科群,它的构成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还 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 础性、导向性课程

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 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 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就塑造医学生高尚 医德情操而言,任何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 论调都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 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2.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医 学生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和塑造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亦是 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全部内容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有利 于从根本上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 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互联系、相互 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巨大引领作用,3在于 其能够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民族振兴、人民利 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从承担历史使 命的高度进行道德修养。

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 现实中的医德问题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 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其医德认知不断受到 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要始终保持高水准的 医德修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期 熏啕和浸染。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与医 德现状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医德医风 方面出现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客观、 科学地进行分析与判断,摒弃厌恶医德修养的消极情 绪和心理。其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 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展示 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优良传统美 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能够引领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培养。其四,新时 代的医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在继 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价值观基础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医 学价值取向,积极履行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真 正使医学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2.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对于培养 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具有独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 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 过学习这些课程,医学生能够学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 正确方法,从而历史地性看待社会发展进程,有效地理 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和文 化习俗,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能力,为今后走上社 会后能够适应社会提前做足功课。这些课程都是对医 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 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 基础上,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 行为规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课帮助医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种现实情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 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当前医疗 卫生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化思考;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课使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现实中找到判 断事物的标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认识到全部生 活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形 势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 势,阐明相关的政策,引导医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 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 统文化课使医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医 药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进而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与医德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医德建设的发扬光大以及医学生崇高医德情操的养成。

3 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职业伦理 的核心课程,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 程群的核心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提高学 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对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 作用。据有关调查,在诸多医学人文课程中,医学生对 医学伦理学的认可度最高。这种重要作用已经为越来 越多的人所认识,甚至许多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也希 望进一步增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时和授课深度。

传统的医德学以美德论、义务论为基础,以加强医 德教育为重点。而医学伦理学脱胎于传统医德学,继 承了传统医德教育的这些特征,立足于培养医学生形 成良好的整体医德素质,从整体上帮助他们提高医德 认识,增强医德情感,磨炼医德意志,坚定医德信念,培 养医德行为和习惯。实践证明,医学生只有对医德理 论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对医德的善与恶作出正确 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医德行为和内化医德信念打下坚 实的基础;只有具备发自内心地对医德义务的真诚信 仰、强烈责任感和执著追求,才能坚持医德认识的正确 性,对它坚信不疑,并用其来支配自己的医德行为;只 有在医德活动中自觉践行医德义务,按医德要求办事, 并在需要捍卫医德原则和规范时挺身而出,才能更好 地提高医德认知能力和医德善恶判断能力,进一步坚 定自己的医德信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些人只看重金钱与利益,这 种狭隘的功利思想造成生命价值情感的漠然,崇高的 理想和美好的胸襟严重缺失。卫生行业受市场经济的 冲击更为明显,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医德问题,如医疗信 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 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学生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 内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心灵,面临种种诱惑时,分清 正义和邪恶、高尚和卑劣,懂得应当追求什么、抛弃什 么,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初期,伴随市场经 济发展,医疗行业出现一些共性的、消极的东西,在中 国表现得也较为突出。为了抵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 响,抵制市场经济的不良道德倾向,医学伦理学有必要 在建立医疗道德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应理直 气壮地承担医德建设重担,与其他人文课程相互配合, 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消极现象,向医学生灌输为人民 健康服务的理念和白求恩精神,多讲精益求精、廉洁行 医这些理论,使广大医学生对医德现状的不良倾向产 生抵抗力。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真正帮助学生 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重要的、源头性的防线。同时,它 们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难的。

其次,一种观点认为医德来自于实践,医德依靠实 践磨炼,医学伦理学无法承担起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 情操的重任,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存在重视技术 性知识、轻视医德意识、理想、信念培养的情况。这种 观点认识到了医德养成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定的可 取之处,但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 这句名言一语中的。学校教育是医学生医学职业人生 的始点,也是其知识信念的发源地。医德教育就是在 这个‘‘始点“发源地”的关键时点上,在医学生心灵 深处种下一颗医德理想、信念、意志和境界的种子,而 且这颗种子要饱满,要水分充足,土地肥沃,其日后才 有可能长出优质的苗,结出优质的果。所以,医学伦理 教育对医学生日后医德精神的培养,对整个医疗卫生 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发源地”和“种子”的关键作用。 医学伦理学课程不应仅仅是讲些具体的伦理方法、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白求恩精神”、 “医德信念“医德意志’、“道德理想”的培养是最为 重要内容。[3]这种认识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由于医疗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诱惑无 处不在,医德教育必须发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源头性 作用,理直气壮地讲医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让医学伦理学的医德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 灭的印记,使他们终身铭记,时刻警醒。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习实践,使医德观念内化为医学生自己的道德 信念,抵御或消减医疗现实中的利益诱惑。

4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 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

除了医学伦理学以外,构成“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 情操优质课程群”的课程还有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 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规律 的科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 下的发展情况,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医学 社会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或交叉学科, 使得医学与社会问题联系,帮助医疗卫生人员认识自 身的社会角色,并关注病人除生物学方面以外的社会 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有助于医德的养成;医学心理 学与医学伦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姊妹学科,医学心理学研究 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医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医 患交往中心理情感互动的规律。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 员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态度及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可以为心理治疗护理提供道德前提和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均是医学 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而非 相互排斥的,其共同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 操”的目标,在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4.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伦理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 格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 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祖国医学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 感。 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国 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外,还要教育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 建设,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就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无形 中能够带动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养成。甚至,教师的 言行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学 的重要作用,防止医学伦理教育成为单纯的思想政治 教育。医学伦理学可以理解为是思想教育课与理论医 学课的统许多高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都是由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转行的,但医学伦理学绝不是单纯的 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教育课,它体现了更专门性的医 学人文特点。 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学习这门课 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行。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